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教学案例范例

法律教学案例

法律教学案例范文1

自从宪法中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以来,各大学均在学生中开设了法律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当然这也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步骤,实现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学校的法律教学,无论是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还是法律专业课的教学,除了必须从理论上结合时代特征讲清楚相关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外,还必须针对法律学科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选择切合实际、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来深化理论教学,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试从理论教学和教学案例选择两方面来剖析法律教学的特点。

一、法律理论教学的特点

(1)法律理论教学必须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不言而喻,自从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并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便从渴望走到了实践,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就是中国民主法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而宪法对治国方略的规定,更成为了新中国放弃人治、走向法治的经典标志。然而,接受新事物总要比恪守旧习惯难得多,选择了“法治”,决不意味着我们国家已经实现了“法治”,要建设法治国家,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现代的法律意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将来国家建设的栋梁,如何使他们从现在起就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办事”的法治观念,并运用于将来的实践,这是大学法律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法律教学中必须做到“四要”:①要强化现代法律意识的宣传,注重从历史、现实、宏观、微观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讲解现代法律知识,阐述其意义和作用,揭示其规律和必然性,启发学生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②要坚持实事求是地评价、准确地认识我国的法制现状,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现实问题,树立坚信法治的观念;③要从司空见惯的现实生活事例中发掘法律因子,加以深度分析,借以告诉学生,法律观念须臾不可少,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更不能离开法律;④要把现代法律意识渗透到丰富生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借以昭示学生,法律意识不是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人类社会民主文明对丰富社会实践的折射。

(2)法律理论教学必须着眼于准确地传递法治理论、学术信息。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大学的法律教学是伴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而日益成为重要内容的。就卷帙浩繁的法律规范来说,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毕竟难以系统地、详尽地、完整地阐述清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我国法治信息,使他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我国法治春潮的涌动和激情,作为法律教师是责无旁贷的。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千篇一律,而是应当因“班”制宜、因“人”制宜,以提高法治信息的传递质量。①介绍学生急需的各类法治信息,不求多,务求精;②及时介绍国家近期立法动态,不求全,但求精,激发学生对祖国法治建设的关注;③将学术观点分类整理,不求深奥,但求清晰,帮助学生突破,以达到准确地把握、仁智各见的境界;④精心提炼教学内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出,把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环环紧扣地展示给学生,增强知识的系统性;⑤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力戒喧宾夺主,但求相得益彰;⑥坚持党性原则,凡属似是而非的、道听途说的、与中央精神不一致的东西,绝对不能搬到课堂上去与学生见面,切不可哗众取宠,必须科学严谨。

(3)法律理论教学必须以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作为切入点。法律课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必须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需要入手,努力把当前较集中的、敏感的或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棘手的法治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作为授课内容的主要方面。为此,备课时除了考虑教学内容外,还要考虑教学的对象,了解学生们对当前法治的观点、看法、遇到的困惑等,然后再检索法律规范,去解决学生们所关心的法律问题。在讲课中,既不要回避矛盾,又不要夸大事实;既要入情入理地剖析,又要简明扼要地归纳。择取的案例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越是本地发生的事,越能触动学生的神经,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听来入耳入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法律理论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只有教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这无疑明确地指出了教师与学生二者在教学活动中的辩证关系。法律教学以其内容的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做到:①要把每堂课都当作“惟一”的课来上。即使是同样内容的课,也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做到常讲常新。每次课后,要掩卷自省,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或改进教学设计。②要做日常的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材料和信息。现代法律教育仅靠单纯的法律知识已不能实现教育目标,必须兼取各类学科的基本理论,使之融通交会,才能使所讲内容饱满丰厚。对收集来的材料、信息,要善于分析,精心取舍,对已有评说的案例也要注意发现是否有疏漏之处或潜在的法律问题,经过组织、提炼,为教学所用。③要锤炼语言表达,应当用新鲜、生动、富有形象而又准确的语言去讲解枯燥的法律条文或法律规范,既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情感和注意力,又要维护法律的神圣和权威;要注意表达中语速的快慢、语调的升降,无需强调的话避免重复,必须强调的内容尽量做到词义同而用语不同。力戒矫揉造作,追求清新自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到达知识的彼岸;④根据教学时各专业学生的特点,突出一个“专”字。既要把握不同内容之间的区别,又要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既要领会某内容本身的意义和重要性,又要了解其相对于其他内容的地位和作用。⑤根据教学任务的综合性,崇尚一个“高”字。要将讲授的内容放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分析、观察问题,使学生在国际国内的联系与比较、纵向与横向的立体交叉中科学地考察问题,以达到更高的层次。

二、法律教学案例选择的特点

(1)教学案例必须求“新”。求“新”是指在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尽可能多的是当前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通过法律层面的剖析可用于法律教学的典型事件。具体地讲,“新”应当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①时间上新。是指从时间上看是最近发生的,与现实生活时间距离越短越好。因为在新的形势下,新的问题会层出不穷,新类型的案例也会不断涌现,那种人所皆知的旧案例,无法引人入胜,也无法充分引导学生思考。②内容上新。是指在当前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对理论的理解有帮助作用,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③适用上新。是指新近发生的,对原有法律作出的新解释,或在新的理论基础上作出裁决的案例。#p#分页标题#e#

(2)教学案例必须求“奇”。文似看山不喜平。做文章是这样,讲课也同样如此,我们在选择案例过程中更是如此。如果在教学中选择的案例还未讲完,而学生们已经知道你想讲的“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时,这个案例的选择就是失败的,不能起到案例教学应起到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奇”是指我们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满足“似是而非”、“是而不非”的情节曲折之“奇”和事件主动引人入胜的内容之“奇”两大基本要求。“似是而非”是教学中的选择的案例情节曲折,粗看一目了然,而仔细分析则越看越有争议,引发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难以一下子下结论;或者案例一出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而不非”是指通过所选案例曲折离奇情节的层层剖析,抽丝剥茧,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它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以理论为基础,对正确的加以肯定,对违法的加以批驳,对不妥的予以分析比较,在正反思索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最后达到认识的统一。

(3)教学案例必须求“实”。求“实”是指在选择案例时要我们所选择的案例不能是玄而又玄的、与所讲课程无关的事例,而应当是对听者来说是“管用”的东西。我们讲“实”,就是“管用”,而“管用”主要体现在:①从范围上看,工作上有用,生活上适用;②从时间上看,对现在和将来都管用,当堂掌握,马上能用;③从内容上看,对理论的理解和实践的指导都有用,具体地讲就是案例的针对性强。

法律教学案例范文2

本文首先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意义,并与举例教学法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最后从案例选择、讨论、量化考核等角度,对高职法律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

案例教学;价值观;思想道德

一、引言

在高职法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认知,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模式。案例教学法是高职生开展法律学习的重要媒介,学生可以借此发表学习体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抽象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教学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认知,进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贯彻和执行。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意义

第一,高职法律教学中所选用的教学案例必须短小精悍,满足课堂教学需求,而在应用方面,需要侧重对于教学案例的分析交流,实现教学案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具体地讲,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案例短小精干。在高职法律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知识点众多而抽象,这就要求采用的教学案例必须短小精干,保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案例安排相关的知识点教学和法律理论。二是注重教学案例分析。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学必须迎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引导高职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理思维。第二,在高职法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认知和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在于:其一,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在高职法律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能够对于法律知识点进行有效引导,可以作为教师贯彻并执行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而利用教学案例来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引导其达到更高层次的学习认知。其二,有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目前,受困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和院校特色,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学大多不尽如人意,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将法律专业教学停留在照本宣读,没有进行专业知识细化和教学思想引导,而高职院校的学院特色也决定了高职法律教学很难贯彻深入,学生只能浅尝辄止。

三、案例教学法的注意要点

第一,在高职法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举例教学的拓展和延伸,通过在举例教学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能够将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做到有效互动。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都是通过事例来解释法理常识、法律规定和思想道德修养,它采用深入浅出地案例来引导课堂教学活动。但是,两者具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举例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开展课堂教学中所选取的法学案例,它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环节,其作用是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属于教师教的范畴,学生很少参与。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围绕学生的学习体会开展的案例分享教学,主要是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做引导和点评。其次,在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中,举例教学更侧重案例的学术性和关联性,而案例教学法注重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和交流,将法律常识、理论知识和教学要素进行有效传导。第二,在高职法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开展案例制作、案例引导、组织讨论和教学考核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它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主要为:首先,教师应该熟悉案例制作的流程,熟练运用Flash、PPT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种工具,能够将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法理知识结合教学案例进行有效的制作,从而能够真正保证课堂教学能够联系法律实践活动,实现教师的教学案例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环节。其次,教师应该将司法实践案例和生活实践案例做到活学活用,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司法工作者走上课堂,给学生展现生动的教学案例,延伸教学案例的生活启示,从而真正确保课堂教学案例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实现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知。第三,在高职法律教学中,教师的学习体验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开展案例教学法的重要因素,高职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匮乏,受困于周围的生活环境,他们对于社会现象的认知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对于高职法律教学不屑一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适应案例教学的能力,成为摆在广大高职法律教师面前的头等大事。

四、高职法律案例教学的实践

第一,在高职法律教学中,教学案例的选择与准备是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在课前,教师应该通晓本专业、本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理论和法律知识点。其次,教师在选择与准备教学案例时,应该侧重能力培养为主导,分析讨论为重点。例如:在进行“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和义务”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应该深入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深入理解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个核心主题,侧重打造和谐民主的宗教信仰文化,从而为教学案例的选择做好足够的理论准备,深入理解本章节所涉及的宗教与文化权利方面的内容,并且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撰写好教学案例后,教师应该将教学案例分发给学生预习准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准备,做好学习前的准备工作。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教学案例开展导读和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必要的讨论,成为开展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例如:在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的导读与讨论。首先,教师可以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来引出课堂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熟悉的教学案例来深入浅出讲解教学内容,降低学生对法律思维的陌生感,从而能够明确教学案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常见的侵权或违约法律案例来引出“法律思维”这个教学重点,引出关于树立法律思维的教学任务。其次,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于教学案例开展积极思考,积极分组讨论,鼓励学生针对敏感话题和社会现象开展交流分享。教师可以通过食品安全侵权的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法律维权的讨论,通过学习思考来了解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食品安全权益,从而树立更加齐备的法律思维意识。第三,在开展案例教学后,对教学成果进行量化考核是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设计制定教学案例的考核体系中,教师可以按照三个步骤开展有效考核:首先,在学习思维方面,教师应该通过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和分组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分析和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其次,在学习技能层面,教师应该侧重检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学生在分组讨论和交流互动中的表现纳入量化考核体系中,有效评价学生的表达意见,分析案例的能力,研究学生在交流互动和信息分享讨论中的能力是否提高。最后,在学习态度层面,教师应该将思想道德修养的考核体系贯彻和完善,重点衡量学生的学习新年、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否符合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也应该纳入考核的范围内。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是高职法律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学会制定完整的案例教学体系,学会将法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仔细归类,保证案例教学法的系统性、完整性,学会运用案例教学法来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法理知识、法律规律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学习和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思维逻辑能力,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作者:于巍巍 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忠海.高职法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12).

[2]姚兆锋,禹路兵.高职法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大众科技,2014(05).

法律教学案例范文3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学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能促进课堂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法律素养。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存在不足,需要采取完善对策:合理选择教学案例、重视对案例的讨论和学习、密切案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推动教学顺利进行,利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让案例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中职法律教学;讨论;学习;法律思维

一、引言

中职学生课堂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做好法律知识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增强法律素养,提高思维能力,为以后更好融入学习活动和日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但目前在教学中,一些任课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有待提升,教学技能不足,制约教学质量提升,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为转变这种情况,可以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活动当中,深化对案例的认识和理解。并提高知识应用技能,促进中职法律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中职法律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应该创新思维,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是其中之一,这对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促进课堂师生互动。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分析案例,提高知识应用技能,师生之间应该有效开展交流互动,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热情。而传统教学法局限于对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不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影响课堂互动。因此,合理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对推动师生互动具有重要作用。第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的内容丰富,资料充足,情节曲折。尤其是法律类的案例,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他们参与讨论和思考的主动性,推动中职法律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第三,提高学生法律素养。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将法学理论学习和知识应用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具体案例中分析和讨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性。并利用所学内容解决案例中的具体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为以后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为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学生法律素养,让案例教学法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任课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开展教学活动。第一,合理选择教学案例。案例选择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案例选择应该与学生日常生活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特别应该注重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提高案例的时代性、针对性、开放性和真实性。事实上,密切案例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例如,民法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学习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引入以下教学案例:甲花了2000元从商店购买了一件皮衣,但回家后发现皮衬下面多处皮革已经腐烂,甲随即要求商店退货。从民法理论的角度入手,商店违反了什么原则?甲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通过引入这样的案例,既能激发学生思考兴趣,还能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迅速进行学习状态。第二,重视对案例的讨论和学习。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这样既能巩固基础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习时,可以设计以下案例:小明花了6500元购买一部单反相机,回家后怀疑为假冒产品而向商家提出索赔。商场认为:小明为无业人员,购买单反相机并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向商家索赔,因而拒绝赔偿。然后提出以下讨论问题:小明作为消费者有哪些权利?商场能否拒绝赔偿?小明能得到赔偿吗?通过这样的案例导入,能帮学生打开思路,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充分发表见解,并应用所学的法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这样不仅深化对案例和法学理论知识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让中职学生有效利用法学理论知识解答案例中的问题,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第三,密切案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法律教学与中职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因而在案例引入时,应该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公民基本权益学习时,可以引入侵害公民通信自由案、侵害公民受教育权案等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侵害公民权益所带来的危害,并了解当公民权益受侵害时,学生应该通过哪些渠道和途径维护正当权益。进而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学习和理解,增进对案例的认识,促进学习效率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整个中职法律教学中,为提高学生法律素养,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注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必要的。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创新思维,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合理选择案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有效融入学习活动。进而促进案例教学法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实现提高中职法律教学效果、学生综合素养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作者:苏扬 单位:曲靖工商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家福.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课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2015(4):160-161.

法律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热点;教学案例;思政课程

一、引言

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迈入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更加肩负着艰巨且重要的使命。同时,总书记还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新时代的思政课如果还是将其看作一般的政治课,那么势必难以改革创新。《思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这门课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初期就培养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针对当前《思修》课程因高度理论性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现象,案例教学在《思修》课程教学实践中越来越被重视。将社会热点与案例教学充分结合,更有利于发挥《思修》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以社会热点为教学案例的必要性

何为社会热点?社会热点是指在一定时期与阶段内,广泛受到人们关注,并且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的国内外重大问题,是通过不同途径经过广泛传播以后在社会中造成重大影响的现象。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案例教学所选取的案例正是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而社会热点事件更是人们关注与争议的焦点。因此,以社会热点为教学案例贯穿在《思修》课程教学中,也正是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具有一定必要性。1.有利于深入了解学情,发挥课程引导作用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大学生从互联网接收到的信息量越来越多且越发复杂,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会对其带来一定的思想冲击。在《思修》课程教学中将社会热点与案例教学相结合,通过让学生对社会热点的相关问题展开主题讨论和观点阐述,不仅能调动和发挥其主体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更加有利于教师掌握和分析学情,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以正确应对网络负面信息的挑战,从而进一步发挥《思修》课程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理想信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深挖课程理论价值面对有独特个性的当代大学生,《思修》课程只有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才能将这门课上好、讲活。新时代的大学生比较抗拒成为知识和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更期盼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社会热点就是最新的时事政治,来源于实际生活。以社会热点为教学案例,就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思修》课程变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一门思政课,教师通过选取社会热点案例,在教学中导入案例,寓价值观于知识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不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社会热点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3.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价值观,紧扣课程主线内容紧紧围绕《思修》课程的主线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为核心紧扣课程理论知识。社会热点事件往往都是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体现了大众的共同利益诉求,其中蕴含着民族精神、爱国精神、时代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社会热点为教学案例可以进一步强化《思修》课程中上述相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热点事件在情感上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三、当前现状之分析

当前在高校《思修》课程教学中,部分思政课青年教师能比较好地将社会热点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对于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还是显得形式大于内容,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热点案例选取难度大由于教师在课前没有研究透彻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使得社会热点案例的选取较为困难。社会热点案例的选取一定要坚持时效性原则,但是由于社会热点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教师如果对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研究不够透彻,想要在短时间内将满足教学内容条件的优质案例选取出来用于教学,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并且容易出现社会热点案例和教学内容不匹配的问题。2.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够。《思修》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没有适应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虽然在课堂上也能呈现出一定的听讲兴趣,但是大部分同学也仅仅是停留在听案例的阶段,真正参与主题讨论和互动交流的积极性却不高,人数也很少。3.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不足教师对社会热点案例的课堂讨论和学生互动的驾驭能力不足。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能够用于案例讨论互动的时间也只是课堂教学时间的一部分,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控整个互动局面,就容易出现超时或讨论太激烈而得不出结论这样的状况,最终也会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四、以社会热点为教学案例的可行性

要想将思修课这个小课堂和社会热点这个大课堂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以社会热点为教学案例在《思修》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就要做好《思修》课程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

1.课前精选社会热点案例

社会热点纷繁复杂,要充分发挥以社会热点为教学案例在《思修》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就要提高社会热点案例的质量。首先要在课前研究吃透教学目标和知识内容,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密切联系教学主题,精心选取优质且能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案例。例如:在讲解绪论时,可以选取宋玺在总书记考察北大座谈会上发言分享的从军生涯事迹;在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讲解人生目的时,可以选取叛逆网瘾少年全照亮“逆袭”成为“枪王”的案例;在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讲解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时,可以选取成都客运段列车长阿西阿呷的事迹等。同时,要在课堂教学中就教师课前精选的案例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一定要在课前就将社会热点案例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就社会热点案例去查找相关资料,以对案例有一定的了解,做一些准备,否则就会在课中案例互动环节出现学生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的现象。

2.课中呈现社会热点案例

社会热点案例的呈现主要以课堂教学实施为载体,包括社会热点案例呈现、社会热点案例互动与讨论、社会热点案例点评与总结三个课堂教学环节。(1)社会热点案例呈现。案例呈现的方式与教学效果关系密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案例类型灵活选择呈现方式,主要包括PPT、MP4视频等可视化技术手段、课前通过班课平台相关资料、提前安排学生排练情景剧在课堂上表演等形式。例如:在讲解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中“搭起通过理想彼岸的桥梁”时,可以选取“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案例,通过播放对中国天眼的介绍以及对南仁东的采访视频,创设情景语境,激发学生探究相关信息的兴趣,之后通过提出与案例相关且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案例相结合,构建问题情境,推动进入课中教学的下一个环节。(2)社会热点案例互动与讨论。在上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构建问题情境后,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生按照课前安排好的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在分组讨论中要注重收集每位组员的观点,最终由组长形成小组共同观点,再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观点阐述。本环节要求教师在互动讨论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思考方向,积极引导,把握全局,掌控互动讨论的时间和节奏,引导学生不要偏离社会热点案例的讨论主题。(3)社会热点案例点评与总结。本环节需要教师首先在鼓励和包容的原则下,辩证地看待每位同学、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对分组讨论的观点进行分析点评;其次,教师应在点评后对互动讨论案例的思政理论价值进行深层次的总结,引导学生去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以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同时,教师在总结观点时要紧扣案例、思路清晰、观点明确,理性面对问题,保持冷静头脑,切忌被讨论氛围带偏了方向。3.课后教学效果评价这个环节是为了进行教学反思而采取的进一步优化设计。课后教学效果评价主要包含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方面。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授课教师在每一次课堂教学结束后都应及时反思,案例选择是否合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学生参与是否积极、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而这些问题的反思都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个别访谈的方式进行。对于学生而言,课后反思同样重要。学生可以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自觉主动反思这两种方式进行,有助于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当前《思修》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能真正进行课后反思的学生少之又少,在日后实践中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学也是极少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思政效果。

五、结语

法律教学案例范文5

1.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教学。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往往是在讲授理论知识后举例,用刚讲过的理论去分析案例,或用案例来进一步验证和说明理论;或者是在讲述基本理论之前用简要案例作为开端,引出所要讲授的某一法律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无论是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还是结论的得出等,都受控于教师。

2.认为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一样,仍是以教师为主体。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出案例、分析案例、解答案例,学生只是授课对象,被动地接受知识。虽然有时教师的某一精彩案例解评获得学生的喝彩,但这种完全或主要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关注,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就法律基础课程而言,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难以培养学生形成法律思维方式。

3.认为教学中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个具体的法律概念或法律原理,因而所选的案例往往是针对某个具体的法律知识点。然而,由于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都进行详尽讲解,其中部分知识点通过案例讲解,学生能较好掌握,还有些知识点只能粗略讲解甚至省略,其结果导致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是零碎的、片段式的,不能形成对法律全面、系统的认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上述认识误区导致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未能达到理想效果,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也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如何在法律基础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

使用案例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形成法律思维,增强法律意识,所以案例教学应致力于实现这一教学目的。这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包括选择案例、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引导讨论等。

(一)案例选取应遵循真实性、典型性、综合性、疑难性

要使案例教学能引起学生共鸣,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案例选择至关重要。首先,案例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案例的论证过程才具有可验证性,学生才能从思想上信服并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很多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选用的案例一般都是一些案例教材上编写的,这些案例大多是虚构的,人为设计的痕迹很重,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多关注各级法院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经典案例。其次,案例应具有典型性,能集中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典型案例由于其在某一方面特征非常突出,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再次,案例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疑难性,应能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思考,通过讨论逐步理清思路、并得出答案,这一过程能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形成法律思维,树立法律信仰。而知识点单一、能直接得出答案的案例,可以在教学中作为例证使用,而不适合作为教学案例。

(二)教学过程应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

案例教学法不只是在教学中穿插举例,而是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合理掌控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对于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如何解决应当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讨论后得出,而不是由教师提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适时给予学生启发,而且案例的答案也不一定是固定的、唯一的。互动性是案例教学的一个特点。形成互动性的前提是学生具备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和能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合理的准备时间,即应将案例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其有时间查找资料,并对案例进行思考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案例教学,可以在师生之间形成更积极有效的互动,提升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是得出答案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法律案例,学生运用法律原理分析法律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在逐步形成和锻炼法律思维,进而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值得强调的是,案例教学要具有较高的理论高度,不能满足于解答案例。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探求案例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相关法律原理和理论,并思考该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三)案例教学应与传统讲授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并非完全摒弃传统讲授教学,而应将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讲授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知识的系统性、逻辑的严谨性是其显著特征,也是其优势所在。案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而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方面则较为有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组成部分的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传授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思维、提高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中,传授法律知识是基础。只有在系统、完整、全面地学习法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锻炼学生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讲授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合理分布二者的比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良性互动,力求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为切入点

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意识作为一个宏观概念,其内涵极为丰富,而宪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平正义意识是其基本内容。下面,从培养学生形成上述三个方面的法律意识出发,示范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如何设计案例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

根据教学时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晓宪法的性质及内容,更谈不上尊重宪法。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首先应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内容和性质。选择宪法案例时,可侧重于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案例。宪法本就是通过保护公民私权利来限制国家公权力。尊重宪法就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宪法行使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实现。目前,违法行使权力,滥用权力,以公权力肆意侵占私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当前强调宪法意识,主要就是强调尊重公民宪法基本权利。齐玉苓案、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案都可作为典型案例向学生介绍。下面以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案为示范。2003年9月芜湖市人事局因张先著体检乙肝“一、五阳”,认定其不符合国家公务员身体健康标准而不予录取为国家公务员。2003年11月张先著以芜湖市人事局的行为剥夺其担任国家公务员的资格,侵犯其合法权利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该案件涉及公民的平等权、政治权利、隐私权等宪法权利保护问题。该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芜湖市人事局的做法侵犯了张先著作为公民享有的哪些基本权利,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性质,树立“公民宪法基本权利是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任何国家机关、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非法限制、侵犯或剥夺”的法治理念。

(二)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意识

法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来调整社会关系的。每一个法律主体既是权利的享有者,也是义务的承担者。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应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受传统和现实因素的影响,相当部分大学生对权利和义务存在错误认识,如重视自身权利,忽视自身义务;认为权利就是为所欲为,不受限制;或是在权利受到侵害时,选择忍气吞声等。因而,法律基础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权利义务观教育应贯穿于法律基础课的始终,可通过很多典型的法律案例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如在讲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时,可围绕学生关心的网络问题,探讨公民网络活动的法律界限,即公民网络活动的权利范围有多大,应承担哪些法律义务。可向学生介绍“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姜某在博客中记录因第三者的出现而对婚姻绝望,姜某自杀后,其丈夫王某成为网络搜索、攻击的对象,从而引起民事诉讼。在该案中,网民的言论自由权与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二者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思考公民网络言论自由权是否有界限,以何为界,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法律权利的含义,明确“权利的行使以不损害他人权利为前提”。此外,前段时间引起众多争议的“玉林狗肉节”事件也可以作为案例向学生介绍,因为这一事件中涉及到如何对待权利——吃狗肉的权利和爱护狗的权利。教师在使用该案例时,可从权利平等、权利界限等方面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三)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意识

公平正义是法律永恒的主题。现代民主社会,公正不仅指实体公正,还包括程序公正。在当今中国社会,尤其应注重程序公正。因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程序观念非常淡薄,时至今日,程序的意义仍未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法律基础课程应培养学生树立全面、科学的公平正义观,特别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程序的价值和意义。佘祥林案是一个典型的“因程序不公正而导致实体错误”的案例。在介绍该案例时,首先应明确这是一个冤假错案,佘祥林没有实施犯罪却被认定为故意杀人犯并执行了刑罚。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考导致错误判决的原因,佘祥林案件的整个司法程序中存在哪些不符合法定程序的情形,如果当初参与该案的公安、检察、审判部门能及时纠正这些违反正当程序的做法是否可以避免发生错判。通过对该案的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程序的重要性。当然,程序的价值不仅在于有助于实现实体公正,其本身更具有独立价值。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美国著名的辛普森案。该案被称为世纪大案,不仅在美国司法界甚至在全球法律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当今社会应如何诠释公平正义,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二者孰更重要。

四、结语

法律教学案例范文6

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利用案例进行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播,帮助教师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但必须把握好必要的几个环节。具体的来说,教学的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进行对案例的搜集工作。具体的搜集过程是要建立在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上,要在参考完基础知识后,选择合适的案例来进行教学。与此同时,还要进行案例的教案设计,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案例之中的基本知识,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之中,迅速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情况下,使用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其次,要进行课堂辩论环节。这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的中心任务是教师通过案例的具体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从案例的情境之后走出,对案例之中的具体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可以组织相应的模拟情境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案例的具体内容,分析自己在遇到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去做。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法进行评判,判断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否符合法律的基本原理,并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对学生提出的方法的评价工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评判的过程之中,重点强调出案例之中的知识点,总结出最正确的解决方式。

二、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知识课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

为了在课堂上能够迅速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进行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要从日常生活之中的案例入手,并选择和教学内容相贴进行的案例。在这样的选取原则下,所选择出来的案例的针对性就更强,学生也就更容易接受并灵活的从这些案例之中吸取经验。具体来说,在进行选择的过程之中,一是考虑从法律书籍之中进行案例的搜集,一般情况下,法律书籍之中的案例都有很强的教学价值的经典案例,可以选择的幅度也很大,这也是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的过程之中最主要的选择方式;二是从经典的法制频道之中进行案例的选取(例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栏目),这些栏目之中的案例故事性强,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教学内容;三是从报纸书刊上进行案例的选择,在进行这种方式的选择过程之中,要充分的重视到事件的时效性。

三、通过组织模拟法庭来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

为了充分的发挥出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在教学过程当中,采用组织模拟法庭的方法,来为案例教学创造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的参加进去,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效的发挥出其教学效果。组织模拟法庭要从以下几步做起:首先,教师要进行案例的选择,并根据案例的基本内容,进行对模拟法庭的设计。在进行案例的选择的过程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拿出意见,选择一些大家都比较关注的案例来进行组织;其次,要进行相应的模拟法庭的组织设计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出合适的同学扮演法官、公诉人员、被告、原告以及证人;然后,要进行开庭阶段的情景模拟工作,这一部分也是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就要严格的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内容进行;最后,教师要对模拟法庭之中的具体内容和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点评,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出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法律运用能力的地方,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

四、结论

法律教学案例范文7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媒体,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剖析,提出各自的见解,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法律意识的一门课程。从课程性质和特征来看,“基础”课具有其独特的育人性质和实践性特点,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这就为案例教学的实施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文件要求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2.教学之需   全国统一使用的新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其理论系统性强,内容宏观抽象,引用的案例非常少。据调查,不少学生不爱听,教学效果欠佳。如何解决好“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教学中效果不错。它采用大量真实、生动、形象、具体的事例作为教育内容,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使抽象的理论深入浅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运用案例教学的可能性   1.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的运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思想道德部分主要涉及人生、理想、道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人际关系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有很强的政治思想性,又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和针对性。案例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处理好理论讲授的系统性与现实问题分析的针对性的关系,通过采用一些学生喜爱并易于接受的案例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生价值的实现,个人与国家、集体之间的关系和做人的原则,从中领悟人生的哲理,懂得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开学生的困惑,提高学生的认识,大大增强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在法律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法律基础部分涉及的法律知识很全面,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法律部门。教师要想在很少的课时中让学生既能较全面地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又能初步掌握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较为适合的。采用案说法,通过对不同部门法的几个典型复杂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法庭模拟,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法律知识,深刻把握案例中涉及的疑难法律问题,又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捍卫自身的权利,达到让学生懂法、守法和用法的目的。   3.“德”“法”双重教育功效的案例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的有机结合,因此,在“基础”课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在选取和使用案例时,还有可能挖掘具有“德”“法”双重教育功效的案例,以及同一个案例资料中所蕴涵的道德与法制教育的素材,力求实现对学生“德”“法”教育的融会贯通,创造性地将道德与法制教育融为一体。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运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性强,抽象枯燥,仅凭教师满堂灌地讲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以往的学生座谈会,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此门课程并不感兴趣,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迫于考勤、期末考核等约束才勉强到课堂。当然,至于听课的学生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运用案例教学向学生介绍、展示我们身边的案例,把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和感性化。为学生提供鲜活有趣的视觉案例和自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生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独立思考交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与主动探究并举,不再觉得课程和自己毫无关系。从而使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通过思维活动,获得了更为牢固和深刻的知识,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在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归纳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提出问题;学生是主体,思考和分析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启发、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运用发散式思维,综合运用有关理论、观点、方法,开动脑筋对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推理,透过现象发现和把握问题内在本质和规律,再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或小组的见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能锻炼并提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分页标题#e#   3.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需要进行案例分析,即以案论理。这综合了传统教育中讲授讲解、集体讨论、自主学习等多方面的功能,改变了过去那种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单方面影响或教师与学生相脱离的状况,促使教师加强对理论的学习研究,不断提高驾驭课堂、洞察对象、随机应变等能力及其他方面的教学艺术,使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自身水平和素质也有较大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运用案例教学,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抽象的理论内涵寓于具体的事例之中,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还有助于开展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强化教学效果。

法律教学案例范文8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国法律史课堂应用的意义

1.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课堂的不足

传统中国法律史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主,教师通过口头讲授,学生只能被动的死记硬别,而对于中国法律史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而言,这种记忆方式时间不长,而且学生无法充分理解知识含义,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不足。而通过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将教材中的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通过具体的案例,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生当中的热情,从而更好的提升课堂质量,提高学生效率,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2.增加了师生互动,实现了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理解程度的同时,也实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案例教学将中国法律史教材中的知识通过案例表现出来,教师结合时事新闻,给学生讲解教材中的知识,能够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新型课堂。此外,案例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在课堂中与教师和同学分享,有效实现了教学相长,让教师也在教学中得到了提升,这种互相学习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有效促进了中国法律史教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进步。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国法律史课堂应用策略

1.情景教学,构建模拟法庭

案例教学法在中国法律史课堂的应用效果显著,而情境教学是案例教学法应用的重要载体和教学模式,通过情景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就中国法律史课堂而言,教师可以针对时下热点法律事件与新闻,让学生通过情景剧的方式表演出来,而作为观众的学生要指出其中蕴含的法律原理和法律程序,之后通过模拟法庭的方式开庭,让学生作为法官和相关工作人员,开庭审理这个案件,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专业的审理,最后教师给予点评。通过这种情景方式导入,以实际案例开展教学,能够让学生有效学会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法律原理的实际使用能力,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

2.精确选择,充分与教材结合

案例教学在于通过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并记忆知识,从而更好的提高智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大有学问,在案例选择中,要选择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的案例,才能充分实现正确的知识引导。实际中的法律案例非常多,而如何甄别其中与教材知识相符的案例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授课能力,能够从时事热点事件中充分挖掘法律常识,在课堂中与教材结合,实现知识的有效传输,背离教材的案例教学毫无意义,因此,案例与教材的紧密结合成为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案例教学充分应用与实践的基础。

3.拓宽视野,古今中外充分融合

实践永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要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就要不断从实际的案例中汲取经验和养分,多听、多看、多学习,才能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现代课堂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教师在中国法律史课堂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古今中外的实际法庭现场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观看中学会思考,从而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法律原理以及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为学生以后正确的法律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案例教学的重要要素之一,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从实际的案例中得到反思与学习,对于成功的案例要学习其中的睿智,而对于反面案例,则要从中吸取经验,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能够有效调动课堂氛围,也能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中国法律史课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堂,对于我国法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通过案例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于法律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人才对于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是符合我国教育改革客观需要的,也是市场和社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案例教学必将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各方面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业斌.案例法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26(7):182-183.

[2]李萌,张海燕.法律案例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四个关键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5-70.

[3]马立华.中国法制史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9):8-8,9.

[4]张雷.20世纪之初至抗战前的中国法律史教育[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