德育渗透计划范例6篇

德育渗透计划

德育渗透计划范文1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一、潜心研究教材、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

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伟大结晶,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生物技术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素材。在生物规律的发现、阐述、推理及验证中,处处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火花。

1.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于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教师在教学时结合生物学科的发展史和最新成就,介绍一些科学家冲破重重困难取得瞩目成就的事迹,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形成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材中包含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观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依存关系;血糖平衡与内环境稳态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的统一性的关系。这些都是生物教师应用得较为熟悉的观点。这让学生正确认识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非常重要。

3.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的培养

生物学科也具有自然科学本身的严谨性,推理过程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孟德尔定律的发现过程和验证过程、生长素的发现、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等内容时,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

二、精心设计,使德育渗透与传授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工作不能盲目地进行,要做好整体规划,各章节知识点要相互联系配合。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要按照学校整体计划的要求制定出本学科的德育渗透的计划,要按照章节列出细目,形成一个有计划、按步骤,有的放矢的进行德育教育的体系。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动脑筋,精心设计,寻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把德育渗透到全部的教学中。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要坚持好“渗透”的原则,使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进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离开知识的传授单独进行思想教育,也不能只传授知识不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前者把知识传授课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课,后者没有完成教育渗透的任务,二者都是不可取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突出一个“寓”字,使德育内容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三、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用良好的行为影响教育学生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身教重于言教”,课堂上,教师在每个概念、定理的阐述、讲解、论证中,每个演示实验都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去做,都要坚持科学的态度,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弄虚作假。如,生活中倡导绿色生活,不穿皮草、不吃野生动物、节约粮食。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就会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总之,生物学科的德育渗透原则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掘这些素材并结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才能做到寓德育于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存梅.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思想教育初探.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11).

[2]刘志锋.探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外阅读:中下,2012(16).

[3]曾迎春.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于生物学教学中.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6).

[4]李勇军.对高中生物课本德育素材的挖掘利用.神州,2012(21).

[5]杨佩珺.生物知识在德育中的渗透.课外阅读:中下,2012(13).

[6]杨柳.例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科学教育,2012(04).

[7]张娜娜.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信息教研周刊,2012(12).

德育渗透计划范文2

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德育教育在中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与人才的形成异常重要,一般说来,人们往往也把德育教育的功能首先归纳于政治与语文学科。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在高中阶段重视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毕竟,每个国家的德育内容是在自身历史的发展与演变当中逐步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单靠某一个政党或者人物来强制形成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更能够把握德育教育的主脉络,更能归于德育教育的根本,当然,所取得的教育效果也应当是最为有效的。本文中笔者就自己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展开论述,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自制课件,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为了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收集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资料,尤其是近代史。各种极具考古价值的文物我们虽然拿不到教室现场来,但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放映,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一些纪录片,抑或纪实性的影片等。如果我们能够加以合理运用,一定会在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譬如,当讲到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我们就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南京!南京!》的影像资料,艺术地再现当年南京大屠杀带给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灾难以及伤害。在残忍的史实面前,学生个个义愤填膺,进而激发起努力学习,强我中华的斗志。对于我们当代的青少年来讲,应当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学习目标,不但要追求高分数,更要追求高品质、高能力,以期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使我们国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历史是真实的,但要想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我们还得通过一定的科学手段来科学展现,只有结合当前的学生实际,结合学科特点,结合当前的教育技术,我们才能将历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做到极致,做到最好。

二、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是跌宕起伏,风云变幻,非常丰富的,但历史教材在编著与编写的过程中,总限于或者篇幅,或者弘扬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的缘故,是在一定程度上多陈述我们民族在古代历史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甚至发现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就是有很多学生一提起我们民族的古代历史,总是沾沾自喜,认为我国在古代是一个强国,存在着一种盲目的乐观态度。其实,我们应着眼于丰富而真实的历史,在讲述这些历史真实的时候,更应该在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讲授历史方面下一番功夫,补充一下我国在古代历史中不足的方面,尤其是清朝后期的故步自封,造成民族倒退的历史更应理性看待。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使历史评述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使德育渗透教育更加有力。

三、有计划地进行德育

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不能随意,心中无数,那样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将原有的教学任务打乱。比如,曾在听取一节历史教学课时,教师在授课之中无意带出了一个与本节教学关系不是很紧的课外知识,本想是进行德育渗透。但是,由于属于临时性选材,在资料的把握上不是很充分,学生就开始互相讲解,有一部分学生开始开小差,窃窃私语。在最后的课堂反馈阶段,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从而使得这一节课不是很理想。可见,在日常的教学中,德育渗透需进行详细可行的计划安排。而要制定出有切实可行的德育计划需早早动手,尤其是开学伊始,历史教师可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和教材、实际情况,再结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编订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时,抽出或找出专门的时间进行德育计划,在教学工作计划的旁边,或者专门列出明细表,计划出本学期的德育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四、正面诱导和情感熏陶相结合

历史应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评价启迪人、教育人,教师应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汉文帝提倡节俭、汉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同时,历史教育不可能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它的育人功能往往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历史教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历史教学中,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书本中的文献材料、图画、地图等进行声情并茂的教学,以此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

德育渗透计划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62-02

初高中阶段是人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时期的德育工作尤其重要。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活动的大量时间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要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溶于教材,除了要有极大的热情、较强的德育能力外,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本文就课堂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如何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寓德育于计算机学科课堂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每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都有适宜渗透的德育内容。我们计算机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日常的计算机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在公共计算机教室中不要随意更改系统设置,不要随意删除其他同学的文件,保持卫生,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在使用网络查找与学习有关的资料、素材时,提醒学生注意分辨网站功能,既不要掉进网上的“美丽陷阱”,也不能在网上为所欲为,搞恶作剧,或者在网上散布传播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在家时不能盲目地花太多的时间泡在网上虚拟世界中,应该多参加户外活动,与人交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网络与现实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等。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训练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德育渗透。

二、寓德育于计算机学科课堂教学中适宜采用的几种方法

1.说理教育法。古人有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理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比如,教师在上机实践时只是强调关机的步骤,即屏幕上出现如下信息“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时,才能关闭电源,但仍有学生会因为贪图方便而直接关闭电源。教师要告诉学生这样做的后果:缩短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危害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甚至会造成系统瘫痪,从而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2.形象熏陶法。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有声的行动,行动应该是无声的语言”,说明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所有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是最具感染力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比如,随意创建随意命名文件夹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为文件的时候注意到这个问题,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

3.榜样示范法。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一些典型和模范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高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模范学习。但是在选取榜样进行示范时,应该就地取材,不要舍近求远。例如在讲图文表混合排版时,可以让学生搜集家乡的典型人物,然后进行下载、分类和编辑,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爱家乡、爱人民的信念。

4.实践启迪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电脑知识咨询服务活动等,对学生养成优良的品德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规范他们在日后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同时,这也会引起他们的身心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帮助学生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三、寓德育于计算机学科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避免生搬硬套,注意渗透的自然性。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科自身特点,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适宜、适时、适度地进行教育活动。比如在多媒体教学课上,教师机上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使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爱因斯坦说过:“无论多么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是不行的。”我们说德育无处不在,并不是要每节课都讲几句思想教育的话,更不能抛开教学内容这个载体,额外来一段政治说教。

2.结合教学内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上网学习也逐渐成为中职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发挥德育教育的优势,增强生动性。如在学习FLASH制作时,为《天亮了》这首歌制作MTV,让学生上网查找歌曲背后的感人故事,触动学生心弦,使其理解父母对子女伟大的爱,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

3.坚持循序渐进,注意渗透的计划性。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培养出高尚的道德人格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重视德育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到有计划性。计算机学科有自身的结构和体系,哪些教学内容能比较有机地结合哪些德育内容,适宜哪种教育方法,要充分考虑,搭配合理,使德育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坚持思想道德教育的经常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式的、生硬的教育,而是在学习计算机的同时,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德育渗透计划范文4

关键词:法律意识;德育渗透;职业院校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法律的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职业院校对于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以及法律意识也逐渐重视起来。渗透式教育主要是在逐渐渗透的过程中达到对于学生的行为、思想影响的教育方式,对于传统教育过程中的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能够实现有效的弥补,因而职业院校需要将这一教育的方法实现更为积极的应用,实现德育水平以及法律意识进一步优化的渗透性措施,将教育的有效性显著提升。

一、职业院校中学生德育水平以及法律意识普遍不高的主要表现

(一)职业院校中的部分学生对于法律意识的认识不足

现在的职业院校中学生对于法律的态度既具有积极性,也具有消极性。在各类生活实践中,学生能够实现对于法律的作用的正确认识,同时也能够使用法律的手段来实现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但是另一个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往往存在着消极的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对于法律赋予的控告、检举等方面的权利往往选择忽略,甚至选择避而远之的态度,在自身权益受到伤害的情况,不愿意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利益,甚至只是采取容忍的措施,希望能够保证以后的平安生活,自认为能够消除后顾之忧。存在这种消极的心理,导致职业院校中法律意识建设的步伐被减慢了,对于普法教育过程中的进一步完善有阻碍的作用。

(二)一些职业院校学对于法律的依赖感和信任感缺乏

现在,我国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实现了组织学生学习法律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个课程来实现的。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法律学习的不规范以及不系统的情况,同时学校也存在对于这门课程不能够足够重视的情况,甚至一些学生在触犯了法律后仍然浑然不知。一些学生在受到侵害时不懂如何使用法律的武器实现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在正义、公平、公正、等法价值原理等方面,具有非常浅薄的认识。同时,职业院校的学生对法律的信任感缺乏。因而职业院校中学生缺乏对于法律基本知识的正确认识,另外现在社会上还存在着诸多利用各种方法实现法律责任逃避的现象,监管不严、司法腐败等问题时有发生,一些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着不信任法律的思想倾向。最后,针对法律的信仰不足。目前,职业院校学生没有清晰的对于法律的神圣感的概念以及依赖的感觉,在行为上则表现出参与法律的过程不够积极的状态。

(三)一些职业院校学生的义务和权利观念较为淡薄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中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权利意识,而义务的观念则较为淡薄。如今,很大一部分学生只对自身的权利进行关注,如奖学金、资助以及毕业证等的获得,而对于学习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及违纪处分则具有较低的关注度,甚至缺乏认同。最为典型的事例如学费的缴纳问题,这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所必须尽到的义务,在高等教育的相关法规中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仍有一些学生因为其本身淡薄的法律意识以及义务履行的观念,对学费进行故意不缴纳或者拖欠的情况。职业院校中的学费是学校规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缴纳的相关费用,不缴纳学费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也会导致教师的一部分权益不能够得到保证。另外,这种情况的存在也代表了对于按时缴纳学费的学生的不公平。职业院校中的学生对于这些内容没有足够的认识,一些学生在认识法律的作用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导致其浅薄的法制观念。

二、实现职业院校中法律意识以及德育水平渗透的主要原则

要想将渗透职业院校中的德育水平和法律意识的程度提升,职业院校就需要对渗透的相应教育过程的原则进行遵守:

(一)职业院校教学过程需要增加趣味性

职业院校大多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新奇感,有很强的探究新事物的欲望。这些学生进行学习过程最为重要的动力就是兴趣,因此就需要在渗透德育以及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实现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将其趣味性增强,达到教学过程与学生实际兴趣爱好进行充分的结合,实现对于德育以及法律意识相应兴趣的提升,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接受德育的过程,并积极的学习法律相关的知识。

(二)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渗透法律意识以及德育的过程是目标性很强的教学类活动。教师应该提前明确渗透教育的相关目标,将德育以及法律的内容有效的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去,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教学活动的过程,对针对教材以及教学活动的情况将德育、法律因素中的运用和开发工作进行加强。

(三)职业院校教学过程应该具备灵活性

教育的过程不应该只是照搬以前的教育方法,要更加灵活的将各种知识渗透到学校的不同的教学过程中去。如在“母亲节”时,举办相应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赡养方面”的德育知识中的“义务”以及“权利”进行对等性的渗透,实现其在活动过程中的传授过程,将“孝道”的思想向学生传授,让学生能够明白,父母对其养育的过程是父母的“义务”,而长大之后,子女也有对父母进行赡养的“义务”,这也是父母本身所拥有的“权利”。在不断规范学生道德各方面意识的过程中,将其法律的知识进行不断的增强。

三、职业院校实现法律意识以及德育渗透优化的方法

为了将职业院校的法律意识以及德育渗透进行提升,就需要在渗透教育中进行各种方法的优化,在渗透教育进行的不同方向,实现改善教育渗透过程中的整体效果。

(一)职业院校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德育水平以及法律意识的渗透过程

在现在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和法律意识渗透的课程基本上就是只有法律课程以及思想政治课程,在其他学科中,教师一般只是进行本学科的教学活动,极少进行相关知识的渗透的过程,因此就需要职业院校对所有教师提出要求,在其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渗透德育以及法律意识的相关的知识,让其认识到,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缺乏渗透德育和法律相关知识,都因为其教学的过程中是缺少目的性的。比如,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进行文明上网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渗透德育的过程,让学生对于网路垃圾的危害性进行更清晰的了解,将学生良好的网路道德培养起来。另外,在将法律意识渗透于网路完全的教育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于各种由法律实现制裁的方法以及对应的违法行为进行明确的了解,将更为良好的法律意识树立起来。

(二)职业院校需要将学生职业的发展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实现渗透法律意识以及德育的过程

与本科教育相比,职业院校的教育过程与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职业定位的问题。在将学生的职业作风、职业责任、职业理想等方面与渗透教育的开展相结合的过程中,能够将更好的教学效果体现出来。例如,可以依据学生不同的年级、性别、专业的情况进行职业规划辅导工作的开展,并把相应行业中需要遵循的法律法规以及职业道德在辅导的过程中实现渗透,并可以实现信息化手段的借助,将相应的职业规划网站建立起来,实现职业与法律、职业与道德、行业动态、名人轶事等相关板块的设计,并在各个板块中将核实的德育内容以及法律知识添加其中,实现对学生德育以及法律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的过程。

(三)职业院校要创建更多学生喜欢的活动,实现渗透德育以及法律相关知识的过程

比如,在进行传统文化节活动的举办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在文化节上的活动进行鼓励,将自己制造的传统手工文化作品向学生进行出售,并将其他学生吸引到其中,积极的参与互动的过程。在对传统道德文化魅力进行亲身体会的过程中,实现诚信、孝道、尊老爱幼等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品质向更多的人进行宣传,以达到有效渗透德育的过程。同时也能够进行情景剧创作大赛的组织和参与,对学生进行日常法律知识情景剧的创作过程进行鼓励,学生在参与表演以及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实现对于相关的法律知识在情景剧中的获取过程,在得到愉悦感的同时,也能够将情景剧中相关的法律类知识实现印象的加深,让其对相应的法律和法规的知识进行熟知,以实现法律知识有效渗透的主旨。另外,职业院校中,还能够举办辩论比赛、爱心类活以及相应知识和作品展览等学生喜爱的活动,实现有效渗透德育以及法律意识的目的。

(四)职业院校需要对学生讲法理、讲秩序、讲证据、讲道德的能力培养出来

法律意识以及德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讲法理、讲秩序、讲证据、讲道德。需要将这项教育放入到课程安排以及教育计划的正常过程中去,实现推广、实践、学习法律知识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计划中包含,这是现在职业院校实现渗透德育以及法律知识的一项重要途径。学习兴趣的培养,法律知识的学习、具体案例的讨论的过程,应该是职业院校中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的所应该具有的相关内容。对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用法、守法、懂法、知法的能力进行培养,是实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发展过程的主要前提。针对职业院校的法律类基础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是实现职业院校的法律意识的教育过程的改进的主要方法。这个培养的过程,不是对法学家进行培养,也不是对未来的司法工作者的培养,是要对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让学生将牢固的法律信仰、稳定的法律修养以及高水平的德育素质培养出来。

四、结语

总而言之,“德”是治国之道、“法”是治国之本。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德育和法治教育知识加强培养。但是在目前的职业院校中相关的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具有较为薄弱的道德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学校需要对相关的原则进行遵守,在教育活动、职业规划指导、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渗透德育和法律知识,将教学效果增强,帮助学生将良好的道德观念以及法律意识树立起来。

[参考文献]

[1]余筱兰.渗透式法律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237-238.

[2]于子雯,杨诚.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渗透式方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5,4(4):5-8.

德育渗透计划范文5

如“神奇的货币”一课中,不使用假币、做有信用的信用卡业主为诚信教育渗透点“;企业的经营”中可由存在是否守法、是否诚实信用与经济利益的实现的关系问题切入诚信教育;“市场配置资源”中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等知识性教学都可以进行诚信教育渗透。《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也蕴含着大量的诚信教育的因素。例如,文化市场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的现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弄虚作假等。高中政治教材具有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价值目标,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的诚信教育渗透更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同时,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思想性、趣味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渗透作用。“吃透”教材是一名教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才能找准诚信教育的“渗透点”,把握好“渗透时机”。

二、多样教学,丰富渗透形式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政治课:讲台上,教师口若悬河,讲得滔滔不绝;讲台下,学生兴趣缺乏,听得无精打采,有的学生在课桌下偷偷地做其他事,更有学生干脆趴在桌上睡着了。用学生的话来说,思想政治课太没劲。这种情况下的诚信渗透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因此,有效的渗透德育内容首先要“教”好,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除了讲授的教学形式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角色扮演、社会调查、辩论比赛、知识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喜欢上政治课堂。此外,紧密联系社会热点,时政结合,能使德育渗透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企业的经营”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就“地沟油以次充好,害人害己”与“保定‘油条哥’刘洪安放心油条”事件进行对比、探讨,并编排成小品,进行角色体验。让学生通过模拟典型场景体会相关人员的感受,切实认识到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道,以牺牲诚信换取利润的行为,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丰富的教学形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使诚信教育的渗透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适时适量,明确渗透目标

“渗透”,指一种事物(含情、理)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它有少量性、亲和性等特征。适时适量,有目标、有规划的德育渗透方能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有些教师认为政治教学就是培养人,渗透德育一定要在课堂中凸显出来,不然教学就会显得美中不足,缺乏拔高点。如果这种愿望太强烈,有时就难免牵强附会、本末倒置,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师烦生厌,政治课堂失去原有的魅力。诚信教育在思想政治中的渗透,首先应该适时,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把握渗透时机,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地强行渗透,不要因为强调德育,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其次应该适量,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非常清晰的德育目标定位。即德育是政治教学的“副目标”、“辅目标”,它的定位是渗透。过量的德育内容则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使课堂失去了学科教学的意义。此外,德育渗透不是课堂上的突发奇想,而是有计划、有目的性的,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的教学过程。没有目的性,随想而发,不仅达不到德育渗透的效果,还占用了教学时间,使课程教学目标难以按时按量完成。长此以往,极易引发教师对德育渗透的抵触思想。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德育渗透的引领者、促进者。课堂之前,教师有计划、有规划地筹备,摒弃乏味的道德说教,将诚信教育的“食盐”融化入政治教学的“浓汤”里,让学生在鲜嫩可口的汤中不知不觉吸收该吸收的“盐”,达到知识能力与思想品德的双丰收。

四、导之以行,巩固渗透效果

诚信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将诚信要求和相关规范熟记于心是很简单的,但在学习和生活中却经常忽略,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存在脱节现象。此外,高中生的诚信行为还存在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情况,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所以,高中的诚信教育不仅解决学生知不知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学生做不做的问题。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还应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诚信德育的渗透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提高自己的诚信素养。如“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在讲授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后,引入对“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跨栏”等多种陋习的思考。课堂上学生们都对于这些进行了批判,并将反思活动延伸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开展班级“纠风活动”,倡议从小事着手,自我约束、相互监督,遵守规则,诚实守信。诚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最终还是要实现为行动。在课堂教育的同时,导之以行,才能使学生达到诚信的知行统一。

五、总结

德育渗透计划范文6

关键词:德育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21901

目前,在职业学校中,似乎形成了这样的分工:班主任主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任课教师主要负责课堂教学工作,而授课教师应该承担的德育职责被忽视和淡化。这种德育游离于教学的现象如果得不到重视势必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专业成长。

下面,笔者就职业学校《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浅谈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实践。

1 《基础会计》课程的性质和德育渗透的思考

1.1 《基础会计》课程的性质

《基础会计》既是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又是初级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成型”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务,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1.2 关于《基础会计》德育渗透的思考

《基础会计》是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领课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项目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笔者多次参与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协作委员会的研讨活动,各校专业教师对《基础会计》新课程标准中增添“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达成共识。面对这德育游离于教学的现状,作为职业学校的教育者、一名专业教师,有责任在推进课改的同时,努力在课堂实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将德育教育较好地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

2 《基础会计》课程德育渗透的实践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职业道德是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维护生产生活正常进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职业道德是伴随社会分工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就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载体,所以教学的本身就是一个德育过程,德育的思想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对于专业课《基础会计》课程,德育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树立和培养。本文主要就“职业道德”内容在《基础会计》中的出现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

(1)跳出原本教材的框架,实施模块化教学,增加“会计职业道德”模块内容。

原先的一些教材大多按照会计核算方法的先后顺序进行知识铺陈,很少涉及会计岗位介绍及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往往也忽视职业道德的教育,更多地是传授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会计人员违规操作、违法入狱的案例层出不穷,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时,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是社会诚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诚信建设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专业教师的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个问题――学校是否应该主动承担起道德教育的重任。我想,回答是肯定的。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教师。

(2)调整教学方法,更好地实施《基础会计》课程的德育渗透。

如果仅仅停留于增加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那还是一种表面文章。新增“会计职业道德”这一模块内容,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理解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从而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引导他们在专业发展方向健康地成长。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都规定有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则作了具体规定:①敬业爱岗。即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工作的要求。②熟悉法规。即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并结合会计工作进行广泛宣传。③依法办事。即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④客观公正。即会

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⑤搞好服务。即会计人员应当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⑥保守秘密。即会计人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人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此外,会计人员廉洁奉公是保证会计工作服务质量的重要条件,也应作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朱基同志也在2001年视察国家会计学院时,为国家会计学院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

针对上述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采取如下的方法:

(1)案例分析法。

例如,在“依法办事”、“客观公正”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收集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从而理解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的规定,也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2)小组讨论法。

围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师布置一个主题内容,学生分组收集材料,组员之间团结协作,讨论后整合资料,推荐组员代表上台进行资料分享。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意识,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资料搜索法。

根据教师提示的主题内容,让学生运用网络或其他媒介搜索相关会计职业道德资料并进行整理。在整个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加深了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无形中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锻炼。

(4)模拟场景法。

模拟会计工作岗位环境,通过编排的小短剧,让学生自己辨析会计人员做法正确与否。这种方法主要是将简单的文字案例有机转变为图片和具有视觉效果的视频或者现场短剧,结合模拟的会计工作岗位场景,使学生尽快完成角色定位,并能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人人有责,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内容一定要有机地融合到专业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有角色定位的意识,明确会计人员工作规范并为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前期工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与实践,努力实现多课程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