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论文范例

古代汉语论文

古代汉语论文范文1

古代文学是对外汉语专业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基础课之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很多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常常陷入“对外汉语教学仅仅是一种语言教学”的误区,而忽视文学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古代文学的学习。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古代文学有着被边缘化的趋势。首先,古代文学的定位离不开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在1998年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就明确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因此,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语言类、文化类、教育类等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而古代文学则是培养学生文化类知识和能力的重要课程,它是培养学生讲授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文学这一媒介进行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专业基础课。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不只是一种语言的教学与交流,更应该是一种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对古代文学的定位,应该考虑到这样的专业背景,将其放置在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域里去考察。因此,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就不仅仅是传授文学知识,而且还是相关文化知识的融合,应该说是一种文化通识课。

二、关于教学方法的思考

古代文学是为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但迫于古代文学内容的庞杂和课时的限制,教师往往不得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授课,这种陈旧的授课模式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对外汉语专业学科体系和从业后对专业素养的要求尝试新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内容实用化

因为对外汉语专业是一个具有实践操作型的专业,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那样的纯理论型专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古代文学的内在发展规律,从学科的基本要求出发,根据有限的课时量,精简教学内容,按照由点及面的原则,由作品选到文学史,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古代文学的整体认识。强化基础,突出重点,讲授内容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例如,对外汉语专业没有开设古代文论等文学理论的课程,但是要学好文学史,准确把握和鉴赏古代经典作品,就需要一些文艺理论的支撑。因此在讲解、分析作品之前,可以根据具体对象适度讲一些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以辅助教学。此外,还可以适当开设一些与古代文学相关的选修课,如唐诗、宋词研究、明清小说、名著选读等专题性的课程,一方面可以进行深度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孟子说过:“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的确,提高学生能力水平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则可以事半功倍,使教学重心落到实处。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背诵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根据对外汉语的专业特点,使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例如:比较教学法。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从业后会面对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跨文化的比较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展文学视野,在提高课堂教学时效的同时还可以增强教学趣味性。以《儒林外史》教学为例。“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刻画的丑恶形象之一,他吝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分析这一人物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夏洛克、阿巴公、葛朗台、泼留希金。然后两相对照,结合具体的生活国度、时代特点、社会环境等因素,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得出,四大吝啬鬼贪婪吝啬、自私、寡情,对于金钱的痴迷甚至丧失了人性,是绝对的冷酷无情者。而严监生在形似的表象下与四大吝啬鬼有着本质的不同,他吝啬,但并不贪婪,克己但并不克人,有时还有着慷慨的一面。对于表达同样的主题,同样的文学形象,中外文学会采用相似的反映方式,而在相似中又有各自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这样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人物形象也有着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三、关于教材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选择所面对的问题

对外汉语专业所学的古代文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样基本上都包括两个部分:文学史和作品选。许多高校使用的教材是: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章培恒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文学作品一般都选择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2007年后,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对外汉语专业系列教材,其中王澧华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也成为一些对外汉语专业的选择。正如许多评论者所说,前者由于容量大、专业性太强,无法解决与对外汉语专业不断被缩减的课时数之间的矛盾,因此并不适合对外汉语专业。后者,是依据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要求编写的,由文体分卷的文学史和与之相辅相成的作品选两部分构成。与前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符合学习者的目标要求,针对性较强。比如在每卷卷首均有简明清晰的绪论,概括文体特点、介绍鉴赏门径及其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较为适合对外汉语的专业特点。

(二)教材内容的编写设想

1.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应该符合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的学科定位。

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古代文学是一门以语言为载体的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通识课。所以教材内容应选取每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凸显该时期文学主流。同时,还要打破传统教材编写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在保持原有的叙述分析的模式下,适度加入动态的、解释性的、多视角的元素来补充单一的叙述模式。比如:古代文学作为一门与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进行文化交流的学科,应放置于更为广阔的世界范围内去考察。在历史分析和作品解读时要吸收国外汉学研究的认识和成果,并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的发展与影响,补充完善教材,让学生了解学术动态,从而使教材内容既能体现专业特色又与当前的学界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学术活力。

2.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将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力求贯彻“基础宽厚,重点突出”的原则。

古代文学教材内容是几千年的历史积累,是荟萃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的,是相对稳定的。但是由于专业需求的不同,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会有所侧重,以突出它的实用性。因此,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教材不宜介绍过多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可以适度增加一些实用性的内容。例如:在教材中直接设立章节或者在附录中介绍讲解春联、挽联、碑文等一些至今沿用的传统文学形式的写作方法。也可以介绍一些关于古代诗词的创作方法,引导学生去尝试古诗词的简单创作。这样,使学生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既可以学习到最应该了解的文学知识又增强了写作的水平。

3.在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充分注意谋篇布局的合理和编辑手段的革新。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如何有条理地编排各个章节,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单纯的文学知识讲述基础之上,在每章节增设专业术语释义、学术动态、阅读文献、思考练习等专题。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练习环节的加强,以往的教材通常对练习涉及甚少。然而作为对已学知识举一反三的重要一环,有针对性的练习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我们要注意编辑手段的多样化,比如古代文学教材的模版可以突破传统模式,由文学史、作品精读本、泛读本等构成并配以教学专用光盘。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外广泛阅读是教师知识的讲授紧密衔接的,只有在前期大量的阅读基础之上,才会更具体、更深入地理解课堂上所讲述的文学史的相关内容。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当配以相应的泛读课本,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学内容的枯燥一直是文学课所面临的通病,如果在教材中配以多媒体光盘,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古代汉语论文范文2

1引言

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技术课程,高校中开设的电气类和自动化类等专业都要学习电子技术这门课,作为一门基础性基础课程,其教学要适应就业方向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电子技术这门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改革。

2改革教学模式

第一,以学生为出发点。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活动时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电子技术是一种实用性非常强的技术,且在我们生活的很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要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探究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增加一些实践活动环节,给学生提供思路,引导学生自己完成设计任务。第二,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电子课程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除了完成自己分内的任务以外,还可以帮助小组其他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也从他人身上学到一些优点;此外,还掌握了电子技术设计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去查阅和收集资料,选择要用的仪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认识到电子技术的实用性,在合作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对于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是非常为有利的。

3改革教学内容

电子技术作为一种技术,它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量选用生活中的工程实例作为教学素材。教师在开展课题设计或探讨活动时,应该选取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选取的素材要有研究的空间,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开阔学生的视野。虽然,每一学科的教学和发展都有其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教学的内容也不是说变就变的,但是教师要学会灵活的变通。当前社会的科学和技术正快速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发展更快,如果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教学必然会滞后性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深度地挖掘教材内容,并将一些新技术和新知识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通过实践研究活动掌握更先进的电子技术,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电子技术人才。

4改革教学手段

第一,加强练习和互动。在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要讲什么内容,哪些是重点和难点,通过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和延展,引导学生明确电子技术学习的方向。同时,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思维的空间,在讲授电路计算和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留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学会自己推导电路公式,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第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发展趋势,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可以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素材,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化和生动化。对于电子技术课程来说,更有必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电子技术中有各种比较复杂的电路图,单纯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这些图直观地展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分析和理解电路图。第三,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比如将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5改革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该对考核机制进行改革。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型学科,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他大部分都是实践技术的应用学习,用传统的教学考核机制很难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在实践课中,教师一般只看重学生实践的结果,其实践课的考核和评价也是以实践成果为参考依据,教师忽略对实践过程的评价和考核,因此最终的考核带有较多的主观色彩,也无法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为此,建议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考核应该以比例进行划分,结合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考核分为基础知识、实验研究、课题设计等环节,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划分这些考核环节所占的比例,综合以上的考核结果,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考核。

6结束语

电子技术不是一成不变的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新型的电子技术。社会对于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高校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该跟上时展的潮流,加强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机制等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出更多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电子技术人才。

作者:陈瑶 单位:沈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篇: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了解学情

在校学生中,许多人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他们的事情多由家长包办,所以他们大多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还有一部分同学来至单亲家庭、低保家庭,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虽然在初中阶段,他们学习过德育教育课程。但是,时代对他们的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而且,还要对毕业以后的人生道路做出明智的选择:是成为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还是升入全日制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然而,他们对辩证法和相关知识的掌握还有难点和误区,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2.有针对性的备好课

教师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备好课是前提条件。备课有很多环节,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以人为本”,备学生。据了解,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平的差异。有的学生的想法是进入学校订单式培养模式,解决就业问题;有的学生的愿望是根据改革后的现行政策继续升学。那么,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地备课呢?过去传统的做法是:上课前,每个老师采用单独备课的方式。而实际上,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老师将个人初备教案拿出来,在教研室进行集体研讨,这样可以提高个人业务水平;而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也会提高。对于不同愿望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备课。对于毕业以后想就业的同学,可以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进行备课;而对于想继续升学的同学,则从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备课。

3.科学的使用教学方法

据了解,13-18岁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如果我们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那么会产生对其一生都有益的影响。(1)讨论法一个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的讲,学生会有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教改实践证明:组织他们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小组讨论,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全班组织辩论的时候,找一、两个思想活跃的同学起来带头发表他们的观点,很快就会把全班同学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2)兴趣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同样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的讲解,任课老师是否采用令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现在的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呆板僵化的教学不会令他们对课程产生兴趣。例如,直接把教材第六课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之矛盾的观点拿出来讲解,会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而当我们改变一下,则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先讲周星驰,讲他如何从香港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的孩子;从一个跑龙套的配角演员,成长为华语喜剧巨星的。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入手,引出内因和外因,进而阐述矛盾的观点。那么,学生在好奇心、兴趣的驱动下,会饶有兴致的聆听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了。

4.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教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需要理性思维来把握,而学生理性认识水平有限,学习抽象的哲学原理有困难,这就需要老师去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效果。教改的实践显示: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即老师把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采用授课、问题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老师可以事先把《哲学与人生》课程相关的视频、音频下载到教师机中。上课的时候,根据教案的安排进行播放,这样可以使抽象的理论转变成通俗易懂的知识。对于教学难点,老师还可以制作微课,让学生通过对微课课程的学习来了解、掌握这个知识点。在计算机机房,老师可以运用局域网凌波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把课程相关的教学图片、案例分析等同传到全班每个同学的电脑上面。让同学们都来了解成功人士的典型个案,以及道德楷模、教育专家对相关问题的解读。

5.总结

总之,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同学们在中职学校的学习期间,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让每个同学健康成长,让今天的学生成为明天国家建设的栋梁。

作者:王更生 单位:武汉市交通科技学校

第三篇: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1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国家的相关教育制度,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改革策略、人才培养计划和办学定位等,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1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

对健美操就业岗位、毕业生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等进行合理分析后,结合健美操的教育特点可知,其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设置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因此,在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实践训练课程的合理设置,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才能真正培养出上述所说的人才。

1.2教学改革方面的目标

根据健美操教育的发展需求,注重健美操基本技能的提升,加强健美操基本创编方法、裁判方法等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独立编排和裁判等方面的能力,以确保他们可以担负起小学生的健美操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掌握健美操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等,以帮助小学生进行各种练习,提高小学健美操教学水平。

2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1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

2.1.1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在我国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使得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对教学内容不断创新给予高度重视,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目前,教学内容主要有大众健美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竞技健美操、拉丁健美操等,在增强学生身体协调性、平衡性和柔软性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拉丁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要领和步法,并将一套拉丁健美操完整地演绎出来,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技能掌握情况。

2.1.2高度重视教学课时的合理、科学安排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对课时的合理、科学安排给予高度重视,才能促进其改革不断创新。在所有的教学中,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一般在本科层次的教学中需要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授课。与此同时,大众健美操是在本科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授课,竞技健美操是在本科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授课,拉丁健美操是在本科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授课,舞蹈啦啦操是在本科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授课。

2.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根据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情况来看,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才能真正达到改革目的。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充分结合在一起,通过分层教学、实验教学、分析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的相关知识。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多媒体演示、模仿练习、讨论和比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

2.3合理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

在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中,合理地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才能让教师和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促进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创新。目前,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综合技能,必须对技术、理论和专业技能进行全面考核,并在教学期间设置各种自主形式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促进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水平有效提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对上述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不断增强学生的健美操学习兴趣,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李俊杰 单位:赤峰学院体育学院

第四篇:应用型本科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古代汉语”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文化教育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一门语言工具课,还是一门文化教育课。说“古代汉语”是一门基础课,是因为这门课程要讲解有关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古代汉语素养,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古文的技能。说“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工具课程,是因为这门课程涉及到古文字、音韵学和训诂学知识,要阐述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演变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汉语言的发展特点,并使学生掌握阅读古代汉语文献资料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和使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奠定重要的语言基础。“古代汉语”还是一门文化教育课和文化传承课。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记载于汗牛充栋的历史典籍中,通过学习“古代汉语”中的经典文章和优秀文选,可以洞察到蕴含于这些优秀篇章中的古代哲学、文艺、经济、社会、外交、军事、医药、政治思想等,深刻感到古人在语言艺术、天文认识、社会交际、礼仪制度、风俗文化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验到在不同时代人们的社会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从中获取优秀的中化精髓文化、先进的社会礼仪文明、优美的语言文学艺术、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可以说,学习“古代汉语”就是走进中国历史文化殿堂的第一步。这也是为什么从初中到大学都要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除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专业以外,秘书学、语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以及外国语言历史等专业也都开设“古代汉语”课程。无论从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还是从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来看,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专业所开设的“古代汉语”课程在教学上都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教材针对性不强

从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专业所使用教材来看,除医学类专业所使用的古汉语教材偏重于医古文和医古汉语外,其他专业在“古代汉语”的教材选用上专业重点不明显,还没有紧密结合专业而编写“古代汉语”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也存在大同小异的问题。汪业全、孙月香筛选了国内普通高校20部《古代汉语》教材:“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1962),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1981),曹翠云《民族院校古代汉语读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1990),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重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991),荆贵生《古代汉语》(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995),沈祥源《古代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998),宋学农等《古代汉语》(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王彦坤等《古代汉语教程》(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000),蔡正发等《古代汉语》(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洪波《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汪启明等《古代汉语》(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1),胡安顺等《古代汉语》(修订版,中华书局,2007/2006.9),殷国光等《古代汉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周及徐《新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9.7),施向东等《古代汉语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俞理明等《古代汉语》(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0),蒋冀骋《古代汉语》(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董志翘等《古代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宋绍年《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毛远明等《新编古代汉语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1-36着重对它们的体例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论部分包括文字史、词汇史、语法史及音韵学。这些教材是比较有影响力,但主要针对普通本科或者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对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理论性偏强,应用性不突出,切合度不大、针对性不强。

(二)教学内容不够深入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繁富,除了在通论部分要讲解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词汇史、语法以及诗律、词格等知识外,古文选中涉及的知识更是广泛,囊括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制度、经济学、哲学、文学、天文历法、宗教学、艺术学、军事等,包蕴的知识异常丰富。想把文选部分讲解得有声有色、生动、透彻,使学生真正领略、体味到文章的社会背景、作者的思想内涵等,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很多应用型院校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中不断加强选修课、通识课,对像“古代汉语”这样的基础课或专业课非但不增加课时,反而还在进行省简,使教师只好压缩原计划详细讲解的内容,造成原本生动、立体的语言文化课变得索然无味。另外,在有限的课时内,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赶“进度”而很少安排课程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三)教学方法改革力度小古代汉语作为一种过去使用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和涉及。因此,应该像对待一种新语言教学那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教学方法,甚至可以借鉴外语教学或语言习得的理论和方法。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可以因内容而异。当前,不少应用型院校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师仍采用“学究式”和“灌输式”教学法,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互动,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学笔记和文章片断。例如,在“辞书”教学部分,教师用很多课时对各类字书、韵书、辞书的体例、内容、特点等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教学注重应用性、操作性,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动手能力。如果“古代汉语”课程教师不注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势必达不到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在讲解“汉字的形体演变”时,还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几个象形字符,滔滔不绝地讲不同阶段汉字的形体特点、载体材料、发展变化等,缺少直观表现,使学生很难理解或领悟汉语形体演变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改进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转变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在课程教学思想上要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明确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育人目标定位,并将之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上。课程应该是为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服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可以根据实际专业的不同,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重新调整和设计其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古汉语的能力”“学习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等。“古代汉语”课程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要重新改革、设计整个教学过程。首先,要深化“古代汉语”课程对古代语言文化的教学内容。不能把“古代汉语”只当成一门语言工具课而重点讲解古文字、音韵等知识,而要给学生讲解传授语言和文学作品背后的优秀文化。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环节,搭建古代汉语与汉代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愉快地感受和学习古代语言文化。再次,要加强专门教材建设。应用型院校不同专业在“古代汉语”课程教材的选用上不应相同,要结合专业特点,选用或编写切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专门教材。此外,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借鉴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多样化地组织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要加强对课程教学过程的督导和效果评价。

(二)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学目标的体现。“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进行调整、补充和删改,突破传统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古代汉语”课程要实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阅读和使用古汉语能力、学习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在讲解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时,可以引入国内外最新的语言学、文字学理论进行阐述。还可以向学生讲授古汉语文选中涉及到的古代历史、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哲学、文学、天文历法、宗教、艺术、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比较分析,补充新知识、拓宽新视野,让学生认识并感受到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除汉语言文学、汉语、语文教育等专业外,其他专业的理论讲解不必太深,要与专业发展相结合,体现出古代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突出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要体现出“能力培养”的要求,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训练相结合。首先,教师要通过一定的课堂练习和专门训练来巩固古汉语理论知识、提高古文阅读技能。这种阅读训练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边读边讲,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诵读、翻译训练;也可以在课下进行,由任课教师指定阅读书目和篇章,采取措施督促、检查阅读效果。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古文碑林、博物馆、图书馆、古迹名胜等,让他们亲自见识古文字形体,认识古籍原貌,感受古代文化环境。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关于用字、用词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在讲授诗词格律时,可以让学生仿写填词,锻炼学生的思维,并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四)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和依托,选取合适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必备的条件。原来通行于普通本科教学的《古代汉语》已经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中有几部《古代汉语》教材,但其编写初衷和教学对象主要是针对专科学生,不适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前,适合应用型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古代汉语》教材几乎没有。不同的专业应该选用或编写适合本专业使用的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古代汉语》教材。有条件的院校应该组织教师编写适用性强的校本教材,加强教材建设,突出针对性和专业适用性。例如,“秘书学”专业的《古代汉语》教材不应与“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汉语》教材相同。

(五)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应在发扬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学习其他课程优秀的课堂教学方法,突破以教师为主体的讲解式教学法,积极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互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小组学习式教学法、学术研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课下网络交流等多种教学方式整合起来。“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当注意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从教师备课到课堂教学,再到学生预习、复习和拓展学习等都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手段。早在1960年,陆定一所做《教育必须改革》的报告就指出,教育教学“必须采用新的教育工具,如唱片、录音带、幻灯、电影、广播、电视以及充分配备必要的仪器、模型等新式教具。”P40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应用型院校的教师应紧跟现代科技步伐,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勇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科技条件,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教师在备课时,既可利用院校内部专门的教学资源库,也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上各种音频、图文等资料。在课堂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电子展台将古籍、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形体实物进行展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将教学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题材通过已有的影视资料、三维动画、教学视频、相关图片播放出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教学立体效果。

(六)加强网络教学

现代网络技术日益进步,网络教学与网络在线学习逐渐成为现代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现达的网络资源,促进教学手段信息化、数字化,使之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收集相关教学资料,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古代汉语网络课堂”网站,将相关教学资料、教学要求、课程作业放到网络上,实现案例教学、课程设计、情景创设、问题提出、自主学习、协作讨论、多元化评价等全部环节的网络化。近年来,新涌现出来的一种网络资料综合运用的课程开发模式“慕课”(MOOC),优化了在线课程开发与学习,使得网络学习更加便利。“古代汉语”课程应加强网络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现代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要适应应用型院校转型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培养掌握古代汉语言知识、具备古汉语应用能力、高素质的专业应用人才,就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重新定位课程性质和目标;选用或编写切合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专门教材;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和技术,加强对课程教学效果的督导和信息反馈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

作者:李永芳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

 

第五篇:变频器实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课程设计思路

本项目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通过职业岗位调研,根据具体维修电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本职业素质、操作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课程任务和学生实际基础,明确了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变频器的操作与维护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和确定本课程具体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知识目标贯彻“必需、够用”原则,围绕职业能力目标进行组合。

2教学改革与实践

根据设计思路,本项目坚持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理念,开展了如下的教学改革实施。

2.1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课程整体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本课程共有四个项目,其中项目一为变频器的认识与安装、项目二为变频器的基本功能训练、项目三为变频器的综合运用、项目三为变频器的维修与维护。项目一分解为三个任务,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时对此产生学习兴趣,并在对变频器进行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对变频器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进行接线练习,并通电运行,体验变频器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功能。项目二分解为七个任务,分别是变频器面板的使用、变频器的数字信号操作控制、变频器的模拟信号操作控制、变频器的异地控制、电动机的多段速控制、PID控制、网络控制。前三个任务是变频器的最基本的控制方式,任务4、5是变频器的一般功能,任务6、7是变频器的特殊功能,通过这部分的训练学生能熟练操作变频器。项目三为变频器的综合应用,本项目选择了“变频器在恒压供水系统的应用”和“变频器在通风系统的应用”为典型事例。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变频器的操作,并能够从实践中学到更多变频器应用知识,了解工作流程,仿真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项目四可分解为四个任务,通过这四个任务.使学生能拆装变频器;能对常见模块进行测试与更新;能对变频器常见故障进行分析、排除;会对变频器进行性能测试和维护。

2.2课程单元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课程整体设计方案,项目组成员认真、周密地进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并严格按设计组织实施。课程单元设计方案以两学时为单元编制,每个单元一个教学方案。单元设计方案中包括职业能力目标、职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教学方法、项目教学过程控制、作业布置等要素。通过课程单元设计方案,教师与学生按设计步骤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2.3课程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是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对每个学生或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考核坚持预先设置的标准,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本项目的课程考核分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项目实施成果、实操考核、理论过关测试四个方面。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占10%,主要考核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勤、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小组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情况。此方面的考核以教师跟踪巡查中掌握的情况为依据。项目实施成果占40%,主要考核学生在每项任务完成情况,以项目组工作日志、任务报告单为依据。实操考核占30%,此方面的考核在学期末对每位学生进行实操考试,以对变频器的基本操作为主。理论过关测试占20%,本方面的考试始终贯穿整个学期,每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进行理论过关测试,未达到过关的同学再次通过自己的学习再次测试,直到过关为止。

3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反思

通过此次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从任务要求出发,主动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安装、调试。既能学到知识与技能,又能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团队合作和创新等职业素质。但是,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积极寻求对策。1.关于教学考核的思考。本项目设计的教学考核能够公平公正的考核出每位学生的真实成绩,但是教师的工作量繁重。能否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此评价方法简单化、智能化,需在此方面进一步研究与实践。2.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都获得了较大提升。但改革也迫切要求教师需要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了解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管理要求,积累生产实践经验。

作者:梁波 田亚立 单位:宁夏工业职业学院

第六篇: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背景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兴起,物流行业急需大批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校特开设了物流工程专业。在此背景下,对物流工程专业相关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物流工程”课程为例,对物流工程专业相关课程进行创新性教学改革的说明。“物流工程”是物流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特色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改造课堂教学模式结构,逐步实践研究性教学机制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并通过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二、创新教学建议

1.以教材为本,结合文献研读

在传统本科教学中,教材通常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平台。在物流工程的教学改革中,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教学部分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物流企业的实际案例构建教学结构,而不是仅仅拘泥于教材内容。从宏观上,把“物流工程”课程教学划分为教材专业知识讲解、参考书籍阅读及文献学习、物流企业实地调研、针对实际案例设计具体方案等几个阶段进行学习,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整个学期周期内,至少在图书馆借阅三本与“物流工程”相关的专业书籍,而不是仅限于一本教材的学习。在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进行相关文献的研读,并进行小组讨论式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的同时并对文献重点进行引导式分析,从而提高学生们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为今后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包括物流工程的基础理论、实践知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

2.启动研讨式教学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性教学在世界很多学校中得到广泛推广

2.1课程教学改革

固体物理与力学、电磁学在内容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体系庞大,设计到普通物理、理论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等多名课程,再加上教学课时有限。因而,固体物理是公认的学生比较难学的课程。教师在规定的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怎样安排如此繁多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固体物理的学习兴趣及应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每个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难题。针对上述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对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目前,我系只有物理学专业开设了固体物理课程,总学时由原来的64学时增加到72学时。采用的教材是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的《固体物理学》。该书内容共13章,内容涉及到晶体结构、固体的结合方式、晶格振动及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晶体中电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金属电子论、半导体电子论、固体的磁性、固体中的光吸收、超导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固体中的元激化、晶体中的缺陷和相图。从本书的结构来看,内容确实多,在规定的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我系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热力学统计物理》、《理论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我重点讲授晶体结构、固体结合、晶格振动与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金属电子论、固体的磁性等基础而重要的内容,尤其是能带理论是重点讲述的内容。在讲述上述内容时,笔者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现代前沿知识。例如,在讲授晶体结构这一章时,笔者会介绍石墨烯、二硫化钼、硅烯等这些二维材料的结构及其研究现状;在讲授能带理论时,重点介绍怎样利用紧束缚方法来计算石墨烯及其纳米带和硅烯这些前沿研究材料的能带结构;在讲晶体的热学性质时,笔者会介绍目前有关热电效应的前沿知识及其应用和笔者正在从事这方面科研工作的一些基本情况;而在讲授固体的磁性质时,笔者会介绍量子霍尔效应、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等前沿知识等。在教学方法上,笔者不采用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而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适时的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另外,采取和学生互动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笔者会适时的提问,抽出专门的时间分小组讨论等。此外,还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对于部分较简单的章节留给学生自学,这样便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手段上,笔者采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众所周知,传统的授课方法是通过口述、板书等手段来授课。板书的唯一优点是老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但是形式过于单调,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此外,由于固体物理内容较抽象和一些晶体结构非常复杂,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当介绍复式格子金刚石的晶体结构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徒手作图似乎已不再适用,一方面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画金刚石的结构图,另一方面做出的图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动画、图形和影像等多种形式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展示给学生。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对金刚石晶体的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手段来教学。

2.2课程建设措施

根据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固体物理课程建设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力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有计划的派遣青年教师参加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和进修班,掌握固体物理课程方面最前沿的知识,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学者型教师。同时,积极引进具有扎实固体物理知识方面基础的高层次人才,做好新老交替、交班接班的工作,使教学组始终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第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省内有关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研讨会。学习国内高等学校使用的最新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及时的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本课程教师到国内或省内的高等院校调研固体物理课程的建设情况,引进同行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三、组织和实施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师视频和教学网站系统的建设。建立一个关于固体物理课程专题的教学网站,把我们编制的电子教案和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学习。同时,建立电子版的习题集,上传到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建设,逐渐建成一个资料丰富齐全的课程教学网站。总之,结合邵阳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系本科生的固体物理这一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笔者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并提出了该课程的几项具体改革建设措施。诚然,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还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倡导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能力。在学期中段,指导学生自主搜索文献进行独立研读,并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3-4人),对文献中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模型建立以及文献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并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可以进行师生互动的形式,或采取同学提问的形式。这种研讨式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本课教学中,相比讲解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文献研讨包括小组成员研讨和师生研讨,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单纯式教学,研讨开放式教学增加了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增强,而通过问与答的形式,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3.与物流企业相结合,开展“双师”教学

开展“双师”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与苏宁和顺丰速运等物流公司洽谈合作项目,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外实践活动。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学校教师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任课老师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缺少在物流企业中的实践经验,而教材内容又相对滞后,这导致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与物流企业现状存在一定距离,在现代物流飞速发展的今天,差距尤为明显,这使得学生所学非企业所需,直接影响了物流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学校实验室设备相对落后在信息化时代,物流企业的设备、设施更新换代很快,由于学校对物流企业现状缺乏了解,再加上专业建设费用有限,学校实验室设备较为陈旧,使得现有实践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鉴于以上分析,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至少邀请一次物流企业的相关人员来学校进行实践性教学。通过介绍企业背景、业务流程以及物流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使学生对专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明确把握未来学习及就业方向。通过开展“双师”教学,安排学生与物流企业从业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真正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在课程实践中组织一次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的活动,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理解的更为深刻。

4.考试形式与成绩评定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物流工程”课程采取多样化成绩评定方式,包括试卷考试、小组文献讨论、实践报告成绩以及平时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60%,20%,10%,10%。在综合成绩评定中,大大降低了试卷成绩所占的比例,鼓励学生研读文献,开展研讨式教学,并通过校企合作和“双师”教学,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从成绩评定方式的改变来逐渐改变学生们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总结

物流工程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以及专业建设等方面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本文以“物流工程”课程为对象,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阐述了开展研讨型教学和增加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通过进行教学改革提升物流工程教学质量,将物流工程系的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

作者:郑琰 张骏 黄银娣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第七篇:固体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措施探讨

1课程教学改革

固体物理与力学、电磁学在内容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体系庞大,设计到普通物理、理论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等多名课程,再加上教学课时有限。因而,固体物理是公认的学生比较难学的课程。教师在规定的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怎样安排如此繁多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固体物理的学习兴趣及应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每个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难题。针对上述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对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目前,我系只有物理学专业开设了固体物理课程,总学时由原来的64学时增加到72学时。采用的教材是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的《固体物理学》。该书内容共13章,内容涉及到晶体结构、固体的结合方式、晶格振动及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晶体中电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金属电子论、半导体电子论、固体的磁性、固体中的光吸收、超导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固体中的元激化、晶体中的缺陷和相图。从本书的结构来看,内容确实多,在规定的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我系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热力学统计物理》、《理论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我重点讲授晶体结构、固体结合、晶格振动与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金属电子论、固体的磁性等基础而重要的内容,尤其是能带理论是重点讲述的内容。在讲述上述内容时,笔者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现代前沿知识。例如,在讲授晶体结构这一章时,笔者会介绍石墨烯、二硫化钼、硅烯等这些二维材料的结构及其研究现状;在讲授能带理论时,重点介绍怎样利用紧束缚方法来计算石墨烯及其纳米带和硅烯这些前沿研究材料的能带结构;在讲晶体的热学性质时,笔者会介绍目前有关热电效应的前沿知识及其应用和笔者正在从事这方面科研工作的一些基本情况;而在讲授固体的磁性质时,笔者会介绍量子霍尔效应、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等前沿知识等。在教学方法上,笔者不采用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而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适时的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另外,采取和学生互动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笔者会适时的提问,抽出专门的时间分小组讨论等。此外,还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对于部分较简单的章节留给学生自学,这样便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手段上,笔者采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众所周知,传统的授课方法是通过口述、板书等手段来授课。板书的唯一优点是老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但是形式过于单调,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此外,由于固体物理内容较抽象和一些晶体结构非常复杂,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当介绍复式格子金刚石的晶体结构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徒手作图似乎已不再适用,一方面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画金刚石的结构图,另一方面做出的图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动画、图形和影像等多种形式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展示给学生。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对金刚石晶体的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手段来教学。

2课程建设措施

根据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固体物理课程建设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力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有计划的派遣青年教师参加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和进修班,掌握固体物理课程方面最前沿的知识,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学者型教师。同时,积极引进具有扎实固体物理知识方面基础的高层次人才,做好新老交替、交班接班的工作,使教学组始终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第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省内有关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研讨会。学习国内高等学校使用的最新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及时的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本课程教师到国内或省内的高等院校调研固体物理课程的建设情况,引进同行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三、组织和实施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师视频和教学网站系统的建设。建立一个关于固体物理课程专题的教学网站,把我们编制的电子教案和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学习。同时,建立电子版的习题集,上传到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建设,逐渐建成一个资料丰富齐全的课程教学网站。

3总结

总之,结合邵阳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系本科生的固体物理这一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笔者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并提出了该课程的几项具体改革建设措施。诚然,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还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周本胡 曾爱华 刘英 单位:邵阳学院魏源国际学院

第八篇:食品类专业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课程性质目标定位

对“专业外语”的课程性质和目标进行定位,首先需要思考“专业英语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专业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安排在基础英语和专业理论的学习之后,其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常见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述,了解英文专业文献中的语法和句型特点,能较流利地阅读并较正确地理解一般的专业英文资料。然而,在联合办学培养模式中,一方面许多专业课程需要在外方学校学习或由外方教师在中方学校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顺利获得国外高校的学位,学生需通过雅思或托福等语言考试。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这些变化,决定我们必须对“专业外语”的课程性质和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基于此,我们在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将“专业外语”课程安排在了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学期,并在教学目标上做了重新设定。具体地,一方面我们要求本课程与大学基础英语的教学过程相互配合,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英语水平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另一方面我们还将本课程作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即以理解和掌握食品类专业相关基本术语和基本理论作为另一教学目标。亦即,我们将专业英语课程既作为整个英语教学模块中的一部分,也作为一门专业导论性的课程。

2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为此我们在综合现有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食品科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门类划分的相关规定,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做了深入的思考,以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能提高英语综合水平,也能较为全面的了解食品类专业的全貌。具体地,我们将食品类专业“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体系分为了8个主题(表1),每个主题既相对独立也密切联系。

3教学模式手段探索

理想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是完成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进而形成全方位的教学模式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概况起来我们的教学模式手段有如下两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强化课程“穿透力”,构建课堂讲与课外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每堂课之前教师将教学课件提前与学生共享,并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教学内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弄清课件中的新词汇和新术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当今网络MOOC资源,要求每两位同学在课外共同研修一门与专业相关的网络课程,并安排一定学时供学生用英语汇报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况。学生课外网络课程研修的情况将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评体系。二是,突出学生“参与度”,构建学生问与教师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预习教学课件的时候,需根据课件内容凝练出2~3个具体问题,并用英语向教师提出;课堂上教师综合班级学生的问题情况,以答疑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

4课程考核体系设计

课程考核体系的科学设计,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参照国外大学的课程考核体系,构建了以“突出过程考核”为特点的课程考核体系,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课堂考勤,出勤课堂是学生的基本要求。每堂课以签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勤,考勤情况占总评成绩的5%。(2)课堂小测验,通过随堂的小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了解有利于督促学生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手段。每一个教学主题结束进行一次小测验,小测验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3)课程参与度,参与课堂的情况能够反应学生对课程的付出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每堂课提问的情况,以及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对其课程参与度进评价,该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4)课外研修情况,课外研修情况能反应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我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课外网络课程学习的情况情况进行评分,并以25%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5)期末考评,期末考评是对课程的整体考核,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核学生对专业基本术语的掌握情况。该部分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

5结语

我们按照上述措施进行食品类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一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提高,逐步由应付式的被动学向兴趣性的主动学转变。二是,学生在英语综合能力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以及雅思等考试的通过率有一定的突破。三是,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对食品类专业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进而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有了更多的针对性。这些措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能够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但同时,上述改革措施中有部分措施我们仅仅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另外还有一些改革措施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合理性。

作者:贺江 李峰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

第九篇:电子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1课程的主要特点及问题

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在我校开设有20年的历史了,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飞快发展,该课程不断发展变化,我们用四个词概括了这个课程的四个主要鲜明特点:由点及面、承上启下、与时俱进、以静制动。1)由点及面,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先修的各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分散知识点综合应用到系统的工程设计中,如何运用计算机、微机、嵌入式等工具进行项目设计,如何运用各种现代系统仿真工具解决近代电子技术有关课题。2)承上启下,主要是如何通过课程中各个课题的学习和训练,掌握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顺利地过渡到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及科研训练,3)与时俱进,主要是如何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学生近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的专业水平。4)以静制动,主要是如何通过课题训练,给学生说明设计的方法及设计的思路是可以举一反三,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这四个特点同时也给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也是课程不断发展变化中,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课程的改革基本思路

如何把握课程的四个特点,解决以上四个问题,主要是把握课程中的“变”与“不变”,主要是要做到:(1)课题取材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跟踪当前科学技术的前沿水平,尤其是通信系统、嵌入式系统技术、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2)如何使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中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等相对不变的研究思路和实验手段,来解决课程中提供的实验内容。(3)如何结合在课程中,通过工程系统设计的方法结合教学中的创新要求,在较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的改革和实施

本课程是电子通信专业的必修课,一般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开设,共有64学时,分布在连续的2周时间内。该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综合应用各种电子技术知识,掌握一些小型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制作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全面性的设计素质;在于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增强他们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课程改革方面根据现阶段教学的需要,在课题取材和实验方法上进行更新,课程实施上进行分阶段、分层次训练。

3.1课题取材

在课题的来源上,做到与时俱进,课题取材反映当前主要技术的发展,同时,能涵盖通信电子技术的主要知识点做到由点及面,承上启下。根据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发展情况也更新了课程设计的电路搭接部分,去掉了原来“锁相环原理实验”,引人了“数字基带信号传输性能分析”子课题;去掉了“pic单片机实践”课题,引人了“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从而全面更新了电子系统课程设计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组的老师每年都会根据课题的变化调整讲义的相应部分,目前更新的讲义有《数字基带信号传输性能分析》,《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大胆创新,使用适合自己实验设备,自主创新的自制实验设备。课题设计组的老师,就课程设计的电子系统设计部分做了专项研究,按照本学院学生的基本情况定制的自己的实验箱系统,同年使用了自主设计的“综合创新实验箱”;

3.2分阶段的训练

课程分两个阶段进行训练,综合训练阶段及创新训练阶段,各占32学时。(1)综合训练阶段,侧重硬件方面及系统设计的总体概念的培养,学生根据既定的课题目标进行软件仿真和硬件设计,通过模块化设计及模块联调的方式,最终在面包板上实现设计方案。该阶段规定了课题的设计参数、原理框图及器件,通过软件仿真等辅助设计手段来设计电路,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设计电路,同时,在实际设计中必须对器件的数据表有所了解,不至于原版照抄,一定程度上学习了电子系统的设计过程。方案的实现是在面包板上进行的。该阶段我们一直坚持在面包板上进行方案实现,这是因为面包板是问题的“放大镜”,很多直接使用PCB制版的电路不会出现的问题,在面包板上都会出现。例如,在面包板上很容易看出不同模块之间的干扰,电源线上的干扰可以通过示波器看到,器件使用去耦电容前后的电源波形,长线与短线对电路的影响,模拟电路中干扰的产生,测试点不同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等问题,在面包板上能很容易观察。在面包上问题容易产生,调试过程的难度也增加了,必须想办法来解决,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训练的题目是不断在变化的,目前使用的题目是“数字基带信号传输性能分析”,主要侧重以下电路的设计调试:时钟产生电路设计,数字信号发生器设计,放大和低通滤波器设计,噪声信号产生电路,加法器和衰减器设计,同步提取和译码电路设计,数字信号观测,低通滤波器性能分析,同步提取模块测试,眼图观测实验。(2)创新训练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电子综合设计的一般方法,使学生掌握对电子线路进行分析和设计,并根据所给定的题目要求,拟定设计方案,利用辅助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原理分析、电路设计和模拟仿真。在仿真通过的基础上,经过选定元器件、制板、组装、焊接、调试等环节,最终完成设计项目。和综合训练阶段不同的是,本阶段侧重的是软件和硬件综合的训练。同时,在上阶段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了解项目设计的方法,通过团队(一般是3人一组)的运作配合完成给定或自选的项目设计,更加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课程还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因材施教”。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提供了层次更高、难度更大的课题研究,如“手持示波器”,“模拟驾驶装备”,“四轴飞行器”等课题研究。其中拟定的基本题目是“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主要内容是CORTEX-M3核心板硬件资源及开发环境,CORTEX-M3核心板的主要外部设备实验(按键、lcd显示,AD/DA实验),正弦信号失真度仪原理,音频信号的傅里叶分析,信号频率分量的功率值表示,提高输入信号动态范围测试,提高测试灵敏度实验。

4结语

通过几年来得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综合训练及创新训练,培养学生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汇贯通,综合运用;使他们的专业素质产生质的飞跃;为学生即将从事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林和志 谢作生 单位: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十篇:大学基础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大面积运用之利敝

多媒体课件较之传统的授课方式具有形式新颖、信息量大、授课方便、教师授课劳动强度相对减小等优点,目前在我校的公共数学课程的教学中使用比例在逐渐增大,由于它的上述优点,受到许多教师的欢迎。目前的工科数学基础课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数理方程和概率统计,笔者在文中对上述课程的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了在上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抓住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但是,这些传统的、根据学生特点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多媒体课件中难以表述,这就要求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狠下功夫,把各种可能的想法和推导方式写进课件之中,如果这样,其超量的信息又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相悖。另一种解决方式则是,课件制作简捷,大量推导仍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但这往往又失去了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初衷。笔者曾调查所授课班级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评价,结果令人惊诧,几乎所有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反对多媒体授课,其理由非常简单:速度快、信息量大、印象不深。笔者认为:是否采用多媒体课件必须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有选择的使用以达到多媒体课件的最佳使用效果。首先。从课程特点方面考虑,多媒体课件更适应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这些课程大量使用文字语言,更多地反映概念内容,反映系统的各种分支结构关系,在多媒体课件中使用动画幻灯放映,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加趣味性。而数学等理工类学科具有大量的推导过程,这些推导不能以制作完毕的形式放映给学生而必须将推导过程展示给学生,同时在推导中还须说明各种可能的想法,基于此,对数学课程的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要抓住两个重要环节:课件的制作和课件的讲授。在课件的制作方面,尽量让课件只反映陈述性内容如定义内容、定理叙述等,而对定理证明和例题讲解应当使用传统的板书为宜。在课件的讲授方面,注意授课节奏,给学生以足够的阅读课件时间,尽量加深学生印象。近年来,我校教学管理部门已逐步意识到板书教学的优越性,认为这是一个教师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的重要标志,要求刚站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必须在第一年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板书,这无疑是对传统教育方式合理回归的明智之举。其次,从学生特点方面考虑,对层次高的学生可多使用多媒体课件而对低年级学生则尽量少使用。因为高层次的学生如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较强,他们对课程的了解更注重对整体的把握,他们对题纲结领的东西更加感兴趣,而对具体推导过程他们则可通过课外时间来完成,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对他们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学术报告、论文答辩中,多媒体课件以其信息容量大、表述清楚、占用时间少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欢迎,正成为一种固定的不可替代的学术报告形式。总之,多媒体课件更适用于文字型学科的讲授、授课对象以高层次学生为宜,同时,它完全适合于学术报告场合。要在低年级的公共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课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在网络上展示的如加州大学、MIT、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公开课视频显示了它们的数学课程教学大多使用板书,这也许是对这个问题的另一角度诠释。我们必须在课件的制作和课程的讲授上狠下功夫,探索一套能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特色的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二、辅导答疑及作业批阅程序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如前所述,当前公共数学教学改革中实行的大班授课以及辅导答疑与批阅作业的程序化是为了解决教学资源与教学规模的矛盾而不得不为之的措施和手段。在这个大前提下,怎样避免把学生当作批量生产的产品、扼杀学生的思维个性则是我们所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五十人左右的小班,教师可以熟悉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到课情况、完成作业情况,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程度等。而目前教师所面临的都是150人以上的大班学生,而且除了高等数学的总学时和周学时略多一些外,其他几门公共数学课的总学时和周学时都很少,也就是说教师与所授课学生见面机会就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所授课学生信息的了解就基本上来自于辅导答疑和作业了。当前的集体答疑制度和作业的助教批阅制度充分发挥了规模化生产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但另一方面,它也削弱了教师对学生信息的了解程度从而延缓了教师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反应时间。那么,怎样弥补规模化教学的上述缺陷呢,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以解决此问题。1.实行作业批改和辅导答疑的随机抽检制度教师在大班授课时,以专业小班为单位,每班定期抽取1~2人,检查其作业完成情况,并指定他们在本教师辅导答疑时间与教师见面,询问其学习情况及对课程教学存在的意见,这样即可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及时作出反应。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习题中大面积出现的错误,教师在授课时安排专门的时间予以讲解。2.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手段,建立健全网络答疑系统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校园网建立已初步完善,校内以学院为单位的网络站点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在这种条件下,建立健全网络答疑系统的条件已经成熟。网络是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信息交流媒介。如何完善地利用它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利用好网络,必须处理好发挥集体智慧和保留个体特点的关系。在答疑站点的建设上,必须成立专门的站点建设小组,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搜集完整,建立一套完善的答疑数据库,使学生能在网上能最大限度地查阅到他们问题的解答。另一方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定期安排教师值守,使教师和自己所教的学生能在网络上面对面交流。当然还可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交流问题。

三、我校在数学基础课中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途径及其思考

为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使本科生打下扎实的数理基础,尽早融入各自专业的科研团队,学校在本科数学基础课教学中逐步推出如下措施:1.在大面积的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推行研究型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或学生拟出与课程有关的问题,布置给感兴趣的学生,给予较长时间(一个月甚至一学期),要求其以小论文方式完成并在教学课堂上展示。这种方式极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热情,使得他们展现了个性,初步明白什么是科研,对其后续学业及工作极其有利。但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它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更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相应政策予以保证。2.在全校范围内选?学生组成“英才班”,在数学基础课教学中采取加深课程难度拓广课程宽度的方法,这也是国?高校的普遍作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分层次教育,有利于尖子学生的脱颖而出。但这种模式对大量的非“英才班”的个性化教育无关,即使入选“英才班”,也因为没有在具体学院的“归属感”而难以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性文化氛围。因此,对这种学生集体的管理方式只能在过程中摸索。

四、总结

古代汉语论文范文3

摘要:

电机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电气设备,应用于电力系统中的各个方面。《电机技术》这门课要学习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及电机的使用方法。传统的《电机技术》课程教学方法重理论而轻实践,所以需要在《电机技术》的教学中改革。作者通过多年讲授《电机技术》课程进行的教学实践改革探索,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设计等方面详细地进行阐述,总结出一套切实遵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学到实践技能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电机技术》教学改革;现场教学;实践操作训练

《电机技术》是高等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变压器、同步电机、异步电机、直流电机四个部分,重点要学习四种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及其运行原理与常见故障排除方法。通过学习要学会所学的各种电机的工作原理,然后在知原理、懂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学习这些设备的使用方法,为学生将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笔者变传统的重理论教学为开展现场教学,结合工程实际,对照实物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实物进行动手训练,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几年的教改做法进行总结,以便和大家进行分享。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突出工学结合的思想。

《电机技术》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依托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依托电力企业,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依据职业岗位需求,针对课程和学生的特点,紧密与电力企业深度合作,共同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共建实训基地,积极推进与生产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构建紧紧依托行业企业深入融合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1.以培养电机技术的职业应用能力为重点设计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坚持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强调“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通过调研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岗位,深入电力公司、发电厂和电力制造企业等领域的就业岗位进行调查研究,依据职业资格标准,明确岗位工作任务及该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电机技术》课程教学内容。2.课程教学设计面向实际工作过程,课程实施面向校企合作。课程教学设计以面向工作过程为参照,从岗位技术项目入手,引出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及课程内容设计流程。将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教、学、做相结合,打造贴近生产实际的实训室,力求创造与生产一线相一致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变学习过程为工作过程。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针对《电机技术》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多且抽象、知识面广且学生难学等特点,研究并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案例教学法,讲、演、练相结合,问题探讨教学法,生产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项目导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习效果。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4.以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为导向,构建多元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技能与能力要求,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构造由认识实习、电机实验、电机实训等模块组成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二、课程的内容选取要贴合实际,以适应将来学生就业的实际岗位。

《电机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性很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既注重基础理论的介绍,又及时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融入教学内容。结合课外辅导、实践教学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融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电力工程系不同专业的侧重点不同,对于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同。如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学生重点讲授同步电机和变压器的内容,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将重点讲授异步电动机和直流电机部分。这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更好地满足将来学生的实践需要,效果非常好。对《电机技术》课程进行教材优选,对课程内容、结构均做了改革,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去《电机技术》课程讲授的内容,强调电磁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学习内容偏难、偏深,学生不好理解。现在讲授的内容以理论上适度、够用的原则为主,注重岗位的实际需要,以学习电机的结构、原理及电机实际的使用方法为主。课程分为变压器、同步电机、异步电机和其他电机四大部分。如异步电机部分,重点学习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及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调速、制动等使用方法。课程中学习的内容都是今后专业实践中的实际应用。重点学习各种电机的实际使用方法,以便学生通过学习得毕业后上岗之时,可以直接对各种电机进行操作。

三、教学组织方式要构建讲授、观看图片、实践动手的立体式的教学模式。

在《电机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教授学生电机的基本理论,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电机的基本理论分析实际电气系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所以在教学组织中既要采用讲授和观看图片的方法,又要利用实训器材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动手训练,方可让学生掌握实际的设备使用方法,为毕业后的动手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一方面要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计算能力的掌握,应用讲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电机技术》课程相关的工程图片,向学生介绍《电机技术》课程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让学生在课堂里通过观看实践工程的实际,更深刻地体会所学课程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枯燥。同时教学过程中边讲授专业原理边进行实践感知,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设备面前学会操作技能。讲课时大量借助实物教具和多媒体音像,讲什么内容,就提供对应实物进行讲解。学生直接接触实际,学习变得直观形象,既容易理解工作原理和抽象的电磁理论,又饶有兴趣地学会电机的操作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四、实践性教学的创新模式是把课堂搬到工厂进行现场教学,学习效果直观形象,学生易于掌握。

电机技术实验是《电机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同时积极推进开放性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环境。教学实习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课程组注重教学与实践环节的链接,与一个电机制造企业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关系,提高教学实习的质量和效率,受到学生的好评。如讲到异步电动机时,为了增强学生对于电机结构的感性认识,去电机厂进行现场教学学生的收获很大。首先组织学生从电机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开始,即冲压车间的冲制硅钢片参观,再到电机的定子和转子等部件加工的机加工车间进行参观,最后去电机线圈的绕制和嵌放及电机装配的总装车间实地进行参观。经过这样一个全面的实际电机制造过程的观看学习,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回头再进行讲解,学生很容易理解,所以学习效果较好。在整个参观学习的过程中,聘请电机厂中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讲解,学生身临其境,详细了解异步电动机制造的每一个工序,学生有真情实感,所以对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内容掌握得非常清楚准确。

五、结语

《电机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等各个专业均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我院《电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实践性,即学生在学习中是以理解原理为基础,以实践操作为重点,突出学生进行实践动手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学习的时候遵从“知原理、会使用、会维修”的九字方针。讲授课程的时候不以解题和会推导为重点,而是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和使用方法,因为学生接触的实物多,所以理解得好,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通过几年不断地摸索总结,虽然在学生实践操作方面取得一些成绩,可是作为《电机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课题组老师不断深入学习,认真探索,为更好地适应当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继续努力。

作者:武海军 单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滨波.电机运行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2]赵君有.电机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3]高中义.电机技术及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4]李付亮.电机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胡亚娟.《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45期.

第二篇: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

论文简述了“化工原理”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阐述了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对高校化工专业“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包括建设专业背景和产业背景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将科研项目引入教学之中、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上好习题课和开放讨论课等,以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

化工原理;化工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化工原理”是研究化学工业及其他工业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共同规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承载着专业性与应用性之双重属性。该课程学习在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学生的学习由基础到专业、由理论到工程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学生综合素质、工程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精品课程及双语示范课程建设背景下,笔者对“化工原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

1“化工原理”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化工原理”课程是以化学、物理和数学为基础,研究体系在工业规模下所发生的物理状态改变的一些工业过程,涉及大量基本概念、公式及其推导、原理等。课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内容多,理论性强,公式繁多,推导过程复杂,计算量大;2)设备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等。这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困难,并容易对课程失去兴趣和信心,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学生作业大量抄袭、上课积极性低、考试不及格率高等现象,影响了相关课程的后续教学效果。而在实际应用方面,由于教师授课的局限性及部分高校实验条件不足,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处理和解决实际化工生产问题的能力较差。近年来随着教育国际化接轨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了“化工原理”课程的双语教学,甚至全英文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对原本教学效果不理想的课程产生了较大影响。面对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新情况,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在此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工程类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

2“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1建设专业背景和产业背景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目前国内高校绩效考核机制以学术成果衡量为主,同时具有较高理论学术水平和扎实实际工程背景的人才非常短缺。因此,本校在教授“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师队伍中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一方面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如海外化工专业教授、博士等,另一方面引进一批有一定工程背景的老师作为产业教授,通过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与产业教授组成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利用不同背景及教育经历的老师辅助配合,可以优化这门课的教授内容和方法。靠团队的能力,整合每位教师的知识优势,可以更全面地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

2.2将科研项目引入教学之中

目前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方向及相关的科研课题。以往教师的教学任务往往与自己的科研任务联系不紧密,甚至相互孤立。而由于化工原理这门课的特点,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相关科研或者工程经验,很难对本门课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而随着化工原理这门课越来越重视工程和实践理念,因此如何引导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让学生能从参与部分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更深入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本校一位专业教师的主要科研方向是喷雾干燥塔的研发和设计,在讲授干燥这一章内容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参观实验室鼓风干燥箱、真空干燥箱及喷雾干燥设备,并向学生介绍自己关于喷雾干燥国家项目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学生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所学看似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在回归课堂后,让学生结合实验室干燥箱参观和操作的感受进一步讨论书本中理论知识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公式,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和理解非常深刻。教师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能亲自参与一些相关科研活动,如大学生创新计划、老师的科研项目等。

2.3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

虽然化工原理课程计算公式繁多,但本门课不同于以前所学的基础课,是一门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工程学科,每个单元操作都是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制药、环境工程、能源工程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领域常见的基础设备。而即使没有办法让学生参观这些工程类单元操作,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实例是与课本所学内容息息相关的。而正是跟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类比才能让学生更容易地接收,也相对有兴趣。第一章流体部分,伯努利方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中公式里涉及位能、动能、静压能及阻力损失等。而后面离心泵的使用也是这个公式的应用之一。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流体部分非常重要,是计算管道、流速、离心泵功率等的基础公式,直接关系到工程实践中的设计和应用。在讲授这个公式前,如果能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这个公式跟我们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知识有用。例如可让学生思考,学生宿舍楼里的供水问题、顶层和底楼的水流速度控制等问题,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在课程结束后,再以此为例进行设计练习。另外如果家里装太阳能,那么顶楼和底楼有什么差别?为什么顶楼装太阳能水流会比较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相对于离本科生较远的工程问题更容易接受,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传热部分的重点在于利用所学能量守恒、数学模型等计算和设计换热器的受热面积、材质及冷热流体的流速等内容。其实生活中的暖气片、空调、冰箱及地暖等都是换热器的实例。从这些引入也会让学生学习起来相对轻松有趣。从暖气片入手,考虑暖气片的材质有什么,为什么不同材质暖气片价格差别很大;加热的介质用什么更安全,升温速度更快;三十平方米的客厅需要一个多大面积的暖气片?在课程初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们利用网络等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而在学习完本章内容后重新回顾这些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也便于将所学理论知识更好用于实践。从这些实际问题过渡到工程问题就会相对容易,学生也会学得更快更好。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实例引入和使用所学知识,进一步过渡到化工生产所遇到的问题,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素质。在这个过程中采取互动式、开放式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4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采用例如视频、动画和图片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使课本中抽象的概念转化为较为形象逼真的具体实物,使抽象概念简单化、复杂结构真实化。这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可以较快地建立感性认识,使课本所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完善和升华。例如流体输送部分,尤其是离心泵部分,如果按照课本内容讲授其工作原理、用途场合等,学生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和困难。其实离心泵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在住宅楼地下一层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类型和用途的离心泵,如排除暴雨天车库积水的水泵;供给不同楼层用户用水的离心泵等。再比如很多农村用的地下水,也要使用离心泵。如果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离心泵以多媒体形式播放给学生,那么学生会觉得所学内容跟自己日常相关,多媒体的使用也更加形象具体,大大加强了教学效果,一改原有机械抽象的情况。另外本章重点即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叶轮、泵壳、导轮、泵轴等各部分的作用,可通过视频动画播放,让学生对其工作原理一目了然。动画结合理论知识,简单易懂,记忆深刻,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

2.5加强实践环节

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环节必不可少。实验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某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学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对于“化工原理”这门课,相关的化工原理实验对于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作用更为重要。基础化工原理实验虽然不能与实际工厂相比,但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巩固和加强理论课中学到的相关知识。但是传统的化工原理示范实验过于死板固定,可尽量采用一些开放式和创新性的实验。这也需要授课教师结合理论课内容,合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实验层面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课程设计也是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必修环节。课程设计本是在化工原理授课结束后,利用课本所学理论独自根据实际生产任务完成某一独立的单元操作设备,如换热器、离心泵、精馏塔或者吸收塔等设备。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过大。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如准备大量资料、选择合适的选题、给出开放性条件等,避免抄袭等现象产生,合理利用好这门课,让学生真正体验如何真正地解决一个工程问题,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和工程观念的结合和应用。向学生提供化工生产实习机会。例如可参观相关化工厂,现场认识课程中所学的仪器设备和流程。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一段时间的生产操作的培训,近距离认识到化工生产所涉及的离心泵、换热器、吸收塔及精馏塔等核心设备的操作和设计。正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生产实习环节,才能让学生可以更感性地认识课本中所学的每个单元操作的具体流程及所涉及的设备的结构和操作原理,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理论内容奠定基础。

2.6上好习题课和开放讨论课

化工原理课程概念公式多,计算量大。平时作业习题考试也主要以计算题为主,而课程结束后的课程设计也主要考查学生对前期理论公式的深刻理解和应用。因此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非常重要。习题课可以以一道生活实际的题目为例综合课本理论知识,由简单的问题步步深入,让学生充分理解运用。例如流体流动这一章,可以一栋八层宿舍楼设计一个装在底层的离心泵为题,楼层高度及水龙头出水速度可让学生自主按照实际情况搜集资料,根据要求,来计算离心泵的功率。这道题目其实主要就是考查伯努利方程的应用,考查学生是否能充分理解能量守恒和各类能量相互转化的观念。此类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联系理论课所学公式的同时,自主搜集资料,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设计离心泵。因为题目的开放性也可以避免抄袭等现象。另外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及辩论,因本类题目的开放性,给学生一个更广的思考空间。在讨论辩论的同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较为抽象的公式和课本繁琐的计算步骤。当此类题目以其他形式出现的时候,学生也可以融会贯通,轻松解决。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过程中老师对题目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师可根据本章的学习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总结归纳,找到合适的综合性的题目,引起学生兴趣,将所涉及的知识点条理化及系统化,利用题目的合理设计,将重点和难点综合在题目中,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掌握,同时又能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李娜 沈理明 单位: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参考文献

[1]徐继红,等.以科研促教学,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151-153.

[2]张琪,等.微课促进高校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6:155-156.

[3]吕惠卿,等.发展性评价在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1(120):78-80.

第三篇: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

文章在分析“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以及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独立学院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方面提出课程改革与创新对策。

关键词

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并为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但其内容系统性、理论抽象以及研究方法数学化的特点,令其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尤其是在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三本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能照搬研究型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方法,应结合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所突破和创新。文章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以及自身教学实践,剖析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教学改革方法。

1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1.1学习基础薄弱,知识接受上难度大

独立学院学生的高考成绩与重点本科甚至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差距较大,尤其是数学和英语两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独立学院学生较差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们更偏好定性分析,对于理论抽象、模型复杂、注重利用数学公式、图表进行逻辑推导的“西方经济学”,普遍反映课程枯燥乏味、学习吃力[1]。

1.2缺乏学习兴趣,常常“知难而退”

学习中逻辑性的内容常常让学生们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以宏观经济学为例,笔者在授课时发现,开始学习国民经济核算时,介绍核算方法、相关概念时,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学到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决定时便感到枯燥难学。同时,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西方经济学“无用”,认为如果不考研,学习意义不大,考试能够通过即可[2]。

1.3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

独立学院学生也具备相对优势,他们往往具有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自我表现欲并且社会实践能力较强,各种社会活动参与较多,上课时如果将经济理论联系到他们熟悉的行业、领域,学生经常会发表独特见解,表现不俗。

2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授课方法单一,学生主体地位较难体现

目前,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大多采用大班制授课,实际教学中师生比例较悬殊,因此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有些困难,而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教学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作为授课主体,教师传授知识时多侧重经济学理论,缺乏对方法论的讲解,这难免引起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在实际运用时手足无措。授课时往往片面强调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而忽略了经济理论的逻辑推演,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传统教学方式与单一的授课方法,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往往机械地记忆经济学知识,缺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偏离了学习经济学的初衷———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效应。

2.2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兴趣不高

本科生一般在大二第一学期开始学习“西方经济学”,第一学期学习微观,第二学期学习宏观。低年级本科生初次接触往往很难适应“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庞大、理论性强且内容抽象的特点,不少同学表现出课堂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甚至是产生困惑畏惧的情绪,例如:不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不理解借助数学和图形工具推导经济理论的意义。另外,学习西方经济学需要运用一部分高等数学的知识,尤其是微观部分,消费者需求理论、生产者理论、效用论、成本论等内容均涉及数学,而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抽象能力较薄弱,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2.3课时少,学习内容片面

作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基础性课程,“西方经济学”每学期课时数在各高校一般为50小时左右,一学年100小时左右。现阶段某些以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模式的三本院校、高职院校,其每学期安排的课时数甚至不足40小时。相对于庞大的知识理论体系,课时数明显不足,仅仅讲授基本理论都略显吃力,为学生作相关理论拓展、展开课堂讨论或增加实践环节更是力不从心。课时数的不足是目前教学中遇到的客观障碍,实际教学中,普遍的做法是删减部分教学内容,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学生学习内容片面缺乏连贯性,影响了逻辑思维和方法的训练,也是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抽象难懂的原因之一。

2.4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独立学院大多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但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重较低,一般在30%以下;二是平时成绩考核范围和标准的界定不规范,大多数教师根据出勤率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给定平时成绩,因此大多数同学平时成绩差距不大,总评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成绩主要由期末一考决定,易造成学生“上课不听课,下课补笔记,期末背笔记”[3]的现象,而且笔试题目常常不能考查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应用能力,有时为了保证及格率,不得不降低难度,题目部分涉及概念性的内容。

3“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

3.1丰富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较抽象,又涉及严密的逻辑推导和高等数学,往往学生学习起来缺乏兴趣,“知难而退”。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应注重丰富教授内容,增添其趣味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一是选择贴近生活的现象解释经济理论,例如在学习财政、货币政策理论时,联系2008年全球爆发的金融危机这一事件,为应对危机摆脱经济低迷困境,各国相继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提振经济,这样将经济现象、大量的宏观经济实践与政策理论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二是将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内容结合,经济学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发展演变亦是建立在总结、批判、创新的基础上,目的是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并指导实践,严格地说经济学属于一门历史的科学,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经济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尝试加入例如重农主义、重商学派、古典主义等代表性经济学家的历史故事、思想发展演变脉络等内容,这样不仅对提高课堂效果大有裨益,还会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习积极性。三是摆脱教材的束缚,实现参考资料的多样化,教师通常制定教材作为西方经济学课程唯一的参考资料,但教材内容一方面缺乏时效性,另一方面单一的教材无法解释学生所有疑问,因此教师应当一方面鼓励学生加强对各种媒体的实时财经新闻的关注,并针对前沿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地展开讨论,引导帮助他们用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具体经济现象。另一方面,推荐学生阅读国内外其他优秀教材和经典经济文献,加深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2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首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摒弃传统的“注入式”“就范式”教学方法,改为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情境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通过案例和情境教学,将抽象枯燥的理论与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案例结合,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4]。此外,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金融、财政、统计等职能机构或企业部门人员举办讲座,给学生介绍经济学相关部门的实际运作情况以及最新的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使学生产生对经济学的具象认知。其次,积极利用网络和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沟通,教师应建立多条渠道,加强师生沟通交流。除了课上课下面对面交流外,例如建立QQ、微信学习讨论群,设立信息共享微博、博客,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下交流平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完成共享学习资料、布置作业,答疑解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指导工作,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支持教师结合经济学教学软件开展实验教学,例如通过模拟个人消费、企业产生决策、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等实践场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计算、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创新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理解经济理论,并指导实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利用每学期1-2周认识实习以及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老师带领学生去超市、企业了解“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利用学校院系建立的实习基地,结合授课内容,由教师指导学生参观或实习;安排学生带着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既可以调研实际经济环境,比如对于需求理论的内容,可以挑选某种商品调查不同品牌、价格的产品以及价格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5];亦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数据文献进行,例如在学习“菲利普斯曲线”时,指导学生收集历年我国CPI和失业率数据,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失业率高时我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聆听学术讲座、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举办经济学读书会等。以上所列举的多种教学方法,应结合各学院和学生专业情况,有选择性地灵活开展。

3.3改革考核方式

作为落实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西方经济学的考核方式应有所创新,要改变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综合考评体系。改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可占总评成绩的40-50%,并且规范平时成绩的考核范围,将出勤率、课堂发言、课堂主题演讲、课堂讨论、课后习题、小论文(包括读书笔记、实践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等形式)等内容纳入平时考评。另一方面,降低期末成绩所占的比重,并且丰富考试形式,如口试、笔试相结合,笔试又可采取开卷或闭卷的方式,笔试中增加体现经济学应用性、考查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问题能力的题目分值和数量。教师可针对不同专业的授课对象和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灵活设置各项考核指标,建立起以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评体系。

作者:李婵娟 王子敏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晓慧.三本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五段式”教学模式探究[J].当代经济,2014(7):94-96.

[2]郭敏.独立学院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2014(11):53-54,68.

[3]方杰,王桂兰,刘应洪,张婷,郑礼明,彭雅婷.创新式教育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经济师,2014(6):227-229.

[4]金丽,张守凤.参与式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55-157.

[5]梁海军.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2):177-178.

第四篇:动力电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本文分析了“动力电池技术”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涉及材料学、电化学、电子电气检测技术和控制科学等,针对性地提出了多学科交叉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增强学生对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方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科研兴趣。

关键词

动力电池;多学科授课;教学改革

为应对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的难题和挑战,各国汽车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因其零排放和能量转换效率高的优势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研究重点[1]。动力电池系统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了解并掌握其核心技术是汽车产业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提出的挑战,因此车辆工程专业新开设了“动力电池技术”课程。动力电池系统主要包括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其中动力电池涉及化学及材料学等领域,电池管理系统已延伸到电子电气检测技术和控制科学等相关专业。为此,在“动力电池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如何进行科学的教学和考核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论文系统分析了“动力电池技术”课程结构特点,利用多名教师在各个学科的优势,针对性地提出了多学科交叉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在不同课程的交互教学中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增强学生对动力电池系统关键技术的理解和研究兴趣。

1“动力电池技术”课程结构特点

“动力电池技术”课程开设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是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共30学时。根据车辆工程的专业平台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要求,并结合江苏大学车辆工程优势学科的特色和教研方向,“动力电池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结构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动力电池中单体电池的基本组成,特别是决定电池容量和工作电压的正、负极材料;讲述电池的组装过程及方式;最后介绍电池的性能指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上述内容主要涉及材料学和电化学的基本知识[2]。第二部分,介绍电池模组,包括成组技术即众多的单体电池如何通过串、并联的方式组合成电池组,达到电动汽车所需要的电压和容量。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对电池组进行特性测试。这部分内容涉及电子电气检测和相关零部件知识。第三部分,着重进行电池管理系统的介绍,电池管理系统是连接车载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的重要纽带,包括系统硬件、动力电池特性参数实时监测和状态估计,重点是电池剩余电量评估和电池寿命估计。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电子电气检测技术和控制科学。从以上动力电池技术理论教学结构可以看出,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由多个专业、多个学科的知识组合而成,这些专业知识是并列关系,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课程中又相互联系[3]。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机械类专业,如何将大量的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车辆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对于未系统学习过材料学、电化学、计算机编程等基础课的工科学生,难度可想而知。为达到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必须对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2“动力电池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动力电池技术”课程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深度和难度不一,所以教师安排课程的结构和教学顺序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提出采用不同专业的教师根据课程中各专业知识的关联性合作教学,进行多学科交互授课。课程的第一部分单体电池主要由材料学的老师来授课,涉及电池电极材料的合成、单体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二部分动力电池组主要由具有电工学背景的老师来授课,涉及电池的组装和电路设计;第三部电池管理系统主要由控制学科的老师来授课,通过对电池电压、电流及温度的实时监测来估算电池内部状态,进行电池组能量管理、热管理及安全管理等以提高电池组的使用效率、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此外,在“动力电池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授课方法。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地通过动画及示意图等来展示动力电池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在课堂上综合运用讲解、介绍、提问、讨论等多种授课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充分利用混合动力车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平台和车用动力电池实验室的条件,引入参观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电池,让学生直观认识电池元件结构。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动力电池相关科研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动力电池系统的知识。

3“动力电池技术”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和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动力电池技术”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传统的“出勤成绩+期末考查”的考核形式已不能胜任。学生一般会对非本专业的课程缺少热情,“一刀切”的考核方式会让学生负担加重并失去兴趣。我们根据课程内容各部分的专业特点,采用分部分考核方式,提出的“前沿阅读报告+闭卷考试+平时课堂表现”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全面考查多学科条件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如下:课程第一部分为单体电池相关内容,由于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快速发展,新材料不断出现,因此考核采用文献查阅并撰写报告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此部分为前沿阅读报告占40%;课程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分别为电池模组和电池管理系统,这部分内容由于和车辆专业结合得更加紧密,因此有必要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即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部分成绩占50%;最后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占10%,按照这样的比例权重进行成绩的最后评定。

4结论

“动力电池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内容多而且各部分存在内在联系,需要教师有较大的知识储备量,探究特色教学方法,在考核方式上探求与之相适合的方法;提出不了不同专业教师根据课程中各专业知识的关联性合作教学,将独立存在的学科知识要素联结成一个结构性知识系统;在考核方式上提出“前沿阅读报告+闭卷考试+平时课堂表现”的模式,全面考查多学科条件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套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的探索对于多学科交叉课程来说是行之有效的,增强学生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兴趣,为将来他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良 李国春 王丽梅 单位: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杨柳青,疏祥林,潘希姣,刘灵芝,丁舒平.面向新能源汽车和校企合作项目的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9-115.

[2]王莹,任玉荣,袁宁一.电化学基础在新能源材料专业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7):160-161.

[3]董福品,孙万泉.跨专业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2):244-245.

第五篇: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应用型视角下的古代汉语教学改革,在探索应用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方式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亦需要思考应用的内涵、形式、领域、结合专业紧密性,增加应用性和视频类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应用型视角;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研究述评

古代汉语课从设置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六七十年的历程。在这六七十年的历程中,专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促使其一直在进行着教学改革。进入21世纪,原有高校以及新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纷纷提出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因此,基于应用型视角的改革成了古代汉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即介绍应用型视角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以及应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挖掘应用性教学目标

“应用”在词典中的解释是“运用”、“具有实际使用价值”[1],通俗的理解是“动态的使用过程”、“和实际生活结合紧密”两个意义。应用和大学教育的结合,一开始是局限在理工科类的大学或专业,现在已经无条件地跟整个大学、整个专业以及所有理论性的课程相联系,即各类大学都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学界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解为“注重在生产或工作实践中具体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一个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这个课程所有行为实施的依据,是“整个学科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3],而诸如古代汉语这样的文科类课程,其教学或应用中没有生产或工作实践环节,则要重新思考其原教学目标中的能力性因素并挖掘新的应用型教学目标。所以,对古代汉语“应用性”教学目标的探索,体现在加强其原有能力型教学目标的认识上,并以此为核心不断扩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是强化对原教学目标应用性的认识。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不同的专业侧重点不同,但是各专业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4]”。而这个教学目标恰恰就是应用性、实践性的,跟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致的,但之所以其教学太理论化,除受到教学地点的限制之外,还受到教学内容或是方法缺乏实践性的影响。因此,加强了这个认识后,学界更多地将古代汉语应用性的教学改革放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上,下文有详细的论述。第二是在原有教学目标上细化能力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是古代汉语教学根本的、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各种能力的综合。所以,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将其进一步细化,提出“文字分析能力、分析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认知能力”四种应用型目标[5]。第三是结合专业拓展能力型教学目标。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历史等不少专业的主干课程,每个专业除了基础的教学目标,都会有结合自己专业的需求设定的专业教学目标。如张道升结合师范生的特点提出了“熟悉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古代汉语和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及相关领域前沿和发展趋势”的目标[6]。第四是增加能力型目标。语言学习具有听说读写等几种不同的形式,每一种过程都是运用性的,上述目标与此相关的只涉及了读这一项,因此有不少学者提出古代汉语的写作目标。如荆贵生提出“培养学生写浅近文言诗文的能力”[7],田有成提出“增加培养学生识读、书写繁体字(包括一定数量的古文字)及浅近文言文、古诗词、古楹联对语等写作能力”[8]。

二、探索应用性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实施的载体和过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传统古代汉语教学使人觉得理论性强,其教学内容和生活脱节、不能学以致用,学科知识过于封闭就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学界基于应用型视角的对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上做了不少努力。其一是把古今社会生活、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文字是生活内容的记载,文字所记的古代汉语的知识记录并融入古今的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在教学中除了单纯学习这些的知识,还可以介绍这些知识所关联的社会生活及传统文化。如《古代汉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介绍了古代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古今社会生活的实例[9],《文字文化在古代汉语课堂上的应用》介绍了文字记载了先民的历史和思想认识,通过实例介绍了古汉字教学和古代历史、思想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方法及优点[10]。其二是加强运用古代汉语各要素或知识点的教学。古代汉语的通论知识是阅读古籍的工具,文字更是人们读史读文的工具,利用这些特点,增加培养学生运用通论知识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通过赏析书法作品、匾额、题刻、碑文的方式学习古代汉字。如有研究者提出了在文选课中实施“主题解读式”教学法,其主旨是培养学生运用通论知识解读古代汉语文选的能力[11],提出“利用汉字互相组合的规律,在学习简单古汉字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形体复杂的古汉字,拍摄生活中的各种古物或是古迹上的汉字让学生辨认”[12]。其三是加强古代汉语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古代汉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资料,和许多语言类课程有密切联系。有学者关注到这种关系,通过丰富的语料和实例来论证这种关系。如《成语与古汉语知识》[13]、《论汉语方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14]分别介绍了成语和方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

三、为达成应用性教学目标重新编写教材、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基于应用型视角的改革,除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有突破,大量研究集中于重新编撰教材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以促使各应用型教学目标的达成。其一是教学内容上扩大教材选文的范围。很多研究者认为,目前古代汉语教材的文选内容局限在先秦以来的添加了标点和注释的文章,教材的选编都没有考虑让学生接触古文和古文字的原貌,考核内容和形式都偏于记忆,这并不能落实“阅读古诗文”这一目标。建议教材的编撰或教学内容,增加“古书原文,如《春秋》、《左传》等;古书注释,如《经典释文》等;古书原文和注释,如《十三经注疏》、《昭明文选》”[15],增加甲骨文、金文的作品或是文字学材料。其二是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实践课的或是实践教学手段的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实践课课型研究》一文介绍了活动课、训练课、主题解读课、练习课、参观课、语言应用课、相关选修课、语言文化艺术社团活动、讲座以及比赛等各种实践类课程[16]。再如张道升提出“建立省图书馆古籍部、博物馆这两个实践教学基地,吸收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开展将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17]这样三种课外实践教学手段。黄亮提出“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标点、校勘古文的工作,归纳整理一些研究材料,拟定文献综述,在与老师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拟定课程小论文,或是撰写毕业论文”[18],张景霓提出“通过背诵训练学生的记忆力,抄写古籍、查阅县志既辅助完成阅读古书的能力”[19]。实践活动还可以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拓展时,查阅汉典网、汉字字源、国学论坛、中国语言文字网等网络资源,或是《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等电子书[20]。学校校园网也可以建立“四库全书”、“国学宝典、大量汉语史专著、汉语专业工具书、汉语史专业硕博士论文和一般学术论文等”古代汉语课程内网资源[21],供学生查阅。师范专业的学生,适当增加“模拟教学”的环节[22]。

四、应用型视角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上述基于应用性视角的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与探索,为古代汉语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同时需要思考以下问题:第一,语言类课程应用型内涵的定位。在进行古代汉语课程应用性改革的研究中,笔者看到这样一则教学案例:讲授《郑伯克段于鄢》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改编成诗歌、剧本、散文、小说等不同的文学样式。这的确也是应用,但是却偏离了古代汉语应用的内涵。笔者认为,古代汉语作为语言类课程,其应用应该和语言的“听、说、读、写”的各种形式联系起来,和语言的“文字、语音、词汇、语法”联系起来,和语言所载的“文化、思想”联系起来,和生活中遇到的语言问题联系起来,并且能够是该学科专有的方式,不能为其他学科通用。而这种应用形式在作文课、写作课、大学语文课上都能通用,实际上偏离了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像有学者提出,通过看古装电视剧、古装戏剧等来学古代汉语,倒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只是需要精挑视频,或是专为古代汉语教学拍摄一些视频。第二,细化基础的教学目标和专业教学目标。专业是根据培养的人才将来所从事的职业进行的分类,所以不同的专业隐含着不同职业的工作要求。为满足不同职业从事工作的技能需求,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相应地体现一定的工作能力,并落实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去。可是,专业教学目标大多数是能力性的、实践性的。如汉语言文学专业要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小学教育专业要掌握古汉字构造的规律为其将来从事小学识字教学打下基础。但各专业古代汉语教学目标的设定只局限于这些还是太粗疏了,不易于实际教学中的把握和操作,所以,要细化基础的教学目标和专业教学目标。如汉字构造规律,小教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的深浅有别,小教专业除了掌握古汉字四种造字方法,还需要识记一千个左右常用汉字的构造,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深入学习探讨每一种古汉字构造方法的再分类。进行不同专业的古代汉语教学目标的比较与区分是提升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专业针对性及实践性的有效途径,也为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提供了衡量指标。第三,增加应用性的领域。目前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注重挖掘课程自身的因素,比如“文字、文化”,注重和其他知识和学科的结合,如“成语、朗读、现代汉语、方言”等。这些应用的范畴,还是局限在学校教学的学科知识范围之内,缺乏古代汉语和现代社会生活以及各个行业的联系。据笔者了解,古代汉语由于其语言所载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笔者所阅读的小学教育名家的教育手记,单就老子《道德经》中“有无相生”的思想,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应用的比如薛瑞萍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华应龙的《我就是数学》。演员夏雨做客《开讲了》,被问及“你不担心我们把你忘记吗”,他的回答是“这样,我才可以重新开始啊”,这也正是对老子“有无相生”思想的一个经典阐释。我们当前很多正在热播的电视节目,如《中华好诗词》、《汉字拼写大会》、《拼吧,小伙伴》、《成语大会》等,动画片《汉字宫》、《皓皓文字国历险记》等,都是古代汉语、汉字魅力的体现。古代汉语以其深邃的思想、浩瀚的文化、无穷的智慧,在许多领域正悄悄绽放它的光彩,古代汉语的课程教学亦需要走出狭窄的课本,引进这些应用的鲜活实例,加强其和现代社会生活和各行业的联系。第四,增加应用性和视频类研究成果。目前研究单篇期刊文章比较多。期刊的文章由于篇幅所限,都只是阐述方法,少有翔实的案例,对古代汉语的教学指导的操作性不强。这里要特别提到梁忠东的论文《成语与古代汉语教学》一文,将成语与古代汉语的文字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修辞教学进行结合,所举的成语材料比较丰富,很值得教师和学生一读。相关的专著做得也比较好,如范涉存、于云的《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1991年)以古代汉语各知识为章节分析这些知识点在成语中的具体体现;王贵元《汉字文化学》介绍了汉字在“军事刑律、服饰、饮食、建筑、交通、起居生活”等层面的文化内涵,引证丰富。还有一些书内容上通俗易懂,如《细说汉字》、《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汉字演变五百例》,对教师和学生都适用。但是这样的专著极其有限,并且缺少视频内的成果。理论上来说,学科研究是教学内容深化、专业能力发展和职业能力精进的源动力,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用性研究成果形式比较有限,也说明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应用性极待加强。

五、小结

综上,在应用性人才培养大潮下的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亦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努力建造越来越新、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作者:王伟 单位:贺州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584.

[2]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6.

[3]阎立钦.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0.[4]王力.古代汉语•序[M].北京:中华书局,1999:1.

[5]王焕玲.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实践教学,2014,(15):157-158.

[6][17][21]张道升.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的古代汉语课程建设[J].焦作大学学报,2012,(1):101,103,102.

[7][15]荆贵生.古代汉语教学应用探讨[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03):65.

[8]田有成.古代汉语应用性探讨[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79-80.

[9][12]王伟.古代汉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2016,(10).

[10]张丽霞.文字文化在古代汉语课堂上的应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05):105-107.

[11]王伟.主题解读式教学法在古代汉语文选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6,(10).

[13]梁忠东.成语与古汉语知识[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06):140-145.

[14]王金娥.论汉语方言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语文:语言应用研究,2011,(12):91-93.

[16]王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06).

[18]黄亮.应用型本科院校古代汉语教学问题及对策[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6):81.

[19]张锦霓.论素质教育理论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S1):239-240.

[20]安春燕.网络资源在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51.

[22]刘光明.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J].池州学院学报,2009,(01):130.

第六篇: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要:

本文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为目标,针对《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特点,以及目前一般本科院校在教学中存在的一般现象,对该课程从教学知识结构体系、实验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使得抽象的信息论理论教学更适用于培养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最新实践教学效果表明,与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相比较,新的教改措施更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信息论与编码;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0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与国际化教学方式的不断接轨,越来越多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入了以着力培育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积极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成功的办学经验,大力推进教育体制和人才培育模式的改革.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理论已渗透到许多相关的其他自然学科甚至是社会科学领域,与计算机网络、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以及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遗传工程、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结合,展示出勃勃生机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因此,《信息论与编码》也应势成为高校信息安全与通信工程类专业学生的骨干专业课程之一,学习这门课程需要用到理工科学生学到的大部分数学知识,比如概率论与随机过程、最优化理论、矩阵理论以及数值分析等.复杂而枯燥的公式证明、繁琐的数学推导、抽象的定理等都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泛,对先修课程要求高,且各个知识点间联系紧密,这些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压力.而与信息论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高难度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的课程建设相对落后,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通过几年的相关教学经验发现,目前市场上信息论相关的教材不少,但有的过于艰深晦涩,强调理论推导与定理证明,比较适合于研究生信息论课程的学习使用;有的则系统性欠缺,只是简单罗列各个知识点,没有突出香农三大定理在信息论中的指导作用.教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减弱,模糊了学生系统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也加大了教师对信息论课程的授课难度.在《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本科教学过程中,香农三大定理贯穿始终,引导着信息理论的系统学习.国内外长期以来在该课程的教学上有两种趋势:一是致力于信息论的理论体系研究和一般性的抽象数学模型分析,强调理论上的严密与完整;二是侧重于工程技术的应用,致力于基于编码的可实现技术教学.这种单纯将理论与技术两部分内容分割开来的方式,不利于本科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和对应用技能的掌握,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更不符合一线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本研究项目从香农三大定理入手,课程教学中始终将理论体系与工程技术两部分内容融会贯通,在介绍抽象理论时,沿着“通信现象———编码技术———基础理论”这一思路来组织教学.先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通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随机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挖掘其中蕴藏的基础理论依据,实现一步一步从表面到本质的剖析问题.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理论形象化,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一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另一方面,由于信息论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内容过于抽象,学生很难将信息理论与实际通信系统相联系,目前国内也没有合适的工程实践案例能够供学生将信息论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能够取得好的卷面成绩,实际也只是能够照着例子解题,对于信息论的具体应用仅是一知半解.而对于以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优秀人才为目标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掌握应用性知识并具备相当实践能力的一线人才才是培育人才的根本.因此,在国家提倡高校积极转型成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大环境下,立足地方、以培养专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一线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的,对《信息论与编码》课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积极研究和探索符合应用型信息通信人才的培养新模式[1-2].

1《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1理论部分教学内容改革

《信息论与编码》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目前主流教材大多通篇贯穿一个主轴,就是用严格的数学模型描述要讨论的问题,用严密的数学理论分析来推导得出问题的结论,用完整而系统的数学推演来验证信息论定理.这些作为研究生教材或者培育信息论理论的研究人员是比较合适的,而作为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的一般本科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由于其本身理论基础不足,并且一线工作需要的是更多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可能花过多精力去分析研究枯涩难懂的推理证明.另一方面,地方相关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应该是体现在能够理解和掌握信息论的基本理论,运用独特、新颖和有效的信息理论解决通信领域中的相关问题,比如应用信息论分析和构建完整而严密的通信系统,根据系统参数要求设计合理的信源编码方法,选择合适的信道和信道编码方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对信息进行加密、解密,具备分析通信系统性能的能力等.作为服务于地方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这些才是我们对人才培育的精确定位.本着服务于一线的信息人才的培育目标,在本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在理解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以掌握实际应用为主要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建立信息流通的完整系统概念,可以将信息论理论的基础部分由传统的“信源”、“信道”各成一条线的纵向教学结构,改变成由“单符号离散通信系统”、“多符号离散通信系统”的横向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完善对通信系统的整体概念[3].同时,结合现代通信以数字通信为主流的实际,摒弃更加抽象而复杂“连续通信系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将更多精力分配到主要通信模型中.在系统而有重点地论述信息论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给出香农信息论的三大理论支柱“无失真信息编码定理”、“抗干扰信道编码定理”以及“保真度准则下的有失真信源编码定理”等信息论中的关键定理和结论,摒除传统教学内容中大篇幅的数学理论公式证明,改为深入阐明和剖析定理的物理含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有关结论在通信系统应用中的指导意义.再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介绍“最佳信源编码”、“线性分组码”和“汉明码”等实际可用的编码方法.帮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信息论重要结论的同时,发现有效而可靠地实现通信系统的光明前景,并能掌握实现通信系统“最优化”的一些相应的实际编码方法和技巧[4].

1.2实验部分教学内容改革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强理论性使得该课程的课程设置存在追求“专”、“深”,忽视“宽”、“广”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状况,现有已开设的实验课程也大多是基于计算机仿真的验证性实验.主要倾向于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点通过计算机语言表达出来,而后仿真验证其正确性.这类实验的实验内容单调陈旧、实验方法枯燥古板,实验效果与课堂上的演示教学没有本质区别.培养具备高素质应用能力的一线技术人才,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验并非理论的附属品,而是对理论的提升与创新.针对《信息论与编码》实验教学相对滞后的情况,提出革新简单验证型实验,拓展综合型、分析型实验,研究探索型实验,并积极开发创意类实验.(1)有机整合现有的验证型实验项目,将原理或类型相通的简单实验进行合并、整合,在实验流程上沿着“通信系统模拟分析”→“各通信理论的验证”→“通信系统设计仿真”的方式进行.解决传统实验教学中对教材上各个知识点的按部就班操作的弊端,加强学生对信息论的完整系统的理解和认识.(2)围绕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增强综合性、分析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将《信息论与编码》与其先修专业课程《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横向课程的知识有机的综合起来,要求掌握整个通信系统的各个环节,涉及到采样、量化、信源编码、信道编码、调制、信道、复用、数字滤波等各知识点,在内容构建上,突出连贯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合理利用通信原理实验和信号处理实验中已有的实验设备和系统进行相关实验设计,解决传统信息论与编码实验中纯仿真验证实验导致的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薄弱等问题.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实验设计与准备的工作中,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坐享其成”的陋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对于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通信现象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参照已有的实验条件,独立思考和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结合当前开放性实验教学为主流的大环境,在较短时间内将大量应用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通过自己的实践来理解和掌握应用知识.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还可以将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分解,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部分课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接触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进一步扩展思路和视野。

2《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

2.1构建网上实验教学网络

将多媒体化实验教学与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实施网上实验教学新体系.《信息论与编码》的基础实验内容部分为利用仿真软件完成的验证性实验.这类实验学生在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后即可参照实验手册自行进行仿真验证,利用现代互联网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由选择实验时间和地点,允许学生在更为宽阔的环境中学习,可极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网络教学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可以推动各姊妹院校间相关课程教学的交流与协作,充分发挥各个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和优化配置,促进新知识、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乃至促进整个地区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2.2促进实验教学设备的资源共享

在国家强调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影响下,目前各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趋于完善,实验设备也不断更新完备.在学院当前开放实验室管理机制下,部分实验室已经全面开放供学生自由使用,但一些重点实验室中配置的先进仪器设备和教师进行的许多前沿的科研实验等学生都无缘接触.另一方面,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之间的教学实验室独立性较强,实验资源重复投入现象较严重,造成校内实验资源分散,实验设备利用率低,甚至有的处于长期闲置的局面.《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属于信息通信类课程,在实验体系建设上与其他一些通信课程有着许多共通点.因此,在实验设备上可加强资源整合,将应用于基础教学的实验室以多个相近专业为基础,共同创建相关学科的基础实验教学,全面向所有学生开放,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性实验的实现,专业性较强的实验室的使用,则允许相关专业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毕业论文以及科技竞赛等情况下申请使用.同时,教师的科研类实验室可实现多学科融合,打破院系间的壁垒,通过整合规划,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科研实验室体系,并允许学生通过申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4-5].

2.3积极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

新型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立足一线、服务于地方,在实验室建设中引入校企联合制度[6],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将极大提高学生一线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可针对企业在生产通信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科学提炼,并对其立项、研究,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解决一线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实验项目开发上,任课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协作,在全方位考虑社会、企业单位、工作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课程的基本理论与一线需求技术人才培养相结合,设计出既渗透基础理论又与实际生产相关联的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实施上,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促进,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领悟”和对技术关键的“应用”.在完成校内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进企业、走进一线.

3完善考核制度

通过卷面作答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是目前最为常见也是相对较为公平的一种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衡量方式.但这种评价方式把各种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单一数字,把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丰富的内质简单量化,所有无法量化的其他各种教学现象都被摒弃在评价范围之外,侧重终结性评价,沿袭了以追求名次、等级划分为主导的教者与学者的思维方式.这样简单地注重教学结束后的显性成效而忽视学生的隐形潜质,很大程度上直接抹杀了课程考核对学生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容易造成学生片面注重期末卷面解题,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相关体验和感受,忽视本身学习能力和实际知识应用能力的自我提升.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效果简单地由最后卷面考核分数鉴定,容易引导教师专注于教学工具、教学手段、追求高分的片面效率,而忽视教学过程中的精神内质,导致浮躁的功利主义.同时,由于我们的应用型本科特色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应实时对改革教学效果进行跟踪反馈,以便促进教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完善的考核体系应包括学习评价和教学评价两部分内容[7].

3.1学习评价体系

对于服务于一线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学生,我们侧重于加强学生的一线现场服务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后续实践工作中专业技能的自我提升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逐渐从“学习成绩”的评价转向“为了学习”而评价.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分阶段制定实现目标,如针对“单符号离散通信系统”,可制定下列目标要求:A.理解并建立信源数学模型、信道数学模型(5%);理解信息熵的概念、信息熵的计算(10%);信道的分类(10%).B.理解、分析和运用熵的性质(20%).C.理解信道交互信息量的定义和性质(15%);信道交互信息量的计算(15%).D.信道容量的定义(10%);各种特殊信道的信道容量的计算(15%).各部分内容按照识记型、理解型、分析型和应用型分别给予权重比分,使学生进一步注重感受和体验学习过程,及时发现自己与既定目标间的差距,实时调整学习努力的方向,引导学生主导自己的学习并逐步实现学习目标.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拓展,还可安排学生自发组成若干人的小组,根据小组的兴趣自由选题,通过课外翻阅文献的方式,加深对《信息论与编码》中的某些具体理论的理解,考核方式以答辩和撰写读书报告的形式为主.这样,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的监督,学生在多阶段多方式考核过程中逐渐养成重视日常积累的学习习惯,并可有效避免传统的“期末一考定成败”情况的发生,实现“以评促学”[8].

3.2教学评价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教师教学过程中必定存在缺陷与不足,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应以授课学生的反馈评价为主,同行教师的听课评价为辅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分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基础,通过匿名调查问卷、教学现场实时反馈等形式,分阶段、多形式地倡导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建议.教师利用评价结果给予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教学环节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充实和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保持最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师的自我可持续发展,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并最终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实现“以评促教”.

4结语

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领域中方兴未艾.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重在培育其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尤其是将高新科技转换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能力[1].以此为立足点,凭借《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授课经验,在教学内容与方式、知识结构体系、网络实验教学、实验资源共享等方面提出改革思路与尝试,目前尚处于改革初期阶段,其中必定会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通过后续不断的改革与尝试,走出《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之路,最终实现信息通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尽一份力.

作者:王小燕 邓翼强 单位:三明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三明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参考文献:

[1]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7):94-98.

[2]王建华.高等教育的理想类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66.

[3]姜丹.信息论与编码[M].第三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4]曹雪虹,张宗橙.信息论与编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刘翠红,陈秉岩,王建永.基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51-152.

[6]许春冬,吴军.高校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32(2):35-37.

[7]卢立涛,梁威,沈茜.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反思与改进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2(6):43-47.

[8]张文强.建立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37-39.

第七篇:监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过程监测技术实践》是控制工程专业面向专业硕士的核心实践课程,具有内容多、知识面宽、与实践结合紧密等特点。但由于课程课时设置有限,课程教学难以深入。本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目标为导向,多样化、可选择的教学内容和分级考核、评价方法,增强了课程教学、考核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从而取得更好的专业硕士培养质量。

关键词:

《过程监测技术实践》;专业硕士;目标导向;分级考核;教学改革

一、前言

现有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成果主要针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总结,从教育理论角度阐述不同培养模式存在的必要性[1]。早期针对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研究主要以“厘清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准入制度”、“建立专业学位考核和评估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2],研究者对专业硕士的准入制度、培养目标、学位授予等环节进行了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针对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设置和考核等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焦点。《过程监测技术实践》作为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实践课程之一,涉及自下而上的一整套监测系统的构建:包括嵌入式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基于网络或总线的数据通信、监控服务器的数据接收、存储、显示等功能,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综合性课程。课程涉及内容多且广,难度系数高,学生之间还存在较大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历差异。如果实践类型和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即使同学有学习兴趣也会由于畏难情绪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能力的全面培养。本文针对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过程监测技术实践》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与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基于专业硕士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实践环节内容及考核评价方法的角度进行改革探讨。

二、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存在教学内容多与授课课时少的矛盾。该课程至少涉及四门本科课程,作为本科课程的总结和提高,仍有许多理论知识需要讲解。如何在32学时的时间内完成授课和实践内容,必须规划好授课和实践内容,并合理分配相应的课时。其次,由于不能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本科阶段选修了基础课程,造成学生之间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参差不齐。《过程监测技术实践》课程作为一门专业硕士走出校门去企业实践之前的实践课程,必须能针对不同实践基础和知识结构的同学提供不同的实践内容和平台,并有相应的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体系和标准。最后,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需要到企业实习半年,一般要求其所有课程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从而导致其学习非常紧张,课后难以保证有大量时间用于课程实践,因而要求课程实践内容不仅要完整还要紧凑,否则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以上是在《过程监测技术实践》课程教学实践中所必须要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三、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教学内容及实践平台设计。针对课程教学中的上述问题,结合过程监测中的信号特点、通信方式和完成功能,采用抽象被监测对象,突出功能实质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和实践平台设计。(1)数据采集模块。针对选课学生的不同知识结构,从MCS51、STM32和ARM处理器低、中、高三个层次介绍数据采集模块(含通信接口)的设计及其基本功能的编程实现。提供基于51单片机、ZigBee模块(51内核)、STM32和ARM9处理器为核心的数据采集模块作为多样性实践平台选择,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兴趣和需求。(2)数据通信。主要介绍基于Modbus协议的RS-485通信、基于Zigbee的无线通信、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通信原理及其编程实现方法,这是目前在工业现场应用最为广泛的三种通信手段。(3)监控服务器系统。实时数据的接收、显示及存储是监控服务器系统最基本的三种功能。本部分重点介绍数据库的插入、查询等功能的实现方法。通过结合TCP/IP网络通信协议、数据实时显示程序示例,完成数据的实时接收、数据库存储等功能的编程实现。

2.教学方法探讨。《过程监测技术实践》作为专业硕士的一门核心实践课程,其目标即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理论转化应用的能力,因此采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是合理的选择。授课采用针对典型工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选取典型工程项目,将该工程的应用背景、工况条件以及相关要求告诉学生;然后围绕如何搭建一个完整的过程监测系统这一目标,采用引导式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们根据实际工况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方案,然后再一起讨论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最后给出相应的编程实例。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选取的案例来源于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对学生也有较强的说服力。在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各自所选硬件平台和编程实例程序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展和完善。在源数据(数据采集模块获取)和结果显示平台(监控服务程序)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串口/网络通信调试助手等免费软件作为调试平台和人机界面,完成系统功能的编程、调试,为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工程转化搭建桥梁。

四、课程考核体系的建立

课程的考核成绩是对学生所付出努力的认可程度。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成绩,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督促学生进行再学习。因此,走好改革“最后一里路”也至关重要。本课程以实践环节为主要考核目标,强调个体能力的考评。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构建并实现过程参量监测系统,根据前述不同的硬件平台,按照难易程度划分四个不同评分等级的实践项目。每个学生作为一个被考核对象,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相应等级的实践平台。该实践项目占总成绩的80%,并设定1.0、0.9、0.8、0.7作为相应的难度系数;第二部分是平时成绩的考核,包括课堂讨论、展示及发言等综合评定,该部分考核学生在平时课堂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占总成绩的10%;最后一部分是实践报告,主要论述在课程实践中的设计思路、实现方法及成果、不足之处,以及课程的意见建议等,该部分既能为每个学生精细打分提供依据,也能从学生那里获取对课程的反馈,教学相长,从而精益求精,使得该实践课程更加完善。

五、总结

采用以目标为导向、分级考核的教学模式,对于全面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有实质意义。

作者:林伟国 吴震 吴海燕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领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2-27.

[2]符建云.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10-11

第八篇:遥感图像处理与解译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结合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遥感图像处理与解译”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重点对启发式教学方式以及教与学协同教学模式展开研究与实践,有机融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科研成果等多元教学模式,综合课程实例更新、交互性提升、过程管理等因素,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与工程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关键词:

教学模式;启发教学;问题牵引

引言:

我国2010—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列为16个重大专项之一,对遥感领域的创新人才具有迫切需求。“遥感图像处理与解译”课程是遥感科学领域发展较快的热门基础研究方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原理与应用结合紧密的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遥感领域人才的需求发展,“遥感图像处理与解译”涉及的一些理论不断完善和扩展,应用案例需要与目前遥感发展主流方向更新;此外,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目标迈进,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得到广泛的关注[1]。高等教学改革需求和该课程的特点,需要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2],而且,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入新的教学理念[3],加入与人才需求相结合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的锻炼与培养环节。本文研究中开展启发式课堂教学,从教学形式、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课程教与学协同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提升教学质量;以问题牵引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能力,为理工学科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一、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与知识掌握度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深度学习的潜力[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课程改革后学生主要通过课程中心的课程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基本理论、方法,课堂上主要进行重要知识点强化以及问题凝练、解答和主题讨论。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并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2)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主题讨论形式,深入浅出地以主题的形式讲解主要理论知识的应用,并根据学生们主题讨论的思路和知识运用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3)充分利用科研成果,作为应用实例进行课题教学,进一步推动教学模式的延展与深入。在以上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批判学习的能力,同时能够有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情况,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度。

1.结合学校网络平台。充分利用我校的课程中心的课程网络平台,结合与传统教学的互补关系,研究课程“课堂教学-网络互动”的教与学协同模式;我校的基于网络平台的课程中心能够实现课程课内、课外资源共享,同时能够与学生互动,该平台为提升课程学生的参与度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在教学过程中,将课题理论内容和应用内容延伸,在我校的课程网络平台以提问的形式和日常生活实例的形式启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文献,进一步深入思考,并归纳总结提交网络平台,实现基于网络平台的启发式教学,并针对学生反馈、问题凝练等在课堂上进行重点问题解答,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课堂理论知识和应用实例掌握度。例如,结合遥感系统误差分析,给出遥感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评价如何评价?结合遥感数据处理方法,给出如何将所学的遥感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应用到植被生长状况监测?等等。

2.多媒体和“圆桌”讨论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圆桌”教学讨论手段,研究课程的“理论应用-实例互动”启发激励与交互教学的教与学协同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学生的积极参与到课程中,能够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将多媒体与以“圆桌”形式的主题讨论相结合。结合在网络平台给出的主题,学生们课下查阅文献、延伸阅读,课堂上多媒体展示、分组讨论;此外,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原理与应用实例相结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给出,并以“圆桌”形式的课程理论要点和应用案例进行讨论、分析。通过以上两种方式提升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和知识掌握度。例如,给出主题讨论的题目:“图像处理滤波方法有哪些?请利用一种滤波方法进行遥感数据处理,并说明实现过程以及应用效果。”学生根据主题题目进行文献与参考书的扩展阅读,然后总结并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从而锻炼学生文献总结、知识归纳与综合运用、语言表达等能力;然后以“圆桌”分组讨论的形式结合主题和多媒体展示进行提问与讨论,从而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以及对基本理论方法的深入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

3.科研成果应用案例。充分利用专家优势资源与科研、工程研究成果,研究课程“课题教学-专题研讨”的教与学协同模式。提升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以科研成果作为应用案例进行讲解、讨论,有助于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以及了解如何应用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理论应用内容则通过与科学研究、工程任务相结合的应用实例给出,并根据该学科技术发展不断更新实例内容,将最新研究成果与学科动态融合进来,激发学生对专业与课程的兴趣,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领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的、复杂的具体情境中的能力。例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矿产资源调查应用中的遥感数据进行矿物类型分类项目的科研成果作为应用案例,该应用案例主要包括从获取的原始遥感影像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增强以及图像分类等处理,涉及了课程讲述的主要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同时是利用在轨卫星数据进行处理,并综合考虑载荷特性和应用需求,是科研成果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典型的应用案例。这个过程不仅能够有助于学生对科研过程有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针对科研成果应用案例进行知识的综合应用,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应用方法。

二、问题牵引的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升动手能力。目前,高校中的实践教学多是观摩或简单的动手实践,很少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实践内容[5],因此,本文研究过程中并课程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分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地开展实践环节,以实际科学问题为牵引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或由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问题解决方式等的理解以及鼓励学生对较为复杂、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挖掘和尝试解决,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科研训练实践环节等不同难易程度的三个层次,使学生具备将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应用到基础研究和工程任务中的能力。

1.基本技能实践环节。打破传统教师设计实验,学生简单实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专题实验与应用实验的形式扩充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避免了冗长、枯燥的课堂教学方式;开设大量的读图以及图像应用等课程实验环节,并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更新遥感图像的类型与种类,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和遥感相关专业的数据源更新,在满足基本技能实验目标的前提下及时更新和修正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改革和实践过程中,基本技能实践环节进行读图的环节进行了最新高分辨率的国产卫星数据,主要包括我国资源一号02C数据和高分一号数据,进行目视判读和基本的图像读取、显示、统计特征计算等实践。学生在应用最新图像的过程中了解图像特点、掌握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基本操作、目视解译基本方法等,并且能够了解我国卫星发展趋势以及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的前沿成果以及对遥感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

2.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在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础上,通过软件操作、自主编程等方式开展课程设计实践。实践过程中只规定实验目标与实验内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模式,学生根据实验目标自主设计实验,教师对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的过程进行辅导,确保实验内容以及相关的学习内容顺利完成。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的实验目标为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实验内容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增强、数据分类。课程改革和实践过程中,由原来的任课教师指定题目改革为由学生根据实验目标和实验内容进行自主设计实验,自拟题目,遥感数据处理软件二次开发或VS2010以上环境编程实现,在算法实现与编程调试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更加主动地了解实验内容,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算法开发过程,提升学生的遥感图像处理能力。

3.科研训练实践环节。结合科研与工程实际应用,设计包括基础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内容的综合实验,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进行科研训练,主要包括前沿性的综合实验训练、设计与论文的综合训练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培养。该类的科研训练实践环节在之前的教学中是没有的,导致学生继续深造后,基本的科研方法都不掌握;直接就业工作的同学知识体系不能适应实际工作。因此,基于上述问题,通过把实践学习设置在复杂的实际工程实践问题中,通过解决实际的科学研究中的技术问题,使学生学习隐匿于其中的基础理论和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技能,并培养自主学习、独立科研的能力。课程改革和实践过程中,给出与遥感图像处理相关的科研训练实践题目,学生需要自己查阅文献,拟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设计技术方案,并且根据技术方案进行模型、算法开发,最后用实际的遥感图像进行验证分析,并撰写相关论文,完成多媒体展示、软硬件演示等。整个过程教师和助教以问题引导的方式进行辅导,加强学生自主设计、独立科研能力的训练,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解决科学问题和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遥感图像处理”课程之前主要以讲授为主,实践环节是传统的操作实验,学生课程参与度不高,且很难满足目前对遥感相关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培养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在该过程中,利用网络平台、“圆桌”主题讨论与多媒体展示结合、科研成果应用案例等形式开展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与知识掌握度;由学生根据实验目标和实验内容自主设计实验,分基本技能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科研训练实践环节等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地开展实践环节,以实际科学问题、工程问题为牵引设计实践教学目标与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解决科学问题、工程问题的能力锻炼与培养。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在课程中的主动权、主动性以及增强学生对遥感图像领域前沿发展与问题的了解,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科学问题与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满足相关专业与领域的紧缺人才需求。

作者:李娜 赵慧洁 张颖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邵士权.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2]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8-24.

[3]李子建.课程、教学与学校改革:新世纪的教育发展[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

[4]李子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展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75-87.

[5]冯露,亢一澜,王志勇,等.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76-180.

第九篇: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

摘要:

文章以银川能源学院为例,分析和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定位和课程目标,并提出“规范与特色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型本科数学课程建设思路,开展富有学校特色的教学实施方案,从而加快数学课程建设力度,提高应用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教学定位;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随着银川能源学院从专科院校成功升格为民办本科院校,基础部特别是数学教研室也迎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尽快实现转型”、“如何建设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课程”成为新的课题,通过认真学习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研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多人多次调研多所成功转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及经过近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积累,数学教研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数学课程建设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并提出改革与建设方案。

一、依托院情,科学定位目标

(一)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他们的职业定位主要是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的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工程师或高级应用人才[1]。潘懋元先生在其文章中指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教学为主,以面向地方为主”的本科教育类型[2],陈小虎提出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为主,是为学生提供学术和职业中的应用教育体系”[3]。而银川能源学院升格时间尚短,目前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高职和继续教育为辅,以工科专业为主导,涵盖文、管、经、农、法等学科多专业、多层次的办学格局。所以,情况更为复杂,数学教学不仅需要满足一般本科院校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同时还要满足石油、化工、电力、机械、汽车、建筑、生物工程、信息传媒等应用型、实践性更强的专业需求。

(二)生源情况

针对我校2014、2015级本、专科学生高考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本科生的高考成绩并没有比专科生高出多少,而且分数差异也较小。宁夏回族自治区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文史类第二批478分、第三批378分、专科200分;理工类第二批416分、第三批316分、专科200分。而我校学生高考成绩均分为281分,特别数学成绩更不理想。

(三)教学定位

国家教育部2004年了“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4],明确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科生学习基础课程应当达到的目的。从而使本科生的学习无论在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专科生的要求。如多元函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解析函数等等专科都未曾涉及,这样一来,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产生了很大落差,进而给转型期的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专业差异和培养目标,教师不仅要认真分析本校校情、了解学生专业背景,还要重新确定数学教学定位,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而且在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化解教师在新的数学教学中的难题,以实现数学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最大的功能。

二、规范管理,深化教学改革

(一)规范特色并举,保证教学目标实现

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新建期、应用型、地方性等特点。这样不仅赋予了大学数学课程建设新的内涵,并且给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和研讨的要求与使命。根据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本教研室选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的系列教材,重新修订了高等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一方面,适当调整先后顺序,试行模块化教学,把一元函数的微分学和多元函数的微分学放在一起讲,一元函数的积分学和多元函数的积分学放在一起讲,这样的话,尤其是多元函数的积分概念放在一元函数定积分概念之后,使积分思想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教师对教学章节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等进行了仔细研讨并形成规范,这样教师不仅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也能恰当地处理好基础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做到有条不紊,通过合理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充分发挥有效课堂;其次,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则不拘一格,鼓励教师创新,发挥自我优势,充分展示教师个人魅力,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让数学课堂更具有吸引力。

(二)结合专业特点,彰显数学应用背景

对工科学生来讲,高等数学枯燥、抽象、深奥,如果直接引入概念,学生总会感到莫名其妙,难以接受,如果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展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机电类专业,第一堂课就引入电学中几个常用的函数,在导数概念之后立即介绍电学中几个常用的变化率(如电流强度)模型的建立,用最大输出功率的计算作为导数的应用,在积分部分,加入整流平均值以及功率的计算等等。不仅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会让学生感受数学原来是很有用的。

(三)创新课堂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创新课堂教学手段,让寂寞的数学活泛起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借助数表、图形、动画等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变化问题动态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比如:多元微积分中涉及的空间图形,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图形、图像、数表及其动画等进行展示,使空间图形更具体、更形象,学生也更容易掌握。再比如;讲梯度的概念时借助于山的等高线、大气压的等高线等,结合动态演绎,更加直观的说明梯度矢量的方向与意义。另外,开设数学实验课,通过学习与操作matlab和mathmatic、SPSS等数学软件,让学生动手实践进行计算和画图,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强化过程考核,建立多元评价模式

学生由小学、中学到大学一路考过来,已经习惯于老师把题型和做法总结起来,然后“填鸭式”地“填”给他们,已经习惯于中学的应试教育了。他们更看重于“老师的所讲内容,期末考试考不考”,更关心“我的考试及不及格”,致使教师有一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向沟渠”的感觉。当然,诸多教师也受一些学校教学制度约束,不得不把“重概念,重思想,重应用”的教学转化为“重成绩,重及格率”,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动力。因此,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应试教育观念,强化过程考核,尤其是考试制度、教师讲授水平评价制度,建立多元评价模式。学生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实践考核与卷面考核。平时考核主要是考勤,课堂表现及作业情况;实践考核主要是实验课成绩、数学建模以及数学手工作业等;卷面考核主要是期末考试成绩。最终学生成绩由以上三项成绩综合评定,这样,学生的到课率有所提升,也通过实践课程的练习与操作,进一步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搭建平台,提升教师素质

我校共设有开设本专科专业51个,其中工学专业31个,学生人数15000余名,而数学教师只有11人,生师比严重不足,因此必须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数学教研室除积极鼓励教师进修、访问、攻读学位外,还积极开展各类教学、科研、学术交流活动,积极鼓励并外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活动,开拓思维与眼界;组织教师开展“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的系列活动,举办上半年教案展评、下半年讲课大赛;以教学组为单位进行章节讨论、课题讨论、说课环节等,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指导课程建设等,提升科研能力与水平;积极鼓励数学教师在“只做自己最擅长的”科研的同时,走上“借助外力”与“合作研究”的道路。

四、结合实际,发展资源共享

我校建校晚,转型晚,各种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因此,数学教研室结合实际,建立资源共享。

(一)建设精品课程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履行教育部提出的教学质量工程,我数学教研室加大力度,推动优质精品课程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在课后能够实现自主学习。

(二)推进微课慕课建设

制定微课慕课政策机制,建议学校建立相关激励政策,遴选课程内容,开展微课培训,组建技术队伍,将微课慕课建设纳入平台建设计划,着手推动微课慕课建设。

(三)数学公众平台建设

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打造数学公众平台建设,利用微信、微博平台,建立数学知识园地,数学博文欣赏等,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五、结束语

银川能源学院在10多年时间实现了办学层次的三个跨越,我们也将沿着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既定目标,发挥企业办学优势,积极利用国家能源金三角及推进“一路一带”建设的战略发展机遇,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抓手,彰显企业办学特色,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学校的转型提升,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内容建设也将体现在教学内容、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实验内容以及机制建设方面。任重而道远,仍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作者:张来萍 黑宝骊 陈艳丽 单位:银川能源学院基础部

参考文献

[1]张鸣放.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3):1-3.

[2]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3]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江苏高教,2008(1):86-88.

[4]教育部非数学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数学教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J].大学数学,2004,20(1):1-6.

[5]张尧学.扎实推进“质量工程”抓紧抓实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3:4-5.

[6]郑爱武.影响《高等数学》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14(1):128-129

第十篇: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我院的核心课程,2014年院精品课程申报成功。自精品课程立项以来,我们精品课团队教师在不断探索和实施有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技能也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水平。

关键词:

理时一体化;改革;教学

0引言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复合型能够满足现代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宗旨和目标,其教育起点是技能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培训,该技术与课程强调实际应用能力。这门课程以拖动和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为侧重点,以电气控制基本环节作为主线贯穿全文,对电力拖动技术、常用设备的电气控制技术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等知识进行深入而详细地阐释。

1改革思路

要突出《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就要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走出来。不能由于理论知识比重过高而造成理论脱节于实践的空中楼阁现象,如果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的话,那么便不能做到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进而也就违背了我国职业教育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和培养初衷。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院任课教师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计划,也在不断寻找新的考核方式。现在的课堂讲授我们用多媒体开展丰富多在的演示教学,辅之以实际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做到真正的理时一体化。

2改革目标

教师首先要制定好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要将相关课程理论与实践,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将知识与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始终秉持理论教学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上课地点主要是电机与电气控制实验室,本门课程最后的考核方式采取以证代考,学期末统一组织学生进行中级电工的考核。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和自身能力的储备。

3具体实施

3.1教学改革

自2014年以来,我们全体教研室教师对《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进行了全面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内容如下:

3.1.1制订课程教学计划

由于职业院校近年来生源素质越来越差,因此学校必须采用各种各样的适合我校学生基础素质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具体教学方式的运用须适合学生的智力发展及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如在教学课时方面,增加实验课、实训课的教学时间的机会,具体实践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主要以电工中级考证的理论与实践项目为依据,教学活动以增强其技能为目的,突出维修电工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3.1.2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

电机与电气控制实验室设备齐全,为了满足理论教学需求在教室中配置了白板,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教师采取这种教学模式:一边介绍电气控制电路,一边对实物进行展示。一体化教学使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有机完美结合在一起。现阶段在本校关于一体化教学的有序开展方面,在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小组合作。实验内容均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分工合作,在这个基础上以学生小组为单位,教师开展课堂辅导活动。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充分体现了让“学会合作、学会共处”的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先进职业技术教学理念。

(2)任务驱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所要学习内容选取课题,在这个基础上然后将课题所学新知识、新技能蕴含在若干个具体任务中,使学生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自觉和能力。上述过程中,学生还能够不断获得成就感,提升其学习自信心,能够更深层次地激发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形成学习活动和思维的良性循环。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实训课程中通过任务引领教学的具体教学模式,以课题为主线,进行了课题设计以及任务设计。

3.1.3示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课题设计

序号知识点任务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原理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的接线安装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3低压器件的讲解:空气开关、熔断器、按钮、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的使用方法。4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的工作原理5主电路分析6控制电路分析。以下面的授课实施流程,来实现理实一体化的讲授。

3.2考试方法改革

3.2.1中级电工理论考核

以中级电工的理论考试来对本门课的理论部分进行考核,考查学生对电机、变压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卷面分值100分,占期末成绩的30%。

3.2.2中级电工实践考核

以中级电工的实践考试对本门课的实践部分进行考核,按要求设计一个基本的电气控制线路图。卷面分值为100分,占期末成绩的30%。

3.2.3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和课堂操作完成情况,占期末成绩的40%。

4结论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得到了以下正面的效果。

(1)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2)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小组讨论法使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提升。

(3)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者:王丽 单位:金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柯龙章.《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考试改革初探[J].中国学术发表网,2012(04).

古代汉语论文范文4

1.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现状分析

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趋于实用性和多样性,而作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古代文学面临着压缩学时的困境,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对这门课大多是从重点词、句的解读的教授,其并没有注重对其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性教学;从教学手段来说,主要采用的是背和记相结合的模式。再加上大学扩招,学生的基础下降,这就造成了高校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不合格。简单枯燥的教学方法也使很多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反而追求一些对自己具有实用价值的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

2.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许多大学生都没有看完四大名著,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不是为了获得文学修养,学生甚至认为学习古代文学没有前途,因而对其的学习热情也不高。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科体系建设,因此对高校古代文学教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构想与实践

1.改革教学方法

高校古代文学教育方法上应该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将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交叉融合,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复杂且涉及面广,这也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具有文学基本功。比如要求学生诵读名篇,感受古文的音韵美,体会作家的风格特征。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古代文学课程而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还是存在着信息获取量小的特点,没有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使古代文学的学习成为死记硬背,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介入,这样能够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各个方面使学生进行信息接收,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革教学模式

现阶段,古代文学课程主要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但是古代文学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记几首诗词这么简单,古代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素养,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所有的关系都是围绕此而展开的,也正是如此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古代文学改革思维模式下,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不平等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现在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堂都是采用论文和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的方式无疑让学生在死记硬背的樊笼里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价值观,未来改革的古代文学课程应该开设专题讨论评分制,以某一个课题作为讨论对象,以此来评判学生的古代文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的主体性。

3.改革古代文学的培养目的

古代文学是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而存在的,而这就需要通过重新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教师在课前指定学生搜集资料、阅读篇目,在课堂上不采用讲授法,而是采用讨论法进行,并对一些问题进行现实结合教学法,引起学生思考,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4.改革课程设置

古代文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其的学习并不能由其单一完成,而是需要古代汉语课程以及现代汉语课程做支撑,因此学校应该在开设古代文学课程的同时开设语言类课程,特别是古代汉语课程,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形成了一个网络体系。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置文化类课程选修课,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性地储备中国的文化、语言、社会、思想知识,文学和文化其实质是相通的学科。

古代汉语论文范文5

首先,古代文学课程是一种传统的课程,相关教材种类繁多。但任何一套教材的内容,都与编者的学术视野有关,不同的编者对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看法也有不同。所以,选择一种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还必须参考其他教材。另外,任何教材的编写,在时间上通常都比较靠前,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可能收入教材之中。所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主动搜集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其灌注到教学之中。实际上,要真正将古代文学课程教得有自己的特色,在内容上还少不了教师自己的研究心得。对教材上或其他成果的内容的讲授,离不开教师的辨析,尤其是教材上有表达错误的地方,教师还必须进行内容纠偏,并提供相关论据材料。比如当下多数高校选作教材的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述及元杂剧《东堂老》时有这样的文字:中国传统观念,向来重农抑商,……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便是总把商人作为讥讽和鞭挞的对象。……而秦简夫的《东堂老》第一次正面塑造了李实这样一个见财不昧、有情义、重言诺、诚恳可信的商人形象。从这段文字内容看,编者实际上认为在《东堂老》之前的中国文学中,是没有商人正面形象的。这种说法显然经不起推敲,不要说远在汉代司马迁《史记》中,就有“富好行其德”的商人范蠡形象,就在元代之前的南宋,洪迈小说集《夷坚志》中就有不少品格高尚的商人形象,如《荆山邸客》中的韩洙、《画眉山土地》中的杨文昌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尽管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被多数高校选为教材,像以上所举的纰缪之处也在所难免。针对所选教材内容的不足,教师必须借鉴其他多种教材,搜罗相关知识的论文论著成果,包括自己的研究心得,一并提供给学生。其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虽然以古代文学史教学为主,但不能局限于此,还应当与古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汉语的部分内容整合起来。没有大量作品作支撑的文学史教学,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的理论教学,使学生不明所以,容易感觉枯燥而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有时还必须结合古代汉语知识具体分析文学作品的构成,否则难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往往闹出笑话。实际上,只有作品决定了作家本身的价值,而非后世某人或某群人的评判;也只有作品所具有的感人力量,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古代文学史完全可以看成是古代文学作品形态流变史,抓住古代文学作品,才能统合古代汉语、文学评论等知识。所以,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文学作品选,是极为重要的。笔者曾经加入过网络诗歌群,看到一些自称是中文系毕业的群友,写作出的“律诗”竟然不讲平仄,不讲押韵,也不讲对仗,不过是七言八句而已;同样,写作出的“词”也只是按某一词牌的句数和字数填写,根本不考虑平仄、押韵与对仗等要求。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可笑现象,与中文系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失误是有极大关系的。在当下的中文系课程教学中,关于律诗与词的格律知识,属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显然诗词是文学,硬是将律诗与词的格律知识,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中剔出,容易导致学生顾此失彼,将本应综合一体的知识断为两截。这样的安排,也就难怪中文系培养出的学生在写作古诗词时闹出笑话了。鉴于当下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在内容上的偏颇,笔者认为,将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选与古代汉语部分内容重新整合,教师授课时也时常加入自己的研究心得,打破教条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大胆主动地学习乃至研究古代文学,对于提高中文系学生的古代文学修养,应是必需而切实有效的作法。

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便是教学方法了。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但目前许多学校为节省开支或过多开设选修课,压缩了古代文学课程的学时,这样,教师们按教材逐章讲授都讲不完,更不要说再根据不同线索进行串讲来组织复习了。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因课时减少的缘故,显得无法适应。但是,多数教师仍不放弃传统的按部就班的讲授方式,往往是讲到哪儿就算到哪儿,没讲完的就让学生自习。这种态度相当消极,学生多数都表示不满。为适应学校缩减课时的变革,承担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当配合当前市场要求,将古代文学的教学往实用化方向引导,主动改变教学方法,使得校方、学生与市场都能满意。在更少的学时内教完课程,最方便可行的莫过于直接采用串讲的方法。然而,学生对基本内容都不够了解,采用这种办法授课,没有基础的学生一定会如坠五里云中,晕头转向。或许有人说,让学生提前预习,用串讲法就没有问题,可现实是学校开设了更多的课程,学生课下是没有足够的时间用来预习每门功课的。所以,用串讲法的同时,还必须对代表性作品作深入剖析,即与精讲作品法结合起来。比如说,以文体为线索来串讲,当讲到宋词时,可选柳永、欧阳修、晏几道、苏轼、秦观、黄庭坚、周帮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吴文英、张炎等“本色”的代表作品进行比照式串讲,从而厘清宋代“本色”词发展的脉络;还可选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晁补之、贺铸、王安中、朱敦儒、张孝祥、陆游、辛弃疾、刘克庄、蒋捷、陈子龙等“诗文化”的代表作品进行比照式串讲,从而厘清宋代“非本色”词发展的脉络。教师在分析具体作品之前,对篇幅较短便于诵读的诗词,可以让学生当堂集体诵读一遍,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对篇幅较长的小说、戏曲,则可提前指定有代表性的篇目让学生课后阅读,待上课时让一名学生简述故事情节,这同样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并对教师分析具体的作品产生兴趣。在教师分析若干类型的作品之后,也可尝试让学生当堂分析作品,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感悟或分析的能力。当然,若要使学生通过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获得更大的收获,还可以鼓励学生与古代文学作品内容“对话”,让学生在一个学期内交上几篇模拟古人作品的作业,以增强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过,在初学阶段要求每位同学都去模拟古人写作,或许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可以作为加平时分的条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提交古体习作。另外,在抒情性较强的文体教学过程中,可尝试让学生进行作品朗诵;在故事性较强的文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课下将故事进行改编,或者以小组方式分角色表演。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多方面地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同时增强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总之,通过以古典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在有实感的前提下认识古代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真正使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适应市场化的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中文系学生才不至于只会空谈文学发展的规律,拿古代作家的辉煌成就来吹牛,而是以自己实际提高了的思想情操与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来为市场服务。而上文提到的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写作律诗与词不顾平仄、押韵、对仗之类的笑话,也可声销迹灭。

古代汉语论文范文6

关键词:汉语语法;民族文化

一种民族的思想意识在确立的过程中,必然的会决定并伴随形成独特的感受把握客观现实的认知方式,它是长期积累,多方面实践培植起来的民族心智方法论。作为汉民族文化中流砥柱的儒家思想,它时时刻刻影响着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意识形式。在儒家文化的关照下,传统的中国人更加注重对自身的一种探索,这是一种内敛的思维方式,孔老夫子就曾说他要多次反省自身。这同西方文化中追求外向,追求从众多具象中剥离抽象真理是不同的。如果说西方人是注重理性分析,严密逻辑的话,那么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明显就更感性了。而这两者的截然不同势必决定了两种文化之下的语言也是大相径庭的。

一、重意轻言与非形态

与西方民族语言相比较,汉语是非常典型的非形态语言。汉语音节一般组成为声韵两分,形成表意语素,这与西方语言以多音节词为基本单位的情况是大为不同的。所以汉语词的音节特征决定了汉语言不能像西方语言那样进行自由的形态变化。这是从语言本身来看,汉语的基本特征,如果结合民族文化来看,就更能理解汉语中的重意轻言。由于汉语没有词类的显性标志,在思想认识方法上没有建立借助语形深入分析的意识观念,故我们汉民族没有在早期便建立起科学系统的语法体系,简单来说就是汉民族注重悟性思维而不注重对思维对象进行抽象的分析推理。为了表达的言简意赅,往往用事物性状和征喻来表达自己的意念和体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在一贯贬低语言作用的同时,他们的语言作品却呈现出严谨的组织规则与惊人的表现力。所以,不难看出,传统中国人更多的注意的是意蕴意象,内心的感受,而不热衷于对物质世界进行精密科学的描述。他们在利用语言,但在思想上却不愿为其所囿,于是总是在做着超形质重精神的努力。因此汉语不必象西方语言那洋有严格的性、数、格的形态变化,而注重意合法,力求简约,所以汉语多省略句,多跳跃式结构,多不完整句,词类则不太稳定,多活用兼类。正是因为汉语言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进行汉语教学的时候,或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要结合汉语的重内在意蕴与意象的特点。例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如果按照正常的语法顺序的话,这句诗歌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但是诗人的诗意却是回忆长安美好的景物(香稻和碧梧树等),诗人首先想到的是香稻和碧梧,所以才把它们放在句首。如果改成正常语序,就会失去原诗的美好境界和韵味。

二、重简轻繁与非逻辑化

汉语句法组织结构有着鲜明的简易性的特色,很自然,这种特色也是与汉民族文化中重实用的传统思维模式有关。从古代汉语,到近代汉语,再到如今的现代汉语,随着单音节词向着双音节词的转变,行文上看似有所增繁,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词汇系统上,其内在的句法简约特征实际上是没有改变的。即在繁复的语意信息中选取最核心的有限词语在表述中予以凸显,这就是吕叔湘所说的“占据一点,控制一片。”该段文字多为动词性词语的组合,于汉语记叙性语句是有着典型意义的。词语短小,文字极简,意义间跨度大。这都是在汉语中才会出现的现象。汉民族文化中的务实性,简易性的特征给汉语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是汉语少了一些赘疣性的条件规定附加,词语凭意会便可以随意组合,于整体语意表达更加富有弹性与张力。另一方面呢,由于句法过于灵活,词语组合太过粗疏,相应的会使语意不够严谨。综合起来看,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就是重整体综合,轻细节分析。这是一个几千年来习惯定型了的思路框架。它在思维与语言这种统一体中呈现表里状态或明显或隐晦地存在反应着,并以强大的力量制衡着我们民族认识、反映事物的方式。汉语作为一种有着厚重文化积累的民族思维形态,不断表现出它的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语言时,既要有一定的创新和规范,也要兼顾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也体现着我们语言本身有着强大适应性与应变力。

参考文献:

[1]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杜,1996.

[2]曹丽环.从汉语汉字看汉民族的贵和心理[J]哈尔滨学院学,2002(3).

古代汉语论文范文7

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学科,是中文系学生的必修课,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学学语文时,也会有所涉猎。目前,有很多大学生认为古代文学是一门陈旧的学科,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无用”之学,如果教学方法得当,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古代文学课程将成为一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与时俱进学科。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新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其课程内容丰富而又博大精深。有体现民族精神的上古神话、有字字珠玑的诗词歌赋、有引人入胜的四大名著、有代代相传的爱国精神,可以说,古代文学是一门包罗万象、意蕴深厚的学科。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优势非常明显,其地位也不可替代。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一部分学生在没有接触古代文学时内心非常抵触和排斥,排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高中语文的后遗症,为应付高考,很多同学不得不背诵大量的名篇名句,这使学生丧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一些古诗文的时候,他们没有多大的兴趣,更多的是对来自背诵的恐惧;(2)古文基础差,很多高校配备繁体字版的作品选,学生看不懂或是看着吃力;(3)有的学生认为,古代文学除了“之乎者也”没有别的内容,都是陈旧观点,是对未来就业没有帮助的无用之学。因此,当下的古代文学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一、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采取的新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训练。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又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使学生夯实这一基础学科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的角色定位准确非常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而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也要更加合理,针对以上内容提出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创新。

(一)课程设置与作品选读本的选择

1.课程设置

一般院校的中文系选择在大二阶段同时开设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许多同学感觉压力较大。如果大一时先开设古代汉语,大二时再开设古代文学,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此时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古文字基础,在读古代文学作品时,也没有太大的障碍,在理解作品内涵时,效果会更好。

2.作品选读本的选择

目前的作品选主要有繁体版本和简体版本两个类型。繁体版本以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为代表,很多高校都选择这一版本,但学生却表示很难读懂,尤其是先秦部分,所选内容本身就很难理解,再加上繁体字使其感觉难上加难,学生往往都知难而退了。简体版本以郁贤皓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为代表,有部分院校选择这一版本,因为是简体版本,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很多学生都是繁简两个版本对照进行阅读。作品选读本到底是选繁体还是简体?很多教师都很矛盾,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古文基础是必备的,用简体版作品选讲解比较容易,针对这一问题要克服难关的关键是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课前引导,学生课下用功,慢慢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

(二)教学方法

目前文学史教材的观点阐述都比较清晰,教师无须从头到尾地讲解,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提示重点内容,整理出时间线和知识点,在宏观上把握,引导学生阅读;书本没有的相关资料,要进行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具体的实施手段有以下几方面:

1.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常用手段,这一教学手段也同样适用于大学课堂,尤其在讲解情感类作品时效果突出。如在讲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时,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使学生通过阅读进入情境,教师不需要过多地讲解学生就可以感悟到其中的人物情感。通过讲解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实际的情感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为今后踏入社会增加自身优势。

2.与时俱进

如果在课堂上只说一些课本上的知识,学生会感到十分乏味,不妨引用一下当今的流行文化。如讲《尚书》中的文诰时,可以再讲一下学生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来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讲诗词时,也可以结合现在的流行音乐进行讲解,如屈原的《山鬼》,有歌手为其谱曲,并演唱出来,旋律非常动听。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与学生一起欣赏、品评,很多学生因为喜欢这首歌很容易就记住了全诗的内容,不再需要背诵。再如,有些文学作品里会提到很多古代的礼仪,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如《诗经•豳风•东山》里提到过古代婚礼中的合卺礼,教师可以在古装电视剧中找到相关片段和学生一同分享,这样可以使书本上的知识以立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3.巧妙提问引思考

学生是否能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古代文学的很多内容都值得思考,如果教师只是把自己的观点讲解出来,不仅课堂效果不好,而且会使学生听课疲惫,甚至一无所获。如在讲大诗人李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不去参加科举考试?”这样的提问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教师在授课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讲解时把科举的发展、李白的思想和唐代的政治经济情况一并讲出,一改以往先介绍作者生平,再分析作品的传统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兴趣。

4.讲授学生不知道的内容

古代文学中的许多作者和作品,学生在高中时期就接触过,讲到这些作品时学生往往表现出不耐烦。事实上,学生对作者情况的了解只是一部分,在讲解这些作者时采用提问的方式,这样可以快速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授课时讲授学生所不知道的内容,并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在讲白居易时,学生都知道他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教师在讲白居易时,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知识点。然后再给学生讲解白居易在当时很火,有很多粉丝,其中一个叫葛清是最疯狂的,除了脸以外,全身都刺上了白居易的诗。在学生的心中,白居易是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应该是满面愁苦的形象,却不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也出自他的笔下,更不知,他写了很多缠绵悱恻的情诗给一位名叫湘灵的姑娘。当学生听到这些,不仅对白居易有了全面的认识,也对授课内容产生了兴趣。

5.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一支妙笔,是中文系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对普通话的练习目前在各大高校都比较重视,中文系学生毕业时基本都能达到二级甲等水平,但一支妙笔却是很多学生所欠缺的,因此,要在写作培养方面下功夫。首先是小论文的写作,学生一般都“眼高手低”,写出的文章往往是“大题目,小文章”,如“论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论宋代文学与唐代文学的比较”等。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写“小题目”的文章,针对某一知识点,靠自己对经典的阅读和思考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文章。不要求字数,只要求质量,去除以往拼凑字数的坏习惯。其次,在讲解诗词格律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歌词写作,增加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兴趣。

6.正能量的传递

当今的很多大学生都有着相同的心理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胸襟不够宽广、承受能力差、面对挫折一蹶不振。因此,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用古代作家的人生经历去传递正能量非常重要。如通过屈原、陶渊明、杜甫、白居易、苏轼等人的作品,可以从中学到忧国忧民、安贫乐道、不媚世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坦然面对挫折,培养积极心态,在失意时学会憧憬,在得意时学会谨慎。

二、针对其他专业学生采取的新模式

古代汉语论文范文8

关键词:一流课程建设;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路径

一流课程建设是当下高校教学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大战略契机。2017年8月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决策,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2019年4月为进一步推动“双一流”建设,教育部正式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即建设1万门部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建设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其中,教学内容改革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根本与核心,是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改革的基石。以下从立德树人、沟通古今、融汇中西、体用结合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路径创新。

一.强化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与教授专业知识相结合

在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多侧重文学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与古代文学课程内容特别多、教学课时比较少有关。古代文学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辽宋金元文学、明清文学,部分高校还会将近代文学纳入其中,可见,古代文学包含了自上古至近代两千多年的历史,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就文学本身而言,囊括了众多的文学作家、文学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化思潮等。显而易见,古代文学的课程内容具有历时悠长、涉猎广泛、内容繁多、文义多元等特点。因此,教师为赶教学进度,往往以知识讲授为主,而减少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析,从而忽视了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的文化精神,以及对学生人格精神的熏陶与培育。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仅就《论语》而论,即蕴含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入则孝,出则弟”的孝道规范,“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坚毅果敢,以及“学而优则仕”的兼济情怀等文化精神,另有君子品格、学习方法等不必赘述。更遑论先秦诸子、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瀚如烟海的文学经典。这些文化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格精神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是立德树人的第一手材料,也是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第一把钥匙。因此,在一流课程建设的战略契机下,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优化教学内容,强化课程思政。具体来说,既要饱满地完成专业知识的讲授,又要深刻挖掘古代文学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时刻以树立学生美好品德、健全学生人格精神为教育目标,并体现在教学实践之中,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终极教学目的。

二.注重古为今用,将古代经

典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中国古代文学距今时日久远,与当今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化社会环境存在较大差异,譬如就语言的读法来说,古代汉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四声,而如今普通话中已无入声字,而且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古代汉语中的平声、上声、去声并不完全相同,这就造成了古今语言文字理解上的障碍。再如,古代文学中的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玄言诗、盛唐气象、古文运动等文学风格或文学现象,都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文化思潮等密不可分,解读古代文学需要知人论世,文化语境的不同又加深了对古代文学理解的难度。又如,律诗和词的创作有严格的规范要求,讲究平仄格律和对仗押韵,这在今天已经很少被创作。另外,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普及,更加剧了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脱离。因而,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古代文学式堆里的“死”学问,不具有时效性和实用价值,从而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古代文学经典也成为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案头作品。鉴于此,在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中,亟需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具体来说,应增强现代教学意识,第一,吸收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及时补充教学内容、更新教案与课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用新方法、新材料来解读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常学常新的学习态度和用现代意识、现代材料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方法。第二,强化实践教学,挖掘古代文学与当下社会生活的契合点,用现代方式解读和演绎古代文学,使古代文学“活起来”,以最终达到古为今用、沟通古今的教典时,除了传统的阅读欣赏、评论鉴赏之外,还可以强化视听体验、经典再创作体验。比如,观看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剧,进行比较研究。再如,化用诗词进行现代广告语的编写,对古代戏剧作品进行改编、续写等剧本创作,拍摄抖音等微视频演绎古代文学经典等。总之,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力求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结合,赋予古代文学新的视野与功能,使学生置身古代文学的情境之中,感受古代文学的时代魅力与现代价值。

三.推进中西融汇,将传统文学与西方先进理论相结合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烙印,因此,在传统的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一贯采用本民族的传统思维和理论,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亦以彰显民族特色为主。这是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必要手段,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古代文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不利于学生国际视野的养成。实际上,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无论当时还是今日在国际上都有着比较广泛的传播和影响。《三国演义》早在明代隆庆三年(1569)已传播到朝鲜,英国牛津大学收藏了一本崇祯八年(1569)的明代刊本《三国志传》,目前朝鲜、日本、越南、英国、法国、俄国等多国都有《三国演义》的译本,同时也有许多研究论文和专著,《三国演义》的国际影响与地位可见一斑。再如元杂剧《赵氏孤儿》曾被国外多位著名作家改编并且搬上舞台,法国伏尔泰就据此编写了《中国孤儿》,并于1755年出版。《三国演义》《赵氏孤儿》受到国外读者的欢迎并不是个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许多经典作品,乃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国外都有着广泛的受众,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必然结果。另外,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中国许多原始文献曾大量流失到国外,比如敦煌学发源于国内,其第一手文献材料却在国外。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不能忽视其在国外的现状。另外,西方学术研究中的先进理论也是打开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钥匙。比如,西方的传播学理论、美学理论、语言学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等,与国内教学研究与改革有许多共通之处,我们可以择其善者应用到本学科的建设与改革之中,以拓展研究视野。因此,在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不能故步自封、画地为牢,而应该具备国际眼光,主动探索古代文学在国外的研究现状和最新成果,以及国外相关学科的先进研究理论,并存其精华、化为已用,将最新的、客观的文学知识、文学理论传授给学生,以开拓学生视野、培育学生中西结合的先进理念。

四.提倡体用并重,将文学本位与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

中国古代文学以文学研究为本位,以历史学和文化学研究为双翼,古代文学的教学同样遵守这一原则。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往往以文学创作为核心,辅以文学传播和文学评论。其中,文学创作又注重分析作者的身世生平,创作的政治、经济环境,文学作品的鉴赏等。这是古代文学常用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却不利于课程特色与学科品牌的建设。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具有地域特色、校园特色的地方高校并不少见,比如郑州西亚斯学院地处中原腹地新郑,而新郑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有“炎黄故里”之称。从1992年至今,新郑市每年3月都会举行祭祖大典的活动,该校则承办“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撒贝宁、马东、郦波、康震等文化名人都曾云集于此。此外,新郑市的文物名胜众多,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八处,包括郑韩故城、欧阳修陵墓、始祖山风景区、郑风苑景区与郑王陵博物馆等。可见,郑州西亚斯学院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该校的古代文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就地取材,增加课外参观文物遗存、观摩国际论坛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学在历史长河中流过的痕迹。再如,“中华第一古都”安阳市,曾出土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也曾发掘出甲骨文在内的殷墟遗址。安阳师范学院则利用这种特殊的地域文化,成立了“殷商文化研究所”,同时创办了《殷商学刊》。郑州西亚斯学院和安阳师范学院在特色学科建设方面无疑取得了成功。因此,为打造特色学科品牌,建设一流课程,古代文学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需体用结合,将文学本位与地域文化、学校特色结合起来,使古代文学的教学融入地方特色,将历史拉进现实,将文学融入人生,从而使古代文学的教学生动鲜活起来。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