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中渗透孝文化探究

中职德育中渗透孝文化探究

摘要:文章论述了在中职德育中渗透孝文化的作用,分析了中职德育中孝文化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孝文化融入中职德育的实践路径,即适当增加孝文化题材的课程,将之纳入到日常教学中;组织多元的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孝文化的氛围;利用网络宣传孝文化,引起学生对传承孝文化的重视;对接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善用孝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孝文化;中职德育;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国学者兰德曼把人当作文化的存在,他认为人与文化处于一种伟大的因果循环关系中,一方面,人创造了文化,另一方面,文化也塑造着人。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活动,必须以文化活动为根基,对“教育”的认定,不能不诉诸文化的思考或解释[1]。基于某种功能主义的立场,文化对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当前的中职教育中,较为重视专业技能的教育,德育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中职教育中出现的道德问题,能够发挥出明显的教化作用。因此,笔者从孝文化在中职教育中的德化意蕴出发,针对中职德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在中职德育中渗透孝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在中职德育中渗透孝文化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树立积极的心态

传统孝文化可以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和教导,在提高中职学生自身素质方面很有帮助。例如,拥有健康的身体被认为是对父母的一种尽孝方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客观上要求人要懂得爱护身体,自觉远离、酗酒、打架、斗殴等损人不利己的不良行为,珍惜自己的生命。另外,孝文化中还强调人要有积极进取的心态,树立远大理想,为家门争光,这些传统的孝道观关系到中职学生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有利于改善周围人际关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

传统的孝文化非常重视培养博爱天下的精神。不仅要求人要友爱自家的同门兄弟,也提倡尊重、同情、仁爱对待社会上的其他同胞及万物的生命。“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这要求世人关爱世间受尽疾苦磨难的弱势群体,具有将之当作自家兄弟姊妹的博大情怀。这种博爱观能消除个体与社会群体价值的隔膜,促进群体与自己在核心价值上的认同[2]。另外,还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友爱之心、团结协作意识等,对于日常师生的关系、同学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关系的改善具有正面作用,能够使他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

(三)有利于唤醒责任意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格局具有家国一体的特点,很多人都把“国”看作是“家”。因此,“忠孝”思想对我国公民个人的家国观念影响至深。一个有社会公德的公民会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等负责,具有崇高的责任意识。责任感作为核心素养的必然要素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所需的必备技能。学生只有意识到自己当前及未来要从事的职业角色转换的重要性,才可能主动改变或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去做一个于国家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他的上进心、责任意识才能被激发出来,进而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孝文化促使学生去发现他们自己,逐渐在不同环境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进入到他们所在的社会角色中。

(四)有利于兼顾其他四育,优化中职学校的风气

职业院校亟须塑造和提高良好的风气来提升其社会地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企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表现,不仅直接影响到就业后在企业的表现,还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3]。现代教育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视孝文化在中职教育中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作用,对于其他四育也具有促进作用。通过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扭转学生的不良思维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从不同的方面引起他们对自我、家庭、社会、国家等的关注,从而提升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优化职业院校的校园风气。

二、中职德育中孝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对孝文化教育的忽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飞快发展,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文化价值观涌入,传统的社会伦理关系逐渐受到冲击,近年来,家庭及社会伦理道德有滑坡趋势,因利益冲突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而一直以来社会上存在重智轻德的教育现象,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德育不受重视,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等能力方面不予关注或关注程度不够,致使学生缺失良好的道德观念,成为教育生活中成长的短板。

(二)家庭教育中不重视对孝文化资源的利用

家庭中的孝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但大多数家长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的家庭较多,全家围着一个孩子转的宠爱模式很容易变成对孩子的溺爱,这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过多的外界宠爱会使学生认为对其好是理所当然的,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而不会换位思考,进而慢慢形成自私性格,造成他们无视家庭或者学校道德行为规范,形成我行我素的行事风格。家庭教育本该凭着孝文化教育资源丰厚的这一优势,教会学生学会尊重和孝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然而过多的宠溺却造成了这一资源的浪费。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也会对他们的交往、学习、生活、工作等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可能造成一些心理疾病。

(三)学生对孝文化的学习意识淡薄

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给生活方式增加了便捷、高效的色彩。在信息不发达的社会里,技术和文化的传承是基于经验、人生阅历、教育等自上向下的单项传递,因而,“长者为尊”的社会风俗得以延续[4]。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信息的传播方式逐渐多元化,年轻人对知识的掌握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社会变化的接受和包容程度也和老一辈的观念差异愈来愈大,因而出现了代沟,年轻人对老一辈的陈腐观念表示不满,不愿意接受他们的管教。此外,中职学生多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这正是他们内心最容易躁动和叛逆的一个时期,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反对,对道德行为规范的不认同,促使他们蔑视伦理道德规范,再加上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及低俗文化的诱导,使得随意顶撞家长、老师,说脏话、不团结同学,酗酒、斗殴等不良的行为如数家常。

三、在中职德育中渗透孝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适当增加孝文化题材的课程,纳入日常教学中

中职院校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以孝文化为题材的特色课程,例如,开发一些关于孝文化方面的文化学习或活动课程。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以孝文化为题,在课堂上设计行孝策略,在学生之间组织开展辩论赛,鉴别“愚孝”行为,探讨可行的“孝”道行为等,以此来拓展学生对孝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间接方式,在课堂上适当穿插一些孝文化方面的内容和知识,来提醒学生注意可通过哪些方式或途径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样把德育工作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即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又在无意中吸引了学生对孝文化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对孝文化的关注度。

(二)组织多元的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孝文化的氛围

德育之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就要求中职院校能够充分重视自身的德育工作[5]。实践是理论的最终落脚点。对于传统孝文化的学习,应该利用好中职院校中的各种社团,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学习孝文化,可采取话剧表演、歌唱比赛、演讲比赛、舞蹈会演、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甚至组织青年志愿者到福利院、敬老院等多种形式,来营造浓厚的学习传统孝文化的氛围,使学生融入对传统孝文化的学习与实践。在搜集孝文化资料及准备与孝文化相关的表演活动中,通过场景再现、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可以深刻地了解孝文化产生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以及对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帮助他们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博大精深的孝文化。

(三)利用网络宣传孝文化,引起学生对传承孝文化的重视

随着网络技术与人们生活日益密切,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微信,QQ、微博、陌陌等交友软件,以及头条、抖音、快手等各种视频软件中传达的信息良莠不齐,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中职学生的心智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社会经验有限,对信息的甄别、筛选、防范等意识不强,不良环境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加了生理、心理方面的患病风险。因此,有必要整治网络环境的同时,利用其信息传播快、覆盖面广等优点对孝文化进行宣传,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官方宣传或公众号推送孝文化方面的讯息等形式,来增加学生了解孝文化的途径,试图用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对他们的生命观、诚信观、责任观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起他们对传承孝文化的重视,并提高责任意识。

(四)对接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善用孝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不但对未来员工的专业技能有所要求,也很看重他们的品格,如忠诚度、持久力、协作精神、忍耐力、责任意识等,还会对他们这些方面的品质做出综合考核与评估。在后期持续的培训过程中,会利用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把这些品质再次灌输到员工培养过程中,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安全感、信任感等,这对于职工社会关系的调和,诚信、感恩、敬业等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也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进而带动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学校是育人之地,关系着社会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对中职学生进行普及孝文化教育,这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起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百善孝为先”,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孝文化方面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有利于促进学校方面的德育与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之间有效配合。诚如学者所一再指出的,文化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一样,这显然也是“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白明亮.文化的教育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5-8.

[2]赵馥洁.论张载“民胞物与”价值观的普适性[J].华夏文化,2013(2):12-16.

[3]赵海燕.中职学校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

[4]韩军英.如何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2(5):56-57.

[5]郝卫红.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与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7):88-89.

作者:闫立娜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