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专业范例

车辆工程专业

车辆工程专业范文1

关键词:专业认证;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质量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于提高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通过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促进了各高校工科专业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受到越来越多地方高校的重视[2]。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安徽省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自2011年开始二本招生,2012年开始在部分省市一本招生,目前已有4届毕业生。根据学校目前的定位要求,车辆工程专业急需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提高专业办学水平,体现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理念[3-5],从培养方案的制订流程为起点,形成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价制度,制订具体毕业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地方高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培养方案的制订流程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每4年对本科生培养方案(含培养目标)做一次大修订,每2年进行一次小调整,按学校统一部署对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进行评估和修订。评估和修订由专业负责人负责,参与修订过程的人员包括院领导、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系领导、课程组负责人、督导组教师、校友、用人单位、企业专家等。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1)广泛调研,充分研讨。(2)对标审核。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教育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参照同类地方院校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对分析。

2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价制度

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人才培养目标评价机制,定期对培养目标[6]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认同度调查表,制订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评价表。学校对培养方案、教学运行、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档案管理、教学工作、教师培训以及学位评定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形成了涵盖本科教学各方面一整套健全、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从而为培养目标的实现与评估奠定了坚实基础。培养目标评价包括合理性评价、达成度评价。车辆工程专业拟形成一套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的制度。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考核的主要是考察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评价,包括培养目标是是否符合地区发展与变化的需求、是否符合汽车行业发展与变化的需求、是否满足工程技术发展趋势的需求及是否反映车辆工程专业发展变化需求等。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及达成度评价主要是基于毕业生工作5年左右职业发展情况和表现,由用人单位作出评估或毕业生自我评估。调查对象:用人单位和毕业5年左右的毕业生。评价周期:4年。具体方法:培养目标合理性(或认同度)用1-5分表示,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合理;2分表示基本不合理;3分表示基本合理;4分表示合理;5分表示非常合理。培养目标达成度用1-5分表示,其中,1分表示完全未达到;2分表示基本未达到;3分表示基本达到;4分表示达到;5分完全达到。评判方法:将培养目标的每个指标点作为调查表中的一项内容,由用人单位根据本专业毕业生的发展情况或往届毕业生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来进行评判,培养目标整体合理性或达成度取各评价分项目标值的最低值。

3具体毕业要求

通过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工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以及实习实训、创新实践、学科竞赛、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交流讲座等教学实践环节,使本专业毕业生能力达到如下基本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车辆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物理、力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检索研究,对车辆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备基本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法律意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设计、研发的法律、法规、经济、安全和伦理等因素,初步具有从事汽车的设计、制造和质量管理能力,能够设计满足车辆工程领域特定需求的系统、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4)研究:具有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车辆工程领域复杂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及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可靠的结论。(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车辆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车辆工程复杂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工程与社会:在解决车辆工程领域问题的活动中,具有对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的能力,并能够理解和评价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及文化的影响和责任。(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在车辆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实践中,能够理解和评价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履行责任。(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合作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10)沟通:能够阅读车辆工程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初步具有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具有在复杂工程实践中与他人和社会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包括能够理解和撰写技术文件和报告,并能进行有效陈述。(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车辆工程领域的管理和经济决策的基本知识,对复杂车辆工程实践问题,具有较好的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能力。(12)终身学习: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4课程体系建设

依据专业认证的要求,确立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7]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充分考虑企业、行业专家的反馈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课程体系的修订机制,完成了新版课程体系的修订,并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课程体系架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能够反映专业特质,对毕业要求指标点形成了足够支撑,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考虑非技术影响因素影响能力,满足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各项要求。

4.1课程体系设计基本原则和组织工作体系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主要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通用标准和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为依据,按照“强化专业基础和专业素养、突出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和自主学习、优化课程结构和学时分布”指导原则,以人才培养“出口”要求为导向,完善包含“培养定位-培养目标-能力达成目标-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度,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理论课程与实习、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提高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对目标的支撑度。课程体系制订由学校、学院、专业三级教学管理机构共同完成,并建立了课程体系定期研讨和评价修订机制。专业设有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邀请相关企业及行业专家参与制定课程体系。学校提出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意见和基本框架,包括指导思想、课程结构、学分要求等,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执行。学院根据学校文件要求,由教学副院长负责组织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讨论,分析学校原则性意见,结合学院特点提出学院课程结构设置方案,并组织专业负责人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及设置相关课程。专业负责人根据学校、学院相关精神,组织专业教师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同类专业课程及用人企业反馈意见基础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学分要求设计课程体系,确定具体课程、学分、上课学期等。课程体系由专业负责人提交学院后,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学校文件精神有关规定,对课程体系进行审议,并组织同行专家及企业进行评议,修改确定后上报学校,经学校教务处审议通过后下发实施。

4.2课程体系修订的机制与结果

我校的培养方案按四年一周期进行修订,执行两年后可对该方案进行调整,方案制定后需严格执行,需变动的课程要报校教务处批准。方案修订由学校、学院、专业三级教学管理机构共同完成,学校提出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意见和基本框架,包括指导思想、课程结构、学分要求等。学院根据学校文件精神要求,根据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同时结合学院学科特点、专业特色、社会行业发展需求提出修订的具体方案,专业负责人组织教师制定详细培养方案,经院校两级同行及企业专家进行论证,最后由学校教务处审核通过后下文实施。课程体系修订过程中充分吸收企业、行业专家的意见,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征求用人单位、企业专家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评价与改进等方面的建议。1)培养方案修订时,以座谈或通讯的形式向用人单位征求意见和建议。根据座谈调查结果和平时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分析,在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加以体现。2)利用学校招聘会的机会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通过对企业招聘人员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状况。3)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研,直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评价与改进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4)对企业进行调研。该项工作由相关专业教师不定期进行,主要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表现,以及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新需求。

4.3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框架划分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自主个性教育三个层次,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集中性实践环节、个性课程和课外文化素质培养六大板块组成,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中设置了6个不同的课程板块,从不同方面满足各项毕业要求。对学生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毕业要求1),设置了数理学科知识、机械、电子、工程力学、计算机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车辆工程相关专业知识,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开发和开展研究等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设置了各类专业课程及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设计竞赛等环节,通过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创新方法、综合设计能力、专业技术标准和规范等方面得到训练;对学生思想品德、职业操守、人文社科、团队合作、学习交流等各项素质结构要求,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人文社科等通识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和各类专业实践活动,以及个性课程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知识扩展的需求,使对应毕业要求得以实现。

4.4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的设置和相关教学活动围绕毕业要求的达成展开,每门课程对毕业要求能力的达成都起到支撑作用。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能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的毕业生能力要求,很好地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能根据社会需要做弹性调整。课程体系设计有较多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5培养目标的确定通过上述流程,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拟定的培养目标为具备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艰苦奋斗精神,能适应汽车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胜任汽车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质量保证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5年后应具备如下能力:目标1:具备运用创新思维,从事汽车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质量保证及运营管理等的能力;目标2: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素养;目标3: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组织管理、沟通及交流能力,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目标4: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理英,陈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3):256-260.

[2]王家宏,王森,李成涛,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环境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以陕西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52):61-63.

[3]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4]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19-22.

[5]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5(Z3)Z3:33-35.

[6]吕岗.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的培养目标制订-以常熟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05):237-239.

车辆工程专业范文2

1课程思政对理工科类人才培养的特殊意义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主体框架已经基本完成,一系列思政教育的政策和经验不断出现,进而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格局和面貌将逐步变化,其中核心的点是“育人”这个自古至今的主题,它的内涵已经拓展至“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换言之,高校的教育要多角度、全覆盖的完成知识传授和德行引领的任务。显然在这方面,理工科类的人才培养从各方面均相较于文科类专业“弱一些”,因此课程思政对理工科类人才培养具有更为重要且特殊意义。

2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痛点

车辆工程专业除了具备典型的理工科类专业特点之外,还体现了更为多元的学科交叉、应用与管理知识技能并存、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初构等特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由于专职教师、实践教师大多出自工科、企业技术人员等技术型人才群体,因此难免在日常教学以及师生交流过程中,往往更多的关注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效果,从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年来,随着课堂思政的政策和制度不断落实推进,车辆工程方向的专业带头人、教学管理者乃至普通教师已经逐步认识到这部分的短板,但是鉴于对于课程思政本身认识程度普遍不高,课程思政本身的理论和实践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车辆工程方向课程思政往往存在如下几类痛点问题。

2.1课程思政内涵理解和认识不深入

时至今日,不得不承认很多车辆工程专业或者方向的教师仍然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一部分教师仍然认为思政教育应当是思政课程的事情,是辅导员、班主任、学工口老师的责任,课堂教学仍然是辅助作用,实际上自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开始,历次有关中央高等教育的会议精神、制度以及发展路径均明确表示,课程思政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工作和任务,所有课堂都应该有育人功能。其次,即使是教师认识到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往往仍然难以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首先,“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有明显区别和界限的,思政类课程是一类具体的课程,这类课程的内容及核心目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明确的学科专业属性;课程思政可以认为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专业知识技能传授与育人树人的深度融合。

2.2思政元素挖掘能力欠缺

车辆工程专业或方向的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更加侧重于知识技能传授,思政元素更多的体现的随意性、分散性强的特点,换言之教师往往会无意间想学生传授诸如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内容。但是,新的课程思政下的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成体系、有关联且贯穿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始终,这就要求教师要先学习、先感受,然后挖掘课程“潜在的”、“有深度的”思政元素。显然,上述要求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新问题,需要一个持续不断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2.3思政元素内化入课堂教学不足

教师在完成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的前提下,即需要将思政元素内化入课堂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思政元素往往与课堂教学内容融合度不够,有些关联紧跟时事的思政内容仅仅是罗列在课堂前或者课后,这样使得课堂知识内容与思政要素往往是“两张皮”,思政变成形式,思政教育在课堂教育中被割裂开来变成了“孤岛”。再者,教师未能先学习,或者即使先行进行了学习,但未能真看、真听、真感受,很难入心入神,当然也很难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传授给学生,这样极容易形成“尴尬式”、“标签式”、“生硬化”的讲授形式,在此情况下,学生也很难在课堂思政的过程中受到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这个“德”也在对应的这门课程过程中就立不住了。

3有效挖掘车辆工程方向课程思政元素的路径

本文所涉及的有效挖掘思政要素是指在课程思政的目的下,重新梳理需要传授的知识点、技能点的前提下,提炼车辆工程方向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用知识体系教人,用价值体系育人,用创新体系做事、用历史文化艺术授课。车辆工程方向的课程思政元素可以按照下图的路径进行挖掘。

4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实践

4.1课程育人目标确定

本文以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系面向交通运输专业开设的《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为例,分析研究其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映射的课程知识能力目标关联。《汽车电器及电控技术》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确定知识能力目标之后,根据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其育人目标如下。首先要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把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建立专业课程教学的知识传承与主流价值引领融合体系;其次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核心,培养工程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家国情怀、工程伦理意识;第三需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4.2挖掘重点措施及有效融入

首先是明确教学内容:车载电源、起动机、点火系统、照明与信号系统、仪表及指示灯系统、汽车电器设备电路、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系统、电子防抱死及防滑转控制系统、其他电子控制系统。再者需要精心提炼思政教学元素:围绕培养主流价值意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突出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工程伦理素养。之后需要不断精制思政教学素材库:通过引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重要人物介绍,发现的中华科技先驱,运用央视的大国重器、科技工程、超级工程、美好生活产品创新的人物榜样,国学典籍、学术作品、专利著作权,教学团队砥砺奋进的思政及科研成果等。体系化以后的课程思政要素一般以团队服务社会的图片、视频、论文、专利、著作权、产品、科技成果、社会评价为素材,围绕课程内容,精心编制知识应用案例,将优秀教师行为、习惯、心理素质与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形成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教学正能量。最终需要以全周期教学环节为载体:其中包括理论讲授、课堂测评、雨课堂、大作业、作业、习题讲评、虚拟实验、实验课、课后辅导、问卷调查等。部分本课程的思政要素与课程内容的映射关系以及具体的融入点按照“课程基本内容+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教学预期成效”罗列如下。课程思政要素发掘1:汽车电源-铅酸蓄电池/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和今天的成就-吉利和比亚迪走出国门;典型人物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作为中国汽车轮胎力学的奠基人,放弃千万身家,投身一汽的建设与研发,伴随了中国汽车工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为当代祖国科研人才提供了一个永恒的标杆;关注电池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课后QQ群视频:汽车的动力电池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多媒体PPT/短视频:《中国人要知道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60年》;实验:铅酸蓄电池的使用维护。课堂讨论:电动汽车节约能源的优势和动力废旧电池回收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增强科技自信,树立学习科技、创造一个新世界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理解技术的两面性,技术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获得基本实验技能。课程思政要素发掘2:汽车电源-交流发电机/学生动手设计电子调压器电路,并进行模拟或实物调试,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多媒体PPT;CNTV短视频:中国大飞机研发历程与技术突破;我的故事:大学生创新项目汽车用发电机电压调节器的设计和制作介绍;实验:交流发电机性能实验。/传递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识,传播自强不息中国工匠精神。课程思政要素发掘3:启动系统/通过“一汽”建厂和红旗轿车的研发与制造,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所体现出的不畏艰辛、吃苦耐劳、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优良品质/多媒体PPT:讨论:起动机的启动控制电路是如何控制的?实验:起动机性能实验/“科学家研究的是这样一个现有的世界,而工程师则创造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世界。”传递勇于创新的实干精神;获得实验技能;培养独立自主的实验设计能力。课程思政要素发掘4:点火系统/点火系统三个阶段的对比,创新才能有进步、有市场;主流价值观(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多媒体PPT;2015央视315晚会曝光:4S店针对发动机点火系统小病大修成通病;实验:点火系主要部件性能参数测定。/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工程伦理意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实验技能;培养独立自主的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思政要素发掘5:汽车电气设备总线路/汽车电路识图就是化繁为简的过程,从哲学角度而言,化繁为简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思维方法。它要求凡事找规律,在抓住事物本质和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以最简洁、最高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多媒体PPT;讨论:面对现代汽车电路越来越复杂,其识读技巧与要点是什么?实验:汽车全车电路故障诊断。/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思维方法。课程思政要素发掘6:汽车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DCT、CVT)/介绍我国各汽车整机厂DCT的研发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勉励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土,善于把自己的奋斗放到时代的平台上去,融入时展的潮流之中。/多媒体PPT;我们的故事:国基金项目湿式双离合变速器预充油及扭矩脉谱自适应方法研究进展;DCT硬件在环系统开发。/工匠精神实践行动,挖掘学生创新方向;培养独立自主的开发设计能力,勉励同学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大潮中。

4.3课程时间成效

通过对于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系交通运输专业连续三个年级《汽车电器及电子技术》的课堂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其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课堂案例教学生动真实,在专业教育的同时进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二是教师明显感觉到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积极,低头族越来越少了,认真听讲成为了主流;第三就是学生普遍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对专业的认同感,对未来不再迷茫,有了更加清晰的职业规划。

5结语

课程思政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任务、新课题、新领域,这条路没有终点,因此要求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树立自身垂范,做好终生学习和真看、真听、真感受、真传授的育人路径,挖掘出课程本身的有效的思政元素,并最终有机合理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形成立德树人的第一级助推器。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3]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4]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车辆工程专业范文3

关键词: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新常态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面临着关键发展时期,为了迎合新时代背景下的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已经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很多企业为了迎合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要求,却难以招到自身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种矛盾问题则是直接影响到我国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问题。就其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我国当前的理论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这样的影响则会造成人才供给和社会人才需求存在着较为严重化的错位情况,难以符合实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对于本科院校的发展来说,考虑到其正处于这样特定的历史时期,则应非常重视如何从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向培养到应用型人才的转型发展,这样才能符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好体现出本科院校的发展潜力。这里结合相应的本科院校为例,通过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化的分析,在高举建设应用型大学为指导方针的要求下,重点积极探讨了如何有效进行基于合作办学、应用导向教学平台建设,以及全面提升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建议,希望对于广大同仁能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的作用。

1学校转型发展现存问题

结合当前本科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在相应的建设应用型大学为指导方针的要求下,结合学校的转型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2]:第一,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应的基础设施普遍较低,经过统计,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则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开始了任教工作,这样就没有相关的工程实践经验,也难以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进行学生的辅导工作,往往在进行实训课程中,难以有效结合工程实践的特点以及要求开展重点的论述,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工程实践中的关键点。另外,部分工程实践中所涉及到的仪器设备数量比较少,存在着一定的陈旧设备难以符合实训课的教学要求。第二,本科院校的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并没有深入相应的企业来进行调研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部分课程教学活动都是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都是体现出科研型高校的特点,其中的专业基础课程所占的教学比例时间比较多,而往往忽视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其所占比例内容比较低,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的实践性能力比较低,学生动手能力差,这样就难以适应当前的工作岗位需求,在进入工作岗位前还需要较长的适应过程。从总体来说,人才培养不能符合当前的汽车行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第三,当前本科院校存在着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则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机械化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中,主要时间则是用来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难以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没有足够的互动教学的内容,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在开展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过程中,选择题目过于陈旧以及落伍,并没有结合时展的特点来实现题目的创新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2应用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的探索

在当前的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应该充分重视如何迎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能够实现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需求。从我校的车辆工程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重点从校企合作办学、基于学科竞赛、搭建学生学科竞赛平台以及相关科研项目驱动毕业设计的角度出发,重点论述了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有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希望能全方位实现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2.1校企合作办学

利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逐步深入,应加强学生和社会进行平台搭建的机会,进一步拉近企业和学校的距离,帮助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获得足够的支持,利用在企业的锻炼机会来全方位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化技能人才。本学校的车辆工程专业同当地的企业进行密切联系,并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再结合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需求,逐步完善相应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并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教学实验班等活动。利用寒假暑假等时间,全方位支持教师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旨在全方位有效实现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并能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加强车辆工程专业中的毕业实习、毕业实践、实验室建设等项目内容,鼓励企业能够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指导等活动[3,4]。经过这方面的不断努力,签订协议的两年时间中,已经联合培养了两届65名学生。在具体的合作办学过程中,积极邀请企业工程来学校进行专业课程讲解,能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重视实践性技术细节的探索,另外,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实习过程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论文写在实际工程项目中,以便全方位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专业化的职业素质能力。

2.2搭建学生学科竞赛平台

鼓励学生从自身的学习需求出发,积极参与到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巴哈大赛等项目中,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而构建学科竞赛平台,利用竞赛方式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在这种学科竞赛平台的基础上,应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实际工程设计的契机,有效实现了解并参与到毛坯制造、零件加工装配到整车组装、调试、维修等过程,这样能够结合相应的竞赛需求而获得符合要求的赛车。正是利用上述方式,一方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专业性知识水平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能有助于保障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升。在进行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巴哈大赛汽车大赛中,正是本着全方位搭建学生学科竞赛平台的教育理念,我们学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优异成绩[5]。学生利用学科竞赛活动,一方面能有效全方位保障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

2.3基于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驱动毕业论文

在当前的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一般存在着毕业设计题目陈旧、学校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这样在进行本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及指导工作中,都是结合相关的学科竞赛以及教师科研项目等来将其进行创新发展毕业设计的主要方向,这样也能有效全面提升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充分体现出在进行毕业论文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比如,针对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项目的相关内容,所涉及到的学生毕业论文题目可以为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悬架运动学分析以及优化、方程式赛车空气动力学仿真模式分析等方面的题目,这样则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能力的提升,也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相应要求。

3结论

综上所述,结合当前的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我校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正在逐步深化改革过程中。一方面,我校重视高水平专业教师的引进,积极推行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能有效实现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和巴哈大赛来全面保障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在此过程中,则应积极保障企业工程师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以及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实习过程中。最后,还应通过教师的课题以及学科竞赛的内容,不断实现优秀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也能全面实现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升。所以,正是利用上述几个方面的深化探索,鼓励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环节,全方位保障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以便更好地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有利于全面迎合新时代背景下的汽车行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尹福泉,张峰,贾汝敏,等.“一专多能”动物生产类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创新教育研究,2019(04).

[2]鲁敏,雷玉兰.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探析[J].山西青年,2019(20).

[3]赵龙.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30).

[4]孙瑜.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商论,2019(19).

车辆工程专业范文4

关键词:车辆工程;专业认证;特色化

1专业认证的背景

《华盛顿协议》于1989年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该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一般为四年)资格互认,确认由签约成员认证的工程学历基本相同,并建议毕业于任一签约成员认证的课程的人员均应被其他签约国(地区)视为已获得从事初级工程工作的学术资格。2016年,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为了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迎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实现高等教育学历互认的工程教育认证,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在工程领域人才的培养质量,2015年,成立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以下简称认证协会),对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进行组织和开展[1]。截止到2020年,全国375所学校1679个本科专业通过了国家专业认证,其中车辆工程专业有效认证29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从职业资格制度方面,要求从业者必须通过完整、规范的专业教育和训练,并具有一定的行业实践经历,能够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胜任对应的工作。各层次的本科院校正在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8版)》进行专业改革,并效仿已通过认证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为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做准备。

2专业认证下的同质化问题

开设车辆工程专业的各本科院校有着不同的办学实力和办学目标,在申请专业认证的背景下,特别是实力不足的院校,盲目效仿,只求形似,舍弃不同,使专业趋于同质化,抹去了自己专业少有的特色。所谓“同质化”是指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对象在性能、外观甚至推介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致逐渐趋同的现象。专业同质化是指培养目标、主干课程、主要专业实践和就业领域的师资状况、教学条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内容有着大致相同信息的现象。汽车行业的产业链很长,涉及设计、试验、制造、营销、维修、检测、改装、保险、评估、回收等链条,对汽车工程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遍及汽车的设计与制造、性能检测与管理、维修与服务等领域[2]。并且汽车行业又出现了传统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并存的局面,所需专业人才更加多元化。同时,各院校在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上却趋于同质化,这将导致人才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

3专业同质化的解决途径

车辆工程专业是一个知识结构广泛和复杂的交叉学科,涉及材料、机械、电子、液压、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各本科院校想通过短短四年的教学,全领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是非常困难和不现实的。唯有建设专业特色,突出特色培养,使学生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能力突出,能在就业市场争得一席之地,才是各本科院校的生存之道,更是普通本科院校的出路。各本科院校对专业建设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要把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等专业混淆,应该在学科边界内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科边界是车辆工程学科,其专业主体是汽车设计制造[3]。虽然汽车的产业链很长,学生可就业面广,但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应定向于汽车设计生产企业的设计工程师和工艺工程师,而不是汽车服务企业的服务工程师。在这基础上,学生的培养目标应更具有特色,例如,学生的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汽车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整车及其零部件的性能试验技能、汽车轻量化技术、智能车辆的控制技术等的某个方面[4]。只有形成特色,错位发展,才是有效解决专业同质化的途径。

4专业特色化建设的方式

4.1强化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是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5]。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成长与其投入的时间是成正比的,要想使学生在某一方面能力凸显,必须加强对应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车辆工程专业有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电器与电子、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试验学等核心课程,新能源汽车方向有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动力电池管理与维护、新能源电子电力技术等核心课程。比如,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汽车试验领域能力凸显,希望更多的学生将来从事汽车试验工作,那就要强化汽车试验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在课时量上倾斜,丰富其课堂理论知识,增加其实验学时和实验项目。

4.2增加实验室特色建设

车辆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学生需要在实验中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只有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才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操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和发挥。实验室的建设往往需要很多资金,我们不能面面俱到,无法满足所有的汽车实验项目。但实验室的建设是服务于培养目标和具体课程的,当我们确定了强化某门课程时,就可以有选择地建设实验室了。比如,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汽车电子控制技术领域能力凸显,希望更多的学生将来从事汽车电子设计工作,那就要加强其汽车电器电子实验室的建设,丰富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在汽车电子设计方面的能力。

4.3寻求企业联合培养

很多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是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汽车产业的优势,进行企业联合培养,形成一对一的就业服务,这样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其所需的特色人才。比如,潍坊学院的车辆工程专业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为突破口,以企业的研发项目为依托,注重本科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一批以潍柴动力、歌尔声学、广潍集团等27家企业为代表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实习基地培养”、“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培养”的模式[6]。

4.4本科导师制下的科学研究

本科导师制已在各个院校扎根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导师的研究资源,对学生进行特色化培养。本科导师们都有各自的科研团队,在车辆专业的研究领域各有不同,具体如车辆轻量化、车辆振动与噪声、车辆碰撞安全、车辆底盘设计等[7]。本科生导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开展本领域的科学研究,使学生学习相关软件和实验设计,进一步掌握该领域特有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形成学生在该领域的特色能力。

4.5学科竞赛下的个性化发展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超出课本范围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和竞赛,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实践平台,也是大学生特色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比如,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可以培养学生设计和制造汽车的能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涵盖了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与汽车等多学科知识,可以培养学生汽车电子设计的能力,Honda节能竞技大赛,可以在节能角度培养学生的车架、车身设计能力[8]。普通本科院校可以重点支持某一个汽车竞赛,匹配指导教师和竞赛费用,使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以达到学生特色培养的目的。

5结束语

车辆工程专业范文5

关键词:工学并举;个性化培养;协同创新;实践与创新教育;车辆工程

0引言

全球工业领域内,新产业、新技术及新模式快速发展。新技术与新兴学科的交叉应用给工科专业的工程人才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与挑战。汽车产业作为工业领域的一大组成部分,兼融机械学、工程学、电子、计算机与设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工科专业,具有高度复合的学科特点,对该类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深化和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推动进程,关系到汽车产业的发展,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各自的模式。德国汽车产业历史悠久,对于汽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以“双元制”为主要教育模式[1],采用LEP(具有项目特征的学习单元)教学方案,培养机构完善、办学风格灵活、人才培养速度效率高。日本对人才的培养教育具有办学主体国家化、学科设置工学化、专业教育标准化、课程教育实践化、产学协作共同教育、多元衔接贯通培养等办学特点[2]。在美国,汽车技术教育及汽车制造与服务企业进行多样化的合作,教育教学标准实施工学交替人才PATC项目化培养模式[3]。在国内,以适应科技创新的高速度,汽车企业对该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大提高。大约110多所设有车辆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大部分属于应用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并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通过调研可知,对人才的培养既有一定程度理论基础的要求,又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基本大同小异。本文以河北科技大学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综合实践课的教育模式为例展开研究,针对目前汽车产业中新型复合领域专门人才的欠缺现状,在新工科背景下,融入“工学并举”[4]思想理念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针对已开展的个性发展实践与创新教育教学展开研究,对于提高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尤其促进高校新工科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往届学生个性化发展实践教育的培养阶段及存在问题

个性化发展实践教育实践环节属于继《汽车理论与设计》、《电工电子技术》、《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实验学》等理论课程教学之后的专业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环节,是毕业设计的前期训练环节。往届该实践课程的培养过程中主要以指导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被动通过理论分析,最终解决问题,完成该实践课程的学习任务,主要阶段及内容如图1所示。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从学生特长与爱好发挥的程度来看,确定设计题目时,由指导教师制定出题目,分配给每个学生,学生被动接受所分配的设计任务。车辆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机械与电学、电子、计算机与设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工科专业,不同的学生在其所涉及的不同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被动接受教师所分配的设计任务,不能从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出发进行设计工作,则该教育模式使得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差异性难以体现。②从学生进行设计任务的积极性方面看,设计题目是由教师指定,只是进行某一个部件理论性的设计工作,没有明确的设计方向和实际意义为导向,学生则会认为该设计工作除了应用之前学过的知识之外,无法真正体会到设计成果的价值所在,所以没有去完成设计任务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③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来看,学生接受的是一理论的设计任务,因为没有所设计部件实际应用价值的驱动作用,没有实际的应用环境作为检验,则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2“工学并举”思想理念的个性化发展实践教育的培养目标

针对往届学生个性化发展实践教育存在问题,首先制定“工学并举”思想理念的个性化发展实践教育的培养目标。“工学并举”的思想理念是指在继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人才的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努力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工程教育与产业经济建设有机联系、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工”与“学”两个要素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广阔空间中的融合、互动与统一。教育部2018年3月印发的《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提出“把‘新工科’建设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催化剂’,系统推进大学组织模式、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机制、教师评价激励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推动和引领高等教育深层次变革”。由此将该思想理念融入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个性化发展实践教育的环节中,制定了与时俱进的培养目标。个性化发展实践教育是河北科技大学面向大四年级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实践培养环节之一,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训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性,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汽车零部件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掌握适应汽车企业自主研发的最基本技能,该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汽车设计与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该实践课程培养期限为六周,针对该课程具有学时少、实践性强、内容丰富、教学模式新颖等特点,融入“工学并举”思想理念,在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大大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主动性,激发其在短时期内解决工程问题的积极性,使培养目标与任务得以最优化实现,从而取得更好的人才培养绩效。

3新特色个性化培养实践与创新教育进程与方案制定

基于“工学并举”思想,以创新性人才培养结果为评价指标,以多门专业课程结合基础知识的巩固与综合性应用为基本要求,培养进程内容及方案如图2所示,各阶段充分高效利用六周的时间循序进行。培养进程规划的具体制定既要与产业经济建设相联系,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又要突出个性化培养特色。

3.1以激发和提升学生个体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个性。化培养的教师团队资源整合个性化教育中强调“以学生为重心”,但指导教师的个性影响力起决定作用,其指导工作贯穿学生培养环节的始终,指导教师能否有效激发和提升学生个体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这就要求一支面向“工程应用型”的教学团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动性,促进学生创新潜力的开发。因此,以激发和提升学生个体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个性化培养的教师团队是个性化培养的前提条件。

3.2建立与企业协同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策略为导向的实践性培养模式。协同创新[5]是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以创新为目标,通过多个主题、多个因素的共同协作,相互补充,推进技术应用和产业化的创新性行为,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我国自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直处于科技创新的核心位置,必须充分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则对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应以此为导向。针对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在个性发展实践教育培养过程中,设计题目的确定、文献查阅、任务书制定、零件图绘制或电路图设计的任务进行期间,组织学生在超短期内进入企业实地调查了解相关的生产状况,结合企业生产现状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文献查阅,简要分析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规划拟采用的设计方法和技术路线,制定出设计任务书,尽量做到实题实做,设定的题目面向企业,鉴于个性化实践教育的时间较短,如果确实完成一项可以应用到实际的设计成果的可能性较小,但结合企业进行个性化培养实践过程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研发的主动性和创新的能动性,在设计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课程设计项目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这种与企业协同创新的实践性培养模式的教学思路所产生教学绩效远大于在校园内单纯理论性的个性化培养绩效。

3.3制定特定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个性发展实践创新教育与多层次的社会性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存在的多样性、独特性或个性差别。通过学生的企业实地调查,由学生个体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自己的思维模式甚至对于汽车所涉及的不同学科领域的兴趣提出问题,确定自己的设计题目,比如是进行机械设计模块还是电气控制模块,是解决加工制造方面还是进行性能分析与设计方面等,并制定相应的设计技术路线和分析的理论依据。学生做好任务书之后,由指导教师进行评阅,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课题制定相适应的指导方案。特定的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制定有助于学生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特定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尽管提倡学生个体的个性化,但也不可忽略或有意识地贬低人的社会性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价值,使学生在发展中以多层次的社会性为前提。个性化教育培养中不能脱离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关系。

3.4进行各阶段培养效果总结。在个性化实践教育的六个阶段中,为了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应时刻注重每个阶段的培养效果,通俗地说也就是不可忽视每个阶段完成之后学生的收获何在。让每个学生进行各阶段工作效果的简短总结,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对其学习效率具有很好的督促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指导教师而言,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培养的各阶段是否存在问题,便于指导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个体差异及时提出更加合适和有效的指导方法,有助于个性化培养的整体培养效果。

3.5健全培养目标评价机制。往届的个性化实践教育的成绩评价标准主要包含三方面,一是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出勤率等;二是学生答辩的成绩;三是最后提交的设计说明书。根据这三项内容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出总成绩。这种培养效果评价办法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的真实程度。对此,增设学生每个阶段的成绩评定,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这使培养过程中的学生个体在每个阶段都能够更加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知识应用能力的积极性,极大程度地激发其创新思维的主观能动性。

4结语

针对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个性化发展实践教育环节存在的不足,适应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现状,为提高培养效果,也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奠定基础,融入“工学并举”思想理念,建立与企业协同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策略为导向的实践性培养模式,进行个性化实践与创新教育的实践及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升速度很快,达到了预期的培养效果,该研究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对于其他各学科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贾燕燕.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本土化的探索[J].科技风,2019,4:47.

[2]叶磊.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办学模式及经验启示[J].职业教育,2015,22:109-111.

[3]丁继斌.美国社区学院汽车维修专业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88-91.

[4]韩旭,高长安.以“工学并举”思想引领高校新工科建设[N].中国科学报,2019(4).

车辆工程专业范文6

关键词:城市轨道;车辆基地;设计接口

1研究背景

城市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全方位建设,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交通拥挤问题成为民生问题,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准时、高效、节能、环保的城市轨道交通。目前,国内各大、中型城市都在加足马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车辆基地按照检修模式分为大修基地、车辆段及停车场,承担配属车辆的各级检修任务以保证上线列车的状态良好,担负轨道交通土建工程及不同系统的维护保养任务,提供全线轨道交通系统各类材料、工具、备品备件的存储、发放和配送。车辆基地所承担的任务范围,决定了该工程的设计工作流程复杂、设计周期长、专业接口多。如何理顺接口关系,对车辆基地工程建设质量、建设工期及工程投资有较大影响。

2车辆基地工程设计特点

车辆基地是城市轨道交通最大的子系统,其本身设计就包括工艺、站场与线路、路基与桥梁、建筑、结构、通风空调、给排水及消防、低压配电、通信、信号、供电、轨道、工程经济等多个专业。车辆基地内外接口也较为繁杂,有轨道交通内部涉及接口的专业30余个,也有地铁系统以外的部门、专业多达10余个。

3工程接口管理的重要性

车辆基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设计有赖于各部门、各单位、各专业的相互配合,伴随着设计过程的开展,接口逐步呈现,应把握各阶段目标,管理重大设计接口,避免影响工程质量、投资和建设工期,从而避免对后续运营、维护和行车安全造成的各类问题。

4内部接口管理

4.1明确设计任务,落实专业对接

充分理解各专业的设计任务,同时根据各工程的实际情况,各专业设计需提前对接落实,明确划分其设计范围,做到不留死角,杜绝“碰”“缺”“漏”。主要专业设计任务如下。(1)工艺主要设计范围:功能定位、设计规模分析、工艺总平面设计、检修运用流程设计、库房组合设计、各车间平剖面设计、检修设备的选型、平面布置及设备基础设计。(2)站场主要设计范围:站场线路(不含轨道)、道路、站场土石方、原有道路、水系改造设计、站场排水。其中,站场排水由站场专业设计,不纳入室外给排水及消防专业进行设计。(3)路基主要设计范围:软土地基处理、车辆段主要横断面、护坡及挡墙、桥梁。(4)建筑主要设计范围:房屋总平面设计、各单体建筑平/立/剖设计、建筑装修设计(含二次装修)、防火设计及相关节能环保设计。其中,检修库房与道路之间的引道由建筑专业设计,场区主道路由站场专业进行设计。(5)结构主要设计范围:房屋结构设计,含电缆沟井、坡道桥设计。(6)低压配电主要设计范围:牵引降压混合所0.4kV低压柜系统图设计、室内外动力设备、照明配电、控制及建筑物防雷接地设计。其中,应注意低压配电与供电专业的接口关系及设计划分。

4.2建立专业设计接口提资细则

由于车辆基地系统大而复杂,内部接口众多,处理好各专业设计时间上的交叉及专业间提资尤为重要。设计过程中,各专业设计在时序上存在差异,应在充分研究各专业设计内容及接口关系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分时段、分先后时序开展工作,有条不紊地完成既定任务。在接口复杂的情况下,为确保接口不遗漏、更好地建立接口会签制,需设计总体牵头编制具体接口专业设计接口提资细则。以车辆基地常见接口复杂的工艺专业为例,其与站场、路基、建筑、结构、通风空调、给排水及消防、低压配电、通信、综合监控等多个专业存在接口,需专业之间相互提资确认。

5外部接口管理

车辆基地外部接口为设计依据之一,主要包含用地规划和所在地区城市规划要求、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相关的水文和气象条件、地下管线资料、市政给排水接驳条件、道路规划及接驳等,设计单位应配合建设单位认真梳理,开展主要工作如下。(1)调查了解场地及周边规划情况,落实周边市政道路规划及建设情况。(2)配合勘察单位提出勘测要求,收集场地内地形地貌、地下管线等设计输入资料。(3)收集区域水利、气象、水文等资料。(4)涉及管线迁改的,加强对现场管线核实、管线产权单位的协调。(5)落实周边市政给水、雨水排放、污水排放的接驳条件,加强对周边接驳管线的摸排,做好与市政管理单位的协调工作。

6强化管理办法

6.1把控关键方案

车辆基地专业众多,对关键专业的方案应重点关注,如管线综合,满足各专业系统的需求、方便施工作业及便于后期维护,应是管线设计所应遵循的目标。如总图设计,在过程中掌握的相关控制要素,判定各专业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进行协调,化解设计专业出现的接口问题。稳定核心专业的关键方案,可有效地减少接口矛盾。

6.2落实提资及会签制度

设计的前中后期均有车辆基地内部各专业间的资料互提,管理提资文件是落实设计接口、把控设计质量的有效手段。同时,完成设计单位图纸后,应督促其完成系统内部专业的会签。会签的目的是减少设计错漏、清理内部接口问题。对于提资及会签,可实行标准化、模式化管理,方便资料搜集的同时,可有效应对以少对多的实际操作状况。

6.3建立专人管理责任制

设计单位可建立接口管理专人负责制,由专人对接口资料、提资资料、设计资料等进行复核检查,如有必要可对施工图进行会签。专人负责,明确责任,专项落实。

7结束语

车辆基地工程涉及专业多,接口关系复杂,理顺设计接口关系后,可有效把控工程质量、工期及投资。因此,作为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建设的管理者,应根据各不同阶段的实施目的,明确设计任务、落实专业对接、建立专业设计接口提资细则、把控重点关键方案、落实提资及会签制度、建立专人管理责任制,从源头上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后续工程风险。

参考文献:

车辆工程专业范文7

关键词:车辆工程;虚拟技术;实施关键

0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类综合技术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各个行业的改革与进步,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1]。车辆工程中设计与制造属于关键环节,这两项环节的发展难度较大,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也较多,稍不注意,则会前功尽弃,造成资源浪费。

1车辆工程中虚拟技术定义

车辆工程虚拟技术(Vehicleengineeringvirtualtechnology)应用过程中,为切实发挥该技术的价值,需要明确其概念。针对目前资料研究而言,计算机中虚拟技术本身是一种组合计算机资源或分区计算机资源,包含:内存、磁盘空间、CPU等。这些资源表现为一个或多个操作环境,可提供比原资源配置更好的访问技术。虚拟化是将原本的物理资源转换为管理资源,打破物理资源限制。车辆工程中虚拟技术本身应用在车辆工程中,直接影响着车辆工程设计、车辆生产等,可引发车辆工程行业的改革,也可优化工程资源配置,其作用显著。车辆工程中涉及与制造属于关键环节,这两项环节的发展难度较大,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也较多,稍不注意,则会前功尽弃,造成资源浪费。若借助虚拟技术,可更好的完成车辆工程设计工作[2]。

2车辆工程中虚拟技术实施关键点

将虚拟技术应用在车辆工程中,可转变设计模式与生产模式,促使车辆工程整体进步与发展。该技术可明确关键部分,包含总体技术、方案评价、工程分析、方案优化、信息协调,详细分析如下。

2.1明确总体技术

总体技术也就是车辆设计总体方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任务部件的设计均需要总技术的支持。在具体应用虚拟技术期间,要参考总体技术,切实凸显虚拟技术的实用价值。

2.2做好方案评价

通过分析可知,方案评价与实施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直接关系着其应用价值。若执意实施评价较低的方案,将会导致资源浪费。不仅如此,若利用评价不高的方案,难以将方案的作用与价值发挥到极致。虚拟技术在具体应用前,会对设计方案与生产方案进行测评。只有通过测评的方案,才可发挥其技术优势,凸显其应用价值。

2.3做好工程分析

虚拟技术在车辆工程实践中,可在同一时间内开展不同的工作(但这些工作之间需具备一定的关联性)。实际应用中,这类技术能够对工程技术利用提供分析与参考,以此保障虚拟技术应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3]。

2.4优化方案设计

在具体应用中,虚拟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优化设计、优化生产,在整个利用过程中,要将优化设计作为最终目的。只有如此应用,才可凸显虚拟技术的目的性、方向性与目标性,切实发挥虚拟技术的应用价值。

2.5强化信息协调

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撑,仿真技术获取的数据能够为虚拟技术的应用提供协助。仿真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协调信息,进行现场虚拟,创建优越的虚拟效果。

3车辆工程中虚拟技术的应用

就车辆工程而言,虚拟技术对其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工程实践中要强化该技术的应用,以此提升设计质量、生产效率,更好的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车辆工程中,虚拟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包含以下四点。

3.1车辆轮胎

虚拟技术在轮胎设计中十分重要,轮胎就可促使汽车实现自身的价值,轮胎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着汽车的整体性能,可保障汽车的稳定性与舒适度,汽车轮胎设计阶段,要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对比分析,切实满足车轮运行环境,更好的设计轮胎模型[4]。就具体设计而言,需要综合考虑轮胎尺寸,考虑不同环境下轮胎所处的状态。不同压力环境下,轮胎的状态也不相同,在实际设计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在汽车轮胎设计阶段,虚拟技术主要运用在运行上。虚拟技术能够模拟路面状态,可将模拟轮胎在不同路面上的运行状况,参照实际的测试数据,掌握其运行效果,判断轮胎性能。在测试数据对比分析上,可明确设计方案的有效性。若无效则弃用,若有效则采用该方案。针对无效方案,要结合测试结果调整轮胎设计方案或优化设计方案。总而言之,在轮胎设计阶段,应用该技术,可实现方案的优化,为方案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如此便可从源头降低轮胎运行阶段的损耗,以此实现设计效率的提升,保障轮胎设计质量[5]。

3.2车辆动力

在车辆工程内借助虚拟技术,可提升车辆动力,保障车辆稳定性。就当前的各类研究与相关分析而言,虚拟技术中的ADMAS软件,能够研究车辆的动力学、车辆操控的稳定性,借助虚拟技术,可将其反应实时的呈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在场景创建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缺陷,还需进行深入研究。借助这一技术可实时反映出车辆动力学、判断车辆稳定性,凸显其应用优势。比如:能够设置不同的受力覆盖情境,分析轮胎在其状态下的运行情况、压痕变化等。简单而言,借助虚拟技术,能够显著提升车辆动力学与车辆稳定性,切实提升车辆工程质量与效率,推动汽车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3.3车辆系统

在车辆工程内应用虚拟技术,可提升系统实验可靠性。结合实际,车辆的运行时效、安全与系统可靠性有密切关系,该技术的应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在车辆生产前,需进行全面分析(主要为可靠性分析)。就该技术而言,应用阶段可模拟运行失误,分析实际效果。通过应用这一技术,能够缩短汽车行业生产成本,提升行业经济效益,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确定研究结果。通过分析车辆实践可得知,生产本身是在设计上,一旦设计存在问题,将会影响生产,无法保障生产产品的价值。车辆是我们生活与生产中的重要工具,其安全性与可靠性直接关乎着使用价值,因此在车辆工程设计阶段,需要着重强调设计可靠性与生产可靠性,在设计结束之后,强化虚拟技术的应用,模拟设计成果,以此保障模拟运行的可靠性,提升车辆稳定性,强化生产规范的落实,贯彻各项标准,以此保障汽车生产质量[7]。简单而言,通过积极开展车辆系统实验,可提升其可靠性,借助该技术还可进行部件物理运转分析、部件运行模拟等,可为车轮速度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系统运行稳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3.4虚拟原型

车辆工程这类技术的应用,多集中在原型模拟研究上。在汽车研发中应用该技术,可创建真实的模型,实现部件物理运转的实时呈现,零件生产与部件生产均是在物理实验后开展。借助虚拟技术后,可开展车辆原型虚拟研究,缩短研究周期,在模型研究分析后也可分析零部件。换而言之,借助虚拟技术能够研究虚拟原型,转变传统汽车零件与部件生产方式,缩短研发周期,切实降低汽车生产成本,提升车辆工程行业效益,应用价值显著。

4结束语

就车辆工程而言,虚拟技术对其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工程实践中要强化该技术的应用,以此提升设计质量、生产效率,更好的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鹏飞.车辆工程中虚拟试验技术的应用[J].科技风,2017,20(17):101-102.

[2]肖安镇.车辆工程中虚拟技术的应用价值研究[J].时代汽车,2017,18(20):63-64.

[3]孙灏.车辆工程中虚拟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9,50(01):179-181.

[4]黄雄健.虚拟现实技术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23):61-62.

[5]路永婕,郑明军,王军.虚拟样机技术在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5,13(31):177-178.

车辆工程专业范文8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措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1]。专业认证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达成工程教育毕业要求与适应工程技术领域素质要求,自下而上设计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因此,课程教学必须注重毕业要求和素质培养的达成,让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有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学生能够找准定位,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车辆零部件及整车在设计研发过程中,必须经过大量的试验验证环节,需要较多专用的试验检测技术和系统。因此,开设测试技术课程,培养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具备查阅资料、元器件选型、硬件系统设计、测试软件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测试技术知识体系,具备设计、搭建、调试、分析及解决车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学生毕业要求的重要支撑。

一、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测试技术作为一门本科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对学生前期学习的高等数学、电工电子等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2]。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期望值很高,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反映难学,教师反映难教”。笔者通过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发现目前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逻辑设置不合理

目前,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开篇即围绕信号和测试系统特性进行讲述,然后安排的是传感器原理和应用内容,学生在还未明白为什么要测试、怎么测试的情况下,一大堆信号时频变换的傅里叶推导公式、拉普拉斯变换公式已使学生望而生畏。对此,学生普遍反映教学内容抽象、复杂,难以实际运用,相当一部分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情绪,从而影响后期的学习效果。

(二)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知识结构脱节

测试技术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主要围绕信号分析变换、测试系统特性、传感器结构原理等进行理论教学。但车辆工程学科是应用型学科,学生必须具备的是传感器选型应用、测点布置、信号的计算机采集与处理方法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知识结构体系,而不是信号算法研究和设计研发传感器。可见,目前的测试技术教学内容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严重脱节。

(三)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支撑不足

目前测试技术课程在讲述完各个知识内容后,未将测试对象分析、工况设置、传感器技术参数要求分析与选型、信号特征辨识、测试系统硬件搭建、信号采集、测试程序设计等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讲解,学生也不具有工程项目经验,这样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往往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对测试项目的工程设计和开发不能进行全局把控,只具备做题考试的能力而缺乏根据测试需求搭建测试系统的工程应用能力。

二、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学模式改革

(一)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需要把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作为评价的核心,培养目标应该围绕毕业时的要求以及毕业后一段时间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设定,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要以有利于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因此,要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作为衡量标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车辆工程零部件测试典型工程项目为例,教师应分解测试系统中的传感器与执行器元器件,分别讲述其工作原理和工程应用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以产出为导向

产出导向强调工程教育认证应关注“教育产出”(学生学到什么),而非“教育输入”(教师教了什么)。因此,要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大纲[4]。要以学生能分析与解决车辆工程领域测试项目具体的技术问题,能设计搭建传感器为基础的信号采集系统和执行器为基础的工况模拟系统,能进行硬件系统选型设计搭建与软件开发,具备车辆工程领域测试工程项目思维水平为导向来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三)持续改进

认证标准要求课程必须有明确可行的改进机制和措施,能持续跟踪改进效果并收集信息用于下一步改进,形成“评价—改进—再评价”的闭环管理[5],这是一种质量持续不断提高的循环式上升过程。因此,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紧密结合车辆工程领域前沿测试技术,及时更新工程项目教学案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完整的质量监控体制。另外,还要实时跟踪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评估学生的阶段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三、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培养目标

为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测试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定位于培养学生在车辆工程领域,具备测试对象分析、工况模拟设置、传感器技术参数要求分析与选型、信号特征辨识、测试系统硬件搭建、信号采集、测试程序设计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测试知识体系,具备分析和解决车辆零部件及整车测试系统开发等复杂工程问题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测试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在车辆工程领域的测试工程应用能力为主。而目前关于测试技术课程的教材普遍存在理论性偏重,千篇一律,绝大部分内容讲述传感器的原理、数学理论公式等理论内容,不能体现工程实际应用的特点。由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学生具备的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建设一个测试工程项目整体解决方案和选型设计等技术实际应用方面的知识体系,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完成测试系统的整体搭建。若教学内容缺少元器件选型、安装、电气连接、计算机信号采集与处理、计算机控制、测控程序设计等一系列的工程应用知识,会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始终停留在书本理论阶段,只具备做题考试的能力,这会导致其在该领域科研环节的工程应用能力非常薄弱,与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因此,测试技术课程内容应以实际车辆零部件测试项目的设计开发为基础,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安排课程内容,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工程案例讲述某类车辆零部件测试需求、测试系统所需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等主要组成部分、测试系统技术方案等;然后通过技术分解,开展温度采集、振动采集、转速转矩采集等传感器使用方法和变频器控制、伺服控制、工业通信等执行器使用方法的教学,教学内容涵盖实际工程应用中的信号采集和执行控制基础知识,包括传感器与执行器的选型、机械工装设计、电气原理设计、信号采集、信号控制、计算机程序设计等,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怎么选、怎么连、怎么用”的工程应用知识;最后,将所学知识用于开发其他车辆零部件的测试系统,并通过工程应用训练,使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从已毕业的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反馈情况来看,该方面的工程应用知识的掌握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三)教学方法

1.结合实际工程应用的认知教育

根据目前的教学经验,测试技术课程中传感器和执行器部分教学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单纯的理论教学层面,诸如车辆工程测试领域常用的加速度、温度、转速及扭矩传感器,电机变频控制器、伺服作动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实际上,随着工业传感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即便是同一种传感器,由于不同的生产厂商,其具体构型也存在多种不同的形式,输入输出接口技术参数也不同,单纯的基本原理介绍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实际传感器与执行器认识的需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学改革,需要结合目前已有的工程项目需求引导学生对工程常用的传感器的不同构型和使用方法进行现场认知,还需要结合教师的现场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从工程实际的角度正确理解各类传感器执行器的安装及电气连接流程,从而达到深入浅出地阐述测试技术课程中重难点理论的目的。

2.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的集成教学

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工程需求出发进行测试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并正确地选择满足要求的具体硬件系统元器件和进行测控分析软件设计以及信号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综合实际工况、现场安装条件、系统实际元器件、成本控制、可靠性等因素进行测试系统开发的能力。所以,需要依托具体的车辆工程测试领域的工程项目,选择目前已有的汽车动力总成性能测试系统、变速器性能试验系统、选换挡性能试验系统等一些工程项目测试开发平台,引导学生针对实际工程项目的测试需求,设计测试系统总体方案。这样,使学生能够根据某种特定测试技术要求和指标,选择正确的信号采集传感器和工况模拟执行器,并拟定合理的信号采集分析系统方案和执行器控制方案,进行传感器系统和执行器系统的详细技术设计,探索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之间的联系,提升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3.结合工程实际的实验演示教学

在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课件形式只能够满足测试理论基础的要求,但对于搭建测试系统所需的硬件连接、软件设计等实际操作的讲解缺乏生动性,学生对信号采集传输和执行器控制的主观感受不强。因此,可结合不同测试和工况控制需求,提炼共性技术,开发制作课堂上可以实际进行操作演示的小型测试系统,让测试技术课程“动起来”。例如采集缓变温度信号的传感器系统、采集瞬变波形的振动声音传感器系统、模拟车辆动力系统的变频控制系统、模拟驾驶时选换挡过程的伺服作动控制系统等。在教学过程中,在讲述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后,进行上述系统的电气连接和计算机通信连接,并将传感器系统和执行器系统的通信组态、测控程序设计等进行软件程序开发操作演示。这样可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测试系统元器件“怎么选、怎么连、怎么用”的工程应用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生动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四)考核评价

在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多而杂,应针对学生前期具备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6]。为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充分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案至关重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教育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和考核区别于传统考试课程,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7]。采用大作业的形式,在缓变点信号采集分析、瞬变波形信号采集分析、变频控制、伺服控制4个主要教学内容模块中分别布置一次传感器系统或执行器系统的设计作业,包括硬件系统元器件选型、电气电路设计和软件程序设计,每次15分,占比60%,考核指标为系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详细技术设计的正确性;课程结束后以课程论文形式提交汽车某类零部件测试系统的技术设计方案,占比40%,考核指标为技术方案的系统性、规范性、正确性、合理性等。近两年来的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效果表明,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明确,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程成绩合格率超过97%。同时,学生在大学生方程式等各级科技赛事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实现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