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探究(4篇)

高职旅游管理探究(4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思考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无法契合企业人力需求和实习教学安排

众所周知,旅游行业分淡季和旺季,每年的假期都是旺季,对人才有较大的需求;但学校确定了固定的教学安排,无法将正常的教学计划打破,而单将人力资源输送给企业。另一方面,寒暑假为企业的旺季,学生没有较高的积极性。这样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学校要安排学生实习时,企业没有较大的需求量,学生的实习单位无法落实。

(二)学生没有较高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合作教育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受旅游企业工作制度、人力资源等各项制度的影响。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在旅游酒店往往从事的是比较低级的体力工作,属于基层服务,轮岗制度不健全,薪水少,制约学生的积极性,完成实习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打击。

(三)没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

对大部分高职旅游院校来讲,没有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这样的产学结合,仅仅是帮助学生寻找实习单位,无法在其他环节深入开展合作,如学科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安排等。同时,还有很多院校没有健全与校企合作配套的管理制度,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

二、关于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创新思考

(一)构建弹性学分制度

现阶段学年制下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将学校的教学需求充分纳入了考虑范围,它的制定是为了教学方便,没有充分考虑酒店需求,开展难度较大。通过弹性学分制的构建,企业人力需求和教学安排的矛盾可以得到解决,以便有效实施产学结合。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取这样的做法,校外实习开展之前,需要与相关方面签订协议,对学校、企业和学生等各个方面的权利义务进行规范和约束;结合企业需求,科学调整教学计划,促使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生的实习需求得到满足。在对学生实习最低实习学时进行设置时,需要学生对实习时间自主安排,对于企业的短期实习项目积极参与,学时修满之后,才能获得学分。这样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得到了满足,学生的学分也可以顺利获取。

(二)对课程设置科学调整,促使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

因为旅游企业有淡季和旺季之分,没有平衡的人力需求,学校就需要科学调整课程先后顺序,专业课排在文化课前,技能课排在理论课前,企业文化课在学校文化课前。在酒店淡季时期来上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结合酒店需求,安排学生的实习时间。这样虽然不断地变动教学计划,比较麻烦,但却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如果有较多的学生,合作的酒店又是常年经营,那么就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批次,分批次去实习和上课,构建稳定的轮换制度,这样学校的教学计划就不需要经常调整。

(三)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合作教育培养模式下,学生不仅需要接受教育,还需要合作。学生是工学结合所有活动的主体,学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保证合作教育能正常运行,就需要兼顾学生的需求。将带薪顶岗制度实施下去,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保护学生的权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结合产学合作教学模式的需求,对教学、实习、实训等一系列制度体系等不断完善,以便从制度层面来保证顺利创新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如成立委员会,制度相应的制度,涉及到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实践教学等,对学生、教师和企业等各个方面的责任义务有效规范,更加顺利地运行校企合作。

(五)有效结合择业教育和社会需求,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可以定期邀请一些就业指导专家,分析近年来的就业形势,同时邀请宾馆和旅行社业等专家,模拟培训学生的各个方面,涉及心理、知识等,将双向选择洽谈会开展下去,解决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定期开展就业洽谈会,针对旅游专业教学和课程设置,让企业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以便更好地拓展就业生就业渠道。

三、结语

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院校对教育的一次创新,对推动我国教育整体事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没有健全的制度,学生没有较高的积极性等,制约产学合作的实施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进行了思考和创新,如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科学调整课程设置等,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我国旅游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薛妍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第二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优势分析

1合作学习的含义及其实质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是许多学者认可的极富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美国教育家Ellis(1997)在其新书《教育改革研究》中对合作学习给予了高度评价:“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最大的之一”。合作学习代表性的定义如下: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J.R.Gasky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活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Slavin教授说:“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我国学者王坦也认为,所谓合作学习应涉及五个层面:以小组为主体;合作互动;以各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成绩为奖励依据;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以目标为导向。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提问、回答、解释、辩论等交流方式来完成所给予的任务,借助小组成员的共同学习,营造利于合作的人际交往,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

2任务型教学的含义及其实质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简称TBLT)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该教学理念认为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传授型的,而是经历型的,即强调从“做中学”(learningbydo⁃ing)。该语言教学法得益于二语习得研究的成果,并汲取了交际教学法的思想。90年代中后期,我国基础教育的外语课堂教学逐渐引入了这种教学理念,随后在我国的二语教学方面得到了普及。所谓的任务型教学,即教师通过创设的一个个“任务”,计划、组织、实施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通过交际,使得语言学习者学会表达思想,交流看法。而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因为不断接触新的语言形式,从而发展自己的语言系统。任务型教学中关于“任务”一词,外语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典型的定义如下:Richards(1983)把任务定义为对语言进行处理和理解的一种行动,同时教师需要明确给出具体的衡量标准来衡量任务是否成功完成。Nunan(1989)从交际角度出发把任务定义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者使用目的语理解任务、处理问题、发挥创造、相互交流的活动,在此活动中,学习者应关注意义的表达,而非语言形式。该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尽量接近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否定语言教学为形式而形式。它主张语言学习者通过实施“任务”,从而获得真实的目的语体验,由此构建对目的语语言系统的认知,并通过模拟诸多交际活动或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来丰富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当然,“任务”的设计要与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活动有一定的相似性,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完成“任务”自然地习得和内化目的语,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意义协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得到了加强,而且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深化课堂教学效果,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任务型教学促进合作学习的成效

学习一门语言最终还是为了迎合交际的需要。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肯定会牵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语言学习中的合作小组正是顺应这种交流的产物。学生们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所分配的任务,这样的方式既奠定了学生们实践语言的能力,也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培养了学会合作、学会与人相处的能力。

1)合作学习小组任务的设置

笔者所负责的旅游管理班在第一学期进行了基础英语教学,本学期开设了行业英语。沿用上学期已经成立的合作学习小组,少数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因为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合作小组训练,成员之间的配合已经比较默契,能够遵照组内分工进行合作。课堂上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活动和安排,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努力营造和谐、愉快的英语口语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不断地被鼓励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小组互帮互助地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使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课堂上长期得以保证,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也能持续得到培养,笔者精心设计和组织小组任务,以期创造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条件和机会。比如在涉及“生态旅游”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启发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他们希望的生态旅游是什么样,所了解的各个景点的生态旅游又是什么样。小组在交流讨论所布置的任务时,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中去,帮助学生们解决用词上的难处;在进行小组发言的前期阶段,教师和其他组员一起对发言者进行鼓励并帮其排除表达上的障碍。在进行中国西部旅游资源宁夏篇的内容讲解时,小组中的活动更是开展得异彩纷呈。每个小组抽到了不同的任务“菜单”:旅游景点名称、景点特色、景点温馨提示等内容,小组成员拿着分配到的“菜单”,开始集思广益,献计献策,设计自己景点的导游解说词。真实的任务设置使他们有了真切的感受,讨论起来也就更是热火朝天了。学期当中,这样的真实任务由老师设计规划,给到各合作小组,带着真实任务进行合作的小组在反馈时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各个小组到后期的互相展示交流阶段,彼此的感触还是很大的。很多次课下笔者在学生中进行了随机的访谈调查,借以了解任务型合作学习的模式对于他们的改变和影响。学生真实的语录记述如下:对语言学习的态度改变了,不再觉得这是个枯燥乏味的东西,在解决这些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学到了一些生词、词组,就连语言学习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笔者很高兴地意识到: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语言转为主动探究学习方法,而且除了在认知上使学生有了变化,在组中的合作也必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日后做事的方式,教会他们如何和别人共处,所以从根本上讲,这种分工与合作带给学生们的是指引他们如何学会做人。

2)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如果将英语学习仅仅局限于课本,而脱离了实际,那么语言的学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在我们的语言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并将各种现实中的任务下放到各个小组,引导学生真正地去学习一门语言,促使他们将这门语言作为一个工具去用,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就业于各大旅行社,做导游或相关的旅游工作,能够学好英语,训练出较为扎实的实际口语交际能力对他们还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型教学在合作学习中的实施,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语言学习本身。通过和学生们的交流以及到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学生们还是非常希望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也期待这样的英语课能继续下去。当然,英语口语的交际能力培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广义上讲,它包括语言的四种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而在现实生活中,交际能力则既包括了解所说语言的语言规则,又包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交际能力就有了更深一层面的含义,即对所说语言文化的了解,以免造成文化冲突,影响交际顺畅。狭义上所指的口语交际能力则是一个简单的听与说的过程。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师应该在缺少外语环境而且学时又较少的情况下组织好课堂教学。在笔者所带的旅游管理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精讲多练:教师对课程内容提纲挈领地进行引导后,就可以组织学生操练所学的语言结构,进而给各个小组分配真实的任务,模拟真实的语境(如果接的是外团),由此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初始接团时如何进行自我介绍,如何表达对团员的欢迎,如何表述行程的安排等。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首先夯实学生作为语言的学习者必须掌握的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其次实施的听、说、读、写的课堂内外的实践培养学生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4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类外语教育培养的是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实用型专门外语人才,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改革。秉承这一理念,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促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而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对于推进该专业的外语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玲 单位: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体系研究

一、跨界与跨界思维

(一)跨界

界,境也(《说文解字》)。《辞海》(1979年版)解释为:①地域的限隔。②接界。③事物的分界。因而,跨界可以理解为跨越限隔,跨越了接界,超越了事物的分界。现代的跨界理念,本源自欧美乐坛,后被设计、营销等广泛引用,目前是各行业领域中的一种流行概念。蓝色创意跨界创新实验室、中国蓝色创意集团在《跨界》一书中指出:跨界,指突破原有行业惯例、通过嫁接外行业价值或全面创新而实现价值跨越的企业/品牌行为,它能让一个企业通过转换生存空间而大放异彩,能让一个品牌在相对极短的时间内超越竞争对手迈上行业巅峰。

(二)跨界思维

跨界思维,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一种跨越界限的思维方式,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以创新的思维,从多个视角出发,运用全新的眼光来认识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从上述“跨界”的概念来讲,跨界思维让文化艺术、广告设计等更加出彩、让企业营销更加有效、让企业更具竞争力,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因而说,跨界思维是一种新锐的思维特质,更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

二、跨界思维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一)跨界在企业应用的类型

跨界在商业企业中的应用,是为了取得1+1>2的效应,其表现无非是经营跨界和营销跨界。经营和产品跨界,主要是指在经营范围或产品创新方面的跨界。如在中国网络经营中最著名的“二马”,马云和马化腾的企业经营。马云通过淘宝从日常的网上商品经营开始,办起了网上商城,到现在已经涉及旅游、影视等行业,甚至办起了让银行感到危机的余额宝。马化腾则从QQ聊天工具,到QQ游戏、QQ商城、微信甚至跨入了通信领域,也与旅游公司等企业合作经营。“二马”正是通过不断的跨界,将互联网营销的章鱼式的触角触及到各个商业领域。营销跨界,通常是指品牌与品牌之间或品牌与传媒渠道等跨界合作促销,实现品牌互赢。如买家具送钻石、买保健酒送旅游支票、麦当劳等快餐店买套餐送玩具等。如今,一般的线下渠道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营销要求,除了企业网站,还有微博、微信、SNS等各种网络营销渠道,更体现了营销需要跨界的思维理念。

(二)跨界在旅游业的应用

跨界在旅游业中应用的例子很多,产品跨界一直在做,包括线路加各类体验,如众信旅游推出的:“品酒与自然遗产法国10日游”等。经营方式也从传统的线下整合为线上线下共同进行。跨界表现最明显的在营销方面,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的方式:

1.金融旅游跨界合作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许多银行通过分期付款旅游、联名信用卡、旅游贷款业务等,期望吸引旅游市场更多的客户资源。可以说金融与旅游的跨界合作已深入进行。农行温州分行与温州国旅、康辉、和平等旅行社合作,推出了十几条国内外旅游线路,包括港澳游、韩国游、澳大利亚游等,消费者不但能享受到银行从旅行社争取过来的优惠价格,还可以得到银行的零费率分期付款的特别服务。中国民生银行与中青旅、众信国旅、华远国旅、春秋国旅、锦江国旅、广之旅六家旅行社合作,联合推出了“十万民生信用卡客户宝岛游”活动,将银行与旅游业的合作推向高潮。另外,旅游企业与保险业合作由来已久,买旅游送保险或买保险送旅游已成常态,通过双方合作互赢,共同促进发展。

2.电商旅游跨界合作21世纪前,中国旅游分销企业主要依靠机场等公共场所派卡营销,预订方式主要依靠呼叫中心。现在,派卡营销逐渐萎缩,互联网、手机等新的预订方式迅速增长,而且更多地依靠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站(简称SNS)等渠道。中国三大互联网公司“BAT”,均进行了旅游电商市场布局。淘宝旅游2010年就已上线。百度收购去哪儿网后,去哪儿网借助百度在搜索引擎市场84%的份额,垄断了搜索入口,带来巨大流量。腾讯通过向艺龙投资约8440万美元,购买了艺龙新发行股份后,占艺龙总股份数的约16%,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艺龙网CEO崔广福预测,未来中国旅行分销行业可能形成三大集团阵营,处于第一阵营的是携程、艺龙+腾讯+Expedia、百度+去哪儿、淘宝;114、12580、同程、芒果将形成第二阵营;而传统批发商、旅行社、将是第三阵营。

3.地产旅游跨界合作地产业与旅游业跨界经营相遇,使得旅游地产进入了“高热期”。利用黄山的旅游名气,黄山旅游局与黄山地产携手,推动黄山的地产投资项目,“宜游、宜居、宜业”成为黄山新名片。长白山旅游度假区项目在万达集团的投资引领下,成为了包含森林别墅、酒店、滑雪场、高尔夫球场等多业态的“巨无霸”。此前,万达还和携程网签署合作协议,携程网作为网络营销的合作伙伴,负责推广度假区的旅游产品。

4.时尚旅游跨界合作2011年,戴尔电脑携手乐途旅游网推出“寻找风景帝———风尚旅游景区攻略”评选活动。此次活动是IT行业与旅游门户网站的首次跨界合作。网友可以通过登陆乐途旅游网活动专题网页参与线上互动活动,赢取戴尔新近在全球推出的重量级新品戴尔XPS15彩壳笔记本和免费梦想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机会,获得大奖的网友跟随乐途旅游达人团去自己的旅游梦想地畅游。在旅游途中,网友可通过轻薄时尚的XPS笔记本,分享旅途中的趣闻轶事、美食美景,增加旅途趣味,赢取“风景帝”称号。2013年举办的“凡客爱旅行达人街拍”大型网络评选活动,是由众信旅游、凡客诚品、凡客达人主办的原创服装搭配大赛。评选活动将旅行与时尚街拍紧密结合,通过众信旅游和凡客诚品的跨界合作,为街拍达人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放飞梦想的平台。

5.传媒旅游跨界合作影视传媒对旅游地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的旅游类电视节目,如“爸爸去哪儿”上线后,这类节目中的旅游景区变成了人们追捧的旅游地,旅游景区与传媒为此开展了跨界合作。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微时代的媒体营销更是旅游业的前沿阵地。如张扬的云南大理系列微电影、银川宣传微电影等,都是利用微电影来进行旅游地宣传。

6.其他旅游跨界情况为了增加旅游景区影响力,很多景区都想办法举办了各种别开生面的跨界营销活动。如四川峨眉山、中国死海、平乐古镇等景区和旅游部门,通过开展选美比赛、音乐派对、文化节事和各类比赛等跨界营销活动来拉动人气。陕西铜川的照金景区,通过举办照金牧场集体婚礼、六一儿童节主题活动、越野自行车赛等来宣传景区。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很多旅游企业通过赢取免费奥运会入场券活动来提升企业知名度。四川蜀南竹海景区以“江湖”概念,将景区与网络游戏和情景体验游结合在了一起,让老牌知名景区突破了发展的瓶颈。

(三)关于跨界的思考从旅游企业的跨界的案例中我们看到:

跨界一直在进行中,没有什么行业惯性不可以打破,只要有创新意识、只要有跨界思维、只要勇于将想法予以实践,企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跨界思维要求跨行业的知识疏通,要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只有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认识,才能在发展中发现和寻找新的事物。

三、通识教育是培养跨界思维的基本途径

(一)通识教育在西方的发展历程

博雅教育被视为通识教育的前身,这个概念用语可以追溯到希腊时代。博雅教育是一种自由公民才能享有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不在训练专业技术能力,而在培养广博通达的智慧。它透过基础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教导,使受教者具备良好的表达、推理、反省能力,以及抽象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中世纪后期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知识急剧扩张、西方大学专业学科不断分化,再加上大学生数量直线上升,随着大学教育的种种问题的出现,通识教育应运而生。1945年7月,哈佛大学了著名的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认为通识教育应该强调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遗产的学习,通识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作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其目标应该是培养情感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人,使个人与社会的需要协调起来。

(二)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通识教育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和汉朝以后通常的儒家教育,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可以说是注重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儒家的教育思想中,包括了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偏重人格和人文素质方面的综合教育。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提倡“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30年代,梅贻琦先生在清华主张“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大学重视了“才”的教育,而忽视了“人”的教育。改革开放后,大学过度专业化的弊端就开始表现出来了,教育界开始研究人文素质教育。进入21世纪,中国大学的问题更为明显,学生不仅表现出学习积极性差、人文精神缺失、责任感、使命感、忠诚度、爱心甚至道德水准都明显不够,逐步在丧失自我探索、创新突破、批判反省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很多大学开展了通识教育改革。

(三)通识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跨界思维的培养

通识教育重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生活的需要,力图提供一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促使学生在生理与心理、智力与情感、道德与意志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世界各发达国家和我国均开始全面的研究和实践通识教育,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界思维的培养。

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需要培养具有“跨界思维”的人才

(一)我国需要具有“跨界思维”的旅游管理人才

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而出现的。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类人才。我国每年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很多,但是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大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旅游业的并不多,即使加入旅游业,也很少愿意在基层工作,而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因而从整体提升旅游从业者素质的要求来说,重点要落实在高职类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现代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的是具有“跨界思维”的旅游管理人才。

(二)现代旅游企业需要具有“跨界思维”的人才

从上述旅游业跨界的案例,结合现代旅游企业发展需要,现代旅游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除了专业相关能力强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研发策划能力强

从上述跨界思维在旅游业的应用可以看出,旅游业竞争是日益激烈的。在众多的旅游企业中,能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推销方式,是旅游企业能在竞争中立于上游的关键。因而,旅游企业非常重视研发策划能力强的人才。

2.接待各类游客的综合素质

个性化服务是旅游接待的发展趋势。各种不同类型的游客各有其特点,无论其文化程度高低,无论其年龄大小,也无论其地位高低,旅游从业者都应有按需接待的能力。

3.较强的平面设计能力

旅游企业在做各种宣传时,无论是在新媒体或传统媒体中去做,平面设计要很有特色才能吸引人,才能让宣传真正落到实处。因而,有较强的平面设计能力,也是旅游企业招聘人才非常重要的一项要求。

4.其他相关素质和能力

首先,在旅游企业工作,每天都要面对不同性格的顾客,随时有可能面临不公正待遇,因而要有强大的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强大工作压力的心理素质。其次,全面性的人才很受旅游企业欢迎。从各个行业跨界发展的现状来说,只有对其他相关行业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其合作,共同策划跨界发展。最后,无论是营销策划、接团签约还是带团出游,计算成本和花销都是非常重要、决定未来是否盈利的基本能力。因而有一定的财务基础能力也是进入旅游企业必备的能力之一。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通过通识教育培养跨界思维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类院校建立的宗旨就是面向就业。高职学生对专业技术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只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进入行业后第一时间成为骨干,却并不能使他们有更好的发展前景。通识教育可以使学生多方面发展,培养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跨界思维”的新型旅游人才。“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其中许多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都要靠通识教育来完成。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学生即使转业也能很好地发展。因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要做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协调开展,才能培育出更适合社会发展、更有责任感、更热爱生活的人才。

五、基于跨界思维建立高职旅游

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从上述旅游业跨界的案例,结合现代旅游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通识教育应形成一套课程体系,打破原有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等组成的课程体系,分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部分,形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

(一)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目标

旅游管理通识教育课程应形成体系,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素养、交流能力的培养。如此才能使学生不只是会做基础的工作,更会通过创新,从事有挑战的工作。不仅会生活,更会很好地享受生活,能够健康体面地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二)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结构

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要体系化,可以由若干的子体系来构成。根据企业对跨界能力的需要和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将通识教育体系分为社会认识素质体系、职业核心素质体系、文化艺术素质体系等。

(三)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内容

从以上体系结构分析,课程体系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认识素质体系主要是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树立明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逻辑思维方式等,因而可以开设哲学、马列主义、思想概论、法律、形势与政策、当代社会发展等课程。职业核心素质体系则根据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标准要求,学生应具备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造创新、数字应用、外语应用等相关素质能力,可以开设旅游口语与演讲口才、旅游礼仪与形体训练、版面设计、电子商务、急救常识等相关课程。文化艺术素质体系主要是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使之能自我调节,使得身心更加健康,拥有更好地享受生活的能力,因而需要开设相关的音乐、美术、书法、影视等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四)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修习方式

通识教育的修习方式应该比专业教育的修习方式更加灵活一些。除了常见的课程教学、专题报告、实践实训之外,还应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培养出来。与专业相关的通识内容,社会素质类的内容要在教学中渗透,专业素质类的内容则要设置专门的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教师的潜移默化非常重要,所以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或日常的生活中,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其他工作能力的表现。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相关引导。

(五)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考核方式

通识教育的考查方式绝不应该与传统的考分制相同,要根据不同的修习方式,选择使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应注重过程考核,淡化期终考试。根据不同课程的课程性质,以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实践操作等考核形式,进行相关课程考核。

六、总结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开展通识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开设好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跨界思维”培养有较大的推动意义,可以满足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作者:陈洁 单位: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

第四篇: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旅游人才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地位的日益凸显,为加快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步伐,首先必须全面理清我国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与根本特征,从而为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与支持。

(一)应用性。

从本质上说,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极强的应用性与操作性,专业内部的课程设置都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需将旅游管理工作中需要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为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作为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所以,无论是从课程教学的起点,还是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与号和考核方式上看,应用型与操作性是旅游管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为根本目标,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更是高职教育区别与其它类型学校教育的重要体现,具体到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来说,除了向学生传输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之外,还要针对旅游管理各个岗位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同时也培养学生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与工作生活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坚持不断学习的习惯,对于学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与前提。

(三)全面性。

上文已经说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课程教育的教学内容多样,除了专业知识层面,诸如旅行社经营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旅行服务与管理等等之外,还包括能力教学,比如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危机处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能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冷静、全面、客观、谨慎、富有创新意识等等,只有具备以上所有能力、素质、专业才能够胜任今后的就业岗位,才可以在本职岗位上有所贡献。

二、改革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引入情境教学模式,巩固专业教学效果。

情景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场景,让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参与到实践操作环境中来,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提升实践技能的效果。教师可以设置讲解教学情境,要求学生从企业出发,全面安排旅游路线,特色旅游景点的设置等等,鼓励学生根据景点的实际情况与所学知识完成这一情境教学人物,长期以往,必将提升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策划能力等等,从而从整体上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应用能力。

(二)注重与建立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提供更多针对性行业培训与高质量的实习机会

高职院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最终目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顺利参与旅游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来,充分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身价值,因此,高职院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了解企业旅游管理的职位空缺与岗位要求,与企业签署定向人才输送协议,利用这一有利机遇为设置短期特训班,增强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实习机会与就业机会。

(三)改革旅游管理考核方式,提升学生成绩的“含金量”。

改革与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考核方式与评价制度,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与推行职业导向教学模式的本质体现,也是提升企业满意度的必要选择。具体来说,除了坚持原有的理论考试与基础知识的考核方式之外,高职院校旅游管理课程考核要将“现场操作”与“课题研究”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现场操作即要求学生在考试现场抽取在职业场合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类问题,要求学生在短暂的思考之后,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做出自己的解答,教师观察学生的解决方式、行为规范与实际效果等等给予打分,从而不仅仅给予学生施展才能、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也改变了传统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浅层次化、表面化的缺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校精心设计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有所收获。

作者:李艳秋 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