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思考

摘要: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需求,分析目前数字档案服务与公众需求存在的差距及形成此矛盾的原因,并据此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档案服务;创新;原因;策略

0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环境日渐成熟,公共服务不断深化,新媒体已跃升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流形态,日益成为大数据时代公众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不二选择。所谓新媒体,“一般是指最近20年内围绕互联网、手机应用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形态”[1],即“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等网络渠道链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实现用户信息交流传播的媒体形态”[2]。由此可见,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它是一种“数字信息支撑下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3]。因此,学界和业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必须具备数字化、网络化这两大基础要素,并充分体现公众参与、互动共享等基本特点。纵观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不难发现,新媒体是数字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来数字资源的激增,而且新媒体时代数字资源与公众间的联系将变得前所未有地紧密。因此,2016年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在第十八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旨报告中再次对“数字档案资源”这一概念进行了描述,他指出:“所谓数字档案资源是指办公自动化条件下形成的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的数字档案资源和档案馆(室)藏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档案资源。”[4]在实际工作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档案数字资源建设不断推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各档案部门都在信息化过程中积累大量的数字档案资源;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档案部门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真实、可靠,是社会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必然对数字档案服务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1综述

为系统梳理新媒体时代档案研究的总体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新媒体+档案”为关键词展开搜索,共得到相关文章1144篇。其中,最早将新媒体与档案工作相结合进行相关研究的论文是2010年钟立扬发表于《浙江档案》上的《新媒体技术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的创新路径》一文。此后,相关研究逐年增多,特别是2016年以后迅速增加,2018年、2019年达到研究峰值,每年有近200篇的文章发表量,其后略有减少,但文章的发表量均在每年150篇以上。可见,将新媒体与档案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已成为近年档案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这一论题的研究成果,笔者以“新媒体+数字档案服务”进行检索,发现结果极少,并不能反映这一论题的研究现状。于是分别以“新媒体+档案信息”、“新媒体+数字档案”进行检索,再从“服务”、“利用”、“开发”等方面进行筛选,发现现阶段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资源建设、开发、利用服务等研究方面。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资源建设与开发研究,如2018年河北大学许云龙的硕士论文《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开发研究》,论文主要从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原则、模式、形态,关键要素、开发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以及2017年陈晓晖、赵屹发表于《中国档案》的《新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自助服务的内容与实现》,2022年罗宝勇、崔旋发表于《北京档案》的《基于5W传播模式的档案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研究》等。以及资源策略研究,如2017年周耀林等发表于《档案与建设》的《档案机构微信平台资源建设策略探析———基于典型平台的推文内容分析》,文章主要从特色资源建设、资源呈现形式和资源价值挖掘三方面提出档案机构新媒体应用的建设策略。及其同年发表于《中国档案》的《面向公众需求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2021年上海师范大学顾铃的硕士论文《微服务环境下的档案文化传播研究》等。还有档案建设研究,如2016年赵跃发表于《档案学通讯》的《挑战与应对:我国政务新媒体文件归档若干问题思考》,文章从文件属性与价值属性、文件管理政策法规、政务文件管理自觉三方面归纳了政务新媒体信息的归档动因,认为政府机构和记忆机构是归档的两大主体,并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探讨新媒体类型的选择、归档文件及其背景信息的选择等问题。以及2017年段立琳发表于《中国档案》的《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公布流程设计》等。实证研究,如2016年刘英捷、王芹发表于《档案学研究》的《档案政务新媒体应用研究》,2017年叶楚健发表于《档案学研究》的《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生产研究———以浙江省档案馆为例》等;此外,还有与社会记忆、数字记忆相关的研究内容。如2018年丁华东、张燕发表于《档案学通讯》的《论新媒体传播与档案记忆的意义再生产》,文章将意义再生产作为档案记忆传承的核心,从新媒体传播角度论述档案记忆的意义再生产的途径,即从主体维度、客体维度、关系维度、中介维度四方面构建起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新媒体传播方略。以及2021年上海大学张燕的博士论文《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等。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这一论题现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的建设与开发研究”是与其联系最为紧密的论题。虽然这一论题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绝大多数都是相对独立的研究文章,目前尚未有相关博士论文出现,硕士论文也比较少,由此可见,这一论题仍需得到大家的持续关注,需开展更为系统、深入、多方位的研究。在完成对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相关研究的梳理后,应结合我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现状继续深入探讨。这样就不难发现,现阶段各档案机构虽都在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字档案资源。但具体到数字档案服务领域,服务方式被动单一、与公众需求契合度差等问题始终制约着档案价值的充分发挥,这种不足在新媒体环境下将会更为突显。本文拟从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档案数字服务的需求出发,分析目前数字档案服务与公众需求存在的差距及形成矛盾的原因,并据此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策略。

2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驱动因素

新媒体借助Web2.0技术为公众营造一种去中心化的全新的信息传播理念,在此环境下的公共服务必然以数字化为基础,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各种功能、形态与渠道,不断地向一种实时参与、平等互动、信息共享的趋势迈进。反观目前的数字档案服务,无论是从服务理念、内容、还是方式上都与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数字服务的期待相去甚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1数字档案服务的理念滞后

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服务的理念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媒体颠覆以往信息内容的所有者、生产者在数字服务中的中心地位,带来传播结构扁平化,生产者与用户身份的模糊化等一系列变化,这时数字服务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双向互动协作、信息实时反馈的全新理念。反观目前的数字档案服务,却仍沿袭着馆藏决定服务的被动服务的理念。虽然传统的纸质馆藏经过数字化以后,利用的便捷度大大提高,但在整个过程中,档案部门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数字档案服务的内容与方式,公众的档案需求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参与度也极低。由此可见,目前的数字档案服务仍停留在数字化阶段,并未真正从新媒体的特点出发,构建起符合数字时代特征的全新的数字档案服务理念;

2.2数字档案服务的方式单一、功能不足

随着档案数字资源建设的不断推进,档案部门纷纷建立起各自的门户网站,在新媒体环境下,许多档案部门也注册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这使得数字档案服务的平台越来越丰富。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字档案服务的方式依旧非常单一,且功能不足。因为纵观这些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不难发现,它们虽然形式繁多,但服务方式仍停留在用户浏览或留言等较低功能的层次,即使有信息推送服务也缺乏针对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的考量。这些数字档案服务的方式与功能与新媒体环境下多元互动、便捷交流的要求相去甚远。究其原因是由于现阶段的数字档案服务的定位更多的仅是为满足档案部门自身宣传的需要,而并非面向用户问题的解决。可见,档案部门虽紧跟新媒体时代的步伐,开辟档案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数字服务途径,但始终未从根本上真正将数字档案服务作为档案利用的首选方式;

2.3档案数字资源的内容与公众档案需求存在差距

档案数字资源内容与公众档案需求的矛盾在新媒体环境下更为凸显。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档案数字资源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目前档案数字资源建设仍停留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阶段,档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档案部门重要活动的新闻、重要档案的展示等仍是新媒体环境下可获得的档案数字资源的主体,而那些关系民生的、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档案数字资源则非常匮乏。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档案的种类还是内容都未得到与时俱进地有效拓展;另一方面无论是档案部门与档案部门间,还是档案部门与其它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非常严重,这使得跨地区、跨部门进行档案查询难以实现,从而加深档案数字资源与公众档案需求满足间的鸿沟。

3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实现策略

新媒体在信息获取、处理等方面的新特点,必将带来数字档案服务的不断创新与变革,这是档案工作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如杭州等地的房产档案自助查档,上海的民生档案“就地查询,跨馆出证”,浙江电子诉讼档案自助查询等都是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有益尝试。可见,只有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提升数字档案服务创新水平,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公众对档案利用服务的需求。

3.1变革服务理念

服务理念的变革是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数字档案服务的前提。服务理念直接关系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的方式选择和效果实现。众所周知,档案不仅具有凭证价值,更是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由于新媒体强调对公众话语权和参与权的尊重,这就要求档案部门转变“馆藏决定服务”被动服务的理念,实现公众“求证”和“求知”两种需求的有机结合,开展主动服务。这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在服务内容上,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在不断拓展馆藏的同时,实现档案数字资源的深度开发,使之能“有效解构档案公共服务职能”[5],“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6];另一方面,在服务方式的选择上,要发挥新媒体信息获取途径多样化,信息处理便捷、迅速等多方面的优势,在便捷沟通、多元交互等方面不断提升数字档案的服务水平;

3.2加强数字档案资源建设

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是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各项服务创新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档案馆馆藏在数量上存在亏负差、质量上存在盈余差[7]。主要表现在馆藏档案类型单一,档案数字化质量参差不齐,数字档案资源同质化严重等方面。因此,要建设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数字档案资源就必须从调整馆藏结构,优化数字资源方面入手。一是要拓展档案收集途径,丰富档案种类。新媒体时代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不仅是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更要求深入研究新媒体的特点,将数字档案资源的收集范围拓展至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途径;二是加强数字档案的归档标准建设,提高数字档案质量。网络信息具有海量的特点,且途径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现有的归档标准必然不能完全适应对网络信息进行鉴定、归档的需求。因此,要针对新媒体时代数字档案的新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数字档案归档标准,提高归档档案的质量;三是用户导向,加强数字档案资源开发工作。面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利用多样化和便捷化的需求,数字档案资源开发必须关注用户需求,特别是潜在需求的有效引导表达,注重潜在用户的挖掘。通过引入良好的反馈机制,适时调整数字档案资源开发的内容与方向;

3.3搭建新媒体平台

搭建新媒体平台是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重要手段。这对人、财、物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做到差异化开发。新媒体平台的搭建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差异化发展、才能有效吸引公众,形成兴趣社区,实现平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建立健全新媒体平台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为数字档案服务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创新服务方式,保障数字档案利用的多元化发展。新媒体时代,档案的形成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因此,要利用新媒体及时、高效、易操作等优势,激发公众多层次、个性化的档案需求,使档案真正贴近公众,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第四,提升档案人的信息素养。新媒体时代的档案人不仅要有扎实的档案专业知识,更要有信息资源的组织能力、整合能力,成为连接公众与档案资源的桥梁。

4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不仅能提高档案利用的便捷性,满足传统的以凭证、以查考为目的的档案利用,而且能更好地发挥档案的文化休闲功能,激发公众潜在的档案利用需求,增加档案利用的多样性、个性化和趣味性,改变一直以来公众对档案的刻板印象,扩大档案的影响力,使档案工作更贴近普通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由此可见,新媒体为档案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全新的严峻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数字档案服务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但这也并非一蹴而就。随着两者结合的不断深入、新问题会不断涌现,如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的建设与开发问题、新媒体与数字档案服务结合的方式与程度问题、新媒体时代档案利用的主体研究、新媒体时代数字档案服务平台构建的技术和人文研究等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因此,档案人应积极迎接挑战,不断探索创新,肩负起新媒体时代档案工作转型的重任。

作者:孟歆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