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信息管理范例

信用信息管理

信用信息管理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信用管理人才培养

国务院2014年6月颁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纲要》)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逐步加大信用建设力度,积极推动信用在行政、社会和市场等各领域的应用,随着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为奖惩机制在各行业领域、各机构部门的推广实施,社会经济主体对于信用、信用体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进而也引发了各企事业单位对于信用人才、信用知识的需求。《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目前应加快信用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信用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并且把信用管理列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发展急需的新兴、重点学科,开展信用理论、信用管理、信用技术、信用标准、信用政策等方面研究。相对国外,我国信用管理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从2002年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先开设了信用管理专业以来,不论是从专业教育的普及性、人才输送的数量性、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性看,发展均较为缓慢。随着《规划纲要》的推进实施,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信用管理专业人才资源的相对缺乏,未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可以预见,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建设完善,信用+各行业各领域模式的成熟,信用管理行业将整体面临飞跃式发展,职业化的信用管理人才需求也将随之逐步增长。

一、信用管理人才需求现状

社会信用体系全面建设发展,引发相应的信用人才需求,其分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归类:一是按工作内容可以划分为:征信人员(信用调查)、信用分析人员、信用评估人员、商账追收人员;二是按信用管理人才需求者角色可以划分为: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信用专业机构、企事业单位、协会组织等;三是按信用管理人才的来源可以划分为:本科高校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从业人员,其中最主要是高校毕业生群体。据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用管理专业每年实施的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显示:浙江省特别是杭州地区地区企业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同时需求单位认为,职业化的信用管理人员的学历应达到大专以上,高职毕业生作为实务型人才可以成为本科、研究生信用管理从业者的有力补充,其所占的比例也将越来越大,因为随着行业的进步与发展,纺锤形的人才结构是必然趋势,高职毕业生刚好在纺锤形的鼓上。

二、信用管理人才供给(培养)现状

当前信用管理人才主要由高校培养提供,目前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高职院校有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各大专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虽然略有差异,但是从培养目标、制度、过程和评价等四方面看,基本殊途同归,均是以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目标来进行信用管理人才培养。从总量对比看,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各大专院校信用管理专业开设情况,目前近30所高校所能提供的信用管理专业毕业人员相对我们的社会信用体系大规模建设趋势来说还是明显不足的。从结构对比看,目前信用管理专业以本科院校为主,高职院校相对较少,而对应于国家社会信用工作深入开展、拓展到各行业、各规模企业以及机构的形式,高职信用管理实务型人才的提供相对较少。从具体能力目标培养看,各高校的信用管理人才对于互联网+的相关技术储备,例如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区块链知识、创新思维等,尚显欠缺。

三、新时代信用管理人才新挑战

互联网时代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各领域的影响是全面而巨大的,对于信用管理人才能力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5方面:

(一)大数据时代

目前大数据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业务发展需要依托于大数据分析,从业者也具备数据抓取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相关的计算机能力,而从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技术与信用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看,目前高校信用管理的相关课程体系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需求。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

互联网金融由于其突破了金融市场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已经势如破竹飞速发展。而在这个网络金融时代,信用管理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必要手段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信用管理人才必须要适应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对接,具有互联网思维以及互联网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三)小微企业的大发展时代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小型微型企业在促进就业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是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吸纳器①。各地区均致力于加大力度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浙江省更是推出了“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从金融、贸易、市监、经信、科技等各方面给于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园、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已经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助理,也成为活跃地区经济的重要形式。这就意味着我们培养的信用管理人才必须具备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风险控制等能力。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

自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双创”工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吸引了各方面积极参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同年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先后围绕“双创”出台了20多项相关文件,涉及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就业政策等等社会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得到了充分激发。在此大环境下,信用管理人才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外,具备紧随时代的创新、创业思维更为重要。

(五)全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的时代

社会信用体系也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或国家信用体系,它以法律、法规体系为基础,以政府监管作保障,以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为核心的一种国家社会治理机制。信用体系建设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涉及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各领域,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信用管理人才不应是游离于应用领域之外的独立的知识能力,而应该能够与各应用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及应用紧密结合。

四、信用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

(一)互联网+时代信用管理人才能力目标

信用管理专业属于经济类应用学科;信用管理专业的职能,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信用制度建设、信用信息管理、信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保障,需要从业人员能够掌握信用管理专业知识、理论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较强,并熟悉相关的国际惯例和法则,掌握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具备风险管理,资信调查、信用评级、公司信用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信用担保、财务分析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因此信用管理学科是交叉学科,知识与技术应用性极强,结合上文新形势下信用管理人才面临的挑战分析,我们的信用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有技术水平的专业化人才,必须是集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二)互联网+时代信用管理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

通过上文新时代对信用管理人才能力新挑战的分析,我们认为新时期的信用管理人才应是专业型、互联网型、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相融合的“五型”人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应是在夯实三个“基础”的基础上,叠加应用能力。1.技能基础模块。本模块旨在培养学生顺应互联网时展的技术与能力,课程的设置应能够覆盖互联网知识技能,包括:统计理论与实务、经济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以及近几年的新型学科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区块链技术等。通过对技能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分析能力,对信用管理问题的描述和分析能力,并培养学生能够将其掌握的数理统计知识应用于信用管理工作中,使信用知识更加适应于大数据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2.专业基础模块。本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信用管理专业技能能力,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金融学、经济法等。专业技术课程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信用技术能力方面,包括信用评估技术、信用管理实务、征信技术、信用风险管理与度量等。二是财务技术能力方面,包括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报表分析等。三是银行信用能力方面: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信用担保理论与实务等。四是企业信用能力方面:企业信用管理、商账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等。五是专业机构能力方面:征信与市场调查、资产评估等3.发展基础模块。本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素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包括法律类、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另一方面为创新思维训练,包括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双创竞赛项目课程等。具体包括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参加大学生研究项目,例如校内创新项目、新苗计划等;参加专业竞赛,例如财会信息化技能竞赛、投资理财竞赛、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竞赛等;进行社会调研、发表学术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此模块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4.信用+行业应用能力。本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专业、行业应用相结合的能力,是在前面“三个基础”打好的前提下的应用能力训练。本模块可以采用实验+实训相结合的模式,“实验”方面,包括多种形式的征信与市场调查、信用评级等,与相关课程相结合,通过在校内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综合实验来培训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训”方面,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校内(校际)层面,包括组织、参与各种形式竞赛、课题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以赛促学、以项目促能力。另一个是校企层面,即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与行业、协会对接,积极拓展多种合作教育,形式可以“走出去”,高校学生最后一年入企业实训基地训练;也可以“请进来”:校内举办合作教育,形成订单班、委托班、培训班、合作课题等等。从合作企业或单位的性质看,高校除了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更有必要因地制宜地与政府机关合作,以提高信用管理的视角与层次。此外,应该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与小微企业园合作、与其他高校合作等,扩大实践范围与领域,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行业应用能力。

五、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支撑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必须首先要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老师。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经济类专业教师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信用管理专业老师+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技术老师才能够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预期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信用管理专业教师对于大数据知识的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互联网认识,掌握相应互联网技能。第三,加大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训,改进教学手段,做到从形式到内容均融入互联网思维。第四,促进专业教师与行业的交流,实现教师的定期挂职锻炼机制,不脱离行业应用与发展,定期进行行业走访,了解专业岗位(岗位群)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需求动向,并即时贯穿于教学过程。从而真正形成有足够能力培养互联网+信用管理学生的教师队伍。

(二)实训基地建设

新形势下,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基地建设需要更加拓宽思路,不局限于传统实体经济体以及机构,应积极寻求与互联网企业、互联网金融平台、小微企业园区、行业协会多方位的合作。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利用学校一带一路合作办学项目将合作企业、合作学校拓展到海外,培养、锻炼面向国际的信用管理人才。

(三)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

信用管理人才培养应结合区域经济特点,更好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浙江省作为经济强省,商品经济发达,小微企业发展繁荣,进出口业务增长显著,海外的信用交易规模逐步扩大;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网易等互联网极大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对信用观念、信用行为已达成普遍共识,信用管理将会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服务,应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和征信技术的实践性教学,因此需要高校信用管理专业加大与区域经济研究机构的合作,更好服务区域经济。

(四)面向互联网+时代的教材建设

互联网+时代,教材除了课本教材外还应该包括一系列数据库资料、在线平台、视频、微课、在线课程等。学校应结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课程体系,补充、调整相应的教材。除了应积极改进加入了大数据、区块链、互联网金融、创新创业等元素的课程教材外,还应该加大一系列数字教材、在线平台、在线课程的建设,以利用互联网特点,开展网络课程以及远程授课,使得专业培训、人才培养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满足学生要求。积极建设行业共建教材、校企合作教材,积极开拓实训实验教材,合理配置实训、实验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积极创新授课方式、考核评价方式。

六、小结

信用信息管理范文2

企业构建信用管理体系保护自身信用交易行为,防范企业信用交易风险,这一系列行为都离不开政府方面的积极扶持与推动。在我国,政府主要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介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它相比于其它部门在面向企业的职能定位与功能提供方面更加具有优势。本文就以它的功能优势与功能定位开题,延伸分析工商管理运用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相应功能对策。

关键词:

信用管理体系;工商管理;优势;功能定位;对策

企业在进行信用交易过程中一定会存在非现金流与赊销,这对他们构建信用管理体系是一定阻碍。为了消除这一阻碍,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常规化开展和宏观经济结构的正常运行,就必须建设一套信用管理体系,对所有授信企业的信用度实施考察,实现对企业信用行为的有效监管。为了确保监管过程的有效性与公正性,政府会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体对企业进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管理行为进行干预,它具有强制执法功能,也是希望基于社会宏观经济角度来确保社会企业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

一、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功能优势体现

从目前来看,实际上除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金融机构、跨国征信机构、税务机构以及海关机构都在对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所以客观讲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监督介入方很多。但对政府、社会及企业三方发展而言,与企业监管关系最密切的还莫过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以政府希望以该部门作为主导来干预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体现该部门在企业方面职能定位的有效优势。从职能定位角度来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发挥三大功能:第一,它能制定、起草和执行与企业相关的信用管理行政法规,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提出硬性指标;第二,它能够实现对企业设立、营业执照办法与企业经济户口功能的有效审批,并为企业建立经济户口;第三,它能够查处企业的违约失信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性。所以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直接面对企业实施有效监督,主导企业信息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具有强大的法定职能优势。另外,它也可以起到规避政府职能大规模调整和现行组织法修改的作用。总结来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监管管理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它不但能实现对企业的信息监控管理,发现并制裁企业所存在的失信行为,也能直接推动企业征信对象的保理业务发展进程,所以说政府借助工商行政管理主体来干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也是当前中国政府及企业相互扶持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功能定位

1.对信息的收集与加工管理

企业构建自身信用监管体系的前提就是建设一套完整的征信体系,这样能确保企业的信用监管体系构建始终保持动态发展状态。客观讲,我国目前依然是非征信国家,企业征信制度并不发达,所以政府必须指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帮助企业建立经济户口、企业年检等主导征信方式,辅助企业来实现信用信息收集过程,也间接促进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在信息收集以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确保信息价值能够最大化发挥,还会进行后期加工,并将加工好的数据交给企业及政府部门作为信用管理与行政管理依据,为以后的信息供给服务提供做准备。具体来讲,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以一定标准来加工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评级,最后构建信息查询平台,制定信用评级标准,借助网络来面向社会及其它政府部门来提供有关企业的所有信用信息查询服务,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点带面,实现辐射性监督管理机制,令全社会都参与到对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监督过程当中。

2.市场引导

考虑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仅仅适合于当前尚不完善且征信规模较小的现实市场,而伴随市场中征信业的不断发展完善,政府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来必然会从直接征信中退下来,所以就目前来看,工商行政管理之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依然定位于市场引导功能。它为当前企业提供信用评级、分析与风险评估功能,鼓励保险公司对企业失信行为开发必要险种,以达到防范企业信用风险的目的。另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有着引导和培育专业保理公司的职责,为授信企业追讨企业债务,并同时为授信企业提供理赔服务。

三、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功能对策

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起到一定的技术完善作用,下文将针对企业的信用监管技术完善来提出两点功能对策,以体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之于企业发展的优势特性。

1.为企业构建完善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及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工商行政管理为企业构建信用信息数据库与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是为了打击企业可能存在的失信行为,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直接维护。同时,它也能确保信息公示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在这一完善过程中,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会被不断充实完善,例如失信举报制度、信息查询系统等等都能推进企业信用信息的公示过程。以信息查询系统为例,它就主要将企业信息划分为3类,其中包括企业登记信息事项、企业正面信用信息以及严重失信信息,这一类信息主要面向全社会公开,始终保持信息透明度;还有失信行为信息被处罚记录信息,该类信息限制只允许当事人进行个案查询使用;另外第三类信息则代表企业在年检后所获取的经营信息,比如企业盈亏状况信息与资产负债信息等等。上述三类信息都交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通过信息查询系统共同管理,目前诸如此类企业系统的构建也被视为是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符合法律规范的正确思路。

2.为企业创新信用评级方法

我国政府目前也与时俱进,借鉴国际做法来干预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例如以工商行政管理为主体的要素分析法,它就基于5C和5P标准评判方法来监督管理企业。所谓5C就是企业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情况(Condition),5C主要从企业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的信用体系构建过程。而5P分别为个人(People)、偿付(Payment)、目的(Purpose)、保障(Protection)和前景(Prospects)。5P与5C相对应,它通过企业技术规范来约束他们的信用体系构建过程。两种方法对授信企业在信用评级过程中都会有所提示和帮助,并且所涉猎范围全面,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良好互助与监督关系。

四、总结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今时代背景下,企业必须基于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出发,结合自身状况及能力来不断发展信用管理制度,并同时重视工商行政管理之于自身的干预与辅助过程,实现未来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二者之间也必须把握好“度”的关系,做到适当干预,以有效解决问题为准则,在新形势下寻求更有效率的工行管理职能运用方法,帮助授信企业突破自身局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敏.试析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的工商管理运用[J].现代商业,2013(6):160

[2]王睿.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的工商管理运用研究[J].才智,2014(10):340-340

信用信息管理范文3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商业决策

当前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激烈,竞争交点已经从原来的价格竞争逐渐发展到以客户服务为主。怎样才能对现有客户进行保留,同时进一步发展潜在客户,进一步提升客户忠诚度,已经成为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如果客户管理工作还是借助手工操作方式,可能会产生诸多问题,难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对经营数据产生不利影响。

1客户关系管理内容

客户关系管理属于一种以数据库管理为基础的管理系统,同时其也是一种IT行业中的术语,其所包含的内容有方法学、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借助这一组织化方式,促使企业能够方便的捕捉和融合企业已有的潜在客户合的信息管理客户关系。其内容有客户的识别,企业人员和客户之间进行接触过程中,需对客户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了解,此后对客户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分析出大客户和忠实客户群,从中找到最有价值以及最有盈利潜力的客户群体。对客户的信用度进行研究,在网年限以及积累的消费数值等基本数进行分析,对客户风险进行分析,针对企业营业过程中客户流失的主要原因进行详细研究。

2企业客户关系信息管理系统应用

2.1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在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当中存在的主要功能是借助软件、设备、技术等对系统中其他模块的正常运行提供相应保障。其中存在的内容有电子商务、技术和标准管理、企业和系统集成管理。通过这种方式,促使系统功能的优化得以实现,同时为企业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提供相关参数。

2.2客户沟通接触

客户沟通接触模块软件和硬件,主要是促使客户的接触点和相应管理客户信息渠道、利用、共享、传递、获取等具体问题,存在Web渠道信息的处理和集成,对于不同的职能而言,同时还包含各个部门的移动设备、联络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一模块的主要构成内容主要有Web集成管理,联络中心、业务信息系统。其中的联络中心,主要是联系客户程序的,例如信函、邮件和声音识别等。针对业务信息系统,其主要是在客户信息基础上,结合客户实际需求提供服务,对产品进行供给。此外,会结合业务活动规律,对交易系统进行设计,进一步促使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得到提升,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取人工重复以及繁琐的操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信息传输效率。

2.3客户数据库

相应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当中,客户数据库充当着中心部分,能够对全部见客户的管理接口进行转换,其还是企业不同部门进行业务活动的基础性内容,是相应系统当中其他功能模块的核心内容。同时还为各个部门提供了其他运行模块所需的信息资料,这对于系统信息而言,属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储存仓库以及传输通道。客户数据库的主要作用是借助这一数据库,构建本企业和其他客户支架你存在的关系,同时还构建一个相对忠实和稳定的客户群体,进一步创新企业项目,从而让简单化的购买过程得以实现,最终提高客户重复购买率,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极大的推动作用。

3企业客户关系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原则

3.1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企业在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应用过程中,需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研究,同时对这一管理系统的基本特点进行研究。充分了解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的基础上,研究企业是否适合对这一系统进行应用,最终确定企业要使用什么形式的管理系统。例如,相关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分析过程中,可以从外部聘请有较高经验、管理实践能力均较高的咨询团队,对企业中存在问题进行诊断过程中,找出企业中的信息化、构架、流程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从而为客户关系的管理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此外,企业在选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时,需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以及其自身的需求,明确企业在短期的目标,分析企业对未来的规划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方向。对这一系统进行使用,大部分为业务员部分,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和业务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业务关系。充分考虑系统投资保护情况,重点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性、技术支持能力和产品开放性等。最后,对这一系统进行评价,从而保障工供应商可以提供后续的支援服务。

3.2认真执行系统流程

企业在对客户关系系统进行应用时,需按照响应系统流程进行具体操作,第一方面是对系统要素以及系统需求进行详细分析,此后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范围做出进一步明确,了解这一系统的具体要求,从而为使用者提供相对有效的功能。第二方面是对项目管理进行计划,针对系统项目方案进行科学设计,和企业之间进行交流过程中,软件供应商可能会提供相应的专业项目人员,并且配置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专业人员是企业系统运行以维护的专家,对小组内组员进行培训。第三方面,对系统进行具体配置,对客户进行进一步优化,从而促使企业在不同业务需求上获得满足,对企业内的员工,开展系统知识方面的培训,通过这种方式,让企业员工能够撑起更多的技术知识,也可以安装新型的系统软件。第四方面是对测试系统原型以及兼容性并进试运行,对系统中的各个方面转换以及专业内部员工进行培训,促使其熟悉系统的安装,可以适当转换时间工作表。第五方面,在局部位置,开展并实施系统质量,相应软件供应商针对企业员工进行大力培训,从中培养出一个新系统方面的专家,还可以成立相应的用户小组,针对系统具体运行情况进行详细测试。当测试完毕之后,可以写出一份比较系统的质量保证测试报告,然后将这一报告上交给企业经理。

4结束语

总之,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企业当中的应有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系统当中的模块功能,为企业管理客户关系工作提供相更多的帮助。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系统进行合理选择,同时科学运用,这对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客户关系处理和决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之中方式,促使企业在客户中的忠诚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洪林.管理软件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开发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7,22(20):49-51.

信用信息管理范文4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新时代

1引言

中国进入新时代,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科技创新正在深刻影响着档案管理行业的发展,在当前的大数据、“互联网+”、云服务背景下,需要理清当前档案管理的差距短板,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2新时代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的必要性迫切性

2.1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要求,要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这些都与档案管理工作息息相关,是新形势下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2.2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和信息技术蓬勃兴起,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越来越成熟,大数据、云服务、“互联网+”、人工智能的研究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社会化、开放性、多元化、共享化成为档案信息发展的新方向,网络化、智慧型、便利性成为档案信息服务的新趋势。智库中心、信用平台、智慧城管等共享经济建设,都需要海量信息资源,需要档案和档案管理提供这种服务。

2.3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档案服务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当前,档案产生、存储量持续稳定增长,档案的查阅利用需求量也持续上升,档案管理工作和档案卷宗的价值日益凸显,档案管理已经由“等客上门”变为主动服务,从信息共享变为信息价值共享。档案工作从接受保管纸质档案转型为电子档案,从实体档案转型为数据档案,档案的整理、接收、储存、分析,都要求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1]。档案管理从人工操作升级为计算机智能化操作,从档案“信息孤岛”、“数据烟囱”升级为平台共享,只有建立档案分析库、使用云平台管理,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

3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主要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服务效果发挥不好、不充分等问题,信息化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首先,在管理理念方面,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信息化应用要求,信息来源、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共享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档案管理理念需要及时更新。其次在档案建设上,硬件方面,许多馆库设施、档案设备老旧,不能满足信息化存储、利用要求,在软件方面,部分部门单位档案管理制度还不健全,数字档案接收、存储、保管、查询等基础工作不够规范,没有统一的软件共享平台。再次,在档案服务上,部分档案部门还是被动服务,档案收集阶段主要靠各单位移交,存储主要靠库房实物,整理主要靠人工,查询也是人员手工[2]。这种传统方式还普遍存在无效和低端供给的现象,各类档案的整理著录、鉴定开放、数字化及联网共享等工作进度急需加快。最后,档案干部队伍普遍面临本领恐慌、知识短板等问题,信息时代档案工作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多技术,档案管理人员知识更新能力、自身综合素质、专业技术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4当前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4.1从源头抓起加快数字档案资源积累。数字档案资源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源头,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方案包含数字档案的收集、建设、长期保存和评价四个方面[3]。各档案部门应该按照“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原则加快推进馆室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接收,在资源积累的过程中,要按技术标准建设数字资源,能够有效检索和利用,并能够长期保存。

4.2完善档案标准规范,逐步实现软硬件设备的统一配置。档案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修订完善档案管理实施办法、档案管理工作手册、档案考核评价办法等标准规范。档案管理软硬件设备是基本保障,各档案管理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配置统一的信息化设备和信息管理软件,可使得档案信息最大范围兼容或共享。随着科技快速发展,软硬件设备应该及时更换更新,防止因硬件设备问题导致工作出现隐患,防止因软件版本问题导致工作出现瑕疵[4]。

4.3以云服务为核心,探索建立档案集成管理与共享利用平台。云平台具有零投入、便操作、大数据、保安全、云服务等多项优势。其中的关键是要以云服务为核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升档案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利用率和使用价值,最大限度地提升档案资源共享度。其次要做好云存储,加强数据处理能力,确保电子档案的完整,降低档案存档故障发生率。

4.4树立底线思维,不断健全档案安全体系。安全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前提,是档案管理的底线,也是档案工作者的首要职责。信息化新时代下,人防、物防、技防构成了三位一体综合安防体系,可以降低安全隐患,确保信息安全。比如说,档案库房要安装自动报警、自动灭火、温湿度调控设施,所有涉及档案安全的场所都要安装监控报警设备。外包的档案室要加强对档案服务外包中标企业的管理,加强对保密资质的审核,防止档案数据的失泄密或者不当扩散。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档案安全检查和演练,确保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在收、管、存、用各个环节的安全,确保档案安全万无一失。

4.5筑牢事业根基,建设素质过硬干部队伍。新时代的档案科学发展,关键在如何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提升履职能力。首先应在档案本职工作岗位上培养锻炼人才,结合岗位实际积累经验、锻炼提升。档案部门可以定期开展讲坛,组织干部职工,围绕档案业务工作开展交流和研讨。定期开展档案培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夯实档案事业发展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少芳.应对大数据的数字档案馆及其服务体系[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3(5).

[2]蔡利剑.大数据背景下的档案管理问题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6,No.1,2016.03.

[3]轩红.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研究[J],档案管理,2016.05.

信用信息管理范文5

关键词:公路水运工程;政府行政职能转变;质量安全管理;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0引言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求;信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党的报告强调要“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我国正处于深化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期,交通工程建设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与完善其信用管理体系,转变传统事中监督、事后处罚的监管方式为信用监管,是对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最高要求的响应;是社会治理、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推进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国际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1公路水运信用建设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针对公路水运工程建设领域信用管理,交通运输部先后颁布了《公路施工企业信用评价规则》、《公路水运工程监理信用评价办法》、《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信用评价办法》、《水运工程设计和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办法(试行)》等一系列信用管理文件,针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五大从业主体,制定信用评价规则,开展信用评价,约束从业主体的市场行为。

1.1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信用评价主要采用的评价依据是《水运工程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试行)》,评价内容和主要特点见表1。

1.2勘察设计单位

勘察设计单位主要采用的评价依据是《公路设计企业信用评价规则(试行)》、《水运工程设计和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办法(试行)》,评价内容和主要特点见表2。

1.3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主要采用的评价依据是《公路施工企业信用评价规则》、《水运工程设计和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办法(试行)》,评价内容和主要特点见表3。

1.4监理单位及人员

监理单位主要采用的评价依据是《公路水运工程监理信用评价办法》,评价内容和主要特点。

1.5检测单位及人员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主要采用的评价依据是《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信用评价办法》。

2存在问题

2.1法律顶层设计亟需加强

为保护信息广泛采集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国家机密的保护[2],发达国家均开展了征信立法。在美国,基本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共有16项,对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使用、信息披露的真实性、隐私权的保护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3]。我国仅通过《民法》、《合同法》、《公平交易法》等法律对信用关系做了一定的解释和约束,但在信用征信领域立法几乎是空白。

2.2评价方法科学性有待提升

目前全国各地区公路水运工程建设从业主体信用评价方法不统一,部分评价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4]。例如:公路施工企业采取的倒权重计分法,可能导致投标行为越多,对企业的信用评价越不利。这与鼓励信用评价等级高的企业多承揽工程项目的初衷背道而驰。

2.3评价对象重企业轻个人

当前对市场主体的信用评价重点聚焦在从业单位,对从业人员涉及较少。我国多数省份已建立了从业单位的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体系,而对于指挥长、项目设计负责人、项目经理、总监理工程师、试验检测授权负责人等关键人员的信用管理尚较缺乏,目前仅监理工程师和试验检测人员有相关信用评价办法。

2.4评价指标质量安全比例弱化

经统计,现行信用评价管理办法中,质量安全失信行为相关评价指标占比较低,尤其是安全方面,除施工和监理单位以外均未涉及。信用评价重招投标、轻质量安全,容易导致企业重投标和轻标后管理,不利于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管理。

2.5联动奖惩机制尚未建立

因全国各地区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及系统开发各异,信用信息难以在各省和省部级之间共享和互联互通。同时,交通建设管理部门也未能同住建、银行、国土、人社等部门信用信息实现信用共享,对严重失信行为实施公开曝光、限制其所有经营活动等措施,形成多部门、跨地区的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和覆盖全社会、全方位的信用约束惩戒链。

3体系构建

基于我国公路水运工程建设信用管理体系的基本特点和问题,在构建体系时,必须紧扣三大原则:一是面向未来,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二是政府推进、统一标准、规范发展、信息共享;三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滚动发展。形成“五大主体、三大建设、一个平台、一套机制”(5311)有机融合的、更为完善的公路水运工程建设质量安全信用管理体系框架(见图1)。

3.1五大主体

公路水运工程项目建设具体包含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投标、施工以及维护阶段等,主要涉及到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五方,包括从业单位与关键从业人员。

3.2三大建设

3.2.1制度体系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信用信息管理制度、信用结果应用管理制度和行业信用标准等建设。信用信息管理制度用于规范信用信息采集、传播和使用,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等,推动推进信用记录和从业主体信用信息库建设。信用结果应用管理制度主要针对行业内信用信息的公开、“红黑名单”公示以及社会领域的联动奖惩等[5]。行业信用标准建设围绕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信息分类与编码、信用信息资源元数据等标准规范的制修订。

3.2.2评价体系建设

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公路水运工程建设领域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对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和评价来实现事中监管。体系主要包含:一是信用信息采集对象,主要包括五大从业单位和关键从业人员;二是信用信息采集渠道,主要包括从业主体自报,管理部门监督检查、执法等过程中发现失信信息的填报,以及经查实的社会举报及委托第三方采集;三是信用评价指标,应为专门针对涉及质量安全相关的失信行为,并按照失信严重程度进行分类管理;四是信用结果应用,不应局限于工程招投标领域,可分步推进,最终形成交通、房建、金融等多领域的全社会“联动惩戒”机制。

3.2.3监督体系建设

信用监督是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现阶段信用监督以政府为主导,包括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从业主体的信用监管及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下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监管。根据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要逐步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在信用监督中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的商会、协会对市场主体的约束力不够,行业协会的政府色彩较浓[6],未来要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对信用管理和监督方面的作用。

3.3一套机制——奖优罚劣机制

分阶段推进实施“奖优罚劣”机制。近期,奖优罚劣主要应用于行业内部。对守信企业可在该领域的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确认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监管或给予政策倾斜;对守信人员在职称评定、评级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于严重失信企业可在市场准入、工程招投标、财政补贴、资质认证等方面给予惩戒措施;对严重失信人员可限制其执业资格,在评优评先、职业准入方面进行限制。中远期,探索与住建、环保、银行等部门的跨行业信用联动惩戒机制[7-8]。对诚实守信的从业单位和个人,在全社会领域的行政审批、企业融资贷款、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于信用等级低的从业单位和个人,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必要的惩戒,使失信者付出与失信行为相对应的代价。

3.4一个平台——公路水运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

以信用信息平台为实现信用信息管理、评价、应用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向下整合完善现有各省公路水运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国从业主体信用信息和信用评价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向上接入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和国家信用信息管理平台,与其他部门互联互通、交换共享,通过公示诚实守信主体、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等方式,实现全社会各行业信用联动奖惩。

4结语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落地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交通建设管理部门应注重通盘考虑、持续发力,推进公路水运工程建设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以信用管理为抓手,实现政府管理职能转变,改善交通建设市场秩序,从根本上提升公路水运工程项目品质,为建设交通强国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筱婷,刘玲.公路水运工程信用评价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05):172-173+184.

[2]曾小平.美国社会信用体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3]孙亚,唐友伟.当前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海南金融,2008(11):85-88.

[4]张利民,范智杰.水运工程施工企业信用评价中一些问题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11):155-157.

[5]朱吉双,方砚.港口企业信用评价制度设计[J].综合运输,2018(01):20-23.

[6]孙勤.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信用体系的建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03):116-118+122.

[7]徐德智.交通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研究和思考[J].现代交通技术,2016,13(02):81-85.

信用信息管理范文6

关键词:区块链;信用信息模型;集团企业:供应商管理

0引言

当前供应链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大型制造企业实现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和成本控制的关键能力,供应链的主体是供应商,供应商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初始环节,也是最基础的部分。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信息是动态的,维护和管理十分困难。目前,有一些学者从“区块链+大数据+供应链协同”管理[1]、区块链在供应链协同管理上的应用等角度展开研究[2~4],认为区块链技术如果应用于整个供应链中,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的效能,并提出了供应链协同的优化方案[5]。但是以上研究没有考虑企业是否愿意将订单信息、工艺信息、生产过程信息、产品交付信息等众多私密信息上链传播,没有考虑到供应链上企业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和复杂的利益分配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实际存在的,这些学者们提出的一些涉及到企业核心的关键数据实际上是无法上链流转的,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整个供应链协同,还难以实现。本文围绕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能力评估环节,从当前集团企业在供应商信息管理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研究利用区块链技术高效管理供应链,构建信用网络的信息交易模型。结合区块链技术供应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提出了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目前企业集团供应商信息管理的实际管理问题,对供应商信息上链的管理方式和流转过程进行探讨,打造立体化、智能化的集团企业供应商信息管理,提高供应商信息管理的效率。

1供应商信息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集团企业是以一个或若干个大中型生产经营企业、独立科研设计单位为主体,由多个有内在生产经济技术联系的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组成的大型公司。企业集团成员单位之间可能互为供应商,也存在互相竞争的关系。供应商信息管理通常涵盖供应商开发、资质认定、资格验证、供应商准入、供应商评价、供应商评级等诸多环节。当前集团企业供应商管理环节上,仍存在诸多弊端。能否妥善应用数字技术,高效、高质量管理好下述问题,成为优化集团企业供应商信息管理的核心与关键。1)供应商资格认证和资质验证难度大、周期长企业对供应商资格验证的过程繁琐,难以取得供应商历史交易记录。开发新供应商时,多采取试供应的手段进行评估,但实际供应由于产品数量、时间周期等要求变化,仍存在供应商实际供应能力无法验证的问题,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安排和最终产品质量。企业为了避免上述隐患,通常选择将合同交由经常合作的供应商来完成,或者选择从其它途径“熟悉”起来的供应商来完成,长期以来导致供应链生态封闭,无益于企业进一步优化成本,提高管理效益。2)集团企业内部供应商信息孤岛问题严重目前集团企业下属的各工厂、子公司、研究所等通常采取独立经营的管理模式,下属独立法人之间既是合作关系也是内部竞争关系。各独立法人组织对供应商的开发原则为根据项目需求各自开发新供应商并各自维护。虽然,集团企业对供应商管理都进行了信息化改革。但其下属的经济体之间的供应商渠道依旧无法打通,彼此都是独立的信息孤岛,供应商信息流在集团内部是“断链”状态。隶属同一集团的不同法人和组织,集团本部及其下属独立法人都建立了各自的供应商信息管理系统。每个独立法人以各自的业务利益为中心,对供应商进行筛选、业绩调查、资格审核、信息录入、层层批复等冗长繁复的流程。成员单位的在各自的供应商管理信息建设过程中,制定的供应商信息管理标准各不相同,导致集团层面供应商信息联动性和共享性差,直接导致了供应商相关数据的更新速度,影响了工作效率。而随着集团业务不断丰富扩大,集团公司孵化出越来越多的子公司、上市公司,从而分裂出来更多的供应商信息孤岛,给集团供应商管理增加了负担,直接影响后续管理工作。3)供应商评价体系不完善供应商评价既是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间持续合作、供应链良性循环的重要实现途径。供应商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供应商,有效提升供应商的供货质量和供货效率,提高供应商的服务能力。但是很多企业集团在合同结束后不做供应商评价,或者供应商评价指标过于简单,例如是否按合同期限交货,产品是否一次检验合格等,由供应商管理人员给供应商评判。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由企业的供应商管人员给供应商进行打分评价,但此方式存在局限性。第一,部分供应商供应产品质量较差,供货周期也存在延期问题,但是供应商管理人员在打分时出于一些利益考虑会选择全优评价,而产生虚假评价结果。第二,供应商管理人员对供应商评价不在意,会为了应付工作而随意打分,使得供应商评价逐渐失去了考评和参考的价值。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供应商评价体系无法为集团供应商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2区块链技术在供应商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区块链技术起源于非对称加密,之后由于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点,在数字货币、保险领域和金融领域应用广泛。区块链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探索开始于本世纪初,在保险、金融和信息安全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共识机制保证安全,分布式存储提高信任。区块链采取共识机制,即只要不能掌控全部数据节点的51%,就无法肆意操控修改数据,这样的方式使数据不容易被篡改。此外区块链采取分布式存储方式,每个节点上都保存一份数据,在保证数据信息不易丢失的同时,提高了节点间信任。其次,点对点交易大幅降低成本,智能合约提高效率。区块链是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在平台上点与点之间直接进行交易,通过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交易签名方式,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化交易记录,既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成本,也大幅降低了信息记录的错误概率。上述价值给区块链在供应商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第一,建立企业供应商上链机制,保证供应商信息上链,打通供应商信息孤岛问题。第二,开发供应商信息智能合约,自动进行信息比对,减少人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建立供应商信息管理共识机制,利用分布式存储实现供应商信息流转过程中的真实性、准确性,提高链上企业彼此之间的信任。第四,通过区块链的开放式管理反向推动供应商评价体系建立,实现供应商监管,优化供应商质量,形成供应商良性竞争。

3区块链在供应商信息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区块链分为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三大类。其中,公有链被认为是完全去中心化的网络中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访问的区块链。联盟链是由一些企业或者机构共同管理的区块链,不同于公有链,其上链需要进行注册认证,参与者也相对较少,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去中心化特性。私有链是由某个组织或个体控制的区块链,私有链的参与范围更加有限,相对的私密等级和安全等级也更高,同时去中心化特性也相对削弱。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集团企业供应商信息管理,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企业对供应商的准入条件和管理制度也不相同,如果选择完全去中心化的公有链,链体会过于庞大且存有过多冗余信息,不利于企业管理。而私有链又过于中心化,不利于企业间信任的建立。因此选择联盟链对供应商信息进行上链管理。利用区块链技术将集团内外部各利益攸关方的关键信息整合、共享,去中心化的供应商信息治理模式可以让多个参与者共享账本,打通集团内供应商的信息孤岛。应用架构可以抽象为“信息识别→信用抽取→信息交易”三部分,如图3所示:关键信息识别是依据业务活动和供应链上下游关系,根据订单、设计、制造、供应的业务逻辑关系等业务活动和供应链上下游关系,梳理各个业务主体的关键业务信息,设定关键的数据对象,数据对象的选取重点考虑本单位的管理要求、利益相关方监管要求,并参考理论研究成果和行业最佳实践;信用抽取是通过关键信息画像,把梳理出的关键业务信息和关键能力抽象化,把业务流程涉及的信任模型和关键信用信息抽象出来,将依附于订单和合同进行准实物验证的信用度和履约能力抽象,成为独立的不包含交易内容、交易对象等用户私有信息的逻辑信用信息(如基本工商信息、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质量可靠性、响应时效、区域服务能力、售后服务水平等);数据上链将关键信息画像存放到数据区块上的过程,也是供应商申请上链的过程;能力信息展现是在区块链上对企业信息画像按不同能力维度进行展示,是实现供应商管理功能的基础;信息交易实现基于真实的能力展示,实现信息共享、交易信息追溯等功能。

4区块链在管理供应商信息过程中的关键点

1)区块链节点构成

企业联盟链上设置三种节点,分别为管理节点、共识节点和参与节点。其中管理节点为集团单位,共识节点为相关领域行业内核心单位,参与节点为供应商。管理节点和部分共识节点(联盟内的共识节点根据供应商行业不同而调整)形成上链信息审核联盟,负责上链企业关键信息的画像,实现供应商信用抽取,为供应商上链提供统一的认证信息。此外,审核联盟还具备对区块链进行数据监控等监管工作,保障上链后信息的去中心化运行。

2)供应商信息上链

供应商有意向加入区块链系统时需要进行申请,通过审核后方可加入系统。具体如图2所示。供应商有意向加入区块链系统时需要进行申请,向审核联盟提交业务相关的关键信息,审核联盟画像后提交管理节点审核链上供应商唯一性。审核通过后,管理节点在整个区块链系统中广播待审核的供应商逻辑信用信息,共识节点对逻辑信用信息进行审核,超过50%的共识节点通过后,由管理节点将该供应商逻辑信用信息写入区块链,供应商成为区块链上的参与节点。

3)节点能力更新流程

节点能力展示是供应商展示自身当前能力和未来潜力的主要手段,也是集团及成员单位在选择供应商时参考依据。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好坏可以在节点能力上充分体现。因此为了保证链上供应商能力信息的时效性,某个参与节点或共识节点可以提出能力更新申请。能力更新流程如图3所示。在争取订单时,供应商(参与节点/共识节点)如果认为企业实际能力信息高于链上能力信息,可以向审核联盟提出更新能力申请,由审核联盟重新画像后,在系统中广播,通过的内容直接写入区块中。没有通过审核的信息将不会写入区块中。交易完成后,用户(共识节点/管理节点)如果认为供应商的实际能力信息低于链上能力信息,也可以向审核联盟提出更新能力申请。经广播、审核后,通过的信息将被记录在区块中。管理节点对供应商唯一性审核时,可以利用智能合约算法,自动化比对,提高比对准确性和审核效率。

5结语

信用信息管理范文7

水利信息化是利用无人侦察机、卫星遥感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信息新技术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和传输,进而提高水利信息的质量和水利信息的服务水平。利用信息新技术对我国水利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发展我国水利管理的必然趋势。

1.1加强对水利信息的科学判断

通过采集、输送和储存水利资源信息,能够完成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从而做出准确的决定。由于传统的水利信息管理模式具有信息采集的滞后性以及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等特点,从而影响了决定判断的准确性,导致水利灾害加重。为了能够完成对水利信息的准确判断,可以实施信息信技术则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和决策。在现代管理中也有很多应用,诸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水库实施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对水利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和判断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水利信息管理方案,还能够提供大量的科学依据防止水利灾害的发生。

1.2提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传统的水利信息管理工作的重点,但是随着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还要引起对水资源有效配置的关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工作人员对水资源的分配情况以及影响周围水资源的因素进行掌握。采用人工收集和操作的方法对复杂的信息进行收集,将严重影响到决定判断的准确性。利用信息新技术可以快速有效的完成复杂信息的收集和操作,实现了水利工程的水资源管理和水利信息资源的优化。

1.3实现电子化水利行政管理和服务

信息新技术能够利用计算机网路平台整合水利信息资源,对水利信息资源的采集、传输、储存以及决策制定实现了全自动化管理,改善了人工操作的弊端。水利用户在选择自己需求的信息时不再像以前一样受时间和地点等方面的限制,完全可以借助现代信息管理平台完成自己需求信息的选择。

2信息新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2.1物联网技术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完成水利信息采集、传输以及处理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国水利信息化的标志。近几年来,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物联网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尤其是在水利资源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截止到目前,我国水利管理部已经完成了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和完善,用户想要查阅我国各地的水利信息,只要通过该平台就能完成。为了能够对基础水利信息动态实现实时把握,我国也加大了对基层水利管理部门的管理力度,给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信息资源。由于物联网具有快速传播的特点,水利管理部门对物联网水利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也不断加强。在水利管理服务中,物联网技术有以下两个作用,分别为在水利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和对水利信息智能化处理作用。为了能够通过物联网对水利信息及时的掌握并制定有效措施,可以采用设置传感器节点以及RFID设备的方法,完成对水利信息的智能感应以及信息采集。所谓的智能处理,就是采用计算技术和数据利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进而对水利信息加以管理和控制。气候变化、模拟出水资源的调度和市场发展等问题都可以采用云计算的方法,实现应用平台的构建和开发。目前,水利工作视频会议、水利信息采集以及水利工程监控等工作中物联网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综合应用。

2.2遥感技术

在水利信息管理中遥感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获取信息原理就是通过地表物体反射电磁波和发射电磁波,实现对不同信息的采集。近几年,遥感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到防洪、水利工程管理和水利执法中。遥感技术在防洪抗旱过程中,能够借助遥感系统平台实现对灾区的监测,发生洪灾后,人工无法测量出受灾面积,遥感技术能够对灾区受灾面积以及洪水持续时间进行预测,并反馈出具体灾情情况以及图像,为决策部门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信息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中也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使用遥感技术获取数据时,还要求其他技术与其相结合,进行系统的对接,进而能够完成对水利信息数据的整合,充分体现了遥感技术集成化特点;遥感技术能够为水利工作者提供大量的数据,而且也能够根据数据制作图像。但是在使用遥感技术时,为了能够给决策者供应辅助决策,一定要对遥感系统进行专业化的模型分析,充分体现了遥感技术数字模型化特点;为了能够对数据收集、数据交换以及数据分析等做出科学准确的预测,使用遥感技术时,要设定统一的标准要求,充分体现了遥感技术标准化特点。

2.3GIS技术

GIS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服务中对水利信息自动化起到关键性作用。反映地理坐标是GIS技术最大的功能特点。由于其能够对水利资源所处的地形地貌等信息做出很好的反映,因此对我国水利信息准确位置的确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GIS技术可以在平台上将测站、水库以及水闸等水利信息进行专题信息展示;GIS技术也能够对综合水情预报、人口财产和受灾面积等进行准确的定量估算分析;GIS技术能够集成相关功能的模块及相关专业模型。其中集成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数据库、信息服务以及图形库等功能性模块;集成相关专业模型包括水文预报、水库调度以及气象预报等。充分体现了GIS技术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水利专题信息展示、统计分析功能运用以及系统集成功能的作用。GIS技术在水利信息管理、水环境、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管理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能力也从原始的查询、检索和空间显示变成分析、决策、模拟以及预测。

2.4卫星定位技术应用

卫星定位系统其作用就准确定位,它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卫星定位技术一般都应用在抗洪抢险和防洪决策等水利信息管理工作中。卫星定位技术能够对发生险情的地理位置进行准确定位,进而给予灾区及时的救援。卫星定位系统在水利信息管理服务中有广泛应用,诸如1998年我国发生特大险情,就是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对灾区进行准确定位并进行及时救援,从而有效的控制了灾情,降低了灾害的持续发生。随着信息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定位系统也与其他RS影像以及GIS平台等系统连接,进而被广泛应用到抗洪抢险工作中。采用该方法能够对灾区和险情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实施及时救援,降低了灾情的持续发展,保障了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

3总结

信用信息管理范文8

关键词:工程建设;招标机构;信用管理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建设事业步入了新时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这也是《招标投标法》实施二十年来,我国招投标事业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招投标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招投标制度在提高经济效益、推进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体系乃至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为招投标制度实施的重要载体,工程招标机构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采购招标中发挥着积极地重要作用。

1工程招标机构目前基本情况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2019年工程招标机构统计公报》的数据,2019年度参加统计的全国工程招标机构共8832个,比上年增长14.45%。按照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共327个,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共3642个,私营企业4586个,港澳台投资企业1个,外商投资企业1个,其他企业275个。2019年年末工程招标机构从业人员合计627733人,比上年增长1.64%。2019年度工程招标机构承揽合同约定酬金合计3961.51亿元,比上年增长92.51%。另有数据表明,必须招标的国有资金投资的新开工工程项目,基本上都实行了招标,整个行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态势。

2工程招标机构从业特点

(一)工程招标机构是一个以人的从业行为为主要因素的行业。招标机构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工程经济的专业人员,为招标人提供专业的、合法的、有价值的造价咨询服务,是招标机构的工作宗旨和价值体现。

(二)工程招标机构是一个入门门槛低的行业。2017年12月,住建部《关于取消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机构资格认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建办市[2017]77号)。招标资格认定的取消,放开了招标行业准入门槛。

(三)工程招标机构规范运作对项目能产生推动力。招投标活动中招标机构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熟练应用,能够大为提升招标全过程的规范程度,在国有资金使用者为实际意义上的招标主体时,更加需要对各个阶段和时期的工程建设统筹进行事务管理,招标机构作为专业性的中介机构,依赖其对于招标流程的熟练,可以使各项工作的开展得到应有保障。

3基于从业特点而可能产生的行业风险

(一)对应一个以个体行为为主要因素的行业,其行业风险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表现在:一是一些人员的服务只限于“跑腿”、当传话筒,忽略了招标的专业能力;二是部分人员流动性太大,身兼数职,不懂招投标的工作流程,工作中错误频出;三是职业素养差,一切向钱看,往往容易造成违法违规的隐患。

(二)对应一个入门门槛低的行业,其行业风险表现为:为争取市场对外同行恶性竞争,无序竞争或是采取不计成本等手段垄断市场;内部管理混乱,为争取利益最大化,无限制地建立内部业务部门,收取管理费,各部门自行操作,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操作流程。

(三)招标机构是市场主体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规范运作才能对项目产生推动力。一是技术力量和服务质量好,才能保证整个招投标过程有序进行,市场公平、公正;二是专业的服务,协助解决招标人和投标人之间的关系,配合监管部门监督招投标的进程,规范程序;三是保证招投标活动依法合规,并且提高效率和质量,才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反之,轻则事倍功半、重则违法违规。

4实施信用管理是招标行业“放管服”改革的有力举措

近年来,政府一直在深入开展的“放管服”改革,是政府管理重心从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的重大变革,是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总理指出:“健全制度化监管规则,规范行政执法,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促进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当前,在政府管理实践中还经常发现一些监管领域缺乏公开透明的规则和标准,边界宽泛、责罚不清,执法者自由裁量权过大,市场主体无所适从,权力寻租、腐败行为时有发生。对此,必须以公平公正为方向创新监管,使市场活而不乱。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就是创新监管,使市场活而不乱的有力举措。在招标行业建立信用体系、实施信用管理,是招标行业放开准入门槛(资格认定取消),提升市场竞争力这一历史转折点,促进招投标行业按照“放管服”要求改革、加强市场主体信用自律、强化招投标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力手段。

5招标行业实施信用管理的要素

(一)要有明确的适用范围。这其中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在某一区域为依法必须招投标的工程建设项目提供招标服务;二是招标机构及项目负责人都要接受信用评价。

(二)要明确进行信用评价的实施主体。一般来讲应由市级部门(依当地政府职责分工的部门)负责其相应行政区域内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信用评价管理工作,制定信用评价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对信用评价过程和结果使用进行监督。县级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配合做好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信用评价管理工作。

(三)要依法科学设定信用评价等级。招标信用评价等级可分为AAA,AA,A,B和C五个等级。等级划分参考如下。AAA级,信用评价得分85分(含85分)以上的招标;AA级,信用评价得分75分至85分(含75分,不含85分)之间的招标;A级,信用评价得分60分至75分(含60分,不含75分)之间的招标;B级,信用评价得分60分(不含60分)以下的招标;C级,评价期有一票否决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等)的招标。

(四)要科学选取信用评价内容。信用评价内容主要由招标基本信息、优良信用信息、不良信用信息等构成。

(五)要科学制定招标信用评价评分标准和得分方式。1.参考已实行地区经验,招标机构及项目负责人的信用评价宜实行百分制。2.信用评价得分=基本信息分+优良信用信息分-不良信用信息分。基本信息分为70分;优良信用信息分为30分;不良信用信息分为扣分项,扣分在考核总分中扣除,上不封顶,扣分后得分低于0分按0分计。优良信用信息和不良信用信息均设置评价期限,当评价期限届满时,加分、扣分值自动归零。3.招标若违反任意一项信用评价为C级的指标,其信用评价结果将直接被确定为C级。4.对于新参与信用评价的招标,在系统中基本信息录入成功并经审核通过后,其信用评价得分为70分。

(六)要建立严谨的评价程序。招标评价程序包括申报、记录、公示、公告等。申请信用评价的招标登录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完成评定的申报。基本信息、招标业绩、社会服务、奖项由招标在规定时限内自主诚信申报;招标不良信用信息由行业监管部门通过“招标不良行为记录”进行记录。信用信息采集采取自动公示制度,招标信用信息自录入之日起应自动向社会公示5个工作日,并自动通过系统对招标机构的市场行为进行评价,在信用评价网站公布。

(七)招标信用评价结果要进行动态调整。信用评价等级及评价结果实行动态调整,基本信息长期有效、优良信用信息有效期限以2年、不良信用信息有效期以1年为宜,从认定之日起计算,且不得低于相关行政处罚、处理期限。

(八)招标信用评价结果的应用。信用评价结果可作为招标人选择招标的依据,各级住建部门(依当地政府职责分工的部门)将根据评价结果,分类实行差异化管理。对信用评价等级为A级以上的招标可采取适当激励措施。对等级为B的采取约束措施,作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对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级为C和在不良行为考核周期内累计记分达到一定限度的(比如记分达到100分),依法依规在市场准入方面采取惩戒措施,且不得作为评优表彰、政策试点对象。

(九)建立健全招标信用评价的异议受理制度。建立信用评价异议申请与复核制度,招标对公示及信用评价结果等提出异议的,在评定结果公示期内将异议的相关内容、证明材料及联系方式提交给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在异议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进行核查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知异议申请人。

6工程招标行业信用管理架构设想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全国性信用管理体系。信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信用的量化标准,评价、公示、失信惩戒等多方面的管理。从全国范围来看,许多地方都试行过信用管理制度,但是,共同面临的问题是量化标准不统一、评价周期不统一、失信惩戒力度不统一,因此,建议国家主管部门尽快建立招标机构的信用管理体系,实现“量化标准、评价周期、失信惩戒”三统一,并实行全国信息共享和信用互认。各地公共资源交易管理部门对其区域内开展业务的招标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管通过信用信息互认,实现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管理目标。

(二)建立一个有吸引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机构取消了资质,为了吸收更多的机构参与信用评价,应该合理制定信用评价指标,让大多数企业认为“有价值、我自愿”、“有希望、有奔头”、“信用高光荣”的认同感,而不是转变成另一种隐形的执法手段,这样才能使主管部门逐步通过信用管理的方式引导和规范招标的从业行为。

(三)一个企业在一个地区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多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社会信用水平的高低。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业绩评价指标,要满足群体的大多数需求。一是可以采取双轨制,即招标机构的业绩为依法应当招标的工程项目累计中标金额排名或累计完成招标数量排名,这样可以照顾到更多机构参评且更公平;二是以中标公告为准,以中标公告为准便于机构和社会监督;三是分差不易过大。

(四)在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下,分别建立和进行招标机构、从业人员两个层次的信用评价并使之关联。机构和人员在从业行为上难以分割,因此,要以人员个体的评价为基础,做到“人人有评价”,才能使从业人员做到“常怀敬畏之心”;个体评价与企业评价联动,“个体评价”好、“企业评价”就好,反之亦然,促使企业真正做到人员的优选。

7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