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范例

高中教育

高中教育范文1

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绘画”此单元时,发现好多学生对用笔用墨造型、各种皴法、画画构图等绘画知识知之颇少,大多数同学从未实践过,教学时学生很难体悟领会;教学西洋绘画时,学生连最基本的明暗规律、色光变化、解剖、透视等知识都不清楚,所有这些大大削减了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改变这种现状呢?本人认为方法有二: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小学、初中阶段关于美术教育的落实,真正确保开足美术教育的课时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夯实学生美术学科的基础;第二,加强高中阶段课外美术教育活动的发展。

课外美术教育可以利用课外一切可利用时间,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对一部分学生(有特长的)进行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它的特点是侧重于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感悟、领会,可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思想方法和表现方法,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联系,即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它是美术教育名符其实的第二课堂,是美术学科课堂教学强有利的补充,是学校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课外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学校培养美术骨干,协助学校开展各种艺术活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扇窗口,同时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美术人才,为社区培养地方美术人才。

那么如何办好和发展高中阶段的课外美术教育活动呢?

1.争得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合理确认课外美术教育活动教师的工作量,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责任性,充实美术教具,特别是写生实践的教具。

投入资金,改善条件,购买和制作画板,画凳,充裕解决冬季美术室的取暖问题,配备一定数量的美术教学参考资料和音像设备资料,创办展厅,即时举办各种展览等,在狠抓基本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以适应美术高考和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

2.加强管理,规范美术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美术考生专业课的学习强化大多是从高二开始,他们美术基础薄弱,文化课底子差,大多是中下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控能力差,如果不加强管理,及时规范,很容易形成自由散漫,钻空子逃课,并染上其他恶习。所以,专业课教师,要及时和美术生所在的班级班主任及时联系,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使他们的专业课和文化课齐头并进,最好是组织成艺术班,使音乐、美术考生同在一班,专业课教师任班主任,这样更有利于管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规范,成绩会更为理想。

3.根据美术高考的命题规律和评卷原则及要求开设科目。

在选择材料、制定计划与进度、确定强化方案时,把讲评、临摹、写生、示范、默写、创作按先易后难之分,循序渐进,系统学习实践,而后循回往复,使学生的观察、理解、表现能力得以夯实和提高。

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开拓学生视野,了解高考动态,使学生有的放矢,明确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利用现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多媒体光盘资料,自主学习并善于总结探讨,互相观摹,开展讨论,取长补短,定期评价、展示,引入竞争机制,使同学们携手共同进步。

4.加强专业考试期间的实践指导,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报考。

省内外院校兼顾,好、中、差梯度有别。

美术专业高考地域跨度大,考试时间长,一般情况下省外院校在每年的元月份开考到三月初结束;省内院校一般在每年二月份开考到三月底结束,历时三个月,考试地点一般设在省城,考生存在跑考的现象。

在这段时间考生大多是自由活动,忙于奔波,不能够静下心来狠抓实践落实,这样考生报考的院校多,但考好的院校少,并且开销大,经济负担重,所以加强专业考试期间的实践指导,组织学生集体行动,选择适应自己的报考院校,集中精力考好四到五所院校,这样的工作势在必行,再不能让学生盲目行事。

高中教育范文2

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历史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

高中历史;价值教育;唯物史观;核心目标

一、前言

高中历史属于人文社会学,其所具备的教育价值是不能忽视的,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价值教育能提升学生的人格和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等。但是,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仍然面临着很多的困境,导致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所以高中历史教学需找出所面临的困境,并以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最为恰当的方法实施价值教育。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境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主要面临着以下困境:第一,教师仍将教材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是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将教材或教参作为教学主体,过于依赖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利。第二,教师的教学仍然陷在应试教育中。在教学中,老师教学方式的开展均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虽然在新课改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但是过于片面的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历史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质和道德价值的培养,仍然陷在应试教育中。第三,历史教学和现代社会脱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主要是对历史遗产方面的宣扬,却没有站在现代化角度去引导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历史教学缺乏前瞻性。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价值教育核心目标

(一)提高人生境界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利用辩证思维对历史进行批判与反思,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历史人物的真善美以及民族精神,并能够在该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

(二)提高社会责任感

历史发展中涌现了大量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们是引领时展的先锋人物,他们的自我价值在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此,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价值并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实现个人理想,将来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扩展视野

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民族精神和国家发展的认知。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不仅仅是自己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还需要尊重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以及现状的了解,扩展自己的视野,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认知与责任心。

四、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教育的实施

(一)唯物史观教学思维与方式

历史的教学内容具有“实事求是”的特点,在对历史进行求证的过程中求证方法本身便已经具备了对价值的判断与选择,让研究历史的方法与态度也具备了价值意义,已不再局限于研究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人类的生活态度。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唯物史观思维与方式为基础进行价值教学,能够在对历史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基本素养,提高实事求是以及创新的精神,让学生能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并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价值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二)现代角度审视历史教育

现代化教育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本质,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精神的表现,也能够促进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对于历史学的现代化教育而言,其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精神与境界,不仅要帮助人类发现自我同时还要实现自我的价值。比如在进行改革开放阶段的历史教学时,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顺应历史发展而产生的改革开放的内容,还要进一步的体会这一决策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现代角度审视该决策对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作用等,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弘扬历史文化

历史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其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弘扬历史文化能够提高学生对国家及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进一步在弘扬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个人觉悟与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社会地位等,进而有承担国家发展重担的觉悟。

五、结语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而历史学则主要是研究人类的文明发展史。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历史内容和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自我认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进行价值教育时,教师必须清楚了解价值教育的核心,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

作者:易利平 单位:江西省宜春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教育范文3

一、宽容教育的重要性

“宽容”一词,原指“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有人认为,宽容是一种建立在对世界的多样性、真理的相对性与人性的多元性自觉意识基础上的理性和明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人生态度,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所存在的差异、矛盾和冲突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成熟通达的美德和境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对学生本着宽容的态度。高中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其阶段的特殊性、学生的差异性等特点,教师在开展工作时,更应当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方法的适当性。这方面做的好,则各项工作可以顺利地开展,师生共建和谐的班级;做的不好,则学生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抵触,进而抵触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宽容教育,不失为一种针对高中生特点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宽容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方法

作为人生由幼稚逐渐成熟的阶段,高中生已不再像初中生那样,为求独立而反抗一切,这种阶段上特点决定了高中教育的特殊性。他们能更为充分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能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内心活动。他们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在思想行为上就表现为较为矛盾的特征:一方面他们自诩比冒冒失失的初中生成熟许多,另一方面他们又有很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矛盾的表现,会给教师带来教育上的困难。概括来说,高中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就是:变幻躁动,具有不稳定性;身心失衡,具有不平衡;渴望独立,具有自主性;充满朝气,具有进取性;文饰内隐,具有闭锁性;逐渐成熟,具有社会性。因此,这些矛盾的、多重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教师在实施教育行为时,必须要考虑到高中生的特殊情况,不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要怀着一颗爱心,既要对他们给予及时的、恰当的肯定,又要针对他们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和建议,还要在态度上让他们乐于接受;同时,在方法上尽量委婉,对复杂的问题采取舒缓和引导的方式,这样的宽容教育方式能起到很好效果。反之,则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从心理学上讲,高中生的焦虑、抑郁、孤独、敌对、恐惧这5种不良情绪的状态均处于中等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不良情绪的状态呈缓慢上升的变化趋势。③如果教育方式出现问题,那么,不但不能阻止这种不良情绪的变化趋势,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和强化这种趋势。

2.宽容教育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教师转变“教学观”的需要

教师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很难完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作为群体的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可能还会大大地超过作为个体的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任务。教师的教学观须随之发生根本的转变。这些转变均要求教师进行宽容教育:

(1)由传授观向引导观转变需要宽容教育

传授观认为:教师简单地、单向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在教学关系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这就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师生双向交流的客观事实,极大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引导观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辅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并指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显而易见,引导观是符合新教改要求的。而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宽容的态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去赞赏学生,以调动其积极性;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包容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以达成学习的目标;要以宽容的心态去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人性化的愉悦环境,创建和谐的课堂。

(2)由权威观向民主观转变需要宽容教育

权威观认为:教师处于教学关系中的中心、权威地位,学生处于次要、从属地位,师生之间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这种观念强调了师生在人格上的不平等,必然导致学生独立意识和主体个性的弱化乃至缺失,进而形成学生对教师在学术和人格方面的“双重依附”格局。而民主观则强调民主精神和师生间的交互促进作用,倡导教师与学生保持各方人格独立和平等,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双赢目标。那么,如何具备民主的精神?如何保持学生的人格独立和平等?如何相互影响和渗透?这些都要以宽容教育为基础。

(3)由统一观向个性观转变需要宽容教育

我国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形成了“大一统”的教学观,即: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直至教学评价标准上搞“一刀切”。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共性掩盖了个性,单方面发展替代了全面发展,部分学生的发展取代了所有学生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的人才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个性化”的教学观则倡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差异能够充分发展,培养多元化的人才群体。在“个性化”的教学观的实践中,宽容教育是其基础。每个学生在性格上,在认知方式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有了宽容,才能真正包容并鼓励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才能对每个差异化的学生都充满爱心,才能将培养多元化的人才群体落到实处。

二、宽容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实践中,实施宽容教育对教师有以下两方面的基本要求。

1.宽容教育要求教师对学生具有爱心

新时代的学生张扬个性,对教师的管理不再是一味盲从,他们敢于对教师提出质疑,甚至顶撞。处理不好,师生关系就会出现裂缝,如果矛盾积累,持续紧张,必定会妨碍和谐课堂的建立。宽容教育是解决这种矛盾的金钥匙。要做到“宽容”,则首先要有爱心。爱心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它能使师生的交流更加顺畅。具备爱心,教师眼中的任何一位学生———哪怕是最调皮的———也不会是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的“坏分子”,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教师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是那样可爱———即使顽皮,也只不过是一种想与教师拉近距离的不得当的方法;即使任性,也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必须经历的过程;即使失礼,也正是教师进行教育的良好的契机。有了爱心,才有了宽容教育的基础,才不会把学生的不良行为误判为不良人格。教师用真心,才能换取学生的真诚。用爱心,才可博得学生的爱戴。

2.宽容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

高中生虽未完全摆脱稚气,但在生理、心理各方面逐渐成熟,他们强烈渴望获得独立和尊重。针对高中生的这种特点,教师因势利导,往往能取得学生的好感,进而获取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方式的认同,达到教育的目的。反之,学生一旦判断教师对自身不尊重,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教师的教育效果也就要大打折扣。对学生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能把学生的一切行为都归因于他们的人品,从而加以辱骂与贬斥;不能把他们当中教师的附属品,忽视他们的独立性与个性。其次,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他们提出的各种看法,无论是针对教师的教育还是教学,无论是深刻还是浅薄,都要认识到他们愿意跟教师沟通,就是一种善意的表达,是一条疏导矛盾的渠道。即使他们的认识存在误区,也可以通过交流加以引导,通过引导化解矛盾。再次,要尊重他们的各项权利。虽然多数高中生并没有成年,但教师仍须尊重的他们各项权利,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爱,才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懂得尊重别人的权利,才能让学生真正有主人翁的意识。比如班级里举办的民主选举班干部,比如批评学生之前给学生充分的申辩的权利,比如在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等问题上征求学生的意见等。

三、宽容教育的手段

拥有爱心,懂得尊重之后,还需要一系列手段,才能进行宽容教育。归纳起来,教师要学会自控,冷静思考,慎重处理;还可以综合运用暗示、幽默等技巧。当然,宽容教育也要讲究宽容的尺度。

1.学会自控

教师也是一名普通人,也有喜怒哀乐。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屡教不改,或者直接顶撞,或者形势所逼,教师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大发雷霆,辱骂甚至殴打学生。这样,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容易激化矛盾,扩大事态,使师生关系异常紧张,也让学生看清了教师的严厉外表下的手段的匮乏,从而产生负面的影响。在以后的教育中,学生或者会“软抵抗”,不合作;或者会更加肆无忌惮,频频触犯教师容忍的底线,无论哪种情况,都不利于未来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2.冷静思考,慎重处理

在实施宽容教育时,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会沉着冷静,只有冷静的思考结果才是理性而可行的。对于各种突发的较为严重的事件,教师要全面了解情况,然后设计处理方案。方案的设计既要坚持原则,体现公正;又要注意其产生的影响,达到警戒众人的效果;还要兼顾各方面的感受,在教育的同时,又尽可能给犯错误者留下颜面,不伤害其心理与人格,尽量给他以改正的机会。3.掌握暗示法、幽默法、换位法、“虚张声势”法等技巧对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并不严重的事件,教师更需进行宽容教育:怀着一颗爱心,包容学生的小毛病,再通过适当的技巧加以引导,使其在和谐的氛围中逐步改掉那些毛病。这些技巧有:

(1)暗示法

暗示法就是通过表情、手势或者不直接点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宽容教育的方法。教学实践中常会碰到学生“讲小话”的现象,笔者会突然停止讲课几秒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再向他们使眼色,暗示他们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他们往往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很不好意思地继续进入听课状态。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与对学生进行点名批评的方法相比,既节省了时间,又大大提高了教育效果,经过多次的反复暗示,再辅以课下的宽容教育,学生的学习习惯往往有明显改善。

(2)幽默法

幽默法就是用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宽容教育的方法。在实践中,当发现听课不认真的学生时,笔者会请他们来回答问题。他们常会说“不知道”,于是笔者会亲切地对他们说:“回答问题时不需要发扬谦虚的美德。希望以后能主动一些!”在大家的笑声中,他们一般都会有意识地去改进。

(3)换位法

换位法就是师生通过相互交换角色位置,以到达相互理解的宽容教育方法。碰到上课睡觉的同学,我会将他叫起来,问他:“是不是昨晚熬夜学习了?”并且对同学们说:“我知道大家学习很辛苦,但熬夜不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好办法。”然后顺势简要介绍几种好的学习方法。下课后,笔者会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谈心,让他明白:老师理解他们,他们也要理解老师,他做出了不好的示范,使老师的教学活动和其他同学的学习受到了影响,自己也没听好课。希望他今后改进。这样做的效果往往比直接批评要好。

(4)“虚张声势”法

“虚张声势”法就是首先制定出相对较为严格的规矩,但在具体操作中采取各种方法,使学生不触及底线的宽容教育方法。

4.把握宽容教育的尺度

在开展宽容教育时,教师也要注意把握宽容的尺度。尺度过严,则宽容的力量无法有效展现出来;尺度过宽,则会放纵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而使他们形成不良的习惯,甚至会影响他们性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实施宽容教育时,要坚持原则和底线,做到:宽中有爱,宽中有度,严在该严时,爱在细微处。并经常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心中有一杆标尺,时时丈量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与美丑。

四、宽容教育的意义

教师进行宽容教育意义深远,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宽容教育,将教育以和风沐雨的方式展现出来,既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又能缓解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并且有利于未来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在教育的同时,师生感情逐渐加深,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会逐步形成。这样,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学生都会十分配合,无论是课堂,还是班级,始终都洋溢着和谐的气氛,教师在这样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工作,学生在这样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均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由于进行宽容教育,学生会对教师自然地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学生会积极配合,对教师充分信任,师生同心,教学任务也会完成得相对较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学生也会因为对教师的信赖而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

3.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

教师的宽容教育能唤醒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培养学生自省的品质;宽容教育也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克服求全责备思想,培养他们健康的人生态度;教师在进行宽容教育时,也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宽容,走上社会也能尊重和宽容他人,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铺平道路。

五、结语

宽容教育是一种符合时代和高中生心理特点、适应高中教育教学实践的要求、符合新教改和教师转变“教学观”的要求的一种教育方式。宽容教育要求教师要有爱心,并且懂得尊重学生。在进行宽容教育时,教师要学会自控,冷静思考,慎重处理问题;提倡教师综合运用暗示法、幽默法、换位法、“虚张声势”法等技巧。当然,宽容教育也要讲究宽容的尺度。进行宽容教育,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

作者:史敏 单位:淮北市教育局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课教育教学探析

一、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不同于其它学科,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绝大部分时间要求在计算机教室上机操作,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充分的交互特点。把握好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特点,是明确实施有效教学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几点认识

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实际教学中常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聊天或游戏很感兴趣,但对上课完成作业不敢兴趣。这除了与学科本身没有压力之外还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同样的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作业,而一部分学生一节课的时间也无法完成。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作为操作性很强与有着广泛实用性的信息技术课而言更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才能体现出学习优势。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可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对办公软件Word的基本操作),展示同龄学生设计的作品《电子小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达到本节课教学的目的。

2.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上好每一堂课

大家都知道,一堂课的好坏,备课占了很大的比重,而教学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教学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发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满足于学生的好奇心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基础课程,它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同时在高中学校中,这门课程没有升学的压力,学生可能在思想上首先就不太重视,认为本学科只是学业水平测试的科目,不用太在意,因而在计算机机房上课时,一部分学生总想着上网聊天、玩游戏,偏离了教学的主题。针对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做到灵活多样,不同是知识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一节中这部分内容可以列为我们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部分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会很困难,学生兴趣也不高,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迷恋网络游戏来解决这个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采用基于游戏的自主学习方式模式来教学,它是针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游戏方式开展的自主学习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动手设计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在游戏环境中,他们能快乐地进行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同样也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融合进角色之中,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了解方法,培养情感。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4.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改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家都知道,以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灌输的方式,教师起主导作用,以讲为主,学生则以听为主,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有限。如果能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么学生将会终生受用。新课标提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巧设悬念,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有意识地留下伏笔和制造一定的悬念,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学习。例如,同上面的例子一样在教“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这部分知识在考试中是重点,但大多数学生都已经熟悉了Word的一些操作方法,对Word的学习兴趣并不大。有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从小学就开始学习Word了,操作方法我基本上都会了”。我没有反驳他们,而是设计了几个技巧性问题给学生课上提出疑问,如让学生将页眉中的暗线去掉,改变页眉默认的样式,改变文字及图片按任意形状环绕等。让他们独自思考和完成,多数同学做不上来,之后学生就会带着悬念,去探究他们的未知领域,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探宝”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的手中,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深入理解和运用新课标中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开放思维,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创造性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积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不断更新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生与时俱进的要求,设计出更灵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作者:李秋仙 单位: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生物教育教学情境思考创设

1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就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来说,并不乐观,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想要更好地创设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情境,需要先从实际出发,对它存在的问题予以客观地分析。就其存在的问题来说,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第一、教学模式落后。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灌输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单方面讲解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没有把“教”与“学”相融合。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使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课堂沉闷,整个教学过程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第二、没有对生物教学引起重视。当下,就教育体制而言,应试教育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素质教育的实现还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在高中学习阶段,生物学科是其必考科目,但所占的分值却比较少。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解一些重点知识,学生也只是记住一些考试中会遇到的知识点,学校为了减少试验器材费用支出,并没有购置完善的生物试验器材,不利于教学实践的进行。第三、单一化的考试论。在新课标中,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已被提出新的要求。在教学中,需要把学习和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把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加生物教学的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新课标的浪潮中,教师做出了一些调整,但考试仍然是其核心的评价标准,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与新课标的客观要求相违背,使其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

2如何创设高中生物教育教学情境

2.1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合理化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就创设问题情境而言,可以从多样化的角度入手,比如,依据现实生活、结合生物教材。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创设对应的问题情境。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把对应的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选取一些学生为之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这样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化的知识点。比如,关于细胞呼吸作用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人在运动之后会感觉疲劳?”这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但很多学生并不能给以正确的解释,误认为是乳酸进入人体血液的原因。教师在引入该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相互谈论,并做出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此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引入新的教学知识点,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其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也能对他们已有的错误知识结构加以改正,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2.2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在新时代下,多媒体已成为课堂教学中必备的辅助工具。就生物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说,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力量。以细胞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生命,并对生命系统结构进行相关的层次分析。以此,使学生更加直观而形象地了解了生命系统的整体结构,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生物世界,能够更好地学习生物这门学科。

2.3实践情境的创设: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创设对应的实践情境来进行课堂教学。对于这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生物课外活动,来创设对应的实践情境。以此,使学生可以在自主实践与探讨的基础上,学习生物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也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相关章节内容为基点,可以开展“家乡环境问题”方面的实践调查活动。具体来说,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以组为单位,以相关问题为纽带,比如,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对社区开展一系列的调查活动,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找到解决的方案,比如,查询相关资料。

2.4生活情境的创设: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也可以创设对应的生活情境。主要是因为生物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联系实际。通过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学习抽象化的知识。以学习新陈代谢为例,在学习整个章节之后,教师可以借助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对于这方面,教师可以引入酸奶的生产,便是利用乳酸菌的新陈代谢。这样即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中,也能对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加以正确的解释。

3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使教师不断完善已有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学会独立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充分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抽象难懂的生物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改变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以此,为我国教学事业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提供有利的支撑力量,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杨馨 闫桂琴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成效途径

一、培养良好的师资队伍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只有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学素质和良好的知识体系,才能为高中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一个正确的引导方向,为学生以后信息技术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教师的知识体系应该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能够使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最前沿的发展状况。

二、完善信息技术教学设施

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具备优秀师资队伍的同时,应该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特别对信息技术而言,不通过教学设施的实践教学不可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要领,信息技术的学习关键除了硬件设施还要有先进的软件系统作为保障。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是密不可分的,学校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所需的网络设施。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新兴的行业,在高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虽然学生可能对新兴的知识比较感兴趣,但是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学生可能因为接触的知识较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信息技术行业中的前沿动态,介绍相关人物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四、总结

总而言之,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成效离不开学校在硬件设施上的投入,改善教师的待遇,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不仅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能提出一些关于信息技术的创新想法。

作者:徐向东 单位: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第五篇:高中阶段数学学科教育教学浅析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应该从构建和谐师生间关系入手。此处所说的“和谐”不是中学课堂所展示出的“闹哄哄”的热闹表象,也不是教师严格控制下“惟命是从”的安静沉默,而是学生主动探索、教师有序引导,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看似简单的和谐,需要教师沉下心、俯下身子踏实地做好基础工作。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为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感情个体,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开发教学情感因素,能够使学习过程充满情致和韵味,学生怀揣积极态度、畅快心情和活跃思维,情感体验得以强化,此外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也能使学生兴奋而快乐地学习数学.。所以,教师要把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作为教学境界的理想追求,尊重学生的心理与个性,在亲切、幽默的教学语言交流中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用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故事渲染课堂气氛,调节课堂节奏,让课堂高潮迭起。同时,我们也可以适时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将教学过程设计成欢乐大比拼等竞赛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实现学习目标。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二、明确指导思想,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高中阶段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意义不容否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认为,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明确指导思想。根据数学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融人新时代教育的思想及教学理念,对高中数学课堂数学课件进行有效的设计与教学,不能单纯地将课件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要明确其教学目的,在课上调动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学习者,逐步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综合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发,构建一个全新的教学认知体系,有助于构建数学的高效课堂。所以,数学课件的制作和设计过程中,要坚持新课改的教学思想,同时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比如: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关键。对教师而言,其对教材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重视教材,钻研教材。首先,教师应把握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注重数学知识的阶段性。其次,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还应体现在对学科思维与方法的理解程度上。作为数学教师,应该通过言传身教将数学思维、抽象与概括能力等在课堂上体现出来,通过自身的兴趣与理解来感染和指引学生。只有从思维到知识的充分而有效的准备,才能做到创新性地运用教材,才能体现数学课堂的本质与魅力。同时,我们还要鼓励教师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章教学,增加趣味性。通过优质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将数学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在课堂上,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得高中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体现出来的教学内容更加真实,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在数学课件设计上,可以融入互动性比较强的数学会话课件,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难题,实现数学高效课堂。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明确思想,加大备课以及课件设计的投入,从而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

三、教学方法的合理指导

方法,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显得格外重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老师的授课效率,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如今的数学教学条件与早期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高科技含量的教学仪器普及,汗牛充栋的辅导教材以及大量计算机教学软件的投入使用都让高中数学的高效教学成为现实。在新课改背景下应当提高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老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特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环节。同时,数学老师要主动改变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数学教学中不适合时代要求的部分。例如,许多教龄较长的老教师不习惯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这不仅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也让教学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浪费了教育投入,与高效课堂建立的根本思想相违背。与此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各种因素会不断发生逆转,教师原计划的教学方法可能无法应用。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前预设或常规,要大胆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学情的变化为依据,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为此,我们要重视方法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讨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总结

高中教育范文4

1.课堂分析之中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课堂是历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渗透思想情感的主战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个环节的关键节点,引导学生深刻分析,潜移默化之中进行思想与情感教育。例如,在教学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内容时,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在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背景下,我党和我党领导下的军民坚持抗日的情况,让学生明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的抗击,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抗日战争胜利成果的,让学生对我党在抗战时期领导全国人民不畏强暴、坚持抗战的重要地位、作用,具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强化了热爱党的教育。其次,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在抗日战争期间遭受的巨大损失,战争死亡人口、遭受财产损失这些方面,统计出来都是非常惊人的天文数字。

通过这样的数据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到抗日战争对我国,对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伤害,增强了对侵略者的仇恨,从而进一步深刻地领会到民族强大、国家强大是避免这一悲剧的必要条件,让学生增强了当代青年的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并引导他们将这样的责任感转化为积极学习的动力,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另外,笔者还结合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以及个别政治傀儡人物频频作为跳梁小丑的各种言行,引导学生对其思想行为背后的势力、险恶目的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更加清楚地了解了日本国内某些敌对势力的险恶用心,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成效。许多学生纷纷表示,要牢记国耻,振兴民族,让侵华战争这样的历史悲剧永不再重演。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思想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心灵得到了洗涤,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主旋律充实学生内心,让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成为当代青年心中永恒的理念。

2.课内主题活动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紧扣教材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又要放手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翱翔,通过主题活动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并从中加深理解,受到教育。例如,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学中,笔者开展了两个主题活动,首先,针对部分学生心中存在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就是资本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疑惑,针对这样的观点组织学生开展了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我国社会主义的主体、受益对象、经济主要形式等方面入手,系统地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如抽丝剥茧般,逐层深入地进行辩论分析,逐步明了,强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这样的主题辩论活动,避免了因为教师直接进行评判而使学生认识模糊这样的尴尬境地,学生通过自己的观点辩论,各自提出论点、论据,教师引导他们抓住重点进行辨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从而顺利地帮助学生解决了心中的疑惑。其次,笔者组织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展,要求学生分小组从经济建设、文化生活、基础设施变化、群众生活条件等四个方面寻找相关的资料,通过图片、图表、文字等形式,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果,不同角度所选择的方向与内容各不相同,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总,开展展览活动,丰富了学生视听,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从多角度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明白是我党带领全面人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了经济,改变了社会面貌,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让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有效性、科学性增加了认识,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进一步坚定了学生的理想与信念。

3.历史拓展教学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立足课堂,还要积极拓展,通过有效的课内外联动拓展教学,强化对学生的历史教学,同时渗透思想与情感教育,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究与尝试,例如在“科技、教育成就和史学研究成果”内容教学后,笔者得知本地社科联举行了一场大型图片展,展示内容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笔者和有关部门取得联系,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在丰富的图像资料面前,学生对于我国进三十年来在科技与文化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果具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无论是农业科技的发展,生物科技的发展,国防科技的发展,还是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图片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科技与文化体育发展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了一场生动的思想教育,让他们增强了对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认同感。再比如,教学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的繁荣之后,笔者利用课余时间邀请政协社科委的一位专家,为学生做了一次专题讲座,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建国后在文学艺术以及体育事业方面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重点介绍了进入21世纪以来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向学生介绍了我国文艺与体育发展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与人物,如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奥运金牌第一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等,给学生描绘出我国文艺体育事业发展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让学生欢欣鼓舞,在这样的拓展活动中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之中。

4.课外实践活动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历史课外实践活动也是教学的有效延伸,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与社会发展,恰当地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开展调查研究,感悟发展的变化。例如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教学后,笔者要求学生分小组开展社会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调查研究提纲与方案,对每一个成员进行分工,对当前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进行资料搜集,重点从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条件、文化教育事业、群众收入水平、家庭生活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调研,重点了解二十年前后的变化,并积极搜集相关图片、数据资料作为支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社会调研,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了简要交流,显著的变化、巨大的反差,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深化了社会主义情感教育。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想情感教育效果分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充分融入思想与情感,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深刻把握发展规律以及陶冶性情品格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爱憎分明的情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客观、深入地分析和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达到有效把握和深刻理解的效果。其次,对学生强化思想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等,对于青年成长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另外,强化学生历史学习中的情感教育,能够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提高历史学科学习的吸引力,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历史。

三、总结

高中教育范文5

在高中学习时期对学生来说是最关键的时期,而高中的物理学科更是所有学科中特别重要的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将更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本文首先对高中物理课程进行探讨,将师生共建的机制进行研究,之后对物理教师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师;新课程课改;物理教师教育

理科生对于物理学科是相当重要的,因为物理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分数比重,各大学校的重视度也是相当高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很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因此新课程课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新课程改革创新之处在于两点: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材注重理论与实例的并行,这两点使得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加大,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加强。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主要对新课程的课程探讨以及教育模式的探析。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课程探讨

当前高中物理新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模块和三个选修系列,其中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是针对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需求,挖掘学生自己的兴趣,为物理学深入学习打基础。选修的目标是分项实现对物理学的深层次探讨,掌握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师生共建机制,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将教材的话题拓展开,以探讨和活动的方式将物理知识转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师生间的互动更轻松,课堂氛围更融洽。师生共建机制使高中物理课堂内容更丰富,不仅包括人类文明、科技成果,还包括社会发展和经验分享,让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更强。

二、新课程改革下物理课本以及物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后,物理学科的课本内容进行了很大的改动,添加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将更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调动起来,在学习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难看出课本的内容变化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往小了说,物理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人们的点点滴滴。往大了说物理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物理结果“转化”成物理过程可以说是物理文化的延伸,可见,物理学教育必然是重中之重。而高中物理教师在“新课本”的影响下,对他们必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必不可少,这是在物理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点。第二,既然在物理课本中很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确实可以将学生的兴趣进行吸引,但是物理教师也要有一定的能力对这些实例进行讲解完成知识的梳理。第三,教师控制物理教学中的“指导”地位,指导学生扩大思维模式、以及问题的研究角度,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认知策略、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等。第四,如果可以跨学科课进行物理知识的交互这是最好的,能够让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三、新课程改革下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虽说新课程改革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毕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教师就像是灯塔,是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学习中的领路人。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对教师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要求教师拥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教师的品行、素质也是相当重要的方面。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够只强调“师范性”,又不能够一味地突出所谓的“学术性”,在“师范性”与“学术性”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维持它们之间必要的张力,真正去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完成高中物理教学。课程教学与技术实验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一般师范院校的优势是教育学科发展比较完善,对中小学物理教育实际比较熟悉,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基础物理教育实践研究的传统;一般综合大学的优势是物理学科的“高学术性”和“有浓厚的物理学研究氛围”,加之综合大学的“多学科性”特点。新课程改革下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对我们国家的高中物理教学有着显著的帮助。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程课程改革下对高中物理教学有更高的要求,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高中物理教师有了新的要求,从而满足当前的需求。各大师范院校也应该为满足当前的教育现状对物理教师的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加强,使在投身到教育事业前的高中物理教师具备相应的能力,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作者:许宝月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云山.关于高中物理新课程取向与物理教师教育的分析与探讨[J].考试周刊,2016,73:129.

[2]朱贺.物理教师职前教育中专业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

[3]朱丽莉.新课程视野下高中物理教师角色转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4]徐龙旭.浅论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2.

[5]冉显志.浅析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新变化[A].《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年5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1.

高中教育范文6

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一个关键时期。在高中阶段,学生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比以往要更加活跃,视野也会更加开阔。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数学问题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一方面,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关乎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学习解决数学问题可以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与社会接轨,注重基本技能获得培养,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可以提高生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

高中教材;数学教育

一、高中数学教育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相比较来说是压力很大、也比较难的。这个阶段,教学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学生接触的晦涩难懂的内容比较多,题量也很大,因此,在这个阶段,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对问题解决办法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涉及函数、圆锥曲线等比较难的压轴题型,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板块的划分、教学形式的创新、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此外,高中教材的设计和初中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在实际教学里,教师要采取课本与讲授并重的方式,加强对课本内容的解读。

二、高中数学教育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

1、教材设计与板块训练

不管高中数学教育的模式板块设计成什么样,实质上还是应该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主,不用过深过难来显示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学生从初中踏入高中,思维方式和兴趣点和初中的学生差别性不是特别大,对有趣的事物抱有好奇心和兴趣,这时的数学教育因抓住这个点,在课本设计上少内容,多注重兴趣的培养,而不是踏入高中,就步入题海战术,这样只会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脱离数学并讨厌数学。培养一个人的兴趣比教他更多的知识更为重要,尤其是对于各方面仍处于发展的高中学生。学生有了兴趣自然愿意去学,而没有兴趣,即使你要传授给他再多知识,他也只是被迫接受。所以说,教材的设计呀注重学生的能动性,不是一味的讲授,而是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思考的过程。理解和记忆数学基础是高中数学教育的关键。同一个数学概念,会有很多延伸出来的内容。理解是个体对外部或内部信息进行主动的再加工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对高中数学基础的理解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表述,二十知识的引申以及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与思维。

2、缺乏以基本知识为基础的记忆与训练过程

高中数学教材多以定理引入,例子讲解,课后习题三大部分为主。但是晦涩难懂的定理不好理解,导致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并不能很好的将定理应用到练习中。在这个方面,就是教材缺乏以基本知识为基础的记忆与训练的过程。总的来说,应该加强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的锻炼,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去读和背定理。加强对基础掌握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遇到类似题型的时候可以迅速得到解答。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快速的遗忘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是人之常情。因此在高中数学教育的过程当中,要加强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一个题型中加入许多学过的知识,这是高中数学最常用的题型,不仅可以锻炼学习能力,还可以加强对以前知识的记忆。因此,在高中数学教材的设计里,应该着力加大这一部分的比重。

3、教学模式老旧,不善于创新

高中数学本来就是以思维创新来寻找解题模式的,然而,现在更多的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主导,降低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教师置于引导着和控制者的位置上,解决学生怎样思考的问题是重中之重。这就是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在理论研究和实际生活中,处处皆数学,数学的思维习惯就是——逻辑。当听到、看到或者自己想到一连串推断时,应认真审视每一步推断的逻辑性。要注意这样做绝对不是为了挑刺,要和别人或自己的想法过不去,而是一种训练意识。在这种训练中,你会领悟到很多真正重要的东西,起步会比较痛苦,但收获后就会越来越爱上这样的训练。高中数学更多程度上是应用数学。学以致用,学数学是要反复用的,要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实践中可以纠正数学演算中的错误,可以使学生从数学训练中获益,激励学生进一步地联系数学,应用数学。

三、对策分析

高中教育范文7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

二、普高贫困生感恩意识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普高贫困生的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标准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普高贫困生的帮扶力度也不断加大,有效地帮他们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从而使这项民心工程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但笔者在参与这项工作中发现,其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学生的感恩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

1.对长辈养育之恩的淡漠。

一些普高贫困生没有体会到父母及其他长辈每天辛辛苦苦是为了什么,他们认为长辈们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当长辈们一时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时多有埋怨,少有理解。

2.对社会和他人的襄助之恩冷落。

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对“施恩不图报”的人而言,他们所期望的,最多不过是受助者一句道谢的话语而已,然而许多受助学生对社会和他人襄助的回应无动于衷得让人吃惊。

三、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剖析

1.个人原因。

由于先天疾病或后天的天灾人祸、父母离异等原因,普高贫困生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压力,生活拮据,在衣、食、住等方面较之其他同学有较大差距,加之成长环境的不同和成长经历的差异,在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压力,使得部分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封闭、孤僻心理;而他们的内心十分敏感,容易受到伤害,这道心理屏障,让他们更多产生了对生活不公平的不满。这样的心态,怎么会去感恩?

2.家庭原因。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大多数贫困学生要么是家庭中的“顶梁柱”无法发挥作用,要么是单亲家庭,要么是孤儿或“准孤儿”……因家庭经济来源十分有限或不稳定,其监护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没有时间、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3.学校原因。

迫于高考的压力,现在部分老师和学校把更多目光投到学生考试分数和高考升学率上,虽然也提倡“五育并举,德育为先”,但对学生的德育往往只停留在“不违纪”的层面上,无暇顾及感恩教育。老师们不渴求学生回报,不期望学生感恩,而面对正经历着种种不幸的贫困学生也相对缺少心灵的沟通和交流,缺少因材施教。在这种大环境下,不少学生成为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汲取的“冷漠一代”。

四、在资助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普高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常常需要在他人的关怀中成长,难免会缺失“恻隐之心”,或者说对他人的关爱想说却说不出、想做却做不出。因此,更应重视多元地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书写出一个端庄、遒劲的“人”。

1.在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

充分利用课堂,发挥其主阵地作用,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一是利用课堂上宣传资助政策体系的意义、原则和内容之机,特别是抓住每学期资助申报和资金发放等节点工作,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了解助学目的,从理论和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让感恩之心渗进学生心中。二是对普高贫困生自身角色定位及成长历程的探讨,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的错误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父母给予他们生命,还是朋友给予友情或者教师教给他们知识,一切都是恩情。

2.利用媒介渗透感恩教育。

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媒介载体,广泛宣传贫困学生励志成材、回报社会的实例,把媒介载体打造成传播优秀感恩文化的平台之一,形成“抬头见文见图”的视觉效应,营造深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今天受国家、社会的帮助,来日我们是否需要这种使命感去关怀他人?

3.在社会实践中渗透感恩教育。

高中教育范文8

1.对长辈养育之恩的淡漠。

2015年3月,我对我县3所普通中学的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不知道家庭收入,52%的学生偶尔与父母沟通,44%的学生从来不对长辈说感激的话,29%的孩子认为长辈并不辛苦。冰冷的数字,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2.对学校和老师培育之恩的淡化。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按常理说,学生与老师的感情是非常融洽、深厚的。但在普高资助过程中,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说“:虽然大家都在尽力帮助这些孩子,但我们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3.对社会和他人襄助之恩的冷落。

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对“施恩不图报”的人而言,他们所期望的,最多不过是受助者一句道谢的话语而已,然而许多受助学生对社会和他人襄助的无动于衷让人吃惊。普高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常常需要在他人的关怀中成长,难免会缺失“恻隐之心”,或者说对他人的关爱想说却说不出口,想做却不知怎么做。因此,对普高贫困生更应重视感恩教育,让他们书写出一个端庄、遒劲的“人”。

一、在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

充分利用课堂,发挥其主阵地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一是利用课堂宣传资助政策的意义、原则和内容,特别是抓住每学期资助申报和资金发放等节点,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了解助学目的,从理论和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二是对普高贫困生自身角色定位及成长历程的探讨,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的错误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父母给予他们生命,还是朋友给予友情或者教师教他们知识,一切都是恩情。通过课堂教育形成普遍认同的“知恩”“、感恩”共识。

二、利用媒介渗透感恩教育

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广泛宣传贫困学生励志成才、回报社会的实例,把媒介打造成传播优秀感恩文化的平台之一,形成“抬头见文见图”的视觉效应,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今天受国家、社会的帮助,来日我们需要用这种使命感去关怀他人。利用案例和互动,从理论到实际,从认知到情感开展感恩教育。

三、在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通过活动,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一方面,围绕资助评选前、评选过程中和评选后,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如组织收集有关感恩教育的材料,观看《一个也不能少》、《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开展感恩教育讲座、演讲比赛或歌唱比赛,创设“感恩日”,举办主题辩论会,评选感动人物等活动。另一方面,积极配合社会力量举办各种公益助学活动,体味其中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于行。

四、在社会实践中渗透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