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范例6篇

初中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范文1

【关键词】课程标准 文言文 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怎样把初中文言文教学工作搞好,又能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步骤进行探索:1.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把握初中文言文的目标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阅读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能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的规定,制定适合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三维目标,切实做到有的放矢;2.在目标方向明确的前提下,初中语文教师还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以达到教与学双赢的良好效果;3.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背诵古诗文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诵背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在识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活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怎样具体落实初中文言文教学呢?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教会学生朗读文言文。在朗读文言文之前,要引导学生对不认识的字、词学会利用古汉语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以及课文注释进行读音判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读音指导,特别是通假字的读音,教师应向学生明确通假字的读音规则。在读准课文每个字、词的读音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断句。文言文断句是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没有正确的断句,就不能正确地朗读文言文,更不能正确地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意思。例如陈寿的《隆中对》中的“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一句,不能读成“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正确地读法应是“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里的“可以”不能连读,因为这句话中的“可”是“可以”的意思,“以为援”是“以之为援”的省略句,“以”的意思是“把”,所以朗读这里时要断句。又例如,在《墨子》的《公输》一文中的“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一句的正确读法应该是“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这里的“地方”不能连读,因为“地”的意思是“地方”,而“方”的意思是“方圆”。再例如,蒲松龄《狼》中“其一犬坐于前”一句,朗读时断句正确的是“其一/犬坐于前/”,因为文句所要刻画的是狼的行为举止,根本就没有出现“犬”的形像,而是说狼像狗一样坐的姿势,所以,不应是“其一犬/坐于前/”。其他情况,一般是主谓之间应有停顿,句首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停顿,如“夫大国,难测也”句应读成“夫/大国/难测也/”。“夫”是发语词,用在句子开头,引起说明或议论,所以在朗读时要读断。

在学生能正确地断句后,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文言文,这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语句的基础上进行。要理解文言文语句的意思,必须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通假字的意思、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常用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地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见,文言实词在语句中的意思、通假字的具体使用情况、一词多义的具体环境、古今异义的一般情况、词类活用的语言环境、常用虚词的不同用法等文言知识点,学生必须结合课文学习掌握学法。也就是首先把握文言语句的重点实词的意思,力求字字落实;常见虚词的用法和含义则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理解、掌握;特殊句式、省略句等文句的理解,教师要及时、正确地引导,教给学生认识、判断这些文句的方法,做到准确、到位。在学生掌握了上面的知识方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初步翻译文言语句,强调学生必须从字词入手,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但以忠实原句原义为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分别对一个句子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加以解释,然后把各个意思连缀成句,补足缺少成分,调整与现代汉语不符的顺序。有些难以连缀的地方才用意译的方式解决。只有在大体掌握文言文的课文大意,学生才能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解决学生疑难问题。在朗读文言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交叉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找到文感,体会语感、情感和文言文特色,直至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全面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初中文言文范文2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兴趣 朗读 方法 语感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一方面是为了解我们的过去;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有张力与韵律的诗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笔者三十年来致力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现谈些个人的看法。

一.兴趣――学习之动力

1.迷住学生

“迷”,有多个意思,这里是指“醉心于某种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新华字典》),如“着迷”“入迷”“痴迷”“迷醉”。“迷”住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什么费力,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

2.抓住时机

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应随即给予穿插教学训练。如教完《〈世说新语〉两则》之后,向学生介绍《世说新语》,课外让学生搜集记载聪颖机智少年儿童故事的文言文,抄在黑板上,上课课前阅读,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古今语言的差异,体会到古代语言的精炼、深奥。

3.激发兴趣

运用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好奇心强,学习文言文有浓厚兴趣。合理地利用这一心理需求,平时或课前五分钟适当讲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轶闻趣事、寓言、典故、成语故事、文言名句,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好奇心。

二.朗读――理解之源泉

对初中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难点可能在于按文言文的节奏、停顿读顺课文。因而在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指导,把读通读懂文言文作为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读与思结合,读与讲结合,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内容,读中体验文章情感,读中赏析文中的精妙之处。

1.初读课文,扫清文言障碍。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的语言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读明白”与教师讲述下学生“听明白”,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这是学生在读与思的过程当中,反复体验语言形式和文章内容,进而领悟而来的,便于知识记忆积累,进而培养能力。

2.精读课文,领悟赏析。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熟读,甚至达到成诵的程度,自然会从诵中感知和领悟文章的内涵和境界。文章的情感和道理,可以通过诵读来领会和感悟,通过反复诵读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等方面的理解赏析。

3.熟读深思,质疑问难。钱理群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说:“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学生诵读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学课文的过程,也就是他们领会知识,提出疑难的过程。一定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诵读学习之中就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只有如此,学生才会带着疑问,有兴趣地学习。

三.方法――“教是为了不教”

1.个性理解,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及有关书籍、资料,达到对疑难问题的自行解决,这种方法是学生解决疑难最重要的一环,利用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是学生以后人生学习文言文乃至其他知识的主要途径。

2.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学习文言文,疏通文句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因为只有疏通文句,才能深入了解文言文字词等知识,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完成其他教学目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分类,交由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去读懂课文,解决疑难。

3.利用语境,揣摩词句。老师要让学生动用平日积累的文言文知识,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词义。词义要结合它所在的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而这个句子的意思,又必须结合其所在的全篇文章的内容来判定。

初中文言文范文3

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通过文言文教学培养良好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体验,深入理解作品。然而,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积淀的一种载体,经历了时间的跨越和空间的变换,所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生活有着相当大的时空差距。针对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通过我的不断实践,我觉得在文言文诵读中,巧妙设计一些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趣味诵读中多方位感受意境,培养良好的语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课本选入的文言文,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故事类,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黔之驴》《晏子使楚》《愚公移山》等;游记类,如《与朱元思书》《三峡》《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事物说明类,如《以虫治虫》《于园》《核舟记》《活板》等。还有一些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的,如《出师表》《陈涉世家》《送东阳马生序》等;结构精致的,如《陋室铭》《记承天寺夜游》等。根据不同的文章,教师可以设计与之协调的趣味诵读方法。

一、故事激趣阅读法

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孩子,故事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初中生想象力丰富,又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故事激趣自然是一种好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用成语故事,引起兴趣。成语大都出自寓言故事,如果文言文以成语的身份与学生见面,必然增添不少亲切感。例如我们在学习《黔之驴》这篇文言文之前,先告知学生,故事名称是一个成语“黔驴技穷”,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并给全班同学讲故事。讲的同学兴致勃勃,听的同学兴致盎然,读过了,讲过了,听过了,然后谜底揭晓,这正是我们要学的文言文《黔之驴》。看似才进入课文学习,其实已经深入文本。读p讲p听都是一种诵读过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这些成语故事类文言文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通过故事表演,再现情节。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演员”,初中生身上的表演天赋非常丰富,何不开发利用这一天然资源,让文言文诵读生动起来?学习《晏子使楚》的时候,我做了尝试。课本上选的是楚王与晏子的对话这个情节,我动员学生找来了“出使狗国走狗门”这个情节,给他们半节辅导课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文本,组内排演。为了演好角色,学生会全身心投入,演练过程中,他们自己会发现一些细节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正是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难点。排演过程就是诵读过程,排演成熟了,诵读目标也就快要达成了。然后班级“公演”,大家在欢声笑语中,集体发现并解决组内尚未解决的疑问。“公演”也是诵读过程,最终诵读目标达成。《愚公移山》等课文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辅以多媒体手段,效果更佳。

可以想象延伸,故事拓展。精彩的故事,大都会激发人无穷的想象力,想象力也是激发学生诵读文言文的动力。例如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时,我的学生就是这样七嘴八舌发挥各人想象力的:

“可渔人前脚出了桃花源,后脚就“诣太守”,还处处志之,这到底是何居心?”谢月英要替桃源人抱不平。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刘莎说:“桃花源人待渔人多诚恳,多友善啊,又是‘设酒杀鸡作食’ 又是‘各复延至其家’,还一一细说身世‘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人把家底都向你交代了,而且离开时,人家桃花源人客客气气叮嘱你‘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你竟然如此这般,太不守信用了吧,怀疑你的人品。”

大家一边听两位同学对渔人的声讨,一边在文中寻找渔人“不守信用,人品有问题”的证据,有人点头表示认同,有人眉头紧皱,有人微笑好像有新发现。

这时许枫有话说:“大家注意了,是渔人先诚恳地说明自己来历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而且,在得知桃源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由此看来,渔人能与桃源人互相交心,证明他人品不坏。”大家听着,点头称是,“不过,那渔人又为何要一路做记号,急匆匆去报告给太守?”不知是谁发出疑问。许枫款款而谈:“我想渔人是要带桃花源人走出去,去享受外面的繁华。”立刻有人反对:“外面世界水深火热,战乱频繁,谁想去啊?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讲述,不是‘皆叹惋’吗,难不成渔人想害桃花源人啊?”大家都笑了。

陈文侠若有所思:“对啊,那渔人干嘛不直接住下来,远离战乱,好好享受桃花源里的安宁生活?”陈影接口:“那怎么可能,他还有亲人,他不能只顾自己啊。”有人百思不得其解,干脆冒出一句:“渔人报告官府,是想领赏。”引得大家一阵笑声。有人扯得更远了:“桃花源人就不怕渔人泄密?直接灭口不就得了。”

张晶晶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兴奋地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渔人是想带着统治者,去参观人间的另一幅和平图景,向花桃源人取经,回来好改造外面的世界,让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亲人朋友,以及和他一样无辜的老百姓,都过上世外桃源那样的幸福生活!渔人不仅善良,而且有创意,一定是这样!”。教室里掌声响起,不管真相到底是不是像张晶晶所说,通过掌声,我知道大家愿意相信这就是真相,因为孩子们有一颗善良的心,因为大家相信渔人,相信善良。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拓了视野,丰富了内容,提升了认识,美化了心灵。孩子们你说我说,一同走近“古仁人之心”,这不也是一种阅读吗?

二、速读竞赛阅读法

适当的竞技能使大脑兴奋,激发人的潜力。文言文“速读”这个概念,是我偶然在同事的教案里发现的。我将竞技和“速读”进行了“合作加工”,名称为“速读竞赛”,应用在我的课堂。实践表明,对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非常有效。

速读接力,熟读成诵。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课本上设置了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例如《出师表》《陈涉世家》《送东阳马生序》等,这样的长篇,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保持饱满的兴趣,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速读接力这个激趣活动便是达到熟读目标的一个有效策略。具体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谈谈我的具体操作过程。小组之间竞赛。首先组内自主诵读,组内竞赛,选出代表。然后将整篇课文分为五段,第一段分 “余幼时”“既加冠”“余之从师也”三层,每层一人,第二第三段各一人,每组派代表五人。另外,为激发基础薄弱生的积极性,保证全员参与,每组五人中有两人是老师随机指名。为防止投机取巧,五名选手的诵读顺序由老师安排。准备就绪,接着就是竞赛表演了。五名选手速读接力,老师用秒表计时,用时最短的组获胜,奖励是内心的自豪感和大家的掌声。用时最长的组,罚他们集体速读,那声音就像炒豆子,我取名就叫“炒豆子”,听得大家欢声一片。想赢是孩子的天性,自然读得相当卖力。

巧用火车游戏,寓学于乐。除了一些篇幅较长的之外,初中课本还设置了一些结构精致的短小文言文,例如《陋室铭》《记承天寺夜游》等,这类文章,直接可以快速诵读至背诵。以《陋室铭》为例,全文共九句,游戏规则是:四个组有八列,随机抽出一组的某一列,一人一句,开火车背课文,一遍背完接着开,直到一列人都参与过,计时方法与“速读接力”相同,奖励与惩罚的方法灵活多变,此处不一一赘述。开火车是一种有趣的游戏,为了开好火车,学生自然会全力以赴,诵读文章,背起文章来也就不难了。

条件抢读,理解诵读。正如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主旨,文章里也大都有一些有特点的句子,可以将它们的特点转换成一种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经过大脑思索判断,选择符合要求的句子抢读,这也是一种趣味诵读的方法。这种方法各种文章都适用,尤其是条件几乎包含了整篇内容的文言文。例如《与朱元思书》《三峡》等。以《与朱元思书》为例,可以提出这些条件:a.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b.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c.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d.正面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e.侧面写水清澈和江流气势磅礴的句子;f.表现听觉(以闹衬静)的句子;g.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h.文章由景生情,因情明志的句子等。这些条件的满足是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过程,对于文言文阅读,同样是一种激发兴趣的活动。

初中文言文范文4

一、教师要充实文化素养,并精心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钻研教材,不仅烂熟于所学文言文中每一字词句的意思,用心体会文章所体现的文化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还应潜心进行教学设计,能灵活地富有创意地解读文本,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巧妙而卓有成效地落实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以《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为例,进行说明:

教师在备课前,应先了解《战国策》的基本知识,阅读《战国策》的相关篇目,知道《战国策》中的相关故事,并初步体会“邹忌”“唐雎”等策士的性格特点,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进行教学时,教师才可以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也才可以在讲解中使学生对《战国策》有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我在上课时,就具体结合“策”,给同学们讲了《战国策》中一些策士多才善辩、富有谋略的故事:如冯谖为孟尝君买义,苏秦游说六国,荆轲刺秦,还穿插了一些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等,同学们对《战国策》描写人物极为生动,叙事喜欢夸张渲染,常运用意味深长、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理的特点有了较深体会。当然,这样的介绍不宜过多,应点到为止,否则会冲淡对课文的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情趣盎然地学习文言文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如何在学习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呢?我有如下体会。

1.注重导课的艺术性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教师上新课时,若能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导入,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境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故事传说导入、名句引用导入、激趣导入等,都会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已经走进了课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展示语文课堂和生活场景相贯通的魅力,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小石潭记》多媒体课件能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小石潭的秀美、清澈,使同学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爱莲说》多媒体课件可通过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外在形象,感受作者高洁傲岸、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兴趣盎然

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活”“新”上下工夫。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文言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无论在实词的积累、虚词的感悟,还是在句式的理解,都不能死板教条地深究细抠,应多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讲使动用法,可以联系“瘦身”“美体”等时尚用语;讲意动用法,可以联系“幸福着你的幸福,悲伤着你的悲伤”等流行歌词;讲到名词活用,可以联系“不翼而飞”“不胫而走”等经典词语来举一反三;讲宾语前置,可以从“何罪之有”“何去何从”说起……

三、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好”课文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素养的提高,诵读应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学习文言文,也一定要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多诵读。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用心朗读、高质量的朗读是感受作品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朗读课文,也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1.教师给予指导并做示范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句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意蕴,增强教学效果。朗读过程中,教师丰富生动的表情,如痴如醉的诵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乐于朗读的风气和习惯,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到文言文的趣味性,也较容易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2.朗读可以采取多步骤、多途径的方式

领读、齐读、自由读、抽读、赏读、评读、竞赛读,方法不一而足,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灵活选用。需要提醒的是,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教师要给以及时、具体的点评和指导,或鼓励、或指正、或强调,不能任由同学漫不经心、随心所欲地朗读整一节课,要以朗读为契机,激发他们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脉络。

四、教师在课堂上要作必要的背景知识和作者介绍

知人论世,这是孟子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也是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我们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我们不能在课堂上把介绍背景仅当做形式。在教学时,教师需要揣摩和思考的是:怎样介绍背景,怎样使同学们了解作者写作时的思想历程,怎样使学生把背景和课文的理解联系起来。这样,学习时,才能使学生们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

我在教读《马说》时,进行了这样的背景介绍:这篇《马说》大约作于唐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期间,韩愈二十多岁,初登仕途,胸怀经世之志,却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许多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这样的背景介绍,就很容易让学生们理解课文表达的作者怀才不遇之情。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并落实课文的翻译

文言文,因语言形式和现在有天壤之别,于是在教学中,理解课文就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学习文言文。

1.读注释

文言文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尤其有许多古今异义字词,在阅读时必须借助课下的注释才能完成理解。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养成读注释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使用工具书

学习文言文时,利用注释,勤查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典》,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对提升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十分重要。对于较难理解的字词,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在讨论、分析、鉴别、比较后加深理解。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就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3.落实课文的翻译

文言文教学的首要教学任务,是重视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基本字词的积累。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并不是淡化这一内容,相反,更是加强同学们对内容和字词的理解。为此,我除了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口头翻译外,还让同学们动笔去翻译。在动笔落实翻译的过程中,学生们会觉得刚才还明白的意思,现在却写不顺手了。一些难词、难句,逼着他们再次看注释,查工具书,理解字词和内容。

六、教师应重视文言文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古语云:“文以载道。”作为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文言文更是秉承着几千年来中国人传统的精神气质和民族品格。在精心教授文言文时,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这些蕴涵丰富的美德教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文言文中有大量的爱国情感的渗透,如陆游的爱国诗篇《示儿》、杜甫的《春望》、岳飞的《满江红》等;有大量同情百姓的悲悯情怀的流露,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观刈麦》和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愚公移山》可以让同学们无比钦佩愚公那种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激发自己在学习上不畏艰难、求索攻坚的决心;《伤仲永》可以让同学们认识到天资再好,如果后天不努力、刻苦学习,最终将会“泯然众人”;《爱莲说》可以使同学们认识到古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陋室铭》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作者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精神世界;《岳阳楼记》可以让同学们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兼济天下的博大心胸……这许许多多的文言文名篇佳作,对同学们起着劝诫、警示或激励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背诵,不仅可以陶冶性情,还可以感悟生活的哲理,受到传统美德的教育。

七、文言文教学还应开拓课外学习的阵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借鉴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而教材所选入的文言篇目数量有限,光靠学好课内几篇文言文就要培养起学生阅读文言文作品的能力,恐怕是勉为其难,因此,文言文教学有必要开拓课外学习的阵地。

在课内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们已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会学”文言文了,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一些简易的、生动有趣的寓言、神话、故事作为课外拓宽的材料,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不求甚解,但求读懂”的口号,鼓励学生阅读文言文,使他们实现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体会成功的快乐。

初中文言文范文5

关键词:兴趣;朗读;翻译;传承

文言文教学,尤其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令广大语文教师颇为头疼的一件事。因为对初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来说,读文言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不要说学习它了。所以,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就好比是“天书”,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望洋兴叹,但语文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也不能不学。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搭好学习文言文的平台,让他们找到一把学习文言文的“钥匙”。

一、兴趣激发要先行

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文言文面临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时尝试了一些方法,效果还是可以的。

1.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

现实生活中,政治演说、企业文化,甚至日常表达,语言简洁、精练,可收到极好的效果。而文言文中的许多名句,言简意赅,运用得当,尤显典雅,意蕴深厚。例如,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奋笔疾书“相煎何急”,取自曹植《七步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国民党屠杀同胞的残忍和制造内讧的愚蠢,悲愤之情力透纸背。

现代生活熏陶下的中学生,有其优势,但也有一些心理障碍,这可在文言文中找到治疗的良方。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将古人思想浅易地介绍给学生,学生往往乐于接受。如有的学生任性,管不住自己。古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古言含有深刻的哲理:要奋斗,振作精神,自强不息。

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使文言文贴近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有益的。

2.给学生讲很有趣味的文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杯弓蛇影、鹬蚌相争等,文章短小,学生当堂就能够背诵,融文言知识与哲理学习于一体,趣味十足,学生兴趣极高。

3.从每篇文言文中挑出几个重要的词,借助工具书从造字法的角度研究它的本义,然后推断整句话的意思,并把它讲给学生,会很好地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来。

总之,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正如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二、朗读教学不可忽略

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的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有时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即使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课文、读注解、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他们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地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再次,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古之良训。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言文朗读教学。

三、文言翻译不失为学之捷径

学生要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内容。而了解文言内容,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章。通过翻译,不仅了解了文意,还深入地学习了相关的文言的一些基础知识,积累了文言词汇,提高了文言阅读水平。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授人以渔”。

文言文的翻译大致可以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翻译后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等都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也学习了一些文言语法,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通假字等等。

例如,学生在翻译时,会遇到古今词义差异的文言现象,他们在这时就会利用工具书或查资料,了解到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如古文中的“江”、“河”一般专指长江和黄河,而现代的“江”、“河”则泛指一切河流,“江”、“河”这两个词的意义范围今比古大。(2)意义上的转移。如古文中的“牺牲”指祭祀时供奉的猪、牛、羊等牲畜,而现在的意思是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这种意义发生了变化的词在文言词语中占有一定的数量。(3)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古文中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自谦的中性词,而现在的“卑鄙”指品行恶劣,属贬义词了。

所以,文言翻译在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切不可小觑。

四、熟读背诵,传承文化

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传承中国古文化之精髓,这应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根本之所在,但怎么去传承它,背诵应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可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是因为文言文读来拗口,背来易脱句,加之一些同学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近些年来总结出几种辅导学生轻松灵活记诵的方法。

1.还原式。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如是几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还能从中领略到不同于现代文之美。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三问三答一段,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翻译还原这种方式,学生之间尝试互相问答,很快便诵之如流水。

2.问答式。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如在教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第三小节时,可设置四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记诵:“滁人游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太守在野外以何宴请众宾?众宾欢饮又是怎样的热闹场景?太守醉态如何?”用几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记诵课文的积极性,又化繁为简,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将课文记住,而且对内容理解得也更深入了。

3.连贯式。此法常用于骈文或诗句,因为其句式对偶而连贯。教师诵出上句,学生很自然地接出下句。

4.联想式。这种方法多用于背诵复习时,能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如可出题:三分钟内默出五句古诗文中写“月”的诗句、文句。

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平日的写作中尽可能多地引用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为我们的作文添彩。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无疑是作文“出彩”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之一。

学习文言文是传承文化的方式之一,应该尽量突破教材的原点向生活靠拢,一方面通过读古人之文来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启迪智慧,一方面通过读圣贤之书来丰富心灵和品德以怡养性情。例如,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死》一文,学生基本能感悟在安乐中思忧患,永保奋进的动力;在忧患中求上进,用“后天下之乐而乐”鞭策自己,奋斗不已,永葆挑战自己的雄心!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尝试和探索。“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这是我们教学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卢丹.文言文语文教学打开历史积淀的窗口[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6).

初中文言文范文6

一、激发兴趣,以“读”为先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如蒲松龄的《狼》中有句话,学生极易误读为“其一犬/坐于前”。那么“犬”义为本义“狗”,学生发现这样理解竟与文义矛盾。深究其文中义为“像狗一样”,怎么读?应为“其一/犬坐于前”。由此明确第一种依据为意群。但学生读《桃花源记》第二段开头时作“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可是按意读却应为,“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孰是孰非?对比着读.前者更顺口,怎么办?教师明确第二种依据,在不改变文义前提下可依音节而划分,以保证音韵和谐,所以四字句常可断为2—2。至此,学生阅读新文本时。该怎么做,做到什么样子,就心中有数,自然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正如新课程理念中提倡的“应尽力推动学生自发‘卷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必须具备‘卷入’之后的深水平加工所需的必要知识基础。”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联系实际,以“换”为媒

基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同宗同源的关系,我引导学生归纳出揣摩词义的方法是要么组词。要么换字,先组词后换字。即利用学生已有的现代汉语的知识积累进行组词,再根据语境选用恰当义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确实,这种方法收效明显。如《童趣》中天真的“我”曾对癞虾蟆“鞭数十”,“鞭”字可组词为:鞭子,鞭打,鞭策。结合上下文,不难判断,这里是指具体动作,应选其动词义项,流畅表达为:用鞭子打。也即所谓词类活用。此文中另有句“余忆童稚时”,其中“余”字可组词为:剩余、多余、空余,但都不通,只能换词为代词“我”。此外应当注意的问题是,由于学生文言文阅读经验毕竟均有限,他们遇到长句、旬首词或句中多个词卡壳时难免感到畏惧.误以为自己对整个句子束手无策.因而放弃探究。此时教师要努力帮助他们重拾自信,找到突破口。通常不管什么句子.其中总有词语可以简易的组词法揣明其义。所以他遇到的困难不如想像的那么大。同时,在此前提下,化难为简,由易到难,逐步揣摩难点词义。这样,走一步、推进一步,各个击破,终究会取得成功。

三、敢于放手,以“动”为主

文言文教学方法应贯穿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才能使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及自主学习全面和谐地统一起来。一是质疑问难,疏通全文。宋代张载说:“学贵善疑”、“学则必疑”.孔子也主张“每事问”,鉴于此.笔者设计了广泛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决他们顶习中的“疑”与“问”。首先在固定的学习小组里互帮互助,就词句义提出、解决预习中的疑问。教师巡视各组,了解学情。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派代表当班提出.全班同学帮忙。教师相机点拔。这样,一般能解答大部分问题,极少数问题,虽然不能解决,但已具备孔子所说的老师启发的最佳机会.堪称是“愤而启,悱而发”。整个教学过程推动学生不知不觉地“卷入”学生任务中。其中的成就又激励了学生再度学习的内在动机。二是积累文言词汇的基本用法。对于预习中在文言词汇常见现象上的发现成果,各组派代表汇报,然后课件显示教师归纳的内容,接着师生互动明确词义。此外,教师可根据学情适当设计练习,及时反馈矫正。这些作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四、综合比较,以“用”为根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岳阳楼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或”字,即“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这两个“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时”的意思,后者是“或许”的意思。再联系《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中的“或”与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有的人”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背诵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把文言文的背诵提到了突出的位置。文言文很少用于口语,说起来拗口,要达到用文言文流利而又准确地表情达意,就必须强化文言文的背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背诵指导,让他们熟读精背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达到情感熏陶。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定要背诵,并且要当堂练习背诵。学习者要掌握文言文的背诵技巧及方法,背诵的常见方法有抓关键词背诵法、画面背诵法、写作顺序法、线索背诵法等。重要的名言警句要消融在脑海里,达到“烂记于心、熟念于口、常写与手”的境界。背诵要按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