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课堂总结范例6篇

道德课堂总结

道德课堂总结范文1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完美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最快最好地培养能力,最有实效地提升学生思想品质。为实现有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避免出现“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课昏昏欲睡”的低效课堂。

一、充分备课,奠定有效教学的基础

备课是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最佳的教学内容,选择最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为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准备环节。即,备课不仅要备课程标准和课本,还要备学生和教学方法。因此,充分而有效的备课是有效课堂的前提。作为传授初中生思想品德的课堂,备课更是重中之重。备好课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更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很好的实现课堂的教育教学目标。那么,如果才能备好课呢?

首先,应该熟悉《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使课堂教学有根本的依据,而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熟读教材。教材是老师教学的基础,更是中考试题的根本,在教学活动中一切以教材为中心而展开。思想品德课本中的知识点、事例、练习题等,都是经过多位专家精心筛选的,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备课时,老师要立足思想品德课本,而又不拘泥于课本,把课本中的知识融入自己思想中,能用精炼的语言描述课本中的知识,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再次,在备课前要摸清班上学生的知识背景,课堂讲解时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深入浅出、讲解得当,让学生轻松的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最后,在备课的同时也要备好这节课的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教法。如在课程内容第一部分“认识自我”中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和正确对待学习压力两个知识点,前一个知识点可以让老师主导,主要在讲,而后一个知识点则可以让学生主导,让学生说说他们是如何抗压的,让学生参与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觉悟水平。

二、体验成功,增强有效课堂的兴趣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渴望大家的关注,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更渴望成功,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成功,只要得到身边人的表扬,他们就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保持高昂的情绪,会成为他们不竭的学习动力。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要多让学生体验成功,多创造让他们成功的机会,在他们成功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任何一位学生都是有特点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道德理念,而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知识又都是大家在生活中就能体会到的内容,对于课本中所讲到的德育知识,学生自有一套想法,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间要适时表扬他们正确的见解,让他们更有勇气继续表达下去,发表结束后要带领同学们给予他热烈的掌声,使他们深刻体验成功的激情,激励他们更进一步,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三、赏识学生,激发有效课堂动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每位学生都是一支“潜力股”,都渴望别人的赞美,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要思考教学方法,还要学会赏识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本身就给思想品德老师提供了表扬学生的机会。每位中学生都是敏感的,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要求老师都要有一双发现学生优点的眼睛,让学生知道他身上确实有优点,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而不是老师为了鼓励他说的假话。当学生成为了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时,他们会进一步希望自己也成为别人眼中的榜样,进而在课堂就会积极表现。哪怕在课堂上答错老师的问题时,只要老师给一个善意的鼓励,学生就会浑身充满能量,知道老师并没有对我失望,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答好,不能让老师失望,不能让同学小瞧”,学生的进取意识就得到了激发,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四、转变角色,突显有效课堂主体

新的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课堂学习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的学习中,老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去学习,而不需要老师或家长催着学,并且去包办代替。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在新社会形式下的竞争力。对于中学生,品德教育不容忽视,任何老师都不会想在校园中再出现“马加爵事件”,而时时刻刻在学生身边督促也是现实的,因此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时,老师不仅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独立学习,还要防止学生出现思想偏激、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出现。

五、课后反思,提升有效课堂成果

课后反思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也是老师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反思,教师可以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对于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老师可以加以总结,思考可能提高的空间;对课堂中不足的部分,老师要也要加以总结,找出不足的原因,思考改进的方案,或与同事共同探讨。课后反思时,还要注意总结学生的思想品德,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提供依据,要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经过多次的课后反思,在总结经验弥补不足的同时,也可以是本身成为一位研究型和学者型的老师,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好手。

课堂教学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学习形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发展的健康与否。作为一名思想品德学科的老师,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上仅是自己的一些粗浅经验,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愿与同仁们共勉。

【参考文献】

[1]刘焱.构建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2006(5)

[2]李晓东.《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思想品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道德课堂总结范文2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德育教学;高效授课

品德,是人与动物进行区别的重要依据,一个人若是没有品德,就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立足,更无法谈及取得成就和荣誉了。在德国,人们建立了诚信制度,一个人若是在地铁中逃票,其逃票的记录就会被记录在案,而影响他去找工作。由此可见,品德对人们非常重要,于是品德教育也为人们所重视,而如何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就需要教育者研究和思考,接下来,笔者将对提高道德教育的效率进行解析。

1.把握好课堂,实施高效授课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最佳场所,同时学生学习能力也在课堂之中展现,教育者只有抓住实施高效课堂的机会,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其获得知识的稳步提升。所以教育者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方法,善于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切勿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小学是学生智力与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教育者一定要以身作则,对学生强调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道德修养。要教育好学生,教育者除了要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同时还要对教学理念和课堂授课方法进行选择,以便提高德育教学实效。

2.教育者自身道德修养

身为教育者,必须完成对自我的道德修养,以便在学生道德观念形成之初对其进行规范。教育者应时常翻看关于品德修养的书籍,并且切时关注社会中体现人性品德的新闻事例,以便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者应当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无形之中对学生形成积极影响,从而有利于在课堂上现身说法进行德育教学。

3.教学理念和课堂授课方法的选择

教学理念无非就是在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以达到学生道德与智力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目的。对于课堂授课方法,不同的教师自然是见仁见智,各有异同,然而万变不离其宗,课堂授课方式虽多种多样,但是殊途同归,教育者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都是实现高效课堂授课,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1)展开“品德与社会”教研活动。这个活动是属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之间先通过交换教学思想与授课方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然后经过商议与整合,讨论得出结论,并且把结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获得学生的反响,再进行总结和交流,找出更佳的教学方法,让教学组得到新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知识,从而提升整个教学组成员的教学水平。教育者们必须注重这个环节的流畅性,要及时做好教学总结,以便教学方面的问题能迅速解决,不至于让教学进程受阻。

(2)教学现场演绎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新时代的教学方式不可照搬旧时,教育者不能只站在讲台上简单地进行文字叙述,要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怎样使课堂气氛活跃呢?根据教育者多年的教育经验得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容易被带动的,而教育小学生当然要适时宜地寓教于乐,把他们带到教学内容设计的情景之中,让他们切身感受当事人对于人性品德的展现,从而实现教学融入情景,在情景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中,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知识,以实现提高“品德与社会”德育教学实效的目标。

(3)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外,教育者还应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小学生心智并未发育完全,所以更有利于教育者进行引导性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互相学习?这就需要教育者在学生之间树立一个或多个榜样,进行原则之内的奖励,从而带动其他小学生的向优心理,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4.德育效果的现实展现

德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是完成对学生完整人格与高尚道德的塑造。所以教育者需要私下观察和了解学生的个人生活行为,再对教学内容的侧重的方向进行规划。在进行观察和了解的时候,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观念的绝对统一,让学生的情况在教师手中得到真实反映,这样就方便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而得出德育效果的现实展现。

综合而言,教育者要完成自我的道德修养,把握好课堂实施高效授课的机会,择优选取适合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研,设置情景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观察德育效果的现实展现,找到授课侧重的方向,实现提高“品德与社会”德育教学实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游 雁.《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比较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徐晓燕.广元市利州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道德课堂总结范文3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主体精神

小学品德是一门典型的德育课,是完善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这门课没有太高深、太抽象的理论,但是如果我们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进行说教,也会招来厌烦。笔者认为,一线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不仅要能立足学生实际,还要具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把握学科特点和时代要求要能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出发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使品德课的创新教学落实到位。鉴于此,笔者特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搞好小学品德教学设计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把握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和最高追求,所以,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传统教学中,我们通常将知识诵记和条码背诵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情绪、实际运用以及素质发展要求,如此本本主义教学,看似瞄准教学目标,其实缘木求鱼相去甚远,不利于课堂教学全面发挥。笔者认为,要想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就必须灵活把握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经验多元化、全面化的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素质化。笔者建议,小学品德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立足实际学情,教学目标应包括:(1)让学生掌握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道德常识及其认知目标;(2)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的情感目标;(3)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行为目标。

二、设计灵活课堂,培养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总是认为课堂上学生越规矩越好,所以,总是制订好多规矩禁锢学生活动、思考和提问的自由。经常将座位整齐划一,不许讨论,固定时间提问等,这样整齐的表象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而不顾,完全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探索精神。而如果我们将品德课上成条文说教,那学生不但觉得枯燥乏味,而且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敢于挑战传统,要能从现在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结合他们的认知经验设计灵活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笔者在设计时,通常将品德课堂座位摆成圆桌会议式、小组式等以便于师生互动交流,甚至有些课我们可以到操场上进行教学。如,学习关于遵循交通规则的内容时,笔者就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情绪设计多媒体动画来引导学生认识不遵循交通规则出的事故,然后再让大家观看遵循交通规则井然有序的样子,让学生有形象认识后,教师再针对一些特殊情况进行口头讲述,然后是学生思考和自由问答时间,这样才能从多感官对学生产生立体刺激,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三、注重实践导行,完成知识迁移

品德课看似都是条理说明,其实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德育课程。小学生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一般比较容易接受生动、直观、亲身实践的课堂,唯有如此,才能将文字理论知识转换成能力,完成知识迁移。实践活动也比较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实践导行环节,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和运用知识。所以,品德课教学设计中务必强化实践导行的力度,着力解决好过去教学中存在的知行脱节的矛盾。为此,我们可以建设德育教学基地,号召小学生大胆地参与实践。

四、完善评价机制,设置正确导向

评价是对课堂的指导与总结,小学品德课中的教学评价创新,需要重点解决好导向和定位两个问题。学生的素质品行朝哪个方向发展,评价方式和评价的内容有着很强的引导和鼓励作用。如果我们采用卷面测试进行单向评价只能培养“只说不做”、知行脱节的高分低能生;如果我们总是以教师单方面评价为主则会削弱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不利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所以,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综合量化评价机制。这样就将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放到了首要位置。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教学设计的探索与研究。总而言之,品德课不是我们讲理的理论场所,而是培养小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树立素质教育观和科学育人观,真正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期启迪学生道德思维,将学生道德品行引入健康发展轨道,只有这样设计才能保障课堂实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道德课堂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对联 思想品德 使用策略

对联,俗称“对子”,也称“对仗”,通常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一组对偶句,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结构上讲究平仄相对、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从内容上看,又集文化、思想于一身,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肩负着教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巧妙地将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引入教学中,借对联艺术之叶,衬思品教学之花,是创设了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本文就对联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使用策略以及一些注意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联导入,导之以学习热情

课堂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教学实践中,精彩恰当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探索热情。思想品德教学中巧妙地引用对联导入,使整个课堂教学增添光彩。如学习八上“心有他人天地宽”时,我一开始就引用了一副佛教上联:“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已何所不容”,让学生回答出下联,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踊跃发言。最后在大家一致肯定下得出了下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这副对联有何含义,并进一步激发他们能不能说出几副类似的对联?问题一出,学生发言的欲望明显增强,接着我就选了其中几副较不错的,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晴空万里白云飘,宰相肚中有船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本课通过一个对联导入的环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使学生明白了做人要宽容谦让的道理,正可谓一举两得!

二、以联作结,留之以意味无穷

课堂总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好的课堂总结,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括,而且还能拓宽延伸,起到锦上添花和提炼升华的作用。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只有精彩落幕,才能让一切尽在回忆中,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引用对联来做教学总结,竟然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八上“珍惜学习机会”时,讲到受教育是我们必须去履行的一项义务,也是我们必须要珍惜的机会,要懂得在我们这个不发达的大国办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实属不易,父母辛勤劳动供我们读书同样也很不易。为了让学生更充分体会到这些,最后我采用两副对联做课堂总结:“努力拼搏,今朝汗洒书本;冲刺飞跃,明日笑映容颜”、“自学好学勤学学而自用;无思厌思废思思而无功”。学生深有感触,有的学生甚至把这两副对联写在自己课本的首页,以此时刻提醒自己今后好好学习,这是我之前未曾料想到的。本课通过引用对联做总结,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所以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应是言已尽,意却无穷!

三、以联育人,育之以良好品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们思想品德课肩负的一个历史任务,也是当前思想品德课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新课程理念要求思品课必须摒弃生硬的“道德灌输”,应注重唤醒与弘扬学生的自主意识,促使学生自主构建正确的道德认知,并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合理的引用对联,利用对联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寓意,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产生共鸣,未尝不是一种好方法。比如学习九年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我引用“九•一八”惨案发生时,有人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死”,下联是倒写的“生”,意思是宁可站着死,也不愿倒着生,体现了当时优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奋斗、不苟且偷生的英雄气概。通过这样一则短小精悍的对联,有利于学生深刻体会到爱国主义精神。又如学习八上“难报三春晖”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能够学会感恩,我引用了两副对联:“天长地远还有形,父母有情却无边”、“父慈母爱竟为子,今生不忘父母恩”。学生在这些亲切朴实对联的感染下,深刻地感受着亲情的美好与珍贵,也激发出关爱父母、回报父母的情感共鸣。思想品德课借助于对联这种富有感染力和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形式,改变传统的道德说教的做法,让学生的情感在对联的感染中升华,使学生有了鲜明的是非、爱憎标准,形成良好品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就有了指路的明灯,能够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言行。

四、以联设题,重之以思维能力

近年来,对联题在试卷中时有出现。而最近对联题又呈现出新的态势:从原先单一的就对联考对联,趋向与其他考点结合,在交叉渗透中彰显其特色。将对联引入思品试题中,不仅增强了试卷的活泼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借助已学的教材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这样一道题目:阅读以下对联,回答问题。

对联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对联二: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

(1)这两副对联所表达的内容分别体现了我国正在实施的哪两大战略?

(2)任选一副对联,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实施这一战略。

(3)请你就关于上面的战略仿写一副对联。

此题通过这两副对联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这两大战略的掌握情况。由此可见,这种以对联设题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倍感新鲜,同时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综上所述,可见对联教学确实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方式,但是对联教学既是一种创造,更是一门艺术,运用对联教学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对联不宜过多。对于整堂课而言,对联只能占极少的空间,并非每节课都非用不可,教师不能为对联而对联,更不要滥造“对联”。

(2)对联应“对号入座”。所选对联必须同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不能牵强附会,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注意搜集和筛选,能够做到精选对联。

(3)对联要浅显易懂。如果对联内容过于深奥,教师要花较多的时间来解释其含义,将挤掉讲解思想品德课主要内容的时间,甚至可能把思想品德课变为语文课。

总之,教学中运用对联艺术要追求巧妙,不露痕迹;要恰到好处,不可故弄玄虚。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对联,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使教学不仅达到教育目的,也创设一种审美的艺术境界,需要教师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我们应该相信,对联教学走进课堂,对联艺术会更加流光溢彩,课堂教学也必将尽展魅力!

参考文献:

道德课堂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中德育管理;问题;对策

一、加强课堂教育的功能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在这里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在校园中,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就像一个大染缸,影响所染布料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染料的质量,而课堂也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从小事做起,重视自身的道德行为,从而不断地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加大力度开展德育,才能认真贯彻落实全员德育的教育政策,顺应时展的趋势和潮流。但是,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校都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我们不难发现,由于高中要学习的科目较多,每一科目掌握的知识量较大,再加上教学内容非常复杂,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同时,由于我国采取的是应试教育,家长和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认为高考是改变孩子命运的唯一出路,以至于家长和教师都会给学生施加压力,导致学生身心疲惫,没有心思和多余的时间接受德育。同时,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重,课堂上都是一直讲解专业知识,这样的教学难以对学生实现有效的德育,失去了开展德育课堂的意义。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思想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充分贯彻落实德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培养新一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增添栋梁之才。

二、解决高中德育管理问题的对策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我国的高中生在生理上已经比较成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对事物的考虑,不再像小学生一样对家长唯命是听,他们具有独立的思想,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见解,只要是他们决定的,就算教师和家长怎么好言相劝他们也听不进去,这也是高中生重要的叛逆时期,这个时候的他们常常会表现出抵触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一意孤行,那么结果只会与现实相悖,事倍功半。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是应该认真观察和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顺应学生的兴趣开展德育教学,从学生经常出现或者是困扰很多的实际生活问题着手,进行导入,为学生布置与生活相关的道德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使学生对问题感同身受,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实现德育的目标。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都是站在课堂的主置,根据教材口干舌燥地讲课,学生被动地听讲、记笔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对于一些自控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还能坚持听课,机械性地记忆;而对于那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面对这样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很难集中注意力听课,在课堂上不是呼呼大睡就是与前后左右的学生说话,影响课堂纪律,教学效率低下。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教师应该将课堂的主置交给学生,让学生享受自。对于学生的决定,教师应该学会尊重,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这样的教学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非常重视自己的表现,常常自我反省,对于出现的错误也会及时主动地改正,这就是德育的根本。例如,在进行德育的时候,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不爱听家长的管教和教师的劝说,性格桀骜不驯,很多事情都不按照常理出牌,如果教师教育他,他就会和教师对着干。但是经过教师的长期观察发现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性格特别外向开朗,交际能力非常强,很多学生都喜欢和他一起玩。因此,在开运动会的时候,我将运动会的组织任务交给他,而我只是在旁边观察他。通过这样的安排,他将自己所有的课余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上面,将自己所有的力量贡献了出去,通过他的努力,结果非常让人满意,使学生和教师都对他另眼相看。通过这样的事情可以得出结论,在德育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找到学生的优势,并将他们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发挥他们的价值,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从而发挥学生的长处,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加强家校结合

德育要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监督学生,对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接触的人进行把关,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工作,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例如,教师应该经常和家长交流和沟通,也可以定期安排家长会、学生之间的交流会等,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还能增加家长和孩子、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从而切实贯彻落实家校结合、校校结合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健康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

三、德育要回归生活,加强社会实践

生活是一堂特殊教育课,接受教育者能够通过现实生活明白和接受德育,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实践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中很多新鲜元素不断涌现出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人才不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传统德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教学形式,为了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应该改变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将德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之中,采取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树立新的教学思想观念,以新的德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生活化的德育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德育的场地并不只是限制在学校课堂上,还可以是敬老院,也可以是繁华的大街。总之,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品德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将小事升华到大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是非黑白的判断能力,并将这些道理付诸于现实的社会实践之中。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出适合现代化社会的优秀人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收集生活中相关的小例子,并让学生开展讨论活动,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从而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为其思想品德教育把握正确方向。

总而言之,在高中德育管理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枯燥的教育模式,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锦飘.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挑战及对策:以东莞市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1(7).

道德课堂总结范文6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课外实践活动

德育理论认为,“实践是道德体验的场所及主体性生成的基础,也是道德体验深化、发展的动力。”道德体验不仅在实践中产生,还需要有理论基础。当代中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课堂中的教学内容需要课外的实践活动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素材。由于目前的初中生只有十几岁,他们对新中国成立前以及改革开放前国家、社会的状况知之甚少。要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教材内容,单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是不够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才能感受和理解教材内容。因此,思想品德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要相互补充。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想品德课外实践活动是相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而言,它包括在课堂以外的校内、社会、家庭等场所进行的,与学科教育目标相关联的教学实践活动。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的评价标准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既要重视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即是否达到了课堂和课外的良好结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成绩评价的方式或方法要分时、分段,多方位、分层次进行。第一,在平时就要做到观察和考察。如,课堂表现及课堂发言、课前预习作业和课后复习作业(包括书面和回答),以及课后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些评价要结合详细的记录进行,并且可以结合恰当地量化方式(如表格的呈现方式)。第二,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共评的方式,依据思想品德行为表现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行为表现进行考核并给出量化成绩。第三,以书面的形式对期中和期末的考试进行考核,主要是强调课堂教学重点方面。第四,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的考核,主要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第五,对于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评价。也就是把平时考查、期中和期末考核按一定比例相结合,可以是分数形式、等级形式或是以评语的方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评价原则可以分为课堂和课外活动两方面。第一,要建构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的评价标准,给学生的发展以方向性的引导。知识的获取和构建为的是培养能力,从而使学生达到觉悟上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心理健康的并且在知识、能力、觉悟方面都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注意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确实要体现学科特点,制定恰当的评价指标。第二,课堂评价和课外实践活动评价必须要切实落实,而不能只偏重其中一方面,否则的话就会给学生不正确的导向,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两头平衡。第三,要遵循客观公正的科学性原则。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评价必须建立在自己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而仅凭道听途说进行的评价是不具有说服力的。如安排教师进行不授课班级学生的评价或由教师对毫无了解的学生的某些行为进行评价显然都是违背该客观性原则的。此原则要注重评价的公正性。当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带有个人偏见时,评价结果就变得毫无意义并且会产生误导性。这样的评价不仅反映了教师的偏见,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心理产生波动,影响或阻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总之,评价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独立思考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且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研究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合理、恰当地对思想品德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的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于新时代的中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对思想品德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就是最好的体现方式。

当然,要在最后进行反思。可以个别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活动与研究,以便有效地实践活动,并且要认真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或经验论文,不断总结、调整,提高自身,丰富和拓展课题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汉澜.教育评价学.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