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危机管理范例

风险危机管理

风险危机管理范文1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迅猛发展,在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风险社会已经到来,使得一些社会公共危机难以自行化解,最终影响到社会公共秩序。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当前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出现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根据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构建新的管理机制,以提升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水平,防止矛盾的激化。

关键词: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构建

构建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不仅可以规范了社会秩序,而且降低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目前形势下,由于受到市场失灵、政府管理失灵的影响,导致风险社会应运而生。因此,要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当前社会大环境,制定并构建新的管理机制,从而消除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失灵现象,缓和和调节社会矛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进行分析

风险社会,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贝克提出,当时处于工业社会背景下,从《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书籍中,贝克以生态危机作为切入点,并将其看作是当时工业文明下的一种社会危机,之后对风险社会有了初步的定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逻辑性和扩散性,二是风险社会将会影响到社会正常运行的各个领域,它关系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调整等。从目前社会运行的现状了解到,风险社会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受到政治、经济、生态或者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均会引起公共危机,这种情况下,一旦风险社会真正到来,会影响到人类的主观意识、认知能力及判断能力等,在没有采取及时的防治措施时,导致风险社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极有可能引发不良后果。而公共危机是风险社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产生的,它具有传播性的特征,例如: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发生危机时,各种媒体信息平台下就会迅速传播,且这种传播会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引起复杂的公共危机,使得政府政策失灵、市场机制失灵等,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给人们正常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扩散是由管理失灵造成的,从更细的角度进行分析,产生这种危机可能是由于政府对一些突发事件缺乏认识,不了解突发事件发生原因的情况下,盲目处理,使得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很难从根源上消除,势必会影响危机管理的成效。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政策及行为模式不符合公共危机治理的逻辑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馆员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使得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选择出不同的策略,难以保证风险社会公共危机能够有效消除,此外在管理过程中难以分辨公利和私利,根据自身的行为模式和选择决定会直接影响危机管理的效果。

(二)“运动化”的公共危机治理方式的影响

新形势背景下,很多政府部门在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时,采取严防死守的办法,以运动化的公共危机治理方式具体进行,这种治理思维仅仅在短时间内具有明显的成效,维持社会秩序,促使社会正常、稳定运行,但是很难长期达到危机治理效果,这种带有“人治”色彩的思维方式,不够科学、不够合理,势必会影响到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解决。

(三)相关管理人员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不够重视

在受到现行官僚体制影响下,相关管理人员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重视程度不足,发生市场失灵时,便出现了有组织不负责的状态,比如说:公共危机到来时,一味出台规章制度,但是缺乏对制度的操作性,无法发挥制度的效应,最终导致风险社会危机局面更加复杂,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又比如,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公共危机方面的知识,这种执行能力的欠缺难以应对复杂的危机局面,最终影响到公共危机的解决。

(四)政府管理方式不合理

由于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具有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征,因此要求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开展多元化的管理机制,有效解决公共危机,但是由于目前政府采取的是垄断式的管理方式,具体将常态化的治理模式应用到危机管理中,缺乏辅助管理机制,使得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无法得到有效应对,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三、构建新型体制,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扩散,不仅加大了风险防范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国家治理的难度,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负面影响,通过了解上述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要求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危机的重视,无论是从意识形态还是从制度体制等方面,以多元化的应对措施解决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失灵现状,确保社会秩序的持续稳定,因此,下文具体探究了如何构建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通过以下策略的制定,能够更好的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防止矛盾的激化。

(一)政府管理部门要更新危机管理理念

新形势背景下,要求政府部门要更新危机管理理念,从被动式的治理理念转变为主动式的治理理念,提高风险警惕,具体可以从三大方面具体实施: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来达到对危机管理的预期效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治理危机时,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制定有效的危机治理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树立周期理念,任何一个危机的到来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政府管理部门要树立周期理念,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才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增强政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能力

针对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政府部门在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时,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联系,在相互配合下,建立各地政府的协商机制,以便对不同危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有效实现危机预防和处理,将危机损失降低到最小,促使社会正常运行。

(三)重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

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重视程度,了解更多有关公共危机方面的知识,以便出现市场失灵时能够根据规章制度,提高执行能力和应对能力,更有效的解决风险社会危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局面,降低和减少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建立“协作”治理体系

针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复杂性,可以采取建立“协作”治理体系,打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提倡全体社会群体共同参与到公共危机的治理中来,通过市场合作、社会合作更好的应对公共危机,缓和社会矛盾,从而降低和防范风险。

四、结束语

总体来说,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防止矛盾的激化,就必须要构建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来治理和解决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但是由于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使得风险进一步恶化,引起公共危机的扩散,因此,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做到规避风险的效果,文中从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危机重视度、建立协作体系及增强政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能力等多方面具体开展,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消除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失灵现象,从而推动现代社会不断进步。

作者:肖达根 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马体国等.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建构—基于风险社会的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1(09).

[2]茹梦丹,姬熊华.风险社会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困难与对策分析[J].南方轮刊,2015(03).

风险危机管理范文2

风险管理理论伊始于商业银行,并随着商业银行管理理念、方式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现已形成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理论框架。全面风险管理(ERM)理论体系的首要组成部分是全面风险观,它也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与基础。整体化风险管理理论是其核心管理理念。此外,还有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框架体系及其配套设施。第一,全面风险管理的风险观是风险具有双侧性。现代全面风险管理认为风险就是结果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人们无法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阿瑟•威廉姆斯在《风险管理与保险》中,将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具有“双侧”性质,将不利的趋势与有利的趋势都视为风险。与传统的风险定义相比,双侧风险定义更适合风险管理,可以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第二,整体化风险管理理论。该理论的形成也经过了长期的发展,KentD.Miller认为风险整合管理是在综合考虑各种风险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具有前瞻性、预测性的管理体系[1]。JerryMiccolis将其定义为基于企业现有资源,对企业发展目标构成不利影响或者积极影响因素[2]。LisaMeulbroek认为是整合企业各项风险管理,形成系统的管理框架,创造整体管理效益的过程,是对影响企业目标及价值的各种因素的识别、评估、管控,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3]。WilliamH.Panning则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促进管理者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统一思维、测定和管理方式的过程[4]。2001年北美CAS(CasualtyActurialSociety,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概念,将其定义为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价、控制、监测的过程,这一过程将会提升企业长期或短期的价值。

2004年9月,COSO委员会颁布了《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报告,将其定义为为了识别和管控影响企业目标的因素而实施的贯穿于企业战略制定到经营活动整个过程的理念[5]。第三,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的在于确定并管控企业经营活动中潜在风险,以最小成本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该理论涵盖企业各个部门,因而其框架体系也应该是全方位、持续的动态管理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主要有: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过程及其他相关的配套设施。风险管理策略是事前对可能的风险进行财务上的处理,达到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过程是进行风险成本管理和有效资本配置方案确定的过程。风险管理过程应有的步骤为:其一,确定组织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组织基于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下的综合分析和愿景预测,长期引232导企业的全方位管理运营活动,也指导着全面风险管理活动。其二,风险评估。全面精确的识别风险因素,需要合理的风险评估模型提供必要基础,以提升风险管理的效果。风险评估应包括以下过程:一是风险因素识别。此因素既包括威胁性的,也包括机遇性的,只要它们的存在对实现组织战略目标产生影响,就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二是风险因素排序。将识别出来的风险因素根据其影响程度排序,指导人们应对风险。三是风险因素分类。根据风险对组织目标可能带来的威胁或者机遇,将风险因素分类为可利用的或者需要控制的。其三,是风险处理,包括风险控制和风险利用。风险控制是管理不利于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风险的管理步骤。运用情景分析、风险指标或早期预警系统确定并评估风险因素,最终给出最优解决方案。风险利用则专注于优化组织内机遇性的风险因素,以使组织承担的风险有更高的效益。四是管理监控。风险对组织战略目标的影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求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此外,风险管理效果监控有助于全面风险管理过程在动态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第四,为了保证风险管理效果的有效实现,完整的配套设施是全面风险管理过程必不可少的。全面风险管理的配套设施包括:一是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已经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更是董事会的重要职能之一。二是内部控制。为了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企业需要对潜在的风险构建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各项制度执行情况。三是组织和部门管理。一个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与其他组织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全面风险管理必备的配套措施。四是数据和技术资源。风险管理部门可通过会计系统和前台交易系统获得相应的数据,并通过相应的技术途径实现风险分析和处理。五是积极组合管理。组合管理是将风险与公司的目标结合,将风险因素进行组合管理,充分利用风险的天然对冲效应和分散化效应,实现风险管理效益最大化。

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公共

危机治理的可行性公共危机治理是涉及多方社会主体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高效、合理的决策组织下形成制度性的系统规范。发源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论在企业内部已有相对成熟的发展,值得在公共危机治理中进行尝试。第一,风险管理理论在商业银行内部发展成熟,有一定的管理实践基础,形成了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恢复为主的过程管理,其模式比当下的应急式风险管理更加科学,有助于全面预防和控制危机。第二,全面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主动性与时效性。一方面,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应对危机的各个主体更加主动地适应规范,最大限度地规避或管理风险。另一方面,该管理体系也使政府能够在纵向和横向对公共危机进行更全面的管理。第三,西方国家在公共危机治理上有类似的经验。西方各国公共危机的发展完善过程中,或多或少吸收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内容。美国的危机治理体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在组织结构上,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整合国防机构、情报机构进行辅助,以应对战争危机管理。还成立了一体化危机管理机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负责对大型灾害的预防、应对、恢复的全方面工作,直接向总统汇报。城市社区组织与民众对危机的积极响应是美国危机治理的一大特色,在社区层面有社区危机反应团队、医疗预备队、街区守护者等志愿组织,形成了危机管理的多元主体。

三、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的重构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来源于企业,但其全面风险观、整体化风险理论、风险管理框架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给公共危机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第一,应急管理理念向公共危机治理理念的转变。目前,政府对于公共危机的管理,急需从国家管理、应急管理的方式向全面公共危机治理转变。根据整体化风险理论及风险管理框架的内容,公共危机治理应该建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NGO组织、企业、公民能够制度化协同的开放型组织网络。它将以公共危机预防和治理为目标,对公共危机进行整体性管控,最终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一种制度创新和体制突破,有助于我国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跨域。第二,公共危机治理的动态化过程框架。公共危机的爆发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必须以全主体、全风险、全过程的危机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风险要素管理、应急管理和灾害管理整合进公共危机治理框架之中,形成动态循环的治理框架。一是危机条件下的社会主体管理,包括政府、企业等机构与公共媒体之间的管理;二是风险管理,重点是风险的监测、评估;三是风险要素的管理,主要是对风险要素的识别以及风险要素的防控;四是风险过程管理。在常态管理中,危机管理应该包括危机过后的风险管理、准备阶段的危胁要素管理及恢复阶段的灾难管理。

危机时刻则应该将应急管理区分为常规应急和非常规应急;五是引入学习反馈机制。通过制度确保在危机治理过程中持续学结应对危机的新方法、新经验,并促进这些方法、经验畅通的共享。作为危机治理反馈总结环节,将有助于提升整个危机管理过程的处置能力和效率,为应对更复杂的公共危机事件奠定基础。第三,公共危机治理过程的执行思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以外的民间慈善组织、志愿团体以及国外的救援和志愿团体等社会组织都有所参与,但也仅仅是危机事件后某一个阶段的临时投入,而且是建立在强大的政治动员或感召之下的参与。这种参与往往缺乏组织性、专业性和持续性,导致社会组织无法有效发挥其灵活性、规模性、可及性等方面的优势。公共危机治理思路首先在于调整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业、公民等相关主体的关系,在法律和管理层面明确各个主体的权责。针对不同的主体设定相应的行政程序、行动准则及相关规范,同时在组织、管理体系上体现公共危机治理的多元参与,为各个主体全程参与、相互协同提供平台。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需要逐步完善,解决好各类法律、法规相互衔接配套问题。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政策架构,制度化地引入NGO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持续参与,形成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制度体系。

四、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公共危机治理的实现路径

公共危机治理不是一个静态的、独立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全方位合作的体制。现行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中,急需以平战结合、统分结合为原则进行权力配置,按照分级分类、条块结合的网络化管理方式进行体制的调整。突破现行行政命令式的公共危机应对体系,使组织结构由垂直型向扁平型公共治理体系发展,建立政府与社会共治危机的复合型组织合作模式。第一,建立综合协同的核心治理机构。公共危机治理需要组织结构具有相当程度的弹性,并且尽可能的减少中间环节,以保证危机治理的效率[7]。需要组织结构扁平化以及组织方式网格化。既要保证各个应急主体的独立性,还要保证应急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因此需要设立常态性的,单独的危机管理部门作为核心机构,在战略高度指导和决策公共危机治理活动。根据西方国家的危机治理经验,多元化主体是公共危机治理机构的组成形式,有助于协调各个主体的行为,形成合力,最大程度的发挥核心治理机构的“大脑”作用。

公共危机治理的公共性需要每个主体都具有履行义务的意识,尤其是不能出现各自为政的状况。我国现行的公共危机治理体系中,各职能部门和不同险种的管理在中央和地方层面都缺少具有综合决策、全面协调功能的常规性核心机构,各部门主体的职责、角色和组织机制不够清楚明确,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危机管理资源的浪费。基于此,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核心机构应该分为三级,即中央——区域(或省级)——地方。各个层级均设置其公共危机治理的核心机构,明确其组织结构和组织职能。各层级本身具有独立应对一定程度公共危机的职责和能力,各级别核心机构又可协同,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合作网络,以应对更大范围和程度的危机。一是国家公共危机治理机构。该机构是全国最高的危机治理领导协同机构,由国务院和各个部位组成,形成整合全国范围应急资源的协调机构。其职能在于集中规划全国公共危机治理的方案,集中调配和整合全国各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全国性的公共危机治理力量。二是区域或省级公共危机治理机构。该机构可以是区域性的几个省份共同的应对机构,也可是某一个省份的危机治理机构。区域性针对类似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灾害具有共同性,需要共同应对的省份。这些省份面临的公共危机往往具有共性,依靠单一省份无法有效应对,需要组成区域性公共危机治理机构,统筹整个区域的危机治理资源。三是地方公共危机治理机构。该机构是国家和区域公共危机治理机构的延伸。平时主要职能是对风险因素的预测、管理,对公共危机治理措施的演练和宣传。战时则是根据国家和区域危机治理机构的统一部署进行危机应对和处置,是公共危机应对的基层组织。以上三种危机治理机构是各自层级的最高级危机应对机构。这种核心机构的治理机制将逐步发展,实现制度化、法制化,能够将分散的社会资源和力量整合,可以解决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端,有助于加强各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形成政府主导。第二,建立动态适应性的决策领导体制。公共危机决策具有独特性,是非程序化的决策[6]。政府不是决策的唯一主体,应该将众多主体纳入到决策范围,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这就需要摒弃传统的决策模式,通过决策程序再造来优化决策程序。公共危机多元治理主体需要通过协商形成共识方案,明确不同时间各个主体职责,在各主体之间形成明确的决策、行动方案,而总体性、全局性的指挥决策由核心机构统一决定。

风险危机管理范文3

(一)风险的普遍性。

现代社会风险的广泛存在是人类在走向现代化和迈向全球化进程中所遭遇到的共同问题,是一种普遍性的团体反应。在全球化的趋向下,整个世界正在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地球村”。任何局部性的风险或突发事件都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快传导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在2008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现代风险社会事实上已成为贝克所说的世界风险社会。

(二)风险的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

与传统社会对比,风险社会中的风险是极其复杂,难以控制和预测的。风险的来龙去脉已不再是单单的线性关系,经常出现“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情形。风险爆发的具体时间几乎是无法精确预测的,或是一刹那间发生,也有可能是延迟出现或反复出现。正如吉登斯所说,对于人造风险,历史上没有为我们提供前车之鉴,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些风险是什么,就更不要说对风险的精确计算了。

(三)风险的人化性。

传统社会危害首要来自物质匮乏和自然灾害等外部性危害,好比饥馑、贫苦、疾病等。而现代风险社会中的首要风险是人化性风险,最主要包含三种范例:“一是人为风险,即这种风险纯粹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如环境污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二是社会化自然风险,即由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风险,如沙尘暴、温室效应等;三是制度化风险,即由社会制度本身的漏洞、不合理而导致的风险”。

(四)风险的破坏性和高危性。

现代风险社会中的风险传播速度极快、扩散性极强、破坏性极大。它所造成的的破坏性有时是局部性的,或是在某些特定领域发生,有时甚至可能是全局性的;它的发生可能是周期性的,也可能是连续性或继发性的,但不管怎样,它一旦发生蔓延,轻则造成经济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重则将导致社会恐慌,国家倾覆,甚至是社会解体。风险的高危性根源于我们对那些具有严重后果的风险知之甚少,正如吉登斯所说,“严重后果的风险拥有一种特殊属性。它们包含的危险越多,我们对于所冒风险的任何真实经验就越少”。

二、风险社会下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

目前,我国正处于具有高风险的社会转型期,具备了风险社会的很多特征,作为风险社会的实践性后果,近年来由各种风险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越来越多,政府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方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困境和挑战。

(一)大众危机意识薄弱,危机管理理念落后

危机意识和科学的管理观念是决定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长期将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忽视了危机意识的培养和宣传教育,公众对突发事件没有准确的认识,基本的应急经验也不足。同时,政府的危机管理观念比较滞后,对危机管理认识不足,认为公共危机管理主要在于公共危机爆发后的应对和恢复,而忽视对危机的预防和预测,这主要体现在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缺位上,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危机预防预警机制。

(二)公共危机信息流通不畅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危机事件的及时上报和危机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是公共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我国政府的信息报告制度却不标准、没有详细的规定,缺乏一个顺通敏捷的应急信息呈报体系。有关部门并不明确大量信息中哪些需要上报,何时上报,向谁陈述。对于信息上报不及时或有误,也缺乏相关处罚管理规定,这样更纵容了信息流通不畅现象的存在。此外,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往往会出于各种目的对一些危机信息采取封闭、掩饰和隐瞒等做法,这就导致信息流通不畅,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大打折扣,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危机的爆发或错过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

(三)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不健全

从目前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来看,主要在两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一方面,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我国虽然制定了不少的关于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法律法规,如自然灾害方面的《防震减灾法》,公共卫生方面的的《传染病防治法》和安全事故方面的《安全生产法》等,但这些立法是以分散的形式存在且大多是单行法,只适用于一种紧急状态,对于许多并发型、复合型危机却束手无策,急需一部综合性的紧急状态法律来解决;另一方面,组织体系不够完备。目前的危机管理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行政设置,通过建立临时工作小组来应对处理危机事件,缺乏独立和常设性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导致在危机处理中各部门通常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工作缺乏必要的计划性、协调性和延续性。

(四)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不完善

现代风险社会中,因为危机事件的突发性、综合性、灾难性等特点,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已经无法快速、灵活、有效的应对,这就需要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最大可能的吸收社会各种力量,使危机处理具有更大的高效性和灵活性。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使得政府往往对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缺乏足够的信任,忽视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参与在危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没有给非政府组织和公众提供充分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空间和制度保障。

三、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相应对策

风险社会下每一次公共危机的发生和处理都是对政府的重大考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针对上述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的分析,具体提出以下相应对策。

(一)健全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增强对公共危机的预见性

转变危机管理观念,强化危机意识是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关键。政府应明确危机管理的核心在于预防,在于平时,而不是等到公共危机发生后才忙于紧急应对,还应明确管理的目标是“利用少许钱防备,而不是花大量钱医治”,防备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最佳方式。因此,必须建立全面的危机管理预警机制。一是政府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同时还要通过创作通俗易懂的防灾减灾科普材料进行宣传和教育,坚持日常的应急演练,强化公众的应急技能。二是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危机识别和监测体系,实时搜集、分辨剖析和处理各类信息,对导致危机的关键因素和危机征兆进行持续的监测。一有险情发生,当即发出危机报警,同时宣告进入突发状态,并采取应急办法,力图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完善信息管理机制,提升危机信息管理能力

当社会发生重大公共危机时,如果信息流通不畅,公众会出于对危机的恐惧和对危机事件的不明而产生心理紧张和恐慌,甚至会发生群体性的骚乱,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应完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一是健全信息上报机制。严厉限制险情上报的准确时限,接到下级呈报的相关部门应立刻组织人手对呈报事项举行调查核实,必要时,对瞒报、缓报、谎报、漏报的部门和个人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二是确立危机信息剖析和公布机制。在处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应建立规范的信息统计分析制度,并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公布真实信息,以获得公众的广泛支持,共同应对危机。

(三)健全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增强危机管理的法制性和权威性

第一,尽快制定一部公共危机法。该部法律应该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来制定,能够应对各种自然和人为危机事件,并且详细规定危机状态下不同政府部门应对危机事件的相应职责和权力。同时,还应明确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在保障政府充分、有效地行使行政紧急权力的同时,也要更好地保护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不因紧急状态的发生而遭到侵害。第二,成立危机管理常态化的综合协调机构。公共危机的处理需要政府各部门协调配合、相互合作。在国家层面上,成立具有权威性、决策性、常设性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机构,统一安排危机处理相关事宜。在地方层面上,成立隶属于中央公共危机管理常态化综合协调机构的执行机构并邀请各界专家介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常态化危机管理机构体系。

(四)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主体,提高危机管理的有效性

风险社会下,为了有效应对和处理各种危机事件,需要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营造全民积极参与危机管理的氛围。一是,加强党委和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发挥其在权力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等方面的调配能力,保证短时间内完成社会动员以有效应对公共危机。二是,把非政府组织引入到公共危机管理之中,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职能、权利和责任,并且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建立沟通机制,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协调作用。三是,大力鼓励公民参与到危机管理中来,通过支持和发展壮大各类社会组织,如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社会团体和社区组织等,为公民参与到危机管理中来提供平台。

四、结论

风险危机管理范文4

【关键词】妇产科;急诊接诊;护理风险;危机管理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因为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护理风险的存在。护理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危害性和客观性。在妇产科急诊接诊当中,由于孕妇的病情严重,变化快,护理风险几率也较大。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医患纠纷,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危机管理举措成为妇产科急诊接诊护理工作的题中之义。本文即对此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妇产科150例急诊接诊孕妇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案例选取时间范围为2018年7月~2019年6月。将3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孕妇。实验组中,孕妇年龄从22岁~3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27.32±3.36)岁;对照组中,年龄范围为23岁~35岁,平均年龄为(27.52±3.16)岁。另外对两组患者其他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具有对比性,P>0.05,符合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针对对照组孕妇,采用常规的急诊接诊方法处理,而对实验组孕妇采用融入危机管理的急诊接诊方法处理。首先在妇产科急诊接诊的开始,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工作的连续性。制定高效的转运流程,急诊医生在转运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适合转运的要严格按照转运流程和患者病情进行转运,在转运过程中要严密观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不适宜转运的,要立即进行手术[1]。在急诊接诊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资料采集和记录,以免信息偏差和失误。医护人员需要向患者家属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告知患者面临的风险,签订知情同意书,避免医疗纠纷。进行危机管理,需要对急诊接诊护理人员提前进行培训和教育,优化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要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的培养,使其能够识别风险因素[2]。

1.3评价指标

梳理、对比两组患者在急诊接诊工作中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医疗纠纷情况和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实验的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数据和治疗前后的各项数据指标对比情况,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在数据资料差异对比检验值,即P<0.05时,说明差异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

2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从急诊接诊各个环节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来看,实验组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明显,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及医疗纠纷情况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率为0.67%,护理满意度为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明显,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危机管理是对风险因素可能引发的危害性事件提前决策、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管理,其能够将危险危害程度大大降低,目前在临床医疗中已经被广泛采用。本文的研究中,在妇产科急诊接诊过程中引入危机管理,能够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缓解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苏水红.妇产科急诊接诊过程的护理风险与危机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4(2):34-35.

风险危机管理范文5

【关键词】小企业;金融危机;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2008年,总资产高达1.5万亿美元的世界两大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继爆出财政问题,美国政府在选择接管AIG以稳定市场的同时却对其他金融机构“爱莫能助”,导致爆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在2018年,金融危机将要再次来临。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小企业必须做好信贷风险管理。

一、金融危机下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金融危机的本质,就是生产市场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不相符,导致产能过剩。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企业将面临着极大的经营风险。经常学家们分析,金融危机是存在周期性的,目前金融危机爆发的周期为十年一次,即2018年,世界又将爆发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是小企业的融要融资渠道。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小企业如果不能做好信贷风险管理,那么可能小企业会面临极大的经营风险,甚至企业将难以持续经营。

二、金融危机下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观念淡薄。当前部分小企业进行财务核算的目的如下:为了逃避税收和债务,隐瞒经营的成果;扩大银行的融资,造成虚假经营繁荣现象。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小企业可以应用不顾信用的方式经营,获得经济利润,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已经建立了征信平台,当小企业在经营中失信,那么有可能会无法获得融资,从而导致融资不足带来经营风险。

(二)企业之间存在无序竞争。部分小企业在经营中,没有自己的经营优势,这些企业只顾追逐市场、追逐利润,而没有长期的产业发展规划,导致企业出现低水平的经营建设。当企业和企业之间存在无序竞争,开始哄抬物价,甚至抢购原材料时,小企业便又要面临着自身的资本规模不足,抗御风险能力不强的问题,当小企业难以获得经济利益时,甚至难以偿还信贷。

(三)信贷风险决策不科学。部分小企业为家族式的经营方式,这样的企业存在管理权限高度集权化的问题。这类小企业在分析信贷风险时,有时企业经营者盲目自信,片面的估计了经营的风险,导致没有正确的评估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而在这样的企业中,缺乏外部纠偏的机制,又令企业经营者的决策正确性大打折扣。当这样的企业出现了信贷风险以后,抗风险的能力十分薄弱。

(四)融资渠道狭窄。对金融机构而言,当小企业存在经营困难时,银行很少愿意持续融资,帮助小企业度过经营风险。这是因为对银行等正规的经营机构而言,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少,设备专用性强,如果冒险为小企业投入资金,那么可能会造成固定资产变现四通八达,抵押担保难以落实的问题。对于银行机构而言,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预期收益差,它们不是银行首先愿意投资的客户。在小企业遇到经营困难,并且银行不愿意持续投资时,小企业会面临着极大的经营风险。有部分小企业会了渡过一时的难关,向非正规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却引发了一系列更难预料的风险。

三、金融危机下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优化的措施

(一)建立全新的信贷理念。在信息技术的年代,小企业必须建立全新的信贷理念。首先,小企业必须改变借贷可以不还的思想,企业必须意识到,一次在经营中失信,可能会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向任何金融机构借贷的风险。为了让企业能够长期的、持续的获得融资,企业必须重视自己的信誉。其次,企业必须拓宽融资的渠道,虽然银行机构有时不愿意向小企业发放贷款,但是当前也有一些机构愿意扶植小企业,发放贷款。比如支付宝机构推出的网商贷、美团推出的借钱平台,都愿意为小企业提供小微贷款,小企业可以从这些信贷渠道着手获得资金。

(二)优化企业的信贷决策。小企业必须优货信贷的经营决策。首先小企业要明确贷款的要素,让每一名经营管理者都能够应用科学的模式选择贷款渠道。其次,追加经营者或主要股东连带的责任保证。最后,要对小企业的信息情况进行动态的评估,即时做好信贷调整。

(三)科学评估偿贷的能力。在经营时,要缩小评估偿贷能力的周期,全面了解偿贷的情况。如果发现存在偿贷的风险,便要作好偿贷的处理:或者缩小经营的风险,增加偿贷的能力;或者调整经营的方向,提高小企业盈利的能力;或者拓宽融资的渠道,避免发生资金周转的风险。

四、总结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小企业较难获得融资。小企业具有生产规模较小、风险决策过于集中、信贷来源渠道较窄、抗信贷风险的能力较弱的特点,小企业要了解经营时遇到的融资问题,提出优化信贷的措施。小企业只有做好了信贷风险管理,才能够让企业的经营可以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火.浅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9(08)

[2]王雁.关于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国商论.2018(35)

[3]王转折.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研究[J].纳税.2018(34)

风险危机管理范文6

关键词:飞机航线维修;风险源;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

1飞机航线维修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介绍

①墨菲定律:“人们做某件事情,如果存在一种错误的做法,迟早会有人按照这种错误的做法去做”。这个定律告诉我们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即使犯错的概率极低,只要样板足够大,一定是会发生的,所以对小概率出错的事件我们也要制定措施加以防备,特别是对那些后果危机安全的事件。错误的观点认为,反正一定会发生差错,制定措施防范也是徒劳无功的,而无视有效措施的制定会极大地降低犯错的概率。(错误做法:对一些习惯性的违章行为视而不见,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还可以提高完成任务的速度)②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3000起事故隐患”。在发生事故前,都有相关的征兆出现。它提示我们,需要重视一些不起眼的风险隐患。同时也提醒管理者,当差错或事故发生后不光是对责任人进行处罚,而是要积极寻找隐藏在表面下的导致该差错或事故发生的众多风险隐患。(接飞机时挂碰飞机:飞机滑过停止线———很多人不按程序规定提前15分钟到场准备)在航空维修中,当差错(水面之上的冰山部分)发生后,我们常常是对发生差错的人员进行处罚,而不重视挖掘造成该差错后面的一些也许是细小的安全隐患。事实上,如果我们提前识别出这些隐患并制定了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就能减少事故隐患出现的次数。③航空事故理论模型即Reason模型:航空生产是有组织的系统活动,这些活动可分划分为不同的层面。从系统的高度来看,各个层面的组织活动与事故的最终发生都有关系,在每个层面上都存在漏洞,不安全因素就像一个不间断的光源,刚好能透过这些漏洞时,事故就会发生。很显然,降低发生事故的概率,控制方法有:1)减少每个防护层面上的漏洞数量;2)增加防护层面。(经常存在是误区是:重视增加防护层数,以为越多就不会发生差错,从而忽视了对每一层漏洞数量的控制)④SHELL模型:描述人为因素的概念模型,它包括软件(software)、硬件(hardware)、环境(environment)、人(liveware)四个要素,要减少差错的发生,我们需处理好人与其他3个要素的关系。

2飞机维修风险管理控制的主要方法

2.1风险识别方式

首先需要建立航线维修的工作流程,然后对每一个流程阶段的节点进行风险分析,查找每个节点存在的风险源,再逐一制定措施。下面以航前送机勤务工作为例进行说明。例如分析出的“获取航班信息”风险源:①排班人员未获得航班信息。②已获取的航班信息变更而未能及时获知。后果就是未安排或晚安排人员从事航前送机工作导致航班延误。“任务安排”的风险源:①任务安排出现错误或遗漏;②任务时间冲突;③工作者未及时获得任务安排。其后果也是导致航班延误。“工作准备”的风险源:工卡未到现场;准备了错误的工卡;准备的转弯旁通销、耳机等不可用;未检查推飞机的牵引杆是否处于可用状态;现场工具未按规定摆放;工作前或工作交接前未清点工具等。“航前勤务工作”的风险源:空速管套未全部取下;起落架安全销未全部取下;未按规定与机组交接空速管套和起落架安全销;未正确安装牵引杆到前起落架上;提前撤走轮档;提前撤走安全锥桶等。“推飞机前检查”的风险源:未检查勤务盖板的关闭情况;未检查舱门的关闭情况等;“推飞机离港”的风险源:使用抱式拖车抱起前起落架时前未确认已设置刹车、抱起前起落架前提前撤走了所有轮档、未全程监控前起落架抱起过程、推飞机速度超限、推飞机转弯角度超限、推出过程中指挥员未和牵引车司机建立有效联系、推出过程中指挥员未和机组建立有效联系、监护人员监护站位不正确、指挥员距离飞机距离不够等。“工卡签署”:工卡漏签。风险源信息除了来自本单位工作的系统和工作分析,还可能来自以下其它的几个方面:①专项风险管理。专项风险管理一般在内、外部的组织、环境、流程发生变化的时候进行,主要是为了达到对风险进行系统分析、预先控制的目的。②质量检查/审核发现的问题;③发动机防空停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④民航其它公司的问题;⑤客户反映问题。

2.2分析风险源后果,制定控制风险的措施

识别出风险源后对每一条风险源可能导致的后果的严重性定性打分,并按照后果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定量打分,然后根据公式算出后果的分值,以此来确定该风险的等级和可接受程度,最后根据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例如航前勤务工作中的风险源“起落架安全销未全部取下”,根据评估,严重性为“5级”,量化分值为“20”,可能性为“3级”,量化分值为“6”,最后的分值为20×6=120,对应的风险等级为“三级”(风险等级共分五级,等级越高风险越大),可接受程度为“采取措施可接受”。由于该风险具有严重的后果,所以制定了较为全面的措施:①只有维修人员才有资格取起落架安全销,勤务人员无资格;②培训员工使其知晓各机型起落架安全销数量;③发现起落架安全销警示飘带破损或丢失需及时安装新的警示飘带;④注意检查起落架安全销的完整性(曾出现安全销的芯杆和外筒分离,工作者只取下了芯杆,外筒扔插在起落架上);⑤取下安全销后拍照上传至微信工作群,由班组长确认;⑥起落架安全销取下后放上飞机时和机组交接并双方签字确认;⑦短停或航前工作期间,如事先已取下安全销,但后来因为排故(如换轮、发动机试车等)又重新安装了安全销,值班干部要到工作现场确认排故工作结束后安全销已再次取下。之所以制定了如此详细周密的防控措施,是因为业内已多次发生因起落架安全销未取下飞机起飞并返航的不安全事件。

3航线飞机维修风险管理存在的误区

由于航线维修风险的控制是一项非常繁琐细致的工作,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停地调整优化风险防控措施,在制定措施时还需兼顾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并且要保证有操作性和实效性,毕竟航空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保障安全的同时效率同样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会发现制定的措施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有的措施本身有很大的漏洞,危及安全。比较典型的问题有:①对特殊性和普片性的认知出错,措施的成本大于质量控制产生的效益。发生不安全事件后我们必须区分导致该事件的原因到底是个性(特殊性)的还是普遍性的,如果是个性的,只需小范围针对性的制定措施就可以了,如果是普遍性的,则要在管理方面找原因。如果误将个性的问题当作普遍性的问题来制定措施,先不论效果如何,成本也会大幅上升。飞机维修公司作为市场主体,需要保证一定的经济收益,公司安全管理需要做到生产与安全的平衡,否则,企业就会亏损,职工情绪低落,更容易发生严重不安全事件。因此,当我们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措施的成本边界:硬件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成本。②措施过多,可操作性差。错误理解REASON模型,以为防范差错的层面越多越安全,有的措施其实是无效的,甚至导致责任不明确,REASON模型的每一个层面漏洞反而增多,既增加成本又不能有效防控差错发生。③措施看起来全面、有效,但缺乏执行力。典型的问题是管理者未落实管理责任,员工未落实岗位责任。④风险控制过程缺乏闭环控制。措施执行情况缺乏验证,特别是有的关键性的措施,如果未及时反馈结果就无法形成闭环控制,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航前为防止漏取安全销,措施之一是取下后拍照发工作群让班组长确认。如果工作者漏取了一根安全销,拍照后发到了工作群,未得到班组长确认(班组长很忙,恰好在忙别的事情)就放行了飞机(事实上很多人都是在未等确认就放行了飞机,班组长也经常未在群上确认信息,此项措施形同虚设),导致飞机带安全销起飞并返航的事件。从这个案例可看出,如果未切实落实闭环控制,安全措施就是无效的。⑤未分清是程序设计的缺陷所致(管理者的责任)还是员工的责任而错误的采取措施。对差错或检查出的问题原因分析时,往往是:“工作者未严格执行程序的规定”、“工作者疏忽,未认真按规定工作”。这种回答直接回避了管理责任,未从管理方面分析员工为什么不严格执行规定,为什么总是工作疏忽,也许存在系统上的问题,员工不应为系统导致的问题承担责任,管理层应致力于改善系统。⑥管理者着急,而员工没有危机意识。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差错是不可避免的,管理层要做的是做好系统建设,减少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反,而有的员工则心存侥幸,以为“这种低级错误肯定不会发生在我的头上”,他们没有理解到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3000起事故隐患”)的含义。在航线维修工作中,据统计,发生的差错往往都是一起看起来不起眼的“低级错误”。⑦不重视全员风险管理。不光是员工,个别管理者也不重视,认为风险管理主要是质量部门的事情,他们的措施已经够详细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遵照执行。很多风险源管理者是想象不出来的,需要最贴近生产现场的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去发现识别。风险识别和控制是全体员工的职责,风险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维修活动过程中。⑧管理者培训不足,不能预见未来的变化。很多管理者成长于生产一线,他们擅长的是飞机维修方面的知识,对法学理论、心理学、数学、统计方法的基本知识尤为欠缺,质量是需要这些知识的,管理者需要不断培训。

4结束语

风险危机管理范文7

本文在阐述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内涵的基础上,从筹资过程、投资过程、经营过程和流动性等四个方面论述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以及针对不同的财务风险提出相应的控制和防范建议。

关键词:

创新创业;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及防范

近年来,政府、高校和社会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法,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会出现大量的小微企业及中小企业。许多人在政府的提倡下加入了创新创业大军,并没有做好财务风险控制及防范的思想准备。小微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筹资过程、投资过程、经营过程及流动性方面上,很多小微企业主并不清楚全部的财务风险,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社会创新创业新局面的打开,还有可能使许多参与创新创业的小微企业主遭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因而,小微企业主很有必要了解小微企业的财务风险各种表现,以及掌握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防范。

1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内涵

以前学者较多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近年来,提出更为准确的、更需要关注的小微企业概念。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世界各国对小微企业划分标准并不统一,如美国将雇佣员工在10-99人之间的企业确定为小型企业;雇佣员工在1-9人的企业为微型企业。欧盟根据企业员工和年销售额或资产总额来确定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其规定的小型企业是员工人数在10-50人之间,且年销售额或资产总额在200万-1000万欧元之间的企业;微型企业是员工人数在10人以下,且年销售额或资产总额在200万欧元以下的企业。世界银行将雇员人数在1-10人之间,总资产100万美元以下,年销售额1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规定为微型企业;雇员人数在11-50人之间,总资产和年销售额均在1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界定为小型企业等等。我国对小微企业划分已经非常详细,如根据不同行业有不同标准,有利于税收优惠等操作层面的执行。近年来,国家给予小微企业大力的扶持,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及提高就业率。如免征小型企业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2015年到2016年共2年合计减免小微企业税收超过2000亿元。但是,基层各部门在执行小微企业优惠政策时,标准并不统一,造成有些小微企业主没有享受到优惠的好处。因而建议:对小微企业的划分更为多样化些及更为人性化些,如按行业,总资产由小到大排名,排名靠前的一定比例的企业定义为小微企业;高校大学生刚创业,在种子期及初创期的企业定义为小微企业;税务部门执行时能自动给予税收优惠等等。在小微企业中,有一类是新创科技型企业,是由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人员创办的,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咨询服务的,一般是在三年以内的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小微企业。这些企业更值得关注,有利于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国家创新创业体系的建立[1]。如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包括互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等,往往创建科技型小微企业。

2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

2.1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筹资过程的财务风险

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存在筹资难、筹资渠道少、筹资风险大等问题。由于是新成立的小微企业,处在种子期、初创期阶段,银行不了解企业主及企业的信用状况,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了解和掌握新创的小微企业的信用情况,会付出较大的成本。因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小微企业。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需要经历漫长过程,发明专利的实用性有待检验,小微企业主的企业管理能力缺乏,这些都是筹资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新创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缺乏用于抵押贷款的资产,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小微企业主要是虚拟的服务器及域名,几乎没有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很难获得抵押贷款。如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利用自己的几台电脑,利用宿舍作为工作室,租用域名和服务器空间就可以很快开发出网站和软件。但能用于抵押贷款的资产几乎没有,也就很难从银行获得抵押贷款。

2.2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投资过程的财务风险

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投资过程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由于小微企业筹资较难,可用于投资的资金有限。小微企业人员少,往往缺乏投资决策的人才。小微企业主缺乏投资经验,易造成投资决策失误。如大学生创建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因大学生缺乏职业经历和人生阅历,易做出不符合社会经济需求的投资决定而造成损失。小微企业结构简单,缺乏投资决策部门。刚创建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没有过去投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无法为现在投资决策提供参照。

2.3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的财务风险

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由于新创的小微企业资产少、人员少,缺乏相应的企业管理制度,小微企业主缺乏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容易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而对公司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有的新创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具有一定创新性,进入了全新的经营领域,在这全新领域里,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还未制定出来,处在法律制度的灰色地带,这就有可能使小微企业面临经营的政策风险。如共享单车,消费者用完单车乱停放,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地方政府很有可能出台限制政策,这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刚创建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对于项目启动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而且万事开头难,对于小微企业主来说是个巨大考验;有的小微企业只顾眼前问题的解决,没有做长远的规划,不注重培养核心竞争力,使企业面临可持续发展的经营风险问题。

2.4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流动性方面的财务风险

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流动性方面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一是新创的小微企业筹资难,引起财务流动性风险。筹资难是小微企业一个共性,如果不经常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民间的非金融借贷机构联系,在关键时刻需要流动性资金时,就很难及时获得融资。二是刚创建的小微企业的销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足够的收入回流的资金补充,引起财务流动性风险。三是小微企业主管理不善,资金浪费严重,使用效率低。如没有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导致应收账款没有及时收回,引起财务流动性风险。四是流动比率不合理,流动负债严重超过流动资产,以流动负债支持长期资产,或长期资产支持短期负债,短期负债一旦无法在一年内偿还就会引起企业财务危机[2]。

3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及防范

3.1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筹资过程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防范

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在股权性筹资和债权性筹资都存在一定的风险[3]。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在进行股权性筹资时,要注意筹资的额度和出让股权的比例关系。要有合理的筹资计划。如在种子期的小微企业出让给天使投资者的股份不应该超过30%。除了从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获得资金外,也能够获得较多的增值服务。小微企业要尽可能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打交道,不要因为银行审核严格,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而放弃与银行的来往。只有积极主动与银行联系,才能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消极影响,才能长期稳定地获得银行的贷款,以备不时之需使用。从非银行机构获得贷款时,如民间借贷,需要注意贷款成本。民间借贷的成本一般比较高,如贷款的利率远高于企业的利润率,则不宜获得这笔贷款,否则对企业未来生存发展带来致命打击。还要注意到正规的民间借贷机构贷款,如大型互联网金融公司,如百度、腾讯、阿里等,具有信息公开、快速便捷、成本可控等优势。

3.2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投资过程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防范

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投资过程一般不宜进行多元化投资决策,应该利用有限的资金投资到企业的主营业务上。如大学生在创办小微企业时,会经常改变投资的初衷,频繁改变原先的投资决定,这样不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要控制投资规模及速度,与小微企业的发展速度相匹配。小微企业主要树立投资风险意识,做到投资前做计划,投资中的控制与投资后的总结。充分认识投资过程中的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建立科学投资决策机制,准确运用投资决策方法[4]。小微企业主也可以咨询第三方投资管理咨询公司,第三方投资管理咨询公司往往拥有丰富的投资决策经验和相应的投资管理人才。他们的集体投资建议优于小微企业主个人的决定。如大学生在创办小微企业时,就缺乏投资的经验,需要高校、政府、和社会等第三方机构的帮助。

3.3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防范

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要逐渐加强企业的制度建设,建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关键岗位做到一人一岗,相互制约。明确权责关系,实施问责制度。小微企业主要提高经营风险控制和防范意识,加强财务知识培训,认识财务经营风险的危害性,全面掌握财务经营风险的管理[5]。提高领导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制度性、合理性,完善财务经营风险管理控制体系。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要关注国家政策变化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国家有可能取消优惠政策或出台限制性政策,这都会对小微企业造成重大冲击。要加强对国家政策走向的研究和预测,在政策未变动前,加快小微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3.4新创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流动性方面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防范

对于加强流动性方面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防范,首先要合理处理筹资和投资的关系,要适当控制投资的频率和资金大小,投资决策一定要考虑筹资的计划。适当确定筹资的资金量,科学安排筹资的时间,在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基础上,合理的筹资来化解流动性方面的财务风险。其次,要制定合理的销售计划并确保完成销售计划。如果制定过大的销售计划,一旦无法完成,可能会造成经营性流入资金大幅度减少而引起流动性危机。如果制定过小的销售计划,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为了完成销售计划,要重视营销策划,制定详细周到的营销计划是有必要的。最后,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要制定适当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在争取销售收入最大化的同时,将应收账款坏账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利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应收账款坏账率,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

参考文献:

[1]樊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0,(06):127-128+130.

[2]施琴,孟枫平.企业流动性风险的产生因素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21):109.

[3]毛素萍.小微企业筹资风险类型及控制策略[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22-24+51.

[4]热纳提•帕尔哈提,王丽新.我国小微企业投资风险管理问题探析[J].中国商论,2016,(34):71-72.

风险危机管理范文8

摘要: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运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基本概念进行龙江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并提出措施建议。

关键词:

财务风险;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基本概念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定义不管如何分类,银行的财务风险最终都会体现和反映在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中[1]。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集中在信贷业务,在其业务的分配、募集、监督、运营等诸多方面都会涉及到资金等货币通货,这些环节都属于银行的财务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商业银行在运营货币业务上,各项业务的收支和经营都会产生一定的价值,但同时也与其财务风险密切相关而,财务风险的产生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财务水平和运营效果。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资本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资产质量变化的风险、收益变化的风险、表外风险。

二、龙江江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

(一)龙江银行简介及经营情况

龙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11月27日批准,在原齐齐哈尔市商业银行、牡丹江市商业银行、大庆市商业银行和七台河市城市信用社(三行一社)的基础上合并重组而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龙江银行注册资本37.2亿元。对于龙江银行来讲,2013年是一个转折点,截止至2013年底,该行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是2009年底对应数据的4.24倍、680倍和104倍,不过在2013年,龙江银行的资产总额首度下降,呈现负增长,且不良贷款余额5.3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8亿元,不良贷款率1.16%,较上年增加0.39个百分点,而由于种种原因,龙江银行2014年年报迟迟未公布,但从2015年中报中可以看出,资产合计降低了256.4亿元,营业收入较2013年末降低了一倍多,仅为32.92亿元,净利润为5.55亿元,较2013年末缩减了13.01亿元。实际上,相比2015年的中报数据,龙江银行在2014年情况更糟,在报告期末资产合计1424.9亿元,是近三年来最低水平,营业收入较2013年略有上涨,为57.16亿元,净利润为8.53亿元,较2013年末下滑了10.03亿元,同期减少54.04%,是近三年来利润率下降最快的。由于龙江银行2014年和2015年的年报迟迟未公布,所以只能暂时整理到2013年,其他2014年和2015年的少许数据,是通过其他渠道获得。

(二)龙江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分析年报里以及其他渠道获得的数据得出,龙江银行存在以下的问题:龙江银行的贷款业务虽然能够带来大量的收益,但风险也是相伴的,大部分贷款的企业经济情况相对低迷,一些低迷的贷款企业在进行所必需的转型时,为了拖欠贷款就会钻政策的空子,大量的坏账和死账也就由此产生了。虽然龙江银行对资产质量有所监管,但是不能排除外界金融环境以及自然风险的伤害。关于流动性风险,如果龙江银行一旦出现大量存款人的承兑行为,那么银行就又面临流动性危机的可能,负债过多就会导致资产大量被挤压,银行的流动性就会比较差。关于市场风险,龙江银行在2014、2015年的报告内,针对宏观形势的变化,对市场风险的应急做的不到位,并没有及时主动的调整债券、同业、理财、票据等各项资产业务结构。由于龙江银行在2014年和2015年内部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影响了其发展,从而让龙江银行不得不反思内部的控制风险管理。龙江银行在内部控制体系不够科学化,导致信贷企业对资金安全的忽视,会计部门为了筹得资金可能会忽视资金的循环利用而干扰资金的使用效率。操作风险和信息科技风险都是相对可控的,比如柜台操作人员录入信息输错位数等,龙江银行在这方面相对缺乏一些专门的规划和安排。

三、龙江银行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首先要加强龙江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其次增强龙江银行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再次龙江银行要完善当前的财务预警监控系统;再次龙江银行要完善信用评级的体系,减少不良贷款的数额比例,提高资本的质量,尽量降低死账坏账对银行的影响,同时也要防止内部人员与贷款企业或者个人勾结,对贷款要求进行降低;最后要尽量保持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平衡关系处于稳定的状态。

四、结论

我国现在的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风险因素也不断增多,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针对财务风险进行专业的分析,合理规避风险,这样我国的商业银行才能够健康的发展。

作者:冯淼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詹姆斯.C.范霍思,小约翰.M.瓦霍维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2.

[2]付钟慧.银行财务管理风险的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1(08):14-18.

[3]郎大红.试析商业银行结算风险的成因及防控措施[J].企业导报,2011(21)35.

[4]范春琴.论产权结构对国有银行效率的影响[J].企业导报,2012(03):1-35.

[5]桑丽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加强管理建议[J].企业导报,2012(09):24.

[6]赖金娴.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预防与控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4):24-25.

[7]李京川.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

第二篇:环保能源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传统能源的减少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新材料和新技术为基础的环保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重要供源之一。环保能源公司成立时间短、收益回报慢、财务风险较高,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是改善环保能源公司财务状况的必要措施,是推动环保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财务风险特点为中心,深入分析我国环保能源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并提出解决对策,为环保能源公司的财务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环保能源;财务风险;研究

环保能源,指的是以生活垃圾、高炉渣等新材料为基础,利用工业余热、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生产出的新能源。财务风险是公司财务结构不当、融资不合理而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在现实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尽力降低。环保能源公司因资金需求多、工程周期长等原因,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虽一直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时刻威胁着环保能源公司的生存与发展。为了降低财务风险,规范经营管理,必须解决环保能源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环保能源事业的财务管理环境。

一、环保能源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

一方面,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等,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对环保能源公司而言,宏观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更为突出,环保能源的优惠政策变化、买卖市场的供应需求波动、项目工程的产品技术更新,这些变化对于环保能源公司而言是难以预见和不可改变的,对财务风险管理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阻碍。另一方面,财务管理系统的不完善。虽然宏观环境的变化对环保能源公司是难以预见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不能预见的,像工业余热、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变化,财务管理完善的公司可以进行有效的预见。但事实却是,大部分环保能源公司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对宏观环境的变化难以有效预见和应对。

(二)财务决策科学化水平不高

第一,风险识别不到位。风险识别是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但部分环保能源公司风险识别手段不科学,资料收集不完整,风险走势检测不到位,导致财务风险无法被识别或识别错误,造成环保能源公司意料之外的损失。第二,风险度量不科学。在度量财务风险时,多数环保能源公司设立的风险承受度不合理,未采用数理统计法、杠杆分析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量财务风险,使得风险程度与差异的度量不正确,无法为财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三,风险控制不合理。部分环保能源公司在控制财务风险时,只关注了技术控制方面,而忽略了与风险事件相关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设计,采用的风险转移、风险理财、风险规避等方法,也存在着机会成本高昂、风险敞口巨大、经济损失严重等缺点,严重降低了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三)各项财务风险管理不当

首先,筹资风险控制不当。大部分环保能源公司属于未上市挂牌公司,只能通过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融资,还本付息压力大,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搭配不合理,财务杠杆作用发挥过度,负债经营难以长期持续。其次,投资风险管理不善。环保能源公司将大部分资金用于垃圾焚烧工程、余热发电工程、熟料生产线工程等项目投资,但部分公司却没有事先分析项目可行性,进行的证券投资也只专注于某行业,导致投资风险过度集中。最后,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不到位。环保能源公司为争取更多的客源,制定宽松的信用政策,收账程序存在一定问题,引发的后果是无法收回部分款项,应收账款周转率低。在收益分配方面,多数环保能源公司将收益留存,用于项目投资和经营管理,分配给投资者的收益较少,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和企业的形象。

(四)财务人员综合能力不足

其一,风险意识薄弱。当前,我国部分环保能源公司财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忽略部分影响经营管理的财务风险,设立的风险承受度比实际情况高,导致部分财务风险未被识别或未被重视,造成意料之外的损失。其二,专业能力有限。财务风险管理不仅要求对风险分散、风险理财等方法熟悉,还需要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知识,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环保能源公司财务人员很少满足条件,进行可行性分析时无法准确计算内含报酬率,在负债融资时无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其三,工作经验不足。财务风险管理需要开展可行性分析、信用标准制定、风险预警分析等工作,如此复杂艰难的内容对工作经验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特别是证券组合投资、财务风险理财、股利分配方案,需要财务人员对我国证券市场具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二、加强环保能源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公司应变能力,不断适应宏观环境

为了完善环保能源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必须提高公司的适应能力,迅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有效管控财务风险。一方面,将视线延伸至国际平台,时刻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重点关注国家政策对环保能源的优惠、供需市场对环保能源的需求、竞争对手对产品技术的革新,有效预测宏观环境变化。另一方面,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环保能源公司的应对能力,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二)加强风险识别防范,避免财务决策失败

首先,环保能源公司应当采取科学的风险识别手段,完善资料收集工作,精准检测风险走势,正确识别财务风险,尽量减少甚至消除意料之外损失。其次,合理估算风险承受度,了解各种风险计量方法,根据环保能源公司实际情况合理采用数理统计法、杠杆分析法等方法,准确度量财务风险的程度与差异。最后,在成本收益理论下,灵活运用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对冲等控制方法,同时,加强与风险事件息息相关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从而完善环保能源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

(三)优化筹资投资管理,科学控制财务风险

其一,在资本成本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的基础上,确定负债经营的“度”,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建立与资金占用状况相适应的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比例。其二,环保能源公司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分析,从财务、技术、需求等方面评估项目的可行性,运用投资组合理论开展证券投资,购买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证券,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其三,制定合理的商业信用标准,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提高资金回收速度和质量,同时,采取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定期分配收益,塑造投资者信心,树立良好形象。

(四)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提高财务人员能力

第一,增强风险意识。环保能源公司对财务人员开展风险意识培训,积极向其他公司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并将风险意识贯彻于整个财务管理中。第二,提高专业能力。定期开展学习培训,增强财务人员对风险控制方法的运用能力,培育资本资产定价、最佳资本结构、证券投资组合等理论知识,建立一支财务人才队伍。第三,丰富工作经验。环保能源公司财务部门必须由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带领,对可行性分析、证券投资、风险控制都能得心应手,其余财务人员通过案例学习和经验积累,不断增强自身实践能力。

总之,随着能源市场的波动和宏观环境的变化,环保能源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日益显著,严重影响了环保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立足于财务风险特点,从适应能力、财务决策、风险管控、财务人员四个方面,加强环保能源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为环保能源公司的生存与发展保驾护航。限于作者理论和实务的局限,所探讨的关于环保能源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难免有所偏颇,希望能够对环保能源公司有所帮助。

作者:王海霞 单位:徐州协鑫环保能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周承位,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及应对策略[J]企业导报,2016(07).

[2]崔志红,新能源企业融资的财务风险问题探讨[J]财经界,2016(08).

第三篇: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所承受各方面的经济压力逐渐增大,企业经营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因此,中小企业要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中小企业也得到迅猛的发展。而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在调整经济结构、扩大社会就业、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资金力量薄弱,效益不稳定,产品竞争力较弱,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风险,特别是在财务方面的风险尤为严重,这将会极大限制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而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领导者都没能正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所以,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目标缺乏长远性,只追求短期利益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把利润最大化作为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的现象,一直把着重点放在短期利益和当期利润上,而忽视了公司的长远经营。公司领导只重视短期的业务量、订单量,而忽略了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导致了公司经营的短视性。

(二)企业筹资能力较差,流动资金链条脆弱

中小企业的资金筹集主要依靠内部筹资,即股东注资、税后盈余资金以及其他投资收益,缺乏外部筹资的渠道,资本结构不合理。然而,公司业务订单不稳定,在存货上占用的资金较多,使得可流通资金减少。

(三)企业管理模式僵化,缺乏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企业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投资者即为领导者,公司的决策权掌握在领导者手中。而领导者们对企业的管理缺乏系统、详细的了解,也没有正确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他们对公司的管理基本上是基于以往的经验,甚至感情用事,导致公司的日常经营模式僵化。同时,公司的财务部门主管由领导者的亲属担任,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财务知识培训,所以,对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没有足够的认识,也缺乏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虽然公司重金聘请了职业经理人对公司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进,但是,由于外聘经理人对公司的内部状况不了解,其所采取的改进措施并不完全适合公司的现状,导致公司的管理状况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还增加了管理费用。

(四)财务控制环节薄弱,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1.存货方面

忽视生产预算的重要性,只关注收入而忽略生产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库存管理,造成在材料购买以及产品生产中出现巨大浪费。同时,由于员工对ERP系统的使用尚未习惯,零部件、半成品、产成品的编号和数据账上账下不同步,各部门的数据不统一,造成统计混乱,对公司的统一管理造成很大的不便。

2.应收账款方面

缺乏严格的账款回收措施,账款回收期限过长,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资金损失。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虽然设置了财务部门,但还是采取委托记账的方式进行财务处理。同时,公司的财务部门主管不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其他会计人员的会计素质偏低,缺乏高素质的专业财务人员,使得财务管理混乱,无法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难以有效发挥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在公司运营中的作用。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发展战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中小企业高级管理层应转变经营目标,不能短视地追求利润,应该结合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分别制定公司的短期和长期发展战略,并且把战略目标细化为详细的执行计划。公司可以继续聘请职业经理人进行公司日常管理,但经理人的管理一定要切合公司的实际状况,公司管理层也不能盲目地跟从职业经理人的思路,要客观地分析职业经理人的提议,建立符合实际的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同时,在新的管理机制建立后,财务部要按照新的机制开展工作。

(二)拓宽筹资渠道,合理安排资金投向

近年来,国家逐步为中小企业建立了较为独立的、多元化渠道的融资系统,根据央行在2015年1月23日的《2014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中的数据可知:2014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0.4%,全年小微企业贷款增加2.13万亿元。中小企业应该紧跟国家的扶持政策,强化企业信用观念,不断加强质量管理,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公司资信度,为公司融资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信贷资金的流入,从而扩大公司筹资范围。同时,公司要重视和做好企业的预算,对每一笔资金的投入都要做好计划、审核、监督工作,并且在关键的生产、管理环节要适度增加资金投入,精简不必要的支出,合理地配置资金。

(三)加强财务控制,建立内部控制机制

随着ERP系统的推广使用,中小企业也跟随着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引进了ERP系统辅助企业进行日常管理。由于公司管理费用的限制,难以专门聘请操作ERP系统的专业人员进行系统日常维护,所以,公司必须组织各部门员工轮流参加ERP系统的使用培训,让员工熟悉和习惯ERP系统的操作,在全公司实现ERP系统联网无纸化管理,所有存货的信息都在系统中统一登记,部门间的生产信息都通过ERP系统沟通,在最大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通过ERP系统公司管理层可以掌握各个部门的生产运营状况,在必要时进行资源的调配,提高公司管理效率。当公司能够充分地利用ERP系统进行管理时,就可以有效地施行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实现部门间的相互约束和监管,尤其是财务部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要严格遵循公司规章办事,做好业务的登记、审批和监督工作,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增强财务风险意识

中小企业的发展不稳定,因而很难吸引高素质、专业化的财会人才加入,因而中小企业提高财务部门整体素质的方法有两种:高薪聘请专业财会人员和提供机会对财务部门会计人员进行风险意识培训和财务专业知识培训。其中,后者对于公司财务部门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财务风险意识的养成和加强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有利于提升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公司管理层要正视财务数据、财务报告在公司决策中的重要地位,严肃对待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重视财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和对公司经营提出的建议,在公司管理中给予财务人员一定的话语权,增强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样也对公司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四、结语

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关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前景,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日益增大,财务风险管理将成为中小企业未来管理的重要部分,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对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中小企业管理者应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不断增强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做好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在生产经营的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环节中做好风险控制工作,不断优化企业资金结构,加强财务控制,通过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来促进中小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吴海燕 张晓茹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曾莲.企业财务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罗杰思.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2015(9):124.

第四篇: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摘要:

财务管理指的是在一定整体目标下对资产的购置、对资本的融通以及对现金的经营管理,医院财务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医院的医疗改革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医院在内控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为了保障医院财务安全,需要不断强化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设,更加规范化的管理医院财务工作,并完善医院财务内部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保证医院资产的完整性。

关键词: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对策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逐渐体现出越来越高的重要性。医院的财务管理通常会面临较为复杂的工作情况,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问题,还涉及到公立医院的经营战略,怎样加强对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目前已经成为医院财务人员的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它也是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使得医院能够顺利运行。笔者将分别从:财务管理对医院的重要性、医院内部控制问题分析、基于内部控制下如何促进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财务管理对医院的重要性

医疗改革取消了药品的加成费用,医院也因此损失了很大一笔收入,而且其它项目的收费增加也难以补全这一损失,并且其它项目的收费对于增加医院收入方面来说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些因素都将给医院带来沉重的财务压力。为应对医疗改革之后医院出现的财务问题,必须依靠提升医院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以及改进医院财务管理手段的方法,才能够保证医院在医改的形势下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

二、医院财务风险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一)财务内控观念不足

很多的医院目前还是采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根据财务工作人员的个人经验进行指挥,并未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管理和工作。有些工作人员并未做到按章做事,做事时更加注重灵活性而非规范性,影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效力发挥,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容易出现管理漏洞,严重会损害医院的经济利益,影响到医院效益。松懈的财务内控环境,无法严格贯彻财务法规,财务内控失效,严重影响医院的管理水平。

(二)内控管理成本提升

医院的运行成本与内部制度的执行力度有密切关系。正常情况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环节多,控制效果好,则医院的运行成本也随之提升。但是如果医院内部控制不足,且运行资金、人力、物力均不足的情况下,还不断的健全内控,则会影响医院的发展。相反,如果医院为了减少成本,内控环节减少,运行成本降低,则会造成管理的低质量,难以维系监督体制,造成医院内控执行力不佳,造成管理失控或者是更大的损失。

(三)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但是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了财务内控的效果。如果出现工作人员个人素质不佳或者是缺少相关的从业资质,不了解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则会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与合法。目前,我国医院的财务管理中,会出现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没有及时调整和补充内控制度,缺少应对措施,影响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内控制度建设落后。

三、基于内部控制下如何促进医院财务风险管理

综上,笔者对医院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诸多问题,为促进医院财务风险管理质量的提高,医院必须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对策,如:加强内控管理工作、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树立精细化管理观念、优化成本管理方法、制定符合要求的成本预算机制、改变财务管理观念,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来阐述。

(一)加强内控管理工作

规范化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影响着医院管理的工作展开,有利于实现财务内部控制。内控管理的规范化,使得工作内容更加细化,明确分工,了解岗位职责,使得工作流程规范化,有效的减少工作疏忽,有效的运行内部管理,实现控制目的,有效的补充和调整内控管理,不断健全内控制度。

(二)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

财务内部控制直接影响医院的正常活动,内控环境过于松懈影响着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所以要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内部控制观念,严格把控医院经济活动的每个环节,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的执行力度。而医院的其他部门应该积极响应内部控制制度,改善内控环境的宽松情况。另外医院应组建审计部门,负责执行审计工作以及监督,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审计部门和审计制度的诞生,使得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和监督变得有据可查,在神经部门进行过监督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监督内控管理考评,加强内控环节,评估内部控制制度成本并且有效的控制成本,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提出意见。

(三)树立精细化管理观念

在新会计制度发挥效能之前,医院对财务的意识比较单薄,在成本管理上也比较粗放,从而加大了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在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应加强精细化的理念,树立全面的成本管理观念,对医院日常运行所涉及的所有成本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考察,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的方式避免资源浪费,实现全过程的财务管理与控制。医院在核算财务内容时必须坚持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严格遵守会计制度,并实现对医院财务成本的精确控制。

(四)优化成本管理方法

1、创新成本结构

对医院的成本结构进行改进,分析新医院会计制度环境下医院的成本结构完善方向。从医院整体运行的角度,改变医院纯粹的成本投入及医疗消耗之间的关系,合理组织资金利用。全成本结构包含了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统计以及对流动资金的统计,另外也包含了对医院无形资产的统计,同时明确了医院工作人员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和医院的形象价值。

2、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

如果医院所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就可能出现医患纠纷,医疗诉讼的问题也会较为突出,因此医院用在官司方面的资金将更多,这显然不利于医院发挥自身的社会职能。对此医院必须制定合理的成本管理方法,为医院规避风险这也是新会计制度的科学性表现。

(五)制定符合要求的成本预算机制

新会计制度自实施以来,医院的整体效益基本都呈下降的趋势,主要还是医院还没有对新会计制度做到完全适应的原因,而这并不是新会计制度制定地本意。根据这一点,医院应加强加快对符合新会计制度要求的成本预算控制机制,首先应以新制度为指导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编制合理高效的预算报表;其次应加强会计设计监督工作。

(六)改变财务管理观念

目前,医院若想要在医改环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加强对员工市场化的管理意识是必要措施,但除此之外,医院也应改变自身的财务管理观念,开展综合治理的措施,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原则,从根本上提升医院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医院应强化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改进原有的财务管理理念,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及市场环境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目前,医院必须要作出科学合理的转型措施,从管理型机构转变为经营型机构,将自身的财务工作由纯粹的资金管理提升到适应市场的财务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的财务管理对于医疗改革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不仅可以满足医院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降低政府的投资负担,目前医院在内部控制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或多或少影响到医院财务管理,据此医院部门应采取合适对策,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作者:苏武 单位:皖泗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徐超,洪学智,邓盼,李平,李?迪,戴力辉.基于内部控制框架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

[2]闫付军.浅谈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风险管理[J].中国商贸,2014

[3]闫光霞.浅谈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3

[4]欧秋英.基于内部控制的医院财务风险研究[J].当代会计,2015

第五篇:燃气企业加气站财务风险管理创新

摘要: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经济的节奏也越来越快,随之,我国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而燃气企业加气站的企业财务管理在经济现代化中是一个资源型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公司的价值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实现公司的盈利。本文通过对燃气企业加气站的管理风险控制部门的工作进行分析,并从人性化的视角对其提出修改的建议,通过对企业内部这种管理方式的加强与完善,促进燃气企业加气站的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燃气企业加气站健康稳定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潜在的风险也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关键词:

燃气公司;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人性化管理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燃气企业加气站在市场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于财务风险的管控工作做得越好,所获得效益就越多,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反之,若是对于财务风险控制的工作不重视,不注重这一方面的影响,,就会增加成本造价,浪费资源,经济效益就会减少,燃气企业加气站的财务风险管控工作直接关系着燃气企业加气站的名声以及利益,因此务必高度重视其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这是是降低工程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地根本保证。

一、燃气企业加气站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在当今时代,燃气企业加气站的主要业务就是在针对燃气企业加气站之中存在的一些单位不同方式的工作内容展开分析,在燃气企业加气站中,这些单位的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而对燃气企业加气站的财务风险管控给予新的定义,为了增强本加气站的更方面的能力的提高,可以运用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划方法,促使燃气企业加气站的对于资金在收回方面,资源供给补偿等风险在还未出现的阶段就得以发现或者解决,极大提高加气站本身的管控能力。所以说,为了在复杂的市场化环境下更好地对燃气企业加气站的业务进行拓展,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既是从财务管理风险与控制上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帮助燃气企业加气站盈利的效果,成为其长期发展的动力。

(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可能引发资本结构失去平衡,并且使发展规划在道路上偏离可循环的路线,成为直接的诱导因素,致使企业发生筹资资本过高造成债务危机。在燃气企业加气站之中,一般来说,对于以国有控股为主题的投资规模,数量都是相对惊人的,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明见资本参与想燃气企业加气战这一类型的资源型企业的开发,这种形式对于燃气企业加气站的发展很有利,为其提供了发展的动力,正是因为这一类的国家政策的扶持,为燃气企业加气战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所以现在的燃气企业对于一些潜在的市场冲击以及财务相关风险考虑的较少,因此造成了极大的疏忽,造成燃气企业加气站无法正常解决财务风险,严重的甚至导致其资金链断裂,造成市场资金链的萎缩。

(二)投资风险

这种风险是指在燃气企业加气站向市场投入一定的资金过后,由于市场情况的多变性,其基本的自身需求发生了变化,其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燃气企业加气站的健康稳定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加气站内部的事业单位来说更是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且,投资风险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其具有多变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这种风险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加气站本身的资金来源断裂,产生严重的财务危机,进而使燃气企业加气站的内部工作动力缺乏,导致自身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

(三)资金运营方面的风险

在经济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随其发展的还有现代化商业,都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因此,对于如何做好自身的信用,并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的问题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燃气企业加气站应该做好此方面的工作,从而获得市场的信任。已经成为当前燃气企业加气站开发新市场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各种不合理的筹集资金方式,或者负债的期限结构都会对燃气企业加气站的财务问题造成困扰,对加气站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对于燃气企业加气站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

当然燃气企业加气站的管理人员在进行投资方面的操作的时候,要对于投资方略的不同环节,采取各不一样的方法,就第一点来说,为了使资金具有充足的数量,必须对前期的准备工作高度重视。保证资金的来源渠道稳定,在这些前提下,进行投资技术操作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才能更有把握,第二,对于不同的投资对象,加气站要对其进行发展方向的评估,从而得到可行的计划方案,然后可以对其可行性进行检验,来佐证投资的规模,成本,资金收回情况,等等的因素。然后,对于投资方案进行慎重的选择,在有多个投资对象可供选择的时候,按照其不同的特征对其进行优化组合,考虑投资组合搭配,通过不同领域不同规格不同地域不同产品的搭配可。以对销售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还能合理的避免风险,从而使加气站的利润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提高,最后,对于加气站内的货币性资产要给与一定程度的重视,通过这种类型的高风险领域,对于加强投资系统以及非系统风险的管理,通过遵循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企业挣取合法利润,减少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二)资金收回环节风险防范与控制

这个环节对于燃气企业加气站来说是一个高风险节点,在这一阶段,如果发生企业本金不能收回的情况,企业就会面临巨大的风险,想要通过合理的方法来规避此环节的风险,就需要对燃气企业加气站的资金运营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衔接,通过在筹资、投资、资金运营、投资收回及利润分配的测算和平衡,来进行组合最优化,与此同时,对于收账款的监控和回收工作要给与足够的重视,首先来说,可以利用燃气企业加气站对于收账款的重要程度进行划分的级别进行顺序编排,从而确定其先后得顺序,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要做好对于坏账损失的发生做好准备,其次,要根据客户的基本情况,诸如账龄、赊销金额、客户信用情况、等综合方面进行考虑分析,对于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措施,达到收款的目的同时又维护好客户关系。

(三)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

通过树立以及培养燃气企业加气站的员工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加强对于员工对于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通过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满足当今世界的事业单位不断提高的使用效率的基础上,促使燃气企业加气站改变自身的决策方式以及童子方式,还有,在加气站的内部工作人员要进行定期的财务调查,为自己的财务工作负责,出了相应的事件就可以找到相应的负责人。当有人发现问题时,可以向高层进行举报,当事人必须做出合理的解释并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给于严肃的处理。借此方式对员工的自律性进行严格的规范,也让燃气企业加气站的管理者从根本上意识到资金的筹借的重要性。

(四)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通过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对燃气企业加气站的内部组织管理架构进行完善与升级,对于财务部门中的管理人员要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以互相监督的方式,对于内部的财务进行审计以放宽人员权限的方式,加强人员的分工协作。从而促进燃气企业加气站的财务工作的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行提高与完善,更好的分析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通过对不断发展与变化,各类风险的种类与类别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产生了变化。完善燃气企业加气站的财务人性化管理的主要方面包含:第一提高燃气企业加气站的结构治理,通过对燃气企业加气站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能力进燃气企业加气站的部门进行财务和会计部门分设,使分工更加的明确,能够更好的区分各自的权责关系,通过两种制度管理的设立,区分不同岗位的人群,各行其责。第二对内部的审计机构人员的才能因材施用,充分发挥其最大才能,对内部的控制评审以及风险的估计做出最大的贡献。

三、结语

燃气企业加气站的风险控制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需要管理者对与现实的情况做出预估,从而得到精确的答案,促使财务风险在管理人员的努力下实现财务风险的人性化管理,解决在财务风险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达到增强工灵活性,改善工作环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目标。

作者:邓润朋 单位:沈阳燃气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惠霞.燃气公司财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营销,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