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人类和儿童在绘画方面共通之处

史前人类和儿童在绘画方面共通之处

【摘要】 史前人类与儿童在绘画方面的共通之处在于相似的心智水平对自我、对世界的初步而模糊的认知。相同的愉悦身心的美感动因促使着他们跨越时空,各自天真质朴地在原始愿望中展现符号化的图形,用最接近于人类感知表达的直观式视觉语言,画出内容纯粹自然,直达心意的作品。研究史前人类与儿童在绘画方面的共通之处的意义在于 :当我们通过学习、练习,掌握了各种技法和媒介的运用之后,领略了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后,还能不受其束缚,还能够寻找到我们最初原始本真的内心,寻找到如同史前人类和儿童最初的遵从内心的真实、纯粹、不勉强,不做作,真诚地对美的追求,享受美所带来的愉悦感觉。也珍惜原始先民和就在我们身边的儿童的那份稚拙但真情的艺术珍宝。

【关键词】 绘画;史前人类;儿童;本真

史前人类与儿童在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本文尝试以绘画为切入点,对史前人类与当今儿童的包括意识形态、美感形成、作品特征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做一个共通之处的浅析。

一、模糊的意识形态

史前人类绘画是文明社会之前的艺术形式之一,甚至不能称之为绘画,(下文暂且称之为绘画)因为当时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没有明确的区分,例如哲学、道德、宗教,艺术也在其中。马克思曾说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成为真实的分工……”从心理方面来讲,相互交织的混沌状态是史前人类的主要特征。之所以说人与其他动物不同,有一方面就是人可以发现自己与周围其他自在之物不太相同的地方,早期人类和儿童一样,发现自己“里面”的东西和外在世界是分离的,发现意志可以控制身体。但脱离了动物界的人类,虽然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但是还是很含糊的,他们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尤其是在早期,他们不能很清楚地划分主观和客观的分界,会把臆想和看到的现实混在一起。法国学者沙丽•安什林说 :“原始人把一切自己的印象都当作现实,他几乎从来不产生怀疑。”史前人类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与儿童有相似之处。一般我们在感知和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在分析之前,会产生一种“一般的形式”即“完全性”或“格式”。这些格式要比成人更重要。这种格式取代了对细节的分析和感知,相当于一种模糊的知觉。让•皮亚杰认为这是一种广泛且模糊的、不确切的精神活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比较容易把相近的事物混淆的原因。儿童的绘画既纯粹又干净,它属于人类独特的心智发展领域,一种真正创造性的活动。儿童在不同的年龄创造不同的图形符号,例如曲线会先于直线的出现,几乎全世界的儿童都经历了这种顺序,一些学者也认为造型规律是遗传心理的构成部分,儿童造型的共通性是人性共同性见证,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心智表现。在对绘画者的测试中,画出的细节其实都是概念本质在儿童脑中的表征,细节体现的多与少,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儿童智力水平的高低。这样我们可以猜想,儿童在这一时期的心智水平也许与史前人类发展的心智水平比较接近,从而展现了史前人类与儿童在绘画上的相似之处。然而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会逐步健全地发展,这样就逐渐与史前人类心智慢慢拉开距离。

二、美感最初形成的动因

关于史前人类的艺术作品创作动机,众说纷纭,劳动说、巫术说等等,从劳动方面来讲,史前人类创造出很多“作品”几乎都具有实用功能,比如一件工具,工具与艺术都是人的创造,艺术的创造是工具创造的逻辑发展。工具也是人类社会的起点,同时也促进了形式美感的产生。人类学家博厄斯说 :“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后,装饰艺术就随之而发展。”当技术已经达到,对美的追求自然而然地形成,美感也得到了发展,因为美的事物确实可以让人感到愉悦。如女神像,整体来看,优美且对称的曲线,上下或左右都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基本具备了双重对称结构,表现客观形象的同时还展现了最原始的对美的理解。旧石器时代的贝、石的装饰物和抽象简洁的线条也可以看出人类对美的渴望。那儿童在创作中是否已经懂得美带来的愉悦感呢?在儿童的早期,他们会拿着任何可能涂鸦的工具在比较大的区域,发表他们的作品,这可能会让一些家长头疼不已,因为往往看上去是乱乱的一团,或者是重复的涂抹。尤其是幼童,他们很少会对绘画有失望感,并不是他们表现的形体准确无误,而是他们绘画目的不同。他们体验的是绘画这个行为带来的痕迹变化,无意图与无构思地进行手、眼、脑相关联的视觉性活动。对出现的造型感到新奇,更增加了绘画兴致。幼童在绘画发展早期,对绘画符号的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独自的感受,这往往是儿童绘画本能的一种体现,每一笔都是儿童的感性流露和寄托,这种涂鸦是极具原始性的。尽管从儿童的涂鸦中还没有美感发展的有意识表现,但已经形成了一些无意识美感形成的趋向,这种趋向所形成的画面往往具有一定的秩序感,好似一种稚拙的“偏差”,偏差的又是那么协调,仿佛哪里改变一下都显得不够自然。不论最初的创作动机是史前人类的实用主义还是儿童的本能天性,当这一切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愉悦身心的美感也逐渐产生并发展。

三、符号化的绘画特征

通过对史前人类壁画、岩画、雕像等作品的观察,可以感受到当时他们的内在情感和思想波澜。有时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同时又极具象征性和抽象性。比如女神像、岩画中的太阳纹、手纹等。而岩画作为人类早期生活和思维表达的一种创造性很强的自我表述形式,岩画中表现的多围绕原始信仰和祭祀的形象,充满神秘感。岩画中人面像具有突出表现地位,面具的线条构成简洁,将神灵进行形象化,有的甚至只有一圆一叉两点组成,具有一定的符号化。如宁夏贺兰山岩画中出现了以人面部五官的形象刻画的面具造型,将人像整体概括为圆形,通过对圆形的分割、组合,加上点、线、面等产生了变化多端的人面形象。甚至有的人面像突破了完整的轮廓,只有人面上凸出的鼻子、眼睛等。所运用的线条也是粗犷、自由、简约。江苏连云港人面岩画则以细线刻画,弧状曲线配合点的呼应,韵律十足。内蒙古乌海桌子山岩画人面像更加注重用粗犷线条围合成人面,并运用线条以表现躯干的部分。这幅人面岩画已经有了完整的人物形象特征,已经达到了对于感受和想象的紧密结合,对于关系处理也有了明显的思想意识,表现出较为完整且富有情感的画面。除了面具,与原始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也是他们描绘较多的内容。史前人类为了生存,需要熟悉掌握动物的习性和外表特征,通过描绘这些动物的形象,诱发狩猎联想,传递狩猎经验。表现技法上多运用了敲砸等方式,将三维的动物形象进行剪影式平面化图像处理,并突出动物本身的特点,有的甚至抽象地概括为一种符号式图样,组合构成了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生动画面。有一种观点是,人类对抽象的几何符号有着天然的爱好和天赋的感觉。儿童在画人物时,也是随着年龄增长,从符号的表达逐步转向具体描绘,比如一开始的简单的曲线、圆形等等。而史前人类在最初也同样只是用圆形、线条、点等单纯的符号,最后才再加上眼睛、鼻子等特征的局部。这也证明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以自然为对象的再现性绘画,都是几何形式的图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史前人类或凿或刻或涂,由于绘制工具上的限制,所表现出来的画面和线条总是稚拙、简洁、粗犷的,犹如儿童时期的孩子手对颜料或笔的控制受限。史前人类的艺术作品大多具有记录等实用功能,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凭借自己对其印象的创作,儿童在这方面同样如此,也就是两者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事物界限的模糊,导致他们都会凭借对事物的印象和自己的概括来创作,有时还会赋予一些象征意味。岩画中的很多形象也是通过图像大小变化,结合画面形象关系,组成了具有情节,并包含着直觉的原始绘画意识。儿童的绘画经常也会用作叙事功能。比如他们会指着画,说着这个大的是什么,小的是什么,他们在做着什么事,还经常会通过一些细节上的细微差别代表很多故事的发生,有时是边画边兴致勃勃地咿咿呀呀自说自话。虽然儿童所画的内容往往不需要言语来解释,但儿童确实觉得是在用绘画的方式记录或者创造着什么故事。

四、原始而直接的表达

关于表达,这也是史前人类与儿童在艺术创作中很重要的功能。温特说 :在最初阶段,人们需要表达思想,而这对于艺术和语言一样,占主导地位。试想,史前人类所处的阶段是人类文明开始形成的最初阶段,是语言、文字尚未形成或极其匮乏的阶段,甚至很难做出更多的表达。而绘画属于视觉艺术,它可以通过一定的媒介来传达一定的信息,甚至是情感体验。即便是文字,最初形成的痕迹也可以看出,图像在这中间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我们不谈论文字的形成,图像所能传达出的也不止于简单的信息,它还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一定的共鸣。因为图像是可以包含一定的感受、感情的,是超越文字所能表达的简单意义。而儿童在生命的最初阶段,还没有很好地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技能,没有完全学习到人类已经形成成熟的特定的信息传达技巧,但绘画是没有被固定要求出一定的样式才能表达信息的,这就使得儿童很乐于拿起画笔,按照自己的方式将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表现出来,这是最直接且最原始的表达。即使是已经掌握一定的文字或语言,但绘画仍然具有超越文字和语言所不能表现的意义或意味。绘画有时只是线、面、色的适当组织,就可以产生一种“意味”,所以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说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也可以在美术史中看到很多并没有具体内容的美术作品,哪怕只是几根线,一束阳光的形状,波光潋滟的倒影等等,其中传达出的信息并不是以上一串文字就可以说得清楚的。而史前人类和儿童的绘画作品可以算作是最基础的沟通,抑或是情感上的宣泄。毋庸置疑,绘画其实承担了沟通和交流的表达的作用。

五、最珍贵的本真

如今回过头来,这些史前人类绘画作品和天真儿童涂鸦作品为何会一次又一次地吸引大家的目光,甚至诸多艺术大师穷极一生都在追寻孩童般的纯真境界。而对绘画的艺术追求可以分为三层。就像我们的先祖和现代儿童虽跨域了漫长的时空,但是他们的绘画作品是具有天然的、原始的绘画冲动。即第一层是图像在视觉生理上引起的本能反应,也可以说是对图像认知的基础层面。这时候对图像的认识是以生理属性为基础的,也就是感官的适宜或不适宜。这种能力是经过漫长人类文明演化而获得的优化选择,是慢慢积累在于人类基因中的,是未经雕琢,原始纯粹的,所形成的作品也是直达内心的表达。可以想象,我们的先祖在岩壁、在陶器所绘制出的每一笔都是崭新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一种突破,是对美的初步探索。而儿童时期的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最开始握住彩笔,在纸上或在墙上跟随直觉第一次涂鸦,孩子会第一次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小手所作用在媒介上的效果,无疑也是新奇的。在那之后的每一笔都将是一种自我突破,是自主身体带来的结果,也许可论为无知,但更多包含着无畏,那是对自我的满意,跟随最原始的直觉。第二层即为掌握了一定的技法,可以运用一定的媒介,见识过非常多的可能,知道了可以有各式各样的方向,来表达出具有一定技法且经过深思熟虑、多种考量后的作品。这需要“学而知之”,经过学习、练习和积累经验,而不是完全本能地判断。可以用理性的判断去把握,结合个人的视觉经验。这时可能会沉浸在更高超的技法或新颖的绘画形式上,可能是经过练习达到技能上的极致,如 :合理的构图,线条的圆转或奔放,色彩的和谐与对比,质地的细腻与粗犷,等等。所呈现的作品往往是大多数人们所追求的某一项能力的巅峰体现,人们可以领会到形式给人的心理感受,可以把形式的效应解读为心理的、审美的感受。在这个层次上,人在欣赏作品时可以理解和感受到诸如线条的优美、色调的协调、笔触的奔放、光影的对比等形式效应的因素。也可能是通过不断积累,结合灵感创造的创新绘画艺术或新形式。从技法难度和形式上来说可能都远远超越对史前人类或儿童绘画的作品。如果说最为难得的,让诸多艺术家向往追寻的纯真境界为第三层。胡安•米罗以及詹姆斯•里兹的作品,充满了原始的孩童般的对世界的好奇和天马行空,有着幻想的幽默,他们拥有着丰富的空想世界。从他的绘画风格来看,用简洁的形状画出炫目的笔触,打造奇妙的环境,带给人不一样的体验。在他们的画中没有刻意的成分,一种类似小孩乱涂乱画,或是原始人留下的痕迹形状。毕加索也曾说 :“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天赋的加持,想要达到像拉斐尔那般精湛的绘画技艺虽有一定难度,但往往还是可以复制的,或者相对来说,这种通过技法能力的训练得到相应结果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更难的是什么?是已经掌握很多技法和媒介运用后,并不被其束缚,而是将其内化为自身修养和潜意识中,从而自然流淌出的依旧真挚、自然、原始的那份本真,是能够寻找到个人特性,实现自我,遵从本心的表达。那会是全新的视野,是不被束缚、固化的思想,浑然天成,不做作,是最原始的本我。试想,如果我们将现在认知的世界用先祖或儿童的眼光来重新审视,那将是另一番天地。那么史前人类与儿童在绘画方面的共通之处在于相似的心智水平对自我、对世界的初步而模糊的认知。相同的愉悦身心的美感动因促使着他们跨越时空,各自天真质朴地在原始愿望中展现符号化的图形,用最接近于人类感知表达的直观式视觉语言,画出内容纯粹自然,直达心意的作品。研究史前人类与儿童在绘画方面的共通之处的意义在于 :当大家通过学习、练习,掌握了各种技法和媒介的运用之后,领略了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后,还能不受其束缚,还能够寻找到大家最初原始本真的内心,寻找到如同史前人类和儿童最初的遵从内心的真实、纯粹、不勉强,不做作,真诚地对美的追求,享受美所带来的愉悦感觉。也珍惜原始先民和就在大家身边的儿童的那份稚拙但真情的艺术珍宝。

作者:纪元 单位:厦门市青少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