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识教育范例

法律意识教育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教育

引言

伴随全民教育时代到来,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基数不断增加,但是在学生数量飞速增长的背景下,其法律观念以及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却存在明显的滞后问题。为切实提高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学校和教师有必要创新、改革法律教育,通过激发学生自我觉醒以及创新法律教育模式等形式,将新时代大学生法律教育创新落到实处。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及法律教育的时代意义

(一)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

公平、正义与民主是和谐社会、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若想快速实现民主法治,将公平正义落到实处,就要不断加快社会法治化进程,贯彻平等、公正原则,加强法律权威性,做好社会法律普及与提升普法宣传力度等工作。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承担着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的希望,改善大学生法律教育、培养其法律意识具有必要性。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在法治国家以及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我国大学生群体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若不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则无法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合格人才,也难以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所以,大学生对于法律理论内容的了解与掌握、法律意识的深化、法律信念的养成以及法律技能的提升,均称为当代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关键内容,学生们法律意识唯有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并顺应时代主流,才可真正发挥学生于社会群体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法治化进程,进而在社会中发挥模范作用与带头作用,实现和谐社会建设。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新时期,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所提出的要求并非单纯地体现在专业知识方面,社会更为重视学生个体综合能力及综合素养。诚然,法律素质是评价学生个体综合素养的主要标准之一。当今,国家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而这在某种程度上要求学校通过教育提升学生们法律意识,而提升其法律意识具体涵盖:完善的法律知识体系、坚定的法律理念,以及法律知识实践应用水平等,从而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改善与强化学生思政教育,在此过程中,要求大学生个体自觉生成遵纪守法的积极理念,学校在学生专业文化素养培育及法律意识培养过程中,应重视两者的融合整合,强化学生们法律意识,推动其综合素养水平的提升,从而落实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核心教育目标。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及法律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腐败现象弱化了法律权威性

一般来说,大学生仍处在心智发育阶段,尚未达到成熟状态,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行政腐败现象已经对学生内心产生诸多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对于学生工作表现出的热忱,并非其内心深处想要获得锻炼与提升,从内心深处热爱为大家服务,而是为了满足个体追逐权力的渴望。这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择业和就业这一现实问题,通常公务员是其首选,而除了公务员这一相对稳定也长效的薪酬待遇外,能够真正吸引这部分学生的便是对于日后权力掌握的期待,而社会实际生活当中所呈现出的部分司法腐败现象,导致大学生形成社会不公平这一认知。在大学生就业竞争过程中,此种错误认知被不断强化,择业就业不再是以能力为主,而是“拼关系”。这些社会中的腐败现象在客观层面弱化了当代大学生对于法律意识、素质养成的重视程度。

(二)学生功利思想导致法律意识淡薄

近年来,多数学生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在大学既定学业完成后又疲于考证、考研等。大学生就业难现已成为社会现实问题之一,引发了诸多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极端功利化。比如,多数大学生在上学期间消耗过多精力用于英语学习,为日后考取登记证书奠定基础,忽略法律知识与国家相关法规的学习,也忽略了个体综合素养的全方位提升。与此同时,部分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包括班主任与辅导员,以及从事学生工作的各院系副书记于学生入党、评优评先和提干等工作当中,并未贯彻民主精神,在这些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浮于形式的问题,在客观层面也弱化了部分大学生对于民主法律的坚定信仰,神话了大学生们的功利化程度,对其法律意识培养及法律教育具有不利影响。

(三)高校法律教育工作整体成效不大

一般来说,在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其真正摆脱了高中阶段沉重的课业压力与升学负担,不但其个体学习要求及全面发展等层面产生较为滞后、要求松懈等问题,而且多数高校在这一阶段也对学生教育和管理发生松懈现象。相对明显的表现,即过于注重学生群体文化课知识学习与就业竞争力的加强,忽略了大学生个体法律意识及能力的培育,以及法制观念的深化,在法律相关课程设置、法律课堂教学时间与法律教材选择等层面均发生“打折扣”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群体法律意识培育及法律教育工作开展带来消极影响。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及法律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改善当今社会环境,加强法律权威

近些年,我国始终强调有贪必肃、有腐必反的理念与行动,重视强化对于各项权力运行的全面监督和制约,以制度为依托进行权力管理,重视贪污腐败现象的预防方针政策建设,更为高效、科学的防治社会腐败现象出现。一方面,应创设积极的社会法治环境。积极的法治环境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生成的主要依赖,所以相关部门应持续强化改善社会法治环境,真正消解社会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其一,应完善民主法治环境,强化正义、民主、自由与平等的法治理性,明确法律至上理念。其二,健全法治建设工作各环节,严格根据法律法规办事,加强法律权威性。唯有切实保障平等、公平的法律原则,使大学生群体在实际生活中坚信法律公平,才可调动其学习法律、了解法律并遵守法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公正执法,造就大学生群体法律情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但需要依赖于相应法律发挥,而且还要依赖于法律具体运行与实施。所以,在执法与司法过程当中,应强化相关工作者法治意识,使其真正将公正执法落到实处。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司法公正,加强司法权威性与公信力,进而培养学生法律情感,为改善法律教育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工作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自我觉醒,坚定法律信仰

从整体上来说,法律意识涵盖法律知识、信仰、情感以及意志。而法律信仰是每个主体以理性认知为基准所产生的神圣体验,不仅是对于法律心悦诚服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亦是社会群体对于法律的理性认知与激情升华,更是个体对于法律的主观心理状态的崇高境界。真正能够阻止犯罪行为的是遵守法律的传统,此种传统植根在每一个体热烈且深切的意识和信念当中。即法律既是世俗社会的政策性工具,更是生活最终意义与目的的组成部分。激发学生自我觉醒,使其从内心深处坚定法律信仰,是加强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法治素养的核心所在。所谓内因是变化的基本依据,而外因则是变化的根本条件,外因借助内因产生作用。充分整合地方政府机关、社会各行业、学校、教师、家庭及学生个体的力量生成法律教育合力,势必是培养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开展法律教育的最佳外部条件。然而,若想切实提升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需要大学生个体明确拥有法律意识、掌握相对完善的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国家法律知识,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们法律意识,深化其相关体验,使其努力做一名知法守法的新时期高素养人才。

(三)创新法律教育模式,深化法律教育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未来能否成长为顺应社会改革、发展的优秀人才,对学校而言,若想强化学生群体法律意识,一方面,应将依法治校落到实处。因为学校实际法制情况对于学生法律意识具有无形的影响。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依托于现行法律法规,确定立校原则是新时期高等院校实现依法治校的根本。另一方面,在学生工作当中坚定民主原则,特别在学生评优评先工作中,相应工作者要始终坚定工作的公开、公正与透明。同时,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大纲时,应将法律素养培育囊括在内,注重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重视法律教育。除此之外,学校应鼓励从事思修课程教学的教师创新自身教育方法,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从而确保法律教育工作实效性。法律作为具有较强专业性与实践性特点的学科,唯有通过教育实践,才可让学生群体真正掌握法律知识,因此法律部教育应注重理论内容和实践教育的深度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导入式案例教育模式,规避单调、枯燥的法律条例讲析,深化课堂师生互动,加强法律教育趣味性。结语综上所述,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及法律教育始终是现代社会的重点问题,隶属社会政治问题,与国家民主法治社会建设密切相关,同时法律意识培养更是进一步强化、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发展的现实问题。大学生法律教育及法律意识培育问题触及范围广泛,限制因素较多,解决难度较大,需要政府机关、社会力量、学校及学生个体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薛峰.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法律教学改革研究[J].智库时代,2019(21):97-98.

[2]肖天林,陈明君,李金艳,肖文文.民办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法律教育改革[J].德州学院学报,2014,30(S1):63,72.

[3]张岭梓.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76-78.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2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其法律素养是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高职院校学生违法行为反映出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学校的法制教育有效性不强。本文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入手,提出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策略,以完善我国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对策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各个行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有技术、有素质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重任,随着依法治国的号召,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制意识也有了新的要求。但面对当代有思想、有个性的九零后大学生,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观念落后、内容狭窄、方法无效的问题,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懂法的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办学特色,进行法制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法律素养。

一、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校园是社会的缩影,而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写照。面对每年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频频发生,校园和谐令人担忧,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社会的和谐状况也令人堪忧,而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参加社会活动的经验,就业以后面对的劳动纠纷会越来越多,如果不能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就不能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同时对社会或者就业单位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就业单位的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期间必须注重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增强法制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满足法制社会的要求。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职责一方面是为社会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包括心理、政治、道德、法律等多方面的完善和发展。其中法律素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利用法律意识既可以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也可以保护他人的利益,法律素质的提升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指标。

(三)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

近几年爆出的“XX学院杀人案”、“投毒案”、“盗窃案”,严重扰乱了校园秩序和社会安定,同时给学生带来心理恐惧和不良影响,抑制大学生犯罪行为急需解决,增强学校法制教育刻不容缓。通过采取高效、有力的法制教育措施,帮助学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理智、正确的借助法律保护自己,避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校园的和谐安定[1]。

(四)促进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创新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大学生一门必修公共课,主要关注理论上的规划和如何制作就业材料、如何把握就业技巧,教授方式也以单一的、传统的灌输式为主,主要有学校的辅导员、班主任或就业部门的老师担任,如果在这门课上贯穿法律知识,老师、教授方式、教学内容都会发生变革,帮助学校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虽然高职院校加大了法律基础教育,但是学生的法律意识相对还比较薄弱,法律素质普遍较低,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不重视法律素质的培养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只开一门法律公共课,每周两个课时,并将其归入思想教育课,授课教师大多数是本校的其他专业的老师,缺乏专业性,法律课程本身知识点比较多,内容枯燥,讲课方式仍以传统的满堂灌为主,教师只是一味的赶课程,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有的教材都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对公共课不重视,以应付考试为主,因此不能真正掌握法律知识,为自己所用,影响了高校法制教育的效果。

(二)学生功利心强,不重视法制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只关心专业课的学习和积累,或者对自己有直接利益的课程,而忽略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其他素质、知识的积累。即使关心法律,也只关注眼前的问题,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系,通过对学生的法律知识调查发现,89.5%的学生比较关注民法,只有9.5%的学生度过宪法,虽然学生们了解过法律知识,但水平相对太低,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2]。

(三)缺乏对法律的相信度

越来越多的社会事件让学生觉得即使合法权益遭到侵犯,也可以通过走后门、拉关系来解决,在“当你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时候,你会用什么办法来解决”的调查表明:47.5%的学生选择“私了”、“差不多就行”、“忍让”,37%的学生认为权利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面对“你相信法院会做出公平判决吗?”的调查时,只有21.5%的学生相信,由此可知,学生对法律的公平、公正缺乏信心[3]。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封建帝制的影响,认为权利至高无上或者说认为以德治天下,只要提高道德规范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再加上社会频繁的负面事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让学生对法律失去信心。

(四)理论与实践脱节

高职院校杜宇法律知识的传授跟其他理论课程一样,虽然传授了基本的法律术语、条文及原理,当只停留在理论课程上,对于实践性和跟学生自身专业相符的法律知识涉及甚少,学生都知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自己或至亲好友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48.7%的学生选择利己,29.3%的学生需要认真考虑,数据反映出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上法律缺失,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影响较大,容易在利益面前迷惑自己。

三、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

(一)学校的教育状况和就业压力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专业、高技能的人才,比较注重技能的培养,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在专业课上,而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比较大,学生要不断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来为就业做准备,因此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要素在于是否实用,而法律知识作为公共基础课,既不用参加严格的考试,又不用记忆,只是为了修到学分,因此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最基本的法律知识都无法掌握,更不能要求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了。

(二)高职院校法律教育不完善

教育部规定:法律基础课是三年制高职院校的必须课,但都依附于德育教育,学时较短,只作为考查课,学生和老师都是为了应付,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心理不够成熟,正在建立人生观和世界观,此时心理脆弱,易冲动,社会比校园复杂,所以遇到事情不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

(一)加强高职院校法律课程的建设

1.改变教学内容

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借助《法律基础》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与思想教育独立,既要传授给学生法律知识,又要帮助学生培养法律信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多展示案例,让学生透过现象了解法理,让学生真正明白,并且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联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学懂法律知识。

2.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应改变现有的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采用案例教学,注重案例的分析、解决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借助多媒体教学,挑选解释的教学视频,比如《今日说法》等普法栏目,让学生了解最典型的、该发生的案件并指导如何运用法律来解决,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角色扮演,学校提供模拟法庭,学生可模拟原告、被告、律师、证人等,让学生掌握法律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4]。

(二)学校要“依法治校”,增强学生的法律信心

高职院校是大部分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知识殿堂,因此良好的学校法制氛围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最大的影响。学校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违法乱纪或不良事件时有法可依,坚决杜绝包庇纵容、走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司法的公信力,每一个司法案件都能秉公处理,合理合法的诉求后可以有合理合法的结果,帮助学生树立起法律的权威[5]。其次学校在日常的管理中也要依法办事,学校管理制度与宪法等法律相适宜,尊重学生隐私、主权,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适当允许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课程评价等,增加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和对法律的信仰。

(三)开展法律宣传活动

高职院校管理者可充分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借助各大节日、纪念日、法律颁布日,集中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如:12.4国家宪法日,学校相关组织可开展宪法宣传、知识竞赛、播放宣传视频,让学生学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9月第三个周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学校可开展国家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鼓励学生开展辩论、演讲,宣传国家的相关法律,提高学生法律意识。

(四)改变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定位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法律是公共权威,能够稳定社会规范,严密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较高的法律素养是对现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核心是“法律素质”,因此高校应当将法制教育作为育人事业开展,注重学生法律技能的构建,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培养一批推动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的搞法律素养的人才。

(五)注重网络法制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第四媒体”,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电脑和手机,据调查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五小时,因此网络法制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加强法制教育的新任务。网络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渗透性强、共享性号,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技术开展法制宣传,提高学生的法制教育。

五、结语

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改革现在的教育方式和认识偏差,提高高职学生法律素养,使其知法、守法、懂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作者:陈锐 单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武莉.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50-251.

[2]任皞,张萍.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生为例[J].职业,2016,14:109-110.

[3]梁凯昕.高职法制教育现状及新途径探索[J].成功(教育),2013,11:240-241.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3

在我国,系统的法律课程是在大学里开设的,而大部分的“90后”农民工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就走上了求职打工的道路,为了生存,很少有空闲时间来专门学习法律知识。因此,绝大部分的“90后”农民工犯罪都是缺乏法律知识的,对法律、犯罪、处罚等没有认识造成的。另外对和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兴趣也不高,有数据显示只有16.7%的青年农民工比较了解《劳动法》,大多数只是了解一点,15.3%的人一无所知。对于工作过程中用人单位拒绝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没有维权意识,对于拖欠工资等违法现象通常通过人情关系解决,人情关系解决不了的甚至会通过暴力手段。而年纪较大的农民工法律意识更令人忧虑。有30%的“90后”农民工听说过《劳动合同法》,但是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真正用劳动法维权人还不足10%。

当受到不公正待遇时竟然有21%的“90后”农民工选择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还有40%“90后”农民工选择忍气吞声。由于普法宣传的局限,“90后”农民工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大多来源于各种媒体。而比较有影响的案件大多都直接或间接的强调罪犯受到法律的严惩,给“90后”农民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法律是残酷无情的,是赤裸裸的暴力。虽然会对他们内心产生威慑感,但这种威慑感并不等同于对法律的尊重。另外很多影视剧中对犯罪线索细节的描述过于清晰,致使一些”90后”农民工甚至会模仿影视剧中的情节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最后社会上存在的“富二代”和“官二代”案件,让“90后”农民工失去对法治社会的信心,更不要谈法律意识的培养。同时因为维权成本过高,导致很多“90后”农民工丧失了对法律的信仰,如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这让很多身患职业病的“90后”农民工对通过合法渠道维权产生恐惧,当没有办法维权而又走投无路时,一些“90后”农民工会选择通过暴力手段解决。

二、培养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的途径

1.提高“90后”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

“90后”农民工对文化知识的渴望远远高于前两代农民工,他们已经逐步摆脱传统农村劳动者的特征,不仅希望通过在城市工作改变现有的生活条件,也希望通过城市这个平台丰富自己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北大保安甘相伟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于2008年考入北大中文系,半工半读的几年里,阅读书籍400多本,写下近10万字的文集,并出版发行新书《站着上北大》,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的保安訾立参加了2012年的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应用化学专业录取。以甘相伟和訾立为代表的“90后”农民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超过我们的预期,部分“90后”农民工因为家庭原因高中毕业后放弃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走进高等学府,成为一名天之骄子,只要条件基本具备,他们就会厚积薄发,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文化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调查显示,97%的“90后”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但现实情况是有40%的“90后”农民工没有机会接受各种职业培训。因此,需要用人单位和当地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对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的“90后”农民工,进行形式灵活多样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培训,提高“90后”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同时建立相关激励政策,鼓励高等院校在节假日向农民工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向给有能力的“90后”农民工开设一个实现梦想的殿堂。

2.树立“90后”农民工对法律的正确态度

大部分“90后”农民工因为法律知识缺乏,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维权。他们最容易受到侵害的权益有: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受到工伤事故伤害时得不到及时足额赔偿,用人单位不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工作时间远远长于法律的相关规定等。当“90后”农民工以上权益受到伤害时,通常有两种选择,一是忍气吞声,如有的由于工作环境恶劣,犯上职业病后,没有相关证据,用人单位既没有给职工买工伤保险也不予赔偿,劳动者只能在家养病。二是采取极端手段,爬塔讨薪,跳楼讨薪的事件屡见报端。而很少有农民工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用法律维权。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薄弱,另一方面是因为维权成本过高,使他们敬而远之。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积极行动起来,整合力量,对“90后”农民工进行有效的普法宣传,通过发放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资料,典型案例解析等途径,使他们能够知法、懂法、用法,帮助他们提高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正当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法律意识的培育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法律教育资源包括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政法院校以及监所、法庭等,提供多方位服务。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建立法治宣传平台,更多更好地为“90后”农民工提供法律教育方面的服务。同时加强执法监督,开辟维权绿色通道,降低维权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建立组织机制,畅通维权渠道。通过以上措施,会增强“90后”农民工对法律的信仰,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用法律维权。

三、结束语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4

在当今社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口号,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已经将建设法制化社会提上了国家建设的进程中来了。面对着中国近千年来的礼治社会的影响,法制似乎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般的深入人心。但是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整顿中国国内外秩序,肃内外矛盾是都运用了法律强制性的手段,因此法律对于我们国家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祖国明天未来的大学生而言,法律意识的具备和完善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要求社会和学校乃至家庭对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出约定和约束,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措施来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法制化。法制教育作为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其现状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关心的。因此,本文剖析高等学府中的法制化教育,研究高校中的法制化教育,进一步深入的去辨析高校法制教育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此提出增强高校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法制教育;大学生;法律意识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意识是存在人们思维中,是个体对于客体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有关客体的认识,当然这一客体也就是法律,简而言之,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法律规范的了解,以及犯法之后的相应的惩罚的了解。现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仅形成初步的法律意识,尚未彻底的理解生活中的法律

当代大学生由于其知识结构的组成,思想基础的教育,其对于法律本来便比一般的人群要了解的丰富。谈论法律,大学生头脑中便有了《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的基本印象,而这些法律部门也就构成了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机构,但是大学生也仅仅只是知道这些法律的名字和所涵盖的范围,根本就不了解这些法律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不清楚违背了这些法律后会受到的惩罚[1]。

(二)没有真正的树立法律意识

大学生会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平等的一面,此时大学生的头脑里便会闪现出“权大于法”的念头,认为高官是可以操纵法律的,然而这种想法是不正确而且没有依据的,中国国家宪法规定,法律是高于个人,而又为个人服务的。没有真正的树立法律意识,就会产生盲目观和倾权关,从而蔑视法律,甚至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点在众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实例中也可以看出来。

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的误区

(一)对于法制教育的划分领域不够完善

许多高校现仍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中去,懂道德的人不一定不会触犯法律,相反触犯法律的人也不一定是不懂道德的人。德育是法律的基础,而法律却是德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仅仅只是简单的将法律教育划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是不利于高校的法制教育的。

(二)仅仅只是书本上讲述法律

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应该是融入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而不是单一的将其归结为书本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是需要培养的,而法律素质更是如此。两者的有效结合和有效植入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已,因此在高校中对于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仅仅只是简单的上几堂课,做几套试卷是不明智的[2]。

三、培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中所显现出来的表现和反映是尤为重要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也离不开高校对于大学生法制的教育。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这里我提出了以下若干建议:

(一)合理安排大学生的法制课程

大学生的法制课程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应该在上课的基础上增加理论实践课程,让现代大学生更好的进入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可以举行类似模拟法庭,和模拟小场景这样的课堂让大学生来学习。同时在加强法律的传授的同时要注意引经据典,使得法律的传播更加的让大学生感同身受。

(二)构建完善的法学教学体系

法学的教育不仅仅只是法律只是的传播也是走向实践的工具,所以在法律的教育中,为此,我们必须要在加强大学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大学生对于法律的重视和对于法律多重价值的肯定和认识。

(三)学校应改善学校的法制环境

学校的机构的框架就应该是以法为中心构定,依法治校,使得学校的秩序按照法律法规的制定下合理有序的进行,让大学生都有着校园法律意识,这样从小到大,由小及大,便能很容易的进入社会之后也保持着法律意识[3]。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今高校的法制化教育和法制化体系并不完善,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精神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根据上文我们对于学校的现状的分析,对于高校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误区的分析,我们得出的措施是切实可行的,是符合当今社会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完善大学生守法规范的。而且面对今年来高校犯罪率的上升,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是符合时展潮流的。这将有利于高校进一步的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负责的对象,有益于高校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也有利于引导现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法制规范。

作者:朱俊洪 单位: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春梅.浅谈中国法制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报,2013(3).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5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直播;法律意识教育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极速发展,网络直播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全天候、全过程、全方面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取向,时刻进行着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网络直播产业中存在许多损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乱象,而大学生们仍存在涉世未深,媒介素养能力不足,认知、分析、辨别能力有所欠缺等问题,其价值观体系易受网络直播乱象的影响,易出现各类违法问题甚至触犯刑法的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法治思想正是规范新时代下网络直播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探讨新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直播法律意识教育路径研究颇有现实意义。

一、法治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法治思想指引了新时代大学生前进方向。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产物,是我国数十年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法治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西方“法治”视野下“党大还是法大”的伪命题,是解决新时代大学生精神困惑的重要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正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成其为真正意义之人民民主专政的法治,与西方以资产阶级为核心统治的“法治”不同。除了中国和少数国家,当代世界仍处于被西方资本巨头统治的时代,资产巨头控制传媒向世界有利于其阶级统治的思想、理念,使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们在信息茧房中被洗脑。西方媒体通过国内的某些“公知”向我国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传播“党大还是法大”就显见其险恶用心,法治思想解决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的难题,给了新时代大学生重要的精神指引。

(二)法治思想服务人民,也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的保障。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较他们的父辈更具有信息接受的独立性。从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角度,法治思想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保障。总书记指出“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1],清晰地传递出大学生们正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服务对象。西方法治的服务对象是大资本家、金融巨头,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才是为人民服务的,以人民满意为目标。

(三)法治思想是人民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知法守法。服务网民、服务人民,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最好例证[2]。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使得法治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天然具有人民性,天然地对腐朽的西方思想具有抵御力。2020年的疫情使全国人民乃至全球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最终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而国外疫情依然肆虐。在疫情面前,我国的人均安全性是美国的近600倍。疫情中,美国混乱、无序,只有大资本家、金融巨头的利益得到美国法治的保护。美国是西方世界的灯塔,灯塔濒临倒塌,西方所谓的法治优越感也逐渐崩塌,真面目渐渐被世界人民、中国人民所认识。正值百年未有之变局,党的五中全会上,法治思想首次亮相,它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重要遵循。从宏观而言,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大学生抵御西方错误法治思潮的重要武器;从微观而言,法治思想能够有力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网络直播时代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1.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网络社会虽是依托互联网而生的虚拟世界,但大部分现实过程中可能遭遇的违法、犯罪行为,在网络之中也依然会出现,甚至由于其隐蔽性、匿名性导致难以破案。大学生们使用手机的环境往往在安全的环境,比如在家、在学校,头脑、思维较为放松,没有意识到网络的重重危机,基本没有自我保护意识,使得不法之徒有机可趁。2.对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没有意识。在网络直播中随意传播他人的不实消息,可能构成对他人的毁谤;随意使用他人未经许可的文件、照片或者小视频,都可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许多大学生往往并未意识到其行为侵权,未经辨别就随意附合、转发,特别是经常泛滥成灾的各种谣言,对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某些特定个人的人身安全构成巨大的挑战,而这些可能就是一些人的“不经意”所为。3.网络直播中甚至可能构成犯罪。从个别案例来看,甚至出现大学生涉黄直播,许多大学生对此类犯罪的严重性认识严重不足,他们认为这仅是一般的违法行为。但实际上,在我国,传播淫秽视频牟利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罪行。根据《法制日报》报道,苏州在校大学生肖某贩卖3个网盘,牟利共计300多元,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之后虽然改判较轻的刑罚,但犯罪的污点却要跟随肖某一生,其本人也在大好年华服刑,因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二)侵害后果不容忽视。1.大学生自身安全受到侵害。首先,思想受到不良思潮甚至违法思想的影响。网络直播蓬勃发展的背后,目前仍存在着无序发展的情况。许多涉黄、涉暴甚至严重危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无序传播。网络直播形成的所谓“意见领袖”甚至可能危害国家安全而不自知。大学生一旦沉迷其中,危害之大,不可小觑。其次,经济安全受到危害。校园贷、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趁机进入网络直播领域,许多大学生深陷网络诈骗,使大学生的经济安全受到严重侵害。第三,人身安全受到危害。涉黄、涉暴直播,背后往往有着黑暗产业链,大学生一旦涉足其中,自身的人身安全就难以保障。根据《钱江晚报》报道,警方捣毁了多个涉黄APP,其中就有女大学生被骗乃至被胁迫与他人进行性行为的直播内容。2.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首先,侵犯他人著作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在直播过程中,直接使用他人拥有著作权的内容,将他人的作品直接使用、摄入直播镜头,或在直播中直接使用未经他人授权的音乐作品、视频作品;其二,在他人的节目现场、赛事现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直播。其次,侵犯他人肖像权。网络直播在进行过程中,主播会收取打赏或者礼物等有价值的物品,即属于营利活动。因此,在直播中使用未经授权的他人肖像的行为,可能侵犯他人肖像权。最后,侵犯他人隐私权。《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3]562比如,在网络直播中,出现其他同学的宿舍生活场景,也极有可能侵犯了同学的隐私权。3.侵害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根据《法制日报》报道,有一款名为“水滴直播”的平台,直播内容涉及多所学校、涉及多个省份,教室和学生宿舍均在直播范围之内。直播向公共领域渗透,若不进行规范,就可能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现在许多网络直播主的粉丝超过数十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每一个网络直播主的房间相当于一个小型电视台,其言论影响力是无比巨大的。若有人在其中传播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或有意无意传播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都将危害无穷。网络直播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各种各样,但大学生如同一张白纸,缺乏对法律的基本认识、对网络法律甚至一无所知,甚至不了解颁布三年之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重大考验。而如何对身处网络直播时代的大学生们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正是教育部门及高校应持续关注及探索的方向。

三、新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直播法律意识教育路径探索

(一)坚持法治思想核心价值体系。1.坚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由于西方发展在先,网络霸权横行,还有一些苍蝇、蚊子偷偷渗透,鼓吹西式“宪政”、党是党、国是国等错误观念,离间党和国家的关系。总书记提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4],阐释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得以落实的最重要保障,是“中国稳定发展的定海神针”,对社会主义法治起到决定性作用。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总书记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4]我国建国72年、改革开放43年的发展实际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义法治道路才是适合中国的、最正确的道路。十八大以来,某些为西方鼓吹的公知的路越来越窄。网络直播等较少实时记录的传播形式,成了某些公知的“避风港”。他们利用网络直播方式,鼓吹西方所谓的“优越性”,贬低我国的法治思想。某些大学生由于见识、知识等缺失,难免受到公知的误导。大学生们不知道,公知们隐瞒了西方“司法独立”为资产阶级精英服务的本质,是为有钱人服务的特征。资产阶级通过其控制的新旧媒体宣扬“司法独立”,故意制造法官的神秘感。由于普通老百姓与法官并不在一个阶层,难以接触和了解他们,又被媒体洗脑,误以为法官真正独立,殊不知背后多少的交易不见天日。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群众路线是我党建党以来的重要优势所在,在网络时代,继续倾听人民的声音、融入人民群众、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年龄、认知、阅历尚处于人生成长期,也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对事物充满好奇,辨识能力相对薄弱,又年轻气盛,易受误导。少数大学生在网络直播中侵权而不自知,违法而不自知,更令人唏嘘的是,又有人被欺骗,甚或走入犯罪道路。我们应该让大学生深入到劳动群众的中间,明辨是非,造福人民。

(二)以网络安全观为要求,保护大学生网络直播安全。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5]。网络平台也正是理念博弈、话语权博弈的重要领域。网络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些西方势力和国内少数帮凶通过网络直播向人们传播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网络直播中呈现各种享乐主义、物质至上、男人女性化等不良思潮,甚至产生诈骗、暴力、黄色等违法犯罪行为。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期,易受环境影响,特别是网络直播直观而具有诱惑力的方式,极容易迷失自我,甚至走入犯罪的道路。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5]用好则可以给人民带来福祉,用不好则有侵害人民利益的风险,因此,应当加强网络直播的审查工作,避免大学生们受到不良思潮有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6

[关键词]高职生;法律意识;思政教育;路径

引言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形式的一种,是人们对自身法律相关思想、观念和理论所处状态的一种概括性评价。高职院校学生还处于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当前我国很多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亟待加强,这一现状影响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当前的高职教育模式中,院校将学生学业成绩和技术能力的培养放在了教育的重心,但是却鲜少关心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问题。当前我国正在不断推进法制社会进程,迫切需要加强高等教育中对于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思想道德观念的强化,在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持续强化学生对于自身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培养。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融入法律意识教育,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各种素养,教育出优秀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一、高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淡薄

社会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落后于物质水平的发展。社会各方面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急切地追求自身利益,这种浮躁的社会风气助长了歪风邪气,严重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发展。高职教育对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并不十分重视,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于宪法和法律的敬畏程度不够高等现象,严重制约着学校法律教育的开展,也影响着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加不利于学生的自我修养以及主流价值观念的培养。例如,近年来,网络和新闻媒体时常曝光的很多高校学生陷入了校园贷以及读博等不良案例中的现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于超出个人消费能力的奢侈品的过度迷恋和追求,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些案例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反映了当下高职教育中对于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缺失,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以及面对金钱和利益诱惑时自制力和正确思想观念的缺失。因此,加强思政教育中法律意识的培养旨在帮助高职学生做好正确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二)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培养模式落后,质量参差不齐

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已经认识到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开展法律意识教育的时候,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当前的教育模式较为落后,教育效率和成果表现不佳。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途径仅仅依赖法律专业的教师对学生展开法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中专业的法律教师数量较少,而需要授课的学生数量庞大,教师资源紧缺。很多法律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承担本院专业课程的教授工作,以及科研和行政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分出一部分时间对院校其他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普及工作,这在无形中加大了法律专业教师的任务量,导致教师压力骤增。另一方面,其他专业的教师并未接受过正式的法律专业教育,自身也存在着法律知识缺乏或者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的困境,他们无法担当起结合本专业知识展开法律意识培养的重任。整体上而言,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过去,利用传统授课方式传输知识,教学手段不够先进,难以令学生感兴趣,这也是导致法律教育难以真正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法律意识难以在课程中传授,自然也发挥不了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松散

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四个方面的影响共同表现在学生道德水平上。然而,当下的高职院校教育中,很多院校对于学生行为习惯以及个人修养的约束和管理不严格,对于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重视,轻视了法律意识的培养造成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教育严重落后。例如,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直播带货、当网红,或者在公共网络平台一些不当言论等,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不断上升,青年学生犯罪率上升,犯罪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等现象。以上现象的发生都说明学校教育对于学生并没有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学校缺乏严格的监管措施和力度,对于很多不良现象,只要没有触犯法律底线一味地放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管理方式不仅造成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断落后,还会使学生失去主流价值观念的引领,道德水平低且遇事焦躁,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久而久之,势必会酿成很大的悲剧。虽然高校对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预防青年学生违法犯罪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法律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预防犯罪,更多的是对于学生法律与权力意识的培养,“普法”的意义在于全体高校学生都必须具备合格的法律素养和道德标准,这才是学校法律教育真正需要面临的紧迫课题。

二、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在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一)法律意识融入思政教育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学生的日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大量五花八门的信息不断涌入他们的视线中,这对于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很容易出现思想和行为上的偏离。加强法律意识培养,能够使学生在面对不同事情的时候,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依法维权,并主动自发的遵守社会规则,遵守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观念的重心依然是应用能力为主,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以创新创业为主要方式的教育理念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各大高校教育思想中。因此,教育理念缺乏“德育”,将法律意识培养融入当前的思政教育体系中,能够帮助学校教育更好地满足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能够极大地提升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能够更科学地完善高校的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奠定基础。当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岗位,能够更加清晰明确我国当前的法律环境,一旦遇到难题,能够更好地利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保护自身权益。

(二)法律意识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助力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是更好地统筹学校各项管理,建设和谐校园,优化教育体系并为学生创造和谐美好的校园教学生活环境的必要工作。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多院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用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规范,用制度来提高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和谐、稳定的相处。然而,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缺乏行之有效当地制约能力,对于犯错的学生其惩罚和教育的手段存在着很多弊端,难以很好地减少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起不到有效的教育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融入法律意识教育是具有可行性的,这是由于思政课程本身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挂念和思想道德标准的课程,因此将法律意识注入思政课程中,能够强化思政课程教人育人的目标,有效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这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而言,能够起到思想教育的先行作用,使学校其他管理工作都能在思想行为的引领下更好地开展,让管理落到实处,从而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法律意识融入思政教育能够推动我国法制建设

政府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我国法律的权威源自社会大众的真诚信仰与用心维护。法律教育是我国构建精神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高校教育应当重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是我国现代化教育培养的优秀职业技能人才,因此学校必须要树立高职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这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符合依法治国发展战略的人才。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紧紧联系当前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的实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法律的作用以及法律的权威性,理解依法治国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进而提升法律在人们心中神圣的地位。通过法律意识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拥有高尚的爱国情怀,能够奋力推动依法治国进程,维护国家长期繁荣稳定。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融入法律意识教育策略

(一)提升教师法律知识,构建高质量师资队伍

学校是个人有计划、有组织接受教育的组织机构,教师是个人在接受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力量,教师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运用在教学内容中,通过自身的理解对教学内容展开分析、重组,并选择合适的方式缓缓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高职思政课程中融入法律意识教育,必须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首先,针对思政课程教师,高职院校需要对教师开展相应的法律知识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比如可以开展相关法律知识讲座,对教师授课方式进行培训等,让教师能够对自身的专业知识有着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演练,达到能够开展法律意识教育的能力。其次,高职院校需要定期对专业教师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和研讨会议等,思政教学并非只是单纯意义上的宣教,法律意识的培养也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要保证在传输知识的同时,满足学生群体的身心特征和接受程度,这样的法律教育才是落到实处的教育,才能够在将来为学生提供帮助。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打造高质量思政课程的基础,提升教师专业知识的同时,院校应当努力为教师打造好平台,为教师创设好的教育环境,让教师能够积极完成自我知识更新,认真做好法律意识培育的重要工作。

(二)加强法律知识实践,丰富课程内容

高职教育在开展思政课程时,教师需要重视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运用,对思政课程的内容适当添加一些案例知识,丰富课程趣味性,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为提升高职院校法律意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加强实践类课程。比如,可以经常开展一些社会实践调查,在实践中选择合理的法律知识进行运用,不仅能够够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在不同的社会和实际场景中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思政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本就是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统一,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拓展课外教育实践。其次,在教学中,多引用当下热点事件,加入时政新闻的内容,高职院校的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对当今社会的形式和当前国家相关政治经济等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这有利于高职学生更快融入社会生活中。另外,将社会热点融入课程内容中,还能够让思政课程或法律概念等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味,利用案例化的事迹,可以增加课程的可接受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效果。

(三)完善思政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将法律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中,不仅需要为高职学生开展理论知识的教育,还需要加强实践经验的学习。首先,课程可以设置成选修与必修两种模式,完善思政课程体系。依据当前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等,通过选修课程,向学生普及这些政策、法案的内容,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接受法律知识。两种不同形式的课程体系,能够使思政课程的内容体系更加丰富饱满,更大程度地发挥思政课程对于高职学生的教育成效。例如在模拟法庭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在案例中,理解书本中的法律知识,并根据具体的案例,用自己学会的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其次,发挥好环境对于人的教育作用,环境对于人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能够在日积月累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需要在思政教育中结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政治环境等,从环境出发开展课程教育,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综合能力。

(四)完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成才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师反思和了解自身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将法律意识融入思政教育中,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评估方法,完善其中对于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内容,为思政教育与法律意识的融合以及学生能力的提升做出积极的引导工作。首先,需要重新构建和完善思政课程评价方式,除了要考查学生对于课程上教授的知识点以外,还需要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实践中考察高职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确保思政课程中融合的法律教育能够全面和系统地被学生掌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水平。因此教师需要改正传统考核中,重视试卷分值,忽视实践能力的行为,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要结合思政课程的特色,设立一些具有特色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掌握情况以及其他知识进行考核。比如设置一些综合性的考核项目,编辑一些案例分析的题目,从这些题目的考核结果了解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接受情况。还可以发起一些调研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项目,合作进行知识技能实践,不仅锻炼了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将所学知识运用进生活中。其次,深入践行“发展性评价”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成才不是一步登天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加强学习,不能因为学生对于某些法律知识的错误而否认学生,应当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所学法律知识的应用性。

四、结语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7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教学

现阶段,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致使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教育也在不断地创新更新,面对非专业的法律教育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产生这样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意识不够和院校教育不足。为此,需要院方积极加大学校法律教育的力度,从教育方式和内容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推进大学生法律教育的良好发展。

一、大学生法律认知的培养具有的重要意义

就目前而言,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不仅仅有使人欣慰的方面,还有使人担忧的部分,多数学生对法律基本知识有所了解,都能具备一些宪法、民法等主要的相关基础知识,但是并没有更深入的对每一条法律条文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只是停留在最根本的基础中,甚至只是清楚一些法律的表面意思,在实际中运用不到任何法律知识。同时,还有部分学生在遭遇突发问题时,缺少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在受到侵害的时候,并不能够及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此外,当代社会比较复杂,大学生受到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说明高效法律教育缺乏相应的实用性。正是因为存在这种情况,强化大学生法律知识势在必行。对于学生而言,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知程度,能够为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有效的保障;对于院校而言,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发展,实现校园管理法制化;对国家而言,加强学生法律认知,可以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依法治国提供支持。由此可知,培养大学生法律知识,不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学生的职责,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联系。为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重视此项工作的建设,优化高校法律教学方案。

二、高校培养学生法律教育改革的策略

(一)提高法律教育的地位

所谓提高法律教育地位指的是给予法律教育高度的重视,是法律教育改革的前提,同时也是法律教育能否取得实际效率的关键之处,现阶段,多数高校进行法律教育时,对于一些非法律专业学生选用的教材通常是“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在这套教材中,法律基础知识只是占据了20%的内容,由此可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时,基本内容都是思想政治,法律内容涉及的较少,这也是导致学生法律知识不高的原因之一。虽然对学生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重要,但是政治与法律是两种不同的学科,有的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但是依然会触及法律,反之,有些人并没有受到高等教育,但是确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为此法律不能够用思想道德来替代,当然二者之间是需要共同发展的。若想使高校的法律教育得到有效的改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将法律教育剥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现单独的法律教育课程,选用专业的教学教材、加设法律教育课节等一系列的措施强化法律教学在大学课程中的比重,完善对法律教育的考核制度,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法律的意识,进而促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运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身权益。

(二)建设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教学内容

就目前而言,许多高校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进行法律教学时,存在着注重现行法律法规、刑法、公法等相关法律,轻视法理学、民法、司法等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教学内容并不全面,只是对法律层面上的掌握,实际性的内容掌握度不高,主要表现是学生只了解一些通用的法律知识,缺乏对法律条文更深入的了解,导致学生对一些新修订的法律条文或者是被代替的条文比较陌生,更加不会应用这些变动的条文,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对条文产生错误的认知,进而严重影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为此,需要在开展法律教学的基础上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课堂,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专业建设相关的法律课程以及法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使学生掌握各项法律的同时能够应用到实际当中,促使学生可以预见未来法律的发展方向。

(三)实际法律教学的改革

针对法律教学在实际中应用进行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其一,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加大案例在教学中的使用比例,目前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实施法律教学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方式是对法律条文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枯燥、乏味,还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法律新条文以及学习的自主性。在进行实际法律教学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教育方式。比如,学生在掌握了根本法律的基础上,构建出法和自身发展的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以后,此时教师就可以介绍一些典型的案例,例如,某大学生张某多次偷偷使用室友王某的电话,被王某发现,在查询话费清单之前遭受到了张某的伤害,张某携带菜刀、尼龙绳、水果刀骗王某到寝室的楼顶,趁其不备将室友王某的头、肩部砍伤数十刀以后逃离现场。之后,有同学发现王某并且送到医院进行抢救。事后,法医鉴定,王某6级伤残。此时教师对该案例进行层层分析,运用法律知识实行分解讲解,逐步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进而使学生清楚明了法律知识的用途。在讲解以后教师还可以提供类似的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对日常生活中某个事件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来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法律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自觉守法的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积极作用。其二,在开展实际教学的工作中,应当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上文中的案例,在王某和张某的诉讼中,分别由学生扮演律师和法官,扮演律师的学生需要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法官对此进行判断,结束后转换角色再次进行。在学生建设多种角色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角色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做出决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运用法律相关知识来做决定。虽然学生所学的法律条文是固定的,但是实际发生事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为此,需要对固定的法律条文进行灵活运用。即使这些固定法律在生活中可以灵活性运用,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将固定的条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方可使固定的法律条文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对法律应用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加强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能力,这也是高校教师和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组成不同小组,分别对不同的当事人进行模拟,然后应用到各个案件当中,使学生能够将相关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其中。这样一来,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以及互换,促使学生了解在某种案件中都涉及到哪些法律知识,并且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阶段保持充足的热情和精力。其三,教师在进行教学期间,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相关秩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法制意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和法律意识以及教学水平,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法律教育改革以及学生法律知识的培养,需要院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认知有利于学生本身、社会、院校的和谐发展,优化院校的法律教学制度,改革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推动高校法律教育的发展,同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守权.加强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9(32):199-200.

[2]闫翠芳.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困境与路径探寻[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4):110-111.

[3]薛峰.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法律教学改革研究[J].智库时代,2019(21):97-98.

法律意识教育范文8

【关键词】德育课教学;中职生;法律意识

基于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的教育改革工作进一步开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中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中职生的素质教育也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目前,各中职院校在教学工作推行时都加强了对于德育课程的开展,从而以此为基础实现其法律意识的提升。

一、德育的内涵

目前,我国的中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并采用隐性德育的方法开展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教学内容与目的隐藏在各类教学活动中,从而让受教育者察觉不到自身处于被教育的地位,确保其能够乐于接受教育,从而实现德育教学目的。基于时代的发展变革,我国的中职院校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并确保其道德水准与行为规范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带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二、情境教学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

为了进一步保障学生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我国的中职院校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依据学生年龄层次、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等差异,借助多种辅助工具,引起其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并由此开创欢快活泼的教学气氛。一般而言,情境教学法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进一步突破德育教学的瓶颈,并由此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目前,我国的中职德育教学工作在推行时存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状况,导致德育教学内容过于沉闷,降低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及提升。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能够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实现对于传统“填鸭教学”“满灌教学”方法的突破,并由此引导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该方法在推行时能够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另外,情境教学法的合理化运用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法律意识,从而由此丰富、深化学生的情感,确保其能够正确的认知各类法律现象。一般而言,情境教学法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借助各类法律案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在开放式课堂中建立法律认知系统。在这一过程中,中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创设法律案例辩论等情境,将法律教学融入到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去,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了解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实现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及掌握。以劳动者基本权利的法律意识为例,教师可以借助辩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相关案例,并进行辩题的提出,随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从而由此形成法律意识。一般情况下,教师借助这种社会劳动现状,往往能够呈现出大量的材料,并进一步符合中职生认知需要和学情特点,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其法律意识的培养。

三、结合德育创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1.创新德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作为德育教学的重点,创新精神的落实,往往意味着学生能够在德育过程中与时代接轨,并且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实现学生的发展以及就业。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在推行时普遍存在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状况,并由此出现不懂得维权、极端个人主义与功利思想。基于此,教师需要实现创新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将其与法律意识进行结合,从而提高守法维权的能力。

2.创新德育,主客体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的传统德育教学活动在推行时存在教育主、客体互动性的原则。在具体的教学中,德育客体出现的问题往往需要立足于主体自身素质、能力的提升才能够解决。为此,德育的主体需要依据时展的实际状况进行调节。我国的中职院校需要确保德育工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立足于科教兴国战略,积极开展形势、发展教育,从而实现学校德育内容的创新,并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3.注重学法、守法、用法和普法

中职院校在借助德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时,需要借助各类形式的学法、守法教育工作让其掌握法律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需要通过各类教学法律、法规的研读,引导学生掌握其具体的行为要求,并进一步明确自身义务与权力,树立护法意识,并进一步规范维法途径。中职院校在开展普法教育时还可以进一步举办模拟法庭,从而推动法制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在此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在公共道德、环境意识、行为习惯、遵规守纪等方面表现出的不良道德行为,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进行法律的阐释,从而能够由浅入深的向学生进行基本法律意识以及做人做事道理的讲解,从而感染、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言行。

四、重视法制教育

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类型,法律意识往往是德育创新的内容之一。我国的中职院校在推行德育教学作业时,需要加强对于法制教育的重视,并实现以德育人与以法育人的有机结合,从而由此促进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加强。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借助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能力的提升。此外,中职院校需要从组织管理、教材运用、师资配套等方面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学校法制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最终将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作为素质教育内容以及目标,并将法律意识教育纳入到整个教学工作中去,积极带动各项工作的稳步开展。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实现情感教育方法的转变,加强对于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分析,积极带动各种系列教育活动的推行,并由此营造良好的法律意识教学氛围,使法律教学意识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旋律。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创造情感体验的实践条件,升华学生已有的情感,陶冶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操。

五、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中职教育工作稳步推进,我国的中职院校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本文主要分析了德育的内涵,并就情境教学法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论述,随后分析了结合创新德育与法律意识(创新德育,培养法律意识、创新德育主客体相辅相成、注重学法、守法、用法和普法),并就重视法制教育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及理念的转变,我国的德育教学工作必将获得稳步的推进,并由此促进各项教学效益取得,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确保我国中职教学工作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罗露.论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5,(12):119.

[2]张建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新课程,2014,(11):138.

[3]潘笑宇.浅论中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新课程,2011,(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