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范例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范文1

关键词:医院;网络安全;安全管理

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场所,其对各项信息资料的管理要求十分严格,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很多医院的信息资料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将医院自身的科研资料用网络进行存储和传播,也可以对患者的信息资料进行存档,这种开放性的工作模式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得信息安全面临一定的威胁。为此,在医院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仍需不断探寻多样化的完善手段,从而促进医院医疗服务工作的稳定开展。

1医院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分析

1.1网络安全管理

网络安全管理是医院信息系统得以稳定运行的基础和保障,网络环境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措施进行完善,从而减少整体网络环境的威胁因素,能够为医院的各项医疗工作提供助力。网络安全管理能够保证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并确保网络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倘若网络漏洞较多,便势必会降低对外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严重者还会导致医院信息系统瘫痪,不仅使各项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无法顺利展开,更会降低整体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此,要将网络安全管理作为保证医院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工作来抓。

1.2物理安全管理

物理安全管理实际上是指为医院的信息系统提供稳定、良好的物理环境,从而保证医院的计算机网络设备能够顺利运行,让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在稳定的系统环境中完成。维持设备的稳定运行要对人或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进行防护,优先安排指定的安全防护工作,从系统和硬件两方面进行,尽可能减少事故的发生或发生事故后第一时间进行处理,防止不良影响扩大化。实际上,物理安全管理工作需要首先考虑自然因素导致的安全问题。在医院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中,物理安全管理是根本,只有落实物理安全管理工作,其他防护系统的措施才能发挥作用[1]。

1.3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在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方面,其制度建设是安全管理工作得以长久开展的保障。为此,必须做好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这样能够大幅度降低网络安全的风险。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能够为用户或系统应用人员提供依据,并以此提高网络系统应用的标准性,不正确的操作方式减少会降低网络安全风险。然而,由于每个医院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其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也不能过于统一,一定要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其管理制度真正发挥出价值。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其制度建设要重点规范网络系统操作人员,防止不正确的操作带来安全问题。

1.4数据安全管理

医院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数据安全管理可谓是重中之重,数据的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因此,必须要做好数据安全管理工作。在医疗网络安全管理中,其数据安全管理主要分为两方面内容。第一,数据本身的安全性。当前医院的各项检查结果和调查数据都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共享和传输,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的漏洞则对这些数据的安全性形成威胁,数据本身的安全性不足实际上是指数据在传输和存储的过程中出现损坏,即文件信息丢失,使得整体的数据准确性不足[2]。此外,还有些安全隐患由人为的泄露和篡改引起,这样便会降低信息的完整性,无法显示出准确的数据结果。第二,数据的防护安全。数据的安全防护工作是指对数据进行主动的系统防护,通过现代化技术设备对数据进行安全管理,从而加强数据的安全性,需要强调的是,数据的防护安全需要结合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和主机安全三个方面同时推进。

1.5主机安全管理

主机安全为信息系统在硬件设备上的正常运用,主机问题扩大会导致整个医疗服务工作中止,不仅无法保证信息数据的完善性,更会使得医院指导管理终端损坏,进而无法继续进行数据的传送和存储。主机安全使服务器、PC终端等硬件设备和其内在的操作系统得以安全运行,其对物理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较高,为此,在物理安全管理之后,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便是主机安全管理的硬性要求[3]。

2医院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对策

2.1加强物理安全体系建设

完善物理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完善其物理环境,即重点修护一些医院的机房,计算机电子设备要尽可能安排在抗震、防风和防御能力较强的机房,这样才能提高物理安全系数。在物理安全管理工作中,除了要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外,还需要对外来的工作人员进行审核,机房重点办公点禁止随意出入,加强机房的规范化管理。此外,在按照不同功能对机房进行划分管理时,要尽可能划分出强电间和灭火间等,一旦硬件设备发生故障便可以及时进行处理。机房也应做好环境监控工作,安置一些具有短信报警功能的硬件设备,时刻提醒机房的安全管理人员[4]。

2.2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需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即从全局去观察网络整体结构的边缘,关注网络设备的安全等方面。在内网边缘要布置防火墙等防护设施,防止不良木马信息操控计算机设备和窃取信息资料。此外,对于医院的网络链接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通常有如下两种方式:第一,虚拟专用网+防火墙,这种安全防护方式能够有效降低互联网安全隐患,让医院的网络稳定运行的同时,又能提高信息传递质量,并避免网络信息受黑客攻击;第二,防火墙+网闸,这种方式能够发挥防火墙的作用,使得医院网络系统免受攻击,在特定的端口进行信息传递极大保证了网络安全性[5]。

2.3强化主机安全管理

主机的安全管理是整个医院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主要包括服务器的安全管理和终端设备的安全管理。服务器的安全管理中主要采取如下措施,像HIS、CIS和RIS等重要的系统服务需要采用双机热设备的方式,这样能够防止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间断,并避免影响整体信息传递效率。此外,在服务器的安全管理中要定期修补补丁,如安装杀毒软件,查找和清除设备内的病毒,为主机运行构建一个稳定的环境。对PC终端进行安全管理则可安装桌面管理软件,提高管理的规范性,若未经授权的计算机则无法登录,这样的安全管理方法有效抵御了病毒和木马的攻击。

2.4加强数据安全建设

数据的安全管理离不开网络信息系统的处理,其数据主要包括用户数据、系统数据和业务数据三个方面,对此,数据的安全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管理上将数据库中不同类别的信息进行明确分类,并使用不同的账号和密码进行划分,各个数据系统安排不同的负责人员进行管理,并严格落实责任制,保证每个信息系统管理人员都能尽职尽责,对不同管理人员进行明晰的奖惩,既能改善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又能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技术上要对数据库中的重要信息进行备份,防止因物理安全隐患和人为操作失误造成数据丢失。此外,还需要对数据库中的重要信息建立长久保留机制,长久保留一些具有可追溯性的数据,并采用双机热设备存储这些数据[6]。

2.5优化管理体系建设

管理体系是实现医院网络安全管理工作规范性的重要保证,其能将各种安全隐患进行规范性分类,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案,让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推进。管理体系建设主要涉及管理制度的完善。为此,管理体系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医院应健全人员管理和机房管理,让各项信息设备管理工作在规范的指导方针下实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统一性,用制度来规范和约束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的行为。第二,制订网络安全应急预案。不同种类的信息对医院服务工作的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其本身的特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即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尽可能减少其对医院网络系统数据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三,加强人员的培训工作。人作为各类设备和系统的操作主体,其职业素养和工作责任心对医院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为此,必须要加强人员的培训工作,从思想和技术两方面加强,一方面引导设备管理人员重视网络安全管理工作,让其认识到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时刻保持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提升管理人员的技能与素养,使其在防范措施和防范手段应用的过程中能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并以此防止或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

3结语

医院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对医院自身的稳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医院的各项工作全部在网络管理下推进,倘若网络信息系统出现了问题势必会影响各项工作的展开,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也会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为此,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必须从多角度进行全面的维护,不仅要推进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等工作,更要优化医院网络管理环境,从而确保医院各类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培龙.浅析医院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22):84-85.

[2]王赠,李伟.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J].通讯世界,2017(12):113.

[3]卢长伟,赵浩宇,李景波.医院网络安全管理方案与措施[J].中国医院管理,2017,37(2):56-57.

[4]闫明.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工作策略探析[J].通讯世界,2016(5):5-6.

[5]王巍.关于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维护策略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6(20):126,128.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1.实验室安全管理所面临的新挑战

首先,责任压力增大。我国相关政府机关对实验室安全核查的力度与频率逐渐提升,国务院在《安全综合管理方案》中指出:增强实验室安全治理工作,能够有效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保障高校师生命财产的安全。2015年,教育部在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上,明确规定,高校应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做好安全检查工作,保障实验室的安全性,如果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学校将作为重点单位进行深入检查。2018年中旬,教育部先后落实“飞行检查”机制,每个高校平均检查一天,并在检查过程中对待检院校不作提前通知。由此可见,我国教育部及相关政府部门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较大,学校所面临的压力和责任也得到明显提升。其次环保意识提升。安全事故是严重威胁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子,在追责体系日渐完善及安全检查力度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实验室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普遍的强化。2015年教育部的安全检查活动,也从侧面充分反映出高校在实验室管理层面上的变化,并促使高校逐渐构建出科学系统的安全管理机制,使安全管理问题得到有效的破解,现阶段我国有部分院校已经建设了技术安全课,构建了相应的专项基金,全面落实教育部对季度、月度安全检查的要求,提升了高校的安全环保理念。最后是健康要求的增强,西方高等院校普遍开设了健康组织部门,譬如牛津大学的安全与健康委员会,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制定安全与健康管理的政策与方针,与此同时牛津大学还设立了健康咨询部门,由各专业的学生组成,以此为安全与健康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出策略。而香港大学也设有类似的管理部门,即环境、安全与健康事务处,并在实验室管理机制中拥有监督与咨询的功能。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民对幸福生活的需求日渐提升。对高校实验室管理来讲,构建温馨、健康、安全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的需求,基于此,实验室不仅要满足环境舒适、湿度温度、分贝适宜的基本需求,还要构建出良好的健康保障机制,满足高校广大师生对实验室健康环境的需求。此外,在新形势、新挑战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管理制度的弊端与不足日渐突出,严重影响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2.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现状

2.1管理制度不健全

责任主体模糊、多头管理现象严重,是实验室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并且主要由不同职能的学院或机关承担,责任不清、政出多门的现象较为显著。部分院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设备管理处、学校实验室及国资处进行负责,而部分院校的实验室管理责任主要由科研处和教务处按科研分类、教学实验等形式进行管理。表面上,实验室拥有较强的管理机制,然而由于多头管理的问题,导致各项安全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到实处,无法满足新形式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发展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缺乏专业人员。负责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人员严重不足,并且在职人员普遍缺乏专业背景,在安全管理效率与质量层面上,差强人意,难以推动安全管理体系的顺利发展。其次,无法可依。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安全领导小组,相关管理手段及理念较为落后,致使不规范的处理办法与事故认定,不完备的应急预案与监督机制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与实行,进而导致实验室管理工作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2.2管理经费不充足

我国高校管理部门普遍面临着教育资金严重不足的局面,过于注重科研领域的资源配置,从而忽视实验室资金的匹配,具体表现为,高校实验楼及实验设备设施相对老旧、建设资金及成本有限,并且大部分实验楼主要是通过其他房屋的改建与调整形成的,进而造成,烟感、监控、洗眼器等安全设施设备不到位,燃气管道、水电布局不合规,电线乱接私拉现象严重,此外办公区与实验区混在一起,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楼的安全隐患。在化学实验室层面上,我国高校普遍缺乏相应的实际存储库房,导致大量危险试剂存放或储存在实验室内部,既不符合相关存储标准,又提升了实验室的危险系数,导致气瓶性质相冲、不固定的气体混放在一起,一旦出现任何电火花、电压紊乱等现象,将导致实验室火灾及爆炸等安全问题的发生,严重威胁到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而在相关安全设施的投入上,由于经费的不到位,使气体泄漏、燃气报警等报警设施没有充分地应用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环节中,特别在民办高校院校中,经费不足的问题较为明显。

2.3监管机制不严谨

首先,在购买审批层面上,实验设备及药品的采购管理日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且大部分销售市场不具备实验物品经销许可证,加之部分院校在选购化学品时,对采购物品的质量及价格存在较高的关注度,从而导致其对经销商的资历及许可证的重视程度不足,此外,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先上车后购票”的问题,致使实验室管理人员相当被动,难以根据实验物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安全管理。其次,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高校实验室管理者在记录物品台账的过程中,存在简单记录或不记录的问题,造成管理者难以准确把握实验物品的应用明晰,影响了物品年度使用登记及统计工作。此外,实验室物品的使用时间不明、库存规模不清、随意取用现象严重,为校园治安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最后是废弃物处置问题。在实际的安全管理中,师生环保意识欠缺、废弃物处置不当、随意倾倒化学物品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安全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并且大部分实验室的废弃物管理程式混乱,没有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好记录,标签、包装不合规,造成废弃物难以得到有效运输与转移。

2.4安全意识的缺乏

首先,培训不到位,虽然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然而由于安全教育工作的不深入与不细致,导致完整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计划与成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机制难以得到有效落实,部分院校甚至出现教材与师资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教育体系下,高校学生将难以深入地掌握并理解安全教育知识,导致安全教育表面化、形式化、内容空泛,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实验教学中。其次,技能培育不到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实验室所发生的安全事故主要由操作不当、物品存放不当等因素造成的。由于高校管理人员缺乏设备操作、设备使用、事故应急、三废处理等理论知识,导致事故发生后,实验室管理人员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导致实验设备、设施及物品受到严重的损害,极大地威胁了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所以构建安全培训机制,提升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能够有效增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系数,提高安全管理质量,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康发展。

3.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的实践策略

3.1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与体系

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需要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为支持,制度建设贯穿了高校实验室安全体系构建的全过程,需要高校相关负责人在全面梳理安全管理问题的前提下,结合对实验室制度的研究与分析,补充并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构建全面、系统的安全管理机制。通常来讲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建设。首先,加强安全管理的理念设计与顶层设计,构建出相应的工作小组或职能部门,负责各项实验室管理的实施、组织及领导工作,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其次,落实安全生产的“齐抓共管、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等管理理念,即全面深化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有效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再次,引入措施有力、奖惩分明、责任明确的评价体系,提升安全管理的检查力度,落实隐患通报机制与隐患约谈体系。最后,加强实验室物品采购的处理、使用、存储、采购的监管制度,并要求高校在各项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形成中,应参考地方或国家相关的法规法律体系,全面规范实验室管理的制度体系,使其有法可依、有据可依,使各项操作流程更具规范性与操作性。

3.2加强实验室配套资金的供给力度

为有效培养高校学生的环保与安全意识,规避实验室违规操作、随意排放危险废弃物问题,高校应构建出基于废弃物处置的管理经费,并根据实验室发展情况及废弃物处置规模,对专项经费进行动态化调整,以此实现合理利用实验经费的目标。在经费来源层面,废弃物的处置经费可由院校部分承担转变为全额承担,满足教育部对废弃物排放的相应要求。除此之外,在新形势背景下,高校应创立废弃物存放库房,并由二级学院的管理人员作为库房的管理者,使其在定期回收或整理散落在实验室中的危险物品及设备设施的过程中,规避高危废弃物对实验教师及学生的威胁。而在宏观层面上,高校应设置安全管理专项费用,其用途主要有,对实验室进行监控覆盖,改善气瓶房设备设施,购进并完善防爆设施,置办急救药品与洗眼器等设备等,以此在紧急情况出现后,最大限度地确保高校师生及实验人员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然而在专业人才匮缺的问题上,高校可将专项经费应用在专业人才引进、培训及奖励的层面上,提升高校安全管理团队的质量,推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3.3构建信息化的实验室管理机制

为有效提升实验物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高校需要构建出集实验物品使用、存储、采购、回收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实验室物品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高校应通过招标的形式筛选出优质的经销上,并以此作为高校实验室实验物品的供应商。在实验教学阶段,高校教师和经过授权的学生群体,能够通过登录信息管理平台对所需要的实验物品进行检索与筛查,并在订单确认后,将数据信息共享给校级监管机构进行审核,随后由供应商安排送货,进而完成实验物品的筛选、采购及审核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管理者能够实时监控实验物品的采购流程、应用流程,从而为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课题组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库存台账进行及时地更新,把握库房的存放量,提升库房的存储效率。与此同时,管理平台的数据统计模块,能够有效实现实验物品的回收统计、存量统计及订单统计的目标,使实验物品的“流向”更加清晰、更加具体,对规范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

3.4深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培训体系

实验室的安全培训工作对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提升实验室的安全系数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及制约,导致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存在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对此,高校应在提升实验室管理者安全教育意识的基础上,加大安全教育力度。首先,实验室教师应在结合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编写安全教育教材,制定安全手册,开设安全教育宣传栏或网站,利用安全讲座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能力,使实验室安全管理更具规范性、实效性与有效性。其次,高校应将实验室操作规范作为评价学生学科成绩的重要抓手,使学生在获取实验知识的同时,深化安全教育的内容,提升对实验室安全操作的重视。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明确实验操作在整个实验教学中的评价比例,如果比例较大,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课业学习质量,如果比例较小,将难以引起学生群体对“规范操作”的重视,因此教师需要将操作规范与各项评价内容相结合,使其成为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语

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新形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实验室,逐渐面临着“责任压力增加”、“环保意识加大”、“健康要求提升”等挑战,对此,高校实验室应明确实验室管理所存在的安全问题,通过构建信息化平台、培训体系、专项资金及管理制度的方式,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放到日程,使其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相结合,构建出全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从而推动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琳娜,崔传珏.开放式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A].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社.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第27届学术与技术交流年会论文汇编[C].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社,2018:4.

[2]王君豪.论述高校物理实验室安全管理[A].旭日华夏(北京)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首届国际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旭日华夏(北京)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2016:1.

[3]张奇峰.多元共治视角下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路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3):183-186.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范文3

关键词:石油;安全生产;HSE管理;体系建设

石油化工产业作为典型的高危行业,非常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特别是由于石油产品的易燃易爆易腐蚀、有毒有害等特性[1]。因此,石油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在20世纪80年生了几次损失较大的石油安全生产事故,在此之后,安全生产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企业管理层也逐渐认识到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性[2]。HSE作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和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我国石油企业安全管理情况分析

我国当前的是由企业安全建设与管理现状可以分为几个不同梯队[3]。第一梯队主要以国际跨国公司为主,这些大型企业的设备和生产工艺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生产安全管理方面有着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第二梯队则是以我国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为代表的三大石油公司。这三大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企业生产和安全管理制度[4]。在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生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石油企业生产管理现状逐渐发展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石油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而第三梯队则主要是是由企业系统,这些企业有一定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但是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生产设备、管理体系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安全隐患较多,事故也较多[5]。

2石油化工生产安全管理的问题分析

2.1安全管理理念滞后

我国当前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理念还相对较为裸游,虽然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很充分,但是在怎样开展生产安全管理,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面还缺乏认识。从企业的管理层到员工,都普遍存在这一现象,而这也是影响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2.2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

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特别是在竞争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只有通过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来预防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生命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当前我国部分石油化工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也是影响安全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3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

3.1建立完善安全管理机构

对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首先是决策层。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应当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等决策层,主要从企业战略的层面对企业的生产安全、作业环境安全、劳动安全、环保等安全工作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对公司规划的执行进行指导。其次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修订小组。其职责主要是制定一系列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制度,督促安全生产人员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最后则是生产岗位的安全监督工作小组。这一部分既是安全生产制度的执行者又是监督者,即要对石油生产一线安全工作负责又要监督和执行其他员工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是保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落实的重要部分。

3.2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关系到每一名员工的切身利益,要让每一名员工都认识到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在企业内部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工作,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模式,例如,可印制发放安全生产知识手册,举办安全生产知识讲座,开展安全生产警示教育,组织安全生产有奖答疑等活动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另外,还应当在员工的日常工作过程中注重安全生产意识的培养,将安全生产意识深入员工内心。增强员工工作执行力的同时拓展员工的视野,更新员工的安全生产思维模式。

3.3安全生产管理落实措施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以后只有切实落实到位才能保证实现安全生产。因此,要不断细化分解安全生产的具体落实措施,集中力量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的薄弱环节,做好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和监督约束。(1)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模式。安全生产的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企业生产安全稳定,因此,要注重根据目标情况的变动来发现隐患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及时消除隐患,从源头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从大到小,从小到细,从根本上提高安全生产水平。(2)强化安全管理检查。加强现行的安全管理例行检查、专业检查、巡回检查和抽样检查工作,对安全隐患发生的源头、有可能发展的状态、生产设施设备、操作人员行为、生产环节等状态及时掌握和了解。掌握动态安全生产信息,为安全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

4HSE体系建设

作为当前国际石油、石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工作模式,HSE管理体系是石油化工企业进入国际舞台的通行证。HSE体系以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为主要理念,注重安全预防和全员参与,是一种持续建设型的安全管理体系,其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内部安全风险的识别与评价,同时对外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以此来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实现石油化工企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的最终目标。

4.1建设以人为本的石油安全文化

石油化工企业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基础是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的推行,只有让所有企业员工都意识到“我要安全”这一理念,并将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通过事先预防和持续改进体现出来,时时刻刻将安全铭记于心,将安全生产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自觉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安全。要通过系统的管理,将HSE管理体系建设标准进行规范和补充,将其转化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石油安全文化孕育其中,从关心人、保护人和尊重人的角度出发,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从而使企业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4.2强化管理项目,深入管理理念

首先,严格遵循HSE体系的要求,落实“属地管理、直线责任、有感领导”的要求,在相关项目开工之前提前识别潜在危险源并将工作计划上报分管领导和安全员审核备案。其次,要强化“属地管理”工作理念,明确“干工作必须先干好安全”的理念,将岗位安全职责划入业绩考核范畴。最后,要强化员工与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有意识的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技能,强化安全管理力度,保证安全工作目标的实现。

4.3引进先进的安全生产设备

先进的生产设备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石油生产加工的设备业需要不断的更新换代,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生产设备不仅能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也能很好的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因此,要重视对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更新换代,要实现企业安全设备的有效管理,降低企业的安全事故发生率。通过分析我们发现,HSE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与核心内容是一致的,以此,对石油行业和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可以以HSE管理体系为基础,以国家要求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目标为要求,在企业中推行建设HSE管理体系,从而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企业安全管理的分散要素有效融合起来,通过完善、健全的综合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实现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综上所述,要实现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稳定提高,就必须要以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为基础,通过高效、稳定和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保证企业日常生产的规范性、合理性与安全性。通过建立起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将情感人融入安全管理,做到以人为本,从而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目标,在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同时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朱福军.浅谈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管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8(25):123.

[2]于菲菲,田文浩,王廷春.石油化工企业过程安全管理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04:112-115.

[3]王超.浅谈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03:68.

[4]杨书武.关于对加强石油化工企业生产中的安全管理的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02(23):222.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思考

延边州隶属于吉林省,地处吉林省东部,位于41°59′~44°30′N,127°27′~131°18′E之间,面积4.27万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大致为西高东低,自西南、西北、东北三面向东南倾斜,地貌主要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延边州气候属于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季风显著,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寒冷期长,该地区多冰雹、干旱天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开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重要的防灾减灾手段,其在防御和减轻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实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时运用的专用装备以及弹药等都属于民用火工类特殊产品,稍不注意就可能导致人身以及财产安全事故。基于此,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

1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管理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管理,将人影作业安全事项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成立由县级以上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单位构成的指挥部,加强对基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有关的安全规章制度。监督检查要精细化,不但要做到全面,而且应该注重细节的严格监管,同时还需及时找出人影天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加以纠正。通过严格检查,坚决查处一切违章违规行为,维护人影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以及权威性,使人影工作人员切实从思想深处将规章、标准视为确保安全的“法”,克服思想上的惰性以及操作行为上的随意性,时刻保持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要建立健全监督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安全联合督导检查,气象部门与公安、安全监管等部门开展联合督导检查,形成以经常性自查为主、突击式抽查互查并举、整改落实“回头看”的全覆盖管理检查机制。进一步规范检查的内容与要求,丰富检查的方式以及手段;检查人员应该熟知每一个岗位,将安全要求全面贯彻落实至每一个细节中,要严格规范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事故的处理办法,不断提高监督质量,取得监督检查的实效性,最终将人工影响天气安全事故扼杀于萌芽状态。

2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的安全管理

要不断规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的安全管理,积极做好作业单位能力的评估工作,实行作业权限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标准制度,不断规范作业站点管理。做好作业站点安全等级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尤其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场地要确保安全,作业场地选址需远离城镇村落,远离危化企业,四周空旷,无高炮射击角度障碍,场地外需要设立警戒标志,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场地,确保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场地的安全可靠性。

3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

3.1建立健全作业公告机制

不断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公告机制,并且要严格执行。每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前需要借助于报纸、电视、张贴布告、手机短信、网站等各种途径,在作业地区尽到告知义务。作业公开内容除了公布作业地点、时间、范围以及联系电话等有关信息外,还必须要向公众提醒相关安全注意事项,使当地人民群众能够知晓人影作业期间应有的自我安全防护意识,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2强化作业报备机制

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报备机制,每次作业前均需要提前向当地的公安机关进行报备,详细告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并且向公安机关协调人员负责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现场秩序的维护。如果作业过程中出现相关故障问题,需要即刻停止作业,依据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3.3严格空域申请程序

不断强化空域和作业安全监管,规范申请使用空域,坚决禁止未经申请或者未经批准使用空域开展作业。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是通过向空中施放人雨弹以及火箭弹等手段进行开展的,作业单位必须要在作业前依据空域申请的相关程序规定申请作业空域,并将申请过程进行详细记录、留存,在有关部门批复的空域以及时限内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确保作业安全。

4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安全管理

4.1严格检查审验,确保硬件设施安全

为更好地发挥人影天气作业效果,保障作业安全,依据相关规范规定,全部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专用装备,如专用车辆、火箭、高炮、弹药等装备均需要严格检查审验,经查看合格之后才能够正常运用。此外,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材料的日常维护及保管工作,及时发现并排除弹药混装、被盗、受潮、遭雷击、误用等各种危险因素。此外,要详细查看作业设备的各配件,如点火装置的弹簧损坏没有、挡弹器是不是灵活、线路焊接处牢固与否等方面,确保作业硬件设施的安全可靠。

4.2强化弹药安全管理

在开展人影天气作业时,必须要强化对弹药的安全管理,严格做好弹药出入库的登记管理。车载式火箭发射系统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弹药需要保证装入防爆箱,不可将其放置在发射架上,避免出现丢失或者发生意外事故。再者,坚决不允许使用过期的炮弹,作业人员还需要注意炮弹的防潮、防尘工作,避免发生瞎火或进出膛不便的状况。在人影作业实施过程中,作业装备必须要安排专人进行看管,现场严禁烟火,要求人弹分离,确保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安全进行。

4.3实行人影装备管理改革

加大使用许可装备比例,加强延边州人影指挥系统装备管理模块建设,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人影装备、弹药、作业站点以及作业实施的全过程实时监控,实现人影装备履历、弹药信息、作业信息实时监控系统建设。

5加强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

各级气象部门要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管理制度,建立作业人员政审,公安部门备案制度,注重人员安全监管,从业人员备案率需要达到100%。规范作业人员培训以及岗位管理,加强基层指挥、作业人员人影安全管理培训和作业技能培训。对于特别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流程要作为重点进行培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强化作业人员的责任意识以及安全意识。此外,工作人员在上岗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考核,只有考核通过后才能上岗,严禁没有通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要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支撑。

6结语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一项繁琐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为了尽可能的避免出现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生产事故,必须要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建设,以期不断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以及安全管理能力,确保人工影响天气安全。

参考文献

[1]施宗强,何金海,江尊钦,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问题探讨[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

[2]张兴源.兴安盟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16):183.

[3]尹文彬,李万金.关于对长春市贯彻实施《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调查情况的报告[J].吉林气象,2005,(03).

[4]王祥国.第十三次全国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讨论会在陕召开[J].气象学报,2000,(06).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范文5

【关键词】信息时代;网络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建设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联系,通过网络技术的使用,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流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重大转变,影响也是与日俱增。信息技术的掌握,对社会的整体发展以及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目前,网络技术的使用依然存在一定漏洞,不利于国家安全的维护,相关法律建设亟需完善,并且在国家安全战略的号召下,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予以重视是十分必要的,提高人们技术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关于信息经济与网络时代特点分析

(一)关于信息时代特点分析。现阶段,信息经济在我国整体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所谓信息经济主要指的是产业信息化以及信息产业化之间予以有效结合,在金额的支持下,将两者进行互动,实现双向影响,共同进步,以此来实现经济发展[1]。在这一过程中,其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设施高新技术,进而实现高新经济的发展。信息经济的发展,与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以及工业经济具有重要联系,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国民生产总值与信息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中经济活动占据的比重,在这一比重超过生产总值的50%时,说明信息经济已经占据了国家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是社会进入到信息经济的信号。

(二)关于网络时代特点分析。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以及技术的一体化进程也在不断加深,因此,信息化所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并且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化的进步具有重要联系。无论是国际还是我们本国,技术手段的提升,促进了数字化技术、宽带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出现,这些高科技技术对网络技术的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技术与技术之间的有效结合,会提高技术的使用效率,以此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逐渐形成规模更大的信息网络。这一网络使用过程中涉及较多的内容,例如电信网或者是因特网等。

二、关于现阶段信息以及网络时代存在的问题分析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其是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人们在对网络无限依赖的同时,其对人们造成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对人们的思维以及行为习惯也会造成影响。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威胁,一种是支撑信息网络运行的机器设备,另一种是人为的网络破坏行为。相比之下,第一种是较好解决的,对机器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及时检修,对使用的系统进行定期的更新,以此就能保证设备运行的有效性。但另一种较难解决,在网络技术使用中破坏性较大,较为显著的是黑客的存在,这一行为对网络技术的使用安全性具有较强的负面作用。因此,基于这一情况,要构建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的措施,以此来提高信息网络技术使用的安全性。

三、关于网络安全管理法律体系构建措施分析

(一)关于立法科学性构建分析。首先,安全管理法律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现有的法规作为基础,实现立法的科学性。在法律体系的构建管理中,需要提前建立相应的框架,在框架之中对法律进行拟定,这一框架的确定需要考虑必要因素,主要是社会公众的利益,还包括网络使用主体以及政府党组织的实际需求。框架建立的基础是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之后对其中存在的成分予以分析,对责任以及相关的权利进行划分,在对一些较为敏感的信息处理过程中,需要遵守规范标准,实现其获取、交流以及传输的安全性。其次,框架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其发展性。由于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在框架构建过程中,需要对还未涉及的领域予以预留,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对这部分未知内容予以补充。目前,由于管理与发展具有一定联系,因此,针对法律法规的分析,要对网络信息安全法予以确定,保证其完整性与全面性,以此来保证网络使用过程中,信息以及知识产权的安全性,为用户的使用提供更加安全稳定可靠的服务。

(二)关于法律主体性的凸显分析。信息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建设需要对法律的主体地位予以凸显,同时优化其兼容性。在这一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其主体地位予以发挥,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对主体地位予以明确。因此,需要对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政务予以完善,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化以及合理化的单项法律条文,具备针对性,以此来应对不在计划之内的时间,并且对其兼容性以及协调性予以完善。在使用网络技术时,其初期已经有了一部分法律对其进行约束,但法律的发展并没有体现出与时俱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之前的发展现状已经有了较大的差距,因此,用传统化的法律对现阶段的信息技术予以制约,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基于这一情况,在对法律法规构建以及完善过程中,要与传统化的法律予以协调,一些执法部门需要对自身的职责予以明晰,促进法律使用的有效性。在对法律之中,针对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要以完善的角度予以立法,从制度上来说,需要对网络技术的使用实施有效监控,对通信技术的协助使用以及信息安全方面的产品管理予以重视,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管理以及网络信息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这一方式的使用,可以对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予以加强。

(三)关于技术与管理的结合分析。互联网主要是以数据信息为基础,以此对虚拟化的网络世界予以构建,对网络技术的使用进行有效管理,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持,因此,相应的技术是十分必要的[2]。在法律法规的体系构建中,需要进行技术与管理的有效结合,促进二者在友好联系的同时,形成互相制约的状态。首先,技术的使用要对安全立法予以支持,不断完善,对网络中出现的违法犯罪进行有效打击。通过立法体系的构建,需要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建设基础,以此来促进法律体系建设与现阶段的网络信息安全相匹配,实现技术与管理结合的科学化。其次,对安全管理法律体系的建立需要管理机制予以配合,以此来提高管理机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对网络安全管理进行整体化分析,合理规划,对其中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妥善处理,有法可依,有迹可循。由于技术与管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需要安全立法手段高于技术的使用,以此对网络犯罪进行确切的打击。国家网络信息的安全需要对计算机技术重要性予以重视,以此建立具有技术含量的网络安全体系,因此,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建立与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联系。

四、总结

现阶段,我国针对网络信息安全已经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以此对网络安全进行有效管理。但是相比于日渐发展的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来说,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较弱,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进行有效的解决,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个人信息以及企业信息泄露的情况,并且不利于国家安全的维护。因此,基于这一情况,需要建立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对网络信息安全进行更加有效的保护,为人们的使用提供更加安全的服务,促进我国技术与管理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贝.信息时代网络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013):165-167.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网络安全;信息;法律

网络技术的持续完善以及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方面我们对于信息的掌握,通过研究可以看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极大的促进了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现阶段我们国家安全战略明确了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一、信息经济时代的特点以及网络时代的特点

(一)信息时代的新趋势信息经济是将产业信息化以及信息产业化进行有效的联系,金额促进两者之间的互动以及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以及共同发展,这把高新技术当作物质基础,进而推展出高新经济。信息经济和工业经济以及农业经济有着一定的联系,信息经济表示这个国家或者是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中和信息有着紧密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比重,比重超过生产总值的一半的时候,信息经济将会占据一个主导的地位,这样也就显示出进入了信息社会。(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网络经济的发展由于全球一体化的持续深入,信息化涉及到的范围越来越广,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信息化的发展。在国际上以及在我们国家内部,数字化技术、宽带化技术、智能化技术以及综合化技术和网络化技术的持续进步,使得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电视技术进行了有效的联系,通过互相作用进而进行融合,通过融合以及综合,进而产生一个较大的信息网络,这个比较大的信息网络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包括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因特网。

二、信息时代以及网络时代所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网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现阶段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思维以及日常生活,并且对于企业来说也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由于企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持续进步,进而使得企业效益持续增加。不过,信息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经济的发展存在差别,通过对于计算机技术以及电信技术的联系进而成立一种新型的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网络、通过分析能够看出,网络安全对于信息产业来说是特别重要的,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宏观经济环境。

三、成立一个符合国家信息安全战略需求的法律体系

(一)成立有效的立法框架,建立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法,对于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框架的建立,需要政府部门以及有关的管理部门和人民群众这样的网络安全管理主体,不仅需要确保人们的人身权、隐私权以及知识产权,并且需要充分分配相关的网络经营管理机构。进而落实相关的责任以及权利,这样也有助于对于信息的获取、传输以及处理。现阶段管理和发展联系比较密切,所以通过对于现阶段法律法规的研究,进而确定出比较完整、比较全面的网络信息安全法,不仅可以确保信息的安全以及网络的安全和知识产权的安全,也可以确保能够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服务。(二)增强对于网络信息安全法的建设力度,补充法律法规体系中所存在的不足,并且需要及时的改善现阶段我们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于法律法规的修订以及对于法律法规的补充,进而使得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整。在法律方面需要增强对于所存在问题的完善立法,在制度方面,需要增加对于网络安全的监控,并且需要重视通信协助、信息安全产品管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以及网络信息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有效的增加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三)增强法律体系中的管理和技术的联系。技术是网络信息安全立法的基础,管理可以使得网络信息安全法律能够有效的被执行。技术和管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首先就是安全立法需要高于技术,如此才可以防止出现网络犯罪。当建立我们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立法依稀的时候需要明确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且需要建立有着高技术含量的网络安全体系,现阶段在建立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时候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是特别重要的。

四、结语

在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时候,现阶段所存在的东西以及还在理论之中的方案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很难确保是完美无瑕的。由于时间的流逝,即使解决了现阶段的问题,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所以,对于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这会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经济时代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杨咏婕.个人信息的私法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13.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范文7

关键词:港口安全;管理队伍

近年来,中职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背景之下,打开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港口安全培训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港口安全管理技能的人才,加强和国际国内具有先进港口管理水平和经验的港流合作,引入国际国内先进的港口安全管理课程体系,提升港口安全管理领域培训和服务能力,是对未来的港航业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港口安全培训课程建设的需求和意义

港口作为一个城市、区域甚至国家的水路、海运交通枢纽,在现代综合运输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港口管理各项相关工作中,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从港口发展规律来看,必须要把港口安全建设放在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位置。引入国际国内先进的港口安全管理经验,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港口安全培训课程及职工培训模式,加强对于港口操作及管理人员的培训,熟练掌握相关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科学合理制定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系统规划设计整个港口的安全和应急体系,是港口运营过程出现避免事故的有效方式,是保障港口各项业务顺利开展的基础,是港口企业发展和盈利的后盾,是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意图实现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货物运量迅速增加,港口企业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货物吞吐量不断攀升,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2015年8.12天津港爆炸事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再次敲响港口安全管理的警钟,凸显港口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安全大计,以人为本。推动港口安全管理进步,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要提高港口人员的整体安全意识和技能。如果说安全是港口发展的基石,人员就是奠基者。因此,加强港口安全相关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造就一支国际视野、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港口安全专业化培训师资队伍,结合国内国际先进经验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适合中国国情的港口安全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模式,是港口职业学校提高港口安全领域培训质量的创新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及专业人才的国际化建设,对相关职业院校和港口企业拓宽国际视野,更好服务港口码头和地方经济发展,也是对于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的积极响应和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思路

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港口安全培训课程。加强和国际国内具有先进港口管理水平和经验的港流合作,引入国际国内先进的港口安全管理课程体系,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和港口安全管理领域培训和服务能力,创新培训服务模式,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从国际化港口安全课程构建、师资和管理队伍国际国内培训两个层面着手,加强中职学校国际化港口安全管理课程建设,提高培训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整理港口安全管理实践经验转化为可输出的课程

以天津港和上海港为代表的国内港口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港口安全管理方面的实践和管理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多分散在各级操作和管理部门手中,没有从企业层面或行业层面予以整理和归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和课程,将企业多年实践摸索找到的好的模式和经验向其他企业或国家推广,将分散的操作实践和管理实践转化为体系化和理论化的课程,融合在整个国际化港口安全课程建设中。

(二)构建国际领先水平的港口安全管理培训课程

技工学校可以采取与具有多年的国际化合作经验的大学执教学院,依靠他们的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及师资培训能力,共同研究如何引入国际港口安全管理领域先进的课程体系和实训经验,整合国内港口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实践,帮助技工学校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港口安全管理培训课程,并探讨了可行性方案。

(三)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港口安全管理师资队伍

为技工学校相关教师或港口安全管理人员安排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组织相关教师和安全管理人员到国际上具有先进港口安全管理水平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能力的国家,如荷兰、新加坡等地研修考察,全面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三建设内容

(一)引进课程体系对接国际通用职业课程

通过国际合作、校企合作,获得国际通用、先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标准化课程体系、培训教材等教学资源,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港口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和危化品安全管理两大板块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的建设包括以学员为中心的教案开发及课件开发,具体而言,是将港口作业第一线的工作任务,经过加工设计,转换为与培训类型和层次相匹配的教学任务,从而形成相应的专业课程包。专业课程包的开发将本着”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理念,以专业能力提升为核心目标,配套的专业能力标准评价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的开发将从三个维度展开设计:课程实际需求分析、目标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分析。所有的课程包都会把相应的培训内容按照不同的实际操作场景细化成知识点。表1为课程开发的教学内容分析表模板。港口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和港口危化品安全管理培训课程建设,包括国外优秀课程引进及国内课程开发。(1)港口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培训课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港口安全概论,船舶离靠泊安全,现场作业人员安全,货物装卸和接驳安全管理,港口设备安全管理,港口一般货物运输和存储安全管理,海事英语等。(2)港口危化品安全管理培训课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安全检测技术,危化品海运安全技术,船舶防火防爆技术,危化品船舶离靠泊安全,危化品装卸和接驳安全管理,危化品存储和运输安全管理,危化品应急管理等。

(二)打造国际化教学团队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安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前言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近年来,因信息泄漏而出现的一些欺诈事件非常多,信息安全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日益密切。但从目前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来看,多以密码学、软件等为主,教学效率不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大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一、目前高职信息安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理论轻实践。有些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重理论知识讲述,轻实践教学,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课时,一般很少考虑如何去增强学生的操作水平。虽然,采用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非常全面,但是,由于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将自身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1]。第二,专业口径较为狭窄。有些高职院校只是考虑学科建设,并未设置面向社会的具体工作岗位,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虽然,有些院校也设置了面向社会的工作岗位,但是,专业口径非常窄,不利于学生未来就业[2]。第三,课程设置不具吸引力。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必须是建立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基础上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具吸引力,和企业的合作难以完成。具体表现在:第一,有的学校虽然设置了很多关于信息安全的专业课程,但是课程设置和社会发展脱节,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科的系统完整性上,并未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导致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不符,对口就业率较差,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岗位工作。第二,有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并未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第三,有一些独立学院实训条件较差,不利于师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企业岗位要求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同时,对于大多数的独立院校来说,自身能力十分有限,技术研发力度不够,不能为企业的发展开发新产品。第四,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足。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他们具有很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践经验上还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都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吸引企业的注意。

二、高职信息安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课程设置必须要和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符合社会实践需求,能够将职业岗位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能力等直接体现出来,以就业为导向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①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设置相应的课程;②面向社会职业发展群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到达“所学即所用”的目标;③从外面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到高职院校信息安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来,使学校课程具备一定的企业背景;④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建专业课程体系,学校需要针对企业各岗位的要求,对相关专业进行合理设置,并打造特色和优势专业。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加强和学校的沟通交流,根据实际需求来设置课程体系,双方在共建课程体系的时候,需要从企业岗位要求出发,做到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协调统一,并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水平[3]。2.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对职业群中的各岗位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以各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课程学习后,就能够具备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3.理论联系实际。在高职院校信息专业课程建设中,必须要重点突出实践性、实用性特征,理论教学要为实践服务,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为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工作创造条件。4.以课程整合为手段。高职信息安全管理教学应该坚持“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重视课程内容和体系的综合开发。各课程模块要有效联合起来,避免多门课交叉出现,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高职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构建

在构建课程体系之前,必须要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将职业岗位确定下来,并依据岗位对其职业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完成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职业岗位分析

为了优化高职院校安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在高职院校信息安全课程体系建设时,应该施行“宽专业口径”,除了面向信息安全方向外,还可以面向网络应用方向,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水平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岗位。经社会调查研究显示,信息安全管理专业职业岗位主要包含“网络管理员”“信息安全技术人员”“网络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等。

(二)职业能力分析

1.网络管理员。网络管理员要具备安装网络终端设备的能力;具备准确查找和排除故障的能力;具备制定和实行网络安全有关策略的能力。2.信息安全技术工程师。具备运用防病毒、反间谍系统的能力;具备安装网络安全设备的能力;具备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网络信息安全策略的能力等。3.网络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具备检测设备故障,并解决故障问题的能力;具备为广大客户提供网络安全技术问题、提供培训服务等能力。

(三)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在完成上述任务后,就需要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构建信息安全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必须要重点突出实践性,理论课程教学必须要以实践为根本目的,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统一,在具体教学时,应该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同时,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包含“课内实验”“项目培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几部分,其中课内实验环节,需要结合课程特征来设置课内实验,项目实训课一般安排在期末,进行一两周的综合实训;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毕业前一到两个月,由指导老师结合专业需求来布置题目,其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将学生分别安排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实习表现由实习单位来评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应该合理安排好,避免和其他课程发生冲突。另外,课程设置可以分成“基础培养”“信息安全综合知识”“素养提升”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要主抓公共素质课,主要包含体育、思政等层面的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主要包含信息安全基础、网络操作技术等。第二阶段主要是培养专业技能课,主要包含信息系统数据安全、操作安全等。第三阶段则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能力拓展课,即制定网络安全方案、网络安全开发与维护等。具体课程安排:第一学期开设的主要是信息安全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开设局域网及交换技术,强化学生网络安全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学期主要开设网站制作及数据库应用技术等,进一步深化网络安全理论知识。第三学期主要开设网络信息安全调试及网络安全的防火墙知识等。安全系统配置实训需要结合前两个学期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第四学期将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和能力进行细分,重点对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网络安全防范等内容进行讲述,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构建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第五学期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防范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程体系建设在高职信息安全管理专业设置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环节。高职院校在实际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就业为导向”,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结合调研结果将职业岗位群整理出来,并对其职业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以此为依据,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体系,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宁宁,杜莹,周翔宇,等.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建设分析[J].电子制作,2014,(12):129-135.

[2]周由胜,刘卫星,周明祥,等.面向慕课的信息安全课程建设思考[J].亚太教育,2016,(08):32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