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技创新管理范例

工程科技创新管理

工程科技创新管理范文1

关键词:工程优化;科技创新;公路工程

0引言

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整个阶段,都具有很高的难度,施工期间要求施工单位具备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在公路工程项目的进行中,项目质量、工程进度和成本等因素能够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但根据现今的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状态可以看出,公路工程还需要加大工程的优化力度、不断创新技术,将改善的方法应用于实际,让公路工程能够安全运行。

1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特点

公路施工管理具备着一定的系统性。公路施工管理属于直接管理建筑产品生产的活动,应以建设出合格的工程产品作为目标,围绕目标系统进行施工管理活动。公路施工管理具备着一定的科学性,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保证计量、定额、信息等符合相关要求,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在进行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做好以上的相关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的变化,增强应变的能力。公路施工管理具备着一定的动态性,在现场的施工中,包含了各种生产要素,需要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调整施工管理方案,通过投入和产出之间的转换来体现施工管理的动态性。

2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2.1公路工程安全管理问题。施工管理期间,要注意施工的安全。但在实践中还存在施工安全管理的不足之处,例如无法有效落实施工对策、施工技术不合理、创建档案不规范、随意搭设井字架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如下:第一,施工管理在最开始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规章制度,使得安全技术没有得到规范。规范内容不够具体,就无法开展实际的操作。这导致了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第二,管理人员没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在进行安全生产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没有充分地了解安全生产的意义。第三,没有制定严格的安全技术标准并进行检查。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一般是工程的施工标准不够明确,或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时指导有误,这些都给安全管理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2.2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现阶段,社会对公路工程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公路工程的运行决定了工程管理的水平,管理水平的高低能够对其他行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反馈效果。但从现在的工程可以看出,施工单位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公路工程的进度和是否盈利的方面上,缺少了对管理工作的重视,施工单位的管理理念并没有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仍认为员工水平和道路的质量是决定公路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为滞后的管理理念,导致了施工单位对管理方式不够重视。

2.3没有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只有制定完善的施工管理人才体系,才能保证企业的持久发展。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公路工程施工在用人方面一直较为保守,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所以工程技术人员没有发挥出潜能。进行国内外的比较发现,我国的管理人才储备和培养水平,都比国际的水平低,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明显。这是因为我国忽视了对管理人员工作的重视,没有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对此,我国应在施工管理人才的体系上进行完善,组建出优质的管理人才团队[1]。

2.4重视利益,忽略质量。公路施工时,施工企业为了尽快得到盈利,加班赶超施工的进度,完全不顾及施工的质量,导致了公路工程质量严重下降。并且,施工计划不够科学合理,施工的质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这些问题导致了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不能达到标准,使得施工进度被拖长。

2.5不重视技术管理。在实际工程中企业往往没有重视对技术的管理。具体表现为:没有培养技术力量,技术交流形式化,不能够按照施工技术的实际方案进行施工,施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没有进行创新,作业的方式只是根据以往经验来确定。缺少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不能仔细勘察施工的现场,就不能确定合适的施工工艺。技术应用的熟练度不够、没有进行技术的更新推广,这些都会影响施工的水平,造成施工技术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施工技术管理薄弱,会影响工程的整体进度,还会影响到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降低,阻碍企业实现施工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目标。

3基于工程优化和科技创新的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对策

公路建设的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在整个过程都不能出现任何的误差,否则会给工程的进行带来负面影响,降低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方法是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完善,通过管理手段的调整来提升管理水平,让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

3.1加强施工的安全管理。保证施工安全才能提高工程的质量。为了加强施工安全,需要建立完整的施工管理制度和施工管理程序,要严格的按照工序和制度进行各项的安全管理;需要对安全管理责任进行落实,提高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要对员工进行施工安全培训;要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物资充足。可以建立安全管理监督的机构,还可以在进行施工方案的实施之前,进行严格的审核,如果进行危险性较高的工程项目,要通过专家对方案进行审核;需要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要有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巡查,避免事故的发生,保证有一个安全的施工过程。

3.2加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加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要做到重视建设技术管理的团队,留住专业的人才,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还要不断提升技术管理的水平。第二,要做好基础管理的工作,每一个步骤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工程设计图纸要进行复查,要对工程的场地进行仔细的勘查和分析,在施工的方案上要做到科学合理,并且要严格按照方案和工艺进行施工。第三,在技术交底方面一定要严格执行,要按照技术交底的制度进行分级交底,重点注意现场的交底,还需要持续跟踪施工各个阶段的管理细节、工作方法、质量和安全标准等。第四,要不断的总结管理经验,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

3.3引进标准化的工程施工管理体系。公路工程建设中,施工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在施工管理的体系上做出升级,让施工管理能够更加标准。完善工程管理的各项制度,设置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让公路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能够一体化,以此保证工程实施流畅的进行;要设立监督管理部门,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和成本等进行严格的把控,全程监督工程的实施,让工程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完成项目;细化管理制度,让各项管理按照程序化的方式进行,在完成项目管理时能够更具有操作性;还需要根据实际所产生的问题,不断地完善各项制度,在工程中让管理得到调整,达到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的目的。以上的几个方面相结合,能够让工程施工管理的责任细化到个人,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管理,让施工的整个过程更加可控。如图1。

3.4加强物资管理。公路建设的单位和进行施工的单位需要对施工的物资进行年度计划,要在数量和规格上满足施工的需求,还要做到不积压物资,保证工程的质量,合理地利用资金,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甲方供应材料时,施工单位和供货商一起验收,现场进行交接,让施工单位直接保存使用材料。要把控好整个工程的进度,分批进行材料的购买,减少材料的贮存费用。

3.5加强成本控制。在公路建设项目中,项目办在项目投资控制这段期间,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投资时,要加强对合同的批准拨付范围的审核,包括进度款及相关变更、索赔等。需要加强审核监理工程师在上报承包商时所做出的月度统计表,并向上级部门进行审核的汇报。需要定期地检查工程的实际完成情况,对比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项目做出的汇报,看两者是否保持一致,还要重点地管理项目中实施的各项制度。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应从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在进行设计到工程结束都要有效控制成本的使用。在工程最初研讨设计的环节,就要考虑降低成本,对不利于成本管理的问题需要进行充分研究。3.6创新策略在创新策略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使用新型的化学泥浆。在进行公路工程的施工,可以采取旋挖钻的施工工艺,在钻机朝下进行钻孔时,要用泥浆保护墙壁,这样不会出现塌孔的现象。如果地质是砂层质的属性,普通的泥浆对钻孔率无法提升,这时就应该采用化学泥浆;第二,使用新型的路肩滑膜机。工程施工的过程可以利用新型滑膜机进行路肩施工,这样能够有效的缩短工期,还能提升路肩的成型质量。

3.7对施工信息加以完善。公路工程项目包含了很多信息内容,例如工程数据、图表、项目进度材料、相关规范标准等,这些因素都能够影响动态性管理。以上的工程信息的文件内容能够体现出工程的质量情况,且能够给后期的质量判断提供一定依据。现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企业的施工作业也需要进行信息化的管理,这样能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还需要详细地记录施工团队在技术方面的应用,在施工方案上的制定,加强行业之间的相互交流,这样既能够在技术上得到支持,又能够建设高质量的工程项目[2]。

3.8优化公路结构形式。在进行最初设计时,钢筋混凝土这种类型的结构很单一,而且外形笨重,建造需要的成本极高,工程的时间非常长。并且钢筋混凝土对环境的要求很高,特别是温度上,如果温度不适宜就会影响到钢筋混凝土的质量,给后续的施工带来困难。研究发现,可以将公路的结构形式转化成钢混组合梁,这种组合梁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并且能加快施工的效率。

4总结

工程科技创新管理范文2

关键词:施工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管理

国家“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方针的提出,特别是对国有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创建质量品牌形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实力,这些都必须以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为前提,科技创新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企业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国有建筑类的施工企业,欲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依靠传统的施工企业管理模式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以加强科技创新管理水平为基础,来提高施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一、施工企业管理现状

目前,施工企业整体存在管理模式固化的现象,不敢尝试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科技创新管理水平上整体比较落后。在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中,离不开科技创新,要想提高企业的整体知名度,提升品牌形象,必须利用科技创新手段为企业持续注入新鲜的血液,革新企业管理理念,才能抢占市场先机。现阶段,垂直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主要管理模式,这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进而导致企业管理很难真正发挥作用。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为了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通过拥有自主投资管理或共同股权的方式进行管理。与此同时,利用各种媒介宣传企业优秀的施工工艺、优质的施工工法、创新型的发明等,有利于树立企业优质工程形象,增强在该行业的品牌影响力。

二、科技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

1.科技创新项目管理

在科技创新项目管理中,施工企业为了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升企业的创新应用能力,首先应完善施工企业的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制定相应的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科技创新管理办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公开透明原则;②符合企业发展导向及结合重难点工程技术研究原则;③激励创新且责权统一原则。科技创新项目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应该按照立项规模、经济来源进行分级管理、采用分级别的考核及奖励机制。企业相关科技创新管理部门要全程参与科研项目的相关立项审批、经费支出,并按部门职能,对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管理、中期考核及检查监督。

2.科技管理人才培养管理

科研项目具体实施主体是科技创新项目组,是根据施工企业科技项目立项批复组建的科研团队,其项目组的核心力量为里面每个成员,主要职责包括:①负责编制立项申请,并依据立项批复提出项目组组成建议;②组织项目具体实施,按期完成科研合同目标任务;③负责项目成果测试、鉴定、评审及成果报送归档等具体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在科技创新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实行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组长责任制划分,项目组长对所负责的科研项目履行组织、实施、管理、沟通协调等职能,并且施工企业要全面配置优质科研资源,积极配合并支持项目的顺利实施,以此达到预期的成果目标。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科技创新项目为公司培养储备性创新人才,这是公司后期科研创新的基础和坚强后盾。作为企业应为专业型的科研人才制定明确的奖励机制和公开透明的晋升空间,这样才能防止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

3.科技创新经费管理

健全的科技创新经费管理体制,可以有效为施工企业控制工程造价成本。项目经费应该按照以下原则管理和使用:①做到分级管理,逐级负责。项目经费根据经费来源分级管理、逐级负责,施工企业总部下拨的经费由企业专门的财务及技术中心负责管理,各项目中承担企业配套的经费由项目承担部负责管理。②做到依法合规,科学安排。科研资金的管理、申请和使用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有关财务制度,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③做到科学决策,突出重点。项目经费的分配和使用服从、服务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基于全局、整体推进,集中财力、有所侧重,既支持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研项目,又兼顾服务和保障生产,助推了企业提质增效的科研项目。做到专款专用,注重绩效。项目经费应纳入财务统一管理,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加强科研资金运用各环节的管理、监督,保证项目经费使用的有效性。

4.科技成果管理

科技成果是整个科技创新过程的直接体现。在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的后期阶段,成果评审或鉴定完成后,项目组必须按结题、验收、评审或鉴定时提供的材料清单进行整理并及时向档案室立卷归档。成果归档需同时提供一份纸质文件和一份光盘电子文档,归档成果需同时报技术中心备案。成果技术中心每年以文件形式科研成果目录,并同时在技术中心网站公布。对于优秀成果,如省部级工法、优秀QC成果、优秀发明专利,要积极申报优质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优质工程奖等,同时要大力宣传推广应用,将理论成果转化为能服务于工程实际的成果。

5.科技成果工程实际的应用研究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理,科研成果来源于实际工程更应服务于实际工程。一个好的科研成果成功运用到企业类似的实际工程中,可很大程度的提高施工功效,缩短施工工期,进而达到大大减少工程造价的目的,在企业管理中要提高对科技创新管理的重视。将科技创新管理做到极致,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必能更上一个台阶。比如将BIM技术应用于地铁车辆段施工项目:通过建立模型,能提前发现图纸碰撞问题,提前预知工程建成效果,能在施工过程中及时优化方案,减少返工,提高施工效率。同时利用BIM平台,搭接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人员信息管理、物资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资料管理、门禁考勤等全方位管理。从而实现停车场工程标准化施工的目的,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为公司培养了BIM相关人才,为企业在类似地铁停车场项目如何基于BIM技术的标准化施工积累了经验。

三、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建筑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

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BIM技术在建筑业得到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在建筑业大力应用。高新技术产品在建筑业的应用推广促进了建筑业向创新型方向发展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相对可观的收益。正因如此,众多企业将目光聚集于此,争抢市场份额。当今,科技创新型建筑企业成倍增加,导致科技创新产品的竞争愈加激烈,科技产品的生产周期也逐渐变短,科技创新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重要,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2.科技创新管理模式缺乏创新

目前的科技创新型管理模式,更多的是借鉴以往陈旧的管理模式,没有做到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管理,在施工企业中真正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人屈指可数,而绝大多数为非科研人员。施工企业在科技创新管理过程中,企业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在最终科技成果上,缺少了对科技研发过程必要的监控,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缺少必要分析,使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很难有效实施。对企业极为重要的研发部门也缺乏保障体制,面对可能存在的研发风险,也没能建立很好的应对策略,缺乏对风险的管控。

四、科技创新管理的意义

1.提高企业凝聚力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科研创新项目都是以团队为基础进行科技研发,科技研发过程是团队里每位成员齐心协力共同攻坚克难的过程。团队的凝聚力决定了科研活动的胜败,同时,提升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建设施工过程中,要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合作工作,完善企业小到员工之间、大到项目之间的合作机制,以科技创新管理促进企业凝聚力的提升。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资金链是企业的命脉,企业的任何经济活动均以节约工程造价成本为目的。施工企业明确的发展方向,是企业发展的指南针。企业在发展过程过,要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力和创新意识。采用创新型的先进技术设备,施工方法,能够提升工程整体质量水平,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能力,提高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3.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施工企业的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特别是目前全球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企业若想持续稳健向好发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以创新技术驱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目前,许多建筑施工企业没能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系,缺乏科技创新意识,进而缺少核心竞争力,势必会被市场淘汰。五、结语由此可见,在经济市场竞争日趋激励的大环境下,施工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科技管理在企业整体管理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提高科技创新管理水平可以为企业可持续稳健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对企业员工凝聚力的提高、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祥龙.科技进步与创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J].中国商论,2017(15):101-102.

[2]牛伟山.科技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0):115-116.

工程科技创新管理范文3

关键词:科技创新平台;创新驱动;科技创新体系;需求导向

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平台具有聚集研发资源、促进关键技术研发、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等作用。宁夏地处祖国西北内陆,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发展相对落后,建设好科技创新平台对促进地方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从1996年开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宁夏陆续组建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技术服务等科技创新活动。截至目前,宁夏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日趋完善,积极探索平台建设发展思路,对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创新驱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宁夏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分析

(一)宁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

截至2018年底,宁夏先后组建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7种类型科技创新平台,共计420家。其中重点实验室35家(包含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8家(包含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174家,企业技术中心89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39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家,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5家。依托单位主要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事业单位,并在全区5市均有分布,涉及工业、农业等社会发展的不同产业领域。从区域分布来看,银川市274家,吴忠市44家,石嘴山市41家,固原市40家,中卫市21家,首府银川因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地位,聚集了较多创新资源,地域优势突出,一半以上的创新平台坐落于此;从领域分布来看,工业领域215家,农业领域125家,社发领域80家;从依托单位来看,高校38家,科研院所14家,企业323家,其他45家,企业创新平台比重达到了76.7%,体现了企业作为创新活力的主体地位。此外,工业领域中,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是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三大优势产业和四大潜力产业。农业领域中,优质粮食、草畜、瓜菜、枸杞、葡萄是自治区明确的“1+4”特色优势产业。自治区紧紧抓住这些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启动了一批创新平台建设,将产业发展与科技支撑结合在一起。其中围绕工业战略新兴产业,布局了193个创新平台;围绕农业“1+4”特色优势产业,布局了66个创新平台。这些平台的建设在宁夏重大科研成果产出、高水平人才集聚、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平台和载体,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宁夏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成效

本文研究抽样评价的对象为2017年底以前组建,已取得运行效果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主要技术创新中心,共计229家,占全区平台总数的54.5%。第一,科技创新平台R&D经费投入显著增加。2013—2017年样本平台的研发经费投入共计546296.3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196544.3万元,占总投入的36%,依托单位资金投入349752万元,占总投入的64%。财政投入中,国家财政投入总额从2013年的11823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6228万元,年均增长8.4%,自治区财政投入总额从2013年的16138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44846万元,年均增长31%;依托单位投入中,经费投入总额从2013年的41553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19845万元,年均增速达到31.8%。R&D经费投入规模及力度稳定增加,推动了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第二,稳定、吸引和汇集了一批创新人才。截至2018年,样本平台共有固定人员8684人,固定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已从2013年的4983人增加到2018年的8684人,年均增长率达14.9%;科研活动人员6574人,数量由2013年的3502人增加到2017年的6574人,年均增长17.1%。从人员结构来看,博士941人,硕士1503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固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28%,高级职称人员2397人,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占固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28%。第三,以技术前沿为主攻目标,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科研产出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体现形式。五年间样本平台累计授权专利2393项,其中发明专利928项;累计参与或主持国家、地方、行业、企业标准制定1136项;获自治区科技成果502项;申请专利3785项;发表学术论文6945篇,创新能力有了质的提高。第四,破解了一批技术难题,推动了产业发展。创新平台聚焦产业发展,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攻克了一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有效支撑了区域产业创新和自主创新,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2013—2017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收入27.2亿元,其中技术成果对外转让收入1049万元,成果在企业内部转化收入26.4亿元;技术创新中心累计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收入51.4亿元,其中技术对外转让收入3550.9万元,成果在企业内部转化收入达26.4亿元。部分平台研发的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宁夏智能铸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攻的铸造3D打印产业化应用技术,攻克了工艺、材料、设备、软件及集成等技术难题,建成了万吨级铸造3D打印智能成形工厂,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宁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和产业布局不平衡

从区域布局来看,由于首府银川与银南、银北的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较大,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多聚集在银川,使得现阶段一半以上的平台集中在首府。其中银川65.2%,吴忠10.5%,石嘴山9.8%,固原市9.5%,中卫市5%。平台在地域分布上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难以引领区域整体科技创新以及推动区域联合发展,政府引导建设与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从产业布局来看,围绕宁夏工业战略新兴产业和农业“1+4”特色优势产业,全区共布局了260家平台,占全部平台的61.8%,比重超过一半,但各产业领域之间差距较大,结构与布局不够合理,面向产业发展与企业创新需求的导向不够突出,功能重叠与功能缺失局面并存。此外,各产业领域的平台分布不平衡,有的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投入不足,缺乏支撑性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而某些产业领域的平台资源处于闲置过剩状态,这种一方不足、一方浪费的现象致使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直接限制了关键领域的产业发展。若干新兴、交叉和重点领域布局甚至一片空白,无法得到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支持。

(二)重复建设现象突出,聚集资源能力不强

宁夏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分属科学技术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归口管理,管理和投入比较分散,缺乏统筹协调的机构对创新平台进行统一规划部署,导致不同部门牵头建设的平台之间布局重叠,功能定位交叉模糊,同质化现象严重,致使有限的科技资源不能发挥出最大支撑效果,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经统计,目前全区有3家企业同时挂牌4类创新平台,15家企业同时挂牌3类创新平台,24家企业同时挂牌2类创新平台,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高校、科研院所及医院因自身开展多学科研究,不计入统计范围)。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较多关注数量建设,往往忽视了质量管理。以技术创新中心为例,宁夏共有技术创新中心174家,涵盖瓜菜、畜牧、食品加工、材料、中药材、生物发酵、装备制造、化工、人口与健康等若干领域,其中涉及枸杞制品的有6家、设施园艺的有5家、林木种苗繁育的有4家等。同一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研究方向重复,研究内容相似,突显出现有平台集成同领域或同类科技资源的能力较低,缺乏有效整合和提升。

(三)创新能力不足

第一,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受依托单位科研管理体制的影响,论文、专著和项目数量等指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体现和考核指标,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经济效益等产业化指标要求较少,科研成果进入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果不佳,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偏低。第二,依托企业组建的平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较低,自身开展科研活动较少,知识产权储备不足,对合作单位的技术成果依赖程度过高等问题,极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出、关键技术的突破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现。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例,抽样调查的74家平台中,7家没有有效发明专利,占9.5%,11家没有专利申请,占14.9%,16家没有发明专利申请,占21.6%,31家没有取得区级或部级科技成果,占41.9%,反映了部分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知识产权储备意识不强的现状。

(四)人才结构不合理,投入机制不完善

宁夏地处西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创新人才匮乏,创新动能不足。以技术创新中心为例,依托企业组建的148家技术创新中心中,高级职称人员占固定人员比重不足10%的达到了55家,比重在10%-20%的达到了31家。重点实验室虽然因为建设基础条件较好,人才水平较高,但仍有2家重点实验室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占固定人员比重不足20%。高层次人才仍然缺乏,人才队伍结构和规模不能很好地支撑创新平台发展。科技经费投入方面,目前自治区科技创新平台除了会在立项时获得30-100万不等的经费支持之外,没有其他稳定的年度建设经费支持,只能依靠争取竞争性项目经费维持生存和发展,部分平台科技创新活动往往难以持续进行。另一方面,由于经费缺乏,平台无法吸引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购置高水平的科研仪器设备,严重影响到高水平、实质性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开展。从我们对100个自治区级创新平台骨干人员的调查来看,95%的科研人员认为缺乏稳定经费支持是影响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

三、提升宁夏科技创新平台引领作用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优化资源

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应大力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平台在地域、领域、产业、类型上合理布局,结合宁夏工业、农业主导产业和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创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加强顶层设计,从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出发,集中优势开展重点攻关。通过行业、区域技术创新平台的布局建设,使优势产业、优势技术成为组建科技创新平台的基础,反之,平台亦为优势产业、优势技术提供持续、稳定的技术储备和发展后劲,实现互为促进,从而为地方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全面、深层次的科技支撑,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应盲目追求数量上的增长,能够真正推动平台聚焦技术开发、促进成果转化,才是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初衷。建议系统梳理评估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存量,对于那些组建基础条件相同,功能相近,研究任务相同的平台,要逐步按照新的研究目标和功能定位,合理归并,优化整合,加强各类平台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有效集成,科学合理布局全区科技创新平台,避免低水平、交叉和重复建设,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新建平台更应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平台体系,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根据创新链部署资源链

社会经济发展各主要领域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需要产学研优势力量协同攻关,需要融合众多的相关交叉学科互为支撑,需要在一体化组织实施下才可以完成。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了人、财、物等大量科技创新要素,可以紧密联系产学研并能准确把握企业和市场需求。因此,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应注重跨单位、跨领域、跨地区的高校、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的联合建设,构建合作创新、协同创新和系统创新的合作模式。发挥不同创新主体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等创新过程中的优势,充分交流与合作,分享创新资源。依托创新平台凝练提出重大技术需求,牵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贯通产业创新链条,加快研发速度和产业化进程,缩短成果转化周期,有效提高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粘合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真正为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三)完善人才制度,拓宽资源配置渠道

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人才梯队的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抓好,为平台的持续发展做好科研队伍建设和人才储备规划。注重科研团队培育,发挥团队力量,将研发队伍建设成为一支能够把握行业科技发展前沿方向,具有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此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系统工程,充足的经费支持是科技创新平台正常运行和持续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建议继续稳定财政投入机制,逐步增加科技投入总规模,坚持以增量激活存量,尽最大努力调动平台资源,保障平台先进的科研条件和日常运行所需。同时,在科技创新平台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积极拓宽科技经费投入渠道,尤其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类平台,应通过开展项目合作,横向课题研究,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到科技创新平台,共同参与平台建设与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葳,王宏起.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与运行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6):10-13.

[2]张玮,罗晖.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创新驱动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1):52-55.

[3]余唯,李海燕.科技创新平台共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8(10):23-26.

[4]闫语葳,董大勇.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进展与综述[J].北方经贸,2019(9):24-27.

[5]董丽华,罗万有.宁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实践与评价[J].科技和产业,2019(9):78-82.

工程科技创新管理范文4

关键词: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培养创新型人才符合建设新型国家的需求,这点符合了国家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科技与经济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创新的理论及实验教学来培养新型人才[1]。教育部调整了实践教学评估指标,调整的关键内容之一便是重视学生创新,考察并评估创新培养体系与效果,注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不但落实创新人才培育举措,需要着重考察学生参加实践性创新活动中获得的成效及收益等。实践教学需在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如教学方法、教学队伍等方面,顶层设计、整合资源,搭建开放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系统化培养创新人才,为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而不断努力[2]。

1分层次开放型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路线

1.1开放式创新型的实验教学中心

开放式是实验教学中心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免费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自觉运用实验教学中心投入科学实验当中。创新型即实验教学设备的种类及构成,引导教师的素质及数量,开展教学,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它构成了创新教育体系非常重要的一环。可较好地培育优秀创新人才,树立全部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掌握较高的创新能力。创新型在各实验教学中心资源使用下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为让实验教学中心更好地处于开放当中,学校提供投资及体制改革等的协助,制定了具体的管理政策。如强化考核实验室开放工作,将实验室开放作为学院绩效考核的一项指标而纳入其中;在核对实验室岗位数量中,将实验室开放系数提升到一个较高标准;研制并投入使用“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让实验室在开放状态纳入管理当中。学生在采用开放式创新实验之后,理论结合了实践,课内结合了课外,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把握许多学科知识及技能,更关键的是发散了学生创新思维,让他们具备了创新意识,主动参与其中。

1.2搭建实验教学“大平台”

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不但要表现在规模上,还要体现在收益上。所以,我们搭建了实验教学“大平台”,它的特点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从功能上看,实验教学理念先进,仪器设备科学先进,将资源较好地整合到一起,达到统筹规划系统的效果,资源共享,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运行机制,均符合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2)从种类上看,建立了按照大类区分的实验教学平台,很大范围上覆盖了相同学科,各专业学科相近的学生进行通用性实验教学活动。(3)从效益上看,满足培养方案的规定,调动了学生创新激情及欲望,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获得最大效益[3]。将实验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的着手点,搭建了创新型实验教学平台。学校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围绕能力养成,开展分层次实验教学;教学内容逐步吸收科研及创新的创新成果,让实验项目处于更新状态;注重现代技术的引入,优化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比较广的范围覆盖,多次开采实验。且学校紧抓质量工程,深化改革。(4)从规模上看,具备了充足的实验教学场地及设备的支持,能够进行大范围的学生创新活动,实验课程教学、培训等。

1.3树立新的观念

促进中心建设领导者一定要具有超前意识,认清目标;中心搭建了全体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中心在后续发展方向上要集中于创新基地建设。在此种主导机制影响下,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得到增强,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1)学生科研立项。每年许多人参与学生科研立项。(2)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由指导教师对项目作出申请带领学生完成项目,每年学生参与人数众多。(3)工程创新训练。各学院结合专业特征,自主开展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品牌,如鸡蛋撞地球、创业计划大赛等,每年参与的学生人数众多。学生创新意识促使实验教学中心较好地构建,为实验室开放添加了新的元素;中心在创新活动服务中较好地照应学生创新活动获得了双赢的效果。

2分层次开放型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内涵式建设

软件平台建设归属内涵式建设,表现为提升质量的特点,通过一些政策及制度的执行,使硬件投资获得最大的效益;内涵式建设是推动实验室稳定发展的路径[4]。

2.1组织机构与开放运行模式

创新平台,执行2个等级的管理:一个是学院管理;另外一个是学校管理,中心担负校师资处、信通学院的责任,下面是实验室管理员及学生科技社团等。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吸收先进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学生能够及时进入到实验室,开展实验项目,科技创新平台在经费及实验仪器等上提供协助,让学生受益范围更广,促进了学生高效合理的学习方式,所以,硬件平台在内容及时间上均处于开放状态。实验室管理形式,“轮换值班制”,同时结合了学生骨干代管;在工作期间,交由实验室管理员值班,在假日时间内,学生科技社团负责管理。学生通过刷卡,进入及离开实验室,交给“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统计学生的信息,并做出记录,及时监督及控制实验室运转。

2.2链条式实践类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实践类公共选修课及学生科技创新平台逐步策划,同时投入开设当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这些课程包括“校园DV”策划与制作、“控制模型制作与训练”及“SOPC技术与应用”。尤以“电子制作”归入到工程训练中心当中,“单片机”培训讲座等一些竞赛活动并未归入到教学计划中,这些课程包括了从大一到大三学年,将着眼点定位在培养学生兴趣上,将实践融入到拓展当中,在科技赛事指导下,建立对外开放的链条式教学体系。课程特点突出,课程和创新实验室彼此之间相互支持;课程主题是学生科技创新;课程多是实践;课程结合竞赛;课程有一定的趣味性及知识性,对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上具有突出的作用。(1)构建链条式实践类公共选修课程群。实践类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2)模块化课程内容设置课程使用了模块化的训练方式,各门课程均设置了若干制作项目,当完成其中一方面,便达到了课程要求。(3)开放式课程实施模式,因为学生作业负担比较繁重,较少有时间参与到选课休息当中,课程选用了开放式的实施模式,不对上课时间做出硬性规定,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完成课程。(4)课程变竞赛实践课每年考核不易把控,以“课程与竞赛相结合”为思想指导,课程结束之后,组织开展相关科技竞赛;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且以竞赛成绩为准,公平公正地考核学生学习成绩效果。(5)从课程实践成效上看,链条式实践选修课程从推出以来,备受学生喜爱。选课的学生非常多,课程已经生成品牌效应[5]。课程于秋季组织开展了选课大会,以全校不同专业学生为对象,开展课程咨询服务,有很多学生踊跃采与,氛围激烈,会后,实验中心接待了许多报名人员,尤以大一新生人数更是较多使创新教育受益范围更广。

2.3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一种对外开放的新的自主学习形式,要求指导教师保持非常强的工程技术能力,能够较好地进行实践操作;需要教师保持良好的责任心,长期处在实验室最浅显。为达到上述要求,打造了多元化师资队伍,专业教学与辅助教学相互结合。中心勇于创新聘用制度,面向社会选取合适的人才,聘请这部分教师担任授课,且将院系有意愿的青年教师吸纳其中,作为专职教师。创新平台当前专职及聘用教师各有几人;负责选修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科技创新。且在使用中心勤工助学岗位后,成立新实验室助教,聘请有一定资质及学历的优人才作为助教,因为这部分人才具有创新实践能力,辅助教师在除工作时间之外的一些时间管理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引导,让学生做实践活动,更好地凸显传、帮、带的职能;使课外辅导问题得以解决[6]。不断生成科技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切实凸显大学在科技人才培养中的资源及基础作用,切实发掘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让具有实力的研究机构和知名大学保持合作关系,在高等教育计划体系中纳入高级科技人才培养方式。将培养优秀的科技、管理人才作为工作重心,组织相关人员外考察学习,鼓励大家继续教育,在各类培训与教育方面,提供了时间及经费的支持。让研究生培养水平提升了一个更高层次,达到资源共享目的;开展课题的专项调研,进行技术项目的改造,培育了一些通晓科学先进技术,又有企业经验且能在一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群,以更好地满足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提倡研究机构、大学企业,一同参与制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协助企业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让产、学、研形成一个整体,健全教育体系,凸显企业职能,强化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工作。着力引进及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在引入科技人才过程中,继续搞好当前政策、真正解决科技人才工作待遇等一些问题,逐步研究及设置相关人才引入的建设性政策,为高层次人才的引入搭建良好的平台。加快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人才高地,利用围绕院士的科技团队力量,引进高端人才的特色品牌与成功经验,突破关键技术、培育创新团队,切实突出市场机制在人才配置当中的功能,注重引入国外高水平的人才,特别是善于组织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企业家,掌握核心技术的海归人员加入到创新创业当中。完善人才结构,鼓励科技人才逐渐汇聚到研发机构及创新型企业。推动协同创新,以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吸引一个团队,提升一个产业,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开展高校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搞好现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爱才,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鼓励人才自我提升,大力引进“创新人才”,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构建完善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加大人才引进的投入,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建立健全良好的用人机制。执行灵活策略,最优配置人才资源。在引导用人方面,逐步向企业聚集。企业主导着技术创新,是优秀人才的集聚之地。在政策指导下,改变现阶段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之处,使人才更为合理。让企业真正变为人才、经济、科技的主体。逐步健全包括科技人才、企业创新创业在内的政策制度,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强化政府人才宏观管理、清理和规范人才招聘、评价,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健全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深化人才公共服务机构改革,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完善人才诚信体系,构建围绕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机制,让企业科技人才更好地与科研机构与国内外大学进行合作,让创新人才更好地积聚,发挥人才优势。通过智力指导人才引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主动拓展智力供给,驱动不同市场主体引才引智的内生动力,更好发挥高端引领作用,强化入选专家的服务与管理发挥重点示范作用,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等引智工程,采取项目合作及研发、智力利用等多种形式。如,企业向外寻求合作伙伴,挂靠到科研院校。以合理流动的形式,使人才得以重组及优化。以合理流动的形式,有发展的眼光和大人才的观念,引进、培养和使用等更新体制与方法,突出人才资源配置中市场的主导性职能,使人才得以重组及优化,较好地配置人力资源。逐步健全科技人才的评价与奖励制度。在制定具体政策时,注重指导用人单位对各类型人才通过分类评价的形式进行管理,避免一刀切情况的存在,重视科技人员实际能力:调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指导社会更关注科技人才的奖励,同时突出政府奖励的重点,改变以往科研工作以奖励为中心而开展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派生待遇情况。完善科技奖励制度,积极鼓励大院、大所、大企业制订人才培养规划,引领科技人才服务经济建设;突出应用导向,逐步优化“成果应用证明”的取证规定,加强奖励成果的应用导向,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在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之后,构建达到产学研合作出成果,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出成果,在关键科技计划项目指导下,一同推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利用成果,推动创新成果向一线聚集;突出公平公正,完善机制、规范操作,逐步健全科技奖励评审机制,初评中采取100%省外专家,充分接受全社会监督,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把科技奖励评审权力纳入制度范围内。营造科技人才成长的优良外部环境。致力于健全政策,优化服务。突出人才价值,为科技人才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改变人才流动中单位及地域等的旧观念,鼓励创新,鼓励风险意识,执行人才柔性流动。还是原有的人才性质,不转编制关系,且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提供良好的照顾。强化人才服务体系构建。搭建科技人才服务平台。真正解决人才存在的实际问题,如落户及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提倡学术自由,克服浮躁。在制度建设之下,形成良好的学风,避免出现低水平的多次的短期行为,指导科技创新人才进行独立自主的科学研究,提倡大突破的科研成果。较好地维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严厉查处各类侵权行为保护科技创新人才权益不受损害,调动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切实凸显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的功能,健全相关法律及法规,鼓励其他合法资金进入风险投资运作。通过“政府购买”特殊政策让一些风险大及短期内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让其更好地转化。加快构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科技人才的管理的有效实施。在制定及管理科技人才相关政策时,发挥评价作用,较好对科技人才管理实施行政干预:逐步梳理和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健全科技人才队伍管理体制。

2.4培养学生科技社团

自觉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发现及解决、验证暑期社会实践问题。专业教师引导尚未解决的问题。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增添社团的活力,培育社团广泛的群众基础。从科技竞赛入手,暑期社会实践为学科竞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校每年开展各类竞赛,如程序设计大赛、创业大赛等,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国家举办的“挑战杯”刨业大赛等活动。激发他们强烈的参与热情,以激活社团动力。由运行机制入手,健全科技社团体制。首先,学校对科技杜团活动提供引导意见,切实注重科技社团。其次,健全社团指导教师奖励及肯定机制。要求专业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将社团教师工作和教评定职称、评优等结合起来。再次,制定社团评定机制。让所有学生均自愿加人科技社团中。最后,逐步健全激励机制。敢于让课外科技活动做得不错的学生免修一些课程,以物质形式奖励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出色的学生科技社团,一般会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在该中心大力扶持下,学生科技社团逐步进步,当前建成的团队包括“E唯协会”、“信通科协”。要求协会应热爱自己的专业,多次投入实践当中,创新电子,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创新实验室,配置了日常中经常使用的电子器件及仪器设备等,全部交给委员自行管理。且借助各类活动,如技术培训、学科竞赛等,采用社团形式,以点带面逐步渗透到创新教育受益上,让他们变成学生电子科技创新的汇聚地。经过多年的建设,“E唯”常年注册会员非常多,本协会被赋予了“全国优秀学生社团”的称号。

3分层次开放型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运行

创新平台当前已经投入运行,是本校规模比较庞当运行效率最高的载体平台,无论是规模上,还是管理上,均趋近国内标准。搭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之后,该教学环境向公众开放,为学生提供的部分器材、机位是不收取费用的。平台的运营方式、管理模式、运行模式,这些均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难题。平台向全校开放,每年接纳的学生课外创新人数接近50000万次,公共开设了创新课程5门,每年招收的学生在1200多名,总共课时510;总共担负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30项,参与到国家及省级创新竞赛32项,从中获得奖项520项,公共参加学生3000余人;尤以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组织700人参加比赛,参加比赛的人数在全国范围内是最多的;最终获得国家一级奖项3项,二等奖9项,省级奖75项;在竞赛引导下,让大学生创业层面更为广泛,受到政府组委部门的高度认可。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处于开放运行当中。我们支持的方式是,吸收图书馆管理模式中净化部分,全天候均处于开放当中,开放时间从早上的8点起,到晚上的10点,我们将其称之为计划外开放;但“模电”、“数电”等都是实验当中不可缺少的课程,也就是计划内开放。从中不难看到,相比计划内开放,计划外开放更加复杂,需安排专业教师提供引导,进行必要的管理。本中心配置了此种类型的实验室7个,安排5名教师提供引导,并予以管理。本院创建了科技创新的岗位,为学生提供引导便利。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岗位。一些实验室交给学生社团,由学生自行管理,室内设置了工作台与不同类型的测试仪器,学生科协设置值班员岗位,全天候均处于开放状况。此外,我们支持,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存在是为了给出色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提供载体及平台,如小型可控潜水艇团队、智能楼宇控制团队等,实验室为他们提供了固定的机位与具体的条件。如此团队能较好地承袭特色项目,受到国家组委会高度赞扬,不断积累,打造学校良好形象。因为现阶段加盟科技创新学生人群变得越来越多,为调起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本年度实行“课外导师制”,将志愿及符合条件的教师组织起来,免费为学生提供引导,该举措的实施,凸显辐射示范作用,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4结束语

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培育创新型人才这是一项庞大且系统的工作,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变革,需要教师拓宽自身知识层面,掌握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且教师还要甘于奉献自己的事业。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培养模式、革新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及精力,不断地进行探索,培养优秀的学生人才,促使学校发展,适应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这是各教师应切实担起此项职责。

参考文献:

[1]吴克瑛,冯建玲.研究型大学在国家重大项目中应发挥更大作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z1):243-244.

[2]王伞,赵旦峰,刘文智,等.分层次开放型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322-325.

[3]王海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通识型化学开放实验平台建设与实践[A].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0分会:高等化学教育[C].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学会,2014:1.

[4]王松武,刁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涵建设与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4):6-8.

[5]何万国,何华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130-133.

工程科技创新管理范文5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科技;广西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迫切需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是广西农业科技工作发展的重心。当前广西农业虽然在良种良法创新、农业科研平台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完善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供给需求不匹配、机制体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以及人才紧缺等问题制约着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及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来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

1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1.1良种良法创新取得新进展

据统计广西全区2016~2018年共育成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474个,其中水稻210个、玉米132个,甘蔗自主品种占有率超过30%,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科技攻关成效突出。

1.2农业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依托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全区至2018年已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认定建设广西重点实验室22个,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个、农业良种培育中心100个、广西星创天地156个、广西院士工作站29个。整合区、市、县三级农业科研院(校)所资源,建立19个创新团队,涵盖23个产业,其中首席专家岗位19个、功能岗位49个,综合试验站88个,一级团队专家156名。组织成立广西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1.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逐步完善

继续加强国家、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截至2018年底,共建设国家、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65个,自治区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16家,并成功举办全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对接会。

1.4对外农业科技合作日益活跃

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强与东盟、非洲、欧盟国家农业交流与合作,加大我国—东盟边境动植物疫病防控合作力度,共建中老、中柬、中缅农业合作示范项目。通过建设一批桂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示范区和创业园,近300家台资农业企业落户广西。拓展深化与粤、闽、浙、鲁、沪等区域农业科技合作,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农业科技合作格局。

1.5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强化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和企业。2011~2015年,广西共有各级农村科技特派员6072名,其中自治区级科技特派员1088名,累计服务企业650家、农民131万人。2017年和2018年,全区分别确认选聘贫困村科技特派员2959名和2873名,科技服务覆盖5000多个贫困村和贫困村的主要服务产业。二是加快推进科技信息服务水平。建设完善区级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中心,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程,科技服务热线实现全覆盖。各农业相关单位通过微信群等,各类农业资讯信息。完善广西农业信息网站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三是依托科技示范县,提升科技兴县(市)科技服务能力。通过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形成产业品牌79个,建设服务机构515家,培训农民140327人次。

2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2.1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失衡

一是在现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专职人员不足,且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二是在现有体制下,农业科技的供给方(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校等)和需求方(如农户)匹配失衡,供给方对市场调研不足,导致科技创新成果并不是市场需要的成果,同时农户等需求方由于受文化素质的影响,对于供给方的供给成果并不能很好地消化和接受,农业供给侧与市场需求侧目标错位。

2.2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与管理机制问题突出

一是农业科研院所、高校成为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推广能力较强的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中未能发挥主体作用。二是对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考核方式仍以论文、立项等级、立项数量等指标为主,未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科研链与产业链对接存在障碍。三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机制尚不健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50%左右,广西仅为4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仅为46%左右。其原因主要在于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建设滞后,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极其缺乏,在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方面也存在大片空白。四是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存在严重不足。不同农业科技项目供给主体间资料没有实现共享,不同科研单位对一个项目重复立项等问题严重,科研单位之间相互竞争,难以形成创新合力,极大地导致了科技创新资源的浪费。

2.3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袁学国(2012)等学者认为,只有当农业R&D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2%时,农业科技创新才会突显,才会真正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阶段。2018年我农业科研投入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为0.77%,广西更是不足0.7%,而国际平均水平是1%,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强度明显偏低。广西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资金审批困难,特别是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加强资金投入成为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

2.4农业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人才紧缺

人才的紧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素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紧缺。广西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本身较小,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高端人才留不住、低端人才占位的问题突出。二是农业科技专业技术推广人员紧缺。农技推广人员能够实现农业生产者、试验场以及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最新信息交流。但当前广西农技推广人员紧缺,没有实现产学研紧密合作,这也是导致农业科技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三是高素质农民紧缺。与传统经验式的农业技术相比,新的农业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升农民素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务之急。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3.1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消除“供需”矛盾

强化供给侧和需求侧要素资源的培育,激发科技创新新动能。明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转化优质高效成果。以调结构为重点,大力推进种业、生物肥料、农业机械装备等现代产业技术转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优化供给结构。以提品质为重点,大力推进绿色生态核心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技术集成与转化。以增效益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效生产、健康养殖和疫病控制关键技术以及规模化、设施化、工厂化农业技术等技术集成与转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等成果转化,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3.2强化机制体制创新,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

健全科技创新治理、科技创新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协同创新四大机制。强化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服务和引导,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科技管理的作用。进一步优化政府农业科技创新治理方式,建立科技创新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起多层级、网络化、多方参与的科技创新治理信息互通平台。加强科技创新高端智库建设,推进特色产业科技智库发展,优化科技咨询决策。

3.3加大投入力度,夯实物质基础

完善财政支持机制,提高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预算,加大各类科技投资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的力度,同时,应建立落实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回流“三农”,农业非公投资与政府投资存在很强的互补性,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调动龙头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方面的力量,拓宽资金来源,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

3.4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创新与应用能力

强化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科技服务人才、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与激励机制。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创新人才交流方式,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双向流动。统筹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公益性培训资源,引入农业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构建多元开放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深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培育,加大村干后备队伍培养力度。分类精准培育,重点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着力培育技能服务型职业农民,加大培育创业创新型职业农民。强化能人带动,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加大农民创业园等基地建设力度,吸引致富能人、种植大户、经营人才等能人投资创业,带领周边地区农民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曹博,赵芝俊.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7):36-41.

[2]韦志扬,陆宇明,韦昌联,等.广西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08):1020-1024.

[3]袁学国,郑纪业,李敬锁.中国农业科技投入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1(1):11-15.

[4]胡?,陈芳,易建勇,等.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食品与机械,2017,33(01):209-212.

[5]顾卫兵,蒋丽丽,袁春新,等.日本、荷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典型经验对南通市的启示[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8):307-313.

[6]覃志威.乡村振兴视野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95-96+98.

工程科技创新管理范文6

[关键词]县域经济;县域科技;创新能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强调要坚持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的重要支撑。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已经转变成为了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且也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可以引领发展方向,升级与优化产业,还可以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提升,充分利用好的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促进。但是,部分县域由于受到目前经济形势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科技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下面针对县域经济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分析。

1县域经济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首先,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在区域经济中,县域经济属于基础单位,通过科技推动、经济增长、人均受教育程度提升,可以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实力,而高新技术、政策支持、教育水平均属于科技实力发展的支撑环境,只有科技支撑环境越好,县域的科技创新发展的潜力才会越大。而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区生产总值与人均生产总值等进行衡量的[1]。其次,吸收扩散能力。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工作中,吸收扩散能力为关键内容,其可以使中介机构、研发开发机构、企业相互之间实现有效流动科技技术,进而形成科技转化能力。而吸收扩散能力,主要是通过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率进行衡量的。最后,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投入是进行科技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在科技创新投入中通常涉及到政府投入与企业投入,因此可以通过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在财政预算支持中的比重和政府融资额、企业科普经费额等进行衡量。

2县域经济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下面通过评价某县域经济科技创新能力,发现该县域经济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县域科技支出整体相对较低。目前,我国部分县域经济不够发达,得到的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因为受到财政投入较少因素的影响,科技创新成果也受到影响,进而增加了申请国家项目支持的难度,长期以往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2]。其次,县域创新能力差距较为显著。目前,在我国区域经济中,部分地区创新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在同一地级市中的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再次,县域经济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现阶段,部分县域经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时所学的条件很难做到完全满足,以至于影响到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科技经费使用效率有待提升,部分科技投入难以实现良好的预期效果。

3提升县域经济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

3.1对创新体系进行创建,构建县域科技创新平台

在新时代背景下,想要有效提升县域经济科技创新能力,可以坚持适度超前、基础先行的理念,创建一个共享平台,在平台中可以实现知识产权信息共享、网络科技环境共享、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3]。在该共享平台中,不仅需要把冲击省级和瞄准部级作为基础,还需要具有孵化功能,对企业进行吸引,并且还需要对科技创新立项进行争取,进而有效创建科技载体成长绿地,有效服务产业升级。

3.2对发展环境进行优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科技型企业进行积极培育,注重对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对企业进行重大科技项目给予足够支持[4]。在该过程中,需要把解决经济转型升级问题作为核心,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建设进行全面统筹,进而实现系统性的促进科技创新,使其可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与此同时,还需要对重点项目进行遴选,构建示范工程,并进行大力推广和应用。还需要注重产业技术升级工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引领,对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尽最大可能实现新的突破。此外,还需要注重对企业的激励,激励其对新产品进行研究开放。针对新列入到省高新科技的产品和新列入到国家和省新产品试制计划的产品,在保证这些产品经过鉴定与成果登记的基础上,给予一次性奖励;针对新列入新产品的,也需要给予一次性奖励。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产学研的合作。对企业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行鼓励,一起构建产学研联合体,构建利益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对具有自主纸质产权、市场规模、独创技术的科技合作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还可以鼓励企业对研究生实习基地进行构建,针对验收合格的产品,可以给予一次性奖励。

3.3对项目衍生进行利用,提升县域产业的聚合

首先,需要坚持全局观念,对思想认识进行提升,结合中心内容,服务大局,对示范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进行充分认识,并利用有效的手段,保证示范工程建设可以顺利有序的实施。其次,可以对重点示范工程的范围进行拓展。把原有示范工程作为基础,对贴合百姓生活、具有显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具有交广的影响面的项目进行征集,并把其作为重点示范工程,保证其面向社会[5]。与此同时,还需要对领域进行不断拓展,通过形式创新和潜力挖掘,在社会各个领域和方面都有涉及科技创新试点工作,对六大产业应用需求进行创造与拓展,提供给老百姓生活便利,进而实现从根本上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形势。并且,还需要对具备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引进和培育。在该项工作中,需要结合供需对接的理念,通过市场换产业,通过应用促进发展,把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基地作为载体,不断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应用项目。与此同时,还需要结合县域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对未来发展空间进行分析,对产业发展途径进行合理设计,注重财税政策扶持,进而对国内外科技创新领域知名企业进行引进,使具有科技创新高新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还需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布局,对特色进行突出,提升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通过科技创新,对当地需求市场进行激活与构造,对资源进行吸引与聚合,进而使当地产业聚集发展,更好的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此外,还可以对各种类型,且具有典型意义的创新模式进行推广和应用。在该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化模式,实现服务叠加、企业聚合、快速复制。在企业内部应用方面,从企业布局应用,转变成为从生产全流程管控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系统集成应用;在企业整体应用方面,从试点示范企业应用,转变成为同类企业与业务链关联企业扩散渗透应用;在产业领域应用方面,从单独产业应用,转变成为跨领域、夸产业、跨县域集成应用。

3.4对科技投入进行加大,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在提升县域经济科技创新能力工作中,需要给予科技创业投资足够的支持,注重区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管理工作,把科技创新和金融机构进行充分融合[6]。在该过程中,可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池基金进行创建,对科技金融结合机制进行创建,对金融工具进行综合利用,例如科技担保等,进而实现创业投资、科技项目和各类型金融机构的有效合作,更好地进行科技金融服务。给予科技型企业和科技项目足够的贷款支持力度,来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支持,最终实现有效提升县域经济科技创新水平。

4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县域经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发展。目前,部分县域因为受到当下经济形势的影响,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差,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还处于较慢的状态。想要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县域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多和附近县域进行合作,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积极引进和互相融入,进而有效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产出转化能力,使自身的经济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增长。

【参考文献】

[1]王小娜.唐山市县域科技创新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18(36):155-156.

[2]吴文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创新发展[J].安徽科技,2018(05):33-34.

[3]孙凤芹,安雪梅,朱洪瑞.县域经济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3):26-31.

[4]王孟娟.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现状和建议[J].管理观察,2018,38(11):69-70.

[5]王倩,高祥晓,杨敏,等.新常态下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7(08):79-80.

工程科技创新管理范文7

1中文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关系

作为记录、传播、交流科技成果的平台,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支撑部分。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具有发现、引导、激励、监督、评价、传播等作用[8],科技创新的过程和成果为科技期刊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主体一般为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技术创新主体一般为市场导向的各类企业等。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和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国内在技术和工程应用领域的进步其实相当依赖中文科技信息的传播。长久以来,在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下,知识创新成果较受重视,而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服务显得不足。科研人员对我国科技期刊在记录科技成果、培养人才、反映国家科技实力3个方面所起作用的认可度并不高[9],即中国科技期刊与中国科技并不同步。这种不同步也体现为3个方面:一是英文科技期刊未能向外全面展示中国的学术产出和学术贡献,二是中文科技期刊未能向内及时传播国内外的科研进展和科技成果,三是中国科技期刊未能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培养功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加速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强化对前沿科学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大众创新创业等的支撑。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科技投入向民生领域倾斜,促进万众创新,鼓励产学研用协同等。中文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根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7版)的数据,科技类中文核心期刊共1241种,其中自然科学类期刊344种,医药卫生类期刊250种,农业科学类期刊133种,工业技术类期刊514种。中文科技期刊拥有一定的刊数基础和质量基础,学科分布涵盖了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在国内的传播具有语言便利,应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有效地支撑国家建设和科技进步,也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源头。

2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中文科技期刊是内容的提供者和传播者,通过知识服务支撑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由科技期刊及其发展环境协同作用的服务科技创新的生态。信息、平台、服务是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知识信息是中文科技期刊的内容资源,也是服务科技创新的基础;数字出版平台可以有效集成和实现中文科技期刊报道科研成果、培养科技人才、促进学术交流、引领学科发展等4大功能,提供服务科技创新的技术手段;知识服务是中文科技期刊革新发展模式、整合信息资源、助力科技创新的重点。期刊政策、科研评价和经营理念对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期刊政策决定了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科研评价直接影响到优质稿源的去向;经营理念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先级之争也会左右中文科技期刊的价值实现方式。面对平均载文量逐年下降和稿源流失降级的现实,如果能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吸引优质稿源的回流和反哺,会有力地促进中文科技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提升,增强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经营理念贯彻于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需要健康的经营理念,平衡好读者、作者、社会和期刊从业人员等各方的需求。而科技创新也会给中文科技期刊以正向的反馈,为其输出内容资源和专家人才。

3系统运作模式探讨

在数字出版和媒体融合的大势下,中文科技期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故鼎新,集群化管理、多媒体融合、多种经营方式并举等发展模式渐成常态。本节在此基础之上,探讨有效提高中文科技期刊服务实效的生态系统运作模式。

3.1依据期刊定位分层次服务科技创新

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可以从3个层次展开:第1层次,引领基础研究和学科领域的均衡发展,支持自由探索,鼓励学术争鸣;第2层次,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推动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第3层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工程应用。通过邀约专家对国内外重要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实时科技动态;以专刊、专栏、专题的形式集中报道学科领域研究进展;面向重大需求和研究热点,向一线科技工作者组约稿件,刊发研究论文和技术报告;构建学术交流网络平台,参与组织学术研讨;进行学术资源的科普推广等方式,可以深度服务科技创新活动,推动产学研用协同,为国家建设和科技进步服务。刊发科技论文和科技信息是中文科技期刊的传统职能,依托或协同学术机构和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组织研讨、会议和培训等是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的其他重要形式。构建面向科学研究、面向工程应用、面向知识普及、面向技术培训等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可以使中文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最大化。

3.2基于数字出版平台实现科技信息资源集中管理

数字技术不但改变了出版形态,也扩展和丰富了期刊内容,数字出版使科技期刊在数字信息环境中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体现价值[10]。数字资源在制作、获取、传播过程中都具有极大的便利性,易操控、易搜索、易挖掘。数字出版平台可以集成内容存储、信息、资源管理、交流互动、用户服务等多种功能,便于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学科期刊集群化是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刊群数字出版平台集中学科领域内各种信息资源,如科研论文、技术报告、专家人才、科技资讯、行业动态、会议研讨、展览培训等,使专业期刊出版平台同时成为服务于科研和产业的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11]。数字出版平台宜围绕学科特色建设内容,有明确的目标用户群,减少冗余信息,精准服务。此外,应重视翻译推介国外科技前沿动态,弥补中文科技期刊内容的不足。

3.3通过融合发展丰富知识服务内涵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可以实现研究与交流、与反馈、传承与传播、学术与科普的及时融合[12]。数字出版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不仅带来阅读载体的变化,也使学术内容的呈现方法更加多样,学术交流的参与形式更为便捷,学术价值的多维挖掘更具广度。学术成果由专业出版媒体与大众媒体、社交媒体合作推广,通过知识加工形成浅阅读内容与深阅读内容的交互,可以扩展知识服务对象,使科技期刊的用户由科技工作者延伸至普通民众。发展融合出版与传播,强化功能的交互并行,能够丰富知识服务的内涵,提高科研成果的可及性和可读性,方便成果的转化利用和知识的普及,更好地实现中文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4发展策略及建议

4.1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与稿源建设相结合

科技创新需要科技人才,无论是科学研究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或技能型人才。中文科技期刊可将人才培养同稿源建设相结合,使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和科技期刊的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目前,中文科技期刊的作者主要为研究生和青年学者,他们的科研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学术影响力也不如卓有声望的资深专家;但这正是中文科技期刊应该重视、培养和发掘的作者群。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都是一种思维训练,相辅相成。青年作者初出茅庐,科研思维可能尚不成熟,科技期刊可鼓励和配合审稿专家,引导作者凝练思路,把握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提升论文的学术质量;同时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帮助作者完善结构,规范语言,提高论文的写作质量。青年作者身处科技创新第一线,通过科研论文的撰写和修改,与审稿专家的互动和交流,可以更好地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人才的成长是逐步递进的,中文科技期刊需要充分发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功能,促进科研梯队的建设,并持续关注和支持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吸引他们为科技期刊服务。美国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对年轻的物理研究者始终给予大力扶持,1901—2000年的67位美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64位曾在《物理评论》上发表过文章,人均63篇,且首次发文时年龄大多在20~30岁[13]。《航空学报》积极深入航空、航天科研与生产一线进行学术交流,举办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讲座,丰富了稿源数量,提升了稿源质量;同时通过组织出版专刊和专栏,引导学科发展,成为推动我国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平台[14-15]。

4.2以开放、共享、融合的理念推行科学普及

信息时代,科学普及的意义不仅在于扫除知识盲点、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精神,也在于扩大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加深公众对科研工作及科学探索的理解,推动科技成果跨学科、跨行业应用与转化,以及在实际层面改善民生。科技期刊主导推行科学普及的优势在于知识信息的严谨、可靠、可信,融合学术交流与知识普及于一体,可以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以开放、共享、融合的理念推行科学普及,可以充分体现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医学专业期刊为例,其在报道科研创新成果之外,也承担着推广普及医学知识的社会责任[16]。随着社会的进步,普通公众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与日俱增,从医学常识到前沿临床技术乃至最新药物试验等,他们都有潜在的或现实的阅读需求。中国是人口大国,有着极为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中国的医学专业期刊也刊载了大量的有关临床报告、诊治指南、病例统计等内容的研究论文,这些学术成果不但能指导执业医师的临床工作实践,对普通公众的知识结构也是有益的补充,有利于公众在保健、就医、护理等方面的充分知情和合理选择。学术成果以开放共享的形式服务于众,既能促进学科发展,也可实实在在地改善民生。

4.3落实中文科技期刊的转型保障措施

科学是开放的事业,开放共享是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中文科技期刊主要服务于国内科技发展和国家建设,社会效益的优先地位是明确的;但是,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中,经济效益也是需要考量的指标,尤其在缺少政策扶持的情况下,需要平衡期刊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关系。我国对于科技期刊公益性和盈利性的关系的认识尚不统一[17],因此在经营理念上也有分歧。目前,中文科技期刊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国家资助、版面费、发行费、增值业务和广告业务等,其中版面费是大部分期刊维持生存的主要收入。若取消版面费,期刊内容完全开放共享,则中文科技期刊一般只能通过国家资助以及拓展增值业务和广告业务的方式获得发展经费。因此,中文科技期刊的顺利转型还需要期刊管理部门统筹安排,落实保障中文科技期刊权益的具体措施。

4.4探索多元的期刊评价模式

作为庞大的期刊体系,中文科技期刊必然呈现差序发展的格局,对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发展方向、不同服务宗旨的科技期刊采用同一种评价模式是不尽合理的。因此,遵循科学客观的原则,探索多元的期刊评价模式有利于中文科技期刊整体健康发展。胡升华认为,不能以文献计量代替科研评价,科研评价体系至少应包括3方面内容,即学术贡献指标、专业能力指标、社会影响指标[18]。类似地,中文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影响力也不能单独以文献计量评价,科技期刊在发表科技成果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科均衡发展、科技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应用、民生改善等方面的促进作用都应纳入科技期刊评价范畴。希望科学计量工作者能够不断探索科学衡量科技期刊价值的评价体系,为中文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提供客观指导。

工程科技创新管理范文8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使农业科技活动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科技人员与农民建立一种新型的互有需求、双方互利的关系。

一是构建新型的农业科研体系。高效利用农业资源、防治农业生物灾害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现代集约化种植技术、优质安全农产品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农业设施等,作为近期农业科研选题。

二是完善农业科研课题申报验收制度。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科技人员竞争上岗,建立重大科研推广攻关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建立农业科研、开发、推广一体化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三是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推进乡镇推广体系改革。优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提高农技推广保障水平,增强农技推广活力。积极延伸推广网络,解决好推广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构建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机制。

2创新技术实施的保障措施

2.1建立投入机制

各县(市)区政府每年要从产粮大县资金中至少拿出10%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同时专门设立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基金和重大突发性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基金,尽快提高齐齐哈尔市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以保证科技创新项目的快速发展,各县(市)区政府按照补助150元/hm2的标准,作为鼓励资金从财政收入中支出;对新建水稻大棚育秧项目,每建1座标准大棚补助1000元;“两病”防治补助150元/hm2,“两螟”防治实行全额补助,必须保证资金足额及时到位。

2.2完善服务机制

在重点抓好面向农户、面向企业、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面向生产基地、面向灾情的公益性服务工作的同时,突出做好关键技术、重点技术、攻关技术的指导与服务,做到求实情、出实招、务实效。新技术创新示范、标志性示范工程和农业科技园区做到地块落实、技术落实、品种落实、人员落实;“四组三大”推广体系建立必须有新突破,充分发挥作用;科技培训要上档次、针对性强、有实效。

2.3实行政策机制

充分合理利用好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产粮大县补贴、农业综合补贴、农机具更新补贴、阳光工程培训资金、雨露计划项目资金、农业开发项目资金、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项目资金等惠民政策,农业科技创新项目要优先享受,以促进科技创新进程。

2.4健全考核机制

加大此项工作进展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管理。今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具体完成情况将与考核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工作直接挂钩,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市政府将责成市农委会同有关单位成立专门考评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专家组,负责编制、下达任务指标,制定严密的考核方案,采取不定期抽查和联检考评等形式,逐地逐项进行检查督导、考评。

2.5实施奖励机制

政府设立科技创新奖,一等奖1个,奖金10万元;二等奖2个,每项奖金6万元;三等奖3个,每项奖金3万元,奖金由市政府出资,对于在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显著业绩的单位、科技人员和管理者实行奖励。

2.6强化领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