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教育范例

初中学生教育

初中学生教育范文1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创造能力;意义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前新课改要求下,学校更加注重学生创造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色,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但是,从现阶段初中教学情况来看,对美术教育在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与意义认识并不深刻,多数美术教师依然还停留在最初的教学理念中,单纯的向学生讲授一些基本的绘画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下明显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意义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引起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视,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实现这一美术教学目的。

1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在生活学校实践中,采用的一种独创的、富有新奇特征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主要体现在创造力和立异精神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创造性思维并非人天生所具备的,而是在后天的努力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创造性解决与分析问题的根基。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心理上有着强烈的要证明自己的渴望,并存在明显的叛逆心理,同时也会有很多独特的、独出机杼的想法。除此之外,初中生在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此时若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将他们思维中那些奇特想法激活,便会形成一种创造欲望,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创造能力,而且这种创造能力还将对其以后长时间的学习与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2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意义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经济竟争的核心。尤其是在当今人才短缺的社会现实面前,人才之间的竞争,人的创造力竞争越来越激烈。初中美术教育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对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2.1启发学生想象力

想象是艺术创造的根本,同时艺术创造也具有启发学生想象力的作用。美术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引导学生对其意识中的各种素材进行加工创造与重组,形成新形象。而这种想象能力的培养又将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起到反作用力,二者在相互影响下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美术创作,帮助教师更加顺利的开展美术教学。

2.2培养学生观察力

艺术是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又无形地引导学生对生活事物的观察,并将其所看、所思、所想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曾说:“创造始于观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会取舍与对美好内容的留用,然后通过美术作品将自身主观感受与物体的融合景象进行呈现,从而在一种潜意识中不自觉地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力的作用,为其更好地参与美术教学,进行美术创作奠定基础。

2.3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众所周知,发散思维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灵感基础,通过发散思维,改变事物原有的逻辑关系,对事物进行重组,便可创造出新的美术作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摆脱某种思维定式的束缚,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完成美术创作。

2.4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若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感兴趣,那么他的学习愿望就会相应更加强烈。初中美术教育中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内在潜能被逐渐挖掘,顺着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完成每一次美术学习任务,久而久之便会将这种情景下的美术学习当成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不仅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放松,还能绘画出与自己想法、自身灵魂相一致的美术作品。由此可见,让学生在美术课上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其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

3基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初中美术教学改革建议

首先,在新课标要求下,传统的美术教学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要求,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各种绘画技能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师应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创造能力,并在这种创造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为学生想象力、观察力及发散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其美术作品质量。其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多媒体计算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美术教师也应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灵活生动的案例向学生传授美术绘画技巧,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不断创新。最后,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也应改变传统单一的模式,形成多元评价,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去,一方面为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为美术教师不断改进自身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借鉴,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新思路,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培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耿东.初中美术课学生创造素养的培养[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1):93-96.

[2]谢娟.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探索[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6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6:2.

初中学生教育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表达能力;存在问题;措施

新课标改革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从低年级的学生开始教学。传统的低年级口语教学方法存在许多问题,不能高效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现阶段教师需要认真地分析初中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材的新要素与新内容,探索出符合基于初中语文教材的低年级表达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初中语文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学生的自尊心也发生着变化,在日常交际中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形象与他人的感受,学生会有害怕自己的语言伤害别人而令自己挨批评等想法,因此部分学生会选择尽可能地逃避语言表达。初中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发展,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往往无法与思维表达的步伐一致,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说不出话来,或者说出的话与个人的内在想法不符,当他们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会变得极度紧张,甚至语无伦次。而多次的失败也使得学生不想再进行表达,这就造成多数初中生沉迷于网络的局面,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表达能力指的是人思维最直接的反应,口语训练则是基于对思维力的智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敏捷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与记忆力。资料显示,在人类日常的生活语言中,听占比为45%,说占比为30%,读与写分别占比16%与9%。简单来说,听说占据了人们沟通交流的四分之三,倘若一个人不善于表达,那么他的生活与工作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现阶段,在我国初中学生表达能力提高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第一,初中对于表达能力的提升方面的课时设计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工作者对初中部分年级口语教学工作不重视,认为表达能力的提升不是十分重要,大部分教师只重视识字、阅读、写作方面的教学。第二,初中部分年级口语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仅仅依据课本进行循规蹈矩、照本宣科的讲解,或者参考他人的教案教学,并未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与个人学习能力进行设计,也并未深入研究初中语文教材。第三,教师也不看重在教学时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由于课本内容较为丰富,且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相符合,因此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普遍认为仅仅依据课本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却并未创设有趣且相关的教学情境。第四,学校缺乏系统化的评价系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系统不够完善,教育工作者也不看重对教学评价系统的搭建。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应依据初中语文教材特点创新教学策略,改善如今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完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与传统教材大有不同,是通过独立进行呈现的。教材的不同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更加看重这部分教学的内容,同时还需要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深入研究初中语文教材,根据课本教学内容确定符合现阶段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且重点完善的教学内容。第一,教师应先总结梳理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要点。初中生的表达能力有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记性差、表达较困难,等等。教师应重点针对上述问题,进一步提升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但应确保学生表达清楚、说话连贯,还要能灵活地使用多种句式进行交流、语速得当等。第二,教师还应深入寻找课本中的语言材料。教材是表达能力提升的根本,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深入研究语言材料,寻找适合学生模仿的内容,让学生可以在练习中得以提升。第三,教师还应依据初中语文教材来安排学生的教学目标与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确定此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认真学习课本中的表达方法、使用自己的话来自信、清楚地表达,可以认真地倾听他人的发言并从中学习他人的优点,也可以在倾听完他人发言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进行合适的补充。教师可以让初中生模仿阅读中的表达方法,并把图片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以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组织多种形式提升表达能力的活动。第一,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教学情境,以此来让学生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教师还应重点结合学生的特点与爱好设置相应的情境,例如在打电话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建约定外出玩耍、打球,生病询问等情境,以此提升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二,教师还可以组织表达能力游戏,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比如在“我说你做”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我说你做”的小游戏,通过将学生分成多人小组,并让学生自由决定由小组内的一名同学说语言指令,由其他同学做规定动作的游戏,在把游戏与表达能力教学进行适当的结合中,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初中学生表达能力的教学效果。第三,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视频、音乐或者PPT,为表达能力的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强化指导。第一,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关于表达能力提升的知识,以此促进学生掌握口语表达,并组织热身游戏,让全部学生都可以明确地了解怎样依据指令来做动作。第二,教师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以此让学生更好地表达。第三,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多进行反思。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所用时间较长,教师应当让学生多进行反思,以此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并积极给予改正。(四)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基础。在初中生心理还未完全发展成熟时,对于能力的提升更需要以兴趣为基础。教师首先应该解放学生的思想,以初中生性格活泼、期待展示个人的特点为基础,教师要多组织一些表演类的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在表演中使用口语来充分表述个人的内心想法。教师还应关注到积极引导与环境宽松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放开自己,自信地表达自己,鼓励学生多说而不要不说,更不要害怕说。教师可以定期在课堂中安排几分钟的时间,选择学生就个人“想说的事、想讲的人”进行一次口语交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发言并经常发言,让学生依据个人的经历,对某件事情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创设口语交流情境。在平常的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范围受限,参与的活动也比较少,多数初中生害怕说话,甚至不愿意说话。因此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应重点消除学生的讲话心理障碍,积极鼓励学生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多多表扬学生的进步,通过鼓励与表扬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首先应给予学生一个轻松自由的交流环境,让环境来感染学生去自主地表达,让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情境教学是如今教育界中极为有效的教育方之一,在语文课堂训练学生个人的表达能力时,也可以使用多角度创设情境的方法,依据课文学习来安排学生进行表演。总之,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不敢讲话的心理。

(六)引导学生进行口语积累。口语表达能力不但需要训练,也需要积累,在表达能力中也会应用到大量的口语交流技巧。初中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初期就引导学生积累表达能力的基本技巧。教师应鼓励学生向口语表达能力好的同学学习,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听名人演讲、跟读新闻等方法,深入分析他们的讲话特点、方式与技巧等。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积累,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够促使学生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才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七)完善教学评价。第一,教师应重点完善口语教学的评价系统,做到循序渐进。在实际的口语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交流能力进行评价。当学生出现表达错误时,应该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学生进行改正。但是在学生表达完后,教师应先表扬与鼓励学生取得的成绩,再提出改正或完善的建议,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二,为了完善教学评价效果,教师也可以使用量化评价的方法,通过设计评价表对每位初中生的学习状态、表达能力等进行评价,以此来进一步完善评价系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与进步。综上所述,教师在基于初中语文教材拟定初中语文口语教学策略时,应深入钻研初中语文教材的新内容、新要素,并结合学生的真实学情与实际生活,通过组织游戏、创设情境、讲故事等多种方式,增强初中生表达能力教学的乐趣,重点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评价系统,以此来提升初中表达能力教学效率,提升初中生的表达信心、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雪红.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新课程(中),2017.

[2]沈明煊.初中语文教育中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对策研究[J].课外语文,2016.

[3]耿秀芝.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实践与研究[J].亚太教育,2016(6).

初中学生教育范文3

关键词:初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随着社会与学校越来越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很多学校纷纷尝试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只是初中学生的品德还不够稳定、不够成熟,导致文明礼仪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对文明礼仪的知晓率较低,行为实践较少,有效开展初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势在必行。

一、开展文明礼仪活动,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生活即教育,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在各种日常活动中慢慢养成的。学生在学校的一日生活就是上课学习、课间休息、排队、吃饭等,所以教师要把握初中学生的生活细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文明礼仪,养成良好习惯,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可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学生签名以及校园广播等环节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建设学校文明;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初中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知,使学生认同文明礼仪;开展文明休息、文明排队、文明用餐等周活动、月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提升文明礼仪修养。文明休息包括上下楼梯不推搡、靠右走,不在校园里打闹追逐,营造文明的休息氛围;文明排队包括午餐时整齐有序地到达学校食堂,养成后来让先到、男生让女生等良好习惯;文明用餐包括用餐时细嚼慢咽、不讲话,落实“光盘行动”等。通过在初中学生的生活中开展一系列文明礼仪活动,基于生活细节反复抓,才能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

二、采取激励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励手段在初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有积极作用。虽然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趋于成熟,但他们依旧热衷于精神鼓励,哪怕是教师的一句口头表扬,特别是当众认可,就能使他们兴奋不已。精神鼓励不但能肯定被奖励的学生,还能激发未被奖励学生的奋斗热情,只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引导初中学生,就能全面调动他们养成文明礼仪的积极性,优化养成教育效果。例如,针对刚上初中的学生,教师可开展课堂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要求学生在敲响上课铃时端坐在教室里,把当堂课所需的学习材料准备好,恭候教师上课。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学生要快速肃立,集体向教师问好,教师答谢并允许之后才能安静就座。学生如果上课迟到,要征得教师许可之后才能进入教室。如果学生在教室端坐,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利用精神鼓励激励学生。如果某个小组的全部成员均表现出良好的课堂礼仪,教师要给予小组物质奖励,奖品可以是学习用具,也可以是奖状等。通过采取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双管齐下的做法,教师能成功激发学生参与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每一个小组、每一名学生都想获得奖励。当然,教师在采取激励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礼仪时应考虑对象的典型性,行为习惯养成对应奖项设定,循序渐进开展养成教育,让学生在目标的激励下逐渐养成文明礼仪。

三、相关各方共同携手,形成养成教育合力

初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三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形成养成教育合力。学校是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主力。学校就是微型社会,初中学生不仅在学校接受校园礼仪、上课礼仪教育等内容,还要学习家庭礼仪、社交礼仪。例如,学校要主动联系家长,保持家校沟通,同时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让每一名初中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家庭则是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基础,家长必须对孩子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家长要主动和教师、学校保持联系,把学校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在家庭之中全面落实。而社会是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试金石,优良的社会环境能巩固学校与家庭对初中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效果。不管是教师、家长还是社会单位或个体,均要用包容的胸怀、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用无形的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不能站在权威者的角度掩饰自身不当行为而一味地要求初中学生,要时刻巩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效果。总之,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弘扬传统礼仪的需要。养成教育必不可少,必须有效开展,促使初中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习惯,践行文明礼仪行为。

参考文献:

[1]陆慧甜.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书育人,2016(31):10-11.

初中学生教育范文4

关键词:初中学生;班级管理;心理健康

教育初中生正处于告别童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身心发展出现剧烈变化,智力、性格、意志等心理因素并不稳定。外界教育引导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要发挥自身的引导责任,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健康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增添动力。

一、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急速发展变化,容易引起各种青春期的心理矛盾问题,如焦虑紧张、抑郁不安、厌学恐惧、逆反叛逆等,甚至可能引发精神症状,对身心健康产生极其不良影响。有学者曾对我国 5 省 20个地区 912 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展开调查,研究发现有77.9%的中学生存在各种轻度不适应的问题,此外还有 5.2%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1]。这一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并不乐观,为此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并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学校教育任务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必须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这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学习的保障,同时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一环,因此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班主任要扮演好“心灵导师”的角色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班主任的功能、身份也越发多样。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管理者、德育工作者,还要扮演好学生“心灵导师”的角色,成为学生心理的辅导者,发挥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第一,传授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探索自我。中学生由于处于半成熟的阶段,他们对自身、对世界的了解还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而“知”是“行”的基础,若学生没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武装自己,就很容易产生各种适应性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开展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要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大有帮助。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方式,向学生传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教会学生在面对心理压力时如何有效释放不良的情绪;如何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克服自卑和杂乱的声音[2]。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理性看待周边的人和事,改变非理性的交往方式。总之,班主任要扮演好“心灵导师”的角色,通过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第二,与学生谈心,注重个别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一场成功的谈心不仅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使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同时还可以达到引导沟通和心理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的困惑,促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这无疑也是班主任扮演好“心灵导师”角色的重要体现。若想实现这一目标,班主任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换位思考,要放下“师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尊重学生的思想表达,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放下戒备,与班主任坦诚相待。另外,班主任在与学生谈心时,如果学生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班主任不要一味对学生的言行加以指责,同时还要避免过多地给学生直接提出建议,要相信通过适当引导学生能够做出正确选择。此外,班主任还要理性看待与学生谈心的结果,不要寄希望于通过一两次谈话就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即使眼前看上去并没有太大收获,但实际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已经拉近了,班主任对待谈心工作一定要有耐心、有恒心,扮演好学生“心灵导师”的角色,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保障机制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起了班主任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导致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不够科学、比较盲目,不能立足于学生实际,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若想更好地实现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运行管理保障机制十分必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落实效果的关键,因此班主任今后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要建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方向发展。通过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其他文化课占用,同时还可以落实每个年级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研讨,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心理档案、完善规章制度,保证每年对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筛查,以此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3]。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考核机制。通过这一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强化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要确保通过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恰如其分地对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可以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评估考查机制,保障评估考核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了要有上级领导的检查,还要有班主任的自我评估和学生的反馈评估,从学生心理改善程度、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程度、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考核,以此更好地保证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健康环境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良好的班级环境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如果班级环境氛围较差,班主任即使做再多教育管理工作,最终能够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往往也微乎其微。因此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为学生营造优良的健康环境是十分必要的,班主任可以从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入手,为学生健康学习提供保障:首先,创立良好的班级物质环境。保证班级卫生清洁,完善学习设施建设,增设更多健康的娱乐游戏设施,比如象棋、围棋、篮球、足球等,可以在班级中建设读书角,以此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爱好,为学生释放学习压力提供空间。同时为了增强班级健康的人文气息,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增加一些绿植,悬挂名人字画或文明标语,通过打造优良的班级物质环境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建立良好、完善的班级文化环境,这也是推动班级心理教育的关键。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建立特有的班级文化氛围,班主任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被关注、被热爱,同时教师还要引导班级学生展开健康的人际交往,创造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向上的集体氛围。此外,还要为班级学生创造参加班级管理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班级的主人,自觉为班级建设出力。这样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感染和熏陶,从而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无形的力量。在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班级文化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建设主题班会,如“红色革命人物故事会”“当代先锋人物事迹”“古代孝心故事”等。在主题班会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踊跃上台讲述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并引导学生合作探讨故事传达的优质思想精神,促使学生能够深度感知革命先烈坚贞不屈的精神、时代先锋人物的科研态度和奉献精神以及古代孝心故事中良好的感恩品质。这样一来可以在班级文化中渗透人文知识和德育元素,二来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和品格情操,从而借助和谐的班级文化促进初中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塑造和发展。比如,教师在构建民主化的班级管理环境时,可以通过民主投票竞选的模式组建班干部队伍,以班长的选举来讲,班主任可以鼓励有意向竞选班长的学生,让他们将自身的优势、竞选理由以及对班级管理的展望拟写成竞选稿,并逐一上台发表竞选感言。与此同时,班主任在黑板上列举组织能力、号召能力、责任心、道德品质等班长竞选指导,引导其他学生在全面考虑这些指标的基础上投出自己手中珍贵的一票。这样既可以彰显班主任开放、民主、公平的班级管理智慧,也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被尊重、被公平对待的心理体验,从而组建一支高素质、能力强、能服众的班级管理队伍,增强初中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四)在班级团体活动中融入心理辅导

在开展中学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在各种团队活动中融入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教育,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往往可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活动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可以通过开班会的方式,每一期班会都要设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如“学习压力”“成长困惑”“人际交往”“认识自我”等,让学生围绕该主题进行研究探讨。同时还可以在班会中增加一些与心理知识有关的小游戏,让学生通过这些心理游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获得更好的发展。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班级、走出学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生理念,凝聚学生的意志力。比如,可以开展“献爱心”的活动,让学生走进孤儿院、养老院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将自己的衣物、学习用品等捐献给山区、农村的贫困学生。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自身幸福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关爱意识,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五)教师要主动强化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家庭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是学生实际生活的第一环境,在学生全部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成长以及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发挥的作用往往不可忽视。从学校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实际落实班级以及学校教育活动时需要把这两者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到一起,只有如此,教育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教育效果才能真正得到合理有效的优化。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讲,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获得学生家长和家庭的支持和配合,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因此,无论是从班级管理的角度,还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讲,都需要强化与家长之间的联络,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交换意见,确保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从本质角度分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优势,只有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学生的教育才能真正走上坦途,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六)教师要努力争取社会力量给予的支持

从现实角度进行分析,社会本质上属于人的社会,而人本质上则属于社会中的人。虽然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家庭及学校,但依然可以将学生理解为社会中的人,脱离了社会就没有人的存在。从学生成长的角度进行分析,影响他们成长的因素不只包括学校及家庭,学生现实生活中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原因。从社会因素的内涵来看,其不仅包含负面社会因素,同时也包含诸多正面社会因素,而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有效消解或化解来自社会的、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和消极影响的相关因素,使身处社会中的学生能够接受更多积极影响。因此,要想真正做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必不可少。除此之外,无论是学校还是班级在实际落实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应该加大对社会的研究和关注力度,加大对社会资源及社会因素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使其能够真正为班级管理服务,为班级管理水平整体提升提供助力,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三、结语

初中学生教育范文5

关键词:初中生物;健康教育;渗透

引言

学生时代是接受能力最强的黄金期,也是各种行为方式养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生自我的发展及完善,需要从多角度来认识自身的变化,正确而积极地解决由于身心变化带来的问题,提升自我发展这正是开展初中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通过中学生物教学开展健康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和卫生习惯,认识青春期心理变化,并且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任务,身心健康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基础的保障,也是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青少年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心理健康,阳光的心理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他们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减少危害健康的因素,以下是我关于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措施:

1.抓住实验教学契机,渗透健康教育

中学生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健康,阳光的心态是青少年儿童健康的外在表现。在生物教学当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渗透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实验教学课上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例如在观察蝗虫实验当中,有的学生会产生畏惧或者是怜悯心理不愿意动手参加实验,而有的学生就会主动将蝗虫进行截肢虐待,并且面无惧色,这些现象不但会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也非常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在培养学生方面,应该用合理的方式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心理滑坡,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建立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爱护生命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实验课中,对于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在教育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和提高实验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创设温和的实验情境和众生情怀,以减轻他们在实验过程当中对小生物的伤害,实验完毕后也不能草草的了结此事,应该将生物放归到大自然,感谢小动物对我们获取知识做出的贡献和牺牲,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能够懂得善待生命和珍惜生命,疏通心理,达到渗透健康教育的目的。

2.参加生物学实践活动,体验生命真谛

生物教学中,通过参加生物学实践活动能够体验生命的真谛,体验性课程有着学科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课程当中,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去学习的意愿。有意识地将良好个人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承受能力渗透到生物教学活动当中,和实验活动有机的进行结合,例如胆小的同学可以多参与动手活动,练习胆量,自卑的同学可以提供其表现的机会帮助树立自信心,通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生物学科教学当中渗透健康教育,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意义,产生珍爱生命的想法,当参加生物科技活动的同时,看到自己亲手栽种到开花结果,不仅在这个过程当中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也体会到生命的产生、发展以及壮大的过程,对生命的敬畏感油然而生。饲养组的同学可以通过饲养小动物,来获得对于学习的兴趣,体验生命的乐趣,产生对于生命的依赖,这些实践活动能够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认知,参加生物学实践活动,体验生命真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使得学生心理健康,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实践活动中更好地了解生物知识,同时也是对自己生理或心理健康的洗涤。

3.潜移默化渗透健康教育

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当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健康教育,通过有效扩大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渠道是当前生物任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极好机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健康教育,教师应当结合生物教学的实践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当中强化学生对健康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龋齿对于人体的危害。可以培养正确的刷牙方法和习惯,在讲授消化系统的同时向同学介绍龋齿,是在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恶性肿瘤、心脏病以外的第三大疾病,以及龋齿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时间不清洁,牙齿表面有微生物的滋生与发酵有关,并且告知同学避免龋齿有效的方法就是经常刷牙,结合教材传染病的预防和人体免疫内容,通过讨论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宣传关于预防传染病等方面的知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能够使学生边学边用,使得知识的传授和卫生习惯的培养能够同步进行,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健康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结束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想用合理的方式渗透健康教育,在传授初中学生生物知识的过程当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其心理和精神上的辅导,帮助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渗透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对初中生物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教学水平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应当具备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实现生物教学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红亮.新课标下构建新型生物课堂教学结构探析[J];青春岁月;2010年18期

2夏华纺.浅谈生物课堂教学的“三个面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10期

3罗明芳.增强课堂教学健康教育的探讨[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初中学生教育范文6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稿]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初中学生通过语文教学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由此可见,提升和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日趋发展的今天,人才竞争激烈,沟通交流彰显主要地位,使得研究“提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表达力”这一课题变得适时而又重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提升;表达能力;措施

前言:法国作家莫里哀说过,语言是赐予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人类和谐相处的方式,也是参与竞争提升自己的加分工具。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从小的教育和熏陶。特别是初中生,他们正处在人生启蒙的关键时期,对任何事物都是似是而非的认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不可逆的时机,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提升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为日后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下面我们就从培养初中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着手,来谈谈如何提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表达能力。

1培养初中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1.1适应“应试”教育,获得分数和荣誉上的成就。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口语表达二是书面表达。口语表达是我们日程生活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为了锻炼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从小到大学校总是会举办很多演讲大赛,讲故事大赛等多种语言类形式的比赛。如果一个学生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在这些比赛的舞台上脱口成章,妙语连珠的表达自己的中心思想,口齿伶俐,对答如流的回答评委的提问,洋洋洒洒的完成比赛任务,那他就会获得自己应得的荣誉和成绩,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学校争光。这都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家长、老师和学校呕心沥血所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而提起书面表达,不言而喻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各种各样的作文,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等。从小学时期的日记、周记到高中的论文,初中时代的作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00的试卷,可能30份都是作文题目,可见书面表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小则可以保证良好的语文成绩,大则能获得省、国的大奖,甚至是走向世界。这在另一个层面,又巧合的和应试教育的要求达成了一致。虽然这都是有些“虚荣”和“形式”的成分在里面,但是在现如今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还是显得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标里提出的目标。

1.2为以后良好表达能力的形成扎下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拥有良好表达能力的人在面对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比那个不会表达自己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和机遇。这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道理的。如何说话,如何倾听,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沉默是金,如何让自己的表达调理清晰且不失幽默,如何巧妙的规避你不想回答的问题等等……这都是表达的技巧。往小了说,这些技巧关乎着我们个人的综合发展,往大方面说,能上升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初中生是从儿童过渡到青少年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他们就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好奇心重,学习能力突出。所以,初中阶段是培养表达能力的重要阶段。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而且终身都在进行的过程。初中时期培养起来的的表达能力和表达习惯,会为他们日后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开一个好头并打下坚实的基础功,也会给他们日后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而这些益处也都是终身受用的。

2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学生们积累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应该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育中合理的、积极的、创新的发现方法和措施,稳健的有效的提升初中生的表达能力。

2.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表达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

莱辛有言,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简言之,兴趣是我们主动探索未知的动力。这个道理同样适用在表达能力的培养上。初中生本来就是好奇心比较重的阶段,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慢慢的引导,让他们觉得表达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在平时的生活语言交流中,我们可以交给他们一些表达技巧,掌握这些技巧后,他们会突然感悟,原来我还能这样和同学、老师家长沟通,原来把自己的观点流利完整的表达出来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久而久之,他们自己就会带着心中的好奇去主动的索取这些技巧。慢慢的,会喜欢上表达,并养成习惯。

2.2阅读和倾听是培养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初中生学业负担相对比较轻松,有着充裕的学习时间和课外时间。初中语文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谈资和素材。初中生本来就经验少,阅历少,如若不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就会使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论述显得单薄无力,也会让自己的认识变得浅显和片面。通过大量阅读,学生们可以深入的了解文章本身的语言措辞及逻辑结构,加深理解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存。把别人的东西,经过自己的慢慢消化,转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在与人的交流中谈笑风生,在写作中信手拈来。很多人理解表达能力往往会局限在一个“说”字上面,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是在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这种理解是有误区的,因为表达不仅仅是为了说,更多的是在倾听。如果你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如何能准确的、快速的判断别人说出来的话,如何能做出适当的回应。所以,初中语文教育的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对老师的提问好好听,对同学的回答仔细听,这样才能更好的交流,不至于答非所问和对牛弹琴。在此,老师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示范、引导和督导的作用,在这个可塑性加强的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2.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变死板枯燥的教学方法。

语文学习,情景很重要。哪怕是一篇议论文,老师绘声绘色,慷慨激昂的讲完之后,学生们都会觉得有理有据。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多多制造轻松、生动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初中生,由于年龄还小他们的心理还比较稚嫩,羞涩和保守,这时候,语文老师要使劲浑身解数,把孩子们喜问乐答的天性调动起来,比如,分组讨论,故事教学,及时鼓励等等。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变得踊跃发言,想表达自己并且愿意表达自己。

3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学生以后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作者:靖春清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教育范文7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主动参与;策略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进行,围绕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政策陆续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都体现出对中小学生的体育教学的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推进是实现好政策的重要途径,做好初中体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性是教育过程的关键。

1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体育教学之所以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不够,客观原因之一是在其学习阶段没有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每件事物发展的背后,决定事物发展性质的是内因,个人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影响着事情的发展,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初中生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个人对事物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判断,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加上他们这个年龄段强烈的好奇心,稍加引导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美国篮球之所以兴盛,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个人对篮球的喜爱,在他们兴趣的选择阶段,学校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选择的机会,加上学校的篮球文化,很快让他们对篮球产生了兴趣。初中体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体育项目产生兴趣。比如,老师在篮球课教学过程中,首先讲一讲篮球的历史,让学生知道篮球发展的历史脉络,其次可以讲一些关于篮球的新鲜事物,激发起同学们对篮球的好奇心,还可以让同学近距离的观看学校的篮球比赛,给他们直观的感官体验,最后再给他们看一些扣篮大赛类的视频,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冲击,相信在他们的惊叹中一定有人会对篮球产生兴趣。

2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具象化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开发与合理利用也非常重要。同时,在丰富教学活动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也要让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也让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带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呈现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努力,通过不断实践,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同时能够掌握各自喜爱的体育技能[1]。丰富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不仅要继承传统体育项目,还要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更要因地制宜地发挥本地优势,在继承与创造中走出一条自己的体育教学之路。例如,健身街舞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街舞的欢快节奏和频繁变换的舞步可以给年轻的中学生带来极大的满足感,街舞的简单易学也使初中学生更易上手,既增加了他们的律动感,也增强了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自信心,初中体育教学融入健身街舞有利于学生团结意识的培养。

3让学生成为主体

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的根本之策是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要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的观念,让老师在教学中渐渐淡出主体地位,这样做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让教学可以有时间为学生的发展做出更多思考,更好地去为学生服务。学生一旦没有主体意识,就很难有积极性,这样很容易导致参与程度的降低,从而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只有不断地强调主体意识,不断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才能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教与学并不是一对矛盾的观点,教与学是紧密相连与相辅相成的,控制和把握好教的方式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例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男女个体差异就是尊重和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作用,在跑步练习中,对于男女要求的不同,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教学显得更加的人性化[3]。

4注重个性化教学

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老师可以根据个体的不同进行个性化教学,以往的体育教学类似于大锅饭的样式,不太注重个人的发展,让每个人在已有的体制中去实践,这样,显然的弊端是教学方式单一,没有针对性和突出的地方,没有注重个性化教学,教学过程比较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初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自身发展。例如,班级不喜欢参加足球训练的同学,学生是由于自身的协调性,以及足球动作要领的复杂性而不感兴趣,初中体育教师了解其原因后进行调整,可以让学生参加跑步,跑步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这样也能达到体育锻炼的作用,增强自身素养,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遵循其兴趣的选择更能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5引入评价体系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中也更加注重多与学生的互动了,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教学评价对于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评价成为老师调整课堂进度的一个参考,老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独角戏的角色,有了更多的教学重点,教学的节奏把控更容易,这样做的结果促使学生对于学习有了更多的思考,使其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课堂评价体系希望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理解反馈给老师,在对老师提出看法的同时老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问题进行纠正,发现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进行自信心的建立。例如,体育老师为了了解学生对于体操动作要领的掌握,可以让他们通过展示,老师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后,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

6结语

初中体育教学要立足于长远发展,初中体育教学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在学校获得渊博的知识和健康的体魄。立足学生,注重学生兴趣的开发,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同时注重个性化教学,引入课堂评价体系。体育教学的改革,让初中体育教学和教学实践相互融合,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好地帮助青少年获得发展,更快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毅.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2017(20):16.

[2]王虹鉴.探讨初中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策略[J].人力资源管理,2017(10):244-245.

[3]牛永萍.谈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J].快乐阅读,2013(4):36.

初中学生教育范文8

初中生物学习的是新课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精神。而通过实验、实践活动来开展生命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的精神。在八年级上册课本中有这样一个活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我们如何才能观察到鱼鳍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只要把哪个鱼鳍剪掉,再观察鱼在水中行为的改变,不是很简单快捷吗?而这个时候,老师适时将生命教育话题引入,剪掉鱼鳍也许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实验数据,而这种通过残杀动物生命取得实验结果的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想一想,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既不伤害鱼的生命,又可以顺利地完成实验呢?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在懂得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更懂得了爱惜其他动物的生命。同理,在做完蚯蚓的探究实践后,教师也应该带领学生将蚯蚓放归大自然。通过教育,让学生有了爱护生命的意识,认识到动物的生命同样是需要我们去尊重和爱护的。

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生命教育的延伸

每一个生命都有着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之间也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人类想要保护自己,就应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所以,在生物课上开展生命教育不单单是珍爱和尊重人或动物的生命,应该扩大到整个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在八年级生物上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教学中,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领会。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人类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肆意破坏,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然而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生物多样性对于农业、医药、工业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将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三、生命教育的反思及应注意的问题

1.生命教育应保证连续性和实效性。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时刻谨记在教学过程中渗入生命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对生命意义和本质产生正确认识。初中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不可能一两堂课就能够清醒地认识的生命的真谛,因此要长期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确保生命教育的连续性,使得生命教育真正获得应有的效果。

2.生命教育应注意跨学科的综合交流。生物课是中学生所学众多科目中的一门课,进行生命教育不应当只是简单地局限在生物教学当中,要注重多学科的相互交流。例如,生命教育中可以引入思想品德科目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通过不同科目之间的相互学习,能够更深入地让学生认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