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状况探究

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状况探究

摘要:当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及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有效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提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业务开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本文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对策建议

1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1客户群体结构导致信贷风险水平偏高。中小商业银行的风控难题取决于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环境,取决于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特点。一是大多数中小银行具有规模小、网点少、管理能力有限等特征,其经营风险有一定的特殊性决定其本土化经营,而且其贷款对象、行业也非常单一。二是中小商业银行负债端的资金成本明显高于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其经营成本受规模的影响也高于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这就决定着其在资产端要冒更大风险。央企和优质上市公司的议价能力过强,不会成为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目标,而中小商业银行相对较低的综合服务能力也决定着他们主要客户的方向,事实上,中小商业银行资产端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了民营经济与中小微企业,而这些客户普遍存在着抵押担保率低、企业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等情况,这就意味着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面临更大的风控挑战,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造成重要冲击。

1.2信贷风险管理不到位。为了完成信贷的投放和一定时间段内的盈利目标,及信贷员自身利益驱使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客户的真实性不顾,默认客户提供虚假证明、变更贷款用途。由于竞争压力大,利润率低等,往往忽视对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处理信贷业务时凭借自身经验判断,没有对客户进行风险量化的考核,出现不同业务审批人员对同一客户判断结果不一致,缺乏统一标准。有的中小银行风险缓释措施不到位,对担保能力不能做出有效的评估,对抵押物价值的评价及管理依赖于外界机构,不能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动态评估,当出现信用风险时不能及时减小或者避免风险。

1.3内部控制不健全。中小银行在组织架构、业务程序、内部制度等方面存在缺陷,而且内部监管、审计不能有效跟进,极易出现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部分中小银行为实现短期信贷额度提升,往往对客户资料不进行深入了解,潜在风险不进行评估,只要满足基本的信贷条件就发放贷款,造成信贷管理流于形式。

2中小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2.1体制机制不完善。法人层面,董事会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董事会本应直接向全体股东负责,但由于中小银行的中小股东过多,加之未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系统,董事会难以及时有效将农商银行经营情况向股东反馈,使得中小股东无从了解银行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审议经营决策方面重大事项更是无从谈起。监事会监督功能弱化,监事会的职责是监督董事会和其他经营管理层对决策的落实、风险的规避以及违规行为。按照法律规定,监事会与董事会属于同一法律地位,但现实中部分中小银行监事会与董事会地位不平等,其监督权力受到限制,难以得到充分支持和实施,监督效力有限,使监事会成为一种摆设,无法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高级管理层缺乏有效激励,高级管理层工资与行政级别挂钩,行政职务越高,月薪就越高,职务晋升成为主要激励方式。单一的薪酬激励方式使管理层重视短期回报,忽略长期利益,甚至为达到高报酬粉饰会计信息,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审计部门职责履行不到位,独立性不够,履职不全面、不深入,导致存在“查出问题不敢说,说了解决不了”的现象,审出问题后,往往以罚款代替责任追究。同时,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仅停留在落实责任层面,对问题整改以及对相关人员惩戒不到位。

2.2管理方式不科学。一些中小银行风险管理思路不清晰,在风险管理的定位、选择、实施、控制环节有一定缺陷,使得风险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实际管理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对风险的控制缺乏长远打算;当业务管理与风险管理发生冲突时,往往是风险让步于业务发展。风险管理人才的缺失。风险管理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风险管理人才数量少,专业人才资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风险管理人员不仅要精通经济管理和数理统计,还应该对系统工程学等其他各类学科有充分的认识。风险管理人员仅仅掌握了一定的计量技术和经济知识,对于经营风险尤其是专业领域的风险认识还不深入。2.3业务模式受限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受资本约束,发展受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其中资本充足率,尤其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是重要指标,伴随着不良的提升、盈利的下滑,资本充足率指标呈下降态势,而当前盈利能力下滑背景下,股东增资往往面临较大阻力,明显束缚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受业务约束,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十分严重,缺乏创新能力,缺乏特色化专业化,绝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缺少核心竞争力。一些中小银行.风险管理内容与业务发展不匹配,缺乏对表外业务风险监管的整体制度设计和安排,表外业务潜在风险一旦转化为实际风险,可能会导致银行危机甚至系统性风险。

2.4内控机制建设滞后。中小银行信用管理政策体系不健全,制度执行方面还有不少差距,部分制度形同虚设;对于信贷风险总体目标、政策等研究不深入,极易产生行业、区域等集中性信贷风险。产品信贷政策的缺失或者不健全而使得贷款定价、客户准入等方面标准不一,不能做到量化评估,进而产生不可预知的风险。偏重贷款投放,轻视贷后管理使得贷后管理形同虚设,不能对贷款人或者企业建立有效风险预警,当风险出现时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做到及时止损。对于已产生信贷风险缺乏具体的了解,对于一些企业出现暂时性流动资金不足而产生风险不能及时帮助,而往往采取直接断贷,容易形成真正的风险。内部监督部门缺乏独立性及权威性,难以对业务活动全过程进行全面严格监督,因碍于情面难以对领导者权力进行合理制约。同时,缺乏全方位的定量分析机制和考核机制,导致银行内控风险增加。

3改进中小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建议

3.1信贷管理要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相适应。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对于中小银行既是挑战更是巨大的机会。中小银行只有紧跟国家大政方针,才能在这一过程及时止损,同时在企业升级、改组中拓展新的信贷业务。对目前杠杆率过高的实体企业应该去杠杆和转杠杆,降低融资成本,银行通过减费让利等措施降低企业实际承担的融资成本,从而为自身发展赢得机会。对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即可以降低风险,又可以实现利润收益。

3.2筑牢法人治理风险防线。要进一步完善“三会一层”及各专门委员会的设置,明确其相关职责,合理配备各专门委员会成员,规范议事、决策、执行和监督规则,建立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运转规范的法人治理运行机制。建立独立董事准入制度,设置一定的门槛,从程序上保障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独立董事可由中小股东通过程序联合提名,防止其他股东干涉;探索建立独立董事单独向股东大会做报告的工作制度。设立监事会办公室,配备适当的工作人员,完善监事会的权利和义务,发挥监事会对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重大事项决策的监督作用。建立科学激励考核机制,引入市场化机制,主要考核指标与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直接挂钩设立指标,使其工资收入与其经营能力和业绩决定。出了完善高管薪酬制度,还可以建立股权激励机制,激励评价体系应引入一些非财务指标,引导高级管理层改变仅注重短期盈利状况的短期行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3.3强化制度体系建设。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银行业也应走不断创新的道路,在银行管理理念、模式、结构等方面持续推进创新,同时要加快自身组织结构的优化、规章制度优化,升级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建立专门风险评估部门,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按照市场化的规则,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基础上强化信贷管理能力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要从风险源头进行查缺补漏,完善风险治理机制,落实责任,进行全面评估,细化产业类型,建立企业信用报告,做到对于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真实客观的风险评价标准,对于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做到重点支持,对于不诚信企业、高危企业要坚决退出,对于有暂时困难,经营良好企业有条件的支持,对于微小企业设置最高限额等。同时要营造良好的信贷文化,不断加强中小银行员工素质,强化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形成与提高,使得每一位员工都能时刻关注风险、感知风险,养成合规发展的良好习惯。

3.4筑牢业务管理和审计防线。明确各业务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合理调整部室设置,调整完善履职方式,增强事中监管、完善事后监管,注重非现场管理,强化科技支撑保障,促进科学规范履职,以最小的投入发挥最大防范风险作用。规范法人机构内部审计架构。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职能,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董事长直接领导审计工作,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免,事先征求上级行业管理部门的意见,对不适合担任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上级行业管理部门及时提出调整建议。明确法人机构内部审计职责。重点围绕风险管理、合规经营、内部控制等方面开展审计,并做好各类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督促及后续审计工作。加强内部审计履职监督。加大对法人机构内部审计工作检查辅导力度,通过现场检查、非现场评估等方式,对内部审计部门履职情况进行评价监督,并将评价监督情况纳入年度考核。

3.5强化科技金融。近年来,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更加丰富的业态与运营模式,客户不再满足传统的金融服务,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全渠道、场景化、定制化、便捷化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大势所趋。中小商业银行应该顺势而为,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成立科技子公司、发起组织内部变革等方式,加速科技转型,为提升客户体验度、降低的成本并快速进行产品升级。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重塑银行信用信息服务模式,主动进行风险管理,实现动态化、自动化的风险预警、授信审批等功能,使风险防控变得更加全面、智能、高效。

作者:伯云帆 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