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物业管理范例6篇

学校物业管理

学校物业管理范文1

甲方: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甲方将学校物业管理服务方面的工作委托乙方管理服务。乙方将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热情优质的服务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生活创造整洁、优美、舒适、安全、宁静、便捷,及时、可靠的环境,为此双方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责任、权利、义务

1、对校园内的一切公共设施及设备享有所有权,并有对国有资产的保护、使用和监督权。

2、负责对乙方管理与服务进行工作查询与质疑。

3、负责制定学校绿化、美化及设施的更新改造计划。听取和采纳乙方对校园绿化等改造工作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4、负责按规定向乙方支付物业经费和运行费。

5、负责了解掌握乙方经费运行情况,对违反财务规定的行为提出意见。

6、甲方可视完成物业管理的优劣向乙方提出奖励意见和处罚意见。

二、乙方责任、权利、义务

1、按协议内容保质保量地完成物业管理与服务工作。按文明校园建设标准保持学校的花园式单位及文明校园的称号。

2、对院内的公共设施及地面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其使用功能,如需要改变应经甲方同意后方可实施。

3、定期向甲方通报工作情况,对甲方提出的合理的整改意见有义务执行。

4、未经甲方同意不得将本物业管理内容和责任转移给第三方。

5、乙方应建立并保存详细的物业管理档案资料。

三、委托管理主要内容

1、全院的绿化、美化工作。

2、教室的卫生保洁服务和管理工作(不含专用教室)。

3、公共环境、公共场所的保洁服务和管理工作。

4、公共设施、设备的维修、保养、运行和管理工作。

5、公共建筑部分的维修保养工作。

6、自管家属楼的维修和保养工作。

7、水电暖的维修管理与服务工作。

8、院内创收经营水电费和供暖费的收支工作。

9、节能工作。

10、家属水、电费的统计、收缴工作。

11、饮用水供应和洗浴工作。

12、院领导办公室的保洁和开水供应工作。

13、家属门卫的管理工作。

14、校内各商业网点的管理工作。

15、学校人防工程的管理工作。

16、其它甲方需要委托的工作。

四、服务标准

乙方应按以下标准实现物业管理目标。

(一)校园绿化美化工作

1、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并承担甲方大型活动及重大节日的花卉摆放工作。

2、按不同季节对花卉苗木的养护要求进行养护,并做到:树灌木完整,长势茂盛,无枯枝死杈,无病虫害,树木无钉枪捆绑;绿篱、绿地无杂草、杂物,无堆物料。完好率应达到98%以上。

3、校园绿化面积应达到应绿化面积的95%以上。

4、绿地、各种树木的种植和调整工作应本着美观合理的原则进行规划管理。对各种古树应重点保护,防止损伤和坏死。

5、院内的建筑物能进行立体绿化的,应进行立体绿化。

6、绿地微喷面积应达到总面积的80%以上。树木浇水应有计量。

(二)环境卫生工作

1、道路环境应整洁。清扫要及时,做到无杂物、废纸、烟头、果皮、痰迹、积水等。

2、阴井、排水设施应通畅,无污水外溢,排水口处无淤泥和杂物。各井口盖完好,化粪池应定期清理,无粪便外溢。

3、卫生间应保持干净整洁,无异味、无蚊蝇、无粪便、无污水外溢。

4、垃圾楼应保持无蛆、无蝇,四壁清洁,地面和周围无堆放垃圾,应封闭集装箱上盖。应根据垃圾日产量及时调整集装箱数量。垃圾楼吊装设备应及时检修和保养,杜绝事故发生。

5、院内垃圾应日产日清,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垃圾箱及果皮箱应完好清洁,周围地面无杂物污渍。

6、建筑物内外无乱写、乱划、乱粘贴,无残标;公共设施、牌匾、路标、雕塑、亭廊、石桌椅应定期擦拭,保持清洁。

7、校园主要干道的地面卫生应在每日早7:30以前清扫完毕。公共场所应定期清扫,保持清洁。上课期间不得有任何影响授课的清扫活动。

8、道路、地面不得直接搅拌水泥沙浆,建筑材料应按指定地点摆放整齐。建筑垃圾应按指定地点堆放并及时清运,对建筑垃圾影响道路通畅和环境卫生的现象要及时管理和清运。

9、门前三包工作应符合门前三包的标准和要求。

10、应及时清理院内主要干道的积雪,保证道路通畅和安全。如洒盐水除雪,不得将积雪清扫堆放到绿篱和绿地内。

11、根据节假日的要求及时挂收国旗、彩旗、灯笼;开关大门彩灯、射灯。

(三)教室卫生工作

1、教室卫生应在每日晚自习后清扫完毕,锁门。第二天早7:00应将各教室门打开(特殊情况除外)。

2、应保持教室地面清洁、四壁洁白、墙裙完好无污渍、黑板完好光亮、无粉笔痕迹、粉笔沫应及时清除;门牌完好、装订美观;门窗、玻璃、纱窗、窗帘、小五金齐全完好;桌椅完好、摆放整齐、桌内外无杂物灰尘。

3、吊扇、黑板灯、照明灯、各种开关及各类设备应完好无损。维修要及时,保持良好状态。

4、粉笔(白色、彩色)板擦应保证供给并摆放整齐。要保持讲台、讲台桌的完好整洁。

5、制定教室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确保教学需要。

以上要求的完好率应在98%以上,各阶梯教室和大教室的照明灯完好率应在90%以上。

(四)公共场所维护工作

1、各楼道(包括家属楼物业范围)地面清洁、门窗、玻璃、纱窗、小五金齐全完好,墙裙、楼道灯的照明完好率及满意率应在98%以上。

2、电梯应按规定做好年检并取得合格证及运行证,两证应挂在电梯间内。电梯应定期维修保养,不允许带病开梯,运行应正点。电梯间应干净、整洁、明亮。电梯工要持证上岗,严格执行电梯交接班制度,认真做好运行记录。严禁脱岗,确保安全。

3、要保证全院正常供水、供电、供暖工作。水、电、暖设备齐全,服务维修及时到位,设备完好率应在98%以上。

4、水、电、暖维修应24小时值班。要制定应急处置方案。确保服务安全、到位。

5、节能措施得力,杜绝长明灯、长流水和跑、冒、滴漏现象。

6、按规定做好饮用水箱的卫生防疫和日常管理工作,要定期进行检查、检测,确保饮用水安全。

7、按要求供应全院饮用水和洗浴。对茶浴炉房要制定卫生安全工作制度,确保正常供水和安全。对浴室内卫生、各种设施应及时检修,杜绝发生事故。

8、按要求每年应集中时间对外收取供暖费,并支付供暖费。

9、按要求努力回收学校创收水电费。

10、按要求统计、收缴、上报家属住户水电费。

11、按要求对院内人防工程进行检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五、违约责任

1、甲方违反合同规定,使乙方未能完成合同规定的服务和管理目标,乙方有权视不同情况限期向甲方提出解决意见(双方协商)。如逾期仍未解决,乙方有权中止合同,所造成乙方经济损失由甲方予以经济赔偿。

2、乙方违反合同所规定的内容或未达到的服务标准,或师生员工反映强烈且不能及时解决的,甲方有权要求乙方限期改正(双方协商),如逾期不改,甲方有权终止本合同。另行安排其它物业管理机构替代。给甲方造成的经济损失,乙方应给予赔偿。

3、乙方违约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和降低服务标准,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改正并清退多收费用。

六、其它

1、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并以书面协议签定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有同等效力。本协议有效期为一年,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2、本协议之委托协议书均为本协议的有效组成部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本协议共4份,甲、乙双方各执2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甲方代表(签字):_________

乙方代表(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学校物业管理范文2

关键词:教学改革;物业管理;高职院校

一、问题的提出

虽然物业管理在我国从出现到现在不过30年的历史,但是随着房地产的迅猛发展,物业管理快速进入社会经济生活,并发展迅速,各类物业服务公司不断向规模化、集团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社会对专业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同时,随着建筑物科技含量的提高和居住理念的变化,物业服务理念也不断更新,国外先进物业管理模式被引入,物业服务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这一系列的变化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相应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等职业院校对物业管理人才的现有教育模式相对滞后,已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是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明确物业管理的培养目标。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在我国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强调实用技能,教育部在“2004年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若干意见”中把就业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导向。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像本科院校的课程强调学科理论性和全面性,而是重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又不同于职业上岗培训或工种培训,在强调就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不仅在毕业时能顺利就业,也能在以后根据需要转岗、换岗和跨岗工作。即职业教育既要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培养具有终身发展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物业管理专业来说我们的目标主要在于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顺利就业,同时也要使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根据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不断学习,实现职业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中高级物业管理人才。

结合社会需要,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科学设置课程

首先,高职院校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就要从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出发,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在设置之前充分调研了解物业管理行业最新的具体情况,然后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

其次,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教学上,对于物业管理一些实际问题体会不如直接从事物业管理的人员深刻,因此邀请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专家和校内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决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取舍,有利于课程的科学优化设置;

再次,由于物业管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相应的课程设置也要根据社会和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变化及时动态地进行调整,保证课程的实用性和生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学生适应不同岗位的自我发展能力。例如,针对目前高端物业不断增加,高级物业管理人员需求旺盛,可以相应地开设针对别墅、高档公寓等物业的课程。又如随着社会的发展,物业管理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保洁、绿化等基础服务,而是更强调物业的经营与增值,可适当增加开设物业的综合经营与管理的相关课程。再如,物业管理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设置课程时,要及时引进最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行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最后,在设置专业课程时,注意与相关的行业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在一起。例如国家将物业管理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物业管理员和物业管理师四级,在课程设置时,可以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层次和目标将中高级物业管理员的相关要求和标准纳入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又较容易取得相关的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以后的职业发展。

2.强化校内实训,深化校企合作

课堂教学主要侧重理论知识,高职院校要培养高技能人才更强调学以致用,实训与实习是课堂教学之外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由于专业建设时间短、专业认识模糊,以及资金不足、实验室建设定位不准确等原因导致许多高职院校的物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设施缺乏,校内实训场所不足,难以满足技能教学的需要。要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必须强化校内实训,深化校企合作。

校内实训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物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改善实训条件来加强,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例如,后勤集团、基建工地、学生宿舍、教师公寓以及各种水电气设施设备等都可以成为其实践教学的场所或器材。还可以在校内建立起模拟物业服务公司,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开展物业管理,并参与学校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等工作。此外,各高校物业大多由专门的物业服务公司进行管理,校内实训也可以携手学校的物业服务公司,利用现有的设施设备安排学生适当参与前台客服、会计、房屋建筑维修、水电设备维修等项目,在真实的物业管理环境中进行实训,这样实训效果更好。

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高职院校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还停留在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参与实习指导这一层面,而且这种合作更多是学校单方面地向企业寻求合作,企业较少参与甚至不参与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就必须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企的双向交流。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为企业的发展规划、员工培训、项目开发等方面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学校应在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让企业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例如聘请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等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实践教学的指导,请物业服务企业的知名专家来校为学生做讲座传授经验知识,还可以与物业服务企业一起举办各种物业管理技能大赛,例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每年都会与合作的物业服务企业举办物业管理技能大赛,邀请物业服务企业的经理担任评委,鼓励企业参与物业管理的教学活动,深化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3.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大多数高职院物业管理专业建立都只有几年时间,而且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层次大多是专科,少数是本科,研究生阶段目前还没有物业管理专业。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缺乏物业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现任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从建筑工程、管理学、法律等其他专业换行而来,对物业管理认识不够,也缺乏相关的物业管理实践经验和能力。而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制约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物业管理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内容。提升教师素质首先应对现有教师进行有计划的进行培训和开发,例如分批选派相关教师到物业服务公司挂职、兼职,以提高教师的物业管理实践经验。其次可以聘请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所学专业与物业管理专业相关的青年教师,或副高以上职称,有从事物业管理实践经验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再次可加强本专业教师之间以及不同院校之间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实现优势互补。

4.推行双证书、多证书制度

除了获得毕业证书之外,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兴趣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也有利于促进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业管理员和物业管理师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调整,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基本完成了职业资格考试的准备工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最近几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举行的物业管理员证的资格考试,绝大多数同学都一次性通过了考试。在获得物业管理员证书之外,也可鼓励学生取得与物业管理相关从业资格证,如会计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等证书。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课证融合,深化学习,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展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5.改进教学手段

物业管理教学改革还需要突破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模式,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例如讲授物业管理法规时,可以结合典型案例讲解,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讲授物业管理概论、房屋维修与预算、物业设备智能化等课程时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观看操作流程或考察处理情况,让学生全面了解基本操作程序。观摩结束后,要求学生讨论观感体会,并进行总结点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物业管理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课堂上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设计项目,现场模拟物业服务公司的工作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改变传统单一的答卷考试,根据课程性质和要求采用现场操作、模拟实习、校外岗位实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对基础课程,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对于实践性较强专业课程则侧重考核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物业管理作为新兴而又蓬勃发展的行业其发展变化尤为迅速,这种发展和变化对相应的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需要,物业管理教学改革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促进物业管理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翠凤.关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5).

[2] 鲁捷.谈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岗位模块的课程设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3] 胡芳,刘葆,杨冰.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技术类人才培养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8).

[4] 何岩枫.高等职业教育物业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7,(11).

[5] 俞万源.物业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9).

学校物业管理范文3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民办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但是活泼好动,动手能力较强。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1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生源特征和学生特点

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逐年锐减,招生越来越困难,生源质量也越来越差。报读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包括普高生,中职生,学生总体学习成绩偏差。随着生源越来越紧缺,为了保证学校发展,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一再降低入学门槛,学生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不足,迟到、旷课频繁,课堂上睡觉,玩手机,“抬头率”不高。

2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特性直接影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为培养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必须实行适合此类学生特性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适合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活动,必须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起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

2.1全程实习实践

将实习实践贯穿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整个学习阶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与理论课程相结合的实习实训课程。大一进行参观实习,比如参观仓库,配送中心,港口码头,物流园,国际物流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等等,让学生首先对物流有一定的基础认识;大二开展与物流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实训和课程实习,比如运输与配送管理课程配合企业物流沙盘实训、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组织学生到生产制造企业参观生产流程等等;大三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企业顶岗实习,结合顶岗实习的工作经历完成实习报告;最后针对具体企业存在的真实问题,撰写完成毕业论文。

2.2建立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的宗旨是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制定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要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学生毕业后的市场适应性,企业的人才储备及教师知识背景的丰富,学院的持续发展等都有重大意义。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有共建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模式),“订单”合作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教学见习模式,产学研模式等。但是大部分并没有在人才培养方面,课程设置方面,实习实践方面及产学研方面真正深入合作,主要实施的是订单班和共建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模式),而且就这两方面的合作也存在诸多现实的困难。一方面,在物流行业中,很少企业能同时接纳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统一到企业集中实训一周以上,企业满足不了学校的实训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家境普通比较富有,学生个性独特鲜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很广,每一届学生毕业后很少会有十个以上的学生去同一家企业就业,校企合作的订单班效果很难实现,学校满足不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学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企业校企合作的目的则更多的是考虑利益,学校与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目标不一致,单纯的订单班和实训基地模式实际上并不能持续。目前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条件投入严重不足,且实训的设施设备陈旧,完全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随着智慧物流时代的来临,物流设备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大型的物流企业每年花费高达数亿元的资金用于物流设备的更新换代升级,任何民办高职院校都不可能凭自身能力与物流技术发展同步持续更新物流实训室。建立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将是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模式。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同时引进多家企业,共同投资,建立校企共享性实训基地。企业投资或者学校向企业租赁最新的物流设施设备,供学生实训及培训考证。学校和企业对物流专业实训基地进行统筹安排,共同开展课程开发、实训、培训、考证、技能大赛、科研等业务,实训基地还可以用于企业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或者持续学习培训,甚至对社会开展培训服务。同时,各企业可以开展企业内部认证培训,将参与认证的学生培养成本企业的储备人才,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深入发展,促使共享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享资源,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派送教师下企业实践,企业可以借助教师的专业知识进行研发创新,帮企业解决一些实际的科研难题。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对学校对企业都是双赢的结果。

2.3物流技能竞赛常规化

物流技能竞赛,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物流技能竞赛代表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现实要求,通过物流技能竞赛倒逼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改革,并将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形式。目前开展的物流技能大赛,有政府组织的,有行业协会组织的,还有企业组织的。政府跟行业协会组织的物流竞赛,都需要先进行方案设计,再进行操作完成。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设施设备投入少,致使比赛中使用的大部分设备都是教学中没有使用过,甚至没有见过的。这使得民办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很难参与政府跟行业协会组织的物流竞赛。企业组织的物流竞赛大部分是线上比赛,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主要是物流专业知识及综合模拟经营,民办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广泛参与。但是,学校不认可这类比赛的成果。这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参加物流技能大赛。民办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要真正在教学中融合物流技能竞赛,首先可以举行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内赛,在专业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利用一些企业开放的物流技能竞赛平台,广泛开展校内的物流技能竞赛。其次,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共享物流实训室,根据现有的部级技能大赛的赛项,配置物流实训室的设施设备,将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结合当前开展的技能大赛项目进行项目化教学,逐步构建从课堂到校级竞赛到市级竞赛到省部级竞赛到部级竞赛的技能竞赛体系。再次,还可以组织结合合作企业真实运营情况的学生竞赛,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促进课程教学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各门物流专业课程也可以结合课程知识开展一些课堂竞赛,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并能学以致用。

2.4融入游戏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本身比较枯燥乏味,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活泼好动,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比如,在企业物流管理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做“汉堡游戏”,让学生了解精益生产的相关知识点;“囚徒困境”游戏则让学生理解了供应链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及畅顺沟通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游戏教学使课堂变得轻松丰富,深受学生的喜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5毕业论文真题真做

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都要求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但是对于毕业论文的标准非常模糊,要求也很粗糙。有些院校把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五学期学生去顶岗实习之前完成,且只是作为一门课程作业来完成,对是否分析解决了实际问题并不考核,很多学生都是东拼西凑堆砌完成要求的字数,这样的毕业论文毫无意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目的在于加强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也应该紧密联系实际,真题真做。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一方面,物流教研室可以组织物流专业的老师下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实际问题采集真实的研究题目,组织学生选题并完成论文。另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有安排至少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可以安排毕业论文与顶岗实习同期进行,学生可以在顶岗实习的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形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及工作环境分析问题,进而改进工作中的问题,完成毕业论文。同时,企业的指导老师参与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指导,确保毕业论文真正能联系企业实际并服务于企业。

3结论

作为一门实用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与企业需求一致。但是,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等资源有限,使得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如何通过教学改革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是每一位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吕贵鑫,冯卉苒.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468.

[2]梅阳寒,李笑勉,罗冬初,陈雪梅.多维度的校企资源共享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实践探——以东莞安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为例[J].探索,2018(3)

学校物业管理范文4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资源共享

1校企合作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一些校企合作模式得到迅速推广,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具体问题。

1.1校企合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截至2010年4月,中国期刊网显示的与“校企合作”相关的论文近1700篇,其中研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问题的占95%以上,研究合作模式的占近1/5。于敏(2009)认为,从各国的模式看,主要有德国的企业为主模式(“双元制”)、美国的学校为主模式(“合作教育”)和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模式(“技术与继续教育”)。曾建飞(2010)提出目前国际物流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企业辅助型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其划分依据应该是校企合作中双方的资源配置比例和实际控制者的差异。近年来,我国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取了多种形式,主要包括:

①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企业订单为主要依据,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实施人才培养,实行产销衔接。内容包括人才规格要求、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实习实训、教学评价和毕业生录用等方面。

②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观或顶岗实习。高校与企业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制订专门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行弹性学制,安排学生参观企业现场或顶岗实践。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习引导理论学习。这种形式在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中都有应用。

③参股加盟模式。1992年10月,为了适应扩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华南农大应邀加盟温氏集团,开创了农业产业化领域校企合作的先河,首创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形式以股份为纽带,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该形式主要应用于合作技术研发领域。

④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课。这种方式操作容易,教学成本低。上述校企合作形式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得到相应的益处,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2目前校企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难点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作理念存在误区。长期以来,由于传统人才培养观念束缚,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并不重视实践训练。重点院校侧重培养研究型人才,少数普通院校也忙于上档次,争先恐后地向研究型大学转型。虽然大多数普通本科都声称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重视。分配给学生实践的时间过少,一般只是在最后一学期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关于校企合作的协议虽然签了不少,但基本上都是摆设,所谓“实习基地建设”,只不过是一纸空文的口头承诺。结果导致管理学科的毕业生呈现“研究外行,管理不行”的局面。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只关注用自己的力量生存发展,也很少考虑能从与高校合作中受益的问题,即使关注了也是考虑技术合作,而对于教学合作问题并不感兴趣。

(2)合作双方目标冲突。在实践中,企业与高校合作教学的直接目的主要是经济效益,而不是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企业不可能愿意接纳学生的周期性的实践;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根本动力则来源于培养人才,而创造社会效益,缺少针对经济效益的可行性分析。合作目标的不同造成双方在合作中产生冲突。尤其是合作进入实质操作阶段以后,一旦发现问题,往往使得合作难以深入进行。

(3)资源配备问题。一是实践平台问题。校企合作在设备场地的投入上更多的是依靠企业来提供。在实践中,企业要考虑正常生产经营问题,到底投入多少资源供教学使用,或者说企业能不能拿出足够的资源,企业的资源与学生数量如何配比,也成为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其实践环节几乎覆盖整个企业流程,如果没有配套的资源作为实践教学平台,根本不可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二是教师资源问题。谁来教学生?是高校老师,还是企业管理人员。高校老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企业管理人员又没有精力来教学生,成为合作难的一个障碍。三是教材问题。传统的理论教材不能满足校企合作教学,由于没有合适的教材,使得教师授课没有科学依据。上述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校企合作的效果。

(4)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系强调系统性和模式化,它包括管理的方针、目标、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等具体活动。管理体系是校企合作正常进行的必要保证,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会造成学生在企业“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学不到系统的知识。

(5)政策支持问题。校企合作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室教学的局面,将学生引领到校企共建的教学平台上学习,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事实上,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但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和技术创新领域,在本科教育层次或各层次共享方面缺少明确的政策文件。

总体来说,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最基本问题是校企之间如何合作,具体涉及高校、企业和国家三个层面;三者之间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去保证校企合作教学的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2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运营的互补性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运营存在很大互补性,无论是在专业属性、培养目标还是在资源配置等方面,高校和企业之间完全可以通力合作,资源共享。

2.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

(1)培养目标和人才能力体系要求。从学科分类来看,物流管理应该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交叉学科。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要为社会培养基层、中层管理人才,能够在制造业、服务业及第三物流等领域从事有关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和信息管理(或综合性)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工作。学生能力要求最终表现在两个方面: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说、写、协调沟通和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四方面;核心能力包括决策和执行能力。基本能力为核心能力服务,核心能力依靠基本能力来体现。这些能力单纯依靠高校自身的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践根本无法完成。

(2)高校教学资源的有限性。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方面投入的资源除了教师,还包括各种硬件和软件。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目前高校内部能做到的只是建设模拟实验室或安装模拟物流信息化管理软件,如建设模拟配送中心,安装ERP软件或仓储管理模拟软件等。由于资源有限,教学过程中模拟的程度是有限的,不可能覆盖物流管理涉及的全部要素。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校内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实际必然存在一定距离。同时,每所高校争相采购设备,造成全国范围内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这种局面迫切需要企业从外部提供资源来化解。

校企合作给高校带来很多好处:一是高校可以争取企业资助,改善教学条件;二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就业;三是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2.2企业对高校教学资源的需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校企合作在客观上使企业也能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获得诸多利益:一是企业可以从高校获得符合企业需要的低成本员工(学生毕业前)和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学生就业后);二是利用高校教师的理论优势,对员工进行培训或享受诊断咨询服务,解决企业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通过校企合作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四是获得政府的政策性优惠。

总之,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给高校和企业带来的是双赢,在人才、管理、基地、技术等多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具有极大的互补性。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内多家高校联办的“顺丰班”,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师生员工的有机结合,是校企合作的一个较为成功的典范。

3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设计

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教学模式需要从学校、企业和国家三个层面来构建,构成要素包括教学方针和目标、组织机构、方案和内容、过程、手段和方法、教学基地、沟通与反馈、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如图1所示。

3.1教学方针和目标

校企合作要树立“以学生为关注焦点”的教学理念。高等教育的产品是教育服务,对象是学生。教育服务必须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相关方包括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等。所以,校企合作教学必须首先识别学生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作为教学策划和资源配置的前提。教学方针是教学单位制定的关于实践教学的总的宗旨和方向。它必须与学校和企业总的教学方针或经营方针相适应,对满足学生及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和持续改进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作出承诺。合作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其就业适应性,具体要围绕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来制定,并形成一个完善的目标体系。

3.2教学的组织机构

根据组织理论,“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环境,面对不同的环境,组织总是要有不同的结构来适应它”。为了切实搞好校企合作教学,学校要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针对物流管理等各专业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战略规划与资源配置,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专业层面,必须成立以高校为主导的专职教学机构,专门负责校企合作教学的具体管理和操作。该机构一定要有足够的权限,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抽调各级管理人员组成,正副职安排和构成人员比例根据教学需要来确定;也可以考虑合作双方的选调人员分别在对方的高、中、基层挂职,参与相关决策,以增强相互沟通、了解和信任。机构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教学方针目标、教学方案、教师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建设教学基地、教学质量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其中,对教师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意味着该机构不仅仅是选择教师,还要对教师进行实践经验或实践技能的岗前培训,由企业管理者授课。教学质量管理职能包括教学质量标准制定、教师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价等。学生管理在所有工作中是一个关键,因为实践基地的容量有限,如何有计划地利用基地培训学生十分重要。

3.3教学方案和内容

教学方案涉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具体教案等文件。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案一定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实践需要,由校企教学组织机构组织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来设计和编制。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物流管理职能与岗位群要求,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体系规定的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教学方案设计总体上应该考虑5W1H,即内容(学什么)、主体(谁来教,谁来学)、原因(依据和目标)、时间(在哪个学期)、地点(在校内,还是在企业基地)和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为了增强校企合作教学的可操作性,教学组织机构应该组织人员编写“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材”,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提供直接依据。

3.4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教学中的核心任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与物流管理职能密切相关,无论是仓储、运输、配送,还是其他管理岗位,都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因此,选择合作的企业不能是唯一的,一要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从行业来看,制造业企业、零售业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在企业考虑范围之内。当然,作为校企合作的企业与高校实践教学一定要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具有典型性;从投资主体来看,实践教学基地可以采用学校投资、企业投入或校企共同投资三种形式。由于高校自身资源的有限性,采用企业投资和共同投资的形式比较可行。如果基地是企业生产经营系统一部分(企业的物流系统),既要保证企业运营正常进行,还要完成合作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协调教学与运营的关系是一个难题。解决的办法要从合作教学的具体手段和方法角度去思考。

3.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方案各要素在时间和空间(地点)上的具体展开(如图2所示)。从时间上来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一共八个学期,应该拿出一个学期为学生提供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可以考虑安排在第七学期。一至六学期也可以安排实践教学,但在形式上与集中学习应有所区别。在第八学期,仍然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传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具体来说,在第一至第六学期,校企合作教学主要采用企业专家讲课(针对相关课程)、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和假期实践(阶段实践)三种形式。第七学期的全部或至少二至三个月,在实践基地集中教学。这是校企合作教学的主要时机。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继续选择在实践基地,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到其他企业实习,主要是为了学生就业和完成毕业设计。以上过程设计需要对传统教学计划进行改革,需要对课程教学的平时实践学时和集中实践教学学时进行合理划分。

3.6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校企合作教学的质量能否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根据教学地点,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分为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顶岗实践三种类型。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提供合作企业物流管理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素材;同时,邀请有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到课堂上为学生讲课。高校教师擅长理论,企业专家侧重实践,二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现场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学徒制”。为一组学生安排一位高校教师或企业管理人员做老师,学生跟随老师学习物流管理实践知识,同时要定期轮换,以便学生掌握全面物流管理技能。当学生掌握了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要领以后,安排学生顶岗实践。此时,教师角色转换成“指导”,学生变为管理工作的主体。

3.7沟通、评价与反馈机制

建立沟通机制是为了确保高校与企业之间就合作教学的情况进行实时交流。为此,合作教学组织机构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建立专门的联系方法,确保双方动态掌握教师、学生、资源配置和教学过程的所有信息。此外,要制定合作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事中和事后控制手段。组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小组,针对教学方针、目标、方案、过程、手段和方法分别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从而对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形成约束,使合作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将教学效果和质量评价结果传递给教学组织机构,乃至校企高层管理者和相关部门。

3.8政府的政策支持

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没有国家政策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政府对于校企合作教学的支持包括总体要求、教师素质培训、教材编写、经费支持、人身安全保险、企业税收优惠和教学认证等多方面。第一,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支持本科专业校企合作教学的政策文件,对本科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措施提出总体设想和要求;第二,加大教师实践培训力度,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适应校企合作教学要求;第三,通过试点,编写校企合作教学的教材,并在完善中推广;第四,对校企合作的高校给予经费扶持;第五,设定专门的服务于校企合作教学过程的人身安全保险,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教学中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划分,免除学校和企业对人身意外伤害的顾虑;第六,对参与校企合作教学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免除或降低相关的资产购置、产品销售方面的税率;第七,设立基于校企合作教学的职业能力认证。为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学习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认证证书,对学生的实践经历和能力提供证明。

综上所述,当前物流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一个根本障碍就是学生没有实践经历,实践动手能力差。校企合作教学不仅解决了这一难题,还会形成高校和企业双赢格局。构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需要在国家政策平台上,制定科学的教学方针和目标,成立教学组织机构,制订完善的教学方案,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规范教学过程,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沟通、评价与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金标,胡慧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0(1):19。

学校物业管理范文5

1.实践技能不够系统,且缺乏特色

物流业是一门综合服务性行业,涉及的行业、部门及岗位较多,这使得很多技能操作之间并不存在横向或纵向的联系,例如,叉车作业、分拣与数码字小键盘录入。因此,在培养物流岗位操作人员时,如果课程设置没有一条主线做指导,学生学到的技能是繁多且松散的。另外,物流业的性质也决定了物流专业实训课程设置上缺乏特色,像数码小键盘录入在会计专业中也有涉及,而叉车作业也只能模糊的界定为物流专业课程的范畴。

2.技能操作没有统一的标准

中职课程以教授学生岗位操作技能为主,但是由于物流行业为新兴行业,在行业标准上并没有像会计、食品等专业有统一的标准。例如,在出入库作业上,不同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岗位分工是不同的。此外,对于实训操作项目,例如分拣作业、堆码作业,企业在操作要求上也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方式,这对于实施教学的实用有效性上也大打折扣。

二、中职物流专业教学和管理改革措施

1.课程设置定主线

初学阶段以模块知识扩展训练为主———内容围绕主线以专题模块向外辐射;巩固阶段以任务教学为主———培养学生专项上岗技能。物流业涉及的岗位繁多,学校设定的课程要设定一条主线,打造自己的特色教学,对岗位角色进行分解教学和综合实训,在打造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向外辐射。例如以仓储课程为主,可以向配送物流或超市物流的岗位操作技能辐射,罗列出基本技能,相互重合处便是需要重点以多种形式培训内容,比如下表中阴影部分,对这部分内容每一项以多种形式强化训练。巩固阶段,将下面的模块融合在一起,设计出快递员收件、仓储员收货及超市理货等任务教学。打破“教室、黑板、投影仪”的教学模式,进入校内实训室、深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在学生对设备或操作有一些认识的条件下实地开展理论教学。

2.课程设置要优先考虑德育教育,再以教授专业技能为主

学校物业管理范文6

【关键词】物流管理 实践教学 现状分析 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15-02

2014年出台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是继2009年《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以来又一个指导物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物流业的发展再次增添动力,由此,对本就紧缺的物流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支撑。201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也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因而物流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同时,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当前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却并不乐观。

一、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的扁平化,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呈不断递增的趋势,也对物流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从2002年教育部批准开设物流专业至今,我国已有577所大专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物流人才短缺问题还是难以缓解,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物流人才的培养既不能对接社会实际需求也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是物流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直接导致“企业大量缺乏具备现代物流观念、熟悉物流运作、通晓相关领域的应用型物流人才”(鲁昕,2011)。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难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袁鹤平,2007)。为此,潘永明、米冠旭(2009年)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三方面,通过比较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发现,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定位不准确等问题。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企业用人信息反馈的综合分析,忽视高实务性的专业特点是导致物流学科设置不健全、不系统、不规范的主因,由此引起的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忽视实践教学在整个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致使大部分高校的物流毕业生还只能称为“准人才”,不能成为真正的“物流人才”。

2.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

针对物流实际操作性强的特点,欧阳小迅(2013)认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应与实践紧密结合;面对目前物流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徐玲玲(2013)提出应结合社会需求优化学生培养的流程;随着我国经济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应向实践方向发展(邱启红等,2007)。因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应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能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从而适应产业链不同层次、各个环节的人才需求。为此,突破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瓶颈是物流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物流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物流专业在我国开设的时间不长,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多数是从其他相关的专业转到物流教育和研究上,虽然有利于物流专业和其他学科的理论交叉与融合,但师资力量缺乏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实践经历不利于物流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很难对学生进行物流操作方面的实践指导,使得物流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内容空洞,提升不了学生对物流的行业发展、业态运营的现实感知和操作技能,导致物流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

二、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物流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物流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引致目前我国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

1.物流教学的目标体系不甚明确,没有对接行业的实际需求

物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支撑平台,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作为一个朝阳行业,物流业在不断成熟和发展中。但物流人才的培养既不能对接社会实际需求也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是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因而,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与行业的发展同步,对接行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做到物流教学的目标定位与时俱进,从而解决物流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又出现物流人才荒的现实矛盾。

2.物流专业的教学模式较为滞后,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现有的物流教学模式中,强调内容的逻辑推演,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实训附属于理论教学,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由于物流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物流专业的教学模式不能紧扣物流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也较为滞后,物流专业学生在校内得不到应有的实验训练,在校外也很难得到企业实践训练的机会,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培养的物流毕业生自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3.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没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物流理论的研究与学科体系的建设滞后,授课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没有优先考虑学科的高实务性,没有把实践教学体系列入人才培养的整个教学计划之中。既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够合理,实践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大部分高校的校内实训停留在实验室的软件模拟,校外的企业实习限定在单个环节和岗位,很难得到全方位的实践训练,致使学生对物流行业发展和业态运营缺乏现实感知和实践操作,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对策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物流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遵循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加强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主体间的沟通合作。在此基础上,应尽快建立完善适合我国物流业发展实际和对接社会人才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与理论教学体系密切的衔接起来,才能达到物流人才培养的最优化平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内容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结构必然导致各子体系之间的良性制约和相互作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施必然会提高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从而提高整体物流人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高物流的行业竞争力,进而推动物流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黎明,2014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15年展望,第十三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致辞,2015年01月16日.

[2]鲁昕,中国职业教育与物流行业发展对话,教育部简报第143期,2011年9月22日.

[3]朱军伟、邢艳红,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邢台学院学报,2012(3),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