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法范例

公共管理法

公共管理法范文1

[关键词]大数据;高职;行政管理;创新

信息化革命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动力,行政管理工作对单位实现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单位在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得到可持续发展。在信息化背景下,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构建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将所有的相关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减少冗杂的管理层次,提高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另外,信息化行政管理工作模式已经成为单位的主要工作形式,相关领导者应该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一、大数据时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概念

(一)大数据时代的内涵及特征

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指的是单位内部的行政部门为了推动单位在行业中得到长远发展,按照一定的法律制度,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通过行政路径对单位进行一系列管理工作的集合。在单位的实际经营过程中,单位内部的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以及制度开展计划、组织以及控制等其他相关方面的工作,并通过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流程将单位各个部门连接起来,使整个单位呈现出整体性、一致性、协同性,从而使单位在行业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并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内涵及目标

行政管理主要指的是,国家以及各个政府部门在执行与法定职能有关的任务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和环节还有后期处理的事项以及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的管理。其体质一般解释为: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工作条件,在权威的解释中把体质定义为,国家中机关和事业单位,在整个机构设置和领导隶属管理方面的体系划分以及工作方法和形式的总称。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看出,行政管理体制指的就是政府相关部门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开展公共管理活动所形成的制度和组织形式,其属于国家政治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大数据时代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树立大数据管理思维

当前,我国的单位主要采用对信息管理专项知识管理的模式开展行政管理工作,这是大数据时展带来的产物。起初,单位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数据管理相关工作,并根据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单位其他方面工作的管理。在信息化行政管理工作模式下,单位的领导者与员工都利用计算机完成相应的工作,都是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主体,充分体现了信息化管理思想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所以,信息化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是朝着更加有序且精细化的管理趋势发展,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信息化社会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由数据管理过渡到信息管理的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单位在市场经济不断变化中,按照信息变化的趋势,为单位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定位。另外,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由信息化管理模式向知识化管理模式的转变,体现了一定的良性发展关系,也体现了管理层次逐渐升高的关系,这三方面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互相转化。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展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由信息化管理模式向知识化管理模式过渡是当前大数据时代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发展指出的新方向。

(二)搭建大数据管理平台

信息化行政管理模式下,精简管理层级以及管理结构体系中的人员,能使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从而使更多人员投入单位的其他岗位中,继续为单位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使单位内部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单位开展集中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由于在信息化社会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为单位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质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从而使单位的信息系统得到不断更新。另外,信息化行政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现代化的工作理念,并且能大大提高管理模式的系统性,从而使单位管理模式的转变速度更快,使自动化的管理平台得到构建,这样的模式转变对提高单位的管理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信息化技术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还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集中化的管理模式已经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并且呈现出更加便捷化的管理趋势。

(三)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

从组织结构的层级角度来看,单位内部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繁琐性。信息化的行政管理模式为改善这样的状况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实现对管理层次以及管理结构的精简,从而使管理工作的内容以及形式更加科学及有序。单位内部的每个部门都有不同的工作内容以及按照不同的工作模式完成本部门的工作任务。但是从工作目标的角度来看,单位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所有部门都应该充分协调起来,不能被独立和分割。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内容之一就是将单位的各个部门串联起来,实现单位的有效运转。在单位各个部门进行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信息沟通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单位的经营效率。所以,在信息化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模式下,实现了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消除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这样的行政管理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也能大大节约依靠人力传输信息的成本。所以,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朝着信息化的趋势发展,是单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能为单位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从而更加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

(四)健全大数据管理法规体系

具有现代化特点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信息化行政管理模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单位的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将单位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数据存储起来,成为单位的领导者做出重大决策的合理依据,并能从数据的角度为单位制定战略发展计划提供分析理论。现代化单位为员工提供的办公场所都在办公室网络的覆盖之中,逐渐利用网络系统实现了自动化办公的目标。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使用计算机以及网络进行数据的传输打破了时间和距离的限制,使信息传输的速度更快,大大提高了单位信息在内部流通的效率。另外,单位各个部门之间传输的数据能直接被存储到计算机的指定位置,这样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行政信息使用者查找数据的便利性,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模式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是逐渐利用计算机取代传统数据存储方式,并实现对行政数据的有效分析,加快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五)转变思想,强化管理人员素质建设

为了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创新,高校应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健全行政管理工作体制。首先高校应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通过行政管理工作宣传以及行政管理岗位职能介绍,让管理人员正确认识行政管理工作,从而端正服务思想与服务态度,提高行政管理服务质量。其次,高校应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培训体制建设。针对当前管理人员在行政管理工作期间的不良表现以及管理疏忽,加强素质培训,并在培训活动期间,向管理人员渗透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服务思想,并注重向管理人员渗透与讲解创新型的管理方法技巧,从而提高管理人员在工作岗位方面的专业水平。同时,高校应加强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的文化环境建设,提高部门内部各个组织之间的凝聚力,从而有效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动力与工作热情。此外,高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管理体制,对于在管理工作期间表现优秀的员工,应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嘉奖,促使管理人员以更高的热情、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参与到行政管理工作当中。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能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其首要条件是实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充分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对提高单位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作用,并将其充分利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在大数据时代引领下,单位应该一改传统的行政管理思想,将信息化与现代化管理理念融合进行政管理工作中。通过本文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展开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提高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培,王灿.现代治理视域下大数据技术赋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模式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1):35-39,47.

[2]郭晓娟.高职个性化学习现代化培训及管理体系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22(12):45-48,63.

[3]王朋立,亓鹏.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79.

[4]倪喜琴,邹修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以行政秘书工作为例[J].现代信息科技,2020,4(15):143-145.

公共管理法范文2

关键词:公路施工;现场管理;方法

正文:

1、前言

公路施工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公路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运输能力,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对公路的建设过程进行宏观的把控以建设高质量的公路网是十分必要的工作。在进行公路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安全问题一直以来是公路现场管理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只有提高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性,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稳定进行,下面就如何提高公路施工现场的管理进行讨论。

2、施工现场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

2.1进行充分的施工准备

施工现场管理应该是贯穿于施工过程始终的工作,在施工之前进行充分的施工准备对于施工活动的正常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好充足的施工准备,才能够在施工过程中保障工程的连续性、经济性、均衡性和协调性,在施工准备工作中需要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首先在施工之前要确定施工中统一的规章制度,确定完整的奖惩机制,保证在施工时有章可循,工人根据规定进行施工,对于违反施工要求的行为按照相关规则进行处罚。(2)在施工之前要对施工的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沿施工路线分析会影响公路施工工程的因素,并就这些因素展开全面的论述和分析,并将其反馈到调查报告上,并做出相关预算,防止施工过程中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造成施工停滞。(3)施工前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要反复确定图纸的比例和路线规划,对有问题或者有歧义的图纸要进行更正,将图纸中的控制点进行记录、保护和加密处理。(4)在施工前要根据施工的路线和施工合同以及现场的情况做出相关预算,并按照预算控制施工时的支出。(5)对相关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工作,保证每一名工人在施工之前接受到全面系统的培训,从而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避免由于工人技术素质问题造成施工停滞导致经济损失。(6)按照路线所处的环境和路线规划图确定公路施工关键工序的工艺流程图,并建立关于事故处理、计量支付、质量检查评定、设计变更以及实验操作规程的管理框图。

2.2合理配置施工资源

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使施工过程的效率最大化,使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和作用,合理的资源配置能够最优化施工现场的生产作业情况,从而能够尽快完成施工任务,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公路施工的过程中,随着施工阶段的不同,工程对机械、材料以及人力的需求量也各不相同,因此,要随着施工周期的变化进行资源的调整,保证施工过程中资源处于最优的运转状态。施工时,要根据进度安排和要求确定机械、材料以及人力的进场时间,按照施工材料的使用情况来确定材料储存的量,按照天气环境状况对整个资源进场计划进行变更和调整,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因素都达到最优化配置,保证生产的顺利稳定进行。

2.3认真做好试验段

一般来说,在公路施工工程开始之后,施工单位会对施工工艺、质量控制以及自然条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往往在使用之前会有试验段的施工。试验段的施工是保证总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具有关键影响。我们可以根据试验段的施工初步了解公路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机械组合、施工进度、主要技术参数等,从而给工程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在试验段施工开始之前也要先制定施工的计划并明确施工方法、试验检测内容、技术要求和要达到的质量标准等,在施工中发现问题也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分析,从而为总施工工程的进行提供参考。

2.4适时调整机械组合

在当前的公路建设中,通过大量的机械化施工能够很好的保证工程的进度,提高工程的质量并能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成本,保证施工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机械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是公路施工过程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施工时,要保证机械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根据环境的变化,技术人员要注意机械使用数目和使用种类的变化。在进行组织机械施工过程中,首先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机械的生产能力、质量要求以及进度计划选择主导的机械设备,并留出余量;其次,在机械组合中,组合的生产能力和工作能力是由工作效率最弱的机械设备所决定的,因此,在机械使用中保证生产能力最弱的机械的效率,从而提高组合整体工作效率,是十分必要的工作;最后,在现场公路施工管理中,可以配备相关的抢修小组和维护小组,以保证在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的进行检修,从而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行,提高工程效率。

2.5切实做好防洪排水

由于公路施工的特殊性,所以施工的进度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大。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利于工程施工的进程,容易拖慢施工进度,因此,在施工时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制定合理的应急和预防措施,从而对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保障。在公路施工工程中,工程的进度主要受洪涝灾害的影响较大,因此,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在施工中建立有效的防水防洪措施来保证工程的进度。针对公路施工中容易发生的洪涝灾害,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来预防:(1)在工程施工之前,要针对公路施工的图纸和施工计划进行合理的排水方案设计,制定适合当地施工环境的排水方案。(2)在施工之前进行充分的地质条件调查,选择最佳的路基路面施工位置和施工方案,保证公路的平整度和从横的坡度,从而使得雨水能够及时流出。(3)施工时要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确定合理的施工次序,尽可能在枯水季节进行主河槽基础的施工,并需要把桥梁预制场拉高,建立在洪水位之上,在汛期的时候要把材料、设备以及机械尽可能的撤离施工现场,从而降低洪涝造成的损失。(4)在汛期的时候要及时对路面情况进行巡视,防止排水沟堵塞,及时疏通路基的积水,并采用相关的措施,降低积水对路面的不利影响。

2.6重点治理质量通病

公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公路的使用寿命,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施工质量控制对于整个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单位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把握工程的施工质量,推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工作,保证施工管理质量。在现场控制中,重点关注路面平整度的控制,治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加强现场质量管理等问题,保证施工的质量符合国家的标准和运行的需要。

3、结束语

公路施工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强化公路施工的现场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公路施工的质量,提高工程施工效率,节约施工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公路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对施工中影响施工进度的各项因素进行把控,提高施工现场管理质量,促进公路施工工程项目的完善,从而促进公路施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孔洪涛.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事前控制监理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1).

[2]于新,车欣燕.浅谈加强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丹东海工,2015.

[3]张林杨.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及其重要性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6).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公共管理法范文3

(一)全球化、区域化已成世界发展方向,公共管理方式在发生变化

首先,随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变化,世界各国、各区域发展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开放化是其共有特点,也代表着公共管理要走向开放,并且开放力度会越来越大;其次,全球化、区域化影响下,世界各国、各区域之间的关系由“隔离”变得“唇齿相依”,各国家、区域之间的公共管理需要加强合作。

(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进步,可能引发新的公共管理问题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其也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各国之间、同一国家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引发新的公共管理问题;以我国为例,受现代科技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越来越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也在加快,但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加大。

(三)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公共管理问题集中出现

自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社会生产工业化程度大幅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大幅增加与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的急剧增长,我国公共管理的空间在短期内发生剧烈重组与集聚,公共管理结构变得复杂、异常,问题开始集中出现。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公共管理问题爆发

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面貌极大改变,但公共管理问题也趋于集中爆发;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体制的成功改革与快速发展,而政治体制改革却缓慢不前,特别是行政分权改革、社会法治建设进程的相对滞后,可能会导致公共管理问题的集中“爆发”。

二、我国公共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管理“泛行政化”问题明显

受到我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公共管理组织运行方式、权利来源和工作目标等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有着明显的“行政化”特点,该特点一方面有效的保证了公共管理组织的正常、稳定运行,但是另一方面也由于“行政化”的影响,各区域、各公共管理组织表现的相对过于独立,不利于工作开展。

(二)公共管理缺乏有力法律保障支持

在公共管理领域,决定公共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法律与法规,其为公共管理实施提供着重要保障和支持。当前我国的公共管理领域,由于缺少健全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支持,导致公共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利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影响公共管理工作效果。

(三)公共管理主体缺乏协作、合作精神

行政化特点导致各区域、各公共管理组织之间表现的相对过于独立,是制约公共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各公共管理主体本身缺乏协作、合作精神,也是制约公共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壮大公共管理力量,增强公共管理工作效果。

(四)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待建立、完善

对于公共管理而言,我国还不存在一套完善、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甚至多数地区没有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尝试建立专门的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从公共管理组织、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相关人员工作业绩、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效果等角度、指标上对公共管理进行评价。

三、新常态下的我国公共管理创新路径

(一)加快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形成新公共管理有效方法

所谓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就是说政府要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即逐步拓宽社会治理与管理视野,在特定公共事务领域应发展与利用非官方组织,形成多元、多样的公共管理主体,借助这些公共管理主体发挥公共管理作用,逐步形成一套异于传统的新的公共管理有效方法。

(二)加强公共管理法制建设,为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相应公共管理法律、法规的缺失,也导致针对同一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公共管理主体提出的解决对策、方案等的各不相同,形成一种各不相让的局面,而各方又不能保证自己的方案有效,在再次出现问题时忙于推卸责任。为此,必须加强公共管理法制建设,为公共管理工作效果提供有效保障与支持。

(三)促进公共管理组织之间合作,建立多层面组织结构

新常态下,传统公共管理制度、方式、方法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小;要求各公共管理组织应该顺应全球化、区域化发展潮流,加强彼此之间的协作、合作,让公共管理组织朝着多层次、网络化的结构方向发展,保证各公共管理组织能够有效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公共管理问题。

(四)建立与完善公共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提升管理效果

公共管理法范文4

关键词:公路工程;组织机构;管理人才

我国地域辽阔,公路是将地区与地区进行紧密联系的重要工具,而我国的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和环境特征,也就意味着我国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和环境特征进行公路的建设,这些影响因素也给公路的建设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因此,加强对公路工程的管理是我国交通工程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路工程的管理也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对公路工程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妥善的解决,为公路工程的发展奠定基础。

1公路工程管理的现状

1.1管理理念落后

公路是人们日常出行中应用最广泛的交通基础工具,当前我国的公路工程全面发展,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而一些公路的施工企业往往只是注重施工的进度和经济效益,忽略了工程的管理,对于管理的创新意识也是非常低。而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管理所占的地位是不能取代的。只有优秀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提高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以及进度等,而以往的一些传统观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企业发展,因此公路工程的管理理念创新势在必行。

1.2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而且繁重的工作,因此,公路工程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充足的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等等,并且还要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总结。而当前我国的公路工程管理人员主要是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主,这些人在进入到公路工程的管理中之后,虽然在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方面都比较优秀,但是对于当前的一些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的经验以及处理紧急事故的能力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另外,一些公路施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虽然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导致很多的管理方法已无能适应当今企业的快速发展,给企业的管理和进步造成了阻碍,也限制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

1.3管理水平低

对公路工程进行管理的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管理的团队,如果想要确保公路工程管理的提高就需要管理团队中每一个人的管理方法都得到提高。而目前我国的公路工程管理所体现出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管理观念的陈旧,一些施工企业的规模比较小,这些企业当中也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再加上技术型人才的缺乏,就会造成整个公路工程管理的水平下降。因此,在公路工程的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对管理的观念进行更新。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聘请高技术的人才进行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2公路工程管理的创新发展方法

2.1创新工程进度管理方式

公路工程的施工进度管理是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对工程进度的管理可以确保工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工任务,因此,加强对施工进度的管理对公路工程非常重要,不仅可以确保施工按时完成还可以对工程中的各项资源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和优化,对于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制定相应的进度计划时要了解工程的施工人员的能力,参考工程的实际情况和工程各方面的特点。施工进度计划的制定人员要先将对进度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具体的分析结果,科学合理的制定出施工进度计划和各种施工资源的配置情况。另外,还要做好一定的紧急事故处理办法,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有效的进行解决。如果在施工中出现了耽误进度的事故,管理人员要及时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改,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

2.2创新工程现场管理方式

公路工程的施工是在户外进行的,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就成为了公路工程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公路工程的施工影响因素非常多,施工现场中发生的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对公路工程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判。因此,施工前一定要做好施工计划和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每天的工作量都能按时按质完成,并且及时的对施工情况进行评价,一旦工程中出现了计划之外的情况,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处理,找出事故的责任人,确保工程的施工不受影响。

2.3创新工程管理的组织机构

在公路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有效的组织机构可以起到对工程管理的实施和落实,公路工程中的组织机构建立必须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对企业中的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细致的划分。在公路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将工程的管理和现场施工管理分开进行,可以使公路工程的管理更具弹性,能够起到充分提高管理效果的作用。因此,在公路企业进行管理时,需要在满足所有的管理条件下,将一些工作量比较小的管理职能进行合并,一些不具备管理价值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可以进行撤销。另外,对公路工程管理当中的管理人员数量进行缩减,减少不必要的人员配备。

2.4创新工程管理技术的引进

公路工程的先进管理技术主要是由企业引进了具有高效管理技术的人才而具备的,因此,公路工程企业要想提高管理技术就必须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公路工程的管理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对公路的施工过程还要有一定的了解,在工作中需要每天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发现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了错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提出解决的办法,并且要具备足够的创新意识,使公路工程的管理能够促进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公路工程作为我国交通工程的基础,公路工程管理中的问题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出现不同,因此,要不断更新管理方式,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公路工程的良好发展。我国的公路工程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以及管理的专业人员缺乏,公路工程管理企业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培养管理人才,才能保证公路工程建设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波.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及确定方法与控制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0.

[2]王德宇.建设项目施工成本管理中的漏洞与应对策略[J].工程技术研究,2017,(10):176+185.

[3]王智.公路路基施工管理要点及管理对策探讨[J].南方农机,2017,48(14):141+146.

[4]陈文全.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10):161-162.

公共管理法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工期;管理工法;研究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市场也是愈发的火爆,而如何更快更好的完成建设任务就是各种建筑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能按工期或者提前完成施工,不仅可以增加施工企业的收益,还可以提升施工单位的声誉,提升市场竞争力,因此本文就建筑工期管理的具体步骤,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以及如何进行更好的工期管理进行详细的阐述。

1建筑工程施工工期管理工法的具体步骤

1.1组织管理

施工阶段工序的合理安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影响着工程进度,这两项是关于能否按时完工的核心因素。所以就需要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人员的安排要加强重视,优化人力资源的配备,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同时项目部技术人员要认真计算各个阶段施工工程量,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有效保证对施工人员的合理安排。施工单位的生产部门人员要定期检查施工进度,同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帮助施工人员解决困难,尽量保证工程能在工期内完成。同时要注意对建筑的工程质量,不能为了抢工期偷工减料,影响建筑的使用,同时也不能为了质量耽误工期,两者要合理协调,又快又好的完成工程施工[1]。

1.2明确工期目标

施工目标要分为总体目标与分期目标。按照合同的规定,从而确定工程的总体目标与各个环节的分期目标。开始施工的工程项目,在进行实际的施工中肯定会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影响到工程进度,所以对总体目标的时间确定要依照合同约定的90~95%之间,给建设工期留出富余的建设工期。同时分段进行建设施工,每个分段都尽量在预定时间里完成,从而可以在合同工期里完成施工。

1.3工程量和用工的统计管理

工程项目部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人事统计,要全面考虑施工的各个工序进行有效的准备,同时要计算现场施工人员的工程量,讲得出的工程量乘以零点九,就可以得出施工人员每天的工程量了。在进行统计不同施工部位施工人员的工程量中,要尊重施工人员负责人的意见,要经过他的签字确认,确认这个结果真实有效,从而可以做为计算工程量的基础依据。

1.4工期考核

对工期的考核要持续七天左右。核算模板与钢筋的工程量时,需要按天数减去一的方法进行评价。对混凝土浇筑的进度计算需要结合相关专业人员的建议,进行计算每天的工程量,同样也是工程管理的重要一环。对项目工期的综合考核包含工程进度、电工、机械等类型,然而没有对管理人员考核,没有考虑职工的出勤状况,因此施工人员的一点二倍安排劳动力。

2建筑工程施工工期管理工法中存在的问题

2.1忽视施工工期的管理

建筑单位与施工单位通常比较重视的工程造价与质量的问题,忽视了工程工期的问题,因此具体施工中不能发现工程工期中出现的问题,很难发现工期能否跟上工程进度。没能有效对工期进行合理的计划,从而导致工程不能按期完成施工。

2.2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流失

施工单位单方面追求成本的减少,缺乏对公司的技术人才与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投入,导致管理人员与成熟的技术工人大量流失,导致施工单位只能临时招募施工人员,这样不能保证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施工工期也不能有效管理,工程质量也不能很好的保证,将容易造成工程建造出现重大损失,导致施工单位自身受到不良影响与经济损失。

3如何有效进行施工工期进行管理

3.1加强施工队伍的建设

施工队伍的职业素质对工程的进度与质量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想要有效的保证施工工期,就需要增强对施工队伍的建设。①施工单位在对施工人员进行招聘时,就需要合理增加用人标准,严格进行招聘,同时引进新的工程技术与高技术人才,提升施工质量与速度。②要对进场的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教育,通过有效的培训增强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帮助施工人员学习使用各种机械设备,促进技术人员学会各种先进技术。通过这些有效的强化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工程质量,还可以增加工程进度。同时对施工队伍的有效培养,对企业日后发展也有着显著的帮助,提升施工单位在建筑市场的竞争力[3]。

3.2“与时俱进”,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

现在的建设施工中,很容易受到各种意外影响工程进度,因此就需要施工单位拥有严谨施工计划与各种员,应对各种意外的发生。针对各种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有相应的应对措施,例如大风大雨天气就组织工人进行室内施工。停电时,进行不需要使用电力的施工。面对任何问题都有相应的解决方式,有效保证工程顺利完工。

4结束语

想要对建筑工程施工工期进行有效管理,就需要明确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对各个工序需要有严谨的计划,增强施工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使用工程机械的能力,不可以为了减少成本使用实践经验少的施工人员,从而导致不能按时完工,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减少施工单位的收益。因此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对施工工期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企业也能健康向上的发展,在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着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建平.探究建筑工程施工工期管理工法[J].低碳世界,2017(24):149~150.

[2]江陆.关于建筑工程施工工期管理工法探析[J].科技资讯,2016,14(23):57~58.

公共管理法范文6

关键词:公共管理;新农村建设;问题;优化

现如今我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要求政府在开展公共管理工作时,应根据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适的优化措施,有序提升新农村建设公共管理水平。

1 公共管理视角下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政府管理运行模式存在不足

现如今新农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将生态乡村作为农村建设目标,但是部分地方的基层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建设时,却不能完全按照生态乡村的建设目标开展管理工作,部分工作人员会将新农村的公共管理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完成,在检查的过程中不能深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实施国家颁发的新农村建设政策时,一再简化实施步骤,降低了新农村建设的公共管理质量。

1.2 新农村建设公共事业投入程度较低

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新农村的公共管理支持生活水平较低,部分经济水平较低的新农村仍存有部分贫困人口,国家资金通常被用到网络建设、水利工程以及道路建设上,在新农村建设公共管理方面投入程度较低。

1.3 新农村建设公共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虽然这些年我国在经济建设公共管理中颁发了一些政策,但是经过实践证明,这些法律政策还是无法解决新农村在建设中公共管理利益和法律矛盾,部分新农村建设政策没有法律保障实施,导致政府工作人员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公共管理工作时,不能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行为意识,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2 公共管理视角下新农村建设问题优化措施

2.1 变革新农村基层政府的治理结构

在公共管理的视角下,当地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层层把关国家颁发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将国家制定的统战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政府基层与新农村的人民群众心连心。为了调动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老干部带领新干部的方式,采用新旧结合的治理理念,规范管理体系,促使政府基层工作人员能够在公共管理上给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2.2 加大新农村建设公共事业的投入程度

要想新农村建设能够有序进行,就要加大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当地政府除了建设好网络通信、道路交通之外,还应给农村公共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设备。为了确保资金使用明细的透明性,当地政府应将每项资金的使用来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公布在政府网站上,以便人民群众和其他同事监督。

2.3 制定完善新农村建设公共管理的法律制度

新农村建设法治体系完善程度决定了政府基层的公共管理质量,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国家应在原有法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发展情况,积极完善新农村建设法治体系。由于我国区域较为广泛,国家可以在建设法律体系之前,组织相应的工作者深入基层,调查各个新农村的发展情况以及公共管理法治化建设现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将不同区域的问题整理出来。在调查结束后反馈给上级部门,促使国家按照调查人员汇报的调查结果,更改、完善新农村公共管理中的法律体系,提升公共管理法律体系的可行性,促使各个区域政府工作者在今后开展新农村建设公共管理工作时,能够按照相应的法律体系处理工作事务。

公共管理法范文7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安机关;社会治理

公共管理是强调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充分运用政治、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多种手段,对与公共利益实现有关的社会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1]。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快速发展,使全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其本质是服务社会和公众。服务型政府对公共管理的核心要求,就是通过公共管理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以及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供给和最优化配置。

一、公共管理背景下的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

公共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在20世纪后期所提出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倡在社会管理、民主监督、公共服务等方面有机结合。在国家治理中,开始更加强调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公众三者的协作互动,共同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作用。公安机关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双重属性,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政府在实施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执行者,它是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在处突防暴等事件中快速反应的利剑,在全社会公共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与治理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管理侧重于控制,而治理则侧重于服务。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发展变化,代表着国家在社会治理体系上的创新。建设兼有公平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现阶段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社会治理能力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治理能力也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现代化。

二、公安机关社会治理过程的路径研究理论基础

(一)目标管理法引入公众评价,提升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引入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强调组织中上级和下级共同制定目标,并定期检查目标进展情况,以此来进行奖惩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法最开始运用于企业,自1986年公安机关开始引入目标管理法至今,已经经历了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绩效评估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估阶段,第三方评价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通过第三方评估能够更加公正客观地了解社会公众安全需求的满意度,这也是我国公安机关不断进行的探索和尝试。较有影响力的中国社会调查所、北京社会经济研究所、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都曾参与过第三方调查评价。早在2003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中,就涉及社会治安安全感的调查,主要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公众代表座谈会等方式,其中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就是调查的重要内容,该调查对公安机关的绩效评估及反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导入公安执法,实现公安执法质量的持续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起源于美国,日本企业将其发扬光大。其应用于公安机关,主要来源于公共管理学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不仅强调产品质量,还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该理论为公安机关加强执法管理、推进执法规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公安机关将ISO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导入公安机关组织内部,从加强执法规范化、提高社会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建立公安机关管理内部持续创新机制、全面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全面推进公安机关社会治理水平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例如,2009年8月起,四川省德阳市公安局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执法工作。自ISO9000执法信息系统建立以来,德阳市公安局执法质量考评案件优秀率、合格率分别提高了30.5%和12.6%[2]。可以看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运用到执法工作中能够提升执法规范化和保障执法质量的持续改进。

(三)社区警务理论带来了对警务改革的新探索

社区警务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警务改革的新模式,是对传统警务模式“重打击,轻防范”的质疑和反思。社区警务理论认为警察维护社会治安的重点在于预防,引导、组织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安治理,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才能减少影响社会治安的诸多问题、矛盾和消极因素,为社区公众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提供高效的公共安全服务,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发达国家在社区警务方面进行过许多探索和尝试,比如英国的邻里守望制度、日本的交番与驻在所制、澳大利亚的社区反馈机制、新加坡的社区安全与治安计划等。目前,我国社区警务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社区警务室的建立,密切了警民关系,实现了群防群治,维护了社区和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四)治安防控主体多元论下的治理型警务改革

在公共物品中,治安服务属于准公共物品。因此,在社会治安领域可推行治安服务的市场化。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治安防控主体多元化是未来治安防控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面主体的力量共同开展治安防控。服务型公安机关的建设,需要建立多样化公民参与社会治安的途径,由国家正式授权的公安机关与多元化的警务活动主体通过协商、合作、参与来共同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的行为活动[3]。

三、公安机关社会治理路径探究

(一)转变理念,积极构建党政主导、公安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服务型社会治理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复合化,从而达到治理目的的价值化,即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协作、协商互助、共享社会治理成果。作为政府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安机关,也必须树立服务的理念,加强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有效回应社会公众需求,加强回应性制度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公安机关应当明晰自身的职责定位,以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为管理主体,有效整合社会各项资源,发挥管理主体的积极作用,不断推动建立由党委主导、政府领导和负责,社会组织为中介、基层组织为基础、公民个人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逐步强化多元社会、专业公安的管理职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政府独立承担社会治理任务的难度越来越大。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更多扮演的是“守夜人”角色,因此,需要积极推动社会管理主体向多元化转变。公安机关的基本任务是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持治安秩序。一方面,为快速响应和满足社会公众的警务需求,将被动警务工作转变为主动警务工作,公安机关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依靠社区社会化力量的参与进行警务工作。比如,北京市形成以“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等为代表的多元化社会治理主力,加强公众参与,推进警民共治,加强群防群治,有效缓解公安机关的社会治安压力。这样能够使警力下沉,大大缓解警力不足,实现警力无增长改善。另一方面,基层公安机关承担了较多非警务类警情,科学合理进行警情分流,由专业人做专业事,实现公安主体从非警务活动中的合理退出,集中精力专注于公安队伍职能的实现,从而形成专业化公安格局。

(三)以社会治安防控为核心,加强重点路径建设

建设服务型政府和现代警务制度变革的过程中,社会治理创新已经成为公安机关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的重要推动因素。公安机关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和目标应是有效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防控。第一,建立现代化立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根据社会控制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公安机关应当以大数据为信息和研判基础,建立全领域、全时空巡逻防控的日常勤务方式,以刑侦防控为核心,形成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建立防范、打击、管理、控制、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警务网络体系[4]。同时,以公安机关为主,结合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不同层次的力量,以群防群治为基础,建立“人防+物防+技防+自防”四者相结合的警民联防现代化立体治安防控网络。第二,加强社会面的控制和治理。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构建辐射全社会的信息化防控布局,还需要在社会治安管理层面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创新公安机关警务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二是做好外来流动人口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对重点人员、高危人群排查、研判机制等的建立。三是对特殊人群,做好帮教管理与管控服务工作。四是做好突出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治理工作,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刑事案件要予以严厉打击,对新型犯罪手段要积极应对,坚决遏制恶性刑事案件的发生。第三,建立健全警务管理信息化机制。信息革命影响着政府变革,而警务变革也是因信息革命使公安机关作出的必然选择。互联网、大数据不断推动着警务模式的变革,使数字化精细管理成为现实。警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公安机关科技强警的重要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建立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信息化综合治理模式。二是规范网络信息化管理,打造掌控社情舆论的信息化网监格局。三是创新信息化情报工作,提升情报信息的动态掌控水平。公安机关应当开发建设贴近实际的警务信息化系统,积极服务于实战需求。第四,提高应急管理快速反应能力。进入21世纪后,各种危机事件的频发,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而既有的治理模式在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着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许多问题往往以危机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公共管理的出现[1],是为了解决现有社会治理体系的治理能力不足问题。而应急管理快速反应能力,是对公安机关应急管理能力的高要求。它包括各类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控,是一项关键的动态系统工程。公安机关除了需要配合各级地方政府做好应急管理处置工作外,还应该在应急预案、快速反应、善后处置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提高应急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在治安灾害事故、群体性事件、大型活动安全管理方面,一旦出现突发问题,需要快速启动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级别不同,响应机制也有所不同。

(四)多种媒体渠道塑造公安机关良好形象

新闻媒体与警务活动有密切关联。公安机关的新闻往往是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关注的焦点。同时,新闻媒体又是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公安机关传递信息和声音最重要的平台[4]。随着微博和微信的广泛普及,微视频的“普众化”,“三微一端”成为当下政务和服务的新渠道或重心,因此,公安机关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新媒介搭建警民联系新平台。在新媒体时代,公安机关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发挥在社会舆论宣传引导、社会监督和辅助社会管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进行宣传引导,特别是在涉警舆情方面,要凸显公安机关在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的正面形象和力量,通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达成良性互动,提升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五)微警务下的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创新

微警务是公安机关职能在网络空间上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公安机关或民警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信息化交流和载体工具,在网络上开展的微管理、微执法、微管控、微服务等一系列警务活动。微警务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以公安机关或警察个人为主体;以公共安全领域管理为主要内容;以网络信息化交流为手段开展警务活动为主要方式。微警务是公安机关职能有效延伸,也是公众参与社会治安治理、警民共治的重要载体。微警务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美国政治学家谢里•安斯坦(SherryArnstein)提出来的公众参与阶梯理论。他认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由低到高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政府主导型的参与;第二阶段为公民象征性的参与;第三阶段为公民完全性的参与。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公众参与,多数时间只停留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从部分地区微警务开通和运行来看,大大提升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和主动性,给公安机关带来显著的社会治理效果。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微警务机制和体制,将虚拟社会治理和实体社会治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拓宽公安机关互联网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渠道。

四、结语

公共管理法范文8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

1精细化管理在公路工程施工项目中的重要意义

精细化管理实质上是一种详细的管理理念,也可以称为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对于我国传统的公路工程施工项目而言,这种思想理念的加入,大大改变了原有的施工管理方式,在施工项目中加入了许多标准与规范的元素,将施工技术手段进行约束,保证公路工程的建设达到标准水平,为传统的公路施工管理模式更新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

1.1提高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

在公路工程中,通常施工项目的项目内容多,所包含的施工点多、线长、面积大。这对于公路工程的施工而言,往往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进行施工前准备,并且在投入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后续施工项目的不清楚很容易导致施工效率的降低。再者,公路工程项目的投入建设所影响的不仅是该公路本身,还影响周边公路的使用情况,在这种形势下,容易造成公路工程的施工时间紧迫,对于施工质量的控制不到位等情况。这些由于项目时间、项目内容带来的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问题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精细化管理在公路工程的施工项目中能够通过规范的管理,将系统的施工策略进行规划,减少施工时间的浪费,也能够对施工项目的内容进行科学分配与管理,保证项目内容的完整性与技术可实施性。

1.2提高施工安全风险的防范机制

施工安全对于任何一种施工项目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保障,对于公路工程的施工,其施工安全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是不可或缺的。在传统的公路成功施工项目中,安全性的控制管理措施较少,这导致了在公路工程施工中,施工工人的安全性保障低,对于工作的积极性低。但通过精细化管理手段的控制,能够有效通过各个不同的层面加强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安全性,对施工安全提出风险防范机制,较大程度解决公路工程施工项目中的安全性问题,保障施工工作人员人身安全,为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提供后备保障力量。

1.3有利于控制施工项目成本

公路工程的施工建设不仅应为社会效益作出共享,也应该保障自身的经济效益最优化。对于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项目成本而言,由于项目投入时间长、项目作业量大、所需施工人员多等原因,通常造成传统施工项目管理方式下的施工项目成本超出预计或经济效益弱化等现象。因此,对于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成为精细化管理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精细化管理能够为施工项目提供工程预算、成本考核等控制,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管理手段最大化,满足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内容,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方法的探讨

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对于公路施工中的诸多方面进行了严格控制与管理,这种在管理手段上进行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方法适用于许多行业,但由于其还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因此,以下对于在公路工程施工项目中加入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内容进行初步探讨。

2.1施工进度与质量的精细化管理

由于公路工程的施工量大,施工时间长,因此对于整个施工项目的施工进度无法得到较为详细的计算与控制,这就导致了由于施工进度的不明确造成施工项目拖延完成等不良问题。通过精细化管理的引进,在公路工程的施工项目中对整个施工内容作出关于月度、季度、年度的规划方案,在施工项目开展过程中要求对项目施工进度进行系统录入,通过当月或当季的施工进度进行大数据比对,对进度不足或进度过快无法保证施工质量的项目内容进行审查,要求在每一段施工项目完成后,施工负责人提供详细的进度与质量审核报告,保证施工过程中的严谨性。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实施中引入了网络技术手段,精细化管理也在进度控制中加入科学计算元素,例如在施工进度的对比、施工进度的设计、施工进度与质量的控制及数据统计时,都可以使用计算机系统。这是精细化管理与传统管理的不同之处,精细化管理将施工过程中较难控制的内容通过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控制,能够在更科学的方面上为施工进度与质量的管理提供方案。

2.2施工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一项施工项目的支出,包含施工设备、施工材料、施工人员等,这在较大的项目上需要耗费的成本较高,并且容易产生成本的扩大化。传统的施工项目中,对于一些大型的施工设备依靠租赁手段获得,但因为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设备的使用并不完全集中且可能出现较长时间的不适用,这很容易造成租赁的时间、成本的不易控制,并且大型的公路工程项目施工中,需要用到的施工设备数量大、种类多,这都是产生施工设备耗费过多项目成本的主要来源。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可以对项目内容进行详细的规划,在施工设备的租赁上严格把控施工设备的数量与租赁时间、二次租赁方案。这对于施工设备成本的控制起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减少施工设备成本的损耗;在施工材料的管理中,精细化管理对于材料的需求、质量、采购环节都会进行严格控制,在管理环节中,对于原材料的来源、性价比、整体质量等作出详细报告,保证施工项目原材料成本的控制,减少施工材料成本的损耗;在施工工作人员的管理中,精细化管理会对整个施工项目与施工进度所需施工人员进行精确计算,减少多余施工人员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同时也保证有足够的施工人员保证施工进度的完成。依靠精细化的管理,通过管理手段的系统化与标准化,达到对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减少施工项目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2.3施工安全的精细化管理

对于公路工程施工项目中施工安全性的控制与管理,最重要的是施工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与施工财产安全的管理。因此,对于施工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防范上,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手段进行设计,要求每一名施工项目的施工工作人员在上岗之前接受相应的安全风险防范课程的教育,提高施工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在保证施工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后进行安全风险防范考核与演练。保证所有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施工工作人员的施工安全性在个人身上得到控制,有利于集中管理,减少安全风险的产生。另外,对于施工财产的安全也应该得到管理与控制,例如施工材料的位置、保护、施工设备的使用等,这些施工材料与设备的安全性需要在精细化管理中得到保护,可以从施工工人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入手进行宣传教育,在管理手段上提出规范化的使用与保护规章制度等,减少施工财产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的破坏。

2.4施工过程规章制度的建立

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在理论层面上得到了推广,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仍然缺少明确的规章制度对施工项目进行约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规范,而规章制度的体现正是能够保障规范性得到实施的主要途径,对施工项目中的内容进行规范、详细、标准化的管理内容制定是保障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步骤。因此,建立健全的精细化管理规章体系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也是保障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方式。

3结语

对于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方式而言,其在传统的管理手段上加入了更为标准、科学的新内容,不仅能够提升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效率,对于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风险防范等也有很大的助力作用,这是公路工程施工项目在现代化的建设手段中所应该达到的管理方式。本文通过对精细化管理的初步探讨,讨论了在公路工程施工项目中的精细化管理办法,主要包括施工进度与质量的精细化管理、施工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施工安全的精细化管理、施工过程规章制度的建立等。

参考文献:

[1]西红磊,闫勇钢.城市道路施工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应用探究[J].科技风,2018(24):191.

[2]童光宏.浅谈精细化管理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智能城市,2018(13):76-78.

[3]王宏浩,帅品强,裴培.房建工程施工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运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8(1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