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浅埋软岩段施工技术思考

公路隧道浅埋软岩段施工技术思考

摘  要 :文中结合施工案例,分析了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病害成因,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公路隧道 ;浅埋软岩段 ;施工技术

1  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隧道设计采用左、右线分离式,隧道左线全长1125m,右线全长1132m。隧道净宽10.25m,按单向两车道设计。隧道地处低山丘陵区,流水侵蚀严重,沟谷发育,隧道进出口位于坡脚地带,属于浅埋软岩地段。隧道最大埋深为116.5m,最小埋深为3.5m。洞身段为强风化泥岩,遇水后强度急剧下降,多呈软塑状,类似于软土,围岩等级为Ⅴ级。隧道所处区域地下水来源主要为裂隙水,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雨季水量大,旱季水量较少。隧道进出口段为浅埋软岩段,隧道围岩松散、自稳能力差,裂隙节理发育,受地表水影响较大。隧道洞口段存在偏压,且施工条件较差,受洞口高边坡影响较大。

2  隧道主要病害与成因分析

2.1  边坡滑塌

为减少边仰坡开挖支护工作量,减轻对周边植被的破坏程度,隧道进洞施工采用暗挖法。进洞开挖采用全断面开挖法,在进洞后隧道边仰坡出现了多次滑塌事故,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挖方法选择不当,全断面开挖工作面大,开挖过程中对围岩扰动大,释放了大量的围岩应力,影响结构的稳定性;二是没有及时对边仰坡开展防护,在不满足进洞条件的情况下强行施工,导致边坡出现滑塌事故。应对措施:隧道进洞施工前,对边仰坡进行刷坡和防护,尽可能避免大挖大刷,通常采用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支护的方式进行防护。边坡支护稳定后再进行开挖,并对浅埋段做好沉降监测。采用分布开挖留核心土法进行开挖,减少开挖断面尺寸,提高围岩结构的稳定性。

2.2  塌方、冒顶事故

在隧道左线上导坑开挖进尺达到 64m 时,隧道洞顶出现掉块、地表下沉严重,发生了塌方、冒顶事故。分析原因是由于该段仍处于浅埋软岩路段,开挖时采取了爆破作业,一次开挖进尺过大,对围岩扰动较大,出现了较大的超挖现象,进而导致出现塌方、冒顶事故。应对措施:为了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单位对塌方、冒顶部位采取回填处理,重新压实后再进行开挖支护。在后续开挖过程中严格控制开挖进尺,并采取超前小导管进行超前支护,提高围岩结构的自稳能力。

2.3  拱顶沉降、喷射混凝土掉块

在隧道右线施工过程中,出现拱顶沉降量较大的现象,最大变量为 20mm/d,拱顶位置出现了小面积塌方,影响正常施工。在初期支护结构施作完成后,隧道受到围岩的挤压作用,两侧壁喷射混凝土出现了掉块,且出现了滴水现象。另外,超前锚杆出现了变形扭曲,造成隧道初期支护结构下部产生了较大变形。分析原因是由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滞后,对隧道围岩基本情况了解不足,没有及时调整超前支护和初期支护参数,由于围岩裂隙较发育,开挖后释放了大量的应力,使隧道围岩和初期支护结构产生了较大变形。应对措施:在开挖前开展超前地质预报,确定掌子面前方围岩和地下水情况,并调整施工方案,对超前支护和初期支护施工参数进行调整,控制围岩变形。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拱顶下沉、周边位移监测,分析数据确定支护结构对围岩变形的控制效果。如发现围岩变形有增大趋势,及时采取加固措施,并进一步调整支护参数,实行动态施工管理。

2.4  拱顶纵向裂缝

在隧道右线施工过程中,出现纵向裂缝,在隧道上部地面也发现一条纵向大裂缝,裂缝走向与隧道基本平行,且裂缝发展速度较快,裂缝最大宽度已达到 240mm 左右,裂缝长度超过 20m。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开裂区域较大范围内存在较深的上层滞水、长期浸泡土体,使土体强度下降,造成土体失稳;另一方面是由于开挖后释放了围岩应力,使隧道上覆土体产生松弛,使上部浅层滑动面产生滑动,进而导致出现了地面裂缝。另外,由于爆破施工产生的扰动较大、初期支护参数选择不当、施工不及时、没有及时封闭成环等原因,使松散岩体的空隙不断被填充,导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差异变形,使地表产生开裂。另外,雨水的渗入也加剧了围岩变形,进一步加剧了开裂。应对措施:为了防止裂缝进一步发展破坏,开挖后采用不透水材料进行回填,并开挖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渗入。初期支护完工后尽快施作仰拱封闭成环,对初期支护出现变形扭曲、开裂的区域,按照一定间距增设临时支撑,并设置纵向连接钢筋进行补强。另外,还可以对围岩松散区域进行注浆加固,提高围岩的稳定性。

3  浅埋软岩段施工技术

3.1  进洞方案

(1)边仰坡防护。根据设计要求,对边仰坡、洞口位置进行锚喷防护。所选锚杆为 Φ22 螺纹钢筋,长度为 3.5m,布置间距为 1m,采取梅花形布置。钢筋网片选用 Φ8 盘条,网格尺寸为 200mm×200mm,C25 喷射混凝土厚度为 150mm。(2)套拱施工。套拱位于已开挖的稳定端,通常采用钢拱架、钢筋作为骨架架构,并现浇混凝土或喷射混凝土。钢拱架具有较高的刚度,可提高套拱刚度。套拱内部布置有导向管,可以控制超前小导管的外插角。本项目套拱选用 I20 工字钢拱架,布置间距为 500mm,纵向连接钢筋采用 Φ22 螺纹钢筋,环向间距为 1m,采用 C25 喷射混凝土。(3)超前小导管施工。超前小导管沿隧道开挖轮廓施作,可加固开挖面周边围岩,减少超挖,防止产生塌方。通过注浆,可以将浆液扩散到围岩孔隙中,在开挖轮廓线外部形成加固圈,进一步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同时,超前小导管注浆不仅可以加固围岩,还可以通过堵塞围岩内部的孔隙,可用于含有地下水的地层,防止地下水渗流到隧道开挖面,起到堵水的作用。本项目超前小导管设计长度为 4m,选用外径为 42mm,壁厚 3mm 热轧无缝钢管加工而成。在管壁四周布置注浆孔,采用梅花形布置,间距为 150mm,注浆孔径为 8mm。小导管尾端留 500mm 不加工注浆孔,以防止注浆过程中漏浆。为了便于进行送管施工,小导管前端加工成尖锥形。超前小导管布置范围为 138~150°,采用双层布置,环向间距 400mm,采用内外交错布置。小导管注浆采用水泥 - 水玻璃双液注浆,注浆过程中严格控制注浆压力和注浆量。注浆过程中如发生漏浆,应暂停注浆,对漏浆点处理后待水泥浆凝固后再进行注浆。超前小导管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外插角,纵向搭接不少于 1m。

3.2  浅埋洞口段施工

(1)开挖方法。为保证围岩稳定性,采取留核心土环形开挖法。先进行上台阶开挖、并预留 100mm 变形量,核心土纵向长度为 2~3m,两侧环形开挖区域宽 3m,以便于进行初期支护施工。(2)主要施工技术。由于隧道洞口段属于浅埋软岩段,为保证围岩稳定性,严格控制开挖进尺,每个循环进尺为0.6~1.0m。每个循环开挖施工前,对开挖面拱部进行超前钻孔注浆,安装早强砂浆超前锚杆。超前锚杆设计长度为 3m,布置间距为 0.5m,仰角 20~30°。采用风动凿岩机钻孔,严格控制装药量,采用预裂爆破,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开挖后初喷混凝土,安装钢拱架、系统锚杆、钢筋网片,纵向连接钢筋选用 Φ22 螺纹钢筋。钢拱架选用Ⅰ18 型工字钢,纵向间距为750mm,系统锚杆选用 Φ22 中空注浆锚杆,环向布置间距为1m。钢筋网片选用 Φ8 盘条,网格尺寸为 200mm×200mm。挂网后进行 C25 喷射混凝土施工,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粉尘和回弹。(3)右线洞口处拱脚容易受地下水影响,该区域为泥岩,遇水后稳定性差。采取接长明洞的方式进行处理,将明洞原设计长度为 5m 变更为 18m。明洞施工后进行反压回填,分层回填、分层压实,提高洞口边仰坡的稳定性。为了及时排除隧道洞口处围岩内部的地下水,分别在拱顶和两侧拱腰设置泄水孔。泄水孔选用 Φ89 钢花管,长度为 7m,钢花管上交替布置10mm 小孔,间距为 150mm,并用土工布进行包裹。

3.3  浅埋软岩段上台阶施工技术

该隧道施工采用新奥法,浅埋软岩段采用留核心环向开挖法施工。超前支护采用双层小导管周壁预注浆,小导管长度为 3.5m,外插角 10~30°,前后两环搭接长度不小于 lm。小导管注浆采用水泥 - 水玻璃双液注浆,注浆 4h 后采用弱爆破或风镐开挖,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首先开挖左、右两侧,然后进行拱部开挖,每个开挖循环进尺为 600mm。开挖预留核心土,核心土长度为 3~5m。开挖完成后立即初喷 50mm 厚喷射混凝土,然后安装钢拱架、锚杆和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完成初期支护。

3.4  浅埋软岩段下台阶施工技术

上台阶施工 50m,初期支护结构变形基本稳定后,开始下台阶施工。下台阶开挖必须进行拱脚加固,在上台阶钢拱架拱脚两侧施作 4 根缩脚锚杆,连接钢板拧紧螺帽,防止下台阶开挖后产生沉降。在钢拱架两侧拱脚纵向布置 1 根 I20 工字钢纵梁,将上台阶各榀钢拱架连接为一个整体,防止掉拱,保证下台阶开挖安全。下台阶开挖采用拉中槽跳马口的方式,中槽开挖 10~20m 后,交替开挖两侧断面,避免开挖后同一断面两侧拱脚同时悬空。开挖完成后及时进行下台阶支护,并尽快施作仰拱封闭成环,提高整体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二次衬砌开挖前拆除 I20 工字钢纵梁,割断外漏的锚杆等尖锐钢筋,然后进行塑料防水板施工。另外,在公路隧道浅埋软岩段施工过程中,布置测点进行监控量测作业,并及时收集数据分析隧道围岩和初期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受力情况。如出现较大变形,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加固,以防产生安全事故,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保证施工安全。

4  结语

公路隧道浅埋软岩段,地质条件差,围岩自稳能力差,如开挖方法或支护参数选择不当很容易出现大变形,甚至出现塌方事故。在隧道勘察设计阶段,应详细做好地质勘察,为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对浅埋软岩段,应采用弱爆破或机械开挖、短开挖、强支护的方式进行施工,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及时封闭成环,尽可能减少围岩和支护结构变形。在施工过程中,开展超前地质预报,在地质情况与设计文件出现较大出入时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做好监控量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支护参数,确保施工安全。

作者:曹广荣 单位:山西路桥第六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