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与生活教学优化研究

小学科学与生活教学优化研究

小学科学与生活学科经过改版后,其中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相符。优化小学科学与生活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转变固有教学模式,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丰富课堂教学知识内容,营造浓郁学习氛围。将教材资源深挖,联系生活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推动优化教学策略的有效开展和落实,助力学生科学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小学科学与生活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双提升的教学目标。

一、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小学科学与生活学科教学策略优化的前提条件。兴趣的培养将会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便利,会使教学时间有效缩短,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同时学生对知识的转化应用能力也将会大大提升。为此,小学科学教师要重视从教材内容出发,联合现实生活,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以此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的小学科学与生活教材内容设计也非常贴近现实生活,许多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并经常做的事情,但因学生并没有系统地、专项地学习过科学知识,以至于学生对科学与生活学科的认知程度不深,还停留在难懂、离自己的生活较远的认知中。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必要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大自然或其他现实场景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与应用。例如,在教科版(2017)的《科学与生活》科学知识学习中的“植物”这一大单元的知识学习,从第1到第6课时都在介绍与植物相关的科学知识,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植物认识,增长科学知识。如第4课中“这是谁的叶”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同时教师需在课前准备一些种类尽可能多的植物叶子,将多种叶子图片展示在电子屏幕上。这时,教师让学生将植物叶子与教材上、电子屏幕上的植物叶子进行比对,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学生会发现:叶子的形状不一样,颜色也各不相同。最后,教师在鼓励学生在课下走到校园中去观察植物的叶子,并在下一节课时和教师学生分享。这样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模式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兴趣,为每一次课的开展都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转变传统固定教学模式,突显学生学习主体

转变传统固定教学模式,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这是小学科学与生活学科教材策略优化的先决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学习,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为此,小学科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固定式教学模式,将课程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发问、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教学模式,配以科学的教学方法,让科学与生活科学教学“活”起来,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改革目标。例如,在学习“植物是‘活’的吗?”这节科学知识时,教师要重视设计科学实验以此辅助教学,体现科学价值。每一学期开课前,科学教师必须将教学课程结构合理安排,并对每一节教学内容提前确定。在“植物是‘活’的吗?”课堂教学开展前,教师要提前进行教学铺垫,具体的做法是:教师已经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提前确定了,需要在这次课前的前两次课中进行教学准备工作,为学生布置一项“种植”作业:将大蒜、绿豆、黄豆等可种植的种子提前种植。这样在这次课堂教学时,学生可以将直接种养的植物带来观察,以此发现植物是否是“活”的问题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安排,不仅能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更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实现科学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目标。

三、丰富课堂教学知识内容,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丰富课堂教学知识内容,营造课堂学习氛围。这是小学科学与生活学科教学策略优化的实施条件。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大部分需要在课堂学习中掌握,更多时候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但在实践时因没有正确的参照,往往会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推动学生形成错误的科学认知。为此,教师需要将课堂教学知识内容丰富,拓宽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科学与生活”教科版(2017)中第二大单元知识内容“比较与测量”知识的学习中,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比较和测量知识的学习更多来自生活中的一些经验,或者在成年人的对话中知道谁比谁高一些、食品价格涨还是跌了等这些普遍比较与测量常识,但却对具体的实践应用理论并不了解。为此,在这一单元知识学习时,教师要重视带领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比较和测量操作,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步学习。如由一名学生作为比较与测量对象,两名学生相互配合测量学生身高,接着再选一名学生作为第二个测量对象,将两名测量对象的身高值进行比较,这个过程就是测量与比较的全过程。学生通过实践后发现,科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在选对参照物并进行科学的测量后才能得到想要的数据资料。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更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想法和实践精神,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科学与生活学科课堂教学效果。

四、积极深挖教材知识内容,利用教材促进学习

积极深挖教材知识内容,利用教材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这是小学科学与生活教学策略优化的重点内容。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开展都不离开教材的辅助,教师通过教材分析明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学生通过教材提前预习并在课后进行巩固知识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并且,我国的各科教材经多次改版优化完善后已经非常科学合理,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相匹配,更符合时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小学科学教师想要将科学与生活学科教学优化必须重视深挖教材内容,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效梳理,以适合班级学生学习能力特点的教学方法讲解给学生学习掌握,同时对教材中的研讨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以此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和提升,助力学生科学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形成。例如,学习“在观察中比较”这一节知识内容,教师需要重视从教材的内容中找到教学切入点,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教材中是以“恐龙”的形象进行比较的,学生通过观察恐龙身形大小,确定哪一只恐龙大,哪一只恐龙小。这样的比较方式过于单一,需要教师将教材例子从书本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教师带领学生对教材中的恐龙进行比较后再带领学生对书桌上的教材、书本等一切具有相同特性的物品进行比较,如比较科学书与其他教材的大小、厚度等,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怎样进行物体比较的?比较的结果又是什么呢?”学生通过实物比较后,会对“观察中的比较”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研究,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五、以小学科学与生活教学,深化科学知识构建

以小学科学与生活教学深化科学知识构建,这是小学科学与生活教学优化策略实施的最终教学目标之一。当学生规范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实践应用方法后,会在观察中、实践中发现各种科学现象并以科学的语言进行解释,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学习观。为此,小学科学教师要重视以科学的激励手段和教学方法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实验中,并在实验中积极主动表现,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探索未知科学内容,最终加深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并灵活掌握。例如,在“科学与生活”教科版(2017)中《植物》的第二节“观察一颗植物”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在观察记录本上按照格式内容要求进行科学记录。1.在大自然中,什么地方看到过这种植物?2.它具体长什么样子的?3.观察它的叶子和茎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突出特点?4.各种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它有哪些不同生活情况?5.什么样的土壤环境下它生长的最旺盛?6.备注。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提前对植物进行观察,并做好跟踪记录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邀请学生进行分享,其一是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完成这项时间跨度较长的课后作业;其二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助力学生的科学知识的输入输出转化能力提升。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科学评价,以此推动学生积极完成每一次的观察实践活动,并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察思维和探究想法,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培养提升。

六、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实现教学优化革新

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实现教学优化革新。这是当前科学与生活学科教学优化策略落实的最终目标之一。当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科学的奥秘和探究的乐趣后,将会主动学习并探究在生活中遇到的163科学现象。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重视结合每一堂教学内容并参考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设计一定的科学实验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校园里的植物”这节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的前半部分设计为实践观察内容,后半部分设计为观察总结教学内容。具体开展为,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将这节课的教学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并将观察实践的注意事项向学生讲明:1.首先要去校园里观察和认知植物,需要观察的几点内容要明确,如植物大小、生长环境、叶子形状以及可观察到的根茎情况等。2.在观察时,不可以将植物拔起,不可以做出采摘植物或伤害植物的行为。3.可以自由组成观察小组共同完成观察任务。具体要求为:选定一棵植物观察,并将在观察本上画下来,在画旁边标注需要记录的内容。上半堂课观察实践任务完成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回到教室进行下半堂课程的观察总结教学任务。具体研讨总结内容为:1.我们在校园中都观察了哪些植物呢?2.观察中有什么新发现?还遇到了哪些新问题?这一整个系统的观察记录过程、总结思考过程,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其使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将要观察的未知内容,最终掌握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七、引导学生观察有效思考,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引导学生观察并有效思考,促进学生能力稳步提升。这是小学科学与生活学科教学优化策略中的思维培养目标。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都相对不足,存在一定的知识缺漏,而这部分知识缺漏也正是需要以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弥补并完善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学与生活知识,将会从小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生活观,养成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良好行为习惯,对其一生学习和成长都起着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为此,小学科学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有效思考、有效促进观察对象与思考方向,由此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建构,实现学习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多是冬天冷会下雪,夏天热会下雨,风大了会吹跑很多东西,一年中四季变换植物也会随之发生很大变化,等等。这些观察是学生普遍的认知观察,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对这些观察进行有效思考,学会找到现象发生原因的方法,这样学生在科学与生活这门学科知识学习时,才会明确学习方向、制定学习方法、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发现科学奥秘、形成科学思维、促进身体科学素养的稳步提升。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将观察对象与教材知识内容相吻合,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兴趣的培养,二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促进其可以一直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前行,而不是因为起点过高,探索实践太难而中途放弃。

八、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与生活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深挖教材资源,联系生活案例,带领学生从身边科学学起,以教材内容为核心,以实践应用为教学指引,助力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开设的科学与生活学科中培养科学意识和探究精神,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学习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形成和培养。

作者:贾相宝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田家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