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研管理中的人本主义维度探讨

现代科研管理中的人本主义维度探讨

摘要:当下现代性视域中的科研管理模式基本上遵循制度化、科层制和量化考核体系,该种科研管理模式具备一定的科学性、效率性与功能性。与此相对,现代化的科研管理制度模式缺乏人性的弹性与人文的关怀。人本主义的科研管理模式强调科研管理之中人性的探寻与关怀,强调以人为本,凸显制度的效率与个人价值实现的“双赢”,具备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科研管理;现代性;人本主义

我国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校的三大任务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高校作为我国当前科研事业的主要阵地之一,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果日益显著。其中,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科研力量发挥了主要作用,高校科研管理也不断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当前形势下,由科研管理现代性衍生出的一些问题正对高校科研起着负面影响,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倡导“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背道而驰。基于此,如何在科研管理中践行人本主义、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是当下亟待探讨的问题。

1科研管理的现代性表现及其遮蔽

1.1科研管理的现代性表现

所谓现代性,特指“西方启蒙理性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它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联中‘脱域’出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人为的’理性化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1]。在此,我们所探讨的科研管理的现代性,并非着眼于其所具有的多重维度,而主要是关注其在科研管理层面的制度性维度,这主要表现在制度性、规范性和工具性等方面。制度是一个群体或组织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制度化是群体或组织将各自的特殊且不固定的行动方式逐渐固定化、统一化的动态过程,而现代科研管理的制度性指的就是在施行管理的过程中形成具有约束力和固定性的模式,一般依托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考核管理等过程得以体现。当前,各高校依据中央文件[如《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监〔2012〕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等],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并制定相关制度、办法,一方面使科研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实现科研目标有方向、科研过程有秩序、科研考核有标准,另一方面让科研管理人员“按章办事”,推动项目从申报、实施到考核的过程流畅化,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并逐渐实现在科研管理中“解放人力”。伴随制度性而存在的是现代科研管理的规范性,包括科研行为本身和科研管理过程的规范,可以保证项目评审、开展、经费使用、检查验收等一系列工作在科学有序、规范统一的环境中进行,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平、客观,防止诸如“官本位”思想、“马太效应”等的干扰,确保科研成果。此外,科研管理的现代性还体现在其注重追求科研成果和管理成效的“工具理性”层面,带有显著的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综上,现代科研管理以统一的范式和量化标准来测度科研行为及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管理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1.2现代性科研管理的遮蔽与缺失

在现代科研管理愈发走向“工具理性”的现实情况下,其“价值理性”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科研管理多采用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缺乏一定的弹性。其次,科研管理人员的意识和观念以及工作方法也相对落后。“重管理,轻服务”的实际情况[2]与提倡“以人为本”“服务型社会”的大形势形成对比,科研管理人员缺乏主动了解科研团队或个人动态、关心科研者生活的意识和行为,缺乏科学有效的奖惩手段和方法,在激发科研者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有所欠缺。同时,科研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也参差不齐。再者,目前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也存在一定不足[3],科技综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形成完善。基于以上情况,一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人本管理模式应运而生,现代科研管理中的人本主义维度逐渐被重视和强调。

2现代科研管理中的人本主义维度

2.1科研管理中人本主义的内涵与表现

人本主义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七八十年代迅速发展,以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将“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人最高层次的需求。而现代科研管理中的人本主义,也强调把“人”放在应有的主体位置上,以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来推动高校科研工作,体现人文精神,而非仅仅将其作为一种资源或生产要素[4]。具体来看,现代科研管理的人本主义一方面要求科研管理者对自身提出要求,例如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和科研管理能力等以实现自我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指引科研管理者将科研者作为独立的“人”来对待,弱化甚至消除行政色彩,突显服务意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5]。

2.2人本主义管理对工具理性的解弊

在现代科研管理过程中引入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简称“人本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弱或解除“工具理性”带来的弊端。首先,人本管理是对管理对象在自觉遵守相关制度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较高层次的管理,是指在教育科研管理的一切活动中,始终把教育科研工作者放在核心位置,从制定发展目标开始,到跟进科研活动、进行科研引导和环境创设、成果考核评价等,坚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既能够在统一管理下加强部门之间、学科之间、个体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又能使个体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关心,促使“人”的潜力得到更充分的挖掘。相较单一的制度化管理,人本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强管理的灵活性,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便利。其次,人本管理在关注科研工作者的同时也要注重科研管理者个体价值的实现,对其个人素质、工作能力、管理方法等提出了要求。正因为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地位与价值,科研管理者更加需要强化服务意识,将教师等科研工作者作为服务的主要对象,以谦虚谨慎、尊重他人、热情细致的态度做好相关的协调、服务工作[6]。同时,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下,各高校在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上也朝着建立起一支“思想作风正、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专业知识精、具有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的高素质科研管理专业队伍的方向努力,客观上强化了科研管理者的“人本”意识,提升了管理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工作协调、管理有序、服务到位。此外,在科研成果的考核评价上,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先”,把科研成果与科研主体“人”结合起来评价,兼顾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单一的量化标准所引发的投机心理和虚浮之风[2]。人本管理还注重在对科研工作者的绩效考核上引入激励管理,加大精神层面的激励,激发和维持科研工作者的成就感,予以科研工作者更多的人文关怀。相较单一的制度化管理,人本管理可以真正实现科研工作者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从而有利于开发更多的科研潜力。

3人本主义对科研管理的启示

科研管理以高层次人才为主要管理对象,因而在其过程中更加突显对“人”的尊重和发展。人本主义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适应社会进步和时展的要求,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科研管理领域的运用。在科研管理中引入人本主义,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树立人本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从哲学角度来说,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在科研管理中采用人本管理模式,首先要求所有的科研管理者都树立人本理念,把人置于服务的核心,采用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思维,关心人、尊重人,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人本管理也要求科研管理者摈弃“衙门作风”,逐渐淡化行政身份,不断强化服务意识[2]。

3.2构建“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

制度建设是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要求科研管理者根据时展和实际情况,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采用协调、服务的新型管理模式,在科研工作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中注意贯穿“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将制度化与人本化有机地融合[7]。具体来看,构建“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就是要兼顾人本主义的“里子”和制度化的“面子”,通过制度化、信息化手段整合高校之间、院系之间、学科之间的各类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完成综合性的大型项目,提高科研成效和水平。同时也要关注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加强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快产、学、研的结合及成果的转化,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3.3完善评价模式,注重正向激励

科研成果考核,是对科研质量、科研水平的检验测评。它不仅是对科研工作者个体科研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的全面考核,也是对科研部门管理工作的具体检验。在进行科研考核评价时,应该更加关注个体差异性、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的质量,而不单纯以科研成果量化来“定生死”。同时要将成果转化作为科研考核的重要指标并逐步增加权重。高校科研更应该将科研成果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把取得较好成效的教研项目和教研成果计入科研工作量,从而调动广大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以科研带动教学改革,以教学保障科研,实现良性循环。在进行科研激励时,也要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以物质激励为基础,精神激励为核心,更要立足科研工作者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力求让每个个体感受到激励的效应。

3.4提高管理队伍素质,促进管理人员全面发展

科研管理工作的完善不仅需要先进的人本理念和制度作支撑,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科研管理人员。因此,对科研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首先,从科研管理队伍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来看,由于其从事的是业务性很强的科研管理工作,因此管理者自身也需要掌握必要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档案学、管理学、法学(尤其是知识产权法)相关知识,涉及国际合作项目和国际学术会议等工作的科研管理者还需掌握过硬的英语知识等,方能对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考核评价等做出科学有效的指导和管理。同时,随着现代科研逐步迈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和信息获取、过滤等技能也是对科研管理人员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实现人本管理要重视对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必须通过培养计划让科研管理者进一步学习各类必要的知识,鼓励其参加计算机网络应用培训和专题研讨,并通过实践锻炼提高管理水平[8]。其次,从促进管理人员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本主义管理并非仅限于对科研人员的人文关怀,还包括对管理者发展的重视与促进。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科研管理者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从制度上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缩小与科研人员的地位与待遇,激发其责任感和团队意识,保障科研管理队伍的稳定[9]。另一方面,为管理者量身打造继续教育计划,鼓励其亲自参与科研,并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管理经验。同时,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考核机制,并为工作突出的科研管理者提供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激励,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科研管理者的全面发展[10]。

作者:蔡家嘉 单位:扬州大学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