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必要性

音乐艺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必要性

一、音乐艺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育人价值

(一)音乐艺术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当前,多元的文化思潮和复杂的社会背景让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具有很大难度。如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利用音乐艺术的育人功能,有效地激发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就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我们都知道,音乐不但是个体表达情感和个性的重要方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音乐还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情感、气度和意境。一定的地方音乐文化会塑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方式。“好的音乐作品能够通过清晰鲜明的节奏,优美流畅的旋律,完整和谐的结构,完美真挚的情感,质朴清新的音乐风格,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极具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鼓舞着整个人类和各个民族,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行往往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独特气质,使高校学生增强对祖国文化历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如果善于利用音乐作品的育人价值,将作品蕴涵的人文精神、民族情怀和文化信念传递给学生,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还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操。比如在活动中演唱《黄河大合唱》这首表现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精神的伟大作品,其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情感,必然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在组织学生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时,作品明亮雄伟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生通过感悟先烈们顽强斗争、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我们当前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此外,还可以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等中国古典音乐曲目,让学生领略这些作品蕴含的深远意境,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开阔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豪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音乐艺术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强调合作、沟通和交流的社会。与时代相契合,高等教育也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合作,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全面的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人存在诸如自私、猜疑心重、缺乏责任心等不足。因此,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学生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而音乐艺术在调节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从音乐的表现形式来看,劳动号子、戏曲衬腔、支声旋律、辅助旋律等音乐元素都充分体现了音乐艺术具有集体主义教育的优势。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过:“只有在艺术中,人们才理解到一种能允许所有的人都去交流他们情感的韵律,从而使人结合成一个整体”。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大合唱、音乐剧等形式,让学生在音乐创作和体验中互相配合、互相协作,通过音乐表现中的个人与整体的配合,让学生明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团结合作、相互包容的集体主义精神。由此可见,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音乐艺术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越条件。因此,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创造机会,通过学校的一些社团活动形式,如合唱、合奏、音乐剧等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效地发挥音乐艺术的这一独特价值。

(三)音乐艺术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

音乐是一种审美行为,而审美的过程不但是一个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它还是一个个体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优秀的艺术作品就是能使人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审美教育。”音乐艺术的自我教育功能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音乐艺术能够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塑造良好人格。音乐审美的重要目标是通过音乐欣赏和音乐体验培养人的理想人格。英国音乐家阿尔文曾说过:“音乐具有唤醒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在高校学生工作中,通过音乐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促进其自由发展,形成高尚的人格。好的音乐作品犹如一本励志书籍,对人心灵的影响和人格的完善,超过任何激励性的语言。学生崇高人格的形成更是离不开音乐艺术的影响。音乐艺术的自我教育功能还表现在开发学生智力方面。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音乐艺术不仅能启迪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更能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塑造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完善的逻辑思维能力。音乐艺术特有的超越自身教育的功能使得音乐的育人和管理功能日益受到关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也要对此加以重视,在管理过程中有效利用音乐的这一功能,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音乐艺术的自我教育功能还表现在其具有重要的创新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巨大的提升作用。一方面,音乐艺术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能够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此外,音乐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组织学生感受音乐作品,形成音乐形象,这就是创新的过程。另一方面,音乐还可以丰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促进大学生管理手段的创新。结合音乐艺术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深入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的共鸣,寓情于理、情景交融,这对于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有重要的帮助。

(四)音乐艺术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音乐不仅具有重要的陶冶功能,还具有强烈的情感培育作用。一方面,音乐艺术有助于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以美的旋律、独特的音符,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并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鉴赏能力,愉悦身心。另一方面,音乐还能改善学生的不良情绪,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当前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逐年增多,通过相关研究数据和各种报道,可以看出,生活没有方向感、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薄弱、学业倦怠等是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进行心理教育的同时,采取多种教育方式、方法。因此,如何运用音乐艺术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就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好的音乐作品能够振奋人的精神,改善人的情绪,缓解人的忧郁、焦虑、紧张心理。在管理学生时,除了进行正常的心理教育之外,还可以通过音乐鉴赏和音乐表演等活动,让音乐与学生的情感相互交融,进而调整和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及紧张心理,让学生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教育管理学生时可以通过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学生体验音乐创作者高尚、不屈、伟大的灵魂,提升学生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帮助学生走出失败阴影,形成积极、乐观、平和的人生态度。总之,音乐艺术对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都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好音乐艺术载体必将推动新时期大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当前高校结合音乐艺术

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  目前,音乐艺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中有了一定程度的运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整体而言,这种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首先,一些高校及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因为教育理念落后、认识不足、方法单一、素质较差等原因,严重制约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音乐育人价值的发挥。音乐艺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管理功能和育人价值。其次,具体的管理工作过程中,一些管理工作者由于认识不足,往往存在着窄化音乐育人价值的误区。他们认为所谓的管理工作结合音乐艺术也就是搞点唱歌、跳舞或文艺汇演、比赛活动,并未真正发挥出音乐的感染能力、陶冶价值和激发功能。在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忽视大学生情感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导致大学生音乐方面的艺术修养匮乏,音乐知识面狭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力都显欠缺,造成高校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个性不突出,与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相脱节。再次,高校管理和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养不高,在实际的管理中音乐艺术运用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脱节,使得音乐对学生恰当的引导作用没能体现出来。因此,加强管理者的素质,是通过音乐审美艺术提升管理实效的关键。最后,大学生音乐基础较差,也是音乐艺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不足的重要原因。这是由于大部分普通高校学生音乐课程普遍存在问题,表现在课程设置缺乏计划性、系统性,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规律和逻辑,随意性较大。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渗透音乐艺术的策略

音乐是一种人类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因此,结合音乐艺术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渗透音乐艺术的学生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融参与性、感染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管理方式。研究音乐艺术的育人和管理价值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价值,其本质就是音乐艺术作为实施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载体之一,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以及素质的提高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种作用,笔者接下来从如下几方面来探讨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渗透音乐艺术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和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精神的体现,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十分明显。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渗透和结合音乐艺术,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通过各种形式渗透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活动之中,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良好校园文化的组织和开展。利用丰富的音乐载体来渲染学校教育和管理气氛,从而使教育和管理环境既充满音乐艺术情调,又有道德教育情感。这些音乐活动方式有很多,比如举行音乐主题晚会,通过音乐手段使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灵活和易于接受。再比如创作能体现学校或班级理想、精神和风貌的歌曲,在校园或班级中传唱,这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还可以起到其他教育方式起不到的陶冶和净化功能,对学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站播放适当的音乐作品来渲染校园音乐文化氛围,此时,校园音乐广播站间接地成为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场所。最后,还可以借助流行音乐的传播优势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流行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时代感强,易被学生所接受。因此,管理者要看准“时机”,在坚持良好的文化导向的同时,充分利用流行歌曲中的正面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渗透。

(二)加强高校音乐社团建设

社团是高校学生展示才能和锻炼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方式和渠道。音乐社团建设对传播校园音乐文化、提高学生音乐修养、营造音乐校园氛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有效地结合学生音乐社团建设。通过在高校成立各种学生音乐社团(包括舞蹈队、合唱团、琴笛社、管弦乐团、戏曲社等),为高校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载体,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鼓励学生组建和参与各种音乐社团,发挥社团的文化载体功能,促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从事管理工作的教师要大力宣传音乐社团的价值,加大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完善高校音乐社团的管理机制,加强专业指导,培养一些音乐人才,提高音乐社团的水准,为发挥音乐的育人功能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利用音乐艺术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前文已经提到,音乐在调节人的心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也要积极发挥音乐的心理调节作用,促进高校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音乐,像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旋律、节奏的变化,对人的精神陶冶充满力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培养和引导学生积极的、正向的心理情绪,激励学生形成学习、生活的动力。此外,教育和管理者要营造宽松的音乐管理氛围,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条件。管理者要做学生的服务者、激励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学生的“领导者”、“压抑者”,要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民主、宽松的氛围,释放学生的心理负担,减轻学生的压力,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在学生受到创伤,情绪悲观时,可以让其听一些节奏欢快、旋律流畅、音色优美的曲目,以引起学生情绪的迁移,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音乐以独特的表现方式深入学生的心灵,是学生心灵的港湾和家园,结合音乐艺术加强高校学生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努力的重要方向。

(四)提升高校管理者以及学生的音乐管理素养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承担着培养、引导大学生发展的重任,管理者自身的音乐素质影响着管理的实效和学生的现实发展。因此,管理者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拓宽领域、创新管理模式、丰富管理内容,寓管于乐。具体而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想根据大学生的审美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就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和管理素质,了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掌握音乐美学的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法和音乐表现方式,提高管理工作的绩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音乐艺术,同样离不开学生一定音乐素养的配合。这就要求高校学生要不断学习,提高音乐艺术修养,提升音乐鉴赏能力。首先,要提升学生音乐甄别的能力,抑俗扬雅、去粗取精,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鉴赏能力。其次,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要注重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结合。音乐展示的是民族文化,寄托的是民族理想,注重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结合,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音乐育人作用的前提。这就要求把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在音乐艺术的运用中培养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文化认同理念。让学生在感觉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树立民族自豪感,产生爱国热情,进而实现管理工作渗透音乐艺术的最终目的。

作者:钟恩富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