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施管理范例

城市设施管理

城市设施管理范文1

关键词:边缘计算;智慧城市;管理系统

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进行智慧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采用当前最为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也就是将互联网与万物有效联系起来,以云计算机作为核心计算器,运用大数据技术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以此来实现高端化的新型城市建设。与传统建设方式不同的是,智慧城市本身具备很高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能够满足当前我国国民的日常工作发展需要,对我国社会的长久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有关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无法令人满意,这是由于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管模式所导致的,随着我国相关法律的陆续出台,人们对于智慧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并将信息技术与城市数据资料相结合,以此来提升整个城市数据的应用效率,从根本上提升智慧城市的最终质量,所建设的特色城市能够有效满足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

1边缘计算

近年来,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无线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普及,边缘设备逐渐出现,设备应用数量逐渐增多。通过IDC机构评估得出,2019年全球数据量超过了36泽字节,这个数据量非常惊人,其中大部分数据处理都使用了网络边缘处理技术,相关的专业人员认为,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边缘计算技术应用将会遇到更加快速的发展通道,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产值也会出现爆发的情况。面对这种大发展态势,单单使用云计算方法无法解决数据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还会出现大量的边缘数据。集中处理模型中会将数据传输到中心程序中,一定要使用边缘计算方式对储存问题集中处理,逐渐减少云服务中出现的耗损情况,解决空间占用等问题发生,从而得到更多经济回报。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边缘计算应用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若想确保智慧城市设施管理系统的质量,还需要针对边缘计算方法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2需求分析

2.1决策支持数据化需求。从信息系统方面来讲,系统中每天都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资料,这样才能为系统稳定运行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是系统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智慧城市设施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在非结构数据中提炼出良好的结构化数据信息,在对结构信息和相应对策进行研究的情况下提出良好的完善方案。在数据源头和重要程序阶段汇集出良好的各方数据,之后借助平台优势完成能力分析,这样才能为基础设施管理、城市服务以及决策制定提供稳定基础,对于社会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也有着很大帮助。另外,一定要将数据的优势整体展现,使用的服务政策必须具有合理化和完善性,做好数据分析和建设工作,为系统建设提供稳定基础。

2.2城市发展精细化需求分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城市发展规模逐渐提升,人口的流动性也正在逐渐增大,在城市设施治理方面出现了结构复杂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城市基础设施治理问题,确保城市稳定发展,那么就要做好需求分析工作。在城市管理中一直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案无法满足实际运行需求,由于管理较为粗放也会造成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粗放的管理方法已经变成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若想对这种问题进行合理解决,首先需要解决传统城市治理方面的问题,使用精细化管理方案以及概念,整体提升城市服务以及基础设施治理效果,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基础和良好环境。

3边缘计算以及云计算之间的充分融合

边缘计算需要应用在数据源头和靠近物体部分,合理融合计算、网络以及多种核心能力,确保建设的平台具有开放性和科学性,一定要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对用户需求和数据连接需求进行满足,完成最后的数据和业务的优化,同时也能体现出数据保护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能满足系统运行关键需求。云计算过程中需要重视集约方案建设,全面展示云计算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虚拟性,对高拓展优势和通用性进行重视,发挥出平台使用的全部优势,让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平台变成特殊的公共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功能,完成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数据采集和挖掘工作,建立完善的数据挖掘模型,整体挖掘出数据具有的价值,从而增加工作效益,对于政府管理而言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决策,全面增加了政府服务和管理水准。边缘计算和云计算之间属于两种互补的概念,传统封装构架也需要依赖云端程序,同时还要解决传输过程中大量资金耗损问题,保障通信网络覆盖质量和通信性能,同时还合理应对了数据传输延时等方面的问题。边缘计算结构中对通信、储存以及基础程序构架都有着相应要求,可以在多个方面解决云构架设计问题,对于信息数据分析和延续性分析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边缘设计具有非常明显的智能化特点,可以根据业务需求类型对信息数据和传感器情况进行判断,对于云端也能有效的加工和处理。边缘计算的应用让设备具有了良好的计算能力,完成了业务的实时处理分析;在应用边缘计算方案时,需要对数据处理情况进行分析,提供良好的应用能力,在完成边缘计算和云计算协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不同的场景服务。

4边缘计算在城市设施管理系统的重要作用

通过应用边缘计算的方法,可以搭建完善的信息资源汇集系统,对城市运行情况和整体发展态势进行调控和分析,让城市设施管理更加具有完善性以及合理性,更好服务于群众,在城市运营指挥体系中包含了综合管理部门和城市运行部门,对于政府管理而言提供了良好的方案制定数据。系统中合理使用了视频监控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定位系统,对已有的监控数据进行了整合,完成了云计算和中心程序之间的互动。在智慧交通中融合了电子警察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对于系统前端数据而言需要进行统一展示。智慧工业系统中可以提供不同的连接协议,为数据采集提供了良好环境和基础,解决了对传统网络的依赖性。在智慧能源中需要使用边缘计算提供链接协议,确保数据计算质量,完成最终的故障预测。

5结论

城市设施管理范文2

关键词:公用设施;城市;精细化;运行管理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到2018年,我国城市数量已达672个,当前我国城市公用设施运行管理隐患频出,给城市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城市公用设施概念

城市公共设施的概念为: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给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筑或设备,具体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涵盖面非常广,称之为广义的公共设施。《郑州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白皮书》中列出的第一部分为市政公用类,包括市政设施、城市照明、公用事业管理三小类,这三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称之为城市公用设施,也就是狭义的城市公共设施。包括城市道路、隧道桥梁、线缆、排水管网、窨井等市政设施、城市照明和供水、供气、供暖、污水等公用事业类设施。

二、基于案例的城市公用设施运行管理问题

(一)郑州市公用设施运行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

1.道路塌陷事故

近年发生在城市的道路塌陷事故几无间断。由于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市区,比如公路、人行道、公交站,事发突然,行人或车辆往往无法躲避,极易出现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2017年12月,郑州市百花路附近发生大面积塌方。2018年6月,南阳路东风路附近因地下污水管破裂造成路面塌陷,沿线交通受到严重影响。2019年8月,暴雨过后,郑州经开区一处路面出现约1600平方米塌陷,附近多个集装箱掉入。仅从郑州来看,地面塌陷发生的频率就如此之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

2.道路隔离桩伤人事故

隔离桩是城市路面常见的交通辅助设施,用于维护交通安全。在郑州的大街小巷,银白色隔离桩随处可见。2019年7月6日,郑州两位行人因撞上隔离桩发生严重事故,一死一伤。7月11日在郑州市黄河路一位行人驾驶电动车撞到非机动车道上的隔离桩导致头部受伤。7月30日凌晨,郑州市农业东路上一位行人骑电动车撞上隔离桩,摔倒后致锁骨骨折。从现场来看,很多非机动车道上的隔离桩都有明显剐痕,频繁发生的隔离桩伤人事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但在拆除隔离桩后,机动车又开始驶入非机动车道,造成新的安全隐患。

3.窨井伤人

2013年5月25日雨天傍晚,郑州一行人推着车因看不清路面,连人带车掉到人行道上一口无盖窨井,右腿被卡了进去,所幸人没有受伤。2016年7月29日,郑州一市民骑电动车为躲避迎面而来的电动车,车轮突然卡入缺失井盖的窨井,造成头部多处受伤。2017年2月6日晚,郑州一市民在骑电动车经一处医院门口慢车道时,被地上一处没有加盖的窨井绊倒,由于车速较快,被甩出5米远,当场昏倒。2018年9月11日,一位市民行至一处斑马线时,面前突然出现一口无盖窨井,险些掉进这口窨井。

4.热力管道爆裂

2014年,郑州仅媒体曝光的供暖管道爆裂事故就达11起。2018年12月10日,郑州中原区沁河路地下暖气管突然爆裂,导致人行道路上积存大量高温热水,一名行人被烫伤送医救治。频频发生的管道爆裂事件不仅未让很多群众享受到冬天的温暖,更是给每位群众带来安全隐患。

5.摸黑的城市路灯等

郑州市惠济区新城路、清华园路两条路建成多年常年黑咕隆咚,每到晚上大小车辆、行人在黑暗中不停穿梭;化工路西三环至西四环路灯常年不亮,被称为“被遗忘的角落”,该条路2016年1月16日清晨曾经发生过一名骑电动车的市民被一辆客车撞倒当场身亡的事故。几经调查,原来是规划时没有规划电源接口,导致路灯无电源可用。

(二)影响城市公用设施安全运行的因素

根据案例分析,导致城市公用设施事故频发的原因是城市公用设施运行管理问题而导致城市公用设施处于不安全状态,再加上人的不安全行为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1.自身因素

使用寿命:公共设施的使用超出它的寿命,这样人们就会始终处于危险区域。腐蚀破坏:特别是暖气、燃气等含添加物的热水、复杂气体等,对其管道具有侵蚀作用,使用多年造成管道穿孔引起爆裂。材料使用:设施施工过程中使用材料未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使得灾害发生时造成次生安全事故。比如危险程度较高的燃气管道建设时未能使用新型耐腐蚀材料,导致燃气长时间侵蚀管道内壁,逐渐变薄,未到使用年限便发生破裂引发爆炸、漏气等次生灾害。设计缺陷:没有按相应的建设规范进行设计,选定的运行参数和材料不当,对设施运行环境判断或处理失误,设计时无安全保护装置,对公共设施施工要求和技术要求不明确等。

2.外部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地震、雪灾、洪水等不可抗力使公共设施受损或报废,导致地质结构发生变化时,势必造成管网的损坏,从而引发安全事故。社会环境因素:对城市发展需求预计不足,快速的发展变化导致城市公用设施承载力不足。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公用设施运营期会受到周边环境施工干扰,导致设施受损。

3.人为因素

因人的失误和过错而引发的事故。如有些道路施工人员为了抢工而忽视道路下的管线,野蛮施工,使管线遭到严重破坏。再如公用设施被盗,超载对路面的碾压,公用设施管理部门的监管、维修不到位、人为操作失误,造成隐患而引发安全事故。

(三)城市公用设施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梳理总结,城市公用设施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模式落后,管理职责不明确

城市公用设施管理重建设轻管理。建设时往往有利可图,且获利较快。运行维护时,却缺乏有效的资金渠道、技术条件和数据材料。在管理职责上,部分公共设施的管理权责不清,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公用设施问题往往涉及多家单位,问题原因和责任大小常会纠缠不清。在管理模式上,目前郑州仍采用管养合一的体制,采用事企一体的管养机制,造成了政府部门对其下属单位监管的缺位或不严。

2.管理手段落后,管理系统化不够

作为新晋的国家中心城市,常驻人口1000万的大城市,各类城市公用设施众多,依靠现有的人力物力去做好日常管理、隐患排查、维修维护很难,而且管理方式还停留在经验式管理、问题式管理、运动式管理、突击式管理上,经常顾此失彼、手忙脚乱。管理系统化不够,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公用设施的运行维护并没有统一规划;城市管理缺乏必要的整合,各自为政,难以协调,各部门之间信息量共享、交流沟通、协调配合不够紧密。

3.监管力度不够,风险防控意识不强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设计方案审核把关不严。比如案例中路灯无规划电源的问题,如果在规划审核时能够及时提醒哪怕在方案中加上临时电源,也足以保障周边群众黑夜出行便利和安全;建设环节,监理单位和监管单位责任的缺失;运行环节,城市公用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和监督不到位,仅停留在报告审批、制度宣传、突击检查、拉网式排查等方面。

4.安全意识薄弱,社会参与度不高

城市是安全的,但隐患无处不在,这需要社会、个人和政府每个角色都应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但实际上却是个人对公共安全秩序的无视、有效参与安全隐患处置不够,应急自救能力薄弱,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自救意识不强。而公众参与度不高,一方面因为城市生活节奏快,每个人生存压力较大,忙于工作和生活,无暇顾及这些公用设施是否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对城市公用设施安全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和个人都欠缺主人翁意识,而且缺乏群众参与公用设施管理的平台或渠道。

5.法律意识淡薄,责任追究落实不力

由于部分公众和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致使城市公用设施随意遭到破坏,这些无视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给城市公用设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和损失,进而对城市大众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或导致严重的公共安全事故。而管理者对这些破坏行为的责任追究落实不力,使得破坏城市公用设施的成本太低,起不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6.专业人才欠缺,队伍结构不规范

无论是日常管理、监督检查还是维护维修等环节都缺少专业支持,特别是一岗多能、综合型的维修人员缺口较大。另外,市政管养人员流动性大,很多设施管理单位正式人员较多但只从事少量的维修维护工作,大部分一线维修工作由临时人员或者个别不具备资质的草台班子施工队承担,这就造成很多维修维护三番五次重复进行,还会导致潜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或者发现后处理不得当,最终导致设施出现故障。

7.前期欠账多,规划建设不合理

规划不合理,案例中出现的非机动车道的隔离桩,没有规划电源的路灯,几次三番开膛破肚的马路,道路车道上绵延不断的窨井盖等等,这些反人性的设计完全脱离了便民和安全的要求;规划短视,过多考虑眼前,未形成长远的统筹与规划,刻意控制建设成本,导致后续养护成本较高,设备标准较低及扩改频繁等问题;建设缺陷,不能够按照设计要求足工足料,赶工期、节省成本、施工单位不具备相应资质、监理单位不严格履行职责等都是隐患因素。

三、城市公用设施运行安全的管理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公用设施运行管理市场化

1.政府职能的转变,从管理到服务

政府作为城市管理的主体,应当明确角色定位,完善部门监管,做好政策法律制定,做好设施运行监管,切实避免管得过多过泛。要为企业等社会参与者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构建高效率的公众参与平台。

2.运用风险管理理念,树立大安全意识

郑州是已迈入千万人口的国家中心城市,这样一个大城市,一旦出现供水供电停止、交通瘫痪等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都十分巨大。在城市公用设施运行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构建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有效识别和预测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规范,控制风险的发生;树立大安全意识,切实绷紧“安全”这根弦,制定标准、日常监管、维修维护、责任划分等每个运行管理的细节都要考虑安全因素。

3.管养市场化和特许经营模式的尝试

城市公用设施管养包括设施的日常养护、维修、改造、更新等。从实践来看,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政府直接提供,成立专门的管理和养护机构,直接隶属于政府主管部门;二是特许经营的方式,由企业按照特许经营合同负责日常运营维护,采取计量的方式,日常的维护费用由政府按时按量结算支付;三是完全由市场供给,实现管养分离。采用公开招标、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择优选择,合同约定各方责任,由中标企业负责设施的日常养护,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对企业的管护工作进行评价监督,并按合同约定支付管养资金。物业城市是城市管理的一种模式创新,旨在运用市场化机制,通过“专业服务+智慧平台+行政力量”相融合的方式,引入高水平物业公司,对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资源、公共项目实行全流程“管理+服务+运营”,值得去尝试和探索。

(二)完善精细化管理标准,提高设施运行维护水平

首先是城市公用设施管理标准和管理要求的精细化。规范“路长制”程序和流程,数字化城市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和12319平台等管理机制,对于运行维护责任、流程等树立标准,减少案例中推诿扯皮、责任不明、追究不力等情形。其次是公用设施管理标准执行的精准化。下一步,郑州要对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予以确立,加大对标准执行的监督和检视,只有强制标准和坚定的执行才能确保城市公用设施运行的高效规范,提高城市公用设施运行管理的水平。

(三)强化综合管理,鼓励社会参与

1.系统化管理的“大城管”意识

大城管,也就是城市综合管理,由政府成立统一的城管综合管理指挥中心,把所有部门纳入到管理体系之中,改变过去孤立管理和条块不合的“小城管”局面。建议成立城市管理工作委员会,作为市委、市政府城市管理的议事协调机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相关部门参加,定期听取城市管理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城市管理工作难点、疑点问题。

2.积极拓展社会公众参与途径

一是要提供参与平台:建立以市民参与治理为理念、以“互联网+”为手段的新型城市治理模式,推出城市管理APP,为市民广泛参与城市治理提供平台,市民可以通过APP进行举报投诉、下单接单等,后台对各项数据统筹、分析、处理,以实现快速响应。二是设立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激发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市民举报和抢单处理可获得积分奖励,积分可以用来换取商品、优惠券,还可以直接变现;志愿者可以根据志愿服务难易程度,获得一定额度的商业保险和志愿补贴。三是确保监督透明:如果市民上报案件超时未处理,城市管理APP还能提供市民投诉处理进度查询,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化,一方面方便市民了解投诉进程,另一方面,也督促政府工作人员高效处理投诉事件。

(四)打造“大数据”城市公用设施综合监管系统

1.着力提高设施运行监测的现代化

着手智慧城市建设,将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通过接入到各种场景的传感器、摄像头和无人机、高分遥感和GIS等技术实现对城市公用设施感知和可视化监测,将采集的数据可视化和规范化,纳入统一的数据库管理,以供管理决策者分析使用。

2.加强公用设施运行问题处置能力的智慧化

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务模式推动公用设施网格化管理,通过收集来自政府、公共事业、互联网公司等机构的数据,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实现故障早发现早预警,达到“精准施治”。

3.新技术、新材料应用

探索绿色城市道路修复技术等养护技术,推广各种先进的市政管养技术和材料,应用非开挖修复等先进技术。

(五)强化对公用设施运行管理的实时监控和风险防控

海恩法则强调城市公用设施安全运行的最有效手段是防范,所以应将公用设施安全运行的着力点与重心前移。

1.要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城市管理部门应建立公用设施风险管理机制,对设施风险信息收集、统计和分析,对风险进行识别和预测,依此建立各种风险预案,有效规避、应对各种风险的发生,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不受或少受损害。同时,加强风险宣传教育,加强市民风险认识,形成全社会的风险管理共识。

2.建立城市公用设施运行风险动态

监控和识别体系,高度关注设施运行风险进一步优化郑州市城市管理数字化监督平台,织密全覆盖风险防控网络,引入第三方机构来提供城市风险预警和监测服务,多渠道激励广大市民广泛参与。

3.要及时发现潜在安全隐患并进行预警

通过对市政公用设施运行情况的评估,随时掌握各种公用设施的运行状态,及时找出运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处置和规避。

4.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城市公用设施应急管理体系

根据风险信息预测隐患可能导致事件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确保应急处理及时高效。

5.建立健全城市公用设施安全事故追溯机制

对具有同类风险的事故进行排查,减少同类安全事故重复发生,将多数公用设施安全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六)关口前移,积极参与城市公用设施设计、建设的各个环节

首先,城市管理部门应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健全城市管理部门参与规划、建设情况评估反馈机制,防止“规划漏项、建设甩项”。建设单位要充分理解规划设计者意图,深入了解设计要求和技术规范,确保建设阶段高质量,达到项目规划预期。其次,要做好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施工单位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设施建设质量的高低;要与工程项目监理单位通力合作,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抓好质量监管。第三,做好完工验收后的移交管理工作,为工程未来使用和运行管理收集详尽的数据资料。

(七)打造一支专业、高效、尽责的管养队伍

一是要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有计划地引进各类专业人才,为城市管理输送理论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为城市公用设施管理专业化、科学化补充人才力量。二是要实现培训全覆盖、快时效、高质量,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市政管养队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成长和使用的有效机制,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定期专业培训,提高管养队伍的技术水平。三是要工作标准精细化,以标准抓队伍。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通过检查、考试、评比等各种方式贯彻标准,宣传标准,让每位一线管养人员都能按操作规范和标准进行熟练维护保养。四是要搭建技能展示舞台,广泛开展技术比武活动,建立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机制,以赛代训,不断提高各岗位的职业素养,通过业务大比拼,发现业务能手,鼓励业务进步,选树典型,提高整体业务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德伟.构建新型市政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市政设施建设管养水平—兼论玉林市市政设施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城镇建设,2010(7):110-113.

[2]李德智,朱诗尧.大数据时代下的城市精细化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18(12):30-32.

城市设施管理范文3

城市建设资金的科学管理,对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非常有利的,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如何完善在城市建设中资金的管理制度,用以改进城市建设的弊端。

关键词:

城市建设;财务管理;完善制度

城市建设中资金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一直以来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城市建设是整个城市的命脉,它不仅代表着整个城市的市民文化以及社会功德素质,更是象征着整个城市在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中的品味,是整个城市精神风貌的代表。在城市发展中,强化城市建设和管理,加强建设中资金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的完善,将是我们不断探索的话题。

一、城市建设资金中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1.城市建设管理资金量持续增涨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区域经济发展势不可挡,城市设施变得更加多样化,建设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因此建设资金量的投入也在持续增涨,为美化城市做出了很多的贡献。然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城市设施变得更加多样化的同时设施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单单在建设基础设施方面所要求的春夏秋冬有景可观这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来种植草木、施肥浇水,在维护绿化设施上,也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建设和管理。

2.城市建设资金核算方法存在差异

我国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大部分为事业单位,其财务部都是以事业单位相关财务制度来执行。在城市建设资金支出逐渐加大的情况下,强化资金核算在财务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都尚未完善,资金核算方法及要求均不统一,尤其是资金管理及支出核算这两项,在操作上缺少统一性。例如,在城市绿化建设资金核算中,单位的绿化植物一般都是移栽种植或者购买,甚至在最初绿化的设计方面,使用的大部分资金在报销时,通常会归类于当期的普通发生费用,但是城市的文化广场往往需要大量植物来造型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花费的资金都是当做一般费用进行一次性摊销,根本不会形成资产。

3.城市建设资金财务支出普遍实施实报实销

如今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对于城市建设资金和财务支出等方面没有统一规定。例如进行园林绿化时,相关部门虽然制定了规则,预防跑冒滴漏等相关问题的发生,却对用水用电都没有确切标准,对于草坪的浇水周期和浇水量等相关事宜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城市建设资金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城市建设资金一般都是凭借经验来进行财务管理,通常为实报实销,缺乏成本核算及控制。

4.不制定资金使用计划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计划的进行各种项目,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决定城市建设项目能否正常运作的重要原因,往往是相关企业是否在资金的使用上有合理完整的计划安排。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发展趋势直线上升,城市的施工项目日益增加,且地区分布广泛,造成资金的使用太过零散,很多项目工程比较大,工期比较紧,企业不根据项目资金进行合理的预算和制定资金使用计划,资金使用随意性成为其突出的特点。

二、城市建设资金财务管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1.城市建设资金管理过于注重建设而缺乏管理

在城市建设资金管理中,相关部门意识到,加大城市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且越来越多投资者会因为城市良好的软环境而进行投资。因此,相关部门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用来建设基础设施,但对于设施的后续维护和管理却没有逐步跟进,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无钱更换公用设施导致草坪枯死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所以不能盲目建设,缺乏管理。要根据资金来做出判断,因地制宜,城市建设和设施维护管理必须同时进行,有计划的考虑到在城市建设中后续的设施管理以及维护的问题,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2.一次性核销在城市建设资金管理中的弊端

在事业单位中,财务资金管理制度不规范,造成了许多有差异的资金核算方式。在大多数城市建设项目中,资金费用都采用一次性核销方式,根本没有建立与之相关的制度,例如资金领用、材料、资产的管理等,仓库的盘点在年终决算前都未进行,以至众多资产流失的问题愈发严重。

3.城市建设资金财务管理并未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这样城市建设资金支出才会有统一的定额参考。目前,在城市建设资金支出中并没有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尤其在年初进行建设资金预算时,通常只会依据政府去年实际资金支出量进行相应的把控,无科学依据。而且城市建设的资金支出由于没有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财务管理的绩效考核与其并未有太多联系,由此城市建设资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无法调动。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城设建设资金管理制度

1.账户管理必须保持一致

必须遵循一个工程的项目资金只开一个账户的管理制度,资金的支付全部得经过这个账户。以往项目建设的资金弊端,例如管理分散以及随意性大的方面即可避免。统一由一个账户管理,资金集中使用,对于管理部门来说,可以有效的把控项目建设中资金的使用状况。

2.注重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任何行业都需要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对于企业财会来说,增强队伍建设,吸取专业培训中的精华,让财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培训是重中之重,技能培训可以使财会人员不断的更新理念,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增加工作效益。提高财会人员管理意识,增强资金管理技能,这样才能在建设资金管理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其次,适当增加财务管理的人手,提高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若人手不足,任务又多,将会使得财务人员整天忙于繁杂的工作,无法专注于建设项目资金管理。

3.设施交付的使用期与资金支出时间尽可能延长

目前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往往会出现目光短浅、不能顾全大局的行为,如:在设施交付时并未注意到草坪成活率,在资金支出后,一旦出现草坪枯死问题,就会引发建设项目的后期维护费用及建设的返工费用等问题。因此,设施交付的使用期与资金支出时间要尽可能的延长,等相关部门仔细验收无问题,正式投入使用后,方可交付有关部门。

4.执行统一有效的资金拨付标准

相关部门应因地制宜,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资金拨付标准。例如,城市建设的绿地浇水量,相关部门应将实际浇水量及时上报,严格执行建管并举的制度,从而使资金得以合理利用,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开源节流,从大局上减少建设资金的支出。

5.项目建设前做好充分的预算和计划

每个城市建设的项目在施工前,都应未雨绸缪,详细的制定出施工计划,计划应分为月、季、年度计划,在施工计划的基础上,结合生产经营及成本控制这两项,进行科学的资金预算。

作者:崔玉 单位:东营市东营区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

参考文献

1.罗永红.公路施工企业完工项目资金管理探讨.交通财会,2012(01).

2.骆晓铸.浅议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与监督.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1(1).

城市设施管理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工程管理;交通;安全实施

交通安全设施已然是组成道路管理方面的关键,安全设施在道路交通中起到警示等一些作用。所以,安全设施的好与坏就会对交通安全造成影响,因此,相关的交管部门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将安全设施管理水平进行提高。伴随着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互联网的覆盖范围也是十分的广泛,“互联网+”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重视。如果将“互联网+”引入到交通安全设施的管理工作过程中,交管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安全设施展开合理的计划、统筹和登记。如何使用互联网技术中的移动互联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是交通管理部门首要考虑的问题重点。

一、现阶段交通安全设施的状态

(一)复杂性

道路安全的关键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所以,交管部门在对安全设施安装的时候,需要对所安装地段的复杂程度进行一番调查工作。比如,该地段的所安装安全设施的数量,不同安全设施的安装地段、距离等。由于安全设施在网络中所存有的量比价复杂,因此,目前的安全设施的设置还有具备一定的复杂性的。

(二)变化性

有些交通的安全设施并不是固定设置的,环境的变换会使安全设施造成一些变化,安全设施所存有的变化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当交管部门对老旧路段进行路段优化时,就会使这段路上的安全设施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在交管部门对道路进行部分路段改造的时候,就会改变原先周围的坏境,从而导致该路段的安全设施发生变化。所以,目前交通安全的设施还有具备一定的变化性的。

(三)应急性

由于行人的生命安全与道路交通息息相关,而交通设施作为交管部门对道路管理的辅助工具,一旦出现损坏,就会造成交通混乱,危害行人的生命安全,导致发生交通事故。同时进行道路维修、扩宽等影响,相关部门要对安全设施进行及时的维修与换新,不然损坏的设施就会影响正常的交通。由此,安全设施的换新与维修都具备着应急的特性。

(四)易损性

在交通俺去设施裸露的道路当中,安全设施可定会遭受一些损坏,例如,自然因素的风化、人为因素的损坏等,皆是交通安全设施在正常使用的范围内寿命减少的因素,从而对道路行驶的安全造成影响。因此交管部门应当重视交通安全设施容易损坏的这一特性。

二、“互联网+”使用于安全设施管理过程中

(一)安全设施使用“互联网+”的特点

安全设施的管理步骤基本分为三个体系,第一个体系,设施的数据管理。这一体系主要的功能就是对该地区交通的设施数据进行收集,并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类,然后听过具体情况对数据进行更新;第二个体系,设施的维修。交管部门可以在安全设施附近设警告标语或者是举报电话,然后给予举报群众一些奖励,对已发现损坏的安全设施要及时对其维修;第三个体系,优化设施。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是根据新改的道路、扩宽的道路、设施的改建等进行的,进而使交通管理制度项目进行优化。而交通安全设施的管理流程将这三部分贯穿于整个工程当中,其中包含了施工、监工等各种过程,而这些过程基本都会涉及到复杂的数据管理。因此,交管部门需要将“互联网+”引进安全设施的施工管理过程中,由此对管理的质量进行优化,对管理效率进行有效地提高。

(二)“互联网+”在安全设施中的应用

在交通安全设施中应用“互联网+”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建设思路进行思路分析;第一,对地理信息进行数据库的组建。交管部门可以对当地地区已经拥有的地图等数据,创建个地理信息的管理数据库,通过安全设施种类的划分采用二维码的形式对其进行编号,进而使设施可以实现统一的管理。其次,交管部门能够通过这个信息数据库与不同部门的数据展开共享,从而使共同为城市进行服务的管理目标得到实现。此外,交管部门可以根据数据库中的数据,对城市车辆的管理、事故的处理等信息资料进行整合,将整合后的信息的数据平台上或是交管部门的官网中,为群众查询提供便利,为群众的出行提供有效的参考。第二,为交通安全设施组建移动巡查。交管部门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对交管巡查人员、群众的举报信息等各种交通信息进行整合。举个例子:这个移动设备可以支持工作人员巡查过程中将信息拍照进行上传,也可以支持群众通过微博、等社交方式进行图片上传,确保平台能够及时的将收集来的信息、图片进行整合与处理。第三,对网上的管理系统进行研发。为了实现交通安全设施的管理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审批与传递,交管部门应当对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运用,达到管理的图片与文字数据化的目的,使交管部门可以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的进行管理工作。根据网络平台的管理系统,可以使安全设施的管理、维护等工作得到规划,然后根据平台的系统分季度的进行统计,进而对相关的维修工作得进程进行结算。

三、结语

随着社会逐渐的信息化发展,现有很多行业的管理工作都已经运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管理,作为道路行车安全、行人生命安全保障的安全设施,对管理工作引入“互联网+”管理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交通安全设施的管理对“互联网+”地理信息的应用,可以发现交管部门的信息系统更加的集中化,也可以通过网络工作对交通安全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进行实时的参与和监督,进而促进交通安全设施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城市设施管理范文5

1.职责不够明确,体系尚未完善

首先,市排灌管理所作为负责灌排泵站等主要小农水设施管理的第一层面,虽在水管体制改革中定性为专业性纯公益单位,但其职责未能得到全部明确和有效落实,除了人员和事业经费未完全纳入市财政外,所属企业脱钩不彻底、小农水管理经费几乎为零等情况,极大地弱化了其服务功能,影响了工作的专注力和执行力。其次,乡镇水利农机服务站作为小农水管理的第二个层面,尽管具备了专业性纯公益的特点,但并非全额拨款单位,此外,大量非在岗事业人员的安置处理、全市仅有34名机务及工程员且青黄不接的情况,事实上严重限制着对小农水的行业技术管理。第三,行政村作为小农水管理的主要层面,由于政府各部门其他众多任务的挤压,加上本身编制等情况的限制,工作无法有效深入开展,队伍萎缩明显,目前所剩机务、水管员年龄大多在57~67岁,并且工程设施管护也不够力,遇到无法关闸、开不动泵、田间受淹,只能采取临时应急措施,得过且过。

2.关注程度弱化,忧患意识下降

2013年江阴市农业产值仅占总值的0.77%,主粮的低消耗与乡村总体富裕所凸现的粮食在居家生活中的无足轻重,无疑极大地弱化人们对农业生产的关心。曾经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共同治水”更像是老年人的怀旧,即便是部分职能机关、政府官员思想上也降低了对小农水管理的忧患意识,口号多、行动少,应付多、实事少。同时,基层行政村在公共管理作为方面的意识明显不足,对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满足于“有人管、能够用”,只要“上级不深究,百姓不穷吵”就行。此外,作为小农水的主要直接受益者,一些农户自己也不关心。

3.公助支持不足,经费难以保障

小农水事实上多年来一直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基建、改造项目资金各级政府基本有保障,但后续管护经费的落实始终是个问题。目前市(县)级财政基本没有,地方镇(街)只保证大圩的主要穿堤建筑及镇(街)区重点排涝泵站,行政村成为分担大户。尽管行政村依托并不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尽力给予了小农水管护资金补助,并在镇(街)政府的支持下,已使灌溉站、排涝站、圩堤的总体补助比例分别达到了72.5%、82.8%、91.2%的水平,但广大农户还是期待全部免费使用。在一些仍然实施全额或部分征收管护费的行政村,个别村民借口灌溉不及时、灌溉水不足而少交、确拒交田块水费的情况仍有发生。

4.经济建设加速,配套亟待更新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的集中建设以及高效农业建设的推进,一方面破坏了原有的灌排体系,加剧了部分灌区农田破碎化的现象,另一方面又凸现了部分农业区排涝标准偏低、灌排设施不适应发展的情况。根据《江阴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2006—2020年)》,至2020年全市耕地面积为36.8万亩(2.45万hm2)。因此,万顷高标准农田建设必然全面兴起,同时伴随着对原灌区布局的调整及对建筑物配套要求的提高,大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需要重新布局,一些建设年代久远的或低标准的小农水设施需要更新升级。在全市现有的1242座灌溉泵站中(含灌排结合站),完好、基本完好的有779座,结合灌区整治与调整,需要更新改造的有463座。另外还需拆建、改造、新建配套建筑物6071座。

5.日常管护松懈,运行水平低下

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农村“两工”政策取消后,一些地方放松了对小农水的日常管理。有809座泵站无人看守或未装报警装置,236座为外来民工或村中孤寡老人借宿,泵站设备遭窃仍有发生。圩区穿堤涵闸长开、长关现象较为普遍,堤身杂草丛生,违章基本无人制止。渠沟缺乏有效维护,田间“里三沟”“外三沟”清理粗糙,运行调度不合理,渠道漏水、满溢仍有发生,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0.6。个别灌区因污水影响,灌溉得不到保证的问题曾经发生。一些在城镇化建设中受损的灌排设施未能及时修复,存在有灌无排、沟通不畅情况。部分泵机设施维护不足,垃圾、水草清理不及时,造成运行效率低下。此外,覆盖全市的水利工程计算机管理网络尚未建立,小农水管理信息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少量纳入系统的灌排泵站在经过多年运行后,许多系统硬件也已进入老化或更新期,故障率高,网络系统传输速度慢,计量误差大。

二、改进小农水管理的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管理意识

各级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小农水的公益性,宣传小农水在农业生产、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宣传管好小农水对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服务民生的重要意义。要从建设美丽中国、加快苏南示范区现代化、促进水生态文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广大基层干群管好小农水的思想认识。农村水利同时,要加快出台《江阴市(县)小农水管理办法》,把小农水长效管理摆上议事日程。

2.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管理体系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完善体系建设。要认真考虑市排灌管理所原有泵站管理的公益特点,明确其小农水管理职能,并将人员和事业经费全额纳入市财政预算,以减少后顾之忧,全力开展专业管理与技术指导、服务;要让水利管理服务站实行事业单位全额拨款,真正做到站企完全脱钩,进一步明确对农田水利工程等进行公共管理的职能,定岗定员,切实监管;要继续强化行政村及用水合作组织在小农水工程日常管理的重要支撑作用,落实责任,保证规范化管理全覆盖。建立起以市排灌管理所为归口管理服务中心、镇(街)水利管理服务站为组织管理重点、“行政村+协会”为主要支撑的基层三级水利服务体系,实行工作目标管理,纳入政府及相关部门年度目标管理体系。

3.理顺投入机制,强化资金保障

县、镇二级财政在积极争取中央、省、市专项补助资金,继续加大对小农水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应建立管护经费分级补助奖励机制,重点确定资金规模并将其列入同级年度财政预算,要确保政府投入逐年增长,力争在“十二五”末使市(县)、镇(街)、村三级管护经费分摊比分别达到60%、20%、20%,全力减轻村级经济负担。各级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吸引社会公益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小农水管护资金的总体额度;要继续鼓励壮大集体经济,充分发挥村级实体组织对小农水管护经费的直接支持。对一些经济较薄弱村,要在继续推行减征用水户相关费用的同时,确保应征数足额到位,部分弥补管护专项资金的缺口。此外还应建立小农水管护经费专户,实施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并接受财政、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4.优化配套改造,增强工程效能

各级部门应充分利用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平台,开展区域连片集中改造,着重实施灌区渠系的优化配套,加速高效农业建设,加快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切实增强工程综合效能。即在圩堤基本达标的前提下,高标准加固、升级穿堤涵闸建筑设施,提高圩区排涝、灌溉效率;积极推进改造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全面推广干支渠道混凝土低压管道输水及末级农渠的混凝土衬砌防渗,有效提高水利用率;大力推行果蔬区、高效农业区低造价喷滴灌节水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灌区节约水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发展农田水分安全利用与循环系统,阻断污染转移,维持农田良好自然生态。同时,要以华西项目示范区精准农作管理系统建设为契机,依托正在建设的全市水务信息平台,建立起全覆盖的小农水信息统筹管理系统,并以重点实施对排涝站的远程集中监控为举措,全面推进灌区小农水设施自动化运行建设。

5.强化队伍建设,提升管理素质

市(县)、镇管理服务单位首先应大力引进、培养、选拔各类水利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逐步优化水利队伍人才结构。要持续改进水利系统对全体职工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大在岗职工的职业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员工自身技能水平。主动服务基层,行业管理部门要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定期免费举办小农水管理专项培训,把最新管理技术、信息送到民间管水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种植大户手中,着力提高基层一线小农水管理能力。

6.坚持市场导向,推进管养分离

小农水管护应以坚持市场化改革为导向,加速推进管养分离,既可满足管理机构精干、高效的组织要求,又可充分发挥专业服务队伍的技术优势与社会化维护低价格成本优势,同时强化了群众参与的基本原则。对中型以上圩区或主要农业生产区的较大泵站、圩口闸、套闸,宜以镇(街)为单位,通过招标方式择优确定运行、维护业务给专业服务机构;对一般小型站、闸、涵工程设施,要继续推进和完善承包、租赁改革,可以项目区、一个镇、一个或几个村为单位,将工程运行、维护进行打包竞拍,择优外包;对支、斗、农渠工程及主要配套建筑物,应根据项目区域范围,由当地行政村指定具有一定专业技术且敬业爱岗的专职人员维护;对量多面广的田间工程设施,则应明确由用水合作组织、土地承包经营者或农户自行日常打理。

7.明确目标责任,实施长效考核

城市设施管理范文6

该阶段属于业主方工程项目管理启动阶段,对工程项目的后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关键环节。该阶段从项目建设投资机会开始,就需要做好管理,其具体方法为:首先,对于新建设的项目,需要由仓储、炼化、油站等部门牵头,同时与工程建设的单位筹备组协商,以便共同的进行前期决策相关工作的管理。其次,对于该扩建的项目,则需要由工程项目建设的单位发起项目的前期决策工作的管理方式。最后,对于将要并购的项目,则应该采用由事业部门牵头,职能部门对相关工作进行配合的管理方式。另外,该阶段的重点管理工作是对目标市场调研的管理,与政府和项目投资者等会对项目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或者企业的协调沟通,以及对环境因素和风险因素的分析。

2规划设计过程管理实践

该阶段是在整个石油工程项目的投资已经确定并完成了基本定义之后,对项目的目标、组织和实施的方案进行工程总体的规划和安排,这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实施与收尾过程的执行标准和工作的引导,所以,该阶段的管理时间应该是在可研报告已经得到了工程主管部门的审批到施工图设计完成之间。同时,在该阶段,无论是新建的项目还是应该扩建的项目,除去石油企业定义与建设的相关工程项目工作需要由其事业部来负责外,该阶段项目管理的计划书、初步设计稿等相关专业的管理工作则需要由工程项目的管理部门负责,由法律和安全等相关职能部来为项目管理提供专业的职能管理。

3建设实施过程管理实践

该阶段是在工程项目的定义、规划和设计完成后,对项目的物质进行采购以及工程施工的重要建设过程,是将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和图纸转变为实际的现实产品的关键过程,所以,该阶段应该要以设计过程取得的成果作为该阶段的控制执行的管理标准,并利用各项工具和方案进行管理实践。同时,石油中心的工程项目管理部门、法律部门和健康环保部门都需要其部门负责的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进行专业、施工安全以及合同管理,从而提高石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管理质量,做好管理实践。

4收尾过程管理实践

该阶段过程是指在工程项目交工全部验收完成到项目竣工验收并且正式的投入运营生产之间的时间,主要包括对合同收尾、竣工结算、工程项目结算、试运行管理、工程试车以及竣工验收等工作进行管理实践。在此阶段,需要由工程项目的管理部门对整个工程建设进行进度、投资与质量等方面的管理和综合性的评估,并做好工程竣工后资金的结算的工程项目的验收工作,以便做好工作总结。另外,作为工程项目的重点管理工作,其管理实践水平的高低,会对整个工程项目产生重要的影响。

5运营保修过程管理实践

从工程项目的寿命周期性理论出发,该阶段是的管理是从工程项目正式运营开始进行,直到整个工程项目终止才会结束。虽然在传统的项目工作管理阶段中,该阶段是不存在的,但是,该阶段却与整个项目工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此阶段,其管理工作主要由事业部门和工程项目的运行组织机构负责,其中,管理部门负责配合项目股份公司开展项目的后期评价以及涉及到较大额度的维修方案的审核工作;法律部门和安全健康环保部门则是负责环境影响和法律法规方面的评估。

6结语

城市设施管理范文7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对城市设计和规划理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国内的大多数城市建设中,城市内涝的现象比较常见,在影响居民出行的同时,雨水径流污染也比较严重。因此,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可以有效改善目前的现状,打造健康的城市生态环境。

1城市道路设计和海绵城市理念相结合的理论分析

城市道路是城市发展和规划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城市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物覆盖率不断增加,这给城市道路雨水渗透带来了阻碍,雨水无法及时有效排出,就会堆积在路面,导致难以清理。在我国的许多城市,一旦到了梅雨季节,雨水量非常多,如果雨水资源不能得到利用,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内涝问题[1]。针对这样的情况,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给城市道路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将城市道路设计和海绵城市理念相结合,可以不断完善排水系统,使排水系统具备蓄水和净水等功能,还便于雨水的回收和再次利用,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的。通过海绵城市理念,使原有的城市设计方案得到更新,绿化水源补给得到了保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修复和完善生态系统环境的作用,提高城市应变雨水骤增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将城市道路设计和海绵城市理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两者的高度融合对社会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推动意义,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契合,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2道路景观设计的优化方案

2.1科学选择城市路面材料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多数城市的路面使用的都是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路面僵化的问题,导致雨水无法及时排除,雨水会流向低洼区域,如果在雨水比较充沛的季节,排水系统无法发挥其作用,路面就会大量积水,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出行。针对这种情况,科学选择城市路面材料变得至关重要。在路面材料选择时,要选择透水性能比较强的材料,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有:沥青混凝土、透水砖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铺设砂石的方法,增强路基的透水性,利用砂石空隙大的特点,起到分散道路压力和加强积水渗透的作用。雨水在经过进一步过滤后,可以有效补给城市地下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热岛效应。通过上述设计可以将海绵城市理念科学应用到城市道路建设和规划中,在提高道路施工质量的同时,城市生态系统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2.2城市人行道方面的设计

城市人行道和车行道相比,压力负载要小很多,因此,在人行道设计中,可以使用缝隙透水的方式或者是直接铺设透水砖,来提高人行道的雨水下渗能力。在实际的建设中,需要将透水混凝土充当基层,将砂石作为垫层进行施工,如果人行道需要紧邻不透水的路面,就需要在人行道和不透水路段之间增加隔离层,减少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人行道排水沟的设计至关重要,在设置时为了有效防止暴雨天气造成的排水不畅问题,需要结合路基深度科学规划排水渠的深度。除此之外,在人行道设计时还应该选择渗透系数大的土壤充当基层材料,为雨水渗流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

2.3城市绿化带设计

在大多数的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中,一般都会使用“中间高”和“两边低”的结构来完成路面设计,这样的结构可以让雨水更加顺畅地流入道路边的排水孔内,保证路面排水效果。但是在实际的建设中,道路绿化带却要比传统路面高,并没有发挥排水的作用。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绿化带设计中,可以通过在道路中央铺设凹型绿化带,并且在绿化带的底部位置铺设碎石,以此来加快雨水的渗透速度[2]。在雨水渗透和收集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智能开关,依据雨水量来进行调控,一旦雨水量过大超过标准值,就可以通过调控智能开关来完成排水作业。与此同时,排水管道的设计方面需要在规范标准内尽可能扩大管道直径,保证排水畅通,定期的管道疏通工作也至关重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绿化带灌溉作业,对水资源的保护起到了推动作用。

2.4道路边坡防护

在道路边坡防护中加入海绵城市理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目前的路基防护中,坡面和冲刷防护是最主要的两种形式。土质型边坡大多数是通过植物和灰浆等来进行路面防护。而石质型的边坡在防护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如果防护方案不合理不但会破坏原始生态环境,防护效果也不明显。所以针对石质型边坡,在防护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岩层的性质和大致走向,制定科学的边坡比,采用方格网植草等方式完成边坡防护。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有效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尽可能不要使用抹面或者是喷浆的方法进行防护,除了特殊地质以外。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中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更能满足人们对城市道理的实际需求,对今后的城市建设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基于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的问题,不仅可以打造良好的居住条件,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晶.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精品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要点探析[J].现代园艺,2020,43(10):107-108.

城市设施管理范文8

【关键词】城市文化建设;理念;城市博物馆;研究

前言

一直以来,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承载着宣传城市形象、彰显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发展前景的功能。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具有代表性、包容性、吸引性的同时,反映着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特点,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经济水平息息相关。

一、博物馆的城市文化建设意义

博物馆对于一座现代化城市的科技文化及教育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也是这座城市进行社会文化教育的理想场所。博物馆除了体现城市的历史价值之外,更应对城市居民起到文化熏陶的作用。博物馆中收藏的文物应当涵盖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市信仰、科研成果、杰出人物等,成为一个合格的、全面的城市符号。[1]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与城市博物馆息息相关,没有博物馆作为城市历史与城市文化的承载,城市就失去了其文化灵魂。太原博物馆除体现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的基本陈列之外,还设有专题展览,可以策划不同主题的有时代风貌的展览。目前,展出的“抟土成金——馆藏明清瓷器展”不仅展示出中国瓷器生产的辉煌,也有力地推动了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盛世华容——邵仲节牡丹主题画展”以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为时代背景,通过牡丹的富贵华容来展现新时代盛世中国的蓬勃风貌;“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深刻贯彻落实“文物保护一定要靠科技”、让文物“活”起来的文化宗旨,开启了“中华文化走出去”成功实践,将举世闻名的天龙山石窟通过现代数字科技实现了身首合一、魂归故里,向世人再现了辉煌绚烂的天龙山石窟艺术,在提升观众文化参与感的同时,增强了居民城市文化自信心。这些展览既讲好了太原文化故事,又向外界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了太原、山西乃至中华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了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作用。博物馆在城市文明的不断发展中孕育而生,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及综合实力的良好体现,对于人们文化素质及文化凝聚力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只有城市文化资源充沛、文化氛围浓郁、文化水平高度发展,才会形成兼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博物馆。

二、博物馆的城市文化建设功能

太原博物馆于2018年10月1日在万众瞩目下正式开馆,故宫文物强势助阵,在近15000平方米的4层展厅中展出千余件故宫珍稀文物。展览主题为“紫禁风华—2018太原•故宫文物展”,包括“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日丽紫禁——明清官式建筑展”“凝华焕彩——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御瓷撷英——明代御窑瓷器展”“笔走龙蛇—傅山及明末清初名家行草书特展”“紫禁藏影——故宫博物院藏老照片展”“数字故宫•万象紫禁”数字展。青少年教育中心还举办“屋檐下的缤纷彩画”“丹青水墨行——书法之美”“画蝶成寿”“火中涅槃景泰蓝”“笔走丹青瓷上摹古”等五项教育活动,展期历时半年。此展览通过实物展品、影像资料、专题片等陈展方式,充分发挥了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传承功能,将遥遥宫廷拉到了群众身边,为观众讲解还原明清两代的建筑风貌、传统技艺、宫廷生活及文物珍藏,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古代宫廷的面貌,身临其境感受到宫廷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通过这些展览,充分发挥了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宣传教育功能,在对展品进行宣传的同时,大幅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文物的艺术鉴赏能力及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综合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对于推动太原市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紫禁风华——2018太原•故宫文物展》是一次挑战,也是业内的一次创新,为太原市城市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此次合作开展既让文物“动了起来”,让远在北京宫廷里的文物展品来到了山西,给没有机会去故宫参观的人们一次了解宫廷文化的机会,让传统文化流传开来,同时也让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有了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太原博物馆吸引了众多太原市民前来参观,对周围省市也起到了一定的辐射作用,在带动山西旅游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太原市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营造了“文化古城”的文化名片。它不仅对太原市居民起到了文化熏陶作用,也让太原博物馆成为太原市城市文化建设中实至名归的文化代表符号,充分体现了博物馆的城市文化建设功能。

三、太原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太原博物馆开馆时间尚短,与山西博物院及其他省会博物馆相比仍存在着展品少、重器不足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仍是制约太原博物馆发展的难题。

(一)吸取成功经验,主动举办联展

在“紫禁风华——2018太原•故宫文物展”及“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中,太原博物馆与相关文物部门强强联合、相互促进,积累成功合作经验,太原博物馆更应当积极把握,凭借成功的联展成果争取与更多博物馆举办联展及临展的合作机会。[3]除了按照地理区域寻找联展合作对象外,太原博物馆还可以按照文物类型(如瓷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年代(如史前、春秋、秦汉、明清等)、文物特征(如宫廷、建筑、民间艺术等)撮合有类似文物展品的博物馆进行巡回展出。[4]对于文物数目较多、文物体积较小的展览可采取临展方式,减轻博物馆的经济压力,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文物保护之中。对于参展展品应严格执行调用馆藏文物的相关规定,调用申请需上报至主管文物行政部门进行审批,调拨、交换、借用的文物必须严格保管,不得丢失、损毁、转借、出售给他人。通过联合展览及临展的方式既可以弥补太原博物馆展品少的缺陷,同时也能为联合展览的场馆提供良好的宣传,将文物展品全面、系统地展示给世人,在给同样存在展品不充足的各地区中小型博物馆以宣传、展览及学习机会的同时,也能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及城市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二)与考古部门合作,积极参与文物保护

博物馆应主动与当地考古部门进行合作,积极投入到地方文物保护中。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技术、经济及人脉上的优势,在考古队员发现新的历史文化古迹时及时赶往现场,为考古部门提供资金及人力帮助,配合考古人员保护发掘现场,共同积极抢修破损、氧化、污旧的文物,收集出土文物的相关资料,磨炼修缮及日常维护文物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研究、收藏、保护等功能。对考古发掘出的文物登记造册,努力争取文物在太原博物馆的收藏权,并对文物进行妥善保管,建立文物藏品档案,从源头解决文物不足及缺少重器的问题。其次,积极争取从国有馆藏中调取文物,严格执行借取、调用馆藏文物的相关规定,调用申请需上报至主管文物行政部门进行审批,调拨、交换、借用的文物必须严格保管,不得丢失、损毁、转借、出售给他人。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宣传。

(三)争取资金扶持,提高文物保护、鉴定、修复水平

太原博物馆还应积极争取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普及文物保护及城市博物馆建设对于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对馆内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积极参加、承办文物保护会议,让不同博物馆的鉴别、修缮、保护人员在文物宣传与保护等方面有机会进行学习与交流,为文物修复与文物保护的顶尖人才提供聚集在一起交流技术经验的机会。通过共同的努力让破损的文物可以重见天日,重放光彩,以最美的样子展示在观众面前。同时,可以号召社会各界向博物馆捐赠文物,对捐赠的文物妥善收藏、保管和展示,让已经出土的文物能够长久维持本色,减缓甚至避免展出对文物造成的损耗与伤害。另外,也可以与银行、冶炼厂及回收单位进行合作,拣选掺杂在金属器皿和废旧物品中的文物,对拣选出的文物给予合理补偿,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为城市博物馆的扩充及太原市城市文化建设献一份力量。

四、总结

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名片,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工程师,具有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宣传城市形象、彰显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发展前景的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城市博物馆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太原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期能够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博物馆事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雨瑶.文化自信语境下的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发展探究[J].汉字文化,2019(22):41-42.

[2]张曼.浅析景观文化在博物馆外环境中的应用[J].汉字文化,2019(22):173-174.

[3]李明斌,魏敏.传承•互鉴•共享——城市博物馆的展览之策[J].博物院,2019(5):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