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诚信论文范例

保险诚信论文

保险诚信论文范文1

我国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率的提高,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养老保障水平也逐渐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不可否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养老压力,特别是新农保实施以来,参保农民人数显著上升。但是不管是覆盖率还是养老保障程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都与城镇职工和居民的养老保险存在着巨大差距。一直以来,农村参保人数明显少于城镇人口参保人数,农村保障水平也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保障水平。2011年末,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首次超过了城镇参保人数,但是城镇的人均保障水平却达到了农村的19倍左右。农村居民人均367.31元的养老金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与此同时,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由于缺乏参与主体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险公司和农民参与积极性都不高,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地区的发展非常缓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江苏农民工就业形势回顾与展望》中指出,2008年江苏全部农村劳动力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占19.4%,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占14.9%,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占2.6%。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松江区2012年上半年农民工检测调查分析》显示,截至2012年第二季度,上海市松江区农民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只占6.7%。在经济发达的江苏和上海,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尚且如此,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则要更低。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新机遇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保障水平低和覆盖率低的“双低”问题,同时商业养老保险推进缓慢,未能有效发挥其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功能。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为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提供了保障,拓展了空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出新的特征,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将受到新的冲击。例如,传统的土地养老功能被大大削弱、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导致农村老龄化问题加剧、广大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的居住方式将由散居变迁到群居、生产方式由自我雇佣变化为被他人雇佣,等等这一系列改变为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1.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商业养老需求增加

土地养老是指依靠土地为家庭成员提供养老保障,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土地既是生产资料,又可以提供基本保障,农民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这一基本保障,因此土地养老是农民最后的一道养老保障,它是农村家庭养老的核心。在传统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一方面征收农民的土地发展集约生产的现代农业,另一方面征用农民土地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土地的征收直接导致我国耕地面积的锐减。数据显示,1997年到2002年,六年间耕地净减少6164万亩,年均减少1027万亩,到2003年底,国家耕地面积已经锐减至18.51亿亩;2004年初,各地城市化进程中仅开发区单项的规划面积已经超过了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到2008年底,人均耕地仅有1.37亩。2012年,又有643.65万亩农用地和389.1万亩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方式的转变使得农民从土地中获得的收益有限,难以获得持续的养老保障。虽然农村家庭平均每人农业纯收入的绝对值不断增加,但是农业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却不断下降,这说明了农村家庭依靠土地获得的收益在家庭总收入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土地养老功能正在逐步弱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张客观上都将造成农民失去土地,形成众多失地农民。赵丽萍(2009)指出我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需要占用耕地约12.7万公顷,并以此推算目前我国失地农民人数应在5100-5525万。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1.27%,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还会有更多的耕地被占用,造成更多的失地农民。对部分农民而言,失去了土地保障就意味着失业,经济来源大幅降低,养老失去保障。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482895个失业农民中,有16495位农民是由于失去土地而失业,占全部失业农民的3.42%。农民失去了养老的最后一层保障,但是他们从政府获得的征地补偿却不能满足他们的长期养老需求。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至10倍。法律规定的补偿费用并没有考虑土地征收后的商业增值。事实情况是地方政府以较低的成本征收土地,以高额的市场价格卖出土地,获取了超额的土地增值收益,农民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只占整个超额土地收益的5%-10%。土地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农村土地的集约使用以及农用地和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农民养老所依赖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另一方面是政府土地征收补偿较低,农民的养老得不到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农村土地养老的替代品,农村社会养老的补充品,其养老保障功能将突显出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养老功能的弱化为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2.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年金养老大有可为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生产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农庄、乡镇企业等一系列新老生产组织形式百花齐放,农民由自我雇佣的个人劳作转变成为他人雇佣的集体生产。多样化的创新生产组织形式都突出体现了集体化的特征。对于农业生产组织而言,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户聚集到一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集体农庄可视为一个企业,参社农民就是企业的员工。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相同或相似的风险,而生产经营收入又是这些农民养老保障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他们对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具有共性特征。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集体农庄可以作为一个企业为所有参加合作社的农民投保,保险公司根据类别特征,提供不同类别农业生产组织的年金保险服务。而对于乡镇企业等非农生产组织而言,农民转变为企业职工,企业亦可为其投保相应的年金养老保险。众多风险类似的个体共同投保有利于分散风险,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保险公司因而具有了开展年金养老保险的激励。众多风险类似的个体共同投保也利于保险公司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分别设定相应的养老保险条款,从而为广大农民提供针对性的年金保险产品和服务。农村生产组织形式集体化趋势使得发展农村年金养老保险成为开拓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年金养老保险健康快速地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是打破城乡养老保障不平衡局面的有效途径。

3.农民居住形态集中,保险服务成本降低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环节。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顺利进行,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新阶段,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试点工作被提上了日程。早在21世纪初,江苏省就已开始进行农民集中居住方案的探索。2001年,苏南地区尝试把一些人口较少的村庄撤并到人口大村,建设公寓型农民小区。目前,全国多数省份都在通过村庄合并、征地拆迁、产业带动、旧村完善、服务共享等方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小,农民居住分散的情况得以改善。邻近村庄的农民聚居到一个大村庄内,或者是村庄内农民在一起聚居,农民集中居住,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过去,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呈点状分布,保险公司依靠保险人逐个上门推销养老保险产品的成本很高,人口的散居状态也不利于保险公司开展养老保险知识的宣传,导致了中国农村广大农民的商业养老保险意识普遍较弱。苗富春(2006)的调查表明,在农村养老问题的安排方式上,48.8%的人选择了儿女赡养,28.3%的人选择了个人储蓄,而只有16.5%的人愿意购买保险。在对保险知识的认识上,65.2%的农村居民仅了解一点保险,23.6%的人不了解,只有11.2%的人比较了解。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可以有效改善这一局面。新型农村社区的主要特征是农民集中居住,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一特点使得保险公司在农村展业的成本大大降低。成本的降低将使得保险公司在农村地区有利可图,激励其开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务。随着宣传和销售力度的增加,农民的保险意识也会随之提高,主动参与到商业养老保险中,保险公司的服务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形成良性循环。

4.农村老龄风险加剧,商业保险前景广阔

1953年,我国老龄化系数为7.32%,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增加到10.46%,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该系数已经增长至13.32%,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龄化系数将进一步增加到16%,我国的老龄化风险加剧。2006年《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指出,中国老年人口近60%分布在农村,最近的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也显示,农村的老龄化系数为14.98%,而同期城镇的老龄化系数为11.69%,农村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老龄化风险。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入城镇是必然趋势。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52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占全部农村人口的24.16%。农村有近1/4的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这些转移劳动力大多是年轻、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劳动力。黄怡(2010)根据福建省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资料分析农村人口外出从业特征时发现,福建省外出从业人员有2/3的人员处于20-40岁年龄组,50岁以上年龄组占比最小。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这些劳动力将逐渐“市民化”,他们的子女和配偶也将逐渐转移到城镇,留守在农村的绝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口。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农村将面临愈加严峻的老龄化风险。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显示,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4.83岁,比2000年的71.40岁提高3.43岁,而同期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9.6岁。长寿风险进一步加大了养老保险资金的压力,我国比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养老保障问题。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展老龄事业,解决养老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农民的养老压力日益加重。农村老龄化风险的加剧是挑战,但也蕴藏着机遇。在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土地养老功能难以满足养老需求的情况下,农民必然会寻求其他途径解决养老问题。商业养老保险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到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从而使自身也得以发展壮大。

5.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参保经济能力增强

我国曾提出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向商业养老保险过渡以减轻政府负担,但是受限于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尝试以失败告终。2004年起国家连续了四个“一号文件”,分别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四个主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发展。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从1999年的2210.3元增长到2012年末的7917元,并于2010年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收入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农民的支出情况,农村地区的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农民在购买食物上的比例逐年递减,这反映了农民的消费结构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恩格尔系数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农民的消费结构将逐渐接近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农民在商业养老保险层面的支出也将会和城镇居民接近。过去,农民即使有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愿望,也受限于收入水平低下而不能实现。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行,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经济能力将稳步提高,这种改变是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

三、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路径

1.宣传养老保险知识,提高农民参保意识。

农民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各方面知识缺乏了解,很少通过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来保障老年时期的生活,这严重影响了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因而保险公司应当做好全方位的宣传工作,帮助农民树立风险保障意识,了解商业养老保险,积极参加商业养老保险。

2.创新养老保险产品,提高养老保障能力。

保险公司应成立农村工作小组,深入农村地区调研访谈,从年龄结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消费水平等指标对农民的养老需求进行研究,设计出真正贴近农民需求的养老保险产品。对于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以及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的农民,可以设计“类城市”的养老保险产品,在保障基本养老需要的同时还能实现一定的投资理财目的;对于收入和消费水平处在平均线上下,文化程度一般的最广大的人群,他们大多习惯家庭养老,保险公司应当开发“类储蓄”的家庭养老保险产品,农民只要缴纳少量保费,就可以定期获得适中的保障,而且只要一张保单就能保全家;对于收入和消费水平都很低,几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农民,可以借鉴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经验,开发“类互助”的团体养老保险产品,集合众多贫困农民的力量共同投保,既可以解决单个农民无法缴纳保费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险公司的风险。除了传统的养老保险产品,保险公司还可以将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养老保险产品出售。农民的养老需求不仅仅是定期从保险公司领取养老金,对于许多高龄、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来说,他们需要保险公司提供更深入细致的养老服务。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保险公司作为专业经营养老保险的机构,可以出售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体的养老保险产品,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

3.创新保险销售模式,降低保险营销成本。

在农村地区销售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要结合农村地区的特点,创新低成本的销售模式。首先,随着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保险公司可以进一步拓宽银保渠道,在保持与商业银行合作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存贷款农户资源、具备基础金融知识的工作人员、完备的基础金融设施来推销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其次,要与农村基层组织机构合作,将粮食站、化肥公司、畜牧站、农机站、卫生所、移动和联通营业厅等基层单位发展成为保险公司的兼业人,或者派工作人员入驻在这些单位从事保险产品销售工作;最后,要充分利用媒体和通信工具,采用短信直销、广告直销、网络直销、信件直销等手段销售养老保险产品。营销渠道的创新,为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养老保险市场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4.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形成政保合作模式。

保险诚信论文范文2

关键词:商业保险;社会管理;保障

一、商业保险与社会管理职能的关系

商业保险,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①。本质是分散社会风险,组织经济补偿。社会管理职能是指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或过程。大量的事实和经验证明,商业保险发挥出来的社会管理职能是在其基本职能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社会产生的正外部效应,对政府职能的实现起促进作用。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险人在经营保险产品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这种“外溢效应”不断扩大,并形成一定规模从而发挥显著效果。

二、商业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

商业保险的经营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经营的好坏直接决定整个社会的稳定。在分散风险和组织经济补偿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能够很好地保障群众利益,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一)社会风险管理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面临的风险的特点已由单一性转变成全球性和结构性,这种系统性风险若不加以有效管理很容易演变成具有较大破坏性的社会危机。为了分散社会风险,提前的准备和防范机制十分必要,而商业保险作为专门分散社会风险的工具就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其社会风险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微观风险的管理

个人层面,购买健康保险可以保障我们在生病时得到很好的医疗服务,不会因经济原因拖延病情,得到及时的救治;购买养老保险帮我们进行强制性储蓄,将未来不确定的风险转化当前确定的保费支出,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安全感,提高生活幸福感。家庭层面,家庭财产保险为家庭的资产尤其是贵重物件提供保障,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家庭财产保险赔款及给付达34.6亿元,针对不同投保人的情况,还提供附加险供投保人自主选择,将家庭无力承受的财产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在风险发生时生活质量不受影响。企业层面,商业保险能够解决企业面临的财务、战略和操作等内部风险和政治、法律和技术等外部风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企业财产保险公司的赔款达242.9亿元,分散风险的效果显著。保险帮助企业加强经济核算,企业在以固定的保费支出来替代不确定的损失,当遭受保险事故后,能及时得到保险公司的经济补偿,迅速恢复发展生产,维持企业正常经营;还能够加强企业危机管理,风险控制部门的管理人员通过学习保险人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和知识,完善企业风险控制系统,优化风险管理流程,更好地将防灾防损工作落到实处,降低公司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2.对宏观风险的管理

推动商品流通和消费,保障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是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顺利进行社会再生产就需要做到以上每个环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和均衡性,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性,生产的整个流程时时处处都面临各种风险,一旦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停工停产,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涉及到整个生产链上的企业,保险正是在再生产过程中断或失衡时发挥其修复作用保障正常的商品流通和消费。保障财政和信贷收支平衡。财政和信贷收支的平衡简单来说就是二者在收和支两方面大体保持平衡,略有结余和亏空都可以看作是正常现象。整个社会资金的最终流向是实体产业,因此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对财政和信贷的平衡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旦相关企业由于风险事故导致经营中断,必然会造成财政收入的减少,间接导致支出的增加,严重时会动用后备基金去补充,最终收不抵支。但单位前期通过保险做到提前分散风险,及时的保险赔偿使其正常经营,也就不会对财政和信贷造成太大影响。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用户体验,提升企业知名度。保险能够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为创新型产品提供完善保障机制,给广大开发和设计者广阔空间去创新。保险借助诸如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服务过去未能覆盖的需求,扩大保险市场的潜在规模,降低保险产品成本,提升理赔效率,带动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社会关系管理

从关系主体的角度看,社会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群体与群体、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商业保险通过设计责任保险产品,用专业手段解决责任赔偿方面的法律纠纷,厘清多方权责利益关系,对基础性社会关系进行管理,减少社会纠纷,化解社会矛盾,有效维护了经济社会的秩序,降低了由法律纠纷产生的诉讼成本费用进而提高法律效率,对安全有序社会关系的形成贡献了力量。

1.退货运费险的发展

退货运费险是由保险公司开发设计、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和理赔,解决买家在退货中由于运费支出产生的纠纷的保险产品。中国金融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的双十一活动期间,国泰产险在活动当天承接保单量近2.6亿元;京东安联财险官方数据显示,活动当天保障金额突破1333亿元,累计为5838万件商品提供保障服务。保险将自身的社会关系管理职能和服务融为一体,带给消费者优质购物体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有的保险公司甚至将“退货运费险”升级为“任性险”,部分商家还推出了专享定制化购物保障———“材质包真险”,即对所购商品的材质有异议,买家可以申请第三方免费材质鉴定,如果材质不符合商家描述即可获得三倍以上赔偿。这一系列新险种的出现让我们看到背后意义,整个保险行业在不断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更好发挥了社会关系管理职能。

2.农业保险大力支持农业经济发展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业因其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等特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迫切需要分散风险,因此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梁涛在“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表示,2007到2019年,农业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由1126亿元增加到36000亿元,服务农户从4981万户次增长到1.8亿户次,在风险保障和服务农户这两方面分别是2007年的近32倍和近4倍。农业保险在发挥其风险保障等传统职能的同时,还积极探索新的保障农户利益的方式,如福建漳州于2019年建成的第一个产业扶贫保险工作站—“平和县安厚镇产业扶贫保险工作站”,该工作站为贫困户提供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等风险保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脱贫工作。由此,农业保险在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社会信用管理

社会信用管理服务的内容包括:消费者个人的资信调查、进行企业资信调查、市场调查、资产评级、信用保险等。因此从划分范围上可看出保险业具有信用管理职能。从当事人双方订立保险合同形成的契约关系来看,双方法律关系的认定前提要求本着最大诚信原则,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一旦一方违背诚信原则,自身利益就不会得到维护,降低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的可能性,有利于强化社会公众诚信意识,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责任保险承保各种民事法律风险,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法律完善程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财险公司责任保险赔款及给付达265.25亿元,保障了投保方的利益,使利益受损方及时得到保险赔偿。环境责任险的开发符合我国保险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分散企业的环境责任赔偿风险,最大限度地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为社会公共产品的外部效应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责任保险的社会属性较强,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优化社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责任保险有利于商业保险公司提高社会的治理的参与度,减小社会摩擦,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综上所述,保险发挥的社会管理职能:社会风险管理、社会关系管理和社会信用管理,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社会和国家,都能够享受到保险业发挥社会管理职能所带来的福利,尤其是在与新生力量科技融合起来后能够将各项职能更高效发挥。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李长春,罗丽华,董竞[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03):39-42.

[2]期刊论文:王康慧,康锁倩[J].现代商业,2020(06):97-98.

[3]期刊论文:雷欣灵[J].法制博览,2019(18):233.

保险诚信论文范文3

关键词:学术期刊;撤稿;出版伦理;对策

在期刊出版过程中撤稿往往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仅影响期刊的按时出版,还会造成编辑部人力、物力的浪费[1]。部分期刊的撤稿,甚至在学术界引起较大的轰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报告指出:中国SCI论文撤稿数量呈现持续上涨趋势,2019年全年撤稿数量为536篇,而2020年截至7月份撤稿数量已高达388篇[2]。另外,通过对2599篇论文的撤稿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同行评审虚假”“文章重复”“抄袭”“数据错误”和“图片重复”占比最高。撤稿事件的连续发生,对我国学术研究和科学进步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并带来了重大危害,已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及出版机构的重视与反思。如何加强科技期刊编辑与出版机构在撤稿过程中正确认识撤稿与规范撤稿流程,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3]。

1撤稿原因分析

1.1作者原因。作者主动撤稿在期刊出版中占有较高比例。1)一稿多投。著作权法第33条明确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这表明:在“十五日内”或“三十日内”的时间限制下,法律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诚信守法,这既是对报社、期刊社的法定制约,要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尽职尽责地承担起稿件审查任务,及时将审查结果通知著作权人,也是对著作权人专有权利的非专有使用授权的合理限制,反对著作权人在报社、期刊社的法定承诺期限内进行“一稿多投”。一些期刊在征稿须知中也做了相应的说明,如《计算机科学》在投稿指南中明确指出“来稿应具有合法性,即不存在抄袭、剽窃、侵权等不良行为;来稿应未在任何正式出版物上刊载过,且不允许一稿多投”。但多数作者投稿常用于毕业、项目结题以及评定职称,因此在时间上有着明确的要求[4]。部分作者为保险起见,一稿多投;还有部分作者常选择多个目标期刊进行投稿,若文章被影响力较大的期刊录用,作者则撤回向其他期刊所投的稿件。显然,从法律层面来看,一稿多投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而且是不道德的。2)未在指定时间完成退修。编辑部收到作者投稿后,会根据期刊特点、征稿要求对作者的论文进行审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要求作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修改工作。然而由于很多作者忙于自身工作,忘记对论文的修改或修改后仍无法达到期刊发表要求,为保证期刊的正常出版,编辑部会对作者稿件进行撤稿处理。3)选择期刊不当。部分作者未提前准备论文,多是因工作需要临时抱佛脚,在未认真阅读单位规定的投稿材料的情况下,便急于投稿。结果发现所投期刊未在单位规定的名单中而不得不撤稿。

1.2编辑部原因。撤稿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编辑部。编辑部的审稿周期长、编辑服务意识差等因素会造成作者撤稿。虽然我国《著作权法》对编辑部的审稿时间做了规定,但很多编辑部并未真正落实。一方面,因为部分审稿人忙于工作,未能及时接收稿件或审稿后要求作者修改稿件并再审等导致审稿时间大大增加,一些作者迫于工作需要没有耐心等待而选择主动撤稿;另一方面,因为编辑服务意识薄弱,未能及时与作者、审稿人进行沟通,导致审稿过程缓慢[5]。例如,一些高校学报由于编辑部人手紧张及寒暑假工作交接不畅,未及时回复作者或专家邮件及接听电话,从而延长了审稿周期。部分编辑因自身专业限制,与作者沟通不到位、不深入,导致作者未能充分理解修改意见,论文多次修改后仍未能通过评审,导致作者最终选择撤稿。

1.3期刊原因。一些期刊由于数据库收录情况变差导致影响力降低也会导致作者撤稿。如小木虫科研论坛(muchong.com/bbs/)有作者发帖:文章在2019年1月被某中文核心期刊录用但尚未缴纳版面费,随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公布该期刊未被收录在其最新版的数据库中,由于发表在该期刊已达不到学校的毕业要求,故作者只能撤稿。还有一些学术期刊页数有限,导致每期的载文量有限,而投稿的作者非常多,供不应求,一些稿件需要等半年甚至更久才会刊出,故无法满足作者需求[6]。另外,部分期刊创刊时间短,在业内的影响力较小,一些作者若能找到影响力更高的期刊容易申请撤稿。

2撤稿引出的伦理问题

期刊撤稿的情况较为复杂,在处理的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尤其应做好相关伦理问题的研究,以选择恰当的处理方式,避免出现一些不良影响,损坏期刊的声誉[7]。《Science》杂志在2018年的全球范围撤稿报告表明[8],按照各期刊的众多撤稿声明,有超过半数的撤稿与科研诚信问题有关,另有约40%的撤稿声明中并没有提到欺诈或其他不当行为。这意味着,在国际期刊界对论文做出撤稿决定的原因,既包括查出或发现学术伦理问题,也包括其他诸如一般错误、可重复性不足等情况。国际上,由于英文期刊受关注度高、阅读者多,近年来持续不断地有各种论文问题被发现。随着科研诚信问题在全球日益受到关注,不仅国际出版商自身十分重视论文刊出后的审查工作,还出现了不少专注于“科研打假”的专业人士。得益于这些努力,国际期刊论文的总撤稿数逐年上升,特别是那些高影响力的著名期刊。撤稿所涉及的学术伦理问题,则主要集中在伪造、篡改和剽窃,以及虚假同行评议等。其中,剽窃问题(抄袭他人文本,或复制自己已发表的文本)在撤稿原因中所占比例自2005年后显著提升,其原因是基于互联网的文本技术的普及;而随着学术造假手段的“自我演进”,近5年来国际上揭发的图像造假问题不断增多,甚至牵涉到许多国际知名学者,因而也带来了较大影响和关注度。在我国,由于中文期刊受关注度低,刊发的顶级论文少,加上国内大多数期刊出版单位对缺乏完善的事后监督机制,故撤稿原因仍以作者主动发现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编辑部查出一稿多投,以及文章利益相关者的投诉或举报为主。另一方面,我国仍有少数期刊在前把关和审读不严,甚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这些期刊的论文往往学术质量不高,存在诸多问题,对这部分论文的“再审查”也有其必要性。通过对国内撤稿事件的分析,总结撤稿引出的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撤稿原因表述。尚未刊出的稿件,若作者申请撤稿,并不需向外界声明撤稿原因。对已刊出的论文,在社会上已经产生一定影响,则需向外界声明撤稿原因。撤稿原因表述是否恰当将给作者及期刊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如何实事求是地表述撤稿原因,又不会在社会上引起不当猜测,维护好期刊声誉,需要编辑认真思考。

2.2撤稿判定标准。论文刊出以后,以什么样的标准判定撤稿,关系着编辑部的工作态度以及专业水平,处理不当会给期刊带来不良影响。编辑部需认真研究不同情况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如作者违反硬性要求,包括窃取他人研究成果、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重复投稿等。

2.3重复发表的处理发现作者重复发表的情况后若不处理,不仅会损害首发期刊的权益,还会纵容作者的一稿多投行为,与《著作权法》相关内容相违背。如果首发期刊直接撤稿,则使作者选择性地保留对自己有利的发表结果,不利于整个期刊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恰当地处理重复发表行为,值得更加深入地研究。实际工作中一些期刊编辑即使发现作者重复,且经查证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通常也不会进行撤稿处理,原因在于撤稿不仅对作者本身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同时也表明编辑自身存在工作不认真的情况,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9]。但随着我国期刊行业的改革,业界对这种行为是坚决抵制的,因此需要期刊编辑部认真研究处理重复发表学术不端行为的方式,避免期刊出版出现伦理问题,切实保证期刊质量。

3撤稿伦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确保期刊行业健康发展,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处理相关问题,尤其应做好撤稿伦理问题的研究与处理,尽可能降低撤稿给期刊带来的不良影响。

3.1制定规范的撤稿流程。为保证撤稿工作的顺利进行且不引发伦理问题,编辑部应制定规范的撤稿流程。一方面,合理划分撤稿类型:作者主动撤稿或因出现其他原因撤稿。冷怀明指出,为了鼓励作者主动纠正错误和积极主动申请撤稿,原则上采用作者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撤稿原因表述;对明显不真实的撤稿原因或理由,应该与作者沟通修改至符合事实[10]。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对有问题的论文进行撤稿。另一方面,撤稿后应及时在期刊发表撤稿声明,最大限度地降低论文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针对不同原因的撤稿,应明确不同的撤稿声明格式,撤稿声明应详细地列出撤稿的题目、期刊名称、刊出时间、年、卷(期)、起始页码等,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另外,注重与期刊收录数据库工作人员的沟通,及时向其反馈撤稿信息,使其对数据库进行针对性的更正。如读者在网络上检索到该论文题目时应首先看到撤稿声明,其中应详细阐述撤稿原因等。

3.2合理表述撤稿原因。表述撤稿原因时应注重以下细节的落实:首先,平时做好编辑培训,要求其认真对待撤稿行为,并根据不同的撤稿行为作出针对性的响应。如果作者提出撤稿,原则上应尊重作者的选择,但应要求作者提供符合实际的撤稿理由。针对不符合实际的撤稿请求,应注重与作者沟通,充分了解作者撤稿的真实原因。其次,如果因稿件问题需要撤稿,编辑部应给出详细的撤稿说明,明确是因非主观原因导致的错误撤稿还是学术不端原因导致的撤稿。最后,表述撤稿原因时应遵守相关规范,不得带有侮辱、诽谤方面的词语。

3.3完善撤稿判定标准。为保证期刊编辑认真对待作者稿件,保证撤稿的合理性,应积极完善撤稿判定标准。一方面,应认真研究我国《著作权法》,并结合相关内容,由资深编辑共同商讨制订撤稿判定标准,凡是稿件中存在违反《著作权法》的行为,一律进行撤稿[11]。另一方面,还应参照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的CY/T174—2019《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研究相关的学术伦理问题判定方法和评判标准,力求在撤稿时谨慎而严肃地对待科研诚信问题。编辑在征稿时应将撤稿判定标准告知作者,请作者提前了解,核查待投文章内容,避免后续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在论文收录数据库收录方面也应制订完善的标准,既要注重与作者沟通,又要遵循数据库运营单位的相关规定。

保险诚信论文范文4

新疆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三农问题的解决,对于新疆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资金问题,因此有必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小额信贷发展。通过博弈论分析,得出农业保险能够提高信贷机构开展小额信贷的积极性,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这对于促进新疆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农村金融市场

一、新疆近年来小额农贷的发放情况

新疆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资金问题,小额信贷能否持续发展,关系到新疆三农问题的解决。就全国而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农村支行经营成本过高等原因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因此农村信用社成为县域地区小额信贷投放主体,2005年以来新疆农村基本形成了以农信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1]。新疆小额信贷始于2001年,农村信用社是发放小额信贷的主要机构。2007年的一项新疆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中国银监会的调研数据表明,新疆农村信用社有1085家机构网点开办小额信贷业务,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年均累放额已由1999年的27亿元增至14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2012年全区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各项贷款1382.24亿元,同比增加196.5亿元;小额信用贷款102.32亿元,较年初增加31.55亿元,增长44.58%;农户联保贷款190.79亿元,较年初增加32.69亿元,增长20.68%[3]。截至2013年11月末,新疆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440.58亿元,较年初增加265.75亿元,增幅22.62%;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025.5亿元,较年初增加219.55亿元,增幅27.24%,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1.21%,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4]。虽然新疆农信社的小额信贷规模越来越大,但是根据一项面向新疆农户金融需求调查显示,新疆有79.4%的农户有借贷需求。因此,就新疆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而言,农信社依然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

二、小额信贷引入农业保险对于缓解农户“贷款难”的博弈分析

(一)农村小额信贷中的信用博弈分析

农村小额信贷信用博弈的参与人为信贷机构与借款人(即农户),二者均满足理性人假设。因为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缺少资金,所以只要贷款利率合适,农户一定会选择借款。因此双方博弈中,假设信贷机构有贷款与不贷款两种策略选择(贷款,不贷款),农户有还款与不还款两种策略选择(还款,不还款),农户借款金额为M,借款利息为r,信贷机构的收益为X,设农户贷款后用于生产的收益为N,其中X=M(1+r),则小额信贷中的信用博弈模型。当信贷机构选择贷款策略时,若农户选择还款策略,则信贷机构收益为X=M(1+r),农户的收益为N;当信贷机构选择贷款策略,而农户选择不还款策略时,农户的收益为N,信贷机构由于不能收回贷款,则损失所贷金额M;当信贷机构选择不贷款策略时,农户选择还款策略,则信贷机构会损失本来可以贷款给农户的利息收入,农户也因得不到贷款,损失了本来可以用贷款资金从事生产所得的收入N;若信贷机构选择不贷款策略,农户选择不还款策略,则双方的收益均为0。因此,从上述博弈来看,只有当信贷机构选择贷款策略,而农户选择还款策略时,才能达到双方效益最大化。但农户如果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会选择不还款策略,那么信贷机构之后必然选择不贷款,结果双方终止合作,结果造成信贷机构的“惜贷”现象。

(二)农业保险参与后缓解农户“贷款难”的理论分析

假设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如果信贷机构通过代办农业保险收取的中间费用为z;农户贷款从事农业生产,发生风险事故后保险公司给信贷机构的赔偿额为b;农户贷款经营后,有能力还款的概率为q,若此时信贷机构的贷款利率不变任然为r。则此时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为T2,T2=M(1+r)q+(1-q)(b-M)+z。同时可知农户没有购买农业保险时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T1,T1=M(1+r)q-(1-q)M,现对T1与T2进行比较,T2-T1=(1-q)b+z。由于q在区间[0,1]之间,发生风险事故后保险公司给信贷机构的赔偿额b>0,信贷机构收取的中间费用z>0。因此,T2-T1=(1-q)b+z≥0。说明农户购买小额保险后,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提高了,因而提高了信贷机构贷款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户的“贷款难”问题。

三、基于农村保险引入模式,完善新疆小额农贷的措施

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小额信贷引入农业保险机制,符合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新疆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新疆农村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团结。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结合,对于完善新疆农村金融市场,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引入农业保险这一模式经历了数年的发展,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政府作为农户、保险公司、信贷机构三方的协调者,需要强化政策上的支持,给予开办农业信贷与保险的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更大的税收优惠。第二,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善巨灾保险保障机制以及再保险制度。巨灾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是毁灭性的,一般商业保险公司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赔偿责任,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善巨灾保险保障机制,同时需要建立再保险制度,减轻和分散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的风险,提高农业保险的供给率。第三,需建立信贷机构与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制度,促使信贷机构风险与收益趋于平衡,促进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第四,完善监管制度,增强新疆农业信贷与农业保险协同发展稳定性。第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政府应大力弘扬社会诚信意识,规范社会信用行为,信贷机构与保险公司通过信用评价体系共享等方式,强化农户信用在农村信贷和保险中的基础性作用。

作者:谢泽林 永春芳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琪疆.新疆农户小额贷款发展问题研究[D].呼和浩特: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康馨方.新疆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研究———以玛纳斯县为例[D].呼和浩特:新疆农业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保险诚信论文范文5

本文以贵州高校为例,对大学生诚信及诚信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学生诚信问题令人堪忧。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诚信践履的自觉性迫在眉睫。将传统诚信思想融入大学生诚信教育,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诚信思想的精髓,而且为研究和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开辟了新的思维角度。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诚信思想;诚信教育;大学生

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

传统诚信思想是现代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学习传统诚信思想不但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诚信思想的含义和精髓,而且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和实现提供理论基础。将传统诚信思想融入到高校的诚信教育中,有助于学生们高尚品德的形成,同时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说文解字》对诚信的理解:“诚,信也。”“信,诚也。”从先秦开始连用,诚信的内涵和要求是真诚、信用、遵守诺言。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孟子提出“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荀子认为“信”是无条件的,“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荀子•非十二子》)。诚信美德已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确立并且含义丰富而深刻。此后,诚信思想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墨子说:“凡我国之忠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忠信之士,我将罪贱之”,突出了诚信的重要地位和价值。道家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言善信”。法家更强调诚信的规范作用,弱化它的道德层面。商鞅主张“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商君书•修权》)。《韩非子•外储上•说六》通过吴起、晋文公等人诚信的故事,充分体现了诚信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精神,以及它在传承过程中的带头表率作用。

二、贵州高校大学生诚信和诚信教育现状分析

诚信是做人做事之根本,而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主力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由此大学生的诚信尤其重要。通过对贵州高校大学生(包括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诚信和诚信教育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调查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部分学生存在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论文抄袭严重、恶意欠缴学费、还贷不诚信和就业中的不诚信等方面。另外,发现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如高校对诚信教育的重视不够,诚信教育方法单一,诚信教育环境欠缺等。

(一)贵州高校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

1.学习中的不诚信

学习中的不诚信表现比较突出的是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两个方面。据调查考试作弊原因中,为了考试及格占47%;为了得高分获得奖学金的占20%;考试答不上时着急占17%;认为成绩低没面子的占16%。调查反映了学生对作弊的认知情况,57%学生认为作弊“是错的”,但不敢举报;25%的学生认为习以为常了,无所谓;认为考试作弊“有关个人品德问题”,并且敢于揭发的只占18%。有9%的学生承认经常作弊;承认偶尔作弊的占38%;心动但未行动的占36%,没想过的只占17%。我们发现考试作弊现象较明显,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论文抄袭方面,据调查,近五年来每届毕业生约40%以上的毕业论文进行初次检测时都不符合规定,多半是用几篇相关文章拼凑而成,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最后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多次修改才能基本过关。

2.缴纳费用不诚信

学生缴纳费用主要包括学费和其他应缴费用。调查发现有少部分大学生将费用挥霍而空,故意拖欠各种费用。部分家庭条件并不困难的学生以经济困难为由甚至伪造困难证明申请减免学费、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等,而用于超水平消费。虽然学校采用了缓发毕业证、学位证等措施,但还是有学生恶意拖欠学费甚至毕业后依然不还款。据调查,在欠费的学生中,约占23%的是恶意欠缴。

3.还贷不诚信

据调查,从实施助学贷款以来,平均20%的学生违约,每年毕业后迟迟未还款的现象越发严重。通过学生资助中心的信息反馈,每年逾期未还贷款学生很多,各学校辅导员通过各种途径追踪贷款,还发现有些学生尽管有能力偿还,却迟迟拖欠,甚至一些家长也支持这一行为。

4.就业中的不诚信

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有在毕业推荐表中篡改成绩、伪造证书等弄虚作假行为,另一方面,存在毕业生就业协议违约率逐年攀升的现状。部分学生为了确保自己能就业,为了保险起见,与多个用人单位签协议,甚至伪造协议、随意毁约。

(二)贵州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分析

1.对大学生诚信教育重视不够

学校是提高人民素质和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学校的诚信教育是实现社会诚信的基础,高校的德育必须要以诚信为基本准则,力求为国家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优秀人才。然而,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往往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最高标准。虽然表面上强调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但事实上,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教育,而德育往往被弱化和边缘化。这恰恰验证了人们所说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视不够往往也是大学生出现失信现象的一个原因。

2.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单一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所采取的德育方法简单化和形式化。据调查,学校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专业课几乎不涉及德育。而部分学生对公共课比较反感,学习效果甚差,难以达到教育目的。此外,部分学校开展一些与诚信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试图通过宣传达到诚信教育目的,但是部分学生往往只是为了获取名次和奖励而参加活动,根本没有真正理解诚信内涵和精神,没有内化为自觉行为。

3.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欠缺

环境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随着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带来了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和交融,使学生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心理状况发生了各种变化。在不同领域出现失信现象: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政治领域的官僚腐败,文化领域的学术泛滥和弄虚作假,工作领域的不爱岗不敬业,生活领域的人际交往不守信等失信行为,冲击和阻碍大学生的成长。正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自控力差的大学生出现了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

三、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内涵深刻、博大精深,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理论基础,是诚信教育的生动教材,指导我们加强大学生的诚信立人、诚信践行和诚信交往教育等。

(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立人教育

中国自古就对诚信教育很重视,自西汉儒学占主导地位后,《大学》《论语》等经典成为学生的基础课,通过儒家诚信思想长期的熏陶和教化,学生们已形成了自觉的诚信习惯和诚信行为,从而具有诚实守信的高尚人格。《论语•为政》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袁子•用贤》中“唯君子为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说明诚信者方能立足于社会,失信者在社会中寸步难行。这对当代大学生人格自我完善的诚信立人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高校应当将传统诚信思想渗透到教育当中,把诚信立人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和评价标准。教育学生把握好诚信价值取向,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守信大学生。凡事追求真实、实事求是。杜绝学术欺骗、考试作弊;抵制恶意拖欠学费和贷款;消除就业中的不诚信等。使大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诚信规范,将诚信观贯穿于毕生始终,让大学生在诚信的教化和熏陶中立人、成人。[1]

(二)“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诚信践行教育

《荀子•大略》中曾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孔子主张“听其言观其行”“寡言而行,以诚其信”。明代吕坤说:“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意思即诚信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也不需苦苦思索,只需诚心去做,时间已久就会自然地养成诚信习惯并为人们所尊重。古代的诚信教育告诉我们一定要践行诚信,要体现在行动上、实践中。由此我们应当引导大学生从实践中、从小事开始树立诚信理念。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以实践活动为出发点,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和摸索,严格按要求检验和改进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其真正具有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诚信是一种对人们行为外在要求和约束的社会道德规范,当人们真正遵守它的时候,才内化为人的品质修养,而这正是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目的。[2]

(三)“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诚信交往教育

老子《道德经》说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其大概意思是:“别人不那么相信你,是因为你做过不守信用的事”。告诫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若相互不信任,存在欺骗、虚伪,则彼此间关系终将恶化、矛盾重重。人们之间若不能以诚相待就不会结交真正的朋友。现在很多大学生感叹世间炎凉、人情淡漠、孤独无助,其实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人际交往中诚信缺失,事实上只要努力践行诚信之德,诚心诚意待人,就不会出现孤独冷漠了。只要将诚信的人格素养作为交往前提和基础,无论是师生交往、同学交往、朋友交往等人际交往中都能建立真诚互信关系,从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四、融入传统文化诚信思想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传统诚信思想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将其渗透到诚信教育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学生们高尚的诚信品德。

(一)培养大学生诚信理念

1.“言必信,行必果”的做人理念

自古“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最基本要求。“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3]孔子认为诚信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人若无信则举步维艰。这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理想人格”的重要思想和理论依据。根据大学生失信现状,培养“言必信,行必果”的做人理念迫在眉睫。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理念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强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要实事求是。中国古代的诚信治学理念值得学生们借鉴和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严谨治学态度,也对部分大学生的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等弄虚作假情况起到强有力地制止。

3.“朋友有信”的交往理念

在传统文化思想中,诚信不仅是交友的基本要求,也是择友的基本准则。“朋友有信”是儒家五伦之一。《论语•学而篇第一》[4]第七章中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因此,不断增强大学生诚信交往教育,建立言而有信、以诚相待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大学生终身的追求。

(二)继承和创新传统的诚信教育方法

1.内心自省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即善于向有才德之人学习,也要善于从无德之人身上去自我反省、自我省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每天勤于反思和检讨,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反复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缺失。可见,“内省”是我们值得借鉴的教育方法,实现自我教育是我们追求的目的。由此,加强内心自省的诚信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自省的习惯,将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自觉做到诚信。[5]

2.慎独自律

“慎独”即凭自身的信念和自觉性,不做违反做人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事。“慎独”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很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我们值得借鉴的诚信教育方法。自律和他律是大学生诚信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他律起到外在的约束作用,自律起到内在的决定性作用,自律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将诚信内化为个人的自我要求和品质。

(三)完善诚信教育环境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传统诚信思想对我们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建设来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社会诚信度会影响学校的发展。政府扮演重要的角色和很重要的地位,既是方针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国家事务的执行者,还是国家权利和人民权利的维护者,在诚信方面较个人具有更大的作用、影响和责任。因此,首先应当建立诚信政府。具体执行者即公务员自身做到诚信,做到为民表率,发挥其带头作用,其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社会。其次,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诚信教育营造好的社会环境。通过政府的作用,培养社会诚信道德理念,加强社会诚信教育,规范社会道德秩序,积极营造一个诚信、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诚信教育朝积极健康方向发展。最后,政府应当提供诚信教育平台。贵阳孔学堂是一个以推崇孔学、弘扬国学、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基地,同时也是人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精神殿堂,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学堂。因此,政府应当积极支持各高校以孔学堂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地,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有利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更好地发展。

2.加强高校诚信体系建设

当前国际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应当更加重视诚信教育,培养诚信践履的自觉性,切实增强诚信观念。首先,建立健全高校诚信守则。守则是大学生的诚信规范和要求,必须遵守诚信守则,这对增强诚信理念、践行诚信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加强教师诚信教育。诚信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才能为学生做出表率,才能建立与学生之间的诚信桥梁。再次,诚信教育应当与时俱进。针对新问题及时调整内容,更新方法和教育途径。除了重视和加强诚信教育理论研究,应该更加重视具体操作模式的探讨和构建,使诚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体来说,学校可以构建诚信院系、班级、团支部等,使学生在浓烈的诚信氛围中,增强诚信理念,践履诚信美德。另外,开展各种表彰活动,让学生备受鼓舞和增强自豪感,从而坚定诚信信念。当然,对于失信行为要予以严肃的批评和严厉的惩罚,让学生通过自省真正意识到错误,从而改正错误行为和纠正错误思想。最后,高校应当改变传统的诚信教育方式。传统上普遍采取课堂教学和宣传教育,比较单一和形式化。我们可以采用走出去的实践教育模式,如高校之间开展诚信交流活动,在贵阳孔学堂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遵义等红色革命区的实地考察教育等,采取丰富多样而有效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

3.注重大学生的诚信践履自觉性

诚信思想的最终目的是在实践中自觉转化为诚信行为,做到“知行合一”“名实相符”。高校着力培养大学生诚信践履的自觉性,有助于诚信价值的实现。通过创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社会环境,高校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利用多平台、多渠道积极开展诚信教育,从内容上加以确定,价值观上加以引导,内心加以升华,逐渐得到学生的认同,唤起学生的内在自觉。同时让学生参与学校、社会各种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诚信践履自觉性习惯,已不再需要外在的约束和监督,已成为大学生自然而然的意识和行为,这种高贵品质正是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作者:韦红霞 单位: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钱益民.浅析儒家思想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

[2]李崇爱,欧志文.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06,(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保险诚信论文范文6

近年来,伴随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市场的加速发展,金融学及其相关专业课程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专业学生高考入学成绩在各高校一直以来名列前茅,成为集中高校高分考生最多的专业之一,这充分反映了金融专业受到社会青睐的程度;二是很多金融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受到了很多非金融专业甚至非经济专业学生的青睐,选修人数总是名列各专业前茅;三是高校金融专业举办的各类金融活动(如模拟股市大赛等)总是有大量外专业同学参加,而学校组织的金融知识方面的相关讲座也往往成为学校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讲座。在看到金融学科及其相关课程在高校中大受欢迎并不断得以发展壮大的同时,从自身近年来从事金融教育的实践出发,笔者认为目前高校的金融学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引起足够的认识。

一、目前普通高校金融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金融基本知识严重匮乏

伴随我国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近年来也曾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面对公众的金融教育活动,如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编写了大众化的金融知识普及性读物《金融知识国民读本》,中国银监会“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2008年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实施“金惠工程”的教育计划等。然而,这些金融活动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以被称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为例,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多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如在笔者承担的一些金融类专业课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同学对一些最基本的金融知识(如股票、债券等)都缺乏了解,也不清楚我国现实中金融市场的最基本发展情况,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在专业课上挤出大量时间来讲解这些金融学的基本常识。

(二)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对于我国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学生而言,进入大学之后,其一般要先学习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数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学习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保险学等,再根据自己的选修方向(如银行管理、投资、保险、金融工程等方向)学习具体的金融专业课。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分析,目前金融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仍是以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传统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并未摆脱以货币、银行为核心的旧有教学内容,并不能反映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实际上,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研究,而国内很多高校的金融学研究其实质还只停留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范畴之内。按照国际的主流观点,货币银行学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则仅属于国际经济学范畴,显然很多高校并没有将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来看待,因而也就造成对微观金融活动缺乏研究,缺乏微观经济主体与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使培养的金融人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无法解决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很多高校中根据课程安排,他们往往只能选修《投资学》、《金融工程学》等具有一定难度的金融专业课,由于这些学生通常并没有经过金融基础课的学习,因此学好很多专业课上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相当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学习金融学的积极性。

(三)金融英语教育严重滞后

学好金融学必须首先培养英语的基本应用能力。金融人才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即是金融人才必须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整体滞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完全是被动学习,英语应用能力极差。这反映在金融专业方面就是国内只有极少数院校有能力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和实行全英语授课,多数院校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学习仍远离英语,很多学生甚至直到毕业也无法掌握一些基本的金融英语词汇。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努力在金融专业开设了诸如金融英语之类的专业课程,但从实施效果看仍是难如人意。从金融学科本身分析,目前国内学界与英美学界相比在理论水平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诸如《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JournalofFinance》等在英美等国出版的金融学刊物代表了整个金融学科的发展最前沿,而从国内高校在这些国际顶尖期刊的情况分析,能者多数都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而在国内的一些学者虽然金融研究水平较高,但由于英语能力不足而无法在这些国际期刊上发表中国学者的声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考试为中心,总是认为掌握了书本上的内容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就是最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事实上,金融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社会科学,也是与社会乃至每个人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科学,存款取款、住房按揭、投资股票、购买保险、刷卡消费这些金融活动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而诸如银行卡里的存款不翼而飞、参与“高息”集资血本无归、股市暴跌使资金顷刻化为乌有、恶性通货膨胀加剧贫富差距等现象又会直接威胁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在金融专业的学习中,只有将这些现实问题与课本中的理论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们才能够真正理解金融学的真谛,进而获得金融学学习的乐趣。因此,在笔者的金融学教学实践中,总是特别强调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学习在课上,而功夫应下在课外,要多提出问题并勤于思考。虽然在笔者的努力之下金融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感觉受到多年来固有模式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期末考试乃至研究生专业考试的指挥棒依然起着极大的作用。

(五)科研与教学相脱节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的金融学科的科研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具体表现在很多金融专业教师在高级别的期刊发表文章,承担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较多学术著作等。然而笔者始终认为,对于我国的多数普通高校而言,科研应以服务教学为主,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客观上受职称考核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多与教学相脱节。很多教师为了多出快出成果,其研究方向与教学内容几乎毫无关系,如此下去的结果是教学与科研相割裂,两者成为了争夺教师工作时间的竞争对手,本应是促进教学工作的科研任务反而变成了影响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障碍。#p#分页标题#e#

(六)金融道德教育几乎为空白

金融学的基础不是“聪明和勤劳”,而是“诚实和正直”。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专业工作者更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良好的职业操守,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在高校中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很多大学生不仅职业道德无从说起,而且就是一些基本做人准则也很难遵守。例如,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在考试中却利用各种手段作弊以获得通过;还有少数学生靠造假获得贫困生待遇,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诚实和正直”,以这种心态从事未来的金融工作也是非常危险的。

二、改革建议

(一)金融基础教育从中小学教育开始普及

拥有金融学的基础知识是每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金融基础知识的教育,以美国为例,美国能够成为金融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在金融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端,美国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教育,把对国民的金融教育看作是未来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2003年12月4日,美国国会颁布了FACT法案,其明确提出正式成立美国金融扫盲与教育委员会,其目的就是通过实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提高美国国民的金融教育程度,并把面向美国国民的金融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法案。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等国的经验,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引入金融教育。事实上,现在中小学的政治等课程中也有少量经济学的知识介绍,应该继续充实这些教学内容或直接开设一门与金融相关的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并能够使学生明白现实社会中一些基本的金融学常识。

(二)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应加快课程设置的改革步伐,建议首先压缩合并部分与金融专业关系不大的基础课,部分基础课程还可以进行内容上的改革,如将现行的基础课英语直接调整为金融英语应用,这样可以突出金融专业教学的学科特点,并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这门语言工具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在具体专业课程设置上,建议逐步摒弃传统的以货币、银行为中心的旧有课程的同时,金融专业应争取开设包括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学等一系列课程为核心内容的全新专业课程,从而使金融教育能真正反映出当代金融学发展的成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当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大力开设各类新课的同时,一些新开课程与旧有课程以及新课之间都存在较多的重复,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期货与期权》等课程本身内容设置上就存在大量的重复,究其原因,还是国内金融学教育在追求过快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学科课程自身的合理规划,一些课程只是从国外教材中简单“照搬”,缺乏整合意识,因此这种课程本身也必然是粗放型的。因此,在高校金融专业内部的课程设置上应尽快进行改革,短期追求的目标应是各门专业课程之间通过教师合理课程安排和分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长期追求的目标则应是打破现有课程设置的框框,根据教学资源的自身情况将现有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开设出内容具有鲜明特色的新专业课,并力争实现金融专业的品牌化特色。

(三)考试改革———以考察应用能力为核心

现阶段多数高校在考试中通常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于注重考试,考试内容集中于教材且多而繁琐,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就以考试为中心,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以获得考试高分;另一个极端则是完全不注重考试,学生的成绩最后以一篇学业论文来决定,很多学生没有考试压力,平时不认真学习专业课,期末之前临阵抱佛脚粗制滥造一篇论文应付了事,而通常情况下教师也不会因为论文质量的原因而不让学生通过。以上两种极端均不可取,第一个极端只能把学生培养成“重知识、轻能力”的考试机器,第二种极端则容易使很多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完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金融专业课程考试应从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试改革。学期论文不能简单地代替考试,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试方面应强调基础知识为辅、应用能力为主的新考试模式,基础知识主要考核的是学生对金融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应用能力方面则应特别强调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与解释直至预测。当然,在考察应用能力的试题面前是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这就需要教师从经验出发,从理论联系、逻辑思维、观点创新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解答给出客观成绩,这种考试改革其实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教学改革———以激发学习兴趣为核心

要想克服学生重知识轻能力的学习倾向,单纯依靠课程设置与考试改革显然是不够的,最关键的还应该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因此,在金融专业的授课中,教师首先应确立全新的教学方向,即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自己去主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我们评判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应以此为主要标准。只有在兴趣引导下的学习,学生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突出案例教学,应从学生身边的现实出发分析各类金融问题(如助学贷款与个人诚信、我们身边的通货膨胀等问题),为激发学生学习金融的兴趣开启一扇大门。

(五)科研改革———科研与教学结合

普通高校应改变现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科研应以服务教学为首要任务,在教师晋升职称、评优等活动中优先教学型科研,从而提高教师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积极性。

(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我国高校各金融专业课程的教育中,即使不开设专门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各门专业课程的出发点也应是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在授课中应坚持以诚信道德教育、规则教育为主线,并通过国内外金融法律法规的介绍以及对一些发生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的现实案例分析,使学生真正树立起“按规则办事”、“诚实”、“守信”等观念,从而培养出既具有很高金融素质又拥有良好职业操守的金融人才。

保险诚信论文范文7

安全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国内众多学者就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究。当前关于该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培养通才式安全科技人才和培养行业性安全科技人才。前者要求毕业生掌握适用于各个行业的通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实务处理方法,以适应大社会的需求;后者仅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特定行业领域的安全科技知识。鉴于历史原因,安全工程专业大多设置在能源矿业、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专业特色鲜明的工科类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少数文科类高校也有开办此专业。由于当前国内安全生产现状的严峻性及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全国现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培养模式上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只注重相应课程知识点的讲解,未考虑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多门课程之间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安全学原理三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多采取大班制生产实习方式,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观摩与参观;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普遍反映所学知识“泛”而不“精”。再者,现今的本科生都出自90后,多为家庭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有必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加强该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安全类应用型人才。

二、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一)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模式息息相关,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安全工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此,我院拟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以未来职业规划为导向,基于CDIO理念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二、三级课程群。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见图2。其中,一级项目为安全工程导论课(安全科学发展动态)及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二级项目由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等组成,专业类课程又可以进一步归类为安全管理类、安全技术类;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针对具体课程开设课程设计;三大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旨在促进安全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融会贯通。二级项目主要以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三级项目在二级项目下进行拓展,为加强核心课程与二级项目而设立的相应课程群,如安全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概论、安全管理与安全法学、安全心理学、保险与安全经济学等。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区别于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通过采取实验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特定专业课程设计的设置、创新创业项目资助来贯穿相应的核心课程,学生可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开展研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中吸收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出综合性、直观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完全相符CDIO工程教育理念。安全工程专业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可区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三大类。基础性实验教学主要为强化专业理论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综合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工程和前沿课题中的安全问题;创新性实验是整个实验教学的核心,由学生自发组建研究小组,围绕教师的研究项目或学术前沿课题,通过查阅文献、搭建实验平台、收集数据等,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高校应加大安全工程专业的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扶植力度。此外,高校应该大力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向全体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自主实验、参与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平台。开放性实验室可成为学生备赛的训练场,自己动手,积极性增加,也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学生借助该平台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开放、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研究型的学习环境。同时,实验室还为全校学生创造了一个交友的平台,许多获过奖项的学生在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高年级引导低年级,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必须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特色,设置安全系统工程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工业通风实验、矿井通风与除尘实验、火灾爆炸实验、机械安全实验、安全检测实验、电气安全实验、锅炉与压力容器实验、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实验、软件模拟仿真实验等。

(三)多样化的实习教学模式

认识实习是让学生了解安全工程专业的主要知识点及职业特性,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共建校外产学合作认识实习基地,采取教学参观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加深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生产实习是在系统掌握安全工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后实施,实习地点尽量满足多样化,如港口码头、建筑施工现场、火电厂、变电站、化工厂、造船厂、矿山等。毕业实习单位可由学生自主与就业单位取得联系,或由指导老师推荐。毕业实习的内容可以涉及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矿山、核电、建筑、道路交通、港口、酒店消防、地铁施工、金融保险、安监部门等多个领域,与地区经济建设、生产实况、科研现状紧密结合。依据CDIO教育理念,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以保障各类实习基地的有效性与延续性。

(四)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多样性

课程设计主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是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当前课程设计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程设计题目偏少、时间安排不充足、教师重视程度不够、考核方式不科学等,这是高校需要共同解决的一个问题。毕业设计是安全工程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系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安全技术与管理、安全科学研究及安全工程师的工作。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该紧扣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以便让学生更早融入工程实践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学生也可以根据未来的就业方向及科研兴趣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按照“导师—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指导教师。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尽量满足工程设计需要,与实习项目相吻合。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多样化,可涉及核电项目、建筑施工、公路隧道、煤矿水害、船舶重工、消防灭火、石油化工、银行保险、矿山等多个行业的安全问题。

(五)科研训练项目的设立

安全工程作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特色专业,要求毕业生在工作中要有较高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开展科研训练是遵循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创新型学习环境。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了解安全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可以组织和实施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同时,专业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申请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专业教师的在研课题。福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近年获批的立项课题涉及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煤矿水害防治、建筑施工用电风险管理、学生公寓人机不安全因素辨识、校园安全风险分析、大学生职业安全健康素质调研、手机人机界面设计、建筑工程安全培训模式构建、防火涂料研制等。学生通过参与各类科研训练,由此贯穿项目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全过程,不仅拓宽了安全工程领域的科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自身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团队的建设

为更好地贯彻CDIO工程教育理念,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当前从事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多数教师是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深造而走上教学岗位的,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各个高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青年专业教师深入工矿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或主动聘请在各类企业中专门从事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的优秀工程科技人员到高校任教,弥补专职师资队伍工程经验不足的缺陷。安全工程专业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以便及时将企业最新的技术进展反馈给本专业的学生。改革安全工程专业教师的考核方式,不能仅以论文为指标,还需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每个专业教师负责若干名学生的学业辅导,定期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加强学生在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指引。

三、结论

保险诚信论文范文8

【关键词】国际贸易;中小企业;融资

1引言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持续飞速增长,其中国际贸易更是飞速发展,对我国的经济贡献率达50%以上。WTO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7万亿美元,继续领跑世界各国。可以说中国的贸易发展了自己,也带动了世界。中国能取得如此佳绩,中小企业功不可没。自加入WTO后,中小企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无数“中国制造”被销往国外,为国家创造了巨额外汇。可以说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支柱,然而他们得到的待遇却与他们的贡献有天壤之别———几乎所有中小型外贸企业都面临资金短缺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这种局面,但效果却不尽人意,总结起来,原因有二:一是中小企业先天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不强;二是由于宏观环境还不够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重重。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制约我国贸易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国际贸易融资的概念

所谓贸易融资是指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具体方式有授信开证、进口押汇、提货担保等。这种融资最大特点是融资周期短而且流动性很高,对于进出口企业的业务特点来说贸易融资非常适用,反过来对银行来说,这些特点能增加银行收入,风险也相对较低。因为在国际贸易整个过程当中,银行作为第三方结算人全程参与,所有的物权单据都要首先经过银行,因此,银行可以依托对物权凭证的占有为企业融资或提供金融信用,企业获得融资后进行下一步商业活动,最后还本付息,同时银行也获得更多收入。

3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3.1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第一,融资渠道少。例如,主流的证券和债券市场,因为对企业资质的高要求,大多是国企和跨国企业的天下,中小企业基本不可能通过其融资。第二,中国大部分的出口型中小企业,从事的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该产业竞争大,利润小,再加上中小企业先天羸弱的自身条件,银行普遍对中小企业缺乏信心。第三,缺少专业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虽然市面上小额贷款和担保机构很多,但大都不够规范,隐患较大。第四,非法融资渠道多。通过正规渠道融资,中小企业处处碰壁,无奈之下只好铤而走险。这种现象在沿海一带省份非常普遍,吴英案就是典型代表。非法融资害人害己,不但对企业发展没有帮助,反而会牵连无辜百姓。

3.2银行方面的原因。第一,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数量巨大,市场上又缺乏权威的信用评价体系。银行只好对所有企业采取严格审查制度,硬性指标多,很多具有活力但刚刚起步或规模小的企业被拒之门外,错失发展良机。第二,手续烦琐。即使通过了银行审查,还要耗费高额时间成本办理复杂手续,对外贸企业来说,漫长的放款时间可能就会错失一笔订单,这无疑也降低了企业的主动性。第三,融资产品少。我国银行业监管较严,导致银行创新不足,缺乏相关经验,使我国银行服务滞后。例如,以福费廷等业务为代表的新兴融资方式还远远没达到普及的程度,限制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4促进贸易融资的对策

要真正改变融资难的现状,仅仅靠国家、企业某一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家共同建立一个体系,大家各司其职,把这个体系良好地运转起来,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4.1企业自身的努力。树立诚信意识,银行不信任中小企业的最大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缺乏诚信。中小企业往往只看重眼前利益,投机取巧,爱打政策擦边球,逃避责任,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所以,企业要通过自身努力,诚信经营,扭转自身不良形象,共同构建诚信的大环境,同时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帮助员工充分了解新兴的金融服务产品和使用方式,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增强与金融机构和政府的交流。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融资体系中去,主动反馈业界最新信息,公开企业财务信息,建立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只有企业自身增强素质和积极参与,才能有效改善贸易融资困难的现状。

4.2银行的创新。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积极推出新的金融服务产品。洞察市场和客户的需要,不断推出符合市场规律和客户最新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积极推进福费廷、国际保理等新兴的贸易融资产品,为企业创造更多融资渠道。重点推广结构性贸易融资,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完成融资需求。进一步完善贸易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针对中小企业周转高、额度低的特点,传统信用评价体系已经滞后,因此,要重新建立评价体系,该体系要反映中小企业的实际偿付能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记录管理系统,实时跟进企业经济活动更新信用记录,对符合信用要求的企业进行升级和奖励,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特殊处理,让更多优秀的企业获得优质的资源。增强技术能力以降低风险。引进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设计国际贸易流程跟踪软件,通过互联网对企业的对外贸易账户进行全程跟踪和监控,不留死角,用技术手段避免企业不诚信的行为发生。

4.3政府的支持。建立全面有效的企业评价体系。首先,让企业生存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让企业能专心经营业务,培养企业诚信经营意识。当然,对于不可避免的客观原因造成的中小企业还不上贷款,如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政府还是应该要拨出专项资金进行扶植。其次,走出去,开拓视野,多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模式,将政策性金融机构(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等)的作用凸显出来,助力中小企业获得更多融资。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