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专业论文范例

工程专业论文

工程专业论文范文1

当前,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一般要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专业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同时,设计说明书还应达到一定的书写要求,需要达到通俗易懂程度,还应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深度和技术难度。当然,我校对毕业设计要求更高一些,就是需要具有专题研究,该部分要求和毕业设计说明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创新性等,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当前的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一般部分(含设计、图纸和说明书)及专题部分,部分学生的设计质量大部分都偏低,甚至有的学生都不能满足最低要求。综上所述,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如下问题:

1.1毕业设计选题简单及内容相近

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一般采矿工程专业院校都按照既有模式进行,设计选题题目根据毕业实习矿山为背景,设计题目没有针对性或比较肤浅,有的甚至不科学,重复以前的题目,缺乏对应的研究。这不仅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拓展,而且阻碍了学生对生产问题、技术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

1.2书写功底差

毕业设计过程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设计说明书的写作能力差,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特别是摘要和设计说明书中阐述的设计过程不够严谨,表述不清,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能把问题解释清楚,把说明书写成记账式说明或敷衍了事的概述。另外,毕业设计说明书的排版格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条理不清晰、计算错误,甚至有的学生把导师名字都写错,可见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和写作功底比较差,需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1.3工程制图漏洞百出

毕业设计工程制图要求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绘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图文表达能力,学生在制图过程中不断提高绘图能力。通过毕业设计,采矿工程本科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绘图、手工绘图能力和追求完美的视观感受。但在实际毕业设计过程中,甚至最后提交的毕业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还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说明书和设计图纸不符合、CAD制图的比例不对应、工业广场留设不合理、代表符号混乱不合要求、矿块布置不合理、通风线路标示错误、平面图和剖面图不对应等。这严重影响整个制图效果,并直接降低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4低级错误多

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不足在于设计中所犯低级错误、原则性错误较多。比如:具有高瓦斯矿井,很多同学没有在设计及说明书中阐述如何抽放瓦斯,更不用说如何实现煤与瓦斯共采等深奥问题;在地面上有构建筑物需要保护区域没有留设保安矿柱;通风系统混乱,污风相互混合,形成不通畅系统等。这些问题都属于采矿工程本科生最容易犯的低级错误,违反了相关安全规程和设计规程,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经常犯这些低级错误,说明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如果一直马虎下去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5设计内容高度相似

由于扩招等各方面的原因,现在每个毕业设计指导老师都带3-8个毕业生,项目多的老师相对简单,但对于项目少的老师只能给学生为数不多的设计任务,也就说,指导老师给的任务就比较相近。有的同学的毕业设计大部分内容照抄其他同学的,或者从前几届毕业的学生那抄袭和照搬。虽然设计题目不尽相同,但设计内容和说明书高度相似,导致说明书前后表述矛盾、不一致,相似错误频发等等问题。

2问题产生的因素

导致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原因较多,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指导教师的原因,甚至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2.1前期准备不充分

因为采矿工程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实践性强的学科,毕业设计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复习,经过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不断进步,应该可以作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和说明书,毕业设计前期准备不够充分主要表现在:(1)矿山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指导教师联系实习地点困难,一般靠老师的学生在矿山当了领导以后才能给安排。所以,矿山对学生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2)实习经费不足,学校提供的实习经费一压再压,已经完全不能适合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实习费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习需要;(3)实习内容不够全面,由于实习经费不足,致使指导教师无奈把实习时间从3周压缩成2周,甚至1周,促使实践性很强的实习不能完全联系实际;(4)实习过程过于简单,由于实习时间的压缩,导致实习过程相对简单,不跟班实习,不能切实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5)有些同学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积极性不高,采矿工程专业属于高危行业,学生对从事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厌烦和恐惧感,特别是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打算到矿山工作,致使毕业设计和实习成为这些学生的艰巨的任务和负担,使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对毕业设计和实习重视的态度不够;(6)指导教师人员匮乏,难以胜任繁重的实习指导任务,缺少用制度管理学生的经验,对学生产生的众多问题及指导教师提出了要求和修改意见后学生无动于衷的问题束手无策;(7)考核制度不够健全、实施不够严厉,成绩评定过于简化,造成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失公平。

2.2指导教师自身因素

由于采矿工程专业就业压力小,相对10年前,招收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大幅度提高,导致每个教师需要指导的学生数逐渐增多,因此,产生了如下问题:(1)指导教师的投入得不到保障。从时间和精力上讲,大多数高校教师承担着大量教学和科研任务,另外还需完成大量的考核指标,比如:每年要完成多少高水平的论文、获得的科研奖励、专利、著作、指导研究生数量、上讲台课时数、在研科研项目数、是否有纵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职称、无休止的会议等等,在高校激烈竞争的今天,指导教师的自由度相对较小。很多指导老师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只能把握方向;(2)指导教师相对缺乏采矿设计方面的知识。一部分高校教师本身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经历,尤其是作为毕业设计指导为主体的年轻教师,个别教师没有很丰富的采矿工程方面的经验来有效地指导毕业设计。同时,也存在个别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现象,没有很好地起到监管作用,放松了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要求。导致毕业生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过场,不可能在最后还不让过。

2.3外部环境因素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每个学生均有4-5个单位可以选择,但有一部分学生把主要心思放在考研、出国、考公务员上,从主观上对毕业设计没有足够的重视,加上毕业设计期间是求职择业的最佳时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均不在毕业设计上。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毕业后去矿山的学生可以完全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拓展自己的思路,把精力放在毕业设计上。

3结论

工程专业论文范文2

(一)纺织工业发展的转变

在民生工程的“衣食住行”当中,“衣”首当其冲,这就充分的证明了服装的重要性。我国服装专业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裁缝到现如今的服装专业各类学士博士等,为服装行业培养了大量的设计人才,给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人们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中心动力,人们在追求有穿着、能穿暖后,对于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品牌的追求成了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在当前高等工程的教育上很显然还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国内如今有许多服装一线品牌在全球的范围内开始招募各类服装设计人才,有懂经营的、会管理的商务人才,有懂织布的、会染色的艺术家,有懂流行的色彩与色彩搭配的设计精英等。在新时期的纺织业中,必须转变其发展的方式,向着更新、更流行、更符合人们需求的市场而迈进,进一步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的转变。

(二)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型

在新中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模式基本是模仿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高校体系的规模受到大改造,按照当时中国工业的落后情况,理工类学院建设上也就随之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在工业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而随着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这样的教育模式逐渐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重理工轻文化的人才结构打破了人才培养的平衡。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虽然高校的专业设置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但其并没有在根本上把人们固有的观念扭转,并且在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把文理学科的界限划开一道鸿沟,对于脑子灵活的学生,就要求其进入理科班去学习,对于记忆力好的学生就要求其进入文科班去学习,这样的教育模式在本质上就无法与“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规律相符合。当人们欣赏一件不仅合体还时尚的服装过程中,根本就无法区分出当中的文理属性。因此,实施卓越人才培养的对策,其重要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更高的综合素质。

(三)人才的知识结构优化

经济的一体化,带动了商业、文化和科技的迅速融合,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生存方式上有重大的改变。基于此,就要求作为现代新兴人类,必须具备有能够快速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随时参与国际性政治、经济及文化的竞争能力,这不但要求要有专业的技术知识,还必须要有能够跨越文化领域的适应力与交流能力。所以,在工程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注重知识变成注重知识和能力。而作为一名与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服装设计人才,必须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文与科技素质,拥有良好的职业修养与职业道德。

二、基于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策

(一)制订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在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当中,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与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知识相应的能力,具有创新的意识、国际性视野与实践的能力,能够适应服装的工程材料、企业管理、营销战略、信息技术以及人文艺术等各个学科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同时在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的某一个领域当中有其独特的见解,能够在服装行业及服装政府协会等相关部门以及其他的相关机构中从事产品的研发与策划、生产与管理、工艺与技术、市场与营销等。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的内涵

1.以培养的目标角度作为出发点,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人才的培训应该接受设计、纸样、工艺、材料与服装CAD、产品以及营销对策等各方面基本的培训,并具备有服装设计与生产、营销等各方面的初步能力。由于现在国内许多院校开设服装专业的起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传统纺织工科类院校,有新型流行设计院校,还有综合类院校,这些院校在设备、生源与师资力量各个方面侧重点都不同,其培养的目标也就存在一定的区别,有培养服装设计知识与能力优先的,也有培养服装技术水平的。

2.优秀服装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的一些素质:第一,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素养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第二,要有从事服装开发设计或者是工程技术中所需的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等基本知识与理论;第三,要有良好的环境、品牌、质量、安全及服务等意识;第四,要具有扎实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及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行业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与发展的趋势;第五,要掌握服装的纸样、款式、工艺及设计基本的方法、原理及技能,并具有运用本专业知识理论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要具有独到的创新精神;第七,要了解行业相关发展的方向与发展动态、应用前景以及行业标准、市场变化等;第八,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交际能力,有团队合作意识与跨国际发展的视野及野心。

三、服装设计卓越人才的培养方法与具体对策

(一)课程设置企业化

制订各实践的教学大纲,仔细挑选实验的教学内容,整理实验项目可以用添加、完善、整合等方式,对实践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跟上时代的发展。要遵守实验实训项目应用性的原则,把专业的教学与企业融合,添加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应用性课程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根据我国人才市场的要求来开展专业课程,关注市场的需求,随之应变。

(二)采取“双体实训”的模式

构建“双体实训”的模式。“双体实训”包括技术实训和关键素质的训练两个体系,在培养服装行业的设计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技术实训是指以服装的专业技术实训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它的开展与组织需要根据实训项目的实战性进行,让学生在实战演练的过程中学习服装行业的新技术,并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一些技术要点。关键素质训练是指培养学生关键素质的教学体系,通过一些实训与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商业伦理、系统思考与有效沟通的关键处理能力,让学生在职场上能够随机应变。

(三)实施双导师制度

想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操作能力与职场能力,就必须实施双导师制度。学生在毕业之季需要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任务,在实训的过程中需要校内的教师与企业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才能完美地完成任务。企业的实训导师负责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与指导学生现场操作,监督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并指导学生写论文,与校内的教师一起把关论文的质量。

(四)加强校企的衔接工作

根据校企合作、不同的专业和企业的实践教学背景、教师资源等,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企业,做好准备工作,加强校企的衔接工作。企业也要做好保障措施与相应的工作,建立专业的组织团队与相关的规章制度,学生的实训导师让优秀的工程师担任,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场所、设备与实践机会,把学生的实习工作安排好,并保障学生的安全等。

四、结束语

工程专业论文范文3

一、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现状分析

(一)各类学生英语水平及学习兴趣不一致

专业英语是在完成基础英语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为例,学生分统招二表学生、统招三表学生、定向学生、专升本学生,且全部是男生。二表学生英语基础较好,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三表学生和专升本学生则英语基础较差,专业知识也比较匮乏;定向学生的工作单位已定,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够,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对他们的未来没有什么帮助。尤其是男生,在语言学习上本身比较困难,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不高,因而学生整体水平较其他专业学生偏低,英语水平不均衡性明显,英语思维能力弱,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专业英语教师素质不均衡

教师素质是影响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在问卷调查中发现,50%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教师无法用英语授课,而英语教师又解释不了一些理工方面的知识,英语和专业脱节。专业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应该是一个综合型的人才,首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英语功底这两个基本条件,此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知识整合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教学技巧。而目前的状况是大多数专业英语教师很难达到这个标准。专业英语教师大多来自于专业教师,要么缺乏较高的英语能力,授课时过多地讲解专业知识,要么过多地讲解英语语法知识。从而使得授课形式单一、枯燥、缺乏科学性、趣味性,学生逐渐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丧失了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在专业英语课堂上,不认真听课、逃课等现象明显多于其他课程。

(三)选用教材不合理

目前采矿专业英语的教材类型比较多,在教材的选用上就显得比较重要。采矿工程专业知识面宽,它涵盖了煤矿地质和测量,矿井设计和开拓、井巷工程、岩体结构、矿山压力、巷道支护、采煤法、矿井的运输、提升、通风、排水、供电和事故防治、特殊条件下采煤、露天开采、深海开采、矿山事故等专业知识。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也是包含了这些内容,比较全面地涵盖了采矿的基本知识。因而教材相当于一本英语采煤概论。专业英语一般课时设置较少,三十课时左右。教师在授课时会从中选取一部分内容,课文的选取上可选性较大,甚至大部分授课内容为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内容单一。目前,很多版本的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材没有给出参考译文,课文中的很多长句难句没有注释。书中课文的专业知识偏难,内容过于陈旧,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不符,学生的自学难度很大。

二、改进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专业英语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工具,专业英语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英语知识,而且是专业课核心知识与英语交际能力的综合提高,从而达到从事该职业对英语的要求,最终帮助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从事相关专业的职业。选用教材要体现出语言和专业的结合,要使学生找本专业相关的词汇与理论,要使学生体会到专业英语的工具特色,要使学生学习翻译并搜寻外文资料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强烈参与专业英语教学的愿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专业英语应该是用英语学专业,为学生提供一种积极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用英语思考、解决专业问题,从而使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根本上来讲,英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英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但是,培养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人才是不能光靠专业英语来实现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有相应的新教学内容。根据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文件的要求,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来源和现状,调整教学内容。对于统招二表的学生,由于很多学生计划考研,毕业后继续学习深造的欲望强烈,除了让他们掌握基本的采矿工程专业英语词汇外,还应侧重对学生进行专业论文的培养,基本掌握如何阅读一篇专业论文,了解论文的基本结构,再从进行论文摘要的模仿学习,到整个论文的主题写作练习。对于定向、三表和专升本的学生,大部分毕业后直接就业,应侧重于为采矿工程专业服务的目的,迎合社会需要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基本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以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采矿工程专业文章为标准进行培养。

(二)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

结合笔者几年来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英语授课的经验,在教学时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授课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

1.通过实体和图形讲授专业英语。比如煤的等级这些专业词汇的学习中,泥煤(peat)、褐煤(lignite)、烟煤(bituminouscoal)、无烟煤(anthracite)、变质无烟煤(meta-anthracite),这些从低等级到高等级煤的变化中,用每一种煤的标本,然后标出词汇,这样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便于记忆。如岩体的结构,有褶皱(fold)、节理(joint)、断层(fault)等,可以通过现场图片学习。再如,在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课文:Therelativemovementalongthefaultsurfaceoftheequivalentstrataoneithersideiscalledth“edisplacement”andisrepresentedbythedistanceEFinFigure2.Theverticaldisplacementoftheequivalentstrataiscalledthe“throw”andisrepresentedbyED,whilethehorizontaldisplacementFDiscalledthe“heave”.Theangelthatthefracturemakeswiththevertical,angleFED,istermedth“ehade”.Whenthestrataonth“eup-throw”sideprojectoverthoseonthe“downthrow”side,theprojectionACinFig.2,istermedthe“fault-scarp”.[任一侧同层位的岩石沿断层面的相对运动称为“位移”(断距),。同层位岩层的垂直断距称为“落差”,用ED表示,而水平的位移FD称为“水平断距”。断裂面与垂直线相交的角FED称为“断层余角”。]对于这段课文,可以先让学生只看图示,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分析各标注的名称及含义,再看英语,这样就能比较容易掌握文章的含义。采用电化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来配合教学,将文字、图表、动画、现场施工工艺录像剪辑等教学信息通过屏幕投影设备呈现给学生。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直接的刺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状态。通过动画演示,配有英文的讲解,显示其形成过程,这样就会非常直观、通俗地理解这些概念,也易于学习。这也是弥补专业课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不足,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2.着重分析课文中的长句、难句。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文章中会出现一些比较长,语法又比较复杂的句子。应该详细分析语法结构,所表达的含义。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应该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所表达的含义,形成专业思维方式,这对于学生准确获取专业知识至关重要。如教材采矿工程专业英语中:Whenasmuchcoalaspossiblehadbeendugfromoneoutcropasearchwasmadeforanotheroutcropanditwasoftenfoundthattherewereseveralseamsoneabovetheother,separatedbylayersofotherkindsofrock.这是并列复合句。and是并列连词,联结asearchwasmadeforanotheroutcrop和itwasoftenfoundthat…两个句子。在第二个句子中,it是形式主语,that引导主语(真实主语)从句。在这个从句中,separatedby…是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修饰seams。另外,在第一个句子中,when引导一个时间状语从句。全句的意思是:当一个露头挖出了尽可能多的煤以后,就设法另找一个露头,而且常常发现好几个煤层,一层压着一层,中间被其他的岩层所隔开。

3.拓宽授课的知识面。专业英语的学习,旨在增加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及时并准确掌握该专业的发展动态。因此,在授课内容方面,不能单一地依赖教材,只讲教材中的内容。应该选取一些论文,而这些论文,应该以综述性为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此外,学生应该掌握一些论文的基本模式、结构。如IMRD法(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如何从论文中准确、快速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并模仿学习一些简单的表述方式。以此加强学生阅读专业英文论文的能力,为他们以后从事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4.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交流能力。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专业英语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作用就是便于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讨论专业知识。因此,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勇于发言。由教师提出一个该专业的热门问题,如冲击地压的防治、放顶煤开采的优缺点等,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允许学生同时使用中英文。也可以以一篇论文为例,如“ApplicationofRockMassCharacterizationforDeterminingtheMechanicalPropertiesofRockMass:aComparativeStudy(MahmoudHashemi,Sh.Moghaddas,R.Ajalloeian)”一文,让学生提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RQD、RMR、RMi以及Q等几种岩体方法的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的适用范围。最后由教师给予点评,可以作为最后成绩评定的一部分。

(三)完善课程设置

在英语学科内设置“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先进行科技英语学习,然后再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可以是外语开设的专业、专业倾向或专业知识课程,也可以是专业课程英语授课。本文通过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现状的分析,提出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学习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通过这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变,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提高专业英语的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科技的高速发展。

作者:尹小军 孙广义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二)

一、实践能力培养新举措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方案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我校实践教学中地质实习、测量实习、采矿CAD设计、采矿识图、通风设计,各1周;现场实习分认识(1周)、生产(4周)、毕业(4周),三大类;毕业设计(13周)。

2、完善实验平台

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之一,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我校与淮南矿业集团共建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岩层控制实验中心、工程测试中心等,改造、研制、更新了一批大型实验仪器设备,为采矿专业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提供条件。与此同时,除常规性实验外,增设了设计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使学生能做到自主实验,并将实验教学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加强实习基地内涵

煤矿企业为了安全,不太愿意学生下井实习,或只让学生在井底车场附近进行参观实习。为了保证实习的质量与地点,我校与煤矿努力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基地,我校提供技术对现场进行指导,煤矿提供实习平台,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原则加强与煤矿企业的联系。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矿里相关人员进行临时性实践教学指导,并邀请矿里资深工程师举办矿山地质、采煤方法、运输提升等专题讲座,并进行讨论、分析。目前,我校已与两淮的煤矿企业签订了26个实习基地协议,为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物质保障。

4、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着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为此,我校与淮南矿业集团、山西西山煤电和霍州煤电建立了学校青年教师到煤矿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通过到煤矿企业现场挂职锻炼,一方面使教师更加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积累了实践经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科研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又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结束语

新形势下的煤炭经济效益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实验条件、加强实习基地内涵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煤矿企业需求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

作者:孙建 赵光明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

(三)

一、现行采矿工程专业实习体系存在问题分析与探讨

1.矿山企业对实习态度的转变

计划经济时期,矿山企业职工是生产劳动的主体,在校生可以通过企业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参加实习,通过跟班劳动获得工作技能。随着经济体制转变,矿山企业作为监理方和施工监督方将工程实行承包制,以往跟班实习就显得不可行。矿山企业对学生实习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矿山企业实行承包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矿山企业与承包方之间在安全监管、风险分配、工程进度等方面的职责矛盾。由于涉及安全、利益、职责分担等因素,导致矿山企业不愿接收实习学生。

(2)近年来,经济高速持续发展带动了能源行业的发展。矿山企业抓住机遇,不断加大生产任务与力度,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实习一定程度上打乱了企业本身的生产进度与计划。学校由于经费问题,也难以作出一定的经济补偿。矿山企业在得不到现实利益的情况下,不情愿接收学生实习。

2.学校经费问题

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大部分高等院校没有自办企业或社会捐款。随着高校教育成本、运行成本的提高以及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大部分高校经费比较紧张。在此情况下,采矿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实习经费就显得捉襟见肘。矿山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不会像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经费支持。两种因素的叠加造成实习经费成为一个瓶颈问题。经费不足直接导致实习形式化、简单化,实习效果不佳、质量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3.招生数量不断增长与实习基地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高等教育招生数量连年增长,随之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采矿工程专业有着好就业、工资高、应用性强的特点。在能源行业大发展的背景下,矿上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毕节学院为例,采矿工程专业是该校新兴工科龙头专业,采矿专业在校生连年增加,在校人数的增长迫切需要增加实习基地。但是近几年,矿山企业为追逐经济利益,尤其是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为完成生产任务与进度,对学生实习叫苦不迭。部分小矿由于安全及采矿作业操作规范问题,也不适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习基地建设的局面难以打开,迫切需要改革现行实习体系。

4.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内在因素是直接影响到实习效果的内因。认识、生产、毕业三大实习环节需要学生自身巩固和加深已学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应付差事;学生自身水平良莠不齐,造成实习实际效果参差不齐;个别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难以克服受井下环境影响的心理因素;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实习等同于观摩。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实习的实际效果。

二、新型采矿工程专业实习体系建设方案

现行采矿工程专业实习体系面临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构建适应新形势的新型实习体系。新型实习体系建设打破了以往实习必须深入矿山的现状,将灵活的教学方式与实训基地实习相结合;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融入平时教学;将毕业实习提前纳入学生签约工作,实行顶岗实习的方式。型采矿工程实习体系实施保障措施新型采矿工程专业实习体系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来保证实施,否则也是一纸空谈。针对新型专业体系的三大实习环节,提出针对性地保障措施如下。

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应该由传统单一课堂授课模式向多媒体、虚拟教学平台、实验室互动课堂、课外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转变。提高教师对新方法、新思路、新模式的认识,加强教师综合教学素质的培养。实现校内互动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推行“双师制”教学,加大与矿山企业合作力度,选拔一批现场实践经验丰富、表达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挂职教学。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是完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重要保证。应积极与学生签约单位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为学生实践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承担企业员工技术培训的任务,加强校企合作。同时,校方也应积极发挥智囊作用,为矿山企业存在的技术难题排忧解难。改变以前总是依赖矿山企业进行实习而企业没有受惠的传统观念。实现校方与企业互利共赢,建立长期有效的互惠机制。

3.建立多渠道、多角度的实践机制

首先从思想上改变以往实习必须去现场的传统观念。现行采矿工程专业的实习普遍存在时间短、效果差、形式化等弊端。应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如暑期社会实践、专业技能大赛、工程实训中心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其次教师也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这样既可以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又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培养研究思维的能力。

4.实行(3+0.5+0.5)模式

毕业实习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矿山企业工作,能否满足“来之能用,用则好用”的要求。现有实习体系,毕业实习由于时间较短,学生还没形成培养理论用于实践的观念,就匆匆离开矿山,可谓事倍功半。校方应积极与签约企业对接,提前将签约学生纳入实习工作锻炼阶段。在此阶段,实行分段顶岗模式。学生进行长达半年的实习,有经验和实践做毕业设计、相关课题研究。同时,建立校企安全责任共同担责的机制,解除企业一部分后顾之忧。五、结语采矿工程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搭建实践平台。本文从现有实习体系现状着手,剖析了现有实习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依据时展形势,构建了新型实习体系,并提出了相应地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推行新型实习体系,为培养出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适应矿山企业要求、紧跟时展的专业优秀人才而努力。

作者:汪华君 朱恒忠 范育青 温良霞 单位:毕节学院矿业工程学院,贵州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四)

一、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本情况

1.各高校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近年来各高校采矿工程专业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比如重庆大学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组建了虚拟矿井实验室,模拟了开拓过程和巷道布置方式,使学生通过模拟现实,掌握专业知识,并通过感官认识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加科技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动手、动脑的习惯。实施实物组件式教学模型,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物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河北工程大学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校内实训基地同步进行建设,其中采矿实训基地由校企共同建设。在实训基地装备了一个长30米左右的采煤工作面,并安设了采煤机、液压支架和刮板输送机。制作了各种模型,学生在校内就可以进行参观学习,这些模型还可以为机电、安全等专业进行服务,实现了资源共享。此外该校还利用校友关系联系实习地点、请矿工程技术人员作报告、带学生毕业设计、有科研的教师在搞科研过程中带学生下井等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西安科技大学与神华宁夏煤业集团、陕西煤业集团、山西阳泉煤业集团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大学生实训基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川煤集团和陕煤化工集团等的合作,深入推进已获批的教育部“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弥补校内基础实验和科研实验平台资源不足,提升专业实践训练条件。

2.采矿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创造了平台。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了首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学

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步满足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目前,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已成为各高校展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平台。(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较低。目前,煤炭类院校采矿工程专业大多采用“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公共课、基础课课时比例较大,实践教学课时减少,学生对专业基本技能掌握不足。

2.实习经费不足。采矿工程专业普遍存在实习经费不足的情况,无奈之下,只能靠削减实习时间来保障实习,在短时间内学生对实践技能掌握较少,致使实习效果下滑。

3.学生实习下井次数难以保障。教师大多是通过个人关系联系实习地点,企业领导考虑校友的关系接待了实习,但是考虑到学生入井的安全问题以及矿井的安全生产,多不愿意安排学生到井下参观学习,因此学生的下井次数难以保障,一般每次实习能下井一到两次。

4.学生顶岗实习较难实现。一是煤炭企业没有假期,每天都有生产任务,将学生安排到煤炭企业的科室以后,企业领导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学生的实习,但同时又有自己的工作需要去做,因此不能完全把时间投入到带领学生实习上。二是由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尚未完全掌握,实际操作设备能力及其有限,不能跟随工作人员到井下跟班作业,导致不能完全实现顶岗实习。三是学生如要顶岗参与煤矿工作,必须与煤矿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在实际中很难实现,学生在实习期一旦出现安全状况,无法受到法律保护。因此,顶岗实习难以实现。

5.井下实习效果不理想。由于煤矿井下空间有限,噪声大,学生人数多时会有部分学生听不清,自己对实际的内容又看不懂,所以下井实习多是走马观花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实际生产中的环节了解少。根据对煤炭企业的调研了解到,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薄弱。

6.青年教师缺乏煤矿现场实际工作经验。青年教师大多都是连续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在读研究生期间参与过科研项目,但是在煤矿现场工作的经历很少,缺乏煤矿实践经验,在指导实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

二、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措施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运用任务导向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例如:一是任务导向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煤矿生产实际,将学生分成4-5个调研学习小组,每组学生分配专项调研任务,并有一组学生专门与煤矿的采区设计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等途径来完成任务,形成专项调研报告,使学生能够撑握全面的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讨论法。各调研学习小组将调研的成果进行相互讨论和学习,实现调研成果的共享。每次升井后,组织学生对下井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及时查漏补缺,提高学习的效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时时跟踪指导,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构建“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考核方法,全方位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通过设计不同的任务和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身体素质、道德素质等,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与煤炭企业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为学生在煤矿现场的实习提供便利条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煤矿的生产系统、采煤工艺;学生可以分配到各个科室轮流进行跟班学习和锻炼。例如:学生可以到采煤队、掘进队、通风科、矿压办、瓦斯抽放科、计划科等,学习各项专业技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查找各个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通过调研、查阅资料等途径,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科研项目带动实践教学

充分发挥采矿工程专业教师科研项目多的优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科研项目一般多针对煤矿中某一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知识,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项目组中有多名科技工作者,有学科间的交叉,可以对学生进行多个方面的指导。学生根据具体参与项目内容,可以申请大学生科研立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科研项目带动实践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实习地点少的情况,同时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五)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是做好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一是青年教师在参加工作后可以去煤矿进行不定期的挂职锻炼。例如:教师可以每年安排不少于一个月时间的挂职锻炼,参加挂职单位全过程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在进行实践锻炼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对挂职单位提供科技服务。二是青年教师可以进驻校内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自身实践水平。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煤炭行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煤炭企业对采矿专业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煤炭工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作者:代少军 林井祥 张继忠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五)

一、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规律的独特认识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倡导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增加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转变。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研究性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采矿工程专业大力推行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采用过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法、三向提问法、形象教学法、立体教学法、网络助学法等,采用讲课、大作业、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这些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取得良好效果,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设计

对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依托创新实验区建设,重点对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探索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评价方法,最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研究将遵循PDCA循环,即:调研收集资料———理论研究———调研与分析———方案制订———教学实践———效果评定———改进提高。研究将首先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然后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实用性、加强实践性、加强实际性;通过“三教”(教会学、教会用、教会创)强化能力培养;建立创新实验区,为学生创新提供技术平台;成立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过程性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区在教学中的作用,使二者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紧缺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

1、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

教学与科研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学与科研既不相互矛盾,也不能相互代替,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教学的科研不是高等学校中的科研,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教师近几年科研成果丰硕,教师在获得良好的科研成果的同时,很多教师积极探究课堂教学规律,探究科学发展前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将自己的科研内容融进了课堂教学之中,结合现场实际理解课堂内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科研对人才培养起到了切实的促进作用。

2、分类教学的实施及在教改中起到的促进作用

2009年6月,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组织召开了“关于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修改的座谈会,根据此次座谈会及历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采矿工程专业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与培养模式出发,全面修改了教学计划,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矿工程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招生的方式不同和学校办学的定位,我们确定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主要用于正常的统招学生,分类为制定。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定向生,专门制定了《定向生培养教学计划》。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学

为了切实改善教学效果,我们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实验仿真课件、模型制作、电化教学、多媒体、CAI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秦涛 康健 林井祥 刘志军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

(六)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1、实现途径

制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具体方案,整体思路是:以理论、实践课程体系优化整合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1)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按教育部通用标准和专业行业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教师前往用人单位(开滦集团、潞安集团等)及煤炭院校(中国矿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就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就业去向、能力要求、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随后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论证,以此确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2)以“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整合重组课程体系

着力改变单纯以学科的系统性为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的观念,密切结合现代工程技术发展和企业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

(3)加强实践教学和企业学习环节改革

校外实践教学是改革的重点,将知识传授、能力与素质培养各项人才标准以及相应的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课程和教学环节。例如:毕业设计环节可与相关实习环节统筹安排,一部分实习实践环节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

(4)“工学结合、校企互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立足煤炭行业,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使其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要求。对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优化设计,聘请煤矿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积极探索由煤矿管理技术人员讲授采矿专业课程新模式。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

吸收国外工程教育先进理念,实现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使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1)“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理论教学改革

①构建理论教学六大知识模块

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规格要求,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构建起数学力学、矿山机电、采矿领域前沿、计算机应用、矿山管理及监察、国际化视野等六大知识模块。

(2)“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改革

实践教学是综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过程,已成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我校采矿工程专业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依托,初步构建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采矿学生的实验技能、采煤工艺操作能力、矿山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

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以矿井灾害防治河北省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加强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近两年来,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紧跟矿业类高校实践教学和煤矿行业发展新趋势,对实验设备进行持续更新换代。2012年建设完成了综掘仿真实训系统、综采工作面仿真实训系统、岩石力学电液伺服三轴试验机系统,2013年筹划建设数字化矿山实训平台等。在管理方面,本着“时间换空间”的管理思路,对仪器设备实行集中管理,多课程共享使用,提高设备利用率,绝大多数仪器设备利用率在90%以上。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①与国内大型煤炭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成果显著。采矿工程专业积极与煤炭企业联合,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前基地总数达到6个(开滦集团荆各庄矿、范各庄矿、吕家坨矿、钱家营矿、林南仓矿以及西山煤电集团屯兰矿),正在建设中的3-4个(冀中能源邢台矿,山西潞安集团王庄矿、五阳矿,中煤平朔井工一矿等)。这些实践教学基地采取“产、学、研”联合运行模式,以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需要。②与潞安、开滦、冀中能源等大型骨干煤炭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协议,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发挥品牌实践教学基地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逐步将潞安、开滦、冀中能源等一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部级实践教学平台。

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探索新型实习模式—“就业单位”实习。采矿工程专业实习指导团队主动与毕业生签约单位的人事部门沟通,让已签约的大四学生前往“就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并做相应矿井的毕业设计,学生们以“准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全心投入。到目前为止,潞安集团、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国投新集能源有限公司、成都地奥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松澡有限责任公司、河北保定铜源矿山设计院等单位均接收过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已签约的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在实习期间,各大集团指派技术人员跟踪指导,并为学生提供住宿。实习过程中,学生下井、地面广场参观、各科室轮换、参加班前会、劳动模范讲座等各个环节安排得井井有条。2011届、2012届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赴就业单位毕业实习人数比例分别为59.7%、47.2%,见表3。实践证明,“就业单位实习”是一种积极、富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模式,这样的实习模式,无论对我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还是对煤矿企业发展,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真实情境下的工程设计能力。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种类较多,如何与毕业设计有效衔接一直是教师与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例如:《矿山设计与优化》课程设计重点锻炼学生矿井开拓设计的能力,关注点是矿井全局的掌控,《采矿学》课程设计重点锻炼学生采煤方法与工艺设计的能力,关注点是采区和工作面局部场所的设计与运行,两个课程设计相结合,再辅以《矿井通风》、《矿山机械》、《井巷工程》课程设计,可与毕业设计实现有效衔接。在毕业设计方面注重过程掌控: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选题、动员、教师指导、直到毕业答辩、补答辩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并制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学生互督卡》。另外,聘请煤炭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及答辩工作。

(3)科研能力培养。为提高采矿“卓越工程师”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特意成立“科研创新小组”,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科研创新小组”负责选拔高年级优秀本科生,推荐给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具体参与内容包括:现场观测、仪器设备安装、调试、简单的数据处理、室内相似模拟实验、岩石力学实验等。近几年来,参与过教师科研的本科生比例一直保持在20~30%。(4)创新能力训练。采矿工程专业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知识模块和实践体系为载体,选择合适的创新项目,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例如,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大赛、采矿年会大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实践能力实训大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作品大赛,锻炼创新能力。3)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评价在实践环节教学质量评价方面也进行了相应改革,从过去的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考核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例如,学生实习环节的考核,由带队老师、煤矿领导、系主任共同完成,指导教师和煤矿现场技术人员针对学生实习期间表现分别打分,然后综合考虑、评定。下图为实习单位回执及实习鉴定表。

二、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效果分析

1、面向煤炭行业需求,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2009~2012年,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本科毕业生598人(包括统招本科生477人,单招班121人)。除了部分考取研究生之外,基本都就业煤矿一线生产单位,就业率达到90%以上。毕业生能快速适应煤矿工作岗位,许多学生在工作两年时间里已经走上了矿山中层领导岗位,当上了区队科室的队长、科长,成为煤矿企业的技术中坚力量,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实现了采矿工程专业不断为煤矿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2、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果

学生在公开发表科技论文、科技创新作品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例如:在校本科生每年发表科技论文3~4篇;在第二届(2012年)、第三届(2013年)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上,学生作品共获二等奖、三等奖各三项。

三、结语

工程专业论文范文4

(一)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切实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CDIO是构思、设计、实现)及运作的英文缩写,CDIO的基本教育理念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完整生命周期为载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工程学习中的各类实践环节。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实践教学是国内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探索。测绘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科专业,不仅注重测绘理论的学习,同样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高素质的测绘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实验和工程实践环节和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测绘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引入CDIO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可从如下几个方面需重点考虑:(1)加强校企合作,挖掘校企合作平台的深度融合机制。目前,已有较多的煤矿企业、测绘企业及知名测绘厂商等与我院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友好合作关系,下一步需根据测绘行业的特点来夯实双方的合作基础,其根本途径是,寻找校企合作的利益链、建立双方灵活多样和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工程实训的深度、广度和作为企业“准员工”的角色度。校企合作平台长效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缓解学校教学实习经费紧张的问题,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走进企业,深入直观地了解所学理论知识行业中具体应用的机会;(2)搭建校内多层次的综合型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以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对现有实验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实训平台进行整合、优化,对实验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和统一规划并进行功能划分,为学生提供从低到高、从专业、创新到综合能力训练的适应项目化教学需要的多层次的完整平台。优化后的教学平台既保持原来优势,也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后续发展需要;(3)设立特色实验室。根据专业需求,结合专业特色,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及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和深度,并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实验资源共享。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不同于学历文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密切关联于某一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全面反映了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须遵循的行业标准和相关规范,以及特定行业劳动者从事这种行业所应具备的实际职业能力和素养。虽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兴起的较早,但是发展至今一直未能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挂钩。高等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是从业证书申请发放和登记注册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在国际上,专业认证制度体系较为完备的国家基本上都将专业认证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直接关联。就测绘工程专业而言,尽管不同高校在基础和专业课程设置的数量和名称上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采用的是“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这一课程设置模式,课程体系在学分、学时、比例上也大同小异,区分度不大。参考国际发达国家专业认证制度和体系的经验,我国在测绘工程专业人才上的培养体系方面,可以尝试针对测绘行业的某一执业资格(如“注册测绘工程师”)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来组织安排测绘专业课程体系,即大学一年级安排数学、力学类及专业基础课程来进行综合培养,大学二年级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以专项课题形式(如地形图测绘、数字摄影测量等)参与实验、实训,大学三、四年级进入专业模块课程培养。模块课程的设置要与职业资格所遵循的标准和规范有机结合,如此的模块课程设置不仅可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后续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而且也为将来职业认证与专业认证挂钩做好积极准备。此外,此种课程设置思路也可保证测绘学科的相关知识以结构层次化而不是零散化、杂乱无章的形式进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对测绘学科知识的整体认知。综上所述,根据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设置科学合理的测绘专业方向模块化课程替代原有的学科专业课程,并根据职业资格的能力要求有所侧重,分布合理的课时,搭建新的测绘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三)将科研能力培养引入相应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及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愈加明显,社会对工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素、结构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也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工程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测绘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急需培养高水平的工程创新人才。但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对不同工程专业的兴趣选择对其工程能力能否养成及持续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高等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的工程能力的培养更应关注其对不同工程专业的个性化选择,以确保学生能够在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合理知识结构,促进自身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此:(1)可在本科生日常教育教学中建立“科研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兴趣选择参与科研导师的相关科学研究课题。通过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或在导师的指导下,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各级各类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科竞赛、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生产实训及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各环节为载体来完成自选或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的工作,尽早接触测绘学科前沿,既增加了学生科研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又可在实战中促进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2)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研究制定的工程评估准则对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共提出了11条标准,总结起来基本上是强调所学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习能力、职业素养与职业责任感。这些基本能力和素养的形成是基于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整个教育教学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特别是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结合现代信息化及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来更多地考虑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如GPS现代定位技术与信号处理领域的交叉融合,数字摄影测量与数字图像处理及计算机视觉学科的交叉融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网络信息技术及软件工程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等),通过上述不同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可为学生提供较为先进的测绘学科发展前沿信息,提高学生对测绘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方向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较为宽泛知识背景,在此知识背景下,可使学生对测绘学科及其工程领域的现存问题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和把握,继而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以促进复杂测绘工程问题的有效解决和技术创新。

二、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建设

工程专业论文范文5

1、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主体

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Board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负责,是美国最具权威的专业认证机构,具有非官方性的中立特点。ABET有31个工程或技术专业协会,最高领导机构为董事会,董事会下设8个委员会。。最高董事会同根据不同的认证领域下设工程认证委员会(EAC)、技术认证委员会(TAC)、计算机科学认证委员会(CAC)、应用科学认证委员会(ASAC)4个认证委员会;还包括认证理事会(AC)、工程咨询理事会(IAC)、国际事务理事会(INTAC)3个理事会和选举委员会、财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多个特别委员会。其中,认证委员会负责根据各自制定的专业标准、政策和程序开展评估认证活动;理事会负责就ABET的相关政策提供建议;特别委员会负责董事会的日常运作及对外联系工作。

2、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流程

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流程程包括以下4个阶段::申请认证、专业自评、现场考查和做出认证结论。

2.1申请认证

学校自愿于1月31日之前向ABET提出认证申请。如果是首次申请认证的专业,申请的学校还要先提交一份自评报告

2.2专业自评

准备自评报告的过程至少需要一年。每个申请认证的专业都需要根据ABET认证标准和手册的要求提交自评报告。

2.3.现场考查

现场考查的成员主要是来自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志愿者。由3~4人组成认证小组,对认证专业进行实地考查。现场考查的时间一般为3天,认证小组的主要工作是核实自评报告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同时提出调查自评报告审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证小组根据需要会晤学生和教师,进行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访谈;提出专业的优点和弱项,并给出适当的建议。在现场考查的最后一天,认证小组通过口头传达的方式提出认证小组关于检查结果的总结报告,并向相应专业类认证委员会提交现场考察报告。如果认证专业对检查结果存在异议,还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委员会提出申述。

2.4.做出认证结论

委员会根据接受认证的专业的优势以及现场考查之后发现的不足发表一份声明,声明会送给接受认证专业所在的院校以获取他们的反馈意见。最终认证结论依据声明和学校反馈意见来决定。认证有效期限通常为2~6年。

3、认证标准

美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依据EC2000(EngineeringCriteria2000)。同时,为了不断适应美国的发展需要,ABET每年都会对认证标准进行修改,现行的EC2000认证标准于2012年,适用期间是2013—2014年度。ABET的认证标准分为三部分内容,分为适用于基本水平的一般标准,适用于较高水平的一般标准以及有适用于工程教育各个专业的具体的专业标准,这三个部分中的每个部分又有具体的要求,从而形成完整的标准构成体系。其中,适用于基本水平的一般标准是认证标准的核心组成部分,具体分8项指标。分别是学生(Students)、专业教育目标(ProgramEducationalObjectives)、学生能力(StudentOutcomes)、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课程(Curriculum)、师资(Faculty)、设施(Facilities)、学校支持(Insti-tutionalSupport)。从历年ABET认证标准的修订可以看出,考核焦点从考核“教育输入”(教师教什么)转向考核“教育产出”(学生学到什么),从对教育投入的重视转向对教育产出的重视,这种转变体现出以学生能力导向为核心的认证标准。在学生核心能力方面上,申请认证的工程专业必须证实毕业生具有以下11种能力: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设计、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设计系统、部件或过程的能力;多学科团队协作能力;对工程问题的识别、分析以及解决能力;职业道德和伦理能力;良好沟通的能力;认识到工程对于经济、环境、社会乃至世界影响的力;对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当代问题相关的知识;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

二、对我国的启示

1、为保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公正性与公平性,我国在建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与工业界和企业界的联系,促使相关各界人士积极主动参与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中来。

“工程专业认证不可能是囿于教学系统内部的自循环过程,而必须是包含院校—工程界互动机制的开放式的反馈过程”。以美国和德国为例,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无论在机构设置上,还是在人员参与中,都紧密的依靠工程界、企业界的力量,这样一来,不仅加强了教育界与工程界、企业界的联系,还能保证了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不但可以为高等工程教的实践环节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利条件,还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及时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主动应对社会要求。因此,我国应当吸取国外相关宝贵经验。

2、除了认证组织的性质之外,ABET发展时间久,会员众多、进行认证的学校和专业数量巨大、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所以ABET的组织更加严密、职能部门健全、部门之间分工明确。

我国由于专业认证起步晚,目前还处于认证试点阶段,认证规模较小,所以认证机构的职能部门较少。随着专业认证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成熟和完善,国际参与度的提高,我国的认证机构也应根据发展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职能部门,更好的完成认证的各项工作。逐渐扩大认证规模,充分发挥工程教育认证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积极作用,不断规范认证工作、完善认证体系,提高认证工作质量。同时要注意学位分级的研究。由于各个成员国家(地区)采用的学制不尽相同,各国(地区)在《华盛顿协议》范围内互认毕业生的学位层次界定上也有差异,美国等国家已明确指出认证专业完成四学年的本科教育。此外,美国为两年大学毕业的学生颁发副学士学位。在香港,学士学位分为学士学位和荣誉学士学位,而荣誉学士学位又细分为三级;在欧洲,欧盟各国正在进行的有关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博洛尼亚进程中,也将逐步实行两级制的学位制度,为完成不同阶段教育的毕业生颁发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只有厘清各国学位授予方面的不同,了解其学位层次界定上的差异,才更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交流的平等地位。目前我国的专科毕业生没有学位,学士学位还没有分级,加入《华盛顿协议》后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在国际中的平等地位,所以我国应适当重视学位层次的研究。

3、由于工程教育和专业认证的特殊性质,专业认证对工程教育的作用是缓慢的潜移默化影响的过程,在短时期内专业认证的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

工程专业论文范文6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对造价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两门课程《工程估价》和《工程造价管理》。出版的《工程估价》和《工程造价管理》教材,内容大同小异。为避免重复教学,有必要加以区分。笔者认为,工程估价应侧重造价的确定,重点教授工程量的确定。而工程造价管理侧重全过程造价管理,在学习估价的基础上,重点讲授各阶段计价的方法以及造价的控制。在理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理论到实践划分教学模块,整合教学内容。

2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教师

工程造价类课程和实践联系紧密,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担任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师可利用闲暇时间去企业挂职,参与实际项目造价的编制与审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再回到课堂讲授时可结合实际项目的例子言之有物。同时,作为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任课教师最好参加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考试,了解最新的注册造价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及时反馈给学生。工程造价类课程由于周期性会有有关造价的新法规,新政策的出台导致课程需要不断更新。如2013年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相对于08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4年44号文变革了建筑安装工程费的组成等。因此,担任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师必须适时调整讲课内容,更新课件,重新选用新教材,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3重视前期识图能力与施工专业技能培养

不少同学学习造价的障碍不在于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本身,而是专业基础课没有打扎实,比如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由于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的任课教师多为土木工程系教师,在授课内容也参照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大纲,导致学生学起来觉得难学而产生厌学情绪,能够抓住重点学习的学生较少。其实,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同学而言,不需要会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也不需要会施工技术,只需要看得懂图纸,懂施工技术而不是去现场施工。而造价类课程首先需要学生看得懂图纸,在进行造价计算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懂施工技术,因此,必须重视专业基础课程识图能力与施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后续造价类课程的学习扫清障碍。

4抓好后期理论与实战结合的专业课教学

工程造价类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计价的原理,各阶段造价的编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施工结算与决算)。工程造价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采用案例教学。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在理论教学工程中,穿插一些工程实例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比如,可选取教学楼作为造价编制的对象,从前期造价的编制到后期施工阶段造价的核算结合本省定额来实施。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可粗略一点,不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或无代表性的施工方法,让学生对工程造价的计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基础工程和钢筋工程等隐蔽工程,一定要通过实物观察、照片对照、三维建模等手段来还原图纸的真实面貌。后期结合课程设计、广联达软件的学习夯实理论知识。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尽可能真题真做,手算与电算结合,对比两种方法,找到差异,为后期毕业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计和广联达软件的学习宜采取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学。课程设计,宜从最基本的图纸讲解开始,有针对性进行辅导,也可以采取在线答疑的形式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课程设计完毕,学生实际已完成一份造价文件的编制的实际操练。广联达软件的学设主讲老师外,还应配备多名辅导教师,使学生在上机过程中遇到困难能及时得到解决。广联达图纸应尽可能选用实际工程图纸,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可以通过参加广联达举办的造价类的竞赛来促进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软件知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造价类软件的操作能力。

5建设工程造价实训基地

实践性教师的培养和实践性教学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因而有必要建设工程造价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逐步实现企业开放,直接在企业顶岗实习开放性的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当完成工程造价类课程的理论学习后,让企业造价专业人员到学校指导课程设计或学生到企业作为造价专业人员助理从事造价的工作。建设工程造价工作室,让双师型教师或具有造价工程师资质的老师担任工作室负责人,面向社会承接工程造价业务,学生参与造价项目。

6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工程专业论文范文7

1.理解意图

领导是谁?学位办、教指委、学校、学院、系设置如何?不同高校其培养单位设置不同,有的在系这级,有的是属院直管。面对拥有不同的“物理知识”、一定任期的领导时,不妨通过对学院的长期规划进行分析。理解领导意图的办法之一是从已经制定了的愿景、目标和目的进行分析。

2.制定培养体系目标,也是容易出现分歧的地方。

与管理相近的一个词语是领导,结合工程特点,工程领导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提升抽象的领导力,而是培养实实在在的领导者。

3.调查分析。

对国内外现行的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国际上工程管理硕士专业最为成熟和成功的也是在美国,特别是几所著名的高校组成了工程管理教育联盟。在国内,工程管理专业也经过若干年在清华、西交大等院校试点,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借鉴。另外,专业型管理类的MBA和MPM也成为制定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横向标杆。

(1)国外(美国)。

工程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初期的德法工程教育认为工程就是技术,把工程教育牢牢束缚在技术教育的范围之内;发展阶段的工程教育则以为工程只是应用科学的分支;工程管理脱胎于工程教育出现在20世纪初美国的工商业发展需求,人文内容也作为工程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胡佛(HerbertHoover)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采矿工程师和管理者,在他当选为美国总统的那一年对工程师们的一次演讲中,他指出了美国工程管理者的重要性来自西部采矿、冶金和运输的急剧发展需求,已经从单纯的技术职业需求增加一种管理职业导向,即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商业经理。1979年美国工程管理协会(ASEM)成立,1997年,美国国家工程技术课程认可机构ABET,正式将工程管理列为一个可独立授予学位的学科。同时工程界的发展也渴望更高级管理人才———硕士层次的培养,由西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等六所大学组成工程管理联盟专门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硕士。专业设在工学院,但由工学院和商学院一起合作开始课程。他们的课程设计中,如果是在职学习的,一般只学习管理类知识。如果是应届毕业生,要求选修一定量的工程学科。管理类课程(包括核心课程)有30学分。

(2)国内(其他高校)。

通过各高校网络搜索,可以考察到国内高校在培养单位设置上不同,主要在工学院和管理学院,这也与美国高校相似。大部分传统的工科院校,如清华大学,设置在工业工程系;上海交通大学设置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设置在土木与交通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设置在土木与力学学院,另有北京大学设置在工学院(50名)。而一部分学校,特别是综合型大学中,由于历史的缘故和学科归并,具有“管理”的学科一般都设置在管理学院内,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还有西安交通大学也设置在管理学院。在国内应用性研究生学位中,MBA和MPM有比较接近之处,商学院/管理学院早早将触角伸近工程管理,开设了技术管理或者运作管理模块,通过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系统运作,加强对工商企业家在科学决策、统筹规划能力的培养。项目管理的精髓来自于工程实践,培养目标和模式当然更贴近工程领域的应用。

4.构造策略:

形成初步思路之后,调研用人单位和潜在学员的看法。

5.选择方案:

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各自学科优势及生源特点选择培养模式,例如是否从区域、行业方面采取细分的策略,或者采用综合加上模块化的方案。

6.实现方案:

寻找师资,建立课程体系。在课程实现方案,根据所选择进行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组合,尽量以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出发点。在考虑课程体系的同时也考虑授课方式。就在职教育方案中,为解决“工学”矛盾,有些学校采用集中方式,每过一段时间集中授课。而有些则根据学校制度,利用周末或晚上正常工作时间之余进行授课。

7.协调关系:

工程管理专业的潜在学员大多经过在职培训,熟悉喜欢培训教师的轻松学习氛围,愿望当然多学点经济管理类、故事性的课程。学院派教师和教育机构却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如果学生请假误过几次课程后就难以学好后续内容。课程组织者必须要协调好双方的目标,让学生端正学位课程学习的态度,同时激励课程的组织和讲授方式的转变。

二、厦门大学MEM的培养体系设计

1.学院使命

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管理文化,致力社会进步。学院愿景:成为中国商学院中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最具特色的南方之强。学院已提出MBA是培养商界领导者。新设立的工程管理硕士专业也要朝着把握工程建设、成为工程企业领军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2.实实在在体现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必须坚持“立地”,树立工程观或工程哲学的理念

建立以系统工程及其他工程科学为基础的“物”理学科。

3.本学院的MBA从1987年设立以来,培养方位已经多样化,声誉很高,在全国排名前列。

后设的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挑战。这同时也给工程管理的培养奠定了一根坚实的桩基。因此,在MEM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也瞄准国内一流的,利用学院财会优势,侧重对工程财务和资金优化、效用最大化。

4.针对2010年招生情况及市场反馈意见制定了初步思路。

(1)全日制改为在职。

(2)知识+能力。

(3)国际+广义。

5.根据地方的企业分布情况

没有哪个行业独占鳌头,而且也没有一家专业性极强的大型企业,开展单一方向的培养体系是不现实的。通用型的工程管理横跨诸多专业与行业,与所在学院是相容的。

6.部分课程由“企业实践教授”担任。

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管理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企业高管担任“企业实践教授”。同时也聘请企业讲座教授与学院教师共同合作,为学生开设“企业实践”讲座课程,共同授课和指导学生。入学考试的复试以工程管理经历为主。教学标准,严格按照教指委的方针,参照工程硕士和MBA的执行,包括评价体系的实施。教学内容参照国际认证,如IPMA项目经理认证。内容体系遵循EMCI,准备将来可以参加相关认证。

7.确立沟通行动体。

完善的教学管理构架和负责人员,使学生有反馈渠道,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内容和方法,提高质量。负责人承担长传下达和协调角色,积极参与学院活动和教指委的各种会议,领会领导精神,做好与学院的协调,并与校友会、各班委会定期沟通。依据物理、事理和人理分为三个模块,具体科目有些与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交叉。课程设计中,暂时参照工程管理教指委的课程体系指导意见中,要求的学分为30学分。然而公共基础课较多,有8个学分,管理类的课程大于18个学分。我国工程领域管理人员大部分成长于工程技术背景,在各自工程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专长,而且对工程经济、管理、法规等各方面都有所接触。但由于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局限,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往往不够系统,与高层次管理人员的要求相比,知识、素质和能力未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因此,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内容应该侧重事理进行合理安排。这种安排也符合国际工程管理认证的知识框架,如在该知识指南中明确表示,作为工程管理者都同样承担三大基本的职能和任务:(1)应用坚实的工程管理知识、技能和工具来设计和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2)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工程方案并进行系统整合;(3)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实现项目。与第一批学生入学谈话中,我们也了解到工程管理人员在人才市场上的分布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低层的工程管理侧重技术素质,中层、高层工程管理工作需要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历后才能真正胜任。对于公司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具有从理论到实际的人才,能用理论解决工程管理中复杂问题的人才。不同于本科,在专业硕士层面上,课程体系以管理知识为中心,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结论与讨论

工程专业论文范文8

力学系列课程现行的教学方法大多是通过各种手段将这些课程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后通过考前复习和考试对其归纳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多数处于被动、应付状态,难以摆脱从理论到理论,理论脱离实际模式的束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这与培养2l世纪人才模式很不适应,力学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学的力学相关课程设置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的数量有所增加。如中南大学的结构力学课程设计,吉林大学的材料力学课程设计,湖南大学的振动力学课程设计,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在理论力学增设了实践环节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增加课程设计数量的同时,一些高校更较重视课程设计内容的改革,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有限元课程设计是针对实际的索拉桥进行分析,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我校工程力学专业所设课程主要有CAD/CAM软件应用、.net程序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振动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有限元和工程分析软件及应用等课程,其逻辑性和系统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利,但在力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经常遇到一些没有见过的实际问题或力学模型,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的人,往往思前想后不得其解,以至于束手无策;反之,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人则往往能自如应对一切难题。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06年开始,我校力学专业开设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如“有限元软件应用课程设计”和“工程力学课程设计”,2011年又增设了“结构优化设计”和“CAM/FEM软件应用课程设计”。但总的来讲,力学专业的课程设计综合性较差,特色不明显,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涉及的知识面、能力的培养均有待改进。

二、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课程设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计题目和任务书拟定方面,均由指导教师事先确定分派给学生,由于指导教师所掌握的工程资料有限,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范围局限性较大,题目类型较少,研究方向也较集中,学生并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设计,而是一味进行强迫式学习,完成所谓的设计任务。学生目前经过课程设计后并不能应对就业后工作过程中复杂多样的技术难题。二是课程设计研究内容与工程实际问题有偏差。课程设计都是承接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的重要环节,学生非常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在实际中检验自己的知识,但由于学生体会不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课程设计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课程设计时间在安排上与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的部分学生来说,会有一种惧怕且无从下手的感觉,很难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认真完成课程设计。而课程设计形式基本上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围绕一个核心题目完成不同方面的设计任务。由于学生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差异,“能者多劳”的现象就会出现。如果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检查力度稍低,就很容易出现个别学生不做或少做设计内容,甚至还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的现象。由此可见,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空间较大。

三、工程力学专业课程设计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一方面,课程设计应选取具有一定的工程或社会实际背景,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的题目,可以使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复杂性有一个初步认识,检验学生对该课程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运用该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思想,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谦虚的科学学风,更能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创造性和合作性方面得到培养。

1.指导教师应该重视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的选择。

斯滕豪斯明确指出:教师的身份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发现法和探究法而不通过传授法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工程实际,通过列举工程实例、设置问题情境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学习是手段,实际应用才是真正目的。随着社会发展,各种资讯日新月异,教师不能仍保持传统的观念,而必须在教学生涯中通过不断学习搜集和处理更多关于课程内容的相关资讯,熟悉教育改革趋势和重点,更新补充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了解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这样,教师才能根据课程内容确定适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设计题目,并且真正做到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全方位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和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变思维能力。

2.课程设计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针对不同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采用多种形式的课程设计方法。

比如《理论力学》,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多是针对抽象化理想的力学模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常感觉理论知识很好懂,但自己动手练习的时候却无从下手,理论和实际总是联系不到一起。为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采用工程实例教学法,即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启发性、时代性的实例,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应用知识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相关知识的小论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的形式,深刻理解力学知识和工程实际问题间的联系。《材料力学》课程除可设置实验教学环节外,还可以确定一些简单。的等值杆结构,让学生从选择材料到外形设计,从安全校核到经济评价等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体会理论和实际问题间的联系。而这样的任务可以安排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完成。对于那些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并且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的课程设计,可以安排在下一学期进行。由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改变实践活动与教学内容游离的状况。

3.在课程设计中,强调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