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实践范例

幼儿教育实践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1

圣贤教育我们要感恩,要孝顺,那么如何把经典内化成幼儿的行为呢?在幼儿教育中,老师要引导幼儿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引导幼儿在平时关心父母的健康,帮助父母分担忧愁,帮助父母做简单的家务,等等。让幼儿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尝到感恩报恩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孝心。

【关键词】

幼儿教育弟子规感恩教育“国学”是一个宽泛的名词,它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就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吗?在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弟子规》,不仅要在思想上有所认识,而且要在言行上有所实践及改变。本园也积极引导幼儿学习践行了《弟子规》,幼儿们在为人处事、生活习惯等方面自然有了显然的“进步”,并且也得到了家长和老师们的认可。下面,笔者就如何将“孝”植入幼儿教育中,略谈一些基本看法。

一、适合幼儿教育中“孝”的古语的选择

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古文,就如同师从圣贤。笔者发现国学经典的《弟子规》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感恩内容。“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句的意思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一言一行都要以父母作为主要的考虑。要从衣食住上细心观察,使父母的口福不缺,按四季更换衣服,卧宿使其安适,行动有人扶持;父母所爱之物,我必爱之,父母所爱之人,我当敬之,父母所愿意的事,我当奉行之,要时时顺着父母的心意,使其心生欢喜。读懂父母的心声、父母的需要,这才是真正的孝道。相反,当我们起了一个坏的念头,比如说起了贪心、起了跟人家争斗的心以及不好学进取、种种不善的念头,这都是对不起父母啊!这些我们都要小心地把它去除掉,所以这个孝心要从这点点滴滴去养成。“亲所好”指的是什么?“亲所恶”指的又是什么?我想肯定不仅仅是一些物质方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语言行为、思想习惯等有关立身行事、为人处事的价值标准。天下父母,无不希望子女具有文明的言行、纯洁的思想、良好的品质,为子女者须时时向这方面努力。而对于子女的不良言行,不善思想,为父母者无不感到难过,为子女者须时刻警惕,勿令父母伤心。

二、对于“孝”的幼儿教育如何实现行为转化

(一)弟子规渗透于环境的各个角落

“让每一面墙壁都学会说话”的教育艺术在于让孩子们自觉接受环境的影响,从中获得教育与发展。为了真正将弟子规学习与孩子的学习生活相结合,笔者在活动室的每一处都贴上了合适的弟子规字样,供幼儿们每时每刻观看、阅读和学习。比如在娃娃家墙壁上,笔者采用古色古香的扇子形状上贴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等古语。在理发店我们贴上了“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在盥洗室里面写着“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则净手”,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在笔者的布置下,整个活动室到处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氛围,我们会每天不定时的和孩子读一读,认一认,在孩子们的游戏时间、午餐时间、各个环节之间都会不由自主的和同伴一起朗读墙壁上的弟子规,弟子规学习真正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

(二)弟子规的学习可以与孩子的生活相结合

在弟子规教学中,努力挖掘弟子规学习内容中与生活相结合的元素,让孩子们从中去理解弟子规内容,班级特色活动计划中有这样一句话,“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在活动开始前,笔者在网上下载了一些醉酒丑态的样子给孩子们看,接着笔者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醉酒后有的人误跌入河中溺死、酒后驾车车祸的照片等,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并引导幼儿去思考:“如果你的爸爸喜欢喝酒,你要怎样去关心他爱他呢?”“劝爸爸少喝酒”“喝酒了不能开车”等等,“孩子们真会关心爸爸爷爷,你的亲戚中间有谁喜欢喝酒你也可以关心他。弟子规中有句话就是说的喝酒的事情,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可以用弟子规中的这句话去关心你的爸爸,爷爷和喝酒的亲戚朋友。”过了几天,早上一位叫君君的孩子的爸爸送孩子时对笔者说,“这几天君君回家天天对我说‘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孩子现在知道关心我了,我很感动,我现在在孩子面前都已经不敢喝酒了,一喝酒他就说我。你们老师教的太好了”。家长的一席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意义所在。

三、从典型教学案例入手,对“孝”的幼儿教育做具体研讨

先从译文着手,该句古语译文如下:父母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地去除(包括自己的坏习惯)。如何感恩报恩呢?就是孝,但是孝不仅是对家庭中长者的一种尊敬和感恩的态度,还包括了关心、顺从和道德警觉。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视频给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卧冰求鲤的故事。在给幼儿讲述故事并给幼儿观看视频后,对幼儿说:爸爸妈妈批评了你,你要不要恨他们,要不要觉得他们不好?要不要顶嘴?笔者听到这里也反省了自己了。自己是否能做到,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说实话我也没有做到。每天都是妈妈起床给我做好早饭,有时候甚至还要来叫我起床,冬天的时候赖床还觉得妈妈怎么那么唠叨麻烦。爸爸妈妈批评我的时候,我更多的是觉得烦,可能从小没有学过弟子规,所以没有领悟到一些基本的东西,觉得自己其实挺孝顺的,殊不知很多时候的一些想法和一些做法就是不孝顺的例外一种表现。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2

一、幼儿教育游戏化的特点及意义

(一)幼儿教育游戏化的特点

幼儿教育游戏化,即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开展游戏活动的方式实现教学的目标。相比知识型的“小学化”教育模式而言,游戏化教学更加符合幼儿的天性,具有如下显著的特点:

1.趣味性

趣味性是幼儿游戏化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游戏的本质特征。游戏具有趣味性的特点,能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例如,幼儿教育中,“丢手绢”“老鹰捉小鸡”“跳房子”等传统游戏活动,或新教育理念下的区域游戏活动等,都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与幼儿的心智发展、兴趣爱好息息相关。

2.互动性

游戏活动一般需要两人或两人以上方可进行,其本质在于集体性与互动性。以“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为例,该游戏活动至少需要“老鹰”一人、“母鸡”一人、“小鸡”至少一人、合计至少三人参加;游戏进行的过程,是游戏中每一个角色交流互动的过程。因此,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具有互动性的特点。

3.教育性

幼儿教育游戏化活动开展的目的是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如“健康”目标、“语言”目标、“社会性”目标、“艺术”目标等。例如,幼儿区域游戏活动中,“娃娃家”活动构建的目的,就是促使幼儿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社会性的发展。因此,教育性是幼儿游戏化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幼儿游戏化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幼儿教育游戏化的意义

1.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上述笔者提到: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针对3~6岁儿童实施的教育,“说教”显然难以实现好的效果。幼儿教师要想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就应结合幼儿的年龄、兴趣特点等,巧妙地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

2.促使幼儿发展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针对幼儿的教育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要求幼儿教师从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等五个领域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指南》的提出,对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发展的倾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开展,这种以教育为目的的集体性游戏活动,能促使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如当前幼儿教育中颇为流行的区域游戏活动,“娃娃家”角色游戏活动有助于促使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益智区有助于促使幼儿的思维、智力发展;建构区有助于促使幼儿的智力与动作的发展等。可以说,幼儿教育中的很多游戏活动,都是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也有助于促使幼儿的各项智力和能力发展。

3.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在开展幼儿教育中,笔者一直在深思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才能称之为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多家长眼里,教知识、教文化的教育才能称之为高质量的教育;而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笔者认为: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应是遵循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开展的适宜性、针对性的教育。因此,针对3~6岁幼儿实施的教育,机械的知识灌输和教育,并不符合其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开展,不仅有助于促使幼儿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发展,更能有效地规避传统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发生,促使幼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幼儿教育游戏化发展的现状

(一)幼儿教师游戏化专业素养不足

1.认知偏差

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实施与发展。在调查幼儿教育游戏化发展现状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的方式了解到:很多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游戏化教学实践存在认知偏差的问题。例如,某幼儿园A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常常会陷入传统应试教育的误区,不重视游戏活动或在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过度指导。如针对大班幼儿开展的数字分发游戏活动,A教师让幼儿将7个乒乓球分在两个透明的塑料盒中,一些幼儿能按照教师的提示进行分发,但个别幼儿没有遵守规则,而是独自拿着乒乓球玩。A教师见状大声呵斥,用严厉的眼光和口吻要求幼儿按照规定分发乒乓球,整个课堂氛围一下子凝重,游戏的氛围也没有了。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幼儿教师对游戏活动本质理解的偏差,影响了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实践的效果。

2.能力偏差

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对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一大考验。例如,一个有30名幼儿的班级,教师要通过一个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要确保整个游戏活动有序进行,其难度是相当大的。尤其是中班、大班的幼儿,调皮捣蛋是其天性,幼儿教师的游戏活动必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方能激发其参与的兴趣。而教学实践中,正是因为很多幼儿教师的能力偏差,导致游戏活动的开展往往难以实现理想的效果。

(二)游戏活动中“游戏精神”的缺失

幼儿教育游戏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游戏精神”体现的是一种自由、愉悦、体验、创造的理念,是一种“超功利”精神。游戏精神应贯穿幼儿整个游戏活动的始终,以确保幼儿完整生活、创造生活、生存发展权、自由表达权以及游戏权的实现。在当前的幼儿游戏化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幼儿教师还是幼儿,都存在游戏精神缺失的现象。以幼儿教师为例,很多幼儿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并不知何为“游戏精神”;同时,在开展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过度干预与指导,导致幼儿的很多权力如自由表达权、游戏权等被无情地剥夺,一度影响了幼儿游戏活动的有序进行;和幼儿教师不同,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游戏精神缺失主要表现为:部分幼儿的参与意愿不强,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在游戏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规则意识不强、动手实践能力较弱、习惯于依赖等,其精神状态一直游离在游戏活动的边缘。

(三)游戏环境的布置不被重视

精心布置的游戏环境、设计的游戏环节,对提高游戏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受实体环境的影响较大。而在幼儿教育中,游戏化环境布置不被重视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幼儿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存在严重的思维惰性,不愿意、不主动布置环境,很多游戏活动都是按部就班进行,幼儿教师很少积极主动地“变花样”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久而久之,这种单调、枯燥的游戏教学活动方式,影响了幼儿游戏化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四)游戏化教学反思的缺失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当前的幼儿游戏化教学实践中,很多幼儿教师缺乏教学反思的习惯。例如,A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后,很少对游戏活动的过程、结果进行记录,无论是游戏活动的效果是好是坏,A教师很少会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并改进。此外,幼儿园缺少对幼儿游戏化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进而影响了幼儿游戏化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发展。

三、幼儿教育游戏化实践对策

(一)强化幼儿教师游戏化教学专业素养的培养

1.树立正确的游戏教学观

其一,幼儿教师应重视游戏活动。很多幼儿教师在思想层面并不重视游戏活动,尤其是一些年纪稍长的教师,习惯于传统知识型的教育方式,对游戏活动常常持排斥的态度。因此,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在幼儿教育中正视游戏活动的价值,是确保幼儿教育游戏活动有序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其二,幼儿教师应保障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游戏活动是释放儿童天性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主要途径。如果幼儿在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过度被束缚、被支配,其选择权、主动权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制约游戏活动的效果。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应保障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大胆地参与、探索以及互动,促使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2.提高幼儿教师游戏化教学的能力

幼儿教师游戏化教学的能力决定教学的效果。无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幼儿,因年龄小、活泼好动的个性,在集体活动中常常会游离于活动之外,要想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非易事。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组织开展游戏活动的过程中,立足幼儿的个性特点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笔者在开展幼儿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常常借助“抖音”等短视频软件,学习一些新颖的、富有花样的游戏活动,如“花样体育游戏”中“花样篮球”游戏等,不仅符合幼儿的天性,也有助于锻炼幼儿身体以及反应力。

(二)以“游戏精神”为主线推动幼儿游戏化发展

幼儿教师应构建以“游戏精神”为主线的幼儿游戏化教学模式,提高幼儿游戏化教学的质量。第一,以“游戏精神”丰富幼儿游戏化教学的内容。一方面,幼儿教师应注重游戏活动的生活化发展,紧密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开展游戏活动,如幼儿喜闻乐见的传统游戏:“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幼儿不仅乐在其中,也学在其中;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应立足幼儿发展需要,精心设计不同主题游戏,将室内游戏与室外游戏有机整合起来,促使幼儿游戏活动的丰富多样。第二,以“游戏精神”推动深度学习。在幼儿游戏化教育的实践中,一切缺乏“游戏精神”的教育均停留在浅层学习层面。幼儿教师应将“游戏精神”贯穿幼儿教育的始终,以推动深度学习。一方面,幼儿教师应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如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定规则等。如“娃娃家”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选择权和自由权,让幼儿自由扮演、自主活动,以促使游戏活动走深走实;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应营造愉悦的游戏氛围,针对部分参与意愿不强的幼儿,应采取鼓励、引导的态度,促使幼儿大胆参与,为促使良好教育效果的实现奠定基础。

(三)注重游戏化环境的创设

游戏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游戏活动是否能有序进行,也决定幼儿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在游戏化环境的创设方面,幼儿教师要关注两个环境:一是物理环境;二是人文环境。其中,物理环境所体现的是硬件环境,如教师教室的布置、游戏材料的投放、道具的准备等;而人文环境,则体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一种相互尊重、倾听以及理解。幼儿教师应学会“蹲下来”和幼儿沟通交流,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大胆参与其中,为全面提高幼儿游戏化教学的质量奠定基础。

(四)完善幼儿游戏化教育的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是推动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在幼儿游戏化教育方面,学校应不断完善教育评价机制。一方面,幼儿教师应树立教育反思的意识,养成游戏化教学反思的习惯,深入思考游戏活动开展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以推动幼儿游戏化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园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如建立档案袋评价法,促使幼儿教师在日常教育中注重搜集相关资料以及活动成果,夯实幼儿游戏化教学的基础。

四、结语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3

关键词:幼儿教育;爱;教育实践;教育理念

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并不只在于向幼儿传递知识,更在于对幼儿的整个精神世界施加影响,而影响幼儿精神世界的关键之一就是对幼儿的爱。由此可见,爱,是幼儿教育的基础,是一切教育的源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用爱温润童心,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下面,对教师如何在幼儿教育中用爱影响幼儿,开展教学活动进行论述。

一、用“爱”走进幼儿的世界

幼儿教师的“爱”应具备三个特征,即施爱目的的明确性、施爱对象的广泛性和施爱内容的整体性。这就是说,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需要,平等对待每个幼儿,给幼儿足够的耐心和鼓励,给幼儿一片自由自在成长的天空,让幼儿在快乐中成长。小班的幼儿刚离开父母,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要与陌生的教师待在一起,部分幼儿没有安全感,对同学、对老师都存在戒备心理,不吃饭、不睡午觉,而且哭闹不止。对这样的幼儿,教师要用一颗母爱的心,用爱去化解幼儿的恐惧。例如,班里有个幼儿叫小L,每天早上送来都会扯着妈妈哭好一阵子,不准他的妈妈走。这个时候,教师会接过哭闹不止的小L,用最亲和的态度对待他,陪他看书、玩玩具,给他喂饭,陪在他旁边睡午觉,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三个多月以后,他才适应了幼儿园里的环境,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因此,教师要用爱走进幼儿的心里,化解他们的恐惧,给予一份信任、一份母爱,让幼儿从老师身上感受到爱的真切。

二、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他们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无暇顾及孩子,使这些孩子形成了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有的个性怪异、性格孤僻,有的脆弱、敏感,有的张扬跋扈,也有的胆小懦弱。幼儿园可以利用一些传统节日组织活动,如中秋团圆节等,邀请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和教师一起座谈,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交流关于隔代教育的问题,并开通视频,让留守儿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通话,相互诉说想念与关怀,在这一刻感受浓浓的亲情。教师要更关注那些有性格缺陷的幼儿,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更多的爱与关怀,默默地给予他们。例如,班上有个幼儿叫小S,他虽然非常乖巧、听话,自理能力强,但是不够自信,总是沉默寡言,不合群。有一次,他在进餐时不小心打翻了碗,把稀饭洒桌上了。当教师走过去处理时,却发现小S正胆怯地睁大眼,伸出舌头舔桌上的稀饭。教师一惊,赶紧说:“孩子,别怕,不要紧,老师擦掉就可以了。”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必须给予更多的关心和保护,关注他的一切活动。因此,在户外,不仅教师陪着他玩耍,还引导其他幼儿陪着他一起玩,和他交流,并适当地给予爱的拥抱。在室内进行区角活动时,教师还陪着他在“构建吧”搭建积木,进“娃娃家”请他当爸爸,手工课上教他做手工,处处都关注他、关心他,并表扬鼓励他,让他体验到关爱和幸福。渐渐地,小S喜欢来幼儿园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能和其他幼儿打成一片,也喜欢和教师亲近交流了。

三、关注离异幼儿

父母离异的单亲孩子,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没有自己独立的性格,成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让他们能够阳光、自信,教师把班里所有的离异父母请来,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教师真诚地对家长说:我没有资格评判什么,但是作为孩子的老师,希望你们能多陪陪孩子,好好交心,要表达出你们的爱,让孩子知道你们是爱他的,不要让孩子产生爸爸妈妈不要他的自卑感。另外,教师还召开了班会,介绍了一些单亲孩子成功的事例。例如,一名幼儿的爸爸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视频交流,一到节假日就会把孩子接到身边陪他玩,培养了孩子自信、乐观的品格。因此,教师要客观地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多一点实际的帮助,使离异幼儿能够更好地成长。总之,幼儿是社会的未来,国家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幼教事业则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需要教师倾心付出,无私奉献更多的爱,为幼儿营造一份爱的空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宋生涛,张晴.论幼儿教师爱育观的伦理回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7).

[2]胡芳强.从“敬畏”到“爱”———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J].山西教育,2016(11).

[3]孔玲.幼儿教师要播撒平等公正的真爱[J].山东教育,2010(07).

[4]侯娟珍.教育总根于爱———试谈幼儿教师的教育爱[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4

一、着力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审美意识和情趣

幼儿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尚未形成理性思维的能力,他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依靠的是生命对美本能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幼儿主体性审美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不能急功近利;要在具体情境和过程中有意识地逐步让幼儿生成和构建自己的审美意识、兴趣和情趣。“兴趣是任何有目的的经验中各种事物的动力,不管这些事物是看得见的,还是呈现在想象中的。具体地说,承认兴趣在有教育意义的发展中的能动地位,其价值在于使我们能考虑每一个儿童的特殊的能力、需要和爱好。”尊重儿童的兴趣,在儿童主体性审美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成人要将儿童当成儿童来对待,明白儿童对美好的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过程,幼儿有其自身对于美的意识、选择和获取机制。比如在公园里,幼儿经常有摘漂亮花朵的行为和习惯。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儿童这种对于美的倾向的自然性,这种行为并不能说明儿童道德品质的好坏,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加以有效的干预呢?父母既可以通过交谈让孩子明白花草也是有生命的,和人一样需要阳光水分;也可以买一盆花送给孩子,让孩子自己照看花朵,体会呵护花朵的兴趣。幼儿园的老师可以就此组织幼儿开展主题讨论会,使幼儿在有关美的教育中形成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等多种行为意识和生活习惯。因此,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上让幼儿形成关于美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幼儿主体性审美意识的第一步。使幼儿对美有一种问题意识,关键在于让幼儿学会发现美,发现美在幼儿主体性审美意识培养的整个环节中居于核心地位。爱美是人的天性,对美的接受和欣赏亦是人的天性。幼儿处于身体发育的早期,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并有将这种好奇转化为对美的探索和发现的冲动与渴望。这样幼儿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调动和运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在观察、对比、鉴赏和陶冶中认识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和自己心中的美,进而初步懂得什么是美。让幼儿学会发现美,要遵循自然引导的原则,既要尊重儿童自身对美的体悟和选择,又要加以一定的督促和引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美的自然属性和美的社会内涵在幼儿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让孩子学会发现美,还要让孩子对美有一种反应基础上的反思意识。这种意识通常是通过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一是幼儿对于美的“破坏意识”,想把美的东西据为己有,例如前面说过的摘花朵;一种是对于美的“爱护意识”,对于自己的美好事物的守护,例如儿童漂亮可爱的玩具一般是不会轻易让别人拿走的。早期幼儿审美的发展特点是由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的,儿童是在自我意识、他人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成长历程中来发现美的。

二、要在多样化的意义上来理解和认识幼儿审美教育

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信息、资讯、娱乐业发展,网络、电视、传媒等对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幼儿教育环境也不断变得数字化、智能化和虚拟化。这就对幼儿审美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审美教育在多样化的背景和情境中来进行,以增强审美教育的实际效果。现在经常听幼儿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孩子没有以前好管,不知道该怎样来教育孩子”。其实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传统幼儿审美教育是在“后喻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即幼儿对美的意识、反应和认知是成人主导的。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并喻文化”和“反喻文化”,幼儿通过发达的媒介知晓了成人的许多话语知识。他们可以与成人就有关话题展开对话,甚至对成人“传授”某些“新鲜”的观点,或者对成人的看法表示“质疑”。例如现在幼儿在家里和电视上经常接触到成人化妆的情景,他们会有模仿的意识,拿着妈妈的唇膏、眉笔等“乱涂乱画”,在理发店也会有烫发和染发的小小愿望和要求等等。因此,就当前幼儿审美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来看,审美教育环境日益世俗化和复杂化,幼儿的审美意识也不断成人化。所以,现实的幼儿教育环境要求在幼儿审美教育中必须坚持开放的态度,在多样性的语境中来进行。多样化的审美背景有助于为幼儿提供整体性的教育环境,避免在单一审美情境下儿童美感发育的不足。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是多样性,多样化的审美追求是幼儿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同时多样化的背景条件也为幼儿主动地认识美创造了难得的契机。因此,认识美就成为不同环境里幼儿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比如在城市的幼儿审美教育中,既要向幼儿展示城市文明的多重格局,也要向幼儿传递乡村文化的多维独特性,还要向幼儿描绘不同时空中的多种异质美,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差异中认识美的特质,通晓美的内涵,形成美的观念。再例如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去旅游、参观、摄影、绘画、看电影、听音乐、讲故事、集体表演节目、走访养老院、走访孤儿院、访问盲聋儿童学校、做小小义工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活动,在不同的场景和身份中让幼儿认识什么是美,如何来抓住美,怎样来获取美。美本身是一个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于一体的存在,没有纯粹的和单一的美;虽然美有客观的条件,但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反映和规定。美的特质决定了幼儿审美教育的多重性和多样性特点,多样化的要求是幼儿审美教育过程的特征之一。因此,多样化的审美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始终,它不光是审美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多样,也是儿童在有关美的形成和认识过程中心理复杂结构的写照。所以企图通过简单的几种教育方法来培育儿童的审美情趣,效果往往欠佳,不能为儿童后续的教育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坚持生活审美教育的原则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我国的应试教育文化盛行,灌输观念牢固,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的内心世界被严重挤压。这些现象在幼儿教育中也是经常见到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过早地对幼儿进行以具体知识为中心的智育,集约化、效率化、功利化倾向明显,占用幼儿的许多活动玩耍时间,过早地使幼儿的童年失去生活的色彩,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最近几年,教育界在大力提倡生活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对话教育等,这些新的尝试对于解放幼儿教育思想,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们的共性特征就是让幼儿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本身,发展面向幼儿生活的教育。美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儿童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更是在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获得的,儿童心灵深处的美感不可能单纯依靠具体的知识来撒播,更不可能凭借抽象的说教来传授。因此,幼儿审美教育必须坚持生活化的原则,生活化也是幼儿审美教育的根本性策略。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这个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幼儿审美教育,即生活审美教育的原则。“我们并不必像有些教育学说那样,从儿童那里抽出或引出种种积极的活动。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已经有热切的和激动的活动。生长并不是从外面加到活动的东西,而是活动自己做的东西。”美是儿童在具体的生活场景和活动中摄取的,只有让儿童热爱生活,喜欢游戏,乐于对话,才可能让幼儿在发现美、认识美的基础上来想象美、向往美和创造美。生活中的美是鲜活的、动态的和立体的,这样的美才能让孩子感同身受,通达孩子的心灵。每个孩子都是美的源泉,他们的行为是其内心真实的流露。他们有时喜欢随处涂涂画画,展示自己的“伟大作品”,作为“教育者”有将审美化的原则应用到幼儿的日常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在独生子女居多的现代社会中更加值得肯定和学习。在生活审美教育中,成人要经常注意和孩子一起沟通、对话和协调,重在鼓励,充分调动儿童参与美的积极性。这样幼儿就会在认同中养成美的习惯和爱好,在生活中逐渐会形成运用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提升审美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综合效应

幼儿教育有不同的层次、内容、目标和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审美教育是整合幼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幼儿审美教育的意义和功能没有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足够的重视。出现这种情况也并不奇怪,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教育审美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它的外在表现又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松散状,不像成人心灵的美那么成熟和稳定,因此在进行幼儿审美教育中很难对幼儿的行为表现来定性和把握。美其实像空气一样时刻为幼儿所呼吸,却不被我们发觉。美在幼儿的心中、眼中和行为中无处不在,但却常常被我们漠视。美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它开启了儿童的心灵,溢满了儿童的情感,贯通了儿童的认知与行为。所以,幼儿审美教育不单纯是个美育范畴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整合和完善幼儿教育诸多要素和环节的综合化的、动态的过程。幼儿审美教育渗透在幼儿教育的各个部分,审美教育综合效应的发挥,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等形式,在不同的情境和活动中来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发展。审美教育是一个多要素综合的系统化过程。它的核心在于启发和吸引幼儿的参与性,使幼儿在各种交互活动中体悟到美的真实存在,从而为提高它们的理性认知、判断和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审美教育综合效应的直接表现就是它有助于幼儿建立起以美为核心的生活经验体系,弥补了学科化、分类式幼儿教育的不足,强调了幼儿教育的过程性、生成性和发展性。

五、小结

“当我们不再企图用和成人成就进行固定的比较来解释未成熟状态时,就不得不抛弃把未成熟的状态看作缺乏所需要的特性的见解。抛弃了这种见解,我们也就不得不放弃一种习惯,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看作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因此,幼儿教育不是灌输、填鸭式的成人化教育,它是我们用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与幼儿进行交流、对话、陶冶式教育。明晰了幼儿教育的这一内在本质特点,我们也就不难明白审美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作用和功能。幼儿审美教育是一个让幼儿逐步发现美、认识美、向往美、运用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这几个步骤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它们在幼儿审美教育中既是一种历时性的存在,也是一种共时态的存在。

作者:席美云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二篇

一、体验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1.创设情境,鼓励探究。为了能够让幼儿亲历体验,则可以结合课堂活动创设虚拟形式或真实的情景,使幼儿可以在课堂情境中学会感知、思考及表达。在对故事《奇妙商店》进行教学时,可以在教室中布置商店,同时指导幼儿如何扮演购买者、营业员,以便让幼儿在情景表演中发展语言倾听及表达能力。此外,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幼儿创设虚拟情景,例如在对“蚂蚁搬豆”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及音乐等,让幼儿在听、看的体验中增强审美能力。除了创设有效的体验情境,还应为幼儿提供独立探究的机会。幼儿与生俱来的探究欲及好奇心会驱使他们亲身体验各种动脑、动手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提供适当的探究机会,并鼓励幼儿亲自进行探究。如在对“纸”这一科学活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实验器材及质地不同的纸提供给幼儿,同时鼓励幼儿通过合作或独立看纸、摸纸、折纸及撕纸等,并通过进行小实验让幼儿深刻体验及感知纸的性质及用途的异同。在进行教学时可鼓励幼儿尽情发挥创造力及想象力,以保证探究体验活动能够充分发挥拓展幼儿思维的作用。

2.师幼交流,倾听体验。为了更好地实施体验式教学,教师不但要为幼儿创设体验情境及鼓励幼儿探究,同时还应注重与幼儿进行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倾听幼儿表达自己的体验过程及体验结果,以便可以让幼儿在体验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得以升华。幼儿自身的体验及感受多为零碎的,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交流的平台,引导幼儿与同伴或教师交流。例如:在“玩泥巴”活动中可告知幼儿向同伴或教师展示自己所制作的泥塑,并一同分享泥塑制作方法及制作时体验到的快乐。从另一方面来看,要使幼儿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应具备极大的热情与耐心进行倾听。倾听幼儿的体验时,不但要观察肢体语言表达,同时还要及时处理信息,以便能够了解幼儿内心所思所想。当幼儿遭受挫折时,教师应认真倾听幼儿的见解,并帮助幼儿想办法解决问题,以鼓励、理解及宽容的态度让幼儿更乐意与教师分享经验,从而在倾听及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感悟生活。

3.融入现实,拓展体验。让幼儿能够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环境是进行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因此在实施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为幼儿提供融入现实的机会,让幼儿能够在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中收获体验,从而进一步深化及巩固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此外,可以带领幼儿去动物园、植物园或博物馆进行参观,让幼儿体验各种社会文化;也可以与福利院共同举办联欢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奉献自己的爱心等。总之,应尽量创造条件使幼儿能够尽快融入自然及社会,保证幼儿教育可以在活的环境中进行,以便使幼儿能够通过体验式教学获得活学活用的本领。

二、结语

幼儿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为了能够确保幼儿教育的有效性,应注重将体验式教学法融入到课堂当中,并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幼儿作为主体,让幼儿能够在课堂上获得独特体验及感受,同时注意将体验式学习的理念贯穿于幼儿教育实施的始末,让幼儿在不断变化的情境及体验中收获新的感悟,从而促进幼儿的人格及智慧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张伟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实验幼儿园

第三篇

一、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

独生子女和高楼大厦的林立使现代许多孩子都缺少交往活动,很容易形成孩子怕生、孤僻的心理问题。幼儿园则不然,在这里有许多小朋友一起作伴学习和做游戏,首先在环境上对于健康引导孩子活泼积极的性格就非常有利,因此幼师应充分将大环境利用起来,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交往环境。另外,在幼儿园中幼师也可以开设自主活动区,通过让幼儿将自己代入爸爸或者妈妈的角色,给娃娃举办生日会,为娃娃准备食物等形式,让幼儿体会其中的爱与分享。并在一人有困难时,鼓励孩子们一起去帮助他,以此引导幼儿如何去关心别人和帮助别人,不同于书面讲道理,而是用实际行动去让幼儿亲身感受到互相关爱的意义,对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十分必要。

二、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自控能力就是自我控制意识的一个方面,虽然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但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将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我控制与情绪之间联系也较为紧密。例如孩子在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哭闹,如果此时成人不予正确的引导而是一味的训斥和不允许,只会增强孩子的消极情绪,即使不敢表现出来,消极的情绪却无法消失,因为孩子还无法通过自身意识来缓解这种情绪,长久下来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除了成人适当的引导帮助孩子发泄出不满的情绪,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也是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也是转移不良情绪的有效途径,例如当孩子在哭闹着要一个玩具时,成人可以用听音乐或者画图等形式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以此来渐渐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引发幼儿的积极情绪。

三、家园密切配合

都说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足以见得家长的行为和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地位,家庭的教育对幼儿的性格人格的形成影响巨大。如今仍有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幼儿园,所有的教育与自己无关,或者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幼儿园“吃亏”,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一下就要还回去”,这些家长的行为都是极不正确的。错误的教育方法只会助长孩子不良性格的放大,形成嫉妒、任性、不讲理等偏颇的心理性格特点,有的家长过于严格,可能造成孩子自卑、怯懦的性格特点等,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很容易造成幼儿性格成长的偏颇,因此,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应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互相了解孩子在家里和在园里的样子,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互相配合,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案。

四、帮助幼儿克服各种不良心理

1.克服自负心理。自负是指孩子过高地估计和评价自己的表现。如班上有个别幼儿因为自己的某方面比较“能干”,而常常受老师表扬,就趾高气昂,目中无人,不愿意与他人一起玩。对此,我则通过故事《谁的本领大》《不骄傲的孩子》等进行教育疏导,指导幼儿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帮助、幼儿理解:人各有各的本领,只有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才能使各人的本领得到最好的发挥,并教育幼儿“不管自己在哪方面做得比别人好,还是生活条件比别人优越,都不能瞧不起别人,不可以骄傲自满”。从而逐步让孩子们懂得“虚心使人进步”的道理。

2.战胜自卑心理。

2.1要引导孩子重新看待和估计自己,帮助他们把自己比同龄人做得更好的事找出来,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

2.2引导孩子不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而要不断使自己“扬长避短”。同时教师应提供给孩子表现和锻炼的机会,安排一些适合他们特点,爱好和能力的活动,让他们把事情做好,从而提高自信心。

2.3针对孩子的弱点,要指导其主动求得别人的帮助,不可因害怕自己不如别人而自我封闭。在幼儿时期是孩子心理性格特点成形的关键时期,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只有从小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

作者:韩雪婷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第四篇

1.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充分利用音乐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加入音乐艺术思维的传授。教师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在无形之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思维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教师不能急攻心切,而是慢慢引导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让幼儿可以试着自己改变词曲来加深对音乐和节奏的感知,让幼儿参与到实践中去,通过尝试和体验音乐,在课堂上快乐的学习之余,创造力也会得到发挥和发展。

2.营建创造的环境气氛。

幼儿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都异常丰富,有趣的童言童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这一点。幼儿时期是开发思维创造力的黄金阶段,良好的环境氛围是激发创造力的有利条件,但是若是处理不当也会直接阻断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幼儿时期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作为引导并开发幼儿创造力的助力,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多尝试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在孩子提出一些精灵古怪甚至不切实际的想法时,也不要马上打断或直接说不行,尽量不要用正确、不行、不对等成人固有思维模式面对孩子。对于具有创造力的地方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捕捉到,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环境,鼓励孩子大胆猜想,让幼儿在听、唱、跳、想、说等方面自由发挥。

3.全面发展,注重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音乐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和塑造人的个体、才能和创造性,音乐活动对幼儿进行综合整体的素质教育,尤其要重视幼儿个性心里品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幼儿大胆探索,具有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想方设法鼓励幼儿参与,并引导幼儿逐渐懂得怎样去思考,怎样在不懂和不会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怎样去大胆地探索。教师不要人为地将幼儿分等级,而应以极大的热忱、尽力去挖掘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肯定每个幼儿的努力,赞扬、保护、激励每个幼儿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支持鼓励幼儿自己尝试、创新,这样,幼儿大胆探索、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4.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音乐活动是群体活动,幼儿园音乐活动大多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如合唱、集体舞、节奏乐队、游戏等,因此,要把个体的创造和群体的合作交往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的发展,又要注意群体合作交往的机会,通过合作共奏、合唱共演,培养幼儿分工合作的社会精神,教师在活动中,要多为幼儿提供集体合作机会,帮助幼儿与人交往、学习,摆脱自我。使幼儿从“他我”关系中获得最初的人生经验,使合作交往过程充满和谐的乐趣,幼儿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在群体中相互适应、配合和协调。由此可见,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为幼儿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团体打下较好的基础。

作者:盛雅娟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第五篇

一、重视幼儿的想法和行为

由于幼儿年龄较低,接受知识较慢,一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容易带有情绪,而这种情绪对于幼儿来说是伤害很大的,不仅影响幼儿的自信心,还会影响幼儿在日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同时要注重对其心灵的呵护和关爱,像尊重一位成年人一样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在和幼儿说话时,也要给他们发表意见和想法的权利,并耐心的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要注意说话的语音和语调,不要让幼儿产生畏惧,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说话时尽量和幼儿在同一视线内,如交谈时蹲下来,或是把幼儿抱起来。总之,要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尊重。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够对事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表达,幼儿的想法和状态初期通常是通过肢体行为来进行表达的。当幼儿无法准确的表达自己想说的意见时,教师切忌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了解其真实的意图,对其肢体动作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解释,不能忽视幼儿,更不能置之不理。遇到事情时要对幼儿讲道理,讲清楚为什么,不应以其年龄小听不懂为由,硬性规定条例,让其遵守,这样只会增加幼儿的逆反心理,对其以后的成长发育都很不利。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较为丰富,有时可能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的举动,不要对幼儿的天性一概抹杀,要善于走进幼儿的心中,了解他的想法,对其进行鼓励和引导,对于他们的奇思妙想给予尊重和保护,让他们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二、幼儿教师要有一定的素质

1.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爱心

幼儿的心理年龄较小,行为不成熟,且不同的幼儿的性格特点不同,照顾幼儿会比较费心和烦心,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爱心,能够从心底里真心喜欢幼儿,教师既要有温柔的一面,能够让幼儿感受到关爱和温暖,还要有严厉的一面,能让幼儿对其听从,能够发现幼儿的问题,耐心的解决,同时平时做事要足够细心,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并解决,幼儿由于心理年龄较小,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幼儿教师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当好幼儿教师这个角色,从生活上、教学上给与幼儿关注和爱护,把幼儿的健康成长看做是自己的责任,用心去教育幼儿。当幼儿有叛逆心理时和较为顽皮时,教师应细心教导,引导其改掉自身的缺点。这都需要幼儿教师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爱心,真心喜欢幼儿,去教导幼儿。

2.进行一些必要的常识性教育

幼儿教学是为以后的教学打基础。因此,在对幼儿的教育中,要对其进行一些常识性的教育,要对周围事务有一个初步认知和了解,学习一些基本的常识,能够认识普通的生活事务,如什么是苹果、香蕉;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会伤害自己。同时要对其进行礼貌等方面的教育,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尤其是细小的方面,教师的任何行为都会被幼儿当作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自己自身的小细节,为幼儿做出一个良好的榜样。

3.丰富幼儿的教育形式

幼儿教育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应在幼儿教育阶段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提高幼儿的兴趣,引导其对知识产生兴趣,这些对幼儿的长远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选用颜色鲜艳的物品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耐心地对其进行启发式提问,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引导幼儿表达,耐心倾听,锻炼其表达的能力。幼儿教育的方法应区别于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同于别的年龄的学生,幼儿主要处于一个认知阶段。因此,教学内容主要应以生活中的常识为主,内容应是五花八门、色彩缤纷的。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应丰富其形式,不能用对于成人教育的方式来教育幼儿,唱歌、舞蹈、游戏、画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都应运用到幼儿的教学中,这样教授的知识既形象又生动,同时使幼儿更容易从心理上接受,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自身的情况,尽可能的丰富幼儿教育的形式,解放幼儿的天性,对幼儿进行全面的教育,使其全面发展。

三、多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更好地沟通和配合,促进幼儿的成长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5

游戏理论大致分为传统游戏理论和近现代游戏理论。传统游戏理论主要包括剩余精力理论、松弛理论、生活预备理论、生长理论、成熟理论;近现论主要有精神分析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学习理论、原苏联游戏理论。这些基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的游戏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我国的幼儿游戏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幼儿游戏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我国对于幼儿游戏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新时期我国的幼儿教育游戏理论,已经发展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将幼儿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游戏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育实践现状

1.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为游戏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一系列认可游戏的积极作用的主张。但是在实践中,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学本位主义教学观,长期以来占据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幼儿仅仅是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的客体。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长此以往,幼儿园就演变为应试教育的“预演”。

游戏的设计与内容不仅是完全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游戏的实施与情节往往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与安排发展,这样的僵硬化、机械化的游戏设计难以发挥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违背了将游戏理论引应用到幼儿教育领域的初衷。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使幼儿提前接受小学所学知识的效果,但是以扼杀和牺牲儿童的天性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必须改变这种不足。

2.幼儿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

面对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发生深刻的变化。首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不再把幼儿视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客体,而是肯定和越来越重视发展幼儿的主体地位,并认识到幼儿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游戏是幼儿参与和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形成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教师应当提供和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其次,重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差异广泛存在于幼儿之间,主张因材施教,反对“一刀切”的游戏方法,促进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同样在体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也十分有利,因此,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幼儿年龄的影响,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果不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来开展日常的教学,则无法发挥出幼儿教育的优势与作用。因此,幼儿教育必须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前提下来进行,从而确保幼儿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全面的成长。但是教师需要把握好游戏的时间及范围,从而确保教学目的的实现。我们应认清楚现实,对3、4岁的儿童而言,其依赖于现存环境而产生的每一次具体活动的外在目的很不清楚,他们只是简单地体验事实,虽然是有明确目标的教学,目标也是很隐蔽的,这时应尽可能地采取各种手段。随儿童长大,纯粹体验活动过程的游戏不断减少,教学活动中的目标性不断鲜明,儿童的发展是游戏与教育内在联系的纽带,此时应该相应地缩短过程,追求效果。

二、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一)充分地锻炼幼儿的肢体。

我们都知道,儿幼儿的体能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两岁的幼儿完成了坐、立、行、走、爬、跳等所有基本动作,但上楼梯较为笨拙。受年龄的影响,幼儿所能活动的范围是比较小的,并且身体各方面仍然处于发育状态,因而在肢体协调能力及抵抗力上都比较差,通过游戏可以充分地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性。如体育课程中可以通过绑腿并肩走来进行锻炼,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户外游戏的乐趣,同时可以培养幼儿团结互助的精神,在锻炼肢体协调能力的过程中结交到更多的好朋友。父母们多抽出些时间,每天和孩子一起到户外做各种运动,双休日带孩子上公园或郊游、爬山,进行耐力和有氧锻炼,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论何种锻炼活动都要遵守幼儿体能发展的顺序。

(二)增强幼儿对知识的吸收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可以借助多种事物来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样可以加深幼儿的认知。如不同种类的动物,教师可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不同类型的面具来满足角色扮演的需求。在游戏中可以要求扮演的幼儿模仿该动物的叫声及走路的样子,营造出快乐的学习氛围。这种优势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喜好,对于其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也是非常好的。

(三)有效地锻炼幼儿的适应能力。

游戏需要多个人来完成,通过游戏可以很快地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这对于越来越多的独身子女而言是十分有效的。如手工课上美味的水果拼盘,要求三人为一组,用橡皮泥制作出可口的食物来招待客人小猴,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沟通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来帮助其他幼儿进行颜色的选择,齐心协力制作出美味的水果拼盘,在整个活动中可以极大的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平时要多让孩子接触人。孩子们只有在集体环境中,与别的孩子打交道的时候才会锻炼他们的性格和品质,从小就让他学会忍让,有一颗爱心,懂得关心别人。(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游戏的本质是帮助幼儿更好地认知世界,并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幼儿的成长极为关键,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技巧来帮助幼儿形成更加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做每一件事之前,要让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考虑一下怎样做更好,然后再开始动手。日常生活中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做。若有机会,让孩子到亲戚家住上一两天,改变一下环境,可以锻炼他们的适应能力。在课程《美丽的世界》中,可以鼓励幼儿去看看校园的环境,在看到小朋友践踏花草的时候,教师可以模仿小花的语气说:“哎呀,好疼啊”,让幼儿意识到花草也是有生命的,以后再也不会随意的采摘花草。长此以往,这些习惯会在幼儿的心理深深地扎根,在别人做出类似行为的时候他们也会适时地去阻止他们,为保护大自然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信息技术教学下幼儿教育中的游戏重要价值

游戏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审美,同样在沟通、协作、分享等能力的培养上都非常的有效。不同的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可以依据自身的观察来进行引导与分析,从而确保幼儿得到较好地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正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幼儿园教学中。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有效整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幼儿发展,为此我们进行了积极地实践与探索。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原则有:创新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实效性原则。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有:注重鲜明的教学主题;注重层次的呈现方式;注重趣味的教学手段;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幼儿在探索和表现自己兴趣与个性的发展途中,游戏为他们提高了良好的机会与合理的途径。幼儿可以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为将来的发展方向与道路提供了帮助。

四、总结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7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建立互动合作机制,首先体现在资源共享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理论资源优势,不仅能够接触最前沿幼儿教育理念,还具有深厚的教师资源,专家学者汇集,为幼儿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支撑;而幼儿园方面,具有教育教学最真实实践信息,这些信息自然成为课程开发的实践验证依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形成强强联合,为幼儿课程开发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是实习合作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实习场所,并通过实习实践经历,总结学前教育经验感知,为幼儿课程开发提供信息支持;幼儿园方面,亟须眉引入新教育理念,强化师资力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进入幼儿园,给幼儿教学带来多元变化,促生幼儿课程开发新诉求。幼儿园自身掌握课程信息有限,需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提供支援。如幼儿课程实施需要凸显课程的活动性和经验性,而幼儿生活实践活动正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幼儿教师对幼儿活动非常了解,但理论支撑不够,难以形成课程改革行动。幼儿园利用网络信息共享技术,将幼儿生活情境活动传递到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方面负责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这样的课程开发呈现高度契合性。

二、多元结合,强化知识实践整合共融

幼儿园课程有自身特点,在具体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幼儿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和启蒙性,课程内容的生活性和浅显性,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课程实施的活动性和经验性,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和人文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实现合作开发幼儿课程,需要针对幼儿课程的具体要求展开。要集合所有积极因素,对幼儿课程进行全面衡量、分析、比对、矫正,形成改革共识。为提升幼儿课程开发维度,掌握更详细幼儿教学实践信息,幼儿园在幼儿入学时,就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进入幼儿园,开始接触教育教学活动,对幼儿实际需求进行探索,特别是课程实践内容的设置运用,需要校园双方展开多层次调研,从制定教学计划到课程实施效果,从实践活动到理论研究,都需要展开多边设计协商,全面提升双方合作品质,为改革幼儿课程做好铺垫。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实习过程中,高职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交流合作,为幼儿实践课程开发创造良好环境。在教学设计中,高职教师、实习生与幼儿教师展开多元合作,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还要对幼儿教学过程出现的教学生成进行整合评价,为课程改革提供最有价值参考信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极大提升了实际教育教学水平,在与幼儿教师的合作探索中,也能够获得更多成长的力量,这都为幼儿课程开发提供便利条件。

三、师生合作,建立新型课程开发团队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8

一、幼儿园区角游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幼儿的年龄差距

教师在设计区角游戏活动时,要注意幼儿的年龄差异,幼儿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产生一些生理、心理上的差异,教师在小、中、大班教学时要充分注意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对相关游戏进行创新和升级,这样才能确保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从而保证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正确处理幼儿的个人情绪

在安排游戏时,教师需要明确自己和幼儿的关系,不仅要引导幼儿玩游戏,还要参与到游戏中,利用游戏的形式,提升幼儿与教师的教学关系。首先,教师与幼儿一起游戏,可以及时发现幼儿的游戏需求,确保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增强彼此之间的关系。例如,在积木游戏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外,教师也需要扮演一些示范角色,通过教师的游戏示范,激发幼儿的游戏热情,并通过游戏示范,对幼儿进行启蒙。其次,在应用幼儿区角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适时性原则,根据幼儿的不同情绪、参与游戏的状态以及遇到的问题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保障幼儿参与区角游戏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幼儿在参与区角游戏的过程中出现了厌烦、倦怠的情绪,教师就要适时给予幼儿一些鼓励,引导他们参与到游戏之中,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反馈,对区角游戏进行相应的调整设计,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有效调动幼儿参与区角游戏的兴趣,保障区角游戏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三)做好游戏的观察和记录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区角游戏教学活动时,需要及时进行游戏的观察和记录,这样教师才可以通过一次次的观察和记录来完善幼儿的个人能力,让幼儿可以在游戏中不断完善自己。如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详细的观察,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和兴趣来不断完善游戏,通过教学记录来分析幼儿的个性发展,通过观察和记录来不断完善游戏的全面性,让区角游戏可以不断完善,从而帮助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游戏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二、如何有效开展游戏教学实践探究

(一)营造良好的游戏教学氛围,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教师在幼儿区角游戏设定时,应充分创建趣味性强的游戏环境,以保证幼儿在适合自己的游戏环境中进行游戏,从而保证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例如,教师可以在幼儿园的走廊中、参加活动的教室中、进行锻炼的场地中来开展区角游戏,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游戏场地,还可以让幼儿不断提升游戏的兴趣,从而提升区角游戏的趣味性,让幼儿可以不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还需要建立公共游戏的场地,为幼儿创建科学、合理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可以通过游戏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想象力,从而不断提升区角游戏的实效性,让幼儿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区角游戏活动。

(二)注重区角游戏教学中的材料安排

教师在进行区角游戏设置时,需要将游戏分为语言区、科学区、美术区、积木区等,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的教学材料,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个性来参与不同的游戏,还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帮助幼儿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比如,在组织幼儿参与“剪纸制作”的手工操作游戏时,幼儿教师就要指导幼儿正确使用剪刀,要求幼儿按照操作规范完成游戏,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受伤的现象。在幼儿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当中,幼儿教师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观察,对遵守操作规范、表现优秀的幼儿提出表扬。当然,当发现一些幼儿的操作有不规范的地方,教师也要及时地给予提醒和帮助,这样才能保障区域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再例如,教师在进行积木区的设置时,可以为小班的幼儿选择一些颜色鲜艳的材料,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游戏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这些积木来搭建自己喜欢的模型。对于中班的幼儿,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不同形状的积木来让幼儿进行搭建,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搭建的难度和方法,还可以提升锻炼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难度,让幼儿可以随着年级的增长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给幼儿设计一些游戏目标,如可以让幼儿通过这些积木来搭建一个小房子,这样通过设计游戏目标,帮助幼儿养成完成任务的习惯,从而让幼儿为接下来小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进行幼儿区角游戏的教学设置时,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情况,来安排适合幼儿的游戏材料,这样才可以保证幼儿可以通过区角游戏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让幼儿可以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三)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体验中获得成长

教师在进行实际游戏教学时,为了提升幼儿的体验感,让幼儿可以在游戏体验中不断完善自己,需要与幼儿和家长共同合作,如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和幼儿来进行一些废旧物品的收集。比如教师可以在游戏中引导幼儿通过一些不用的纸盒子来进行设计,做出自己想要的“电器、玩具、房子、汽车”等工具,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家长和幼儿在自己家中找一些纸盒子进行相对应的物品制作;再比如,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旧衣服、旧毛巾来设计制作一些玩具娃娃的衣服和裙子等,这些教学材料的收集,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帮助。通过参与手工游戏,让幼儿可以学会一些手工方法,然后通过实际操作来进行废物再利用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让幼儿在体验中不断养成勤俭节约、废物利用的好习惯。幼儿在做出自己的作品后,需要教师进行正向的教学引导,这样才可以不断培养幼儿实践的积极性,让幼儿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从而让幼儿变得自信,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发挥幼儿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设计幼儿区角游戏活动时,要从幼儿实际出发,正确处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游戏关系。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我爱幼儿园”为主题的构建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进行合理分工、互相协作,让幼儿在构建游戏的同时更加准确地运用思维进行思考,并且在互相交流中高效完成对游戏的构建,完成学习任务。如此一来,幼儿构建游戏的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调合作的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五)幼儿区角活动的设置

教师在进行分区游戏的教学设置时,需要设置不同的游戏区,以确保幼儿在参与游戏时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置游戏科的学区,在这个游戏活动区,幼儿可以通过一些科学游戏,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科学概念,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例如,在“纽扣妙”游戏活动当中,幼儿教师可以先将相应的游戏材料,如彩笔、纸张、胶水等提前准备好,让幼儿借助这些材料来完成美术创作,然后再结合时机对幼儿进行指导教学。在一开始,幼儿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幼儿的创作,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自己的思维完成创作。等到幼儿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创作之后,幼儿教师就可以运用自身的行动来做出示范,激发幼儿的创作潜能,提升幼儿的创作激情。

(六)合理运用语言进行指导教学

区角游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只有幼儿教师真正融入游戏当中,才能够真正实现对幼儿游戏思维和行为的有效引导,保障幼儿参与区角游戏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教师应主动加入游戏当中,拉近和幼儿的距离,运用合理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指导教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指导教学效果。比如,在开展“扮演父母角色”这一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模仿父母照顾自己的样子,让幼儿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比如按时叫幼儿起床、为幼儿做早饭、接送上学、洗衣服等,这些都是父母为幼儿做出的行为。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仔细观察幼儿的每个举动,并针对幼儿的行为提出相应的问题,如“爸爸妈妈平时是几点叫你起床的?”“谁接送你上下学的?”“你觉得爸爸妈妈辛苦吗?”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幼儿会逐渐认识到父母照顾自己的辛苦,从而学会更好地体谅父母,对父母产生更加强烈的感恩之情。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