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法论文范例

档案法论文

档案法论文范文1

转变观念,主动服务

只有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将“服务”作为立馆的根本,放在最重要位置,不断进行服务领域拓展,改变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增加专业性,对接市场,城建档案工作才可以不断地做大做强。一是城建档案工作需要为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主动提供大量的依据、咨询和决策信息。二是主动介入围绕城市进行规划建设的业务,将馆内的藏声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基础管理工作,积极提供各种形式服务工作。三是将现存馆藏的城建档案声像及信息等资料通过城各种陈列开放活动,积极宣传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成就,为社会提供广泛地利用服务。拓宽服务的范围,并改变服务方式。一是充分整合档案资源信息,建立城建档案的信息管理系统,增加档案利用效益及水平。二要深层次挖掘城建档案所蕴藏的各类信息,开展各类信息数据的汇总统计工作,对城乡建设工作提供各类基础信息,三要是建立网站,加强城建档案馆和社会沟通的能力,使大众能方便地获知城建档案工作的信息资源,把服务作为工作出发点进行开展,这才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之路。

加强基础性业务建设,提高城建档案馆的整体管理水平

要不断增强馆藏建设。档案是一个档案馆的根本,所以进一步增加馆藏依旧是今后很长一时间的工作重点,在重视各类工程竣工时的档案收集同时,也要进一步地加大收集规划编制和建设系统过程的档案资料,例如市政设施、土地房产、人防、管线、防洪等各种重点防护工程的资料和应对突发事件所急需的档案资料收集,而且要将这些保障性的措施和城建档案工作的法制建设职能及其体系的建立进行一并考虑,使其能够统一规划和解决。进行城建档案工作的人员要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运用各类宣传工作,使得有关单位积极将向我们进行档案报送。做好城建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培训工作,能充分应用城建相关专业的学科知识。对城建档案的工作者来说必须要求其既要懂城建档案的管理知识,也要有能力进行实地操作,而且了解工程建设知识,是一种复合型交叉类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及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尽快地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专业化的标准方法。所以,在城建档案的培训工作当中,对城建档案的业务人员需加大新知识理论应用、新技术设备和新方法的培养以及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知识运用建设培训。增强业务人员对现代化知识技术的掌握运用,不断提高整体队伍的知识水平及业务能力,增强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素质,树立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合作团结、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风貌。

推进城建建设信息化,加大收集管理地下管线和重要工程

积极推进城市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力争将城建档案馆设置为城市的建设信息中心。城建档案信息的资源管理是一个城市所有建设中最为集中、全面和丰富实用的信息宝库,经过一个很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才可以形成一定规模。档案馆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信息、技术人员优势,开展创造性工作。加强地下管线的档案信息收集与管理,努力将城建档案馆建设成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中心。加强各种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作为城建档案馆重要内容。加强两个方面工作:一加强管线档案管理机制建设,将各种管线的建设档案信息都收集进馆;二加强管线的档案信息管理,使管线档案信息力争得到最充足开发利用。大力加强对城市建设中重要工程、重要数据的收集,将城建档案馆建设成为城市建设重要数据备份中心。城建档案部门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重要工程档案的收集管理,包括重点建筑、管线、人防、防洪、军事等工程的档案收集管理。在集中管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数字化,特别是对结构、消防、能源供给、给排水及各种流向等内容进行高效数字化管理,确保紧急状态下能够及时提供使用;二是加强与政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机构的合作,严格执行有关安全保密规定,做好重点档案备份安全保管工作,建立紧急情况下重要工程档案的利用机制都和受损恢复机制;三是加强对重点工程档案的研究分析,提高重要工程档案研究利用能力和水平,培养相关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制定应急预案和抢救方案提供服务。

档案法论文范文2

人事档案是人事管理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一个人成长经历的记载,有原始材料和历史证件组成,它记录了一个人的个人经历、德才表现及发展过程。它服务于本单位的组织人事工作,服务于当事人。高校人事档案作为教职工的重要履历资料,既是学校各级部门考察提拔干部的重要凭证,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是改革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

1.1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工作的重要依据

新时期的高校人事制度要求组织及领导能够“知人善任”,这就要求组织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能够善于了解人、使用人和培育人,做到选贤举能。因此,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要全面了解其历史经历,以能够是学校的人事制度更加科学地制定。而人事档案中记载着一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政策水平、组织活动能力、学历知识水平、业务技术专长、家庭社会关系和身体健康状况等。查阅一个人的人事档案就能够对被查阅者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上级组织只有将一个人的现实表现与历史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全面的了解他,以能够在日后的任用中扬长避短,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完善学校的人事制度。

1.2人事档案是维护个人权益和福利的法律信证

档案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学校中也是一样,教职工如果没有档案,很多手续就无法办理。随着学校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及退休后保险金的发放问题上,个人档案所记录的工龄、工资、待遇、职务、受保时间等都是最主要的依据,没有人事档案,社会保障与本人福利将受到影响。同时,在教职工的职称评定时,也需要档案作为信证,而职称的评定直接与教职工的收入挂钩。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能够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学校的建设中去,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2.文书档案对高校发展建设的服务作用

高校文书档案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校综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文书档案管理,不仅能够有助于健全文书处理工工作制度,提高公文质量,更有助于高校作风建设,提高高校工作效率。

2.1文书档案在高校发展建设中的助手作用

文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集散地,无论是上级下达指示、下级请示工作,平行业务联系,还是各部门人员查找资料,都要首先使用文书档案。文书档案作为高校信息传递的窗口,对高校各种工作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既可以收集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为行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及咨询服务,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又可以为各部门的人员起草文书、拟办、催办等工作提供资料和借鉴,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

2.2文书档案在高校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行政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作为行政工作的记录者,文书档案记录着学校各种行政工作的通知、公告、文件等重要信息,对于日后开展行政工作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行政人员可以通过查阅文书档案了解类似事件在历史中的处理方式,结合当前要求做出最佳的方案,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同时,文书档案的存在还可以对行政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约束,工作人员所做的任何工作都会在文书档案中有所记录,一旦出现违纪的现象便会在档案中有所记录,这样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也是一种监督,促使工作人员自觉地遵守规则,有利于高校和谐有序的发展。

3.基建档案在高校发展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的基建档案是高校建筑规划、建设、管理;旧房改造、功能变化;校区开发、基础建设的改建等的历史档案。高校中的基建档案是指在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和基本建设工程项目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标及声像载体材料等。这些档案是高校工程项目的历史凭证,是各种工程建设、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工程的依据,对校园规划、施工管理以及解决产权、经济纠纷等都有重要意义。

3.1基建档案在高校建设中的可以多次利用

基建档案承载了高校建设的大量信息,这这些信息的是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用集体智慧在实践中不断创造的成果,其中含有大量十分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重复利用的。例如:工程设计档案都是经过众多科技人员的设计,经过实际施工的考验,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成果,在以后工程中有相似的设计时,重复利用可以减少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而且是提高设计质量的最佳途径。

3.2基建档案是高校建设的历史凭证

在众多的基建材料中有很多具有依据性的文件,例如基本建设工程项目任务书、建设书、批复报告、可行性研究、规划、征地、计划资料等,它们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事实情况。在对学校进行改造的时候,利用这些档案资料可以准确、迅速地完成改造任务,大量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开支。如果施工单位与学校发生分歧,这些档案资料可以为学校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以维护学校的利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4.设备档案在高校发展建设中的作用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大批引进学校,尤其是教学实验设备更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仪器。学校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引进这些设备需要大量资金,因此,管好用好这些设备显得尤为重要。设备档案的存在就为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行、维修、技术改造提供科学技术依据,减少因为档案缺失而造成的种种不便。设备档案可以为计划引进提供信息,为学校论证提供论据;为仪器设备使用把关,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为设备的维修、保养、技术改造提供有价值的技术依据,对学校的科学管理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5.教学档案在高校发展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教学档案是学校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状况的真实记录,是以文字、图表及声像等形式形成的历史记录材料,是反映和评价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具有保存价值。高校教学档案是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依据,它真实的记录了以往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集中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十分珍贵的材料,它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供宝贵的参考经验,使教学的改革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更加省时、省力;教学档案还具有重要的凭证作用,它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全体教职工的教学活动,为人们提供了无可置疑的证明材料和重要依据;教学档案还有为院校间相互交流学习提供可靠的交流资料,提供有效地利用;教学档案还是教学评估通过的保证,教学评估中的信息多取自教学档案,虽然教学档案本身没有在教学评估中单独设立条目,但评估指标体系的各个条目的评分标准都是以教学档案所反映的情况作为依据的。

档案法论文范文3

(一)档案袋(portfolio)评价起源

最初使用档案袋管理形式的是欧美的画家和摄影师,他们有选择地收集自己的作品向委托人展示。档案袋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档案袋所收集作品的创作者。在学习效果管理中引入这种评价方法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学生通过计划和反思学习过程而构建起来的有关学习过程信息的系统收集,旨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故此,这种档案袋可以称为“学习过程档案袋”。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档案袋中应当选择收集哪些信息资料,并无统一的标准。它可以包括各种资料,比如学习管理档案袋中可以包括学期初的学习计划、阶段性学结、课外自学资料、课堂互动过程记录、期末成果以及就学习问题与教师沟通的信件等。而且,档案袋不仅是学习材料的一个归集,同时也应该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学习方法的一个过程。

(二)档案袋评价的基本思路

档案袋评价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方式,在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教学评价手段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评价的重点由重“量”转向了重“质”;既重视学生学习成果也重视学习过程。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英语教学注重的是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就业之后能干什么,因此,每个学生档案袋的构建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展开,由每位学生自行构建自己的学习管理档案袋,期末交由任课教师评价成绩。档案袋在英语教学中的引入,使教学活动突破了课堂的限制,自主学习有了更新的意义。同时,在档案袋评价法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从档案袋的创建,到内容资料的充实,以及最后的成绩评定,教师的指导示、范和建议不可或缺。

二、档案袋评价法的具体实施

(一)档案袋的类型

过程型档案袋主要突出表现的是创作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或学习成果,从而达到了解该创作者在这段时期内的具体发展情况。作品型档案袋就是要集中表现出创作者为满足外界需求而开发的特定信息资料的汇集,目的在于表明该创作者达到了一定的实际水平,可用以获得资格证书或某种奖项;而展示型档案袋则是创作者个人最佳作品的归集,据此可以给予创作者一定时期内发展情况的一个总结性评价。这三种档案袋的构建原则都是在计划和总结的基础上收集过程中的不同信息资料,不同之处在于档案袋的目的、所收集资料的类型以及收集这些资料的具体方法等。需要强调的是,大部分档案袋的归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通常是几种类型的相互结合。从上述关于档案袋类型的阐述中可以发现构建档案袋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同的使用目的、不同的提交对象以及创作者不同的具体情况都会使档案袋的构建过程有所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档案袋的构建都服务于一定的目的,构建之前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由于我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主要可以按过程型档案袋来进行具体的构建。

(二)档案袋评定法的设计与实施

在学期初开始构建档案袋,向学生解释档案袋评价方法,将档案袋的构建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要求教师与学生同步构建教学档案袋,整个构建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在学期初告知学生本学期的教学规划和学习内容。

教学规划由教师撰写,并放入教师教学档案袋中。根据以下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能力水平撰写出本学期学习计划,将学习计划放入自己的学习评价档案袋中。工商管理专业英语的学习内容包括(1)书面教材和课外阅读资料(雷涯邻,JohnAParnell.工商管理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第2版;傅伟良.英文经济报刊精读.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教材的学习主要通过课堂讲解完成,课外阅读资料的学习由教师每周指定阅读文章学生课后完成。(2)课外听力练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听力水平自行选择听力材料,推荐CCTV-2的经济新闻和CCTV-9英语新闻。(3)课堂演讲(Oralpractice),按照学号轮流进行,每次课两位同学进行演讲,演讲内容不做限定,其余同学要求认真聆听,并提出问题。

2.要求学生将每周的学习活动资料放入档案袋。

具体包括:对书面教材每周一个教学单元的学结(summary)(此学结教师也要自行撰写并放入教学档案袋);每周所选听力资料或听力练习记录一次;每周轮流做演讲(oralpractice)的同学所用的演讲材料。

3.撰写期末总结,放入档案袋。

学习期末,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期初所制定的学习计划,结合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撰写期末总结,内容应包括本学期学到的主要知识和取得的进步,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欠缺和不足。此总结要求教师与学生同步撰写,并放入各自档案袋中。

4.根据所构建档案内容的完整性和学习目标实现程度来评。

期末由教师制定档案袋评价标准,并进行成绩评定。由于对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的评定具有一定主观性,因此最终成绩的评价以档案袋内容的完整性为主。在档案袋的构建过程中,学生除了放入教师所要求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成果之外,也可将学习过程与教师和同学互动的学习心得体会加入,以备日后的查阅和学习,同时也可体现出档案袋的个体创新之处。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不尽相同,有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继续深造,有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毕业就业;同时,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尽相同;因此,在学期初进行学习计划的撰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出其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教师也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为其布置恰当的书面作业(在指定阅读材料时可以有针对性的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阅读文章),并在考核时一并考虑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给予成绩评定。

三、结束语

档案法论文范文4

转变观念

数字化管理首先冲击的是我们的思想观念。通过实现观念的转变,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建档案管理方式,才能在工作中抓住机遇,走出城建档案管理新路子。我们经历了城建档案工作从依靠经济行政手段向依法管理的转变,档案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的转变,档案管理手段由手工向技术的转变,档案服务由单一向综合型服务转变。思想观念转变了,就能推进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转变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

在新的管理形式下,工作中心从过去单一的建设传统纸质档案馆,转变为建立一个多元化的、适应发展需求的数字城建档案馆,建立一个城建档案信息集散中心。建立一个具备数字化档案的管理能力,具备数字化信息的处理能力,具备数字化信息的传输能力的数字城建档案馆成为当前城建档案馆的工作目标。

保障技术人员的需求

数字化管理需要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信息系统开发,对人员素质的需要发生极大改变。尤其是存储介质的不断变化,在同等设备的情况下,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档案工作者的操作技术,每个环节的技术问题都会影响到工作的进度。综合性人才的需求,特别是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城建档案馆要从对档案馆人员需求的多样性、变化性出发,建立培养高素质人才机制,从根本上保证数字化的管理的顺利实施。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并行是走向数字化管理必经的一个阶段,全国城建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发展迅速,但仍是针对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处理,接收、管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档案才刚刚起步,在电子文件管理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未解决之前,实行二元并存的管理方式在实践仍要不断发展完善。城建档案信息数字化就是把纸质档案通过扫描、录入信息到计算机数据库中,以计算机存储城建档案信息。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只有在有了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规划好城建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之路,为今后的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打好基础。所以,新管理方式将通过自动化管理手段,实现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程序的目的;通过管理内容数字化,整合档案信息,优化信息源,实现业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最大开发利用,实现对档案实体的保护。通过网络化服务,达到适应市场需求,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档案法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档案服务;创新;原因;策略

0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环境日渐成熟,公共服务不断深化,新媒体已跃升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流形态,日益成为大数据时代公众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不二选择。所谓新媒体,“一般是指最近20年内围绕互联网、手机应用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形态”[1],即“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等网络渠道链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实现用户信息交流传播的媒体形态”[2]。由此可见,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它是一种“数字信息支撑下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3]。因此,学界和业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必须具备数字化、网络化这两大基础要素,并充分体现公众参与、互动共享等基本特点。纵观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不难发现,新媒体是数字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来数字资源的激增,而且新媒体时代数字资源与公众间的联系将变得前所未有地紧密。因此,2016年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在第十八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旨报告中再次对“数字档案资源”这一概念进行了描述,他指出:“所谓数字档案资源是指办公自动化条件下形成的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的数字档案资源和档案馆(室)藏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档案资源。”[4]在实际工作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档案数字资源建设不断推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各档案部门都在信息化过程中积累大量的数字档案资源;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档案部门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真实、可靠,是社会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必然对数字档案服务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1综述

为系统梳理新媒体时代档案研究的总体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新媒体+档案”为关键词展开搜索,共得到相关文章1144篇。其中,最早将新媒体与档案工作相结合进行相关研究的论文是2010年钟立扬发表于《浙江档案》上的《新媒体技术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的创新路径》一文。此后,相关研究逐年增多,特别是2016年以后迅速增加,2018年、2019年达到研究峰值,每年有近200篇的文章发表量,其后略有减少,但文章的发表量均在每年150篇以上。可见,将新媒体与档案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已成为近年档案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这一论题的研究成果,笔者以“新媒体+数字档案服务”进行检索,发现结果极少,并不能反映这一论题的研究现状。于是分别以“新媒体+档案信息”、“新媒体+数字档案”进行检索,再从“服务”、“利用”、“开发”等方面进行筛选,发现现阶段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资源建设、开发、利用服务等研究方面。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资源建设与开发研究,如2018年河北大学许云龙的硕士论文《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开发研究》,论文主要从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原则、模式、形态,关键要素、开发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以及2017年陈晓晖、赵屹发表于《中国档案》的《新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自助服务的内容与实现》,2022年罗宝勇、崔旋发表于《北京档案》的《基于5W传播模式的档案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研究》等。以及资源策略研究,如2017年周耀林等发表于《档案与建设》的《档案机构微信平台资源建设策略探析———基于典型平台的推文内容分析》,文章主要从特色资源建设、资源呈现形式和资源价值挖掘三方面提出档案机构新媒体应用的建设策略。及其同年发表于《中国档案》的《面向公众需求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2021年上海师范大学顾铃的硕士论文《微服务环境下的档案文化传播研究》等。还有档案建设研究,如2016年赵跃发表于《档案学通讯》的《挑战与应对:我国政务新媒体文件归档若干问题思考》,文章从文件属性与价值属性、文件管理政策法规、政务文件管理自觉三方面归纳了政务新媒体信息的归档动因,认为政府机构和记忆机构是归档的两大主体,并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探讨新媒体类型的选择、归档文件及其背景信息的选择等问题。以及2017年段立琳发表于《中国档案》的《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公布流程设计》等。实证研究,如2016年刘英捷、王芹发表于《档案学研究》的《档案政务新媒体应用研究》,2017年叶楚健发表于《档案学研究》的《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生产研究———以浙江省档案馆为例》等;此外,还有与社会记忆、数字记忆相关的研究内容。如2018年丁华东、张燕发表于《档案学通讯》的《论新媒体传播与档案记忆的意义再生产》,文章将意义再生产作为档案记忆传承的核心,从新媒体传播角度论述档案记忆的意义再生产的途径,即从主体维度、客体维度、关系维度、中介维度四方面构建起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新媒体传播方略。以及2021年上海大学张燕的博士论文《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等。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这一论题现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的建设与开发研究”是与其联系最为紧密的论题。虽然这一论题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绝大多数都是相对独立的研究文章,目前尚未有相关博士论文出现,硕士论文也比较少,由此可见,这一论题仍需得到大家的持续关注,需开展更为系统、深入、多方位的研究。在完成对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相关研究的梳理后,应结合我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现状继续深入探讨。这样就不难发现,现阶段各档案机构虽都在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字档案资源。但具体到数字档案服务领域,服务方式被动单一、与公众需求契合度差等问题始终制约着档案价值的充分发挥,这种不足在新媒体环境下将会更为突显。本文拟从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档案数字服务的需求出发,分析目前数字档案服务与公众需求存在的差距及形成矛盾的原因,并据此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策略。

2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驱动因素

新媒体借助Web2.0技术为公众营造一种去中心化的全新的信息传播理念,在此环境下的公共服务必然以数字化为基础,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各种功能、形态与渠道,不断地向一种实时参与、平等互动、信息共享的趋势迈进。反观目前的数字档案服务,无论是从服务理念、内容、还是方式上都与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数字服务的期待相去甚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1数字档案服务的理念滞后

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服务的理念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媒体颠覆以往信息内容的所有者、生产者在数字服务中的中心地位,带来传播结构扁平化,生产者与用户身份的模糊化等一系列变化,这时数字服务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双向互动协作、信息实时反馈的全新理念。反观目前的数字档案服务,却仍沿袭着馆藏决定服务的被动服务的理念。虽然传统的纸质馆藏经过数字化以后,利用的便捷度大大提高,但在整个过程中,档案部门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数字档案服务的内容与方式,公众的档案需求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参与度也极低。由此可见,目前的数字档案服务仍停留在数字化阶段,并未真正从新媒体的特点出发,构建起符合数字时代特征的全新的数字档案服务理念;

2.2数字档案服务的方式单一、功能不足

随着档案数字资源建设的不断推进,档案部门纷纷建立起各自的门户网站,在新媒体环境下,许多档案部门也注册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这使得数字档案服务的平台越来越丰富。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字档案服务的方式依旧非常单一,且功能不足。因为纵观这些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不难发现,它们虽然形式繁多,但服务方式仍停留在用户浏览或留言等较低功能的层次,即使有信息推送服务也缺乏针对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的考量。这些数字档案服务的方式与功能与新媒体环境下多元互动、便捷交流的要求相去甚远。究其原因是由于现阶段的数字档案服务的定位更多的仅是为满足档案部门自身宣传的需要,而并非面向用户问题的解决。可见,档案部门虽紧跟新媒体时代的步伐,开辟档案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数字服务途径,但始终未从根本上真正将数字档案服务作为档案利用的首选方式;

2.3档案数字资源的内容与公众档案需求存在差距

档案数字资源内容与公众档案需求的矛盾在新媒体环境下更为凸显。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档案数字资源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目前档案数字资源建设仍停留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阶段,档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档案部门重要活动的新闻、重要档案的展示等仍是新媒体环境下可获得的档案数字资源的主体,而那些关系民生的、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档案数字资源则非常匮乏。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档案的种类还是内容都未得到与时俱进地有效拓展;另一方面无论是档案部门与档案部门间,还是档案部门与其它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非常严重,这使得跨地区、跨部门进行档案查询难以实现,从而加深档案数字资源与公众档案需求满足间的鸿沟。

3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实现策略

新媒体在信息获取、处理等方面的新特点,必将带来数字档案服务的不断创新与变革,这是档案工作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如杭州等地的房产档案自助查档,上海的民生档案“就地查询,跨馆出证”,浙江电子诉讼档案自助查询等都是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有益尝试。可见,只有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提升数字档案服务创新水平,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公众对档案利用服务的需求。

3.1变革服务理念

服务理念的变革是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数字档案服务的前提。服务理念直接关系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的方式选择和效果实现。众所周知,档案不仅具有凭证价值,更是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由于新媒体强调对公众话语权和参与权的尊重,这就要求档案部门转变“馆藏决定服务”被动服务的理念,实现公众“求证”和“求知”两种需求的有机结合,开展主动服务。这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在服务内容上,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在不断拓展馆藏的同时,实现档案数字资源的深度开发,使之能“有效解构档案公共服务职能”[5],“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6];另一方面,在服务方式的选择上,要发挥新媒体信息获取途径多样化,信息处理便捷、迅速等多方面的优势,在便捷沟通、多元交互等方面不断提升数字档案的服务水平;

3.2加强数字档案资源建设

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是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各项服务创新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档案馆馆藏在数量上存在亏负差、质量上存在盈余差[7]。主要表现在馆藏档案类型单一,档案数字化质量参差不齐,数字档案资源同质化严重等方面。因此,要建设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数字档案资源就必须从调整馆藏结构,优化数字资源方面入手。一是要拓展档案收集途径,丰富档案种类。新媒体时代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不仅是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更要求深入研究新媒体的特点,将数字档案资源的收集范围拓展至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途径;二是加强数字档案的归档标准建设,提高数字档案质量。网络信息具有海量的特点,且途径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现有的归档标准必然不能完全适应对网络信息进行鉴定、归档的需求。因此,要针对新媒体时代数字档案的新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数字档案归档标准,提高归档档案的质量;三是用户导向,加强数字档案资源开发工作。面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利用多样化和便捷化的需求,数字档案资源开发必须关注用户需求,特别是潜在需求的有效引导表达,注重潜在用户的挖掘。通过引入良好的反馈机制,适时调整数字档案资源开发的内容与方向;

3.3搭建新媒体平台

搭建新媒体平台是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重要手段。这对人、财、物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做到差异化开发。新媒体平台的搭建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差异化发展、才能有效吸引公众,形成兴趣社区,实现平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建立健全新媒体平台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为数字档案服务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创新服务方式,保障数字档案利用的多元化发展。新媒体时代,档案的形成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因此,要利用新媒体及时、高效、易操作等优势,激发公众多层次、个性化的档案需求,使档案真正贴近公众,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第四,提升档案人的信息素养。新媒体时代的档案人不仅要有扎实的档案专业知识,更要有信息资源的组织能力、整合能力,成为连接公众与档案资源的桥梁。

4结语

档案法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治理体系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实践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也是广大教职员工在科研、教学、管理、生产中的宝贵财富,更是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原始文件,真实反映了高校工作的面貌与特色,也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轨迹。正因如此,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蕴藏的价值性也凸显于此。一是有利于高校领导的决策能力,档案中记录了学生、教职员工、行政人员等前人的认识,包括了教学、党政、个人信息等信息,高校领导可根据真实的数据,对各项事宜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二是作为处理各项问题的凭证,档案是记录过去工作的原始记录,在面对伪造学历证明等问题,可通过查阅学籍档案、毕业生、校友等相关信息,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三是可作为宣传教育的素材,档案详细并真实地记录了教育事业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发展历程,对广大师生、校外人员具有强力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任务,完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创新与运营体系是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挑战

高校档案管理是二级分院真实记录各项工作的重要文件。目前,随着教育发展及档案管理在社会上的极大重视,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正有序进行着,但在面对传统档案管理的问题上,它在革新中也暴露出许多弊端。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高校档案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意识薄弱现象。目前,高等院校对档案管理工作还不够重视,将高校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放在首位,忽视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也尚未厘清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所在,这就造成了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较少,在面对紧急寻找资料、简单的文档装订、整理、档案设备问题上,高校档案管理者手足无措的现象成为了工作常态,最终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工作不规范、资料不完善等问题。高校档案整理不规范,资料收集不健全现象。档案管理的过程在于收集资料,没有收集就谈不上利用、保存。因此,高校档案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归纳、鉴定、利用的过程。当前,普通高等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管理能力、专业水平还属于较为低下的标准,对于档案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无法胜任,有时因为自身的懒惰还将管理任务一拖再拖,最终导致档案管理不够全面以及规范。同时,尽管当前各大高校均有档案管理工作室,保存着庞大的档案资料,但由于管理的不规范,出现了对高校师生的档案资料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由此可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提高档案管理的利用率、完善档案管理的服务意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高校管理工作者综合素质低下、人员结构不合理现象。高等院校对档案管理的标准性、规范化、系统性的欠缺。因此,高校对档案管理工作人才的吸纳度不够,从而导致档案管理者的素质得不到应有的保证。高校档案管理者时常面对的对象是教职工或者学生,由于就职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学历普遍偏低,在面对不同咨询人群的态度也跟着变化,在面对教职工时,档案管理者常常因为同事、熟人的心理状态对咨询对象谦谦有礼、耐心解答,但在面对学生时,总是摆出一副经验老手、高高在上的心理,让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鸿沟越发明显,最终导致高校档案管理的服务水平难以提高。同时,就目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年纪上看,大部分管理者年龄偏大,对互联网技术、Word、Excel等现代化办公软件不能熟练运用,人员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较差,阻碍了高校档案管理的质量基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高校的教学水平、管理能力、学校特色。就当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来看,相比之前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确实还存在许多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革新任务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功夫上,还要扎根于问题源头,正视档案管理工作的处境,以便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建设,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

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在第12届国际档案大会中讲到“没有档案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1]。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活动、教育事业等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档案不仅是高校历史和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高校历史与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社会的发展朝着多元化、个性化、终身化的趋势发展,这就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僵硬化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造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上已经无法适应现存档案的匹配工作,这已成为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应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道路,必须用创新打破传统管理策略的束缚,采用一种新的态度或者新的眼光去看待档案管理问题,使其能够逐渐地适应新时展的需求。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培养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更新档案管理手段。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档案实施创新的路径。首先,要正视档案管理工作由过去向未来的转变。曾经的档案管理工作注重于历史的资料凭证以及查阅、考察等功能,现在的档案管理已经不再运用单一的历史凭证作为主要依据,而是查阅、查看、查找更多有效的信息资料,作为个人未来发展的文件;其次,从保存、收藏的档案管理转变为共享、开放的档案管理。过去由于档案具有原始性、本土性、独有性的特点,让档案一直处于封闭式的馆藏中,造成流通性欠缺的局势。如今,随着人们对档案管理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档案作为个人信息的宝贵凭证,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越发重要,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档案文件的日益繁杂,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手段开始在各高校中运用,它不仅拓宽了档案管理的内容,还开启了档案管理模式的新交流。在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下,知识管理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促成了科研与教学档案的发展;最后,对档案资料进行规范的整理、筛选、归纳、汇编,提供微笑服务。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将教学资料、科研成果、学生信息等一系列内容进行整理与归纳。为此,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应紧紧围绕创新的变革理念,为学校提供有效、有价值的高质量服务。推进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现代化建设。高校档案是大学文化、教学特色传承的桥梁和纽带,有着“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的历史宝贵遗产[2]。通过对档案的详细探索,从中不仅可以得知大学文化的历史与全部内容,还能够将优秀的科研活动、教学成果得以传承与延续。因此,档案管理工作所承担的责任也十分明显。档案的产生、整理、归纳的过程应该根据档案法规、管理标准实施科学化的管理,确保每个档案管理工作的负责范围,让档案管理工作者在每一环节、每一领域中承担起自己相应的责任。同时,为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每个环节能够相应地连接起来,要有针对性、规范化地对档案进行整理分类,积极完善管理工作体系,从而形成档案信息的实用性与权威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创新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既是高校档案管理者着眼于图书、档案、信息总结、报表、图标等显现能力,又是着眼于个人技巧、知识储备、想象意识等隐性能力,将其能力不断挖掘与发挥,才能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培养档案管理者的创新能力,必须加强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制定严格、规范的业务考核标准,建设奖罚机制,并将其连接年终奖以及职称晋升;另一方面加强管理者的培训工作,从学历教育型逐步转为岗位实践型,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对档案管理者进行专业培训,既能使他们系统掌握管理技能,又能提高管理者的服务素质,最终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迈向新的台阶。高校档案管理是关系到全体师生、学校特色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各高校必须重视档案管理工作。针对传统的管理策略,在新时展的进程中必然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因此,要想完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就务必对其进行革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以创新为依托,运用合理、科学的方式与方法,才能有效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实现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的巨大转变,最终形成良好的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环境。

三、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运用机制

实践证明,任何高校档案管理是否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是否满足高校内各项工作以及社会开发的各项信息资源,对高校档案的运用机制起着关键作用。高校档案的运用机制与国家、单位、企业运用的意义大致一样,如若尚未按照档案法律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运用机制,配置相应的物质设施,配备相符合的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工作任务也就很难得到进展。为此,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即集中运用机制、分散运用机制、集中分散集合式运用机制,以保证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集中运用机制是指在高校档案馆或者综合档案室中对档案采用统一管理的方式。就规章制度而言,高校档案管理应当根据现有的档案管理法为参考依据。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制定高校档案管理的相关准则,突出管理档案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推动高校档案管理的快速运转。就档案管理设置而言,集中运用的机制一般会选择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不依附于其他部门,用高校档案部门进行直接管理。就管理人员而言,集中运用机制需要具备专业的管理团队,负责高校所有档案资源的收集、归纳、管理、利用等各个环节。同时,“高校档案馆的工作属于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工作,并融入了服务领域的理念。”[3]这也就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对管理人员的选择中,注重选择专业能力较强、综合素养较高的群体。集中运用机制适用于高校历史悠久、办学规模较大的高等院校,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减少管理工作的成本,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这正是因为档案管理工作交给了专业的管理团队,且有专职的人员对每个工作环节进行了合理安排,让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降低成本,进一步促成了高校档案的利用率。二是有利于档案保证的完整性。在集中运用机制下,档案如何保存、收藏有了一定的标准,对档案的安全性保障上有了一定的便利,同时也能保证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三是为管理人员提供了便利性。这正是因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分配上做到了一人一领域、一人一模块的管理方式,合理的分配既保证了管理的质量,也保证了管理的便利性。

(二)分散运用机制即采用分散管理的方式。相比较集中运用机制而言,分散运用机制是通过高校按照各个部门或者院系对档案信息分别采取管理与保存的方式。根据档案的类别上交给不同档案部门进行管理。例如学生档案就由学生管理处进行管理,教师科研档案就移交给科研处进行管理。就管理人员而言,分散运用机制的管理人员大部分为兼职人员,他们在其他岗位上还要负责很多工作,大部分人员尚未接受专业的管理技能,业务水平较为低下。就管理制度而言,由于分散的运用机制,这也间接造成各个部门的规章制度很难达成一致,为后期档案的统计、整理、利用上带来诸多不便。这类运用机制并不是没有优点,诸如在部门间的交接、管理、出错率上提供了便利性。

(三)集中、分散机制在运用中各有利弊。集中分散集合式运用机制凸显了两者的特点,规避了两者的弊端。在这种运用机制上,档案管理工作主要由专门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但在具体实践中又将档案的类别进行了分类,由日常部门进行管理,例如对于档案形成的统计工作、负责门类交给专业的管理机构进行交接,对于超过一定年限的档案,由人员整理、归纳后交接给档案管理机构,这就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出档案资源的全部价值。综上所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高校教学特色、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涌入,我们已经大踏步迈入到新时代,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的观念与方法已经不适应于现在的发展趋势。因此,档案管理必须在创新与运用上进行革新,以确保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郭泉.对档案的哲学思考——兼论建构档案哲学的逻辑起点[J].档案与建设,1998(3):16-18.

[2]李松龄,皇史宬.明清皇家档案库[J].北京档案,2012(4):8-11,52.

档案法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治理体系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实践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也是广大教职员工在科研、教学、管理、生产中的宝贵财富,更是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原始文件,真实反映了高校工作的面貌与特色,也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轨迹。正因如此,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蕴藏的价值性也凸显于此。一是有利于高校领导的决策能力,档案中记录了学生、教职员工、行政人员等前人的认识,包括了教学、党政、个人信息等信息,高校领导可根据真实的数据,对各项事宜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二是作为处理各项问题的凭证,档案是记录过去工作的原始记录,在面对伪造学历证明等问题,可通过查阅学籍档案、毕业生、校友等相关信息,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三是可作为宣传教育的素材,档案详细并真实地记录了教育事业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发展历程,对广大师生、校外人员具有强力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任务,完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创新与运营体系是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挑战

高校档案管理是二级分院真实记录各项工作的重要文件。目前,随着教育发展及档案管理在社会上的极大重视,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正有序进行着,但在面对传统档案管理的问题上,它在革新中也暴露出许多弊端。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高校档案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意识薄弱现象。目前,高等院校对档案管理工作还不够重视,将高校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放在首位,忽视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也尚未厘清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所在,这就造成了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较少,在面对紧急寻找资料、简单的文档装订、整理、档案设备问题上,高校档案管理者手足无措的现象成为了工作常态,最终导致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工作不规范、资料不完善等问题。高校档案整理不规范,资料收集不健全现象。档案管理的过程在于收集资料,没有收集就谈不上利用、保存。因此,高校档案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归纳、鉴定、利用的过程。当前,普通高等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管理能力、专业水平还属于较为低下的标准,对于档案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无法胜任,有时因为自身的懒惰还将管理任务一拖再拖,最终导致档案管理不够全面以及规范。同时,尽管当前各大高校均有档案管理工作室,保存着庞大的档案资料,但由于管理的不规范,出现了对高校师生的档案资料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由此可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提高档案管理的利用率、完善档案管理的服务意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高校管理工作者综合素质低下、人员结构不合理现象。高等院校对档案管理的标准性、规范化、系统性的欠缺。因此,高校对档案管理工作人才的吸纳度不够,从而导致档案管理者的素质得不到应有的保证。高校档案管理者时常面对的对象是教职工或者学生,由于就职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学历普遍偏低,在面对不同咨询人群的态度也跟着变化,在面对教职工时,档案管理者常常因为同事、熟人的心理状态对咨询对象谦谦有礼、耐心解答,但在面对学生时,总是摆出一副经验老手、高高在上的心理,让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鸿沟越发明显,最终导致高校档案管理的服务水平难以提高。同时,就目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年纪上看,大部分管理者年龄偏大,对互联网技术、Word、Excel等现代化办公软件不能熟练运用,人员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较差,阻碍了高校档案管理的质量基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高校的教学水平、管理能力、学校特色。就当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来看,相比之前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确实还存在许多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革新任务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功夫上,还要扎根于问题源头,正视档案管理工作的处境,以便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建设,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

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在第12届国际档案大会中讲到“没有档案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1]。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活动、教育事业等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档案不仅是高校历史和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高校历史与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社会的发展朝着多元化、个性化、终身化的趋势发展,这就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僵硬化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造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上已经无法适应现存档案的匹配工作,这已成为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应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道路,必须用创新打破传统管理策略的束缚,采用一种新的态度或者新的眼光去看待档案管理问题,使其能够逐渐地适应新时展的需求。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培养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更新档案管理手段。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档案实施创新的路径。首先,要正视档案管理工作由过去向未来的转变。曾经的档案管理工作注重于历史的资料凭证以及查阅、考察等功能,现在的档案管理已经不再运用单一的历史凭证作为主要依据,而是查阅、查看、查找更多有效的信息资料,作为个人未来发展的文件;其次,从保存、收藏的档案管理转变为共享、开放的档案管理。过去由于档案具有原始性、本土性、独有性的特点,让档案一直处于封闭式的馆藏中,造成流通性欠缺的局势。如今,随着人们对档案管理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档案作为个人信息的宝贵凭证,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越发重要,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档案文件的日益繁杂,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手段开始在各高校中运用,它不仅拓宽了档案管理的内容,还开启了档案管理模式的新交流。在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下,知识管理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促成了科研与教学档案的发展;最后,对档案资料进行规范的整理、筛选、归纳、汇编,提供微笑服务。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将教学资料、科研成果、学生信息等一系列内容进行整理与归纳。为此,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应紧紧围绕创新的变革理念,为学校提供有效、有价值的高质量服务。推进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现代化建设。高校档案是大学文化、教学特色传承的桥梁和纽带,有着“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的历史宝贵遗产[2]。通过对档案的详细探索,从中不仅可以得知大学文化的历史与全部内容,还能够将优秀的科研活动、教学成果得以传承与延续。因此,档案管理工作所承担的责任也十分明显。档案的产生、整理、归纳的过程应该根据档案法规、管理标准实施科学化的管理,确保每个档案管理工作的负责范围,让档案管理工作者在每一环节、每一领域中承担起自己相应的责任。同时,为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每个环节能够相应地连接起来,要有针对性、规范化地对档案进行整理分类,积极完善管理工作体系,从而形成档案信息的实用性与权威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创新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既是高校档案管理者着眼于图书、档案、信息总结、报表、图标等显现能力,又是着眼于个人技巧、知识储备、想象意识等隐性能力,将其能力不断挖掘与发挥,才能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培养档案管理者的创新能力,必须加强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制定严格、规范的业务考核标准,建设奖罚机制,并将其连接年终奖以及职称晋升;另一方面加强管理者的培训工作,从学历教育型逐步转为岗位实践型,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对档案管理者进行专业培训,既能使他们系统掌握管理技能,又能提高管理者的服务素质,最终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迈向新的台阶。高校档案管理是关系到全体师生、学校特色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各高校必须重视档案管理工作。针对传统的管理策略,在新时展的进程中必然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因此,要想完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就务必对其进行革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以创新为依托,运用合理、科学的方式与方法,才能有效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实现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的巨大转变,最终形成良好的高校档案管理生态环境。

三、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运用机制

实践证明,任何高校档案管理是否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是否满足高校内各项工作以及社会开发的各项信息资源,对高校档案的运用机制起着关键作用。高校档案的运用机制与国家、单位、企业运用的意义大致一样,如若尚未按照档案法律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运用机制,配置相应的物质设施,配备相符合的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工作任务也就很难得到进展。为此,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即集中运用机制、分散运用机制、集中分散集合式运用机制,以保证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集中运用机制是指在高校档案馆或者综合档案室中对档案采用统一管理的方式。就规章制度而言,高校档案管理应当根据现有的档案管理法为参考依据。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制定高校档案管理的相关准则,突出管理档案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推动高校档案管理的快速运转。就档案管理设置而言,集中运用的机制一般会选择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不依附于其他部门,用高校档案部门进行直接管理。就管理人员而言,集中运用机制需要具备专业的管理团队,负责高校所有档案资源的收集、归纳、管理、利用等各个环节。同时,“高校档案馆的工作属于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工作,并融入了服务领域的理念。”[3]这也就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对管理人员的选择中,注重选择专业能力较强、综合素养较高的群体。集中运用机制适用于高校历史悠久、办学规模较大的高等院校,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减少管理工作的成本,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这正是因为档案管理工作交给了专业的管理团队,且有专职的人员对每个工作环节进行了合理安排,让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降低成本,进一步促成了高校档案的利用率。二是有利于档案保证的完整性。在集中运用机制下,档案如何保存、收藏有了一定的标准,对档案的安全性保障上有了一定的便利,同时也能保证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三是为管理人员提供了便利性。这正是因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分配上做到了一人一领域、一人一模块的管理方式,合理的分配既保证了管理的质量,也保证了管理的便利性。

(二)分散运用机制即采用分散管理的方式。相比较集中运用机制而言,分散运用机制是通过高校按照各个部门或者院系对档案信息分别采取管理与保存的方式。根据档案的类别上交给不同档案部门进行管理。例如学生档案就由学生管理处进行管理,教师科研档案就移交给科研处进行管理。就管理人员而言,分散运用机制的管理人员大部分为兼职人员,他们在其他岗位上还要负责很多工作,大部分人员尚未接受专业的管理技能,业务水平较为低下。就管理制度而言,由于分散的运用机制,这也间接造成各个部门的规章制度很难达成一致,为后期档案的统计、整理、利用上带来诸多不便。这类运用机制并不是没有优点,诸如在部门间的交接、管理、出错率上提供了便利性。

(三)集中、分散机制在运用中各有利弊。集中分散集合式运用机制凸显了两者的特点,规避了两者的弊端。在这种运用机制上,档案管理工作主要由专门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但在具体实践中又将档案的类别进行了分类,由日常部门进行管理,例如对于档案形成的统计工作、负责门类交给专业的管理机构进行交接,对于超过一定年限的档案,由人员整理、归纳后交接给档案管理机构,这就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出档案资源的全部价值。综上所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高校教学特色、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涌入,我们已经大踏步迈入到新时代,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的观念与方法已经不适应于现在的发展趋势。因此,档案管理必须在创新与运用上进行革新,以确保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郭泉.对档案的哲学思考——兼论建构档案哲学的逻辑起点[J].档案与建设,1998(3):16-18.

[2]李松龄,皇史宬.明清皇家档案库[J].北京档案,2012(4):8-11,52.

档案法论文范文8

1.基层食药监部门人事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少经验不足

由于药监部门存在成立时间短,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现状。基层单位普遍没有配备专门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或专职档案员,基本上都是由人教部门的人兼职管理,由于专业不对口专业培训时间又短,因此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再加上档案管理手段的滞后,大多数采取的是原始手工操作方法,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不高,容易造成档案材料归档不及时、资料收集不完整等问题。从而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的实质效果和应有水平。

2.人事档案的内容分类材料归类管理问题有待提升

首先,由于人事档案本身的特殊性具有材料来源广泛、名目繁多、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等的特点,从而容易出现档案材料分散、无序等问题,给人事档案的内容分类及材料归类管理造成一定影响。其次,目前基层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主要还是掌握干部的履历、学历、考核鉴定、党团材料等,但对工作绩效、奖励、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汇报及总结、个人检查材料以及图片、声像资料等电子档案缺乏有效收集整理,或者是分散收集缺乏整合归纳。

3.人事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基层食药监部门的档案电子化管理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仍习惯于手工操作,面对手头上现有的一些管理资源系统软件也只是将个人基本情况、档案目录等材料进行简单录入。对干部在工作生活中形成的原件如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的论文、报告、科研成果、著作等内容都不予以收录。使得在人事档案的跨单位利用中实用性不强,仍然必须提供纸质档案材料,无纸化阅读档案基本没有实施。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实际工作效率。再加上基层部门在档案管理上的经费支出不足也导致人事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程度较低等问题。

4.人事档案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基层食药监部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重管理、轻利用的现象。干部人事档案是组织上知人善任、选贤举能的依据之一,为基层食药监部门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真实可靠的材料。低效利用致使人事档案不能在为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了解人选拔人和使用人的工作中充分的发挥作用。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将时间精力用于档案的接收、收集、审核、分类、排序、编目、技术加工和装订成卷等整理以及防火、防蛀、防霉变等仓库保管工作上,却忽略了档案的开发利用。因为缺乏对人事档案材料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研究,没有很好的建立完善的人事记录及人才技能库,无法充分掌握区域范围内的人才信息,因此难以为人事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专业支持。同时一直以来人事档案具有规范性强保密性高的特点,使得此项管理工作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外界很少并很难了解,也是影响人事档案低效利用的因素之一。

二、加强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管理创新的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系统化制度化管理

部门领导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档案工作,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是单位内部管理水平高低、运转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事档案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涵盖人事部门及其他非人事部门。要求单位各部门都要重视和参与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来,保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与食药监部门的行政执法、日常监管等各项工作保持同步。一是可以通过召开专题会议、举办人事档案法规知识测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宣传《档案法》、《档案管理条例》等相关档案知识,使每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都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人事档案是一种特殊的、宝贵的信息资源。二是加大对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充分给予人员、制度以及经费的保证,不断改善人事档案管理条件和设施。三是建立健全人事档案制度化管理。制定并完善基层食药监局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比如人事档案计算机管理制度、收集归档及人事档案转进转出等一系列工作细则,做到明确职责规范操作,使档案工作朝着程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确保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长效运行。

2.实行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为保证人事档案工作能适用新形势下食药监的改革发展要求,提高现有档案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与服务水平就成了当务之急。实行继续教育培训是逐步提高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首先加强与当地档案局的沟通联系,定期组织业务培训。邀请专业学者开展专题讲座,聘请技术能力强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对基层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手把手操作培训。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与开设了档案管理专业相关的教育机构,尤其是那些在档案管理专业领域比较突出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灵活运用整体培训、个人培训和轮岗培训将结合的形式,定期安排基层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参观学习,接受系统、正规的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培训。在系统内部,定期举行业务知识比拼形成一种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荣的竞争氛围,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还要鼓励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去考取档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带动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3.改善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

在人事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中,基础硬件设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基层部门领导要提高认识加强重视,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安排人事档案管理办公场所时,需要仔细考虑档案用房的各项要求,做到库房、阅档室、办公室“三分开”。建立稳固的防火、防潮专用档案库房。购置铁质的档案柜或新型的专用档案密集架,以便节约和合理利用空间。库房内应设置必要的空调、去湿机、温湿度器等设备。除此之外,为了适应档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配备档案专用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数码相机等设备也是十分必要的。库房内的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高温等设施和安全措施应定期检查。

4.进一步规范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业务工作,构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

从实际管理工作的需要和人事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出发,制定科学的人事档案分类方案和归档范围,要求基层档案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人事档案分类的规定准确掌握归类的方法,坚持性质判断、内容判断及同一标准的原则进行管理。逐步规范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业务工作。首先要规范基层食药监部门的文件材料收集工作。一是要抓好人事档案文件材料的形成工作,进一步推行人事档案材料标准化要求。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制度印发通知要求各科室严格执行人事档案形成程序及质量要求,做到事实准确、材料完整、手续完备。如个人制作材料时选用质量好的纸张书写印刷,禁止使用不耐光、不耐热、不耐久的书写文具,并保证材料格式尺寸大小及书写规范。二是抓好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严格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明确各科室兼职档案员负责本科室材料的收集工作,并及时移交到档案室保管。三是抓好声像档案材料的规范整理工作。除了对已归档的各种人事档案的加强整理外还应逐步增加对相关声像、实物等门类的档案材料的整理。四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发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尽快建立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数据库系统。将人事档案信息利用扫描仪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将文字、图片等档案材料转换成数据资料,实施基层食药监人事档案的动态管理和维护,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因手工调阅造成档案材料的磨损,延长档案使用寿命。通过现代化手段全面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优化、反馈和监控系统。

5.提高基层药监人事档案利用价值和利用率

提高人事档案利用率对食药监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一是调整丰富更新人事档案内容,提高利用价值。根据基层药监部门干部职工岗位设置的多元化以及新的机构改革后人员岗位的变化,不断丰富人事档案信息内容,注意收集反映人员综合能力、专业特长、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记载材料和数据。对各类人才实行针对性的档案内容收集和管理,形成科学的药监人事档案管理体系,把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和岗位,提高基层药监人事档案的全面性和实用性。二是转变观念,树立主动服务意识。改变基层档案管理人员“保管员”的身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档案开发利用的直接参与者,让管理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对人事档案材料进行解读,为干部人事决策工作当好参谋,进一步做好干部人事档案方面的咨询工作。三是增强沟通信息渠道,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共享。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