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优化研究

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优化研究

摘要:

高校体育场馆不仅是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重要场所,也是服务全民健身体的物质载体。体育场馆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它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但同时在运营模式、管理方法、技术支撑、成本管理、绩效评价、设备维护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分析归纳等方法,以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为研究主线,科学构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体制保障路径、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同时,针对现有的运营管理体制弊端,提出相关管理政策,制定多元化的运营策略,加强对高校体育场馆的政策引导,完善其运营管理制度。

关键词:

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优化策略

一、前言

目前,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健康服务需求的日益提高,作为重要的运动场所,体育场馆在管理与运营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服务对象、服务功能的改变,体育场馆管理者在场馆运营管理过程中必定要不断调整管理理念、创新运营模式、转变单一化思维。为了最大化满足学生教育教学及公众对健康的需求,有必要针对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的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场馆使用效率,降低管理运营成本,提出科学的路径设计对策和模式选择,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且切实可行的、人性化的运营管理方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针对北京、上海、广州、四川、陕西、山东、安徽、新疆等省市的52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电子资源,搜集、整理120篇与“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有关的硕博士论文、期刊文献、会议资料等,通过对相关研究内容的类比,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对象为部分省市的高校体育场馆主管人员,问卷内容主要围绕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存在问题、供需比例、开放情况等有关问题进行设计,问卷发放数量为52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回收率为96%。回收后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3.专家访谈法

据文献搜索汇总,对研究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面的部分专家进行访谈,对专家提出的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同时对专家提出的建议进行归类,以获得第一手资料,这对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选择与策略提供了思路,同时也充实了研究内容,为完善发展对策奠定了基础。

4.分析归纳法

通过对调查问卷及专家访谈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现状及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之间的实际管理经验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重点分析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现状、特征、面临挑战等;在资料搜集的基础上,运用分析归纳法对场馆运营模式进行分类剖析。

5.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访谈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借助Excel软件进行整理、统计,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情况分析

在被调查的52所高校中,体育场馆总数为1493个(片)。这些场地是地方各所高校正常体育教学、师生课余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证。在所调查的高校体育场馆的数量分布中,主要以场地利用率高、可以集中修建的项目为主,某些条件好的高校还配有游泳馆、网球馆、等高档体育场馆设施。在场馆中以室外篮球场的数量最多,占到总数的20.1%,原因是因为篮球项目参与人群多、锻炼效果好、人员技术基础较高、场地建造成本相对较低,运动对场地条件要求不是很高等原因。其次为室外网球场17.8%,这也是因为近几年来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大力普及,使得更多的人员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另外,排在第三位的是室内篮球场,占比9.11%,这主要是一般室内的体育场馆都会标配篮球场地,有的综合体育馆在室内还同时配有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传统项目场地,这也是因为这些场地具有可集中性、可拆解性的特点,因此大大提高了场馆的利用率。

(二)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分析

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主要还是以体育部门直接管理为主,占比38.46%,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有其独有的优点,主要表现在更加有利于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场馆的各项设施、资源,从而使得体育场馆更大程度的开放和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项需求[1]。其次场馆的租赁模式也占到近20%,其他方式的运营管理总共占比3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一些高校在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上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而是由专门的物业公司、个人、组织进行场馆的综合管理。其中个别高校由于场地面积有限,体育场馆还作为学校大型主题活动的场所,因此还出现体育部门和学校指定部门联合管理的情况,这种情况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协调学校大型活动时的衔接沟通机制,而不利的方面则是日常的双重管理之间会出现矛盾和偏差。除了体育部门的独立管理模式之外,其它任何的承包形式的最终目的还是以盈利为目的[2],这种形式是高校保留着场馆的所有权,将经营权交到了承包者手中,以合同的形式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模式。这种承包制的优点体现了自主管理的最大权限性,避免了程序上的层层审批[3],同时在调查中还发现,采用集体承包无论从管理方式还是经营策略上相对于个人承包都具有明显优势,更能发挥团队优势,无论从更利于创造出更好的经济价值[4]。在本次调查中,设立专门机构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中占到7.69%,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负责体育场馆的日常管理,但是由于其权限有限,因此权限之外还必须向主管部门申请,这样对场馆经营利用率及营收均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同时,在国家倡导高校体育场馆面对公众开放的大环境下,也不利于公众对场馆运用的需求。

(三)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性质分析

高校的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主要有两种类型,但是在目前的实际运营管理中,行政型管理基本不存在了,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的体育场馆基本都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有偿服务,采取“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方式[5],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因此,经营型管理无论在经费来源、日常管理、分配方式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均体现出了适应当前全民健身大环境下的公众需求,使高校体育场馆的产品种类和服务质量也更加符合各方利益。

(四)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开放性质分析

目前高校的体育场馆开放对象范围已经扩大到整个社会团体与公众,但是从经营性质来看,无偿开放的对象仍旧是校内员工及校内团体,而对于校外社团、俱乐部以及个人来说仍然属于有偿开放,并且在调查中还发现,有偿开放的时间主要以节假日、双休日为主,因为这些时段学校的教学任务基本停止,使得场馆有较多的空闲时间面对校外公众、团体、个人开放;而无偿开放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工作日,原因就是由于在作日中,学校处于学生的上课时间,大部分的场馆都参与到了体育教学这个环节。另外,数据分析中了解到,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和无偿经营百分比相差很大,且向校外公众开放的时间极其有限,有的场馆甚至对外全部采取有偿开放的形式。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体育器材的制备、设施设备的维护、内外环境的管理、安全工作的监督等仍旧以由高校自行管理[6],因此场馆的管理维护成本较大,只有通过部分的有偿服务才能缓解供需矛盾、成本核算的现实问题。当然,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场馆经营管理的进一步完善,高校的体育场馆应该向公众提供更多的无偿服务,使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发挥出应有的社会功能和效益,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四、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路径选择与优化策略

(一)增加高校体育场地及设施设备资源

虽然在本次调查的高校中,各运动场地(个、块、片)的总数达到1493个,但依旧不能满足校内师生及校外公众的健身需求,这也导致了后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有偿和无偿的供需矛盾,因此各高校应在加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最大限度最有效的利用学校空地,合理规划、科学布局,修建使用频率高、占地面积小、设备维护成本低的体育设置,同时这些场馆和设施同样可以服务于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免费对外开放,为入校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众提供更多的场地设施。

(二)更新管理理念,加速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的产业化、市场化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不再是简单的开关门服务,而是在满足校内教学的基础上宏观分析校内外供需之间的矛盾,减少微观上的政策干预[7],针对体育场馆开放中管理体制、人员配置、财务管理、营收模式、开放时间、开放对象、开放项目、安全监督等各方面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合理地协调学校有关部门与体育部门的经济关系,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对于推进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三)培养专门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建立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机制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活动的核心在于管理,而管理的本质在于人员的管理[8]。为了更好的满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必须通过科学和规范的管理才能在自身经营中寻求更好的发展。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到场馆的经营效益。从这次调查中得知,体育部门独立管理的比例占到38.46%,而这些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本校的体育教师,相对于专业的管理者来说,尚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无法将经营与管理很好的结合。因此,为了更好地将高校场馆服务于公众,需要将高校体育教学及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分开,引进、培养一批既懂体育运动发展规律又懂经营的专业管理人才,采用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序运行。同时,为了节省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成本,简化行政干预,可以考虑采取“教”“管”分开的方式,即在高校场馆所有权归属学校的前提下成立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将学校场馆的教学和经营分开管理[9],这样,在满足学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竞赛等前提下,充分利用体育场馆的软硬件资源,在经营方式、经营手段、经营项目等方面独立管理,以适应全民健身大环境的需求,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提高场馆使用效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实现高校场馆的既有价值,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四)拓展公共服务内涵,创新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高校体育场馆面向公众服务已经是大势所趋,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改善国民素质、推动体育产业等的载体,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也面临着改革[10]。因此在面对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需求是时,如何拓宽经营思路、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才是高校体育场馆在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中真正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的先决条件。(1)普及健康理念,积极引导校内体育消费教育;大力宣传、全方位鼓励高校周边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消费,促进学校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形成,实现高校体育场馆和体育服务的商品化与市场化。(2)利用多渠道媒体宣传,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把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主动上门推介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内容和项目,建立学—区体育模式,并协助他们策划和组织运动会和各种类型的活动或比赛,按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和锻炼时间组成不同宣传小组,提供体育指导和咨询服务等[11]。这样更有利于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健身网络,为全民健身的实施提供便利的服务,同时可使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社会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多元化功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五)加强体育场馆内部科学化管理

1.通过构建场馆运营管理体系,确定场馆运营管理的理念和思路,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扩大经营范围、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经营效果。

2.通过简化行政要素、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扩大经营范围、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经营效果。

3.要开展标准化建设,实施专业化管理。完善场馆服务流程,日常运行和维护。

4.拓宽有偿服务的时间跨度,除传统的节假日对外开放以外,双休日,寒暑假都可以纳入开放的时间范围。这样,对学校体育硬件的建设和发展会起到相当的促进作用。

五、结论

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高校由于场地多少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因而各具特色,但同时也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以场馆经营管理为主线,通过调查分析场馆产权与制度、目标与效益、运营与安全、对象与环境等因素,对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制约。在场馆经营管理模式上,积极构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体制保障路径、政策引导路径和组织协调路径。

作者:何军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震,李艳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困境与优化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91-96,101.

[2]蒋仲君,张恒波.成本-效益视野下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20-23.

[3]林红,戴蕊,刘明辉.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安全责任界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8):106-110.

[4]张莉莉,李桂林,任保国.对影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效益因素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26(6):68-70.

[5]张强,陈元欣,王华燕,等.我国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发展路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4):21-26.

[6]刘勇,刘鸣鸣,石岩.我国学校体育场馆服务于社会的长效机制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1):22-25.

[7]闵东旭,李杰.高校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若干管理问题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大学体育馆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106-112.

[8]吴碧红,施文忠,刘宝亮.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2):108-115.

[9]谭建湘,周良君,陈华.国内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13,20(5):43-48.

[10]许贵福.我国城市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1,32(6):110-114.

[11]张大超,苏妍欣,李敏.我国城乡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公平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6):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