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思考

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思考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职院校承担着传递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责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素质有着重大意义。高职院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尚存在诸多不足,通过分析现存问题,本文提出了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路径,以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一、引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滋养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础。党的报告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定位,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指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掉了精神命脉”。[1]中央相关意见也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2]这对高等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职业院校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职业教育事业繁荣和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职业院校实现弘扬文化精神,传承传统文化重要目标的必然举措。在中国知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至目前为止共有5210篇相关研究,其中2/5的文章集中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他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等方面,关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唯一有所涉及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针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意义、问题及路径进行研究分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弘扬传承民族文化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范围内的传统文化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3]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人民群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高等院校是传播知识、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理应成为传承传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大学生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更应当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传播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帮助学生抵御不良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能够以校园为基地推动社会传承传统文化的风潮,推动优秀校园文化反作用于社会,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战略,是国民教育的重要依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升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有机结合,用5000多年积淀的精神文明来宣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实现中华文明的蓬勃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助推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凝聚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折射了学校的精神文明风貌,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精神风貌和哲学思想能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助力,增加校园文化底蕴和内涵,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很多的不足,一方面物质文化建设落后,校园自然环境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精神文化建设内涵不足,容易流于形式而缺乏深度。因此,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打造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能够实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目的,而且能够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和文化高地。

(三)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高等院校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成为一个真正的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大学生正处于思想高度活跃、三观日趋成熟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无论是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为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是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为代表的探索钻研精神,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始逐渐加大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高职院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基础投入

高职院校相较于大部分的本科类高校而言,文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更加重视的是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拓展生源等问题,对于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由此导致相关工作开展力度不足。有些高职院校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但是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流于形式,不注重内涵,例如很多学校将一些趣味性的娱乐活动如晚会等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没有重视如读书角、校史馆等能够承载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本质上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外,重视程度不足会导致相关制度的不健全,从而直接影响基础投入。在基础设施上,如果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校园的景观、布局、建筑物等等都无法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底蕴,无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教育方式单一,创新性不足

高职院校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实行以全校范围的传统文化课程为主,以文化讲座、社团活动、文化汇演、文化参观、文化实践等活动为辅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教育方式单一,且很多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容易导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认知不明确,出现应付课程、应付活动的现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过程中,缺乏对教育方式的重视与关注,不注重课程创新,缺乏教学整体设计,无法凸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与价值,因此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甚少,仅仅是通过大学语文等教材了解一些基本文化内容,学习兴趣不高;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滞后,且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缺乏互动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在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严重的偏科问题,无法积极参与到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中去。

(三)师资队伍薄弱,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不足

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很多高职院校只是简单增加了一些传统文化教学课程或内容,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略有涉及,但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师水平并没有重视,师资队伍传统文化底蕴明显不足。很多高职院校中并没有设置传统文化教研室或者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师,一般都是由基础课程或者公共课程的教师兼任,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平时也缺乏相关知识的积累,因此其水平也不足以很好地向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此外,教师在培训或者进修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提升专业课的教学技能,缺乏专业的传统文化培训内容,因此也无法从“后天”上弥补传统文化底蕴的不足,从而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无法积极有效地实施。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整合文化资源,加大宣传力度

高职院校首先要从自己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着手,整合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校园已有的文化资源,统筹宣传力量,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职院校的文化资源也许并不如其他的本科大学丰富,但是一般都建有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学校可以定时更新传统文化类、文学类、国学类书籍等,并通过图书馆橱窗、展览室等定期展览推荐优秀书籍、期刊、报刊资源,为师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构建良好的学习空间;学生会还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等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学习,如成立国学社、诗会、朗读社团等,让学生在社团实践中共同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同时,高职院校要重视优秀文化的宣传教育,可以定期邀请国学大师、民间的手工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学校开设讲座,广泛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并且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发展成为一个定期举办的优秀范例,每月制定一个文化专题,提前进行全校宣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二)全面动员师生,形成良好文化氛围

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体现在高职院校中就是全体师生的共同责任。高职院校应该发扬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校园环境,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总体把关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总纲领,据此纲领把文化传承的各项具体任务落实到各二级院系、各部门,每一位师生都应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学校应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校园文化特色,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提升师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进一步促进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另一方面,作为职业院校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外,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师可以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深化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例如,财经专业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货币、古代商业发展的知识;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古代手工艺品以及传统工艺,在实践中更好地传承优秀文化。

(三)合理设置课程,搭建多方学习平台

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立足职业教育的特点,选择与学校行业背景、专业领域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面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5]学校可以根据办学特色以及专业特点,开展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在课程设置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明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语文课程、思政课程为基础,融合传统文化课程,以选修课、通识课等方式,通过名著鉴赏、诗词鉴赏等相关课程,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财经类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商业传统文化课程,将商业传统文化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中,从而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充分实施;工业类的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工业历史文化课程,邀请相关行业企业的工匠大师为学生开讲座,并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入感受传统文化内涵。此外,高职院校要构建多方文化学习平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以社团为载体,组织学生学习体验国画、剪纸、民乐、武术等传统技艺课程,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加深文化内涵;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载体,组织开展具有文化意义的活动,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做月饼,春节包饺子,元宵节猜灯谜等方式,了解人文风俗,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刻感受优秀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四)加强师资培养,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高职院校要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就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建设一支具有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综合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首先,高职院校在招聘阶段可以引进专业人士,招聘具有汉语言文化知识等相关背景的教师充实教师团队;其次,针对学校已有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培训,邀请传统文化领域的名师开展讲座和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最后,可以组织教师多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活动,通过交流、参观等丰富教师的文化素养。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本身来说,要自觉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内化自身涵养,通过传统书籍、新媒体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实践教学中根据日常课程教学内容,融合传统文化内容,将教学与学习有机统一,教学相长,在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五)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构建文化传承载体

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迎来了新的契机,各种多媒体的使用和文化传承载体的搭建,有助于进一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动高职院校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高职院校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要充分依托新媒体和新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作用,定期推送传统文化知识。学校可以在学校官方网站设置优秀传统文化专栏进行知识科普;可以利用校内传播媒介如校园广播、校园海报、展示橱窗等展出传统文化相关元素;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会等,提高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微电影、小视频等方式,记录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点滴,充分宣传以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总之,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院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有效融合,[5]在各项文化活动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整合文化资源,合理设置课程,提升教师素养,充分发挥新技术、新媒体作用,努力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01-25.

[3]侯雪玮.“燕京八绝”传承的策略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8(6):58.

[4]吴明靖.京商传统文化在财经类高职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5):29.

[5]叶春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融合与传承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9(6):284.

作者:侯雪玮 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