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管理范例

市场化管理

市场化管理范文1

①竞争国际化的要求。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企业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想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需要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那么,怎样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生存,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迎接这一挑战的主要方法。因此,企业采取一些方法来加强企业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加强企业管理是促进企业经营发展的最主要的措施。只有企业管理加强了,企业内部才能拥有良好的秩序,员工们才能各司其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才能提升,工作效率才能达到最大。

②企业高科技发展的需要。

优质的产品和强硬的技术是保证企业拥有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提高技术手段只是管理者所要解决的一方面问题。在企业的运行过程将面临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员工的增多,经营链条的增大等问题。因此,想要维持企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考虑到这几方面的问题。然而,国内企业在近几年忽视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只是单独的追求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造成了近几年来企业发展落后。然而,近几年来我国的管理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企业家们采取管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就不得不提上日程。

二、市场化企业管理的相关实践

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必须加强企业的管理。在当今社会上,不同的企业实施的管理方法不尽相同。在各种不同的管理方法中,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选择。但是在进行选择时,首先,应该以员工为中心,努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然后,在管理工作中要学会变通,努力进行管理思想的创新;最终,在选择正确的管理方法之后要尽可能的提高管理的质量。

1.把“人”作为管理实施的重点

管理本身只是一个工具,管理的本质是“社会、心理系统”。“管理本身受着社会和人们心里的影响,其中“人”是进行管理中最不好控制的一个方面。”因为我们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最不可忽视的便是最为复杂的人类。同样,我们在实施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最应该注意的问题便是职工的问题。在一个企业中,职工是最广大的受众,也是管理者的决策的最主要的执行者。因此,我们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把职工的发展作为中心。只有把员工的问题解决了,员工才能全心全意的为企业服务,企业的工作效率才能有所提高。因此我们在实施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不应该忽视职工的问题。

2.管理的创新,要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方法

创新,一直是企业在市场上谋求发展的主要手段。因此,我们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进行管理的创新。在不断地创新中,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谋求到促使企业发展的正确方法。近几年来,伴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涌现出诸如市场营销理论、组织行为管理、企业形象管理、企业资源形象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方法。为此管理者在选择管理理念的时候,应该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公司发展的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管理方式和层级的运用,相对成熟的是:美国花旗银行(Citibank,N.A.)。其在组织的框架上分为三个等级:总行、地区性总部、分行,银行的每个分级都具有经营的独立性,在管理上相对复杂,并不按照一级级的经营机构来运作,其每个机构都有权接触客户,这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更高效、更灵活,使之能够及时的满足客户需要,以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这对于我国国内的管理,有其独到的借鉴意义。

3.选择正确的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之中,必须应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并保证企业的竞争力。我们实施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使企业在竞争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在我们选择了正确的管理方法之后还要提高管理的质量,要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从进行改革的模式方面着手,尽可能的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与此同时,管理者还要不断地更新企业的管理理念,使管理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最终,达到使管理尽可能的发挥到其最大的效能。

三、企业管理市场化的作用

1.合作与竞争机制

领导和员工同时参与竞争,使干部和员工无论站在任何岗位都能很好地工作。同时,在管理人员向生产方向转移的时候,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管理才能,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此外,领导者可以建立科学的领导小组,把自己从繁重的领导工作中脱离出来,集中精力去思考其余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领导者从繁重的工作中脱离出来,还可以使企业的管理变得层次分明,使管理更加科学化。

2.提升生产效率

“企业管理的市场化可以把市场的各种主体之间的经济往来用金钱结合起来,可以把收入的高低和生产力的高低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很好的刺激企业的员工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最终达到使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化管理,可以使企业的员工自觉地把企业运营的各种费用变成自己的,进而可以把企业的管理工作变成每个员工自我的监管。并且,企业也可以把员工的工资收入和企业的总收入和费用支出相联系。企业的费用减少了,便可以促使员工能够增加更多的工资。

3.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企业的市场化管理的实行,可以很好地优化资源的配置,各企业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利润和费用等进行劳动力的组织。劳动力在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下可以节省很多,这样可以很好地促进劳动力的自然流动。此外,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后勤工作人员向可以促使企业发展的类型转变。企业的市场化管理,可以把企业重组,进而在独立后就能够独立的运营。这样企业的后勤为了能够增加自己的工资,就会更好的服务企业的员工,有的单位还可以利用业余的时间更好的服务社会。

4.保证企业的科技与多元化发展

进行企业的市场化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经营模式朝向多元化发展。长久以来,我国的企业大多都是以单一的经济主体,但是伴随着企业管理市场化的实施,可以促使企业的多种经营状态的发展。在多种经营方式的促进下,可以促使生产和经营相分离。促使企业改革实施的同时可以达到产权制度进行改革的目的。与此同时,更能够加快企业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企业在实施市场化管理后,企业可以将一些科技项目分解到一些部门人员身上,然后可以根据人员的任务完成效果来进行工资的分配。这样便可以很好地促进企业内部人员努力学习科技知识,并且很好的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市场化管理范文2

关键词:谱牒档案;市场化;管理策略;档案资源

谱牒是记录宗族在特定时间内的经济、文化、政治以及与本宗族相关的地方风俗特性等的文献。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稳定家族秩序、传承家族文化、延续家族长久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谱牒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正不断地从人们视线中淡出,因此对谱牒档案的管理成为当前档案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2]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因谱牒档案的特殊性,对其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从意识形态、资源载体、人才建设、管理主体等多个方面予以重视。[3-4]本文从市场化角度出发研究谱牒档案的管理策略,试图为谱牒档案的管理工作提供建议。

一、谱牒档案的文化特征与社会价值

从内涵上来看,谱牒档案属于文化资源的范畴。它作为人类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官方文献尚未涉及的内容。它不仅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更具备重要的社会价值。

(一)谱牒档案的文化特征

谱牒档案是文化产品的一种。其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体现档案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并将意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一方面实现对文化内涵的输出,另一方面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任何文化产品的管理都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5]因此谱牒档案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上。一直以来谱牒档案在国内外备受人们欢迎,它是查阅频率最高的档案之一。当前人们对于谱牒档案的需求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热衷于对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追求。很多人想通过谱牒档案了解自己的祖先是否有辉煌的事迹、自己与历史名人是否存在血缘上的联系。另一方面,谱牒档案的文化特性使得谱牒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商家的追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大量谱牒文化产品问世,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避免在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有必要加强对谱牒档案的管理,使谱牒档案能够健康、长久地传承下去。

(二)谱牒档案的社会价值

谱牒档案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内涵。从宏观上来看,谱牒档案是我国文明史中最具平民特色的文献资料,其中包含的内容不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深厚的民族情愫影响着民族群众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谱牒档案作为宗族文化活动的原始记录,真实地记录了人类宗族发展的历史,对于研究地方史、宗族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微观上,谱牒档案的管理一方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档案学的内涵,使传统的档案学与社会学、艺术、文学、建筑学等学科紧密联合在一起,实现不同文化、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谱牒档案由民间个人或组织保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档案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因此,如果将民众吸引到谱牒档案管理中,那么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提高谱牒档案的管理效率,还有助于在市场环境下发挥其特有经济价值。从本质上来说,民众参与谱牒档案的管理是一种文化的寻根行为。它可以使人们对本宗族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学习和传播先辈优秀的文化和积极的经验,从而有利于促进文明家庭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创建,提高民族文化的亲和力。

二、谱牒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谱牒档案在文化、教育、市场价值等各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谱牒档案的管理正面临着机遇,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参与为谱牒档案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外界环境。但是从当前我国谱牒档案管理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一)资源管理分散

一直以来,谱牒档案管理归属不明确,档案资源分散在社会各个部门或个人手中,众多的管理主体严重影响谱牒档案的管理效率。从谱牒档案资源散布情况来看,主要分散在档案馆、图书馆、民间组织以及博物馆等。因为谱牒档案大多数产生于民间,很多档案资源依旧由民间个体保管,部分民众缺乏谱牒档案资源保管意识,导致谱牒档案严重损毁或丢失。另外,由于某些家庭将本宗族的谱牒档案视为珍宝严密保管起来,使得大多数谱牒档案“待字闺中”,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从市场角度来看,档案资源的过度分散一方面降低了谱牒档案管理的效率,增加档案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不利于谱牒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二)资源载体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谱牒档案的载体以纸质档案为主,相比之下录像、光盘、照片、录音等形式的载体资料较少,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谱牒档案管理工作的推进。从档案管理角度出发,若纸质档案占比过大,势必会导致管理内容过于呆板。完整的纸质文档资料对于历史的描述也会存在片面性。对比西方谱牒档案可以发现,大多数欧美国家谱牒档案资源载体形式呈多样化趋势,其中包括反映家族变迁与家族文化传承的纸质文献、壁画、录像、雕塑、照片等,甚至还有大量的明信片、传单等。

(三)管理主体构成不完善

现阶段,谱牒档案的管理主体是以档案馆等正规机构为主,但是这些专业机构因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与市场经济化管理的追求相背离,未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谱牒档案文化产品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很难真正发挥谱牒档案的资源优势。另外,民间社会组织对谱牒档案资源的管理很多都绕开了档案馆,使得谱牒档案管理主体分割。显然档案馆的协同管理机制并未形成,档案管理的社会效应差。除此之外,年轻群体对族群意识越来越弱,无法很好地发扬和传承家族历史和文化。这进一步导致谱牒文化生态圈鱼龙混杂,很多企业借机对族群文化进行误导,试图在谱牒档案文化中获取利益。

三、谱牒档案管理体系构建

谱牒档案与普通档案不同,其分散性决定不能照搬传统档案管理模式。

(一)建立谱牒档案数字信息管理平台

市场经济的发展强调高效、快捷,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谱牒档案的市场化提供了保障。为此,需要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构建谱牒档案数字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谱牒档案资源的收集与处理。谱牒档案数字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一方面能够借助网络实现不同部门、组织、个人等谱牒档案资源的整合,有效克服空间障碍,解决谱牒档案资源分散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推进谱牒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进程,各档案管理主体可将现存的纸质档案资源通过计算机技术转化为数字资源。通过建立相应的网站将谱牒档案资源推向市场,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而且可通过市场需求反向作用于谱牒档案,加速档案资源的收集与管理。在构建谱牒档案数字信息管理平台时要重点做到两个方面。首先,制定完善的交流机制。各档案管理成员需要向档案管理主体提供谱牒档案相关信息,不同成员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最大限度丰富谱牒档案资源。其次,确定谱牒档案的信息标准。在平台构建中要确定采用何种技术来实现不同成员之间的数据互换,还要确定谱牒档案信息类型,便于用户之间的查询。在具体实施上可参照图书联合目录的方式,将不同成员所收藏的谱牒档案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撰成目录,并将其提供给平台管理中心。档案信息检索者无论位于何处,都可通过这种方式,在谱牒档案管理平台上通过简单的步骤检索到所需的谱牒档案信息。

(二)丰富谱牒档案载体类型

谱牒档案载体的多样性是构建谱牒档案管理体系的基础。我国谱牒档案资源整体上较为丰富,但馆藏档案资源的载体相对单一。在丰富谱牒档案载体类型上要具体做到三点。(1)整合现有馆藏资源。就谱牒档案资源来说,某一个档案馆或图书馆在载体形式上可能较为单一,但是在经过整合之后,谱牒档案载体必然会更为丰富。(2)修复已损坏的谱牒档案资源。档案部门可借助相应的技术对已损坏的谱牒档案资源进行修复,如对已经褪色的老旧照片、书信等采用图像修复技术进行处理。另外在档案收集时,应加大对音频、录像、图片等谱牒档案的挖掘。(3)建立有效的档案资源获取机制。首先,档案馆要与其他谱牒档案保管机构或个人相互交换目录,及时了解谱牒档案馆藏状况,彼此为谱牒档案的管理提供帮助。其次,档案馆应积极鼓励民间组织或个人将其保管的谱牒档案寄存或出售给档案馆。

(三)组建专业管理团队

目前谱牒档案多由民间组织或个人自行管理,档案部门缺少专业的谱牒档案管理人才,因此需要从社会各界吸引大量谱牒档案的学者、民众代表等,并与档案部门人员共同组建专业管理团队。需要注意的是,在团队组建上需要保证一定比例的档案部门人员,且确保档案部门人员在管理中具有统筹全局的地位,这样便于团队中人力资源的整合。团队中其他谱牒档案的学者应当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为谱牒档案的管理提供指导。民众代表应当积极鼓励民众参与谱牒档案管理和资源开发,及时反馈和传达民众对谱牒档案的需求。

(四)由档案部门主导多元主体参与

在具体管理中,应当由档案部门进行整体统筹规划,制定统一管理标准,对部分重要的谱牒档案进行集中管理;由其他参与主体分级执行,为谱牒档案的管理提供人、才、物等资源,满足谱牒档案管理的客观需要。另外,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明确谱牒档案最高的统筹部门为国家档案局。全国性统筹规划的事项应当由国家档案局制定,并组织和实施人员、资金、物质等各方面的调配,在宏观上把握谱牒档案管理的方向,积极倡导社会组织、地方政府部门的协调统一。谱牒档案资源的分散性决定了对它的管理需要由地方图书馆、民间组织、博物馆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改变传统的档案部门“一家管理”的思维模式,不断加强各主体之间的联系,整合社会各类资源。

参考文献:

[1]牛尧尧.产业化发展视角下的谱牒档案管理利用研究[J].浙江档案,2017(3):22-24.

[2]肖敏,华林.西南少数民族谱牒档案及其利用研究[J].山西档案,2016(6):9-11.

[3]山石英.我国古代谱牒档案的发展研究[J].兰台世界,2016(S1):127-128.

[4]于海燕.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谱牒档案的抢救与保护[J].兰台世界,2015(34):144-145.

[5]刘双双.谱牒档案对姓氏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J].档案管理,2013(2):39-40.

市场化管理范文3

市场化取向改革是烟草行业顺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大势而提出的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思路,这一战略导向是基于行业可持续发展中日益面对的紧张环境倒逼而提出的。近年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府治理力度越来越强、全社会控烟呼声不断提高的外部环境对烟草行业可持续高速增长构成了不可忽视的现实压力。传统的烟草专卖体制愈发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并推进了烟草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可以认为,这是一场行业主动进行的自我革命。烟草行业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基本内涵是:全面深化行业改革,发挥市场在行业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按订单组织货源、按需求衔接计划、按状态调整策略”为总体要求,以“尊重市场、遵循规律、遵守规则”为基本原则,再造业务流程,升级营销模式,加快构建现代卷烟营销体系,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卷烟流通。以变革资源配置机制为核心的烟草行业市场化取向改革是行业整体性变革,对行业全价值链的所有环节的发展理念、业务流程、组织结构、运营管理都会产生巨大影响。烟草企业的营销管理是烟草全价值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烟草企业的核心职能,为此,全行业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必然对烟草企业的营销管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可以说,烟草行业市场化取向改革实践的主战场是烟草企业的营销管理活动。虽然2014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的试点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行业市场整体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仍然较慢,体制机制对烟草营销活动的制约亟待消除,本文将针对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烟草营销环境现状,提出优化营销管理的改革建议。

二、市场化取向改革背景下烟草营销环境分析

营销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营销系统之外的不可控因素,它是企业营销战略与策略制定的出发点与限制因素。任何企业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开展营销活动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烟草行业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背景下,烟草行业的营销环境表现出以下特征:

1.传统体制壁垒与新政策约束同时并存。

从政策环境看,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打破垄断、市场化竞争成为大势所趋,烟草专卖制度也受到较大冲击,整个烟草行业站到了市场化取向抉择的十字路口。由于长期实行的专卖制度,统一的大市场被分割成一个个子市场,地区保护主义泛滥。虽然从短期看该做法保护了本地烟草品牌发展,提高了当地的税收,但从长远看却是不可取的,因为在中国市场经济完善的大背景下,烟草产品在全国市场的自由流通受阻,严重降低了烟草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与此同时,虽然烟草行业作为国家税收来源的重要行业,但在全社会控烟趋严的背景下,从全面禁止烟草广告到最严禁烟令,各种限制性法律、政策不断推出,在压制整个行业销量提升的同时,也使得卷烟品牌推广难度加大,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也限制了高档卷烟的消费需求。在政策性限制越来越强的背景下,烟草企业急需通过新的营销模式的改革来突破这些限制。

2.市场环境变动引发营销模式过时。

从经济环境看,一方面,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往政府调控作用大于市场调节作用的局面正被扭转,烟草行业被迫站在了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边缘。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国际融合度的提升,关税壁垒的保护作用越来越弱,许多行业都受到国际市场冲击,垄断性行业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烟草行业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使得整个行业市场由国内市场变成更大的国际市场,以往适用于中国本土市场的营销策略,在开放的经济形势下适用性在降低,商业公司为完成销售任务搭配销售、压量销售屡有发生,这种非市场化的手段既影响了行业形象,也降低了客户满意度。可以说,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以企业为中心的“推式营销”的理念与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开放环境下更加激烈的竞争,建立市场化取向的“拉式营销”势在必行。

3.消费理念转变对非市场化营销的挑战。

从消费环境看,虽然诸多因素导致很多烟民戒不掉或者不想戒烟,但受到吸烟有害健康的观点以及各种禁烟令实施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减少了既有顾客的消费量,另一方面,舆论宣传与严格的控烟制度也使烟民增长率不断下滑。在这种大背景下,消费者的主动权变得越来越大。而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烟草企业仅仅考虑到了零售商层面,缺乏与消费者的主动直接沟通,出于地方本位利益的需要,终端消费者需要的品牌没有生产销售计划供应,而市场不需要的品牌减不下生产销售计划。在消费者的选择权越来越大的当下,烟草企业若不顺势改变营销策略,将面临着与市场脱节的危险。

4.传统营销模式弊端凸显。

从技术环境看,近年来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企业生产及营销活动中。以往通过人工处理的工作,现在交给计算机进行处理。各种新的营销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营销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营销模式。然而由于长期垂直化营销模式及政策性限制的影响,互联网在烟草行业的营销管理活动中尚未得到有效应用。目前仍有公司仍然沿用传统销售手段,从销售、发货到销售信息反馈主要采用人工方式进行,这不仅降低了整个工作流程效率,还损失了大量的客户信息,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及无形财产的多重损失。

三、市场化取向背景下的烟草企业营销管理优化

烟草行业市场化取向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进一步提高卷烟营销的市场化程度,实现这一目标,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优化烟草行业的营销管理:

1.坚持开放竞争的营销理念。

面对国内市场,烟草企业应当树立大局观念,维护行业整体的市场化取向改革,着力清除市场壁垒,营造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营销环境,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满足消费者需求,加快形成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卷烟大市场。放眼国际市场,烟草企业应该有明确的战略设计,根据自身条件逐步创造条件走出去,以寻求更大的竞争空间,并通过竞争向对手学习,借鉴国外大型烟草公司经验,汲取其优秀的管理理念及营销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保持与优秀对手的战略互动,如此才能使自身真正融入市场机制中,通过开放竞争来促进国内市场化机制的确定,从而改变国产品牌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低下的局面。

2.确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观。

在竞争性的市场中,顾客资源是企业生存的前提,消费者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然而由于烟草市场的垄断性导致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烟草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是不对等的,消费者往往处于劣势,企业对消费者需求重视不够,忽略市场反馈的信息。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背景下,这一观念必须改变。一方面,行业竞争的加剧给了消费者更大的选择余地,消费者在交换活动中趋于主动;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控烟活动影响,烟民增长率不断下滑,顾客消费量大大降低。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由于消费者在交换关系中地位的提升,烟草企业如要实现自身绩效目标,就必须重视调研活动,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深挖消费需求特征。进一步根据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口味、价格等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各类品牌卷烟数量及产品特点;完善消费者服务,建立售后服务机制,建立并完善企业与消费者直接信息交流渠道,维护好消费者权益,为消费者营造和谐、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提高客户满意度及忠诚度。重视消费环境建设及消费者消费习惯培养,实现销售模式由“推销”向“拉销”的转变。

3.坚持市场化取向的品牌战略。

面对烟草消费量降低、促销限制加大等问题带来的市场压力,烟草行业近年来一直倡导并推动品牌集中化战略,通过全行业的努力,将营销资源向重点品牌倾斜,同时完善品牌退出机制,淘汰部分知名度低、销量差的小品牌。该战略实施几年来已取得良好效果,卷烟单箱货值不断提升,品牌结构得到改善。但从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要求出发,烟草企业的品牌化战略不仅应从行业和企业自身出发,更应从为顾客提供他们所需的价值出发,从顾客的利益出发。比如在产品类别的生产供应上,应该真正基于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供应,“否则高档烟不好销,中档烟不够销、低档烟不给销”的问题就难以破解,也就谈不上市场化改革;比如通过开发低焦产品,减少烟草对消费者健康的危害;通过发挥价格要素对市场的影响作用,控制消费量的增长,减少吸烟人群。“低量、高质、创新、和谐”是烟草行业坚持市场化取向,实现与社会共赢的品牌战略。

4.挖掘分销环节的资源潜力。

市场化管理范文4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为谋求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各种手段降低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因此农村信用社加强战略成本管理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对农村信用社产生的影响,提出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从而有效的提高农村信用社市场占有率和综合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农村信用社;战略成本管理

一、引言

随着农村信用社规模的不断壮大,现已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村信用社具有抗风险能力差、实力弱、业务结构单一、成本管理方式落后等特点,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推进,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同时其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农村信用社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战略成本管理,以此提高自身的成本和综合市场竞争力。因此,利率市场化下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对农村信用社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利率风险提高

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将随之增加,利率风险管控难度也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不仅应该根据利率的变化,对自身的经营战略进行调整和改进,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利率变化对信用社资金的影响,通过提高利率风险管控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和效率。

(二)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适应难度提高

我国农村信用社过分依赖存贷款业务和资金业务,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利润来源主要为利息差,业务结构和利润来源相对单一。从长远来看,单一的存贷业务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并对业务结构进行调整,扩展多样化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吸引更多的有价值客户,以此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信用风险提高

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参与者不断增多,国有大型银行通过村镇银行等手段加速网点的布设,网络化民营银行不断渗透,农村信用社将面临更加惨烈的竞争,这对法人公司治理还不甚健全的农村信用社来说,信用风险将无形中显著提升。同时,还有一些农村信用社通过提高贷款利率的方式规避利率波动带来的损失,以此获得更高的市场效益,但是,这样会导致出现风险贷款需求和合格贷款比例失调的现象,牺牲了贷款质量,将造成额外的巨大损失。

(四)生存空间缩小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直至利率市场全面开放,中央银行将不再基准利率,取而代之以市场的行为进行定价。从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来看,最终都呈现出利息差不断缩小,由于农信社主要利润来源为存贷款利息差,这将对其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农村信用社为了保住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份额并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必须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和全面提高存款利率,这样无形中增加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成本,加之农村信用社长期粗放经营导致的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势必压缩其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

三、加强农村信用社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途径

(一)加强创新和改革,提高资金成本管理效率

资金成本管理集合了各种要素,为了提高资金成本管理效率,应该加强创新和改革,寻找新的着力点,紧紧围绕“两个放开”,充分放权,这样能够有效的调动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管理活力,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管控模式的放开。建立法人行社资金成本转移计价体系,实行总部统一定价,取消分支机构的资金成本管理权,尽快实现利率绩效的考核方式。通过对利率绩效进行考核,充分的激发所有法人行社和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另一方面,利率管理的放开。省联社应该发挥好指导协调的作用,由各级法人行社根据自身市场实际状况,进行自主定价,同时,省联社还应该制定完善的利率定价机制,对各级法人行社的业务结构、产品服务等进行监控和管理,对各法人行社的盈亏进行考核,并引导和帮助各法人行社创新服务和产品,实现对资产结构的调整,不断的提高各级法人行社的资金成本管理效率。

(二)加强风险控制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农村信用社将面临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风险,为了降低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应采取以下相应措施不断加强风险控制的水平。措施具体如下:(1)加强利率风险控制,我国农村信用社传统的利率定价主要参考央行下发的基准利率进行简单加成定价,这就导致农村信用社过于重视贷款风险,而轻视利率风险,今后农村信用社应将利率风险管控作为业务经营管理的核心,创建以利率风险管控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准确的辨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2)创建科学的监管制度,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推进,农信社必须加快监督管理制度改革,具体表现为:首先,监管部门要提高监督管理的水平和检查辅导的能力,同时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加强内控管理水平和强化自我约束的力度;其次,应该制定各种利率风险预防方案与措施,针对每一项可能出现的利率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预案,保证监督和管理到位,以此达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3)创建健全的资金定价体系,农村信用社应按照网点、部门以及业务种类对成本进行核算,同时,根据运营成本、筹资成本、综合效益以及利率风险等,对资金进行合理定价并制定相应的预案。此外,农村信用社还应该创建动态风险评价机制,对利率调整、社会利率变化状况等进行全面、动态监控。

(三)加强人力网点成本管理

农村信用社具有经营成本高、人员网点多、创利能力低、经济效益低等特点,并且随着“金融互联网”的发展,对农村信用社因物理网点资源丰富而占领三农和社区的市场末梢的优势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农村信用社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对财务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加强收支配比管理和人力网点成本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人员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制定完善的岗位培训制度、岗位流动制度,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并将人员安排在合适的岗位,这样能够对人员进行合理分配,分担人力成本压力,严格控制员工工作量,解决人员和岗位结构不匹配问题;第二,对低效网点进行整合,将网点整合与高管履职评价相挂钩,这样能够提高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对低效网点进行整合,并创建多样化、便捷、高效的物理网点,为客户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有效改变网点服务不符合要求、态度差等现状;第三,网点能效整合,创建科学的网点评估机制、问责机制,对所有网点、机构的效益按照年度进行考核与评价,对低效网点、机构进行重组和整合,充分的发挥网点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作用。

(四)加强资金成本制度约束

目前,农村信用社成本管理制度落后的问题越来越突显,由于缺乏完善、先进的资金成本规章制度,从而影响相关制度约束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省联社应该加强资金成本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制定科学、细致的资金成本管理制度,不能生搬硬套和脱离实际,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事权管理,通过创建符合农村信用社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以制度管成本、管流程,对于违反相关制度的行为和个人给予相应的处罚;(2)加强权力约束,农村信用社应该创建健全的财务决策机构,包括股东(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财务审批委员会等,合理有效的运行相关决策机构,充分的发挥全体员工的监督职能,摒弃传统一笔签批的方式,同时,还应该加强社会监督,将个人权限或者权力放置在阳光下,由全体员工、社会公众进行监督;(3)加强流程管理,农村信用社应该创建事前预算、事中审批和事后监督的流程控制模式,通过对资金成本的支出进行全面管理,用制度规范成本支出,避免出现事前缺预算、事中缺管理、事后缺监督的现象,用制度说话,保证所有成本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

(五)优化业务结构

农村信用社必须在业务结构和业务层次进行改进和优化,将存贷款以外的其他业务作为新的业务增长极,从服务便利性和业务安全性等方面对业务结构进行调整,获得更多用户的青睐,保持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业务结构调整和优化具体如下:(1)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村信用社应该摒弃传统、单一的外延式发展方式,而是逐渐地向多元化、增值型方向发展,打造致力于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模式,不断的拓展新业务,例如,通过布放离行式自助设备等手段,创新性的开展普惠金融村村通服务,不断巩固自身在农村金融阵地的地位;(2)农村信用社应该按照现代银行的管理标准,加强信息化、数据化以及专业化建设,以服务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对服务体制进行改进和完善,不断夯实现代化发展的基础;(3)推行差异竞争模式,根据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实际状况,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的资产结构和服务模式,以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为其在地方金融的发展中获得一席之地。

四、结论

综上所示,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农村信用社产生了利率风险提高、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适应难度提高、信用风险提高、生存空间缩小等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农村信用社要进行准确市场定位和经营战略的调整和改进,通过加强创新和改革、风险控制、人力网点成本管理、资金成本制度约束、优化业务结构等途径不断加强战略成本管理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和核心发展能力。由于战略成本管理在农信社的应用涉及到经营管理全过程,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农信社不重视成本管理的粗放经营惯性,因此管理者不可能短时间内全面接受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的价值,这将是一项漫长艰巨的工作,期待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尽快将其应用到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为农村信用社注添新的发展动力。

作者:刘旭勃 张原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桂宝.利率市场化下农村信用社绩效和成本管理探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4,(4):54-57.

[2]孔发龙.利率市场化下农村信用社业务转型研究—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为例[J].金融与经济,2014,(11):37-39.

[3]邹利民.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5):33.

[4]李俊玲.关于推进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的思考[J].新西部,2014,(15):70-71.

市场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煤炭管理;后勤管理;市场化运作

后勤管理对煤矿企业的运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影响。后勤管理成本投入的过多,会增加企业的资金运行压力,而成本投入的过少,又会影响一线工人的生活以及工作质量。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其既能够为一线工人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又能够有效节省后勤管理的成本支出。

一、后勤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

(一)指导思想

首先,应该构建后勤服务激励体系,切实强化后勤服务水平。其次,应该对后勤服务进行合理定价、定员、定服务范围、定监督部门、定消耗指标、定考核标准。再次,应该构建覆盖煤矿区域之内的全部后勤服务单位,并落实科学的市场核算方法,切实促进后勤服务的市场化管理。

(二)组织结构

为切实保证后勤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科学、合力开展,必须要构建专门的后勤管理市场化领导小组,以此对煤矿后勤管理的市场化进行有机的运作[1]。具体来说,可以落实如下的设置方法:组长由矿长担任,副组长主要由后勤矿长以及管理矿长进行担任,小组成员主要应该包括人资科、企管科、供销科、计财科、后勤中心、维修队。领导小组之下,本公式可以设计在后勤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可以由后勤主任进行兼任。后勤中心应该设立专门的市场管理员,并由各管理员负责后勤工作市场化的一系列安排。

(三)职责明确

首先,领导小组应该负责后勤管理市场化管理制度的审定,后勤管理市场结算的审批以及审定,仲裁后勤服务的市场纠纷。其次,后勤管理办公室应该负责后勤管理市场化运行具体实施办法的制定、完善、修订。落实日常的后勤市场化服务管理,后勤市场化结算、信息汇总。对后勤服务单位进行定期的服务质量考核检查,及时进行整改。对市场化运行的资料进行收集,并进行及时的上报。向市场化办公室提交有效的市场化资料以及市场结算表。

(四)后勤服务项目

后勤市场化的服务内容主要有两堂一舍、零售超市、洗衣服务、地面修缮、环境卫生、水电供暖、绿化、废旧物资清理清运等等。

二、后勤服务的市场化设计

(一)职工公寓

首先,对于服务范围应该涵盖楼梯、走廊、洗漱间、卫生间、楼前楼后保洁、职工床上用品、公共设施等等,力求给所有煤矿职工一个温馨、舒适、卫生、整洁的生活场所。其次,定价标准,依照上一年度的平均公寓入住人数以及职工的工资水平进行适当的定额。再次,对于入住人员的管理,应该由房产办按照公寓上交的企业职工入住资料以及入住人数进行人员信息的有效统计。再次,工资的核算方式应该是额定单价乘以入住人数再加上年功、津贴、节假日工资等等,加上电力费、材料费、办公费,减去办公以及材料的消耗以及各项扣款。

(二)职工食堂

首先,食堂应该供应煤矿职工的24小时用餐。其次,定价方式应该按照食堂上一年度的平均营业额度、食堂工作人员的工资、员工工资等进行单价的制定。再次,材料消费之中的固定资产应该依照煤矿的规定进行规定渠道购买,包括:购货车、炊具、厨具、维修等等。购买物品应该在经过审批之后,在成本中进行支取。此外,营业额以及利润的计算应该以食堂的月度收支报表为准。对于工资的核算应该是额定单价乘以食堂的营业额加上年功、津贴、节假日工资电力定额消耗,减去电力消耗以及各项扣款。

(三)职工超市

首先,超市应该为煤矿员工提供24小时的售货服务。其次,对于单价的制定,应该按照超市上一年度的平均营业额度、食堂工作人员的工资、员工工资等进行单价的制定[2]。再次,超市的营业利润应该以超市提供的月度收支报表为准。此外,超市工资的核算方式应该是额定单价乘以超市的营业额加上年功、津贴、节假日工资电力定额消耗,减去电力消耗以及各项扣款。

(四)澡堂以及洗衣服务

首先,对于服务范围应该保证为煤矿的员工提供宿舍内床单、被褥的清洗以及修补,保证员工居住环境的整洁。同时,应该为员工提供洗浴以及衣物清洗服务,保证所有职工都能够穿上干净整洁的衣物。其次,对于单价的制定,应该按照上一年的洗衣工作量以及现有洗衣工作量、工作人员的工资、员工工资等进行单价的制定。对于工资核算应该是额定单价乘以洗衣量加上年功、津贴、节假日工资电力定额消耗,减去电力消耗以及各项扣款。

(五)水暖供应

首先,对于服务范围应该是为全部煤矿区域内的水、电、暖闭路供应,保证煤矿所有员工正常的生活用水、用电以及居住取暖。其次,对于定价方式应该是按照煤矿岗位员工的工资收入以及节假日的工资收入进行定价。再次,应该定期对后勤服务质量进行考核。此外,对于工资的核算,应该是额定考核结果加上材料、电力、办公费用,加上年功、津贴、节假日工资电力定额消耗,减去电力消耗以及各项扣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后勤服务的市场化运营能够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好的后勤保障,并且可以有效节省企业的后勤管理成本。对此,必须要落实科学的手段措施,推进煤炭企业的后勤管理市场化运营。

参考文献

[1]刘红霞,幸丽霞.兼并重组煤矿经营管理途径探析--兼论兼并重组煤矿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J].南方金融,2015(04):4-14.

市场化管理范文6

(一)火灾风险管理过多依赖行政手段

在新时期的社会消防管理工作中,市、区两级防火安全委员会和基层公安派出所第三级消防管理工作机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乡、镇、街、社区、居(村)委会火灾管理自治还没有做细做实,有的防火检查巡查不落实,员工培训和消防设施标识不到位,制定的灭火应急疏散预案与单位实际脱节,有的排查整治工作停留在文件、会议层面,80%以上的乡镇还没有专业灭火救援力量,等等。总体来讲,我国社会消防管理过度强调以政府为核心,诸如责任制落实、“防火墙”构筑、联合检查、隐患整改、消防考核等风险管理基础工作都要捆绑至行政指令,都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日积月累形成政府大包大揽的“指令式”消防管理格局。

(二)社会消防工作基础架构尚未成型

社会消防工作组织随着消防工作社会化兴起而产生,作为新生事物,社会消防服务工作组织不完善,其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等还未完全建立成型。消防协会组织,消防志愿者队伍无具体实际的活动开展,也没有长效的消防宣传、消防志愿者活动机制,社会消防安全培训机构建设滞后,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建设不足。消防中介服务机构服务标准低、消防设施售后维护保养不足,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消防工作的社会化发展。

(三)公共消防设施经费多元化长效保障机制尚未形成

消防经费主要依赖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投入,来源单一。虽然《消防法》中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负责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但对经费的投量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国家和省市年财政预算中,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并没有上升至一级预算单位,而是列入“城市维护费”或“公安支出”等事业经费二级甚至三级预算中,有些地方财政收入年年大幅增长,消防投入却“旧账”未清又欠“新账”。由于没有建立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形成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的不良局面,有的军政主官不但要抓消防工作、执勤备战和部队管理,还要为如何“筹钱”呕心沥血,花大力气。

二、火灾风险管理“保险不足”现状突出

(一)重大灾害保险投保比例过低

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欠发达,舆论宣传不足,社会公众投保意识薄弱,许多经营者对于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风险不以为然,存在侥幸心理,公众法律意识和索赔意识不高,主动投保火灾公众责任险比率极低。据统计,我国大中城市的大型商场、超市和娱乐场所等公众聚集场所投保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的比率不足10%。因此,保险面窄、保费收入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大,保险费率较高,主动投保意愿更低,形成恶性循环。

(二)重大灾害保险补偿比例过低

保险在我国发展缓慢,重大灾害保险补偿比例较低。譬如:2008年我国四川汶川“5•12”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24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我国当年GDP的3%。但我国保险业累计为汶川大地震支付保险金为人民币16.6亿元,合2.38亿美元,仅占直接损失的0.192%。如2004年吉林市中百商厦火灾,造成54人死亡70人受伤,几乎没有保险补偿,政府拿出488万元救助资金。在保险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公众聚集场所一旦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经营单位因灾受到经济、行政、司法等多重打击,一蹶不振,灾后重建、救济救助等工作面临极大的困难。赔偿金额往往超过了经营者的承受能力,政府不得不花巨资包揽善后,造成国家、地方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同时,由于保险业经营不规范,保险赔偿时间长、保险理赔难、保险理赔比例低等问题致使受害者特别是受害的第三者难以及时、有效、足额得到赔偿,易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重大灾害保险与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是不够合理。现行费率厘定方法往往根据一些很粗略的简单指标来确定保险费。譬如,宾馆饭店一般按床位数;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一般按容纳人数;服务业、商场等公共场所一般按建筑面积;易燃易爆危险场所一般按场所性质。二是不够公平。现行方法厘定的费率水平差异较小,现行方法费率间的最大差异为42.45倍,如果我们仅分析商业服务类,费率间的最大差异为10.05倍,营业面积存在的最大系数差异=10.05/2.34=4.29倍,其他系数间最大差异=(1.6×1.0×1.2)/(1.3×0.9×0.7)=2.34倍。这样的费率机制造成实际上造成保险当事人双方权利与义务并不对等,消防投入与保险产出不对称,不足以刺激单位加大消防投入,不足以影响消防投资与保险决策。三是缺乏互动。现行方法保险面窄,承保规模小,保险公司总收入低,风险主动聚集与风险分散转移的保险互动机制尚未建立。现行方法重保单轻评估,重赔付轻预防,重保险营销轻风险管理,消防与保险协作、配合少,风险管理信息没有形成共享共赢的机制,更谈不上保险效益反哺安全、促进安全管理,消防与保险互动机制尚待建立。

三、火灾风险管理“市场化”的主要优势

(一)体现了消防工作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保险是有效应对灾害风险的市场机制,是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保持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减震器”和“稳定器”。现代化为企业提供了一种风险安排,使企业将不确定的高风险损失(损失的期望值)平滑为确定的日常费用(保险费),防止可能发生的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火灾引发的毁灭性打击,经营风险得到足额补偿保障,确保企业长期、稳健、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促进业主的责任主体意识归位,在费率杠杆作用指引下,积极主动加大防灾减损投入,以求适用更低的保险费率。

(二)体现了建设服务型现代政府的内在要求

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推进火灾风险管理市场化,是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在火灾风险管理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服务方式,完善安全监督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政府部门运用费率杠杆、价格信号和经济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目的;有利于减轻政府灾后救助负担,改变“业主发财,群众受难,政府买单”的被动局面,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公安消防部门转变职能,摆脱一家“独唱”的困境,从大量纷繁复杂的日常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转而开展火灾风险宏观管理和再监督,构建全社会“大合唱”的火灾风险管理新格局。

(三)体现了消防工作社会化的发展要求

社会化因分工合作的精细化,能构建一种专业管理机制,发挥中介机构和社团的专业组织优势,诸如网格化、户籍化、等级化等风险管理基础工作都交由消防安全经理、消防注册工程师等专业人士负责,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实行委托注册消防承办商制度,消防部门履行的更多是监督抽查职能和宏观调控功能。

四、构建火灾保险费率宏观调控机制的初步构想

(一)建立基于市场化的火灾风险管理体系

国内外实践证明,只有让市场主体暨社会责任主体动起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让价格信号暨火灾保险费率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着眼于解决“我要保”而不是“要我保”的问题,运用市场经济规律促进投保单位主动加大消防投入,才能实现降低总体火灾风险水平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最终目标。充分利用保险费率这一经济杠杆,利用市场经济机制调节火灾风险,充分发挥保险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是有效防范和化解火灾风险,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的有效途径。金融信贷、保险承保与借贷、投保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和消防机构等,都可以围绕保险费率杠杆做文章,抓工作,谋发展,构建基于市场化的火灾风险管理体系。

(二)建立基于火灾风险量化基础的费率结构体系

火灾公众责任险的费率厘定必须建立在现代火灾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在科学的火灾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之上,且具有多层次的分级分档费率费率结构,必须体现综合性、风险指向性和效益导向性,能够全面、客观、合理地反映投保单位的火灾风险,能够从经济上刺激高风险单位自觉采取措施降低火灾风险。在费率厘定过程中,应充分体现火灾孕育、发生、发展的动力演化机理,综合考虑火灾烟气蔓延规律对人员伤亡的影响,有效融入了消防安全管理,充分考虑了造成预期损失的各个重要因素的差异性,能够较为全面、公平合理地体现保险标的的风险,使得保险费率与火灾风险水平相适应、相一致,为防灾减损和风险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支撑。

(三)建立基于专业化的消防与保险良性互动关系

保险监管部门应当加强指导,积极研究制订鼓励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其他行业的作用,统筹协调本地区公众责任保险工作的开展;加强中国保监会和消防机构的宏观监督指导作用,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火灾防控体系,努力形成“政府领导、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商业运作”的运行机制;鼓励和引导保险公司积极参与火灾公众责任险试点和研制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火灾公众责任险产品;在日常监督检查和消防宣传教育中,各地公安消防部门要积极引导鼓励相关单位场所积极参加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规范各保险公司承保前评估、承保后检查、出险后理赔等工作;在火灾风险评估、消防安全检查及防灾减损科研等方面密切合作,逐步建立风险状况信息交换制度和信息共享平台,研究和制定火灾风险评估标准及消防安全评价体系;要鼓励探索保险业支持消防公益事业的新途径,促进消防与保险良性互动发展,共同推进火灾风险防范;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在火灾风险评估、防灾防损以及理赔定损中的作用,培育和发展一批业务过硬、素质精良的中介队伍,建立火灾风险科学评价的长效机制。

(四)建立基于社会化的全民消防防控体系

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相关部门的配合,积极推动各级人大立法,为开展火灾保险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法律支撑,积极争取财政税收政策上的支持。公安消防机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保险监管部门、保险公司、保险评估中介机构、专业检测公司、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人员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分工合作,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运行机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火灾防范意识。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加强灾情预测、损失分布的研究,致力于建立科学的灾情预测模型和损失评估模型,制定统一的火灾风险评估标准、消防安全评价体系及费率标准体系,不断提供科学完善的技术手段、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和质优价廉的消防安全产品。特别是推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消防产品、技术、标准、规范体系。

市场化管理范文7

关键词:市场化改革;企业管理模式

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意义

实现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性作用的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并实施的,政府将市场改革作为工作中的重点,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政府不断放松对企业的管制,让企业自己发展,管理和运营。让企业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环境中发展,同时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随着市场自由化的不断提高,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也就越来越激烈,无论什么体制的企业都需要自身有很强的竞争力,不能再依靠政府的帮助生存。那么企业想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管理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兴衰。尤其现在的国有企业,在过去政府的庇护下,大多国有企业呈现的维持现状现象,缺少应有的竞争力和市场活力,而一些民营企业也存在着在政府的管制下没有办法发挥自己应有的实力,市场改革后大家会慢慢面临相同的竞争环境,企业靠自己的实力生存下去,能够激发企业的潜能,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中提高我国整体的竞争力。对我们这种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型过程中,政府对这种市场改革的滞后负有一定的责任,近年来,市场化改革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利好,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政府虽然是市场化改革的不可避免的参与者,但不在占有主角地位,必须强化对政府权力的限制,促使政府依法行政,公平公正公开的给每个企业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资源。市场过去出现失灵的主要原因就是信息的闭塞,信息在不同企业的不对称分布和失真的传递,容易造成部分企业成为弱市群体,不能公平分享到市场带来的利益。市场化改革后,政府放手,由企业来自己来掌握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发展。加强政府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服务和监管,但是要减少限制。

二、我国传统管理模式与改革后管理的差别

我国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开始慢慢形成,主要的特点是理性的管理模式,大多都是领导型管理模式,循规蹈矩的按照规定对企业和员工进行管理,领导的决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走向。在这种管理环境下,企业基层员工很难发挥自己管理才能,也就是说,过去的管理模式不够民主,还有很多的戾气在里面,也符合我国过去的基本国情,这种现象在国有企业中变现的更加明显。当然也有很多管理学家提出过不一样的看法,但是直到市场改革真正出现后,我国的管理模式才逐渐发生改变。随着自由市场的产生,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不能够适应市场的竞争力和快速发展,因此出现了很多企业借鉴国外管理模式的现象出现。首先一个企业的文化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是企业管理模式中优势发挥的好坏的重要保障,是影响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而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最直接标准,是管理模式有据可循,是企业管理的保障。当然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领导决策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领导的决策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在听取其他员工的意见后需要领导作出一个决策,带领大家朝着制定的目标迈进,也是企业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形态下,我国有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分析,比如说在几年前就有人曾经就我国企业两种特有的管理模式结合我国的企业特点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这两种形式首先是双头鹰模式:是一种既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又学习和借鉴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成熟的管理经验,应用到我国企业中来,由政府和市场双向引领,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相对成熟的管理模式;另外一种管理模式就是G管理模式,主要强调的创新理念、人和企业制度的相互结合和互相协调性,企业制度是制约人的条件创新是扶持企业制度和人的发展的影响因素。我国企业管理目前还处于比较刻板,不够创新的状态中,G管理模式正式我们企业中所缺少的模式,我国的企业不但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创新改革,还应多与外国先进的企业交流学习,引入创新机制,是企业管理的发展呈动态上升状态,不在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不断的发展创新,才能为企业打开新的发展格局,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他们的理论主要倾向于中国的管理模式虽然在变化,但是还不够成熟,仍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的总结经验,保留自己的独特性和优点,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符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对比当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差别以及当代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不同,在管理理念、目标和营销方式上都有非常显著地差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是企业管理逐渐信息化、弹性化,向着人性化发展。将管理的主要对象从事物转移到人的身上,从理性管理逐渐转移到非理性管理,又是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相结合。管理主题的改变是管理模式质的改变的直接结果,是一个企业走在创新的道路上的显著效果。

三、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1.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管理的创新是一个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的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大胆的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能使企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改革创新一旦成功,不但可以向市场提供很多高质量的产品,而且可以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从而可以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而且创新后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上很多企业由弱到强都是通过企业管理创新来实现的,现在的大环境愈来愈激烈,发展不是很稳定,所以企业不进则退,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的源泉,创新才能使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使企业稳步发展。

2.企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很多企业自身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企业存在用力过猛发展壮大后,管理体制跟不上发展的节奏,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是管理的改革会较为困难,一味的模仿别人,反而会是自己的节奏打乱,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的窘状。还有就是企业原有的管理体制比较落后,部分企业的发展虽然已经处于成熟阶段,但管理体制却没有办法跟随企业发展的脚步,仅仅依靠管理者的个人的经验是没有办法使企业管理体制与时俱进的。企业的产权制度不规范也是阻碍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分工不均,不能清晰的找到管理者的管理权限。

3.促进管理模式创新的举措

首先我们想要改变管理模式,适应市场化改革大环境,那么我们就要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管理的发展思路。企业只有改变陈旧保守的管理理念,才能促进管理的创新。人是一个企业的主题,创新型人才是每个企业所需要的,是适应时展的重要因素,培育属于企业自己的职业化创新队伍,提高创新效率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发展,有企业自己独有的管理模式。创建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一个员工能够认可的管理制度,借鉴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的管理经验,转化为符合我们国家实际国情的管理体系,才能使企业在我国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和发展的规范,管理制度的创新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就有引导作用,主要应该包括专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加强奖惩制度的实施效能,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的民主化。

四、结语

众所周知,由美国经济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全球经济都在衰减,我国经济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人们都在积极探索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十八中三会提出的市场化改革,为我们的市场经济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是我国经济在保留自己的经济特色的同时,发展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模式,在这种市场环境中,墨守成规的管理模式已不再能够适应经济的发展,所以本文主要阐述的就是在市场化改革的环境中,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创新型管理模式是唯一能够适应市场化改革的管理模式。所以为了适应企业自身经营环境动态,企业管理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根据自己的自身实际情况和大环境。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就是管理模式,企业需要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专业的管理人才带着企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希望本文对部分发展中的企业提高一些微薄的意见。

参考文献

[1]白红菊,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2.

[2]卢中原,胡鞍钢.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3,(12):49-55.

市场化管理范文8

随着我国市场化体制的不断成熟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进行,电力企业内部管理以及外部所面临的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后勤工作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供电系统安全性以及供电质量都有较大影响,为企业有效运营提供重要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工作也要进一步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为增强电力企业市场竞争力提供良好的保障。本文主要阐述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力企业后期管理工作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

电力体制改革;后勤管理;市场化

引言

现阶段电力企业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了全方位的落实阶段,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后期管理工作改革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同,同时也已经进入到了全面落实阶段。但是因为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还没有形成,电力后期和电力业主间的关系还保持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形式。在电力企业后期管理改革过程中,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暖和物业管理)的移交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员工的福利待遇。正因为如此,电力企业所承担的成本压力一直非常高。所以在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做好三供一业的移交工作对于有效降低电力企业的运营成本,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在进行后勤管理工作过程中并没有以分配关系作为根本的切入点,没有将分配管理处理好,这样就无法解决根本性矛盾;

(2)优秀的后勤管理人员短缺,职工队伍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所谓的“物质财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以及消费物质两方面内容,这就需要同时加强消费分配以及生产资料分配,所以在进行生产关系调整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消费分配以及生产资料再分配的调整。因此,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抓住生产资料的公平性以及消费分配的公正性。一旦出现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公平就会引起消费分配的不公平,这就会影响到生产关系的调整,从而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阻碍。

2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三供一业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市场化电力企业后勤管理改革过程中,三供一业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确保三供一业改革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果,电力企业一定要把握住几方面的原则,可以按照如下内容进行。

(1)严格遵照相关政策进行

在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改革过程中,三供一业方面的改革一定要严格遵照相关政策进行实施,同时要取得企业各部门以及相关机构、职工的同意。电力企业一定要在保证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改革以及移交的相关措施。

(2)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

电力企业在进行三供一业的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标准以及具体细节,不但要充分尊重地方性质的决策还要充分尊重企业内部职工的意见,保证企业和地方的协商发展。

(3)进行资金的改造,降低财政负担

对于电力企业三供一业改革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资金来说,原则上需要计入到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当中。如果没有必要就无需地方财政实施拨款,从而能够降低地方的财政负担。

(4)解决好人员安置问题

在电力企业的三供一业改革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人员冗余的情况,电力企业要最大程度上采取内部消化的方式进行解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方政府方面的负担。

(5)所涉及到的资产要进行无偿性划转

在电力企业三供一业改革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很多资产移交方面的内容,对于此方面来说,电力企业需要遵照无偿性划转的原则将所涉及到的资产无偿性的划转给地方政府。

(6)特殊问题特殊对待

由于电力企业后勤三供一业改革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所以在遇到特殊问题的时候要本着企业和政府进行有效协商的原则进行特殊性处理。

3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相关措施

电力企业后勤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一定要通过电力企业后勤人员将相应的生产资料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实现生产资料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最终实现服务主业和服务社会的目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遵照以下措施进行。

(1)处理好电力后勤和电力业主之间的分配关系

作为电力企业来说,企业所具有的生产资料是属于全体职工所有的,所有职工都公平享有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财富的权利,后勤职工也是如此。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要健康的实施市场化的方式就需要遵照市场化分配原则,使其公平的享有生产资料。因为电力主业的生产资料具有其特殊性,属于不可分割的部分(例如发电机组、发电厂房等),但是可以将其进行等值的换算来对电力后勤进行补偿性扶持。另外,在市场机制方面要保证电力后勤和电力主业具有同样的机遇。在保证生产资料均等分配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生产资料的增值问题。同时要准确计算出电力主业和后勤方面生产资料增值率换算方面的差额,之后通过津贴的方式对增值低的一方进行等额补偿。这样能够使得电力后勤市场化的初始阶段获得较为公平的分配关系,从而为电力后勤市场化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起优秀的职工队伍

电力企业的后勤作为主业的保障,其职业队伍一定要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以及知识结构、要具有良好的市场化运作能力、要具有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以及卓越的市场前瞻能力。只有提升了这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够保证后勤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加具有竞争力,更好的促进主业的发展。那么在提升职工队伍素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企业相关机构要深入到基层中去,更多的发现并破格提拔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实践来锻炼和培养人才,使其在社会实践当中快速的成长。

(3)电力企业改革三供一业移交需要做好责任过渡

①要明确三供一业移交的相应标准。三供一业对于电力企业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电力企业改革过程中要想保证三供一业移交获得较好的效果就要确定出相应的标准,最大程度上降低三供一业改革对于企业造成的影响,提升三供一业改革的整体成果。②要增强和政府方面的对接。电力企业在进行三供一业改革过程中会和相应政府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电力企业和政府机构的有效对接是确保三供一业改革获得有效成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三供一业改革过程中要加强和政府方面的对接,从整体上提升改革的效果。③要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职工的利益。在电力企业后勤管理改革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就是要保证电力企业职工所具有的利益。对于三供一业的改革来说,不能由于改革就无谓降低职工的报销标准,不能减少职工的相应待遇。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职工的利益是顺利推进电力企业三供一业改革的重要环节。

(4)电力企业改革三供一业移交需要加强资源的整合

①电力企业改革三供一业的移交需要做好资产的划拨。电力企业在进行三供一业移交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要实施资产的划拨。在进行资产划拨过程中为了保证其能够有效的实施,并且能够提升资产管理的透明度,一定要严格遵照公平、公正以及公开的原则进行,保证资产划拨实现最终的目的。②电力企业改革三供一业的移交需要做好职工的安置工作。因为电力企业在进行三供一业改革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职工都需要在电力企业内部进行解决。所以,加强职工方面的安置工作,处理好职工在三供一业移交过程中所具有的不稳定情绪成为了电力企业进行有效三供一业移交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进行移交之前一定要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职工安置方案,同时要保证其能够得到有效落实。③电力企业改革三供一业的移交需要做好企业资源的优化。在电力企业改革三供一业的移交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类型企业资源的转移,为了避免出现国有资产的损失,实现合理控制企业资源以及实现资源再利用的目的,加强企业的资源优化是实现电力企业改革三供一业移交的关键环节。

4结束语

经过上述内容的分析可知,在电力企业改革过程中,要想提升三供一业的移交效果一定要在各个方面加强工作力度,要从掌握正确的原则、处理好后勤和主业之间的关系、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加强责任过度以及增强资源整合等多方面保证电力企业后勤市场化改革处在正确的框架之内,使得电力企业的三供一业改革能够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进一步促进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提升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力。

作者:谭云曼 单位:德阳明瑞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曹雪峰.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