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教育范例6篇

校企合作教育

校企合作教育范文1

关键词:校企合作 成人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教育形式,是一种彰显职业特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培养的人才更接近社会、贴近企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校企合作是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拓宽人才培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成人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成人教育主要有电大、成考和自考等形式。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成人教育的学历功能逐渐减弱。一直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素质、重理论轻技能倾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自身急功近利,教育质量下滑。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国家对成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校内教学设备特别是实验设备短缺,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无法完成应有的教学环节。

     2、培养模式和目标方面

成人教育还存在套用传统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现象,传统的模式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成人教育以社会在职人员为主,应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实用型人才。而长期以来,我国成人等教育仍以传授的理论知识为主,重知识轻素质,重理论轻技能,学生缺少动手实践机会,不符合社会对成人教育需求,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成人教育急功近利,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立足本地,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成人教育办学定位,是成人教育应该承担的任务和责任。然而,当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些学校忘记了教育的初衷,试图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收益。

     4、教学水平低、教育质量下滑

     由于国家对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学校自身又急功近利,缺乏社会责任意识,造成教学水平低下,教育质量滑坡,成为持有合法手续“造证”、“卖证”机构。

   二、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校企合作是成人教育改革的尝试,是办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和环境,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对学校、学生和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校企合作有利于校方发展。首先,学校通过合作,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优化课程设置,制定配套的教学方案,针对性地为企业发展量身定做培养人才, 达到培养目标与用人规格的一致。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的竞争力,改变萧条现状,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更好的服务企业,社会,地方经济。其次,校企合作有利学校师生发展,由于校内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教学过程中,师生很少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教师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的也只有理论,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和实践能力,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2、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发展。校企合作不仅对校方发展和改革有利,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能得到学校的技术和培训等服务,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比如我校与市人民医院的合作,在医院设立护理专业学员实习基地,方便学生实习,克服了工学矛盾。

3、校企合作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随着社会发展,人一生中只接受一次性教育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学习已成为人一生中都要进行的活动,所以职后仍要接受教育。成人高校具有优质教学资源,先进的教育技术,成为承担成人职后教育任务的主要机构。通过校企合作对在职人员针对性教育和培训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因高等教育的扩招,人才学历层次不断提升,由于部分成人教育高校管理不规范,设备落后,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企业的不信任,对教学质量的不认可,导致校企合作的困难。目前合作过程中,大多是学校单方意愿,主动与企业合作,而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的很少。即使合作,由于企业注重眼前利益,许多校企合作仅仅在表面,缺乏深入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目前成人教育校企合作总体上表现出学校热,企业冷,学校积极主动,企业消极配合的现状。另外,也有些学校是迫于教学评估的原因临时找家企业签订简单的书面协议,挂个牌而已,种种问题导致成人教育校企合作的效果很不理想。我校在开放教育试点到终结性评估期间也曾与多家行业进行合作,挂了牌,建立了校外实训基础,但由于疏于管理,合作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目前一些合作流于形式。

   四、成人教育校企合作展望和思考

查阅相关资料,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一些校企合作成功的模式,总结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企业为重心的合作方式,如德国的双元培训制,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英国的“三明治”工读交替培训模式等。另一种是以学校为重心的校企合作,如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前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培训计划等等。国内,成人教育校企合作起步较晚,由于校企合作的不深入,致使学校无法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或者忽视了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锻炼,没有彰显成人教育特征。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要求,无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致使企业不愿与高校合作,或者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的模式,立足本地,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实现校企共赢,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是必须的。

1、成人高校积极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的同时,注重学校自身发展,提升学校实力、规格和品牌,使更多企业能主动上门合作。

2、双方开拓创新,立足长远合作,签订合作协议,相互尊重,相互协商,联合管理、密切合作,注重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3、高校根据企业所需人才的规格,依托自身的教师资源、教学资源、先进的理论、教育技术 、科研优势等,面向行业系统、企业等,进行订单式培养。同时,高校凭借校企合作利用企业这个平台,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设在车间,有效地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场地开展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巩固、提升理论,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培养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同时提升高校科研水平,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4、企业发展需要高端人才,应根据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规划,借助高校优质的资源条件,定期对在员工进行理论更新和技术提高,提升企业人员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力,推进企业发展。同时,企方积极主动为校方提供实习、实训场所,使教师和学员能够得到实践锻炼,实现与学校的双赢。

5、目前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大都缺乏规范性文件,具体实施过程缺乏监督和评估机制。管理上,对操作程序的规范性,监督、协调,校企合作的备案等工作都缺乏具体措施。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校企合作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 基于校企合作订单式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继续教育,2010(5).

[2] 李莉. 论成人教育的校企合作形式[J].职教论坛,2012(11).

[3] 杨云龙,于海峡.浅谈校企合作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J].技术与教育,2010(2).

校企合作教育范文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指的是由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四方之间因相互作用、影响而形成的比较规范、有效且符合这几方利益及人才培养的一种方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亟需大量的技能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下的人才培养结果恰恰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时代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必然性。在一些发达国家,很多年前就开展了“校企合作”模式,相应的规章制度也已通过实践趋于完善,比如,令世界震惊瞩目和使得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所谓双元制教育主要是通过企业培训,将企业中的实践操作程序与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紧密地结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近几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很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得以全面贯彻落实,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突破,所以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2.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发展的必然。目前,有些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制度过于形式化,讲白了就是走过场,现代化实习实践条件的缺失,使得学生在实习实践教学中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并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根本不可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加强了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职业院校还应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探索,比如改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方式,像“2+1”式、“订单”式、“工学交替”式、“产教结合”式等,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习实践,培养出适应服务、管理、建设、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3.塑造“中国式高技能型人才”的品牌决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必然性。目前,在我国的多数企业中,中高级职称的技师与全部工人的比例很低,在很多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中,基本都存在着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现象,塑造“中国式高技能型人才”品牌,符合中国式企业人才需求,是加快人才培养步伐,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也是建设职业教育技能强国的重要因素。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政府应加强对职业教育政策的投入,加大对“中国式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在建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找到一种可行且可效的办法和途径,争取将在校企合作中的长效机制建立得更加完善,以此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向前发展。

1.将政府主导作用融入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确立政府对校企合作的责任,加强在校企合作建立中的法律法规建设,通过立法的形式约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规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标准,引导企业参与教育,将参与教育作为评估企业资质的法律指标和税收依据,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指标,为校企深度融合提供法律保障。

2.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①国家成立校企合作专门机构,研究和制定高职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指导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各项工作;保护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利益,提供完善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方面的合理化建议。企业和学校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教育专家、企业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组成,专门指导学生校内教学和课外实习实践。企业通过和学校共同制订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培养协议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双方根据协议内容安排学生实习实践。企业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工作环境,让学生熟悉产品生产的完整过程,以特定的“市场化”的模式运转。②建立“培养+就业”的教学模式,将学校、企业和其他人才培养的各个途径联结起来,进行资源整合,创造经济效益,形成适合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新机制。将“订单式”培养模式应用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中,采取诸如岗位教学、顶岗实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实习实践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还使得学校与企业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适应人才培养机制、体制和制度的转变。

校企合作教育范文3

在校园文化的具体实施中,无锡机电学校一是培育“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关键词是“关注•尊重•发展•提升”,是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和学校生活质量。学校为优秀的师生提供寄托希望的展演舞台。让师生的成长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使文化培育与学校的教育密码相融相契,这就是学校文化的本义。二是培育“四我、五位一体”学校德育文化。“四我”是“我优秀、我负责、我能行、我帮你”;“五位”包括“学位(教室)、工位(实训室)、餐位(食堂)、寝位(宿舍)、岗位(企业)”,校方要在前四位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素养,使其最终适应岗位要求。该校的劳动礼仪值周活动,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的德育文化培育。每月,学校都会对劳动礼仪值周活动进行评比,表现优秀者,校长亲自与获奖学生合影,以资鼓励。三是培育体现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今年,学校全面推进了7S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7S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是素养,能给人“只要大家努力,什么都能做到”的信念。它是一种标准化管理,学校引进企业管理,旨在将标准变成习惯、将习惯变成标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团体。校企合作是无锡机电学校的“品牌产品”。无锡机电学校在精心打造校企合作平台,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优秀业绩。该校的做法是:一是成立理事会制和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动引进企业,打通企业参与教学的主渠道。

学校理事会成员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和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领导及社会知名人士等。多年来,学校理事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供了许多积极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了行业企业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有效推进了校企合作、教产合一的办学模式,形成学校建设专业品牌的强大合力。目前,学校已建成省级品牌、示范专业5个,院、市级重点专业11个,学校并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职业教育“数控技术类”和“电工电子类”技能教学研究基地。二是建立校企合作专职队伍,主动走进企业,打通工学融合的主渠道。学校每年将校企合作工作纳入学校计划,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招生就业处等专门机构,全面指导和协调学校校企合作工作。同时在各系配备一名专职就业专管员,指定毕业班班主任担任就业联络员,全面加强学校与合作企业的沟通、协调,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使学校的校企合作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10年,学校首次采用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四年级有10个班级学生走进企业锻炼。工学融合渠道的开拓,把行业和企业的标准作为我们人才培养的标准,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效率。三是建设“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学校现有签约挂牌的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57家,为学校学生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与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建立了多种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机制。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引进行业标准,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全面接轨,推进双证融通。多年来毕业证和中级职业资格证“双证率”稳定在99%以上。四是建设“产、学、研”基地,学校现有“产、学、研”基地12家。校企合作中,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对企业员工开展电工、数控加工、自动控制、CAD/CAM、企业管理等内容的培训,年均培训超5800人次。目前,北京发那科、苏州宝玛、北京阿奇夏米尔等知名企业的产品展示中心、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相继落户学校,校企合作产生良好合作效益及社会影响。五是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于2011年申获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深度合作:现代学徒制的校本研究与实践》,并于2013年成立了江苏职教首个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分别是与铁姆肯(无锡)轴承有限公司和苏州宝玛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无锡机电铁姆肯班”和“无锡机电宝玛班”。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促进了系科专业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无锡机电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建设,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近年来,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计获34金6银2铜,获奖数以较大优势连年位居国内同类学校之首,如在2014年国赛中一举独得7金1银的好成绩。学校并蝉联“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奖”等称号。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行期间,教育部举办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等中央领导亲临机电高职展台,听取相关介绍,参观学生作品。通过展洽会这个高端平台,充分展示我校高技能人才的风采,展示了学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丰硕成果。学校主持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研究与实践》2014年获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成为省内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中职学校。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在校企合作方面,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并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姚锦云 梁其强

校企合作教育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随着社会对高端技术人才需求的增长以及多年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建设,逐渐成熟和扩展。校企合作作为新兴的有效的模式。实现了校企之间的软硬件资源共享。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也是当前高职学校教育发展和突破的内在需要,也是企业发展对当前高职教育的客观诉求。

一、推广校企合作的意义

1.更直接有效的完成理论与实践对接,提升教学效率。

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应该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首要教学方式。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方法。但是这一环节在国内高职院校往往做不到或者不到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术型专业人才,实践教育理应是整体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模式对于解决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衔接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有效促进学生和企业岗位的对接。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当前社会需求来讲,是有其特殊的竞争力的,企业更需要有熟练操作能力和能够迅速切入工作状态的优秀毕业生。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办学,就业,并合理适时的让学生进入企业中进行生产实训。这样的合作方式,不仅可以注入活力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使得毕业生更适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提升就业质量,促进企业发展。

3.适应企业发展的紧需变动,有效实现校企以及教师学生共赢。

学校教育是一个具有长周期性的工作。这一属性给学校提出了要具有战略发展远见的要求。要做到提前量,更好的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毕业生。从这个层面来看,校企之间的办学合作,就要保持良好有效的沟通,首先从学校的专业设置方面入手,合理的把企业用人市场需求的短周期属性和长远需求要求同学校教育和人才培育的周期性和长远性有机的结合。做到校企合作方式不仅仅能满足当前的企业单位用人需求,而且能够支撑合作企业战略发展的长期需求。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能够获得高品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更能够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激活研发潜力,也提高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能力,达到校企师生的多方面共赢。

二、当前校企合作发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校企合作的确是具有诸多优势的教育模式,可是在当前的实际运作中,却又诸多诸多问题。大体有一下几个原因:

1. 还没有建立可以长期互动和可以持续发展的,能够实现良好循环的有效机制。

就当前来看,校企之间的合作状态,更多的表现为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双方缺少主动的双向交流,企业更多的只是被动的为合作办学提供相应的实习环境和简单的技术培养。仅仅靠学校乙方的主动合作,并不能完全有效的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转化成促进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校企两方自然就难以建立起长期有效的互利合作的运行机制。

2. 校方科研较弱,不能完全满足企业方需求。

近些年科技发展与企业发展迅速,而职业院校作为非一线行业,教学设备落后或者不健全,相对形成教学力量实践经验滞后,科研与技术脱节,难以充分的满足用人企业的技术要求。从这一层面,也相对影响了企业对校企合作这一模式的积极性。

3. 缺乏相对健全的制度约束。

校企之间的合作,不是简单的教学与时间的合作对接。当前还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的约束与推动,也缺少相应的资金保障。虽然国家对于校企合作问题给出了一定的方针和原则,可是仍然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法规。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责任,权利没有确切的指示。造成了合作中诸多细节环节缺少法律法规的依据。

三、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选择

1.订单式合作

订单式合作是指校企双方根据供需条件签署合作培养协定。一起进行教育计划设置,组织安排教学计划,毕业生直接输入用人企业的一种合作培养方式。订单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企业需求来订制学生培养具体细节,资源共享,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能力的人才,通过课堂与实践教学互相结合的方式,学校主导理论教学,企业方主导实训教学,相辅相成,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毕业生输入企业。

2.工学交替模式

这一模式的主导是培养具有合格职业素养并具有合格技术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资源。将学校的理论与基本的技能教育同企方的实践工作教育对接起来。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理论与实践交替式的教育教学。

3.顶岗实习

这一模式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完成或者基本完成基础的技术课程以后,通过学生或者校方的双方推荐,进入到企业方参与相应的生产工作,并通过这一形式,完成各方面的全面对接的教学模式。最终达到合作培养的目的。

四、校企之间的合作过程中要充分做到产业文化层面的对接

通过综合考察这些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现企业方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相对满意,但对于毕业生在团队责任心以及敬业态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对于企业文化与观念的的对接问题,成为毕业生就业初期便离职的主要原因,毕业生没能做到在相应的企业环境中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定位。因此,在做好校企间合作进行理论与技术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对学生就如何融入企业文化方面问题的解决,养成学生对于纪律,团队责任心,敬业创新等方面的职业素养,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做好校园环境到企业环境的良好过渡。

参考文献

[1]李凤英.浅谈神话校企合作办学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

校企合作教育范文5

首先,当前大部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方法,基本是以把学生投放到合作企业,以企业职工或学徒工的形式参与企业生产活动。在此期间学生基本脱离了学校的管理范围,更多的是受企业生产制度的制约。但特殊的“实习生”身份,以及少的可怜的实习工资,导致无论是实习单位还是学生本人,都产生了对他们放宽管理“政策”的思想意识。相对企业的正式职工,实习学生的自由程度要大得多。实习时间越长,拖沓散漫的思想就越严重,有的学生等不到实习期到,就早早地离开了实习单位,游离在学校、家庭和企业“三个都管又都管不着”的边缘境地。其次,人生观尚不成熟,对世事的认知能力还相对稚嫩的学生,已经走入企业这个社会性较强的大世界,往往更喜欢注意那些刺激性强的事物,极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感染。再加上他们相对自由的身份,往往成为社会不法分子拉拢的对象,因此而走向犯罪道路的也不在少数。最后,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以及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等这些差异性较大的问题,在鉴别吸纳能力还很弱的学生身上交替作用,如果不及时给以正确的梳理,往往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许多学生在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后,对回校上课产生了较大的排斥、厌倦心理,难以像实习以前那样安稳地对待课堂教学,因此而导致辍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校企结合虽然有其难以替代的教学优势,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如果不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整体教学质量有根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提高。首当其冲的德育工作更应该成为学校必须认真对待的关键所在。

一、学校要对即将步入实习单位的学生进行扎实的道德素养教育工作

要通过连续的德育讲座,对全体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动员,不仅要学生明确实习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更应该明确生产企业与学校之间存在的差异,教会学生在企业这个社会性较强的空间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把握好跟企业职工相互接触的分寸,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哪些是应该向企业职工学习的,哪些是应该远离的。较为活跃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单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把敏感性的问题说清说透。

二、要学生学习应该学的,远离不应该学的

哪些是学生应该学的?当然,生产实际中的操作技能是学生应该学的,但这不是唯一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正常的运转,一定有其独特的企业运营制度,文化底蕴等。比如企业的竞争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团结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等都是需要我们学生去认真学习的,但这些东西单靠思维能力相对简单的学生是看不到的,必须经过教师(或师傅)的旁敲侧击才能展示清楚。所以,学校要充分把握学生实习的有利时机,不失时机地向他们灌输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不要把实习看成简单的学习操作技能。如果不加引导,学生往往学到的是我们及不提倡的东西,比如职工对待相互之间矛盾的态度或行为、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思想、痞子作风、男女不正当的关系等。

三、发挥企业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作用

校企合作教育范文6

一、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学生职业素质标准

从近年来的企业调研情况来看,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学生在团队合作、开拓创新、责任意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是高职院校的育人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不接轨,高职院校没有按照企业要求的用人标准去培养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应当深入不同类别的企业进行广泛调研,总结、提炼企业优秀员工的职业素质标准。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参照企业优秀员工的职业素质标准,共同构建学生的职业素质标准,并把这一标准作为高职院校的育人标准纳入思政课课程体系,确保高职院校按照企业要求的用人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标准是衡量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尺度。根据育人标准的评价方法的不同,参照知名企业优秀员工的职业素质标准,可以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标准划分为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两大类。职业道德规范是指所有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企业用来评判一个员工的职业行为是否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基本标准,其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其本质是为企业和顾客服务。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可以把学生的职业精神凝练为忠于职守、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开拓创新、勇于竞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遵纪守法、恪守质量、维护安全等十个方面。职业精神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品质在职业生涯中的体现,从业者一旦把它内化为职业操守,就能自觉地外化为良好的职业行为。

二、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院校要把在校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企业员工,仅靠自己的教育资源是很难实现的,而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因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单靠“坐而论道”是无法获得的,它必须在企业一线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中经过反复磨练才能真正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转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不仅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为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职业技能培养的标准和要求,在校内建设了“进校如进场、上课如上岗”的生产化实训基地,根据教学计划和实训项目开展单项技能实训或者综合技能实训(每学期1-4周);在校外知名企业建设了顶岗实习基地,根据教学计划和实习协议开展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高职院校完全可以依托不同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的实习实训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最终把专业课的实习实训基地打造成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把在校学生打造成企业员工。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校内实践教学要引入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校企双方应当结合专业课的实训项目共同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并参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通过模拟训练与初步体验,把学生的职业素质内化为高尚的职业操守。校外实践教学要把实习学生视为企业正式员工,校企双方应当结合工作岗位的职权与职责共同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并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开展顶岗实习,通过工作实践和顶岗体验,把学生的职业素质外化为良好的职业行为。

三、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

实践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具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实践经验。兼具上述双重素质,无论是对思政课教师,还是对企业管理人员,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校企双方可以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共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思政课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缺少企业工作经历,也就不可能积累起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实践经验。如何才能补上这一短板?《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团干部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安排思政课教师到企业相关部门挂职锻炼,不仅是思政课教师促进自身发展、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思政课教师应当把到企业挂职锻炼视为一个学习与提高的过程,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挂职锻炼,思政课教师可以学习新知,优化知识结构,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解决思想政治问题的工作能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企业管理人员大都具有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在管理工作中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思政课兼职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或定期为学生作专题报告,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其现身说法与现场指导更具吸引力和信服力,既能够有效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实际,切实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又能够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优化教学团队素质结构,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团队。

四、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企业文化研究中心

1.学术研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瞄准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围绕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经营管理、品牌建设、员工队伍建设的影响与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与作用等课题,深入开展创新性研究,构建企业文化理论体系,形成一批对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2.人才培养。运用企业文化研究成果,找准企业用人、学校育人、学生成人的最佳契合点,把企业的用人标准、学校的育人标准、学生的成人标准有机统一起来,弄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怎样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学生怎样才能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3.就业指导。运用企业文化研究成果,结合企业年度调研情况,建设企业信息资源库,介绍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企业的发展远景,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聘人计划,为学生打开一个了解企业和社会的一个窗口,为学生提升职业素质提供参考依据和经典范例,为学生的职业规划、顶岗实习、求职择业提供专业化的职场分析和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