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范例

高中地理课程

高中地理课程范文1

【关键词】地理;环保;教育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加强环保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但在经济发展的背后,荒漠化、雾霾、水土流失、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同样触目惊心。我们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也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已经被证明了的错误道路。面对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这一现实,我国政府积极面对,直面环境问题。早在1994年国家《21世纪议程》中就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国更是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些列的措施将生态环境的价值提升到了关乎文明兴衰,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高度。经过大力整治,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呈改善态势。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需要我们持续的去关注,去身体力行的保护,需要将环保的种子植入每个人的脑海深处,需要将环保的行为纳入每个人的日常行为当中。这就突出了环保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一线高中地理教师,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进行环保教育,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高中地理课程中的环保教育现状分析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在高中地理新课标中,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环境教育是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第九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该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6的中心主旨为环境保护,对培养现代公民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解决当代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无独有偶,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开设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学科素养,具备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和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味与精神境界”。在核心素养中,强调了人地协调观,它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学生,也是将成为面对21世纪,成为和谐世界建设者的公民的必备素质。随着人们对环境教育的重视,也随着“高考”这一指向标向环保的倾斜,高中地理教学中对环保教育也越发的重视。在人教版教材中,从必修一中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止措施学习,到必修二中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解读,还有必修三区域发展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及解决方法的学习,再加上选修6《环境保护》中对各种环境问题的系统梳理和学习,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环保教育将贯穿始终。这对于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人地和谐的基本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体现了高中地理教学在环保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怎样加强环保教育

高中地理课程范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课程实践

从高中地理的教学现状出发,分析当前的课堂教育要如何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掌握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自我的人格。

一、从地理基本知识的角度为学生打开全新的认知世界的角度

地理学科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难度有所提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地理知识体系的建立,让学生对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将自己的自然知识、人文知识以及区域发展联系在一起,通过地理课堂的知识梳理,让高中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当前的生活,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了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各个圈层的知识,让学生对于当前的昼夜更替、天气现象等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建立看待问题的整体性以及地域性的素养;人文地理知识包括了人口调查、城市变更以及产业发展等知识,通过这类基本知识的学习,高中生建立了社会发展全局观的素养,从人文的角度看待当前的现代化发展,与政治知识联系在一起认知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区域地理知识学习时,教师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民族的习俗习惯展示给学生,使得高中生对于当前的民俗习惯有一个更独特角度的认知,从地理的角度完善知识的更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识,形成自我学习和知识更新的素养,从每日不断接触的社会新闻中总结区域发展所必要的行为和建设,有助于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投身于社会的建设。在课堂中优化地理基本知识的讲解,锻炼学生的地理空间视角技能、地理综合分析技能以及地理图表技能,综合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认知以及应用,高中生掌握了地理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的能力,树立空间概念和空间分析的技能,学会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探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有助于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建地理学习的体验过程,使得学生掌握认知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

地理学科的科学性让人们在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按照既定的规律进行,掌握既定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符合长期发展的观念。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建立地理思维的能力,在课堂的自主探究环节可以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发现地理学科知识学习的乐趣,形成一定的主动性。例如,在学气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认知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了当前社会发展建设中提到的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思考如何协调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要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通过科学认知的方式,高中生可以理解当前的生态维护的措施的意义,学会从地理的视角去践行当前的生态保护的措施,去发现自然环境中的美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环境适应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使得高中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大大提高,生活品味和精神层次也可以同步提高。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高中生在地理知识的探究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不仅养成了地理核心素养,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余时间会主动地进行知识研究,搜集相关的地理资料和文献进行探究,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三、结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培养并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建立全局观去正确看待当前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还可以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建立自信心,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丰富了地理课堂的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项爱明.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地理教学,2017(4):41-42.

[2]吕志忠.例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2):48-50.

[3]汪燕.实践见真知———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J].新课程(下),2017(8):202-202.

[4]文.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研究———以校本课程《行走地理艺术》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

高中地理课程范文3

探究式学习法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结合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高中地理教学与新课改相适应。本文分析了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概念,进而从四个方面重点阐述了探究式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应用

引言

地理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究式学习法是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中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地理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探究式学习与教学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究意识,从而促进高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概念

探究式学习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启发,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学习形式,在此过程中思考、调查、分析、实验、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从而获得地理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探究式学习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地理知识展开探索和研究。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问题性。设置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首要步骤,是开展探究学习的目标。如何能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对于地理教师来讲是一个难题。第二,过程性。探究式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不同的是其并不注重结果,而是重视学习过程,通过探究过程能够暴漏学生的知识漏洞和障碍。同时此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过程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地理知识的乐趣。第三,开放性。地理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强调多元化、开放式的答案,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办法和途径解决地理问题。由于高中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的思想趋于成熟,有自己的想法,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和分析问题,因此,地理教师运用探究式学习法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能力。

二、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操作流程

1.确定探究主题。

探究主题的设定可以由地理教师本人、学生或师生共同商定,问题的提出必须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为基础,能够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同时,设置的问题要有新意,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地理教师可以利用为学生们展示一些神奇的自然奇观、地理现象等,还可以引用一些古诗词和历史故事中的地理问题,让学生们探寻其中的地理奥秘。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是什么,然后将那些真正来自学生和属于学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的地理问题纳入课堂。探究主体设计过程中,地理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避免出现教师为了节省教学实践而代替学生分析、总结的现象,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实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2.设计探究方案。

探究方案的设计是探究学习开展的关键,地理探究方案既要遵循探究活动的基本规律,同时又要结合高中地理学科实际的教学情况,利用多种形式,如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查阅文献资料、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等设计探究方案。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探究学习目标、创设地理问题情境、猜想或假设、探究方法、探究步骤、预设与生成、资料来源、学习小组建立、人员分工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讨论分析后确定最佳方案。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拓宽学生的思路,大家积极动脑,完善和补充探究方案,确保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组织探究活动。

由于学生自身的地理知识有限,教师要充分发挥探究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合理调控和把握学习过程中的环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环境。首先,维护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教师可让学生们自行定制课堂管理条例,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服从和遵守自己所定的管理制度。同时也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是大家的,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热情。第二,加强探究步骤与时间的把握。探究过程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探究进度合理把握各个环节,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出,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同时,地理教师对各个环节的探究进度要做到心中有数,准确的预计出每个步骤所需要的时间,确保探究过程切换流畅,疏密得当。第三,讨论环节的把握。探究活动是合作和竞争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探究方案,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并根据问题引导组内成员既能够团结合作,又充满竞争意识,让整个教学活动都能够在充满团结协作与积极竞争的氛围中开展,大家广开言论,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实践验证。

作者:高万锋 单位:吉林省汪清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课程范文4

一、借助电化教学直观展示教材

电化教学是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为科技支撑的教学模式,能够借助声、光、电三维表现元素对高中生形成感官刺激,提供多种直观认知途径,能够使高中生留下深刻的认知印记。因此,教师可以立足新课改理念,借助多媒体设备对地理课程资源进行直观化、虚拟化、电子化展示,减弱高中生的认知难度与理解难度,使高中生的高效认知成为可能,同时能开发课程资源的应用价值。以湘教版必修Ⅰ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为例:对高中生而言,“地球的运动”既熟悉,又陌生。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会围绕太阳进行“公转”,因而对于一些空间立体感较弱的女生而言,根本无法在头脑中想象出地球既“自转”又“公转”的动态画面,自然难以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的知识讲解与视野拓宽。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让高中生看见地球既“自转”又“公转”的动画版展示图,借助强烈的感官刺激与认知体验帮助高中生在头脑中“入驻”一个“地球双转动态图”,帮助高中生解决认知困难,提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效率。

二、借助对分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对分教学是教师先进行粗略的知识讲解,帮助高中生初步感知课程资源,然后再由高中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以加深对课程资源的认知程度,最后教师再将自己的主观认知与高中生的认知结果进行整合、小结。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对分教学对课程资源进行三次循序渐进的探究,以此实现高中生对课程资源的三次主体感知,进而实现对地理课程资源的高效开发与科学应用。以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为例:教师可以为高中生展示地球上的“大气环境”带状图,并言简意赅地解释对流层的大气变化、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气压带与风带分布图、全球季风环流图、天气系统的成因与影响等教材内容,帮助高中生对“大气环境”拥有大体上的初步认识。然后,教师要让高中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再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自己对“大气环境”的个人感知结果。最后,教师要带领高中生攻克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季风成因这两个教学难点,实现高中生对课程资源认知效果的提升。

三、借助支架教学助力主体认知

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选取高中生需要面对与解决的教学难点,并对其进行攻克,将教学难点转变为教学支点,帮助高中生对其他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推动高中生成为地理课堂的认知主人。因此,教师可以开展支架式教学,及时清理高中生课堂认知过程中的前进障碍,使高中生独立自主地对课程资源开展主体认知与合作学习成为可能。以湘教版必修Ⅰ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为例: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帮助高中生攻克“我国水灾频发的根源与应对”这部分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以此为支点助力高中生对其他较为浅易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这样高中生就会立足“我国水灾频发的根源与应对”这一参照案例去探究其他地方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策略。因此,教师的示范性讲解为高中生的课程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支点,可以帮助高中生学习更多的课程资源。综上所述,地理课程资源是高中生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的重要信息来源,是高中生地理认知、合作探究与科学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辅助。因此,教师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思想,积极借助电化教学、对分教学与支架教学三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针对地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应用,力求在高中生与课程资源之间架构起一个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的信息通道,助力高中生的信息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处理,促进高中生科学、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利丹,任慧源.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新课改实施建议:以陕西省延安中学为例[J].地理教育,2019(S1):22-23.

[2]唐玉法.核心素养指引下高中地理新课改的“三思而后行”[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9):76-77.

高中地理课程范文5

1.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过于陈旧,仍然采用以老师为主的“填鸭式”教育,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一部分老师依旧采用传统高压式的教学观念,运用强制性的灌输式行为来引导学生。二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上,教师缺少生活实例的引用或者导入,只是一味讲授枯燥的地理知识,使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从而出现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无心学习的问题。三是课堂的互动较少,且互动的形式单一,课堂提问过于单调和随意,很难引导学生扩展和发散学生的思维。此外,作业的布置缺乏针对性和合理性,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学习状况的不同和能力的不同,应把握好学生个体的差异,采用分层次的方式进行作业的布置。

2.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的几个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者学习目标过于单一。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纯粹是为了高考,为了考试成绩,这就出现了死记硬背或者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合作的现象,这种短期单一的学习目标与新课程的要求相背离。二是学生缺乏一个好的学习心态和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味盲从,被动学习,很少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活动,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不能合理安排自己课前预习和课后的复习时间,缺乏较强的自制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个别学生存在着物质上的攀比心理,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学习上的动力和压力,从而导致学习的力不从心。

二、基于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改变并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都是以成绩为主,没有真正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以分数为主的教学目标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目标,制订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计划,最重要的是在课堂教育中,将以教师讲课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和主动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充足的学习空间,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比如,在学习“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时,就改变了以往“注入式”一味教师讲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自主导学”,学生课本自己容易获取的知识教师不重复说,课堂侧重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知识结合课本图文材料来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基本能分析到位,既掌握了方法又提升了能力。课中教学各环节紧扣,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小组汇报反馈→教师点拨、归纳,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再加上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首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更直观地展示地理知识,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让学生更加逼真形象地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比如学习《地球运动》一课,老师可以播放一些地球运行的视频,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下观看并了解地球运行的模式以及相关知识,这样就能进一步加深他们的印象。其次,老师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参观感受地理博物馆,在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创新和观察的能力。也可以开展一些地理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定期组织学生去城市的街头观察和体验,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加真切的认识和感受。比如学习《城市化》一课时就带领学生去县城街道实地考察感受“什么是城市化?”这一知识点学生记得就特牢。最后,老师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进一步优化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时,老师要注意提问方式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目的是为了引导和启发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切忌问题频繁或者数量过多,对于能力不一的学生要采取分层次和针对性提问,要及时鼓励或者表扬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进行巧妙合理的教学导入

一节课中,有效的教学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情绪,在整节课中起着调节带动的作用。因此老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具体状况进行合理的教学导入,不仅仅只是将旧课引入转到新课,还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整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教师在教学导入时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教学导入的形式要多样化且富有创新性。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展示来导入所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地理实验、趣味故事或者新闻事件等形式导入,还可以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在增强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基础上导入学习地理知识。比如,学习必修1中“热力环流”知识点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导入:课前准备好略大一点的废纸盒、点燃的蚊香、冰块等材料,在废纸盒内两端分别放上点燃的蚊香和冰块,让学生直观观察热力环流的存在,学生兴趣特高,也有助于他们对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理解。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过多重复或者连续使用某一种方法,要及时创新和改进导入方法。其次,教学导入要有趣味性和目的性。教学导入时,首先要具有目的性,要快速确立课堂目标,目标明确后,学生就可以更快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另外,就是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开拓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外县兄弟校教学交流,教授必修2《3.1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时,教师这样导入:先向当地学生了解当地特色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学生踊跃发言,一下与学生拉近了距离,接着多媒体播放授课老师自己家乡的特色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图片以及堪称“中国最美滩涂”的景观图片,学生兴致很高。通过两地对照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在这两地间的不同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这节课学习。最后,教学导入要简洁明了且抓住重点。教师要把控好教学导入的节奏,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进行简洁适当的导入,还要抓住课堂的重点和难点,避免导入内容的冗长复杂。

4.营造良性互助的课堂氛围

高中地理课程范文6

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是“重教”,整体教学效果并不好,而且,学生经常处在被动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教学方式也完全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新课程理念下,提倡对学生进行指引性教学,并对学生的学习开展合理的目标管理及过程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等为主要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传统的“要我学”思想转变成“我要学”的思想,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1结合实际,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地理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科目之一,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适应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样才能将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力以及兴趣充分的激发出来。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应结合实际情况,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每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如果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的话,学生很难了解所有的信息,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而另一方面,如果一堂课信息量过少的话,不仅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只有了解学生需求才能更好的对课堂教学内容展开合理的规划。其次,在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寻找“教”与“学”之间的最佳默契点,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从而有效的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2.2改进教学,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过度依赖教学大纲来解决地理问题,教学方式过于死板,而且,也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将教学大纲作为基本目标来开展教学,教学效率不高。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同时要做到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并在每堂课进行之前要确定本堂课的目标,摆清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两者之间的关系,树立起目标意识,这是确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另外,教师要对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做到举一反三,并不断的解读教材以及课程文本,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此外,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不能由教师单方面的进行确定,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2.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由于很多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在课堂的学习中,都是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能够主动去探索和思考的学生极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兴趣的培养,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质疑,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不仅仅对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帮助,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因此,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3总结

高中地理课程范文7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微课程;微视频

“微课程”,即微型视频网络课程,其主要载体是微型教学视频,时长一般为10分钟左右。微课程学习主要指的是教师将微视频与自主学习任务单等配套资源利用网络共享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过程中可以对自身学习情况予以掌握,可以对自身学习困惑予以记录。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优势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程具有多种优势:(1)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在微视频中,会融入一些和主题相关的漫画、图片以及动画等,可以让微视频的趣味性得到提升。(2)可以暴露学生的问题。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微课程是相辅相成的,利用微课程进行课堂预习,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困惑填写在任务单中,暴露自己的学习问题,以方便教师对其问题予以解决。(3)让学习目标更明确。微视频由于时常限制,一般情况下,一个视频中只有一个学习目标,学生可以更明确课程学习重点。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具体应用

(一)课前自主预习阶段

1.微视频的设计

在录制微视频时,需要确保微视频具有短、小、活、精的特点,需要确保微视频可以和生活具有一定联系。依照高中地理知识类型的不同,微视频也包含多种类型:(1)问答类。在微视频中,学生需要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按“暂停”,然后进行思考,之后点击“继续”,以获得答案。(2)讲授类。通过录屏软件,教师可以利用自身语言完成知识的传授。(3)启发类。教师可以采用动画、生活实例、图片等方式,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

2.自主学习任务单

在高中地理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应该包含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和学习困惑五部分内容。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核心是学习任务,在此部分内,需要细化到具体知识点,需要确保其具有多样化的形式,依照学习内容的数量与性质,可以设置“说明”“简答”“评价反馈”“基础训练”等内容,需要认真设定难易程度。教师利用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等方法,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首先,需要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如果问题涉及基础知识,那么可以让部分同学进行解答,如果对教学重点有所涉及,那么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以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锋面系统”这一课为例,在对微视频进行设计时,可以利用动画、图片等方法对学生演示锋面的意义、锋面的类型,利用Flash演示锋面的形成过程,详细分析锋面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单后,教师可以提供某天我国的天气气象图,让学生进行模拟播报,完成评价反馈工作。

(二)课中互动学习阶段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程可以让课堂教学结构发生变化,课堂教学结构包含了展学答疑、考点探究、检测反馈与总结提升这四个环节,在总结提升环节,需要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出知识体系,归纳总结知识、方法与规律。还是以“锋面系统”这一课为例,在展学答疑这一环节中,首先需要带领学生回顾相关基础知识,如“锋面是什么?(请绘图说明)”“冷风和暖锋过境前后天气状况?”然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答疑,在此环节,可以对学生自主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将学生存在的问题划分为个别问题与普通问题,个别问题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普遍问题可作为课堂教学重点内容。在考点探究环节,可以引入山东省历年高考的实例。微课程可以在课堂上呈现地理细节,在课上对一些地理原理、地理现象与地理规律进行演示实验会浪费时间,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实验,利用摄像仪器完成微视频的录制工作,将其作为课堂演示资源,让地理过程细节得到呈现,如在讲解锋面过境前后天气变化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冷锋过境”和“暖锋过境”的微视频。

(三)课后巩固复习阶段

课后巩固复习阶段可以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知识梳理环节,二是应用检测环节。在知识梳理中,学生需要对单元知识体系予以构建,可以为知识树形式,也可以是大括号形式,依照自身习惯进行选择,需要列出自身的易错点、易混点,并作出一定解析;在应用检测环节,可以安排课后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检测,练习题分为基础过关、应用提升两大部分。以我国山东省威海一中为例,该校在地理教学的课后巩固复习环节,就针对学生当前学习情况,教师组在经过讨论之后对习题进行科学设置,并且在高中各班都建有班级地理学习群,学生在课后会针对地理学习内容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为之后学习计划的制订起到一定帮助。综上所述,微课程的应用使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与课后复习阶段发生变化,通过选择合理的微视频类型、制定辅助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利用视频在课堂上呈现地理细节、结合视频制定相关习题等方法,可以让高中地理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智华.“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8):60.

高中地理课程范文8

1.1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特点

高中地理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更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在教会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分析的的基础上,还要学生运用最基本的地理原理来探索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等。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设计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让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其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内容充实且新颖,选修模块更是涉及到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更加关注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同时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总的来说,新课程高中地理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1.2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知识结构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对地理学科的本体性知识、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地理教学实践知识等,这些知识结构是新课程标准下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学科本体性知识包括地理理论知识和地理实践知识,在地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对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多元化教学。范例教学理论等,要求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主动去弥补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教学实践知识则是指教师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将实际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给学生解答,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地理教学实践性知识,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二、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优化教学

2.1教师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理念的塑造离不开教师的旁征博引,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身知识的积累,积极探索地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尽可能的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另外,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提升,还应当尽可能的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传授学生地理知识,更是要延伸到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的地理环境和国情发展,多元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研究学习我国地理知识的热情。

2.2让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

众所周知,地理环境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将地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对生活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从学校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相关地理知识;利用学生熟悉的气候变化和四季的更替,来有针对性地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所带来的地理意义。此外,还可以通过了解时事热点,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这样必将对学生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从而实现高中地理优化教学的目的。

2.3深入研究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首先,要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分析。新课程的特点是形式新颖,增加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教材中引入热门话题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度,吸引他们深入到实际地理问题的探索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积极发现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引入到课堂上,辅助课堂教学,但应重视引入的方式方法,切忌过于繁琐,给学生理解带来难度。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找出对教学不利的地方,从而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

2.4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积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自己为主的教学方法,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发现,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可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师应当更多的扮演引导者,多多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充分优化教学过程。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