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范例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范文1

现在高校古代汉语课一般都是以王力《古代汉语》为主要教材,这套教材共四册。大多数高校中文系本科生古代汉语课只开设一学年,即两个学期。于是,《古代汉语》系列教材的一、二册便成为教学的主要对象,而这两册内容基本都是先秦的文言文,正是高校学生该重点学习的。王力《古代汉语》编排体例是一致的,每册书各个单元都是包含三部分:文选、常用词、通论。

(一)文选

文选的教学是高校古代汉语课教学内容最主要的部分,教师一定会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章来给学生进行精讲。比如《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一般都会选《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晋灵公不君》,《战国策》的《冯谖客孟尝君》《鲁仲连义不帝秦》,《论语》的《先进》《季氏》,《礼记》的《大同》,《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许行》,《庄子》的《北冥有鱼》,《韩非子》的《五蠹》,《诗经》的《七月》,《楚辞》的《离骚》等。文选部分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背景知识介绍、文选原文的串讲、重点字词意义、特殊句式结构的分析说明、文言文的翻译等。文选教学的目的实际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通过大量篇章的反复练习,使得对古代汉语某些知识点掌握得更为透彻,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

(二)常用词

常用词,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语》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学生掌握了这些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就能在古代汉语词汇积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看到一篇没学过的古文,也不会望而生畏。王力《古代汉语》每个单元所收常用词在60—80个之间,而且收录的基本都是单音词,当然这与古代汉语是单音词为主有关。常用词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常用词古今词义的差别、同一关系常用词的辨析等。常用词的教学一般不放在课堂上专门进行,只是在文选的学习中顺带提及,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可以通过给学生留常用词抄写这种作业形式达到教学目的。

(三)通论

王力《古代汉语》每册每单元都有古代汉语通论知识的介绍。通论不都是系统性的理论,其中有些是学习古代汉语必备的基本知识。通论部分涉及的范围很广,但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做到只讲最基本的东西。通论的教学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知识。1.关于字典及古书注释的知识。2.关于词汇方面的知识。3.关于语法方面的知识。4.关于音韵方面的知识。5.关于修辞的问题以及古书句读、古文结构等问题。6.关于文体的特点问题,主要是赋的构成和骈体文的构成。在以上六个方面知识当中,又以语法方面的知识为主,词汇和音韵方面的知识为辅,其他方面的知识又次之。可以这样讲,通论部分,如果学生能把古代汉语语法相关的知识基本掌握,那么才能真正意义上学到了古代汉语的精髓,看到一篇古文,不再只是凭语感去翻译,而是用语法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说明。

二、高校古代汉语课的教学方法

高校古代汉语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本着基本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前文已经提到,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这部教材采用文选、常用词和通论相结合的编排方式,可以使学习者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快地提高古代汉语的知识水平。其中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属于理性认识。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感性认识的积累和理性认识的积累,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为了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古代汉语,高校教师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

(一)读译结合的练习式教学

读译结合的练习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古文诵读与翻译相互结合,并且将这种方式反复地在教学中应用,让学生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语感,感受古文的韵味和魅力,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文言语法。读译结合的练习式教学法主要针对的是文选部分的教学。在每篇古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都应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古文,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诵读的过程也是翻译的过程。诵读之后,学生就会对该篇文章的意思有个大概的了解,便于之后教学环节的进行。

(二)古今比较的辨异式教学

古今比较的辨异式教学是指对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某一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教师可以采取以今说古的方法,即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对比来说明,指出二者的联系和区别。这种教学法很适合通论部分关于词汇意义方面和语法知识方面的教学。比如,词汇意义方面,教师在讲古代汉语“去”是“离开”意义的时候,可以顺便说一下现代汉语“去”是“前往”的意思,古今在这个动词的意义上方向性是完全不同的。语法知识方面,在学习古代汉语“被”字句的介词“被”是从有“遭受”义的动词“被”虚化来的时候,可以联系现代汉语“被”字句一般都表“不幸”义这个语言事实,进而告诉学生,“遭受”的一般都是“不幸”的,这样就把古今“被”字句的一脉相承让学生了解了。

(三)提问解答类的互动式教学

提问解答类的互动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有良好的互动,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学不再仅仅是“教”,同时也是“学”了。当然这种互动式往往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为了能不被教师问倒,便会深入思索教师提出的问题,注意力也不会轻易离开课堂。互动式教学进行得比较成功的话,更好的方式是学生能够主动地问教师某些问题,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选择性地回答,不然就不再是教学,而变成答疑了。

(四)设疑解惑的讨论式教学

设疑解惑的讨论式教学与提问解答类的互动式教学颇为相似,但设疑解惑的讨论式教学更强调讨论,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针对提出的问题,不再仅仅是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更突出这个回答的合理性。比如在学习古代汉语“之”的用法时,有人把译成现代汉语“的”的“之”看做是结构助词,也有人把它看成是介词,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讨论,两种理解的合理性是什么,究竟哪种理解更合适。

(五)背诵类的记忆式教学

背诵类的记忆式教学是指在学过一篇文章之后,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其理解掌握得更深刻,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背诵若干段落,上课提问来巩固本课的内容知识。背诵类的记忆式教学针对的是文选内容的教学。实际上,背诵记忆是古代汉语学习最具可操作性的方法,很多篇章学生一旦背诵下来,甚至终生不忘,这是对该种教学法有效性最好的证明。

(六)自学类的阅读式教学

自学类的阅读式教学指的是学生在课下自己独立学习,这种教学法最适用于常用词和文选的教学。前文提到,《古代汉语》教材中有大量的常用词,这些常用词需要耗费大量的实践来学习掌握,在课堂上进行常用词的教学是很不合适的。常用词意义的掌握相对较为容易,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抄写作业等形式让他们自学掌握古代汉语每个常用词的意义。另外,在学习一篇文选篇章之前,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的方法自己先预习一下课文内容,这样教师上课讲解时,学生也能更容易听懂。

三、高校古代汉语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是教学方法运用的参照点

高校古代汉语课教学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这只是宏观上的分类,其实要比这复杂得多。每部分教学内容都有其独特性,针对不同内容的教学,都有更适合、比较适合或者不太适合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选取更好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把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作为参照点,以此来选择更有效、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文选的教学,比较适合运用读译结合的练习式教学、背诵类的记忆式教学、自学类的阅读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常用词的教学比较适合古今比较的辨异式教学、背诵类的记忆式教学、自学类的阅读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不太适合读译结合的练习式教学法。通论的学习则更适合古今比较的辨异式教学、提问解答类的互动式教学、设疑解惑的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古代汉语范文2

“新诗”,似乎先天就是没有“诗意”的。因为“新诗”的白话文,以浅显、平淡、甚至苍白的口语为基础。被穆木天斥为“新诗一大罪人”的胡适《尝试集》第一首《蝴蝶》便是“把柄”:“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就像乡间孩子唱的谣曲。无怪乎废名记载,他的国文老师“以一个咄咄怪事的神气”把诗抄在黑板上,而废名当时则“对于‘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没有好感,亦没有恶感”。③然而当读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的诗句,相信无论是谁都会顿生“好感”,觉得心旷神怡,诗意盎然。这样的古典诗词在语言、形式、意境方面都堪称古典“诗意”的典范。而同样是两只上天的黄蝴蝶,诗歌在“诗意”的效果方面可说是完全失败的。这便是,以诗意来通约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所必然遭遇的诗学限度。此外,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所谓古典诗意是哪一种意义上的古典:语言形式的抑或情怀、趣味的?是一种性质还是一种时间的规定?倘若我们把“现代诗性”与“古典诗意”对举,以上问题似乎不会那么含混了。首先,在语言上,“古典”指古代汉语,在诗词中虽有“近乎白话的”的元白一路,但依然从属于那一个大的“文言”系统,它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充满弹力;“现代”指现代汉语,即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它洗练、明晰,富有鲜活的生命气息。其次,在情趣上,“古典”是端庄、典雅、悠远、深邃、静穆、空灵、神韵等这样一些词语所暗示的“境界”;“现代”是动感、热情、精确所能呈现的生命的年青品质。再次,古典诗歌经过漫长的发展,拥有着“相对稳定的象征体系和文类秩序”④,它已经能够提供定型化的写作范式和诗意境界,如律诗的“三部式”写作,对句的连属相生,“一个五言描写句实际上是为另一句配对而写。”⑤而古典诗词对典故的借重,也可谓是“情生文文生情”的。把句子写得像绝句律诗那样工整对仗,像长短句那样摇曳漂亮,本身就是富有诗意美的。因而可以说,古典诗歌是天生丽质、诗意焕发的。而现代汉诗以自由诗为主要体式,以散文化的文字刻写经验,它要发展,要获得新生的力量,便不能仅仅徘徊于古典诗歌的写作范式和诗意特征,它需要获得一种深刻的诗性品质,如果这种品质不能借助文字的美来实现,它便必须借助文字的张力如思之言来抵达诗之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汉诗的诗性也正是它的可能性。所以,“古典”与“现代”均可描述为一种性质,即形容词“古典的”与“现代的”,或名词“古典气”与“现代性”,譬如盛唐诗相对于初唐诗是具有“现代性”的,但盛唐诗在今天看来是最好的古典诗。换句话说,古典诗歌亦有现代诗性元素,正如现代汉诗里也有古典诗意因子。最好的例子便是现代诗人卞之琳对晚唐五代温李、南宋词人姜白石、正始诗人嵇康的倾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古典诗歌中的现代诗性是不彻底的,正如现代汉诗也无法达到古典诗歌的诗意高度。古典诗意在整个抒情传统的背景下更多侧重于情的一面,最后导向沉醉的超脱,即“逃逸”;而现代诗性更多的是以理化情,一种超验的追问投入,即“沉入”。第四,古典诗意在诗中更多的是营造一种“意境”或“境界”,而现代诗性则更多的表现为经由写实的戏剧性张力,或曰一种具体的情境、心境而通达具体的思想深度。情境,即一首诗的整体氛围,按废名的意思即是,“诗的完全性”。古代汉语高度凝练,古典诗词体制又“紧身”,大多凭借意象的组合而非借助语法的组织,便托出一幅幅浑融、深远的意境。意境是一种借助意象通过诗人与读者的领悟瞬息呈现的境界,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的意境是即景式、“目击道存”式的,它并非借助于一个过程,铺排似的慢慢把读者带入一种情境,它是一下子就让我们和意象相撞,意境瞬息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去品,去悟,去感叹。所以古典诗词中很多诗句都能单独拿出来即成千古名句,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比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

就连《春江花月夜》这样围绕着一个统一的意境反复吟哦、铺排的乐府诗,其中的每一句拿出来都可让人体会它的意境,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所以林庚对于古典诗词有“一句诗”的说法。只通过一句诗便有意境,有诗意,无怪乎古典诗词的诗意能够那么深入人心。但在现代汉语诗歌里,单独拿出来的诗句是很难自成意境的。纵使像卞之琳这样“追求‘诗意’写作的最有代表性的大诗人”(臧棣),能自觉“沿袭我们诗词的传统,表现一种心情或意境”⑥,譬如在《断章》这首“意境”充盈的短诗里几乎就要做到“一句诗”的意境了:“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但依然要放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样一个具体的情境中方能圆满。现代汉语由于多音词的增多与语法的严密,现代人思维方式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必将影响思维的运思),诗歌形式的发展等,很难获得像古典诗词那类彻底、单纯的意境。要言之,古典诗词那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以物观物”“物我合一”的境界更有可能创造诗意,即接近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而现代主体意识的增强,对“我”或者说“我们”以至整个人类的追寻使得现代诗歌更多地把主观意念、感受、想象等投射到对象上面,强调和突出主体的意志与信念。⑦更多的是一种“有人的氛围”,即“有我之境”,突出人的存在状态与存在之思,围绕人作出追思。现代人的复杂处境与复杂心理已不能由单纯的诗意来统摄,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导致了新诗写作策略上的“戏剧化”,它必然越出古典诗词营造诗意的主要手段——“言志”抒情所能涵盖的范围。西方诗学的涌入,如艾略特的戏剧性理论,里尔克的“诗是经验”等都强调对现代经验复杂而精确的处理,这也造成追求空灵的传统古典诗意之收缩与现代诗性言说之扩张,从而促成现代汉诗的诗性建构。

二、现代汉诗的诗性建构

诗性,是一个近乎理想的范畴,而说它是范畴毋宁说它是尺度:“诗便是对神性尺度的采纳。”(荷尔德林)这一“采纳”的过程与结果便是:诗获具诗性。而神性是充满形而上意味的,由此,诗性的获得可以说也是形而上质的获得。英伽登认为,“形而上质”是指崇高、悲剧、神圣、悲悯以及令人深为感动的性质。这些难以言传的性质揭示出人的生命存在的深层意义,是所有伟大文学作品的一种标志。反之,形而上质在作品中来自强烈的形上诉求,一种终极关怀意识,对生命意义的追索,对存在的叩问,对漫长时间与遥远空间对照下人的短暂性、瞬息性的哀叹,以及对人作为意义之源的“此在”,人的存在状态之关切;或另一种在时空的循环中人感觉世界已老、价值枯竭、死亡逼迫的虚无色彩。然而,正是“虚无中无尽敞开的话语之源”(福柯),使得哲学家、诗人们不顾老生常谈、陈词滥调的危险,一次次“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腐烂的尸骸”(鲁迅),一次次发问:“我是哪一个?我为什么而存在?”亚里士多德称,“个体性”是本体的一个特征,人始终凭借个体的思想而存在,追问“我”的意义,在广漠宇宙中探求“我”这一个生命存在的根据。有了对“我”的追问,便有了对“人”的追问。只有在意义意识这个精神层面才真正凸显出人之为人的本质(布尔特曼:《原始基督教中人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只有人才能理解,只有人才能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并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因而人的“存在”便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此在”,意义的“有”(“存在”)与“无”(“不存在”)皆以人为关键。譬如,秦陵兵马俑在随秦始皇下葬掩埋后,至1974年被后人发现重见天日之中那一段无人知晓的地下时期,它作为一种物质,即“存在者”存在着,在物理学上是永恒的物质世界。但在1974年被挖掘的那一刻之前它是“无”,人对它“无知”,它对人显现的意义还没有(“无”)。只有在1974年以后,它作为“世界第八奇迹”才如同对生前的秦始皇一样有意义。同样,在海德格尔的本体论中,本源性的“存在”(有)和“无”(不存在)都是对人而言的意义上的“有”与“无”。那么,在萨特那里,1974年的秦陵兵马俑则是一个“自在的存在”,它作为一种客观的事实在地下完全、肯定地存在着,脱离了时间、自我运动,也无发展的可能,它偶然的、不可被“思议”的、荒诞地存在着,落入一个巨大的黑暗、虚无之中。只有人,作为有意识的“自为的存在”者,才能拯救它,挖掘起它,赋予它历史、文化、生命的慰藉与守护之意义。人,作为“自为的存在”永远在发现、发展中,便也永远处于存在的缺乏中,他不断追寻存在的可能性,即他不断意识“自为”的可能性,不断要成为某种东西,不断地否定、超越自身。但意识永远不是实体,不是意识到的那个“东西”。由此人便陷入巨大的“空无所有”之中,“虚无”之中。然“自为的存在”又永远为“自在的存在”所包围,他在特定境况中计划、想望、追逐自己理想中渴望的某种人,他要超越自身,创造自身,他要成为他“意义”中的人。如此循环,便构成了人生存过程中的思想、焦虑、恐怖、厌烦、忧郁、绝望。诗,便诞生在这一生存过程与存在状态的运思中。因而,真正的诗永远是对现实的提升、超越,是于虚无中追索意义,它产生于生命的荒凉感或永恒之困境,乃西绪弗斯似的英雄行为。诗由此获得形而上质。另一方面,以研究本体为主要对象的形而上学,主要是诉诸于思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人类的精神活动和人类的语言活动彼此创造。如果我们想肯定语言的产生是一个给予的事实,那说人类的心灵是语言给予人类的礼物就一点不是夸大。”⑧

诗歌作为语言给予的最高“心灵礼物”,就诗人作诗来说,“在语言上取得的本真经验只可能是运思的经验,而这首先是因为一切伟大的诗的崇高作诗始终在一种思想中游动。”⑨“诗的本质就居于思想中,诗意言说与思想言说能够以不同方式言说同一个东西。”⑩此“言说同一个东西”即形上诉求,只不过在哲学那里是纯粹的思想言说,而在诗那里则是“诗性言说”,即形上诉求与审美诉求相统一,或形上诉求披着诗性语言的外衣,或诗性语言即表现为形而上质,在此已取消二元对立。诚如尼采所言:“一位自由思想家即使放弃了一切形而上学,艺术的最高效果仍然很容易在他心灵上拔响那根久已失调、甚至已经断裂的形而上之弦。”简言之,形上诉求实与审美诉求构成一切伟大艺术的根本张力。这种张力,本文即称之为诗性。一种表现是,以诗的语言融汇精细感受与深刻思辨。现代诗强调一首诗感性里的智性,此智性不仅体现在诗的内容之思想性——一种诗人强大而深邃的洞察力量,同样体现在诗人作诗时充满智慧的诗艺处理,即对形式的把握。由此我们认为,诗性不同于诗质。诗性也包括来自形式方面的内敛张力。诗的形式是能够决定诗的内容的。巴赫金认为,艺术形式并不是外在地装饰已经找到的现成的内容,而是第一次地让人们找到和看见内容。所以诗让人惊异,让人从平庸的现实中转向,进而深刻地思。纵观中国现代诗歌,鲁迅《野草》“难以直说的痛苦”便涨满了对自我、人生、个人意志的形上诉求。此后,这一声音就以或强或弱的节奏鸣响在多数现代(当代且不论)诗人的诗作中。(注:概一切诗人均有这一思考,但上升到思想则程度不然,在作品中的反映也各不一样。鲁迅的这一思想最强烈,故其作品中表现得也最强烈。其他有卞之琳、冯至、穆旦;较弱有戴望舒、徐志摩、沈从文。强弱依然是以其在作品中的传达与表现来论。)即便以浪漫著称的新月诗人徐志摩在其热情、冲动的一生中亦写出了“有它独自知道的悲哀和伤痛的鲜明”(《猛虎集》序)的诗作。诗人王家新即谈到徐志摩的诗《为要寻一颗明星》“给人以不胜悲凉的‘寂灭’感”。他的《偶然》、《哈代》等诗渗出的对人生虚幻的“反讽”均表现出诗人深刻的思索与思想的成熟。三十年代的卞之琳不仅是诗艺的大师,也为新诗的诗性建构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诗中的运思与哲理蕴藉恰与炉火纯青的诗歌技艺融汇得天衣无缝。他的诗作多以一个“闲人”的形象在荒街上沉思,在稀疏的斜阳下徘徊,“他”发呆、叹气、做梦、寂寥,“不知道上哪儿去好”,不知道“我要干什么”。“说不定有人,/小孩儿,曾把你/(也不爱也不憎)/好玩的捡起,/像一块小石头,/向尘世一投。”(《投》)这里,生命的偶然性、荒诞性几以一种令人哑然的悲哀传达出来。诗人的诗思与哲学家的哲思几有惊人的相似。如在海德格尔看来,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来的,“他”未被征询、未经同意、无从选择,便落入一个“此在”。在纷扰的世间,他无根无据,无所来无所去,却不得不承担起这一个荒诞的命运。也许他能安慰一下自己,迷恋(投入)一下红尘,感受一下短暂意义之喜悦,但死亡却逼迫着生命,时间的摧毁性亦会令一切烟消云散,使他最终无法把握住一个实在的绝对价值——虽然那是他“自欺欺人”般孜孜以求的。于是,海德格尔把“此在”在世的结构整体性定为“畏”与“烦”两种情绪。在哲学家那里对这两种情绪是以形而上的高度来作出阐释,在诗人那里则是以诗来凝结至深的生命经验,从而反观人的形上存在,故而李健吾先生所说“孤寂注定是文学制作的命运”也可从这一角度来理解了。于是这个诗人(卞之琳)经常“设想自己是一个哲学家”。(《对照》)他带着对于生命不能抗拒的烦忧,“我真愁,/怕它掉下来向湖心直投。/你想说不要紧?可是平静——唉,真掉下了我这颗命运。”(《落》)他虽然竭力排遣情绪貌似平静甚而表面调侃,但就是那些似日常里随口说出、轻描淡写般的句子却让人忽然要大哭。《寂寞》里连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也怕寂寞,只能养一只蝈蝈!他无由庇护无所寄托。等到长大了操劳,却不过是“乱转过几十圈的空磨”,纵使“尘封座上的菩萨也做过”,却终是无可《奈何》,“现在你要干什么呢?你哪儿去好呢?”不过是在时间无情无衷的滴答里等着生命的止息。最可怕的是,生命止息而无所归。归向哪里呢?“莫非在自己圈子外的圈子外?”可是诗人怀疑,不确定,他感到“伸向黄昏去的路像一段灰心。”(《归》)时间永远不管不顾一任流去,人不过被遗弃在时间的巨大深渊或黑洞里,静归于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纵使生命是一个“圆宝盒”,但“我”“的圆宝盒在你们/或他们也许也就是/好挂在耳边的一颗/珍珠——宝石?——星?”(《圆宝盒》)诗人追问,他无法确定。生命的意义难道不过是这个世界的一缕装饰,一星点缀?这“一条白热的长途”真是让人“呕也呕不出哀伤”哪,因为“他的悲哀属于一种哲学的‘两难’”。

古代汉语范文3

古代文学是对外汉语专业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基础课之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很多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常常陷入“对外汉语教学仅仅是一种语言教学”的误区,而忽视文学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古代文学的学习。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古代文学有着被边缘化的趋势。首先,古代文学的定位离不开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在1998年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就明确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因此,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语言类、文化类、教育类等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而古代文学则是培养学生文化类知识和能力的重要课程,它是培养学生讲授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文学这一媒介进行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专业基础课。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不只是一种语言的教学与交流,更应该是一种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对古代文学的定位,应该考虑到这样的专业背景,将其放置在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域里去考察。因此,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就不仅仅是传授文学知识,而且还是相关文化知识的融合,应该说是一种文化通识课。

二、关于教学方法的思考

古代文学是为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但迫于古代文学内容的庞杂和课时的限制,教师往往不得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授课,这种陈旧的授课模式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对外汉语专业学科体系和从业后对专业素养的要求尝试新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内容实用化

因为对外汉语专业是一个具有实践操作型的专业,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那样的纯理论型专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古代文学的内在发展规律,从学科的基本要求出发,根据有限的课时量,精简教学内容,按照由点及面的原则,由作品选到文学史,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古代文学的整体认识。强化基础,突出重点,讲授内容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例如,对外汉语专业没有开设古代文论等文学理论的课程,但是要学好文学史,准确把握和鉴赏古代经典作品,就需要一些文艺理论的支撑。因此在讲解、分析作品之前,可以根据具体对象适度讲一些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以辅助教学。此外,还可以适当开设一些与古代文学相关的选修课,如唐诗、宋词研究、明清小说、名著选读等专题性的课程,一方面可以进行深度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孟子说过:“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的确,提高学生能力水平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则可以事半功倍,使教学重心落到实处。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背诵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根据对外汉语的专业特点,使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例如:比较教学法。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从业后会面对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跨文化的比较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展文学视野,在提高课堂教学时效的同时还可以增强教学趣味性。以《儒林外史》教学为例。“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刻画的丑恶形象之一,他吝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分析这一人物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欧洲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夏洛克、阿巴公、葛朗台、泼留希金。然后两相对照,结合具体的生活国度、时代特点、社会环境等因素,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得出,四大吝啬鬼贪婪吝啬、自私、寡情,对于金钱的痴迷甚至丧失了人性,是绝对的冷酷无情者。而严监生在形似的表象下与四大吝啬鬼有着本质的不同,他吝啬,但并不贪婪,克己但并不克人,有时还有着慷慨的一面。对于表达同样的主题,同样的文学形象,中外文学会采用相似的反映方式,而在相似中又有各自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这样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人物形象也有着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三、关于教材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选择所面对的问题

对外汉语专业所学的古代文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样基本上都包括两个部分:文学史和作品选。许多高校使用的教材是: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章培恒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文学作品一般都选择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2007年后,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对外汉语专业系列教材,其中王澧华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也成为一些对外汉语专业的选择。正如许多评论者所说,前者由于容量大、专业性太强,无法解决与对外汉语专业不断被缩减的课时数之间的矛盾,因此并不适合对外汉语专业。后者,是依据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要求编写的,由文体分卷的文学史和与之相辅相成的作品选两部分构成。与前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符合学习者的目标要求,针对性较强。比如在每卷卷首均有简明清晰的绪论,概括文体特点、介绍鉴赏门径及其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较为适合对外汉语的专业特点。

(二)教材内容的编写设想

1.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应该符合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的学科定位。

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古代文学是一门以语言为载体的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通识课。所以教材内容应选取每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凸显该时期文学主流。同时,还要打破传统教材编写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在保持原有的叙述分析的模式下,适度加入动态的、解释性的、多视角的元素来补充单一的叙述模式。比如:古代文学作为一门与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进行文化交流的学科,应放置于更为广阔的世界范围内去考察。在历史分析和作品解读时要吸收国外汉学研究的认识和成果,并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的发展与影响,补充完善教材,让学生了解学术动态,从而使教材内容既能体现专业特色又与当前的学界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学术活力。

2.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将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力求贯彻“基础宽厚,重点突出”的原则。

古代文学教材内容是几千年的历史积累,是荟萃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的,是相对稳定的。但是由于专业需求的不同,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会有所侧重,以突出它的实用性。因此,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教材不宜介绍过多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可以适度增加一些实用性的内容。例如:在教材中直接设立章节或者在附录中介绍讲解春联、挽联、碑文等一些至今沿用的传统文学形式的写作方法。也可以介绍一些关于古代诗词的创作方法,引导学生去尝试古诗词的简单创作。这样,使学生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既可以学习到最应该了解的文学知识又增强了写作的水平。

3.在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充分注意谋篇布局的合理和编辑手段的革新。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如何有条理地编排各个章节,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单纯的文学知识讲述基础之上,在每章节增设专业术语释义、学术动态、阅读文献、思考练习等专题。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练习环节的加强,以往的教材通常对练习涉及甚少。然而作为对已学知识举一反三的重要一环,有针对性的练习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我们要注意编辑手段的多样化,比如古代文学教材的模版可以突破传统模式,由文学史、作品精读本、泛读本等构成并配以教学专用光盘。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外广泛阅读是教师知识的讲授紧密衔接的,只有在前期大量的阅读基础之上,才会更具体、更深入地理解课堂上所讲述的文学史的相关内容。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当配以相应的泛读课本,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学内容的枯燥一直是文学课所面临的通病,如果在教材中配以多媒体光盘,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古代汉语范文4

关于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多数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着相似的明确的说法,即传承中华传统文明在文学领域的光辉成就,培养学生在文学中陶冶感情的能力、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写作和审美的能力等,从而增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按说这样的目标是符合这门学科自身的特性的,它毕竟不同于理工科等实践性和时效性很强的学科。人文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持久性,它是在长期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陶冶读者,提升读者。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那种追求立竿见影教学效果的理念在这类学科中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科学的。但是在现代商品经济的冲击之下,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普遍蔓延,受这种思想的干扰,好多院校无形中对人文学科也提出了这些要求,即突出实践性,加大应用性,这实际是一种很不切合实际的做法。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现代教育理念过度强调教育的工具性,已经背离了人类教育的初衷。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其目标在于培育精神、情感、体魄都高大健康的人,而不是为社会‘打造螺丝钉’”、“教育就是育人!所谓育人是说教育要以受教育对象为主体,关注其情感兴发与精神、人格、情趣的提升,而不是以社会需要为本位,一味强调其知识灌输与能力训练”。当然,在重视人文教育的同时,我们也不否认古代文学有工具性的一面,即可以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乃至审美能力。故此,根据专业特点适当突出抑或是延伸古代文学实用性的一面,也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但这种延伸必须以深厚的文学积淀为基础,它其实是在以追求和实现人文素养提升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加值,二者有本末之分。只有实现了人文素养为本的教学目标,才会相应地有专业实践性应用性的可能。

二、选用合适的教材

现在非汉语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材的选用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大多数院校基本照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套,即将《中国文学史》作为主讲教材,以文学史的教学为主线,力求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可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数量的相对不足,这条线索往往就不是那么清晰完整。而对这种力求面面俱到的粗线条勾勒学生也是不感兴趣,由此,很自然地形成了教师虽尽心竭力讲授,最后却往往很难达到满意效果,学生更是心不在焉无所事事的现象。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教材选用不当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又回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上来了,如前所述,对于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开设古代文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其丰富的人文素养以及阅读、分析、审美的能力和相应的写作能力,而不是让他们系统地了解古代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要实现这个目标,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措施莫过于通过对大量的文学作品的解读分析来启发感染学生,由教师引导到学生主动学习,通过长期的积淀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因此,在选用教材方面,就要选取淡化史的线索,突出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选录并进行详细分析讲解的教材。让学生直接面向作品,老师主要讲解分析作品,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解读最终达到像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的那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效果。关于这一点,有不少教师也有同感,如西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喻芳就曾撰文指出“我们应该用这种多向的多维联系的思维方式对古代作家、作品进行全新的审视和诠释,从而激活作品的内在价值,挖掘出中国古代人文精神所倡扬的人生意义、人格修养、精神境界、气节操守、做人原则、审美追求等等宝贵财富,以拉近古代作品与现实人生的距离,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学对于人的心灵启迪,从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最古老然而又是极其富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毕竟受教育对象不同,教育的手段、方式、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对于非汉语文学专业的中文学科学生来说,在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时,一方面要体现学科的性质,突出课程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接受对象所学专业的特点,尽可能有意地搭建学科与专业对接的桥梁,让接受者充分认识到学习古代文学对于自己专业学习及其今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果能实现这一目标,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有重要意义的。就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妨在教学中加大对学生进行名篇名作朗读的训练,通过朗读一则锻炼了学生的口才,二则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语言的优美,亦或是意境的美妙,思想的深邃,感情的真挚,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播音和主持艺术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尤其需要强化识记功能,通过通读和背诵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促进其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对于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发现美及培养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比如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音乐美、结构美、语言美等方面的美的特色,可以大力挖掘,借鉴并吸收。广告创意的成功与否,与其内容、形式、情感、理念等多种因素相关,好的广告往往是以美的意蕴来打动大众。如剑南春酒的广告语“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就很明显地借鉴了古典诗歌的对仗形式,不但结构整齐一致,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剑南春酒悠久的历史也让人回味无穷,昔日的尊荣地位和今日的盛世美景往往很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古代文学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学期末的闭卷考试,超过六十分为通过,否则为不及格。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感到这种评价方式太单一,不足以反映出学生在该学科方面所取得的学习效果。尤其是面对非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这种评价方式更是弊端多多。众所周知,评价方式的制定最终是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即通过相应的评价方式要能够考察出我们确立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而非汉语文学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目标既有知识积累的层面,也有能力培养的层面,更有人文素养的范畴,后两者更倾向于日常行为的表现,那么单一的一份主要以考察知识掌握程度为主的试卷如何能够涵盖多维的教学目标呢?因此,改革落后的评价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就成为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环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借鉴同行和同类课程的经验,笔者提出如下设想:首先,打破一锤定音的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建立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比如将平时作业、出勤、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列入考核的范畴,平时成绩的比例不低于总评的百分之五十。其次,将侧重知识积累的考核转变为知识、能力、素养等多层面的考核。如果说期末的考核主要集中在知识层面的考核上,那么平时的考核则主要应该集中于能力、素养等方面的考核。能力、素养的考核方式,可根据接受对象专业的特点,考察其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转化能力,比如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可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阅读来考察其对具体作品的领悟和接受程度,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则通过拟定一则广告语看其是否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有所借鉴,新闻专业的学生则重点考核其对作品的独到分析和评价。

五、结语

古代汉语范文5

古代的复音词相较单音词而言虽然只是少数,但是在长期的沉淀与发展中,古代复音词已经与现代汉语词汇完美融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汉语词汇,其组成分为连绵词、外来词、重叠词以及复合词。顾名思义,连绵词是不可以进行拆分理解的,也不可望文生义。外来词则是指在其他民族文化冲击下而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其他词汇,在古代汉语词汇中的外来词汇多为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则呈现较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如“拜拜”“华盛顿”等。重叠词在古代汉语中是较为常见的,但是其主要以单音词重叠为主。重叠词形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多种多样,如“朝朝暮暮”“喜滋滋”“虎视眈眈”“无法无天”等。

2汉语史语料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意义

2.1有利于学生奠定良好的汉语基础:

语言是一门传统的学科,也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语言词汇也在不停的更新换代,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一切词汇的来源都不能凭空捏造,必然会有其相关的历史依据,真正落实到书面上的规范化汉语仍然有着许许多多古代汉语词汇的影子,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和成语诗篇。借助汉语史语料学的考证,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词汇字义和词汇来源,并通过相关的分析、预测,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古今词汇变化的对比研究,还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内涵。

2.2可以有效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

客观来说,对于初学语言与不得要领的学生而言,传统的汉语词汇教学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甚至会使一部分学生“知难而退”。汉语史语料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应用过程中,需要引进相关的古汉语词汇语料,这种不同于现代汉语风格的词语可以令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必须承认的是,古代汉语中存在的韵律天然之美是现代汉语中较为缺乏的。古代汉语会以其特有的语言魅力吸引学生的探索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3汉语史语料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3.1汉语史语料学在教材修订中的应用:

定量统计是语料学研究编制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会在对现有的对外汉语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之后,将所有的指标进行科学客观的统计并对其加以量化。语料库语言学要求对教材中的词汇从出现频率、词义难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然后以相关纲要中规定的对外汉语词汇级别为依据,对教材中的词汇进行明确的等级标注,以此来对词汇进行分类,对等级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词汇模块进行教材编著,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义对照,还可以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义的同时扩展学生的词汇量,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成语多是从古代诗词或者文学著作中提取出的具有较深含义和概括性的词汇,成语中的词汇不仅仅多为古代汉语中的释义,有的甚至需要理解相关语言情景,汉语史语料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是有着很大帮助的。

3.2汉语史语料学在词汇发音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际应用,词汇发音也应该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受到重视。但是,由于过去传统汉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词汇发音的教学一直没有受到广泛认可,众所周知,“一词多音”不仅是汉语词汇的一大亮点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难点,这些复音词有些是沿用古代汉语词汇,有一些则是由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发展而来,对于汉语词汇而言,“同字不同音”就一味着这个词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例如“音乐”和“快乐”两个词,第一个“乐”指的是乐器,第二个“乐”则是指的高兴,在词汇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其相关含义,然后再教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对于这种现象,就需要借助语境来对词汇的具体发音和含义进行相关的理解。在长久的语言传承中,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早已进在各自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进行了融合,想要帮助充分掌握对外汉语词汇,在教学中应用汉语史语料学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3.3汉语史料学在语素教学中的应用:

语素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相关专家学者论述的较多,而词源教学应用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是基于单音节语素教学的基础。该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学生语言机制培养中,注重引导学生认识与记忆新词,并关注引导学生以理性心态进行知识接受,培养学生语言词汇逻辑思维。在对生词进行分析时,明确语素教学责任。教师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词识记能力,还要锻炼学生的思维,通过科学合理方式对语素结构形式进行分析。以对外汉语领域中的一个笑话进行分析,对于汉语零基础的学生刚学会简单的生活用语时,只会一些妈妈、鸡蛋之类的词汇,在去餐馆点餐时先吃鸡肉而不会描述时,就会说想吃鸡蛋的妈妈,从这则笑话中可以推测出,教师在进行汉语教授时以词汇为单位。如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能够从基本多语素中进行词汇讲解,就能帮助学生实现多语素的联合应用,新词汇就会越积累越多,使得语言学习逐渐轻松。

4结语

古代汉语范文6

1引言

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技术课程,高校中开设的电气类和自动化类等专业都要学习电子技术这门课,作为一门基础性基础课程,其教学要适应就业方向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电子技术这门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改革。

2改革教学模式

第一,以学生为出发点。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活动时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电子技术是一种实用性非常强的技术,且在我们生活的很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要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探究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增加一些实践活动环节,给学生提供思路,引导学生自己完成设计任务。第二,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电子课程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除了完成自己分内的任务以外,还可以帮助小组其他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也从他人身上学到一些优点;此外,还掌握了电子技术设计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去查阅和收集资料,选择要用的仪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认识到电子技术的实用性,在合作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对于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是非常为有利的。

3改革教学内容

电子技术作为一种技术,它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量选用生活中的工程实例作为教学素材。教师在开展课题设计或探讨活动时,应该选取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选取的素材要有研究的空间,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开阔学生的视野。虽然,每一学科的教学和发展都有其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教学的内容也不是说变就变的,但是教师要学会灵活的变通。当前社会的科学和技术正快速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发展更快,如果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教学必然会滞后性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深度地挖掘教材内容,并将一些新技术和新知识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通过实践研究活动掌握更先进的电子技术,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电子技术人才。

4改革教学手段

第一,加强练习和互动。在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要讲什么内容,哪些是重点和难点,通过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和延展,引导学生明确电子技术学习的方向。同时,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思维的空间,在讲授电路计算和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留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学会自己推导电路公式,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第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发展趋势,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可以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素材,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化和生动化。对于电子技术课程来说,更有必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电子技术中有各种比较复杂的电路图,单纯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这些图直观地展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分析和理解电路图。第三,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比如将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5改革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该对考核机制进行改革。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型学科,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他大部分都是实践技术的应用学习,用传统的教学考核机制很难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在实践课中,教师一般只看重学生实践的结果,其实践课的考核和评价也是以实践成果为参考依据,教师忽略对实践过程的评价和考核,因此最终的考核带有较多的主观色彩,也无法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为此,建议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考核应该以比例进行划分,结合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考核分为基础知识、实验研究、课题设计等环节,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划分这些考核环节所占的比例,综合以上的考核结果,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考核。

6结束语

电子技术不是一成不变的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新型的电子技术。社会对于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高校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该跟上时展的潮流,加强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机制等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出更多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电子技术人才。

作者:陈瑶 单位:沈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篇: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了解学情

在校学生中,许多人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他们的事情多由家长包办,所以他们大多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还有一部分同学来至单亲家庭、低保家庭,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虽然在初中阶段,他们学习过德育教育课程。但是,时代对他们的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而且,还要对毕业以后的人生道路做出明智的选择:是成为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还是升入全日制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然而,他们对辩证法和相关知识的掌握还有难点和误区,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2.有针对性的备好课

教师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备好课是前提条件。备课有很多环节,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以人为本”,备学生。据了解,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平的差异。有的学生的想法是进入学校订单式培养模式,解决就业问题;有的学生的愿望是根据改革后的现行政策继续升学。那么,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地备课呢?过去传统的做法是:上课前,每个老师采用单独备课的方式。而实际上,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老师将个人初备教案拿出来,在教研室进行集体研讨,这样可以提高个人业务水平;而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也会提高。对于不同愿望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侧重点进行备课。对于毕业以后想就业的同学,可以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进行备课;而对于想继续升学的同学,则从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备课。

3.科学的使用教学方法

据了解,13-18岁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如果我们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那么会产生对其一生都有益的影响。(1)讨论法一个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的讲,学生会有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教改实践证明:组织他们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小组讨论,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全班组织辩论的时候,找一、两个思想活跃的同学起来带头发表他们的观点,很快就会把全班同学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2)兴趣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同样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的讲解,任课老师是否采用令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现在的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呆板僵化的教学不会令他们对课程产生兴趣。例如,直接把教材第六课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之矛盾的观点拿出来讲解,会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而当我们改变一下,则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先讲周星驰,讲他如何从香港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的孩子;从一个跑龙套的配角演员,成长为华语喜剧巨星的。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入手,引出内因和外因,进而阐述矛盾的观点。那么,学生在好奇心、兴趣的驱动下,会饶有兴致的聆听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了。

4.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教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需要理性思维来把握,而学生理性认识水平有限,学习抽象的哲学原理有困难,这就需要老师去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效果。教改的实践显示: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即老师把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采用授课、问题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老师可以事先把《哲学与人生》课程相关的视频、音频下载到教师机中。上课的时候,根据教案的安排进行播放,这样可以使抽象的理论转变成通俗易懂的知识。对于教学难点,老师还可以制作微课,让学生通过对微课课程的学习来了解、掌握这个知识点。在计算机机房,老师可以运用局域网凌波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把课程相关的教学图片、案例分析等同传到全班每个同学的电脑上面。让同学们都来了解成功人士的典型个案,以及道德楷模、教育专家对相关问题的解读。

5.总结

总之,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同学们在中职学校的学习期间,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让每个同学健康成长,让今天的学生成为明天国家建设的栋梁。

作者:王更生 单位:武汉市交通科技学校

第三篇: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1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国家的相关教育制度,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改革策略、人才培养计划和办学定位等,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1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

对健美操就业岗位、毕业生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等进行合理分析后,结合健美操的教育特点可知,其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设置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因此,在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实践训练课程的合理设置,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才能真正培养出上述所说的人才。

1.2教学改革方面的目标

根据健美操教育的发展需求,注重健美操基本技能的提升,加强健美操基本创编方法、裁判方法等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独立编排和裁判等方面的能力,以确保他们可以担负起小学生的健美操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掌握健美操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等,以帮助小学生进行各种练习,提高小学健美操教学水平。

2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1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

2.1.1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在我国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使得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对教学内容不断创新给予高度重视,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目前,教学内容主要有大众健美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竞技健美操、拉丁健美操等,在增强学生身体协调性、平衡性和柔软性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拉丁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要领和步法,并将一套拉丁健美操完整地演绎出来,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技能掌握情况。

2.1.2高度重视教学课时的合理、科学安排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对课时的合理、科学安排给予高度重视,才能促进其改革不断创新。在所有的教学中,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一般在本科层次的教学中需要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授课。与此同时,大众健美操是在本科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授课,竞技健美操是在本科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授课,拉丁健美操是在本科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授课,舞蹈啦啦操是在本科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授课。

2.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根据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情况来看,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才能真正达到改革目的。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充分结合在一起,通过分层教学、实验教学、分析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的相关知识。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多媒体演示、模仿练习、讨论和比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

2.3合理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

在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中,合理地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才能让教师和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促进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创新。目前,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综合技能,必须对技术、理论和专业技能进行全面考核,并在教学期间设置各种自主形式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促进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水平有效提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对上述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不断增强学生的健美操学习兴趣,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健美操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李俊杰 单位:赤峰学院体育学院

第四篇:应用型本科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古代汉语”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文化教育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一门语言工具课,还是一门文化教育课。说“古代汉语”是一门基础课,是因为这门课程要讲解有关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古代汉语素养,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古文的技能。说“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工具课程,是因为这门课程涉及到古文字、音韵学和训诂学知识,要阐述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演变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汉语言的发展特点,并使学生掌握阅读古代汉语文献资料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和使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奠定重要的语言基础。“古代汉语”还是一门文化教育课和文化传承课。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记载于汗牛充栋的历史典籍中,通过学习“古代汉语”中的经典文章和优秀文选,可以洞察到蕴含于这些优秀篇章中的古代哲学、文艺、经济、社会、外交、军事、医药、政治思想等,深刻感到古人在语言艺术、天文认识、社会交际、礼仪制度、风俗文化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体验到在不同时代人们的社会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从中获取优秀的中化精髓文化、先进的社会礼仪文明、优美的语言文学艺术、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可以说,学习“古代汉语”就是走进中国历史文化殿堂的第一步。这也是为什么从初中到大学都要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除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专业以外,秘书学、语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以及外国语言历史等专业也都开设“古代汉语”课程。无论从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还是从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来看,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专业所开设的“古代汉语”课程在教学上都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教材针对性不强

从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专业所使用教材来看,除医学类专业所使用的古汉语教材偏重于医古文和医古汉语外,其他专业在“古代汉语”的教材选用上专业重点不明显,还没有紧密结合专业而编写“古代汉语”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也存在大同小异的问题。汪业全、孙月香筛选了国内普通高校20部《古代汉语》教材:“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1962),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1981),曹翠云《民族院校古代汉语读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1990),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重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991),荆贵生《古代汉语》(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995),沈祥源《古代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998),宋学农等《古代汉语》(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王彦坤等《古代汉语教程》(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000),蔡正发等《古代汉语》(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洪波《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汪启明等《古代汉语》(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1),胡安顺等《古代汉语》(修订版,中华书局,2007/2006.9),殷国光等《古代汉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周及徐《新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9.7),施向东等《古代汉语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俞理明等《古代汉语》(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0),蒋冀骋《古代汉语》(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董志翘等《古代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宋绍年《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毛远明等《新编古代汉语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1-36着重对它们的体例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论部分包括文字史、词汇史、语法史及音韵学。这些教材是比较有影响力,但主要针对普通本科或者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对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理论性偏强,应用性不突出,切合度不大、针对性不强。

(二)教学内容不够深入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繁富,除了在通论部分要讲解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词汇史、语法以及诗律、词格等知识外,古文选中涉及的知识更是广泛,囊括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制度、经济学、哲学、文学、天文历法、宗教学、艺术学、军事等,包蕴的知识异常丰富。想把文选部分讲解得有声有色、生动、透彻,使学生真正领略、体味到文章的社会背景、作者的思想内涵等,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很多应用型院校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中不断加强选修课、通识课,对像“古代汉语”这样的基础课或专业课非但不增加课时,反而还在进行省简,使教师只好压缩原计划详细讲解的内容,造成原本生动、立体的语言文化课变得索然无味。另外,在有限的课时内,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赶“进度”而很少安排课程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三)教学方法改革力度小古代汉语作为一种过去使用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和涉及。因此,应该像对待一种新语言教学那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教学方法,甚至可以借鉴外语教学或语言习得的理论和方法。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可以因内容而异。当前,不少应用型院校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师仍采用“学究式”和“灌输式”教学法,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互动,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学笔记和文章片断。例如,在“辞书”教学部分,教师用很多课时对各类字书、韵书、辞书的体例、内容、特点等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教学注重应用性、操作性,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动手能力。如果“古代汉语”课程教师不注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势必达不到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在讲解“汉字的形体演变”时,还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几个象形字符,滔滔不绝地讲不同阶段汉字的形体特点、载体材料、发展变化等,缺少直观表现,使学生很难理解或领悟汉语形体演变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改进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转变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在课程教学思想上要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明确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育人目标定位,并将之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上。课程应该是为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服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可以根据实际专业的不同,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重新调整和设计其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古汉语的能力”“学习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等。“古代汉语”课程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要重新改革、设计整个教学过程。首先,要深化“古代汉语”课程对古代语言文化的教学内容。不能把“古代汉语”只当成一门语言工具课而重点讲解古文字、音韵等知识,而要给学生讲解传授语言和文学作品背后的优秀文化。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环节,搭建古代汉语与汉代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愉快地感受和学习古代语言文化。再次,要加强专门教材建设。应用型院校不同专业在“古代汉语”课程教材的选用上不应相同,要结合专业特点,选用或编写切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专门教材。此外,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借鉴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多样化地组织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要加强对课程教学过程的督导和效果评价。

(二)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学目标的体现。“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目标进行调整、补充和删改,突破传统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古代汉语”课程要实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阅读和使用古汉语能力、学习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在讲解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时,可以引入国内外最新的语言学、文字学理论进行阐述。还可以向学生讲授古汉语文选中涉及到的古代历史、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哲学、文学、天文历法、宗教、艺术、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比较分析,补充新知识、拓宽新视野,让学生认识并感受到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除汉语言文学、汉语、语文教育等专业外,其他专业的理论讲解不必太深,要与专业发展相结合,体现出古代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突出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要体现出“能力培养”的要求,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训练相结合。首先,教师要通过一定的课堂练习和专门训练来巩固古汉语理论知识、提高古文阅读技能。这种阅读训练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边读边讲,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诵读、翻译训练;也可以在课下进行,由任课教师指定阅读书目和篇章,采取措施督促、检查阅读效果。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古文碑林、博物馆、图书馆、古迹名胜等,让他们亲自见识古文字形体,认识古籍原貌,感受古代文化环境。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关于用字、用词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在讲授诗词格律时,可以让学生仿写填词,锻炼学生的思维,并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四)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和依托,选取合适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必备的条件。原来通行于普通本科教学的《古代汉语》已经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中有几部《古代汉语》教材,但其编写初衷和教学对象主要是针对专科学生,不适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前,适合应用型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古代汉语》教材几乎没有。不同的专业应该选用或编写适合本专业使用的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古代汉语》教材。有条件的院校应该组织教师编写适用性强的校本教材,加强教材建设,突出针对性和专业适用性。例如,“秘书学”专业的《古代汉语》教材不应与“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汉语》教材相同。

(五)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应在发扬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学习其他课程优秀的课堂教学方法,突破以教师为主体的讲解式教学法,积极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互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小组学习式教学法、学术研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课下网络交流等多种教学方式整合起来。“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当注意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从教师备课到课堂教学,再到学生预习、复习和拓展学习等都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手段。早在1960年,陆定一所做《教育必须改革》的报告就指出,教育教学“必须采用新的教育工具,如唱片、录音带、幻灯、电影、广播、电视以及充分配备必要的仪器、模型等新式教具。”P40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应用型院校的教师应紧跟现代科技步伐,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勇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科技条件,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教师在备课时,既可利用院校内部专门的教学资源库,也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上各种音频、图文等资料。在课堂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电子展台将古籍、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形体实物进行展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将教学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题材通过已有的影视资料、三维动画、教学视频、相关图片播放出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教学立体效果。

(六)加强网络教学

现代网络技术日益进步,网络教学与网络在线学习逐渐成为现代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现达的网络资源,促进教学手段信息化、数字化,使之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收集相关教学资料,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古代汉语网络课堂”网站,将相关教学资料、教学要求、课程作业放到网络上,实现案例教学、课程设计、情景创设、问题提出、自主学习、协作讨论、多元化评价等全部环节的网络化。近年来,新涌现出来的一种网络资料综合运用的课程开发模式“慕课”(MOOC),优化了在线课程开发与学习,使得网络学习更加便利。“古代汉语”课程应加强网络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现代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要适应应用型院校转型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培养掌握古代汉语言知识、具备古汉语应用能力、高素质的专业应用人才,就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重新定位课程性质和目标;选用或编写切合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专门教材;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和技术,加强对课程教学效果的督导和信息反馈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

作者:李永芳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

 

第五篇:变频器实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课程设计思路

本项目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通过职业岗位调研,根据具体维修电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本职业素质、操作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课程任务和学生实际基础,明确了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变频器的操作与维护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和确定本课程具体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知识目标贯彻“必需、够用”原则,围绕职业能力目标进行组合。

2教学改革与实践

根据设计思路,本项目坚持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理念,开展了如下的教学改革实施。

2.1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课程整体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本课程共有四个项目,其中项目一为变频器的认识与安装、项目二为变频器的基本功能训练、项目三为变频器的综合运用、项目三为变频器的维修与维护。项目一分解为三个任务,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时对此产生学习兴趣,并在对变频器进行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实现对变频器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进行接线练习,并通电运行,体验变频器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功能。项目二分解为七个任务,分别是变频器面板的使用、变频器的数字信号操作控制、变频器的模拟信号操作控制、变频器的异地控制、电动机的多段速控制、PID控制、网络控制。前三个任务是变频器的最基本的控制方式,任务4、5是变频器的一般功能,任务6、7是变频器的特殊功能,通过这部分的训练学生能熟练操作变频器。项目三为变频器的综合应用,本项目选择了“变频器在恒压供水系统的应用”和“变频器在通风系统的应用”为典型事例。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变频器的操作,并能够从实践中学到更多变频器应用知识,了解工作流程,仿真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项目四可分解为四个任务,通过这四个任务.使学生能拆装变频器;能对常见模块进行测试与更新;能对变频器常见故障进行分析、排除;会对变频器进行性能测试和维护。

2.2课程单元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课程整体设计方案,项目组成员认真、周密地进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并严格按设计组织实施。课程单元设计方案以两学时为单元编制,每个单元一个教学方案。单元设计方案中包括职业能力目标、职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教学方法、项目教学过程控制、作业布置等要素。通过课程单元设计方案,教师与学生按设计步骤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2.3课程考核方法

课程考核是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对每个学生或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考核坚持预先设置的标准,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本项目的课程考核分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项目实施成果、实操考核、理论过关测试四个方面。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占10%,主要考核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勤、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小组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情况。此方面的考核以教师跟踪巡查中掌握的情况为依据。项目实施成果占40%,主要考核学生在每项任务完成情况,以项目组工作日志、任务报告单为依据。实操考核占30%,此方面的考核在学期末对每位学生进行实操考试,以对变频器的基本操作为主。理论过关测试占20%,本方面的考试始终贯穿整个学期,每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进行理论过关测试,未达到过关的同学再次通过自己的学习再次测试,直到过关为止。

3教学改革的成效与反思

通过此次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从任务要求出发,主动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安装、调试。既能学到知识与技能,又能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科学的思维方法、团队合作和创新等职业素质。但是,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积极寻求对策。1.关于教学考核的思考。本项目设计的教学考核能够公平公正的考核出每位学生的真实成绩,但是教师的工作量繁重。能否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此评价方法简单化、智能化,需在此方面进一步研究与实践。2.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都获得了较大提升。但改革也迫切要求教师需要到企业参加工作实践,了解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管理要求,积累生产实践经验。

作者:梁波 田亚立 单位:宁夏工业职业学院

第六篇: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背景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兴起,物流行业急需大批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校特开设了物流工程专业。在此背景下,对物流工程专业相关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物流工程”课程为例,对物流工程专业相关课程进行创新性教学改革的说明。“物流工程”是物流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特色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改造课堂教学模式结构,逐步实践研究性教学机制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并通过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二、创新教学建议

1.以教材为本,结合文献研读

在传统本科教学中,教材通常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平台。在物流工程的教学改革中,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教学部分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物流企业的实际案例构建教学结构,而不是仅仅拘泥于教材内容。从宏观上,把“物流工程”课程教学划分为教材专业知识讲解、参考书籍阅读及文献学习、物流企业实地调研、针对实际案例设计具体方案等几个阶段进行学习,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整个学期周期内,至少在图书馆借阅三本与“物流工程”相关的专业书籍,而不是仅限于一本教材的学习。在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进行相关文献的研读,并进行小组讨论式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的同时并对文献重点进行引导式分析,从而提高学生们阅读和分析文献的能力,为今后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包括物流工程的基础理论、实践知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

2.启动研讨式教学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性教学在世界很多学校中得到广泛推广

2.1课程教学改革

固体物理与力学、电磁学在内容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体系庞大,设计到普通物理、理论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等多名课程,再加上教学课时有限。因而,固体物理是公认的学生比较难学的课程。教师在规定的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怎样安排如此繁多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固体物理的学习兴趣及应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每个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难题。针对上述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对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目前,我系只有物理学专业开设了固体物理课程,总学时由原来的64学时增加到72学时。采用的教材是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的《固体物理学》。该书内容共13章,内容涉及到晶体结构、固体的结合方式、晶格振动及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晶体中电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金属电子论、半导体电子论、固体的磁性、固体中的光吸收、超导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固体中的元激化、晶体中的缺陷和相图。从本书的结构来看,内容确实多,在规定的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我系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热力学统计物理》、《理论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我重点讲授晶体结构、固体结合、晶格振动与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金属电子论、固体的磁性等基础而重要的内容,尤其是能带理论是重点讲述的内容。在讲述上述内容时,笔者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现代前沿知识。例如,在讲授晶体结构这一章时,笔者会介绍石墨烯、二硫化钼、硅烯等这些二维材料的结构及其研究现状;在讲授能带理论时,重点介绍怎样利用紧束缚方法来计算石墨烯及其纳米带和硅烯这些前沿研究材料的能带结构;在讲晶体的热学性质时,笔者会介绍目前有关热电效应的前沿知识及其应用和笔者正在从事这方面科研工作的一些基本情况;而在讲授固体的磁性质时,笔者会介绍量子霍尔效应、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等前沿知识等。在教学方法上,笔者不采用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而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适时的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另外,采取和学生互动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笔者会适时的提问,抽出专门的时间分小组讨论等。此外,还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对于部分较简单的章节留给学生自学,这样便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手段上,笔者采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众所周知,传统的授课方法是通过口述、板书等手段来授课。板书的唯一优点是老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但是形式过于单调,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此外,由于固体物理内容较抽象和一些晶体结构非常复杂,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当介绍复式格子金刚石的晶体结构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徒手作图似乎已不再适用,一方面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画金刚石的结构图,另一方面做出的图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动画、图形和影像等多种形式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展示给学生。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对金刚石晶体的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手段来教学。

2.2课程建设措施

根据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固体物理课程建设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力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有计划的派遣青年教师参加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和进修班,掌握固体物理课程方面最前沿的知识,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学者型教师。同时,积极引进具有扎实固体物理知识方面基础的高层次人才,做好新老交替、交班接班的工作,使教学组始终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第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省内有关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研讨会。学习国内高等学校使用的最新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及时的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本课程教师到国内或省内的高等院校调研固体物理课程的建设情况,引进同行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三、组织和实施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师视频和教学网站系统的建设。建立一个关于固体物理课程专题的教学网站,把我们编制的电子教案和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学习。同时,建立电子版的习题集,上传到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建设,逐渐建成一个资料丰富齐全的课程教学网站。总之,结合邵阳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系本科生的固体物理这一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笔者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并提出了该课程的几项具体改革建设措施。诚然,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还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倡导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能力。在学期中段,指导学生自主搜索文献进行独立研读,并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3-4人),对文献中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模型建立以及文献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并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可以进行师生互动的形式,或采取同学提问的形式。这种研讨式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本课教学中,相比讲解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索创新的能力。文献研讨包括小组成员研讨和师生研讨,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单纯式教学,研讨开放式教学增加了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增强,而通过问与答的形式,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3.与物流企业相结合,开展“双师”教学

开展“双师”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与苏宁和顺丰速运等物流公司洽谈合作项目,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外实践活动。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学校教师不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任课老师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缺少在物流企业中的实践经验,而教材内容又相对滞后,这导致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与物流企业现状存在一定距离,在现代物流飞速发展的今天,差距尤为明显,这使得学生所学非企业所需,直接影响了物流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学校实验室设备相对落后在信息化时代,物流企业的设备、设施更新换代很快,由于学校对物流企业现状缺乏了解,再加上专业建设费用有限,学校实验室设备较为陈旧,使得现有实践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鉴于以上分析,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至少邀请一次物流企业的相关人员来学校进行实践性教学。通过介绍企业背景、业务流程以及物流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使学生对专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明确把握未来学习及就业方向。通过开展“双师”教学,安排学生与物流企业从业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真正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在课程实践中组织一次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的活动,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理解的更为深刻。

4.考试形式与成绩评定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物流工程”课程采取多样化成绩评定方式,包括试卷考试、小组文献讨论、实践报告成绩以及平时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60%,20%,10%,10%。在综合成绩评定中,大大降低了试卷成绩所占的比例,鼓励学生研读文献,开展研讨式教学,并通过校企合作和“双师”教学,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从成绩评定方式的改变来逐渐改变学生们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总结

物流工程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以及专业建设等方面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本文以“物流工程”课程为对象,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阐述了开展研讨型教学和增加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通过进行教学改革提升物流工程教学质量,将物流工程系的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

作者:郑琰 张骏 黄银娣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第七篇:固体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措施探讨

1课程教学改革

固体物理与力学、电磁学在内容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体系庞大,设计到普通物理、理论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等多名课程,再加上教学课时有限。因而,固体物理是公认的学生比较难学的课程。教师在规定的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怎样安排如此繁多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固体物理的学习兴趣及应用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每个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难题。针对上述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对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目前,我系只有物理学专业开设了固体物理课程,总学时由原来的64学时增加到72学时。采用的教材是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的《固体物理学》。该书内容共13章,内容涉及到晶体结构、固体的结合方式、晶格振动及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晶体中电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金属电子论、半导体电子论、固体的磁性、固体中的光吸收、超导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固体中的元激化、晶体中的缺陷和相图。从本书的结构来看,内容确实多,在规定的课时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结合我系学生已经系统学习过《热力学统计物理》、《理论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我重点讲授晶体结构、固体结合、晶格振动与晶体的热学性质、能带理论、金属电子论、固体的磁性等基础而重要的内容,尤其是能带理论是重点讲述的内容。在讲述上述内容时,笔者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现代前沿知识。例如,在讲授晶体结构这一章时,笔者会介绍石墨烯、二硫化钼、硅烯等这些二维材料的结构及其研究现状;在讲授能带理论时,重点介绍怎样利用紧束缚方法来计算石墨烯及其纳米带和硅烯这些前沿研究材料的能带结构;在讲晶体的热学性质时,笔者会介绍目前有关热电效应的前沿知识及其应用和笔者正在从事这方面科研工作的一些基本情况;而在讲授固体的磁性质时,笔者会介绍量子霍尔效应、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等前沿知识等。在教学方法上,笔者不采用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而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适时的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另外,采取和学生互动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笔者会适时的提问,抽出专门的时间分小组讨论等。此外,还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对于部分较简单的章节留给学生自学,这样便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手段上,笔者采用黑板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众所周知,传统的授课方法是通过口述、板书等手段来授课。板书的唯一优点是老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但是形式过于单调,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此外,由于固体物理内容较抽象和一些晶体结构非常复杂,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当介绍复式格子金刚石的晶体结构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徒手作图似乎已不再适用,一方面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画金刚石的结构图,另一方面做出的图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动画、图形和影像等多种形式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展示给学生。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对金刚石晶体的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资源手段来教学。

2课程建设措施

根据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固体物理课程建设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力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有计划的派遣青年教师参加有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和进修班,掌握固体物理课程方面最前沿的知识,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学者型教师。同时,积极引进具有扎实固体物理知识方面基础的高层次人才,做好新老交替、交班接班的工作,使教学组始终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第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省内有关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研讨会。学习国内高等学校使用的最新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及时的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本课程教师到国内或省内的高等院校调研固体物理课程的建设情况,引进同行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三、组织和实施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师视频和教学网站系统的建设。建立一个关于固体物理课程专题的教学网站,把我们编制的电子教案和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学习。同时,建立电子版的习题集,上传到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建设,逐渐建成一个资料丰富齐全的课程教学网站。

3总结

总之,结合邵阳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系本科生的固体物理这一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笔者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并提出了该课程的几项具体改革建设措施。诚然,固体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还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周本胡 曾爱华 刘英 单位:邵阳学院魏源国际学院

第八篇:食品类专业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课程性质目标定位

对“专业外语”的课程性质和目标进行定位,首先需要思考“专业英语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专业英语教学”与“基础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安排在基础英语和专业理论的学习之后,其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常见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述,了解英文专业文献中的语法和句型特点,能较流利地阅读并较正确地理解一般的专业英文资料。然而,在联合办学培养模式中,一方面许多专业课程需要在外方学校学习或由外方教师在中方学校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顺利获得国外高校的学位,学生需通过雅思或托福等语言考试。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这些变化,决定我们必须对“专业外语”的课程性质和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基于此,我们在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将“专业外语”课程安排在了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学期,并在教学目标上做了重新设定。具体地,一方面我们要求本课程与大学基础英语的教学过程相互配合,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英语水平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另一方面我们还将本课程作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即以理解和掌握食品类专业相关基本术语和基本理论作为另一教学目标。亦即,我们将专业英语课程既作为整个英语教学模块中的一部分,也作为一门专业导论性的课程。

2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为此我们在综合现有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食品科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门类划分的相关规定,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做了深入的思考,以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能提高英语综合水平,也能较为全面的了解食品类专业的全貌。具体地,我们将食品类专业“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体系分为了8个主题(表1),每个主题既相对独立也密切联系。

3教学模式手段探索

理想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是完成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进而形成全方位的教学模式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概况起来我们的教学模式手段有如下两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强化课程“穿透力”,构建课堂讲与课外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每堂课之前教师将教学课件提前与学生共享,并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教学内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弄清课件中的新词汇和新术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当今网络MOOC资源,要求每两位同学在课外共同研修一门与专业相关的网络课程,并安排一定学时供学生用英语汇报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况。学生课外网络课程研修的情况将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评体系。二是,突出学生“参与度”,构建学生问与教师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预习教学课件的时候,需根据课件内容凝练出2~3个具体问题,并用英语向教师提出;课堂上教师综合班级学生的问题情况,以答疑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

4课程考核体系设计

课程考核体系的科学设计,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所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参照国外大学的课程考核体系,构建了以“突出过程考核”为特点的课程考核体系,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课堂考勤,出勤课堂是学生的基本要求。每堂课以签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勤,考勤情况占总评成绩的5%。(2)课堂小测验,通过随堂的小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了解有利于督促学生学习,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手段。每一个教学主题结束进行一次小测验,小测验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3)课程参与度,参与课堂的情况能够反应学生对课程的付出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每堂课提问的情况,以及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对其课程参与度进评价,该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4)课外研修情况,课外研修情况能反应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我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课外网络课程学习的情况情况进行评分,并以25%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5)期末考评,期末考评是对课程的整体考核,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核学生对专业基本术语的掌握情况。该部分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

5结语

我们按照上述措施进行食品类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一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提高,逐步由应付式的被动学向兴趣性的主动学转变。二是,学生在英语综合能力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以及雅思等考试的通过率有一定的突破。三是,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对食品类专业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进而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有了更多的针对性。这些措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能够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但同时,上述改革措施中有部分措施我们仅仅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另外还有一些改革措施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合理性。

作者:贺江 李峰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

第九篇:电子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1课程的主要特点及问题

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在我校开设有20年的历史了,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飞快发展,该课程不断发展变化,我们用四个词概括了这个课程的四个主要鲜明特点:由点及面、承上启下、与时俱进、以静制动。1)由点及面,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先修的各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分散知识点综合应用到系统的工程设计中,如何运用计算机、微机、嵌入式等工具进行项目设计,如何运用各种现代系统仿真工具解决近代电子技术有关课题。2)承上启下,主要是如何通过课程中各个课题的学习和训练,掌握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顺利地过渡到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及科研训练,3)与时俱进,主要是如何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学生近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的专业水平。4)以静制动,主要是如何通过课题训练,给学生说明设计的方法及设计的思路是可以举一反三,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这四个特点同时也给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也是课程不断发展变化中,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课程的改革基本思路

如何把握课程的四个特点,解决以上四个问题,主要是把握课程中的“变”与“不变”,主要是要做到:(1)课题取材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跟踪当前科学技术的前沿水平,尤其是通信系统、嵌入式系统技术、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2)如何使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中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等相对不变的研究思路和实验手段,来解决课程中提供的实验内容。(3)如何结合在课程中,通过工程系统设计的方法结合教学中的创新要求,在较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的改革和实施

本课程是电子通信专业的必修课,一般在第三学年第三学期开设,共有64学时,分布在连续的2周时间内。该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综合应用各种电子技术知识,掌握一些小型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制作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全面性的设计素质;在于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增强他们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课程改革方面根据现阶段教学的需要,在课题取材和实验方法上进行更新,课程实施上进行分阶段、分层次训练。

3.1课题取材

在课题的来源上,做到与时俱进,课题取材反映当前主要技术的发展,同时,能涵盖通信电子技术的主要知识点做到由点及面,承上启下。根据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发展情况也更新了课程设计的电路搭接部分,去掉了原来“锁相环原理实验”,引人了“数字基带信号传输性能分析”子课题;去掉了“pic单片机实践”课题,引人了“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从而全面更新了电子系统课程设计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组的老师每年都会根据课题的变化调整讲义的相应部分,目前更新的讲义有《数字基带信号传输性能分析》,《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大胆创新,使用适合自己实验设备,自主创新的自制实验设备。课题设计组的老师,就课程设计的电子系统设计部分做了专项研究,按照本学院学生的基本情况定制的自己的实验箱系统,同年使用了自主设计的“综合创新实验箱”;

3.2分阶段的训练

课程分两个阶段进行训练,综合训练阶段及创新训练阶段,各占32学时。(1)综合训练阶段,侧重硬件方面及系统设计的总体概念的培养,学生根据既定的课题目标进行软件仿真和硬件设计,通过模块化设计及模块联调的方式,最终在面包板上实现设计方案。该阶段规定了课题的设计参数、原理框图及器件,通过软件仿真等辅助设计手段来设计电路,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设计电路,同时,在实际设计中必须对器件的数据表有所了解,不至于原版照抄,一定程度上学习了电子系统的设计过程。方案的实现是在面包板上进行的。该阶段我们一直坚持在面包板上进行方案实现,这是因为面包板是问题的“放大镜”,很多直接使用PCB制版的电路不会出现的问题,在面包板上都会出现。例如,在面包板上很容易看出不同模块之间的干扰,电源线上的干扰可以通过示波器看到,器件使用去耦电容前后的电源波形,长线与短线对电路的影响,模拟电路中干扰的产生,测试点不同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等问题,在面包板上能很容易观察。在面包上问题容易产生,调试过程的难度也增加了,必须想办法来解决,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训练的题目是不断在变化的,目前使用的题目是“数字基带信号传输性能分析”,主要侧重以下电路的设计调试:时钟产生电路设计,数字信号发生器设计,放大和低通滤波器设计,噪声信号产生电路,加法器和衰减器设计,同步提取和译码电路设计,数字信号观测,低通滤波器性能分析,同步提取模块测试,眼图观测实验。(2)创新训练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电子综合设计的一般方法,使学生掌握对电子线路进行分析和设计,并根据所给定的题目要求,拟定设计方案,利用辅助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原理分析、电路设计和模拟仿真。在仿真通过的基础上,经过选定元器件、制板、组装、焊接、调试等环节,最终完成设计项目。和综合训练阶段不同的是,本阶段侧重的是软件和硬件综合的训练。同时,在上阶段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了解项目设计的方法,通过团队(一般是3人一组)的运作配合完成给定或自选的项目设计,更加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课程还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因材施教”。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提供了层次更高、难度更大的课题研究,如“手持示波器”,“模拟驾驶装备”,“四轴飞行器”等课题研究。其中拟定的基本题目是“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主要内容是CORTEX-M3核心板硬件资源及开发环境,CORTEX-M3核心板的主要外部设备实验(按键、lcd显示,AD/DA实验),正弦信号失真度仪原理,音频信号的傅里叶分析,信号频率分量的功率值表示,提高输入信号动态范围测试,提高测试灵敏度实验。

4结语

通过几年来得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综合训练及创新训练,培养学生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汇贯通,综合运用;使他们的专业素质产生质的飞跃;为学生即将从事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林和志 谢作生 单位: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十篇:大学基础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大面积运用之利敝

多媒体课件较之传统的授课方式具有形式新颖、信息量大、授课方便、教师授课劳动强度相对减小等优点,目前在我校的公共数学课程的教学中使用比例在逐渐增大,由于它的上述优点,受到许多教师的欢迎。目前的工科数学基础课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数理方程和概率统计,笔者在文中对上述课程的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了在上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抓住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但是,这些传统的、根据学生特点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多媒体课件中难以表述,这就要求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狠下功夫,把各种可能的想法和推导方式写进课件之中,如果这样,其超量的信息又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相悖。另一种解决方式则是,课件制作简捷,大量推导仍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但这往往又失去了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初衷。笔者曾调查所授课班级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评价,结果令人惊诧,几乎所有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反对多媒体授课,其理由非常简单:速度快、信息量大、印象不深。笔者认为:是否采用多媒体课件必须针对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有选择的使用以达到多媒体课件的最佳使用效果。首先。从课程特点方面考虑,多媒体课件更适应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这些课程大量使用文字语言,更多地反映概念内容,反映系统的各种分支结构关系,在多媒体课件中使用动画幻灯放映,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加趣味性。而数学等理工类学科具有大量的推导过程,这些推导不能以制作完毕的形式放映给学生而必须将推导过程展示给学生,同时在推导中还须说明各种可能的想法,基于此,对数学课程的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要抓住两个重要环节:课件的制作和课件的讲授。在课件的制作方面,尽量让课件只反映陈述性内容如定义内容、定理叙述等,而对定理证明和例题讲解应当使用传统的板书为宜。在课件的讲授方面,注意授课节奏,给学生以足够的阅读课件时间,尽量加深学生印象。近年来,我校教学管理部门已逐步意识到板书教学的优越性,认为这是一个教师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的重要标志,要求刚站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必须在第一年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板书,这无疑是对传统教育方式合理回归的明智之举。其次,从学生特点方面考虑,对层次高的学生可多使用多媒体课件而对低年级学生则尽量少使用。因为高层次的学生如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较强,他们对课程的了解更注重对整体的把握,他们对题纲结领的东西更加感兴趣,而对具体推导过程他们则可通过课外时间来完成,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对他们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学术报告、论文答辩中,多媒体课件以其信息容量大、表述清楚、占用时间少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欢迎,正成为一种固定的不可替代的学术报告形式。总之,多媒体课件更适用于文字型学科的讲授、授课对象以高层次学生为宜,同时,它完全适合于学术报告场合。要在低年级的公共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课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在网络上展示的如加州大学、MIT、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公开课视频显示了它们的数学课程教学大多使用板书,这也许是对这个问题的另一角度诠释。我们必须在课件的制作和课程的讲授上狠下功夫,探索一套能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特色的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二、辅导答疑及作业批阅程序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如前所述,当前公共数学教学改革中实行的大班授课以及辅导答疑与批阅作业的程序化是为了解决教学资源与教学规模的矛盾而不得不为之的措施和手段。在这个大前提下,怎样避免把学生当作批量生产的产品、扼杀学生的思维个性则是我们所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五十人左右的小班,教师可以熟悉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到课情况、完成作业情况,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程度等。而目前教师所面临的都是150人以上的大班学生,而且除了高等数学的总学时和周学时略多一些外,其他几门公共数学课的总学时和周学时都很少,也就是说教师与所授课学生见面机会就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所授课学生信息的了解就基本上来自于辅导答疑和作业了。当前的集体答疑制度和作业的助教批阅制度充分发挥了规模化生产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但另一方面,它也削弱了教师对学生信息的了解程度从而延缓了教师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反应时间。那么,怎样弥补规模化教学的上述缺陷呢,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以解决此问题。1.实行作业批改和辅导答疑的随机抽检制度教师在大班授课时,以专业小班为单位,每班定期抽取1~2人,检查其作业完成情况,并指定他们在本教师辅导答疑时间与教师见面,询问其学习情况及对课程教学存在的意见,这样即可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及时作出反应。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习题中大面积出现的错误,教师在授课时安排专门的时间予以讲解。2.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手段,建立健全网络答疑系统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校园网建立已初步完善,校内以学院为单位的网络站点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在这种条件下,建立健全网络答疑系统的条件已经成熟。网络是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信息交流媒介。如何完善地利用它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利用好网络,必须处理好发挥集体智慧和保留个体特点的关系。在答疑站点的建设上,必须成立专门的站点建设小组,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搜集完整,建立一套完善的答疑数据库,使学生能在网上能最大限度地查阅到他们问题的解答。另一方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定期安排教师值守,使教师和自己所教的学生能在网络上面对面交流。当然还可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交流问题。

三、我校在数学基础课中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途径及其思考

为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使本科生打下扎实的数理基础,尽早融入各自专业的科研团队,学校在本科数学基础课教学中逐步推出如下措施:1.在大面积的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推行研究型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或学生拟出与课程有关的问题,布置给感兴趣的学生,给予较长时间(一个月甚至一学期),要求其以小论文方式完成并在教学课堂上展示。这种方式极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热情,使得他们展现了个性,初步明白什么是科研,对其后续学业及工作极其有利。但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它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更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相应政策予以保证。2.在全校范围内选?学生组成“英才班”,在数学基础课教学中采取加深课程难度拓广课程宽度的方法,这也是国?高校的普遍作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分层次教育,有利于尖子学生的脱颖而出。但这种模式对大量的非“英才班”的个性化教育无关,即使入选“英才班”,也因为没有在具体学院的“归属感”而难以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性文化氛围。因此,对这种学生集体的管理方式只能在过程中摸索。

四、总结

古代汉语范文7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注重

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学进行深入验证,并从中思考历史问题,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思想,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感情,协调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使二者更好地接轨,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承中进行创新。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现状不容乐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方实用主义以及功利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逐渐导致中国古代传统文学发展面临着困境,一些学生完全为了考试、求职去学习相关知识,但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远的距离和差别。因此,许多中文专业学生单纯地为了修满课程学分来进行学习,没有深入研究和探索这门课程的精髓。目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境地,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加快推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才能改变当前现状。

一、注重专业课程间的关联性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包含的课程种类比较多,在所有的课程类型中,主要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分别分为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等各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大学生入学之后的四个学期,然后在每个学期中分别设置了54-72个学时的课程时间,教师对这些时期的文学史进行讲授,能够让学时清晰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文学作品展开深入学习,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价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对作家的思想观念有着更加深入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掌握我国古代文学特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在中国古代汉语课程完成之后,继续开设现代汉语课程,中国古代汉语课程主要为了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文字、音义和字形语法,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从而具备良好的汉语言文化修养。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所以在第一学期同步开展古代文学和汉语教学,才能让两门不同课程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课程的教师需要加强沟通、交流,加深二者之间的联系,才能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学素养,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

二、注重培养教师的授课能力

由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分为四个阶段的内容,所以需要安排四个不同的教师来分为不同阶段进行讲解,虽然教师在不同阶段的文学课程讲解上非常优秀,但是也会把整体的汉语言文学史进行割裂,不同阶段的教师只会负责自身范围内的教学任务,非常熟悉某一专门的课程,但是没有深入了解其它分段的文学史内容,结果导致各个分段的课程内容无法联系起来,讲授过程中产生问题,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造成了不利影响,经常导致前学后忘的现象出现,把汉语言文学史知识结构打散,无法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专业为了避免这一问题产生,开设了古代文学的课程,基于高职语文教育专业需要和关于古代文学课改革思考,及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全面培养,以改革和发展要以学生能力训练为宗旨,除了情境教学,教师也可以大胆尝试项目化教学。

三、注重处理文学史和作品之间的讲授关系

目前,在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开设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大多采用文学史和作品进行密切结合,对文学史和作品进行同步讲授,这种授课的方式能够节约大量的课时,而且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凝练,但是无法协调处理文学史和作品之间的讲授关系,讲授过程中比重很难进行平衡控制,如果多讲文学史,或者多讲作品,都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出现偏差。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以学生诵读文学作品作为出发点,在诵读中积累大量的文学作品。这样才能让教师更加精简地讲解叙事作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四、注重应用情境教学法

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非常枯燥、乏味,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加强应用情境教学法,教师根据课堂内容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活动,利用音乐、画面、语言以及表演来呈现古代文学作品,才能加强学生的情感认知。例如:在学习《离骚》时,教师可以设置《离骚》的背景音乐,通过采用独特的音乐旋律,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思想,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达到知、情、意合一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四个“注重”进行了具体阐述,在教学改革工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手段,不断探索,才能提高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钊.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25(6):135-137.

[2]张亚军.试论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改革——以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为中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98-101.

古代汉语范文8

留学生在高级阶段词汇学习书面语词汇增多,尤其是成语以及四字格词语数量较多,这种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词语中字义的理解尤为重要。词汇教学中适当对汉字字本义分析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只懂词而不懂字的现状,让学生的词语学习能够触类旁通,增强词汇理解力与记忆力。通过对字本义的分析解释,让学生能够从汉字演变的角度来理解字义进而理解词语,可以增加学生的汉语文化底蕴,深化汉语学习内涵。文章阐述了高级阶段词汇教学字本义分析的必要性以及字本义分析的具体实施策略,包括“以字解词”策略,“字本义和引申义相结合”策略,“编织‘词语局域网’”策略,并总结了字本义分析策略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级汉语;词汇教学;字本义

在给留学生的高级班讲授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高级汉语精读教程II》这本教材时,第一课的新词语中有一个词语“履行”,这是一个书面词,教材中对该词语的释义为“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同时课文给出的搭配的短语有履行诺言、履行合同、履行手续,列举出的相同语素的其他合成词还有履约、履职。“履行”一词在给学生讲解时,如果只按照词典的释义解释并举几个搭配短语的例子,学生可能也会掌握,知道履行这个动词要搭配合同、手续这类名词,表示做应该做的事情。不过这种讲解是否更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该词语?学生能否自如地运用词语并将该词变成自己汉语词库中的一员呢?由于笔者也给留学生讲授古代汉语概要课程,在给留学生讲解古汉语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代汉语的接受程度要高于教师授课前的期待。古汉语的字义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现代汉语。古汉语学习中学生们会接触到一些与我们现代汉语稍有不同的汉字本义的内容,而这对学生理解相应的词语有很大的帮助。还是以上面提到的“履行”一词为例,《说文解字注》中对“履”字的解释为“足所依也引伸之训践。”[1]也就是说“履”字的本义是鞋,我们从“鞋”这个意义可以引申为“践”,也就是“踩”的意义。“践”的相关词有“实践”、“践行”,这个词和“履行”就更接近些了,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同时也很容易延展出“履约”、“履职”这类词语,这样的字义变化梳理,不仅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能便于学生们掌握以“履”为中心的一系列词语,并还原汉语词汇的本来面目。

一、留学生高级阶段词汇教学的特点与预期目标

(一)高级阶段的学习目标

首先来说明一下留学生在高级阶段汉语学习的目标。《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中的规定是:通过在高等阶段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2760个左右的高等阶段的词语以及相应的汉字。学习100个左右的高等阶段的语法项;有成篇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较为准确得体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在社会生活领域里,从事较高层次、较大范围的语言交际的能力;基本适应不同语体的需要,同时对汉语的文化背景和语义内涵有较深的理解;初步具备运用汉语进行思维的能力。[2]这里首先提出的就是掌握数量众多的高级阶段词语以及相应的汉字,这类词语以书面语居多,成语的数量日渐增多,另一方面提出的是要对汉语的文化背景和语义内涵理解更深。这就要求学生能透过词汇和语言的外壳,更深地探讨汉语的内蕴,理解汉语这种语言的特质,包括语言结构的特质与语义的特质。针对这些,教师就应注重让学生不单单是理解掌握词汇学习,更应该知其所以然,让学生能够通过课文汉语文章的学习,了解汉语语言的独特之处,除了语法学习外,还应该获得汉语的行文方式与内蕴。

(二)高级阶段词汇教学的特点

高级阶段词汇学习量增大,以《高级汉语精读教程II》为例,每课新词语平均为63.2个。这无疑对学生提高了学习要求,另一个特征是书面用语比例较多,这也符合语言学习规律,还要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成语以及四字格短语数量较多,每课都有7-10个这类词语出现。成语是汉语文化精深与言简意赅特点的集中体现,成语的增多也反映了对高级阶段留学生的学习要求。而另一方面,掌握成语的多寡也可以反映出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沿袭,而对成语的教学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成语中的汉字进行字义阐释,有的成语还要对成语概括的历史事件的背景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含义。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汉语书面语以及成语学习对留学生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提升汉语水平的阶梯,故此,这类词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就词学词,而是应该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牢固掌握。

(三)高级阶段词汇教学的预期目标

“对外汉语教学进入中、高级阶段后,学生应该逐步摆脱母语的影响而掌握更符合汉语特点的句子,也就是要能听懂并说出‘地道’的汉语。在选择适当的教材之余,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词的理据,深入到“字”的层面,这样才可以针对汉语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3]这里提到的“逐步摆脱母语的影响而掌握更符合汉语特点的句子”就是大纲中的具备运用汉语思维的能力。我们的汉语教学,最终目的也在于此。对于学习汉语时间较短的学生而言,能掌握尽量多的汉语词汇,掌握汉语句法是对其的要求,而到了高级阶段,则提高了到了“地道”的层面。词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应该真正理解成语或书面词汇的来历,真正从意义的层面理解并掌握所学词汇,并能触类旁通,在今后遇到与之相似或具有相同字义的词语时,能够推测出其含义,也就是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逐步形成中国人的识词方式。

二、字本义分析策略在高级阶段词汇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打破懂词不懂字的学习现状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个现象,许多学生在学习词语时会首先查电子词典,然后标注中文词语对应的母语意义。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很快理解新词的意义,然而这种意义的对应只是让学生对词语有个大概的了解,如果只是止步于此,或停留在课本给出的《现代汉语词典》的中文释义的层面上,学生只是学到了一半。这样的结果是,可能对词语的记忆以及掌握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模糊,不准确,实质上并不是最好的记忆方式。比如“层出不穷”这个词语,课文的释义是“不断地出现,没完没了”,基于这个释义,教师应该引导将这个四字的固定词语逐一拆开说明,重点在“穷”字处,此“穷”与我们此前学过的“贫穷”、“穷富”这类词的字义完全不同,这就涉及到“穷”字的本义,《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极也”也就是极限,“尽”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举例“无穷无尽”,这样一说,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同时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再学习“理屈词穷”、“变幻无穷”等词,不仅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层出不穷”这个词语的意义与用法,还掌握了与之相关的几个词语,可谓一举两得。学生们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到一个新词记一个词,不善于触类旁通。如果不弄懂词语中字的意义,学习词语的效率是不高的,如果在理解构成词语的字义的基础上记忆词语,则会事半功倍。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笔者也深深服膺其说。徐通锵先生继承了赵元任先生晚年研究的精义,认为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它的基本结构是“字”;印欧系语言是语法型语言,它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汉语的编码机制与印欧系语言不同,因为汉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于印欧语社团那种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的三段论,而是一种“比类取象”的过程。”[4]张朋朋也提出用常用汉字代表的语素构成的词语是“数以万计的,是三千多汉字所代表的语素的几倍,甚至十几倍。”[5]白话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识字量的多少,而不是识词量。[6]贾颖意识到外国学生记忆生词总是从词的整体出发,不知道词中每个汉字都有独立的意义,更不能从汉字的结合汇总推到出新词的意义。看不到汉语词汇的规律性,对汉语词汇规律的科学利用也无从谈起。[7]提倡重视汉字教学的学者还有杨自俭、李禄兴、潘文国、张德鑫等教授。笔者认为,汉语书面语经由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发展过程,就已经自身从以字为本的文言发展到了以词为主体的现代汉语了。词还是要教的,但是在教的过程中,应该将字义教学融汇其中,而字本义分析则是针对留学生到了高级阶段的一种更深层面的探究。词,要学,而字义也应懂,要使学生做到知字懂词,扩大词汇量。

(二)把握汉语源流,深化汉语学习内涵

现代汉语来自古代汉语,我们永远不能割裂古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即使人们现在学习并使用现代汉语,在我们的中小学阶段也要学习一些古诗和古文,使之具有一定的古汉语的素养,这是作为中国人不能割舍的情节与民族文化纽带。文言文是“字本位”的,汉字是形、义、音相结合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包含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古代孩童启蒙读物也是用《千字文》、《三字经》、《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都是以“字本位”为原则编写的识字课本。体现出我们的先祖创造的汉字本身具有丰富的意义内涵,识字,就是学语言。留学生在中国留学,在立足现代汉语学习的基础上,应该深入到文字的背后去探寻字义的深层次含义,这对于高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对词语中字本义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切实理解文字的源流。如学习“相间”这个词语时,这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很容易理解,但是也极易造成学习偏差的一个词语。“间”,是留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字了,“时间”、“空间”、“课间”这些词是学生们在初中级就学到的。而这里的“相间”就涉及到了“间”字的本义,它的本义是“隙”。《说文解字注》更进一步的解释是“隙者,壁际也。引申之,凡有两边有中者皆谓之隙。隙谓之间。间者,门开则中为际”。与之相应的是jiàn的读音的意义基本都源于此义。比如:亲密无间、间接、间隔、黑白相间、离间,这一系列词语可以通过对“间”字本义的阐释一一引出,很易于学生理解,同时还能培养自己辨别汉语义群词的能力。

(三)积极将古汉语知识引入高级阶段教学

外语学习都有这样的过程:从初期的基本简单词语与语法到复杂的语法句式再到高级阶段适当阅读该门语言的经典作品,也就是从语言结构知识到文化内核的变迁。笔者曾经给高级班学生讲授过古代汉语课程,学生理解古汉语知识,学习文言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学生们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行文方式以及古汉语的知识点。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们觉得古汉语学起来并不难,也很有意思,通过对古文的阅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的智慧,与中国文化离得更近了。如果没有开设古代汉语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词语中重点字的字本义的阐释,将古汉语的知识渗透在教学中,教学的内容更丰富,也更厚重。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承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字形相同的汉字,在字义方面也存在着关联。“学习汉字就是间接与古人对话,就是开发传统文化,就是集成传统智慧。”[8]对字本义的引入阐释对留学生来说同样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三、字本义分析具体实施策略

(一)以字解词

词汇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对构成词语的字义进行阐释,遇到可以联系汉字本义阐释的词语时,更是要将字义明确地说明。学生明白了字义,理解及记忆词语便高效许多,对词语的掌握也更为牢固。教师在教学中应集中在重点字上,寻找突破口,重点字学生明白了,整个词语将迎刃而解。如学习词语“赞不绝口”,该词的重点字在“绝”这里,“绝”这个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此前已经学过“绝对”,学习“绝对”这个词时,我们往往是按照词的意义来讲解,而不必对词语进行切分,因为切分后的“绝”和“对”虽然都是独立的语素,也都可以作为词来构成句子,但是意义与“绝对”的关联不大,所以一般并不单独讲解“绝”字的意义。而在“赞不绝口”这个词的学习中,就涉及到“绝”字的字本义,“绝”在《说文解字》中的注释是“断丝也”《说文解字注》的阐释为“断之则为二,是曰绝。引申之,凡横越之曰绝。如绝河而渡是也。又绝则穷,故引申为极。如言绝美、绝妙是也。”讲解了“绝”字的本义,学生自己便可以说出“赞不绝口”该词的意义。教师可以继续引出“络绎不绝”、“滔滔不绝”含有和“绝”字本义相同意义的词语,加深对“赞不绝口”该词的记忆。以字解词策略在应用于高级阶段词汇学习,尤其是成语或四字格固定词语的学习方面具有切实可行的意义。

(二)字本义和引申义相结合

汉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迁,汉字的字义也历经变化。许多汉字具有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等。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汉字除了与字本义相关的意义以外,还有许多是与汉字的引申义相关。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某些词语需要说明的是汉字的引申义,在教学中,要将字本义阐释与引申义结合起来。比如学习词语“绝妙”,这里的“绝”的意义与我们上文说的“绝”的本义“断”有所不同,但又是该义的引申义,表示“极”,如单独讲解该词时,可以不取字本义,而直接取引申义。学习词语“避难就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难”、“易”一对反义词在词中的位置,来引导猜测“就”与“避”的意义关系。这里的“就”与之前学习的连词“就”的意义完全不同,它作为动词使用,是“靠近”的意思。这里就涉及到“就”的引申义。“就”字的本义是“高”,“成也、迎也、即也皆其引申之义”(《说文解字注》)“避重就轻”里的“就”是“即”的意思。同样,“就利避害”中的意思同此。汉字的演变历程十分漫长,一些汉字的字本义已经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意义关联不大。而引申义往往有一些关联,所以我们在讲解汉字的时候,也要注意将字本义与引申义结合起来。

(三)编织“词语局域网”

在词语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以核心字为中心,再举出几个由相同字义汉字构成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可以编织一张张以字义为核心的“词语局域网”,对高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种方式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课文中所学习的新词,也能积极通过以字义为中心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以新词的学习带出更多与之相关的新词。而且这种“词语局域网”对学生理解汉语的构词特征有着一定的帮助。还是以上文的“绝”为例。学习新词“赞不绝口”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字本义分析策略举出“滔滔不绝”、“恩断义绝”、“络绎不绝”几个词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几个词语就构成了一张小的“词语局域网”。以此类推,遇到诸如此类的情况,可以构建若干“词语局域网”,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词汇量叠加,也可以让学生逐步具备字义辨析的相关能力,在今后的学习甚至工作中遇到有难度的汉语词汇时,可借助此前学习的经验,甚至可以从此前学习的“词语网”中获得些许帮助。

(四)适度原则

教师在词汇讲解过程中进行字本义阐释时要本着适度的原则,也就是对汉字字本义的分析要有利于学生对整个词汇的理解与学习,要有选择地使用,我们的教学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与难度,本着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接受的原则来讲解,不是为了说明字本义而解释,因为我们的留学生汉语课毕竟不是专门开设的文字课程,不是从理论上来讲解汉语发展历程,汉语的演变过程,而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词语。使用字本义分析策略要结合教学实际,结合课时量和任务量,要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不能喧宾夺主。

四、字本义分析的教学效果

字本义分析策略运用于词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高级词汇尤其是成语的真正理解,可以切实强化对词语的记忆。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条件下提升学习词汇的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运用字本义分析策略讲解词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大为增强,对词语的运用正确率很高,同时可以让词汇学习触类旁通,扩大词汇量,学生们很乐于接受对字本义阐释的教学,教学反馈良好。通过对字本义的分析解释,让学生能够从汉字演变的角度来理解字义进而理解词语,可以增强学生的汉语知识底蕴,学生普遍认为能从字本源上学习词语让自己的汉语水平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适当接受一些古汉语的知识点让学习更有动力,也更能激起自身学习汉语的乐趣。这也是我们教学意义之所在。

作者:杨鹤澜 单位:东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参考文献:

[1]许慎(汉)段玉裁(清)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3]王骏.“字”本位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01).

[4]徐通锵.“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兼评汉语研究中的“印欧语的眼光”[J].世界汉语教学,1994,(03).

[5]张朋朋.词本位教学法和字本位教学法的比较[J].世界汉语教学,1992(3).

[6]张朋朋.谈字本位的内涵[J].汉字文化,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