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能化管理范例

城市智能化管理

城市智能化管理范文1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推动下,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及水平愈来愈高,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作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及信息文明的主要场所,也是一个极其复杂与特殊的综合体,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尤其体现在城市管理方面。如何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及能力,充分发挥出城市应有的效能,成为了现阶段城市管理者首要解决与思考的问题。本文探讨和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对于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的价值。

[关键词]

大数据;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价值

大数据作为推进我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战略资源,其背后也蕴藏着巨大的管理意义与价值。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城市管理情况来看,大数据只被应用在简单与初步的工作范围内,这一方面严重阻碍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质量及水平。如何根据我国城市管理的实际情况,深入探索与分析大数据对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中思想力、决策力及实施力的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大数据对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中思想力的价值

第一,大数据是一种全新的城市管理理念,主要以信息数据采集、信息数据分析及信息应用为基础。大数据的中心理念为:一切事物实施量化,从而衍生出“4V”理念,即数据量与数据完整度、信息数据之间的内在与关联性、数据必须满足实际需求、使用数据分析养成价值。这样的管理理念,一方面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达到和谐统一,即精确、准确、细化及严格;另一方面也与专业能力、细致量化及科学细节的城市管理原则保持一致。与此同时,该管理理念能够不断丰富与深入人民群众的内心,提升其对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认知及了解。若城市管理者能够坚持以“4V”理念作为基本的管理依据,还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精细化管理成为城市管理者的自觉性行为。

第二,大数据是一种创新的城市管理技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内容有:细化城市管理的空间、量化管理的对象及优化管理的流程,必要之时还需采用科学、规范及合理的方式,促进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之间能够高效、统一并有序运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技术主要是由空间信息技术、交换技术、目录技术、空间信息可视技术及空间信息挖掘技术等组成,而大数据技术能够与其相吻合。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管理技术,不但可以起到信息数据整合、信息共享、网路开放与集成运用的作用,而且能够搭建起一个全新的智慧化与自动化信息舞台,不断融合城市管理与科学技术,最大限度上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大数据是一种新兴的城市管理文化。大数据是一种蕴含丰富内涵的城市管理文化,利用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科学技术,全面感知、采集、统计与共享数据,能够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首先,大数据是一种尊重客观事实与实际情况的文化,因为数据能够详细记录客观事实。其次,大数据是一种追求准确的文化,人们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及声音来描绘具体实施,但只有数据才是最为精确、准确与科学的工具。最后,大数据是一种具有逻辑思维的文化。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范围内,大数据能够推动城市实施更为科学及更为明确的管理工作,并为更多的人民群众带来便捷与实效的服务。

2大数据对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中决策力的价值

第一,大数据能够实现城市管理者决策力的科学化,使其准确决策。大数据本身具有的特征,能够影响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决策水平。首先,要求城市管理者要有数据推动决策能力的思想,在决策时要根据具体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不能凭借自己感觉与他人的认知。城市管理者一定要重视数据、关注数据并相信数据,一切从数据出发,这样的做法能够全面保障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科学性及规范性。其次,要求城市管理者全面掌握数据的综合度。大数据的相关科学技术手段促使了人民群众在不同领域及不同层次之间获取到想要的信息,并且该数据会呈现出类型丰富、信息量大且智能化的特点。再次,要求城市管理者全面掌握数据的准确度。因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不仅仅是定性,而且包含了量化,即所有的数据必须提供给城市管理者更大更多的价值,并且能最大限度上发挥出原本的性能,不断放大细节,促使城市管理者能够全面掌握城市中任一目标、对象、位置场所、属性等各方面的详细资料,为城市管理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准确及科学的依据。

第二,大数据能够探索出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工作关系与规律。由于大数据主要的工作原理为不断能够对数据进行由内到外、由局部到整体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并建立模型,可以将城市管理之间存在的工作关系与规律发掘出来。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应当从多个角度与多个层次来提炼历史数据与现实数据,丰富城市管理者的思维空间,并使其找到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的具体方案。

3结语

本文就大数据时代对于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的价值展开剖析,分析了大数据在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中思想力及决策力方面的价值。通过这样的做法,能将大数据真正贯穿落实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目的,使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能够全面提高。

作者:谭丽莎 李学锋 吴晓鑫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邵宇,王鹏,陈刚.重塑中国:新型城镇化、深度城市化和新四化[J].金融发展评论,2013(1).

城市智能化管理范文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城市规划已经不能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传统城市规划职能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基于公共管理及城市规划职能,给予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规划中的计划、组织、领导等职能新定义。

[关键词]

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定义

一、公共管理及城市规划职能

(一)公共管理

管理是促进人类协作劳动、维持和谐生活的重要手段。管理工作在社会生产以及生活的各方面均有表现。在现代社会中,公共领域与非公共领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公共领域主要是指社会公共利益,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是其主要组织形式,承担着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并且遵循社会公共生活的制度和规则。

(二)城市规划职能

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城市发展进行计划与控制,城市规划通过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从而制定实现规划目标的战略、途径、方法以及行动纲要,并通过引导社会实践以及干预城市各方面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依靠一定的可操作手段,其需要在社会不同范畴以及层次实施。城市规划在经历不同经济体制的影响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已经成为国家管理以及宏观调控中的重要工具。在城市化趋势不断加深以及社会转型时期,城市规划将具备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二、传统城市规划职能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传统城市规划中对城市规划的定义就是为了实现一段时间内城市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目标,对城市性质、规划以及发展方向进行明确,从而合理开发城市资源,科学划分城市空间并且实现各种公关基础社会的部署与建设。这一观念是对我国过去城市规划理论及实践目标进行总结归纳而得出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传统城市规划职能定位存在不完善、不科学、不主动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城市规划缺乏创新精神,城市规划既然是以城市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为目标,那么就应该有效掌握城市发展的潜在规律和特点,而在传统城市规划中,没有明确和预测城市性质、规模以及发展方向,这就使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二是传统城市规划的内容以及手段比较单一,只考虑对城市土地以及空间的规划,行政手段使用的频率比较多,出现了“重规划,轻管理”的局面,三是传统城市规划中,对各项建设进行规划和安排后,没有强力的监督与管理部门,无法发挥保障作用,导致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过去长期实施计划管理体制有一定的关系。在实施计划经济制度时期,国家财政是城市建设投资的唯一主体,既是创业者,又是投资者,能够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不断修正城市发展规则,但城市规划仅仅对城市各行业发展以及建设的需求进行空间布局。城市建设中没有对立的利益冲突,城市规划的作用以及矛盾被隐藏起来,城市规划职能定位的偏差所产生的影响也不是非常显著。改革开放后,城市各项资源由市场进行调配,许多市场主体进入城市建设领域,导致各方面的利益冲突越发激烈,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传统城市规划职能定位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定位

(一)城市规划中的计划职能

城市规划的侧重点在于对城市土地以及空间的利用,计划职能是城市规划中的主要职能。因此,首先要确定规划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可细分为三方面,其一是基础目标,即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乡协调发展,最大程度满足城市居民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其二是现实目标,即城市社会及经济发展的现实目标;其三是理想目标,即区域城市发展战略及城市化发展水平、城市性质、发展方向、规划期限、规划范围、城市发展规模、规划技术经济指标、城市近远期发展目标以及五年建设目标等。其次,要编制科学的规划方案,在此过程中,确定目标并按照法定程序批准后,规划单位需要按照相关规划纲要进行细节规划。最后要进行决策和审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审批主体,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向政府或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二)城市规划中的组织职能

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政府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政府的行政管理是其进行公共管理的主要表现。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基础,合理使用公共权力,从而实现公共利益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城市规划中的组织机构可细分为政府、人大常委会、行政主管部门、规划设计院等机构。为了加强城市规划中的民主与法制,城市规划协会、城市规划委员会以及城市规划艺术委员会成为各城市开展城市规划活动的正式结构。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确立,越来越多市场主体进入城市规划建设中,因此,需要加强规划协调。城市规划作为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既要维护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又要保护群众的利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与环境的共同发展,要遵循“城乡统筹、合理规划、确立方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城市发展原则,正确认识近期建设与远期利益、局部规划与整体统筹、现代化建设以及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三)城市规划的领导职能

城市规划的领导职能是指通过合理行驶权力,协调和引导各方面。城市规划主管部门需要依靠法律及上级组织赋予的权利,使用多样化手段,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城市规划的编制、城市土地使用以及各项工程的建设。在使用权利的过程中不能针对个体实施命令、指示等强制性方法,而是通过建立一套普遍使用的规范体系,使得城市建设主体能够平等地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提高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度和民主性。

作者:王锴 单位:浙江警察学院治安系

参考文献:

[1]周世辉.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营造方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1):21-22.

[2]肖晖.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探析[J].大观周刊,2012(24):53-53.

[3]王维.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与职能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122-122.

[4]王晓川.论城市规划调控房地产的目标职能与作用机制[J].规划师,2008(4):5-8.

[5]石楠.试论城市规划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兼析城市规划的社会地位[J].城市规划,2005(8):9-18.

[6]张国新.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与职能的转型研究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6):105-105.

城市智能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管理;职能

城市管理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有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不能很好地解决空气污染、卫生问题和城市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同时,还有一些矛盾存在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不能与时俱进、具有相对落后的城市管理理念等。基于此,在城市规划上从传统视角向公共管理的视角转变,对于进一步发展和稳定社会经济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规划职能中公共管理的概念

公共管理在城市规划中,很好地补充了管理的缺陷和盲区。通过加强政府治理,可以产生更加有效的治理效果。在治理方面,为了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公共管理由各级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执行,各个部门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借助于政府在各个方面的支持以及城市各界力量,可以完成公共事务方面的管理工作,促进政府治理效果的不断提升。在学科方面,作为一门重要和独立的学科,公共管理包括教育、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二、公众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特点

(一)具有长远的目标。首先,在规划城市发展方向时,必须有长远的发展目标。不只要对城市当年的需要充分考虑,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具有适用性与合理性的规划;其次,为了对市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给予最大化满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

(二)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明确划分职责。首先,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国家相关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严格遵守。该制度在具体规划过程中,要符合一书两证制度;其次,要有清晰的机构、明确各方职责。各部门间对相应的责任进行承担,为顺利推进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保障。

(三)公共管理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监督权,由人民当家做主。随着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日益凸显了在城市规划中群众监督和参与的作用。随着日渐完善的城市建设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程度。在城市发展中,公众的监督和参与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规划职能的分析

“三点规划,七点管理”是在规划城市发展时应遵循的战略原则。在城市规划中,对自然环境的设计占据着很小的比例,而在公共管理的规划时,对于政策更加注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对城市规划功能进行改变,将服务社会经济作为重点。因此在城市转型期,城市规划比较混乱,有必要正确处理与规划政治、经济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每个城市规划工作者经常遇到的难题,就是如何处理现状、未来、环境、消费公众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对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功能的分析和合理配置,是正确履行城市规划功能的关键。下面将在公共管理视角下,探讨城市规划的四个主要职能。

(一)领导职能。领导职能具体是指在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应运用多学科知识,并开展多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各个部门、学科和类别之间,具有非常高效的定位和协调,由此实现统一领导,对城市规划总方针进行建设。在实施城市发展计划的过程中,还体现了城市职能规划,如分配权力和制定规则等。利用政府法规和制度对城市规划进行管理,指定管理单位或人员制定城市区域的规章制度,由此对于城市的发展给予科学的指导。在领导职能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是政府,主要参与力量是社会公众,由各方面人才综合讨论与分析规划方案的制定和确定,由此决定了参与部门的多样性,所以需要相关部门统一的领导和管理城市规划。为了促进各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将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明确分工,使各部门的职责更加明晰,据此才能对城市规划发挥更好地推动作用。

(二)计划职能。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规划的主要职能,是结合城市的发展空间,来合理划分土地和空间,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审核土地使用申请。计划性是保证城市规划先进和合理的关键,同时,计划性还能引领和指导城市未来发展。计划职能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目标规划和任务进度规划。其涵盖回顾城市化进程、调查城市经济目标实现情况以及城市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现行的政策。二是城市的发展计划。城市会有很多问题层出不穷,其中涵盖了城市规划的问题。为了有效预防权责不明现象的出现,在对发展计划进行制定后,还要及时进行具体规划的更新。三是城市项目的规划与决策。在审查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城市科学发展,还需要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遵循。在城市规划的全部职能中,城市计划职能是最重要的功能,能够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指导。而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通过发挥计划职能和领导的作用,能构建更加合理的城市规划。

(三)组织职能。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公共服务是在社会生活中,我国政府所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组织职能涵盖完善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以及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组织。为了顺利开展城市建设规划工作,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当前相应市场调节匮乏,使城市规划不具备合理的决策,城市组织问题也对有效发展城市规划产生了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市场调节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组织功能,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控制职能。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会遭遇各种阻力。实施和开展城市规划,往往会受到部门差异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效率的影响。现阶段,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公民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为了能对正常实施城市规划给予保障,需要部门协助合作,才能有效发展城市规划。通过城市规划控制体系的制定和完善,以真正有理有据、有法可依,实现对整个城市规划的控制。监督是为了顺利开展城市规划,通过制度监督以及规划活动监督,以真正达到内外并行。在分配资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很多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如操作过程中的系统限制、计划中的资源分配不足、决策者的知识滞后,以及物价水平的价格影响等,而出现了蝴蝶效应,可通过制定和严格执行监视规则和规划制度,严格监视过程,尽可能减少这些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程序职能。结合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进行规划,是传统城市规划的定义。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对城市规划功能的狭窄性进行了体现,具体表现在:应对具有明确日常标准的任务和城市进行构建,以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对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给予最大化地满足。通过城市规划的具体措施的制定,对社会发展的需要给予满足,通过科学指导,促进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还提供了具体的规模和标准,明确了城市的建设方向。在构建的过程中,还应与相关的法律规范相符。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细节,详细规划和实施城市发展措施,并从具体措施为着眼点。在结束项目时,也基本上完成了城市法规。

四、结语

城市智能化管理范文4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

1建筑智能化系统和项目管理

1.1智能建筑和建筑智能化系统

智能化建筑指的是以建筑为平台,将各种工程、建筑设备和服务整合并优化组合,实现建筑设备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通信自动化,不但可以提高建筑的利用率,而且智能化的建筑也提高了建筑本身的安全性能、舒服性,在人性化设计上也有一定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智能化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完善和发展,现阶段智能化建筑开始将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和现代施工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建筑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从而使建筑内的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利用,为建筑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服务。此外,智能化建筑和艺术结合,不仅完善了建筑的功能,而且使得建筑更加具有美观性和审美价值。建筑智能化系统是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信息技术将建筑内的各种电气设备、门窗、燃气和安全防控系统等连接,然后运用计算机智能系统对整个建筑进行智能化控制。建筑智能化具体表现在:实现建筑内部各种仪表设施的智能化,比如水表、电表和燃气表等;利用计算机智能系统对所有的智能设备进行系统化控制,对建筑安全防控系统,比如视频监控系统、防火防盗系统等进行智能化控制,能够利用计算机中央控制系统实现对这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自动发现火情、自动报警、自动消火处理;对建筑内的各种系统问题还能通过安装在电气设备中的智能联网监测设备及时发现和处理,保证建筑内的安防监控系统顺利运行。

1.2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包括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其特点包括如下:项目管理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也就是从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开始一直到竣工、运营维护都包含项目监督管理;项目管理只针对该建设工程的管理,具有明确的管理目标,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进行整体性的,科学有序的管理。

2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项目特点

虽然智能建筑中关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投资比重均不相同,主要是和项目的总投资额度和使用功能以及建设的标准有关,但是基本上智能化系统的投资比重都在20%以上,说明智能化系统建设的投资较大。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工期很长,大概占据整个智能建筑建设工期的一半时间。此外,智能化系统施工项目众多,包括各种设备的建设和布线工作,还包括各个子系统的竣工调试和中央控制系统的安装等。

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建筑智能化系统方面的人才问题

一方面我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起步比较晚,另一方面该领域的工程施工却发展迅速,由于对智能化建筑需求的增多,使得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然而,针对建筑智能化系统方面的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相当欠缺,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使得现阶段的人才无法满足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管理的要求。同时,部分建筑开发商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不熟悉,所以并不十分重视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以及先进设备技术的引进,导致建筑智能化系统领域的专业化人才非常不足。此外,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中有些单位重视建造而忽略管理,所以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领域的专业管理人才,从而无法开展有效的监督管理工作。设计人员设计出的智能化建筑施工图纸并不符合先进科学和人性化的要求,这样就极大地影响了工程的施工,也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丢失,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缺乏详实的设计计划

在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设计中,往往存在缺乏详实的设计计划、设计规划不符合实际情况、设计无法有效执行等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在开工之前没有对现场开展有效的实地勘察工作,没有从系统建设的角度去制定计划,所以在设计施工图纸上会出现和施工现场不符,计划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问题。另外,与设计监管的力度不够有关,如果在设计阶段没有对施工方案和设计图纸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整个设计计划便可能存在不合理因素,从而导致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也只能是停留在设计阶段,建筑智能化施工无法正常开展。

3.3施工中不重视智能化系统的施工

要想真正实现建筑的智能化,在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中除了要加强建筑设备施工,保证建筑设备实行自动化以外,还要使得各项设备能够联系到一起,构建建筑内的系统信息平台,从而才能为用户提供便利的信息处理服务。但是在现阶段,对智能化系统的施工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也就是在施工中重视硬件设备施工而轻视软件部分。如果软件部分出现问题,智能化系统就无法为建筑设备的联合运行提供服务,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建筑智能化。

3.4重建设轻管理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不论是硬件设备的施工还是系统软件的施工,除了要加强施工建设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外,还应该加强对智能化系统的运营维护。然而目前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完成后,对其中系统的相关部件却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从而无法及时发现建筑设备或软件系统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建筑智能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失去了建筑智能化的实际意义。此外,即使是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的管理上,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加上部分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在工作中责任意识不强,所以还未完全实现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统一管理。建筑内部的消防系统、监控系统等安全防控系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加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4.1加强设计阶段的审核管理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阶段,必须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设计施工计划做好严格的审核管理,避免由于计划缺乏完整性和实效性而影响后期的施工与管理。需要监管部门做好智能系统的仿真计算,保证系统可以正常运行,有利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施工;在施工计划制定前要加强现场勘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对施工计划和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审核检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着的和工程实际不相符合的地方;对设计的完整性进行检查,保证设计可以有效落实。

4.2加强建设施工和管理

在施工中要对现场施工的人员、建设物料等进行监督管理,严禁不合格的设备或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要求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规章制度开展作业。此外,要同时重视后期的管理,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为人员施工提供安全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对建筑智能化系统进行全面检查维护,对于出现问题的设备或者线路必须要进行更换或者修改,保证建筑智能化系统可以安全稳定地运行。

4.3提高对软件系统施工的重视程度

在施工中除了要对建筑设备进行建设和管理外,同时也要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软件部分的施工建设和管理力度。通过软件系统的完善,使得建筑内部的各项设备联结起来,实现智能建筑内各个系统的有效整合和优化组合,这样便能通过计算机系统的中央控制系统对建筑智能系统进行集中统一的调控。

4.4吸收、培养建筑智能化领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由于当前我国在建筑智能化领域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所以建设单位应该要重视对该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如可以和学校、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开设建筑智能化领域的课程,可以培养一批建筑智能化系统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员,极大地缓解我国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口问题。此外,建设单位自身也应该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管理,比如通过定期的专业培训全方面提升管理人员对于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的管理能力,提高其管理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在施工之前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讨论和完善,从而设计出符合工程实际的图纸,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整个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发展。

5结语

随着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建立高效的建筑智能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多。为了建立完善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在该工程施工中就需要围绕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管理维护阶段展开,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功能进行优化,并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一起构建舒适的、人性化的、便利的智能化建筑。只有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智能化建筑的功能才会越来越完善,从而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保障建筑安全,促进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盛鸣.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3(26):105,107.

[2]李树安.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J].建材与装饰,2017(22):42-43.

城市智能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运营管理

0引言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漫长的建设期投入的大量资金难以短期收回是一大难题,在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又难免会出现资金投入问题,这就意味着建设者需要找到良方以降低建设过程中维护交通运营项目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在稳步前行的基础上迅速发展。为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运营,相关管理单位循序渐进,严格执行智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方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虽然,多年来在不断尝试与努力下越来越完善,但仍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因为信息化技术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许多地区的信息化系统仍然处于原始的初级阶段,只能通过叠加的简易方式组成一个信息中心,进行基础地信息收集和处理。这种简易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耗费资金少且可以完成绝大多数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分析的任务,能大大提高已有的运营模式效率。但这种简易模式在创建时就存在一些结构缺陷,无法不断优化升级,使它难以在互联网快速整合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之中脱颖而出。

1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的建设原则

由于既有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国内城市交通轨道发展水平良莠不齐,较落后城市面对较发达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只能望其项背。许多一、二线城市,象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区早已进入地铁轻轨时代。在信息化管理的运行模式下,较发达地区对信息化管理极为重视,投放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于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们获得了显著的成果:在轨道线路的规划和票务管理上拥有领先水准。实用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原则,在一些三线城市以及更多的不发达地区,资金压力是他们在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的道路上的第一大难题,这就需要合理调度资金,分配人力物力,逐步对原有的交通系统进行升级,积极开展对现有信息和资源的利用,在其中融入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走上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在走向智慧城市轨道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应当权衡利弊,选择适合各个城市的专属方案。

2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系统的任务

对数据进行智能化采集、融合,挖掘采集到数据存在的潜在价值,然后做出智能化决策是智慧城市轨道信息化系统的主要任务。

2.1数据智能化采集

利用专业的设备对智能化系统外的信息进行采集和记录是数据智能化的主要任务。在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中,还可以深入对轨道信号进行采集,用以监测轨道交通运行时对外界造成的干扰,象噪声以及外界因素如温度等对轨道交通运行的影响,然后将所采集到的数据智能化处理,通过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系统将形成的数据传入核心的管理程序,为轨道交通运营的优化与完善提供可靠数据,为提高居民的出行效率和保证轨道交运的有序进行提供保障。

2.2数据智能化融合

在获取数据采集系统录入的智能化数据之后,应当利用各类传感器对其进行智能化集成分析,确保数据在融合过程中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数据的智能化融合在后续的数据智能化挖掘和数据智能化决策中有重要意义。原始数据、参数数据和决策数据是数据智能化融合的3个主要方面。原始数据在相关参数的参与下转换为参数数据,参数数据在信息网络的智能化识别及贝叶斯决策理论等多方因素的参与下得出决策数据。数据的智能化融合,使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得以实现。

2.3数据智能化挖掘

完成数据的智能化采集和融合任务后,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智能化挖掘的目的是发现这些数据的潜在价值,对其加以积极地有效利用,使其服务于轨道交通系统。在对数据的智能化挖掘中,应当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深入分析轨道交运的真实运营数据,从数据出发,反哺轨道交运系统,使其不断完善。

2.4数据智能化决策

数据的智能化融合和挖掘进一步发展深化,就演变成为数据智能化决策这一轨道交运的智能化系统。该系统可以对轨道交运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经过处理后对列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安排,其指挥调度和决策2个系统,能在列车运行过程中进行智能监控,保证轨道交运的安全与高效。(1)轨道交运中调度系统的得力助手指挥调度系统能实现现有资源的统一调度。它包括了传输、通信、监控、评估和演练等部分。传输、通信和监控系统保证了正常情况下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稳定,评估系统则会对轨道交运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分析,为演练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演练系统会结合评估系统的既有结论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应急策划和演练,以尽量保证紧急情况下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行。(2)知识库在由人机接口、推理系统、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等各部分组成的决策系统中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可以规范知识和规则的显示方式。类似于桥梁作用的人机接口,将信息化系统和操作者连接起来,利用问答形式和报表形式将信息化系统中的数据对外输出。推理系统存在于整个数据智能化决策过程中,数据库对信息化系统中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储存,模型库为整个系统提供技术后盾和安全保障,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3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轨道交运系统建设正不断地优化和完善,居民的出行需求不断增加,在环境因素及经济因素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轨道交通出行,地铁轻轨成为居民出行的新宠。在需求日益增加的大环境下,轨道交通运营正快速向着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的目标前进。智能化信息化运营将会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运营的效率,只有保证轨道交通运营系统成功转型升级,才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信息化系统能否稳定地运行取决于其是否具有优质的维护系统,想要拥有优质的信息维护系统就需要有优质的建设系统。因此轨道交运通信系统的信息化管理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科技高速发展,智能化的大数据处理被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轨道交通运营系统面向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系统的升级与转型势在必行。

4结语

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的过程漫长而充满困难,面对经济压力和建设困难,应当制定符合各地基本情况的改革方案,确保列车调度符合实际要求,提高轨道交通运输的效率。目前我国还需要解决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中汇总能力弱、数据共享过程消耗时间长等技术问题。要想完成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的建设,就应当树立明确的目标,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方针,加强扶持力度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郭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现代制造,2019,18(33):128-129.

[2]邵瑞,苏婷,白忠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信息化管理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9,19(4):125-126.

城市智能化管理范文6

关键词:智能化服务体系;城市治理能力;发展韧性

一、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发展韧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重大危机的快速响应和自我修复能力,成为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2019年年底,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城市治理能力的全面检视、反思和促进。面对重大疫情,对我们的政府、组织及个人的站位、素质、能力是否能够应对,我们整个社会的运行架构、体系、机制、状态是否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社会治理体系中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否能高效实现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和发展韧性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安全,是当前和今后城市发展需要长期加强的紧迫任务。

二、打造智能化服务体系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发展韧性,通常需要综合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及居民参与配合的协调能力,同时以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依托,有效调度各类资金和物资。而打造智能化服务体系正是以人民为中心,以提升服务价值为核心,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应用为基础,构建科学的数据治理规则体系,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提升城市发展韧性过程中必须要解答好的问题。

(一)智能化服务体系。城市智能化服务是通过“云网端”新型基础设施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并以互联网为载体,在线上线下开展政务、医疗、教育、养老等城市服务,发展城市智能服务新业态,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服务质量、推动城市服务业经济升级。城市智能化服务直接反映了基于互联网的城市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打造智能化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强城市规划设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城市发展品质,增强广大居民的体验程度和服务获得感,因此,应重点把握三个主体方向: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基础服务。政务服务是指向社会提供政务信息,为居民和企业提供在线办事服务等,可以通过信息、政民互动、O2O政务办理、专属订阅等方式实现智能服务,打通“政民渠道”,构建社会化政务服务新平台。政务服务体系可以围绕各级市、县政务微博,搭建功能强大的为民服务微平台,各地政府接入城市服务平台,用户通过手机打开微博、支付宝和淘宝,就可以使用包括交通出行、旅游、文化、公益、便民、政务信息等多项市政服务。比如用户可以直接在手机上完成政务信息查询、网上行政审批等事项。因此,城市智能化服务体系中的政务服务将实现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一切政府服务都在移动互联网上轻松办理,实现政府在线服务一体化、重构服务模式、升级服务效果。便民服务是以人为本,提升居民服务获得感和幸福感。从居民角度看,城市智能服务就是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体验,为其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便民服务将为所有城市居民提供包括公共缴费服务、公共民生服务和商业消费服务等服务。便民服务的推广可以为民众参政办事、网上生活缴费、大数据分析奠定基础,将成为连接信息服务和数据治理的核心节点,将政府公众服务、民生服务等功能融为一体,为民众提供更贴心、高效、便捷的服务,出行、医疗、上学等诸多民生领域的问题变得容易解决,人们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大幅度提升,居民的满意度更高。基础服务是打造支撑城市服务生态的新型基础设施。城市智能服务能力和效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制保障、法规保障、平台保障、应用上云、数据共享、服务上网等互联网基础设施环境条件。要想打通智能服务体系,基础服务是关键,基础服务设施应用比例越高,整合程度越高,服务上网越多,意味着城市智能服务能力越强,效率越高。因此,加强基础服务必须稳步开展网络整合,深化云平台等基础建设,大力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着力完善各类公共基础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探索大数据挖掘分析,让数据红利得到更充分体现。

(二)智能化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发展韧性城市经济体的持续发展是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着越来越多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同时也面临着潜在的危机与风险。提升城市发展韧性就是指突遇重大应急事件时,城市社会资源的应对能力。目前,许多城市正在强调数字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借助数字化工具和智能化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韧性。2020年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是对城市韧性的重大考验,如何全面审视城市是否具备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处理应急危机的能力,是否具有发展的韧性,如何借助智能化服务体系增强城市韧性以保护发展成就,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议题。

1.提升政府管理体制应变能力。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应充分调动各种组织力量,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各类主体的作用,将其纳入治理体系建设架构中去;明确、细分各主体的治理职责,推进城市治理多方共治体系的建设。城市智能化服务能够提升政府管理体制应变能力,体现在将提高城市韧性和风险抵御能力纳入政府管理体制,通过城市智能化服务体系对公共资源进行总体规划用于应对各类重大突发危机事件,应对重大突发危机事件的政府部门通过智能化服务体系进行及时监测和迅速反应,并进行灵活调整,可以及时披露公开透明、及时有效、准确可靠的官方信息和公众监督评价信息等,这些都是考量政府管理体制应变能力的重要方面。

2.调配抗灾机构和专业人员。抗灾机构和专业人员是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有力保障。通过城市智能化服务体系可以监控抗灾机构是否具有足够数量有效覆盖受灾地区,是否具有功能完善的专业设备和数量充足的专业人员开展抗灾救援,如果不够充足,通过数据分析和检测能够短时间内进行迅速调配和补充。

3.获得居民和企业的支持。提升城市发展韧性要求居民和企业对城市潜在的重大突发危机事件有清晰的了解和认知,具备相应的安全防范意识与卫生常识,有渠道或途径了解到与危机相关的信息、数据和最新发展情况并对政府的官方信息高度信任,企业管理者能够根据政府信息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与方案,在危机事件后的恢复阶段企业能够有渠道或途径获得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援助,这些通过智能化服务体系都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满足。

4.社会组织援助。在城市发生重大突发危机事件时,慈善类社会组织能够对政府官方慈善组织的运行起到补充作用。有心理辅导、职业发展支持等专业救助型社会组织能够通过智能化服务体系提供的基础设施向受灾群体提供援助,专业性咨询机构等社会组织能够针对应对危机和危机后经济社会的迅速恢复,向城市管理者提供专业化的对策与建议。

5.基础设施完善和资金物资调度。交通系统、信息通信系统、水电气热供应设施是否能充分发挥作用直接影响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是否完善、资金物资配置、政策的传达或变动都需要借助大数据资源和分析能力,在城市管理和发展过程中为管理者做出关键决策助力。资金物资能否及时有效地合理配置,向社会公众及时披露各项收入与支出信息,对物资的储备数量进行定期监测与补充更新,城市政府和交通、商务、海关等部门能否高效协作,以支持物资的调用、运输和分配,这些都可以通过智能化服务体系实现。因此,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打造智能化服务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也是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的重要趋势。从提升城市发展韧性角度分析,打造智能化服务体系是提升城市“韧性”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打造城市智能化服务体系的措施

城市智能化管理范文7

1建设智能路灯控制系统的重要性

现如今,城市照明已经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其中的路灯和景观灯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会给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中的路灯系统自动化管理效果不强,一些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并没有在其中有效应用。部分城市仍采用早期的钟控和人工控制技术,其系统整体的可靠性低。特别是当季节和气候不断变化的时候,并不能及时改变开关灯运行的时间,更不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传统路灯一般会采用电力载波这种有线的传输方式,整体的成本比较高,线路也非常复杂,因此,检修线路时不能实时传输数据。在此过程中,不容易对电力载波信号进行严格控制,只可以在一个配电变压器区域范围中实现信号的传送。要想在此背景下满足更高的节能要求,需要对传统路灯控制系统中的弊端进行分析,以期实现对智能路灯控制系统的有效应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在城市照明系统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强化路灯照明的效果,还可以不断降低照明功率,实现对整体照明系统的智能化控制。此外,在对路灯进行安装时,需要采用变功率镇流器,不断降低光源自身的输出功率,强化整体的智能化效果,为智能化控制系统在城市照明工程中的稳定运行提供条件。

2城市路灯照明智能控制的特点

2.1节能性强

零点以后,大部分城市人和车辆比较少,对路灯的照明需求并不是特别高。如果在此背景下路灯一整夜都亮着,就会资源电能。这个时候加强对路灯的智能控制,可以采用节能路灯进行照明,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路灯照明的实际需求,还可以降低路灯在运行中所消耗的电力资源,进而延长路灯的使用应用寿命。

2.2方便管理,实现全方位监控

自动化技术作为智能控制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一定的方便性,整体的自动化控制效果非常强。人们可以在此基础上随时随地进行操作,真正实现远程和智能操作,对路段进行全方位控制以及监控,保证管理的方便性;同时,应用智能控制不仅可以方便对路灯工作状况进行综合性监测,还可以对其进行及时维修,减少路灯的巡查投入,不断缩小工作量,从而实现对路灯运行的全方位管理。

2.3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高

智能控制在城市路灯照明中的应用,不仅对传统的照明方式进行了创新,还加强了对先进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保证路灯系统的数据化。在此基础上,操作人员能够实行分站收集,将相关数据及时和有效地反馈给主站,给路灯智能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条件。此外,智能化控制系统不仅能够对路灯进行巡察和管理,还可以对路灯照明进行智能化控制,减少其他问题的发生。

3智能化路灯照明控制系统组成

3.1本地控制系统

首先,需要对系统中的主控基站进行安装,对主站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并且在主站模块中要对主控基站进行科学设置,保障互联网和主控基站之间的连接。其次,借助互联网在主控基站上对运行信息进行收集和整合,促进信息之间的有效传递,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让此控制系统可以在城市路灯照明系统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还要对信息存储系统进行综合性构建,可以有效防止运行信息丢失等情况,保证信息的完整性。此外,还需要对城市路灯照明系统的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加强对系统的维护。

3.2主控制系统

这种系统是智能化控制系统中的主控中心,可以实现对城市路灯照明的智能化控制。在对此系统的内容进行分析时,发现其包括了视频监控中心、视频监控设备和打印输出设备等,并且在系统中可以通过各项指令对设备进行科学设置,将控制指令有效发送,实现对路灯的自动化控制;同时,监控中心主要应用DCMS软件系统,在核心监控平台上构建新操作系统,并且其还可以利用浏览器访问模式构建人机交互界面,及时发现城市路灯管理中的问题,充分发挥智能化控制系统在路灯照明中的作用。主控制系统还可以对的城市照明路灯自身的性能进行改善,实现对综合质量的检查,对路灯照明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随着智能化控制在城市照明中的有效应用,对主控制系统的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投影仪和计算机等设备的有效运用,对路灯照明系统的具体状态进行综合性监控。一般情况下,在对计算机系统进行设置时,要保证计算机不少于两台,一台需要投入在智能控制工作中,还有一台作为运行计算机出现故障时的备用设备,可以有效避免计算机故障对照明系统的影响。因此,在对计算机进行配置时,不仅要保障信息之间的正常传输,还要实现对此系统的自动化操作,结合城市照明的具体需求,对照明系统进行科学调节,为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条件。

3.3数据传输系统

相关学者在对此系统的特点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主要包括无线和有线两种传输方式。前者是借助无线电台等多种设备实现数据之间的传输,后者主要是利用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方式,实现数据间的准确传输。现阶段,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比较强,其在城市路灯照明中的应用能够保证数据传输之间的有效性,对各个控制部分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强化城市化中的照明效果。

4智能化控制系统功能模块

4.1本地控制系统中的子站

在对本地控制系统进行设计时,要想保证其运行的稳定性,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路段路灯以及三相电功率的分配,还要结合不同型号路灯,加强对节能方式的有效应用,保证整体的照明效果。为了实现对各种组合模式的有效应用,可以在其中加入触发器完成相关的操作,其中的触发器越多,能够实现照明组合的方式也越多。此系统中的子站可以完成路灯的开关控制,对控制流程进行优化。当通信系统建立完成后,需要在主控机的基础上结合各个区域对照明程度的不同需求或者是四季变化,对智能化控制系统进行有效应用;同时,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通信系统将信息发送到子站中。一般情况下,子站会将所接收到的信息传送到存储器中。由于其属于可改写的存储器,所以在开关灯时刻表上可以针对具体的情况对系统进行更改。这种控制模式,不仅在最大程度减少了电能的浪费,还能够保证子站的稳定运行,实现对路灯开关的有效控制。此外,子站还是本地控制系统与主控机的信息途径,其可以将可以收集到的电流电压信息进行控制和整合,然后通过互联网有效地传输到主控系统中。此信息反馈不仅可以提高系统自身的应变能力,还能够降低故障的排除时间。

4.2系统硬件设计

在对整个智能路灯控制系统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中的核心是和路灯的监控终端进行连接,并且监控终端还需要与服务器之间有效连接,才能做好路灯的控制工作。要想实现监控终端在运行中的稳定性以及简易性,需要保证监控终端运行的稳定性,保证模块化设计。在具体的硬件设计中,发现其主要是由电量采集与数据管理等模块组成的,这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条件。

4.3数据采集模块

研究人员发现数据采集模块属于一种简易的微型计算机,在对其中的处理器部分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主要为ARM架构,其中该芯片的主频为72MHz,其能够连接通用的多种外设;同时,这种数据采集模板自身的性能还能够满足智能路灯控制系统具体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对监控终端的控制。在处理器的基础上,对监控终端的硬件进行科学设计。数据采集模块主要包含以下功能:数据采集。智能系统中的数据采集主要是对路灯所在环境的亮度、温度和湿度等指标进行综合性检测,其中是由光敏电阻和湿度传感器等多种元器件构成的,可以说这些指标直接影响着路灯的亮度指标。监控终端可以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然后将其返回到服务器中。在此基础上,系统中的服务器可以按照特定的程序对路灯亮度进行计算,然后向对应监控终端传输指令,结合环境的具体情况,实时调节路灯自身的亮度。此外,GPS定位模块不仅可以准确定位路灯所出现的故障位置,便于后期维修。临时存储。监控终端可以将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将其上传到服务器中,需要加强对发送速率的有效控制。但是当网络连接不稳定的时候,监控终端可以将临时的数据存储到SD卡中;等到网络正常的时候,可以再次尝试传输数据,避免因为传输不及时造成数据丢失。在本地存储器的基础上,实现对数据的整合,为日后路灯监控终端的维修提供条件。

4.4加强对终端电量管理电量管理

模块是智能路灯照明系统运行中的关键硬件之一,其主要是通过电源管理芯片对电量指标进行综合性检测,如充电状态和电池温度等。在此过程中,还能够检测路灯电路中的短路情况,可以对电量管理芯片进行科学设置。要想在此背景下准确获取路灯电量信息,需要了解熟悉路灯的充放电周期,强化电量管理模块设计的效果,保证充放电的有效性。此外,还要加强对智能系统相关软件的检测,等到电池充满后,需要对电池进行放电,为城市路灯照明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条件。

4.5通信模块

由于计算机与计算机外链设备之间都是在通信模块基础上连接的,更需要保证信息传输的准确性,保证数据信息转换的有效性。在对通信模块的内容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主要是由电源插座、控制指示灯和发送指示灯等设备所组成的。这种通信模块主要是选择RS-485作为串行接口方式,保障信息通讯的有效性。此模块所应用的主要调制方式为调制解调,也就是外接电话线和收发共线设置等方式,在此基础上科学设置外接无线电台设备;同时,还需要促进调制解调RS-485口之间的有效结合,主要采用耦合方式对通信模块进行优化。在对通信模块进行设计时,不仅可以提高系统自身的抗干扰能力,还可以加强对数据信息的整合,保证通信的有效性。

5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照明系统应用的重要性,其不仅可以保障行车和行人的安全性,还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可以美化城市晚景环境。在对城市路灯照明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发现其主要经历了三种评价标准,首先是照度的标准,然后是亮度标准,最后是可见度标准。但是,其他的照明系统仍在沿用照度标准评价。我国目前城市道路照明系统为了更加快速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正在不断向高精端的方向发展。特别是随着自动化照明系统的有效应用,道路和灯具配管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照度标准,对亮度标准进行了革新。现阶段,我国已经跨入了一个智能化时代,单片机和互联网等科技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有效应用。然而,为了让城市路灯照明系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强对高新技术的有效应用,将其应用到智能化控制系统,保证智能化系统的稳定运行。科学应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城市路灯照明的建设,不仅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科学控制,还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合理照明环境,及时发现故障路灯,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和维护。加强对此系统的有效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力成本的投入,还可以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及时消除或者是降低人为控制的不稳定因素,实现对照明系统的智能化控制。相关学者需要结合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特点,构建智能化的路灯照明节能控制系统,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配套产品。除了要应用智能化的控制系统,还需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强化路灯整体的管理效果。此外,部分学者在SES200智能单灯节电驱动基础上,对控制装置系统进行了优化,降低了功耗,保证了电压输出的稳定性,强化了节能效果;同时,还要结合半夜灯的照明需求,强化节能的效果,取代感式镇流器。尤其是在产品自身可靠性不断强化的背景下,电子元器件价格也在不断下降,其在工程实践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提供可靠和性价比高的智能化系统,路灯节能控制系统整体性能更高。

结束语:

城市智能化管理范文8

【关键词】网络通信技术;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

在现阶段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融入弱电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建筑整体服务质量,还能有效优化建筑与外界信息之间的交流,弱电智能化是现代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下主要对网络通信技术下的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进行探析,分析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基本特点以及管理影响要素等,旨在通过网络技术更好地推动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应用发展。

一、现阶段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弱电智能化系统功能在日趋完善,在多项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使得传统民用建筑、电气自动化等项目建设实现创新发展。比如在目前将弱电智能化应用在现代化酒店建筑中,在酒店此类服务型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类大型酒店提高人性化、信息化服务质量需要应用弱电智能化系统,使得商务服务以及酒店服务能够全面优化,更好地促进现代化酒店建筑发展[1]。随着我国弱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更多建筑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等都会得到广泛应用,满足社会更多群众基本需求。通过不同技术系统的应用,能够使得建筑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图像、视频、语音处理技术都会得到融合应用。从弱电智能化系统实际发展来看,在早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技术等多项要素限制,系统功能以及集成度较差,各个系统单元之间存在较大分散性。在信息技术全面推动下,弱电智能化系统自身集成度有效提升,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各项系统功能更加完善。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办公以及安全通信功能也会不断发展完善,通过智能化建筑系统功能的有效实现,能够提高建筑集成管理效率,建立更多适应现代化智能建筑管理系统,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2]。

二、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系统管理影响要素

从目前弱电智能化发展应用现状来看,主要特征是安全性、优越性以及高效性。首先是安全性,是现代化建筑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弱电智能化重要功能。和传统房屋建筑技术相比,弱电智能化技术中融入了通信技术以及安全防备技术,能够为建筑安全提供有效保障。此外,与传统建筑相比,建筑自身功能得到有效优化,能够满足新时期社会群众对建筑的多项个性化要求。最后是高效性,弱电智能化高效性使得建筑在实际应用中各项运行功能以及效率有效提升。当前弱电智能化建筑工程实际覆盖范围较广,涉及的工种类型较多,对于诸多专业施工具有较高要求,所以目前需要对施工技术采取合理控制措施,确保弱电施工项目能够稳定开展。此外,弱电工程施工项目要在科学化理论知识基础上拟定完善的工程管理方案,确保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质量能够全面提升。在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中,信息传输技术是重点环节,对建筑弱电多项技术信息的传导具有较大影响。目前常用的传输技术主要有无线通信技术、ATM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确保各项传输技术的稳定发展,数字化水平更高,有助于强化系统资源的传递共享[3]。

三、网络通信技术下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管理要点探析

3.1弱电智能化工程管理

对于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应用来说,首先需要做好各项管理工作,更好地保障相关工程能够与弱电智能化工程进行配合应用。弱电工程建筑系统自身更好地运行需要相关工种进行配合,确保多个专业能够协调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更多设备稳定运行。此外,在确保经济性基础上需要对系统服务管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划分,掌握各个不同施工阶段具体情况,更好地发展弱电智能化建筑施工进度以及施工问题,拟定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最后,需要针对不同施工阶段做好各项记录工作,例如在对各类单体设备进行安装时需要对其设备性能展开有效测试,然后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完善记录资料的内容,便于后续各项管理活动的开展[4]。

3.2强化弱电智能化技术管理

弱电智能化技术应用实施要点需要满足施工单位提出的各项具体施工要求,明确划分各个子系统以及工程应用界面,对承包商提供的设备以及施工管理范围进行确定。此外,相关技术管理人员需要对施工图纸内容以及技术资料进行明确管理,确保各个监控点以及控制电能够与图纸规范化设计要求相匹配,发现技术性问题之后需要及时进行改正,这样能够更好地强化智能化系统应用的完整性[5]。

3.3提高弱电智能化质量管理效率

针对弱电智能化系统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施工、调试、设计等方面,在设计方面,需要确保各个子系统设备能够有效选型,各项功能能够满足广大用户基本应用要求。在施工各阶段,要在弱电智能化规范验收基础上对不同施工阶段展开质量管理。在基本调试工作中,要在调试工作全面开展之前对相关文档进行全面检查,要在施工合同设计规范基础上对施工大纲技术要求进行适度调整,确保各项数据能够满足技术要求,掌握质量问题之后需要采取处理措施。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还处于发展阶段,在智能化项目管理中仍旧存在相应问题。随着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加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智能化建筑领域中弱电系统应用范围会不断扩大,能够更好地推动弱电工程设计活动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兴龙.网络通信技术下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的分析[J].数字化用户,2017(37):23.

[2]葛涵.探究当前网络通信技术下的弱电智能化建筑系统[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5):3105-3105.

[3]杨大勇.基于网络通信技术下弱电智能建筑系统的探讨[J].大科技,2018(1):262-263.

[4]刘雯.基于网络通信技术下弱电智能建筑系统的探讨[J].电脑迷,201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