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论文(9篇)

高中历史课堂论文(9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课堂贴近学生生活浅析

一、多媒体教学

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借助多媒体教学来形象地再现历史,创造出有图、有声音的教学环境,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神经,让他们更好地接受历史信息。比方说,老师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下与课题相关的音乐或者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再图文结合讲解。

二、创设情境

为了让历史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觉得历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创设与历史相关的情景剧,让学生身临其中,并由此引发他们的联想与感悟。

三、教师语言幽默

一位伟人曾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直白地说就是幽默可以风趣巧妙地思考与表达问题。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老师照本宣科,语言枯燥无味,那他就相当于在给学生唱摇篮曲。要是老师的语言幽默,那可能就会有出奇制胜的效果。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还能让教师在谈笑风生中达到教学目标。

四、课堂作业贴近生活

在以往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课堂作业都是直来直往的选择题或者是非常简单的问答题,而在新课改的目标要求下我们要多创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做课堂作业中同样能够获得智力的开发,释放他们的激情。课堂作业的展示可以多种多样,最好能把一堂课的知识点转化为富有活泼气息的生命题型,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陈旧的教学模式以及授课方式让我们的历史教学停滞不前,

五、总结

在新世纪、新课改的素质教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只有勇敢向前,痛定思痛,才能走出这一困境。让我们把高中历史教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融合,让历史与现实对话,让我们走出书本,慢慢感受历史的智慧,细细品味生活的价值。

作者:王雷 单位:宿迁青华中学

第二篇: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阅读研究

一、阅读在农村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体会教学内容的历史价值

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完成学业,更希望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历史的教学价值。阅读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课程中,首先通过阅读材料“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其时男务耕耘,女勤蝉织,以为衣食之源,而用以互相交换,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学生们可以有理可据,了解到周人在看到商朝遗民为了维持生计,而奔走做买卖,从而称他们为“商人”,他们从事的职业也称之为“商业”。因此,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们养成有理可据的好习惯,并且让学生们了解到了真正的历史价值,丰富了各人知识。

2.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构建主动学习的乐观前景

农村的高中生视野相对来说较为狭窄,他们的学习习惯不是很严格,这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利用阅读史料,让学生们有充分的知识积累,例如,在学习中国国代的农业经济的时候,了解年的真实含义。年与古代农业经济息息相关,因为年在甲骨文中的意义就是一岁一收成,因此,对于农村的高中历史教学而言,通过阅读这些史料,更能够让学生感觉历史教学的贴近性,从而构建了其主动学习的乐观前景。

3.阅读有利于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体会历史教学的独特魅力

阅读的内涵比较广泛,不单单指课堂阅读,还包括课外阅读,如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课内阅读,学生的兴趣必然会有所提升,历史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等都会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愿望。例如,学习商朝历史的过程中,如果可以阅读一些封神演义这类历史小说,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并且在小说与史实之间可以形成对比学习,极大的体现了历史教学的魅力所在。

二、影响农村历史课堂学生阅读兴趣的消极因素

1.学生认识上不去,影响阅读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思想认识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前提。现阶段的农村学生,尚未认识到阅读的真正作用,未能将有效的阅读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历史教学无非是向他们陈述一些历史事件、人物,更为深层的东西他们无从体会,而阅读是挖掘历史背后深层含义的有效途径,他们却没有给予意识上的认同和重视。

2.老师未能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影响阅读能力的培养

构建农村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除了学生具备良好的意识,并配合老师的进行活动外,还需要老师做出一定的行为,即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准确把握,以此来弥补他们自身思想认识上的不足,督促学生去接触阅读,适应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然而,现实中,老师恰恰做的不够,只是将进行内容平铺直叙的传递给学生而已。例如,在进行古代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商纣王的史实时,只是刻板的进行人物介绍,而不予学生进行深入够用,就会影响学生们学习动力。如果教师可以将商纣王与封神演义的一些神话故事结合,那么通过故事进行引导,阐述一些酒池肉林以及炮烙刑罚等,促使学生们在课外时间进行深入阅读,就可以很好的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

3.课外阅读量较少,课堂教学氛围较差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教学氛围方面。目前,农村历史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反映不尽人意,无法跟上老师的思维,无法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的阅读量比较少,课外阅读量更少,无法满足老师教学的需要。课外阅读往往能够将更多的历史知识反馈给学生,增加他们的信息量,也是保障老师进行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三、提升阅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地位的有效策略

1.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上,巩固阅读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学生应当对历史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深刻懂得一些学习方法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例如,“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教师可以通过这句话,来考察学生们学习的效果,可以问大家“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的原因,并且结合“一言九鼎”这样的词汇,让学生们可以进行融会贯通式的学习。那么,学生们在发现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必然会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提升学生们在思想上的认同,并巩固了阅读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因此,学生要从自身方面寻找突破口,让自己真正的热爱历史学习,并接受认同借助阅读来保证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观点,以此来更好的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

2.增加课外阅读量,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历史课堂教学氛围对于教学效果非常关键。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适当增加课外阅读量,使学生的历史知识能够逐渐增加,并结合自身的信息量,学会对历史相关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课外阅读的途径会被自然的应用,从而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更多历史知识的情况下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3.正确对待现实传播媒介,通过阅读获取正规知识

现实中的知识传播媒介比较多,书籍、网络及电视电影,还包括一些民间故事等等。但是,很多故事、电视电影所传达的历史信息并非完全准确。因此,学生要学会用理性的思维来判断这些传播方式的适当与否,从而打破学生先入为主的现象。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也让阅读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在学习孟母三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们去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并且进行课堂辩论,讨论孟母的做法在当今社会是否可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对于阅读产生兴趣,并且通过扩展阅读的形式,提高了教学中阅读的兴趣性。

四、结语

农村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合理阅读的及时参与,从而满足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善于总结分析问题,以便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使阅读能够被学生所接受,构建有效历史课堂教学,提升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

作者:吴宏锦 单位:福建省连江县连江尚德中学

第三篇:新时期高中历史优质课堂构建策略

一、新时期高中历史优质课堂构建的意义

在高中历史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需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进行课堂教学的生动策略,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体现。所谓的优质课堂主要就是指,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采取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方式,旨在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是优质性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使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课堂的建立实现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教师需要牢记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转变传统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的观念,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来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来实现优质的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材内容上的筛选与重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上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

二、新时期高中历史优质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1.通过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组织来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从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由于现行的教材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使得其对于教师的适用性要求不是非常的强。教师需要不断对教材的内容以及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重新的组织,营造一种内容紧凑并且环环相扣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对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吸引,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消化,进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高中必修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与调整,诸如,将民主政治建设与曲折发展两个板块进行内容的整合,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够从产生、发展、完善以及相关管理等方面来进行统一性的比较性的讲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还能让学生在大脑之中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历史构建体系,还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通过教材的阅读、材料的解析、学生的讨论与总结等,对课堂效果进行点评。总之,教师通过教材内容上的筛选与整合来实现教学内容之间联系性的加强,最终借助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形成。

2.坚持历史与生活的结合来实现历史教学特色的突出

从近些年的教学发展状况来看,无论是传统的教材还是在新课程指导之下编写的新材料,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更注重在史论方面的教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认真钻研教材中的内容,实现历史教材结构的总体把握,通过教材内容上的深入发掘来实现深度上的充分把握,实现其在教材之中的相关的隐性理论的发掘,引导学生不断地加强对历史内容的认识,实现学生在历史探究能力上的提高和历史学习过程中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通过教材隐含性内容上的充分发掘能够实现史实上的具体体现。例如,在进行“辛亥革命”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以史实与理论等内容的结合来实现内容上的分析,诸如,史实上辛亥革命爆发的愿因与理论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渐渐的关系对应性分析,等等。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来实现隐含性的史学理论上的发掘,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参与讨论,最终实现理论观点与具体史料上的辩证统一,通过启发教学的方式来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这样就能够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其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三、总结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使高中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最终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优质课堂的建立能够为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时还能够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支持。

作者:张静 单位:陕西省靖边中学

第四篇:多媒体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探究

一、优化教学设计,把握多媒体运用时机

高中历史教学对多媒体技术、资源的运用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入手,通过确定各项教学环节,把握多媒体技术的切入时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另外,只有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将多媒体资源与书本原有素材有机结合,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促进学生加强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课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教师首先应该整理出整个章节的知识脉络,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这样才能实现各节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教师可以将本章节的第一课“开辟新航路”的教学目标总结为:促进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史实;认识这次地理新发现对世界市场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之上,教师再根据本节课在教学上的关键点与细节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资源。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展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照片、通过插入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图片让学生理解当前世界在经济、文化、政治联系上的紧密,从而引出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主题。然后在新航路开辟与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示意图,组织学生扮演导游,通过图片讲解,带领学生重走新航路,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史实的印象,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最后,在整个章节学习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搜集有关于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讲述,使得学生能够从系统角度了解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性,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二、发挥微课作用,活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微课是指将历史课程中较为零碎的知识点、学习的重难点及各类题型通过详细、集中的方式进行讲解,微课的时间一般维持在五到十分钟以内。这种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新兴方式,有利于完成新课标对高中历史的要求,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弥补在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上的缺陷。而教师应该通过灵活运用“微课”,发挥其在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教师在章节开始之前,就本章课程中学习的重难点部分进行整合:百家争鸣的含义与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流派与具体主张、意义;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背景与主要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崇儒学的具体措施;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与主张等。并通过精心的设计与录制,制作成微课向学生展示。在微课设计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微课所讲的重难点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章节课程结束以后回答问题;或者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提问,以这些问题为教学的入手点,从而提高教学总体质量,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微课录制过程中,既要把握微课在录制上的时间,更应该对微课用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微课上的自学兴趣。

三、精选课程资源,展开多媒体辅助教学

从目前教师对多媒体运用的水平看,绝大多数教师只是对书本内容进行整合,结合少量多媒体资料展开教学。但教师未认识到书本所展示的历史只有一部分,通过课程资源内容的扩充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从真实资料中产生自己的感悟,从而加深对历史的印象,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与态度。因此,对课程资源的精选与扩充成为高中历史教学开展的关键。教师应该通过引入纪录片、照片、历史文献等资料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第7课“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抗战八年》、《一寸山河一寸血》等历史纪录片,通过历史影像独有的震撼力与魅力,使得学生能够在感官与内心受到强烈的感染与冲击,从而萌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在学习本节课时能够正确看待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但是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要注重对纪录片资源的精选,既要与教材内容相吻合,又应该播放一些具有创新观念的纪录片,不能过于照本宣科,但也应该尊重历史的严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的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针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分析与概括,教师就可以播放《百家讲坛》中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或其他相关视频资料,让易中天等学者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的孔孟之道、了解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脉络,从而在课程讲述过程中能够加深学生对具体内容的理解。但教师需要注意:虽然视频、图片资料的引入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是教师也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学生在观看视频与相关资料后心理与思想的发展情况,并作出正确引导,以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历史观。

四、注重课后拓展,促进多媒体优势延伸

高中历史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局限于课堂上,还可以将其功能、作用延伸到课下,打破知识由教师传输给学生的单向渠道,通过组织、安排学生进行自主性网络资源搜集与整合,并举办相应活动让学生展示其成果所得,使得高中历史课堂能够实现双主体的全面互动。这同样是对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地位的肯定,能够提高学生对网络多媒体资源的利用水平,通过知识的查阅与整合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的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教师可以在章节课程开始前,就布置相应任务,让学生组成小组搜集有关物质生活、系数、交通通讯工具与大众传媒变迁的资料(包括视频、图片等),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方向作为主体,自己自主完成PPT制作,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与展示。同时鼓励其他小组学生对成果进行提问、打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动性,真正实现高中历史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学生过于沉迷、依赖于网络,还是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正确引导,以避免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产生消极负面的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总体质量,教师必须提高对多媒体技术、资源的重视程度,基于全局角度提升多媒体技术的利用水平,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拓展及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

作者:莫易花 单位:贵州省石阡民族中学

第五篇:高中历史生本课堂构建策略浅析

一、以生为本,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是构建生本课堂的第一步。除了教学目标外,也要进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所有的设计都应围绕“以生为本”这个主体开展,从实际出发,做到要求明确,层次清晰,并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例如,在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一章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时,有的教师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收集相关资料、与他人合作进行相关讨论。其实这是一种泛泛而谈的教学要求,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对如何落实,如何体现都没有具体涉及。对此,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设计: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本地区经济开发区产业升级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论据。虽然如此设计并非尽善尽美,但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具体性,还是比较可行的,也符合历史生本课堂教学目标的构建要求。分组讨论也是设计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小组讨论能完善和补充学生的个人见解,教师的穿针引线和各小组的交流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整理知识的能力。例如:有一个小组抛出了台湾问题,其他各小组积极参与讨论,旁征博引,很自然地形成了激烈的讨论环境。每个小组的学习途径是不同的,其关注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故结果也各不相同。但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够加深对问题的认知,而且还能训练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以学定教,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以学定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水平以及对历史的兴趣点;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安排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最后,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把握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只有结合这三点,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确定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例如,在讲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时,可以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概念进行对比,再加上文字阐述,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能够准确把握这两个概念。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更有深度,教学不应局限于对简单概念的了解,更多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认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来进行说明:当在学习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组织构建的目的及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的作用,并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坚定地加入世贸。

三、学为主体,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构建生本课堂要求教学过程具有层次性。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将课本知识准确地传输给学生,而忽略了如何“讲”的问题。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课堂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笔者建议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讲述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重现当时的情境,让画面回到1984年的某一天的凌晨:某一家农药厂发生毒气泄漏。教师可配以大量的图片来渲染事件的严重性,为学生创造一种震撼的情境。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进而加深学生对“双刃剑”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历史

仍以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为例,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中国汽车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数据,学生也可以对周边汽车的数量、品牌、价格进行分析,用实例感悟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四、作业为辅,规划前置性作业设计

生本教学并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真实的教学活动,能够经得住科学与实践的检测。高中历史生本课堂的检测是随机、定性、定量的检测,而不是简单的阶段测试、学段测试,但检测也离不开选拔考试。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布置前置性作业作为教学检测的手段。前置性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阅读课程内容,思考学到了什么,并在课前与小组成员展开交流。教师可以总结前置性作业过程中较好的做法,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共享。例如,在教学中,有位学生反映:在学校附近经常会闻到刺激性气味。对此,教师就可以布置这样一个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对学校周围刺激性气味的源头进行调查,让小组展开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探讨,并阐述理由。这个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加了生活与历史知识的联系,也让学生掌握了探究与合作的基本方法。

五、总结

总之,高中历史生本课堂的构建应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学目标与内容,保证教学活动向最理想的方向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高中历史生本课堂有利于解决学生自身的困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王珊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

第六篇:高中历史一案两课课堂问题解析

1如何有效地“导”

“一案两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流程”的展评课教学流程为主的,在这一流程中,编制“学案”是教师备课的主要环节,而“导学”则又是“学案”的目的所在,因而“导学”则又成了主要内容,成了整个“流程”的“抓手”。“导学”的方式又有很多,而以问题来实现“导学”则是最为常见的。在实际教学中,“导学”的方式与内容是多方面的,笔者感到存在问题最多的是“分析”(“导学”)。分析式提问(“导学”)旨在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以便得到新观点、新认识。如教材中有的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较好地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而是一步到位的分析,学生的思维难以形成渐进式发展,最终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培养。这时教师在设置“导学”时应该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再如:在“导学”中还要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以理清问题来龙去脉,揭示问题(“导学”)的本质。例如:“鸦片战争”一节,以“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问题导入,这时学生会有多种答案,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答案会集中到“落后就要挨打”。这时教师以“中国落后在何处?英国先进在何处?”导入下一步讨论,然后让学生阅读“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国落后在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使皇帝和多数大臣愚昧无知。英国先进在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军事强大。这时教师要接着提出问题:“上述中英力量对比状况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这样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分析,重组已知的知识,得出新结论。

2如何深入地“研讨”问题

“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流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小组研讨。它是就“导学”中提出的问题,或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质疑进行研讨。如何进行研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因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研讨理解的不深入,组织教学也相对简单,一般只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们交流,然后组织学生以代表的形式展示给全体同学。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对研讨的思维过程及思维结果没有准确的把握,不能形成良好的研讨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分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研讨。一是在学生课前自学的基础上,以课堂研讨形式公布教师或学习小组设计的研讨问题;二是研讨、分析问题,学生自己形成独自的见解;三是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流思考所得,校正自己思考出现的错误或偏差;四是积极参加小组间的展示,以期获得成功或校正错误。在研讨中,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辨、质疑,对历史的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发展进程、内在规律作出新判断、新诠释,再通过分析、比较,使各种信息“聚焦”引起思维方式“大碰撞”,从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获得思维的成果。这一过程就可以使个体创造性思维演变为群体创造性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下一步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3如何更好地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案两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同样也十分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绪的培养。但笔者认为,在“一案两课”高效课堂中不应该仅停留在运用史料激发兴趣,补充史料拓宽思维空间上,而是要进一步充分发挥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这两个环节,深入进行探究史料,激发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思维的深刻性。我们知道,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在历史资料中,在激发起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维广阔性外,应该引导学生探究史料,形成研究历史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首先,学生阅读各种史料和文献,了解各种观点和解释;其次,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探究:史料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为什么做出来的,可靠性如何?通过思考探究,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形成正确深刻的见解,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

作者:王亚卓 单位:兴和县第一中学

第七篇: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探析

一、复习导入策略

复习导入策略是现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较长时用的策略之一,因为历史学科具有溯及性,延续性和关联性,因此,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初步了解,使学生在上课初始对于整节课的历史知识学习有一个整体的结构轮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试举一例,在人教版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十六节抗日战争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可以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1840年后我国的反侵略战争,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再到辛亥革命,国共十年,使学生通过一系列旧知识的回顾了解抗日战争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与思想文化背景,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抗日战争的艰难与我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结成的原因。

二、典故引用策略

典故引用策略是教师在历史授课之前,根据本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向学生讲述有关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导入环节。在历史课程讲授中,典故的引用一定要真实准确,并且要和所讲内容息息相关,这样才能保持课程的连贯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试举一例,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节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的讲授中,老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向学生讲述《牡丹亭》《西厢记》等戏曲故事,这不仅是教材的学习内容,还可以将其提出放在课程的开始来讲,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形式与内容,与此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三、提问导入策略

提问导入策略是指,在课堂的初始通过2—3个问题使学生的思路紧跟教师的教授,课堂提问的内容要循序渐进,与所教内容要有内在联系,与此同时,老师在挑选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定要采取鼓励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试举一例,在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导入,第一“同学们知不知道我国的经济制度经历了那两个阶段?”第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有何区别”老师可以层层深入,使学生逐步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

四、悬念导入策略

悬念导入策略是指老师在导入环节讲述一个故事,但是在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位置或是引起学生求知的点上停顿的课堂导入方法。悬念导入策略是根据“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的心理,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与老师的讲授产生共鸣。试举一例,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导入方法进行教学。在第一节的课程中,学生主要应了解的就是“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老师在讲述课程内容前,可以向学生解释现代意义的“三教九流”是什么意思。然后,再向学生提问“大家是否知道在古代,三教九流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老师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讲述,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中,复习导入策略能够有效的连接教材的前后知识,使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形成历史的基础框架,提高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典故引用策略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问导入策略能够最快的把握学生的学习动向,使学生的学习思路跟上教师的教学进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悬念导入策略能够长时间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关注历史知识内容,降低溜号的几率。以上,就是笔者对于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的相关分析和阐述,行文中也许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相关问题能够得到解决额完善。

作者:傅连忠 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六中学

第八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丰富性探究

1.用直观教学提升历史认知能力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采用挂图、幻灯等教具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通过视听来加深印象,通过感官的接触来捕捉知识点,从感性认识出发由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来形成理性认识。然而,对于历史课程来说,不是每一章节的每个部分都能够采取直观的方式来展现,但是从情境教学出发,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把学习历史当成一种乐趣,轻松愉快的接受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比如鸦片战争,可以播放一段鸦片战争相关的电影片段或者纪录片,让学生先由一种直观感受来了解历史事件,然后自发的主动的想要知晓发生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结合老师的引导积极进行理性的思考,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重要的历史事件几乎都能够找到直观的教学资料,教师在教学过程如能重视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景,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由此产生积极思维的气氛。比如在讲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说明中国政府从中国安全出发审时度势,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用生动的视频或图片再现志愿军舍生忘死、英勇作战的画面,还可以结合语文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来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印象,通过幻灯片放映来介绍、英雄事迹的史料和图片,让学生感受英雄的崇高。

2.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思维

学习历史不仅仅要求学生了解历史,更要形成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通过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获取知识信息,而且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分析历史现象的思维能力。学生如果单纯的了解历史事件可能对历史的领悟还处于粗浅阶段,但凭借历史教师多年来对历史的认知积淀,通过积极引导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分析能力。教师要改变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事件背景、原因、结果等的传统方式,最终达到让学生自觉感受历史,自觉生成历史思维,能够通过现象分析历史问题,并从历史的宏观视角出发来审视某一时期特定背景下的历史事件,从而完善自身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师要转变历史课堂教学观念,开放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比如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讲述背景,二组表演历史事件,三组分析原因,四组做历史评价等。通过创新教学思维实现课堂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的全面开放。历史教师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的束缚和限制,可以结合现实来讲历史,多渠道深入挖掘和开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资源。尊重课堂学习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引导,体现课堂教学结果多样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生成发展的过程,教师以正面引导和鼓励为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历史学习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不能仅仅把历史看作历史,而是要结合现阶段国情和青年现状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不仅传播知识,还要传播爱国、友善、诚信的理念和对事物客观判断的能力,实现高中教育的最终目的。

3.注重教学互动,挖掘历史深度

教学互动有助于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尤其有利于课堂丰富性的实现。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教师承担启发和引导作用,让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和看法。适当增加课堂讨论来锻炼学生的头脑风暴,当讨论进入高潮之后,教师可以总结学生对问题挖掘的水平,提炼出创新观点和深刻的思想,回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使课堂的主要内容得到学生的深刻理解和认同。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学生发言时,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然后再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正确理解党中央的决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总结

总之,历史是一面现实的镜子,历史教学对高中生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历史教学改革必须继续推行下去,只有提高课堂丰富性,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紧跟教学思路,达到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丰富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要加强理论水平还要创新教学模式,使历史课堂真正受到学生喜欢,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作者:周霞 单位:鞍山市第十三中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一、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即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感悟“活生生的历史”,注重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变成“自我吸收式”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做课堂笔记。这种典型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沉,不但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心智健康。若是换个角度,让学生“唱主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参与课堂,自主探究,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利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1.华而不实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授课模式的根深蒂固与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碰撞,让历史老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识,使历史课堂成为了一场华而不实的演出。在我们听过的众多公开课中,老师为了课堂的气氛,通常会加入很多的元素,比如影视、动画、音乐等,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就有效性来说,在整个课堂中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太少。这种急于求成的教育理念,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好历史知识,还会由于长时间受多种媒介的刺激让学生产生疲倦感,可谓“华丽丽地上场,失落落地谢幕”。

2.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学习,轻应用;重教书,轻育人;重学会,轻会学”,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比如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时,老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听。遇到问题,老师包办代替,始终不敢“放手”。这种教学方式只是老师的“个人表演”,学生是“台下的观众”“永远的配角”。这与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就是无效的。

3.学生缺乏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

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地引导着学生完成教案中预定内容,完全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学生在课堂中实际扮演着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对历史课堂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因为他们常常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而教师就是主角,学习好的同学成为了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或是观众与听众。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也是意料之中。

三、努力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更新教学方法与理念

第一,转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改变过去的“一言堂”,改变事事替学生包办的做法,大胆地从“抓”改为“放”。信任学生,多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多思考、多参与、多尝试。学生主动探究得来的知识比老师强行灌输的更易接受和理解,同时学生也更有成就感,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第二,在备课方面,不仅要备大纲、教学目标、重难点等,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同时要考虑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懂得如何学。

2.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探究提问、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从整体的角度把握学习过程中的本质与规律,实现传统教学的灌溉式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实践大于理论的活动,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相关学科的理解与学习不断加深;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对于学科的学习面,从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体验与感受,也提高了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有效性。由于每个学生受到个人文化知识基础的制约,搜寻到的资料来源也很有限,学生之间必须加强团结协作,进行资源共享。

作者:张晓妮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