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劳动教育范例

初中劳动教育

初中劳动教育范文1

关键词:劳动教育;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许多教师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根本动力。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生物实验课堂内容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参与机会,就等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体会到亲自劳作并收获成果的喜悦,从而转化为对于生物实验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兴趣也会延伸到劳动层面,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乐于动手、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基于此,劳动教育融入生物实验课堂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下面针对相关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一、新时代初中生劳动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学生接触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一些中学生对于劳动过于轻视,甚至出现大量中学生不爱劳动的情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决定教育。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也是其接受教育的一种形式,学生虽然在学校学习汗牛充栋的劳动教育教材,但是并未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因此,当代中学生的劳动教育有待进一步增强。

(一)家庭生活缺少劳动教育。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大改善了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当下的中学生不必再接触传统的农耕劳动,在家庭生活中也很少参与日常家务劳动,加之一些父母认为子女只需要读好书即可,不需要进行劳动,导致当代初中生缺乏劳动教育。

(二)学校生活缺少劳动教育。现阶段初中的劳动课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种形式不仅影响劳动课的开展质量,且多存在形式主义,学生日常学习中很少真正接受劳动教育课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此外,越来越多的院校将一些公共区域的清扫任务外包给清洁机构,使得本就少得可怜的在校劳动机会更加稀少,学生无从接受良好的在校劳动教育。

二、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原则

(一)课程目标具体化。初中阶段的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的常用技能,以及在校期间的常用劳动技能,并适当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于劳动的掌握,并通过有效劳动教育的形式对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进行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课程资源生活化。当前劳动教育方面的教材在内容选择方面相对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可操作性不强。初中生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选择应当更加贴近生活,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应当基于教材展开。因此应当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在劳动教育中增加生活内容,注重劳动教育课程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衔接,培养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劳动技能。

(三)课程实施常态化。劳动教育应当成为一项独立的课程体系,因此应当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课时保障制度。学校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有关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检查及督促,为该项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除此之外,为了深化劳动教育的效果,还可以和其他学科进行联动,从而达到劳动教育常态化的效果,保证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三、生物实验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意义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劳动教育的融入,不仅有利于生物实验的有效开展,同时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发展劳动教育能够加深对于生物实验课堂教学的印象。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应占据同等比例,实验教学关系到学生对所学习的课堂知识的转化和巩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点应用于具体实践中,从而深化学生关于理论知识的认知。

(二)发展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有效的劳动教育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最好途径,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性锻炼。在锻炼过程中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掌握正确的劳动方式,从而推动实践能力的增长。同时开展劳动教育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和社会生活相接触的机会,为今后学生进入社会独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初中劳动教育融入生物实验课程有效实施途径与策略

(一)提高对初中生物实验的认识水平,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要改进初中生物实验课堂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措施,融入劳动教育,就必须改变初中生关于生物实验的认知态度,在此基础上实施劳动教育。确保初中生对于生物实验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动手能力的锻炼实验中。在转变学生认知之后,还需要注重改变生物实验的开展形式,强调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生物实验的设计和运用,实现生物实验教学和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例如,在现有初中生物教材的基础之上,针对生物实验进行具体设计,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开展实验的方式取代演示性实验展示,让学生成为整个生物实验操作的主体,切实掌握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各项技术要领,进而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培养,这是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学校方面也要为劳动教育融入初中生物实验提供一定支持,例如增加生物实验课程占据比例,合理设置生物实验课程体系,为学生开展生物实验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学校要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时展要求改进学生的培养方式,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预设实验,巧作铺垫。为保证学生对于劳动教育融入生物实验课充满兴趣,必须注重增强实验内容的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生物实验时,需要充分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同时保留生物实验本身的功能作用,达到二者的协调统一,这是吸引学生参与生物实验的重要因素。在融入劳动教育时,要采用层层铺垫的形式实现逐渐深入,由最基本的生物实验延伸到劳动教育相关理念。譬如,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需要用到绿色植物天竺葵,这是一种易于栽培且花期较长的绿色植物,栽培天竺葵需要掌握植物培养方面的知识,如光合作用知识、扦插知识等,因此教师可以提前向学生布置扦插天竺葵的任务,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扦插知识及相关技能,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培育,动手培养一株天竺葵,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使用。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感受到亲手劳动给自己带来的喜悦,也更愿意投入到生物实验中。在后续学习扦插相关知识时,能够展开更多植物的扦插培育活动,深化劳动教育效果,延伸劳动教育范围,将课堂上的劳动教育带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关于生物实验的兴趣也能得到大幅度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实现生物实验教学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创设情境,催生激情。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融入劳动教育。生物实验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时,应当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以集体学习和集体成功的方式来促使学生对生物实验教学产生更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在开始实验之前,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春天种子播种的画面,同时运用动画形式展示种子的动态萌发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一个有趣的氛围,激发学生关于种子萌发过程的求知欲,并趁此机会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播种劳作,学习播种时的各项技能,例如播种间距、密度等,感受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辛勤,深化劳动教育的目的。同时将所播种的种子作为研究种子萌发的样本,这种通过亲自劳作、亲身参与的生物实验方式,能够有效融入劳动教育因素,无论是对生物实验教学效果的深化还是对劳动教育目的的达成都具有显著作用。在初中生物实验课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相关理念,实现共同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较多的不适应性,例如,学生对于劳动量较大的生物实验参与积极性不高,或者学生因劳动技能掌握不足而无法有效参与生物实验等,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及操作示范,在生物实验过程中通过及时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快速适应这种教育形式,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同时深化劳动教育成果。开展好生物实验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灵活的空间,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在初中生物实验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借助劳动教育的相关方式来深化学生生物实验的参与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行有效锻炼,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2]宁本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重建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2019(4).

[3]李艳辉.对七年级生物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4.

初中劳动教育范文2

一、生物学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初中生物学课程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为后续生物学习提供支持。所以说,初中阶段生物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设计实践活动,考查学生生物学习情况。将生物学教学与劳动实践活动结合,在一方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承担劳动责任,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另一方面,丰富初中生物学教学形式,将静态课堂转变为动态课堂,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感,感受生物学学习的魅力。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能够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积攒社会实践经验。

二、初中生物学教学问题分析

(一)缺乏实践性

在以往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生物学教学并不重视。初中生物学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基础知识,想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在实际授课时,教师过度依赖初中生物学教材,学生虽然已经掌握理论知识,但是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使初中生物学教学停留在表面,降低了学生学习效率。

(二)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生物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初中生物学课堂就会变得比较枯燥,让学生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导致生物学教学效果不佳。

三、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方法初探

(一)在生物学课堂中渗透劳动实践活动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在初中生物学课堂中渗透劳动教学实践活动。初中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虽然在课堂中开展生物实践活动的形式比较传统,但是仍然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例如,在引导学生开展“观察豌豆生长”的实践活动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其提供不同程度的辅助。对此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其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或者与其他同学组成团队,共同种植豌豆,并观察豌豆的生长过程以及花期。而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发现一些问题,或自主地进行记录。这一实践活动的有效推进,极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能够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而针对一些兴趣相对偏低的学生,教师则需要为其提供辅助以及激励,让学生能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提高自身的劳动意识与植物保护意识。

(二)以动手操作为途径,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相比于以往的教学体系来说,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更高的体验性及自主性,可丰富学生的学科认识,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制作标本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者功能,对学生加以合理的引导,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并自行制作标本展示成果。具体来说,教师可参考如下教学活动流程。首先,站在综合角度为学生介绍本次实践活动,例如实践活动的内容、实践活动的目标、实践活动的难点,然后将学生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并要求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些问题。例如,在活动中应该选择哪些观察内容,在观察时应该选择哪些方法,在制作标本时应该采取什么工具、选择哪些手段,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步设计劳动实践方案。之后教师便可将学生带出教室,带到大自然中,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叶片、采集叶片。在学生采集叶片时,教师也可为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要求学生观察叶片的形态、颜色、组成、边缘以及生长部位等,并将其详细地记录下来。这一环节结束后,学生需要与小组同学共同整理活动的信息与观察所得的数据,并需要进一步确定制作标本的方式,生成完整的实践报告。而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践报告实施有效评价,并为其提供适当的优化建议。

总而言之,劳动实践活动在初中生物学教学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改进传统生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使初中生物学教学更加科学和有效。引入鼓励性评价,学生在劳动实践后,会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所以,渗透鼓励性教学评价,能够增进学生参与活动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进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参考文献:

初中劳动教育范文3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内涵;路径;核心素养

劳动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实施劳动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实施劳动教育也是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劳动教育发展至新时代,其育人功能逐渐增强,然而目前中学劳动教育实践仍存在发展受阻的现实困境。本文通过明确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对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

一、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

1.从静态到感知:劳动教育的新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劳动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目标由最初的在劳动中进行教育到劳动服务于社会再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从静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走向了致力于感知劳动精神、树立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技能的道路。2020年7月9日教育部颁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能力,传承劳动品德,养成良好劳动习惯。要使中学生积极学习劳动理论知识,并对劳动充满热忱,对劳动工作者衷心敬佩,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精心维护,培养中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让中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养成勤俭节约的品德。

2.从孤岛到整合:劳动教育的新内容

劳动教育的内容始终呈现出新发展态势,反映出当前社会的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丰富起来。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在内容上经历了从“孤岛”到“整合”的过程。劳动教育的内容已从单一内容的实践活动拓展到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如中学劳动教育与各学科的有机融入,推进各学科实践教学同劳动教育活动紧密结合,不断完善优化成为劳动教育的新内容。劳动教育的新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日常生活劳动方面,劳动教育要求中学生能够做到有生活自理能力,承担一定的家庭劳动,形成劳动习惯。其次,在生产劳动方面,劳动教育的实践层面体现在校内外的劳动上,要求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劳动教育的实践。最后,在服务性劳动方面,劳动教育要求中学生在社区劳动、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中体会无私崇高的劳动精神,增强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3.从工具到人文:劳动教育的新功能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经历了从工具到人文的根本性变革,劳动由过去谋生的工具性手段转变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内在价值。在过去作为工具性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解决个体的谋生问题。但在如今,劳动教育被赋予了人文功能,提倡尊重人的价值,使人拥有在集体中的劳动使命感与责任感。从劳动教育的功能来看,其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和存在的意义。首先,劳动教育的新功能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增强学生的劳动荣誉感,劳动教育确保学生在劳动中能获得自我价值感的提升。其次,劳动教育的新功能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致力于丰富学生的社会关系,使其热爱劳动,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

1.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充分

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石,但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体力劳动的需求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了轻视劳动的现象。当前仍有中学教师把劳动教育当成惩罚手段,认为学生犯了错误就要劳动,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当代中学生的重要意义。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充分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缺乏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学校用主干课程来占用劳动活动和劳动课程的情况也时有出现,学校和教师都只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灌输,与升学率和重点率相比,劳动教育的存在根本无足轻重,没能正确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教师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知偏差会直接影响到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劳动教育地位不明确

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存在被轻视的现象,相对于文化科目,中学劳动教育没有体系性课程设置,实践层面难以评估效果,缺乏考核机制支撑,导致中学劳动教育不受重视。一方面,表现在对劳动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深入,多停留于表面现象,没有深入地开展教学。另一方面,表现在劳动实践活动上,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多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开展,大部分学校还没有设置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地位被忽视。劳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教育的实践形态之一,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劳动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劳动实践能力。但是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劳动教育无论是在劳动知识的学习方面,还是劳动技能的实践方面都存在地位不明确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的努力来确立劳动教育的学科地位。

3.劳动教育教学实施方式单一

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教学实施方式较为单一,在劳动实践活动方面,劳动教育多采用班会和班级大扫除的形式来展开,缺乏多样化的教学实施方式。在通用技术课程上,教师多采用讲授的方式来进行劳动教育,如此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更不利于中学生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知识体系。枯燥的劳动教育教学实施方式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劳动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本质与内涵的认识不够清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才能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因此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教学迫在眉睫。

4.学生劳动主动性不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都十分深刻,对劳动的认识反而没有那么深刻。部分学校只注重学生成绩,中学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不会劳动、不珍视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愿劳动,他们认为劳动是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只要认真学习,就根本没有必要去做这些体力劳动。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使学生缺失劳动教育。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对学生影响最为深刻的教育,学校和家庭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自然会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主动性不强。

三、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实施困境的原因

1.受到传统教育观的束缚

教师深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是引发对劳动教育价值认识不充分的直接原因。传统教育观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忽视对学生实践锻炼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不是学生成才的唯一因素,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思维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是学生成才的关键。目前,部分教师在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下未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导致中学生对劳动观念不清晰,对劳动教育缺乏兴趣,甚至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

2.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

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理解不透,重视不够,造成劳动教育地位不明确,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已经有一段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校却处于相对边缘地位,课时经常得不到保障,课程认同度不高,教师归属感不强,而且劳动教育还未切实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没有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立育人功能。

3.教学实施方式缺乏创新

教学实施方式缺乏创新是劳动教育教学方式单一的根本原因。我国的教育一直都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实践与创新。在中学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实践证明,仅凭一种教学实施方式很难展现劳动的多种形态,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若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必然无法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4.轻视劳动素养评价环节

学生劳动主动性不强的根本原因是轻视劳动教育中的劳动素养评价环节。中学劳动素养评价要求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出发,构建中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框架,其包括劳动知识的学习、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实践的锻炼等三方面。但目前学校对中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不全面,相关框架尚未构建,不能发挥劳动素养评价的示范引导作用,无法纠正中学生轻视劳动的错误观念。

四、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1.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是解决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问题的有效措施,是从根本上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首先,强化师资力量。要加大劳动教师引进力度,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加强教师队伍梯队建设,扭转劳动教师紧缺的局面,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强化师资力量,雄厚的师资力量是能够高质量开展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基础。其次,提升现有劳动教师的专业水平。要重视劳动教师数量,还要重点关注劳动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是顺利开展劳动教育的根本保障。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师资培训作为开设劳动教育课的重要抓手,落实好教师培训与培养计划,努力提高劳动教育课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为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打下基础。

2.独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学校要积极设立劳动教育课程,健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确立劳动教育学科地位,以便加快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其次,做好劳动教育课程的研发工作。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设置具有不同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校本课程体系。最后,要提升劳动教育课程质量,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要配置优秀劳动教育课程教材,拓展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方式,使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实践能力的提升。

3.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施方式

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学校劳动教育往往脱离实际生活,缺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方式。因此,加强劳动教育要立足中学生实际生活,要依据劳动形态的变化、选择与时俱进的方式有效展开。首先,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开展劳动教育,采用举办校园劳动主题活动、劳动楷模演讲、运用多媒体设备观看劳动模范光荣事迹等多种形式,把劳动的多种形态采用多元的方式呈现给中学生。其次,从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相结合入手,在实施劳动教育的同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劳动教师要引导中学生树立劳动平等观念,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劳动实践锻炼,在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中渗透劳动思想教育,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做更好的自己。

4.充分发挥中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功能

要充分发挥劳动素养评价功能,健全完善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制度,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对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成果及时进行考核与评价,有助于教师改进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有助于引导中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中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应从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劳动成果等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与评优、升学、就业挂钩,以激发学生劳动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勇担时代使命,争做时代新人。

五、结语

初中劳动教育范文4

【关键词】劳动教育;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渗透策略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体现了劳动教育在目前新改革教育中的重要性。生物课程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果缺少实践部分,那么课程的价值便会大大降低,因而实践部分必不可少。将劳动教育融入生物实践教育之中,能在锻炼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引导其掌握各项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生物理论知识中自然也不乏能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内容,本文中即有体现。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更为充分地掌握生物知识

劳动教育与生物课程理论部分相结合,能降低生物课程抽象性,增强学生的课程体验感,能将他们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引导他们充分地掌握生物知识。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的生物课程相比较于传统生物课程教学更具趣味性,同时也更为丰富多彩,绝大部分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该种生物课程。在这种课程中,学生的课堂专注程度得到提升,同时也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教育化生物实践之中,通过自主实践深入体会生物知识点,从真实实践之中得到知识升华。

(二)有利于学生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将劳动教育渗透进生物课程教学之中,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课堂讲解之中,生物教师不经意之间透露出来的关于劳动教育的点点滴滴便可以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地体现出来。长此以往,不少学生在脑海中便会深烙劳动教育,在平时的生物实践之中也会积极地参与,不再抱怨劳动的辛劳,其自身境界得到了一定提升,同时劳动教育的渗透价值也得以体现。学生品质得到提升,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不再将他人的劳动成果视为理所当然。

(三)有利于增强生物课堂的实践趣味性

渗透劳动教育的生物教学课堂中,一般而言实践课程的占比会有所提升。在传统教育中,不少人都对实践课程缺乏兴趣,而在劳动教育的渗透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一定提升。相比较于语文等课程,生物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容需要通过实践加以强化,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课程的实效性更强,结合趣味劳动教育故事以及信息技术教育能将生物课程的趣味性体现出来。长此以往,便能让绝大部分学生拥有良好的生物学习自觉性,即使没有教师监督,学生也能自主完成课程学习。

二、劳动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原则

(一)丰富性原则

教师在生物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遵循丰富性原则,尽量结合不同劳动教育故事或者动画等内容,根据生物课程的不同节次课程内容,除了课内知识点外,将一些课外内容融入其中,增强课堂的丰富性,强化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劳动教育中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果教师在空余时间多花时间设计教学计划,便能让生物课程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使更多的学生愿意进入沉浸式学习之中,体验生物课程蕴含的丰富乐趣,并培养良好的劳动意识。

(二)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强的劳动教育与生物深度融合的课程,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学习生物知识点,他们的生物思维能力以及劳动意识能得到一定提升。同时,在生物课程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培养,日后在遇到难度较大的生物问题时,学生便不会第一时间求助教师,而是先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劳动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主探索,探究其中奥秘。

(三)深度性原则

初中生物是理科类型课程,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后,教师也不能将其中的知识内容简化,需要遵循深度性原则,让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化的生物实践课程来解决平时学习生物理论课程之中的疑惑;或者能够通过生物实践来梳理知识体系,并将某部分知识内容更为深刻地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之中。深度性原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初中生的生物基础相对薄弱,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那么便很少有学生能进入深度学习境界之中。

三、劳动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

(一)引导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培养劳动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班上的学生自主划分劳动合作小组,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完成劳动生物实践活动,在相互协调、配合、帮助之中培养良好的劳动合作能力。例如,在学习生物圈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一些行为,如开垦山林、围海造田等等,并且让他们分析这些行为对生物圈之中的生物造成了什么危害,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学习完成该课程部分内容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制订身边生态环境的保护计划,并且让他们根据自己完成的计划来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如清理乱扔的垃圾、种一棵小树等相关活动,而这些生物实践活动中也可以渗透进劳动教育。无论是拾捡垃圾还是种树,学生能在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同时,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将劳动教育铭记在自己心中。长此以往,他们便会懂得尊重劳动成果,从自身做起,不再乱扔垃圾,也不随意地破坏生态环境,并且能够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以阻拦或举报,自身素质得以提升。同时在整个小组合作之中,他们也学会解决劳动中的矛盾,拥有更强的劳动默契,养成良好的劳动合作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积极影响。

(二)增加生物相关学习实践,展现劳动服务技能

在生物课程之中,可以多增加一些实践学习课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从而提升其劳动服务技能。生物实践课程的内容不仅需要体现所学部分的生物知识内容,而且还需要与劳动教育内容紧密结合,通过该种方式来引导学生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劳动之中,拥有较高劳动素养以及生物核心素养。例如在学生学习细菌与霉菌的内容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劳动之中,促使学生的劳动效率得以提升,同时使学生在劳动之中巩固自己所学的生物知识技能。教师可以让学生帮助家长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如除霉、衣服折叠储存、被褥定期晒太阳等等,这些都与学生所学习的霉菌与细菌的内容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学生通过帮忙分担这些家务,也能感受到父母平时劳动的不易,从而学会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并且在平时主动分担这些劳动。教师多增加类似的实践活动,并且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以视频、照片等形式上传,便能保障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同时使他们的劳动服务技能也得到较大程度的强化提升。

(三)设计生动丰富生物情境,强化劳动艺术美感

生动丰富的生物情境能让学生有良好的劳动体验感,同时也能强化劳动艺术美感,引导学生爱上劳动,并且愿意分享劳动所带来的喜悦感。如生物课堂中植物相关内容的授课地点可以不在室内,而是搬到室外,让学生在室外良好的自然氛围中学习植物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捡起掉落在地上的一些树叶,然后通过自己的手工制作将其变成各种好看的书签。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更为深刻地学习到了关于植物的内容,并且也感受到了劳动的艺术美感,甚至不少学生会从此爱上劳动,也会对这节别开生面的植物课程印象深刻。目前的信息技术都较为发达,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良好的生物劳动学习氛围,让学生都能拥有沉浸式的劳动体验感,并且在富有美感的劳动氛围中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愉悦感。植物部分内容的涵盖面较广,如果课时不紧张,并且经过了学校的批准,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来到植物园等相关的地方进行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尝试自主完成植物的种植培育,从中感受到劳动的不易。学生可以想办法将植物制作成干花、书签等来增强劳动的美感,将劳动教育这门艺术以更为生动的方式体现出来。

(四)归还生物课堂的主动权,增强劳动体验感受

在生物课堂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归还生物课堂的主动权,让学生自主安排课程劳动,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并增强劳动体验感。如学生学习完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以及绿色植物等相关的内容之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框架,还可以将一些与蔬菜基地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实践基地或者学校的菜园之中,让他们自主完成对植物的辨认,并且尝试进行相关的种植人员每天需要完成的浇水施肥等工作。对于不少初次体验的学生而言,这些劳动的难度较大,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完成这些劳动,并且从中获得一定的感悟。生物课程内容的难度实际上并不大,但是实践性相比较于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则较大,需要学生自主规划合适的学习实践计划,根据教师的课程安排,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实践。教师在渗透劳动教育时,也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行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增强他们的劳动课程体验感。实践的内容必须和当天的生物课程内容有紧密联系,而不能脱离课程,同时劳动教育的目的也是让学生有良好的劳动意识,因而适当科学即可,不必追求学生完成劳动的量,教师也需要适时给予学生一定鼓励。综上所述,劳动教育与生物课程相融合,能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了解到劳动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熟练掌握生物知识点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情以及课程安排合理渗透劳动教育,以谋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生物课程之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策略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1):97-98.

[2]张青莲.初中生物教学中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J].新教育,2022(16):31-32.

[3]马中科.劳动技术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求知导刊,2022(13):110-112.

[4]王正兵.劳动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2(07):70-72.

初中劳动教育范文5

【关键词】数字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效性

一、数字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迅速渗透到教育领域,打破了传统教学限制,给劳动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数字时代带来的劳动教育形式多样,劳动能力的高要求,给作为人才培育主阵地的高校带来重大挑战。

(一)数字时代创造劳动实践新形式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数字媒体、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等新兴产业崛起,衍生了许多新颖的劳动实践方式,如脑力劳动、创意劳动等。这种通过创新、知识与劳动相结合带来劳动成果的方式,有趣且富有创造力,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就感。而现行高校劳动实践最普遍的途径就是打扫校园卫生、参与家庭劳动、社区服务等。久而久之,学生的劳动观念就停留在了劳动就是脏活、累活上,以致出现大学生对于劳动兴趣不浓,不爱劳动,甚至轻视劳动、抵触接受劳动教育的现象[1]。数字时代学生对于劳动的新要求与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形式的滞后性不相匹配,加剧了学生对于高校传统劳动教育的抗拒。如何根据时代新要求创新劳动教育实践方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数字时代呼吁劳动教育新模式

数字时代,互联网、科学技术迅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二者结合产生的网络授课、视频辅助授课等新兴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时空限制,促进了学科领域教学模式革新。而劳动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不单单只通过视频授课、图文展示,辅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即可,更需要大量的课外时间、环境场地加以实践。特别是数字时代,传统劳动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产生的劳动新要求,更需要高校根据劳动育人新特点,采用新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其革新。但观察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多数高校仍采用适合传统学科的教学方式,教育内容多脱离实际,难以在课余生活中加以运用。因此,探索适合数字时代劳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高校面临的又一难题[2]。

(三)数字时代催促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首先,多数高校并不缺乏博学多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但是,在运用数字时代优势开展劳动教育方面,多数高校存在不足。一方面,精通劳动理论教育的教师未经过专业数字化劳动教学技能培养,就数字时代如何展开劳动教育这一问题,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自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考验;另一方面,数字时代提供的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缺乏数字能力的教师。要想将数字时代新特征注入劳动教育实现劳动与时代的结合,赋予劳动教育新的活力,又成为对教师的另一大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数字时代给劳动教师设置的重重考验,促使劳动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迫在眉睫[3]。

二、数字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效性调查

关于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我们不仅要关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高校反馈的劳动教育成果,也要从学生群体出发,了解学生劳动教育知识素养是否提高、劳动态度是否有所好转以及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掌握的情况。经过综上多方面的考察,才能逐步检验高校劳动教育成效。本次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的形式,分为线下纸质问卷调查和线上填写问卷调查。线下调查是由小组成员走访校园,进行发放。为提高问卷质量,等被调查者填完问卷,调查小组成员及时检查填写情况,对于谬误较大的地方,及时提醒被调查者修改;线上调查是在网上问卷,并由小组成员经微信、QQ转发等形式传播出去。与此同时,我们涉及不同专业领域以及年龄阶段,加大数据的可读性。本次调查发放问卷430份,经过仔细筛选有漏答、写错等情况的一些废卷,获得有效问卷426份。有效回收率99.06%。通过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如下。经过调查初步数据统计,根据学生选择赋值分为5个评分标准:“劳动态度优秀”“劳动态度良好”“劳动态度一般”“劳动态度较差”“劳动态度很差”。总计20分,分数越高,劳动态度越好,反之,劳动态度越差。分析表1可以看出,劳动态度优秀及良好分别占比31.1%和44.9%,二者总占比已经超过了70%,这表明高校进行的劳动教育已经使大学生对于劳动的态度好转,持积极的态度。劳动习惯统计数据总分共计25分,根据得分情况分为5个层面,分数越高,表示被调查者劳动习惯越好,反之,劳动习惯越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劳动习惯一般者占比达到了56.8%。这表示,在调查中,超过一半的人的劳动习惯处于中等水平,并没有达到时代要求,仍有提升的空间。劳动技能总分共计20分,根据统计情况,分数越高,劳动技能掌握情况越好,相反,如果分数低,则代表被调查者劳动技能素养有待提升。结果显示(见表3),劳动技能一般水平的人占比最高,达到了37.1%。这表明,在调查人数中,劳动技能掌握情况处于中等水平的人最多,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全社会普遍弘扬劳动教育,高校积极践行劳动教育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劳动态度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对劳动持一种积极的态度。这表明,高校劳动的理论价值教育,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检验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除了劳动态度,更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劳动习惯、劳动技能掌握情况。劳动习惯代表着劳动态度向更高层面转化,而劳动技能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只有将学到的理论、价值观运用到社会实践过程中,在社会生活中全面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较多的劳动技能,才算发挥了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但纵观数据,高校劳动教育实效性仍存在问题。

三、数字时代高校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加速新旧劳动体系结合,促进劳动教育一以贯之

针对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发挥最大作用的一环仍是高校。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将劳动教育贯彻到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每一个阶段。小学初中劳动教育以趣味性劳动为主,使学生初步了解劳动,激发学生对于劳动的兴趣;高中时期将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实现知识观念向技能掌握的转变;在大学期间,提供丰富多样劳动教育途径,提高学生的智力机能、道德水平、技能为标准,把劳动作为专业成绩考核之一,最大程度增强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形成一套体系化的劳动教育。另一方面,在数字时代,一些传统劳动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许多新型劳动方式,如网络运营、软件研发、IT等。因此,促进新旧劳动体系的结合,需要教授学生学会利用数字网络进行实践甚至从事工作,使学生融入以大数据为主导的数字时代,创造数字时代的劳动成果。

(二)扩大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推动专业技能提升

针对劳动教育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的就是改变高校对于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实效性相对较低现状,培育一批专业化的劳动教育师资力量,开展专业性劳动授课。一方面,需要促进教师传统劳动教育知识技能的更新。数字时代的发展使得劳动教育展现出了很多新的特点。现代的劳动更需要的是在掌握劳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其注入信息因素和创造性思维,以实现劳动向智力成果的转变。学生要转变只能以出卖劳动力赚取收益的思想,用专业知识与头脑相结合,利用数字时代的便利性,将知识直接转化为效益。另一方面,开展数字时代技术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采用多样、有趣方式进行劳动授课,提高劳动学习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劳动实践结束后,教师及时进行课后回顾,巩固教育成果。大学生在情感和劳动实践的双重推动下,提高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从而成为符合数字时代需要的新兴人才。

(三)打造数字教育平台,营造全社会劳动氛围

对于劳动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劳动知识、劳动精神的传授,也要强调劳动知识和数字时代劳动实践相互衔接,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实现这个转化。首先,高校需要利用数字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数字资源,打造一个专业、有安全保障的劳动教育场所,为学生提供综合全面的劳动教育设施。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从不同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特色专长出发,分成小组进行劳动教育实践以获得劳动教育技能的提升。其次,高校也要积极利用社会为学生打造的劳动教育平台。当下,全社会鼓励劳动教育,有很多地方成立了教育基地、还有具有劳动教育意义的博物馆对学生开放。各高校应该学会对社会资源加以利用,在课余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有意义的实践,从而在学校、社会劳动教育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促进学生质的改变。

【参考文献】

[1]李政林.成事与成人:信息时代劳动教育的突破与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20(08).

[2]汤素娥,柳礼泉.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方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1).

初中劳动教育范文6

关键词:劳动教育;农村中小学;现实困境;教学改革

广大农村中小学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科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培养数以万计的优秀劳动者,为未来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后备军,是一个亟需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现实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借助现场调查形式,通过对邵阳县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校进行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生在劳动价值、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创新劳动等方面的认识与实践现状,全面掌握他们在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生活中所接受的劳动教育情况。然后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准确把握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并为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有效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

1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农村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已逐渐被淡化、弱化,农村中小学生中同样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轻视、鄙视劳动的倾向。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困境。

1.1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与过去相比,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广大农民的劳动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实际生活中,农村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也愈来愈少。个别访谈中,有不少老师和家长认为,在农村中小学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劳动教育。有的认为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劳动教育课程在升学招生和上级部门考核考评中没有太多体现,抓了也白抓,效果不明显;有的认为校内劳动与体罚的界限容易被混淆,应主要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家长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只有认真学习,通过优秀成绩走出农村到城市发展才是人生大事,劳动教育以后再搞也可以。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错综复杂,导致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被普遍忽视。

1.2在课程开设上落实不力。毫无疑问,学校是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但是调查发现,不少农村学校在课程开设方面都存在落实不力的问题,并没有按教育部门的明确要求,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时,也没有安排集体劳动周(月)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校本身师资不足,劳动技术这种“杂课”往往由其他科目教师甚至后勤人员兼任,造成劳动教育往往呈现过场化、浅表化。还有一些小学并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他们把定期开展的学校大扫除等同于劳动教育,也有不少学校的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假日在家中完成的。有的农村学校虽然有自己的劳动实践基地,但往往由教职员工来打理,并没有让学生去亲历劳动过程。

1.3在条件保障上配备不强。相对“德智体美”教育来说,劳动教育特征明显,实施起来更加复杂。现实中,农村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最大的瓶颈是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问题。很多学校校园面积十分有限,根本没有专门的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加之交通不便,校外的劳动教育基地也无法有效利用。除此以外,劳动工具也普遍短缺、种类简单。调查中发现,有些农村中小学校除了卫生工具,就没有别的劳动教育设备,有的规模大点、条件好点的学校,劳动技术室里的设施配备也基本是一些传统农耕工具。有些学校劳动基地高处没有护栏,水边没有安全标牌,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1.4在考核评价上机制不全。一直以来,尤其在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督导考核是教育评价机制中的短板。调查中发现,教育行政部门对劳动教育的督导刚性不够。与此相应的,多数学校没有形成可操作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实际上没有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种评价机制上的不健全导致“重智育,轻德育和体、美、劳”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某些学校不同程度存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文化课程占用,劳动教育师资、场地、经费相对缺乏,课外劳动实践基地形同虚设等现象,甚至个别学校的劳动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的路径探索

要真正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相关精神和教育部的有关要求,摆脱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效的路径探索,通过源头管理、过程管理、保障管理和结果管理,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

2.1优化顶层设计,加强源头管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样,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除了农村中小学的老师和家长以外,尤其是农村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中小学校保证劳动教育每周1课时,这是最起码要做到的。比较难落实的是每学年的劳动周和每月的劳动日,其实农村中小学可以把劳动周安排在“春播”和“秋收”时期,结合农业生产开展集体劳动实践。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区域性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纲要》,并进行劳动教育专项督导,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2.2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过程管理。一般情况下,学生接受劳动教育主要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服务社会三个方面得以实现。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所以提升农村中小学生劳动素养也需要从课程入手。每所学校除了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按照课程标准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外,还要注意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比如开设一些农村种养殖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农业生产意识;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开设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一些文化传统。学校一定要重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补充作用,要求并引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家庭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2.3增加教育投入,加强保障管理。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劳动教育专职教师不足,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除了花大力气培训专职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外,各学校其实也可以聘请当地的一些能工巧匠或者劳动能手来担任兼职教师。在校内外劳动教育场所的统筹规划与建设中,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逐年增加专项教育经费预算支出。用3~5年的时间,实现每所农村学校配备劳动实践教室和种养殖实训基地的目标。除此以外,还应该通过与各乡镇、当地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共建,集中为每所农村中心学校创设一个相对固定、交通方便的校外劳动实训基地,同时做好劳动过程的安全保障。

初中劳动教育范文7

[关键词]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劳动教育;中职生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1]陶铸曾说过:“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2]提出“通过劳动的教育”强化其他四育,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与劳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是上接高校,下联企业。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教学任务是比较特殊的。既要教好文化课、专业课,同时又要让我们的孩子在3年中专学习后能马上适应社会,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教学方式必须多样化,教学内容也是从书本到课外,从“天边事”到“身边事”。

一、当代中职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

(一)问卷调查

为了较真实、具体地了解目前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笔者借助问卷星平台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名称为“中职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情况问卷调查”,分成三个模块:教师篇、企业篇和学生篇。目前收到437份答卷,答卷情况大概统计如下:1.教师篇:40.4%的教师所在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教材,但是,80.51%的教师认为当前中职学生劳动素质普遍较差;80.36%的教师认为劳动教育非常有必要。2.企业篇:企业人员中90.13%的人认为接受过劳动教育的毕业生能更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88.46%认为他们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解决问题。61.54%认为劳动教育非常有必要。3.学生篇:27.24%不积极或拒绝劳动;72.51%通过参加劳动后认识到劳动很辛苦,应该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

(二)问卷调查的发现

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当代中职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欠佳。虽然此次问卷的题目设计还有待完善,调查面也不够广,但是,数据总能说明一些问题。通过整理笔者发现,虽然目前中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比较重视,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倡导、组织勤工俭学和专业技能实习实训等,但是,鲜有学校有劳动教育的专门教材、专职教师、劳动校规等规章制度。将近1/3的学生劳动意识比较薄弱,缺失劳动观念。

二、当代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现状欠佳的原因

(一)家庭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在我们国家,不少孩子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很多“小皇帝”“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仅从小学习差,还变得自私自利、狂妄自大,更谈不上“劳动开创未来”。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今演艺圈的天价片酬,网红的日进斗金,娱乐选秀节目批量造星等,这些乱象和社会不良风气扭曲了孩子们的价值观,助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好逸恶劳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

(三)学校劳动教育的欠缺

初中、小学时期都以文化课为主,甚至只看文化课的成绩,以“成绩论英雄”,造成学生潜意识里形成劳动不重要的观念。虽然中职学校学生动手劳动的机会相对多了,但是劳动教育也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纵观种种,我们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的开展非常有必要。作为在一线从事多年教学实践的老教师,我想结合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这门课程来探讨在机械专业课的教学中如何无缝融合劳动教育。

三、劳动教育如何融入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课程的教学

近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主要面向学校,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指导纲要》的及时印发,使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一)课前备课重中之重

我们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一定要精心备课,深度挖掘教材。我们要广采博纳,取之精华,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械专业课本身比较枯燥,对文化课本来就谈不上喜欢的中职学生来说,一些有血有肉的人和事可以非常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正所谓“讲好教学故事,让教学更有力量”。比如教材《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是FANUC系统的。FANUC系统是日本FANUC公司的产品。机械专业的中职生毕业后一般都是到工厂,所以了解工厂管理、运行等知识就很有必要。借此,就可以讲一些日本的6S管理故事。6S需要付诸劳动才能实现。6S管理能大大提高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使产品质量得到保证,有利于减少生产事故等。[3]所以,看似简单的打扫、整理、归类等劳动,实则非常重要。

(二)“低起点、慢节奏、多实践、少理论”的教学模式[4]

备课“广而博”后,上课就可以“精而简”。1.良好上课环境的准备候课,是上好一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暗示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逐渐养成惜时如金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也是对老师劳动的一种尊重。其次,创造良好的教室环境。教室卫生有问题的,提醒打扫;光线较暗时,提醒开灯;提醒开门窗通风;课前2分钟,提醒上交手机等。有学生不理解、不配合时,抓住机会强调这些简单的行为就是6S管理的范畴。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学生更能理解6S的精髓。最后,课前几分钟可以跟学生闲聊沟通,在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时渗入爱劳动的观念。2.以人为本,项目教学(1)培育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比如讲到“项目一/任务二数控系统面板操作”这节内容,就强调学习和仿真时务必认真、细致,因为实际操作时,假如按错一个按钮,轻则耽误工时,产品报废,甚至损坏机床,严重时则可能发生人身伤害的安全事故。只有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才能更好地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2)团队合作、工匠精神的培养。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课程采用项目式的编写模式,突出“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展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在讲解演示后,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对每个组完成项目的情况,严格根据每个项目的“任务评价表”进行评分,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例如在完成“项目二/思考与练习操作题2:心形轨迹图案加工实例”时,要求各组组员对如何完成该任务展开讨论,实施全组认可的方案。实施过程中,组员可以相互协商,相互帮助,直到完成任务,充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如在编写程序时,虽然一再强调务必认真对待每个字符,但是,部分学生还是没把老师的话放心上。等一段简单的程序下来,漏洞百出,根本无法完成仿真,更别说机床加工。虽然经反复修改后终于完成了课题,但是评分却因为0.01毫米的误差跟同学分数拉开距离。这个时候,讲解严谨踏实、讲求实效的爱岗敬业精神,学生定会欣然接受并深有感触。3.微课堂延伸课外将课本的重点难点内容录制成短视频,上传到网络空间,学生可以随时下载观看学习。平时注意整理跟专业相关的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新闻报道、视频等,适时转发给学生学习,师生互动讨论。

(三)依托实习实训,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劳动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一位教育人士曾说。[5]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的校内实训或企业实习,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可以在劳动实践中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机会。首先开展实训动员工作,进行安全守则、职业道德、实训纪律等的讲解。其次,任务分配。最后是考核,完成实习报告。短短的几周实训,孩子们的天性展露无遗,同时也成长许多。实训车间严格按照企业的方式管理。工具用完擦拭干净,分类摆放整齐;工作服挂衣帽间,不能随意放在工作台;车间每天打扫;图纸按顺序叠放等。学生总会找各种借口来敷衍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琐事。这时,把日本6S如何进行管理,如何让工厂高效运转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并反复强调“细节决定成败”。从毛坯到工件,学生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成品拿在手上的那一刻,孩子们是最开心的。那是他的劳动成果。老师首先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劳动,然后对作品做出客观的评价。评分高的学生,脸上洋溢的是满满的自豪感;评分不理想的学生,必将下定决心要更加努力。通过实训中的点点滴滴,学生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劳动教育融入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首先,我要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水平。其次,多深入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实战经验;多参加教学培训,听取同行们的经验介绍。“三人行,必有我师”,多学习多交流,活到老,学到老。总之,教师要以教材为根本,潜心钻研,把劳动教育无缝融入教学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努力为培养高素质的中等职业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冯步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出生产力[J].记者观察(上),1995(10).

[2]周如刚.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9(9):25.

[3]新益为.6S精益管理实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06.

[4]杨庚莲.浅谈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J].职教天地,2010(6):21-22.

初中劳动教育范文8

关键词: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

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2]。高中与大学时期是统筹推进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劳动品质形成和塑造的关键阶段。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器和融合剂,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液。通过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意义

1.1是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力举措。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热点,如何更好地将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部署落地落实,需要以推进一体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建设为统领,以思政共性内容建设为融合点和着力点,有效搭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平台,才能破解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存在的难点。当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价值逐渐被广泛认同。然而,我们要看到,各大中小学普遍存在没有开设独立劳动教育课程及缺乏专业劳动教育教师等现象,这些滞后现象阻碍着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以劳动教育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动主线,通过坚持将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改革创新有机结合,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推动劳动教育高效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实现两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促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

1.2是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渠道。长期以来,大学和高中思政课对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以及劳动教育逐渐被边缘化,导致两学段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高。同时,两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对各自授课对象的身心特点和规律等并不熟悉,这些因素影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实践检验证明,劳动教育是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渠道,能促使学生将课堂所授的劳动实践理论转化为内在自我标准,提升自我劳动品质和素养,进而转变为外在自觉行为习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开展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有力举措,各级各类学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改进劳动实践教育形式,引导和帮助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热爱劳动习惯,提升整体育人效果。通过劳动教育连接纽带,实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的突破,打通两课程教学一体化建设的难点,切实增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1.3是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学校对学生培养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按照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大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者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多措并举推进劳动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校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学生的正确劳动观念。当前,为加快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在学科融合上下功夫,打通大中小学学校劳动教育的“任督二脉”,创新新时代劳动教育方法,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内涵,推动劳动实践教育创新升级。只有让劳育筑牢学生思想之魂,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才能追求其它方面素质发展。纵观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会经历一个从小学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初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高中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到大学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3]。不同学习阶段有各自不同的性质与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两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解掌握劳动教育知识。

2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现状

2.1劳动教育重视状况与两学段课程建设要求不统一。当下,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但在高中与大学两个学段存在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认知存有偏差、部分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等问题,这是由于两学段思政课教师欠缺劳动教育相关知识,进而在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长此以往,不利于思政课教学教学改革和学生整体素质提升。高中和大学是劳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劳动价值取向。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师受到高考的压力,更注重思政课理论的灌输及学生成绩考核,忽视劳动教育对高中生健康身心塑造的作用,缺乏培养高中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及基本劳动技能。大学思政课教师受到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压力,更注重书本理论知识讲解,对劳动教育理论讲解及劳动意识引导。同时,高中与大学两个学段劳动教育衔接存在教育理论滞后和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师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互动,难以满足两学段学生对劳动价值教育的期求。

2.2劳动实践教育与两学段课程资源保障不协调。劳动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当下,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教育在资源保障方面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学校劳动教学基地匮乏、校外劳动实践场所缺失及家庭劳动实践观念错位等。从学校方面来看,没有固定的劳动教育基地,主要是组织一些校园文明志愿者活动及“三下乡”活动,学生劳动实践活动较为单一,参与人数较少。同时,两学段思政课教师更多的是对劳动历史观方面的教育,缺乏对劳动生活观方面的教育,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在思想上难以产生认同,参与劳动实践的欲望降低。从家庭方面来看,很多学生家长的劳动观念错位,一味强调学生考试成绩,忽视劳动技能培养,没形成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正确的家庭劳动育人导向有待进一步提升。

2.3劳动教育激励评价与两学段课程教学评价不同步。当前,在我国大中小各级学校之中,存在部分学生主体能动性弱化、劳动教育目标、内容及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3]。开展高中与大学思政课的劳动教育评价,不仅有利于两学段思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拓展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调查发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形式单一,很难做出有效的教育评价。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未能引导部分高中生明晰自身劳动主体地位。大学在实施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过程中,也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育评价激励的作用,仅通过一些零散的课堂评价和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评价方式,没能形成科学、规范、具体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导致两学段劳动教育通常被边缘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推动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发挥好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能及时纠正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难点。

3劳动教育融入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路径

3.1推动劳动教育融入两学段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根据两学段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找准两学段思政课教学融合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体现出高中与大学两学段劳动教育的衔接性和多样性。一方面,高中思政课要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思政课教学内容要适当融入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注重校内劳动模范人物宣传,最好用身边劳动模范事例激发高中生认清劳动价值、增强劳动使命、勇担劳动任务。同时,劳动教育课堂要拓展至家庭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高中生在家庭多承担家务劳动,参与校内外各项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劳动本领。另一方面,大学思政课要帮助大学生厚植劳动情怀。大学思政劳动教育课,要坚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观为基础,理清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劳动创新思维,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劳动创新意义和艰苦奋斗精神。本质上高中与大学两学段劳动教育具有一致性,共同致力于塑造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有助于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建设体系。

3.2搭建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平台。针对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课衔接不充分,要搭建两学段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发挥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教育作用,以学生实际劳动需求为本,营造良好劳动氛围,形成家校社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一是,高中与大学要围绕校内劳动实践教育目标,统筹协调校内各方资源,建立完备的劳动实践基地,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弘扬劳动模范和宣传劳动英雄活动,营造校内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同时,要提升高中与大学劳动实践教育理论课教师培养质量。面对两课程思政课教师在劳动教育理论素养方面薄弱的现象,通过邀请相关专家授课,解读最新的劳动教育理论,助力其理论能力和劳动能力的提升。二是,要引导家庭认清劳动教育的主流价值,避免产生错误的劳动阶级思想,并积极配合学校各项劳动教育政策,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家长要以身示范,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庭各项劳动,帮助孩子掌握各项家庭劳动技能。三是,要积极联系社会组织,利用社会组织资源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协助,打通家校社劳动教育的阻碍点,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机构组织的一系列志愿活动。通过家校社三方共同协育,拓宽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劳动实践技能。

3.3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根据高中生与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课堂表现及课外实践等情况,建立科学详细的劳动教育过程评价标准。一方面,构建劳动教育多元化评价主体。针对劳动教育评价,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作为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老师对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的过程性评价,也包括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要改变当前关于劳动教育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重视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较总结性考核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有助于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目标。另一方面,构建科学的过程性评价标准。目前劳动教育评价以理论知识掌握和课外实践体验为评分标准,欠缺具体实施细则的评价。比如校内志愿活动加分数、班级搞卫生分数及参加社会劳动实践标准分多少,没有具体的明确分数,这种较为粗糙的评价方式很难激发学生长久投身劳动的积极性。因此,要根据学生在劳动贡献大小,精心核定劳动教育各环节分数,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考核奖惩制度,每个月公布评价结果,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激励作用。

3.4构建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保障体系。当前,制约高中与大学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困境,根源在于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各自为战。现阶段思政课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与目前思政课的组织形式尚未能够做到大中小各学段的有机联动有关[4]。因此,要创新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学组织,打破两学段思政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双方思政课教师交流与联系,融通两学段思政课教学平台。一方面,打破区域内高中与大学两学段教学隔阂,推动成立区域劳动教育教学一体化教学团队联盟,并下设两学段思政课集体备课领导工作小组。领导工作小组要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建设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共促的交流平台,实现两学段思政课教师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加强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构建高中与大学学校内部劳动教育教学共同体。通过定期召开劳动教育专题座谈会或论证会的形式,以着力解决学校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为目标,形成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以期实现劳动教育更高效地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