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识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法律意识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法律意识教育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1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其法律素养是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高职院校学生违法行为反映出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学校的法制教育有效性不强。本文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入手,提出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策略,以完善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对策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各个行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有技术、有素质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重任,随着依法治国的号召,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制意识也有了新的要求。但面对当代有思想、有个性的九零后大学生,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观念落后、内容狭窄、方法无效的问题,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懂法的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办学特色,进行法制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法律素养。

一、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校园是社会的缩影,而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写照。面对每年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频频发生,校园和谐令人担忧,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社会的和谐状况也令人堪忧,而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参加社会活动的经验,就业以后面对的劳动纠纷会越来越多,如果不能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就不能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同时对社会或者就业单位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就业单位的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期间必须注重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增强法制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满足法制社会的要求。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职责一方面是为社会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包括心理、政治、道德、法律等多方面的完善和发展。其中法律素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利用法律意识既可以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也可以保护他人的利益,法律素质的提升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指标。

(三)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

近几年爆出的“XX学院杀人案”、“投毒案”、“盗窃案”,严重扰乱了校园秩序和社会安定,同时给学生带来心理恐惧和不良影响,抑制大学生犯罪行为急需解决,增强学校法制教育刻不容缓。通过采取高效、有力的法制教育措施,帮助学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理智、正确的借助法律保护自己,避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校园的和谐安定[1]。

(四)促进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创新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大学生一门必修公共课,主要关注理论上的规划和如何制作就业材料、如何把握就业技巧,教授方式也以单一的、传统的灌输式为主,主要有学校的辅导员、班主任或就业部门的老师担任,如果在这门课上贯穿法律知识,老师、教授方式、教学内容都会发生变革,帮助学校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虽然高职院校加大了法律基础教育,但是学生的法律意识相对还比较薄弱,法律素质普遍较低,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不重视法律素质的培养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只开一门法律公共课,每周两个课时,并将其归入思想教育课,授课教师大多数是本校的其他专业的老师,缺乏专业性,法律课程本身知识点比较多,内容枯燥,讲课方式仍以传统的满堂灌为主,教师只是一味的赶课程,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有的教材都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对公共课不重视,以应付考试为主,因此不能真正掌握法律知识,为自己所用,影响了高校法制教育的效果。

(二)学生功利心强,不重视法制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只关心专业课的学习和积累,或者对自己有直接利益的课程,而忽略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其他素质、知识的积累。即使关心法律,也只关注眼前的问题,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系,通过对学生的法律知识调查发现,89.5%的学生比较关注民法,只有9.5%的学生度过宪法,虽然学生们了解过法律知识,但水平相对太低,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2]。

(三)缺乏对法律的相信度

越来越多的社会事件让学生觉得即使合法权益遭到侵犯,也可以通过走后门、拉关系来解决,在“当你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时候,你会用什么办法来解决”的调查表明:47.5%的学生选择“私了”、“差不多就行”、“忍让”,37%的学生认为权利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面对“你相信法院会做出公平判决吗?”的调查时,只有21.5%的学生相信,由此可知,学生对法律的公平、公正缺乏信心[3]。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封建帝制的影响,认为权利至高无上或者说认为以德治天下,只要提高道德规范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再加上社会频繁的负面事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让学生对法律失去信心。

(四)理论与实践脱节

高职院校杜宇法律知识的传授跟其他理论课程一样,虽然传授了基本的法律术语、条文及原理,当只停留在理论课程上,对于实践性和跟学生自身专业相符的法律知识涉及甚少,学生都知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自己或至亲好友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48.7%的学生选择利己,29.3%的学生需要认真考虑,数据反映出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上法律缺失,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影响较大,容易在利益面前迷惑自己。

三、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学校的教育状况和就业压力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专业、高技能的人才,比较注重技能的培养,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在专业课上,而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比较大,学生要不断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来为就业做准备,因此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要素在于是否实用,而法律知识作为公共基础课,既不用参加严格的考试,又不用记忆,只是为了修到学分,因此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最基本的法律知识都无法掌握,更不能要求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了。

(二)高职院校法律教育不完善

教育部规定:法律基础课是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必须课,但都依附于德育教育,学时较短,只作为考查课,学生和老师都是为了应付,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心理不够成熟,正在建立人生观和世界观,此时心理脆弱,易冲动,社会比校园复杂,所以遇到事情不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

(一)加强高职院校法律课程的建设

1.改变教学内容

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借助《法律基础》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与思想教育独立,既要传授给学生法律知识,又要帮助学生培养法律信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多展示案例,让学生透过现象了解法理,让学生真正明白,并且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联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学懂法律知识。

2.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应改变现有的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采用案例教学,注重案例的分析、解决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借助多媒体教学,挑选解释的教学视频,比如《今日说法》等普法栏目,让学生了解最典型的、该发生的案件并指导如何运用法律来解决,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角色扮演,学校提供模拟法庭,学生可模拟原告、被告、律师、证人等,让学生掌握法律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4]。

(二)学校要“依法治校”,增强学生的法律信心

高职院校是大部分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知识殿堂,因此良好的学校法制氛围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最大的影响。学校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违法乱纪或不良事件时有法可依,坚决杜绝包庇纵容、走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的公信力,每一个司法案件都能秉公处理,合理合法的诉求后可以有合理合法的结果,帮助学生树立起法律的权威[5]。其次学校在日常的管理中也要依法办事,学校管理制度与宪法等法律相适宜,尊重学生隐私、主权,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适当允许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课程评价等,增加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和对法律的信仰。

(三)开展法律宣传活动

高职院校管理者可充分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借助各大节日、纪念日、法律颁布日,集中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如:12.4国家宪法日,学校相关组织可开展宪法宣传、知识竞赛、播放宣传视频,让学生学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9月第三个周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学校可开展国家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鼓励学生开展辩论、演讲,宣传国家的相关法律,提高学生法律意识。

(四)改变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定位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法律是公共权威,能够稳定社会规范,严密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较高的法律素养是对现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核心是“法律素质”,因此高校应当将法制教育作为育人事业开展,注重学生法律技能的构建,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培养一批推动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的搞法律素养的人才。

(五)注重网络法制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第四媒体”,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电脑和手机,据调查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五小时,因此网络法制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加强法制教育的新任务。网络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渗透性强、共享性号,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技术开展法制宣传,提高学生的法制教育。

五、结语

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改革现在的教育方式和认识偏差,提高高职学生法律素养,使其知法、守法、懂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作者:陈锐 单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武莉.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50-251.

[2]任皞,张萍.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生为例[J].职业,2016,14:109-110.

[3]梁凯昕.高职法制教育现状及新途径探索[J].成功(教育),2013,11:240-241.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2

在我国,系统的法律课程是在大学里开设的,而大部分的“90后”农民工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就走上了求职打工的道路,为了生存,很少有空闲时间来专门学习法律知识。因此,绝大部分的“90后”农民工犯罪都是缺乏法律知识的,对法律、犯罪、处罚等没有认识造成的。另外对和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兴趣也不高,有数据显示只有16.7%的青年农民工比较了解《劳动法》,大多数只是了解一点,15.3%的人一无所知。对于工作过程中用人单位拒绝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没有维权意识,对于拖欠工资等违法现象通常通过人情关系解决,人情关系解决不了的甚至会通过暴力手段。而年纪较大的农民工法律意识更令人忧虑。有30%的“90后”农民工听说过《劳动合同法》,但是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真正用劳动法维权人还不足10%。

当受到不公正待遇时竟然有21%的“90后”农民工选择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还有40%“90后”农民工选择忍气吞声。由于普法宣传的局限,“90后”农民工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大多来源于各种媒体。而比较有影响的案件大多都直接或间接的强调罪犯受到法律的严惩,给“90后”农民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法律是残酷无情的,是赤裸裸的暴力。虽然会对他们内心产生威慑感,但这种威慑感并不等同于对法律的尊重。另外很多影视剧中对犯罪线索细节的描述过于清晰,致使一些”90后”农民工甚至会模仿影视剧中的情节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最后社会上存在的“富二代”和“官二代”案件,让“90后”农民工失去对法治社会的信心,更不要谈法律意识的培养。同时因为维权成本过高,导致很多“90后”农民工丧失了对法律的信仰,如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这让很多身患职业病的“90后”农民工对通过合法渠道维权产生恐惧,当没有办法维权而又走投无路时,一些“90后”农民工会选择通过暴力手段解决。

二、培养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的途径

1.提高“90后”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

“90后”农民工对文化知识的渴望远远高于前两代农民工,他们已经逐步摆脱传统农村劳动者的特征,不仅希望通过在城市工作改变现有的生活条件,也希望通过城市这个平台丰富自己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北大保安甘相伟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于2008年考入北大中文系,半工半读的几年里,阅读书籍400多本,写下近10万字的文集,并出版发行新书《站着上北大》,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的保安訾立参加了2012年的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应用化学专业录取。以甘相伟和訾立为代表的“90后”农民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超过我们的预期,部分“90后”农民工因为家庭原因高中毕业后放弃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走进高等学府,成为一名天之骄子,只要条件基本具备,他们就会厚积薄发,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文化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调查显示,97%的“90后”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但现实情况是有40%的“90后”农民工没有机会接受各种职业培训。因此,需要用人单位和当地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对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的“90后”农民工,进行形式灵活多样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培训,提高“90后”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同时建立相关激励政策,鼓励高等院校在节假日向农民工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向给有能力的“90后”农民工开设一个实现梦想的殿堂。

2.树立“90后”农民工对法律的正确态度

大部分“90后”农民工因为法律知识缺乏,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维权。他们最容易受到侵害的权益有: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受到工伤事故伤害时得不到及时足额赔偿,用人单位不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工作时间远远长于法律的相关规定等。当“90后”农民工以上权益受到伤害时,通常有两种选择,一是忍气吞声,如有的由于工作环境恶劣,犯上职业病后,没有相关证据,用人单位既没有给职工买工伤保险也不予赔偿,劳动者只能在家养病。二是采取极端手段,爬塔讨薪,跳楼讨薪的事件屡见报端。而很少有农民工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用法律维权。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薄弱,另一方面是因为维权成本过高,使他们敬而远之。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积极行动起来,整合力量,对“90后”农民工进行有效的普法宣传,通过发放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资料,典型案例解析等途径,使他们能够知法、懂法、用法,帮助他们提高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正当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法律意识的培育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法律教育资源包括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政法院校以及监所、法庭等,提供多方位服务。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建立法治宣传平台,更多更好地为“90后”农民工提供法律教育方面的服务。同时加强执法监督,开辟维权绿色通道,降低维权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建立组织机制,畅通维权渠道。通过以上措施,会增强“90后”农民工对法律的信仰,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用法律维权。

三、结束语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教育

引言

伴随全民教育时代到来,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基数不断增加,但是在学生数量飞速增长的背景下,其法律观念以及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却存在明显的滞后问题。为切实提高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学校和教师有必要创新、改革法律教育,通过激发学生自我觉醒以及创新法律教育模式等形式,将新时代大学生法律教育创新落到实处。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及法律教育的时代意义

(一)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

公平、正义与民主是和谐社会、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若想快速实现民主法治,将公平正义落到实处,就要不断加快社会法治化进程,贯彻平等、公正原则,加强法律权威性,做好社会法律普及与提升普法宣传力度等工作。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承担着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的希望,改善大学生法律教育、培养其法律意识具有必要性。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在法治国家以及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我国大学生群体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若不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则无法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合格人才,也难以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所以,大学生对于法律理论内容的了解与掌握、法律意识的深化、法律信念的养成以及法律技能的提升,均称为当代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关键内容,学生们法律意识唯有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并顺应时代主流,才可真正发挥学生于社会群体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法治化进程,进而在社会中发挥模范作用与带头作用,实现和谐社会建设。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新时期,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所提出的要求并非单纯地体现在专业知识方面,社会更为重视学生个体综合能力及综合素养。诚然,法律素质是评价学生个体综合素养的主要标准之一。当今,国家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而这在某种程度上要求学校通过教育提升学生们法律意识,而提升其法律意识具体涵盖:完善的法律知识体系、坚定的法律理念,以及法律知识实践应用水平等,从而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改善与强化学生思政教育,在此过程中,要求大学生个体自觉生成遵纪守法的积极理念,学校在学生专业文化素养培育及法律意识培养过程中,应重视两者的融合整合,强化学生们法律意识,推动其综合素养水平的提升,从而落实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核心教育目标。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及法律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腐败现象弱化了法律权威性

一般来说,大学生仍处在心智发育阶段,尚未达到成熟状态,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行政腐败现象已经对学生内心产生诸多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对于学生工作表现出的热忱,并非其内心深处想要获得锻炼与提升,从内心深处热爱为大家服务,而是为了满足个体追逐权力的渴望。这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择业和就业这一现实问题,通常公务员是其首选,而除了公务员这一相对稳定也长效的薪酬待遇外,能够真正吸引这部分学生的便是对于日后权力掌握的期待,而社会实际生活当中所呈现出的部分司法腐败现象,导致大学生形成社会不公平这一认知。在大学生就业竞争过程中,此种错误认知被不断强化,择业就业不再是以能力为主,而是“拼关系”。这些社会中的腐败现象在客观层面弱化了当代大学生对于法律意识、素质养成的重视程度。

(二)学生功利思想导致法律意识淡薄

近年来,多数学生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在大学既定学业完成后又疲于考证、考研等。大学生就业难现已成为社会现实问题之一,引发了诸多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极端功利化。比如,多数大学生在上学期间消耗过多精力用于英语学习,为日后考取登记证书奠定基础,忽略法律知识与国家相关法规的学习,也忽略了个体综合素养的全方位提升。与此同时,部分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包括班主任与辅导员,以及从事学生工作的各院系副书记于学生入党、评优评先和提干等工作当中,并未贯彻民主精神,在这些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浮于形式的问题,在客观层面也弱化了部分大学生对于民主法律的坚定信仰,神话了大学生们的功利化程度,对其法律意识培养及法律教育具有不利影响。

(三)高校法律教育工作整体成效不大

一般来说,在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其真正摆脱了高中阶段沉重的课业压力与升学负担,不但其个体学习要求及全面发展等层面产生较为滞后、要求松懈等问题,而且多数高校在这一阶段也对学生教育和管理发生松懈现象。相对明显的表现,即过于注重学生群体文化课知识学习与就业竞争力的加强,忽略了大学生个体法律意识及能力的培育,以及法制观念的深化,在法律相关课程设置、法律课堂教学时间与法律教材选择等层面均发生“打折扣”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群体法律意识培育及法律教育工作开展带来消极影响。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及法律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改善当今社会环境,加强法律权威

近些年,我国始终强调有贪必肃、有腐必反的理念与行动,重视强化对于各项权力运行的全面监督和制约,以制度为依托进行权力管理,重视贪污腐败现象的预防方针政策建设,更为高效、科学的防治社会腐败现象出现。一方面,应创设积极的社会法治环境。积极的法治环境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生成的主要依赖,所以相关部门应持续强化改善社会法治环境,真正消解社会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其一,应完善民主法治环境,强化正义、民主、自由与平等的法治理性,明确法律至上理念。其二,健全法治建设工作各环节,严格根据法律法规办事,加强法律权威性。唯有切实保障平等、公平的法律原则,使大学生群体在实际生活中坚信法律公平,才可调动其学习法律、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公正执法,造就大学生群体法律情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但需要依赖于相应法律发挥,而且还要依赖于法律具体运行与实施。所以,在执法与司法过程当中,应强化相关工作者法治意识,使其真正将公正执法落到实处。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司法公正,加强司法权威性与公信力,进而培养学生法律情感,为改善法律教育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工作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自我觉醒,坚定法律信仰

从整体上来说,法律意识涵盖法律知识、信仰、情感以及意志。而法律信仰是每个主体以理性认知为基准所产生的神圣体验,不仅是对于法律心悦诚服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亦是社会群体对于法律的理性认知与激情升华,更是个体对于法律的主观心理状态的崇高境界。真正能够阻止犯罪行为的是遵守法律的传统,此种传统植根在每一个体热烈且深切的意识和信念当中。即法律既是世俗社会的政策性工具,更是生活最终意义与目的的组成部分。激发学生自我觉醒,使其从内心深处坚定法律信仰,是加强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法治素养的核心所在。所谓内因是变化的基本依据,而外因则是变化的根本条件,外因借助内因产生作用。充分整合地方政府机关、社会各行业、学校、教师、家庭及学生个体的力量生成法律教育合力,势必是培养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开展法律教育的最佳外部条件。然而,若想切实提升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需要大学生个体明确拥有法律意识、掌握相对完善的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国家法律知识,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们法律意识,深化其相关体验,使其努力做一名知法守法的新时期高素养人才。

(三)创新法律教育模式,深化法律教育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未来能否成长为顺应社会改革、发展的优秀人才,对学校而言,若想强化学生群体法律意识,一方面,应将依法治校落到实处。因为学校实际法制情况对于学生法律意识具有无形的影响。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依托于现行法律法规,确定立校原则是新时期高等院校实现依法治校的根本。另一方面,在学生工作当中坚定民主原则,特别在学生评优评先工作中,相应工作者要始终坚定工作的公开、公正与透明。同时,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大纲时,应将法律素养培育囊括在内,注重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重视法律教育。除此之外,学校应鼓励从事思修课程教学的教师创新自身教育方法,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从而确保法律教育工作实效性。法律作为具有较强专业性与实践性特点的学科,唯有通过教育实践,才可让学生群体真正掌握法律知识,因此法律部教育应注重理论内容和实践教育的深度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导入式案例教育模式,规避单调、枯燥的法律条例讲析,深化课堂师生互动,加强法律教育趣味性。结语综上所述,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及法律教育始终是现代社会的重点问题,隶属社会政治问题,与国家民主法治社会建设密切相关,同时法律意识培养更是进一步强化、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发展的现实问题。大学生法律教育及法律意识培育问题触及范围广泛,限制因素较多,解决难度较大,需要政府机关、社会力量、学校及学生个体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薛峰.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法律教学改革研究[J].智库时代,2019(21):97-98.

[2]肖天林,陈明君,李金艳,肖文文.民办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法律教育改革[J].德州学院学报,2014,30(S1):63,72.

[3]张岭梓.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76-78.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4

在当今社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口号,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已经将建设法制化社会提上了国家建设的进程中来了。面对着中国近千年来的礼治社会的影响,法制似乎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般的深入人心。但是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整顿中国国内外秩序,肃内外矛盾是都运用了法律强制性的手段,因此法律对于我们国家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祖国明天未来的大学生而言,法律意识的具备和完善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要求社会和学校乃至家庭对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出约定和约束,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措施来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法制化。法制教育作为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其现状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关心的。因此,本文剖析高等学府中的法制化教育,研究高校中的法制化教育,进一步深入的去辨析高校法制教育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此提出增强高校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法制教育;大学生;法律意识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意识是存在人们思维中,是个体对于客体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有关客体的认识,当然这一客体也就是法律,简而言之,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法律规范的了解,以及犯法之后的相应的惩罚的了解。现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仅形成初步的法律意识,尚未彻底的理解生活中的法律

当代大学生由于其知识结构的组成,思想基础的教育,其对于法律本来便比一般的人群要了解的丰富。谈论法律,大学生头脑中便有了《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的基本印象,而这些法律部门也就构成了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机构,但是大学生也仅仅只是知道这些法律的名字和所涵盖的范围,根本就不了解这些法律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不清楚违背了这些法律后会受到的惩罚[1]。

(二)没有真正的树立法律意识

大学生会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平等的一面,此时大学生的头脑里便会闪现出“权大于法”的念头,认为高官是可以操纵法律的,然而这种想法是不正确而且没有依据的,中国国家宪法规定,法律是高于个人,而又为个人服务的。没有真正的树立法律意识,就会产生盲目观和倾权关,从而蔑视法律,甚至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点在众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实例中也可以看出来。

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的误区

(一)对于法制教育的划分领域不够完善

许多高校现仍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中去,懂道德的人不一定不会触犯法律,相反触犯法律的人也不一定是不懂道德的人。德育是法律的基础,而法律却是德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仅仅只是简单的将法律教育划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是不利于高校的法制教育的。

(二)仅仅只是书本上讲述法律

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应该是融入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而不是单一的将其归结为书本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是需要培养的,而法律素质更是如此。两者的有效结合和有效植入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已,因此在高校中对于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仅仅只是简单的上几堂课,做几套试卷是不明智的[2]。

三、培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中所显现出来的表现和反映是尤为重要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也离不开高校对于大学生法制的教育。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这里我提出了以下若干建议:

(一)合理安排大学生的法制课程

大学生的法制课程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应该在上课的基础上增加理论实践课程,让现代大学生更好的进入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可以举行类似模拟法庭,和模拟小场景这样的课堂让大学生来学习。同时在加强法律的传授的同时要注意引经据典,使得法律的传播更加的让大学生感同身受。

(二)构建完善的法学教学体系

法学的教育不仅仅只是法律只是的传播也是走向实践的工具,所以在法律的教育中,为此,我们必须要在加强大学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大学生对于法律的重视和对于法律多重价值的肯定和认识。

(三)学校应改善学校的法制环境

学校的机构的框架就应该是以法为中心构定,依法治校,使得学校的秩序按照法律法规的制定下合理有序的进行,让大学生都有着校园法律意识,这样从小到大,由小及大,便能很容易的进入社会之后也保持着法律意识[3]。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今高校的法制化教育和法制化体系并不完善,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精神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根据上文我们对于学校的现状的分析,对于高校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误区的分析,我们得出的措施是切实可行的,是符合当今社会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完善大学生守法规范的。而且面对今年来高校犯罪率的上升,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是符合时展潮流的。这将有利于高校进一步的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负责的对象,有益于高校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也有利于引导现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法制规范。

作者:朱俊洪 单位: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春梅.浅谈中国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报,2013(3).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职生;法律意识;思政教育;路径

引言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形式的一种,是人们对自身法律相关思想、观念和理论所处状态的一种概括性评价。高职院校学生还处于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当前我国很多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亟待加强,这一现状影响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当前的高职教育模式中,院校将学生学业成绩和技术能力的培养放在了教育的重心,但是却鲜少关心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问题。当前我国正在不断推进法制社会进程,迫切需要加强高等教育中对于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思想道德观念的强化,在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持续强化学生对于自身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培养。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融入法律意识教育,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各种素养,教育出优秀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一、高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淡薄

社会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落后于物质水平的发展。社会各方面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急切地追求自身利益,这种浮躁的社会风气助长了歪风邪气,严重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发展。高职教育对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并不十分重视,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于宪法和法律的敬畏程度不够高等现象,严重制约着学校法律教育的开展,也影响着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加不利于学生的自我修养以及主流价值观念的培养。例如,近年来,网络和新闻媒体时常曝光的很多高校学生陷入了校园贷以及读博等不良案例中的现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于超出个人消费能力的奢侈品的过度迷恋和追求,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些案例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反映了当下高职教育中对于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缺失,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以及面对金钱和利益诱惑时自制力和正确思想观念的缺失。因此,加强思政教育中法律意识的培养旨在帮助高职学生做好正确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二)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培养模式落后,质量参差不齐

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已经认识到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开展法律意识教育的时候,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当前的教育模式较为落后,教育效率和成果表现不佳。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途径仅仅依赖法律专业的教师对学生展开法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中专业的法律教师数量较少,而需要授课的学生数量庞大,教师资源紧缺。很多法律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承担本院专业课程的教授工作,以及科研和行政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分出一部分时间对院校其他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普及工作,这在无形中加大了法律专业教师的任务量,导致教师压力骤增。另一方面,其他专业的教师并未接受过正式的法律专业教育,自身也存在着法律知识缺乏或者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的困境,他们无法担当起结合本专业知识展开法律意识培养的重任。整体上而言,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过去,利用传统授课方式传输知识,教学手段不够先进,难以令学生感兴趣,这也是导致法律教育难以真正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法律意识难以在课程中传授,自然也发挥不了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松散

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四个方面的影响共同表现在学生道德水平上。然而,当下的高职院校教育中,很多院校对于学生行为习惯以及个人修养的约束和管理不严格,对于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重视,轻视了法律意识的培养造成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教育严重落后。例如,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直播带货、当网红,或者在公共网络平台发布一些不当言论等,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不断上升,青年学生犯罪率上升,犯罪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等现象。以上现象的发生都说明学校教育对于学生并没有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学校缺乏严格的监管措施和力度,对于很多不良现象,只要没有触犯法律底线一味地放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管理方式不仅造成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断落后,还会使学生失去主流价值观念的引领,道德水平低且遇事焦躁,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久而久之,势必会酿成很大的悲剧。虽然高校对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预防青年学生违法犯罪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法律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预防犯罪,更多的是对于学生法律与权力意识的培养,“普法”的意义在于全体高校学生都必须具备合格的法律素养和道德标准,这才是学校法律教育真正需要面临的紧迫课题。

二、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在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一)法律意识融入思政教育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学生的日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大量五花八门的信息不断涌入他们的视线中,这对于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很容易出现思想和行为上的偏离。加强法律意识培养,能够使学生在面对不同事情的时候,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依法维权,并主动自发的遵守社会规则,遵守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观念的重心依然是应用能力为主,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以创新创业为主要方式的教育理念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各大高校教育思想中。因此,教育理念缺乏“德育”,将法律意识培养融入当前的思政教育体系中,能够帮助学校教育更好地满足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能够极大地提升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能够更科学地完善高校的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奠定基础。当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岗位,能够更加清晰明确我国当前的法律环境,一旦遇到难题,能够更好地利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保护自身权益。

(二)法律意识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助力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是更好地统筹学校各项管理,建设和谐校园,优化教育体系并为学生创造和谐美好的校园教学生活环境的必要工作。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多院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用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规范,用制度来提高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和谐、稳定的相处。然而,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缺乏行之有效当地制约能力,对于犯错的学生其惩罚和教育的手段存在着很多弊端,难以很好地减少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起不到有效的教育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融入法律意识教育是具有可行性的,这是由于思政课程本身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挂念和思想道德标准的课程,因此将法律意识注入思政课程中,能够强化思政课程教人育人的目标,有效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这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而言,能够起到思想教育的先行作用,使学校其他管理工作都能在思想行为的引领下更好地开展,让管理落到实处,从而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法律意识融入思政教育能够推动我国法制建设

政府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我国法律的权威源自社会大众的真诚信仰与用心维护。法律教育是我国构建精神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高校教育应当重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是我国现代化教育培养的优秀职业技能人才,因此学校必须要树立高职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这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符合依法治国发展战略的人才。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紧紧联系当前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的实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法律的作用以及法律的权威性,理解依法治国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进而提升法律在人们心中神圣的地位。通过法律意识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拥有高尚的爱国情怀,能够奋力推动依法治国进程,维护国家长期繁荣稳定。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融入法律意识教育策略

(一)提升教师法律知识,构建高质量师资队伍

学校是个人有计划、有组织接受教育的组织机构,教师是个人在接受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力量,教师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运用在教学内容中,通过自身的理解对教学内容展开分析、重组,并选择合适的方式缓缓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高职思政课程中融入法律意识教育,必须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首先,针对思政课程教师,高职院校需要对教师开展相应的法律知识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比如可以开展相关法律知识讲座,对教师授课方式进行培训等,让教师能够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有着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演练,达到能够开展法律意识教育的能力。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定期对专业教师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和研讨会议等,思政教学并非只是单纯意义上的宣教,法律意识的培养也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要保证在传输知识的同时,满足学生群体的身心特征和接受程度,这样的法律教育才是落到实处的教育,才能够在将来为学生提供帮助。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打造高质量思政课程的基础,提升教师专业知识的同时,院校应当努力为教师打造好平台,为教师创设好的教育环境,让教师能够积极完成自我知识更新,认真做好法律意识培育的重要工作。

(二)加强法律知识实践,丰富课程内容

高职教育在开展思政课程时,教师需要重视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运用,对思政课程的内容适当添加一些案例知识,丰富课程趣味性,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为提升高职院校法律意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加强实践类课程。比如,可以经常开展一些社会实践调查,在实践中选择合理的法律知识进行运用,不仅能够够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在不同的社会和实际场景中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思政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本就是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统一,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拓展课外教育实践。其次,在教学中,多引用当下热点事件,加入时政新闻的内容,高职院校的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对当今社会的形式和当前国家相关政治经济等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这有利于高职学生更快融入社会生活中。另外,将社会热点融入课程内容中,还能够让思政课程或法律概念等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味,利用案例化的事迹,可以增加课程的可接受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效果。

(三)完善思政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将法律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中,不仅需要为高职学生开展理论知识的教育,还需要加强实践经验的学习。首先,课程可以设置成选修与必修两种模式,完善思政课程体系。依据当前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等,通过选修课程,向学生普及这些政策、法案的内容,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接受法律知识。两种不同形式的课程体系,能够使思政课程的内容体系更加丰富饱满,更大程度地发挥思政课程对于高职学生的教育成效。例如在模拟法庭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在案例中,理解书本中的法律知识,并根据具体的案例,用自己学会的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其次,发挥好环境对于人的教育作用,环境对于人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能够在日积月累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需要在思政教育中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政治环境等,从环境出发开展课程教育,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综合能力。

(四)完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成才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师反思和了解自身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将法律意识融入思政教育中,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评估方法,完善其中对于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内容,为思政教育与法律意识的融合以及学生能力的提升做出积极的引导工作。首先,需要重新构建和完善思政课程评价方式,除了要考查学生对于课程上教授的知识点以外,还需要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实践中考察高职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确保思政课程中融合的法律教育能够全面和系统地被学生掌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水平。因此教师需要改正传统考核中,重视试卷分值,忽视实践能力的行为,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要结合思政课程的特色,设立一些具有特色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掌握情况以及其他知识进行考核。比如设置一些综合性的考核项目,编辑一些案例分析的题目,从这些题目的考核结果了解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接受情况。还可以发起一些调研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项目,合作进行知识技能实践,不仅锻炼了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将所学知识运用进生活中。其次,深入践行“发展性评价”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成才不是一步登天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加强学习,不能因为学生对于某些法律知识的错误而否认学生,应当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所学法律知识的应用性。

四、结语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6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直播;法律意识教育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极速发展,网络直播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全天候、全过程、全方面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取向,时刻进行着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网络直播产业中存在许多损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乱象,而大学生们仍存在涉世未深,媒介素养能力不足,认知、分析、辨别能力有所欠缺等问题,其价值观体系易受网络直播乱象的影响,易出现各类违法问题甚至触犯刑法的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法治思想正是规范新时代下网络直播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探讨新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直播法律意识教育路径研究颇有现实意义。

一、法治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法治思想指引了新时代大学生前进方向。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产物,是我国数十年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法治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西方“法治”视野下“党大还是法大”的伪命题,是解决新时代大学生精神困惑的重要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正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成其为真正意义之人民民主专政的法治,与西方以资产阶级为核心统治的“法治”不同。除了中国和少数国家,当代世界仍处于被西方资本巨头统治的时代,资产巨头控制传媒向世界有利于其阶级统治的思想、理念,使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们在信息茧房中被洗脑。西方媒体通过国内的某些“公知”向我国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传播“党大还是法大”就显见其险恶用心,法治思想解决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的难题,给了新时代大学生重要的精神指引。

(二)法治思想服务人民,也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的保障。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较他们的父辈更具有信息接受的独立性。从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角度,法治思想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保障。总书记指出“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1],清晰地传递出大学生们正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服务对象。西方法治的服务对象是大资本家、金融巨头,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才是为人民服务的,以人民满意为目标。

(三)法治思想是人民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知法守法。服务网民、服务人民,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最好例证[2]。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使得法治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天然具有人民性,天然地对腐朽的西方思想具有抵御力。2020年的疫情使全国人民乃至全球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最终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而国外疫情依然肆虐。在疫情面前,我国的人均安全性是美国的近600倍。疫情中,美国混乱、无序,只有大资本家、金融巨头的利益得到美国法治的保护。美国是西方世界的灯塔,灯塔濒临倒塌,西方所谓的法治优越感也逐渐崩塌,真面目渐渐被世界人民、中国人民所认识。正值百年未有之变局,党的五中全会上,法治思想首次亮相,它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重要遵循。从宏观而言,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大学生抵御西方错误法治思潮的重要武器;从微观而言,法治思想能够有力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网络直播时代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1.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网络社会虽是依托互联网而生的虚拟世界,但大部分现实过程中可能遭遇的违法、犯罪行为,在网络之中也依然会出现,甚至由于其隐蔽性、匿名性导致难以破案。大学生们使用手机的环境往往在安全的环境,比如在家、在学校,头脑、思维较为放松,没有意识到网络的重重危机,基本没有自我保护意识,使得不法之徒有机可趁。2.对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没有意识。在网络直播中随意传播他人的不实消息,可能构成对他人的毁谤;随意使用他人未经许可的文件、照片或者小视频,都可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许多大学生往往并未意识到其行为侵权,未经辨别就随意附合、转发,特别是经常泛滥成灾的各种谣言,对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某些特定个人的人身安全构成巨大的挑战,而这些可能就是一些人的“不经意”所为。3.网络直播中甚至可能构成犯罪。从个别案例来看,甚至出现大学生涉黄直播,许多大学生对此类犯罪的严重性认识严重不足,他们认为这仅是一般的违法行为。但实际上,在我国,传播淫秽视频牟利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罪行。根据《法制日报》报道,苏州在校大学生肖某贩卖3个网盘,牟利共计300多元,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之后虽然改判较轻的刑罚,但犯罪的污点却要跟随肖某一生,其本人也在大好年华服刑,因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二)侵害后果不容忽视。1.大学生自身安全受到侵害。首先,思想受到不良思潮甚至违法思想的影响。网络直播蓬勃发展的背后,目前仍存在着无序发展的情况。许多涉黄、涉暴甚至严重危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无序传播。网络直播形成的所谓“意见领袖”甚至可能危害国家安全而不自知。大学生一旦沉迷其中,危害之大,不可小觑。其次,经济安全受到危害。校园贷、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趁机进入网络直播领域,许多大学生深陷网络诈骗,使大学生的经济安全受到严重侵害。第三,人身安全受到危害。涉黄、涉暴直播,背后往往有着黑暗产业链,大学生一旦涉足其中,自身的人身安全就难以保障。根据《钱江晚报》报道,警方捣毁了多个涉黄APP,其中就有女大学生被骗乃至被胁迫与他人进行性行为的直播内容。2.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首先,侵犯他人著作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在直播过程中,直接使用他人拥有著作权的内容,将他人的作品直接使用、摄入直播镜头,或在直播中直接使用未经他人授权的音乐作品、视频作品;其二,在他人的节目现场、赛事现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直播。其次,侵犯他人肖像权。网络直播在进行过程中,主播会收取打赏或者礼物等有价值的物品,即属于营利活动。因此,在直播中使用未经授权的他人肖像的行为,可能侵犯他人肖像权。最后,侵犯他人隐私权。《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3]562比如,在网络直播中,出现其他同学的宿舍生活场景,也极有可能侵犯了同学的隐私权。3.侵害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根据《法制日报》报道,有一款名为“水滴直播”的平台,直播内容涉及多所学校、涉及多个省份,教室和学生宿舍均在直播范围之内。直播向公共领域渗透,若不进行规范,就可能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现在许多网络直播主的粉丝超过数十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每一个网络直播主的房间相当于一个小型电视台,其言论影响力是无比巨大的。若有人在其中传播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或有意无意传播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都将危害无穷。网络直播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各种各样,但大学生如同一张白纸,缺乏对法律的基本认识、对网络法律甚至一无所知,甚至不了解颁布三年之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重大考验。而如何对身处网络直播时代的大学生们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正是教育部门及高校应持续关注及探索的方向。

三、新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直播法律意识教育路径探索

(一)坚持法治思想核心价值体系。1.坚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由于西方发展在先,网络霸权横行,还有一些苍蝇、蚊子偷偷渗透,鼓吹西式“宪政”、党是党、国是国等错误观念,离间党和国家的关系。总书记提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4],阐释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得以落实的最重要保障,是“中国稳定发展的定海神针”,对社会主义法治起到决定性作用。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总书记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4]我国建国72年、改革开放43年的发展实际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义法治道路才是适合中国的、最正确的道路。十八大以来,某些为西方鼓吹的公知的路越来越窄。网络直播等较少实时记录的传播形式,成了某些公知的“避风港”。他们利用网络直播方式,鼓吹西方所谓的“优越性”,贬低我国的法治思想。某些大学生由于见识、知识等缺失,难免受到公知的误导。大学生们不知道,公知们隐瞒了西方“司法独立”为资产阶级精英服务的本质,是为有钱人服务的特征。资产阶级通过其控制的新旧媒体宣扬“司法独立”,故意制造法官的神秘感。由于普通老百姓与法官并不在一个阶层,难以接触和了解他们,又被媒体洗脑,误以为法官真正独立,殊不知背后多少的交易不见天日。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群众路线是我党建党以来的重要优势所在,在网络时代,继续倾听人民的声音、融入人民群众、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年龄、认知、阅历尚处于人生成长期,也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对事物充满好奇,辨识能力相对薄弱,又年轻气盛,易受误导。少数大学生在网络直播中侵权而不自知,违法而不自知,更令人唏嘘的是,又有人被欺骗,甚或走入犯罪道路。我们应该让大学生深入到劳动群众的中间,明辨是非,造福人民。

(二)以网络安全观为要求,保护大学生网络直播安全。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5]。网络平台也正是理念博弈、话语权博弈的重要领域。网络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些西方势力和国内少数帮凶通过网络直播向人们传播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网络直播中呈现各种享乐主义、物质至上、男人女性化等不良思潮,甚至产生诈骗、暴力、黄色等违法犯罪行为。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期,易受环境影响,特别是网络直播直观而具有诱惑力的方式,极容易迷失自我,甚至走入犯罪的道路。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5]用好则可以给人民带来福祉,用不好则有侵害人民利益的风险,因此,应当加强网络直播的审查工作,避免大学生们受到不良思潮有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7

关键词:初中政治;法律意识;培养

依法治国是我国基本国策,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学习行为,健全学生的思想品质,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律的威严,肩负起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使命。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法制教育的弊端

第一,教学方法落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初中政治教学惯于延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以成绩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被高效的激发出来。初中政治学科中的法律知识较为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都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很少对问题进行主动的思索和延伸,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出现厌烦、乏味的心理感受,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了政治学科教育目标的实现[1]。第二,教师的法制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渗透不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初中政治教师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认为法制知识只是考试的一部分,没有必要仔细学习。同时,政治教师自身缺乏法律意识,没有对法律知识进行过系统的学习,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教师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导致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法律意识的渗透不够,从而影响了初中法制教学的实效性。第三,当前复杂社会环境对法制教育的不利影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环境越发复杂,各种错综复杂的思想不断涌入到了教育教学中,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对法律知识的渗透不够全面,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辨别能力。

二、初中政治教学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法律素材,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中的法律素材进行深入的挖掘,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学法、懂法、知法、用法,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吸收,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2]。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这一单元中,讲述了学生要敢于走进法律,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同时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防范于未然,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另外,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法律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利用多媒体对抽象的法律知识进行简化,能够降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效果。

(二)结合教材中的实际案例,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

初中政治法律知识较为枯燥和抽象,学生在理解时难度一定很大,教师课堂讲授的方法无论怎么生动,也只会给学生一个模糊的印象。而教师传统按教材照搬的讲课方式,形式单调,内容复杂,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常常处于模糊的状态习。所以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对法律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深化学生对法律概念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3]。

(三)拓展课外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材虽然是初中政治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其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同时单纯依靠教材进行政治学科法律知识的讲授,很容易导致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在政治授课过程中要在教材知识讲授的基础上,拓展课外法律知识,尤其是要拓展一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案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将政治教学直观化、形象化,升华政治知识,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生活与法律具有直接的关系,生活案例的引入,有利于巩固课内所学的法律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广阔的学习环境下,促进自身法律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学习“走进法律”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导入一个和大家生活紧密联系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案例:一对夫妻因为性格不合婚姻失败了,这位父亲在离婚之后经常抑郁,将对母亲的怨气发泄在了自己的儿子身上,对孩子轻则骂重则打,有时还不让孩子去上学,还经常说“孩子是我的,打骂孩子,不让孩子上学都是我的权利。”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是否赞同这位父亲的说法。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法律观念,引导学生要主动走进法律,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多数学生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急躁的现象,有甚者还会有极端的行为。政治是初中教学中最容易渗透法律知识的学科,同时政治学科中也包含了很多与法律相关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要提高对法律知识的重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法律,并能主动接受法律,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此来健全自己的价值观念,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法律知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性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并要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引入教材和生活中的案例,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展延伸,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法律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法律学习中学会知法、懂法、用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房娟.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J].新课程•中学,2017,(8):219.

[2]肖石香.初中政治教学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6,(7):73-73.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8

关键词:法律;全球化;法制化建设;法制观念;高中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并不仅仅是要向高中生传达政治知识,更是一门强调法律意识培养的课程,承担了公民培养的教育任务。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程度。在目前我国高中课程体系中尚未开设专门的教育课程,因而法律意识的培育一般通过思想政治课来完成。无论是从国家管理还是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提高公民法律素质都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的最有效方法。高中生正处于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时期,因而增加对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进行有序的法制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结合我国目前高中课程体系设置,思想政治课程成为法律意识教育的最主要手段,高中生应当利用思想政治课程,丰富学生法律支持,提高法律素养,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做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一、高中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法制化的发展,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建设法制社会永远是我们的追求。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公民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并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只有在法律的规范下,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前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高中政治课程中已经融入了很多有关于法律政策的内容,尤其是《政治生活》中,有不少内容设计我国法律政策,对于培育当代高中生法律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除了要注重考试成绩外,也更应当关注对高中生政治权利意识、爱国主义情感等的引导,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人才。

(二)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式。高中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未来力量,代表着祖国的前途,因而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势在必行。根据我国现有教育体系,高中没有开设专门的法律课程,一般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来进行渗透式教学。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需要知法、守法,进行法律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更多的也是保护自己。为了适应法制社会的发展,高中生也有必要学习法律知识,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也从源头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做出贡献。

二、法律意识培养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关系

(一)法律意识培养与思想政治课程结构息息相关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的课程,也是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来源。虽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就要死记硬背,但深究目前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发现其实有很多值得学习探究的内容。例如在《政治生活》教材中,《政治生活》是高中政治课程的必修教材之一,从其设置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来看,与培育高中生法律意识是相统一的。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政治生活》的结构框架也与对高中生法律意识培养相得益彰,教材中用通俗而详实的语言向高中生介绍了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在对《政治生活》的日常学习过程中,教材有意识的让学生理解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法律观,提高学生法律运用能力,为学生成为真正的中国公民奠定基础。教材在很多单元都涉及法律知识,例如第一单元涉及的是《宪法》对国家性质的相关规定;第二单元则反映了《中华人民行政法》的相关内容;第四单元反映了有关于《国际法》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单元都有涉及法律知识。相对于专业的法律课程来说,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法律知识是有意识的渗透教育,把复杂的法律知识通过通俗的语言体现出来。

(二)政治课程有助于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除去应试作用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更多的是一种德育教育,也是培养高中生法律素养的主要途径。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高中生也应当明确法律学习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法律认知意识。新课改以来,相较于过去的思想政治学习内容已经有了更大的开放性。但是高中生应当始终明确理论学习的重要性,铭记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只有学习好了理论知识,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多的规范,也让自己的行为可以更加适应社会发展。思想政治课程对于高中生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法律知识也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获取,更应当珍惜学习时光,从中汲取养料。

三、当前高中生在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中,高中生的知识储备相较于过去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除了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外,高中生还可以从网络搜索到更加丰富的知识信息。但是碎片化的信息并不能真正提高高中生对知识的理解,以法律知识为例。大部分高中生对于法律只处于表面认知阶段,对于法律并没有深入了解,法律维权意识也比较差。面对越来越多的侵害学生事件的出现,对我们也是一个警醒,提醒高中生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法律知识学习。国家普法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中生的法律意识。但是这种认识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才能真正转化成知识力量。当前高中生法律意识普遍不够高,未成年犯罪逐年增长,犯罪低龄化严重,作案手段更加复杂,社会影响越发恶劣。在未成年犯罪中,高中生占了很大部分,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都说明高中生法律意识存在很大问题。究其原因,除了来自于高中生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外,同样与社会、家庭、学校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从高中生自身来看,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思维能力仍旧受到很多限制,缺乏社会经验。在学习政治课程的过程中,往往知识单一的学习理论,缺乏实践机会。仅仅凭借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简单了解以及从课外获取的信息,难以真正理解。同时在丰富的网络环境中,高中生更多的被娱乐、游戏等信息吸引,忽视了对法律知识的存在。除此之外,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引导。法律素养的提高是需要后天引导的,尤其是高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性的重要时期。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高中教学本身就缺乏法律相关内容的专门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中虽然有涉及法律知识的内容,但学校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理论灌输以及考试答题技巧方面,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引导,使得学生也没有重视法律意识的培养。高中生法律意识淡薄还来源于家庭教育的缺乏。高中生除了在校学习时间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对于高中生性格、成长、心理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本身就缺乏法律意识,难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如何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

(一)明确丰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提高法律意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来说,提高法律意识就是要明确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契约意识、诉讼意识。我国法律规定,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意味着社会全体成员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没有人享有特权。高中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平等观,消除特权思想,才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生活在社会中,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同样,我国法律也规定,公民都享有一定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可以违法剥夺或者侵害他人的合法权利。高中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明确权利意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学会尊重别人的利益,不侵犯他人利益。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可以让整个社会更加有序的发展。契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点,也是维持国家发展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有了契约才能让一切交换活动更加有序的进行,高中生学习契约意识就是要培养自身遵守法律的精神,契约不可以随便破坏,订立契约的过程又是构建平等公平的过程,高中生就要学会用平等的契约精神来与人交往,同样也要用这种精神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诉讼意识对于不少高中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高速发展的社会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但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复杂。当代的高中生除了要面对繁忙的学业外,更要面对来自于社会中的各种诱惑,除了要时刻警惕来自社会中的各种侵害,也需要做好提前预防,应当了解当今害发生后如何合法的解决难题,而不是意气用事,通过暴力解决问题。随着社会法治化程度的提高,广大高中生应当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当遇到问题时,要习惯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做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学校应当进一步完善法律生活体验教学

学校是培养高中生法律意识的主要载体,应当保护法律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联合起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发展特点,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法律情境。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当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到真实的体验过程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时,教师应当根据情境播放相应的专题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如何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便于学生如果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知道自己应当如何来保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五、结语

当代中学生是不断学习的群体,也是最具有学习劲头的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我国高中政治课程从其设置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来看,与培育高中生法律意识是相统一的。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课本的结构框架也与高中生学习法律知识相得益彰。高中生应当明确现代公民的基本内涵,明确公民应当是具有独立意识的自然人,有责任有担当,依法享有权力、自觉履行义务。在繁忙的学习过程中,高中生不仅仅要学习种类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学习政治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相关内容,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用法律保护他人,让我们的国家更加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珠子.浅议高中生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6,(03).

[2]陈娅.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以政治常识教学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6,(12).

[3]陆红云.浅谈高中政治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

[4]温彦辉.高中政治课要借助时事热点做文章[J].学周刊,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