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论文范例

初中科学论文

初中科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初中科学;生活实践;教学方法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践研究为核心的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引导学生以贴近生活的事物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科学内容,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生活实践中掌握科学内容。

一、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初中科学教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教学内容也是学生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遇到的。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让科学贴近生活,既是实践科学生活化教学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理解科学学习意义的需要。让初中科学教学贴近生活,可以使学生对科学有更清晰与明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探索科学以及应用科学,最终能够在实践中实现学生科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创设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相互配合,在互动交流中融入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实践素材,让学生从生活化的场景掌握学科知识要点,并利用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力”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简单的生活情境:翻起凳子、转身面对面、拿起桌上的水瓶、打开盖子喝一口压惊、与同桌击掌鼓励等,这个导入缓解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有意识地体验了力在生活中的存在。在后续“力的微小形变”的学习中,可以借助激光笔,用胶带粘住开关使其自动发光,放置在小木块上,并一同置于木板桌上,双手按压桌面,观察墙面上红点的移动,即使没有镜子的放大作用,这个实验的效果也很显著。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促使其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内容。初中科学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实际生活与科学教学之间的关系,从科学入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为学生营造和谐的科学教育环境,满足学生科学教育需求,并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发挥生活素材在科学教育课程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律学习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2.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即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活动等相结合,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科学,促进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的发展。如在“月球”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让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合理猜想(与外来天体撞击及“火山喷发”有关),设计模拟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确定实验器材(沙子模拟月球表面,不同质量的小球模拟天体,吸管模拟“火山喷发”的通道),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结论,这样的实验取材既贴近生活,又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切身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并学会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展开科学实验调查,培养初中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初中科学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将生活化的内容引入课程教学是对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在保证学生获得足够的生活化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活动。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将实际案例融入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切身体验科学知识,深入了解科学知识的内涵,激发学生开展科学课程实践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创新课程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实践要求,在实践中验证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能量转化与守恒”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抓住生活中常见的“不断拧矿泉水瓶直至瓶盖喷出”这一行为,在瓶中剩有小部分水的情况下,让学生与同桌重复互做实验,仔细观察瓶盖喷出时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思考,自主得出“物体对外界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所以看到了液化现象”的结论。生活化的情境活动实践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教学,更好地理解能量守恒定义,从而达到初中科学教学目标。初中科学教学在贴近生活的过程中,还能够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实践教学引导下,学生可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达到科学教学实践目标。

4.利用信息技术软件,增强科学生活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可将自媒体引入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通过信息技术突破实际操作的局限,利用虚拟场景向学生展示科学教学内容,创新科学教学模式,增加科学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常用软件包括APP、VR等,其中以VR虚拟场景的教学更真实,对实际生活场景的还原更加立体。如在“二力平衡”一课的教学中,利用VR技术构建教学场景,让学生对“二力平衡”有更深刻的理解。将生活中不动的桌子、椅子等移入场景,并标识其受到的重力、支持力等三要素,对“压力”这一容易混淆的力要做出重点说明,该力与重力数值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但二者的作用点不同,以此为区分点,帮助学生辨别“二力平衡”中的平衡力,促使学生对“二力平衡”的概念理解更透彻。尤其要注意成对出现的力,只有当这两个力的作用点相同但受力方向相反,并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称之为平衡力。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及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科学实践需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在趣味十足的生活化场景中融入科学教学内容,是对科学教学的重要实践,能够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通过生活实践验证科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华震.在“解题”中走向“解决实际问题”———初中科学生活化情景试题教学价值评析[J].理科考试研究,2019,(2).

[2]蒋颖瑾.以生活为“源”,妙“享”科学———浅谈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8).

初中科学论文范文2

一、实验激趣,调动学习主动性

可以说,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点之一是科学实验,而学生对实验活动的兴趣则能够成为他们进一步探究科学问题的动力。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科学教学应“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精神,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主体”,教师更应该利用科学实验这一有效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初中科学中有不少小实验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引线”,通过围绕实验呈现的问题展开学习,学生在试图理解问题原因的过程中对科学知识自然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也相应产生。如“小试管会上升吗”这一实验(如图),在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面前,学生探究的欲望得到激发,科学思维逐渐活跃。在实验开始前,笔者让学生试想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一致认为小试管应该会掉下来,对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大小试管的运动状况,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当实验开始后,结果出乎学生们的意料,大试管中的水虽然是向下流,但小试管却没有随着水流掉下来,而是慢慢上升了。这一出人意料的实验结果使得教室沸腾了,学生纷纷询问教室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实验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通过实验提高科学课教学效果,可以利用实验活动设疑。教师通常会鼓励学生在课上达到质疑,实验活动就能够给学生提供诸多问题,让学生展开创新实验活动,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是让学生提出质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自觉进行科学思考,使学生能够沿着问题目标深入思考。实验具有生动直观的特性,最易于揭露事物的本质,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实验这一特点,着力引导学生思维碰撞。如白磷在水中燃烧这一实验,虽然白磷在水中可以燃烧,可是之前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思维定势,认为水可以灭火,自然白磷在水中也是无法燃烧的。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这一思维漏洞,适时抛出疑问:“如果使用导气管将空气通入水中并与白磷接触,白磷是否会燃烧?”经过实验操作,学生发现白磷竟然燃烧了。根据这一结果,教师又可以抛出问题:“假设不使用导气管通入空气,白磷还会燃烧吗?给出会和不会的理由”、“如果用热水是否还会产生一样的结果?”这样在思考讨论中,学生将原有的知识作为迈向新知识的阶梯,在实验中展开问题思考,并认真细致的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综合学生的讨论后再进行实验证明,最后教师给出原因,这样学生经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后就更容易吸收学科知识。

三、参与实验,加深学科理解

科学课的实验活动除了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操作,还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实验活动的操作与改进,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一起完成科学实验,加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如观察酒精和水混合后的体积变化实验,这一实验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新鲜且抽象的,相关的生活经历也可以说几乎空白。若教师按照教材演示实验,大多数学生将会对酒精与水混合后的体积变化没有直观的感受,因为酒精和水都是透明液体,且混合后体积变化不易观察。虽然用于演示的试管直径不大,但也导致它能够显示的高度变化不明显。是否有办法改进这一实验呢?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原因和实验不足后,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并互相交流。在教师指引和思考交流下,学生总结出了不少改进方法,如使用装有蒸馏水的大试管,沿试管壁慢慢加入红色酒精,这样就能够较直观的看到酒精和水之间的界限。而后将带有长玻璃管的单孔塞塞住大试管,并在长玻璃管上套一根皮筋,接着使用胶头滴管往长玻璃管内添加红色酒精一直到皮筋处。添加结束后,堵住长玻璃管来回摇晃大试管使水和酒精融合,再观察前后皮筋处液面的变化,就可以看到混合液的体积变化多少。参与改进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创新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实践的兴趣和能力。

四、总结

可以说,在科学教学中巧妙的利用一些小实验,往往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实验中被激发,不仅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还可以更加深入的掌握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实验不在数量多少,而在于能否用好。合理使用实验,对提高课堂效果通常能起到不错的作用。

作者:李兴宋 单位: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西洋中学

第二篇: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浅析

一、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特征和意义

科学教学生活化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需求关联,要求教师结合生活实际传授科学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学生活化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基础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创设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从而思考、质疑、实验、探究,开展教学与社会生活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科学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丰富科学学习背景的环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科学,通过教师的鼓励、引导,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活动,获得讨论、实验、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并在活动中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对于科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二、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知识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对原有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推理而得到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出发,从感性认识入手,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主动分析,从中发现、总结出有价值的各种规律,使课堂教学与生活经验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执教《功率》一课时,笔者这样导入:小强与晨晨的体重相等。一天,他们一起参加爬山比赛。结果晨晨率先到达了山顶,红红一会儿后才到山顶。晨晨说:“我赢了。”红红说:“你没有赢,咱俩的体重是一样的,爬的山又是同一座,所以做的功是一样多的。”晨晨说:“咱俩做的功是一样多,但我做功比你快。”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两位学生从已有的科学知识中知道并感知物体做功有快慢之分外,还从生活事例中比较了物体做功的快慢。让学生亲身参与生活,从中得到体验、进行分析、深入讨论,才能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处处存在于生活中。

2.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有趣的生活小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进而去体验科学、分析和探究科学问题,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可引入“烧不着的小布条”实验:用一块棉布条,将它用水打湿,在布条中间位置滴上酒精,手拿着布条的两端,把布条打开,让有酒精的部分对准蜡烛的火焰。按照生活经验,大家都认为布条会很快燃烧起来。可奇迹出现了:蜡烛的火焰穿过了布条,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棉布条却没有烧焦。由此再引出相类似的实验例子:将一张纸折成一个小纸锅,往小纸锅里装上水,把小纸锅的四角用细绳穿上将它吊起,在纸锅下面点燃一支蜡烛。通常情况下,纸锅会很快烧着,可这回水都烧开了,纸锅却安然无恙。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水在沸腾的过程中(只要有水存在),温度不会继续升高,始终保持100℃,而布条和纸锅的燃烧温度都超过100℃。因此,虽然酒精燃烧了,水也烧开了,但是在水的保护下,纸锅和布条都没有被燃烧。生活中简单的常识却带来了不同的结果,联系生活,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为有趣和高效。3.借助生活实例,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应将科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学生对科学规律的掌握和运用,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执教《氧气和氧化》第三课时时,笔者在学习了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及灭火原理后,要求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灭火方法及原理。其中一位学生说:“在电视上看到过森林起火时灭火的一种方法,即在着火地方外一定距离处砍去树木杂草,割出一条打火道。”教师提问:“对于这种灭火方法所使用的原理,大家有什么想法?”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它不是我们刚才学的知识,是不是燃烧还有其他条件啊?”教师点头、微笑并表扬他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书上的燃烧条件是指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山林起火砍去的树木杂草就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如果把可燃物放到条件中,物质燃烧的条件应该有三个,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要有助燃剂,三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这时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说:“对于物质来说,燃烧的条件确实是三个。那刚才那位同学所提到的灭火方法使用的是什么原理呢?”抛出这个具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的问题后,学生开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他们有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表明观点,有的从自己的已有知识角度表述观点,再一次将科学的规律和生活的实例相互结合,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这样教学,让学生明白了科学课堂是可以借助生活实例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并加强了学生对科学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无形中引导了学生借用生活实例学习科学知识的意识。

三、总结

综上可知,将科学教学生活化,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它时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能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时时、处处、事事运用和吸收科学知识的习惯,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让学生在教学生活化中孕育理想,捕捉社会发展态势,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方松强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附属衢州白云学校

第三篇:初中科学教学的艺术性分析

一、教学过程的艺术性

“激励推动进步,赏识造就成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规范的操作、一个小小的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个主动的发言、一个激烈的争辩、一个有新意的解题方法、一个逻辑性的小结乃至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展示学科的美

初中科学本身就是蕴含美的学科,看我们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物理中空间概念美、科学实验的美,如何利用美的语言将枯燥的课堂变成美的展示就是科学的教学艺术。例如,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就是发现美的过程。在学习“电阻知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家庭灯泡的开关,设置使用的音乐卡等等,激发学生去发现创造,学生通过研究探索,发现了物理知识的无所不在,激发和唤醒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创造能力。

2.通过问题整合知识

如何使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建立起整体印象,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最佳的方法是通过一个问题来整合所学内容。也就是说通过一个问题的讨论来概括、巩固、整理物理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其所学知识趋于系统化、条理化。“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内容,熟练运用规律分析问题是学习的重点。几道简单的题目可以将教学串起来。问题1:一天,澳大利亚动物园的一只成年雌性红毛猩猩,有计划地将一根木棍插入公园的防护电网使其短路,然后再利用碎砖堆垒起来一个平台,顺利地从动物园中逃跑出去。请你谈谈短路的利用。问题2:现代家庭大都安装有门铃,王明同学家买了一个门铃,它的电阻是10Ω,在正常工作时,它两端的电压应该是6V。但他家现有的电源电压是8V,能把这个门铃接在这个电源上吗?(假设门铃电阻不变)每一个问题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都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一个新的背景下考查学生所学过的知识。

二、教学结课的艺术性

课程教学通过导入,过程解释,学生明确了知识的获取,引发了思索,但这样的课程没有结束。学生通过一节课的感知、探究、领悟,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信息?形成了哪些技能?感悟了哪些思想方法?需要一个比较好的总结去完成课程教学,如果草草了事,学生只能云里雾里,一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结课”。例如,在“电热的应用及其危害”的“结课”时,教师这样设计:(1)请你分析因电线短路而产生火灾的原因。(2)请你就电线老化发生火灾的问题,提出一个合理的建议。结课是一节课的结尾,但不是教学的结束,它是新知识、新思维的开始。“结课”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归纳概括能力、激发更高层次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认真对待、潜心研究、精心设计、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

三、总结

初中科学论文范文3

美术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而传统教学重讲解,轻示范;重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忽略了学生美术技能的扎实掌握和绘画方法的学习运用,造成美术课堂示范教学的缺失。所以,美术老师应认识到示范教学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很多技能技法的传授需要教学示范。

(一)因材示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示范教学过频或过淡,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对每一个步骤演示讲解,学生观看熟记,这就带来了相对的缺陷:部分学生在创作时容易受教师示范的“定势”,使得自己创作的作品没有很强的“原创性”,更多的是教师作品的“影子”。这样过于频繁地示范只会使学生依葫芦画瓢,形成思维的惰性,而且也会让学生的作品风格单调划一。学生缺乏运用迁移的方法,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尝试艺术的表现方法,也就无法在美术创造行为的表现过程中发展个性和气质,创造新的作品。美术课虽然是技能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合理的示范,但它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二)示范教学流于形式,忽略学生的学习效果

美术课堂示范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它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操作的动作要领,启发学生形象思维,锻炼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美术教材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是静态的,无论教师的解说多么仔细,步骤多么详细,都不如教师的示范能解决技法学习上的难点。通过示范,使其产生表象,进行形象思维,最后掌握知识技能。例如,讲解《水墨画—动物》时,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笔墨技巧,而这最为一目了然的方式是示范,学生通过示范的学习,初步发现了一些创造美的方法,找到了一些笔墨技巧,并跃跃欲试。这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自然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到会学和乐学的境界,美术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建立起来。

(三)示范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讲究一定的量和度

示范必须根据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用。示范是教学的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示范而滥用示范,只能在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它时,才恰到好处地选用示范手段。如果遇到较难的内容或者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学习内容,教师不妨试着带领学生学习。例如,初学水墨画,教师可以从构图开始,对造型,对线条、墨色的处理方法一一示范讲解,学生看得明白,学得真实,能较快的掌握技法。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持久,能有充分的信心完成创造美的活动。高年级的学生无论质疑、解疑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思考问题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教师只需根据教学目的,在一些人物造型、形象设计、构图等方面略做点拨即可。“教有法而无定法”,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学示范的创设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美术教学中良好的教学示范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扩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步学习创作和设计的方法。

(四)示范教学应具有启发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示范的范围应该确定为以具有普遍规律或程式的技法训练示范为主,而具有创意性探索性的创作过程就要偏重于启发和引导,不宜做完整的示范。在一节剪纸课上,课堂中有两次示范,第一次是教师快速地折剪,展开后变成一个双喜字;第二次是教师快速地将双喜字上下的两个口字进行了变化,简简单单的“笑脸”和“心形”。第一次的示范是揭示课题,引起兴趣;第二次的示范是启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示范简单而典型,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又起到了直观、形象的示范作用。这堂课的示范就完整的融汇于整节课中。美术课堂示范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在上述这个案例中,教师在关键处示范,千方百计地把拟订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找到了结合点。适量适度的示范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曲径通幽”的效果。教师的示范赋予课堂于“形”,学生的创作赋予课堂于“神”,神形兼备,方为上品。

(五)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并通过体验与感受,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如果误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做主,自己学习,那就削弱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结语

初中科学论文范文4

一、初中化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楷模,初中化学教师的化学素养和对化学实验的熟练程度是得到学生认可的重要因素。初中化学教师如果在化学上达不到标准,就不能够以学问服人,无法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而初中化学教师唯有在化学上有所成就,能够传授给学生一些不同于课本上的知识,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由此可见,初中化学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十分重要。教师素质的提高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学校应定期加强化学教师的培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加强教师培训,才能使化学教师及时接触新的化学教学理念,摒弃落后保守的教学观念,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化学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和多样化。在学校采取措施的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做出努力,主动积极参与其他资深教师的课程,通过听课做笔记来积累经验和方法,平时也要和资深教师多加沟通交流,当局者迷,向资深教师询问自己教学的漏洞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教学作出改进。

二、多启发学生的化学思路

初中化学属于化学的入门阶段,此时形成一个正确的化学思维才能使学生在之后的化学学习中如鱼得水。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有上百个化学方程式、化学物质,如果是死记硬背极容易记混,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化学思维,不管是什么化学反应,都有它所对应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做实验,以实验现象启发学生的思维,掌握了反应原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记忆也就简单多了。比如,关于双氧水的化学反应,可以先在不让学生知晓化学物质的基础上做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在学生观察到反应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并且能够将带火星的纸条复燃,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学,根据现象猜测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实验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辅正,再讲解原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并逐步形成固定的化学思维。

三、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要学好初中化学,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做好化学实验,学习初中化学的理论知识是为做好化学实验服务的,化学学习者如果只懂得理论知识而动手能力极差就无法成为未来需要的化学人才,因此化学教师在化学课堂上除了教授化学理论知识外,要注重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中,近距离感受化学的魅力,才能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实验中所需要的化学药品、玻璃仪器及步骤,而不用死记硬背。在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要耐心对待每个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的做法,使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做好实验。也可以在授课前先教授学生做实验,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印象深刻,之后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学习,进一步巩固知识。课堂上的化学实验也可以延伸到生活中,教师可以以课后任务的形式交代学生做实验,要做的实验要容易实践,材料要易得,增加初中化学学习的乐趣。四、多媒体技术合理运用随着化学教学活动日益受到关注,高科技技术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图文声像结合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课堂讲解时,教师不需再满黑板的写化学重点,全程用多媒体演示,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辛苦和负担,而且运用多媒体教学一改以往的板书形式,成功地引起了学生兴趣,用幻灯片播放的形式进行讲课,一张讲完就会演示下一张,不像黑板书一样,满满一黑板,都能抄下来,学生一旦错过,就无法再看到已经错过的知识点,这在客观上使学生不轻易走神,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理解效率和课堂效率。

四、总结

初中化学的学习要打好基础,重视基础才能对更高级的化学学习影响深远,学生唯有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打牢基础,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化学研究,提高自身化学学习的素质和水平,因此教师要予以重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技巧,构建更为高效的化学课堂,为未来化学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作者:司桂花 单位:河北省黄骅市第三中学

第二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分析

1.优化、改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

新课标的推行落实表明传统的教学方法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这些不足与弊端大大限制了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质量,对传统、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优化与改善是时展潮流的趋势,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使命。

1.1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化学知识

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最常见的情景之一就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按着教材授课,讲解元素周期表、展示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演示化学反应等,而学生则坐在一旁听讲,这种直接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开发。优化、改善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联合教学,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引导下,老师引入生活案例、使用模型教学,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初中化学知识。

1.2培养学生积极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

经过改革、创新和优化后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能够让老师对化学教学的探讨更加深入、对化学知识更加理解、对问题的研究更加仔细,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在上课时主动表达、提出疑惑,同时也能鼓励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和总结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动手操作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1.3激发学生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初中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中所包含的化学原理、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随处可用。假如老师脱离生活枯燥地讲解化学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难以被激发,不能很好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经过优化和改善后的教学方法具有融合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更专心地学习化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质量。

2.改革、创新、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方案与措施

2.1融入生活实例,实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在生活中能够随处可见化学原理,学习化学知识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上的化学问题,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融入生活实例,老师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与教学任务相关联的化学原理,然后提出化学疑问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出答案,达到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的目的。例如学习人教版化学教材二氧化碳相关内容时,某中学方老师利用演示使用灭火器的操作步骤来讲解灭火器的工作原理从而引出二氧化碳的知识,并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火灾类型、讲解哪些火灾能够使用灭火器,从而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碳知识的理解。

2.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突出学生主导地位

改变现有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状况,贯彻新课标学生中心理论的思想,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弱化老师讲课的比重,这主要表现为在化学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结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模拟操作化学反应或让学生思考该用什么化学原理处理情境中的问题。以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为关键,老师讲课作为辅助,从讨论着手开展学生探究性的学习,同时教案的准备要以学生为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日常生活经历设计出新型教学课件。

2.3利用各方资源做好操作性实验课的开展工作

初中化学学习实际是为学习高中更加深入、专业的化学知识作准备,所以初中化学知识更注重基础性和实操性,以化学实验为主。老师在讲授初中化学实验课时应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利用多媒体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过程,利用模型、实验工具让学生亲自操作,利用互联网列举生活中更多的化学实验案例,大力发挥不同资源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总结

老师在讲授化学知识时不单单只是让学生记住化学公式、元素周期表等,而是让学生能够将教材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把所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上,也能从生活中的现象和经验提炼出所蕴含的化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此改革、创新和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有着重要作用,分析与研究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现实意义。

作者:张兴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双城堡镇中学

第三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信息社会,知识量迅猛增加,这就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然而单靠文字教材和传统教学媒体(语言、黑板、粉笔、挂图、模型、标本等)难以达到这个要求。因此各科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现代教学媒体,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解决知识总量的增加与有限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开辟新的途径。综观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尽管我们在创设环境、演示展现、练习测试、表达交流、获取资源等方面已经有了不小的起色,但整合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课程整合表面化、预设目标理想化、教学过程模式化、资源认识狭隘化、教师角色两极化……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对整合本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片面追求整合的形式,而忽略了对整合的实质的把握,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缺乏准确的定位,只求信息技术的引入,却忽略了信息对文化的承载、传输和交流作用。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需要从分子、原子的微观角度来研究宏观物质之间的反应,以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多媒体集成和资源共享等多种强大功能的信息技术,理应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

以提高学生初中化学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以洛阳市第五十五中学为课题实验基地,我们对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整合模式问题作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一)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整合教学模式

化学实验教学中有许多演示效果不理想或难于实现的教学内容,如有毒、有危险的药品使用,化学反应微观实质,化学工艺流程,不易观察的化学实验等,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动画模拟、网络教学来弥补。此类型的整合课是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多媒体素材库、计算机、投影等作为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该模式可归纳为“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创设情景)—设疑启思—讨论分析—对比归纳—巩固提升—反思小结”六个环节。整个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分析讨论、自主探究、活动展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新课程理念。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鉴于当前学校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际情况以及化学学科特点,我们就“视频显示与常规板书的关系”“实物投影、课件模拟与实验演示的关系”“微观知识教学课件应用与传统教学对比”三个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

1.视频显示与常规板书的关系研究

用课件上课是否需要板书?教育界对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一种观点认为:用大屏幕显示的板书更新速度太快,不利于学生做笔记。但也有观点认为:板书完全可以用屏幕显示代替,不仅速度快,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课上宝贵的时间创设更多的学习情景,增大课堂容量。两方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究竟谁更合理、更现实一些?我们就如何处理课件显示与常规板书的关系等问题在洛阳市第五十五中学展开了研究。为了使对比的效果更明显,我们设计了主板书全部用大屏幕显示(只有少量不可避免的副板书写在黑板上)与全部是常规板书的对比实验。在化学“绪言”的授课过程中,我们针对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的情况,依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设计了三方面的教学内容:什么是化学?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怎样学习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组和对比组采用完全相同的板书内容,只是实验组基本不用常规板书,而是按次序直接显示在大屏幕上;对比组则在黑板上书写常规板书。当天自习课上,我们随即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在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方面,实验组和对比组所代表的两个样本总体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对学生化学学习方法和与其他学科关系认识的影响等方面,实验组和对比组所代表的两个样本总体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统计表明,视频显示板书在效果上明显优于常规板书。在与学生的谈话中我们发现,这与视频显示板书的“速度快”有直接的关系,与板书的字体和色彩倒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正如有学生所说“我们注意的是板书的内容和对内容的讲解,而不是形式”。板书的作用只是提示下面要讲的或归纳已经讲过的知识点,一节课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板书最多不过四五条。对于这种类型的课堂,如果能很迅速地显示全部板书,省出时间,在重要的内容上多做停留,或显示更多的相关音像资料,帮助学生研究和琢磨重点内容的内涵,教学效果会更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由于书写板书占据了一定的时间,常常导致某一内容没有讲解完毕就不得不跳过,去进行下一个内容的探讨,使得对比组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出现断链。这也可能是导致对比组学生学习兴趣相对较低的一个因素。另外,采用视频显示板书,可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显示速度慢、停留时间长、有特殊颜色或音响标记的语句上,从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从另一个角度讲,只要程序设计合理,视频显示板书并不是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短处;当学生逐步从心理上接纳了速度可控的视频显示,就像熟悉黑板一样,大屏幕也就成了黑板的一部分,甚至黑板可能会变成屏幕的延伸。到那时,视频显示与板书之间也就没什么你我之分了。从以上实验与分析可知,尽管不同课堂对板书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但我们完全可以依据课堂本身的需要,将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板书、挂图、例题、随堂练习等教学内容,编辑成课件。上课时,教师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如何启发、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上,从而大大节约课上时间,提高效率。同时,视频显示和常规板书并不相互排斥,它们目标一致,又各有所长。整合实践的最终结论是:双方互为补充,最后走向融合。

2.实物投影、课件模拟与实验演示的关系研究

实验是化学的精髓,所以与实验相关的实物同步投影和课件模拟演示,就成了我们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的具体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实物投影、课件模拟与实验演示的联合运用效果是否明显,我们在“分子”一节进行了相关的设计、研究。实验组和对比组采用相同的实验演示,只是实验组还利用了实物投影与课件模拟。课后,我们设计了四道相关习题,让两个组进行答题,并对得分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检验结果证明两个组的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说明,实物投影、课件模拟与实验演示的联合运用能够使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中的影视系统,录制了许多和化学实验、日常化学常识有关的资料片段,在授课中运用这些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氧化碳的制取以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时,我们利用自制软件,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选择正确的仪器图形,拼装正确的装置图,同时还借助一些软件,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操作,实现画面的移动和色彩的填充,变乏味的记忆为轻松愉快的操作。再如,在做一些演示实验特别是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我们利用视频展示台把试管里发生的一切,通过投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克服了后排同学观察不清的弊端。课堂活动由过去教师单边操作变为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3.微观知识教学课件应用与传统教学对比研究

初中化学中涉及许多微观领域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以挂图、幻灯和模型来帮助学生想象,但因这些辅助手段的静止和单一性,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而现代教育技术却可以将这些摸不到、看不见的微观现象在计算机里多方位地、动态地模拟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是“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中的难点。在“离子”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实验组事先编好动画程序,讲课时,根据学生需要,将其调出观察,在学生讨论、分析这些画面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和讲解,以期通过人机交互,学生自我解决疑难问题。对比组只采用挂图形式,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实际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化学反应现象或过程,可变抽象为直观,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演示相结合的“互动型”整合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获取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精心设置情景,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来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能较便利地展现感性材料,创设最佳情景,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崭新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出“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并进行网络探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其中的情景创设包括:直观情景创设、实验情景创设、问题情景创设、生活情景创设和课堂合作情景创设。整合了信息技术的多样化教学策略,对于化学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与化学的整合,通过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和利用,可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优势,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把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提高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并及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此类型整合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1)在校园网上建立内容丰富的“知识库”。

(2)引导学生查询互联

网上相应的网站或进入校园网,浏览“知识库”或相应网站,进入学习情景。

(3)围绕课题,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自己选择确定当前最想探讨的若干问题,作为每个学习小组的子课题。

(4)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与子课题相关的信息,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中或打印出来,再将收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5)小组交流讨论、分享网络资源,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6)学生的成果通过网络展示,供全体学生交流、考查与评价。这种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该模式可归纳为“提出问题—情景创设—自主学习—网络探讨—师生评价—教师总结—练习强化”七个环节。例如,在学习物质的性质、用途、实验室制法等问题时,可让学生先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交给教师,然后教师将自己和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于局域网中,上课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最后由师生共同得出正确结论并进行巩固训练。我们不但通过网络收集了许多习题,建立起自己的习题库和复习指导体系,还研究了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利用好这些资料的方法。在使用题库时,为了克服学生对习题和测验卷的厌倦心理,我们充分利用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功能,做到多机分配和多窗口分配,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多方位选择,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进行章节测验时,我们准备了难度不同的多套试题,以不同的窗口将试题分别输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程度,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套题来做。这样的设计,体现出因材施教,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树立自信心,不再对考试产生恐惧心理。平时复习时,让学生从计算机上自己选择习题和知识点,自由地练习,学生们普遍感到在计算机上做作业富有情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实验研究中我们收集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前测、中测和后测数据,建立了实验档案资料,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析。所采用的实验组是洛阳市第五十五中学2011届、2012届毕业生,对比组是洛阳市第五十五中学2010届毕业生,分别以开学初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作统计数据,其中实验组采用整合教学模式,对比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因为化学是九年级开设的一门新学科,因此前测时我们用该届学生八年级期末数学和物理两门理科的综合试卷进行差异性分析。实验组和对比组在智力水平、学业成绩两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差异,使用教材都是人教版九年级教材,配备教师相近,在课时安排上做到一致,不另外增加课时。通过采用Z检验法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2011—2013年三年,对比组与实验组学生前测数据,Z<1.96,说明两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中期及后期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比组的综合测试成绩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

三、总结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后,学生自主学习在一节课中占了将近90%的时间,知识的掌握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整合后的课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除了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作用外,还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督促个别、察看全体的作用。整合后的网络环境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既要具有计算机知识,还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这就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使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丰富,增强了课堂情感。

作者:贾大庆 周笑蓉 单位:洛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洛阳市第五十五中学

第四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一、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学生要学好化学,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要学会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法。只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正确的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规律。特别是对化学反应中的现象,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思考,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燃烧这个化学反应,虽然在燃烧的现象上是相同的,但不同物质的燃烧有不同的燃点,在预防火灾的准备中要有不同的要求,在灭火过程中也要用不同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练习解题,例如,怎样辨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学生通过讨论就会得出以下几种解题方法:

1.将紫色石蕊水作为标准,将“氢气”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分别通入其中,若水变红则是“二氧化碳”气体,若颜色不变则是“氢气”气体。

2.分别拿火柴对“氢气”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进行燃烧,能燃烧的则是“一氧化碳”气体,不能燃烧的则是“二氧化碳”气体。

3.将Ca(OH)2作为标准,分别将“氢气”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其中,能是Ca(OH)2变浑浊的则是“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产生浑浊的则是“氢气”气体等。这样多种解题方法的教学方式能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可以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新课改后,初中化学教学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素质教育发展,由简单的课堂知识传授向自主、探究课堂新模式转变。例如,初中化学教学的课堂采用介绍我国化学知识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来使学生充分了解化学的深远意义,像在学习“酸碱盐”知识的时候介绍“酸碱盐”知识的来源,以及“侯氏制碱法”的故事来开启学生的化学思维之门,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充分感悟到化学知识的精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热爱科学的激情。实施以人为本的化学教学,在讲解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科普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学习空气的组成、水的结构、石油的产生等知识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保护环境和保护能源的重要性,使学生从小就形成环保和节约意识。又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和放射性元素时,通过讲解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来让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还学习居里夫人这些伟大科学家勇于创新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培养学生不畏艰险的学习品质。

二、注重化学作业的有效性,提高学习效果

化学作业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作业的效果直接决定学习的效果。要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就必须重视化学作业的有效性,用高效的作业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化学作业的形式很多,有化学计算,也有化学实验和课外的化学问题的探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提高化学作业的有效性,首先是帮助学生认真组做好化学实验。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重视实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能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同时也能提升化学教学的质量。自2010年江苏省实施中考化学学科实验技能考查以来,每年的中考试题中也加大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认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和规律,让学生到实验室完成教材中的八大实验活动等化学作业。对化学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要有系统性。我们从开学初就给每个学生一个化学学习档案袋,用于收集学生的作业本、试卷、默写纸、小论文、资料小卡片、探究活动记载表、实验室活动记载表、家庭小实验记载表等。等积累到一段时间之后,让学生整理学习档案袋,很多学生都反映平时做的作业没觉得什么,等整理后就发现原来平时不知不觉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化学知识,有来自课本上的,也有来自课本之外的,还有做实验和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和经验,这对于化学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同时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能促进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使科学素养在探究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化学学习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加强对学生的作业训练既是学习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也是实践训练的过程。布置具有针对性训练的化学作业,让学生在训练中去巩固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可以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效果。注重作业的有效性要从作业的设计做起。对作业的内容和作业的分量要精心设计和安排。在作业量上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业不要太多,但也不能太少,以能达到作业目的为标准。对作业的难度也要适中,一般以中考试题的难度为依据。保证学生既能独立完成作业,又能起到练习巩固提高的效果。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新课程初中化学教学非常注重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化学实验已成为了解化学知识非常重要的手段,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对很多知识点的把握就会非常清晰明了,这不但减轻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压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例如氧气的制取方法,2KClO32KCl+3O2↑或2KMnO4K2MnO4+MnO2+O2,首先要了解制取氧气的步骤,按照要求一步一步操作。实验操作步骤:①按要求把制作氧气的仪器连接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②检查装置的密封性,确保装置是完全密封的,不然制取的氧气就不纯。③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装入试管中,确保试管的清洁度和干湿程度。④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避免试管与其他物品发生碰撞,确保试管口要稍微向下倾斜,避免水滴滴在试管底部造成试管爆裂,同时还要调节固定试管的高度,以免火焰的热度不够,制取的氧气达不到标准。⑤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⑥收集氧气。⑦实验完毕把导管从水中移出。⑧盖上酒精灯帽,熄灭酒精灯。通过实际操作,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牢固掌握化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化学教学离不开社会实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情景,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并把化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例如在学氧化碳和氧气时,学生们不了解二氧化碳可以使人窒息,教师列举有人到地窖取红薯,由于时间太久,结果窒息死亡。这些实实在在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可以给学生敲响警钟,在面对生活中的危险时,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来保护好自己和他人。因此,充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来学习化学,对学生的思维调动和学习激情的调动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四、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在加强实验教学和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化学学习过程中发展得更加优秀。

作者:张兴亮 单位:灌云县下车中学

第五篇:初中化学课堂高效办法浅论

一、走近学生,生成高效化学课堂的前提

首先,教师应做好自我“充电”工作,不断地学习、探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有渊博的知识,他的授课才会更加有深度、有广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崇敬感。其次,教师应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转变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生活中,教师应多帮助,关心学生,采用谈话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开困惑,克服困难。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的激发,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化学走近学生,让学生爱上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拥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学生刚升入初中,初次接触化学,通常会被化学实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所吸引,而产生化学学习的兴趣。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学生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实验,习以为常之后,若教师再不转变教学方式,学生的兴趣就会慢慢消逝,甚至于被磨灭。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应用化学的实验优势,让化学走近学生,让学生爱上化学。首先,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入一些现象奇特的化学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纸杯烧水、魔棒点火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其次,教师可以有效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将一些生活中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现象引入课堂,如如何有效灭火,胃酸如何治疗,水污染如何防止,如何避免铁生锈等等。这样的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化学兴趣,而且还能凸显化学知识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聚焦方法,生成高效化学课堂的基础

1.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的体现和构建,然而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新教材的实施,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显得越发重要了,这不仅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而且还对学生思考化学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必要的培养。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化学实验,还是化学计算,都应具有一定顺序,拥有规律可循的,通常是由表及里,由远及近。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探究化学问题的顺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高思维能力。

2.开展学生合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原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03%,但是地球上改变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特别的多,人和动物的呼吸,各种燃料的燃烧,光合作用等,笔者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探讨一下自己对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看法和观点。学生积极分析,讨论,众说纷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团体意识和协作能力。

3.组织分层次的教学活动,力求全体学生的发展

初中科学论文范文5

(一)课堂活动设计

初中翻转课堂中,对学生学习最有益的改变并不是在课前的学习,而是在课堂活动中。翻转课堂通过将知识传授转移到课前,留出课堂时间用于学生知识的内化。教师需要在评测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课堂活动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我校在实施过程中,将各班学生分成小组,课堂上学生主要通过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等活动完成知识的内化。另外,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的过程时,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等情况来完成课堂活动的设计。如科学这一学科课程中,应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内化,而教师则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帮助。对数学这一学科,教师则是在课堂上重新讲授多数学生仍然存疑的概念,并用大部分时间辅导学生练习,反馈学生在作业中所出现的有关问题。

(二)学习环境

初中翻转课堂有两个学习环境:一个是基于信息技术搭建的虚拟环境。我校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搭建了学习平台,并为教师和学生配备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教师通过教学平台,上传相应的、提前录制好的教学微视频、导学案以及拓展资料,学生则通过平台获取视频,自主进行知识的自学,并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来选择拓展资料进行补充学习,完成预习测验题。同时,借助网络平台,把自学情况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精确把握学情,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在线互动、答疑释惑,真正实现把“教师”带回家。另一个为真实的教室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传统的教室进行了重新布局,打破原先“教师在上,学生在下”的格局,创造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同时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4~6人形成一个小组。

二、我校翻转课堂的学科教学特色

学习有效性有三个维度:一是学习速度,即学习效率;二是学习结果,即学习效益;三是学习体验,即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是积极存在还是消极存在。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命成长,这是课堂教学的内在价值,也是我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初衷。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搭建了翻转课堂的学习流程结构:课前———观看导学视频,达成知识传递,完成自学检测,提交疑难问题;课中———交流学习收获,归纳共性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有效达成目标,开展多维练习和巩固内化提升。课后———进行自主个性复习,完成下节内容自学。然而,我们认为学科特点不同,翻转课堂的目标定位和变革路径也应当有所不同。如何基于学科特点,寻求教学本质,丰富课程文化,改变课堂形态是各学科组实施翻转课堂的着力点。一年多来,各学科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通过研讨课、展示课等校本教研活动,积极研究,不断完善,目前已初步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翻转课堂模式。此外,就不同学科的翻转目标,也已经达成共识。我们认为:文科翻转课堂的目标除了落实语言运用的工具性目标外,重在拓宽学生阅读领域,引领学生精神成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理科翻转课堂的目标为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目标外,重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活学生的探知欲望。

(一)语文学科———把语文书读“厚”

初中语文学科的翻转策略为:一是从分课型入手,针对语文教学的“无序无型”,进行“分课型”变革。我们把语文课分为了三大模块“课本教学”“经典阅读”和“综合写作”,并把笼统的语文课分为五种课型———课文精读课、课文略读课、经典阅读课、阅读技巧课、综合写作课。教师按课型组进行分工备课,群策群力,自编相应的教程,录制相应的微视频,设计导学案,力求达到有型、有序和有效。二是从丰富课堂教学入手。课前以任务驱动的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PPT、视频内容,并完成相应任务。我们引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科学地记忆文言词汇,形成高密度的词汇网,令学生思维过程可视化。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区,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并以小组形式在师生交流区进行组内问题讨论,将细、杂、低质量的问题先行解决,由组长将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统一回复在教师的主题帖上。教师基于自学问题交流情况设计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立足学情。而课堂上,不再是以往落实重点字词句,理清文章故事脉络的浅层次讲解,而是抓住文章的一个点进行突破,将情感、价值观培养作为重要目标。教师在进行文本分析的同时,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学生深入探讨,鼓励多元化的解读和表达,传递正能量。三是从拓展课程资源入手。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不只是对课本知识的获得,更是精神品格的塑造。为了给学生精神提供“根”的滋养,语文组教师开出《温州二中作家作品导读》《古典的中国》两门校本课程,并在全校普及。每位教师再立足自身特长,根据自己既定研究方向,制订个性化的课程,以文学课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自身的研究与发现。例如,我们现在有:尹俊杰老师的“文学史教程”;黄筱琳老师的“现代诗歌教程”;郑小红老师的“电影美学教程”;潘志敏老师的“红楼梦”解读教程;杜亦平老师的“温州乡土文学”课程;吴积兴老师的“中国风写作教程”和寓言创造社;倪海娜老师的“瓯潮诗社”;王璇老师的“青葵话剧社”;等等。通过上述途径,我们力求让语文课成为充满热情、激动、憧憬,情感荡涤和心灵互动,并将师生的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课堂。

(二)数学学科———翻掉“第三种负担”

培养数学思想,提升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学的价值所在。我们的教师不缺乏让学生得分的技巧,但知识和技巧只能解决具体问题,而思想是可以移植应用、触类旁通的,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和思想应是教师孜孜以求的、更高超的技艺。基于此,我们的数学学科翻转策略是:翻掉“第三种负担”,激活数学思维。什么是“第三种负担”?它其实是学生在学习新知的第一时间里所产生的负担,是由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负担,常常在课堂上产生。目前的数学课存在重结论、轻过程,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的弊端,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于是,便产生了“课上貌似听懂,课后却不会做题”的第三种负担。如何翻掉“第三种负担”?首先,我们按照“我预学—我梳理—我检测—我求助—我挑战”这样的思路设计好导学案,将核心概念和重难点知识录制成微视频,在导学案和微视频的作用下,因为学生课前深度自学,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第一时间对其就印象深刻,能轻松掌握;课堂上,实行当堂作业,反馈学情,力求做到“堂堂清,日日清”,以减轻课堂所产生的学习负担,并创设相关的情境,精简练习,旨在实现情智迸发、充满灵性的学习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由听懂变真会,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力;其次,借助网络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移动学习,布置个性化练习供学生在线检测。师生在线互动,在线答疑,真正实现“把数学教师”带回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点上有所成就。

(三)英语学科———在跨文化情境中快乐学习

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记忆性、应用性、新异性和人文性的融合。当孩子面对一段非母语的文字,他需要运用自己的学习意志去理解、消化,如果词汇积累不够、交流互动缺乏、语言环境生疏、文化背景缺失,那么英语学习必然也会枯燥无味,孩子将会变得被动厌倦、思维迟钝。任何有目的、有意义的学习,开始时都是“起源于兴趣,之后才是需要。”基于此,英语学科的翻转策略为:一是录制导学视频,铺设学习台阶。由于小学英语教学的差异性,学生一进初中就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如何培优和辅弱,须在“课外”下功夫。学生通过教师制作的语法微课程、阅读策略微课程和复习微课程在课前先自学,连基础薄弱的孩子因为有了事先准备,课堂上他们也能参与进来。学生在教师视频带领下,怀着一颗好奇心去阅读、去探索。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平台,也变成了学生展示英语风采的舞台。二是利用平板终端,创设跨文化情境。平板上存储大量经典的英语原版电影、英语卡通片、英语歌曲、其他英语教材、学生的优秀习作等;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和图文等资料,随时随地地了解中外文化差异,且平板的音频播放和录音功能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反复模仿语音的平台,积极开展开心词场、语音网络投票、情景对话微课程比赛、出题比赛等活动也锻炼了学生英语的表达和运用能力。这种潜移默化、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他们在无意中提高了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跨文化的意识。

(四)社会学科———让知识鲜活起来

社会学科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对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上。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将思品、法律、历史、地理及人文有机整合,如果不对现有教材进行精心处理,社会课就很容易变成说教课。如何让社会学科教学能唤醒学生心灵,传送生命气息?我们对社会学科翻转的策略是:课前微课助学,课堂价值引导。将课程中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基础知识(如地理概念、历史事件等)制作成微视频,供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课堂则以价值引导为主,将重难点问题,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探讨辩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激发学生运用知识来改变和创造世界的欲望和冲动,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枯燥的知识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探讨的形式变得鲜活起来,这种价值引导的教学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科学学科———丰富科学探究的时空

初中科学论文范文6

第一,所实施的教学目标必须要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基础心理、年龄特征以及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充分体现其全面性和发展性。

第二,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适宜的学习资源,并借助先进的教学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构建自主学习型的数学课堂。

第三,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在课堂上创设与该堂课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适时的点拨和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隐形思维。

第四,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有关数学学习的活动,以便扩充自己的数学知识。在探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深度,以便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教学目标。

2教师要维持和谐的课堂教学秩序

教育初中学生需要教师倾注真情,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师生关系,在下课之后成为好朋友;时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他们进行照顾,让他们在学校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在学习上,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责任心和耐心,对优生不能过分的表扬,对差生要耐心的扶持,避免教师出现偏重优生忽视差生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投入情感,会让学生禁不住感叹:“这位老师这么好,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他(她)。”情感化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到温馨,还能让学生认真的学习。同时,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饱满的精神,就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措施,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要制定一个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学习常规管理准则。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的手中不应该有任何的物品,这样能保证学生足够的专心听讲。于此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目不转睛的看着黑板,才能促使学生掌握知识。不仅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预防学生在课堂上违纪。在制定该准则的过程中,一定要思考这不仅是要维护学生的学习利益,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在执行的时候是否会出现任何的困难,例如在制定的时候采用民主表决的方式由师生之间共同来制定,这样才体现出公平。

3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3.1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

教师在岗接触学生的时候,要综合的收集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对自我的期望;在每一次考试之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试卷进行分析并对此作出总结等。让学生能及时的清楚自己在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在每一次的失败中找出原因及时的弥补自己的不足。实际上,教师通过对学生要求的收集,学生一般喜欢知识渊博、讲课生动,待人平近,和学生能成为培养,具有一定的幽默感的教师;讨厌处事不公、总是板着脸、喜欢体罚学生的教师。其实,具有一定幽默度的教师能更好的带动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中进行学习,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的知识。切记:委婉的批评教育更能提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2实施良好的教学措施以提升课堂质量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在导入的时候,都应该像磁铁一样,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材的实际背景,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学习的热情,将学习变成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自主的集中到课堂上,然后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进行教学。例如:初一下册教学的全等图形,在上课之前,准备几张窗花、剪刀、彩纸;课堂上展览窗花之后提出问题:请问,窗花的制作和数学有关系吗?在这制作的过程中包含了哪些数学知识呢?接着让同学们观察教师制作窗花的过程,之后让学生自己制作。在制作的同时,并让学生积极的思考这些问题。这样的导入能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的动手并相互讨论。这样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在讲新知识的时候学生能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期渴望得到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项重要的环节,既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教学手段。例如预习性的提问能及时的检查学生不清楚哪些知识点,便于教师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复习性的提问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还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在课堂上的随堂提问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紧跟教师的思维,积极的思考;小结性的提问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技巧等。不过,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切记要面向全体、考虑问题的难易度、因人而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等。通常情况下,学生能圆满的湖大问题,以便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初中科学论文范文7

(一)课堂提问需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启发学生思维

提问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并能够启发他们的思维,那么这个问题就必须具有强烈的悬念感。通过设问中的悬念感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的兴趣。设问必须要有较高的思维层次与力度,不能够简单的局限在“是什么”和“怎么样”的思维水平上。通过提问要让学生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通过高悬念的问题较好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史实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形成兴趣性、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等思维特点。高悬念的设问方式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同时要求问题设计要设计科学、设问巧妙、逻辑严密。举个例子,在讲授“西安事变”的内容时,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高悬念问题:“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发动‘西安事变’,以‘兵谏’方式捉住了后,会如何处置他呢?是杀?是关?还是放?这三种处置方式有何利弊?当时中国共产党支持哪种方式呢?为什么会支持这种方式呢?”在这个问题中虽然指出了三种处置方式,但是如何进行处置仍然是未知的,因此仍然具有较强的悬念,后面的这些接着而来的问题则在继续提升悬念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严密的逻辑与问题的科学性。这个问题的提出让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积极主动投入思考中。

(二)重视学生的有创意提问,拓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上,不能够只能够教师自己提问,还应该对学生的提问引起重视。同时很多后进生总是会有很多很有创意的想法。例如在教学《古代埃及等国文化》,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两个问题:“古代印度人是怎样创造出10个数字符号的?古代两河流域六十进位法是怎样发明的?”这两个问题也许在考试中根本不会出现,但是却反应出了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拓展开来,对于教材中没有提到的或者教师没有讲到的,他们都能够注意并且能够提出相应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鼓励,要让学能够更多的提出各种具有创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从课堂上不能够直接的得出答案,但是可以通过学生们在课后查询资料得出答案,这样对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十分的有意义。同时通过学生们的提问,不仅可以知道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各种目前在学界中仍然存在争论的问题进行阐述,评价新观点,进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争议。例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对曹操、秦始皇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三峡水利工程的利弊分析等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必然又会产生新的疑问,这时应该让学生们将自己心中的疑问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他们参与讨论、进行思维发生的积极性。

(三)设问激发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通过历史辩证法,我们可以知道任何历史事物现象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对立与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介绍时,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这时教师完全可以同设问来激发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在辩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的发展与历史事件。举个例来说,曾经在一堂课上笔者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这个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结合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回答。回答的学生中主要有这样的几种观点。学生1:三国鼎立有其进步性也必然存在它的退步性。他的理由是:三国之间的竞争成为发展本国经济与军事的动力,其退步性则主要是因为分裂与统一相比就是一种退步。这个观点中基本上表现出了一种辩证的思维。但是笔者并没有因此阻止学生们继续发言表达他们的观点。然后就有学生针对学生1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三国因其分裂而被指是一种退步,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清朝大统一又该如何看?这为学生的观点也指出不能够因为“分裂”就说“退步”,而要辩证的看待“分裂”与“统一”。另一个学生则是在笔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问:“我们常常听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比合’,这在三国演义的开场白里也有这一句话,要回答老师所设的问题,首先我要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天下大势,是合好,还是分好?”这位学生的问题中也不难看出,他也是对“分”与“合”进行过思考。在这个问题中,学生通过对“分裂”的进步性与退步性的辩论,明白了看待事物与历史的“进步性”与“退步性”必须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辩论,让学生慢慢的形成了一定的辩证思维。

(四)设问标新立异,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现在创新已经成为人才的一大特征,社会也在不停的要求学校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来。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精神,不竭的动力。正因此,在新课标中十分的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积极的探索。正所谓思源于疑,当有疑问后才会主动的去思考,只有思考后才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才会有所进步,才能够有创新。因此,应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问有效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不惟书、不惟师、不以常规,大胆打破定式,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发展创新思维。在《人猿相辑别》的第一框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在中国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远古人类的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和小块烧骨。这群远古人类,我们称为元谋人。他们生活在距今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直接讲述对于初学历史知识的初中生来说显得比较单调乏味,更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现在在学界中仍然存在的对于“人类如何起源”、“最早的人类”等问题的争议则为打破这种现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正因此,笔者在教学的时候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设问:“云南元谋人是否真的就是我国境内出现的最早的人类吗?”这个问题与课文中的观点有着很明显的冲突,学生听到后发现与课文中材料有所出入,于是就会进行质疑:是教师的问法错误,还是课本中的说法是正确的?设问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笔者在放了一段关于巫山人的视频,让学生们知道正确的答案。通过这个过程与设问主要是让学生们明白“课本正不正确,要不要改,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不能够继续固守课本的东西,要有勇气、要学会挑战传统,并能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初中科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微课;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微课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到初中教学中。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发展中,教学方式也不断的趋向于网络化的发展,伴随计算机、互联网及多媒体信息在教学中的应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也逐渐的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并取得满意、显著的教学效果。微课由此而应用,其主要教学理念是以信息技术为主,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

一、微课的概念分析及其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价值

近年来,互联网迅速地发展,微课由此全面地应用,其全新的教学理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在线教学,并将篇幅较长的教材,精简到短篇内容,能够短时间内完成教学课程,并不会丢失教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还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核心内容。伴随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发展中,微课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地应用,其能够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及重点,并以在线教学的方式细化教学中的具体内容,通过有趣、生动、多样化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显著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微课在初中地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首先,微课能够总结新旧知识点中的重点内容,并将其设计成相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的学习中,并以多样化的授课形式,提高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能力。其次,微课在初中地理的应用,显著地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优于传统教学。而地理微课的应用,优点为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此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移动终端对微课的教学知识进行反复地学习,直到学会为止。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使学生在碎片时间学习地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二、初中地理微课的特性

地理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集自然学科及社会学科为一身,趣味性强、知识性强,并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而社会学科在初中地理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所以,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与一身,非常重要。微课的应用,充分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生活性及人文性。地理微课教学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地安排,利用微课视频激发学生对地理相关问题的兴趣,从而全面地了解地理知识和实用价值和主要功能,为学生创造良好、主动的学习环境。此外,地理微课也遵循了多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够迅速增长,从而优化信心传播力度和效率。地理学科本就是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综合体,所以,制作地理微课时,应遵循这一学科的特点,能够多方面的体现学科知识,做到多个学科知识共同学习,这样的微课,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对学习地理热情,从而培养优秀的价值观。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的应用

1.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性地引入微课

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综合性较强,内容较多,极易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厌学的心理,导致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效率相对于其他学科较低。以往传统的地理教学中,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为填鸭式或是将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这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阻碍了教师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完全发挥,并且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而微课在初中地理的应用,有效地改善了这一教学现状。微课不仅将地理教材中重点、难点充分地体现出来,并且简化了教学的内容,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新鲜感,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到相关的地理知识,充实自己的地理知识系统。而微课富有趣味的教学方式,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此外,微课的应用,能够将教材中的复杂的地理图形采用动画的形式呈现,这相对于繁杂文字,更易使学生理解和接受。以教学内容黄河为例,教师可利用微课将黄河相关的主要信息及知识点呈现出来,并配合播放黄河治理的动画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其对黄河相关内容的印象,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微课的应用,不仅仅是线上的学习,还是学生能够在课前、课堂及课后随时地进行学习和复习,并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随着下载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内容精简,包含的知识点全面

微课最大的优点为精炼简短。教师利用微课浓缩了教学内容用于授课,但是其并没有丢失教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点,这样也能够避免遗漏教材中重要知识点,避免了教学没有深度的现象出现,其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了重点知识,更加深学生对地理相关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探究传统教学和微课的优点,注重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总结来说,微课应用的主要目的是将每一节地理课程重点内容进行高效的整合,协助学生能够清晰每个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后总结和归纳相关重要知识点,于此同时,微课也能应用于复习课程中,展现重点知识,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兴趣。

3.抓住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使学生逐渐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许多知识点都很抽象,不易理解。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对授课的内容完全理解,在长期的学习中极易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失去兴趣。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调动课堂的活泼气氛,营造有趣的课堂环境。以学习降水知识为例,教师首先应使学生对降水量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但学生在课本中并没有理解其明确的定义,这时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微课中的视频资料或是动画的形式,为学生进一步展现不同地区的降水状况,使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和分析。

4.对各知识点进行强化,进行分层教学模式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每节课程中有着固定的学习任务,大部分学生会较提前的完成学习任务,浪费了剩余的学习时间。所以,微课的应用,教师在授课中利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时间来观看相应内容的视频或动画,有效地利用课堂的剩余时间,并巩固的所学知识。此外,地理知识不易掌握,如果要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教师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应用微课录制相应的小游戏,从而强化地理知识。

四、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微课成为了初中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不仅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提升自身独立学习的意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冯春欣.EVC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定位能力初探[J].地理教学,2018,(15):62.

[2]杜阳,董德森.初中地理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调查与分析[J].吉林教育,2018,(18):89.

[3]余爱惠.世界区域地理教学与复习策略(上)———从区域定位看“刻舟求剑”[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1):97.

[4]韦宾.“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等高线地形图》教学为例[J].中学理科园地,2016,(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