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绩效预算管理论文

高职院校绩效预算管理论文

一、高职院校原有预算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编制欠科学

多数高职院校在编制预算时,往往会根据领导的意图,对相关指标进行分解,对职能部门、各院系及相对独立核算单位下达预算指标,而职能部门、各院系和经济独立核算部门只能按照指令分项编制本部门的财务预算,这种预算过程不能体现二级机构的发展规划和意图,使它们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消极应对,从而使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采取增量预算的方法编制预算,在上年的支出的基础上,考虑当年经费增加情况下分配各部门的资金。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由于以上一个教学年的支出作为基础,认为过去的所有的支出都是合理的,无需进行大的调整。年复一年,仅仅在局部进行调整,固化了资金在各部门的使用比例。部分院校虽然采用零基预算这种较科学的预算方法,但预算项目定额标准确定的缺乏依据或不合理,导致预算指标脱离实际,同时预算编制部门缺乏软件系统支持预算的编制,预算外资金数额较大,导致预算的准确率偏低。

(二)预算执行欠监控

预算执行缺乏控制体系,目前高职院校的预算管理人员归属财务管理部门,有些院校甚至没有专业的预算会计,二级部门基本没有专业人员进行预算管理,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有效管理,进行预算过程控制基本成为一句空话,造成预算与执行相脱节,预算仅仅是账面数字的摆设,导致年底突击花钱,而需要完成的计划项目完成与否却没有人去关注。许多院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形成相应的考核、评价和奖惩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财务部门仅仅临近年未时,对某些余款较多的部门进行提醒。各部门在作款过程中是否符合相关预算项目,是否可能超越预算,资金使用是否符合规定等等仅仅停留在报销项目的监控上。

(三)预算效益欠评价

高职院校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前期的合理绩效评价及项目可行性和有效性的事前评价,使资金分配缺乏合理的依据,对资金分配比例的确定比较模糊,使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在预算执行中,无论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是执行单位,只注重资金的分割,需忽视过程监控和结果的评价,只管播种不问收获;许多院校的预算项目没能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相衔接,缺乏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缺乏预算执行偏差发现及纠偏系统,缺乏预警机制及应对措施,对预算脱节难以进行有效调节和补救。

二、构建高职院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

针对以上问题,在高职院校构建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以其教育服务的绩效状况为依据,统筹安排预算资金,形成预算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评价和监控体系,以资金使用的绩效促使预算资金的分配的合理性、预算执行的全程监控及预算效益的有效评价,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构建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预算编制机制

1.选择以零基预算为主的编制方法

零基预算方法是根据下一年度业务预测和发展规划为依据,重新拟定相应的预算收支项目和定额标准,一切收支均以零为出发点,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收支预算的一种方法。零基预算不以历史数据为基础,一切以零为基础,以预算年度的业务预测数据为基础。该方法一切以预算年度预测发生的各项费用项目,分清轻重缓急,安排收支预算,不受以往数的影响,可以使各部门充分考虑其发展规划,制定开源节流方案,促使预算部门精打细算,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建立预算项目库,核定项目收支定额

应建立预算项目库,根据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发展规划,建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基础设施改造、专项设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科研、招生就业等项目库,核定各项目的收支定额,并根据学校的发展计划,不断更新、完善。

3.建立由下到上、再由上到下的编制机制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财务部门应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指导性预算,指导性预算应包括学校的整体要求、约束性预算、最终绩效的评价和考核。各部门在指导性预算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拟定自己的预算计划,然后同财务部门汇总整理,组织专家组审阅各部门编制的预算的有效性有和合理性,统筹兼顾,统一调整,最终形成与学校总体目标相适应,兼顾部门预算项目的必要性、可实施性和时效性的预算方案。方案形成后,还需反馈到预算执行部门,征询意见,经过由下到上、再由上到下的过程,使该预算方案一方面不会偏离学校的总体目标,另一方面也能兼顾系院的规划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刚性约速的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机制

1.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预算执行实行分级管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要严格审核,依照相关法规、制度、预算方案审核费用收支项目及金额,各职能部门、系院对业务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负责,对重大项目经费支出,须有归口领导审批,如因特殊情况,有超出预算的业务发生,需按相关程序进行申请及审批。

2.建立有效的预警监控体系

对预算执行情况应实施实时监控,对全校及各部门资金总额的使用进度、专项资金的使用进度、资金收支与监控指标的偏离情况及资金使用效能等进行监控及预警。对进度过快或过慢、资金收入项目根据业务量预测可能按预算完成情况、某费用项目资金支出预测可能超预算情况、资金费用支出效率偏低(如实训室建设后完全闲置等)等进行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调整预算项目或对费用支出实施严格控制措施,使问题的出现扼杀在萌芽之中。

3.建立导向性的预算执行的考核体系

根据预算项目的具体情况,建立与人员绩效考核相适应的预算执行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及资金使用效益。各部门资金使用情况及资金使用效益与部门负责人的年度考核相挂钩,应设计与预算方案相适应的考核指标,如预算执行率、预算变更率、专项资金使用率、支出收益率等等。根据考核结果,匹配相应的奖惩措施,从而促使预算执行部门根据预算考核指标引领预算的执行,使预算执行的考核体系起到导向性的作用。

(三)构建全程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

1.建立系统的、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与高职院校目标体系相适应,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应包括校级预算绩效指标和二级部门预算绩效目标,应有年度指标、半年度指标、季度指标和月度指标,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绩效评价指标,应可计量、可评价以及可操作。对专门项目预算,应有对应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指标体系还应包括评价范围、评价时间、评价工作标准和评价结果分析等内容,还应有与评价结果相适应的奖惩措施。

2.搭建预算绩效评价与学校绩效管理相沟通的桥梁

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学校绩效管理考核挂钩,才有可能让绩效预算管理模式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不能与学校绩效管理业绩考核挂钩,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就不可能有效,只能流于形式,成为一种“摆设”。但如何挂钩,当前在高职院校中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有的是资金投入与服务产出(就业率、招生比例、在校生规模等)挂钩,有的是直接把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为业绩考核指标,有的仅是以资金总额控制作为业绩考核指标。但无论是哪一种挂钩方式,应结合学校及部门的实际情况,分清责任,理顺考核的范围和标准,让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真正能为学校绩效管理所用。实现预算执行与绩效管理相沟通是实现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关键环节。

三、实施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保障

(一)组织保障

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改革高职院校财务机构的设置,设立预算管理工作组,专门负责预算的编制、执行、监控、分析等工作,校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审查、批准、监督)、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质询)、纪委、审计部门(事前审计、纪律监控)、财务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审查、分析等)各司其职。

(二)制度保障

要使绩效预算管理模式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需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编制与审批制度、预算执行制度、预算执行控制制度、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及预算绩效审计制度等,这些制度应明确预算编制、执行、评价、事前审计和事后审计等相关工作的流程及要求,使绩效预算工作整个过程有章可循。

(三)管理手段保障

通过构建的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创建预算过程需要的各要素的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技术使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较科学但较复杂的预算方法得以实现,实时、动态地监控预算执行情况,掌控资金流向,及时传递预算执行进度和详细收支信息,及时实施预警和进行数据分析,自动根据平台数据实现预算执行的绩效评价。

作者:叶启明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