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范例

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范文1

关键词:美育现状;美术教育;审美;创造;传承

2018年8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希望。艺术最高学府尚且面临如此困境,职业学校的美育现状又是如何呢?经过九年义务教育,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正是树立人生观世界观的年纪,在这里,他们能完成自己的美育任务,顺利成人吗?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首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导致学生在前往高考的独木桥上前仆后继,文化课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能接受到的美术教育、美育教育少之又少!其次,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能技术人才,职业学校的培养重心放在了技术技能学习上。学生很少有机会能接受到良好的美育教育。最后,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快餐文化借互联网大行其道,别说学生容易迷失自我,就连老师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木心说:没有审美能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职业学校的美育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一、职业学校美育教育的目标

美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育学生准确地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精神的参与满足和心灵再造,找回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幸福感。美术教育是能够培养提升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端正树立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的教育,是美化学生的生活、净化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更加爱美、爱生活的教育。当前职业院校的美育教育可以通过美术教育,贯穿在所有学科中进行,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专业技能,更迫切的是要让学生提升审美意识。

二、职业学校美育教育的措施

(一)学会欣赏美

什么是美?美是静止的也是活动的。美术欣赏课可以在教室里面通过多媒体设备观看从史前到今天的人类艺术史来了解学习;也可以走出课堂,到美术馆、展览馆去现场体会;或者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板报评比、文明宿舍评比、艺术节活动来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表现美。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上各种创意比赛,锻炼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让教学与时俱进。美是具象也是抽象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展现了12世纪北宋清明时节汴河上下十里的世俗生活,你可以看见九百年前的人、建筑、车马、风景,体会实实在在的人、物的美。20世纪,荷兰画家蒙德里安接触了柏拉图主义和多神论思想,又受到立体派作品的影响,创立了自己风格的“格子画”,虽然你只看见一些简单的几何形和平涂的色块,看不见任何具体的物象,但画面给人一种安宁的抽象的美感,对建筑、工艺和设计产生巨大影响。美是具有包容性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我们都看得见的,但是杜尚的泉可不是人人都欣赏得来的。只有深入了解艺术家生活的时代,探究艺术家的思想,才能全面的理解和欣赏一件现代艺术作品。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他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一个时代,生活相对安逸富足,画家能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研究绘画和科学。此时的蒙娜丽莎安详,宁静。我们再来看看杜尚生活的时代,一次世界大战的屠杀场面,让杜尚厌倦所谓的文明社会,反对粉饰的上流社会,他选择直面血淋淋的现实世界,是一位反艺术的艺术家,从此改写了西方艺术史,催生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二)学会创造美

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1.理论结合实践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是实践课程,以学习技法技能为主,但是如果就此不讲究理论教学,是无助于技能技法的增长以及后期的发展的。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是零基础,甚至是对美术完全没有兴趣的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画,去表现。2.美术教学评价多元化美术活动是一个创造性活动。面对同样的写生台,一百个学生应该有一百张画,这才是写生的意义。面对不同的画,老师应当给予不同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眼睛里的美都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自信心是美术课中的美育目的。否则学生会失去表达美的意愿,不利于健康人生观的树立。3.多学科贯通融汇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要结合语文课、历史课,把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融合进去。有一个典故:北宋年间,有一考试画家的命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有的画家在“踏花”二字上做文章,画了很多颜色形状各异的花卉;有的画家在“马”字上做文章,画了健硕高大的名贵马匹,只有一位画家抓住了诗句末尾的“香”字做文章,在马蹄周围画了几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让看画的考官会心一笑,从而获得了第一名。这样的画既表达了诗文的画面效果,又引人思考:为什么蝴蝶不围着花飞而要围着马蹄飞?进而得出马蹄因踏了花丛而沾了花的香气,这才惹得蝴蝶纷纷来嗅!这婉转曲折的诗意,正是中国传统审美特别之处。4.借力科学技术的翅膀初音未来的出现,为电子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技能技法也在不断变化进步,美术、设计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宽和细化。职业学校也要积极引进新的人才、新的设备,让学生,包括老师,能以最快的速度和社会接轨。我校的无纸动画实习基地就是良品动画公司和学校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引进了当前先进的无纸动画生产线,为学生的新技能的学习提供了可能。

三、传承美的文化和历史

1948年1月,沈从文先生把理想的美术教育的宗旨作了如下概括:“美术系属于全人类心智与热情之产物,为连接人类苦乐沟通人类情感一种公共遗产。对于此种珍贵遗产之谨慎保持,并发扬光大,进而贡献于人民共同享受,丰饶人民情感,或加深其生命深度,实艺术家之责任。”美术的历史也是人类情感和文化的历史,只有透过外在形式的美,尝试去探究艺术作品的内在美,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地窥视到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虽然美是没有国界的,但各个国家的文化历史背景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对美的理解和表达上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中主要谈了中国的美学,区别于西方油画的逼真写实,中国的山水画,也就是文人画,讲究的是气韵生动,不求形似,但求神韵。在美术创作中,除了向前看,展望未来,如果能适时地停下脚步来,回顾过去,从历史中寻找启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近几年有一些漫画历史的读本,比如说《漫画三国》,《半小时漫画系列》把沉重的历史,用幽默风趣的漫画表现出来,让更多人,特别是儿童愿意去阅读,去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这就是成功的美术作品。总之,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和美育教育是不可分割的,美术教育不能离开美育教育而流于仅仅对表面形式美的追求;美育教育也不能离开美术教育建筑空中楼阁,空谈美育。美育教育任重而道远,不光是职业学校和高等教育学府,更应该着眼于青少年、儿童,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普及美育,提升全社会的审美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毕生的精力和智慧。

参考文献:

[1]王慎十.面向新时代的美育工作[J].艺术工作,2019(4).

美育教育范文2

内在美是人的美的根本,这种美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的修养、学识、智慧和才能表现出来的。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风范,更要有过硬的本领,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具备“一桶水”,甚至是“自来水”。如板书的形式美、书法美;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的个性美和意境美;课堂演示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以及现代化教育设备的运用等。只有拥有这些精湛的专业基本功,才能打动学生,让学生叹服。

二、切实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燃起美育之火

心理学家盖茨曾经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设表现和成功的机会。

1.循序渐进,培养自信

由于初中生仍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因此,他们对画线描、画图案、临摹很擅长,而对物体的立体感却不易建立。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美术的基础知识有序抓起,否则,将会使学生失去自信。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位青年教师上了一节“写意国画”的公开课,他没有对学生讲清范画的神韵之处在哪里,临摹的关键怎样把握,就将课本上的一幅画当成一幅范画来临摹了。整个一节课就是教师临完再由学生临,那美育的教育只字未提,国画的笔墨美全被临没了,其效果是可想而知。而另一位教师在处理透视和处理明暗关系的技能时,就把握得非常到位,他首先对学生讲清透视和明暗的理论知识,再向学生示范如何处理明暗关系的基本技能,当学生初步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后,他才引导学生从雕塑茶杯、苹果等容易造型的物品入手,慢慢地过渡到对人物、动物的雕塑。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美术的技能不难学,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美术浓厚的表现欲和学习兴趣。

2.因材施教,各取所需

在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中,通过训练就像长跑一样,起点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慢慢地拉开距离,这就需要因材施教,以防因吃不饱而失去成功的机会,或因吃不消而得不到成功的满足。对于多数各科成绩一般美术又平淡的学生,目的在于通过美术教育能够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适应社会。因此,应重在加强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训,要多给他们一些鼓励,不要求全责备。还可适时讲些名家如何苦练基本功的故事,如达芬奇画鸡蛋等,以此来激励锻炼他们的毅力。对于他们每次所画的成果,要保存下来,并经常地引导他们去自赏与自省。而对于少数美术特长生,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分类指导,做个时代的伯乐。

三、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接受美育的熏陶

搞好美术欣赏,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进行美育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欣赏能使学生直观得到美的享受,达到以美激趣,以美激情。近年来,美术欣赏课的比例逐渐提高,已形成绘画、工艺、欣赏三大课业并存的模式。因此,我们必须要注意提高欣赏教学的实效性。

1.在绘画中欣赏

诗言志,画传神,美术是一种视觉造型艺术,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一幅好画,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催人奋进,使人的健康心理素质得到生发。同样一幅思想内容不健康的画,也可以导致人的丑劣行径恶性膨胀。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务必要抓住这个基本点,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对学生进行思想美的熏陶。画梅时,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梅花那种不怕严寒不畏强暴的高尚品格的感悟,可穿插朗诵的经典诗句:“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同时也能将学生带到当年的时代背景中,接受爱国主义的精神洗礼。

2.在工艺设计中欣赏

美育教育范文3

一、美育与音乐教育的共通性

将音乐教育归属于美育的范畴,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美育与音乐教育存在着许多共通性,下面列举其中四点简要说明。

(一)情感性

美育的本质特征是情感性。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③美育作用于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情”字。其实,“美学”“美育”概念的提出,主要涉及的就是人的感性认识和情感教育领域。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鲍姆嘉通主张建立一门新的学科去研究人的感性认识问题,于是创立了“美学”。德国启蒙运动的美学家席勒则将美学理论应用于教育,认为要使人从感性的人上升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于是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开辟了一个新的协调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形象化情感教育领域—游戏冲动,亦即美育。从美学史和教育史的角度来看,在西方从柏拉图到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国从孔子、孟子到苏轼、朱熹,虽然没有直接谈到美育的性质问题,但都认为美和艺术可以陶情养性,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我国近代的教育家梁启超、王国维则明确提出“情感教育”和“心育”论的主张。情感性也是音乐所具有的典型特征,音乐表达着一定的情感,突出情感性是音乐教育所强调的。“音乐教育处处离不开情绪唤醒、主观感受与体验,离不开情感层面及其活动。它的一切活动,核心在于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情感教育。”④

(二)形象性

美育的形象性是指美育所使用的工具、手段和方式,不是抽象的理论和道德的说教,而是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在美育中,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借助于具体生动的事物(如自然山水、艺术作品等),诉诸人们的听觉、视觉所引起的一系列的审美心理变化。当然,这个过程也包含着真、善、知识等理性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已融合在美的形象之中并化为美的感性形象体系。所以说,美育不是用概念体系去引导教育对象作抽象的思考和判断,而是用美的感性形象体系的展现来引导人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众所周知,音乐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形象为基础内容的,形象性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流动的音响,它是创造性的、非自然性的,是抽象的、非语义性的,是模糊的、非对立性的,是表情的、非确定性的。因此,音乐要通过音乐语言高低抑扬的旋律变化,轻重缓急的节奏安排,以及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变化,塑造独特的音乐形象。”⑤

(三)愉悦性

所谓美的愉悦性是指美育依靠美的事物(包括艺术)的感染力,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并在愉悦的美的享受中使情感得到净化,心灵得到升华的一种特征,即人们常说的“寓教于乐”。如人们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阅读好的小说,游览大好河山等所产生的愉悦心情。由于音乐的审美活动具有愉悦的心理效应,因此,“寓教于乐”是音乐教育特征之一。在音乐教育中,愉悦性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那些优美的旋律以特有的艺术魄力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这种‘快乐式’的教学赋予音乐教育强大的生命力,如果引导得当,把音乐教育的愉悦性从‘悦耳’升华到更高层次,从而更好地感受、领悟音乐的内涵,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自由。”⑥

(四)普遍性

美育的普遍性指美育所具有的多种多样,丰富生动,可以不择时间、地点、对象和条件而普遍实施的特点。美育的普遍性表明了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特点。由于音乐具有审美的功能,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就是要以审美为核心,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美,无论什么类型的音乐课都是如此。正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言:“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⑦

二、美育与素质教育及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人的素质是一个系统整体。何为素质教育,目前国内教育界对其内涵所指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众多的研究中,更多的学者倾向于从人的素质发展水平即发展层次对“素质”进行界定,将素质的构成分为三类:生理性素质(包括生理特征和生理机能特征等)、心理性素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和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以及社会文化性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等),这样把素质分类与素质发展水平一致起来。这种分法早已为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所认可,并且运用于实际研究中。例如,在心理学领域,苏联心理学家阿•尼•列昂节夫认为人们很容易从“生物水平”“心理水平”“社会水平”来对人进行研究,“这些水平的存在,就提出了使心理水平与生物水平、社会水平联系起来的内部关系”。⑧这三个方面的素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协同构成人的素质的有机整体。由此可见,素质是以人(个体、群体)先天的自然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传统)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和质量水平。它既指人的身心发展潜能,也指社会文化因素在人身心结构中的积淀与内化。美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美育主要是培养人的审美素质,主要包括审美能力素质和审美境界即审美精神素质的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欣赏、创造、评判能力,提高审美境界,走向一种审美的超越和自由、创造的人生。由于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因此,美育中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这种音乐教育在作用于素质教育时往往遵循这样的思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此通向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即培养审美素质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审美素质的培养可以通向其他素质的教育,也就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而达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既然音乐审美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那么音乐教育的性质、目标、内容等必然都要围绕音乐审美这一“核心”进行。在音乐教育性质方面,“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它具有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媒体进行教育的一种审美教育,它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⑨音乐教育的功能同样也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审美功能决定了音乐其他功能的实现。对于音乐教育的价值定位基于同样的逻辑思路。“只有实现了审美价值前提下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同理,只有实现了审美价值前提下的艺术课程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课程。因此,我们在探讨音乐课程的价值时,就没有必要将其作为课程价值中的某一条例列出来,与其他方面价值相提并论。”⑩可见,创造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都是审美价值派生的。既然音乐教育的性质、功能、价值都定位在审美方面,那么,音乐教育的目标理所当然也是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人。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都有一个目标,即育人。但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于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⑪当音乐教育的性质和目标确定后,选择美的音乐作品是音乐教育内容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⑫在这里,能够唤起美感的音乐作品(歌曲和乐曲)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音乐作品的选择要体现在音乐的精品美、思想内涵美、现实生活美等方面。从这个标准出发,音乐教学所选内容应属于富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生活美的中外音乐艺术精品。

三、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及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毋庸置疑,音乐教育对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都将产生特定的作用。在生理素质方面,身体行为在音乐中广泛存在,为了产生声音,人们要学会灵活运用身体中的手指、嘴、肺、横膈膜等,这便是身体行为。在歌唱中,声音就要由喉头与肺来产生,在乐器演奏中,乐器的演奏技术也会涉及身体行为。既然身体行为存在于音乐行为中,那么,音乐及其教育必然会对人的身体素质产生作用。研究表明,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视觉、动觉会影响人的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呼吸、血液循环、肌肉的张弛等。在心理素质方面,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作用于人的心理而实现其价值的,如振奋、松弛、理智、悦人、认识、想象等。在社会文化素质方面,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个体存在的“母体”。通过音乐教育我们可以了解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内容。实际上,“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只能说明可以通过音乐教育达到美育的目的,但不能说明音乐教育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美育来设定,音乐教育并非仅仅具有美育的功能,它还有其他的非审美功能。这些非审美功能涉及人生的诸多方面,如科学的、伦理的、政治的等,它可以对受教育者的心灵发生影响和作用,这些非审美功能的效用也是容易理解的,如给人以理想,给人以教谕,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等。审美素质能力的培养不能涵盖音乐教育的全部,还有其他非审美素质的培养。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音乐教育的性质始终是审美与非审美的融合统一,音乐教育不能只讲审美而排除非审美的内容,音乐教育既能实现学校美育的部分功能,又有不属于美育任务的教化、认识功能,既是美育内容的一部分,又非“美育”一词所能涵盖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一种交叉融合的关系,不能画等号。如果以美育来规范、界定音乐教育,必然会遮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价值的存在。因此,从素质教育角度来审视音乐教育,其内涵不仅包含美育的内容,亦包含美育之外的内容,而这又带来了音乐教育的性质、内容、目标等方面的变化。首先,从性质来看,因为音乐教育是一种人类音乐文化得以保存、传递、延续、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所以社会文化素质培养是音乐教育的重心和导向。音乐中的乐谱、乐器,音乐的观念、音乐表演、音乐审美心理、风俗等都体现了文化的特性,都包含了人的因素。音乐教育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传承功能将作用于人并形成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在这里,社会文化素质包含了审美素质,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形成并成为社会文化素质的一部分。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的性质可以理解为: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通过“音声、概念、行为”来理解音乐所承载的人类社会文化,以此提高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并作用和影响于人的生理性素质和心理性素质,从而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从教育目标来看,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都是以“育人”作为培养目标,但“育人”的内涵十分丰富,在这个方面,二者存在着不同。前者着重审美活动的教育,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境界,提高受教育者审美素质,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后者是以社会文化素质教育(包含审美素质)为导向,通过音乐对人进行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在这里,我们可以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导向去“联通”其他素质。究其原因有三:第一,这是由素质的结构所决定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受到社会的文化影响而发展,因为不论人们从事何种职业,承担何种社会角色,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家公民,有效地感受和理解生活、参与社会生活,都必须具备所处的社会文化所要求的基本道德、智能、情感素质。在素质分类的“要素说”中,实际上也是按照社会文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和规范建立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二,可以超越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中,仅以审美素质作为核心进行素质教育的狭隘性。因为社会文化素质包含审美素质,即审美素质是社会文化素质的一部分,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导向的音乐教育必定包含了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这必将拓展音乐教育的内涵。第三,音乐自身体现着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因为音乐是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一部分。通过音乐,人们可以理解社会、政治、经济、语言、宗教等人类行为及其所反映出的社会结构与体制。因此,“要想了解一个文化和社会的模式怎样通过人类组织起来的音响形式而体现出来,就必须掌握这种音乐在其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相应证据。”⑬所以说,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目标是通过音乐去了解、认知音乐中所蕴含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并将这些富有人文知识、人文意义、人文精神的内涵内化于个体的行为中,从而影响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最后,在音乐教育的内容方面,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与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其内容、范围也不尽相同。前者主要是选择“美”的音乐作品来唤起、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提高人的审美素质,后者是以培养人的素质为目的的多元化音乐内容选择,因为音乐自身就是一个复合体,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认为音乐存在着十种功能:情绪表现、审美欣赏、娱乐、交流、符号象征、身体反应、强化对社会的遵守、树立社会机构和宗教仪式的权威、为文化的延续和稳定服务、促进社会的凝聚。音乐中所蕴含的这些功能是审美所无法涵盖的,审美只是其中的一个功能。美育的内容无法涵盖音乐教育的全部,以美育内容替代音乐教育内容将会遮蔽音乐自身的功能和价值,而使得音乐教育附属于美育,带来音乐教育内容选择的狭隘性,这与当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相悖离。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因此,在音乐教育的内容选择方面,要根据音乐的功能与人的素质的关系进行选择,而非仅仅选择“美”的音乐作品。社会上有丰富多彩的体现人类社会文化的音乐,所以说,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内容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是以人们的生活世界为基础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也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包含了人的各个方面素质的内容。当今的教育学研究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这其实也是素质教育转型下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以生活世界为基础的音乐教育的内容选择是一种关乎人的整体发展的教育,它所选择的内容亦包含了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容,如伦理道德的、社会规范的、文化传统的等等,这无疑将会超越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仅仅关注审美素质方面的内容,从而丰富和拓展音乐教育的内容。

结语

将音乐教育纳入美育的范畴在特定历史时期有着特定的“有效性”,但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及其践行,教育的“核心素养”又被当今教育界所提出和实施。在当今教育发展趋势下,仅仅将音乐教育视为“审美教育”已无法适应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及其音乐教育哲学发展的需要,如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批判,以及当今“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构建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等问题,对仅仅将音乐教育视为美育来说是无法解答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跳出仅仅将音乐教育视为美育组成部分的藩篱,而走向一种真正以素质教育本体与音乐教育本体相融合的教育发展之路,这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应然诉求。

作者:刘小红 单位:江苏盐城师范学院

注释

①②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③转引自顾建华、张占国主编《美学与美育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④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⑤同注④。

⑥同注④,第24页。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⑧〔苏〕阿•尼•列昂节夫著、李沂等译《活动•意识•个性》,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75页。

⑨同注④,第15页。

⑩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⑪同注⑦,第10—11页。

美育教育范文4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现代优秀公民应有的基本品质与能力,美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只是艺术课和语文课的任务,也是数学课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数学教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中职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不爱学数学,学不好数学,针对这样的学情,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教学情景,引领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使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一、引领学生感知数学中的美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美育。但对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中职生,数学中的美往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但由于数学的美主要是通过数学语言来体现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呈现与引导,让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从1到10这十个阿拉伯数字,通行于当今世界,可以说是不同语言国家所共识的最简单的文字,而且它的奇妙之处还在于用十个有限的符号表示出无限多的数。这就好比绘画时,可以利用3种原色画出缤纷多彩的图案;好比作曲时,可以凭借7个音符谱写出各种曲调悠扬的乐章一样,是多么令人惊叹的简约之美!数学对象外在形式上的对称和谐总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比如几何图形、函数图象常常给人们直观的美学印象,因为美观、匀称、和谐。教学中,教师也往往会凭借画在黑板上的漂亮的图形引来学生的一片赞叹,这反映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渴求,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性是审美直觉的重要特点。实践证明,直观感受越深刻,学生学习兴趣就越浓,审美教育的效果也越好。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用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漂亮的板书、实物模型、多媒体教学设备、提前制作好的微课程,甚至一根笔、一张纸,教室里的门窗、墙壁等,来引导学生增强直观形象感受,以形成学生丰富的审美观点。

二、鼓励学生表现数学中的美

引领学生认识到数学中的美之后,还要进一步鼓励学生学好数学,应用数学中的美。数学之中所蕴含的美是多种多样的。在外在形象上,有公式之美、图形之美;从思维方式上,有抽象之美、无限之美;从美学原理上,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等。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了使用简洁的数学符号语言,能够画出美观的函数图象,积极尝试用严谨的数学思维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方面,它们各有各的美,而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又体现了新的美感。点与坐标的对应,曲线与方程之间的关系,函数图象对函数各种性质的直观表现,利用向量对一些数学问题的计算与证明等,在揭示数与形关系的同时,引发了我们对多少数学问题的探究与思考。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美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知识中,而且也表现在生活中。教师应有一颗爱美之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敏锐、准确地发掘、提炼教学内容之美。在教学中结合生活素材,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并不神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大胆探索、应用的兴趣。通过欣赏数学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浓妆艳抹、奇装异服未必美,不如简单、干净、整洁更美、更有气质。布置教室不是越花哨越好,对称、和谐、色调统一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以美启智让学生创造美

美育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育教育;模式探究

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

审美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同学们美术作品的呈现和老师对美术作品的讲解评价来完成的。在学生的日常练习中进行眼、脑、手协调一致的科学训练,提高审美和视觉感知,以此才能去发现美的规律,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用个性化的记忆、考虑、辨析,想象、领悟在脑海中的景象,全心全意的发挥学生独有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让同学们的情感很自然地流露在艺术创作中,遵循美的规律性,创造美的特性,让学生在发现与发展中,不断获得艺术的洗礼和美的教育。例如,老师在具体教学中要给学生心态发挥和展现艺术个性的机会,激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觉进行观察,去发现美的存在。

二、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三个层次

在繁多而复杂的美育内容和多变而详细的美的形式中,教师需要列出和学生认知过程相同的美育顺序,也就是美育过程的三个层次:学习美的知识、熟悉美的技能和欣赏美的形象,使美育教育贯穿高中美术教育的全过程。

(一)学习美的知识

这一阶段是为稳固学生的基础美感,并且通过视觉、听觉对美感产生认识的阶段。它可以让同学们对那些视觉艺术有所认识以及进行初步的欣赏,激发他们对美术这门学科的极大兴趣,学习美的知识,就是老师让同学们明白什么是美术艺术,为什么要学习美术,以及如何去学美术这些问题。教师要求学生熟知每一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分类方式,各种美术技巧的注意事项,主要特性和基本原理,熟知美术与美育的关系以及美术学习对我们文化素养的影响,理解艺术的美感与自然的美感,以激发出的美感心理反应等。

(二)掌握美的技能

这一阶段属于美感技能的实践阶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步骤包含引领学生观察剖析指定的客观物体、组织内容、确立主题、使用工具和材料、熟悉制作技巧以及进行写生、临摹、描写等一系列练习内容。同学们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可以合理地应用点、线、面、色去展现具体形象或者抽象的形式美。在美术学习实践中,不仅要重视视觉的练习,提高表现能力,还要能够切实拥有审美感受,锻炼学生用自我视觉的能力,去表述不同的审美感觉以及审美知觉,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建设美的形象

这一阶段指在掌握美的知识、熟悉美的技能的基础上,从而进入创造性阶段。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准确地表述出客观事物与个人感知的联系。例如,要想到达一定的审美高度,就需要借助素描、色彩、艺术构成等这些基本的技能,技能的学习与练习,探究掌握各种艺术造型的技能与经验。让学生在自己的美术作品和研究他人艺术作品的情操中,了解美的创做过程中充满积极向上的内心情感,在积极的心态下创造提高审美能力。所以说,高中美术学习要着力教育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让他们拥有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在美术教学和实施美育过程中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

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

在美术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临摹,要知道临摹是比较古老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法的确能让学生熟悉一些绘画技巧,但是也拥有很多缺点,比如,思想受到限制,画面呈现出死板,毫无新意的特点。所以,拓宽临摹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坚持以原画为主,也可适当的取舍。形式、内容、画作对象大概相似即可,同时色彩也可以变化,这样无形之中就给同学们一个创造的机会,加强其创造意识,使他们的求异思维、想象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并观察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学生的活动参与,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力,说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美术的乐趣,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注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谈合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例如,《掷铁饼者》这个作品是由米隆创作的,向人们展示出一个充满朝气的运动员形象。老师完美地讲述出掷铁饼这个运动的整个动作过程,表现出的是一种动态美。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让人们产生一种射出的假想。与此同时,铁饼和人头的这两个圆形,左右呼应;贴在地面的右腿就像是一个轴心,让扭曲的身体保持平衡。脚的重心变化打破了古埃及雕刻的正面律模式。面部祥和。

四、总结

在素质教育的当下,高中美术教师在利用美育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坚持做到以上几大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美术素养,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让学生的高中美术学习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宗轼.基于人文素养条件下的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9).

美育教育范文6

音乐教育所产生的美育功能是一种美妙的情感,其中具有独特的情感性、技能性、形象性。从音乐教育中能够抒发美好的感情,培养审美意识,这对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音乐教育;美育功能;感情

一、艺术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反应

在以前的社会中,音乐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音乐凭借着音波的震动而产生的声音,是审美意识的表现。音乐教育也属于文化的一种,能使人产生美妙的感觉,陶冶人的情操。它的主要的特征有:

(一)情感性。

音乐是一可以抒发感情的艺术。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只要用心投入,就会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现在很多的大学也都开设音乐鉴赏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气质,培养学生们的文化情感。在艺术欣赏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富有情感,如果缺少了情感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所以说,音乐教育是否成功,就要看是否投入了情感在里面,因此,情感在艺术欣赏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要判断这首歌是否好听,能否引起我们的共鸣,就要看这首歌是否有感情在里面。人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可以通过情感的抒发来产生积极思想,对人生的感悟或许也有着重要影响。

(二)技能性。

在音乐教育中,技能性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的教育,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话,那么对以后的音乐学习就会增加困难;音乐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育应该强调对技巧的学习。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在疲惫的时候,听一下舒缓的音乐,就可能会感受到舒服一点;在很烦躁的时候,听一下安静的音乐,就可以放松情感。所以说,音乐是可以给人正能量的。

(三)形象性。

艺术是具有形象的,如果艺术中缺少了形象的话,那么也就称不上是真正的艺术了。因此,在教授一门艺术的时候,一定要讲解其具有的生动形象性,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地理解艺术的要素。音乐的艺术形象性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音乐是一种美妙的东西,可以把它比作不同的事物,那么它所代表的事物就相当于是其中的感情,这样抒发的感情可能会更具体一些。音乐教育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东西,我们现在都能够接触到音乐,现实生活中随处都存在音乐。

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核心是让学生们拥有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让同学感受音乐的律动来感觉到美的存在,感知生活的美丽,让人们在无形中接受着美好的事物,通过在音乐上感受美,从而在生活上创造美。

(一)树立审美的意识,以美现真。

音乐是通过对人们视觉上、听觉上的冲击来达到传播某种精神、某种社会现象的目的,激发人们内心的共鸣。在快节奏的社会过程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效率,却忘了追求生活的质量,失去了去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更别说去创造美的能力。听音乐是人们想要放松时的重要工具,人们在歌声里体会到美丽的存在;人们在歌词里接受正能量的熏陶,让人们对于生活更加的充满希望、期待。音乐教育作为培养人们审美意识的重要方式,已经与人们生活产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因为音乐,人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美丽,发现美的存在,在音乐中尽情的享受,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因此,音乐教育可以树立人们的审美意识,以美现真。

(二)提高良好品质,以美积善。

音乐非常具有感染力,音乐通过音乐人的编写以及专业歌手的演唱,以良好的表现力对社会的某种精神进行传播,让人们接受着社会的正能量。音乐教育是老师通过传授自己对音乐理解的技巧来培养人们的情操,人们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能够在音乐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力量。比如常回家看看、世上只有妈妈好等等歌曲教育了无数的人,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中华优秀传统精神。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让人们拥有音乐技巧,而是让他们发现社会的美好、生活的真谛。

(三)激发创新思维,以美激智。

科学认证,人们的脑袋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是人们的数据模拟库,通过对某种数据的分析,来达到思考的目的。左脑发达的人,对于数据就会特别敏感,脑袋运转速度也会比一般人更加快。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对音律、音韵等等的识别来使人的大脑高速运转起来,长期下来,可以培养人们思考的能力,激发人们的智力潜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是人们接受艺术教育的重要选择之一。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各方面的表达能力,因此,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高尚品格、提高人们的思想情操与道德修养、开发人们的大脑。

作者:王晓羽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冰.浅析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J].文学教育(中),2010(02).

[2]谢聪.浅析音乐教育中的美育[J].科技信息,2009(35).

美育教育范文7

一、把美育融会贯通到声乐艺术教育的作品处理上

声乐艺术把作品处理称之为“二度创作”,声乐的作品就是歌曲,作品处理就是演唱,没有演唱,歌曲创作就是毫无意义的纸上的符号;没有演唱,歌曲创作就没有任何社会功能;没有合格的演唱,歌曲创作就会被扭曲了形象,没有赏心悦耳的美的感受。有了出色的演唱,歌曲创作不但能够“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地走进观众、听众,还会带着它特有的智慧、灵感赢得大家的喜爱和欢迎。声乐艺术教育,就是通过声乐艺术训练,使学生学会“二度创作”,不仅把谱子上的记载和基本情绪唱对,还要通过演唱揭示作品的深刻内涵,显示自己与他人有别的艺术个性,使作品因其演唱而增色添彩,达到其教育目的、起到娱乐作用,在大众心理引起共鸣,得到美的启迪。“二度创作”的好与坏,与演唱者的审美观直接相连,演唱者在作品处理中,必须用心去挖掘歌词、曲调的优美之处,用心体味歌曲的社会背景、时代意义和歌曲的艺术韵味,用真情去表演,情感交融,以情感人。

二、美育在声乐艺术教育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情感”的无处不在

声乐艺术是以情感交流为目的,最讲求的就是“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情带声”的含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歌唱不能没有声音的存在,无论声音是洪亮还是细腻,声音总是歌唱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歌唱的情感也是以声音的方式来传达的。第二,把“情”理解为情感表达的要求和声乐审美意识对声音质量的指令性要求。当演员演唱一部音乐作品时,如想想把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以及情感完美的传递给广大的观众,那么就要用一种与作品相符的声音来演唱,且所演唱的声音一定不能背离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声情并茂”是歌唱者们不断追求的,重视声音忽视情感的表演通常给人一种机械的感觉,缺少应有的艺术感染力,这是违背声乐本意的。相反的,缺少了基础声音的存在,那么就不能称之为是声乐艺术。想要完美的实现“声情并茂”,首先,必须研究歌曲作品,了解歌曲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歌词的思想性,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歌词、音乐的高潮点,包括哪些地方旋律鲜明,那些地方难度较大,要全面了解作品。其次,具备各种情感的体验,要能够体验到作品中的情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此,要引导学生多学习、多观察、多研究,增加阅历,拓展知识,善于理解和接受别人,感受和品味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绪和情感。一个麻木不仁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声乐艺术的,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或者说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是绝对不能唱好歌的。如何加强声乐艺术教育中的美育的途径。

作者:陈宇 单位: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

美育教育范文8

首先,一个人道德的成长需要什么?不得不承认,在情育方面,美育高于德育,审美教育是德育的深化,可使人从客观上感受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各种美的形象,从而将其转化为理性自觉意识,提高内心灵魂美的追求,使人自觉脱离世俗,抛弃低级趣味,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这是德育难以达到的。

2.美育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品质

审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一个人完美的人格,一个全面发展完美的人格心理结构包括认知结构、伦理结构、审美结构。而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在于建构其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的建造与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有关。相对来说,教育程度越高,心理结构越丰富,欣赏能力也就越强。假如我们所受的艺术熏陶多、文化教养水平高,那就会使心理结构丰富、审美能力强,你就能够在别人不能够发现美的地方发现美,并进行美的创造。因此,可以说,审美教育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建造过程,在大学进行系统的审美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它主要是通过个体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美的规律、创造出美的产品,去影响大学生原本不成熟的心理结构,增强大学生审美感受能力,使其达到平衡,间接的影响智力和品德使其趋向成熟,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虽然说智育、美育、德育、体育都是影响人发展的方面,但完美人格的塑造其最基本的手段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审美教育。

3.美育在大学教育体制层面的作用

美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必修课,它不仅重视人的成长,对于学校培养现代化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美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审美活动是富于创造性的,一些国家将美育作为每个专业的必修课程来设置,其主要原因就是接受过美育教育的学生别出心裁的创新能力为人称道。“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脑管抽象逻辑思维,右脑管具体形象思维,它有利于人右脑的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使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不仅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9例如:同样是蒙娜丽莎的一幅画,一千个读者总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将这样一幅画给一个学过美育和没有学过系统美育教育的人看,我想见解肯定是大相径庭的。美育有助于提高人的感知觉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继而提升想象力。美育最可见的功能就是它一旦融入到自己的思想里,系统的提升了自己的鉴赏能力,继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形成一定的审美表达能力以及审美创造能力。

(2)美育能够丰富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认识

当代审美教育着眼于人文精神的建构,既不是理想主义的奴隶,也不是现实主义的囚犯,而是以现实为出发点,以服从于整体文化的重建要求为方向。这样,当代审美教育既在理想层面体现着对于现实文化的具体批判,又在现实批判层面上有了高度理想。因此,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够很好的进行心理调节,陶冶品性,净化心灵,丰富生活的智慧。

(3)美育能够融合大学教育的各门学科,使各学科形成统一基础

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美育就是以上提到过的审美教育。广义的美育是指将美学原则渗透到各学科后形成的教育,包括艺术教育、美学基本理论教育还有课堂中实行的审美教育。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美育应当从狭义向广义发展,美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比较容易与各学科结合,渗透到各学科中。相对于体育,美育也有一定的健身功能,如和谐的旋律可以使人性情和缓,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审美意识的健全,使体育活动带有美感,并增加大学生形体美,内在气质美。审美教育是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作为教育手段能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完善完美人格。美育的发展还有待于人类总体意识的提高,实现对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些将有利于人类的进步,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审美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重要环节,全人类应为此做出努力!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