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组对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帮助

研究小组对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帮助

[摘要]青年教师由于入职未久,面对教学与科研的困惑和压力时,常显力不从心。本文从青年教师角度浅析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知,并梳理了研究小组制在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中的作用,同时探讨了实施研究小组制对学校、对教师及对学生的要求。以期通过研究小组制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研究小组;青年教师;教学;科研

教学与科研是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最重要的两大要素。关于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的讨论长久以来始终经久不息,如何看待以及如何处理两者关系决定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发展。近年来,青年教师在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升高,青年教师队伍已逐渐成为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主力军。对于初入职场或入职未久的青年教师而言,由于经验和能力的不足,面对人才的培养,面对教学与科研的困惑和压力,常常会陷入顾此失彼、力不从心的境地。因此,如何正确看待教学与科研关系,如何寻求方法实现从菜鸟到老手的平稳过度,是初入高校的青年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

1如何看待教学与科研关系

关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问题,可谓历史悠久。中世纪时期,彼时大学主要作用是传授公认的知识,仅具备教学的功能。到19世纪初,德国学者亚历山大•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并首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观点。洪堡认为大学的功能不仅仅限于传授公认的知识,而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研究兴趣,指导学生从事研究工作。此时,科研成了老师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成了学生的一种学习模式,科研将教学与学习紧密的连结在了一起。此后,各大研究型大学应运而生。然而二战后,受政府对高等教育政策导向的影响,以“教学与科研统一”为指导的研究型大学渐行渐远,各高校轻教学、重科研的倾向愈演愈烈并逐渐走向极端。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此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各高校开始重新审视教学与科研相互关系问题,并一直持续至今[1]。当前,在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中,教学与科研相互关系的发展呈现多种选择,有将两者进行分离的,有平衡两者地位的,也有构建两者互动关系的。在笔者看来,构建教学与科研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关系是高校顺应时展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良好途径。构建教学与科研互动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教学始终是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中心工作。高校办学的宗旨在于人才的培养,而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环节,毋庸置疑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首要任务必然是教学,如果在教学上都站不住脚,那么就算在其他方面再突出也无济于事。目前,在部分高校中激励政策向科研倾斜明显,教师对科研成果的追求远高于对教学质量的重视。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发展,长久来看更是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当然,钱伟长先生曾说过“你不教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由此可见,科研在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中同样占有极大的分量,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在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当下,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如果仅限于教授公认的知识,那作用将与小学、中学无异。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其最关键的作用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而以科研促进教学,将科研融入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与科研院所满足社会需求的科研导向不同,高校科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因此,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首先确立科研方向与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相近或一致,这样才能促进教学并对学科专业发展起到支持作用。其次,将科研融入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可以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构建教学与科研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2研究小组的作用

如何将科研融入教学,构建教学与科研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呢?对于此,国外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可供借鉴[2]。经验一为构建研讨性教学体系,如柏林大学实行的研讨制、哈佛大学实行的习纳明、杜克大学实行的FOCUS、斯坦福大学实行的导读制,都是典型的研讨性教学体系案例。研讨性教学体系简单来说是由教师组织的小型研讨课,针对当下的一些问题,本科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文献、相互合作讨论、与教师讨论交流等方式来解决问题。通过研讨教学,不仅可以开阔学生学术视野、激发研究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验二为开展本科生科研项目,如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的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伯克利大学实行的本科生科研学徒项目、华盛顿大学实行的本科生科研项目等。开展本科生科研项目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研究小组中,担任研究助理;其二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提出项目方案并申请资助,教师起指导作用。综上,笔者认为将上述方式有机融合,在我国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中试行研究小组制不仅利于教学与科研的良好结合,同时利于本科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发展成长。研究小组简而言之,即为教师组织小型研讨小组,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背景以及教师研究背景,提出研究大方向,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查阅文献、讨论交流等方式,提出详细研究方案,教师以研究方案为主要评定标准,将学生分为研究助理小组及独立研究小组,开展研究工作。对本科学生而言,研究小组不仅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于学生感受完整的研究过程,领悟从书本上难以悟到的隐含在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情感和智慧[3]。对青年教师而言,研究小组是实现教学与科研良好结合的有效开端,以此为基础,在其他方面进一步扩大教学与科研结合力度,将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同时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研究小组,教师与学生间频繁沟通交流,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状况,更利于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实现从菜鸟到老手的平稳过度。当然,在青年教师普遍科研工作资源不足、平台不高的背景下,研究小组也有利于青年教师科研资源的争取。

3研究小组的实施

目前,我国实行类似研究小组制的高校主要集中在部分重点院校中,在大部分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中并未得到试行。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仅有少量本科生通过研究助理的方式参与教师科研,学生覆盖率并不高。而在笔者看来,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对研究小组的需求远高于重点院校。试行研究小组制,从学校方面而言,可首先将研究小组作为一项课程教学内容在本科一年级学生中加以推广并一直延续到大四毕业论文阶段,力争做到学生全覆盖。其次应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针对教师,需要规范的是研究大方向需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背景加以制定,强调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宗旨;针对学生,主要需要从学分绩点要求及研究方案制定方面进行评价分类,学生全覆盖不代表全体学生培养模式完全一致,毕竟在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中,教师等资源是有限的,学生要获取相应的资源就必须付出相应的努力。再次将研究小组纳入学分制,根据学生表现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所获学分。最后加强配套资源以及激励制度的投入,设立相应标准,教师同学生一起共同合作,争取配套资源及奖励。从教师方面而言,首先应该正确认知教学与科研相互关系,以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思想指导研究小组。其次,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常言道“教书,育人”,教学和科研的目的除了教授,更重要的是育人,对人才的培养。再次,由于研究小组可促进教师和学生深入的认知,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抓住机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培养方式方法,并逐渐向其他教学、科研领域推广。从学生方面而言,最重要的是积极参与,积极沟通交流,不负青春,不负本科四年好时光。

4结语

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历久弥新,以实行研究小组制促进教学与科研良好结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特别是青年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根据我国国情、高校校情,推广普及研究小组制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吴洪富.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历史演化[J].高教探索,2012,5:98.

[2]徐颖.国外研究性大学教学与科研互动经验及借鉴[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6:52.

[3]郭传杰.坚持教学与科研结合培育创新型人才[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0,9:14.

作者:徐康茗 胡乔曼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