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教育范例

管理学教育

管理学教育范文1

1.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随着社会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家长越来越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了应付工作和社会交往上,留在家里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多于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和思想变化。据记者的不完全调查显示,做好家庭教育存在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工作时间忙、缺乏时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越来越疏远,沟通越来越不畅,彼此都不能充分理解对方,最终使得隔阂越来越大,成为家庭中最亲密的陌生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家长没有时间,没有心情,没有精力去详细了解孩子的思想变化,不能够认真听取孩子对事、物的各方面表达。孩子一旦犯错,只是一味地横加指责、批评孩子的不良行为,而不去认真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其二,家长对孩子采取了相对漠视的态度,这里不是说家长不关心、爱护孩子,而是说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采取迁就、讨好的方式,回避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孩子的关心仅停留在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上,对孩子的良好品格和习惯的养成、思想和心理的变化漠不关心。正是由于主观上存在着各种沟通障碍,使得亲子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

2.家长盲目的奖励与惩罚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见过这样一些现象:某个小孩子(大约1-2岁)突然有一天,嘴里冒出一句脏话,其父母、祖辈大为惊奇,继而乐滋滋地大加夸奖“哟!会骂人了呀!说得好!再来一句!”;某个小孩子(大约5-6岁)一天与父母一起遇到了父母的朋友,其爱理不理,毫无礼貌,父母顿觉脸上无光,继而怒气冲冲,大加申斥,大打出手。前者,父母不分是非,盲目夸奖;后者,父母一时气愤,打过了事,盲目惩罚。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其产生的教育效果都不会是良性的。家长盲目地对孩子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大加赞赏,一方面容易使孩子养成沾沾自喜、自鸣得意、夸夸其谈等自尊自大的不良习惯,而且也使孩子不能够接触到他人对他的真实评价,使其接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力大大下降,一旦某一天这些“泡沫”被戳破,他很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另一方面,如果所谓的“成绩”根本就是错误的,盲目的夸奖往往会使孩子以为那样做是正确的,是大人赞成的、鼓励的,以后他们还会继续采取同样的行为,如此这般,不良的行为、语言和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另外,现在大多数家长往往喜欢采用物质刺激的方法来奖励孩子,虽然效果显著,但是容易使孩子形成对物质的贪婪追求的拜金主义思想。与盲目的奖励一样,盲目的惩罚也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未来他们的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负作用。

二、管理学知识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1.家庭教育中的“计划”

管理学将计划定义为“对未来所要从事的事业的谋划、规划和打算。”对于孩子的教育,同样应该注意“计划”,也就是说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未来进行规划、谋划,包括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具备哪些方面的品格等等。我们不是在说父母应包办孩子的未来。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父母的思想和行为会决定孩子的未来,所以父母应帮助孩子规划他们的未来,为他们描绘未来成长的路径。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家长首先要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与他们共同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每个孩子都有他自身的特点,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更加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他们共同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会更好。其次,家长要注意对孩子的学习做好长期安排。学习内容不宜过多、过杂,学习时间不宜太长、太集中,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孩子身体和心理可以接受的范围,安排他们的学习生活,做好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第三,对于孩子的智力学习、品德培养和生活常识的锻炼,要同等重视、一视同仁。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要学会的是如何生存,而在人类社会,除了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及与人和谐相处的技巧。因此,父母应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注重他们道德、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的培养,不同的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工作、学习的习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是否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规划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将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和人生,乃至影响我国未来公民的综合素质。

2.家庭教育中的“沟通”

我们常容易混淆“沟通”与“交流”的含义,在管理学中“沟通,是指意义的传递和理解。”交流更多地是强调信息在双方之间的传递,不强调“意义的理解”,因此,交流是沟通的基础,只有在双方进行了充分的信息交流的基础上,信息意义的理解才能够实现。家长应与孩子多做交流,多去观察和了解孩子思想的活动变化,多去熟悉他们关心或喜欢的人、事、物,这样,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就更加容易理解他们,达到“沟通”的目的。家长越能够理解他们,他们就越愿意与家长交流,家长也就越能够掌握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变化,越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扩展学习范围,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越能够增加彼此的感情,形成和睦、良好的家庭环境。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第一,切勿先入为主,以自己的经验或事物的表面现象来判断孩子行为的对错。最好的做法是在没弄明白事情的原委时,不妄下结论,不随意处置。例如打架,本身是不好的行为,但如果没弄明白孩子为什么而打架,就打骂孩子,一味批评孩子,很可能会降低父母的威信,使孩子产生对父母的不信赖感,使未来的亲子沟通更加困难。第二,语言使用要恰当。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明白自己行为的对错,如果家长使用了不当的语言,很可能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心底留下巨大的阴影,进而影响他的价值判断。例如当孩子第一次偷拿父母的东西被发现时,如果父母说:“你怎么‘偷’爸爸的钱?你怎么好的不学,学做‘小偷’?”那孩子就会明白“原来这就是‘偷’啊!”,认为父母把自己当“小偷”,是坏孩子,甚至孩子还有可能产生自暴自弃的思想。事实上,孩子在做某件“坏事”之前,根本就不知道它是错误的行为,心里也根本没有“偷”、“抢”、“夺”等概念。注意沟通的语言、方式和方法,针对不同情况适时采用恰当的沟通手段,往往会使沟通的效果事半功倍。这是在家庭教育中尤其要注意的方面。

3.家庭教育中的“激励”

在管理学中激励的分类很多,其中一种是将“激励”分为“正激励”——奖励和“负激励”——惩罚。在家庭教育中要善用正负两种激励,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帮助他们掌握正确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方法。“虽然家长爱护孩子是天性使然,但做父母的还是要做到既威严而又慈祥。”“反之,孩子就会养成任性和骄横的习性,就会对父母没有应有的敬畏。”“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做到严慈相济。越是对孩子抱有一颗慈爱的心,就越是要严格要求。”在孩子做正确的事时,要鼓励他,奖励他;在孩子做错误的事时,要批评他,惩罚他,使之明白哪些是对的,是受支持的,哪些是错的,是受抵制。管理学对激励的另一种分类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善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对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需求,可以有效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可以为孩子设立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他们去完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但奖励不宜过多、过重,使用频率不宜过高,让他们明白“耐心、恒心、努力和毅力”的重要,明白“任何辛苦都是会有回报的”,明白“不劳而获”、“不学无术”、“投机取巧”都是行不通的,是可耻的行为。

三、小结

管理学教育范文2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酒店礼仪主要由理念、制度、行为三个部分组成。礼仪教育在中职酒店管理学习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良好的礼仪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就业机会,对中职学生的学习成长与职业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中职酒店管理学生礼仪教育的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中职;酒店管理;礼仪教育

一、当今服务礼仪在酒店行业中的重要性

酒店行业属于新兴的服务行业,对服务人员的礼仪服务要求较高,要求服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才能更好地服务客人,令客人满意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企业的口碑。现在很多酒店把服务礼仪当成是酒店的一种文化,好的服务礼仪已经成为酒店企业的竞争力。以前酒店行业习惯把酒店产品作为主要竞争力,但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品已经不再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客人更注重的是享受服务的过程,因此服务礼仪成为了酒店服务行业的重中之重。

二、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礼仪教育现状

1.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缺失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礼仪文化,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但随着西方礼仪的传入,现在更多的中职学生懂得握手、点头、介绍之类的礼仪,却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作揖、鞠躬、谦让类的礼仪。在2008年奥运会上,礼仪小姐身着青花瓷服装,无论仪容仪表还是语言举止,都向世界展现出了我国传统的礼仪之美。可见,我国传统的礼仪教育其实是非常有特色的,并且为世界所公认,学校需要把这种传统文化教给中职学生,让他们从文化中学习自己国家的传统礼仪,并为企业打造具有传统特色的服务礼仪文化。

2.重形式轻内涵

礼仪展示在酒店技能竞赛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说明酒店专业对中职生礼仪培养还是比较重视的。比赛中一般要求选手进行仪容仪表、微笑、站姿、蹲姿、行走、指引等的展示,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学校会要求学生学习站姿、蹲姿、坐姿、微笑等礼仪,但很多学生会觉得枯燥、无聊,不明白一个比赛为什么要这么繁琐,还要对一个动作进行成千上万次的训练,这使得礼仪教育适得其反。其实在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礼仪是由内向外散发出来的,先懂礼再进行仪的训练,效果会更佳。现在很多企业向学校反映学生不懂得如何发自内心地“笑”、部分中职生不具备主动服务的意识等,这与我国中职教育重形式轻内涵是有一定关系的。

3.礼仪教育模式缺乏多样性

目前,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礼仪教育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理论授课,一种是形体训练。理论授课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作用不是特别明显,有些学生甚至有不重视的情况;而对于形体训练课,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生会比较喜欢,而男生比较排斥,甚至有男生认为形体训练是女生们的课程,这导致了授课质量下降。也有部分学生认为,礼仪到岗位上一学习就会了,平时不需要训练等。造成这种意识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对中职酒店管理学生的授课模式过于单一;在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没有讲明学习礼仪的初衷以及目的;礼仪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够完善。

三、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礼仪教育的方法

针对中职酒店管理学生礼仪教育现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改善。

1.加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

加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并不是要求我们排斥西方礼仪教育,要做到取长补短。中国古代儒家礼仪文化、道家礼仪文化都深入人心,从行走、吃饭到穿衣、说话等方面都有很详细的礼仪要求,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等形式,将这些传统文化渗透到中职学生的意识中,让他们明白中国传统礼仪的美,以及学习传统礼仪对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播放影片、班级文化设计、模仿古人礼仪文化等方式,将传统礼仪文化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爱上学习传统礼仪文化。

2.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

礼仪形式化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从中职学生的竞赛礼仪展示到酒店企业录用学生的一些面试环节都可以体现出来,导致中职酒店管理学生中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机械化”的礼仪。针对这种现象,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礼仪的目的,树立他们正确的礼仪价值观,学习礼仪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个彬彬有礼的人和一个脏话连篇的人相比,大家都会喜欢前者。懂礼仪的人人际关系更加融洽,更容易受到社会的欢迎和企业的青睐。因此,从价值观层面教育学生礼仪的作用和地位,让学生明白学习礼仪的初衷,而不是机械地进行“应付式”的学习。

3.丰富教学模式,丰富礼仪学习方式

传统讲授式的礼仪教育方式已不受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欢迎,近年来,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即“行动导向”教学法,非常适合礼仪教育课堂。“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分小组学习的方法,既可以进行情景教学,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角色扮演,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除此之外,给学生布置任务,进行任务式的教学,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一个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再到课堂上进行分享,最后再进行小组自评和互评,课堂效果会更好。在社团方面,可以增设礼仪社团,通过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和行为规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发去完成学校内外的礼仪接待任务以及各种礼仪比赛,对学生礼仪学习自主性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礼仪教学水平

礼仪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模范作用以及教学水平。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以酒店的日常礼仪来要求自己,无论穿着还是行为举止都要给学生做榜样。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提升礼仪教学水平,可以通过参加礼仪师或形象设计师资格证的培训,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探索新的礼仪教学方法,尝试将新的方法运用到课堂中来,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5.改进礼仪教学考核方式

礼仪考核需改变以往的单一考核方式,不仅要让学生重视起来,也要让考核具有它的目的和意义。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考核。一是卷面考核礼仪基本常识,让学生通过简单的选择、判断或简答题,对礼仪的基本常识进行回答,达到培养学生对礼仪常识有简单了解的目的。二是过程考核礼仪素养。过程分要在礼仪考核中占据一定的分量,包括平时的一些课堂礼仪表现和行为举止,可由自评互评和教师共同评价组成。三是结果考核礼仪知识的运用。教师可以在课堂学习结束后,带学生去酒店相关岗位进行实战练习,将学习到的礼仪知识充分运用到酒店服务中去,这一部分由酒店岗位主管打分。三种考核方式所占比重为2:3:5较为合适。这样多层次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

四、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礼仪教育展望

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礼仪教育至关重要,要真正实现以礼育人,还需要做很多探索和实践。任务虽然重大,但必须坚持去做,因为这些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是将来酒店行业的希望,学校和教师有责任培养他们的职业礼仪素养,让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作者:林晓纯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盐步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吉生.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30).

[2]王丽敏.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管理学教育范文3

关键词:双创教育;管理学;教学改革;“一心二联”

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双创能力的人才,是高校教师的应尽之责,将双创教育和课程教学融为一体,也是打造“金课”的具体要求。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促进双创教育和管理学教学的融合,以更好地培养双创人才,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还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双创教育与管理学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一)顺应时代的召唤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对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教育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适应流通管理类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高校流通管理类专业在校生数量庞大,流通管理类专业人才市场似乎也出现了“过剩”迹象。但很多用人单位都反映很难招聘到有工作经验和双创能力的流通管理类专业人才,这类专业人才“过剩”实际显示的是其供给侧出了问题:这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他们的要求。

(三)提升管理学教学效果的需要

重知识传授,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师知识及教学内容更新滞后,课堂上学过的用不上、用不好,工作岗位上要用的、用得上的又没学到、没学好,国内高校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着诸于此类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管理学的教学效果。

二、双创教育与管理学教学融合的教改探索及实践

(一)以双创人才培养为双创教育与管理学教学融合的核心

1.融合的基本思路:构建“一心二联”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

2015年开始,我们先后两次对学生进行了主题为“管理学教学改革与双创能力培养”的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分别为301份、759份。调查显示:学生最不喜欢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最喜欢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企业模拟经营教学法和团队学习;学生不满足于管理学课程只能学到书本知识,希望通过学习本课程来培养管理思维,改善心智模式,提升自己的双创意识和能力。从双创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导向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我们提出了双创教育与管理学教学融合的基本思路:构建“一心二联”的管理学教学模式。“一心二联”的管理学教学模式,就是要把双创人才培养作为管理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围绕它来实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大课堂的融合联动,在教学全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和潜能,使更多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双创活动和实践中来,成长为有较强双创意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

2.用“四进”举措凸显双创人才培养这一核心

“四进”举措即“进头脑”“进人才培养方案”“进课程教学大纲”“进教学全过程”。“进头脑”,即通过学习有关政策和教育部会议精神,建立起“创新创业教育是育人为本的价值体现,创新创业教育是常态化的教育工作”的教育理念,坚持“以本为本”,着力推进“四个回归”。“进人才培养方案”,即将双创人才培养作为本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条红线。“进课程教学大纲”,即将双创人才培养落实到管理学教学大纲中,把优化学生心智模式、帮助学生学会系统思考、提升双创意识和能力纳入课程教学目标,进一步完善管理学教学内容,更多地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进教学全过程”,即不仅第一课堂教学全过程要围绕双创人才培养这个核心来进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联动也要以更好地培养双创人才为宗旨。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双创教育与管理学教学融合的有效路径

1.将双创人才培养这条主线贯穿第一课堂教学全过程

(1)及时播种双创的种子

管理学是流通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本科的第一学期。我们给学生上第一节管理学课时,就开始播种双创的种子。例如,我们会通过“谈谈你眼中的管理”这一互动环节来开始第一节课的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先提出这个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适时地对已经回答的学生的答案予以总结,启发其他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和回答同样的问题,或教师再提出和上一个问题有关联性的问题,让学生再进一步思考和回答。教师穿针引线似地一步步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管理是一种活动、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创新,好的管理者,就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性地解决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1]

(2)以“理解”式的知识传授模式

激发学生双创的思想火花通过构建“理解”式的知识传授模式和采用师生平等对话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等来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激发出学生双创的思想火花。这种“理解”式的知识传授模式,不仅要求管理学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程现有的知识,还要进一步花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些现有知识生成的背景及不确定性[2],探索它有没有重建的可能性,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和善于探索新知识的好习惯。

(3)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我们充实和完善了教材中较少的中国早期管理思想的方面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也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抵制创新的原因、创新管理的技能等具体教学内容进行了充实和完善。

(4)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制度保障

结果考核就是指期末考试,而过程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出勤率、课堂表现、案例分析报告、调查报告、“商道”等企业经营模拟决策课业完成情况,学生这些方面的表现都是他平时成绩的依据。期末考试题中也增加了开放性、灵活性较强的内容,以测试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点燃学生的双创热情

其一,指导学生课外的团队学习,既要努力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其二,指导学生将管理学知识具体运用到物流协会、电商协会、创业协会等社团活动中去。其三,举办“安庆创业讲堂”等“请进来”的校企交流活动和考察安庆48电商园、桐城电商园等“走出去”的校企交流活动相互呼应,使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和鲜活。其四,指导学生网店运营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网店建设、采购、订单处理、储存、包装、物流和配送等系统性工作,切实锻炼学生的系统思维。

3.借助学科技能竞赛平台和PU系统,使两大课堂的融合联动精准高效

现在不少流通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学科技能竞赛,都借助高仿真、信息化程度极高的软件平台来进行,融互联网、信息化、角色扮演、仿真模拟、商战实训为一体。我们2016年开始指导学生参加以“商道”为平台的创新创业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连续三年晋级全国总决赛,2017年还获得了全国总决赛特等奖。学生参加竞赛,培训、练习及比赛都是在课外时间进行的,需要结合第一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第二课堂所获得的实际操作能力,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借助高仿真的比赛平台,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角色扮演中对企业运作有了更强烈的体验,对管理学理论知识在商战实践中的应用的体会也更加深刻,锻炼了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系统思考、创新、责任感这些该有的管理思维。PU口袋校园系统作为提供高校大学生成长服务的一个互联网平台,以高校第二课堂为切入点,以为学生及学校提供创新创业、就业衍生服务为出口,学生凭学号登录平台,可以在线来开展和参加社团活动,获得第二课堂学分。目前本院学生参加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等赛事的培训、练习及获奖,就可以在PU系统上申请及换算为第二课堂学分。借助学科技能竞赛平台和PU系统,不仅使两大课堂的联合融动有了切实对接的通道,又实现了信息化、互联网和激励机制的有机结合,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成效、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取得的成效

第一,教师努力践行“四个回归”。教师的本份就是不忘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心,我们课程组教师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在思想上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在教学实践中也积极主动地努力将双创教育与管理学教学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创”的良好氛围,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第二,学生得以更好地成长。自组织学习可以真正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它具有开放性、主动性、不确定性和可持续性这些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特点[3]。我院参加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的学生90%以上都是一、二年级学生,很多专业课还没有学,他们就通过探究性的、团队式的自组织学习来获得参赛所需的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还利用网络和自媒体来进行团队式的自组织学习,以突破时间和空间对学习的限制。学生学会了探究性的团队式自组织学习方式,情商、逆商、团队合作能力、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第三,形成了较浓厚的“双创”氛围。现在我院有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旨在培养双创能力的学科技能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既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也促成了自身双创能力的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1.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研教改激励机制尚不健全,教师进行教研教改的积极性还不高。第二,专业性的第二课堂活动缺乏必要的设施及硬件,专业教师指导专业性的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还比较有限[4],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不乏功利性的动机,不少学生双创活动中碰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第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联动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例如,PU系统在我校都还处于试运行阶段,专业教师对PU系统知之甚少。

2.对策思考

第一,进一步完善教研教改激励机制,切实提升教师教改的积极性。高校要做到像重视科研那样重视教学和教研,对教师教研教改工作的奖励形式也应该多样化,而不能只是简单的物质奖励。第二,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教育和意识品质的培养。从学生入校时起,学校、学院、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就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努力拼搏的精神。第三,健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联动的机制,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性的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教师指导的对接,增加其活动的效果和受益面,与此同时,还要提高PU系统的利用率,更好地利用它来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张琴.创新能力培养:“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一条红线[J].中国市场,2016(40):161-163.

[2]刘学忠.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2008(1):103-105.

[3]史利平,王明平.论基于自组织学习的学习主体构建[J].课程教学研究,2016(11):7-10.

管理学教育范文4

【关键词】法学;行政管理学;教育;体会

法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学科领域并不相同,但此二者存在密切关联,于近年来的高等教育中均表现出极强的融合性与互补性[1]。行政管理包括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与政府运作,管理学在看重速率与结果的同时,还着重追求秩序、公平及法治价值,行政管理者拥有的行使权力则不仅被法律所制约,还应接受法律的引导,而在进行管理时,需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灵活运用法律法规,从而使由实际情况中产生规定与政策经得住法律检验[2]。对于教育理论及实践,我们不仅需看到法学与行政管理间的权利义务内容与规范向性,更需看到此二者表现出的互相交叉、互相借鉴包容及渗透情况。

一、方法论借鉴

高级知识层级与法学方法论是支撑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关键。法学方法论具有极强的规范性,法律适用于法学研究,但应给予仔细、严格的推理,在可被借鉴的法律方法中,行政管理学教育的思维方式应建立以法律为中心进行思考行政管制问题,需追求法律正义程序,在衡量事物时应以法律当作金标准,并进一步对决策与事件的法律意义进行思考。另外,从法制价值追求角度上,应帮助学生充分掌握解决纠纷冲突的能力(在法律范围之内)。政府管理中的服务型理念则表明行政管理学还应不间断地借鉴和参考法学方法论,不论是政府行政管理,还是企业行政管理,均需应用法律方法进行研究。如今,行政管理学已舍弃了以前的传统研究模式,在面临众多问题亟待解决的今天,行政管理学与法学均更为迫切地追求民主与科学。有相关研究表明[3]:行政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已不在只是单一的探究效能与效率,更为重要的是需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捍卫人民主权及尊重个体尊严的实践责任相呼应。目前,已不断着重强调科学民主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教育需借鉴法学的持续程序性思考问题模式,以使学生不仅需理解行政管理绩优性的重要性,还需理解程序的权利义务合理性与正当性。

二、理论知识的融合

在法学理论知识和行政管理学教育的融合方面,最具直接互促互补性也最易想到的就是行政法学和行政管理学知识的互动,此二者虽不是相同的学科系统,但在行政管理学教育内容之中,必须要有行政法学理论的参与。我们从产生行政法学与行政管理学时代背景来看,二者的完善对相互发展均有极大依赖,而目前社会所需求的公平效率法制管理,与行政管理需求基本一致。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法制化行政管理”,需在法律控制范围之内有效的提高行政效率,详细说明就是行政管理学如何有效管理行政内部人员与组织间的关系及如何解决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充分了解行政法学知识可确保其基本权利全面覆盖社会公平含义,行政法学是从给予充分说明行政权限的覆盖范围与对行政救济的侵害。有学者认为[4]:在合理设计行政程序及司法审查公共管理问题时,均可站在法律思维层面充分思考各种公共管理问题(包括行政管理)。近些年,伴随时代持续变革,出现了处于私人及公共部门间的“第三方机构”,如:行会、协会等,此类情况均需行政法给予对应答案,如:相关监督制约机制、权利来源及地位性质等。如今,随着政府职能得到全方位的完善,其已为法学视角下行政管理学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目前,已有部分法学教师加入到行政管理学的队伍之中,法学教师可教导众多法学相关的课程,如:公务员法、宪法及法理学等,此类课程均是极为重要的必修课程。有相关研究表明[5]:行政法学可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主要学科,而调整公共权力法律学科(包括行政权力及其相关领域在内)可作为辅助学科,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公共管理法律知识系统。在美国,法律思考途径课程已在公共管理教育中得到开展,而我国应参照政府体制,充分考虑如何经行政管理教育对公共管理学教育进行完善。通过学习法学基础与培养法律思维,可有效使学生养成在法律范围内分析公共政策,以及通过法律方式思考行政管理活动合法性的一种良好思维方式,同时使学生正确认知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出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的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学不仅适用于政府行政管理,还适用于企业行政管理。从法律角度开展实践与研究工作同样有利于企业行政管理,对于企业行政管理者而言,不仅要充分具备组织内部管理技能,还要具备较高敏感度(针对外部环境),如:外部法律制度,以使自己所在的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对于外部法律制度也可适应[6];同时,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法律制度可发挥出制约作用,如:制约企业行政管理的范围与作用,故在制定管理策略时必须重视法律制度的研究。目前,在法律研究与实践方面,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均已全面展开,故对于现代管理者而言,必须具备法律技能及思维,同时,企业模式在今后也会渐渐作出改变,从而对企业行政管理和法学互动带来一定挑战。因此,企业行政管理教育不可仅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还需于教育之中加入各种理论知识,如:法学,从而培养出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以促进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发展。

三、实践的意义

对于行政管理实践教学而言,需高度重视运用法律技能与采取法律思维对行政管理案例进行充分、详细的分析,相比机械地对学生灌输法学理论知识,实践教育更重视如何发挥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通过发言、讨论及辩论方式提高其主观能动性,此十分有利于学生完全掌握行政管理的技能与技能,同时可充分培养学生从法律思维角度去理解各项事务[7]。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由法律层面进行应用管理知识,从全方位对立法的效率与科学性进行思考。如今,和其他科学实践面对的难题如出一辙,行政管理的实践教育、社会实践同样无法打破形式化主义,从而较难看到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被培养出。因此,在对行政管理学中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完善时,不仅需创新与建立一个有效的实践教学系统,还需考虑何如融入行政管理学和法学之间的互动联系[8]。有学者在谈及公务员方面的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提出的部分理论观点值得在实践教育中(行政管理学内)深入思考,如:部门法中的职能交叉难题、对应集中行政处罚权难题及多头多重执法难题等。[9]。管理中包含行政管理科目内的繁杂性,则势必也具有其所附带的实践繁杂性,故而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可能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并予以创新。

四、小结

管理学教育范文5

关键词:教育经济;管理学;学科设置;合理性;辩护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学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概念,通过学科的设置,能够有效的梳理好知识,确保知识系统化、规范化。由于世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因此学科的设置也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设置,才能符合社会进步的需求。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兴起与设置是时代的产物,也受到了政府的支持,因此我们要从整体上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进行研究,深刻的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社会性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是基于社会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学科,因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学科的设置不是随意组合而成的,而是需要什么学科的组合才能形成什么学科,学科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权力的支持和社会的需要。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设置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需要,能够深化教育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目前很多学科的分支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的形式,比如一个教育形态就延伸出了教育文化学、教育生态学等学科,但是这种分支的学科只能针对教育某一个片面的领域进行研究,无法全面的对教育的整体概念进行分析,所以需要再将教育领域向外延伸,由此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开始出现,在社会发展中,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能够更加综合的解决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促进了教育经济的发展。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教育性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兴起,并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源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本身的教育性,可以以教育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进行教育研究的延伸,从而增加教育领域意识形态的内容,学科之间可以相互交叉,针对一个问题通过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解决,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教育性能够有效的通过教育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教育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因素,只有外界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不断支持,才能不断地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进行完善,构建适合社会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的应用性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产生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可以进行有效应用的学科,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具备一定的应用性。它的应用性主要划分成为三个等级,基础教育学科、技术教育学科以及应用教育学科,这之间有着严格的划分,教育经济与管理在社会中的作用决定了它的应用性学科性质,但是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本身发展还不成熟,没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因此需要不断在社会实践中加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的应用。

四、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多样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各个学科开始出现交叉融合的现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知识内容非常丰富,学科向着多样性发展,这种学科交叉模式不仅是对传统单一教育学科的发展,更是对学科之间的创新。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之间的多样性促进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知识的综合发展,能够从整体上开展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知识的研究,通过这种综合知识的融会贯通去解决社会实际中的问题,提升解决的效果。

五、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管理性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不仅具有教育形态的教育性,而且还具备了管理形态的管理性,它同时属于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通过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综合发展产生的新型学科。管理在学科领域也延伸出了很多分支,比如工厂管理、人事管理等,但是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可以更加全面的覆盖管理与教育的内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本质也是要向着管理方向迈进的。

六、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性

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是在新时期发展出来的新兴科目,它的设置结构、形式以及内容还很不完善,发展还很不成熟,但是事物总是由不成熟向着成熟发展的,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具备一定的发展性。在未来的发展中,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可以依据自己的教育属性和管理属性不断地完善内部的组织架构与内容,形成独特的学科体系,在教育中向着管理的方向发展,有着专业的学科研究人员和专家,在社会中形成一定影响力,从而构建我国特有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体系。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场不断发展的今天,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受到了很大的重视,政府也在不断的支持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设置。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兴起与设置是时代的产物,也受到了政府的支持,因此我们要从整体上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进行研究,深刻的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的合理性进行分析。通过学科的设置,能够有效的梳理好知识,确保知识系统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周仲高.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设置的合理性辩护[J]教育与经济,2003,(2):5-8.D

[2]蔡慧.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视域中的人才培养综述与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34-35

[3]杨天平.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设置的几点不同看法[J]教育与经济,2002,(3):1-5

管理学教育范文6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发展困境;发展对策;学科发展

1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

1.1研究范式缺失。科学的研究范式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学科教育当中,存在一些的缺陷,任何一个成熟的学科都需要具备系统性的范式。范式是每一个学科成熟的内在标志,具体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具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科学共同体,即有着共同目标的研究队伍,形成一系列规范的行为和价值标准,在这个学科内进行不断的探索。二是建立完善的制度,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里面有着系统性的组织以及会议制度,还有专业期刊针对学科领域研究进行发表。三是在科研过程中获得了较高的研究成果,成为学科的经典作品,被科学共同体认可。四是该学科出现了权威性的人物,发表过一定价值的学术研究作品,奠定了学科基础。然而目前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相关学术经典并未展现,其范式的缺失阻碍了学科的良性发展。其根本在于学科的归属混乱,由于这是一种交叉式的新型学科,部分院校有的将其归类为管理学,而有的则把它归类为教育学,只有很少一部分学校将其归置在经济学科,这种现象造成了这门学科的理论侧重点不一致,各大院校各行其是,最终导致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混乱无序,无法形成一种成熟的范式为后来学习者提供理论基础。

1.2课程体系错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存在课程体系错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容与结构上。对于该学科内容上的错位主要是由于学科归属问题引起的,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属于多种学科综合交叉而形成的,如果将其归类在管理学体系之下,其内容主要以各类管理课程为主,辅之以教育学与经济学,如果将其归类在教育体系之下,其内容主要以教育课程为主,缺乏有效的系统性归属,课程内容安排比较混乱,忽视了该学科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为学位课程加上专业课再加上选修课,但是目前,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硕士课程体系相比较其他的学科较为臃肿,出现了主次不分的现象,给培养综合性教育经济与管理人才带来极大的困难[2]。

1.3研究人员匮乏。每一个学科的发展都需要优秀的人才去推动和实现,在现阶段,制约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是教育研究专业人员的匮乏,在该领域的研究过程中,需要研究人员的专业技能对学术进行演绎和表达,目前我国设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院的高校数量较少,一方面由于该专业出现较晚,发展不太成熟,因此,具备教育、经济以及管理三方面综合性素质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制约了学科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毕业的学生中,大多数都从事其他行业,只有极少数投入到这种交叉学科中进行科研活动,严重缺乏研究科班队伍,许多教师也是从其他经济、管理等专业中进行调配,这种研究队伍非常不利于该学科的知识技能传播。

1.4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桥梁,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以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于该学科的学习与发展。如果对教学方式加以正确的组织,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引导自主发展,使其成为学科技能传授的发展根源。在现阶段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方式单一的缺陷,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开设的教育课程管理依旧采用统一大纲进行教学规范,许多试点高校在该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采用教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的教材,部分课程教材仍旧在统编中,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课程的管理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和监督管理。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学科老师仅仅照搬教材内容进行相关理论讲解,讲到哪里算哪里,没有对学科交叉性合作进行有效阐述,这种灌输式教学缺乏师生互动,没有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引导功能,教学方式死板,学生无法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导致无法实现培养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专业人才的目的。

2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对策

2.1重建系统性研究范式。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构自身的系统性研究范式已经成为该学科发展的首要问题。而这种学科研究范式的构建,既需要确立交叉学科意识而不是多学科意识,又要探索教育、管理、经济三者进行有机结合的最优方法,因此,建构学科研究范式将是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首先需要该学科专业人才本着专业负责的态度重新审视教育与经济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厘清三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只有充分掌握这些才能找到最优契合点,为建构系统性知识体系打下夯实的基础。另外,还要摈弃传统教育学科理念,尝试采用多种学科交叉学习的方法,深入到其他学科中,进行学术交流,比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乃至文化学等,都可以以宏观的视角进行广泛探索,去诠释教育专业下经济与管理的内在价值,以多种探索途径去发掘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式方法。此外,国家也需要进一步用官方的姿态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进行系统性归纳,明确其学科隶属,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2.2完善课程体系。建构完善的课程体系需要扩大课程范围、丰富课程内容。目前,我国各大院校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专业归属于教育学,课程内容局限在教育类方面,但是这是不对的。该学科应当囊括经济以及管理类的课程,并且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各大专业必备的使用工具,包括教育管理,因此,在该学科的课程上也可以开设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培养先进化的教育管理人才,只有扩大课程范围,才能拓宽专业知识结构,才能宽阔研究视角,进而提高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课程内容需要包含实践环节,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遇到教育管理的重大问题时,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解决。尤其是与该课程前沿相关的动态变化,可以设计到课程中的案例研究与专题探讨中,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决绝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的课程体系可以针对重大教育问题开设专门课程,组织跨学科性质的讲座,培养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根据中国教育的现状来看,基础课程还是需要的,但是在这种基础上还应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课程可以设置为教育行政管理学、微观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经济学等,以此开阔学生的教育科研思路,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3]。

2.3培养研究人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为多学科交叉性研究,并不是部分单一学科研究进行组合,二是多学科进行有机结合,这种方式在方法论上也是一种创新,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需要培养掌握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人才,对于研究队伍的优化首先可以选择优秀的教师,他们是负责承担学科日常教学以及研究的主要力量,只有掌握教育、经济、管理三者之间的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才能更好地传道受业解惑。由于现代高效的师资力量不足,因此存在兼职教师,在选择兼职教师上,也需要对其业务进行严格把控,选择了解多学科交叉系统性课程的教师,充分了解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给学生解答,虽然这类教师的行政关系与专职教师有所差别,但是同样可以提高培养人才的作用。另外,各大高校对于开展的各类讲座可以聘请该学科上著名的专家或者教授,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丰富学生该学科的知识面。

2.4丰富教学形式。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培养的是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要求学生把握教育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未来教育做出相关研究,因此,在这一阶段,除了打好基础理论知识功底,还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基于这种需求,丰富教学形式势在必行。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倡导开放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开放性教学需要转变师生僵硬的关系,建立友好交流互动的模式,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开放性教学还可以扩展到教学活动上面,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室内,还可以延伸到校外,打破单一的课堂讲学,实现动态式讲学,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对于教育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欲。另外,教学方式还要转移到创新上面,有效的通过多样化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开发新的视角、提出新的看法,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研究发展提供契机[4]。

3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要进行充分了解,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充分展现学科优势,重建研究范式,完善课程体系,全方位提高学生以及教师的综合素质,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给我国教育事业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田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评《教育经济学》[J].商业经济研究,2020(22):2.

[2]唐晓姣.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新校园(阅读),2018(09):22.

[3]赖宇欣.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6(26):274+283.

管理学教育范文7

关键词:成人教育;管理学教学;对策

引言

管理是提升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基本条件之一,而管理学是一个以研究系统及其规律的交叉性综合学科,可实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管理学的作用效果明显,但当代成人教育存在的固有弊端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效用,以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基础,及时找出合适的解决策略,能进一步提升成人教育的价值,保证教育高效而稳定的进行下去。

一、成人教育中管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问题

当前我国成人教育中管理学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材问题,因为成人教育发展起来的时间较晚,所以几乎所有的管理学教材都是传统的普教或者是自学考试教材。教材本身没有很大的错误,但相关理念的实践与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不相匹配,很多内容都只是浅尝辄止,理论意义强于实际意义。而即使是及时编写全新的教材,也难保其观点与后期的社会背景相吻合。因此,提升教材的实践性成为管理学的一大难题[1]。

2.教学方式问题

当前成人教育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管理学相关知识,而学生在课堂上倾听。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弊端,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听课,一段时间后就开始走神,这样大幅度降低了学习效率。此外,教学方式问题还体现在课程设置这一方面,成人教育具有模拟大学教育的特点,所以在很多时候更加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内容也多为管理学理论,较少能够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于是失去一定的教学质量[2]。

3.学生和教师存在的问题

学生问题体现在学习和工作的兼容性,成人教育与全日制的普通高校教育不同,学生多为参与社会劳动工作的成年人,因此无可避免地造成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关系,有时候时间协调不开,使得课程缺席或因为工作而上课分心,降低管理学学习的效率。而教师是成人教育的主体,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管理学相关知识的效率,现在部分成人教师依旧存在一定的教学不足问题。例如教师上课的趣味性不足,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再者就是有些教师上课乏味,单纯照着PPT阅读,不能和实际结合,于是实践性作用降低。

二、成人教育中管理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1.完善教材

完善管理学教材是解决教材不匹配的根本措施,相关单位可组织专业人员编制全新的管理学教材,教育机构自编教材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正如当前很多高校都是选择自主编写的教材,因为这样才更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机构自主编写教材以后,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性的教学工作。例如在制作PPT的时候,多选择当前知名企业的管理案例,于是学生在看见相关案例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熟悉感,结合管理学知识展开案例分析,答案不唯一,但学生参与课堂的效率和积极性均大幅度提升,成人教育成果效率改进[3]。

2.丰富授课方式

教师是授课的主要人物,授课质量高低与学生质量关系重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丰富授课方式,例如在教学管理学中的评价方式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与情境表演,学生扮演专家这一身份,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完全仿照德尔菲评价法的步骤,从获取专家意见到负责人收取统计意见,再到最后的总结陈述、分析意见质量过程,这样一整套的表演步骤,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专家评价法的评价方式和具体相关步骤,于是在后续的学习中加深对这种措施的理解,也能更好地应用。再者在学习管理学中决策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借用正反方辩论这种方式来增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辩论的主题是“引入外来员工对企业的利弊”,辩论的各方有理有据,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分析决策的效用和不足,具有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用,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课堂活跃度方式[4]。

3.合理的时间分配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学生和教师的联系方式不再局限于当初的通话联系,而是可以利用通讯软件与相关媒体平台来共享学习资源,提升沟通的时效性。例如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以专业和班级为共同点,建立相应的微信群或QQ群,学生在这些平台上可以及时下载教学相关资料,及时达成复习的目的。同时当学生遇到工作和学习的矛盾时,学生还能及时联系到教师,查询相关的调课或者是弥补知识点方式。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这些沟通平台联系,互相询问学习技巧,增进彼此间的联系。除此之外,成人教育的考核机制也可以做出适当的修正和调整,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可通过建立健全考试系统让学生参与考试,这样学生就无需亲临学校考核,避免工作和距离问题导致的学生错过结业考试问题,达到真正的学习教育目的,还节省了教育成本,使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中实现双赢的目标。

三、结语

成人教育中管理学教学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成人学生在学习中的感悟和收获,然而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和完善的关键时期,教学中尚有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管理学教师应当根据这些固有弊端,选择出最适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符合成人学生生活需要的教学方式,最终取得教学的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赵静.管理学在成人教学中的“加减法”——以成人教育专科学历班教学为例[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7(3):24-25.

[2]王庆华,赵晓敏,张瑜,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成人教育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2018(9):112-113.

[3]刘洪林.成人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4).

管理学教育范文8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逐渐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较为明显,慢慢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同时对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开始重视起来,注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表现,进而促进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就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进行了相关分析探究,并提出了一些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以期促进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主体意识;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主体作用越来越明显,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也慢慢被人们重视起来。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了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主体,这对于高职教育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主要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客观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

1.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推进教育的发展。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下,还有助于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教育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主体式教育突出了学生群体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在高职教育管理中,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教育观念,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教育的发展。

1.2弥补了传统教育管理的不足。

就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来说,注重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尊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发挥,难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管理和培养,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理解并不充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高职教育中,学生主体式教育弥补了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注重学生的自我参与,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可行性

2.1符合现代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

就目前来说,现代高职学生具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而且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较为敏捷,具有着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于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意识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不断的改变,高职学生也慢慢有了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也开始发挥自身在教育中的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2“大众化”教育现状为其提供了客观条件。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大众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主流方向,这不仅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同时也给予高职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来说,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学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同时教育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改革和发展。由于教育的发展,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也普遍增大,学生本身的个性差异也变得更加突出和明显。另外,教育的发展令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性,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主体式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市场人才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讲,增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培养自己各方面素质,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将教学和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而大众化教育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措施已经渐渐不再满足于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模式的进行提供了客观条件。

3.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创新之处

3.1教育观念的创新。

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转化为自导自控的行为,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的体现,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生主体式教育转变了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更新了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发挥自我能动性,实现自我价值。在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另外,还需要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课程,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来开展教学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

3.2教学方法的创新。

目前来说,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对于如何发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为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要讲解基本的教学知识外,还应该对于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要运用更多科学合理的归纳教学法,并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而促进学生和教育的全面发展。

4.结语

对于高职教育管理来说,学生主体式教育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注意作用的发挥,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学生主体式教育还是需要注重教师的指导,学生也要接受教师的指导意见,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加强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促进教育的发展。

作者:王楠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陈瑞丽.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23)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