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范例

高中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范文1

一、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始终洋溢浓厚情感

情感是推动教学开展最直接、最有效、最明显的内在促进因素。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这一难度较大的工作而言,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情感可以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从而有利于教学各个环节的有序开展。我在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教学研究,既研究教材教法也研究教学对象,学生的一举一动能够尽在我的有效掌控之中,教学工作也始终紧贴学生身心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强烈的情感。在教学工作中应重点抓住三个方面:首先,注重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对不同基础与能力的学生而言,只有设置量身定制的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缓解畏难情绪,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可以通过分层设置教学目标的路径,让学生找准定位、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有效投入到地理学习的活动之中。其次,在地理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正面评价为主,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回答问题角度的新颖、作业完成的高质量,以及检测考评中取得的进步都予以表扬激励。这样的正面评价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获得更加明显的积极情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活动的快乐,乐于参加学习,主动开展学习。最后,在地理教学中还应该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通过外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情感。营造良好氛围,既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包括和谐的学生关系。在师生关系上,既注重自身态度的和蔼、语气的亲切,又要积极关心、帮助学生,指导学生学习技巧、弥补薄弱环节;在学生关系上倡导团结友爱、互助共进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相互帮助,让班级形成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

二、高中地理教学应当注重教学信息完善

许多教师认为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兴趣不高、参与度不深,导致课堂效率较低。实际上,教师如果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认真反思,就可以发现一些端倪,如果教师的教学工作信息量少得出奇,教材中有多少,教学中就运用多少,这种机械的固守教材的理念,会直接导致地理教学工作受到严重限制,整个教学不能够展示地理学科丰富多彩的魅力,使教学工作走进死胡同。所以在教学中应始终将教学信息的丰富完善作为有力抓手。例如,我在《全球气候变化》一课教学中,除了对教材中的信息进行阐述之外,还通过视频手段向学生演示了全球气候变暖之后带来的各种影响,并借用了目前社会上热议的《穹顶之下》纪录片,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及影响。这样补充完善的信息有效增强了地理教学课堂的生动性和吸引力,让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由此可以看出,丰富的教学信息对提高地理教学成效具有帮助,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教学信息的完善。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就应进行充分的研究,要从各种与地理知识相关的报刊中搜集信息,从互联网中下载所需的内容。无论是数据文本资料还是相关的视频资料,都可以通过多渠道的搜集来完成。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自主创新,可以运用成品的课件,但是决不可完全依赖于成品课件,要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地理教学工作实际需要,将自己认为恰当的、科学的、生动的、有趣的信息融合进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演示,可以取得更加丰富的效果。

三、高中地理教学应当体现互动促进效应

高中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愿望,教师要重视这一思想趋势,要能够在教学中与时俱进设计出贴近高中生地理学习要求、符合地理学科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有平台、有载体、有空间,既能够相互探讨研究,又可以集中集体智慧,将灌输的模式转变为探究的模式,使地理教学工作能够向着更加自主和素质化的方向发展。这对学生而言,也是提升自身素质的一次良好契机。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师生互动的促进效果,首先对学生的学习载体进行全面优化,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教师讲解、学生接受,而是通过设置合作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学习的集体,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衡编排,为接下来的地理教学探究奠定组织基础。其次,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将教学重点、难点体现在思考题的设计上。以《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为例,我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具有思维引领效果的提纲,要求学生分析交通运输的布局变化具有哪些方面的影响,造成这些影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扬长优势避免消极影响,怎样科学进行交通运输布局的调整和规划等。这样的思考题既紧密结合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又体现了对学生思维的引领效果。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还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实例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理解分析,从而达到巩固的效果。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不再简单评价,而是继续引导他们学会自我完善纠正、总结和提炼。对每一个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发挥点拨作用,给予他们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相互辩论研究,进一步总结完善学习成果,这也是增强高中地理教学中师生互动效应的重要手段。无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基础与能力,教师都应当在课堂教学环节为他们量身定制相应的角色、相应的位置,提供相应的载体与线索,让他们在地理学习中踊跃发言、积极思考。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点掌握的效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地理学习的思维能力,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高中地理教学应当结合社会生活因素

地理来自于自然,来自于社会,来自于生活,是研究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地球周边环境的一门重要学科。地理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强化与自然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地理教学应当是活灵活现的地理教学,而不应是脱离实际、死气沉沉的知识灌输。高中地理教学要始终结合社会生活因素,这一点应当为广大地理教师所熟知重视,并有效运用到教学工作之中。首先,我在教学设计时认真分析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寻找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大量的生活信息,使教学工作更加切合学生的理解实际。其次,我还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生活感知的理解效果,在教学引导过程中进行有效兼顾。例如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教学中,我除了结合教材进行讲解之外,还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通过回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列举我们身边一些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现象,并带领他们走出课校园,实地去观察一些河流的污染现状,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措施。这样将高中地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感知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理解效果。最后,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寻找与生活的切入点,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搜集资料,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各种状况,以及开展一些社会实践调查等。这些环节将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因素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对地理教学中能力培养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提高理解感悟能力。

五、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强化责任意识教育

知识、能力与情感构成了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三要素。有些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点的教学,将地理课堂演变成地理知识的记忆;也有的教师在近年来不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对情感教育重视不足,认为其属于软条件。实际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代青年的环境保护意识应当得到有效增强,环境保护要从娃娃抓起,只有从小开始,从学生阶段开始强化对学生的地理责任意识教育,才能够将这样的思想牢牢根植于学生脑海和内心,并伴随他们一生的行为习惯。我在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例如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学中,我带领学生认真分析了哪些灾害是由于人们的不当行为而造成的或是进一步加剧的,对破坏植被导致的水土流失引发洪涝灾害、人为破坏自然环境引发的沙尘暴等现象进行分析,对这些环境问题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因人类不恰当的改造自然而引发的环境问题具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怎样科学开发自然资源对人类产生良性回馈,将环境保护意识牢牢扎根于学生内心。学生在学习这一章内容之后纷纷表示,原来我们生活中许多灾害是可以避免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六、高中地理教学应当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地理教学重点在课堂,但绝非局限于课堂。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要始终牢记立体化教学原则,既要抓好课堂也不能忽略课外各种资源的整合,要将地理教学置身于广泛的空间进行拓展延伸,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我在教学中始终牢记这一原则,将课外拓展活动作为地理教学的有益补充,使其一脉相承。例如在《人口的迁移》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外对学生布置了一系列的拓展任务,如了解你身边有没有迁移的人口及迁移原因;调查这些迁移人口的性别、年龄、来源地;调查迁移人口的学历水平、主要从事的职业及收入情况等,这样的拓展性学习任务,对学生而言是一项全新的任务,既要求学生将地理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巧运用于实践调查与研究之中,同时也要求学生与自己身边的社会信息有机接触,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设计调查问卷、将收集的信息整理归纳,总结反馈这些环节,对学生能力拓展性作用更为明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广大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空间的拓展,经过一系列的拓展活动,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巩固,让学生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实践证明,课外拓展活动对提高学生地理知识掌握效果、增强其地理综合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七、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范文2

摘要:高中地理教学引入参与式,符合学生地理学习认知成长的现实需要。教师要对教学设计切点展开全面筛选,从学习主题、合作方式、训练设计等方面给出更多考量,找到更多适宜的教学设计切点,势必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参与式;取点

根据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固有特点,引入参与式教学设计具有较高适合度,能为学生深入学习创造良好条件。高中学生具有较为完善的独立思维,具备参与教学活动建设的实践能力,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机会,势必能够给学生带来更丰富认知体验。参与式教学设计需要严谨筛选切入视角,确定教学“取点”至关重要,以“取点”为引导,为学生参与规划清晰路线,为课堂教学组织设计提供主题线索。

一、取点主题,创设参与环境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有鲜明的教育目标和学习方向,目标和方向就是课堂教学的主题。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对教学制约因素有充分研究。首先,要深度研究教材学习内容,探寻学生参与学习的契机,为顺利启动学生参与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其次,教师要进行细致的学情调查,掌握学生的学习诉求,并根据学生学习接受特点,给出互动性设计;最后,还要对教学辅助手段进行整合优化,为课堂参与式教学展开提供优质服务。围绕教学主题展开参与式教学,为学生创设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激活地理课堂教学的氛围,形成良好参与学习的环境。如笔者设计《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①)》,这个章节的教学目标为:了解太阳能量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掌握分析表达地理现象三维空间分布图,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研究时,利用教材相关插图进行针对性讲解,并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活动。学生通过接受讲解,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解读,纷纷给出质疑问题———太阳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太阳辐射对地球造成了哪些影响?太阳辐射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热带雨林和亚寒带森林生物量有什么差异?对学生的质疑进行筛选整合,形成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展开重点讨论,经过师生共同研究分析,最终达成课堂教学目的。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活动是非常自然的参与教学设计。学生自己学习研究列出质疑问题,要比教师给出思考问题设计更有针对性。学生围绕学习主题材料展开质疑,这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的学习认知也是非常丰富的。

二、取点合作,丰富参与形式

学会合作是学生进入社会的重要技能。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发动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形式进行创新设计,以提升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忱。小组讨论是最为常见的合作学习形式,然而教师大多会不厌其烦地运用小组讨论,这无疑会催化学生参与疲倦感产生。因此,为提升学生参与学习效度,教师要在合作学习形式上给出创新设计。小组辩论、案例分析、数据整合、实地观察、实践测量、社会调查等,都属于合作学习可以选择的形式,也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参与机会,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也会更为丰富和鲜活。如在《地球的运动》相关内容的授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投放一个空白表格,让学生从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两个角度,找出“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等内容,要求同桌两名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找到相关内容进行填空。学生拿到任务后,查阅资料、翻看教材、展开讨论,逐项解决相关问题。成果展示时,教师用手机拍照,将学生填空结果传送到多媒体上,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对评价。教师对学生讨论情况给出专业点评,指出优点,也点到缺点,并给出矫正思路。一般情况下,教师要组织四人或者四人以上小组展开合作,但人数太多,反而容易出现懈怠现象,小组合作成为个别人的学习,其合作意义就大大降低了。教师这里只让两个人合作,大大提升了参与度。教师利用手机拍照形式展开合作成果,也给学生带来全新感知体验。

三、取点训练,提升参与品质

地理教学训练设计引入参与意识,可以从不同维度展开考量。在训练设计阶段设法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训练任务的设计、筛选、确认,这对学生是一种全新的历练。因为设计作业内容历来是教师的特权,如果放手让学生进行设计,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触动有时会更为剧烈,在设计训练操作中形成的学习认知也固此会更深刻。地理训练内容中多设计一些参与性任务,也能够成功引导学生展开参与性学习探究。如案例搜集、信息整合、实地观测、走访调查等,都属于地理训练范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地理训练任务中借助网络信息展开参与学习,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如网络信息搜集整合、网络地图运用、网络案例查找等。如《地球的圈层结构》训练设计时,教师给出“地震波的利用”研究课题: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践操作活动,并给出研究方法:观察、分析、推理、讨论。各个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具体分工———有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的、有查阅教辅资料的、有进行实地观察的,最后小组集中讨论研究,推演出探究结论。经过一番准备,各个小组都按时完成了研究任务。其成果也表现出一致性,说明学生学习具有较高成效。教师为学生布设研究课题,这是发动学生参与训练的最重要方式。学生经过个体、集体学习研究实践,逐渐理清研究方向,并形成更多研究成果,其参与价值得到有效彰显。学生是否有参与训练实践的意愿和能力,关键要看教师是不是有敢于让学生参与的胆识。让学生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形成学科能力,这应该是地理教学的最核心追求。参与式教学方法运用,与新课改素质教学是一脉相承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教育理念。教师要对学生参与视角展开多重探究,找到最佳切点进行教学设计,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参与是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行为,符合辩证法哲学原理,具有普适性,值得教育工作者给予更多关注。

作者:谷锦华 单位: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越来越重视核心素养的培育。高中阶段的地理是属于比较难的一门学科,知识点会很多,学科的复杂性也强过其他科目。面对这些学科特点,教师也面临着挑战。地理教学中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凸显核心素养的培养呢?这是文本着重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地理教学;核心素养;高中;素质教育

一、引言

教育部在2002年不断推进新课改,改革之势不可阻挡。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应该在凸显“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我们指的核心素养并不完全是一门科目的成绩好坏,而是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一种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可以高效率吸收地理知识,并且可以在学习的同时发散思维,提高个人能力。

二、地理教学中凸显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对于学生现阶段面临高考,学习时间紧,内容量大,学习内容难度高等问题,很多老师都放弃了对于学生教育的多元化和素质化。所以面对现在这种现状,我们需要多关注地理教学中凸显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同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填鸭式教学”和“应试教育”都违背了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在学校里面,很多学生因为找不到学习方法而苦恼,这就是“填鸭式教学”的表现。如果是素质教育,学生就不会因为找不到学习方法而产生一种烦躁的情绪。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一个学生可以受益终身的事情。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思维的转变。很多调查研究表明,中国的孩子在实践上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小孩。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一种自由的、开放的态度,西方的家长们鼓励孩子多去实践,而不是局限于理论。而中国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差的原因在于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研究。这就是中国现在对核心素养的研究的现状。

三、地理教学中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

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一个学生的行为举止,思考能力等方面。对于在地理学科这种核心素养的培育上,主要通过对知识点的灌输,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开阔视野。高中地理的主要知识包括读图能力,人文思想,还有综合思维,这些都是必备的素养。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会要求有一定的识图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地理的学习,是对于地区的认知和了解,学生可以了解到其他国家不同的文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往往会有几个问题。第一,因为学科复杂性采用题海战术。地理是相对灵活的学科,如果单一的刷题,虽然可以快速提高成绩,但是无法一直保持的。地理的学习要融会贯通,根据辩证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对于地理问题我们不能采用题海战术,要掌握知识点,活学活用。在地理学习期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巧妙地利用各种地理学习的资料、文献等等。文献是用于记录以前的经验和传播知识。而对文献的查询和利用,对于文献的反复识别,整合利用都是有用的技巧。比如,在高二地理中学习必修三的遥感技术的时候,在数据库中对于关键词的搜索得到的结果有很多,但是可以用于学习的却不多,这个时候有大量的无用的信息,那么我们就需要去整理资料,信息检索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时候文献的检索起到了重要作用,用相关信息在数据库中找到更精准之类的办法,方便快捷,并且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受到反复出现的资料影响。信息检索有效地节省了学习的时间。遥感技术和我国信息技术有关,如果仅仅讲遥感技术,而没有资料的支持,光凭理论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如果让学生结合多媒体教学的PPT,视频等等,将内容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

四、地理教学中凸显核心素养的意义

高中阶段是一个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为他们在这个时候是即将踏入社会的时间点上。而地理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在成绩上,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影响。对于文化的核心素养是指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在这个过程里面,学生受到文化的影响做出的选择,同样是重要的。学生形成的文化选择和文化态度,也一样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产生着影响。所以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老师来说也是重要的责任。这就是关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凸显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影响学生一生的财富。

五、结束语

在地理教学中凸显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改革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散学生思维,扩宽学生视野。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并且为之奋斗的目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财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这项研究不是盲目的,是有动力和目标的,而这项研究更需要更多的人一起来完成。

参考文献:

[1]胡继中.“六环六让”高效课堂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鲁教版“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4(10):47-49.

[2]胡继中.“创”“引”“扶”“放”四环节教学模式的思考—以鲁教版长江流域(第二课时)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综合版,2015(4):40-41.

[3]胡继中.高效情境模式活化教学细节一从一节市级地理公开课谈起[J].教育科学论坛,2013(2):45-47.

作者:陈燕 单位:泗阳致远中学

第三篇: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的渗透

[摘要]环境教育是环保理念的宣传方式之一,每个人都应充分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特别是高中生正处在知识积累和世界观渐渐成熟的阶段,对其进行环境教育,使之树立环保理念并身体力行尤为重要。所以,环境教育要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高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在教学中灌输良好的环境保护思想,更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高中地理;环境教育

在当今社会,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及资源紧张的现实,使关注环保、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很多国家的共识。可以说,从一个新的视角和高度来审视环境保护有助于环保理念的全面推广,对当今及未来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树立环保理念、践行环保措施是每个公民都应具有的认识。对青春期的高中生而言,环境教育更应该贯穿其中。

一、对照地理教学要求,梳理教学现实问题

现阶段我国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及环境教育亟待加强。高中地理课程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将环境教育渗透到课程中,可以使两者相互促进。但是,面对环保的新要求,我国的环境教育情况不理想,很多时候难以满足当今环保形势的发展要求。反映到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是教师认识不到位,对“地理+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中只是把环境教育停留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上,缺少详尽的教学计划和灵活的教育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难以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对环保理念的践行。

二、围绕教材核心要求,突显环保发展理念

(一)认真领会知识点展开实践

关于环境教育的知识点可以说体现在教材中的每个章节,地理与环境是两个息息相关、密切联系的概念。因而,环境保护理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很紧密,在此基础上灵活展开教学,更容易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感同身受。如教材中的《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章节,教师可结合目前我国快速发展的旅游经济,以及近年来在旅游中各地突显的环境污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调控好旅游经济的同时,有意识地去关注一些地方在旅游环境开发中对环境资源过度消费的问题,会使其对环保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同时,思考如何提高国民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倡导关爱环境、文明旅游的风尚。

(二)充分解读知识点拓展信息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许多环境污染事件,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如,教材中关于环境污染与防治章节内容,可结合2005年11月发生的污染事件展开教学:吉林市中国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装置硝化单元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域,引发重大水污染事件,甚至造成哈尔滨全市停止供应自来水,形成了长达100多公里的污染带流。通过结合这个事件开展教学,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使其对环境污染给人类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有了感官的认识,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紧密结合知识点开展调研

理论知识来自于实践,教学中根据知识点,教师可适当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在实际调研中思考和印证教学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学会思考,试着解决问题。如,安排调研题目,教师组织学生带着课题对学校附近化工厂进行调研,问题包括:化工厂生产对周边环境有哪些影响,周边树木为何会干枯死亡,为何附近居民患肺病者比例逐年增多,飞扬的煤粉对人身体有什么影响等。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释疑、讨论及撰写调研报告,思考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如何杜绝、自己对保护环境能做些什么等。通过这类活动,大大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吸收和应用。

(四)正确解读知识点关注环保

在完成教材知识点教学的同时,要将环保与现代相关的活动结合起来,做好课堂知识点的延伸,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如与环境保护相关联的纪念日、国内国际环保治理相关的活动、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如植树节、世界环保日、世界水日等,让学生了解纪念日设立的时间及背景、关注研讨会的议题及将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等,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动的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丰富环保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环保理念

教师除完成日常当堂教学任务外,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环保实践活动,如,布置课外作业,让环保意识融合践行到实际生活中,要求学生通过每天做一些与环保相关的行为强化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比如,教室内栽种各种绿植,美化净化环境等;树立节约意识,养成随手关闭电脑等电器的习惯;尽可能不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及塑料餐盒等;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等,推动学生环保习惯的养成。

四、丰富优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相应对教学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即要结合实际展开教学。老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可借助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互换角色,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启发、重引导,尽可能不要包办,让学生在实践中围绕教材,结合实践经验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总结结论。通过这种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认知的机会,并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熟悉及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灵活运用。再如,可借助现代丰富的多媒体手段,组织学生观看环保题材的影视剧,推进学生主动学习,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通过环保作品、环保摄影展画展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环保体验和感悟,使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理念深入人心并身体力行,共建人类美好环境及美好生活,进而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促进学生主导地位的养成,确保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目前,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为世界所重视,将环保理念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是提升青少年环保意识和行为的有效措施。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向学生正确传授环保理念,为全社会环保理念和认识的增强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陈新红.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科技信息,2010,2(17):241.

[2]李瑞霞.地理课教学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措施[J].科技学院学报,2010(4):92-93.

[3]凌平生.浅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环保意识[J].科教文汇,2009(17):204.

作者:杨绪敏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探讨

摘要:德育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笔者仅立足于自身教学实践,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发表个人认识与看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挖掘课本内容,抓住一切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高中地理;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一、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信息的快速传播,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变得越来越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德育教育,是时代变革的要求,它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但是,有些教师却认为德育渗透与地理教学没有什么太大关联,甚至一些教师单方面地认为,德育是班主任和政治教师才需要关注的事,和自己的日常教学无关,因此弱化了本学科教师应尽的道德教育方面的职责。有的教师虽然在授课的同时给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但是在课堂上往往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无法让学生体会德育教育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也无法带来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事实上,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与德育教育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应该摒弃旧的教学理念,注重地理学科的德育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

1.深入钻研课本内容,有效挖掘德育素材

地理教学课堂是教师传授学生地理知识、渗透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想方设法地将课本教学内容与德育素材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目标的更好实现。在整合高中地理素材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实际生活体验,对现有教学素材内容进行一些扩展和延伸,以此来有效促进德育教育的渗透。例如,笔者在教学“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时,考虑到如果单纯地从知识结构、基本原理的角度为学生进行讲解,不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用心研究课本内容,结合理论知识巧妙地将当今社会资源分布情况、环境污染、人类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等问题融入其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书本中知识的含义。在授课的过程中,笔者向学生发问:为什么有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当地政府和人民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却一直没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进这一问题?学生根据笔者给出的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水土流失治理与保护的主要方法是恢复地表植被,但是这样做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他们不愿意积极配合;有的说有些人只考虑眼前的利益,或者自私地认为只要自己这一代能够受益就行了,从不考虑子孙后代的后续发展,因此政府应该想尽办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还有的说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控制水土流失并不意味着人类不发展、不创新,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与自然能够更加和谐地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课本素材,以此来促进德育教育的更好渗透。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传播德育思想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尽管一些地理教师也会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但是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枯燥单一,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时代的学生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价值观上同之前的学生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如果教师还只是用原先老旧的教学理念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就很难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维护海洋权益”时,笔者力求使学生在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海洋领海中捍卫我们国家的主权,如何享有我们该有的权益。在课堂伊始笔者先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所了解的海洋知识和信息大部分来自于电视、新闻媒体,因此难免会感觉离我们很遥远,现在请大家来说一说维护海洋权益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学生针对笔者给出的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大海里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有的说中国海洋领域现在还缺少很多专业的人才,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从自身做起希望将来有朝一日能够为祖国的海洋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还有的说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要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居安思危,为国家早日成为海洋强国尽自己的一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德育教育很好地融合在教学设计中,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所学知识,提高德育渗透效果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所学知识,以此来激发他们的自主参与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笔者精心准备了许多趣味性强、发人深省的探究性问题,组织班内学生开展相关主题探讨,在合作探究中让他们体会地理学科的巨大魅力和文化思想。例如,在学习“城乡建设与生活”内容时,笔者事先在课下让学生通过分组调研、互联网、书籍搜索相关资料等方式,来深入了解课本知识,课堂上再请小组代表发言向班内学生展示调查结果,详细介绍在课下调研过程中所发现的现实问题和所得到的心灵感悟。笔者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将自己的想法和认识逐一表达出来。有的小组从城市与乡村近几年的交通工具入手进行分析,以此来突显改革开放之后乡村建设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有的小组从城乡群众的居住环境入手,以多媒体图片的形式从空气质量、植被数量等方面来分析城市化建设对生态以及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通过上述的探究式学习,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更加客观地看待城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并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综上所述,地理课堂是教师传授地理知识、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只有如此才能将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慧君.刍议高中地理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

[2]李春梅.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得与失[J].西部皮革,2017(12).

[3]王明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探究[J/OL].华夏教师,2017(17).

作者:黎兆生 单位:江苏省高邮第二中学

第五篇:情感态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面临新一轮的改革,高中地理教学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目前学者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将此与高中地理教学联系起来,为我国教育做出重要贡献。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情感态度;高中地理;实践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概述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它实际上是学生品德和态度的体现,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定义众说纷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人们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品质,情感是人们的道德、理智和美感的综合;态度则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持久的特征,如诚信、创新、宽容等;价值观则是人们对于问题所持有的立场,与人的知识、心理息息相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符合我国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地理学科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拓展眼界、提升地理素养的同时还增强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具体而言,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同时会逐渐正确认识国际关系,增强自身的环境意识、人权意识、和谐平等意识等。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现状

高中地理教材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明确要求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价值观。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应用并不让人乐观,种种问题困扰着高中地理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并非多余,它是一个人成人成才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另外,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反馈,学生主动性不够,动力不足,被动的、完成任务式的学习方式使得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情感态度价值观教未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或者是思想境界的提高,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受到影响。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时并未对地理教材深入理解,未能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高中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覆盖面很广,既有商业内容、交通经济、环境,同时还有工业、人地关系、人权等,编排教材的老师将素质教育与教材紧密结合,教材具有更强烈的时代特色,然而这些并未被地理教师所消化和理解。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世界,了解各项事物之间的关联,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之心,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对自我的探索,促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心灵的内外平衡状态。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培养,个性得以解放,对真善美有更正确的认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中,学生会掌握与人相处的原则与他人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为学生正确认识生活、工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总的来说,高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与世界相处,与大自然相处,与自我相处。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能够培养更多充满正能量的优秀人才,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提升国民素质。

四、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践

结合教材内容展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挖掘地理知识的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消化教学内容,在遵循基本的社会、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自然、人文、经济和政治多方面的内容,地理教师要结合教材具体内容进行系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实践,把教学落到实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践要从多个方面思考,教师要注意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环境,鼓励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教师还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适当监控和正确的引导。高中地理知容量大,各种天文地理知识令人眼花缭乱,有的知识难度较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挫败感此时,地理教师则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把握机会进行启发和鼓励,借助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中。创设教学环境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有效方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调动起自身的各种感官,全身心投入教学,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得更加活跃,在思考、疑惑、惊叹和反思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教学更符合当下的教学要求,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合作,与人良性竞争,共同发展。地理学科离不开实践和动手操作,教师可以针对某一课题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去调研并整理出最终的结果,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和分享,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当前,我国倡导的素质教育重视课程改革、德育工作、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考试评价制度几个方面的内容。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作为教学的重心,学校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品德思想的教育,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教学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仅仅是增强学生的认知显然违背教学的真正目的,忽视学生在学习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则很难维持认知学习,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高中地理教学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强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J].王筱秋.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2]问卷调查法研究综述[J].郑晶晶.理论观察.2014(10)

[3]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实践[J].安迎春.考试周刊.2014(62)

作者:刘占彬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第六篇: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地理教学;情境体验;实验;地理图表;问题;多媒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渐被淘汰,新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部分专家、教师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下面,笔者就高中地理教学中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谈一谈自己的认识,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这一方法开展地理教学。

一、情境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情境体验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体验,更好地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地理知识涉及面广,而且内容较为繁琐,很多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高中地理是高考文综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对学生的高考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做好高中地理教学,教师可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对地理教学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情境中,进而更好地感知地理知识,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实验来引导学生体验。教师在利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若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利用实验来引导学生体验。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出来,并在实验中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利用实验,学生能够融入其中,通过亲身的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利用“冰山现象”小实验帮助学生融入到相关情境中,这样,学生能够对地理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地了解相关知识。又如,教师在讲解“季风”一课内容时,就可以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帮助学生了解季风形成的原因。在实验中,教师只需将教室的门窗紧闭,然后将两根卫生香点燃,让香燃烧产生的烟能够垂直向上,之后在香的两侧同样的距离分别放置一个电炉和一盆冰块,让电炉保持5分钟的正常运行。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烟的变化。最后,教师将电炉和冰块的位置调换一下,让学生再次观察烟的变化。学生通过两次观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在电炉正常使用时,电炉一侧的温度升高,气压降低,而冰块一侧的气压升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卫生香的烟总是向电炉方向飘。由此,可以说明季风的成因。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的利用来查找更多的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合理的编写,并制作成一个完整的视频。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来传授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2.利用地理图表来引导学生体验。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图表,引导学生通过图表来更好地掌握知识。地理图表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其中包含了很多的资源。教师通过对地理图表的应用,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并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地理规律。这样,学生就能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为以后的地理学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体验。高中地理教师在采用情境体验教学模式时,可以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体验。比如,在讲解“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城市服务功能?你们知道城市可以分为几个等级吗?”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学习相关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主动地融入到问题情境中,这样能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进而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成绩。

4.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体验。多媒体能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体验来掌握地理知识。比如,在讲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一课内容时,若是教师单纯地运用语言讲解,那么学生是很难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究竟是怎样出现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或者通过动画形式将这两种现象的形成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看,以此促使学生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进而通过自己的视觉体验来掌握相关地理知识。

作者:王吉琳 单位:酒泉市实验中学

第七篇:高中地理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师要正确地进行指导,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实际情况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能力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通过自主钻研解决遇到的难题,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不断地去获取知识和总结经验。地理课程内容本来就比较复杂,学生接受起来难度大,要想全面掌握必须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本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原则和具体对策做了详细的论述,力争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提高。

一、自主学习的意义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更加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应对社会的变化,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目前高中地理课堂仍然是教师占据了大量的时间用来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的质量无法得到提升。所以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去克服,不能对教师产生过多的依赖,学生要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增强终身的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学习的原则

1.主动原则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的学习具有很浓厚的强制性色彩,学生只有把教师规定的目标完成才能算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完全没有动力和兴趣,更多的是觉得无聊和枯燥,无法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转变原有的理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把学习自主权交还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取得进步,不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只有长时间这样坚持下去才会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2.独立原则

教师在学习中起的是指导作用,是教学中的配角,学生才是主角。例如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思考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出相应的提示进行指引。这样就会降低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程度,让学生自主地去完成学习活动,独立的解决遇到的难题。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自主学习达到学习目标,实现自我的提升和突破。

3.有效原则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改善。把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让学习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对于解决同一个问题,不仅花费的时间少,而且考虑的也更加全面,学习的质量很高,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自主学习的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愿意参与进来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地理的知识包罗万象,教师可以结合其中的内容设置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主探究。例如在讲解区位分析时,丰富多彩的区位选择案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现象不断地深化联系到教学内容,这种方法更加容易接受,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认为学习知识就是一次奇妙的探险,极大地增强了地理教学的吸引力。

2.引导学生投入

教师要将学生带入进来,亲自去学习新的知识,领悟其中的奥秘,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魅力。要给学生创造出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通过感官的配合达到学习的效果,要通过观察、动手、动脑、讨论等方式发现地理的特征和规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锻炼,挖掘出学习的潜力,运用自己的优势合理的安排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对于简单的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讲解,通过互换角色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3.形成完整的体系

高中生虽然能够掌握每个知识点,但是却不能把不同章节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刚上课的时候要先温习之前学习的知识,再和新的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构建出清晰的地理认知结构。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相互之间并不是独立的,是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关系,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在融合的过程中提高地理水平。

4.加强知识的梳理

地理内容琐碎复杂,需要记忆的理论很多,很容易发生错记混用的情况,所以要进行清晰的梳理,更加有序地展现出来。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各知识点的关系,提高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有规律性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而且梳理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简化整合的过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研究,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明泽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四中学

第八篇:微课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的融合

【摘要】本文主要以微课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的有效融合为重点进行分析,结合当下微课在自然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主要依据,从融合微课引入新课、融合微课进行情境模拟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其目的在于加强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自然地理;微课;教学融合

因微课自身具有的独特优势,致使其得到了广泛利用,为了满足素质教育要求,将微课融入到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其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氛围,使班级内部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自然地理教学活动中,保障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质量。但当前微课在自然地理教学中依然存在些许问题,为了保证微课的效用充分的发挥,需将其存在的问题切实的优化,具体措施如下。

一、目前自然地理教学中微课应用现状

第一,并不适用于所有地理知识。利用微课能够详细阐述知识点,但并不代表所有的自然地理知识都能利用微课来讲解,因微课自身对时间有一定要求,所以并不能利用微课讲解所有知识点,比较简单的高中地理知识点能够利用微课教学,但是相对繁杂并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还是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胜,过度依赖微课教学,会导致教学效果受影响。因此,知识点相对简单的能够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而知识内容较繁杂的杜绝利用微课教学。第二,科学处理微课与自然地理间的关系。微课与各学科间并非是单一的从属关系,若是需要互相融合,共同进步,需利用新兴教学法,构建明晰的教学主题、丰富教学资源、营造真实情境,以便微课更好的服务地理学科。第三,微课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当前学生所了解的自然地理课堂模式还比较单一,表现形式不够灵活,特别在一些微课比赛网站中所上传的比赛作品,诸多都是利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制作方法也只是单单依靠摄像机记录,所以需要注重其多样性表现形式。第四,需明确微课设计主题。诸多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研发、利用微课时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开展微课教学动机也是多样化的,诸多自然地理微课内容都出自于微课比赛中,诸多微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比赛,因此在设计微课时需明确设计主题,展开针对性设计。

二、微课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的有效融合

1.融合微课导入新课。新课的导入质量与课堂教学效果有莫大关联。教师在讲解新知识点时,可以融入一些有关新课的音频或是视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为教师后续工作有序进行提供依据,比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一些关于天体的图片与新闻等制作成微课视频,这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加深对《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课中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2.融合微课详述知识。全面讲解知识点是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的基础。高中自然地理这门课程分为自然地理、人文自然地理等,各个部分都是依据有关内容展开的系统安排。比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有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五部分,这五部分又分为四小节,其中每个小结都是由许多知识点结合起来的,用10min的时间将一些重难点知识融合起来,构成一个具有针对性的微课,让学生展开反复研究。还能让学生依据自身学习情况,通过观看微课视频的方式进行复习。比如,高中自然地理中掌握了地形特点、自然地理方位、经济条件等以后,再利用微课进行描述。3.融合微课探究知识点。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相对初中来讲比较抽象。因此在对高中自然地理进行教学中,需依据具体状况,采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高中生构建科学的自然地理理念奠定基础。比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有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动画视频,让学生了解气压带与风带形成过程,进而有效掌握此种天气状况。并且部分自然地理理念,比如地球公转与自转等概念皆能够利用动画进行演示,从而帮助学生掌握。4.融合微课创设情境。自然地理科目的空间与时间相对较广泛,这便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自然地理知识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空间位置进行紧密结合,例如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含义,能够应用动画软件来演示地球公转或是自转的方向、时间以及角速度等知识点,教师可以进行适当讲解,切勿过度依赖微课,以免适得其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与应用模式,并逐渐发展为教学研究的主体。当前,微课相关内容还相对匮乏,只有收集丰富的微课材料,才能保证所制作的微课具有高效性与趣味性,使更多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保障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贾会莲.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才智,2016(20):63.

[2]宋占飞.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25):169-170.

[3]马玉萍.高中地理微课的设计与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3):167.

作者:罗兆旭 单位: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第九篇:高中地理教学问题导学法应用

[摘要]问题导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而且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热点话题、生活情景、角色扮演、图形信息引出问题,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地理知识。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高中;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法优点突出,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能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引出问题,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实施问题导学法。

一、以热点话题引出问题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教师应注重引入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与分析地理问题。例如教师可借助一些热点话题巧妙地引出问题,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教学。实践表明,融入热点话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更高,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因此,教师应多了解一些热点话题,寻找热点话题与地理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充分发挥问题导学的优势。例如,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在河北设立雄安新区,以更好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教师可以以该热点话题引入相关的地理问题,要求学生分析:1.京津冀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2.河北省植树造林,构建京津冀生态屏障,分析该生态屏障的位置及生态效益。分析:教师以热点话题引出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提出的两个小问题难度不大,第1问中,京津冀地理位置比较固定,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不难回答。第2问同样对生态屏障位置发问,并要求学生分析生态效益。学生应从“屏障”找突破口,分析屏障所处的地形与方位。另外,分析生态屏障的生态效益应注意回答的全面性,既要从地理位置方面分析带来的好处,又要从环境方面进行分析。以热点话题引出问题,既能让学生了解热点事件,又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应用所学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多借助热点话题引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不断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

二、以生活情景引出问题

高中地理知识多而零碎,部分知识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教师可考虑从学生生活情景入手引出问题,要求学生借助所学地理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同时,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一方面,因问题从学生的生活情景中来,学生对相关情景较为熟悉,会更加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解决问题后,成就感油然而生,能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强。例如,在讲解《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所在地学生较为熟悉的工厂为切入点引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解答:1.某工厂为什么选址在该位置?2.该工厂给周边经济造成哪些影响?分析: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工厂入手,引出相关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问题难度并不大,学生从自然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方面进行分析,不难得出答案。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教学时,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出问题,鼓励学生利用所学进行分析,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生活出发提出相关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进行解答。

三、以角色扮演引出问题

教师应不断创新问题引出形式,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新颖感。可采用角色扮演法引出问题,使学生切身体会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分析、去探究。实践表明,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出问题,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能够顺利达成地理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可介绍说我国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西起新疆,东至沿海各省,都能种植油菜花,并向学生展示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示意图,而后要求学生扮演“教师”角色提出相关问题,并为其他学生讲解如何解答。结果一些“教师”提出如下较有代表性的问题:1.分析我国东南部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分布的基本特征,并解释原因。2.分析新疆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并解释原因。分析: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扮演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并为其他学生进行讲解,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两个问题难度不大,但都具有代表性,说明学生确实动脑筋思考了。要想顺利解答问题,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等值线基本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扮演“教师”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回顾相关知识点,最终其他学生结合不同地区气温、地势、油菜开花日期等顺利地解答了问题。学生扮演教师引出相关问题,并为其他学生进行讲解,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以图形信息引出问题

高中地理知识与各种图形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善于借助图形引出问题,这不仅能锻炼学生读图能力,而且图形直观性强,蕴含的知识点多,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世界部分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如下图),要求学生回答相关问题:1.A地区处于我国华北地区,牲畜饲养方式主要是什么?2.B区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其发展的有利区域条件有哪些?3.分析B、C两地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性。分析:第1问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学生所学不难得出答案,即“以家庭圈养为主要方式”。第2问中,根据图形信息不难判断B为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由此可知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分析其发展的有利区域条件时应注重从草类、人口分布、交通条件入手。对于第3问,综合分析B(大牧场放牧业)、C(乳畜业)区位特点及因素,从人文特点、自然特点方面进行比较即可。上述题目难度一般,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世界地形图,明确不同位置的地理状况,根据所学进行分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多借助图形引出问题,多提出一些综合性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方法较多,问题导学法优点突出,教学针对性强,教师应把握问题引出的关键点,借助热点话题、生活情景、角色扮演、图形信息,灵活、巧妙地引出问题,充分发挥问题导学的优势,更好地为地理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婷婷.浅谈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2).

高中地理教学范文3

地理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它囊括的知识与大千世界紧密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恰当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环境、日常生活融合起来,进而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本文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具体实施的策略和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丰富的地理知识,可以打开视野,认识世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从地理这门学科本身所具备的特性来说,其蕴含的科学和知识,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其知识点的涵盖面能细致到我们的住行吃穿,甚至是国家的政治和军事问题。所以,高中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懂得走出课本,走入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进而真正实现地理这一学科的功能和用处,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反观如今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一般采用的还是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在课堂的参与中只是作为接受知识的客体。在这种单一枯燥的课堂模式下,原本在实际的生活中具有灵活性的知识点,变得固定和死板。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了解和观察,只注重自己对知识点的讲解,导致地理这门学科在学生的印象中变成了一门理论化的科目。教师没有将知识的运用引导到生活中来,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就的得不到突破和提升,只会死记知识点。而机械的记忆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灵活地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合到地理教学中来,让学生深化自身的学习。

二、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时代要求和具体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是顺应时代的需求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视野开阔、知识与理论结合能力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良好的地理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地理这门科目的实用性也渐渐在大众的视野里变得显著和清晰。社会的变化在改变着地理教育的要求和规格。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教材内容的形式从原先的以文字论述为主发展到如今的图文并茂。教学方式上则是教师要能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将教学内容和生活相结合,并且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有真正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懂得实践操练。这也是这个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和需要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能只着力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一个巴掌拍不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改变自身固有的学习方式。多参与课外的实践和活动,走出课堂,走出课本。例如,我在教高一学生地理上册的《认识各类岩石和地理地貌》时,我会利用学校在对学生集体组织的郊游的时间,布置给学生课外的学生任务。以小组的形式,让他们在郊区采集比较常见的岩石的标本,然后再在课堂上让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并选取其中一种表述该岩石的特性以及常分布的地点和区域。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在玩与学中探索知识的欲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把生活化的学习方式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课堂笔记的抄录和记背,而是在灵活多变的学习环境下,学会自我调整和积极探索,这样有利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创设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度,和教师创设的课堂环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轻松、有代入感的课堂氛围和环境,让学生能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意见,激励他们个性化学习的发展。例如,我一般会在学期期中时开设一个地理的趣味知识点问答竞赛,学生们的座位以围成一个面向讲台的弧形的形式排列。讲台前方是一行评委和主持竞赛的同学。教师在竞赛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一个辅助的调节者和引导者。这种竞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地理知识,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隔离感。为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地理生活化教育模式将课程内容和日常生活有效的而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和误区,有利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学会利用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同时,教师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下,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一昧的死记硬背,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该要更加灵活。地理这门学科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在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中,还需要教师不断结合自身经验和学生实际的课堂反应,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从而真正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

作者:徐林海 单位:贵州省瓮安县第二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思考

摘要:

地理学科知识与自然社会现象之间关系紧密,这就为地理课程的低成本实验和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基础与优势条件。从“大气保温作用”的模拟实验深受启发,我们应着力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并开展探究实践活动,这是地理课程的应有之义,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根本要求,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

关键词:

高中地理;低成本实验;生活化教学;思考与实践

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应相互交汇,有效融合起来。如果缺乏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学校教育就会因缺乏活力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地理学科而言,它是一门以社会实践为支撑的基础课程,并且“来自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正是地理学科自身的价值所在,同时又是开展以生活化为主的开放性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以社会生活之水,绽放教学实践之花”,应成为激发地理课程教学活动的根本追求。

一、低成本实验内涵和“大气保温作用”模拟实验

什么是低成本实验呢?就是完成一次实验所支出的成本少而低廉。地理学科中的低成本实验就是通过使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废弃物品以及对建设材料的有效制作而开展实验的一种探究性实践活动。它既可拉近地理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又能让学生从中深切地感悟到“地理生活,生活地理”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潜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用结合能力。以“大气保温作用”模拟实验为例,这是我参加过的一次教学观摩公开课的现场实验。①实验目的:借助生活实物,解析地理原理。②所用器材:1.5升的矿泉水空瓶2个,2.5升的塑料空瓶1个,温度计2支,适量土壤,还有剪刀、手表、纸和笔等。③操作步骤:首先,把2支温度计分别编为A、B,用剪刀把3个空瓶拦腰截断,把2个1.5升的矿泉水空瓶底部平放;其次,把相同量的土壤分放其中,并分别插入A、B温度计,其中一个用2.5升的底部半截塑料空瓶套上去;最后,再把两个装置放在室外接受阳光照射,观察温度计的升温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观察一次,并记录温度,比较温度差别和各自的变化情况。④实验结论:温室阻止空气交流或热交换,使室内产生增温现象。诸如此类的地理小实验用材较少、取材方便且简单易做。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逐步积淀学生的地理素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换言之,低成本地理实验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

二、对开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简要实践与思考

上述实验启示我们,积极开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活动,既可凸显新课程“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又能在“低投入、高收益、良性发展”中攫取寓教于乐、事半功倍且持久深刻的教学效果。

1.创设生活情境,有效激发主体学习意识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难道它是与生俱来的吗?又能否自然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是在课程实践活动中被激励、唤醒、鼓舞并逐步培养起来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丰富多元的生活化教学是激发并增强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例如,在教学“大陆气候”内容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直观演示了我国西北部地区“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民风民俗情境,以生动形象地说明大陆性气候日温差较大的特点。再如,在“季风气候”内容教学时,通过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来铺设展开。如此丰富的课前导入和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传导性与感染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进而不断增强他们的主体学习意识。

2.链接生活认知,有效增强学用感悟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它着力强调了“学与用”“知与行”的相互作用对于培养学习者感悟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生活阅历和思维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积极有效地开展生活化的课程实践活动,引导并促进他们更好地学用结合与深刻体会。例如,在教学“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内容时,教师可结合湘菜的辛辣风格和湘人“无辣不成席”的生活习性,把其与粤菜的清淡风格相比较,两者相去甚远;还可以结合“南船与北马”、南北方屋顶差异等社会生活现象,充分说明气候影响的作用之大。此外,北方地区的冬季天气寒冷,又比较干燥,因而北方人或长期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们多患有风寒病;而南方地区冬季气温虽然不低,但由于湿度较大,长期生活在这种气候环境下的人们多患有风湿疾病。

3.寻求生活支撑,有效突破重点、难点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高中校园内始终流传着“理科之难,在于物数;文科之难,则在于地理”的说法,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来说,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比较容易掌握,然而由于其内容丰富多元,且技能性、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若思维的逻辑性和想象力比较薄弱,就难以对知识理解到位、掌握到位。尤其在题目训练或各类考试中,有许多学生深深感到或是不会答题,或是难得高分,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如何对待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难点教学内容呢?我们要寻求生活的支撑。例如,在讲解“经纬网”的知识时,尤其在解答“某人从赤道以北40千米处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和正西四个方向各走100千米,最后他位于什么位置?”之类的题目时,许多学生都无从下手。教师可借助如篮球、乒乓球之类的体育活动,向学生简单地解析此实验,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4.加强生活实践,有效促进手脑能力培养

皮亚杰指出:“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三者之间的密不可分。”而“大自然就是一本绿色的课本”,能让学生从中获得快乐学习、深刻感悟和综合发展。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为培养学生“地理生活化,生活化地理”的综合能力素养,发挥着引领和桥梁的作用。以湘教版必修Ⅰ为例,其中第一章第三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内容中,蕴藏着“南北方楼间距不同”“房屋朝向”“夏冬季节学校作息时间不同”等生活元素;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内容中,蕴藏着“家乡的山是如何构成的?”“山上岩石属于哪一类?”“鹅卵石为何是圆的?”等生活元素;“乡土地理”内容中,蕴藏着“本地土特产及其形成原因”“本地房屋建筑和服饰文化”等生活元素,这些都是吸引学生开展生活实践、加强手脑能力的优质资源,我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和充分利用。

综上所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社会生活原本就是地理知识教学的鲜活题材。教师要努力通过创设情境、链接认知、寻求支撑和加强实践等方法,积极开展地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为赢得较低成本、深入浅出、增进学用、厚积薄发和教学相长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吕伟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赵仁静.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3).

[2]邵志豪.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魏丹丹.新课程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策略探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研究性学习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教育教学中,对当前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高中地理是中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索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也是地理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地理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

地理学科内容非常丰富,且贴近人们生活,因此,在地理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非常容易的。例如,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与保护、交通发展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社会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但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及课外辅助工作。因此,教师就要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做好设计者。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研究问题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并不要求学生必须发现什么,创造什么。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在此前提下,采取多种手段,根据地理教材的内容,科学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设计有利于学生研究的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研究学习中。其次,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在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获得研究资料、资源的途径也是多方位的,可以在网上查找搜索,可以设计调研问卷,可以开展课外调查研究……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因此,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做好组织者,使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水平,锻炼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1.在教学中适当渗透专题研究单元

在不影响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可以渗透一些和教材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这是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在选题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研究课题教材中阐述了部分基本原理和概念,但有些深层次的知识并未引申阐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部分未引申的知识设计成研究课题进行探究。然后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出这些深层次知识,乃至生发出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注意课题的选择既要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要适合学生自主研究学习。

(2)联系生活实践选择相关问题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设计研究课题时,联系生活实践选择相关问题是不错的方式。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访问调查、动脑动手等实践活动获得亲身体验,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了和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会真正认识到掌握知识和技能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2.地理课堂教学中树立研究性学习理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合教育发展的教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创设研究性学习教学情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准备好研究问题所需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本身的内涵,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以及意义,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和引导,通过实验、观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得出结论。这是创设研究性学习教学情境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步骤。

(2)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知识都比较抽象,缺乏真正的实践体会。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要注重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中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记忆更深刻。此外,通过这种结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使其掌握各项技能,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3)创设质疑环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侧重于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往往禁锢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缺乏让学生质疑的环境。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放弃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大胆思考和提问,鼓励他们勇于提出和求证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创新精神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杨友军 单位:江西省宁都中学

第四篇:高中地理兴趣教学方法

摘要:

现阶段,我国高中教育已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但我国高中全体人员并没有对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形成明确认知,导致高中地理学科师资力量较薄弱,学生重视度较低,课堂学习积极性较低,成绩较差。高中地理在高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比分,要使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调动课堂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新时期;高中地理;兴趣教学

笔者简要阐述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法具备的价值意义,并从多个层面提出一系列兴趣教学措施,希望为我国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法的价值意义

在教学中,智力因素并不是主导因素,兴趣才是。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以说它是高中教学的工具学科,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当代,地理学科的教育责任十分繁重,不仅要对高中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要对高中生进行全球化启蒙教育。地理知识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建设发展中,具备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随着全球经济化及我国社会知识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生命科学及地球科学已逐渐成为我国高中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高中地理教育对于人类的未来发展极具重要性,不是高中教学中可有可无的小科目。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将地理作为高中教学的基础科目,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处于同等地位。而我国新课程改革也对地理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二、高中地理兴趣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驱力,是学生养成学习能力的根源。一个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对所学科目产生求知欲及学习动力。如果对学科内容没有兴趣,只是被动学习,则学生难以对真理产生探索欲。所以,高中地理教师要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必须合理利用趣味知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转变场景、色彩、光及声等,以动画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理教学课件,这样可以促使地理知识更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简化且深入的理解,从而达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形象化的形式展现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二)引经据典

首先,有机结合传统文学知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地理现象与成语、古诗文等结合,从而促使地理知识更具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学科文化内涵。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高中地理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这种气候的温差特点时,可以结合我国的古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等,向学生提问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谚语的字面意思得出,该地区气候温差十分大。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为什么西北地区气候温差这么大,这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知欲,进而对学生讲解温差特点的成因便可以事半功倍。其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他学科中的故事作为地理知识教学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习。例如我国某高中地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通过结合历史学科知识,向学生提问:哥伦布探索新大陆,第一次通过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共计37天,第二次顺着加那利寒流及北赤道暖流航行,共计22天抵达美洲。这是为什么?通过这种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阅读相关教材寻求原因,然后通过提问方式,由学生回答,其他人补充。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联系教材图片

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以漫画形式进行展现,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通过简单直接的展现,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地理漫画给予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教学的主要辅助材料。例如某高中地理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森林资源利用知识时,向学生展示了相关漫画,画中遍地都是树根,一只小鸟站在树根上,眼角流下一滴泪,嘴里说道:把我带走吧。展示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小鸟为什么这么说,学生通过观察,回答道:人类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动物难以继续生存。这种引导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欲,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高中地理兴趣教学方法多样化,高中地理教师只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特色化教育,便可以有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王玉华 单位:赤峰市翁旗乌丹二中

参考文献:

[1]张群超.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15(13).

[2]高娟.兴趣:浅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2(03).

第五篇: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构建研究

摘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高中地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地理的教学应当保证课堂的效率,因此需要对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期能够提高其有效性。本文在对一些学校进行了考察研究后,根据当前地理的教学模式,创造性的提出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以期能够通过新旧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果,从而构建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应运而生。高中地理的教学当中,双动两案教学是在构建主义以及元认识等多种理论的指导基础上建立,将学生的学案和教师的教案作为媒介,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对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作详细的介绍,并且对高中地理课堂当中双动两案教学的特点进行概括总结,以期能够对其模式的构建研究做出一点贡献。

1.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定义

首先较少地理教学模式,即通过某些特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后建立起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地理教学结构、程序以及相关的策略体系。对于高中地理的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则是通过元认知、建构主义、地理学习以及教学等多种理论的系统指导,将学生的学案与教师的教案作为媒介,通过课堂的活动来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等,从而良好的完成教学的任务的一种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双动”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两个活动,两案则是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案。在双动中不仅要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还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两案当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课堂目标、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学生的学案则需要教师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通过学案可以自主的学习并且探究学习内容,主要有课前的预习、课上的指导、课后的练习和小结等内容。

2.双动两案的基本组成

2.1理论依据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包括建构主义、元认知、地理教学和学习多种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环境获取知识,而非以教师的教授为学习的主要渠道,即知识通过某些意义构建而获得;元认知理论则是强调个人对于自身认知的一种认识和意识,即对认知的认知。一般情况下,元认知包含三个层面,最基础的一般认识,由经验获得,再是通过认知过程中获得的情感和认知体验,最后是通过认知能够对事物进行相关的评价和选择。地理学习与教学理论,是对地理学科当中一些学习的过程和规律的总结。

2.2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模式都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构建,高中地理的总体目标即是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原理以及规律;获取相应的地理基本技能,拓宽地理的思维方式,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手段以解决地理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并树立正确科学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种观念。

2.3教学程序

高中地理的教学程序,即一堂课的教学步骤。一般情况下,首先是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和学案,并且根据已经设计好精心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活动过程当中完成教学目标,获取知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要充分精心相关指导,学生则应当做好课前的预习,并且在活动当中精心学习以及知识的延伸拓展。

3.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3.1高中地理两案研究

“两案”的研究分为学案和教案两部分,其中对学案的研究主要有:第一,地理学案应当明确其内涵和本质,在此基础上由教师进行设计并且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并完成学案的学习。教师要把握好内容的重点和衔接过渡;第二,学生的学案包括课前的预习、课上的指导、课堂的练习和课后的小结四部分;第三,在进行学案的设计时,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方法新原则、图表化原则以及有效性原这五大原则。

3.2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特点

双动两案的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高中地理的教学和学习更加有效。第一:设计性,在双动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和学生都根据教案和学案来进行内容的学习、知识的获取和目标的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够根据清晰的目标形成明确的思维,从而认识地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第二:活动性,“双动”强调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协调统一,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渗透进去教学的方法,学生又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第三:多功能性,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不仅注重教学的整体功能以及目标的完成,而且还注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的成长,还有思维和能力的成长。第四:地理性,高中地理双动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为了完成高中地理的总体目标而设计的,它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能力,因此在进行其构建时,还以地理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其规律原理,充分的将地理学科的思想体现了出来。

4.结语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将其它教学模式的优点进行了充分的吸取,通过科学理论指导,并且对学案和教案的科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地理知识,了解地理本质,发展地理思维,从而使得高中地理的课堂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作者:李守忱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箭桥中学

[参考文献]

[1]裴亚男.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高涵静.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实施的现状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3]徐宝芳,裴亚男,陈萍,王香东,孙俊梅.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构建[J].地理教育,2007,02:4-5.

第六篇:高中地理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摘要】

地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教师要结合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障碍,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障碍;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课堂教学单纯讲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求,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是教师要培养的重要方面。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生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获取所有知识,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更新,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让他们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到提高自己,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改实施之后,新课改中也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取知识。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教师,必须落实新课标,实施素质教育。地理是高中阶段的基础课程,许多学生感到地理学习没有多大的用处,一直把地理放在副科的位置,在地理学习上也没有付出太多的努力。在地理课上,学生没有积极性,课下不能进行地理知识的及时复习。学生们认为,在地理学习中,只要在最后根据教师的讲解和教材进行简单记忆即可,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地理学科和我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地理课堂上,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认识。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障碍

1.缺乏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学生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学生没有地理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地理的兴趣不高,导致学生没有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影响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的单调性。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授课,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不能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服从的地位之上,学习被动,自然不能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主性。

3.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由于高中生对地理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他们在地理学习上不懂得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地理学习上,学生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机械记忆,把记住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作为学习的任务,从而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自主性的方法

1.运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充满了好奇心,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生活阅历较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做好教学工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营造直观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产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知识的探究欲望,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地理是一门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实际用处,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展开课堂教学,只有贴合学生的生活,他们才会真正融入到情境当中,在丰富的情境中去探究知识。

2.拓展学习的空间,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正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拓展其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学会学习。把课前准备工作交给学生。在高一地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索信息,要研究就要有兴趣,有了兴趣就有动力。我在上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三部分内容:一是从古到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过程;二是人类开发宇宙的空间资源情况;三是在开发宇宙中如何来保护宇宙环境。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纷纷向我提出许多有关宇宙探索的问题。我将每个班学生都分成三个研究小组,每组选一个课题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规定小组长负责组内分工与合作,五天后汇报收集研究结果。接下来的时间里,各个小组收集、研究活动都开展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有的搞调查、有的剪报纸、有的上网下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教学,各班级同课题小组之间还可以相互进行图片文字等的交流。

3.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究。而要让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准备,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避免单一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即使在同一堂课上,教师也要做到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运用,从而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进行地理学习,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作者:周占波 单位:江西省乐平三中

第七篇: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研究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希望借助教材,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知识告诉给学生,这种教学是一种授受式的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接受,主体性不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创造实际的或模拟的情境,以此来呈现或再现问题、矛盾,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并应用知识。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应用体验式教学情境是催化剂。在地理课堂中,只有通过情境让学生去感知,在情境中探究,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获得体验。从学生角度来看,体验的生成也有赖于情境,若课堂中没有情境,充斥的只是干瘪的知识讲解、练习,学生也就难以生成体验。如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学习中,如果学生对自己家乡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其他地方不了解,如果没有对全球性地域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对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较难理解的。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一是在导入过程中,需要以情境来引入新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活动、话题等多种方式进行,且要注重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的学习中可从身边的小孩出生话题说起,并由此而引出某个地区人口增长的案例,然后再结合教材中的图标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有什么特征。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过渡到“人口增长”的概念和特征探究中,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更容易让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二是在探究活动中要注重以情境来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针对问题也要注重以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获得体验。如在《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是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引导问题如“世界闻名古国发祥地为什么和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为什么会比较密集?”然后借助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引导学生找出武汉、重庆、宜宾等城市都在河流交汇处的原因,并对广州、上海、天津这三座城市的位置分布共性进行分析。这样可让学生在图片分析的过程中理解事物空间布置的特点,理解河流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二、提出探究问题,促进学生合作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有了情境,带给学生的是直观感知,但学生的归纳和理解能力有限,此时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丰富学生的体验,不仅只能转变讲授式的教学,还要注重在课堂中通过问题、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和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经历地理知识的构建过程。首先,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中对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探究为例,先呈现杭州龙井茶在日本种植的案例,问:“为什么龙井在日本始终没有种好?”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而交流。教师总结出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同时举出例子并追问:“农业生产会受哪些因素影响?”此时学生会有很多看法,教师问学生古代和现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并举出例子(如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引导学生判断,在此基础上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其次,在课堂活动中也要注重引导小组学生展开辩论、质疑、互问互答活动,如《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区位”概念的辨析就可在探究后小组间相互提问。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应用

要在地理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应用也是较为重要的方法。传统地理教学的应用是以课后书面练习为主,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应试技巧,以此来应付考试。提倡体验是教学强调要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学生,关怀生命,拓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宽度,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后去应用,在应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更好地感受地理和生活的联系性。同时也要以应用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能学以致用。在地理课堂中,要及时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围绕生活展开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为例,对于交通运输方式(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等)学生不难理解,但这些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进行合理区位选择就是难点。教学探究该内容后就可引导学生根据家乡城市的情况展开讨论。同时,在课后也要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如在《区域差异》学习后对英国和日本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多看重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则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获得技能,经历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这样,让学生去经历、去感知、去体验,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才会变得牢固,技能才会得到提升,发展也才能落到实处。

作者:李建亚 单位:江苏省东台中学

第八篇:高中地理现象—规律教学探索

地理现象是地理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各类地理现象中剖析原因,总结出发生及发展规律,将获得的规律应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中,这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与要求。在实际课堂教学观察中,常见的是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教师给出相对固化的答案。可当学生遇到思维跳跃性较高,或最新发生的地理现象问题时,特别容易不假思索地照搬教师在典型案例中的已有结果。据此,笔者多次就“现象—规律”教学策略进行实践、摸索及反思,试图寻找出不只顾完成教学任务,直接给学生现成的标准答案的教学、“填鸭式”教学,以避免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思维发散性受到严重制约。避免出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

一、“现象—规律”教学实践

透过现象看本质,高中地理应侧重给学生最佳的方法。如在学习高中必修地理《地球的运动》时,就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这一知识点,教师通常的教学策略有如下几个环节:(1)介绍太阳高度的概念;(2)分析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3)据课本图推导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为900减去所求点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得出距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高的规律;(4)分别说明二分二至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推理出普遍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笔者在以上(1)(2)(3)(4)的步骤中,穿插一些活动:如让学生用自己的拳头代表太阳模拟一天内的太阳高度变化;使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视频及对应的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将教室里三个过道分别代表南回归线、赤道和北回归线,教师高举拳头在这三者之间移动,请大家思考看到教师拳头的角度变化;使用教室内三列照明灯,依次由南向北打开南列、中列和北列各三盏灯,继续思考在依次打开灯的过程中,哪里的同学观看的角度最大。在进行以上多种展示后,很多学生自己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的总结会更加完整、科学,这远比教师只是简单地给予学生标准答案好很多,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这样的教学具备灵动性和生成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学课堂”。在利用已知规律分析地理现象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借助配套的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已学,寻找知识和能力的盲区。在从规律到现象的过程中,一定量的习题训练诚然是必要的,但需要注意题量要适度,难度要适当,更要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应提前对要布置给学生的训练做好筛选,决不能简单地直接从网络上下载复制。宁可教师做废题,绝不让学生费时多做一道无意义的训练题。选取的题目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选取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地理现象,让训练甚至成为一种愉悦的享受。如在学习了工业区为因素的环境内容后,可以要求学生举例分析产生大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等企业类型及布局位置,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后得出了很多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实地考察家乡附近的各种企业,思考可能产生的污染类型及其布局是否合理。再如在总结了我国雨带移动的规律、降水的类型及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等知识后,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多个我国各地区形成降水的图片、视频,要求学生根据已有规律思考降水发生的可能区域、成因、利弊、危害防治对策等,可以在所给的材料中适当增加一些提示,设问也应逐级提高要求,一步步将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要求较高的题目可以分步骤展开,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师生之间互动来解决。“从地理现象来,到地理现象中去。”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寻找规律并学会知识迁移与实践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应该是我们地理学科教学的最核心要求。在对规律的发现及总结中,教师应充分放手,相信学生,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适时点拨,及时总结以确保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生能发现科学、系统的地理规律。若学生发现自己在地理课堂中学习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科学思考,解决一些问题,这种快乐会成为他们更加乐意参与地理学科学习的持久动力和内驱力。

二、自我反思

首先,不是所有的地理现象均全程适合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因高中地理部分知识和初中地理所学的关联度不高,且很多方法学生尚未具备,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也需要教师加以指出。在高一新生新学地球的运动知识时,因缺乏必要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并没有完全形成。若教师一味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们的发现一定极为有限,只是低端的“是什么”的内容,对“为什么”的探究会很少。其次,教师在“现象—规律”地理学习中不仅仅只是引领,更应为主导。既要有对课堂教学的充分设计,对每一个学生的突然发现有比较完备的预案,适时、适度准确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点拨,使陷入困境的讨论流畅,促使学生的发现能力及发现内容得到提升。再次,很多时候,我们所总结的规律未必适用于所有的地理现象,我们应教给学生总结规律的方法,强化对已有规律在多种新情况下的变式训练,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领,而不只关注知识本体。

作者:曹成双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中学

第九篇: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摘要:

地理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不仅在高中生的日常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生活及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但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忽略了高中地理的实践性,难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地理学科,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高中地理教学应从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注重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创新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成效。

关键词:

高中地理;生活实际;实践活动;创新;方法

高中地理是在学生已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球奥秘,揭开日常生活现象的神秘面纱,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地表形态、自然灾害等内容,它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进步,新课标提出了“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这既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使理论结合实际,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

一、教材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难以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熟悉的、了解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其中,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将生活现象和教材知识相结合,需要注意几个基本要点;第一,教师本身应该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具备足够的认识,能够深入、细致、准确地剖析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其能够形成深刻的认识。第二,教师需对教材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尤其是切合考试重点的相关知识,教师更应深入分析历年高考试题的出题趋势,对教材知识进行拆解和重组,使其与生活现象形成统一。第三,结合教材知识和生活现象,既可以把生活现象作为载体,在其中融入教材知识,也可以把教材知识作为脉络,用生活现象充实教材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地转偏向力”内容时,往往只是让学生记住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的规律,学生是无法了解地转偏向力的真正原因的,也容易记混。因此,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地转偏向力的现象展示给学生:水中漩涡的旋转方向;长江南北两岸缓急不同的水流速度;蒙起几位学生的眼睛,让其朝直线方向行走,会发现学生向右边倾斜。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真正将教材知识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

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的生活环境。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地理学习效果。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需要按照合理的形式进行:首先,应合理选择实践项目。实践项目的选择既要切合教学的重点,又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其次,合理设计实践方案。实践活动在正式展开之前应设计完善的方案,以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设计方案需根据对应的实践项目、人员组织、实践重点等环节进行。最后,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工作。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实际环境展开地理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确保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实践中。例如,在教“地球自转”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地球自转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地球自转现象的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凭借调查所得到的各类现象,对地球自转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比如昼夜更替、地区时差、物体偏移等现象都是地球自转引起的。除此之外,在教学天体运动等天文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天文台进行天文观测,或将教材上死板的知识转化成生动的图像画面,以利于学生理解,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还可以组织成立地理科研小组,让学生接触除了教材知识以外的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让学生把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三、地理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地理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知识,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记硬背的应试型学生,而应多给学生提供发言、思考的机会,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地理工具。在地理课程中,看图能力是每名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在以后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能力,教师应教授学生看图的重点、技巧,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释地图。例如,在教“中国地形分布”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帮助学生形成形象的地形分布意识,在做题时或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际的地形图,可以让学生清晰、直观地认识到三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其分界线所穿越的地区;还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形成一定认识,如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等基本规律。在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利用地形图引导学生发言、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地理教学的活动中,以此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此外,为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可以从地理作业入手。教师可以结合微课教学的相关内容,对地理作业进行“微化”,将一个章节中不同难度等级的知识进行分散布置,让学生在作业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教“洋流分布”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些有关基本规律的习题,然后再提升难度,设计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洋流运动的相关知识。

四、突出高中地理学科特点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地理学科仍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如地域性、综合性、实用性。高中地理知识中既有世界地理也有中国地理。从整体上看,世界地理有一些共同发展规律,可以普遍适用于各个方面;但从细处分,不同地域环境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地理特点,这时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要重点分析其差异性。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联系实际,突出相关地理知识的特点,以此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比如,澳大利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铁矿储量巨大,产量连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澳大利亚也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其对应特点就是养羊业十分发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联系实际,突出这些特点。例如,在学习“气候”这部分内容时,同样是在亚热带气候区,但不同地形、不同位置也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气候特征。海边地区往往是季风性、海洋性特征明显,内陆地区则是大陆性特征明显,因此,学生在注意差异性的同时,还需要充分结合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避免以偏概全。在分析一个区域的植被情况时,应综合该地区的地形、气候、人文等因素,从而得出正确的植被认识。

五、结语

高中地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教授,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将教材知识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结合、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突出高中地理学科特点等方面,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郝亚丽 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彬县范公中学

参考文献

[1]姚学花.探讨高中地理教学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5(3).

[2]朱瑞国.新课改对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3]罗东新.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J].教育科学,2013(9).

第十篇: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法应用

摘要:

随着高中地理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内容以及手段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当前探究式教学在高中课堂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将其尝试应用于地理课堂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一定要合理的应用,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因此本文主要是具体分析如何在地理课堂中充分的利用探究式教学,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法;高中;地理教学

1.前言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性比较强,可以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但是探究式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还不够成熟,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改善,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探究式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何为探究式教学,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采用探究为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根据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或者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学会尊重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引领学生利用所学的课堂知识对某个问题进行分析,而开展的前提是教师要根据课本上的知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或者独立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再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的具体方法

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探究式教学的时候,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在实际的应用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实现。

3.1提出符合教材内容的问题,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

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课本上的知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课本知识产生兴趣,给学生创造探究式的氛围,进而地理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独立的解决问题。比如在学到《宇宙中的地球》时,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媒体技术播放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视频资料,然后提出“当前银河系中发现的星体总共有多少颗”等相关的问题,使学生独立的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3.2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者独立的解决问题

地理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应当引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这是探究式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比如地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地球在宇宙中充当怎样的角色”,然后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学生能够自主独立的分析问题,并且在结束这一环节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分享给全班的同学,这样有利于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学生完成发言之后,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问题展开讨论,并且要求各个小组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答案,同时在完成讨论后,要求各个小组派一个学生进行总结,将本组的答案分享给其他同学。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使学生学会与其他同学正确的进行交流。

3.3教师对小组的总结进行点评

每个小组完成对某一问题的讨论,并且将本组的答案给教师以及其他学生作总结性的发言之后,地理教师还要对每个小组的答案进行分析,给出适当的点评,在点评的时候,应当明确指出小组总结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学生的思路新颖,或者观点鲜明,这时应当给予充分的表扬,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了解自身的优势,然后在以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扬长避短,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中充分的认识自己,达到学习的目的。此外地理教师还要对提出的问题给出一个客观、科学的总结,从各个角度全面的分析问题,使学生掌握全面的解题思路,这样学会就会将其与自己的解决思路作比较,从对比中获得正确的、简洁地解决方法。通过这样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合理地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者:赵延峰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丁瑞生,李柠,王建华.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5,16(12):120-123.

高中地理教学范文4

摘要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是当前高中副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地理教学传统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针对性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为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与综合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新模式;构建

随着我国素质综合教育理念的推出,高中副科教育实践研究成为了当前高中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作为主要副科课程的地理教学研究,成为了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在研究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其教学模式依然采用较为落后,造成了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降低。因此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本着创新与务实理念,根据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特点,开展了新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为地理教学以及副科教育整体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作用。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1.1教学方法与技术较为落后

随着高中副科教育重要性的提升,地理课程教学课时安排得到了增加。但是在课程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依然采用较为落后的教学方法与技术,进而造成了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落后的教学方法与技术,重理论轻实践,难以真正达到副科教学需要完成的综合素质提升目标;另一方面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落后,会造成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降低,进而造成学习质量的下降。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严重影响地理的教学质量,也是当前地理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2掌控力不足造成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差

在对当前地理课开展观摩与教学调研中研究者发现,部分教育工作者课堂掌控力不足的情况较为普遍。这种掌控力不足的情况,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其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课堂教学有效性较差问题。如在部分观摩课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提问引导技术较差,进而使学生提问内容偏离课堂教学内容;部分教师教学节奏感差,使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出现偏差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进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1.3后期工作未收到应有重视

在传统的副科教学研究中,教学评价、培优补差等后期工作往往难以受到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地理课程教学研究中也较为常见。这种后期工作的轻视会造成以下三点问题。一是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经验总结机制,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难以建立真正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三是无法形成良性的教育工作者奖励与惩罚机制。

2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

针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以上实际问题,教育工作者结合教学方法与技术改革、有效课堂建设以及完善的后期工作方法,开展了新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2.1做好新型教学方法与技术创新研究

在教学改革工作中,新型教学方法与技术创新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实际改造过程中,这些创新工作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在教学方法创新中,教育工作者将创新重点集中在三项实际工作中。(1)完善教学设计工作。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教育工作者围绕学生需求与特点,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工作。如在设计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开展教学调研与评估,获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真实需求,并以此为目标制定教学技术就是教学方法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2)做好导学案编制创新。导学案编制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从易到难、目标明确、重难点问题突出、预习引导、课堂质量高、复习反思有效”的方法,制定出高质量导学案,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制作业。在教学创新研究中,作业编制方法的创新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在实际的编制创新过程中,教育必须秉承“循序渐进、质量重于数量、以学生特点为基础、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标准,编制作业。同时教育者还必须改变统一作业内容的编制模式,以班级为单位,根据班级学体成绩与学习基础,编制班级作业,确实发挥出作业在学习中的教学作业。在教学技术创新中,教育工作者重视新型教学技术应用,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如在教学中,教育者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三维立体模型对开展地理教育,对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教学整体质量起到了很好地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的地理辅助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合理的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教学优势,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对教育中的重难点问题开展针对性教育,因此成为了地理教育教学技术创新中的主要方法。

2.2建立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是当前地理教学的主要工作内容,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果成为了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内容。在有效课堂建立过程中,其主要工作包括了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着力于建立学生为教学主导地位的课堂体系,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如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而发挥出其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育者提高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掌控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合理设置提问解答内容与时间,是其既不占用过多的课时,同时又可以发挥出应用的作用,就是课堂教学节奏掌控的重要内容。

2.3建立良性的教学后期工作体制

在新型地理教学模式构建中,良性的教学后期工作机制建立也是教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创新中,其后期工作应包括以下内仍然。(1)教学反思机制,既教育者通过调研分析过程,对教学内容、效果、质量等因素进行反思,获取到教学数据,进而为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2)教学评价,既对教学方法与技术创新、学生学习成绩与质量、教师教学措施等内容进行客观评价,为教学改革工作提供数据支持。(3)对应的绩效机制,既对教学工作者成绩与失误进行奖励与惩罚,形成良好的绩效管理机制。

作者:刘金凤 单位:山西省宁武县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吴雪.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2]柳会先.高中地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特色形成

摘要:

魏书生老师说:“无论怎样学习和模仿别人,人只能也必须以他自己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教学亦如此。年轻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优秀教师的引导,但是一味地模仿而失去自我是不可取的。主要探讨的是阅读魏老师的《我是这样做老师的》之后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的一些关于形成自己教学特色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特色;策略探究

最近认真拜读了魏书生老师的《我是这样做老师的》这本书,感触颇深,让我认识到一味地羡慕别人、为了应付教学检查而模仿别人去教学,邯郸学步终究忘了本来的自己,是不可取的;一味地抱怨,怨天尤人也是不可取的。我们不能改变环境,只能改变自己积极适应环境。

一、听、评、模仿优秀教师上课是年轻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

魏老师在书中提到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过“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他们都认为模仿永远成不了经典、做不了大师,“模仿”得了他人的形式,却永远不可能超越别人,相反,还可能迷失方向。这句话虽然说得有道理,但是说得有点太绝对了。年轻教师一开始踏上讲台,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模式都是一张白纸,他最好的成长途径就是不断地听优秀教师讲课,学习他们的知识经验,学习他们掌控课堂的节奏,学习他们处理新知导入、过渡、小结的手法以及应对课堂突发状况的措施等。这个阶段,新进教师羡慕优秀老教师的课堂掌控力,羡慕他们在课堂上的游刃有余,以至于无意识地去模仿,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证明他在成长,在进步。但是一年、两年、三年……一直这样模仿下去,以至于都教学七八年了都还是停留在模仿的阶段,没有自己的特色就有问题了。因此,作为年轻教师,要不怕累、不怕苦,要多听优秀教师讲课,多做笔记,多思考,思考之后结合他们的先进教学经验,进行实践性教学,不断加以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升自我的教学技能和素养,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点特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魏老师提到有些老师擅长讲授,学生也听得很有兴趣;有的老师擅长写,板书写得很漂亮,绘画、板书设计也很吸引人,学生很欣赏也很愿意学习听课;也有的老师不善讲,有人听课就脸红,也不善写,练了几十年的字,字还写得歪歪扭扭,但是他善于个别辅导,辅导功夫过硬,很能出成绩……如此种种,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人,人无完人,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处。我们每次都在强调要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优点特长,利用他们的优点来进行培养。对学生,我们这样做得很自然,对自己就容易被忽略、漠视。不去挖掘自己的长处,反而去照搬别人的技巧,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比如说,这几年课改搞得风风火火,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还课堂于学生这一点是科学的,但是太过就有些流于形式了。从上到下都自觉地认为课改就是老师不讲了学生自己讲,老师布置几个任务,学生分组探究,教师总结反馈。结果我们很多老师都把拿手的讲授丢掉了,只剩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了,一年下来效果可想而知。又如,近几年教学信息化越来越普及,多媒体教学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一上课PPT文稿一放,学生都没时间做笔记,对重点知识也没有太深印象,画面很花哨,效果很低。我们传统的板书法,越来越受冷漠。这些方法我们传承至今,总有它的过人之处,完全弃之如糟粕,不可取。教学中融入现代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与时俱进的,符合时展的,但是它应该是辅助的,而不是主体的。讲解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时,我们可以这样来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本上没有的、我们手绘不出来的地理景观、地理形成过程。比如,利用多媒体播放褶皱山(雪山连绵)、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火山(日本富士山)等典型的山地类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对新词“褶皱山”“断块山”等有立体的、实体的理解。这之后将课本上的相关定义结合板书绘图进行讲授法讲解,再利用多媒体动态地演示岩层挤压产生的塑性变形,用褶皱的形态来强化印象。以上仅是本人关于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感悟。当然,就如魏老师所说“无论怎样学习和模仿别人,人只能也必须以他自己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个性,教学也应各有特色。无论环境怎样,我们都要有自己做人的气魄,不忘初心,像魏老师一样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魅力。借魏老师的话与大家共勉“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

作者:高娟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的观点[M].余星南,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联系法应用

摘要:

伴随着地理新课改的实施,中学地理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逐渐引入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其中联系法就是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最受欢迎的新教学方法之一。接下来,本文将结合传统的教学环境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联系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联系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用

1引言

新课改要求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采用联系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最重要的是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探讨联系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我国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传统教学环境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单调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大都采用一书、一笔、一黑板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且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如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会分为以下几个教学步骤。第一,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第二,教师为学生讲解新教学内容;第三,教师为学生布置练习习题;第四,教师为学生讲解习题内容;第五,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整个教学过程下来,大都是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师生之间没有任何的互动,进而导致课堂的教学氛围比较沉闷。我们都知道,地理本身就属于比较枯燥的课程,倘若教师一直采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学生会逐渐失去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降低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不做任何的延伸,更缺乏生活化的教学体验,导致整体的教学内容十分单调,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

2.2应试教育,缺乏一定的实践教育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很多教师的思想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认为成绩好就是学生能够有发展、有前途、进入高级学府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缺乏一定的实践教育,进而导致学生的理论成绩都比较好,但是实践能力却比较差。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竞争如此激励,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光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以及需求,社会更加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双结合的人才。尤其是对于地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你的专业知识技能只是一方面,你的实践能力才是招聘单位衡量你才能的重要标准之一,由此可见,教师应该想办法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联系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1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在讲解新课程之前,通常都是采用“开门见山式”教学法,缺乏一定的导入,如今,教师开始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教学,实现课程导入的作用。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中“城市化”这一节教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城市化,教师可在教学开始之前,先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播放一系列的图片,这些图片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前,城区边缘的景象,以及如今城区边缘的景象,通过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城市化”。利用这种联系实际的导入法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实现课程导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图片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2联系历史事件,实现设疑导入法的应用

除了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以外,还可以联系一些历史事件,进而实现设疑导入法的应用。例如,在讲解“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节教学内容时,教师便可以联系历史事件进行设疑。设疑一:应用太平洋局部地图。设置情境——1941年12月,日本偷袭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引出矛盾——其舰队航线没有选在气候等条件较好的南航线,而是选在冬季气候等条件恶劣的北航线,这是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设疑法进行教学,一方面来说,利用这些历史事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采用这种设疑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生会加倍集中注意力,生怕错过了什么教学细节,致使自己回答不上来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4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教学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希望在与之对应的联系教学法的应用下,这些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进而为我国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作者:张娟 单位:高邮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2]叶回玉,郑玉清,陈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任志鸿.高中优秀教案——地理[M].南方出版社,2010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微课的应用

地理作为我国高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是集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本身具有的浓厚的知识底蕴,而且在于其较强的实践性。本文将从微课内涵及特征的介绍出发,结合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对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出建议。

一、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1.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效应易通过微课得到成倍扩大

微课是一种借助于视频这个主要载体以远程的方式进行普遍教育的形式,它所面临的不只是一个学生、一群学生,而是全国范围内听课的学生,它的效应将通过微课这个平台成百、成千的扩大,因此视频所记录的该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这就对录制微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地理又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很熟练,而在我国微课的实际运用中,只要有录制设施,任何人都可以录制,甚至有些人并没有取得该方面的教师资格。这不仅没有达到提高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目的,反而会产生以讹传讹的恶性循环效果,从而降低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2.微课内容过于生硬,不能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

微课优于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方式的地方就在于其形式的创新性,不受实际课堂的限制,能够以多种方式吸引高校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然而,在我国高中地理微课的实际运用中,微课并未能呈现丰富的内容,而是把现实中的枯燥课堂照搬到荧幕上,内容生硬、单调、乏味,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反而因其缺乏现场交流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大大地降低了教学质量。

3.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制作指向性不明确

微课既然是辅助现场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种途径,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性和指向性,然而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微课的具体实践中,缺乏明确的目标性和指向性,没有能够很好地区分现场教学和微课的内容,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用微课的形式来表达,也不是每一个知识点用微课就一定优于现场教学,两者的混淆不仅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相反只会降低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带来教育资源的浪费。

4.缺乏现实生活的根基,教学内容失去立足点

高中地理是一门与我们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要想真正掌握这门学科,必须基于具体现实情景,立足于现实根本,从现实出发,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存在,并激发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的热情。但是在微课的高中地理教学渗透中,如果只是单一地通过依靠微课的形式去完成高中地理的教学,那么就会使得高中地理失去现实生活的根基,使教学内容失去立足点,让学生无法真实感受其博大精深的奥妙。

二、提高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建议

1.提高我国高中地理微课教师水平,优化我国高中地理微课质量

我国高中地理微课质量的好坏是决定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成败的关键所在,只有确保我国高中地理微课的高质量,才能实现提高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目的。要想加强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微课的质量,就必须加强我国高中地理微课的录制门槛,要加强课程录制教师的资格审核,要加强高中地理教学教师团队的师资力量,要不断提高和完善微课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制作出精良的高中地理教学课程奠定基础。

2.丰富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微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

微课只是为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一种创新性教学方式,但是它本身不具备教学内容的优势,要想充分利用好这个创新教学方式的便利,就要让它和高中地理具体教学相结合,不断丰富其包含的内容,不仅要考虑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普遍性问题,也要考虑到不同教材版本的特殊性,要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满足多方面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增添趣味性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

3.为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明确指向

没有方向的帆船只会在大海中随波逐流,永远到不了彼岸;没有指向的微课只会迷失在高中地理教学的海洋里,永远提高不了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为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明确指向,明确区分好应用微课教学效果更佳还是应用现场教学效果更佳,取长补短,两者相互穿插、相互融合,竞相迸发火花,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尽管近几年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初有成效,但是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必须提高我国高中地理微课教师水平,优化我国高中地理微课质量、丰富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微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趣,为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明确指向、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根基,为微课补充现实来源。

作者:解学文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

摘要: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贯彻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而将多媒体教学工具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正是符合教学改革这一趋势,即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高中地理;兴趣;抽象

本论文是《网络环境下地理高效课堂模式探究》该课题科研成果。前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贯彻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而将多媒体教学工具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正是符合教学改革这一趋势,即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下多媒体课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发挥的积极作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多媒体课件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一般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动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尤其在当前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号召之下,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尤为重要。新课改提出教师应当扮演课堂主导者的角色,掌控课堂节奏,不是课堂的学习节奏跑偏,而学生扮演的则是课堂主体的角色,没有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不会主动的去学习知识,那么新课改的要求就不能达到。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讲解知识的方式很单调,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将多媒体课件引入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师的教学就不再空洞枯燥,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集于一体,能使地理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文地理时,可以将一些各地富有特色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这些图片来了解当地的人文地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跟地理知识相关的小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转化抽象知识为具体知识

高中地理的学习并不是只学习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也是学生学习和考试的重点。这些自然地理知识,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学生无法直接观察,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这些知识。而多媒体课件在高中地理课堂的使用则可以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而且可以通过通过大小虚实转化的教学模式,将众多的地理事物、现象和规律展现给学生,将静态的事物变得动态化,将繁琐的事物变得简单化,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化,而且教师在制作和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将重点知识进行标注,让学生在看多媒体课件时特殊注意该内容,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高中地理。例如教师在讲解地球运动这一内容时,如果采用传统的灌溉式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准确理解地球的运动情况,但是通过多媒体课件超链接的小视频或者三维动态图等,学生则很容易直观的观察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增加地理课程的课程容量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发展成熟程度类似成人,对于他们的学习来说,他们不再满足于教师所告知的答案,而是更重视教师所讲的“为什么”。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在每次月考之后都会给学生抄写答案,给学生正确答案可以让学生检查自己的错误并规范自己的地理术语使用,但是抄写答案的过程却是一个很麻烦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抄写会浪费课堂授课时间,而抄写到纸上让学生课下整理则又会出现有些学生偷懒不整理。多媒体课件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令教师左右为难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就在课件上制作出问题的答案,这样等讲解试题时就省去了教师抄答案或者念答案的时间,也可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就完成地理答案的校对,教师就能省出来更多的时间去给学生讲解“为什么”,从而增加了教师的课堂授课知识量。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板书相结合

在上文中我们就已经提到了多媒体课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符合当前新课改号召的教学工具现代化的要求,故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授课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板书教学就应当被舍弃掉。利用板书开展授课,教师会将知识线索串到一起展现在黑板上,学生学习的知识就会形成一个体系,而且教师也会将重点知识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上完一节课后知道哪些知识是重难点。只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授课则显然达不到这一结果,多媒体课件的每张片上所放的知识是由限制的,教师在授课时也会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哪些板块的知识,如果没有板书相配合的话,学生学了下一板块的知识就会将上一版块忘记,不利于知识线索的架构,故而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也不能忽视传统板书的书写。

(二)重视重点知识的突出

多媒体课件是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而设计出来的一种计算机软件,在课件上能够体现出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高中地理知识的授课,教学方式显得更灵活、更简单,便于新手教师的操作,同时由于多媒体课件还可以穿插一些视频、音频、图片等元素,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但是多媒体课件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故而制作时不能过分追求视觉的图像、声音和色彩,否则学生易将注意力集中于屏幕,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难以持久,而要侧重在教学内容重难点的突出上,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秉持的原则应当是多媒体课件来源于课本但是又要高于课本,紧扣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和要求,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适当的扩充地理课本之外并且对学生有用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新课改的推行,多媒体课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必然会成为开展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好帮手之一。

作者:张静波 单位:唐山市第62中学

第六篇:高中地理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

摘要:

高中地理教学承担培育具有地理知识,怀有地理素养,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重任,同时高中学生又处于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适应期和转型期,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意义重大。

关键词:

高中地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

一、高中地理教学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加强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就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既要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又要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高中地理教学承担培育具有广博地理知识、提升人文地理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可以说它不仅是一门知识型课程,更是一门德育课程,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应当自觉担当起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任务,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高中地理教学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路径

第一,紧扣课堂主阵地,紧密结合不同课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地理知识,结合不同课型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中便谈到了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形象生动的故事讲解,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便油然而生,并催生了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热情和动力。在第二章区域生态建设中,设置了探究问题: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通过实物与数据的展示与师生互动性讨论,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创设情境或实践活动,引导组织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学生可以得出要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正确认识。第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必要的平台。教师应努力从周边环境实际出发,努力整合所在区域的各种文化资源,积极利用各种方式将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熏陶、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构筑高中地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放立体互动的平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可以充分利用课余及课外时间,组建有关地理学习社团,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创建相应的网站,定期介绍地理教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和阶段性成果,通过多种手段对学生家长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使之认识到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让家庭配合,布置适当的家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做到及时反馈交流。第三,加速形成教师组织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格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树立“以生为本”的工作观,坚决改变长期以来的不正确教育方式如单向灌输说教的教育方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课内教育方式,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保护母亲河”图画展览、参观工矿企业等形式,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增强加强师生、生生交流,实现课堂、课外、家庭、社会多元多角度的立体活动,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自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践行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实现最终要通过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

变化来体现,要更多地通过学生的体验式学习来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的层层深入的价值观养成与行为内化。所谓自主体验,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基础上的体验,是学生对自身、他人、社会的体验、感悟,不能有任何的强制,有的是教师契合时机的引导,使学生在对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公民三层次要求的深刻内化中,逐步养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种自主体验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体现为学生对课堂、课外、家庭、社会体验活动的全身心投入,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在教育者的指引下,自主安排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在实践活动中凸显生命的意义,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受。

作者:吴海园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论教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2).

第七篇:高中地理教学网络的影响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呈现的弊端日益突出,应试教育思想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合当前社会的要求,要求教育改革的呼声持续不断。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打破了应试教育的理念,号召培养学生自主教学能力,而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对高中地理教学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高中地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

本论文是《网络环境下地理高效课堂模式探究》该课题科研成果。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呈现的弊端日益突出,应试教育更多的是在培养学生应对考试的技巧和内容,在这种思想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一个个更像是考试的工具,越来越不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故而要求教育改革的呼声持续不断。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打破了应试教育的理念,号召培养学生自主教学能力,教学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随着网络的发展,高新技术也开始步入教育领域,网络对高中地理教学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下面我们就从网络对高中地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来分析,讨论下网络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这四个方面具体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网络对高中地理教学观念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会增加,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也会发生变化,随之教学观念也会发生转变。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观指的是以教师、教材和板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这种教学观念过度的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不对等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是利用课堂和板书将教材上所涉及到的地理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扮演课堂主宰者的角色。这样的课堂授课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授课,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创新功能和自主学习功能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再加上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观应当是以学生学习活动和课程设计为主的教学观念,教师不能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要更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师生之间应当是在地位上处于平等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出于自己的主观臆断,也不要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表现,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注意因材施教。

二、网络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影响

网络是一个大的资源包括,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完全按照自己的教案书写,而书写教案则是严格的按照教学目标、考试大纲、学科知识体系,教师讲解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精简,但是知识却很陈旧,尤其在给学生举例子讲解时则更能凸显,在这样的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的知识讲解几乎完全围绕着教材、地图册和教参等书籍。这样的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经过教师的精心编制知识的层次逻辑关系也更为突出,但是这样的教学也存在着教学形式单一,课容量小,自由度不大,不利于学生扩展学习的弊端。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授课则可以避免这一教学弊端的出现,教师在精心设计了传统授课知识之后,还可以在授课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中地理知识、地理新闻和学科前沿研究等,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面。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将一些生动形象直观的图像、动画等穿插进地理课堂的授课中,将静态的地理事物变得立体动态,便于学生的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网络对高中地理教学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方式大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在教师将所有的地里知识讲解完一遍之后,不管学生能不能理解,就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之后为了检验学生背诵的程度,教师还会安排一些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的授课方式便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和组织,同时还有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但是却会使高中地理课堂授课变得死气沉沉,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当前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必然会发生一些变化。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扮演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课堂授课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将班级授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班级授课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引导,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同时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向教师提出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例如课程容量的大小,教学手段是否吸引兴趣等。

四、网络对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学范文5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其中对教育事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效地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内容陈旧、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以及缺乏个性化等问题,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中大量的信息当作教学的案例,创新合理地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全新的地理教学过程,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互动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实现教学的个性化,真正达到精准教学的目的。“互联网+”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优化教学资源、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

互联网已经快速地席卷各行各业,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呈现出一种新生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教师与学生应当紧随时代的步伐,在大胆的尝试中实现创新教学。

一、“互联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将中国各行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一个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对于教育行业,将教育的内容和样式进行持续不断地更新,对于教育的评价也逐渐多元化,总而言之,就是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进行了一场伟大的变革。

(一)革新课堂教学

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应当将学生当作教学实践的主体,能够认识到“合作”“情境”等对于教学的意义更加深远,这也是将“互联网+”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理论支撑。“互联网+”具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同步等特点,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带来巨大的帮助,教师从传统的演示者角色转变为“导演”,学生则既是观众与听众,也扮演者“演员”的角色。尤其是在多媒体课件的互动中,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延伸课堂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互联网+”,可以帮助学生打破被动学习的模式和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在课外的时间浏览教学网站上的教学资源,这是学生巩固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此外,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QQ群、电子邮件等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们随时进行交流和互动,更好地掌握重点知识和学习难点。“互联网+”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情境的构建,学生自主地浏览地理学习的相关网页,获得大量的宝贵学习经验。这些方式都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构建多元的教学模式,延伸了高中地理教学。

二、“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的思路和实施过程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自身就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在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执行者,首要的是帮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学习中体验到解决问题和收获知识的成就感。“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学校的计算机教室为基础,充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地理教学的要素,重构和优化教学模式,实现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升级。“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施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更新教学的内容,具体的探究认知过程为“提出问题-探究并解决问题-共享知识-应用创新”,最后运用互联网的云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获得精准的反馈。

三、以“地壳物质的组成和循环”为例的实践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设计教学的内容并搜集相关的信息资源,设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正式导入新课前,运用互联网计算机教室将最新发生的火山喷发的视频展示给每一名学生,然后提出火山为什么喷发、喷发的物质是什么以及喷发后地表的变化等问题,既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也激发出对其的兴趣。

(二)小组探究———探究并解决问题

充分利用网站、QQ、微信等互联网手段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地壳的物质组成、三类岩石的成因和分类、地壳物质的循环。地壳物质的组成是记忆性的基础知识,岩石的成因和分类以及地壳的物质循环是重点,学生如果能真正理解岩石的成因,那么岩石的分类和地壳物质循环就自然很好掌握了,因此,学生探究的主要问题就是岩石的成因,从而提出四个小的学习目标:玄武岩和花岗岩的对比,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化石的意义,地壳物质的循环。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发放岩石标本,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归纳出知识目标并用图文进行展示。学生先对实物进行观察,然后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并分析整理,同时可用QQ和微信等进行交流讨论。网络上的信息非常丰富,为了避免无目的的检索,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相对专业的岩石相关的网站。

(三)成果交流———实现知识的共享

各小组将探究后得到的知识通过文字与图片的形式制作成PPT,向同学们进行展示,这既是成果的分享,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或通过QQ或微信进行讨论。教师还可以在此时提出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实现知识延伸的目的。

(四)评价反馈———实现精准教学

教师拟好相关试题并录入云服务系统,在学生交流后进行在线的测评,收集测评结果数据,建立学生的学业档案,实现个性化的精准教学。同时,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答题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较易出错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纠错和讲解。

四、“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利用丰富和前沿的网络信息有助于拓宽高中地理教学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网页、QQ、微信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学生遇到问题后能够及时地解决,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互联网技术将教学过程进行了量化,实现了个性化教学,实现了教师的因材施教。将“互联网+”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值得未来继续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颜雷.移动互联网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2]罗定.“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J].地理教学,2016,(04):37-39.

作者:缪丽丽 单位:吉林油田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要】地理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地理学科价值,也是学科的固有特点,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地理知识、最重要的地理能力以及最需满足个人综合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关系到深化地理课程改革,探讨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意义十分重要,有助于教师树立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从而重视地理学科的逻辑性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创设现实生活地理教学情境。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

引言

现阶段,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重要方式。地理核心素养使学习者可以适时地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观察事物规律,合理地运用地理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充分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基础上,教师应围绕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优化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地理素养的特点

(一)地理素养的终身性

地理核心素养是学习者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形成的心里品格,对个体全面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地理的学习,学生可掌握诸多技能,如综合思维、地理位置、区域认知和人地关系等;另一方面,地理素养对个人未来发展有着长期作用,例如,地理素养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识图绘图技能、全球意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学科培养学生的四项能力已成为人们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技能。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下让学生学会必要的地理知识,掌握丰富的地理能力,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地理常识是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地理素养具有渐进性

学科素养并非与生俱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质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考虑高中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他们处于特定的学习阶段,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所差别,因此,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经过特定的学习过程来改进完善,而且任何一个阶段都不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终点。在渐进性培养核心素养过程中,应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地理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二、构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有效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地理的学习是以考试成绩为最终导向,学生忽略了地理基础知识;课堂氛围过于拘谨,学生的活力不能充分绽放,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倡将地理知识生活化,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将地理的思想融于生活当中,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部分同学进入高中后仍保持初中的学习状态,严重依赖教师,时刻跟随教师步伐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策略,摆脱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除了传授学生基本地理知识以外,更多关注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增长。以下将对高中地理课堂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的有效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一)提高学生的地图解读能力

地图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的重要教学工具。现阶段的地图学知识应用相当广泛,既有传统的纸质地图,也有人们通过手机、导航常用的电子地图。地图视觉思维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地图图例,继而在理解地图含义的基础上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交通线路分布”知识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中的各种交通线路,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意识和综合思维。

(二)地理空间思维的应用,使学生构建自己的地理模型

地理空间思维是在地图视觉思维的基础上,构建多维地理空间的一种思维方式。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由书本上展示的一维地理空间扩展到多维地理空间,即让学生在脑海中“还原”地理环境,将抽象问题具象化。例如教师在讲解“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知识时,就可以利用地形、气压带、海陆位置等,让学生在脑海中自主的构建自己的地理模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提高其知识理解效率。地理空间思维的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机械式教学模式的弊端,真正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三)地理空间思维观念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

地理空间思维观念要求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形成地理思维,建立地理模型,但是,如果仅靠教师口头教授,教学效果仍旧不太明显。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引入地理空间思维观念,就势必要和现代高科技教学设备相结合,通过展示、拆解地理环境,剖析地理环境要素,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地理模型,避免学生在构建地理模型时的盲目性。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教师应积极争取有利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如: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天文观测或到当地天文台、地质馆、植物园学习。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即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地理知识,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四)创设地理生活问题情境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地理思维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向学生渗透应用地理知识。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来源于生活,本着应用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这一教学理念,将高中地理的学习融入现实生活,增强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熟悉场景出发,联系生活讲地理,地理问题生活化,促进地理知识的应用意识,增添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参与性,如此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欲望。例如,我国的雾霾问题,从地理学科来看待这一问题,除了雾霾给我们造成的困扰,还应分析雾霾形成的位置与空间分布,雾霾的物质来源与人类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考虑人地关系来思考减少雾霾的办法。

三、结束语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地理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高中地理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梦晗.基于中美高中地理教材比较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李金刚.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提高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3]郭永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作者:王伟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新课改推行以来,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成效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随之也暴露出了一些典型的问题,阻碍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对此,想要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持续高效化,则需及时找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创新的策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典型问题;问题;对策

新课改推行以来,对于高中地理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地理知识掌握的情况,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中地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必须遵循此教学原则。因而,必须彻底从传统的教学模式、理念等中走出来,采取创新的教学模式,这是提高教学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教学理念未及时更新

地理课程中有较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阻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地理老师的教学理念也逐渐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有些教学理念还未得到及时更新,比如说启发式教学,这是最新的教学理念,能通过对学生的适时点拨,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这是当前较多高中地理老师不具有的教学理念,之所以出现这种教学情况,就是因为老师还未彻底放开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与学习。

2.重视结果教学,忽视过程教学

新时期的教学,需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获得知识,这样学生的记忆力才能持久,学习能力才能不断有所提升。但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总是喜欢采取最简单的教学方式,即对相关知识进行简单介绍之后,直接将结果告诉学生,这样的教学过程,没有留给学生质疑或者理解的空间,自然会导致学生出现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导致教学成效较低。

3.评价模式不够多元化

评价环节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信。但从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来看,较多地理老师总是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导致较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会局限学生的正常发展,对于教学质量也会产生负面性的影响。

二、解决高中地理教学中典型问题的对策分析

1.合理运用启发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上文也有提高,由于老师教学理念的未及时更新,导致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被受到局限。对此,在新时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合理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比如在学习《人口的数量变化》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资料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并启发性的问学生,你们认为每个国家现在人口数量存在问题吗?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比较法,分析出不同国家存在的人口问题,也通过课本知识和小组讨论掌握了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此外,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谁能告诉老师咱们本地人口的增长模式是怎样的呢?让学生主动在课下进入到人口调查与分析中,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既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又要重视组织实践活动

老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动手学习的过程,只有学生真正的动手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地理知识,让学生能灵活的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此,老师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感受学习的快乐。比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相关内容时,老师在大概讲解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处最适合建立工业部门的区位,以此来让学生从多角度来分析问题,根据工业部门的导向型(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等),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环境观,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3.实施多元化的评价

多元化的评价能够及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主动进行改善,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新时期的多元化评价,不仅要重视成绩评价,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参与活动情况、回答问题的活跃性、主动学习情况、合作学习情况等多方面,这样通过多角度的评价,才能够让每个学生全面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为自己将来顺利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要将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找出来,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优化教学模式、理念及方式,给予学生最好的学习指导,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道路上更好的发展,让学生养成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习惯及能力,这才是现代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邢春雷.高中自然地理重难点剖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J].绿色科技,2016(17).

[2]张立肖,白冬冬.《山水长安》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10).

作者:左秋生 单位:吉安市永新县禾川中学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地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辅助工具,也是地理学的一门语言,是高考考察的重点。本文将从地理图像的类型入手,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性进行探究,并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读图能力;地理图像

一、引言

在地理学科中,地图和各种图像、图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有利于辅助学习者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的确,地理图像中包含了众多地理学科的知识点,比如地图包含了行政区、自然要素、气候要素、土壤要素等内容,还包括众多的地理规律,比如气候因子关联图、气压带风带模式图等。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掌握除文字以外的地理学习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二、地理图像的类型

当前,各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无一例外,都包含着地图(比如人口地图、气候地图、土壤地图、交通地图、植被地图等)、地理示意图(比如高低压的形成与天气示意图)、等值线图(比如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地理统计图表(比如扇形图、柱状图等)和地理景观图(比如喀斯特地貌景观、火山景观图等)等图像,这是高中地理教材中主要的几种地理图像类型,这些图像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图像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有利于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掌握,而且当前读图能力已成为高考地理的重要考核目标之一,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是有必要,且十分重要的。

(一)图像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地理知识的传播与学习不仅仅是靠文字系统,还是靠图像来完成的,甚至可以说,图像与文字一样重要,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与语文、英语等学科不同,地理学科是需要运用大量的图像与图表来对事物空间分布、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等进行呈现,来表现大量的空间与时间信息,而且其形象比较直观,相对于文字而言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识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就是因为地图能够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认识地理,学习地理知识。

(二)读图能力已成为高考地理重要的考核目标之一

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并且要“从地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并形成结论”。现行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地图所占的比重也是比较高的,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比较关注的。基于此,高考地理也对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生在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之后应该能够对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有所认知和判读,同时要求学生要具有填图能力,要在地图上填绘重要的位置、分布区等;第二,学生要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之后,能够对各个类型的图像有所掌握,学会读懂和使用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社会经济统计图表等等;第三,学生要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之后,能够根据题目的要求来绘制简单的地理图标,并且学会对各图表进行分析。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中,对于读图的考查越来越多,所占分值也越来越大。

四、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读图步骤,识图析图;鼓励学生绘图用图,强化读图训练。

(一)引导学生掌握读图步骤,识图析图

1.看图

唯有帮助学生习得科学的读图技巧,方可使学生读图的正确率随之得到提高。当前,从国内高中生读图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暴露出的问题需要引起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地理及其相关知识存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严重不足的情况、对于地图上所标示出的图例、注记等的含义不甚了解、在读图过程中难以形成全局意识,因而惯常出现对地图片面理解的情况,有鉴于此,地理教师应当从下述几个方面作为改进措施:(1)帮助学生清除看图障碍。例如在一幅等高线图中,左下角和中央分别有山顶和湖泊,让学生根据图像判定下面几个选项:a.湖泊为咸水湖b.地势四周低中间高c.湖泊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断裂下陷d.水系为放射状分布。为化解这一问题,地理教师要先让学生从位于图中左下角位置的山顶着眼进行观察,从而领会到等线值将在山顶地形出现迁移的同时而出现同步递增的情况,如此便能够帮助学生领会到化解该问题的关键所在;(2)注意对读图顺序的正确把握。唯有掌握了正确的读图顺序,方才能够使学生读图的正确率得到保证。如面对洋流图进行读图时,正确的读图顺序应当为:由热带地区着眼开始读图,其后读至副热带地区,再后是极地地区,最后是副极地地区。此外,地理教师还应当使学生意识到,读图顺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当结合地图的实际样式加以灵活地选择,如面对山脉图时,既可以选择方位读图法,也可按照地图中山脉的走势进行读图;(3)善于把握地图全局。地理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读图过程中的全局思维,以便使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不会忽略掉任何一个细节,如此将使学生逐渐养成完善的空间观。

2.析图

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领会到正确的读图技巧之后,此时,教师应当着手提升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以便使学生通过对地图中所涵盖的相关信息的综合分析,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例如,教学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对于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其形成原因则并不是很理解。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使学生对于形成原因更为清晰地了解,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理解和运用基本原理。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图像中包含的基本原理和地理知识,研究地理知识的变式,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根据已经学会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如果对亚洲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有充分理解,就能够很容易地理解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形成的原因;(2)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具体而言,地理教师应当通过复习等知识点回顾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对先前习得知识的系统梳理,从而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完善。如地理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回顾其在初中时期习得的相关地理知识,并依托这些知识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二)鼓励学生绘图用图,强化读图训练

为切实提升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地理教师还应当在教学环节中为学生创设实践契机。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将使学生对于地图所承载的知识内涵形成深刻地记忆与领会,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将习得的地理文字知识转化为地理图像知识。为此,地理教师应当从教授学生绘制地理图像简图的方式着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图制作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地理综合素养。

(三)地理教学中注重图文结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文释图,以图释文,做到图文结合。

1.以文释图

地理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通过文字和语言的形式为学生讲解相关地图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地图知识的有效消化与理解。考虑到一些地理图像所承载的信息量过大,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图像的名称,使学生对于图像的类型有所了解和明确,如等值线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地理景观图(喀斯特地貌景观、火山景观图等)。此外,要熟悉图例,因为图例是图像内容的语言,它可引导学生明确图上的符号、代号、注记和比例关系等内容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如:常见的图例符号(如行政区界线、山峰、天气、矿产符号等)。最后,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的体例安排,带领学生对地图展开有重点地观察。

2.以图释文

所谓的以图释文,乃是要求地理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地图作为教学素材,实现对一些地理知识点的讲解。借助这种教学模式,将依托地图的直观性特质,使教材中以往一些通过文字形式或语言形式难以使学生理解的知识内容变得简单易懂。例如,学习地球公转的角速度与线速度时,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知识点,也难以识记。因此,教师可以以图释文,绘出简单的示意图,根据示意图学生便可以更为轻松、直观地理解这一知识点。这样处理教材,既降低了知识难度,又便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相互关系。

五、结语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主要知识内容之一。有鉴于此,地理教师应当注重强化读图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和掌握正确的读图技巧、读图理念,并借助一些教学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对地图相关知识的领会与运用,如此,将提升学生对于地图的领会能力,进而使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李玲.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训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黄师刚.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2):126-126.

[3]韦毅.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学周刊,2012(17):28-28.

[4]王建华.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12):61-61.

[5]陈华春.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新课程学习:下,2012(10).

[6]赵金秀.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8):175-175.

作者:吴婉晖 单位:广州市花都区教师进修学校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

摘要: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效衔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是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能力的最大考验。用学生生活中的体验、现象教地理,创设关联学生生活的地理教学情境对地理课堂有重要的、积极的影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精神和实践方面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中学地理教学实践,就基于关联学生生活的高中地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关联生活;教学情境

一、地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

(一)情境认知理论为地理教学情境的研究提供了心理学理论基础

情境认知论认为,知识存在于个体和群体的行动之中,随着个体参与到新的情境之中进行协商,知识就产生了,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就像语言的发展,发生于真实情境之中不断发展的利用知识的活性之中。情境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并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1]情境性和社会性是学习的基本特征。因此,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就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理论支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去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而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不足以建构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念时,新旧知识将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2]思维始于问题,真正的教学活动应该从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身对新知识的认知需求。新课程提倡学生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因此,“创设课堂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总结评价”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纳运用。

(三)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关联生活地理情境创设的提出奠定基础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能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教育本身也应该是一种美好的生活过程。在生活的情境中进行教育,能扩大并启迪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想象。“社会生活本身的经久不衰需要教导与学习,共同生活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3]。

二、创设关联生活高中地理教学情境的意义

(一)学科特征的需要

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人类与地理环境如何协调发展是高中地理学习的核心思想。学习地理最主要的目的应当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环境,认识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关系。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环境,那地理学习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违背新课程要求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了。

(二)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21世纪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坚强人格和自我发展意识,能不断自我学习,创新、实践的时代新人。地理学科综合性、时代性强,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在平时的地理教学时,应该指导学生学习富有生长性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获得充满智慧的策略性知识的自学能力。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获得这种能力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关联生活的教学情境进行地理教学。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愉快,让学生更主动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形成生长性的知识。立足生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的情境中,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的点滴的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4]

(三)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效衔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能力的最大考验。创设关联生活的地理教学情境是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教师想要有效创设关联生活的教学情境,适应时展的需要,先要对教材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对身边生活、对时展有全面的认识,教师首先得是一个关注生活、关注人类生产活动与环境关系的人,同时教师还得先做到自己能够学以致用。这些要求成为推动教师自身发展的动力,有效、高效的创设关联生活的教学情境新时代下教师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创设关联生活的高中地理教学情境的策略

(一)创造性的组织教材内容

中学地理教材有多种版本,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更重要的是要用教材教。教材所能呈现的信息是有限的,无法及时反馈时代生活的信息,可能会出现教材中所举的一些例子,对当代中学生来说,他们并未体验过,无法深刻理解,这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一些关联学生生活,紧跟时代的教学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教学案例1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在这一节的学习中,笔者从同学们身边的生活环境——厦门入手,展示厦门市建设用地规划图(如图1)来创设教学情境。厦门是学生生活的城市,从学生生活中有体验的情境出发,让学生通过读图,将身边感性的认识做一个理性规律的提升,有了这一教学情境,再通过问题设置“商业用地主要集中在哪里?为什么?”由简单到复杂,逐层引导学生总结出各类功能用地的布局特征及原因。而教材中该节内容的组织,则采用先文字说明,再辅助图2.1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距离的方式。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灵活一点,采用学生生活中的情境来教学。

(二)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关联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案例2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情境创设自然地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难,抽象。而高中地理学习阶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现象、地理事实,还要求学生掌握地理过程。因此,在必修一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创设详实、直观的地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如在讲解热力环流这个知识点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笔者采用播放教材第29页活动——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认识热力环流的过程,并通过实验总结热力环流的成因、原理。通过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依据实验过程主动思考,积极总结热力环流的成因、过程、结论,突破教学难点,为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点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案例3必修一第三章洋流的成因——主要是盛行风这个知识点的学习,笔者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在玻璃缸中装适量水,水中放一些有颜色的会浮动小孩塑料玩具,准备一个电吹风,让学生观察在电吹风吹出的风的作用下,水中的浮动玩具怎么运动,从而让学生直观的掌握盛行风是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并掌握风作为动力下的海水怎么流动。教学案例4必修二第三章“农业的区位选择”如何理解区位的概念,笔者采用学生曾经玩过的QQ游戏,可以通过活动——QQ农场(图2),开展讨论:假设学校建一个二中农场,让大家管理,为你们提供一下作物种子,你会选择种什么?为什么?学生反应很热烈,热烈讨论了该选什么种子,为什么。从学生的讨论中分析,他们在选择种子的时候都考虑了哪些因素,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案例5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学生没有工厂实习的经验,也比较少人去工厂参观,在平时的电视节目中也比较少看到工业的生产流程,所以学生虽然知道我们所使用的产品是工厂生产出来的,但怎么生产,需要投入哪些要素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在上课之前笔者用工业的流程视频——“薰衣草精油的生产过程”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工业的生产流程有一个简单了解,并通过问题:如果让同学们建一座薰衣草精油生产厂,大家会选址选在哪?通过学生活动,让孩子对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自觉的认知。

(三)利用各种大众传媒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多媒体、网络改变世界。迅速普及的网络、多媒体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教学案例6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产业的转移》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引用了当时社会上很热门的“乔布斯与苹果”的一则新闻,通过新闻中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对苹果这一企业将手机外壳的生产这一环节转移到中国的河南等地生产,在这种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等问题。视频播放完毕,学生对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规律就能很好的了解了。教学案例7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在课堂教学时,笔者截取了手机中“墨迹天气”中一周以来的天气预报,在学生非常熟悉的看手机天气预报的活动中开始了锋面的学习。教学案例8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在这节涉及其商业网点的布局原则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时,笔者利用厦门同学都很熟悉的两个商业网点——沃尔玛和麦德龙进行比较,通过它们的选址比较,让学生明白商业网点的两个选址原则,大型的批发超市一般选择交通最优的地方布局即布局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而一般的超市百货则选择在市场最优的地方布局即人流量大的市中心。知识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关联学生生活的课堂情境的创设对于高中住宿学生而言更有意义,由于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寄宿,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有限,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丰富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并在情境中设疑、质疑、释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高文.情境学习与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

[2]巩子坤,李森.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课程•教材•教法,2005(8).

[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庄作齐.让地理教学生活化[J].宁波大学学报,2004(3).

作者:陈梅婷 单位:厦门第二中学

第六篇:高中地理教学学生识图能力培养

【摘要】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图是地理学习的关键环节。本文简要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识图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提高学生这一能力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地理;识图能力;培养

地理是高中阶段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综合成绩有很大影响,而地图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地理学习的核心就是对地图中信息的读取和处理,只要学生拥有足够的识图能力,地理学科的学习效果就有所保证。然而,高中地理学习的现状是学生自主读图能力欠缺,对图中信息的处理不够彻底和完善,最终导致学生的地理成绩不理想。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工作者长期研究的课题,也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

一、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的意义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掌握较高的识图能力,通过对地图信息的自主处理读取图中相关信息,进而完成答题过程,因此识图能力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基础保障。等值线图是高中地理种族关键的图形,因为通过读取等值线图提供的信息能够获取更多的地理情况,有助于学生对整个体面的理解,所以等值线图的教学是高中地理最关键的教学内容。并且地理等值线不仅可以用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上,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新课标明确要求,要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主动读图识图的习惯,训练学生自主获取图中信息并加以合理处理以获取更多信息,引导其使用地图提高地理学科素养,解决地理问题。由此可知,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是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主动使用地图读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并且识别地图的能力也对日常生活有所助益。对地图信息进行处理并加以合理分析是对高中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时需要采用合理的策略,用正确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1.以兴趣为引导,增加识图趣味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处于逆反心理严重且好奇心强的年纪,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并且对传统思维存在很大怀疑性。这虽然会造成教师进行管理和管教的困难,但这一特点同样能够帮助教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顺势教育,即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式,使用学生能够较快的接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只是将学术知识进行搬运,而是要彻底掌握一门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地理学习方面,就是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试图技巧和方法处理生活常见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掌握识图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开发地理视图的趣味性,以兴趣为引导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地图由平面、黑白、文字等单一的枯燥形式转换成有趣的新形式,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地图识读的兴趣。

2.训练学生习惯性的读取图中信息

识图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教师若能培养学生养成见图识图的习惯,那么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会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由于高中地理知识无法避免重复和循环的模式,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长时间维持,这就需要用习惯来维系学生对地理地图信息的读取与分析。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接触地理之日起就不厌其烦的带领、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地图进行识别与分析。另外,在培养学生养成识图习惯的过程中适当的鼓励是支持学生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教师要用合适的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不断进行地图分析,用肯定行的评价予以学生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识图的习惯就会养成。之后还需要教师继续帮助学生维持这一习惯,因为高中学生的自制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教师时时的教导与督促,否则长期努力的结果就会功亏一篑,习惯最终分崩瓦解,不利于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习。

3.增加学生动手绘图频率

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除了反复训练学生进行地图识别外还可以通过使学生自己动手绘图或者默画地形图的途径进行。我国自古就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俗语,学生默画地图是增强学生对重要地图记忆的最有效措施,反复默画能够一次次提高学生对图形的记忆精确度,也能在绘画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另外对一些课本会话较少的地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字描述将地图再现出来,双向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由于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所胡画的地图也各不相同,教师将学生作品进行课堂展示技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4.教授学生图形处理的技巧

地理地图的信息的读取、处理和分析都讲究方法和技巧,教师将常用的处理技巧传授给学生并使训练多加练习应用是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有利辅助手段,例如切图法处理地理区域图的最常用技巧,教师训练学生使用这一技巧处理图形不仅能够极高学生的信息获取率还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对学生维持学习热情有很大帮助。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识图能力是高中阶段教师教学的工作重点,也是整个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关键,教师需要用适当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孟宪雷.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82-83.[2017-09-03]

[2]赵金秀.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175.[2017-09-03]

作者:韩炀 单位: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

第七篇: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运用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发展的带动下,高中地理课堂积极开展的调整与改革,以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被应用到地理课堂上,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之一,它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中将对思维导图的意义与作用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地理教学;运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实效性的教学手段,其优势在于表达直观、展示效果好、适应性强等,在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与意义。与其它学科相比,地理学科的知识点繁杂、涉及领域广阔、知识结构复杂、信息量大,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极容易陷入误区或与到问题,此时教师如果不能引导学生以有效方法展开学习,学生就有可能丧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这对其素养的综合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对此展开探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维导图的意义与作用

在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教育形式为象征教育与引导教学,它可以对教学内容予以分解,并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使散乱的知识能够形成直观、形象、完整的体系,这种体系是初级的知识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将知识点以及相关内容补充完整,最终形成教学构图,将抽象的知识点立体、完整的展示出来,思维导图在推动学生创造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地理教学中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思维导图可以将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用不同的图形、颜色、符号表示出来,凸显出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丰富多样的色彩与图形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影响。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使课堂得到有效的创新,让课堂上形成轻松愉悦的氛围,避免学生产生压抑、排斥等不良心理。同时思维导图的应用也实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维护,知识框架的补充等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此时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地理素养等都将得到有效的提升,而思维导图的构建也会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使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与针对性。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利用思维导图开展课前预习

预习是课堂有效展开的必要前提,教师应当深刻意识到这一点,由于高中地理课所涵盖的知识量较大,因而让学生展开预习是十分必要的,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前掌握知识的脉络,并简单构成知识结构,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在预习当中的自主性与有效性将极大的增强,学生需要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自己画出知识导图,这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地理素养的发展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学生自主构建出大致的知识结构之后,其学习的自信心以及成就感都将极大的增强。例如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这一课的预习中,学生就可以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进行对比分析,画出相应的思维导图,结合自己的理解,简单了解二者在区位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性,各自的一些特点,就可以让学生很好的对知识的结构进行把握,以便于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二)利用思维导图开展课堂教学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对思维导图予以有效利用,让学生能够独立绘制思维导图,将知识结构体系补充完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以及课堂参与度将极大的增强,他们的思维将得到有效的激发,这将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复习提供更多的便利。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产生正确的认识,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等方式对学生的思维予以驱动,让学生耳、脑、眼、嘴都可以被有效调动起来,让学生边思考、边交流、边绘制,此时学生与学生的思维、学生与教师的思维都将发生有利的碰撞,继而推动新想法的产生,促使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会利用不同的颜色与图形标注出教师强调的重点内容,这有利于学生区分关键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利用思维导图衔接新旧知识

高中地理知识虽然较为繁杂,许多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但是大部分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某一课知识点间的关联,也要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此时,教师就必须将思维导图有效的利用起来。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并未完全成熟,因此他们很难发现隐藏着知识点背后的规律,教师需利用思维导图对其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将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扩大知识体系的规模,提高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例如在“区位因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区位因素作为出发点,然后通过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让学生结合农业区位因素的特点和分析方法,对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使区位知识结构可以有效建立起来,进而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在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复杂、凌乱的地理知识变得清晰、有序,能够凸显出重难点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思维导图的应用予以关注,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展开课前预习、应用思维导图开展课堂教学,并利用其衔接新旧知识。让思维导图可以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其作用可以最大化发挥出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小明.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08).

[2]罗红宝.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7(57).

[3]王业超.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06).

作者:赵凯峰 单位:乌兰浩特一中

第八篇: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和运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中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地理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传统地理课堂理论性极强,教学内容与形式相对枯燥,学生的兴趣不强,教学效率不高。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微课被应用到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工作中,文中将对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微课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开发;运用

微课在构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得以提出,其在课堂上应用的目的在于实现移动学习或者在线学习。微课的时间通常不超过十分钟,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时间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对重难点问题有明确的理解。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当中的应用符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应当明确微课的特征以及高中地理课堂的基本特征,将二者有效地结合到一起,促进课堂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的意义

首先,微课具有传统教学不具有的优势,能够提高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积极性。传统地理课堂以教师的单方面的讲述为主,内容枯燥,理论性较强,学生很容易产生无聊或厌烦的感觉,教学工作并不能达到理想状态。而微课则能够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进行调动,通过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有时,微课能够辅助课堂形成生活化的情景,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更具吸引力。其次,微课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是微课开发者和传播者,在微课教学的开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担任着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为了提高微课的质量,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将有效的资源整理到一起,然后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制作微课视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认知与理解、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微课制作能力等都将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最终使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得到有效发展。最后能够使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与传统四十分钟左右的课堂相比,微课对重难点知识的把握更为准确,其内容更为集中,主要研究某一具体的问题或者知识点,学生在观看微课时能够准确把握关键点,明确课堂学习的重点所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重复观看关键性内容,这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微课的运用策略

(一)明确课堂任务

由于微课的时间极为有限,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质量与效率,教师应当对课堂任务予以明确,找到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然后制作相应的微课课件。教师应当保证学生在十分钟之内的时间里,能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知识点的选择应当慎重,既要是教学任务中的重难点,又要保证不能过于复杂,繁杂的知识点无法在十分钟内讲解清晰,反而会增加学生在认知与理解上的难度。这对教师的基本能力与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具备择取知识点的能力。

(二)找到关键点制作微课

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难度较高,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很难理解深奥的地理知识,长期持续下去,课堂质量与效率将极大的下降。微课的应用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课堂现状,降低教学难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找到关键点,利用关键点制作微课,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结合到一起,利用生动、具体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共鸣;也可以将社会热点、社会现实与知识点结合到一起,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地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让学生有意识的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例如在讲农业区位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制作微课视频,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当地农业生产的种类以及相应的区位因素,这能够加深学生对农业区位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三)进行微课交流与分享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共享成为可能,微课的时间短、内容少,因此占用的空间也相对较少,无论是上传还是下载都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操作极为简便。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课堂进行有效的拓展,一方面是内容上的拓展,有时一节课会出现多个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此时教师可能没有时间或精力准备多个课件,此时,教师就可以从网络上找寻优质资源,将其引用到课堂上,丰富课堂内容,提升课堂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介绍优秀的微课资源网站,让学生在网络上自主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是形式上的拓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形式不再局限于课堂,可拓展到课下,学生可将资源离线下载到电脑或手机中进行学习,也可以直接在线观看与学习,时间与空间均不受限,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教学的灵活性较强。而课堂上,教师就可以集中讲解重点与难点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其它次重点的知识则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探究学习,这个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当中的积极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语

地理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与方法,以改善课堂效果。技术的发展使得微课得以在地理课堂上广泛应用,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炼等特征,在提升课堂效果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课堂任务,抓住关键点设计微课,并利用微课进行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参考文献]

[1]白生鹏.论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展[J].新课程(下),2017(07).

[2]宋孝朋.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实践研究[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05).

[3]周营营.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分析[J].知音励志,2017(02).

作者:韩玉清 单位:乌兰浩特一中

第九篇: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

摘要:新课改对高中教育教学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高中地理教学,促使其在教学方法及理念上不断创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所增加,能够最大限度改善以往地理教学存在的弊端,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中具体分析了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然后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最理想的教学状态。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新的教学表现,这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因素,学生能够从中学到地理知识,并且能够感受到地理教学的良好氛围,必然能够增加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地理素养。文章以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方创新作为切入点,概述了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的主要策略,谨以此为后续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案例教学法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秉承新课改的宗旨,目的是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改善落后的教学模式,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总体效果。案例教学法是借助相应的教学案例辅助教学,以期能够与学生形成思想共鸣,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完善教学过程。针对高中地理教学而言,选取案例教学法是教学的需求,因为地理知识相对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学习难度,所以必须借助案例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带动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借助案例素材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的重点所在。而对于案例素材来说,教师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案例素材的内涵,然后搭建案例运用的平台,将案例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得以广泛流传,构建案例教学库。为了确保案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能,教师需要从多个渠道去获取案例素材,比如:与城市环境、地质矿产等部门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教学提供更为全面且可靠的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钻研案例素材,从而为教学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这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促进功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地球运动教学中,并没有介绍地砖偏向力知识内容,但是这一知识点又非常的重要,对于后面大气运动、洋流等知识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联系教学实际需求适当予以教学补充,由此能够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问题情境教学法

高中地理知识是一门难度比较高的学科,许多地理知识的重点、难点部分,学生很难掌握,特别是针对一些自然地理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极大的障碍,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因而,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问题情境教学法是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获得比较真实的知识体验,然后通过问题形式对学生展开教学,这样能够提升课堂教的氛围,学生也能够从中受益匪浅。按照新课程的最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应用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地理知识。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极好的体现,促使学生形成地理应用意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例如:教师在进行“正午太阳高度角规律”教学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加深对学生的认知,比如:一座楼房,属于北楼,在其正南方40米位置,需要兴建商品住宅楼,即南楼,要使北楼朝南的房屋在全年之内都能被太阳照射,必须对北楼高度做限制,应该怎样做?这一情境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而且很多学生都很熟悉,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吸收他们的兴趣,他们纷纷从各个知识点着手进行分析查阅资料,通过本地经纬度,然后借助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而计算出满足南楼最高高度。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让教师通过具有趣味、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引导,在学生知识水平的范围内,由浅入深的进行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和探究,既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可以促进学生充分的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直观导入法

地理教学中,教师的导入策略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而对学生采取良好的教学导入法也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这对于后续的课堂学习也非常有利的因素。直观导入法相对于其它的教学方法更加的简单、容易操作,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通过借助具体实物、地理模型、地理标本、地理图片等等,再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从观察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引出新知识的教学导入方法。比如在进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教学的时候,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结合相应的实例,继而分析地表形态变化内外因素,因而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导入应该放在举例上,在教学导入过程中,教师借助地貌景观图片,予以直观教学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循环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地貌景观图,如风蚀蘑菇、云南石林、背斜谷等,然后设置问题情境,上述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行归纳、总结,自然的导入新课。通过直观的导入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印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结语总体来说,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知识教学必须要优化教学方法,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快速吸收消化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有效应用地理知识。本文中简要概述了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获得更为全面的地理知识,提升他们的知识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赵良璋.基于参与式教学方法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5):220+222.

[2]王海虹.论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赤子(上中旬),2015,(10):173.

[3]农志辉.新课改下高中地理学习障碍分析及对策探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02):74.

作者:康翠萍 单位:乌兰浩特一中

第十篇: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学科的独特价值在于育人,在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在学科知识自身的创造和突破,学科应具有丰富和发展学生生命的意义。德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下的品质与道德,与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十分契合,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显得势在必行。本文立足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提出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德育育人功能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趋势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准,同时还应当拥有符合社会整体价值观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保证其能够运用自身能力进行于社会发展有益的事业。因此,学科教育的育人功能亟待突显,保证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技术的同时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的精英和国家的栋梁。高中地理学科中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和道德内涵,其教育目标旨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将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渗透是突显地理学科育人功能的绝佳举措。

一、寻找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素材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前提是寻找地理学科内容与德育主题的联系,实现二者并行的相关教学、相辅相成。比较直观的办法是当教学内容进展到适当阶段时,教师在授课时灌输道德观念,比如在环境与发展部分、资源部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和发展观念。然而这种方法一来有些牵强,显得刻意,二来并不能保证德育教育始终伴随着地理学科教学,难以真正贯彻,因此教师应当寻找更加系统而全面的教学方式。比较理想的方法是面向高中地理整体教学素材内容进行德育目标的建构,并细化于每一个章节,也就是面向每一册教材提出相应的德育目标和计划,并分配到每一章、每一节乃至每一个课时,使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并行展开。比如在“必修一”这一册,整体教学内容围绕地球在宇宙中的处境及其内部环境构造来展开,因此可以建立一个整体德育目标——热爱家园。在这个整体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章节分配不同的德育支目标,比如在“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以树立学生的宇宙观为目标,然后细化到每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灌输群体意识,使学生明白即便是地球也是隶属于某一群体并无法真正独立存在的,它在群体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同时也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类似于学生们在学校里,同样不可孤立存在,应当具备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才能满足自身的良性发展。这种方法可以使德育教育和地理学科教学深度结合,成为统一的整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树立相应的道德观念和品德素养,以顺畅和谐的方式发挥学科教育的育人功能,实现德育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真正渗透。但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的困难是如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建立切实有效的德育目标,使之与学科内容相互映衬。这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和德育宗旨进行深入理解,以较高的教学素养来进行教学是对教师综合水平的一项挑战。

二、教学方法的综合调整,融合德育内容

当教学内容融入了新的元素,可想而知的是教学方法必须要随之进行调整以迎合全新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需要挖掘最适当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单向性、口头讲述的形式来进行,在讲解知识点方面比较适用,但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就显得力度不足。我们可以观察当前的德育教育现状,并不设置独立学科,基本由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以讲话、班会等形式来进行,然而效果并不显著,这说明口头灌输的形式并不适用于德育教育,应当寻找全新的实现方法。社会其他领域对传统道德的推行方式,基本上以实例的形式来进行,因此结合学科的育人方向,我们可以进行参考,采取同样的教学方式,但需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比如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节时,教师不妨使用多媒体教室,在灌输环保观念时播放相关的环保视频,以视觉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带动学生的理解倾向,使他们重视环保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及其与自身处境的关系,真正建立起环保意识,以保护生活环境为责任。这种方法算是比较直观有效,操作便利,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进行运用也较为恰当。同时,在授课时间之外,学生进行课下练习的时间也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过程,虽然教师在此时不充当主要角色,但依然可以渗透一定的道德观念,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比较简单的方法是鼓励学生互帮互助,不以“敌视”的态度来影响学习氛围,造成恶性竞争趋势,倡导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团结友爱,不仅有利于学习,对于他们今后面对社会生活也有一定帮助。但具体实现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掌握,需要教师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指导。

三、改革学科考核标准,设立德育评分

既往的地理学科考核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因此就难免使学生产生以应试为目的的功利学习态度,所以要真正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还需要在考核标准上进行科学有效的改革。值得参考的方法是在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加入德育评分,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综合评定,深化德育教育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德育评分本身的考量依据,也就是根据哪些因素来对学生的道德水准进行打分。我的建议是在地理考卷中加入开放式简答题,以学科知识内容为基础,让学生以自己的观点来阐述答案,从中衡量学生的道德水准。比如在“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这部分内容中,出题人可以设置一道简答题,让学生针对目前一线城市的人口状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考量的标准是学生对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的理解,同时可以从中透视学生对个人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况之间的衡量与价值取向,鉴别学生的德育水平,从而给出相应的评分。当然,德育教育并非学校教育的主体目标和硬性要求,原因在于道德本身不同于知识技能,并非学校教育所能确保贯彻的个人素养,它的形成还与学生的思想状况、经历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考核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评分未必足以代表学生真实的品质,只是针对地理学科本身的育人价值而做出的考量,也就是立足于德育教育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而进行的综合考量,在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算是切实有效的措施。综上所述,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具备很明显的育人价值与倾向,其本身涉及到资源、环境、人口等因素的知识都与社会生活和时代样貌息息相关,所以将德育教育与地理学科教学结合进行对于高中学校教育整体目标而言有很大意义,值得积极尝试与探索。同时,就学生个人发展而言,通过德育教育来突显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对于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和整体精神样貌的提升也有明显帮助,在观念意识层面上促进他们成为于社会有用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应当努力挖掘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最佳渗透方式,保证教学工作整体过程日趋有效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陆林,卢世伦.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研究[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

高中地理教学范文6

高中生课业多、压力大,对于各门学科,很多时候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慢慢探索、研究。而地理作为一门知识点繁杂的学科,如果仅靠死记硬背,无疑学习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将图片化为简单的文字,使知识点连接起来,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高中地理学习现状分析

(一)高中生读图能力低下。地理与物理、数学、生物科学等密切相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就拿生物科学来说,生物中常常要研究某一地区的生物特性,而生物特性又受到当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学习当地地理很有必要。但由于许多高中生缺乏读图能力,大部分学生觉得地理太难了,很难学好。因此在努力几天之后就彻底放弃了。或者学生一直在坚持学习地理,但仅仅只是机械性学习,不能灵活应用,很难将习得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或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二)高中生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不够。高中生压力大,学习紧,对一门学科不会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因此就形成了高中生快速学习知识的习惯。而读图能力的培养则需要慢慢体会,深入思考,最终才能深深印刻在心中。因此,许多高中生就忽略了读图能力的培养。事实上,高中生只要静下心来好好培养这种能力,刚开始时会比较难,但慢慢掌握了它,在后来地理学习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三)读图能力太抽象。很多高中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完全依靠教师课上的讲解,照抄照搬地从教师那里学习知识。但地理学习中的读图能力太抽象,不像地理知识那样具有实物性,教师很难教授给学生,只能靠学生自己领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读图能力很难传授下去。

二、为什么要培养高中生读图能力

(一)培养科学抽象思维,从而化繁为简。在地理学习中,培养过读图能力的人的科学思维更强。地理有许多不连接的知识点,要想背下来,把一个个知识点串联在一起,这样就简单多了。例如高中生总逃不过背各省会的简称、全称等,以往这是学生的一个难点,而如果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出中国地图的画面,对照上面的各个地区,这样背起来就不容易遗漏,而且记忆会更加深刻。(二)引起好奇心,增强学习乐趣。实际生活中,比起阅读枯燥的文字,人们更加喜欢看图片。尤其是地理学习,图片比枯燥的文字更加有趣。由图片逐渐进入学习,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地理,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就如同幼儿园教学时,使用的是大量的图片而不是文字,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说,在地理学习中,有了读图能力,就等同于学习有了乐趣。

三、怎样培养高中生地理读图能力

(一)积累资料是培养读图能力的基础。读图能力是在已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引发的对该知识点的图片文字化。比如说,一提到中国,人们脑海中就会想到一个公鸡样的大概轮廓。但是如果不知道中国版图像一只公鸡,对文字知识缺乏理解,又怎么能引发出这种联想呢。因此在地理学习中,要对基础知识进行积累和储备,这样便于理解图片的具体内容,使之更容易在脑海中转化成文字。(二)学习地理图片中的专业性描述是培养读图能力的前提。如果说一定的基础知识是读图能力的基础,那么地理图片专业性描述就是培养读图能力的前提。众所周知,地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其中许多图片的专业性描述只有特地学习过的人才能看懂。比如说比例尺、等高线、晨线、昏线、经纬度以及地图中各颜色所代表的含义等,都需要学生先一步掌握,才能开始培养读图能力。(三)培养学习地理的专业素养,从各方面综合思考。地理教学中出现的地图总是多维立体化的,而且有时候给出的图片只是从某一整体图片中取出来的片段,这时候,很多同学就无法判断了。这就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记住每一种图片内容的特点,以方便阅读。例如不同地区的晨昏线,它们的投影中心往往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点,记住这些特点,就能准确地掌握截断的图片片段。有的地理图片有多个知识点,例如一张图片上不仅有等压线,还有等高线等,这时,就不能单方面只考虑等压线或者等高线,而是两者都要考虑,从各个方面全面综合思考。培养读图能力是目前高中生需要直面的一个话题。地理虽然被归为文科类,但是它所需的逻辑性一点都不比理科类科目少。在地理学习中如果一味地强调背诵,而忽视对图片的理解,最终学习成效并不明显。因此,要改变现状,培养读图能力是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作者:于新林 单位:通钢一中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活力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努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关注的课题,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活力、顺利展开有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所普遍面临的问题。要想打造高效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更好地展现自身活力。新课改强调,高中地理教学应该要以生为本,尊重和关心学生,让学生可以更具个性的发展,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学生能力和技能的提升以及活力的展现都离不开课堂。在此,本文就将以教学艺术为着手点,从开展生活化教学、创设教学情境、采用鼓励教学手段这三个方面来阐述激发学生学习活力的具体措施,希望能给同仁带来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关键词:高中地理;激发活力;策略探究

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活力,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活力,进而改善地理教学质量等,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地理中做到事半功倍。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活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点,教师就要选对活力提升的手段,有效打造活力课堂。

一、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联系教学与实际

高中地理可以说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因为其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从某种角度来讲,生活化、简单化的地理教学要更具有活力和特色,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地理教学并不是教师单纯地“灌输”教授,同时,学习地理也不是学生靠着死记硬背就能够切实掌握的,再者,即使学生借助背诵的方式掌握了像主要河流走向、林业资源分布等重要的理论知识,却不懂这些地理理论知识发展规律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依旧无法实现提高地理素养、展现自身活力的综合教学目的。为此,在进行实际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积极为学生实施蕴含浓厚生活化的地理教学,联系教材以及实际的教学内容,融入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以此来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对理论知识记忆的难度,同时还会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爱上地理,将以往氛围压抑沉重的高中地理课堂进行有效改善,激发学生活力,加强学生地理素养。例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暖”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日常生活与之相关的事例带入教学课堂,让学生借助具体的事件来分析和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并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地理知识对生活是十分有用的。总之,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活力,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联系教学与实际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

二、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活课堂的活力

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激活高中地理课堂活力的重要保障。教学情境在实际课堂中的创设与应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其还对诱发学生地理思维,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等起着极为重要的推进作用,是一种新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新课改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更加关注和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而作为构建多元化教学地理课堂的教学情境则能有效地实现这一要求,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活力,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小组合作情境创设、生活化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多媒体情境创设等等。例如在学习《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广州市、派潭镇、增城市这三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图,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观察比较,一段时间后,教师就要趁热打铁地为学生创设如下的问题教学情境,即中国最大的城市是哪一个?划分该城市等级的依据是什么?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刻就变得精神抖擞起来,都开始踊跃而积极地发言,课堂教学氛围充满的活力,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模式的成效可见一斑。

三、采用激励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参与度

对高中生而言,其相较于小学生、初中生,已有着更为成熟的心理,但即使是这样,高中生依旧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赞扬来提高自身的学习自信心。此外,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采用激励这一教学手段,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活力、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激励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和实施必要性。那么如何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激励教学手段的价值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开展赏识教学,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赏识教学,简单的说就是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明确学生是可以改变的,并不断地借助激励的艺术言语、鼓励的眼神、赞扬的行为来促使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个性,并将其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在地理教学课堂中敢于发言、乐于表现,展现出一个学生该有的活力,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第二,开展鼓励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高中地理教学评价环节,教师要努力打破传统单一评价的弊端,积极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并借助充分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价。例如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当遇到有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当即对其批评,而要在保护这位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实施公众客观的评价,先鼓励他要继续努力学习、再接再厉,再指出其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让其可以有方向改正和完善。

四、小结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因为这一举措对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学科,学生要想真正掌握地理,就必须要将自己的活力挖掘和展现出来,即以自主学习的姿态去获取新知识。而教师则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借助各种教学形式来提升学生主动性,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激发自身活力,课堂才会更具活力,高中地理教学才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丽萍.论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活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5.

[2]陈玉真.浅谈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J].学周刊,2015,(12):191.

[3]尚德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1,(10):112.

作者:彭威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文昌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摘要:地图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必学能力。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直观的表现,很多地理知识都浓缩在地图之中。读图能力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必备能力,所以培养读图能力才能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本文从地图的特征,高中地理读图现状,读图能力的训练,考试答题中的读图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读图能力;培养

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比例,用图示方式将地理信息直观地表达出来,《周礼•地官•土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现在已经有三维地图了,地理课本中还主要以二维地图为主。地理学习中读图能力是基础。地图是地理的一种语言。所以,如何提高读图能力是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地图的特征

地图根据数学规则,把很多复杂地理信息集中于一张纸上,要读懂这些秘密,就需要了解地图知识。地图按照区域分类有世界地图、国家地图;自然区域图、经济区域图。地图能够把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直观地表现在纸上。通过学习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二、高中生读图能力现状分析

一是畏难心理严重。高中阶段和初中不同,地理知识更加复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多的图例、概念、符号的加入使得学生单纯的记忆比较枯燥,记不住,时间长了会厌倦,甚至厌学。虽然难,但总有规律和技巧,如何理清头绪,找到规律是前期学习地理知识的要求。二是个人性格的影响。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学生爱好不同,理解事物的能力也有区别,男生一般比较能够接受抽象的事物。爱好旅游的一般比较喜欢地理,平时读图有经验的学生一般能够很快适应地图的阅读理解。三是学习能力的影响。不同学生的经历不同,学习能力也不一样,直接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读图也是一种能力,需要通过学习来提升,不同学生的进步速度不一样,有的很快能够掌握要点,能够从复杂的地图中找到信息,有的只能看简单地图或者老师教过的地图,对于变图、新图就不会看了。四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思维方式不同,教师教学方式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这些不一定都适应所有的学生。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会影响学生的读图习惯,进而影响学生的读图能力。所以教学方法的探索、改进、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高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是掌握地图的基本特征,将抽象地理图像具体化。地理配有地图册,课本也有地理插图,这种地图分为很多类型,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讲述各种地图的特征、要点。让学生掌握地图的法则,从而建立地图的基本概念,通过不同形式和难度的训练,建立感性的认知,为读图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加强基本名词、典型概念、符号系统的识记和理解。概念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名词和概念是专业的体现,地理中很多专有的名词概念以及特殊标记符号,学生要充分掌握,有些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有些比较抽象,难以记忆,有的比较接近容易混淆。需要学生掌握关键词,对其加强理解和记忆。比如气候和天气、高气压和低气压、地方时、北京时间、区时、时区、国际标准时间、震级和烈度等名词,内陆气候、海洋气候、水系特征、水文特征等基本概念,是读图的基础,需要学生识记、领会。地图中的符号系统往往承载着地理信息,对于这些符号的掌握,是读图的基本要求。比如等高线图形、设色地形图中海拔、地形特征、植被分布、人口密度等表现方式。三是从易到难,从典型到变化,注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由简单到复杂是学习的基本规律,人们对于知识的认知都是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读图能力培养也是如此,应该先从简单、直观的地图开始,掌握牢固以后逐渐加大难度,再到复杂、非典型、涵盖内容较多的地图进行训练。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做到因材施教。四是运用归纳,建立知识结构体系。从开始的记忆,到中期的理解至最后的归纳规律,学生对于读图能力循序渐进的学习会逐步提高。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练习、巩固。可以通过填图、画图等方式进行训练,还可以进行猜图游戏、拼图游戏等活动形式进行竞争式训练。但后期一定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并能够熟练运用,最终体现在考试解题能力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读图是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能力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根据科学规律,合理配置课程,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因材施教科学引导,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专业的指导,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读图能力,进而学好地理学科。

参考文献:

[1]杨春玲.浅谈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师),2010,(09).

[2]刘艳婷.地理教学中要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师),2010,(04).

[3]舒玉伟.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3).

[4]陈华春.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新课程学习(下),2012,(9):118.

[5]张银平.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6):73.

[6]杨宗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163-164.

[7]陈艳霞.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0,(18):53.

[8]陈炳莲.高中地理必修2案例教学的模式与程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23):54.

[9]于向阳.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新探[J].知识经济,2010,(20):146.

[10]齐凤彩.高中地理案例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67.

高中地理教学范文7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实现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带动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学习,提高自身地理知识水平、能力、意识、素质等,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应当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之中,改变“死记硬背”的教学状态,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立足于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进而参考相关资料来探讨以上问题,希望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水平有所作用。

关键词:地理教学;应用分析;地理信息技术

最新出台的高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规定。对高中地理教学予以改革,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弥补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从而真正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学校领导应当有所作为,组织地理教师积极学习课程标准及教育大纲,并且对地理教师展开信息技术培训,促使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和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将其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地理教学之中,真正提高地理教学的趣味性、教育性及有效性。

一、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简称“3S”技术,它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三者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具体应用3S技术的过程中,一般GIS负责定位,RS负责对数据或信息的采集,GIS负责对所采集的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这使其能够在诸多领域之中发挥作用,如农业、环保、交通。当然,3S技术之所以能够有效应用,与GPS、RS、GIS三者所具有的特点息息相关。其中,GPS具有的特点是实时性、全球性及精确性等,这使其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不会受到气候条件的干扰,连续作业,精准定位与测量;RS具有的特点是感应距离远、感测范围广等,这使其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能够获取远距离的电磁波信息,并对其予以处理,从而满足人们所需的图像或信息;GIS具有的特点是信息处理精准、信息分析到位等,这使其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地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分析和处理信息,为人们提供使用价值较高的信息。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高中地理教学之中有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则可以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状态,将所学地理知识立体化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加之教师细致的讲解,则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地理知识,进而有效学习地理知识,从而提高自身地理知识水平。从这一方面来说,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之中,利于提高教学质量。2.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将地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之中,教师还能够根据教学要求及教材合理规划教学方案,注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来定位地理位置,获取相关信息,进而对地理知识加以丰富和更新,如此学生在教学之中不仅能够获得地理知识,还能开拓视野,对地理环境、地理构造、地理现象等予以了解,从而使地理教学效果更佳。3.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地理信息技术是一门深奥的、有趣的技术,将其科学、合理地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之中,能够通过呈现与教学相关的视频或图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将地理现象或地理构造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其予以思考、探索,最终解读地理现象或地理构造,获得地理知识、思维能力等,促进学生良好的成长与发展。

三、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将地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使地理教学满足新课程要求呢?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及自身工作经验总结,提出的建议是:1.基于GPS的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学之中有效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的相关原理来模拟教学,将枯燥的地理知识予以立体化的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如此也能够使学生有效学习,提高自身地理知识水平。2.基于RS的地理教学。将遥感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地理教学之中,应当侧重于将遥感技术的应用优势呈现在教学之中,以便学生能够感受到遥感技术的“神奇之处”,并且利用遥感技术来获取与地理知识相关的信息,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3.基于GIS的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地将地理信息系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简化地理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地理知识,从而有效学习地理知识。例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气象方面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教材上出现的景象图、气象变化图等都表示看不懂。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景象图或气象变化图等予以简化,从而简化图形,方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领域也注重对先进技术引用,意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优化调整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其科学性、教育性及有效性。本文所展开的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之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丰富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参与知识思考与研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地理知识水平,还能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莉.浅议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新课标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4):122.

[2]江胜良.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新课标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12):37-37.

作者:邓琼冰 单位:江西宜黄县第一中学

第二篇: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摘要: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能够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优化地理教材。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高效;策略

高中地理课程正在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广大的高中地理教师是重要的参与者和执行者。面对课改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沉着冷静,还要拿出有效的方法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以适应新课改要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为目标开展课堂教学,以此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受传统的应试教学观的影响,地理教学有时采取的是应试教学模式。在应试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向来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可见,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备课环节、课堂教学环节、课后练习环节,还是对学生的评价环节,都是教师唱主角。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课堂提问也成了老师检验学生是否认真听课的手段,而不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所谓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中,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素质教育提倡教学本质的回归,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敢于面对挑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怕困难的意识,并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现有条件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其自觉参与到学习中。例如,教师在讲授“环境污染和治理措施”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垃圾处理场,让学生了解污染对生活的影响和治污措施。

二、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地理教学一直围绕着考试进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考试的内容,与考试无关或者关联度不大的知识,基本不讲授。其二,学生的学习也紧紧与考试挂钩,忽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其三,教学方式单一,任何教学方法都以灌输学生知识为目标,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考虑很少。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必然在诸多方面走向单一化,学生的个性逐渐被磨灭,最终沦为考试的奴隶。高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不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才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势必会被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所替代。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要运用到教学的不同环节,即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的需要采用最合适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只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收到好的教学效益,才能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效果。例如,教师在讲授“不同地区的土壤”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让各个小组分别讲讲不同地区的土壤,并进行对比。再比如,对于教学内容相对简单的“旅游地理”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进行预习,然后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优化高中地理教材

在现有的一些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已经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要重新设计,要删除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宜的内容,补充一些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内容。符合素质教育的内容,既能够传授必要的地理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完成知识、思维、能力三部分教学内容,才能被认作完成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任务。而要完成这个教学任务,需要对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一方面,考试仍是当下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高中地理教学不能脱离考试而存在,因此,高中地理教材应突出重难点,对应试部分内容做进一步精简。另一方面,可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加入一些适合学生探索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此外,教材中还应当增加一些背景知识,方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比如,在编写有关地球方面的内容时,编者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并在地球仪上标注出经纬线等。教师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地理知识,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和质量。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中地理教学应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优化高中地理教材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平台,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黄桂芬.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2]龚念.构建高中地理教学高效课堂———以《自然界的水循环》设计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2013(S2).

作者:董健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

第三篇: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

摘要:对教材中的生活化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可在激发学生学科兴趣的基础上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教学中注重合理的情境引入,能打开学生的思维;注意方法引导,能促进学生知识架构;引领学生关注生活,能实现知能的合理迁移。文章以高中地理教材(湘教版)必修Ⅱ为例,研究基于教材活动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活动;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在人教版、湘教版等版本新教材中均有所体现,其中有很多活动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密切。但有的教师往往以各种理由在教学设计中不对这些教学资源加以合理开发、利用,甚至有的教师会舍弃对活动内容的利用,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真正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教材中具有生活化特性的教学资源的开发,能找到激发学生朴素的学科兴趣、形成学科情感、确保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合理情境引入,帮助学生尽快打开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情境的及时引入会使得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顺利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气氛会因此灵动。教师要对教材中的活动事先认真研究,并做好一定的顺序安排,这样便于创造更好的教学情境。比如,在人口迁移这部分内容中,教材设定了四种人口流动方式,要求找出属于人口迁移的类型。教学时,教师并没有立即要求学生说出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参与了教材设置的活动后,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人口迁移是属于人口流动的一种类型,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上。学生在分析导致人口发生迁移的因素时,可根据教材中提供的阅读材料获知存在排斥力(推力)和吸引力(拉力)两个角度的因素。教师再给出更多的案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任何一种因素均有可能是引发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借助活动内容的学习自主找到基本概念并和教材中正文内容进行比对,依据教材及导学案的内容找到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区别。在对人口迁移的因素总结后,教师还应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中的阅读内容继续思考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的状况及原因。学生的思维一旦打开后,教师的教学会因此变得更为顺畅和高效。

二、做好方法指导,促进有序知识架构

要想从根本上确保课堂教学的效果,方法的指导极为关键。在学习必修Ⅱ高中地理湘教版内容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指导。如对教材中的活动题应从哪些角度思考、如何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如何规范作答,等等。在教学城市部分内容时,因为学校里的大部分学生家在乡村,对城市了解较少,教师可提前一个月建议学生在节假日观察城市中的各功能区及特点、布局的原因,留意城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思索。教师也要及时搜集和城市相关的视频、文字材料加以展示,增加学生对城市的了解。在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这一节中,教材中有两类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状况,教师可建议学生依据活动提出的思考题,指出两类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时间、目前速度、目前水平、出现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便于学生记忆。在阐述城市化过程中的影响时,教师可选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城市化问题三个角度,分别参照设计好的导学案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并对教材中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的措施加以延伸,还要让学生明确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是城市化的必然。在这部分内容中,教材安排了城市环境污染、“大树移植”对城市及山区的影响等,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增强对“生态城市”“田园城市”的理解。教师将整个城市学习内容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整合,各部分学习逐个展开,能形成城市区位、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问题四个内容的知识链条,便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架构。

三、关注实际生活,注重知识、能力迁移

在对教材活动环节的生活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应留意实际生活,尽量在两者之间形成有效的对接。教师还可以寻求与其他版本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帮助学生在知识及能力两个维度实现更高层次的转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时,考虑到这部分内容比较重要,湘教版教材在介绍农业区位因素方面略显欠缺,教师可借助人教版教材帮助学生理解。要让学生依据水稻生长的习性,分析水稻种植业所需的自然条件。根据江西省某丘陵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材料,思考实现这一生产方式的原因,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教师还要使用导学案设置活动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思考农业的概念、特点、类型及区位因素。教师在课堂上结合实际生活以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觅和学科内容对应的点,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知识、能力自然形成迁移。

四、结束语

总之,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生活化资源的开发,应是地理教师一直需坚守的研究方向。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下,用好教材中的生活化活动资源,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前瞻性极强的教学理念,重视恰当的师生角色转变、极富责任心的教学准备。

参考文献:

[1]熊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胡尧.高师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以《季风气候》一节为例[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6(03).

作者:盛永杰 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由于我国特殊的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和家长过于重视考试成绩以及学校、班级的升学率,忽略对学生学习意愿的调查培养,也不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没有老师或者是家长的监督,很难自己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对学习会产生抵触心理。如果到了高中时期还是重复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与“立德树人”的目标距离越来越远。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学习则伴随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现代教育理念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与发展,要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自主学习特点;能力培养

一、引言

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尤其需要培养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地理知识以理性知识为主,除了具有丰富的知识点以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密不可分。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以感性知识的描述和结论性知识为主,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简单。高中地理大致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板块,人文地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自然地理会有许多的地理规律和原理生活中不常遇到,对学生们来说生涩难懂,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行培养,让学生们思考性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

二、自主学习的特点

“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区别主要是学习意愿度的不同,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主动的一方,是对学习具有高度意愿的,而老师只是负责引导和帮助学生,为学生提供知识,帮助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强迫学生学习的角色,而学生则通过自己主动地学习和思考,锻炼和创新,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来获取知识,这就是“教学相长”的学习模式,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具有发展性、创造性和主体性等特征,对新课改下的学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三、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仅仅是高中地理,对任何学科、任何事情来说都一样,产生兴趣就是前进和发展探索的动力,也是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高中地理授课中,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来帮助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地理是有它自己的魅力的,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的魅力在于大自然的神奇,各种不同的气候,各种美妙的资源,不同的地理环境差异等等,人文地理的魅力则在于不同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等,相信通过老师的引导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地理学科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进而对地理产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为自主学习打好基础。如教师在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节前,可以提前几周布置课前作业:(1)提前预习本节内容,分组合作学习探究“内力作用和外力如何塑造地表形态”;(2)学生可以观看央视《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地理中国》等栏目;(3)学生动手收集,各组派代表在课堂中演示和解说。(二)多动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地图是学习地理重要的工具和载体,培养学生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学习画图,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地图进行联系结合。如:在讲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中,事先为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简略世界地图,结合课本洋流分布图,让学生动手画画并标注洋流流向和名称,并当堂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深入地分析纠正。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自主思考,思维能力能得到提高,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相信自己动手画图一定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三)改变作业模式,多一些创新性作业。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改变课后作业的模式,以往都是做一些课后习题,或是知识点复习等,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无趣,学生自主性往往不强,如果课后作业改成一些比较有趣,并且可以让学生们既动手又动脑,还能够开心地去做的模式,学生们就不会再有抵触心理了。比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这一模块时,就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后自己动手做一个地球仪,画出不同的气候带,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这种新颖的作业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能够加深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及判断能力,鼓励自主探究性学习。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的自主性受到了一定的压抑,为了应对高考,很多文科考生对于知识点更多地停留于死记硬背,不注重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观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需要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可提前给同学们布置好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本,在学习的过程中先进行自主思考,独立观察,最好是能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需要的答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在课堂上老师还可以将一些比较模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拿出来让同学们自主判断,而不是单纯地强调正确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发展。

四、结束语

高中阶段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过程,一旦通过高考,就要进入更高学府去学习,大学更是一个考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地方,因此就需要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另外,高中地理是比较复杂的学科,不能单纯地靠老师讲解来学习,它需要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不断探索研究地理学科中的魅力和奥秘,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葛娜娜,吕宜平.关注教法学法做好有效衔接[J].地理教学:教海拾贝,2015,(1).

[2]唐述建.浅谈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25):262.

[3]包钦鹰.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9).

作者:黄瑞明 单位:福建省龙海第一中学

第五篇: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高中地理课程涉及的内容广、跨度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而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的用信息技术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理解地理知识重难点。因此,教师要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本文主要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提供合理建议。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中地理;运用分析

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空间系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通过教师的文字叙述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起来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重难点,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中运用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其主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扩展地理学习资源。首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扩展高中地理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的知识体系。信息技术中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有利于弥补学生利用教材学习地理知识的缺陷。其次,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直观性的优势,呈现给学生更加立体的地理图形,改变教材文字内容枯燥的现状。2.帮助学生理解地理规律。地球自转与公转是高中地理必学的内容,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教师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动态地表现出来。另外,借助信息技术能将地理现象分组的特征以及地理的规律更加直观地揭露出来。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立起立体性的地理思维,最终构建出新的地理认知体系。3.加深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地理课程属于一种抽象性的学科,学生需要具备抽象的想象能力,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地理知识。但是,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讲课,不能促进学生消化知识。而在地理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将图片、视频与教学内容充分地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难点。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视听结合。视听结合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相关研究实践也发现: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教学效率要高于单纯地以“听”为主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现代教学方工的技术,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佳的视听体验。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视听效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将课堂所要讲述的内容融入到信息技术中,通过更加直观与形象的课件形式将地理知识点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首先,在讲解地震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事先搜集一些国内外的地震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使其了解到地震对社会经济,以及人们身体安全的危害。其次,教师要向学生展示地震地形的相关剖面图形,将震中、震源,以及震中距等相关的知识点引出来。教师采用多媒体与高中地理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展现了教材中不具有的直观图片和生动的视频,帮助学生掌握地震相关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效率提升。2.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拥有了理性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选择课件内容。课件本身就是一个辅助教学的工具,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其使用的效率。针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基本能够理解,教师就不需要准备相应的课件,只需要教导学生采用有效的方式记忆知识点就行了。而针对一些旅游地理,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些直观、形象的图片,加深学生对某个地区的印象。而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教师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准备教学课件,如使用插入图片或视频等方式。例如:在讲解“地球宇宙环境”这一部分内容时,宇宙环境的相关知识具有较大的抽象性,即便教师运用非常出色的语言进行讲解,学生仍然会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信息技术将太阳系运行的情况以动态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看,与此同时,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借助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更能够理解地球与太阳系的运行等相关的知识点。3.教师要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课堂,这相应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停留于原来的位置,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紧随时展的步伐,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操作的方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最终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只有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升了,教师才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材料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讲课,为学生创造一个多样的地理教学场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提升地理教学的效果。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得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借助多媒体图片、视频等优势,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具相结合,为学生呈现出一个直观的教学情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参考文献:

[1]徐鑫,潘立新.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103-104.

[2]熊年坤.高中地理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13,55(9):39-39.

高中地理教学范文8

摘要:

本文对高中地理教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创新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教材改革后的创新点特征,研究高中地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发挥高中地理优势加强对学生地理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实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创新点;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人才成为提升竞争实力的核心,而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为国家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大力推广素质教育。高中地理不仅是带领学生了解地理文化科学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够充分发挥教学优势,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研究高中地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策略,可以提升地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一、高中地理教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创新点

教材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研究高中地理教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创新点,有助于我们研究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高中地理教学。

(一)传统地理教材特征

传统地理教材以知识为核心,教材取向全部是重点地理知识,采用大量的知识点进行覆盖,长篇幅叙述,教材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为地理知识完整性、逻辑结构合理性两个方面。

(二)新版人教版教材创新点

新版人教版教材具有标志性。人教版教材主要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核心价值评价标准,不仅包含地理知识的叙述与讲解,还包含人本关怀的教育因素,满足时代需求与社会需求,符合时展规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更加重视对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以发展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主动学习、自我判断、自我思考、团结合作、创新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也更符合实际生活,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其内容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教材内容的删减特征:新版人教版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从教材内容的删减方面就可以看出新版教材更加重视内容的简洁性,比较冷门的地理知识或极度复杂的地理知识点被大量、合理删减。如2008版的人教版教材的页数就从以往的200多页删减为120多页,这种内容的简洁性也更加适合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增添:新版人教版教材在传统教材版本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增添了具有实用性的地理知识,更加贴近了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与实践。如水资源的分布与影响,这些内容都是学生个人所需的常识。此外,该版本教材还增添了实践活动类环节的开发与整合。

二、高中地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一)提升师资团队的素质水平

教师是学生进入知识领域的领航人,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奠基者,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其素质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对学生教育成果,因此,必须提升师资团队的素质水平,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任务之一。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可以通过进修与培训的方式增加他们的专业知识,或是参加一些比较出名学者的讲座、开教师经验交流会,以及去其他学校观摩与学习,从而促进教师素质水平提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引导者、领航人等榜样作用。

(二)改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行为与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已经取代应试教育成为教育指导思想,传统的应试教学观念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像车间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不具备特长。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重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所需为准合理、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与教学步骤,认真备课,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指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在课堂上增加对学生个人能力强化培训的环节,注重对学生引导,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创新教学方式,增加现代元素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教育应该适当增加现代元素,创新教学手段,如当前比较成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就是现代元素融入教学的一种很好的创新教学模式,此外,还有微课、翻转课堂等,都可以适当地运用到当前地理教学当中。

三、结束语

研究高中地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策略,能够满足时展的需要,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作者:陈慧 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晓萍.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

[2]徐防震.高中地理教学应当更多地体现教改思维[J].教师,2015,(27).

[3]史广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2014,(6).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自主学习实施

【关键词】

地理教学;自主学习;实施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受到广大教育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不仅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学习,是当前亟需探讨的一大问题。为此,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以期能给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帮助。

一、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对自身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师只需在此基础上有效指导学生,并帮助其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明确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可为学生制定一个月或半个学期的学习任务,以及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与能力制订相关学习计划。通过制订学习计划,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在学习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往后的课程学习奠定有力的基础。例如《地球的运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明白该章节的学习目标,其次要求学生做到计划内容明确、目标的合理性、知识延伸等方面。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昼夜的产生、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等各方面的学习计划。另外,为了从整体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教师应当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若发现脱离实际的学习计划,应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以此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总的来说,在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作为“领导者”,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应从各方面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在《地球上的水》这一章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将家庭用水、日常生活用水的知识导入课堂,水资源的使用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因而会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概念,以及当前水资源的利用危机。在讲解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有效集中,并且明白水资源在人类生产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此使得本节知识更加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还能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产生较多的亲切感,促进学生树立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在生活中做到合理利用水资源。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可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利用提问教学方式,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人口的数量变化》这一章节学习中,教师可抛出几个探究式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类似“人口数量的变化与农业发展有什么关系”“在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发生率有什么变化”等问题。在学生带着疑问的时候,教师可从人口增长变化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以便让学生带着疑问寻找正确的答案。待学生较为熟悉本节重点和难点知识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印象,此时教师可提出深层次的计算题,如“某地某年有15万人,第一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则这一年会增加多少人口?其他条件保持不变,8年后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若降至1.6%,则那时一年会增加多少人口?”紧接着,学生便会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通过提问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教学指的是小组成员之间利用正确的学习资源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继而促进教学质量得到良好提升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利用合作教学,不仅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挥合作教学的作用,进而从多角度、多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一教学过程中,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并让每个小组就“影响城市住房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这一话题进行探究。同时,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询、进图书馆等途径寻找相关资料,最后将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分享。通过话题引导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和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除此之外,通过合作探究,还能让学生体验收获知识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杨艳红 单位:金塔县中学

第三篇: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优化

[摘要]

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已不再局限于传授给学生应试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而更多地要求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现状做出相应教学方案的优化。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优化

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已不再局限于传授学生应试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而更多地要求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实现认知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现状做出相应教学方案的优化。

一、采用问题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虽然新课程已实施了较长一段时间,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教师使用单向传授教学模式来完成课堂教学。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因此会对教师形成较强的依赖性,而自身缺乏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问题教学法是现阶段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从根本上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的教学时,教师可在备课时设计相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开展前,教师可提问学生旅游出行会选择何种交通工具,此时学生便会争先恐后地回答大巴、高铁等常见的工具。教师便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是煤炭此类货物,应该使用何种交通工具进行运输,学生便会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或常识进行回答。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不仅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自身课堂参与程度的作用,还能够使学生在问题的逐步引导下主动地进行思考。

二、提倡团队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学生跟不上的现象出现。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是面向班级整体,不可能采取逐个指导的教学方式,这就有可能使部分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信心而放弃地理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可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起到“以优带差”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使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共同学习的方式提高整体的学习质量,还能使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商讨问题、探寻答案而逐渐培养起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在完成知识教学后让学生以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及蓄水手段为调查任务进行团队合作调查。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建议学生采用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调查,并要求学生在调查完成后派出团队代表进行调查结果阐述。学生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该地区通过南水北调、植树造林、农林渔结合等方式进行水资源的储蓄和调用。在团队合作学习中,不仅可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能让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参与到调查当中,使学习较差的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团队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提升自己在地理学习中的自信心。同时还能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起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合实际生活,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特性。在此教学要求下,教师可通过构建学习情境、课堂拓展讨论等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进而产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将地理知识迁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例如在完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教学后,教师可以作延伸教学,与学生探讨南北方在饮食、气候、住宅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说出自己对南北差异的认知,例如北方以面食为主食,南方则以米饭为主食,这是由于在南北方不同气候影响下种植业的差异所造成的。还有北方居民冬天住宅中多会用到暖气、土炕,南方居民住宅有竹楼等标志性建筑形态等。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拓展视野,了解更多地理知识,还能够感受到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在新课程的影响下,教师不能再固守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而需紧跟时代脚步,积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全面达成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目标。

作者:黄炳凡 单位: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罗波高中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运用

[摘要]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为了适应国家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标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好这一模式。

[关键词]

高中地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自主探索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完善,传统的讲演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也不利于现代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例如“如何正确处理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又如“某个局部地区降水量的多少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一问题涉及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不能单纯地将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地理问题的答案。自主合作探究出问题的答案,能让学生加深记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应运而生。下面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教学为例探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一、内容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作为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节必修内容,介绍的是不同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可以理解地理环境是在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以及岩石圈的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本节的教学内容则是进一步从水文、土壤、地貌等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地理环境的发展经过和地域分异规律,也可以说是对学过的自然地理知识做的一次温习和总结。本节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其一是不同地理环境存在的空间差异,其二是空间差异存在的规律性。空间差异分异规律可以总结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

二、学习现状

自然带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植被覆盖和土壤特点的不同上,地域分布规律的差异性则主要体现在自然带的差异性上,溯其本源就是地域的不同导致水、热和其组合状况不同,也就是说气候特点在这里发挥了主要作用。因为以往学生了解过“气候类型”的知识,所以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节课时就不会很吃力。但学生主动迁移与重新组合地理知识的能力不强,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教学情境来解决这一问题。此时,积极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开展地理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开展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绘制地图、小组辩论比赛、看图猜地理名称等趣味活动来达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地理知识的目的。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小组合作绘制地图的活动方式。首先是课前的准备过程。教师布置课前的学习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让各小组分别收集有关我国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自然景观资料(包括地形、植被、降水、动物、河流等),以及喜马拉雅山脉从山脚到山顶自然地理特征存在的差异性的资料,最后将这些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整理标注在相关的地图上。开展这一活动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拓宽了高中生的地理知识面,增强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也让学生认识到了地理这门学科的实践运用价值。除此之外,通过在课堂上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综上,在地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便于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环境,不能只是依靠传统的教师一人讲授的方式,因为只有让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得到答案,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才更深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好这一模式。

作者:凌云 单位:江苏高邮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杨学梅.高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2]冯筱婧.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3]徐秉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微课的应用

[摘要]

高中地理知识点分散,不易理解和掌握。微课很好地适应了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实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目标,不仅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

微课;高中地理;地理教学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工具,可以让高中地理教师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式,更好地为学生展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微课既能实现教学模式的有效转变,也是对传统教学的强有力补充。

一、微课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

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涵盖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可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讲解具体的教学内容,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1.具体化。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微课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方式进行展现。微课教学可以将地理学科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和知识点进行具体化的展现,让学生通过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学习到地理知识。例如,在进行“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课让学生以更加直观、具象的方式看到地球演化的过程,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有着重要作用。

2.生活化。高中生学习地理不应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还要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课本是十分重要的工具,但是不能完全依赖课本。这要求师生在依托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将地理知识和生活相结合。而微课就可以很好地将地理和生活进行有机的教学结合。比如在“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当地十年或二十年以来的城市化发展历程通过纪录片的方式进行微课展示,让学生在生动的视频和图片中看到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在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影响下的改变,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3.综合化。作为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的学科,高中地理涉及的知识点十分广泛,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点也很多。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微课的制作,将自然地理与社会地理进行有机结合,根据教学目标将课程的重难点通过微课进行展示,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拉近地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微课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

1.提供有效导学。高中地理知识点分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微课教学倡导“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阅读和视频的观看,进而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获得感性认识,并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笔者在制作“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导学微课时,便通过视频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日本大地震、俄克拉荷马龙卷风等自然灾难的内容。当学生看到这些震撼人心的灾难片段时,对于自然灾害的生成原因、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和规避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对接下来的相关内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辅助解决难点。对于复杂、抽象的地理现象和知识点,仅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联想很难让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而通过微课,学生可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动画或图片进行理解,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对于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在“地球上的大气”教学中,冷暖锋的形成过程由于其抽象性高,一直是教学的难点。而通过微课的动画演示,学生可以清晰、完整地看到冷暖气团的运动过程,从而了解冷暖锋的形成和变化规律。通过这种生动具体的演示,学生很容易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对于以后在相关题目中进行快速判断和识别也有着重要的帮助。

3.有力扩展知识。在高中阶段,学生进行文理分科后,学生在地理科上的学习差异愈加扩大。而微课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学习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不同难度和要求的微课进行观看和学习,这既能巩固基础知识,也能做到查漏补缺,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另外,由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高低不同,总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完”,而有的学生却“吃不饱”的现象。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特点,制作一些相关内容拓展的微课视频,让“吃不饱”的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拓展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微课能够对高中地理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只要教师能够有效把握微课的应用方法,将微课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一定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作者:张娟 单位:江苏高邮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程欣.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考试周刊,2014(69).

[2]贺伟民.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7).

第六篇:高中地理教学概念图的意义

摘要:

随着当前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改的推行,我们对于教育的要求进一步严格化。因此,在对于高中的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能够将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概念图进行应用作为教学的方法之一,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对于所学知识进行直观的了解,本文结合概念图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概念图;高中地理教学;应用意义;探析

1前言

概念图早在20世纪的时候被提出,随着概念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当前已经被逐渐的应用到了地理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并且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文科学科,需要学生通过概念图来更直观的对于知识进行理解,并且对于概念图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地理融入到生活当中,从而提升了地理学习的综合效果。

2概念图的概述

2.1概念图的内涵

概念图又可以叫做思维地图,即通过图形的方式来对于知识进行表达。学生通过对于知识的学习以及理解,从而在头脑中对于知识进行加工,形成一个粗略的图形,再通过头脑的不断加工使其进一步主观化,并通过绘画从而将其表现出来。概念图使学生利用思维进行创造的过程,通过学生自身的创造,也可以将对于知识印象以及掌握程度进一步加深。

2.2概念图的应用原则

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的难度比普通教学的难度要大很多,因此这既需要学生和教师对于相应的原则进行遵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创造性放在首位,通过采用多元性的教学方法来对于学生的创造性进行激发。不同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出发的角度不同,因此概念图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不同思考方向结合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进行相应的指导。

2.3概念图的意义

概念图的应用是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较大的改革,首先,概念图的应用加强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转变,促进教师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其次概念图的使用使得学生对于知识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和了解,由于助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和应用;并且加强了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3.1新课教学与复习教学对于概念图的应用

在地理课堂教师进行新课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着原有的教学计划,并结合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进度的合理调节。首先应对于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引出,再提出所涉及的新概念,并结合图形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再与学生共同对于概念图进行建立。学生在对于知识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画出相应的重点,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掌握情况以及理解对于概念图进行制作。学生画出概念图后,教师应进行指导,从而进一步使得概念图得到完善。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将知识体系进行认识,并且在学习中建立清晰的思路,从而加强对于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对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太阳和地球的关系着手,并且提出太阳辐射这一概念,再引入太阳辐射对于地球的种种影响,教师可在黑板上建立出相应的框架,从而向学生直观的展现了这一小节的概念图。

3.2高中地理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概念图应用

地理科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十分广泛,并且治失眠的覆盖范围十分大,因此教师的教学很难做到全面,这时候就需要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提升。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于目标进行建立,并绘制成概念图的形式,从而使得学习方案进一步明确化,也方便在自主学习后进行复习时思路更加清晰。例如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先通过课本或者网络对于水资源的含义以及分布状况进行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又可以分为世界和我国两种情况。再通过水资源对于社会的影响进行另一方面的分析,并得出合理对于水资源进行运用的结论,从而将这一知识体系进一步清晰化。

3.3高中地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概念图应用

合作在学习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对于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进行适当应用。教师可在教学中对于情景进行创设,之后组织小组间的成员对于这一问题进行分工查阅,并且相互讨论后,找一个代表进行讨论成果的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就可以对于概念图进行应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讨论后不同的观点可以绘制成一张概念图,从而将组内的讨论结果直观的展现出来,并且通过组内成员的不断讨论,不断的进行修改,并且进一步将概念图完善,最后由组长将完善的概念图绘制到黑板上由教师进行评价,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强对于学生的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绘制概念图的信心。概念图在合作学习中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以及对于地理课目的兴趣,还加强了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交流与倾听,并且使学生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概念图是如何构造的,方便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完善,也加强了教师对于学生掌握情况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掌握程度。

4结语

由于地理课目的综合性以及复杂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使得学生难以对于地理产生兴趣,而对于概念图进行应用的这一教学方式是这一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观。概念图的应用不仅使得学生在地里学习中建立起了知识体系,还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升,有助于学生增强对于地理课目的兴趣并且提升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作者:李植 单位: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主平.概念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学科教学(地理).西北师范大学,2014.

第七篇:高中地理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

【摘要】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推进素质教育进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已成为广大教师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为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学校纷纷添置电教设备,进行各种教学软件设计的培训,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有助于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本文试就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作用

1.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不容置疑,高中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诸多的抽象性概念及地理规律相当不容易理解,教学太阳运动、三圈环流等,这些内容的知识,教师单纯讲解教材的文字和图片很难给与学生准确表述,掌握这一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逻辑和想象能力。但是,具有这样能力的学生少之又少,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理解极为困难。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把图片、视频、声音同地理知识融于一体,给与学生全面创造直观体验,导致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因此,学生加深对高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地理学科探究的自信心。

2.给与学生足够的学习资料,拓展地理知识空间

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延伸课外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教师基于教材的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有针对性地拓宽扩充,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把相关的整知识给与学生,这样,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了初始的印象,为以后构建完善的地理知识系统夯实了基础。同时,播放相关新闻报道、实时录像,结合近期我国发生的地理灾害加以讲述,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3.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抽象性思维望而生畏,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巧妙使用图文并茂、动态直观的方式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将这些信息材料转化为教学素材展示给学生,增加教学容量,创设一个有又一个活泼、有趣的地理课堂教学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地质地貌,教师提供一些著名旅游景点的照片,让学生欣赏,了解这些风景名胜背后的知识。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运用

1.遵循最优化原则,精心设计

巧妙设计制作课件,搜集整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有效整合运用。然而,这些丰富的资源不可能完全都给予学生,必须遵循最优化原则,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资源的取舍,确保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达到最佳状态,为了实现教学最佳,必须抛弃一些干扰性的资源。

2.有效使用,决不能越俎代庖

必须处理好主次关系,明确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是教师辅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运用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决不能让一节课成为播放课件的舞台。

3.结合教学实际,不能为了使用盲目使用

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决不能滥用或盲用使用,巧妙设计制作课件。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给予声、光、电等信息刺激,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滥用或盲目使用,为了使用而盲目使用,不能为教学服务的课件,导致喧宾夺主,无效的信息泛滥,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背离了教学主题,教学目标如何实现?

4.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融合一起,不能冷落板书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诸多地理教师已经远离了粉笔和黑板。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黑板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象征,它的教学功能是现代化教学媒体永远不能取代的。黑板具有随写随看、随擦随写,教学内容时时增删,有的时候,教师灵感凸显,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精华,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融合一起,不能冷落板书,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必须从地理学科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科学合理运用,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发挥其特有的有效的功能。多媒体技术使用得当,事半功倍,使用不当,表面热热闹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信息时代高中地理教师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刘海燕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职业高中

参考文献

[1]王林.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2]陈俐弛.多媒体课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3]谭飞.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6.

[4]张少华.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1.

[5]马建.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9.

第八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

【内容摘要】

高中地理在教学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学好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地形地貌等有一个形象的认识,同时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容。案例教学法是对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它具有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本文简单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

地理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辨别方位,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在全国的位置,地理知识中还有许多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如地震、泥石流是怎样发生的等等,学好地理对于学生了解自然界,增长见识具有重要意义。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学好地理知识,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教学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因此就要求教学工作者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在这种形式下产生的,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前结合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选择实际中的一些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思考、讨论,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首先,案例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法是以老师在课堂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为主,这样就会导致课堂学习比较单调,很多学生读学习提不起兴趣,而案例教学法首先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方式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案例教学法通过和实际案例进行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知识如何运用到实践中。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如果只是老师在课堂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就不能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而案例教学法运用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有很好的体现了这些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结合课堂要求选择合适的案例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结合本节课要学的知识,选择符合实际生活,适合学生阅读思考的案例,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时,教师可以选择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南方以米饭为主食,北方以面食为主,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很快就能想到,那是因为北方主要种植小麦,而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然后教师进一步让大家进行思考,这种分布方式是怎样形成的,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让学生对我国南北方自然环境、气候、土质等都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

2.针对案例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指导

在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然后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例如,在讲到地球上的水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南水北调工程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学生会想到南方降水量较多,江河湖泊也较多,而北方常年干旱,教师进行引导,这些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进行思考,这说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呢,学生很快就能想到海洋、河流等,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地球上水和陆地的分布情况,最后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呢。通过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教师再进行指导的方式,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思考,想办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合案例总结复习

课后总结复习也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部分,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在课堂上只是对新知识的一个基本了解和认识,要想真正掌握和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就需要在课后做好总结复习工作。例如,在学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后,教师可以结合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人们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在这些地方经常会发生抢水的现象的案例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我国水资源现状,我们身边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发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归纳,让学生总结出自己课堂上对哪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不足,从而总结出适合自己学习情况的复习资料。通过课后总结复习,有利于学生对案例的进一步思考和对所学新知识的巩固,达到熟练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新课程学完之后要督促学生结合案例进行总结复习,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搜集相关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朱赛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孙妙玲.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5(14).

[2]江修军.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17).

[3]许华.如何培养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J].中华少年,2016(25)

第九篇:高中地理教学信息技术运用

【内容摘要】

从目前来看,高中地理教学由于受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在于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少。而且,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往往通过大量的课后作业来进行反复枯燥的练习,大大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但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后更加便利的复习,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研究

引言

伴随着网络全面持续的发展,互联网络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非常彻底的改变,包括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在休闲时间获得教育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来增强课程的互动性、灵活性从而保证学生对于地理教学的探究兴趣,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网络教育进程的不断适应。通过在教学中充分的运用互联网络资源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策略

1.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紧密结合

只有将“视听”这两种感官体验相结合,才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体验,并且充分的提高课堂教①学效率。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耳朵与眼睛之间的相互补充才能够进一步增强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保证知识体系的构成更加立体。为此,只有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教具和传统教具进行紧密的联系,从而借助与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带来更加强烈的“视听”效果体验,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而且还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而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知识。

2.创设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平台

为了保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必须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平台,在这个平台系统之中,需要通过计算机和相关的设备来将于地理知识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知识库。通过知识库的对于电子计算机网络和系统等相关的地理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从而实现优化配置,而且也能够与课内的知识体系进②度配套,从而保证随用随取。在基于地理教学资源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拓展以及相应地理资源的联系,进一步促使信息技术形成网状的知识体系,更加方便教师的使用。

3.提升教师地理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水平

伴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教师的教学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很多教师由于年纪较大,学习能力不强,对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够适应,从而造成教学效果适得③其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地理教师更加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拓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自身的专业素质基础之上不断的利用现有的教学模式来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从而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课堂。

二、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借助信息技术的内容能够减轻教师负担

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是要代替教师的职能,而是起到教师的辅助作用,进一步减轻教师的负担,从而节省教师的时间来研究更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其他的工作,从而不断完善地理课堂教学的探索。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地理课程的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够减轻教师的工作。而且,由于信息技术制作的步骤与过程较为复杂,很难通过一人之力来制作完成,所以很多的信息技术视频都是全国各地的精英集体制作的智慧结晶,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的内容不仅更加丰富与完善,而且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

2.优势互补,各取所长

任何的教学方式都具有实际的意义,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之间的关系也④不存在竞争,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即能够对传统教学的不足进行补充,而且也能够使得传统教学方式更加的多样化。但是信息技术本身存在的缺点又不能够完全的摒弃传统课程,很多的教学内容也不是信息技术资源所能够进行概括的。

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基于互联网络流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一般情况下,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使得教学方法更加的灵活多样,也更加的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来增强课程的互动性、灵活性从而保证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究兴趣,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网络教育进程的不断适应。本文通过对于信息技术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而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者:王佃军 单位:江苏省睢宁县李集中学

【注释】

①庞晓红.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②吴佳佳.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5.

③于铁成.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09):68.

④于秀玲.论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2015(09):165-166

第十篇: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

为了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不仅仅要对学生加强学科教育,还要保证学生具有正确的三观以及较高的思想品德水平。高中地理学科是高中的重要课程之一,为了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清楚地认识自然、了解社会,促进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应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高中地理教学包含的德育因素

德育是学校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地理课程作为一个传播德育思想的重要途径,其中包含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爱国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地理学科德育内容,在新课标下,其内容覆盖更加广泛。

1.爱国主义因素

基于我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向学生传播爱国主义情感,促使学生树立为祖国建设出力的信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地理作为高中的必修课程必是紧紧围绕爱国情怀分析解决问题的。高中地理课程以世界不同的地理要素以及相关人文因素的客观发展为前提,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论证。地理教学,使学生建立了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意识。与此同时,使高中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解自己成长的地方。

2.客观因素

在进行地理学习时,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渗透在相关地理知识之中,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养成了用唯物辩证法来看待问题的习惯,保持客观准确性。历史上的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将自然现象进行妖魔化,蒙蔽了大众的思想。将德育教育渗透进地理教学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看待自然中的变化规律。

3.长期可持续发展

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了资源环境与人口的和谐发展,只有每个人参与其中才可实现。为此,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高中生们都应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高中地理中所涉及的人文地理以及自然地理等各个领域,都从不同角度上分析了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可持续发展。对于地理教师来说,应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为学生进行地理教学,促使地理教育的功能逐渐完善。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将德育教育渗透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教育的实施并不容易。

1.教师德育教育理念不足

当高中地理教师的德育教育理念不足时,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学活动无法更好地进行。在许多高中地理教师的心中,在课堂上完成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掌握考试考点以及考试结构是最主要的核心。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将注意力完全投入进地理教学,并未仔细研究如何将德育教育融入地理教学,更没有重视德育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高中地理教师的德育教育意识不足,使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中的实施受到了一定阻碍。

2.高中地理教师欠缺德育方法

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不断地绘制分析地图,就可以完成高中地理的教学任务。德育,是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技巧进行教育的。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教育,需要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引导,将德育内容提炼出来并传达给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教学方式固定,造成在地理课堂上实施德育教育难的局面。在许多老教师身上,因长期延用传统式教学,无法适应创新的教学模式,更无法成功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课程中去。

三、如何将德育渗透进高中地理教学

1.教材为主,引导为辅

地理作为研究自然科学的学科,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应该注重理性分析问题,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如:在进行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课教学时,探讨日、地、月三者相对运动和月相变化时,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出运动规律与月相变化状态。在得出结果后,教师进行几组图片展示,使学生加深印象。在学生记忆完毕后,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放出几张正在使用孩童、女人进行拜月祭祀的图片给学生观看,引入主题,告诉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血腥的祭祀,是因为当时统治者的主观唯心,同时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将自然现象妖魔化。这种血腥的祭祀毫无根据,同时使无辜的百姓受到了伤害。以此引导学生在思索自然问题的时候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避免主观唯心主义。这种方法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德育内容紧密融合。教师在教学中循循善诱,不仅使学生更加理解二者的客观联系,也使学生在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时保持客观理智,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将地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使高中生在受理论基础教育的同时,养成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这是一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也是将德育教育完美融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的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起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与自然现象相关的事物时,第一反应就是书中所教授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在学生看CCTV新闻中地震灾害的报道时,可以想起教师板书的地表形态示意图,知晓地表运动中内力作用导致火山、地震活动。除此之外,还有生活中的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都可以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分析能力,又促使学生从感性思考向理性思考转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3.根据人文地理树立正确价值观

当今世界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存在着明显的贫富差距,存在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现象。之所以会有这些差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不同国家,人们的价值观不同,生产消费观也不同。在地域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人口发展迅速,使不同地域的人的价值观有所不同。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较高的粮食产量。但是在同一个地球的非洲,有许多国家因为自然原因,粮食出现了大量的短缺,人们无法维持正常的温饱,在死亡边界上垂死挣扎。对于一些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却为了争夺更大的粮食市场,恶意库存大量商品粮。这种残酷的现实无法激发出富有国家对贫穷国家的怜悯之心。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人种,都有着平等的生存的权利。同时,在一个国家中,地区之间也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就需要地区之间相互支援。通过地理课程教学,教导学生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地球所拥有的能源、资源是有限的,为使人类世展,我们应该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水循环”的教学中,教师告知学生地球上所有的江、河、湖、海的水资源是不断交替的,海纳百川给人们造成了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假像。人们对于水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还要要求质量。人类生产生活主要是以淡水为主,不节制的废水排放使地球大量淡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通过地理知识中的德育引导,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具有随机灵活性、接触题材广泛等特点,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课外活动地点,进行地理知识与德育教育的双向教育。高中地理教师综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的时期,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将封闭式教学改成开放式教学,使教师单方面传授转变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自己体会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以及社会中的人文交流,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将纸上谈兵变成实际操练,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通过实践受到了德育教育,提升了自身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