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资金监管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工程资金监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工程资金监管

工程资金监管范文1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在众多基础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水利工程在财务管理方面,特别是资金管理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水利工程的质量与安全,使得众多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的运行与维护,极大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为了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正常与有效运行,充分认识和改变水利工程现有资金管理存在的弊端,构建高效的资金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关键词:

水利工程;资金监管;措施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在众多基础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伴随国家政策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倾斜,对水利工程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使得传统资金管理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因此,为了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正常与有效运行,充分认识水利工程现有资金管理存在的弊端,并实施必要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国家加大对水利工程基本建设资金的投入,促进了水利工程的各项管理工作日趋完善,大大提高了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然而,因水利工程建设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整个建设环节都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加之整个工程建设的专业性比较强,对管理有着较高的要求,而部分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在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较严重的管理漏洞与损失浪费现象,影响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质量安全管理。

1.资金管理依旧采取粗放式管理模式

从近几年财务专项检查及水利工程稽查反馈情况来说,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在资金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会计基础工作相当薄弱,银行账户管理比较混乱,出现多头开户现象;建设资金外借他人、截流、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违规支付工程款,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合同执行中缺乏有效监督,出现无合同、超概现象严重;支付审批程序不规范,缺少监督机制。部分单位水利建设资金管理依旧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还是“一把手”说了算,财务人员当老好人,凡事按领导意志办事,资金拨付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给财务管理工作埋下了较多的隐患,也是滋生腐败现象的温床。

2.现金管理不规范,存在财务风险

现金流动性较大,最容易出现诈骗、贪污、挪用和遗失。当前,部分水利建设单位在进行资金收付时存在使用现金进行结算,特别是在工程建设与设备维修方面的费用,不按照现金管理规定的范围和方式办理支付,过多地强调客观原因和特殊困难,直接用现金方式结算支付,且单笔支付金额远远超过了国家所规定的现金结算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现金库存安全与保管。有的单位还利用银行卡套取大量现金,金额高达几十万元。这些现金支付业务又往往由出纳本人负责,从而时常出现坐支现象,给资金的有效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3.资金监管不到位,存在潜在隐患

实际工作中,部分水利工程建设单位的资金管理大都存在“重拨款、轻监管”的问题,对资金缺乏整体性与过程性的管理。对于资金的有效监管,局限在事后的检查,缺乏对资金日常必要的监督,对资金的流动去向没有跟踪检查,有的项目工程结算款拨付到施工单位却被项目负责人挪用和挤占,民工工资迟迟得不到落实,经常性的引起农民工上访事件发生,影响了工程的进度,也给业主方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麻烦。有些单位时常会忽略资金管方面的制度完善,控制手段无力,严重缺乏全面监督机制,,从而使得制度流于形式,完全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的措施

1.加强财务内控制度建设,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水利建设单位应理顺财务管理关系,制定水利建设单位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赌塞管理上的漏洞,消除财务风险和隐患,防止和杜绝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损失、浪费、截流、挤占、挪用等现象,实现资金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首先,在财务结构设置上确保资金流通安全。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合理设置会计岗位,建立会计出纳岗位责任制,明确会计、出纳人员的岗位职责权限。做到职责明确,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确保资金安全与完整。明确会计出纳不能互相兼职,更不能有一人办理货币业务的全过程,定期对资金进行安全检查,避免资金沉余和资金链断裂。其次,水利建设单位应建立严格的资金支付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的职责权限,明确授权审批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及相关的控制措施,还要进一步明确审批人在授权范围进行业务审批,不得越权审批和授权他人审批。规定业务经办人办理业务的职责范围和要求,不得由一人办理所有业务的全过程,不得将办理资金业务的财务印鉴和票据集中一人管理。再次,要加强财务人员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能够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对工作认真负责。还要加强他们的业务培训,提升财务管理队伍的素质,从而保证工程建设健康安全和质量安全。

2.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各项资金管理,需要全面落实“集中管理”原则,以实现对项目资金使用的有效控制。统一编制资金预算,即通过编制预算来实施工程建设的日常资金管理工作;统一调配资金,即水利建设单位需根据水利工程进度的具体需求,合理地安排各项目工程资金,在资金的分配方面,要充分考虑到资金到位情况,并根据“轻、重、缓、急”来合理的安排资金,从整体上合理规划工程建设资金使用额度;统一筹措资金,即水利单位需充分利用国债资金与财政拨款这一资金筹措渠道,根据工程建设项目对资金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资产抵押、保险贷款与银行借贷、权利质押等多种融资渠道,并由财政部门统一进行资金的筹措。

3.加强现金管理,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积极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严格按照财政国库支付管理办法处理工程款支付业务,严格遵守工程价款结算办法和建设资金的管理规定,坚持监理工程师签字、各业务部门复核、财务部门审核制度,杜绝使用大额现金进行工程款结算,单位取得的现金收入应及时入账,不得设账外账,不得据为己有。一切现金收入必须交回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私自截留、挪用,更不能贪污,不得私设“小金库”。现金支付严格按照现金管理规定的范围、限额进行办理。

4.加大工程资金监管力度,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行

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落实水利工程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资金管理、会计档案管理与工程价款支付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在审核工程价款结算审核时,坚持监理工程师签字、工程部门复核工程量、合同部门审核价款、财务部门复核的工程价款结算制度,实行“一支笔审批、多支笔监督”的监督体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加强资金管理监督,避免财务风险。在单位发生的大额资金支付时,实行集体审议联签制度。对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拨付时,严格按照按合同和核定的月工程进度进行拨款,对拨付资金实施动态式监管。即:要求施工单位中标后及时与业主签订资金三方监管协议,由业主、施工单位、银行三方共同监管工程资金的使用。施工单位需要支付每笔工程款,须经业主财务部门的审核后加盖财务印鉴方能支付。每笔支出金额超过一定限额需报业主施工技术部门、财务部门、分管工地现场主要领导共同审批后才能支付,并且,设立各项目资金监管台账,对资金流水进行逐笔登记,随时可实时反映各项目资金收支、资金来源、去向和结余情况。这样一来,避免了工程资金被挪作他用或被施工单位的上级部门归集用于其它工程项目使用,造成本项目工程资金周转不开而被迫停工,耽误工程进度。通过加强资金监管,保证了工程资金的专款专用,也保障了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从资金上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开展。

5.加强银行账户管理,严格规范财务程序

严格按照账户管理办法开设银行存款专户,加强银行账户的统一管理。严格遵守银行结算纪律,明确转账结算、现金和汇兑等结算适用范围,对项目资金采取独立核算与专款专用,以最大限度避免人为滞留款项,挤占、挪用或是串项、置换等不良情况的出现;严格落实会计审核、稽核制度。在资金管理过程中,会计人员要认真核实每笔业务的原始凭证,对于超出了开支范围、标准和违反财经制度的票据均不给予报账处理;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督检查。积极做好日常会计核算、记账与报账等各项工作,并做到数字真实可靠、手续完备、记录完整、账目清晰与按期核对账目。

三、结束语

水利工程资金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资金管理才能有效使用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工程项目成本支出、有效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只要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必然能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寻找到更多更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从而实现单位效益最大化,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帮助企业更好地健康、稳定发展,最终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

作者:侯金明 单位:新疆吉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

参考文献:

[1]赵庆乐.农业水利工程运行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26.

工程资金监管范文2

关键词:湖北省;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

机构改革后,水利部门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为贯彻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实现农田水利工程“没人管的要有人管,有人管的要管得好”的要求,有必要调查湖北省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现状,并剖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1]。本文采取书面调研和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湖北省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摸查。书面调研以调查表格填报为主,调研范围覆盖湖北全省;实地调研以现场访谈为主,涉及湖北潜江、宜昌、荆门、荆州等地,调研对象包括水利和湖泊局、灌区管理单位、乡镇水利站、村委会和当地群众等。

1农田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本文对湖北省17个市州、89个县市区的农田水利工程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工程类型包括塘坝、小引水堰(流量<1m3/s)、小型灌排泵站(装机功率<1000kW)、规模以下灌排水闸(流量<5m3/s)、机井、水窖(水池)、田间灌排沟渠及配套建筑物等。据调查,全省农田水利工程完好率总体在65%左右,各类工程完好情况见表1。调查的农田水利工程中,约83%的工程已明晰产权,71%的工程已移交产权,各类工程产权明晰及移交情况见表1。产权主体包括国家、村集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受益户集体、社会投资者及个人,其中村集体所有的工程占总数的65%以上;国家所有(一般为乡镇政府)的工程数量较少,占比仅1.7%,但主要为规模相对较大的闸站工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受益户集体及个人所有的工程占比相近,均在10%左右;社会投资者所有的工程最少,占比仅为0.2%。工程完好率与管护责任的落实、管护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灌排闸站工程、规模较大的工程管护资金保障程度较高,工程完好率也相对较高;武汉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市,地方财政投入工程管护的资金较多,工程完好率也相对较高;工程产权主体的责任履行和管护资金筹措对工程管护也有积极影响,产权明晰比例较高的小型灌排泵站和水窖,工程完好率也最高。

2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情况

2.1管护机构现状。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主体一般与工程产权所有者相对应,其责任主要为工程日常管护,包括工程运行管理、安全巡查、维护检修等[2,3]。具体承担日常管护工作的则主要是基层水利站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各地基层水利站一般以乡镇为单元设立,个别地区以流域为单元成立。80%以上的水利站由水利部门管理,其余由乡镇政府或农业农村部门管理。95%以上的水利站为全额或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及公益性业务经费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的,经费保障率一般能达到80%以上;未全额纳入的,经费保障率相对较低,约20%~80%不等。大部分地区建有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其中大多有管理用房或与水利站共用管理用房,其经费来源主要为水费计提收入,经费保障程度不高,普遍在60%以下。

2.2运行维护情况。湖北省一半以上的县(市、区)制定了保障管护经费落实的相关政策和财政补助经费奖补机制,但是维护经费落实率普遍不高,全省整体上落实比不足50%。维护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预算资金、产权所有者筹集资金、政府性基金和其他水利规费收入,其出资比例大约为9∶2∶1∶1。维护经费中约有4/5用于工程运行维护支出,约有1/6用于人员工资及福利支出。各地普遍建立了维护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用于规范维护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2.3运行维护监管情况。湖北省绝大部分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行了运行维护监管职责,监管重点为规模较大的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人对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监管力度相对较弱,个别县(市、区)所有权人未完全履责。履行了监督职责的,一般都建立了运行维护监管制度,并据此开展指导、检查、监督、考核等工作。

3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为贯彻“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湖北省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面临着新的挑战,现有运维监管模式主要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3.1重建轻管,维护监管资金缺乏。近年来,由于管护资金不足,造成大量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不到位、维护不及时,功能衰退较快,有的甚至无法正常使用。究其原因,一是重建轻管的思想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目前各级农田水利资金主要还是用于工程建设,投入建后运行管护的资金比例很低,加上农田水利工程点多面广,运维监管资金缺口很大。二是管护经费来源有限,目前湖北省水利工程管护经费主要来自于各级财政补助,其中以中央和省级补助为主,但是补助额度有限且主要用于关键工程管护;市、县各级财力有限,市县财政补助只能作为补充;而乡镇或村集体财政更是捉襟见肘,根本无力筹集足够的维护经费。

3.2人才缺乏,基层监管力量薄弱。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实施主体主要为各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等产权所有者,实际日常工作主要由乡镇水利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承担。由于编制不足、待遇不高、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不足、人才缺乏、职工年龄结构老化、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

3.3职责不清,监管责任难以压实。因现行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不健全,管护主体思想认识不到位等原因,目前农田水利运行维护监管存在监管职责认识不清、监管责任难以压实等问题。机构改革后,水利部门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职责有所调整,部分地区对监管责任认识不到位,导致开展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部分地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管理体制不适应监管需求也为农田水利工程运维监管带来诸多弊端。以乡镇水利站为例,部分地区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水利部门无法根据工作需要统一调配管理基层水利工作人员,造成人员管理失控,专业人员流失,队伍发展停滞,水利服务职能难以发挥。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落实不到位。一方面,还有部分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尚未明晰,管护主体缺失;另一方面,一些通过改革已经明确了管护责任主体的工程,管护责任仍停留在纸上、流于形式。农田水利设施具有很强的公益性,部分村集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以及农户对管护主体责任认识不到位,认为工程运维监管是水利部门和各级政府的事情,不履行管护主体责任和义务,造成部分末级渠系工程维护监管无人问津。

3.4手段落后,运维监管效率较低。目前,湖北省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监管还是以人工巡查监管为主,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不多,信息化、自动化设施配套建设少,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低。传统的监管手段覆盖面有限,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效率低下。监管手段落后,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低,一方面是由于农田水利还存在不少工程短板,建设投资多以改善灌排条件为主要目的,投入监管能力建设提升的资金有限;另一方面,农田水利工程相比于骨干工程,规模小、基数大、点多面广,客观上影响了投资效益比,增加了农田水利工程运维监管现代化改造的难度。

4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机制的建议

为提高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能力,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效益,针对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相关问题的原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4-7]。

4.1拓宽渠道,加大运维监管投入。强化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的基础是保障经费来源。针对运维监管资金缺乏的问题,一是要争取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奖补力度,涉农有关部门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运维监管资金的投入比例,提高维修管护“以奖代补”标准;二是要探索建立稳定的多元投融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用水协会、承包大户等参与农田水利工程监管,形成多元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三是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合理利用水价杠杆,依托水权制度改革、奖补机制建设等,提高水费计收率,逐步实现“以水养水”,促进农田水利走上可持续运行和发展的轨道。

4.2政策扶持,加强基层监管能力。针对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要充分用好现有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切实给予政策支持,落实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打通人才晋升通道,稳定基层水利工作队伍;引进水利人才、吸收新鲜血液,逐步优化人员年龄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水利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二是强化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加强政策和资金保障力度,完善农民用水户协会职能,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民用水户协会规范发展、自主发展、自主管理,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农田水利工程监管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工程效益发挥。三是探索成立村级水利服务站。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难点在村级,探索成立村级水利服务站,其成员由村干部兼任,实行专事专人管理,建立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规章制度,保障农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

4.3健全机制,压实各级监管职责。机制不健全是导致监管不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亟需健全农田水利运行维护监管机制体制,压实各级部门及所有权人的监管职责。一是厘清各级水利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职责划定,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为开展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工作提供政策依据,避免建管责任主体不一致,以致出现管理空白区或多头管理。二是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工程产权,明确工程管护主体,落实工程管护责任。切实增强各产权主体和农户在工程监管中的主体意识和权责意识。三是建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强化履职问责。制定和出台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或细则,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根据管护实效进行奖惩,将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责任压实到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协调督促各方在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中履职尽责。四是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手段,加强水利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贯,明晰水行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村集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户及其他产权所有人的职责,提高各级水利部门及各工程管护责任主体,特别是乡镇、村级管护主体对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工作的认识和积极性。

4.4创新手段,强化信息技术运用。目前,全面实现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信息化、自动化尚有较大的难度,可结合灌区现代化改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项目实施,创新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手段,强化信息技术运用。一是依托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完善计量设施配套,夯实农田用水管理基础。二是结合灌区现代化改造等项目,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农田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强化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监管信息支撑,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监管水平。

5结论

工程资金监管范文3

关键词:产业园;资金管理;对策

1产业园区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1权责不清晰,资金审批和使用难

①产业园区管委会与产业园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的职权和责任不清晰,导致资金使用难度大。中央财政资金将每年产业园区2000万元的建设资金划拨到集团公司帐户,再由集团公司转到产业园区项目建设的财政专户上。资金到产业园区专户的过程中经历两个中间环节,管委会向集团公司申请资金的行政审批流程长、手续多,资金到账户的流程繁琐。②产业园区项目建设的参与方未弄清楚产权主体责任人是集团公司还是产业园区管委会,归属权不清晰导致管理混乱。管委会支付工程款过程中集团公司过多干预,管委会的自由支配权受到限制。③支付工程款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导致项目建设资金不能按期支付,专项资金账户上闲置,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1.2项目资金分配不均衡

①管委会、投资公司缺乏经验,对项目的建设资金分配不均衡,示范产业园区的路网建设资金充裕,路网配套的路灯安装分配金额过少。②项目资金使用机制不灵活。有些项目的资金紧缺,但是管委会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机制僵化,有剩余的资金也不能给资金短缺的项目。当前纪委检查部门和审计部门对中央财政资金的监管很严格,原计划的资金使用不能应对设计变更的需求。

2产业园区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预算编制不精确、使用不按计划进行

①产业园区项目资金管理体系不健全,资金预算编制精确度不高,未按照示项目需求最优配置。财政专款专户上的资金滞留。对比分析每个月的进度统计数据,工程项目进度款拨付速度慢,影响项目总体进度。资金不能按期使用,造成大量资金滞留在产业园区建设的专项账户中,资金管理的风险大。②闲置在账户的资金产生的利息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参照2016年的存款利率1.775%计算。2016年6至12月底共6个月对闲置资金的利息汇总:资金剩余700万元×1.775%=12.42万元,利息如何支配与项目缺钱没有筹资渠道相矛盾,如何均衡分配资金成为产业园区项目资金管理的重点和焦点。

2.2.项目资金来源单一

①产业园区基础项目的资金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拨款、政策性银行提供的贷款。产业园区建设周期10年,产业园区的重大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直接采用财政资金支付工程款,项目资金流动性差,受政策影响和市场经济的影响较大。该产业园区作为财政部直接管辖的项目,政策性银行优惠的贷款政策和国家财政拨款对其发展资金扶持力度很大,园区这些年的发展均是利用财政扶持资金,然而过度依赖外部资金会削弱产业园区自身发展的潜力。银行中长期贷款按照每年6.5%的利率来支付利息,每年按期支付利息会增加管委会的财务费用,对资金正常运转产生一定的影响。产业园区建设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优势与融资模式相结合,丰富的土地资源仅用来收租金,土地开发利用的效率偏低。②产业园区项目建设进度滞后对财政资金预算额度的影响。中央财政每年核准的预算金额2000万元,2015因产业园区规划局部变化引起的工期延误,造成工程款在年底不能按期完成财政预算指标。2015年底审计组对产业园区财政资金使用进行全面审计发现账户中有600多万的资金未及时划拨,主要原因是项目未按期完工。当年资金使用完成比率约:(2000-600)/2000)×100%=70%。中央财政对2016年产业园区项目建设资金预算以2000万元的70%作为参考,2016年项目预算金额1400万元,影响财政资金的批复额度。2016年度的项目完成进度80%,已完工程造价2800万元,2016年底申请2017年度的财政资金,财政部以2017年核准预算的80%划拨。

3产业园区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由集团公司和管委会的成员组成专项资金使用监管小组没有按照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定期把资金使用进度和资金余额对外进行公示,对工程项目的预算、结算、竣工决算的金额控制标准不明确,出现结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资金监管小组对项目建设资金运行过程、运行结果的监管重点把握不准确,缺少对产业园区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使用效率监管。财政资金审计制度不完善,财务数据公开、透明度偏低,监管小组的人员受管委会和集团公司的行政干预对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现象、进度滞后、资金使用效率低的现象不敢大胆管理。因行政过度干预滋生工程项目建设中的贪污腐败,资金转移到某些人的手中,监管小组只是流于形式设立,没有发挥实质的作用。我国目前没有一套完整的关于项目资金监管的法律法规,对定期的审计仅局限于例行公事,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对资金使用不合理性、使用效率偏低没有任何改进措施。面对产业园区建设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经征求多方意见并结合实际情况,产业园区管委会和集团公司提出解决示范区建设项目资金问题的对策。

4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管

①建设资金监管是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的有限手段之一,管委会要将项目资金监管权分配给项目各参与方。项目各利益相关方对建设过程资金使用等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保障建设资金合法、有效使用。由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管委会、集团公司等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各利益相关方组成的项目资金监管小组,制定详细的资金监管制度和项目资金风险管理方案。对项目建设资金的融资、申请、审批、支付、结算等制定详细的过程管理细则。确保项目资金合法、合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监管小组定期跟踪资金的审批,严禁出现资金截留、闲置的现象。资金监管小组的成员要客观、公正、公平的披露资金使用情况,财政资金使用率每月汇总,形成统计数据报表。监管小组要充分发挥其在资金管理中的监督、管理职能,定期跟踪示范区项目资金的使用进度,加快示范区施工进度。②财政部不定期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产业园区的资金使用状况进行审计,审计项目预算、工程进度款支付、竣工结算金额与工程实体是否一致;资金支付是否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在原有资金预算的基础上删除多余预算,对某些项目资金不足、计划金额偏少适当增加。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率的监管,防止因资金闲置滋生腐败。定期跟踪园区项目资金的使用进度,加快施工进度。③建立资金使用绩效考核机制。对产业园区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分项考核,对每个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成立由分管项目建设资金的管委会副主任担任组长,财务部门负责人、审计部门负责人、工程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人任组员的专业的项目建设资金使用考评小组。有领导小组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评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打分。将每一项分数汇总后,进行综合排名。制定详细的考核指标:目标完成率=累计计支出金÷预算金额×100%预算执行误差率=∑预算金额费用执行偏差金额÷预算金额×100%项目资金支出效率=已投产使用项目资金的总额度÷预算项目资金总额度×100%通过以上指标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引入到下一年的预算编制中,提高项目资金预算的执行效力。

5加强预算管理

①产业园区管委会要建立一套以现金流为主的预算管理标准,精确、合理的预算标准可以降低项目资金管理的风险,提高项目建设的运作效率。②集团公司和管委会要高度重视项目资金预算的编制,均衡分配项目资金,发挥预算在项目资金管理过程中的控制性作用,防止出现资金滞留、工程款延期支付的状况。③财务科和预算科在编制预算过程中,要综合项目各参与方的意见,编制综合、全面的项目资金预算表。管委会根据项目资金管理需求、项目实情,邀请工程技术人员、财务人员、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审计部门等参加项目预算编制专题会议,合理分配建设资金额度,确保预算精准。④为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管委会要建立一套资金预算监控系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建立惩罚制度,把资金预算落到实处。对每个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核,确保项目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不能执行预算、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重大偏差的责任人进行问责。⑤管委会要定期对项目建设资金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示范区项目的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月报表等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检查来查找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偏差要查找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防止因预算偏差引起资金管理漏洞。⑥对闲置资金产生的利息,加强对多余资金的管理。对当年未完成的资金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此项资金需要留给急需资金的项目,上报上级财务部门同意后。可用来支付工期紧、收益见效快的在建工程,缓解资金紧缺的困难。制定资金使用计划要灵活,适当配置一些不可预见性费用。

参考文献

[1]邓淑莲.中国基础设施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袁瑾,赵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资金效率监控机制的内涵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13,(03):185-188.

[3]汪淼.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BT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工程资金监管范文4

关键词:决算方法创新;完善决策体系;加强审计工作;管理人员履职

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和财务消耗情况的整理和总结,是对基建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一项数据支撑。在当前形势下,基建项目进行财务决算时经常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项目上报数据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建设成果量化存在困难等,不利于实现基建项目建设过程公开透明化财务状况的目标。为了加强基建项目竣工财务结算的审计工作,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加强财务结算和审计监管工作的措施,能够有效增加基建项目的经济效益。

一、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的发展现状

1.基建项目竣工后财务结算的发展状况。部分小规模工程建设队伍更加注重建设本身的工程进度,少有聘用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项目财务监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许多小规模建设队伍优先满足考核施工进度等建设时效性的要求,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基层数据记录体系建设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二是在基建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建设项目进行任务分配,在财务的分配方面,涉及责任主体的数量较多,进行整体的财务决算难度较大。三是在工程项目中财务管理责任不明确,工程建设经常出现特定单位对工程的包揽,如包工头来进行财务分配的现象,而工程建设的财务部门掌握的实际建设情况信息有限;四是财务部门对于建设过程参与时机滞后,财务审计人员无法正确的履行自身职能。从宏观方面而言,从项目建设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招投标、实际建设、竣工、验收、结算等流程上,财务审计部门充当的角色更多是事后的审核控制与训诫,即便不同建设单位在部门职能设置上存在区别,也客观存在部分需要财务审计专业知识的业务活动由非财务部门闭门实施的情况,成果可能会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从实际建设的微观方面而言,财务审计部门掌握的通常是历史信息,审计行动通常为事后的追溯还原与逻辑推理,与事中控制相比,存在行动效率低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进而导致与现场部门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事实上容易引发争议及法律问题。

2.会计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财务决算审核中的发展状况。目前会计行业财务核算人员工作内容都涉及对基建项目竣工后财务决算审计的内容。会计人员审计现状主要包括:一是由于专业领域与能力的限制,个别财务审核人员在进行审核时,仅局限于形式审核与数据考核,对于部分建设过程中的数据比率异常缺乏充分的怀疑精神,认为工程财务决算审核完全是成果导向性任务,缺乏对业务发生时点、季节、天气、施工地点人文因素等宏观情况的敏感性。二是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决算审计核查制度。财务审计人员履职不当,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部分审计人员未能及时的来到施工现场对工程项目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建设内容进行现场核实,导致工程量、物料消耗等数据真实性存疑。三是实际审计工作中取证困难,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对于形式审核问题,如合同、签证单、工量单等可通过拍照复印取证,对于纸质材料背后记录的实际建设活动,在建设活动完工后,特别是隐蔽工程完工后,会出现取证困难或无法取证的情况。

二、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工程核算体系过时导致工程审计困难。传统的工程核算体系下,大部分工程财务核算体系针对工程成本,仅按照如下维度核算:工程前期费用、建筑费用、施工安装费、设备购置费、设计费、监理费等。对于发生费用的成本动因,未与实际建设活动进行过联系,更未进一步设置勾稽关系。财务工程审计在此体系下,审计神经无法向前端做更进一步延伸,例如传统核算体系下财务审计部门仅关注各成本的发生金额等形式信息,对成本发生的台班量、合同价格、市场价格的多维度进行核对存在巨大困难。

2.基建专业知识鸿沟明显。基建项目竣工后进行财务决算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能够充分履行自身审计职能,对基建项目各项支出和资金去向进行严格审计,确保招标投资项目金额与竣工后财务决算金额相符,提高项目资金利用率。在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过程实践中,出现资金辗转、审计途径不明确的现象,使得财务决算的资金总额与投资金额不一致,提高了财务审计的风险。对于一项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来说,审计过程不单需要具备财务审计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更需要专业建设造价等相关知识背景,因此工程审计是由多方面专业学科参与进行财务决算的审计。在当前情况下,各工程审计人员通常具备财务审计或建设造价相关知识,但由于相关专业的知识掌握需要大量学习经验,造成了同时具备双方经验的成熟审计人员稀少的情况,进一步导致了财务指标考核审计与工程真实性审计的割裂,例如“看发票合同的看不懂图纸”或“看图纸的看不懂发票合同”。审计过程的严密性和工作质量是得不到保障的,难以对建筑项目中涉及的专用建设设施、专项投资等进行深入调查,进而造成对建筑建设项目财务资金的流通监管不到位。

3.对资金支出审计重点不全面。在基建项目竣工后财务决算审计过程中,应对各项投资进行完整的记录,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过程要对资金的各项用途进行严格审核,但在现实情况中财务决算审计还包括许多问题,具体包括:一是对项目的交接程序是否符合法律标准的审查,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对交接程序的检视程度,在对财务进行审计时,在财务审计报告中缺乏对这一程序的检测体现。二是在基建项目竣工后对建设队伍进行资金分配时容易出现分配不当问题,阻碍了财务决算审计过程的进行。三是对项目资金的分配方案中涉及主体较多,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极个别基建项目财务决算审计人员没有对借贷双方的财务内容进行严格核算,不能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完成程度,对不符合合同审计要求的记账方式没有做出及时准确的调查上报行为,未能正确履职。

三、解决财务决算审计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案

1.提高对基建项目财务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财务决算审计人员应加强对建设工程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并逐步提高自己专业水平,从而加强对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能力。审计人员要着重学习新技术、新观念,将新型技术融入传统的审计监管过程中,对项目造价、建筑材料等价格进行严格核查,减少建筑工队随意报价所造成的资金损失。要加强对投资招标过程和项目建设队伍的监管,建立健全完善的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审计体系,加强对项目资金流通的监督力度,避免挪用建设资金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会计审计部门也应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与施工队伍进行有效沟通,充分了解施工队伍的资金流通方向,为竣工后的财务结算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对项目建设中建筑材料的选拔和建设队伍的选择、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材料资金支出等进行管理和监督。加强对建设工地的考察,在对建设支出进行严格控制的同时也有利于保障基建项目建设的工程质量。

2.健全财务审计监管的体制机制。通过对基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建设情况的了解,监管人员应通过使用新技术获得更多基建项目建设项目信息,达到提高基建项目的监管水平,健全财务审计监管体制机制的目的。这对有效的减少项目资金与竣工财务决算资金总额发生偏差问题起到重要作用。在遵守相关技术规定的前提下,对基建项目提供的资金用途报告表进行检查,增强资金用途的公开性透明性,为招标投资的资金去向提供严谨的数据支持,也有利于保障财务决算审计准确度,降低财务决算审计难度。

3.加强基建项目资金流向管理,保障审计报告质量。财务决算审计人员要明确资金变更的财产去向,对基建项目建设过程中费用支出进行严格审计,确保资金去向符合正规的建设投资行为规范,并在审计报告中对资金流通状况加以简单说明,提高财务决算审计的科学性和信服力。当审计人员在财务决算审计过程中发现资金结算漏洞时,要及时与有关建设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对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在处理审计报告时对问题及修改方案加以说明,这对提高基建项目财务竣工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报告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保障审计人员正确行使审计权,有效了解财务资金的使用途径。

4.加强对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人员的培养,提高其审计专业性。要提高对基建项目财务决算审计的重视程度,建筑工队要注重对于会计财务审计人员的培养,以良好的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专业性强、有责任心、能够对财务问题进行严格监管的专业性会计审计人员,来对基建项目财务决算进行严格的审计。会计部门应加强对审计人员专业性能力培训,通过组织课程学习和专业知识考察等组织学习方法,有效提高会计人员审计能力。审计人员在实际的财务决算审计过程中,通过对监管经验的总结,融入新观念、新方法,对项目竣工后的财务决算方法进行创新性发展,有效的提高财务决算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政府也要加强对基建项目审计人员的培养力度,审计单位通过加强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来实现提高审计水平的目的,有效避免竣工财务决算审计过程中的各项问题。

四、结束语

对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存在问题通过合理的解决方案进行处理,通过制定适应当地建设特点的解决方案,在财务审计过程中,管理人员对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总结,并加强监管部门与各方的联系来共同分析问题并得出解决方案。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审计监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决算审计监管机制,对提高基建项目财务决算能力、保障基建项目经济利益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玉香.水利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问题与对策分析[J].管理观察,2019.

工程资金监管范文5

关键词:创新;电力工程;管理模式

我国的能源问题一直是比较受重视的问题之一,电能作为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能源之一,也是我国最想要减少浪费的资源之一。所以对于电力工程建设的问题国家也是非常重视的,是我国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传统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无法满足现代电力工程的实际需要。在传统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中存在着大量弊端,严重影响了电力工程的进步发展。所以,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通过改进电力管理模式可以让电力工程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我国电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1电力工程管理的意义

电力工程管理是电力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保证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的科学合理性以及降低在施工过程中的风险作用。首先,电力工程管理确保了电力工程的工作效率。电力工程管理可对各个部门工作进行协调,保证各个部门间的工作有序进行,有效提升各部门的工作效率。电力工程内容繁复,具体包括工程管理规划、工程成本控制和建材管理等,是有多个部门组成的工程,只有通过工程管理才能够确保各个部门工作有序进行。同时,电力工程管理还能保证工程实施的标准化和系统化,使工程符合相关标准。

2电力工程经常选用的管理模式

2.1业主自建模式。业主自建模式是由业主自己承担并进行对电力工程的监管工作。在国家颁布有关电力工程监管有关法律条文之前,业主自建模式是在电力工程监管中最常见到的监管模式。但是很多的业主并不了解相关的业务知识,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导致整个电力工程的成本增加,质量却不怎么样的现象,同时还造成了部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电力工程产业的集体发展。所以,随着社会发展,相关条例的完善,这种模式也逐渐被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所替代。

2.2监理模式。监理模式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由于业主自建模式的不足造成的资源浪费,是我国的电力工程管理更加的专业化。该模式不在业主一方进行工程监管,而是由业主、承包人和监理单位共同进行监管。但由于监管人员增多,很容易造成监管责任推卸的情况,导致业主无法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

2.3CM模式。CM模式是在上个世纪中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新型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业主将电力工程项目交给专业人士处理,在展开工程的过程中,根据出现的问题随时修改。但是由于经常修改比较麻烦,所以这种模式并不常见。

2.4EPC模式。该模式的施工过程是设计—采购—施工。EPC这种模式相较以前几种模式来说更加的专业化,具有很高的成熟度。有承包商自己负责设计采购和施工这三个方面。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充分地增加了这三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但是由于业主自行采购材料或者设计方案,导致开发商功能的缺失,导致工期延长,这就让EPC模式最初的目的失去意义。

2.5PMC模式。PMC模式是一种看重要素和过程全面的合同,由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签订,业主负责工程资金,承包商负责工程设计和施工。这就要求施工设计师能够在尽量节约成本的前提下满足顾客需求,对设计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所以在我国,很少有承包商选取该模式,因为我国能够完成这种监管模式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所以,想要加大该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力度就要注重对于人才的培养力度。

3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中存在哪些问题

在电力工程中,电力工程管理的好坏对于工程质量起到关键性影响。但就目前大部分工程看来,我国的电力工程管理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3.1对于工程资金管理意识薄弱由于社会发展迅速,我国的电力工程项目数量越来越多,工程规模也逐渐扩大,相应的投入资金也越来越多。在项目资金的管理问题上,项目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受到限制,对于资金的管理不到位,没能达到对于资金的合理分配,经常出现预算不足或是资金浪费问题。3.2缺少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士在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资料信息化程度较高,在电力工程中有着大量的信息化工作。这些工作需要运用到各式各样的先进科技成果进行录入保存,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科技人员,大部分的电力工程还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这种工作模式效率极低,并且极其容易造成资料损坏或是丢失,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工程施工的速度。

3.3对于工程的监管力度不够。想要促进电力工程的发展,就要加强电力工程监管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电力工程得到提升。有效的监督可以加快工程进度,但是在现在的电力工程中,很多的监理人员不能对工程进行有效的监督,造成工程质量下滑,施工速度减慢。

4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应用

4.1管理理念和机制的创新与应用。(1)电力工程监管理念的创新是提升监管力度,促进工程水平提升的必要条件。只有监理人员具备创新性的监管理念,才可能从源头上改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提高电力工程的水准。所以,理念创新是模式创新的基础。(2)创新性的理念是需要监理人员不断从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监理人员需要在实地考察,根据工程施工的水平等一系列条件总结不足。在了解不足后,在对创新理念和实际情况进行结合。采取科学方式让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得到发展,同时,电力工程管理不能停滞不前,监管人员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要明确电力工程监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实现电力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监管人员还要对电力工程管理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清楚地了解到问题所在和对监管不利的因素,从源头问题上进行解决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力监管水平得到提升。(3)对于电力工程的管理机制的调整和创新,在管理模式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电力工程管理机制的创新体现在对于各方面的优化整合,只有管理机制得到优化,才能实现电力工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除了在原有的监管机制上进行创新外,还可提出新的监管模式和方法。一个好的监管机制是一个电力工程的核心动力,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可以有效提高电力工程的效率,促进电力工程的快速发展。

4.2在成本和资金管理上的创新和应用。电力工程的经济利益受到成本和资金管理的直接影响,因此对于这两方面的创新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首先,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主要是在原有的模式基础上进行二次优化,以满足现代电力工程需要。成本管理的创新最重要的就是结合工程实际,切忌盲目推行。相关部门应该在对电力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在充分掌握情况下结合自身工程需求,对工程资金开展全面的管理规划。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求管理人员不能急于求成,要从电力工程的大环境出发,再结合企业自身诉求制定出一个有效的成本管理策略,实现成本降低。其次,管理人员不能只追求效益,从而忽视了电力工程的质量问题,要在兼顾质量和利益的情况下进行优化,要确保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4.3引进PM模式和EPC模式。传统的监管模式已经不能达到现代企业要求,这两种模式的引进很好地解决监管不专业和监管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提升工程效率。但是想要引进这两种模式,我们就要先培养一个专业知识水平过硬的团队,以及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监管和评估机制。这两个因素对于该种模式的引进是必不可少的。

4.4落实责任管理制度。要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身上,这对于提升电力工程监管质量及监管人员的对于工程的重视程度具有极大地提升意义。想要落实这一政策,就要求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诉求制定相关政策,尤其是相关的奖惩政策,明确每一个岗位上员工的具体工作及责任,确保每一名员工都能认真负责的对待自己的工作。

5结语

工程资金监管范文6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规避措施

1房地产项目管理的概述

房地产项目管理的定义一般是指:对房地产项目全周期的详尽管理及规划,具有涉及专业多、领域广等特点。房地产项目管理一般包含房地产项目的启动、设计、施工以及建成后的竣工决算等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的内容如果达不到要求,都将会制约整个项目的平稳运行,更严重将提高项目成本,致使项目盈利降低甚至亏本,所以必须提高对房地产项目管理的认识。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已逐步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领头行业。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日益提高,传统的房地产项目的管理准则、办法等越来越过时,呈现滞后性,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对房地产项目的管理准则、办法进行突破和创新。房地产项目具备建设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投资体量大等特点,所以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也相当大,因此房地产开发商就必须科学管理房地产项目,对风险进行评估和梳理,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应对措施。

2房地产项目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2.1施工成本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房地产项目在管理过程中,少数从业人员因为业务能力不够,在施工管理中并没有认真落实每一项规范管理。比如,施工人员对施工图纸了解不够,就不能从深层次掌握研究整个施工过程,不能制定有效的施工应对措施及施工方案,将极大影响项目施工的总体进度。施工成本的管理对于房地产项目至关重要,因此对于施工成本的管理应该做到全面性。从业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操作也是十分复杂。提高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效率,给房地产开发商的投资提供良好的盈利基础,就必须加强与参建单位和各个部门之前的对接,发挥团队合作能动性,共同解决成本管理的困难,优化成本管理方法。

2.2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当房地产项目到施工阶段后,影响项目管理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对现场施工质量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商如果无法保证施工总承包队伍的施工质量,就不能确保建成后的商品房投入正常使用。房地产开发商必须保证房地产项目的施工质量,才能得到购房者的认可,从而提高自身在国内外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力。需要强调的是,因为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导致建成的房地产项目不满足相关标准,那么该项目的商业价值将大打折扣,购房者安全居住的需求将无法保障,房地产开发商的信誉度也将大大降低。迄今为止,国内多数房地产开发商均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施工管理准则,为保证房地产项目施工质量及成本控制,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加快施工进度,确保项目按时完工。在强调房地产开发商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时,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应该多维度考虑,既要把控施工材料的质量、进场器械的运转,又要按照施工规范要求监管施工人员的操作,做到从源头开始,保障施工进度与质量。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按照下面的三个方面入手:(1)增加对建筑材料采购环节的管控。房地产开发商应该调派专人到建筑材料供应地进行实地考察,确定材料的质量再进行采购,从源头上管控建筑材料的质量,使精细化管理与建筑材料的质量等因素结合。(2)严格抽查检验建筑材料。在建筑材料从供应地运至施工现场时,房地产开发商应该对其进行抽检,确保抽检材料达到良品率后方可投入生产。对于抽检不合格的或者达不到良品率的建材,需及时返厂更换或者维修,避免因建筑材料的问题影响整体工程进度。(3)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能培训。专业合格的从业人员是保证工程质量进度的基础。房地产开发商必须注重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保障管理人员对整个项目施工程序的把控,确保现场施工按照规范化标准化执行,合理有效的提高施工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2.3施工进度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目前,国内多数房地产开发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并未认真遵循规范的管理经验,对房地产项目管理效率的发挥阻碍极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商需要与土建的总承包单位进行良好的对接,才能保证项目管理达到不错的效果。同时房地产项目的施工是持续时间长且复杂的过程,从业人员相对也不固定,人口流动性大,一定程度上使得施工管理断层,前后衔接与联系不到位,会造成项目施工滞后,增加工期等后果。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施工项目管理机制,是保证房地产项目按质按量按时完成的重要前提。下一步便是施工项目管理机制的执行,在房地产项目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照管理机制,才能确保项目施工的精细化要求。另外,技术负责人应该对项目程序进行科学的研讨,加强各个施工分项工程、施工各个班组之间的沟通联系,对于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例如,综合考查项目施工组织计划、设计方案等材料,对于施工图纸进行严格审查,避免后期变更、返工等操作。

3房地产预售资金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在保障购房者合法权益、避免项目变成烂尾工程以及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等方面,商品房预售资金的有力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各地区在实行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的过程中,执行力度参差不齐并且存在着各种共性问题。

3.1监管制度存在漏洞,有些地方流于形式

监管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预售资金脱离监管或者对于预售资金监管力度不足的现象,如:房地产企业假借各种名义支取首付款以脱离各金融部门的监管;银行对于预售资金账户监管不严格,导致房地产企业能够轻易地注册新账户,而导致预售资金无法按照正规流程进入监管账户;更甚者,银行利用各种漏洞协助房地产企业逃避监管,如将监管资金从银行内部划走作为开发贷款等。而且对于银行单方监管而言,仅由银行与房地产企业之间签订两方协议,从而导致相应的监管信息闭塞,银行与官方主管部门之间信息无法联通、共享,动态监管成为空谈,政府或多方监管流于形式。如果缺乏对预售资金强有力的监管,后续可能会导致项目建设出现资金问题,导致开发商无法如期交房给业主,损害业主的合法权益。2020年,有新闻报道泰禾集团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出现了全国范围的烂尾,而导致烂尾的原因大多数为开发商注册多个银行账号计取售楼款;同时,银行也强制要求业主将放款账户修改为非监管账户,最终导致购房款转入非监管账户。从公共媒体的报道来看,恒大同样存在着预售资金监管不严的问题。甚至,还存在着个别房企,与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相勾结,利用监管漏洞,通过虚开假发票、虚报建设进度等手段,提前挪用受监管的预售资金。

3.2制度灵活性不足,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在工程建设的实践中,个别地区存在着监管模式缺乏多样性、监管时限过长、监管额度过高等情况;且申请使用资金的手续复杂且繁琐,大大加重了资金的周转成本,有碍于资金的利用高效化。比如,仅在部分地区采用银行保函的措施对资金进行保护,且开具保函的门槛过高,且还须每年额外支付2%的手续费,小微开发商企业难以出具。各地政府对于解除资金监管的时间点规定有所区别;但是大部分时间点为竣工备案或者集中交付之后。而在各地区中,佛山市对于资金的监管最为严格,其规定项目必须进行首次登记之后,并满足转移登记条件的情况下,方可解除对资金的监管。行业内普遍认为,监管力度越大、期限越长,资金的周转效率就越会受到影响,而企业资金所承受的资金压力越大。202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前一年的房地产数据指出:全国范围内,商品房销售所收取的定金及预收款达到了66547亿元,购房者按揭贷款数额则达到了29976亿元,预售资金合计96523亿元。根据现状:各地方的监管资金额度应高于总额的三成来考虑,受重点监管的金额约为28956.9亿元,所涉及数额巨大,开发商必须根据项目的施工进度,分节点分批次申用。大量资金因受各方监管,无法及时使用周转,所以企业须垫资预先完成一定量的工程进度,这大大地增加了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出现资金压力向上下游合作企业转移的风险或者增加的成本由购房者分摊等问题。

3.3改进建议

对于现状而言,房地产行业的资金管控相对严格,导致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甚至个别房地产开发商出现了项目停工以及债务违约等严重问题。因此,更进一步深入完善监管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推动房地产行业往平稳健康的方向发展。根据监管模式的不同,主管部门应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完善存在的问题。第一,应明确银行在预售资金入账、放款过程的主体责任,可设置银行对预售资金监管的资质门槛和准入名单;一旦银行违规操作,应做出相应的处罚,禁止相关银行在一定年限内再承办此类业务。不仅如此,承担监管责任的银行的上一级银行应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出具承诺书,承担担保和连带责任。第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承担和落实监督监管职责,加强房地产相关信息的共享,打通银行和网签交易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渠道,保证有关部门和监管银行能够实时掌握预售资金的动态信息。开发商一旦有迹象企图抽逃、虚假提取预售资金,有关部门可以责令监管银行立即暂停相关手续、流程的进度,并暂停其网签备案资格。第三,在监管制度中引入信用考评的机制,对于违规的公司、法人,采取相应惩罚的措施并将其纳入黑名单。第四,对于房地产市场,应进行常态化监督检查。第五,预售资金分级分类监管受到业内各方单位的重视,部分地区进行了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成都市相关主管部门将额度与信用等级相关联(如表1所示)。唐山市相关主管部门将监管资金支取的次数由次上调为8次,其对应的8个工程进度节点包括:建成层数达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一半、四分之三、封顶、六方验收、竣工验收、初始登记。通过对部分地区先行的监管方案进行归纳总结,形成适合大多数城市可以落地的通用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对于满足“三道红线”标准的、具备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的、信用等级评价良好,有关部门可以适当放宽对其预售资金的监管。分级分类建议采取开具银行保函、调整受监管资金比例、调整支取使用的次数、限额等多种措施。同时,统计适用于放开监管的企业和项目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名录,实时更新。一旦发现企业或者项目出现资金周转情况恶化、资产负债率和净负债率显著上升、未按时完成既定工程节点、工程质量不达标、违法违规经营等问题,主管部门可将其从名录中移除,并加强对其监督监管力度。

4结论

工程资金监管范文7

1.1强化监管,保证各水利工程安全进行

社会经济服务中心强化水利监管工作的沟通,保障各项水利工程在流域内安全常规地使用。在水利监管中要长短互补、相互协作地工作。经济服务中心掌管着小型水利工程平常监管和养护,流域监管所需指出必要的技术帮护和执教。碰遇大型经济中心无法修复的水毁或其他因素造成的损毁时,可采取流域监管所上报给主管水务局来取得实行整修资金。尤其是在水利工程监管中需努力展现受益村群众“一事一议”体制,使这些群众自愿到各项水利工程投入监管工作中,各项水利工程一起养护好它的安全和使用。

1.2流域监管所发挥区域优势,充分监管各项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建设在近几年来不停提升标准,同时工程规模也连续扩大。纵贯全流域跨乡镇的大型工程逐渐建起并进行使用。工程的监管以乡镇为单位分块监管的“块块”模式已无法顺应当前工程监管的要求。“块块”监管的不足逐渐涌现溢出,一是因为工程效益在区域内分配不均衡,出现对工程监管的注重力度不足。一般不管是灌溉工程还是人畜饮水工程,进乡镇工程在上游会出现得益面积和人数比中下游乡镇均要小,进而一些工程上游乡镇其实并不得利。因此,对相同工程的监管在不同地区优劣不均,这样对工程是不利于正常安全使用的;二是对工程各段监管投入和所得效益是不成正相关的,因为相同工程上游位置不管是路面的断层还是人饮工程内道的直径普遍均比中下游的宽,进而采用监管所需布置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均相当多,但因为实行灌溉面小、人数得利不多,所获取的经济利润也很少。反过来在中下游路面断层和内道直径越来越窄,灌溉利面和得利人数也越来越大,所需要能够收获的利润也持续增加。且工程保养所需求的人财物投放越向下游就越不多,出现监管投放和取得的利润成相反比例状况,给工程监管造成诸多弊病;三是在监管中,各乡镇监管站之间为了自我利益实行各种协调,如:水量分管、监管资金分配等还是不能达成一致。但以流域监管所为单位的“条条”监管能够完全消散上述较多弊病,由于流域监管所一统流域内的人员监管,水费运用一致在全流域范畴内使人员和水费运筹配置和使用变为现实。所以,以流域监管所为单位的“条条监管”制度,能很好地监管和维持跨水利工程,确保工程安全照常运行和渡汛等指出了可行的制度保障。

1.3努力培养和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让用水农户加入水利工程监管

各项水利工程中,农民是直接得利者,在改革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监管中,引导和鼓励农民自行组织起来,互相协作,负责直接受益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监管和保护职责,能够处理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营运后,管水组织集体主体缺位难题;处理有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大中型灌区斗渠之下的田间工程有人用、没人管和老化损坏极重等难题;在取消农村“两工”以后,建设农村水利监管新制度的需要。长久以来,农民“用水户协会”是水利监管工作现实中体现的一种有效直接的监管办法,是进一步促使水利监管公开、民主、高效的方法和路子。为能尽力带领所有群众自行到水利工程监管工作事宜中去,促使公开、民主、高效的监管制度。努力培养和扩展农民用水户协会监管制度,是水利监管基层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

1.4搞好职工内部监管,提升工程监管水准

要搞好职工内部监管工作,一是要从创建体制着手,综合此流域工作的实际考察规划出实施性强、实际可行的制度一套,抑制职工的言行,整改职工的纪律、工作、学习和生活。创建执行有效的奖惩制度一套,以遵循以人为本为基础,对因工作责任心不强、不遵循工作纪律而出现工作纰漏和损失、违法乱纪行为的等全要严厉的采取批评和惩处。认真对工作负责、成绩明显的监管站和个人都要授给相当的物质鼓励,以这来激励和加强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主性;二是要全力加强职工政治理论认知学习和道德思想品质的培育,通过职工之间经常性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活动寻求与改正现有的缺陷和错误。加强培育工作作风优良、责任心较强的水利工程监管团队一支;三是要加强职工业务认知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强化职工自学、集中培训等途径推进职工的日常学习。在条件允许时还需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办法提升职工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的水准。

2水利监管现有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是各流域基层监管所经济基础孱弱、科技力量落后,在短期内很难表现出在水利监管中它的优越性;二是工程建造维修科技成分低,投放资金不够。当前,长期以来,不少灌溉工程年久失修,损坏极重,但资金投放不足,每年在小修小补下困难使用,因修理赊账多。人畜饮水不少工程出于建设标准低,在使用进程中要求不停地修整和建设。所有全部均需要较大数目的资金投放,现有运用监管费用来源只是收取水费一项,专门建设修整经费没有。但收取水费难度大、低收缴率早是常见现象,再加取消农村“两工”政策,而“一事一议”制度落实不了,使水利工程经费肯定是不够,运用监管资金投放更雪上加霜。水利工程出现不能按时修整或建设而维修不彻底,工程使用达不到标准的情况,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无法正常授予。用水群众由于想法多、怨言大,形成了投入资金不足→工程修整跟不上→群众用水供给无法满足→征收水费艰难→缺少工程修整资金的一个不良循环的过程;三是流域监管所费用缺少,组织正常运作的支出、人员培训费用等出现很多不足,使得流域监管所大多展开工作难度多,人员培训等工作进行起来没法实施;四是一直以来,因为对水利基层监管站根本设备投入不够,使得流域内各监管站条件根本不行。不少监管站住房年久不能用,有些已经坍塌。职工的吃、住、行等工作和生活困苦艰难,根本无法静心地工作,对监管水利生产工作影响较多。

3水利监管工作推进措施

一是持续强化对灌溉工程设备、人畜饮水工程及水源的监管和养护。在强化每日检验修整等的情况下,需对严重毁坏的水利工程采取详尽的实际查勘规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修复规划。多方位争取项目、筹集款项进行尤为全面彻底的修复。在做好日常修复建设的同时,对于人畜饮水工程要小心水源地水土流失、水源污染等,注重水质、水量;二是水费征收力度加深,确保重要的水利工程修复经费。在进行好工程使用监管、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对水费征收力度也要强化。在推广水利法律法规同时,创建在群众中用水缴费、水是商品思路,让群众自觉缴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要根据法律规定的进程的同时,对钉子户水费征收采用起诉的办法强制收取费用,完成以点带面的成效。根据新水法的制定,要慢慢创建途径推进按方计量,按量收取水费,进而推动农村节省用水;三是建设拥有一定科技含量、一定机械配备的工程修整团队一支,专门负责全县或流域内水利工程的修整工作;四是取得资金和项目逐渐建设各监管站的先决前提,完备监管站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强基层职工的文化生活,使在监管站职工能静心工作,舒心生活;五是开源和节流共同发展,在实行节省、合理科学使用水费,同时,多途径展开多项营运,取得增收弥补监管费用不足,提升职工福利水准。

4结语

工程资金监管范文8

杭州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共有两大水系,即以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为干流的钱塘江水系和以苕溪、运河为主的太湖水系。全市水利工程设施众多,据统计,市域内已建成小(2)型以上水库639座、5万m3以上的屋顶山塘或饮用水山塘289座、钱塘江南北两岸标准海塘169km、20年一遇以上江河堤防410.7km、各类水闸1059座、泵站554座、大中型灌区2个、日供水量200t以上的农村工程225处、装机1000kW以上水电站77座、国家基本水文测站94座。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的意见》(浙政办发﹝2016﹞4号)等有关文件规定,2016—2020年杭州市纳入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名录总数为1481项,其中大中型水利工程167项(大中型水库14座、大中型灌区1座、海塘15段、堤防76段、水闸28座、泵站33座)、小型水利工程1314个(小型水库619座、海塘1段、堤防21段、山塘283座、农村供水工程221座、水电站76座、水文测站91个、水土保持监测站2个)。小型水利工程占总数89.3%,以小型水利工程居多。

二、标准化管理成效和问题

1.取得的成效

截至2018年6月底,全市共有831项水利工程通过标准化管理验收,占工程名录总数的56.1%。已创标工程基本实现了工程管理的“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和景观化”,水管单位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工程管理能力有所提升,工程安全进一步保障。通过“定责、定标、定岗、定员、保障经费”,实现每个水利工程“有人管、有钱管、依标管”,有效形成水利工程管护的良性长效机制。①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变。2016年初刚提出标准化管理创建的时候,各地还存在不同意见,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开展标准化管理工作,认为标准化管理太麻烦了。如今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较好地解决了管理责任不清、制度执行不严、操作流程不规范等问题,标准化管理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在规范日常运行管理的同时,有效降低管理人员失职渎职潜在风险,实现了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的转变。②责任意识增强。标准化管理通过梳理工作事项,每个水利工程均制定《事项—岗位—人员对应表》,明确岗位和人员责任要求,进一步强化了职工的责任意识,推动日常巡查、维修养护、调度运行等各项工作有效落实。③管理能力提升。加强职工对制度手册和操作手册的学习,从而熟悉工作内容、要求和标准,掌握工作预案、操作规程。标准化管理开展2年多来,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能更好适应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需要。④工程安全保障。标准化创建进一步规范了工程巡查、检查、监测、维护、保养、调度运行等各项管理工作,通过实施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了水利工程正常运行,保障了工程安全。

2.存在的问题

部分工程虽已通过标准化管理创建验收,但“依标管理”还未完全落地,长效管护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管理责任主体对职责不清楚,管理人员不熟悉标准化管理,缺少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二是管理手册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部分小型工程的管理事项、管理岗位设置过多,不符合工程实际,其管理人员未严格按照管理手册要求执行。三是运行管理平台使用有待加强,个别已创标工程未按要求使用运行管理平台,向省级监管平台数据报送率低,工程巡查频次达不到规定要求;标准化管理平台与省级管理平台接口不稳定,数据上传后不能及时更新。

三、建立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

标准化管理创建是一项阶段性任务,而工程运行管理需要长期坚持。以标准化管理创建为契机,落实责任管护主体,出台资金保障政策,积极探索优化管护模式,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不断完善管理责任机制、资金保障机制、运行维护机制和行政监管机制“四位一体”的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为工程长久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1.落实责任主体,建立完善管理责任机制

强化管理责任主体履职,逐级压实主体责任,切实增强乡镇级管理责体主体责任意识。全市已创标工程均以机构批文、政府文件等有效形式明确工程管理单位或责任主体,明确单位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通过印发制度手册、操作手册,明确工程管理各岗位环节的职责和要求。如桐庐县通过开展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落实了产权主体,按照“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建立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工程运行体系,确保工程有人管,促进责任主体从“要我管”向“我要管”转变。

2.出台资金政策,强化管护资金落实保障

县级财政明确承担公益性任务的水利工程运行管护资金补助标准和资金监管办法,分类保障工程管护资金。拓宽资金渠道,确保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资金及时、足额到位。2016—2018年全市标准化管理创建共投入专项资金超2亿元,各地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余杭区于2017年8月出台了《余杭区水利工程运行维修养护管理办法》,从根本上破解了长期以来水利工程运维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局,彻底解决由于资金配套能力较弱、管护经费投入不足带来的管护难题。萧山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区财政联合印发《萧山区水库(山塘)安全运行和资金补助管理办法》,每年安排近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水利工程的维护和运行管理。

3.深化体制改革,因地制宜创新管理模式

全市按照集约化、专业化要求,积极创新水利工程管护模式,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深化小型工程管理“小小联合”“以大代小”“分片统管”等模式,解决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难题。鼓励加快培育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所需的市场主体,开展一揽子承接或分专业承接等不同形式的物业化管理,实行政府购买服务落实工程管护单位和人员。各地积极开展探索,临安市东苕溪水权制度改革、淳安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桐庐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等3项工作通过申报评选,成为全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特色创新工作。

4.强化信息监管,实现实时动态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标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已创标工程全部实现信息化动态管理,平均动态数据完整率稳定在90%以上,已逐步形成和建立动态管理良性运行机制。①建成稳定的运管平台,在工程信息、管理责任、工程检查、工程观测、维修养护、调度运行、应急管理、设备管理等各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全市大中型水利工程均实现单独开发建设,如被评为全省大中型水库标准化管理典型工程的青山水库,以工程运行管理为核心,开发建设集工情、水雨情、视频监视、办公应用等于一体的水库管理运行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科学调度水资源。全市小型水利工程以集约化建设模式为主,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开发运行管理平台,将数据汇入省级平台,进行实时监管,实现了大数据的收集和共享。②开发易于操作的手机APP终端,将日常巡查、调度运行、水雨情和工程安全监视等工作事项在手机APP上实现。如在日常巡查过程中实时记录巡查轨迹和巡查内容,若发现安全隐患可及时上报,并拍照上传;放水调度、闸门启闭能通过手机APP接收调令,将开启高度、执行时间、操作对象、监护人员、操作人员等信息实时记录在数据平台中,确保每个事项、每个步骤都留有痕迹,实现留痕化过程管理。在规范操作步骤的同时,也增强了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③强化实时动态过程监管。浙江省水利工程标准管理监督与服务平台实现了对水利工程巡查、调度运行、维修养护、工程隐患等工作事项的实时监管,对未按时进行工程巡查、设备巡检,逾期未维养、超汛限水位运行的水利工程提醒警告。全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责任主体)强化省监管平台的使用,目前全市在省监管平台上已注册用户183个,通过经常性登录监管平台,可及时查询掌握已创标工程运行管理情况,纠正管理不到位问题,切实加强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同时将水利工程动态管理纳入“五水共治”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对动态数据完整率和准确率进行定量化考核,以考核促管理。

参考文献:

[1]陈龙.浙江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探索实践[J].中国水利,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