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发展范例

茶文化发展

茶文化发展范文1

[关键词]赣南茶产业;互联网+;发展模式;茶文化

茶叶是中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重要物质遗产,伴随着产生了许多茶产业和茶文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农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茶产业的生产和营销模式改变已经迫在眉睫。探究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的商业运行模式,是未来茶产业发展方向的首要任务。初期人们对茶文化的认识集中在品茶和泡茶上,而对于深层次的茶文化内涵了解甚少。在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时代,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形式对于茶文化传播有着直接的作用。目前赣州地区知名茶业品牌有上游绿茶、崇义高山茶、宁都小布岩茶、龙南白茶、瑞金武夷岩茶、于都盘古茶、定南云台山茶等。同时,赣南在文化传承上有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阳明文化以及宋城文化等,将赣南茶文化与上述文化深度融合有利于赣南茶产业包括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1赣南茶产业“互联网+”的多元发展路径探索

1.1构建“互联网+产业链+服务链”的深度融合创新体系

在过往的茶产业生产、营销以及服务是分离开的,尤其在服务环节较为薄弱。当前产业上游已经形成了茶叶种植、茶园管理、包装设计,中游茶叶生产、安全监测,下游终端消费、茶叶深加工等环节的标准化、系统化管控和资源整合,并且进行茶之旅、茶酒等跨界融合,对产业链的延展和不断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服务链上注重产品质量提升,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全面提升消费者的信任感和体验感。不断发展茶园体验、店面体验或者上门服务体验等新模式,只有对互联网、产业链、服务链三大核心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企业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并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2区块链技术与产业的深入融合

区块链技术是将大数据、物联网运用到茶的种植、采摘、炒制等流程中,数据直接上传“入库”,让数据替产品说话,帮助消费者喝到真茶、好茶。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让客户远程种植茶树,享用自己的茶产品,是一种新型的运营模式。同时可以依托第三方平台,协调茶农和企业关系,形成互相制衡发展。从根本上规避一些生产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比如保证资源的合理使用,确保茶叶按标准进行生产等问题。区块链归根结底是一项动态流程化、可视化的技术,让广大消费者有着更加直接的体验感,是一种可以发展的新模式。

1.3拓展销售途径与手段

销售是茶产业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核心环节,高品质茶叶销售给消费终端必须采用多样化手段吸引客户。传统销售模式包含互联网销售、连锁店销售、超市营销以及茶叶市场批发。现在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网络营销、手机APP营销、公众号营销以及旅游体验营销已然成为当前主流形式。例如赣南虔心小镇开发了认领茶树并且长期养殖的项目,吸引了一大批游客进行定制。这既是互联网技术与旅游业高度结合的产物,同样也是生态环保、个性旅游需求等综合发展的果。此外,高端茶叶产品的收藏价值也在不断吸引消费者的注意,目前普洱、岩茶和白茶颇具有收藏价值,赣南地区有岩茶和白茶,能够形成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藏品,是值得探索的一种营销策略。

2以互联网为主的茶文化+本土文化发展模式

2.1红色文化

赣南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富集,瑞金有“共和国的摇篮”之称,是长征的起始地,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赣州开展多项红色教育主题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红色文化在赣南大地枝繁叶茂,不断壮大。能够将茶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是一条新路径。基于红色旅游+茶旅游体验赣南民俗风情以及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开展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文化内涵提升与融合。

2.2客家文化

擂茶是江西赣南一带客家人的饮茶习惯。擂碎了加入水调和,再加入盐或糖制成一种既营养又可口的饮料。目前擂茶项目已经成为赣南一大特色,在一些景点已经开展体验活动,是茶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形式之一。

2.3赣南采茶戏文化

采茶戏是赣南的一种民间戏曲,其产生与采茶有直接关系,戏曲内容与表达形式也在不断多样化。最早在中央苏区时期,瑞金等地的采茶戏融入了新的内容。建国后,采茶戏得到了很快发展。1980年,根据《九龙山摘茶》传统剧目整理的《茶童哥》被改变为电影剧本《茶童戏主》,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瑞金铜钵山产茶,方圆数十里之茶歌盛行,与宁都毗邻的大柏地一带,流传三角班的新调。所以采茶戏已经不再是街头巷尾的文化,已经步入荧屏和互联。

2.4茶文化当中的“和谐”思想

在茶文化当中,“和谐”思想也是主流文化思想的内容,大多数时候,“和谐”指的是一种品茶的意境,这一意境象征着人们对茶文化的思考和探索,而且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在通过互联网思维对茶文化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和谐”思想不仅仅是整个思想文化中的主体内容,而且通过对其的有效传播,可以使得人们深切地认识到当前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同时,茶文化的发展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和谐思想”却囊括了所有的茶文化内涵,对这一思想进行传播,即象征着整体的茶文化思想传播。在现如今的互联网当中,各种不和谐的信息内容充斥于网络,给人们造成了诸多不良的影响和错误引导。将茶文化当中的“和谐”思想引入其中,进行充分有效的传播,可以使人们对整个茶文化形成直接的认识,进而不再拘泥于茶文化的品茶、煮茶当中,并对“和谐”产生直观的认识,形成正确的精神引导。

3结论

赣南茶产业、茶文化要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全产业链革新已经势在必行,茶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旅游新资源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对于提高赣南茶产业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齐琳.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茶文化体验型民宿营销推广模式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11):68-69.

[2]章军杰.互联网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基于梅家坞村的调查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8(04):118-128.

[3]李韵柔,张郁卿,吴泳钧等.茶产业+互联网商业模式研究分析[J].价值工程,2018,37(22):24-27.

[4]王志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茶文化创业路径研究[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8,33(04):46-51+73.

茶文化发展范文2

1、唐代茶文化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辉煌时期,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派生出来的子系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饮茶之风盛行唐代人普遍饮茶,上至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下至文人雅士、僧侣道士、黎民百姓,大多饮茶。茶还作为“赐名臣,留上客”的珍品。随着饮茶的普遍,客来敬茶已蔚然成风。“茶宴”开始出现在宴请之中。人们把茶叶当上乘礼物馈赠亲友,寓得深情厚谊于茗中。

3、《茶经》问世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茶经》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介绍了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专著。全书从茶树的性状、产地、茶叶采制过程、品饮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描述。总结了茶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功能,创造了茶艺、茶道等一系列的茶文化思想,基本上勾划出了茶文化的轮廓,为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陆羽的大力倡导下,文人学士讴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

二、宋代茶文化

1、制茶精工细作宋代创制了“龙凤茶”,龙凤茶是用定型模具压制茶膏并刻上龙、凤、花、草的一种小饼茶,茶饼上有龙凤的造型。龙是皇帝的象征,凤是皇后的象征。龙凤茶显示了皇室茶饮的尊贵。龙凤茶的创造发明,开辟了我国茶叶造形艺术的先河,由对色、香、味的品尝,拓宽到形的欣赏,为我国以后的造形艺术奠定了基础。

2、茶艺迅速发展宋代盛行“茗战”,即比试茶叶品质的高低。由于文人士大夫聚会中茶宴的盛行,地方官为博京城高官的欢心,大臣为博帝王的欢心,每年需到民间搜刮极品茗茶入贡,由此产生了“贡茶”。于是需要比试茶叶质量的高低,以排出名次。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写道:“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经过认真评比,优胜者入贡皇室。“茗战”不仅在上流社会盛行,而且还普及到民间。

三、茶文化的发展

1、元明清时期茶文化元代茶叶的加工制作开始出现炒青技术,茶叶饮用,皇室以饼茶为主,民间以散茶为主。花茶的加工制作已经开始。汉蒙饮食文化交融,逐渐形成了具有蒙古特色的饮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明代饮茶风气浓厚,茶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制茶和饮茶出现大变革。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废除龙团茶,推广蒸青散茶。从此皇室纳贡的是芽叶形的散茶,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也纷纷仿效,并且将煎煮法改为随冲泡随饮用的冲泡法,这是饮茶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使饮茶简单易行,饮茶之风更为普及。同时也推动了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促进红茶、乌龙茶、花茶等茶类的兴起和发展。清代茶文化有三大特点:一是饮茶方式更加讲究;二是茶叶和茶文化向外输出;三是茶文化空前鼎盛。清朝宫廷以普洱茶、女儿茶、普洱茶膏为主要茶饮,有的用于泡饮,有的用于煮奶茶。大众茶饮方法,泡茶时茶壶、茶杯要用开水洗涤,并用干净布擦干,茶杯中的茶渣必须先倒掉,然后再斟。清明后期出现了六大茶类,人们不再只饮一种茶,而是根据各地饮用习惯选用不同的茶类。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产量大大提高,除满足本国市场外,还大量远销国外。

茶文化发展范文3

关键词:茶文化产业;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

大学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为本就紧张的就业市场添加的越来越多的压力,很多热门职位更是供不应求。每年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创业比例增加,自行创业可根据大学生自身喜好选择方向,可避免就业应聘激烈的竞争。但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创业过程遇到不可预知的问题解决方式单一,缺乏专业管理技能,面对创业的压力与困难,大学生创业失败率较高,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应将创业创新教育纳入其中。茶文化是我国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多个地区盛行品茗,近年来茶文化的重新兴起带动了茶产品等行业的发展,在茶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可借助茶文化产业热潮跟进创业,各高校应将茶文化产业与创业教育结合,帮助学生创业。因此对大学生茶文化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展开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形势分析

每年各地高校都会进行一定比例扩招,但同时就业岗位招聘数量保持不变,因此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生存环境差,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难以应对市场经济恶化带来的连带反应,逐渐倒闭,大型企业为减轻成本不得不裁员[1]。以上因素综合造成就业形势的艰难,大学应届毕业生求职压力剧增,导致越来越多大学生考虑自行创业。

(一)大学生创业优势。经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具有更好的知识准备,看待事物的方式更加理智,思维缜密,对于千变万化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强,也能快速接受茶文化的内涵。因此大学生创业具有先天能力与文化优势。茶文化涉及多方面因素,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理解进行创新,根据市场需求展开针对性创业。通过自身所学的创业知识与茶文化结合,学以致用,有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后创业工作会更为顺利,知识基础决定在创业后发展速度,知识水平的拓展也使创业路程更为平坦。国家为鼓励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为大学生及青年人创业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大学生创业由于缺乏启动资金,经济能力有限,独立开展业务范围较小,因此创业进展速度缓慢,不能预期进行。国家通过补助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提供部分初始创业资金,提供贴息贷款服务,经济补助力度较大,能解决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合理利用互联网是每个创业者应考虑的必备途径。人们每天通过互联网了解事物,大学生在创业时可充分抓住信息时代带来的机遇,在互联网搭建平台发展茶文化,通过互联网能丰富茶文化产业业务渠道,方便各方沟通。借助新媒体技术如短视频宣传茶文化效果更好,将茶文化悠久的历史介绍给观众,让更多人的消费者了解茶文化,这是当前各行业宣传的优势[2]。将互联网的优势应用在自主创业中,发挥新媒体优势,是现代社会每个创业大学生值得借鉴的发展理念。

(二)在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毕业后缺乏工作经验,直接创业走向社会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常见问题的为目标定位不准确。很多创业者在毕业后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以及对市场形势预估失误,造成创业起步困难,需较长时间改善。大学生在创业时目标设立过高,后续工作无法达到要求,眼高手低,现实较预期相差过多。在高校创业教学过程中,大都覆盖创业方式教学,却忽略了基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业应从小事做起,做好点滴才能成功。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遇到挫折,在创业时半途而废现象较多。在创业时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大学生创业合伙人较少,在创业途中很多事物需自己处理。在创业阶段很多学生还处于学生思维,在社会上沟通能力较差,缺乏交流的经验,易造成自卑心理,长此以往对创业产生恐惧心理。创业时出现困难是正常现象,面对困难需要勇气,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多次面对困难后后劲不足,缺乏对自己的心理疏导,产生自我质疑,久而久之不仅创业业务没有提升,自身心理也会出现问题。

二、茶文化产业内涵

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品茗已成为人们休闲的方式之一。名贵的茶产品不仅有益身心健康,更成为一种收藏爱好。茶文化发展的直接收益便是茶产品销量提高,茶产业相继发展。在茶产业中间过程如采茶、制茶都是具有极大潜力的商机。除茶产品外还可设计配套工艺品以及相关体验业务,扩大产业范围,实现茶文化产业的长效发展。茶文化产业在我国已有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出口额逐年增长,大学生选择茶文化产业创业更是能提高成功率,有充足经验供借鉴。茶文化发展本身值得大学生学习,不仅应用于创业创新,对大学生人生发展也有帮助。茶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礼仪,在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中加入茶文化的学习,茶文化深厚的内涵底蕴能够规范大学生基本社交礼仪,茶文化礼仪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大学生体验煮茶、烹茶、品茶的过程,有助于大学生学会更多礼仪规范。在创业时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与人交流的方式会影响业务效益。大学生在课程中很少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知识,仅根据生活社会经验自行理解。因此学习茶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在人际交往时的礼仪要求,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以茶会友作为社交方式,茶文化蕴含的茶礼帮助大学生培养了优良的品德,规范了大学生与人交往时的谈吐举止。茶文化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形式,除品茶外还有茶画、茶艺、茶歌等艺术形式。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理论知识教育,艺术交流时间较少。茶文化的推广使大学生了解了新的艺术,艺术所具有的内涵价值是宝贵的,通过茶文化艺术的影响,大学生拓展了自身艺术视野,对事物有了新的理解认知。对于艺术设计行业的创业大学生,学习茶文化更是能陶冶情操,陶冶情操。茶文化是综合我国历史传统发展而来的文化,在我国多个地方盛行,不同地区茶文化发展风格不同,了解茶文化,能够使大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风俗,感受祖国不同地域特点,拓宽大学生创业视野。茶文化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团队合作意识,茶文化中以和为贵是主要思想之一,大学生创业需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大学生创业生涯需要团队协作,孤军作战很难获得成功,茶文化将人际关系阐释为和,创业时与人交往和气生财。

三、茶文化产业创业教育策略

(一)在创业课堂中引入茶文化产业。在创业教学课堂中,可针对茶文化产业设立课堂,学生在课堂可学习专业性茶文化产业知识,使自行创业更加方便。在传统创业创新教学基础上,根据茶文化产业特点教学,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可在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创业实践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环节,实践课是在实际创业前的演练,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尽早进入创业状态。可选择茶产业企业相关成功案例进行教学,将茶产业实际管理带入课堂中,学生根据所学的创业知识应用在案例中,进行独立思考。大学生经过高等教育对事物的认知较为透彻,思考问题有一定深度,对于新事物理解较快。茶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大学生经过认真调研与研究后,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新。茶文化涉及多方面,大学生选择自身感兴趣或市场需求量高的拓展业务。这也是大学生创业的自身优势之一[3]。将所学的创业管理知识与茶文化相结合,自身所掌握的技能是创业的基础。将茶文化产业与创业知识结合,为以后创业打好基础。

(二)完善创业培训。创业教育同样需要一套完整的培训方案,很多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较为随意,不能系统培养学生创业能力。针对茶文化产业创业,学校可加强茶文化教育,有利于创业时对茶文化产业的深刻理解,只有了解茶文化内涵底蕴才能在创业时进行企业管理,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即为茶文化,对茶文化一无所知创业则寸步难行。学校应培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创业技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还可设置企业管理、团队管培等创业所需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茶文化产业创业能力。

(三)加强与企业实训联系。处理理论知识外,创业还需要实训经验。有条件的高校应设置茶文化产业创业基地,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可提前进入基地进行茶文化产业创业实训,积累创业经验。在实训时培训教师可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指导,避免在以后的创业中再次犯错。学校应加强与茶产业企业交流,利用企业的资源让学生了解企业运行之道,学生进入茶文化产业企业感受整个茶企业如何管理,营销,这是大学生创业时的必要工作。各高校也展开了创业培训,培养大学生创业管理能力,在创业时遇到实际问题能够迎刃而解。针对茶文化产业创业,还邀请相关企业组织讲座,派遣学生到茶产业企业实习。国家与学校的政策优惠有利于学生自主创业,给予学生经济上与知识方面的帮助。学生提前进入行业,有助于其创业方向部署,提前设计创业计划。

四、结语

茶文化发展范文4

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还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主人公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德育教育以及身心健康等的培养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另外,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历史古国,传统文化是必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现代教育工作者和各大高校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体育学科作为德育、思政教育的平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势必要发光发热,以校园体育为载体的茶文化应该受到学校领导以及教师的重视,本文就以此为主题,进行几方面分析。

关键词:

校园体育;茶文化;促进

校园体育是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德育教育的良好平台,校园体育教育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如果在体育课堂合理引入,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为学生营造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学环境,最终全面提升学生文化修养,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1茶文化核心思想概述

中国古人对于茶以及茶文化的热爱。时至今日,饮茶依旧是中国人的普遍习惯,茶文化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茶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最为突出的就是“廉、美、和、敬”。它融合了儒、法、佛三家思想精髓,对于中国教育理论的完善以及创新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茶文化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爱茶之人都比较自律,并且茶道文化中的“廉、美”侧重人的修为和自身修养,通过研究茶文化、学习茶文化,能够提升人的品味和道德品质;而“和、敬”则侧重于人和社会、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讲究协调、共融、秩序。在茶文化的熏陶下,人们的人际关系会更加和谐,矛盾冲突会越来越少,行为举止会更加文明。在当今社会下,竞争压力大,经济发展迅速,物欲膨胀,人心浮躁,在这样的情况下,校园风气会受到感染,学生思想也会受到影响,茶文化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净化校园环境,促进素质教育有效发展。

2校园体育中茶文化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素质,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学校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教学环境与内容的特殊性,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校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必然丰富学生思想世界,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在当前竞争形势日渐严峻的环境下,学生难免会遭受一定的就业压力,一旦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往往会产生负面情绪,甚至会出现一些悲剧。此时,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到自身承担的教育责任,在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茶文化形式,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缓解学生因为课业压力以及就业压力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使学生能够正面面对挑战。其次,茶文化可以丰富体育教育内涵。从体育课程的特点来看,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心情会比较放松、欢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各种知识。体育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然后有计划、有目的地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形式。而茶文化恰好为体育教学内容结构的完善提供了平台,茶文化包括茶艺、茶道、茶礼等等,体育教师通过茶道讲解、茶艺展现以及茶礼传授等方式,为体育课注入新鲜的元素,这样一来,传统死板、模式化的课堂被打破,学生在一个新鲜、轻松的环境学习,不管是身体素质还是文化修养都会得到提升。最后,当今体育教育中,融入茶文化,不仅能够拓展体育教育的外延,丰富教学形式,而企业还能够强化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通过茶道表演、茶舞操练等活动,激发学生们的传统文化学习热情,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促使心理素质以及道德水平得到提升,会更加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未来职业需求。

3校园体育中茶文化的发展

3.1传承民族文化

教育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就是要提升全面素质,以此促进国家的建设发展。而茶文化在校园体育中的应用,其本质目的是一样的。首先要构建民族文化传承为目的的教学理念,要将其作为重点,传承它、保护它。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茶文化内涵以及茶文化思想的传授,以此丰富学生的头脑,进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比如:茶道、茶艺是现代茶文化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茶道表演的视频,或者是直接自己表演茶道,通过茶道的讲解,展现茶文化。茶道中有很多茶艺表演需要人们的肢体语言来展现,这正好丰富了体育运动的形式,教师在播放或者表演了茶道之后,传授学生基础的肢体动作,结合不同茶品的特点,讲解茶艺要点以及其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化思想精髓,达到传播茶文化,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目的。

3.2凸显茶文化特色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建立独立的茶文化科系,这为茶文化在体育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校园体育教学中茶文化的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将挖掘茶文化资源以及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结合在一起,做好教学调研,运用多元分析方法,逐步完善教学体系,要注重文化普及的规律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现代体育教学还提倡发展传统体育项目,比如,中国武术以及舞蹈等等,在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很多是与茶文化紧密联系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太极拳,很多茶艺表演中都融入了太极拳的招式和理念。太极茶,它以太极拳为基础,结合长壶茶艺技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茶文化表现形式。这种茶艺表演,结合了武术与茶文化的精髓,得到了业界学者的一致认同。太极茶以形为中心,以神为目的,通过肢体语言展现茶文化艺术,在构建茶文化特色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入这类的表演形式,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茶文化与体育项目的有机结合,寓教于乐,以无形的文化感染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以及品味内涵的提升。这也是茶文化在校园体育中发展得的重要表现。

3.3丰富教学形式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融入茶文化,通过体育课程这个媒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今体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样的教育需求下,体育教学工作者就应该思考,如何能够运用更加快速、有效的方式,实现体育教学与茶文化的融合,并能够为学生所接受。目前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体育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就是说,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多媒体课件等媒介,丰富教学形式,拓展体育教育的外延,教师可以将茶文化寓言、故事、茶艺表演以及茶文化历史,致学校官方论坛,学生通过点击论坛,了解中国茶文化,同时积极宣传茶文化与体育项目、赛事的结合,让学生了解到茶文化与体育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近些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大力倡导茶文化运动,中国教育领域也掀起来一股茶文化复兴风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高校与当地体育部门取得了联系,并积极开展了很多展现茶文化魅力与体育精神的文化活动,以“第十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例,这一届自行车赛创造性的融入了以福建绿色生态为主题的茶文化因素,将绿藤生态名茶与环湖比较相结合,让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在展现体育精神的同时,品尝到了中国的特色茶品,并了解到了博大的中国茶文化。这是非常具有特色、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体育与茶文化的融合,体现了茶文化在体育领域的发展与传承。校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样的案例展现给学生,同时也要多多借鉴这样的成功经验,在学校中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体育比赛项目,将茶文化与体育项目结合在一起,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比如上文所提到的太极茶道,教师在传授了太极茶道之后,可以举办一次小型的比赛,让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或者图书等工具,在课余时间搜集和联系这样的茶艺表演,然后选择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展现自己的成果,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传播了茶文化,也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是非常有效的教学形式。

结束语

体育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的有效载体。在茶文化复兴的大浪潮中,体育教育有责任承担起推广茶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担。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拥有较为自由、宽阔的教学环节,很多茶道表演以及体育项目,学生可以实地练习,在自然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放松,身心舒畅,是学习中国茶道、茶文化的最佳时机。本文从茶文化思想、校园体育中茶文化的作用、校园体育中茶文化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略尽绵薄之力。

作者:汪珂永 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庆彬,凌颖,周家金.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化改编的方法探析———以民间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编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5):78-82.

[2]周家金,黄向平,孙庆彬.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植入式”教学模式探析———以桂东南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4(6):57-61.

[3]兰玉珊.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8):23-25

茶文化发展范文5

关键词:宋代;北方;少数民族;茶文化

宋朝(960-1279,分北宋和南宋)是我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继唐代盛世统一局面以来的后发展阶段,也是一个与辽、西夏、金和元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纷争对立、融合发展的时代。在此期间,中华茶文化的发展界域进一步北向拓展,并逐渐与少数民族地域风情结合,奠定了现今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茶文化发展的基础。由于宋元对峙期较短,现就两宋与辽、西夏和金三个政权对峙期间北方少数民族区域的茶文化发展加以简要略述。

一、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区域茶文化发展的动因

两宋期间,北方先后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以及蒙古族建立的元等少数民族政权。就政权存在的历史时间来看,北宋(960-1127)先后与辽(907-1125)、西夏(1038-1227)、金(1115-1234)对峙,金灭辽和北宋后,南宋(1127-1279)则主要与西夏、金及后来居上的蒙古政权对峙,之后大蒙古国先后灭西夏、金和南宋,并于1271年建立元朝,结束纷争局面。在与宋的军事对峙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基本处于攻势地位,而经济文化先进的宋朝则处于守势,导致宋朝的统治界域不断南向退缩。这种北攻南守的军事态势造成了双方民族关系斗争,文化上却互相交融补强。汉族吸纳了粗犷强劲的游牧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复壮剂。游牧民族则通过广泛学习先进的农耕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乃至改变生活习俗,促使自身社会形态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在军事上成为征服者的同时又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在这样的民族政权纷争融合的社会背景下,茶及其文化作为中原先进农耕经济的特色输出产品之一,在北方少数民族区域的文化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相比唐代,宋代茶文化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繁盛时期,在茶叶生产制作、贸易管理、茶艺、茶道等方面都得到深入发展,茶文化传播界域和影响深度进一步拓展,这些都成为促进北方少数民族区域茶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因。

二、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区域的茶饮风俗

比较来看,由于北方民族政权统治期间与中原文化接触环境略有不同,与宋对峙的契丹、党项和女真三族在茶饮风俗上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性。

(一)茶饮风尚的形成过程

五代时期,契丹贵族已有茶饮风俗,《辽史•太宗下》载有后晋和南唐曾“遣使进茶、药”。辽宋对峙期间,辽统辖区域南抵河北、山西,接近中原,与宋中原文化接触较多,契丹族受茶文化影响也因此较早。随着契丹族封建化过程加深,饮茶风习得以在辽国广泛传播,且已影响到契丹人的政治和社会生活,这从《辽史》中大量记述朝中行茶、赐茶等礼仪等可见一斑。至于党项族,其先民是羌族还是鲜卑族的一支,史学界有争论。有学者根据党项源于鲜卑一族说,论证早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贵族即有饮茶,但至于是否形成风俗则难有定论。西夏建国后,地域偏于西北,受中原宋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先后受西南吐蕃、北域契丹、女真及蒙古政权的冲击和影响,关于茶习俗的史料记载较少。但从夏宋三次战争后夏民众流传歌谣“食无茶,衣帛贵”的抱怨并要求恢复榷场的情况看,在夏宋对峙期间,西夏上层乃至民间应该已经具有饮茶风气。女真族早期生活在东北山林地区,初期社会形态较为落后,其饮茶习俗形成较晚,金灭辽后进入中原地区,受中原茶文化影响日甚,到金章宗饮茶风气已呈现“比岁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1〕的状况,乃至财政困难,为此一度实施禁茶、限制饮茶阶层乃至自设造茶坊等纾困措施,足见饮茶需求之盛。从饮茶阶层看,关于贵族阶层饮茶史料记载较多,而平民百姓相对少见,说明北方少数民族的饮茶风尚皆始于上层皇室贵族推广开来,这与中原茶文化由雅到俗的发展路径基本一致,由此可见,至少在宋代北方少数民族生活中,茶作为中原特色输出商品之一,其并非寻常之物。

(二)饮茶方式

茶融入少数民族生活过程必然是一个逐渐与自身民族饮食习惯结合的过程。宋代点茶法兴起,此法也影响到契丹人饮茶。朱彧《萍洲可谈》载有“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会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辽史•礼志》中含有大量饮茶方式记载。由此可见,在宴客仪式中,饮茶是整个用餐环节之一,是与酒、香果和主食相结合的,一般是先酒后茶再膳乃至再果。而用茶以饼茶为主,其中以团茶为贵。“团茶”,只有契丹皇室才有资格享用,一般平民没有机会和资格饮用,只能饮散茶。在饮茶过程中契丹人还结合自身饮食习惯,在熬好的茶中放入鲜奶、盐等调料,从而形成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最早的奶茶〔2〕。女真饮茶习俗也深受宋朝影响。《大金国志》卷十三载有海陵王完颜亮“好读书,学弈象戏、点茶,延接诸生,谈论有成人器。”金世宗完颜雍“每饭余茶罢,散策经行,辄置其下川”,皇族完颜璹“蔬饭共食,焚香煮茗”〔3〕。真皇室饮茶一般也是先汤后茶,《金史•礼志》“新定夏使仪”载有“先汤,次酒三盏,置果肴。茶罢,执笏,近前齐起,栏子外馆伴在南,……汤酒肴茶并如前。”“金馆伴宴请夏使”中有“先汤,次酒三盏,各有果肴……第三盏酒毕,茶罢,执笏,近前齐起,幕次前立,通揖毕,各归本幕次”“曲宴仪”中有“至四盏,饼茶入,致语。”据此可见,宋点茶法也影响到女真,金宴请西夏使节是按照先汤、次酒、果肴、后茶的礼仪顺序,所用茶亦为饼茶。辽、金皇室宴请中都有汤水、酒、茶、果膳环节,其中先酒后茶的顺序一致,至于最终是否以茶为宴席最后环节倒是没有定数。这些宴请礼仪显示出金人饮茶方式同时受宋、辽影响。当然,西夏党项族饮茶方式也应受到宋及辽、金的影响,不过这方面史料不多,在此不加赘述。

(三)茶事活动

北方少数民族的茶事活动范围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原茶文化北向拓展的广度和深度。分析《辽史》等史料所载的茶礼不难看出,辽契丹族的茶事活动范围涵盖如下:第一,皇室活动,如“宋使进遗留礼物仪”“宋使见皇帝仪”“宋使见皇太后仪”“契丹皇帝生辰朝贺仪”“契丹皇太后生辰朝贺仪”“曲宴宋使仪”“贺生辰正旦宋使朝辞皇帝仪”“贺生辰正旦宋使朝辞太后仪”“冬至朝贺仪”等记录了皇室生活中的饮茶活动。第二,宗教礼拜,如“祭山仪”“信徒礼佛”“圆寂道场”等属于宗教信仰中的茶礼。第三,民俗活动,如“立春仪”“重九仪”“藏阉仪”等记录了重要节气日中饮茶活动。由此可见,茗饮作为一种文化已深深地渗入到契丹族人的宗教信仰、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之中。金茶事活动除了日常饮食外,也基本涵盖皇室政治、祭祀、婚嫁和宗教等方面。在皇室活动中的朝拜仪、上尊谥册宝仪、外使接待仪、皇帝仪卫等方面对茶的使用有严格的仪式和规定,为此金朝政府还专门设置官员和机构管理茶事。

三、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区域的茶业发展

茶主产于温暖湿润的云贵及江淮流域。自唐、五代以来,茶文化开始传播渗透到少数民族区域,北方少数民族饮茶所需的茶叶只能从中原地区转运而得,主要方式包括贡使馈赠、官方贸易和走私贸易三类。因此,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区域的茶业发展主要体现在茶叶流通贸易及其管理等方面。

(一)贡使馈茶

早期的茶叶获取途径主要通过贡使馈茶实现。辽宋对峙期间,辽使入宋则赏赐茶叶,宋使入辽,茶叶也是必选礼品。而逢辽君主生辰,宋所送贺礼即有“滴乳茶十斤,岳麓茶五斤”〔4〕。此种情况在夏宋、金宋间也大抵如此,甚至达到宋“岁贡”程度。1044年,夏宋经历三次交战后,西夏虽胜,但国内物资尤其是茶叶需求量大,被迫求和于宋,双方重订合约,宋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5〕。而宋赠金皇室官员的茶不仅逐年增多,品类也更加多样。宣和七年(1125年)宋使携茶“芽茶三斤”入金;大定九年(1169年)宋孝宗生日金特使祝贺归返时“宋人礼物外附进腊茶三千胯,不亲封署”。《大金吊伐录》曾详细记载有宋馈赠金“茶五十斤:上等拣芽小龙团一十斤,小团一十斤,大团三十斤”“兴国茶场拣芽小龙团一大角,建州壑源夸茶三十夸”“小龙团茶一十斤,大龙团茶一十斤,夸子正焙茶一十斤”等〔6〕。贡使馈茶是宋在和平时期主动交好或被动求和形势下利用优势产品处理民族政权关系的一种有效方式,从中体现出茶具有的特殊地位和文化影响力。

(二)榷场贸易及管理

榷场贸易是宋代北方少数民族获取茶叶的主要途径。宋代榷场交易的品类较唐初形成的茶马互市更加丰富。榷场作为互市场所,有利于双边的物资交流,其开放与关闭随双边和好与交恶而时断时续。由于国内茶叶需求量大,辽和西夏都曾主动要求宋重开榷场交易,而宋则以是否重开榷场作为议和条件的筹码。榷场管理主要由宋实施。北宋初年,宋辽间的边境互市以民间贸易为主,并无官署管理。澶渊之盟前,宋先后在镇、易、雄、霸、沧、静戎军、代州雁门砦等地设置榷场;澶渊之盟后,辽在涿州新城、振武军及朔州南设置榷场,北宋则在雄州、安肃军及广信军设置榷场,并派官吏监督贸易。夏宋之间的榷场管理制度相对完备,宋指令榷场属地官员主持管理,榷场治安由所在地的巡检负责。勾当官与指挥使具体负责榷场交易,交易数量由北宋规定,并设牙人评定货物等级,兜揽成交。双方设有税务进行征税。此外,夏因“西北连接诸蕃,以茶数斤,可以博羊一只”〔7〕,通过榷场做茶的转手贸易。而南宋与金之间,金人所饮之茶亦“……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8〕,且宋专设“茶榷场”。因金部分疆域已达河南、山东等产茶之地,加之私茶买卖严重,金章宗曾推进造茶运动,设官主持茶叶制造管理。章宗承安四年三月(1199年),又在淄、密、宁海、蔡州开设“造茶坊”〔9〕用来推进茶叶生产,弥补国内供给不足,但由于价高质差,效果并不显著。

(三)私茶贸易及管理

茶文化发展范文6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业;经济;信阳

中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是世界上发现茶叶和应用茶叶最早的国家,种茶、制茶、品茶的历史十分丰富。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茶文化也随之形成。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的精神创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典籍、诗词歌赋作品中对茶的记载不胜枚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开始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信阳作为茶资源丰富的地区,将其茶文化与旅游相联系进行重点开发整合,通过文化手段推动信阳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挖掘信阳文化经济发展潜力,将会促进信阳旅游经济迈向一个崭新的台阶。

一.有关茶文化的历史记载与演进

(一)孕育期

在悠远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古代先民最早发现和利用了茶叶。有关茶叶的最早记载应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神农本草经》中这样写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唐陆羽著《茶经》犹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具体谈到饮茶的记载是在《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此时茶还没有成为普遍的大众饮品。自此,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尚处于孕育时期,饮茶习俗还没有真正地形成。

(二)萌芽期

秦汉以来,人们开始把茶当做一种日常的饮料。有历史文献记载的茶文化当始于西汉。魏晋南北朝之时,饮茶已经演变成为一种彰显个人素养和品行节操的行为。一些有识之士以饮茶来对抗当时奢侈淫靡的社会风气。比如晋代吴兴太守陆纳为人正直,如若有客人来拜访,皆以茶招待。其侄陆椒为接待卫将军谢安,“遂陈盛撰,珍镬毕具”。事后,“纳杖椒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晋中兴书》)左思的《娇女诗》中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可以见得当时人饮茶的乐趣所在。这一时期,关注茶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茶文化也由此而萌芽。

(三)成熟期

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是茶文化发展至成熟的一股重要力量。“茶兴于唐”,这一时期茶文化发展如火如荼,还与当时人陆羽所著的茶书《茶经》有很大的关系。堪称“茶圣”的陆羽所撰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将茶艺、茶道、茶思想以及有关饮茶的诸多方面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写入书中。在唐代的茶文化方面,除了陆羽这样一个对茶文化的发展有卓著贡献的人以外,当时繁荣的唐代文学也为茶文化的兴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涌现出许多反映茶文化的佳作,其中的代表当属诗人卢仝的《饮茶歌》,堪称千古绝唱: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在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全唐诗》卷388_10)

(四)全盛期

由宋代开始,茶文化发展到了全盛时期。茶已不单单是上层社会、文人骚客显示其节操的载体,它也深入地走进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文化生活当中,更加注重在品茗中的自我情感表现。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其《双井茶》(《全唐诗》卷435)中这样写道: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吸尤须三日夸。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诗人强调的是品茶中对于“常德“感悟,君子就应该像双井茶那般,自始至终不改变高尚儒雅的品德与气质,含蓄地传达出诗人一生的志向与追求。明清时期的茶文化更是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人们更加喜爱茶,因而茶书、茶诗等的活动更是异常丰富多彩。比如明代袁宏道的《竹枝词》:“雪里山茶取次红,白头孀妇哭青风。自从貂虎横行后,十室金钱九室空。”由此可见,明清时期的文人为茶文化的繁荣付出了很大的心血,茶对于当时人们的生活极其重要,他们将个人的人生志向和精神追求完全寄予于茶当中。

二.弘扬茶文化发展促进茶经济繁荣

中国十大名茶之———信阳毛尖茶,享誉海内外,也为信阳市赢得了“中国茶都”的美称。茶文化旅游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逐渐兴起的一种文化旅游,是以茶叶资源为载体,以享受与茶叶资源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内容,以旅游为形式的一种文化专项旅游。弘扬和发展茶文化,对加快信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

(一)开发信阳茶文化的原因

茶文化的发展丰富了茶文化旅游产品,满足了旅游的市场需求。茶叶资源是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本源。信阳茶叶资源极为丰富,淮南丘陵和大山区皆有茶树种植,境内的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黑龙潭和白龙潭等群山峰顶都是生长名优信阳毛尖的最佳基地。山区高山空气洁净,灌溉水源也很少污染,这就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一个天然无污染的环境;高山云雾多,光照适宜,加之空气湿润,日夜温差大,有利于茶树生长;再者茶叶经光合作用积蓄物质,有效积累多,故高山茶叶香味儿浓郁。信阳市本身的地理位置优越,就是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信阳市有着悠久的茶文化积淀,一般认为起于东周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代光绪末年开始提倡开山种茶,先后成立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林、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逐渐改进完善了信阳毛尖的炒制工艺,产区也不断扩大,而今信阳毛尖已经成为我国极为少数的出产在北方的名贵绿茶之一。1936年《重修信阳县志》称:“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志谓义阳(今信阳县)土贡品有茶。”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评价说“淮南茶信阳第一”。随着信阳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茶品味层次的提高,信阳毛尖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荣获“全国名茶”等多项荣誉称号。自1992年以来,在信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六届茶文化节,每届的信阳茶文化节都取得了圆满成绩。在此基础上,信阳市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外开放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信阳市的知名度也在不断地扩大。大力开发信阳市的茶文化,也是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旅游类型,不仅可以增强信阳茶产业的生命力,提高其经济效益,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于弘扬信阳的传统茶文化历史,提升信阳市城市品位具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二)信阳茶文化开发策略

信阳历史悠久是一座山水之城和绿色茶城,它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2007年,信阳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标志着信阳旅游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在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结合信阳丰富的旅游资源,将传统的茶文化与自然资源合理融合,不仅可以丰富信阳茶文化旅游的内容,还将有利于拉动整个信阳市旅游业经济的发展。比如在信阳的鸡公山、南湾湖风景区大力推广茶文化,有效发挥信阳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使得游客们在欣赏山水之余,品上一杯浓郁的香茶,不仅让游客饱览了自然山水的风光,更是领略到了信阳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茶园,赏茶树、采摘茶叶,发挥游客的主动性,使其亲自动手加入到采摘的活动中来。开展具有特色的茶文化专项旅游,也是非常有意义而且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这种专项旅游能够满足游客寻求新鲜事物、放松娱乐的心理需要,可以成为新兴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发展传统茶文化,是推动当代信阳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茶文化的开发,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大对信阳茶文化的宣传力度,打造信阳茶文化的品牌。努力招商引资,继续开展每年一度的茶文化节盛会,真正的做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茶文化节为契机,宣传信阳,打造其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形象也就是效益。以举办茶文化节的形式,来推动信阳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总的来说,茶文化与旅游是不可分割的。在当下以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信阳市旅游业继续沿着“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的趋势,让游客在饱览信阳风光之际,领略信阳厚重的茶文化,实现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优势互补。相信这样,信阳的茶文化旅游发展必将引来崭新的面貌,信阳市整体经济建设也将在改革与发展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琳洁:论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4).

[2]李江敏,李志飞:文化旅游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陆羽:茶经[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4]林晓平:客家茶文化的特色[J].农业考古,2006(5).

[5]季少军: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6(10).

[6]陈华,刘良源:江西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江西林业科技,2005(2).

[7]郭盛晖.广东客家文化及其旅游开发[J].中山大学学报,2005(7).

茶文化发展范文7

 

佛教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当今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佛教文化产业是最近几年在佛学界以及其他相关文化产业领域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香港专门有一个社会组织名字就叫“香港佛教文化产业”,经常来内地进行文化、经济交流活动。2010年台湾与大陆在厦门专门举办过“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产业峰会”。陕西2009年曾专门提出了着力打造法门寺佛文化产业集群的口号,甚至宣传重点打造佛教文化创意产业。江苏无锡市在2010年佛教文化发展规划中,专门对澄光寺进行了茶禅文化产业的规划。佛教茶文化产业是佛教、茶文化、文化产业三者融合的结晶,是佛教与社会接轨的经典案例。禅茶一味、梵我一如等理论为佛教茶文化产业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普陀佛茶、九华佛茶、天目佛茶等各种数不清的名优“佛茶”,为佛教茶文化与社会的接轨提供了强大的社会物质基础。佛教茶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隶属第三产业,是佛教与茶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和产物。   一、佛教茶文化产业   佛教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一个新视野,是佛教文化产业问题的一个分支。佛教文化产业也是近些年来一个新兴的问题,佛教文化产业的资格,是因为佛教有着系统完备的教义、理论,神秘的宗教信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禅茶文化,佛教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佛教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产业的结合,就是佛教茶文化产业。佛教茶文化依托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则为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孕育着巨大的潜能。佛教茶文化产业一词来源于佛教文化产业,而佛教文化产业一词则是来源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各国文化产业进入一个新境界,不再是一般的服务业。而是经济的主体。[1]”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化的标准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营性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的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核心层、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其中核心层和层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相关文化层是补充。文化产业主体部分包括:新闻服务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和其他文化服务业。佛教茶文化产业是佛教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茶文化产业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和规模。   二、新闻出版业   新闻出版业包括新闻服务业和出版发行业。这个行业的最高主管部门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要求迅速及时。新闻服务业方面,关于佛教茶文化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例如近些年每年举办的普陀佛茶文化节、各种级别的禅茶大会新闻会等。出版发行业,也可以称其为纸质传媒业,主要是报纸、图书、杂志。佛教茶文化没有专门的报纸,与佛教茶文化相关的报纸是各种综合性报纸。一般情况下,许多综合性报纸里面会有茶的栏目,谈到茶,经常会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图书出版领域,涉及到佛教与茶的著作颇多,几乎所有关于茶文化的著作大多会讲到佛教与茶的关系。专门探讨佛教与茶的著作相对较少,但也不乏力作,例如:天中衲子2002年编著的《茶与禅》(民族出版社),舒曼、李瑞科2005年主编的《禅茶一味》(中国和平出版社),关剑平先生2011年主编的《禅茶:历史与现实》(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业领域,佛教期刊众多,如《法音》、《佛教文化》、《佛学研究》等,此类佛教杂志多为佛教理论方面的杂志,佛教茶文化的内容较少。然而,在茶文化类型的期刊里面,经常会有佛教与茶的论文,不胜枚举。   三、广播影视产业   广播、电影、电视领域,佛教茶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佛茶广播剧、佛茶电影、佛茶电视剧问世。然而,有关佛茶的广播倒是比比皆是。广播制作成本相对低廉,具有伴随性强、动态收听、立即性传播的优势,不容易受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影响,渗透力强,服务性强,听众可以参与互动。部分广播剧也会涉及到佛教与茶的内容,如湖州市电视台的广播剧《千古茶圣》,陆羽本身在寺庙长大,又是中国“茶圣”,有关他的广播剧自然会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广播业也有自身劣势,受电视、网络的冲击,听众逐渐减少;相对于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显得可观性、趣味性不足。因此,在发展佛教茶文化广播行业的时候,要同时把握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电影制作成本相当高,一部优秀的电影动辄上千万,甚至几个亿,高昂的成本制约着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佛教与茶这两个领域都是特定受众,观众面较窄,导演拍摄一部大片要考虑成本和经济效益,然而有关佛茶的内部影像资料则是数不胜数。以陆羽为主题的茶电影《茶恋》,有许多剧情涉及到佛教茶文化。2011年3月正在拍摄的世界首部中国茶文化纪实电影《南方嘉木》,摄制组在蒙顶山永兴寺拍摄禅茶文化,展现了从采摘前大殿祭拜仪式、茶园采摘仪式、禅茶制作、禅茶供奉完整过程。电视剧与电影相似,成本都比较高,但是经常会有镜头涉及到佛教与茶,如电视剧《茶马古道》,以及正在拍摄的《大茶金典》,都会在某些镜头涉及到佛教茶文化。佛教茶文化影视业的起步与可持续发展,要以内容为主,不能像许多影视剧一样,靠帅哥、美女、明星大腕刺激眼球来吸引观众。不能为了搞创意而做拼盘,那种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斥资8500万美元拍摄的《赤壁》上映之后非常火爆,里面会聚了梁朝伟、赵薇、金城武、张丰毅、胡军、林志玲等大批明星,林志玲在其中扮演小乔,亲自为曹操泡功夫茶,还讲解了一段跟陆羽《茶经》差不多的文字。试想,三国时代与功夫茶、陆羽《茶经》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居然弄在了一起,颇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这对影视作品来说不是长久之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种伤害。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可能不会那么火爆,这与影视产业的通俗性有关。纵观当今主流的影视作品多为通俗作品,“四大名著”等作品反复被重拍。单纯的佛教茶文化影视作品可能观众受限,然而在众多火爆的影视作品中插入佛教茶文化的内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在自我发展强大的同时,要与其他影视作品联合发展。#p#分页标题#e#   四、文化艺术服务业   文化艺术服务业,其实就是艺术表演业。关于佛茶、禅茶的茶艺表演发展相当迅速。如火如荼的茶艺表演中,经常会有佛家茶礼、佛教茶道等表演。表演的形式既有凸现佛教静、寂特色的绿茶表演,更有虎虎生风的长嘴壶表演。佛教茶舞表演比茶艺更具有震撼力,能够启发人的心灵,给人以精神的洗礼。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佛茶茶艺的表演,往往会上升到佛教“礼仪”的高度,也就是佛教茶礼,这是因为佛教与茶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寺院内部,饮茶逐渐制度化。寺院专设‘茶堂’,是禅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品尝名茶的地方。[2]”“佛教认为茶其功若神,茶与佛的修身观念已深深契合,佛门乃脱俗之圣地,茶乃神圣的洁物,通过茶事可洁净身心,而这种洁净身心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庄严肃穆的仪式来达到的。[3]”目前,佛茶茶艺的表演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货真价实的僧侣进行的茶艺表演,另外一种是佛教弟子以外的茶艺人士。两种风格迥异的茶艺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满足了不同观众视觉和文化的需求。佛茶茶艺表演,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流于形式,在表面上做文章,穿一件僧侣服装,摆上几件佛家道具就成了佛家茶艺。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有文化内涵的佛家茶艺很难被看懂。佛家茶艺需要的解决的问题的是要有文化内涵,而且这种佛法、茶文化内涵能够让观众容易理解。   五、文化休闲娱乐业   文化休闲娱乐业,主要包括文化旅游业和休闲娱乐业。相对于佛教茶文化产业来说,佛教茶文化旅游业是主体产业,佛教茶文化休闲娱乐业载体较少,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作为佛教茶文化旅游业的一部分。以佛茶命名或主题的茶馆、山庄、茶楼,是主要的佛教茶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与佛教茶文化相关的旅游文化产品,数不胜数,如浙江新昌大佛寺旅游,陕西倾力打造的法门寺佛文化产业群,普陀山佛茶文化旅游等。佛教茶文化旅游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性强的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可以覆盖许多产业。佛教茶文化旅游业门槛低,投资可高可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富裕导致精神需求的增加,人们需要向佛祖祈求平安。佛的神秘性、灵验性往,往成为最吸引游客的关键。在寺庙,如果能够得到主持开光之后的佛茶,那么其价值将远远超出了其自身价值。由于佛教文化讲究出世,反对暴利,许多时候佛茶开光是免费的,但是对信徒的心理影响巨大,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感恩之心,通过各种捐赠来表达这种感情。这与当今流行的通过吉祥物调运势看风水的公司,可谓有着很大的区别。名山名寺出名茶,佛教、茶、名山往往是多种元素交织在一起,佛教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大多佛教名山本身就是茶山,非常适合茶园生态游的开发,好山好水出好茶,可以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和观茶艺、学茶艺、看表演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当然,还有其他形式的茶文化旅游,如名优佛茶采尝游、茶商品购买游、茶具生产工艺游等,还可以带动与茶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茶艺表演业。佛教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可根据佛教景点自身的自然、人文条件,选择、组合合适的佛教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做好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游客需求和偏好,不断调整组合出令旅游者满意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   六、其他文化服务业领域   其他文化服务业领域,包括广告业、会展业等。广告业领域,各种有关佛茶的广告宣传,例如大佛龙井、普陀佛茶等数不胜数。会展业方面,各种与佛茶或者禅茶相关的活动,如普陀佛茶文化节等,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网络文化产业领域,关于佛教茶文化的网站、博客等网络资源应有尽有。佛教茶文化产业在教育培训业方面,均有文章可做,佛教文化艺术、茶疗养生等项目都有相当的市场。佛教茶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它所凝聚的产业群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继续发展。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鉴佛教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第一个是少林寺。少林寺气魄宏大,佛教文化产业做的风声水起。少林寺自古是中国武术的发祥地,少林功夫名扬全球。少林寺在其住持释永信带领下,积极融入社会,其佛教文化产业飞速发展,少林武僧团在海内外公演少林功夫,开网站,设少林药局,创立少林公司,注册少林商标,少林功夫申报人类文化遗产等。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中国各大电视台热播的《少林寺传奇之乱世英雄》、《少林寺传奇之十三棍僧》、《少林寺传奇之大漠英豪》等电视剧、电影。少林寺的文化产业,给当地旅游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与少林寺佛教文化产业相媲美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它的茶文化气氛更浓郁一些。陕西投资50亿兴建法门寺文化景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让其佛教茶文化产业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   七、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基础,是传承悠久、内容丰富的佛教文化和茶文化。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无论最早发现茶的用途,还是最早饮茶、种茶,都是从中国开始的。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佛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佛教文化既具有宗教的神秘性,又具有参与社会的世俗性。佛教文化具有作为传统文化的神圣性,同时又具有作为宗教文化的神秘性。神圣性与神秘性就是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根据。对广大群众来说,佛教的魅力不在于精深的思想体系,而在于其神秘的信仰。总之,合理的佛教茶文化产业开发,既是社会发展的反映,也是佛教自身转型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值得探索和系统研究的文化课题。   发展佛教茶文化产业需要下列必要条件。第一,资金的支持。佛教茶文化产业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二,政府的重视。佛教茶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营造投资环境、培育市场主体、规划导向、搭建企业及项目合作平台、咨询服务及人才培育等方面。[4]”政府对佛教发展是比较重视的,佛教茶文化产业离开政府的扶持寸步难行。第三,人才的培养。佛教茶文化产业目前来说,专业的佛教文化产业人才非常少,甚至没有。佛教茶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太广泛了,涉及到佛学、茶学、茶文化、艺术、传播、经济等众多学科,学科的交叉性、复杂性,比一般文化产业有过之而无不及。懂茶文化的,不懂佛学;懂佛学的,对茶文化又不够专业;即使对茶文化、佛学都比较了解,然而文化产业本身的复杂性、学科的综合性,在某些时候仍是超乎想象的。第四,对佛教茶文化产业的规划者、项目负责人等要求极高,他所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还包括极强的组织能力以及独到的见解与眼光。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政府、寺庙、高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第五,佛教茶文化产品要注重品牌,相信品牌的力量“。品牌能够帮助顾客缩短选购商品的过程。[5]”品牌是消费者心目中的神,有档次和品位的消费者非常注重品牌的价值和文化内涵。#p#分页标题#e#

茶文化发展范文8

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十分注重对茶文化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文化与茶叶包装设计结合的形式日益多样化。本文即以茶文化对茶叶包装的影响为切入点,细致阐述了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以及茶叶包装设计中茶文化的不同体现,最后对茶叶包装与茶文化密切联系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茶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深入挖掘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创新茶叶包装设计,体现时代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茶叶包装设计中不仅要秉承传统茶文化的精髓,更要突破传统的樊篱。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时代特色,体现现代设计新理念。

关键词:

茶叶包装;茶文化;内涵;发展走向

中国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孕育历史,使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茶文化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提升茶叶品位,展现茶叶文化韵味,离不开传统茶文化的点染。茶叶包装设计的创作融入中国传统茶文化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创作思路,能够生动的展现茶叶所蕴含的神韵与内涵。将中国悠久的茶文化融入到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可以使茶叶包装因为传统元素的加入,增强艺术感,也可以让消费者在消费茶叶时,感受到醇厚的茶文化。茶叶包装设计是折射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达茶文化的主要途径,协调好茶文化与茶叶包装设计的密切结合是当今的主流趋势。

1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茶道即茶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现,也可以理解为茶文化所蕴含的中国精神。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具有几千年的积淀,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表现,涉猎范围十分广泛,茶与诗词、歌舞、美术、祭祀、禅教等都有结合,同时茶事掌故、茶艺表演、陶瓷茶具也是表达茶文化的形式。总之在涉及的每一方面都能提炼出内涵丰富的茶文化。长久以来,人们在品味茶的苦、涩、鲜、甜的同时,也在享受由茶而形成的宝贵精神。茶在我国被视为“国饮”,国人爱茶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作为茶的故乡,国人爱茶随处可见,在梁秋实先生的《喝茶》中可见一斑,茶已然成为中国一个标志性的符号。从商代一直延续近三千的时间内,在我国很多地区茶是重要的祭祀品。茶之所以被国人所推崇一方面是因为茶有助于消暑解渴、利于养生;另一方面茶是高雅艺术与文化的表现。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巴蜀是茶叶的原产地。因此巴蜀的风俗习惯、生活文化在茶文化中得到众多体现。西汉时期,“茶陵”成为种植茶叶的专属名称,在我国被冠以“陵”的名称,足以体现统治者对茶叶种植的重视。饮茶之风盛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最早与茶相关的诗也在这一时期出现。至唐朝,茶文化在更多的地区得到传播,茶文化在寻常百姓家也获得普及。堪称茶文化的经典之作《茶经》对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使茶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人们对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宋至明初,是我国茶文化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诗词中有关茶的介绍足以见证茶文化的繁荣。在这一时期,茶叶的品种增多,团茶、饼茶、末茶等应有尽有。茶道的研究更加深入,赵佶提倡的“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尤为盛行。在当时饮茶之风流行,饮茶的方法也十分考究,比较常见的为“撮泡法”。关于茶文化除《茶经》之外,也有一些文人学士注重研究茶文化。张源在《茶录》中首先提出“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清代,中国茶文化得到进一步地深入和发展,茶与人们的生活也结合得日益紧密,“城市茶馆”兴起,茶诗、茶书、茶事繁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文化发展更加繁盛,各地茶艺馆广泛开办。中华民族,可谓是“茶”的民族。总之,在我国茶文化经历了悠长地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的精神内涵,成为民族文化典型代表之一。

2包装设计所体现的茶文化

2.1茶具外形的提炼

谈到茶叶离不开茶具,形态各异的茶具是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体现。在饮茶过程中,茶具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茶具的制作与设计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自有茶叶以来,茶具便相伴而生。茶具的形态由最初粗糙古朴的陶碗逐渐出现了造型精美别致的茶壶茶碗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与变迁,茶具也由过去的材质单一,造型单调转变为现当代的姿态各异,造型多样。独具特色的茶具文化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饮茶的需求日益增多,茶类的品种也不断丰富,出现了许多别出心裁的饮茶方法,而且仍然在不断的更新改进。我国的茶具制作工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许多不可复制的工艺和精湛的制作技术,已成为人类物质文化宝贵的遗产。许多由名人名家制作的茶具成为传世佳作被世人珍藏。宫廷的金银茶具与紫砂茶壶都被人们热情的追逐收藏。那么,对于茶叶包装设计来讲,正可以提炼茶具的独特形体结构与茶具器型,运用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深刻地展现茶文化的深远意味。

2.2茶文艺作品的应用

与茶相关而产生的文艺作品可谓数不胜数,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真品。文学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够形象生动的展示各类茶事活动,同时以茶为主题的各类作品曾出不穷,为我国的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宝贵的财富。茶是许多文学艺术的重要题材来源,茶是诗词歌曲重要的创作对象,篆刻、雕塑、音乐、绘画同样离不开对茶的钟爱。茶事文化通过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生动精彩的表现出来。各式各样的茶事文化在带给人们愉悦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为研究我国悠久的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书画家、歌舞戏剧创作者通过茶事文化实现对茶叶文化的宣传,在创作宣传的过程中欣赏茶叶艺术,完成茶叶技术的传播等。茶叶文化在另一方面也是书画家歌舞剧作家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丰富艺术家创作内容的重要途径。清雅、质朴、自然的美学特征是茶与书、画、歌剧等艺术形式具有的共同特征。同时这也是茶叶文化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基点,更是茶叶包装设计素材的重要来源。这一重要素材来源兼具叙述与装饰美化的作用。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对提升设计的精神内涵意义非凡。

2.3茶文化民俗的应用

作为民族重要的一个心理表征,民俗是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民俗是深刻反映文化心理的重要形式,饮茶即是重要的民俗。在我国上至豪门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够接触到茶叶。茶与社会、生活、百姓息息相关。自古我国即有饮茶之风,茶是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地域众多,以及历史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之风。且以沏茶方法来论,烹茶、点茶和泡茶各具特色。而以饮茶方式来讲,品茶、喝茶及吃茶也大有区别。并且人们饮茶的目的也各有所需。有追求养生之道,有追求精神境界,有的是传情联谊所需。各地的饮茶习俗正是由沏茶方法、饮茶方法和饮茶目的结合组成。丰富多样的饮茶习俗是构成茶文化的重要因素。就民间的饮茶之道来看,并没有形成规范的茶文化体系,其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饮茶的民俗与各地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密切联系,把饮茶精神贯彻于生产生活之中。

3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茶文化未来的发展走向

3.1生态环保主义

时下,低碳环保是各行各业热议的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对于茶文化当然也要与时俱进融入生态、节能、环保的生态理念。在茶文化中注入低碳环保的新鲜血液,有助于实现茶文化和谐长期持续的稳定发展。当代茶文化体现环保主义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可回收,能够实现最少化、最轻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尽量实现材料品种最少化,茶叶包装最轻化,在运输过程中尽量将其包装的重量降到最低。对于茶叶包装设计体现低碳的最重要的是茶叶包装能够实现可回收,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包装设计的利用率。最轻化、最少化、可回收是今后茶叶包装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出现的有机茶叶包装,通过采用特殊的纸质材料,不仅可回收再利用,而且精巧便捷。不仅实现了其包装的功能,更是体现了生态环保主义。

3.2全球国际化主义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茶叶日益国际化,中国的茶文化在国际化的潮流中已走向世界。中国的茶文化已不仅仅是面向国人,在2012年的一份面向300人的问卷调查中呈现近一半的人认为当今茶叶包装设计应与国际接轨,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应该融入全球化思想,丰富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容。我国当今茶叶发展形式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有来自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茶叶的竞争,更有来自国外茶叶品牌的入侵。因此为确保在茶叶市场中求得生存,我国茶叶包装更应不断提高要求与质量。在包装设计中不仅考虑到国内人们的风俗习惯与审美标准,更应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求,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加入其它语言的译文即是体现现代包装设计的全球国际化主义的一种形式。

结束语

茶文化在包装设计中应流露出隐含在其中的深刻文化寓意,如体现民族风格抑或展现地域特色。在茶叶包装设计深度剖析茶文化的内核既有助于准确把握茶叶包装设计的文化定位,又有助于体现装饰的独特韵味。中国茶叶包装一向讲究的是以茶尚礼、清净淡雅。茶叶包装设计最忌粗劣,奢侈,能够展现茶叶的至清至雅是品茶人赏茶人的初衷,同时也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所在。

作者:蔡麟雪 袁袁 单位: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群.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茶业通报,2009(1):27-28.

[2]席志新.中国茶包装设计中的文化理念[J].文艺争鸣,2010(8X):144-146.

[3]姚国坤.茶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