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摘要:大众旅游时代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我国酒店业的加快转型升级,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对酒店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模式作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对高校、学生和企业三者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总结了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培养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校企合作教学中主要存在的校企双方培养目标不统一、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完善、学生认知不明确以及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衡量标准等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思路。

关键词:酒店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创新改革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我国的旅游市场需求增长迅速,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酒店业也在快速地转型和发展。据中瑞酒店管理学院酒店业研究中心的《中国酒店人力资源调查报告(2017)》,通过对全国300余家酒店近3年来招聘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和管理培训生的调查研究发现高达46.6%的人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专业优势,80%以上的酒店平均每年招聘的管理培训生不到3人(其管培生保留率不足50%),酒店基层离职率高达81.9%(其中96.8%的员工离职时在酒店工作时长不足3年);进一步调查其原因发现,约40%的酒店缺少对酒店管理培训生的职业规划、帮扶和相应的培训。由此可见,我国酒店业目前存在后备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人才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脱节的现象,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迫在眉睫。《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曾明确提出要创新育人模式,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方式,全面提升育人水平[1],校企合作作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模式,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分析我国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对策,对全面培养我国酒店业的高素质人才、提升我国酒店管理本科的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一、我国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教学模式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推进,服务经济逐步形成。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层次由标准化渐渐趋向个性化,顾客更加注重休闲体验,他们期望从生产者那里享受到更具有针对性的、超常的服务。目前我国大多数酒店传统的生产和服务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顾客的需要,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人才是酒店服务和管理创新的源泉,在酒店人才的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是为酒店输送优秀服务和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我国现有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进行调查,笔者发现,其主要可归纳为订单式培养模式、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和“3+1”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等三种。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即一种以酒店业需求为导向,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互动协作的原则上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过程。这是一种为酒店企业储备高端管理人才的合作办学模式[2],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产学研相结合模式

“产学研”三个字分别代表者不同含义,产即生产、学即教学、研即科研。产学研相结合模式正式将是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既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也能够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3],具体来说,就是酒店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学校主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同时针对酒店经营和管理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展开课题讨论与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去。

(三)“3+1”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3+1”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将学生大学四年制的培养分成“3年+1年”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大学前三年,学生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大类课程和专业领域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为第二阶段进行酒店接待业服务、运营及管理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第二阶段为第四学年,学生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由学校统一安排至企业进行综合实习,接受酒店管理及服务训练。

二、我国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问题剖析

(一)校企合作双方教学培养目标未能精确统一

高校的教学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现实需要和时展要求,具备较高的管理理论素养和扎实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酒店管理领域专门人才。但往往过分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忽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4],致使其不能够为酒店提供具备综合素质的酒店专门人才。相对应地,酒店更倾向于寻求一支能为其创造价值得熟练员工队伍,需要的是兼具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在校企合作培养中,学校与企业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往往并未达到精确统一。

(二)企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未能与学校专业理论知识构架精确结合

由于校企合作双方教学培养目标未能精确统一,从而容易出现企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体系开发脱节的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校专业理论知识构架更注重的是教授学生如何对酒店进行管理,侧重于对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管理理论的传授。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偏于高层次和理论性,而学生在酒店基层岗位实习从事的多为基础性工作,其在校所学理论知识无法在酒店内部充分发挥,所能锻炼到的多为口语表达、交际的能力,以及热心、细心和耐心等优秀特质的养成,久而久之,学生感觉自我价值未得到实现,且与自己最初制订的实习目标相去甚远。第二,实践教学体系更多的是对其企业文化、技能娴熟性、仪表仪态等方面的培训教学,并且大部分针对工作内容的培训却也只是走形式,真正对学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培训非常少。更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学生初入酒店后的培训工作大多数由人事部组织展开,而实际上人事部对酒店管理方面的了解相对匮乏或者停留在较浅层次,培训收益低,学生无法有效得到新知识的输入。

(三)学生对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认知并不明确

学生在基层实习岗位时所从事的多为重复机械性劳动且不具挑战性的工作,易由基层工作与管理层工作的差异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加之平时课堂学习的偏向酒店运营管理层面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难以运用,其专业认同感逐渐消失,对专业慢慢产生偏见或误解,进而产生以取得学分为最终目的消极实习的态度,消极怠工[5]。造成学生对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认知并不明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实习前期高校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认知缺乏有效的引导教育,即未向同学清楚介绍实习目的、工作定位和工作强度、实习流程、实习要求、注意事项等,学生难免对实习教学的认知不到位。其二则在于实习期间师生的接触和沟通有限,从而导致心理调节能力不强的学生在产生消极情绪时没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缺乏有效的衡量和评价标准

当前我国酒店管理本科的实习阶段多安排在第6学期,学生实习结束后便开始准备读研深造、留在酒店或另寻实习工作。高校在对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上往往缺乏有效的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最常见的做法是直接对担任干部职位的学生或在实习过程中给予老师的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学生直接评选为“优秀实习生”,并未真正对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一个客观科学的综合考评。实习结束后,校方也少有老师收集学生的实结和实习反馈,也不会对实习效果另行考核,或进行深度的总结分析。

三、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创新改革思路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进,笔者由此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进行了创新思考,绘制了该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示意图,解读如下(见图1)。

(一)校企双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培养目标

学校和企业应以社会切实需要为导向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向学生传授最新最前沿的酒店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酒店一线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校企合作模式由浅层次向深层次不断推进。如此,学校的教学及时更新、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质量更加优异,企业也可从中切实得到突破性发展,学生也可从本次实践教学中得到充分锻炼,真正学有所得。

(二)企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学校专业理论知识构架精确结合

在酒店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要做到:第一,企业实行轮岗换岗制,而非局限于某一个岗位的重复机械性劳动,在多个岗位进行实习,学生的收获会得到质的提升;第二,由酒店管理层开展定期培训,酒店要想真正取得长足发展,培养和储备更多的高端管理人才,应直接由酒店的高层管理人员来给学生进行定期的讲座或者培训,并且培训内容应涉及实际操作的内容过程中,比如说每天酒店营收,如何维护客人后期的入住率等;第三,成立实习生学术研讨小组,尽早接触运营管理。即每个小组以完成小组作业的形式共同完成课题,如对顾客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寻求提升顾客满意度的方法;设计回馈贵宾顾客的策划方案,以提高顾客忠诚;亦可让其参与到精益化管理的过程中去等等。如此可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术能力以及增强其专业认同感。另外,在学校专业理论知识构架方面要做到:第一,课程设置紧跟企业人才需求。可实行“双师制”,以此确保学生在校所学均为最前沿、最契合酒店需求的理论知识,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实际相符。第二,开展教学实践和实训室实践。在前往酒店正式实习前,课堂教学需开展侧重于专业理论应用能力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校内侧重于酒店基本技能的应用能力的酒店实训室实践,确保学生在酒店能够充分发挥自我,从而真正参与到酒店企业经营的实际问题中。

(三)加强学生实践教学认知的引导教育

实习前期,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力挑选最优质的实习合作酒店,并开展实习动员大会、优秀实习生交流会等,及时向同学清楚介绍实习目的、流程、要求、注意事项等减少学生前往酒店实习的心理落差。实习中期,设立教师慰问小组,通过线上线下两种途径相结合实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情绪状态并解答疑惑。线上可采用网络社交平台、拨打电话等方式,线下可采取定期前往酒店现场慰问、适当举行实习交流分享会等方式。

(四)完善人才培养的衡量和评价体系

笔者认为,完善的衡量和评价体系可遵循定性定量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和实行考核制三种原则。第一,定性定量相结合。定性方面,收集学生的实结和实习反馈,询问其留在酒店继续发展的意愿等。定量方面,建立科学的量化指标,如学生平时工作绩效、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对学生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第二,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酒店评价和学校评价,经过多方评价,可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第三,实行考核制。将学校课堂所采用的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形式同样运用到实践教学培养的考核中,如实习期间对学生相关实务操作进行抽查并现场打分,实习结束后采用考试形式检验学生的实习成果。如此,既能科学考核教学效果,又能激发学生不断学习、巩固知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文秀.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贸人才,2015(9):175-177.

[2]李厚忠.高等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4):156-160.

[3]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2):87-91.

[4]孟秋莉.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S3):168-170.

[5]陆林,杨钊,黄剑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7(4):483-486.

[6]罗文广,胡波,曾文波,叶洪涛.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15-18+23.

[7]李丽霞.CBE模式在本科《饭店管理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97-200.

[8]陈为新.美国酒店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历史演变与培养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8(3):165-171.

作者:李丽霞 刘贤明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