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保卫论文范例

安全保卫论文

安全保卫论文范文1

1.1具有开放性,治安情况较复杂

医院是一种开放性公共场所,人员具有流动频繁、结构复杂等特点,且服务对象的不确定性以及巨大的现金流量都造成了医院环境的不安全性。许多不法分子行骗盗窃时往往会盯住来医院治疗疾病的患者,因为这些患者为了治病往往筹集了大量现金,这些都成为犯罪分子实施不法行为的目标。另外,医院内毁坏医疗设施、偷窃非机动车辆、张贴小广告等事件对医院正常工作造成了严重困扰,这就需要保卫部门加强平时巡逻工作力度。以本院即安康市中心医院为例,由于我院车库正在建设当中,来院的车辆较多,停车位有限,加之金州南路取缔停车位给保卫科的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为此保卫科安排专人每天在医院各个路点指挥疏堵来院车辆,确保了院内车辆停放有序,车辆正常通行,即为应急医疗救治保障了救生通道,也为患者进出医院提供了便捷的绿色通道。

1.2易燃易爆特殊物品多,存在大量潜在隐患

医院往往会为了方便群众就医,将各项诊断、检查以及实验的场地集中在一起,目的在于缩短医疗流程,由于各种检测仪以及治疗仪比较多,再加上持续使用时间长、负载大以及线路老化等特点,使得医院中存在大量潜在隐患。而且医院保存有很多腐蚀性强、可燃性强的试剂或者药品,在运转过程中,也会存在大量隐患。除此之外,医院内部出于对供气、供电、供暖、制冷以及供氧的需要,往往拥有中心供氧、配电房以及锅炉房等重要要害部位,这些部分也极易发生爆炸、火灾以及其他一些人为破坏事故。

1.3医患纠纷频发,情况复杂

随着国家对法律知识的广泛普及和宣传,人们对自身权益的保护观念也越来越重,另一方面,一些医护人员由于自身繁重的护理和医疗工作,不排除个别医护人员会存在安全责任意识淡薄的情况,这样就极易造成医疗纠纷。当医患矛盾发生时,双方往往会因为调查取证难等问题通过协商来解决,但是一旦意见产很分歧,就极易引发矛盾进而发生冲突,最后演变为治安纠纷乃至刑事案件。医院保卫科应当合理进行人力、行为的处置,有效疏导或制止群体性闹事事件发生。安康中心医院保卫科就严格遵循工作规范,在2014年医患纠纷的处理表现良好,上半年共协调处理"三无患者"9名,处理尸体2名;追讨疑难患者欠费40余万元,遣送疑难患者8名以及协助处理医疗纠纷3起等。

2.强化医院安全保卫管理的措施

2.1提高思想认识,落实领导责任

医院负责人必须从自身做起,充分认识到医院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自身参与的意识,将医院安全保卫工作作为重要议程列入到医院行政管理项目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抓好、抓实安全保卫工作。如果医院出现安全秩序混乱,治安事件以及医患纠纷事件频发等问题,不仅对患者的信心造成了打击,对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也造成恶劣的影响。医院的安全稳定,必须依靠和谐的医患关系和人际关系,这样才能确保医院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安康市中心医院的相关领导高度重视医院的综合治理工作,把该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落实领导责任制,上半年共召开综合治理专题会议5次,安全检查15次,下发综合治理整改通知书5份。

2.2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医院保卫科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业务知识和政治的学习,认真掌握有关工作的法规、法律,在实际工作中,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坚决杜绝,并且严厉打击违法分子。保卫干部应定期组织安保人员学习法律法规,并在安保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上下功夫,对新形式的安全保卫工作进行探讨,尽力打造出一支政治过硬、技术高超的安全保卫队伍。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安康市中心医院,2014年上半年我院就成立了义务消防队,上半年进行一次消防演练,让职工掌握消防知识,人人学会使用灭火器材,2人参加了陕西省消防专业资质培训。2、5月份邀请消防专家到医院举办培训讲座,200余人参加了消防培训,从而提高了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

2.3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要做好医院的保卫工作,也必须注重对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经常性地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必须结合医院安保工作的任务、特点及形势,才能全面提高医院全体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具体宣传可以通过网站、院报、演习等方式对职工进行广角度、多层次的安全、消防知识宣传。只有有的放矢才能提高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进而严防各类治安事件的发生。安康市中心医院于2014年就组织了多次宣传活动,包括3、6月份在白天鹅广场参加市委组织的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发放消防安全宣传资料200余份。以及,制定火灾应急预案和消防知识宣传资料,在每个科室进行宣传学习,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全院各科室进行消防安全生产检查,通过检查整改,彻底排除了安全隐患。上半年共发消防隐患4处,整改5处,因因消防工作不重视通报2个科室,通报个人4人次。

2.4加强三防工作(人防、物防、技防)

现如今,医院内部往往存在人际混杂等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疗环境也逐步发生了变化,鉴于此开展三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保卫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迫在眉睫。安康市中心医院2014年就进一步加强了人防力量建设的投入,科室今年新增保安两名,工作人员一名。实行定岗责任制,医院实行24小时巡逻签名制,做到重点位置,重点科室重点巡逻制度。此外,医院应当注重治安防范的网络化,安全管理网络化不仅起到震慑作用还能对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进行规范。安康市中心医院就加大技防投入建设,医院对全院技防实行"全覆盖,无死角"的原则3月份请设计公司进行设计,计划投入近300万对医院监控系统进行改造,现一期工程已开始,预计12月份全部安装调试完成,"全覆盖、无死角"既保证了医院、患者医疗安全,也全面提供了详实的视频资料,为各类医患纠纷提供了有力证明。此外,该医院还增加物防投入建设,按照公安部卫计委要求对警务室进行完善,购置钢叉10个,警棍20根,辣椒水10瓶,电警棍5个,钢盔10个。正是人防、技防和物防的有效投入,对各种违法分子起到了震慑左右,医院2014年上半年未发生重大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

2.5网络安全管理防范

安全保卫论文范文2

一、当前大学生危机意识缺乏的表现

1、大学生失联事件频频发生

2014年全国多地发生多起女大学生失联、囚禁、遇害事件。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在失联半个月后被确认遭抢劫并杀害、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四天,并惨遭殴打、性虐。这一例例的侵害事件不仅令人对受害者感到怜悯,对犯罪嫌疑人的恶劣行径感到愤慨,更在社会及高校引发了一场对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的大讨论,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担忧。

2、大学生对公共危机缺乏警觉与防范

公共危机的祸因主要有六种,分别是自然灾害(包括火灾、风暴、地震、洪水)、公共安全突发事故、恶性刑事案件、恐怖事件、疾病传播(即公共卫生问题)、自然环境恶化等。公共性危机的实质是危及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秩序和生存空间,侵犯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无法根除这六种祸因,难免就会遭遇公共性危机。当前大学生对公共性危机缺乏警觉与防范意识,缺乏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力,掌握的应急知识与求生技能较为薄弱。通过相关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根本不懂得我国公共危机发生的情况,对身边潜藏的危机普遍缺乏警惕。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参加过类似危机事件的应急办法培训,具备基本的应急常识和处理技能。危机来临时,不能保证学生顺利脱离危险。

3、大学生对各种诈骗行为的甄别能力差

诈骗是危害公民财产安全的一种违法犯罪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变化发展,诈骗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升级。诈骗的技术含量也在日益增强。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行骗之外,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等新形式不断涌现。同时,花样繁多的骗人行为也已走进了大学校园。针对学生特点的校园诈骗案件频频被曝光。如:每年秋季奖助学金评比期间常见的电话诈骗,学生从事兼职活动受骗,学生参加各类培训受骗等等。诈骗的形式手段无论怎么变化,目的都是一样,为了掘取钱财,但大学生对此类骗术缺乏必要的甄别能力,常常因为贪图骗子承诺的利益而收到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大学生危机应对意识缺乏的原因

1、思想过于单纯

大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代,大学生活的无忧无虑、丰富多彩,与社会实践的脱离使得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过于单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他们很少有人主动思考隐藏的危机,对发生的事情也缺乏必要的思索,思想的单纯导致了面对危机事件时表现出的茫然不知所措、无以应对;对于骗局很难甄别,容易走进圈套。

2、教育体制的缺陷

我国教育体制重基础理论培养这一模式已经存在数年,随着社会发展变化,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以求适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但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教育轻人格情商教育的缺陷一直未曾有着彻底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大学生面对危机时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使得大学生在各种危机、骗局面前显得无所适从。

3、安全问题认识与防范意识不足

目前,存在于大学生中间的安全隐患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寝室的安全管理、休闲娱乐等方面。从学生管理的角度看,学生选择的休闲娱乐方式是影响其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倘若大多学生选择通宵上网、暴力游戏、等消极的娱乐方式,那在学生中间出现打架斗殴、对网络交友的疏于防范等等则在所难免。寝室内私拉电线、随处吸烟、违规使用大功率用电器等已经成为火灾等人为公共危机的直接源头。学生对于安全隐患的认识不足普遍存在于各个高校,更谈不上防范与技术性的处理。

4、缺乏适当的教育机制

安全教育应当作为一项基础教育长期开展,当前我国教育的现状是安全教育还处在宣传阶段,还未形成具有全局规划的、目标发展的层次,有的学校认为安全教育应当作为学生工作的常态化来抓,还有的学校认为安全教育可做可不做。虽然近年来,结合国家文件要求,各高校也相应出来了一些具体的政策要求,如: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校园治安管理制度等等,但在开展效果上并不明显。在根本上并未解决当前大学生危机应对意识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的现状。究其原因,在于当前的教育体制缺乏适当的安全教育策略与实施办法。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对策略

1、充分利用移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移动新媒体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已经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其对教学效果的积极效用非常明显。目前,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采取的主要方式方法还是集中在主题班会、各种管理规定的解读、实践活动等等。但是取得的效果略见一斑。归其原因,由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层次不齐,自觉意识存在差异,价值观念不同等等,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被动之处。为此,我们想要更好的在学生中间进行安全教育,就必须寻找适合学生自身需要,能够对其产生心理满足的方式途径。移动新媒体就应对被视为一个重要手段。将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公共危机发生与处理办法、宿舍安全隐患、人际交往陷阱、网络电信诈骗等系列知识作为专题通过网络平台、手机通讯平台予以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宣传的范围与幅度。其次,结合传统教育方式,将典型案列产生的后果利用新媒体给学生做生动、深刻的展示,使其在心理上真正承认并乐于接受这项教育。

2、加强学生危机应对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针对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危机应对技能缺乏问题,学校可以根据个案形式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拟定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模式,设计制定标准作业程序,安排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摸仿情境,加以演练。后通过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的总结让老师、学生都能亲身参与,进而强化自身的危机感。在实际操作中也能检验出学生对危机事件的综合处理能力。

3、强化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人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不仅代表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层次,更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大学生安全教育离不开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一方面,我们要将校园的安全设施等硬件建设与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相结合,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将校园的文化软环境作为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来做。

作者:李蓉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

第二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现状

(一)认识滞后,体制不健全

部分老师仍然认识不到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安全教育课可有可无,甚至占用了专业课的时间,没有将安全教育课摆到足够的高度。体制建设方面,一是领导机制不健全,学校安全教育到底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以什么形式纳入学校教学系列,从上到下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二是存在零敲碎打的情况,部分安全教育内容是穿插在班会中进行宣教,致使学生安全教育没有完全走主渠道。三是安全教育课的讲授时间、内容、教师、考核等,都是比较随意的规划和计划,因此,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

(二)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及科研建设有待加强

一方面“,讲座式教学”和“照本宣科教学”的普遍性,由于近年来的扩招,每年入学新生有成千上万人,以讲座的形式将安全知识灌输给学生,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接收到,确保不了教学质量,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容易产生“左耳进右耳出”的效果。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使学生厌恶。安全教育课程特有的性质决定了讲授该门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合理分配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两个环节的比率,提高授课教师的上课技巧、教学水平,特别是要掌握现代教学的各项方法和技能,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都还没有建立《安全教育课程》教研室,教师队伍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教研活动,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安全教育方面的研究也比较薄弱。

(三)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在一些高校,安全教育课的课时费没有完全按学校课酬标准支付,可能这也是部分老师不重视安全教育课的原因之一。另外组织安全演练、购买相关教学资料及设备、成立教研室、组织师资培训、举办教研活动等,都需要经费的支持。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途径

(一)逐步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课程体系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具有自身的特点,在遵循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要求的前提下,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考核等方面着手,进行认真规划、严格执行,从而使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课程体系走向完善和规范化。只有构建科学完善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才能保证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提升学生安全素养的目的。

(二)强化师资队伍

一是要制定师资培训学习计划,逐步建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术及教学水平都比较高的队伍,积极选送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或者参加国内外与本课程相关的研讨会,提高业务水平。二是成立安全教育教研室,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课程研发。一方面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互相交流、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讲课水平,革新教学方式方法,有学者提出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中应用的实效性,本文建议可以在课堂中应用另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安全教育属于实践与情境性较强的课程,利用情境教学法授课,让学生角色扮演,亲身体验,过足“戏瘾”,学生在参与的同时自然也加深了印象;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积累各种科研经验,使自己在讲课的过程中,能够穿插大量的实践知识,丰富课堂内容。三是重视学历层次的提高,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提高学历水平。

(三)给予保卫干部更多的关怀

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保卫干部起着支柱性的作用。近年来,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干部的学历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部分具有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以上学历系统地学习过法律和安全保卫工作专业的人员充实到高校安全保卫战线,他们懂得安全方面的知识,又走在安全保卫的一线,已经具备资格和能力承担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师的任务及组建安全教育教研室,但是目前保卫干部在职业培训、风险津贴、职称评定方面,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个人成长受到一定的阻滞。为了鼓励更多有志有才之士充实到安全保卫工作中,为学校安全及安全教育增添更多色彩,希望保卫干部在个人成长方面得到更多关怀和支持。

三、结语

大学生安全教育在高校中已经走进课堂,但是重视度还不够,在当前校园安全事件屡屡发生的形势下,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本论文立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改革研究,对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有重大指导意义。

作者:莫丽燕 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涵和范畴

安全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外部环境的保障,另一方面与主体对环境危险的认知、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等息息相关,后者正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升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这项教育应包含如下内容。第一,生命安全教育。影响生命安全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自然灾害类,如地震、火灾等;事故类,如交通事故等;刑事犯罪类,如杀害、抢劫、绑架等;生活隐患类,如宿舍用火用水用电不当引发的事故、饮食不注意导致的食物中毒等。要教育引导学生规避以上因素,学会防灾自救。第二,财产安全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避免财产的不正常损失,如因盗窃或诈骗等导致的财产损失。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持有正确、健康的生命观,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热爱生活。遇到学业就业压力,看到不公平的现象,面对社交障碍等能够积极进行心理调试,不致抑郁彷徨,不会做出伤害他人或自伤自残等举动。第四,网络安全教育。要教育引导新形势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提高警惕,不能沉迷其中,不受不良信息的侵蚀和教唆而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全球化带来了各国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和互相影响。各国在享受全球化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击,特别是一些不良文化,对涉世不深、分析判断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有一些意志力薄弱的新形势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错位,容易引发安全隐患。

2.社会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当前全社会教育的注意力仍然过多地集中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方面,对学生的心理、法纪、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则关注不够甚至有所忽视,导致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必要的资源投入。

(二)校园因素

1.校园安全环境日趋复杂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已由象牙塔演变为开放的小社会,不同年龄、层次的外来人员与学生同在校园内生活,不法之徒乘虚而入,敲诈勒索,侵害学生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扩招而新建的校区不少位于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水平不高,刑事犯罪风险相对较高,食品安全状况堪忧。

2.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关心与就业率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仅停留在文件、报告层面,没有在整个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部分高校虽然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建设,在人防、物防、技防方面投入较多,但却忽视了安全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工作陷入被动。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缺少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体系。多数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普遍存在重说教、轻实践的问题,教育形式呆板,学生不感兴趣,安全教育远未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家庭因素

1.少数父母成为安全教育的反面教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和思维习惯深刻影响着孩子,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过马路闯红灯,孩子也会模仿;父母习惯吃路边摊,孩子也少不了馋嘴要吃;父母不重视用电防火安全,孩子的防火防电意识也往往不强。

2.过分溺爱对大学生安全产生“负能量”新形势大学生多为“90后”,父母溺爱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溺爱会产生两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除了学习什么都舍不得孩子去做,也就使孩子失去了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安全教育、获取安全知识的机会,对危险丧失了必要的警惕性,容易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溺爱也会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学业、就业压力时容易感到彷徨无助,面对挫折和人际交往的障碍容易心情抑郁、自怨自艾,甚至反应过激、报复他人。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教育是大学生由懵懂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其目的不仅是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是要将其打造成为心智成熟、人格健全、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高校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采取有效举措来提升安全教育的成效。

(一)拓展安全教育的内容

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应当成为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大生命安全意识的教育力度,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尊重自己和他人,理性、淡定地看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问题,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在社会发展中贡献力量。同时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远离侵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高校应当建立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各项安全教育有效衔接,互相补充,甚至将安全教育课程定位于必修课,用“学分”的刚性要求唤醒学生对自身安全的重视。

2.强化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人身财产安全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案例显示,大学生遇到危险时往往手足无措,坐以待毙,以致酿成惨祸,这也凸显了实用技能的重要性,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技能培养:

(1)基本逃生技能,如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消防常识,火灾时不可乘坐电梯、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不要贪恋财物等。

(2)基本防盗防抢技能。如加强个人财物的保管,接快递保持警惕,不贪占小便宜等。

(3)基本急救能力,学校安全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专业人员现场演示等教会学生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急救措施的具体操作以及食物中毒的现场急救等。

3.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学生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合理利用网络,不要沉溺其中;提醒大学生注意财产安全,防止各类网络电信诈骗及黑客攻击;有效识别、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提高甄别能力,不轻信陌生人,不轻信网络上的各种言论,不造谣、不传谣,从心理上构筑网络“防火墙”。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显示,由于学业、就业和情感等缘故,1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伤人、自虐等事件。高校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广泛开展心理安全教育,通过广泛宣传、举办知识讲座等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同时要关注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遭遇家庭变故和学业、情感挫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持续跟进开展心理干预,防止出现问题。

(二)创新安全教育的形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当转换思维,从“学校要学生学习什么”向“学生希望提供什么”转变,做好安全教育需求调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不断改进安全教育的方式,提高工作针对性。

2.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充分利用好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等传统教育载体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增加有关实战演练的内容,如邀请公安、消防等单位走进校园举办演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街道、派出所,帮助学生对社会整体安全形势以及危险程度较高的地域、场合、时段有直观的认识。

3.充分用好新媒体教育平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生活。学校也应与时俱进,充分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例如建立官方微信平台,用更加专业的安全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语言风格、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推送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关心自身安全,有条件的甚至可以与网络、影视公司合作开发安全教育趣味游戏、微电影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三)健全完善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体系

1.建立安全教育责任制高校要将校园安全提升到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院系、部门以及各年级、班级设置专项负责人,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与学生安全相关的各项工作制度及工作预案,确保有备无患。

2.健全相关部门协同机制各高校应当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学生安全、重视安全防范的良好氛围;在深入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加强与公安、综合治理等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有效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校园人员的排查和管理,面向学生加强安全服务的宣传,使更多有安全需求的学生可以便捷及时地获得安全服务。

3.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涵盖安全教育课程教授者、年级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主体的安全教育队伍,邀请公安、消防、网络、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从源头上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4.加强同学生家长的沟通配合建立学校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渠道,帮助家长改变“学生安全问题只是学校责任”、将学生送入学校后“大撒把”、对学生安全不闻不问的错误观念。加强对学生思想、学习状况的摸排掌握,任何一方了解到影响学生安全的不利因素均需及时向另一方通报,共同研究解决对策,确保学生安全实现从学校到家庭的无缝衔接。

作者:董子静 陈征微

第四篇: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意义

互联网络的确是一个信息宝库,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中除了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外,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以及虚假信息也充斥着网络。这些不良信息会给大学生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中拥有很多陷阱,也有很多木马、蠕虫、病毒等恶意软件,如果不加强重视,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譬如大家人所共知的熊猫烧香等病毒全球大面积感染事件、趋势科技等数千网站被挂马的黑客事件,今年破获的境外网上银行诈骗案等事件以及网络博客钓鱼事件等令人深思的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网络世界充满着信息安全威胁。然而,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普遍非常薄弱,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毫不例外。当下的互联网正在改变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模式、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搞好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学生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避免大学生本身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已经成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合格人才的最基本的条件。了解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现状、研究信息安全教育措施业已成为高校安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现状

1.信息安全意识淡薄。以我们对唐山所在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为例,有28.6%的学生由于计算机安全方面的事件对自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造成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37.5%的学生选择不清楚,由于未防范软件漏洞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总数的45.2%,登录密码过于简单或未修改密码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35.1%,足见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之薄弱。尽管如今众多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高校属于信息安全高危环境,但只有少数高校进行这方面意识的培养,也很少有高校能够达到指导教工和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信息系统安全在现有科技和新兴科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一些学校中开展的尚不健全且目的不明确的教学研究项目可以反映出当前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很低。与此相反,信息技术的进步却不断要求学生具备更多信息安全的知识。显然,这两方面已经成为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常常陷入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多数研究局限于信息安全对于军事的价值和意义,工业、商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用途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投入。这种全民信息安全意识的缺乏将造成一个恶性循环,高校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必将成为未来企业中的中流砥柱,由于网络安全意识的缺乏,可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将重要的商业信息暴露于危险之中,或者在遇到这种不利的处境时束手无措,而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明显滞后。也以我们对唐山高校的调查为例,发现学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滞后。滞后的情况有以下几种:第一是对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快速发展的网络已经延伸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搞好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不但可以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培养优质人才的需要。第二是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与培养健康、理性的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关系处理不当。搞好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不但能提高大学生自我防御、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的能力,同时也避免大学生本身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是高校保证其“产品”高质量、高出品率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三是未能处理好安全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设置的关系。不少高校片面认为大学生安全信息教育不是学校教学内容可有可无,因而大学生的安全信息教育也就不能列入学校的教学日程。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6.5%的同学表示,学校的信息安全教育不系统。

3.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缺乏重视程度。学校的重视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的水平。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各个高校有不同程度的欠缺:第一是领导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信息安全领导或管理机构。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以什么形式纳入学校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安排,有的学校把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放在各院系办公室,有的放在学生处,教务处,有的放在保卫处等等,从管理体制上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第二是没有把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信息安全教育方面的专门课程、专业教师和教科书寥寥无几。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一般也只是以报告、宣传等方式零敲碎打,致使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全面系统。第三是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调查显示,大多数学校没有信息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计划,信息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划。因此说,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一直没有应有的位置。

4.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缺乏力度。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制度不健全,没有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二是教育手段落后。多数高校教育手段都是老一套,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脱离实际,对大学生没有吸引力。三是缺乏系统性。教育过程比较随意,而在法律规范、伦理道德和防范技术、安全意识等方面存在缺陷,没有形成较完整的安全教育体系。

作者:曹健 工作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

第五篇:当代工程类大学生安全教育

1工程类大学生安全素质涵义

教育学是这样解释“素质”一词的,即人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身体品质和素养。

“人才素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生理、心理素质;知识、能力素质;观念、情操素质。用下图表示工程类人才素质这三方面结构。

市场对工程类大学生的,要求是由专业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化。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备多种知识结构、技能和心理结构的工程类人才。一般是具有两门以上专业知识,既懂技术又懂安全、经营管理,有广博知识,基础扎实的人才。这种工程类人才应具有三张通行证:第一张是职业性的,即具有较强实践技能与较高理论水平的统一;第二张通行证是学术性的,即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的专业造诣的统一,工程专业技术和安全、经营能力的统一;第三张是关于职业道德的通行证,要求具有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统一,即严谨求实和创新精神的统一。

2工程类大学生人才安全素质现状分析

从工程类大学生的三维结构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状况。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受到了极好的锻炼和考验,各方面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也存在着种种缺陷和不足。

(1)知识、能力素质方面(与安全有关的)。安全知识指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知识;能力方面指辨识危险源及防止事故能力。在工程类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上,企业欢迎双学位等复合型人才,但一些企业普遍感到,近年来毕业的大学生,外语、计算机的应用知识虽然有了一定基础,也掌握了一定知识,但工作适应能力差,如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和有关的安全知识,缺乏基本的辨识危险源的能力,“三违”现象比较严重,企业安全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少,能力低,或专业知识局限于单一的本专业范围。

(2)观念、情操素质方面(与安全有关的)。安全观念指安全的生产生活观念,如“三不”观念(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不被人伤害)。从总体上看,工程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很好的,但是,其中主要缺乏安全观念、缺乏安全责任,如部分学生伤害他人和被他人伤害。

3工程类大学生所必备的安全知识、能力素质

从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分析。从它们之间关系来看,工程类大学生安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互有联系又各有内涵的矛盾统一体,只有使之辨证统一,才能共同协调发展。安全知识是安全能力和素质的基础,能力升华形成安全素质。安全素质的三个构成要素中,其中一项即为知识、能力,安全素质的提高,能促进知识更快地吸收、掌握、扩展,促进能力的更好发挥与发展。工程类大学生所必备的安全知识、能力、素质。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工程类大学生安全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和内涵后,才能建立合理工程类大学生的安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才能改进工程类大学生的安全素质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工程类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般来说,工程类大学生所需安全知识结构的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安全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安全经济学基本理论;事故及预防理论;安全投资理论;事故经济损失、计算事故损失理论;安全文化方面的知识。

工程类大学生的安全能力结构的构成要素一般是:预防事故的决策和控制能力;辨析危险源的能力;协调安全投入与生产的能力;紧急情况下的应急能力;安全经济效益分析技术;安全投资与成本分析的能力。

4工程类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的理论依据

我国教育目的,明确规定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任务,一方面要把这种需要不断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将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把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作为崇高的理想与不懈的追求;另一方面,要重视个别学生的差异,尊重个性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个性自由而充分地发展,既是学生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社会目标;另一方面是个体目标。

(1)培养目标应重视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安全素质。安全、舒适和健康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也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可持续的发展对于不断成长的受教育者来说,表现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循序渐进的有机联系,表现为较低层次的教育和较高层次的教育打下坚实基础,表现为个体对环境认识的不断丰富,以及改造世界能力的逐步增强。人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以使学生毕业走出大学校门以后,能够接受更多教育,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从而获得全面发展。所以说,高等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而安全素质是基础素质。

(2)培养目标应重视培养生存能力,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安全素质。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学会生存”作为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追求的目标,这也是把自然引入培养目标而形成三维结构的一个要求。

(3)培养目标应重视弘扬人的主体价值,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安全素质。过去由于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即培养目标的社会目标,强调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应有的素质,忽视了人自身的存在价值,即培养目标的个体目标,而马克思就曾深刻地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为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因而,应强调人在社会实践中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弘扬人的主体价值,珍爱生命。

(4)培养目标应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段话发人深省,它在道出创新力对国家与民族发展、进步的深刻重要性的同时,亦指明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可以说工程专业高等教育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必须要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除要树立素质教育观等外,还要树立创新教育观。

此外,培养目标应淡化本学科意识,朝着复合型人才发展。因此,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应体现学生的安全素质的培养,这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培养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生存能力的需要,这有利于弘扬工程专业大学生的主体价值以及培养创新精神。

5我国工程专业安全素质培养模式的思路

未来的工程专业人才安全素质培养模式总的来说,应是“建立以安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在学习中引入必要的‘安全素质’竞争机制”。笔者仅从工程专业安全素质的培养模式的四个方而即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计划、非教学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体系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各高等学校工程专业都不同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逐渐优化,长期存在的“重专业、轻基础,重必修、轻选修,重课程规范、轻内容更新”的现象已得到改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安全类课程太少,实践课没有自成体系,仍依附于某一理论课,表现出安全素质差的特点。选修课中专业课占绝大多数,且选修课比重偏低,全国平均选取修课比率仅为11%。这些不足直接牵制了课程结构的功能优化。

(2)在教学方式方面。目前,工程专业的安全课教育没有普及,只是作为全校选修(除安全类学生)。即使校选仍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班级是专科、本科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个体化教学方式很少采用。总的来看,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方法陈旧,启发式教学方式的推行因难重重,知识的传递过程呈严重的单向性流动,很少注重学生安全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培养,很少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或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安全问题的能力。讨论课、模拟课,参与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教学法方法采用很少。各种现代教学新技术如CAI、CAD、CAM在工程专业安全类课程中推广缓慢。实践教学弱化,这点对工程专业安全教育而言是较为迫切需要改进的。

(3)教学计划方面。各专业在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基本规格确定学生应具有的智能结构以后,应鼓励和允许学生形成不同的、适应本专业未来工作、生活需要的相应的安全素质。而目前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一方面安全选修课的数量、质量、结构、类型达不到学分制所要求的标准,影响学分制的效果;另一方尚未建立起健全的自由听课制度,学生必修课占的学时,精力太多,相应安全类选修课形同虚设,因而造成教学计划弹性较弱。

(4)教学方法。安全类课的教学方法应摒弃过去那利,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吸收的传统课堂讲学方式,工程专业人才安全素质的培养还可采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文件蓝本法、程序化教程法、“事故”处理游戏法。

(5)教学实习。工程专业安全类教学实习作为课堂教的重要补充形式,它对增强学生对安全的感性认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有积极意义。教学实习可采用经验传授法和指导法。

(6)学生考核。考核应分为三种形式:一种是书面考核,考核学生对安全类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第二种是关于安全类基本理论、方法、应用能力的考核;最后一种是实际安全能力的考核。

安全保卫论文范文3

【关键词】1+X;机械设计与制造;职业院校;改革

0引言

“工业4.0”时代,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制造业发展迅速,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制造业迎来了新一轮的转型升级,这势必会引发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机械制造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支持,使命就落在了职业教育的肩上,同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需求。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创造性地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通过考核的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能取得毕业证书,还能取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一举措提升了就业能力,拓宽了就业渠道。“数控车铣加工”“多轴数控加工”等成为第三批的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职业等级证书。每种证书按照不同的难度,合理设置了初、中、高三个等级,高级别涵盖低级别的要求,提供了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职业院校鼓励学生考取不同等级不同种类的证书,考核内容也与企业的要求相符,解决了目前制造业需求与职业教育脱节的问题。

1落实1+X证书制度遇到的问题

1+X证书作为一项创造性的制度设计,它的出现必然会对学生、教师、职业院校以及企业带来巨大变化。以“数控车铣加工”证书为例,高职院校中的数控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都可以考取。主要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汽车制造业等职业岗位。目前在1+X证书制度落实上,职业院校在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制度建设方面。1+X证书制度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是一个新的体系,需要学校建立相应的制度进行保障才能更好地实施。一旦申报成为试点院校和考核站点,从学生报名、考试费收取、考务工作,到安全保卫、设备管理、水电供应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第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院校培养目标和规格具体化的文件,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的依据,其重要性毋庸赘言。现有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数控车铣加工”“多轴数控加工”等证书要求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学生按照现有的课程学习后未必能通过等级证书的考评,易出现教与考脱节的情形。第三,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与本科院校不同,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1+X证书制度更是紧密地把实践能力同企业需求联系在一起。学生要想通过证书的考评,首先教学团队必须要对考核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操作,并且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部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较为传统,现代制造业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传统的内容固然基础且重要,但从企业用人角度来看,有些已经相对滞后了。这样与证书设立的初衷相违背,社会认可度也大大降低。2013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削减了70%以上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数目,说明国家层面上也在淡化职业资格要求[1]。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部分硕士博士毕业生加入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中。部分青年教师不熟悉机床的操作、数控编程等情况。这样的情形对于“X”证书的教学与实训是非常不利的,需要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水平。第四,实训设施方面。职业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安排了大量的实训课程,对于机械制造与制造专业而言就更是如此:制图实训、普车普铣实训、数车数铣实训、加工中心和多轴实训、钳工电加工实训等等。但部分实训室设备陈旧损坏,实训内容也数年不变。加上近些年职业院校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设备台数少,操作时间变短,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2落实1+X证书制度的改革途径

1+X证书制度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各个院校都在进行一步步的探索。如何把这项好制度贯彻好、落实到位,需要从学校、二级学院以及系(教研室)到教师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制度落地,“1”和“X”能够有机融合。现从以上提出的四方面问题进行改革:第一,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从学校层面来讲,成立1+X证书建设委员会(领导小组),统筹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对运行情况进行协调和综合指导,与上级部门和培训评价组织沟通联络。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在学校账户设立1+X专项,统一办理收支业务,对1+X项目划拨资金。做好后勤保障:实训中心的安全保卫、水电供应,承担师资培训、校外学生培训考核时的食宿安排等。从二级学院层面来讲,重点做好培训和考务工作的管理,需要各系(教研室)的专职教师做好配合工作。包括科学安排培训内容、组织学生报名考试、派出监考员评判员、发放证书,实训设备保养和维护等。第二:制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三年的修业期限,实际校内的学习时间只有两年或两年半。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历证书“1”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的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补充新工艺、新技术、新要求,拓展职业能力[2]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需要费功夫思考和研究的一件事情。修订的原则并不是完全颠覆原有的课程安排,而是要符合职业院校的特点,内容够用、实用为主。要明确“1”与“X”这两者的内容和目标不是割裂对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1”的学习,“X”的内容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不可能学好。以“数控车铣加工”中级证书为例,该级别的证书要求能用数控车铣床加工配合件,编制工艺文件。根据上述的标准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仍然保留了经典课程,包括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材料和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专业核心课中删去了繁难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和金属切削机床,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增加了现代制造技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实训课的设置中适当削减普车普铣的课时,延长了数车数铣的课时。培养方案初稿完成后,又请企业工程师和培训评价组织来校进行审阅,对照企业岗位标准、证书标准反复修改。第三,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1+X证书需要教师们能够深刻理解并掌握考核标准,熟练操作通过证书的考核。积极参加培训评价组织开展的师资培训,到证书实施情况较好的兄弟院校观摩学习进行培训。第四,建立创新实训中心。对照培训评价组织设立的实训中心建议配置表,采购相应的设备或者利旧改造,使实训中心能够满足学生训练以及考核。

3结语

1+X证书制度的建立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创新之举,处在探索阶段。需要每一个试点单位有所作为,从职业院校管理者到教师都需要贡献力量,积极参与。与培训评价组织和企业深度融合,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使1+X证书制度顺利落实,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兴,王丹霞.1+X证书制度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2):7-12.

安全保卫论文范文4

随着我国的入世、国内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规格与质量已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正在进行革命性的改变,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业已成为国内外高校之间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整体本科教学相互支撑的统一体系,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从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看,实践环节的意义更重要,它是实践理论、验证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关键。

公安教育作为一种特色职业教育,培养造就公安机关需要的专门人才,是公安院校的中心任务。公安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政治可靠、业务扎实、作风过硬、知识广博、体魄强健、具有创造力和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公安高等教育必须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除具备必要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业务知识外,还要初步形成较强的公安岗位技能和公安岗位能力。因此,就必须全面推进公安院校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侦查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公安专业学科。侦查学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警察基本素质和技术技能,全面系统掌握侦查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公安机关等司法部门从事国内安全保卫、刑事侦查、经济犯罪侦查、计算机犯罪侦查等方面实际业务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实现上述专业培养目标,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应完善侦查学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适应公安实际工作之外,还应建立起基础性、操作性、综合性等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因此,构建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本专科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对侦查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要求,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建立一个符合教育规律并适应本学校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高起点、有突破,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侦查学学科特色。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1.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2.系统化原则。必须遵循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互相衔接,彼此连续的实践体系,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3.整体优化原则。不仅要做到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注意教学各环节的相互配合,注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支撑和互相渗透,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4.规范化原则。在培养方案中要规范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

(三)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根据侦查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军训、实验教学、模拟教学、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组成一个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与理论教学体系良好衔接匹配,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这种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而且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培养的毕业生成为素质全面、社会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一)专业见习。专业见习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形式,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公安工作,特别是侦查工作的认识,进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些学生由于缺乏对公安工作的了解,对侦查存有神秘感,甚至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进入专业学习后,则发现侦查工作根本不像其想象的那么刺激、神秘,进而产生心理落差,有的学生甚至失望、厌学,还有的学生片面认为教学内容枯燥、无用,而缺乏学习主动性。通过开展见习活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见习可以对侦查工作产生切身体验,消除对侦查工作的神秘感,发现自身知识结构存在的不足,懂得学什么和怎么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一般而言,见习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认识性见习,安排在二年级暑期,由学生持学校介绍信到家庭所在地公安机关派出所自行联系见习,目的是了解基层公安机关工作状况,增强对公安工作的感性认识。二是专业见习,安排在三年级暑期,由学生自行联系到公安机关侦查部门进行见习,目的是了解侦查实践状况,初步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见习前,可以对学生进行动员;见习后,由学生写出见习报告,见习单位给出评语,教师根据见习报告和评语给出见习成绩。见习内容应该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侦查办案:包含受理条件、阅卷、制定侦查计划、逮捕拘留等强制措施的执行、讯问犯罪嫌疑人、调查取证、侦查终结、扣押物品的处理、各类侦查文书的制作、侦查案卷的整理和装订等。2.侦查管理:包含侦查档案的管理、侦查案件的统计等。见习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学生直接参加侦查办案。请见习单位给学生配备侦查员担任业务指导老师,具体负责对见习学生参加侦查办案的指导工作。参加见习单位的工作会、总结会、经验交流会、研讨会等会议,熟悉情况,学习经验。第二种就是举行专题讲座。见习中,根据见习进展情况,请见习单位领导和有经验丰富的侦查人员为见习生进行一至两次专题讲座。目的就是通过见习,加深学生对公安工作的认识,增强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一线民警忠于职守、严守法纪的品质和作风,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作风和纪律等方面受到锻炼,拓宽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作为公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当然也是构建侦查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所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形式。毕业实习是公安院校根据侦查学专业学生所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求,通过组织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参与公安实际工作而开展的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它既是检验理论教学及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公安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措施,同时对改进公安院校侦查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1]这就要求应该对毕业实习实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以保证实习效果。在实习开始前,由领导对学生进行动员,有关教研室制订实纲,下发给学生并抄送实习基地,学管部门负责学生分组,指定实习小组负责人;实习统一在实习基地进行,安排在专业对口部门,由学校派教师带队,由实习基地指定专人进行指导,期间各实习队要定期召开实习例会并编写实习简报,学校派人对实习工作进行检查;实习结束后,学生写出实习报告,实习基地和带队教师出具鉴定,带队教师给出实习成绩,带队教师对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在实习中,要注意做到两个结合,以实现实习效益的最大化:一是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在实习前,将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下发给学生,学生在实习中进行调研和收集资料,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准备;二是毕业实习和教师下派锻炼相结合,带队教师除负责实习管理外,也在实习基地进行锻炼,接触侦查实战。#p#分页标题#e#

(三)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公安院校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工具。系统的、优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及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公安院校的实验教学总体来说缺少计划和规范,许多实验室由教研室直接管理,基本上形不成规模,设备利用率低。对学生的实验课考核要求松。在时间安排上也大多是理论讲授在前,实验在后。而且,各公安院校的实验设备大多陈旧落后,许多院校的实验室设备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购置的,中间虽有更新但总体水平还是较低。实验人员也严重缺编,高层次的技术人员更是缺少,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待遇得不到校方的重视。这样的实验教学现状不利于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2]。因此,客观上要求编写科学的实验课教材,设定适当的实践课与总课时的比例,购置完备的现代化实验设备,建立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相应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待遇。

(四)毕业论文。即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所学知识上升到理论化的一种教学方法。特点是兼理论性、实践性为一身。其作用是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组织能力、文字水平能力。毕业论文应该作为公安院校学生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是通过实践的方法来完成一门主课。撰写论文是一个人的理论功底、文化素养、文字水平的综合应用。为了更好地体现出毕业论文的考核作用,可以将学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圆满完成毕业实习任务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得到检验和提高。具体做法为:学生实习出发前由系里组织学生初步选定毕业论文选题,学生可结合学校制定的毕业实习目的、要求和内容及当地公安工作情况,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论文选题,实习过程中论文写作的指导工作,可由实习点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民警指导与学校的老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让民警参与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主要原因是可以弥补学校专业老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可以启发学生从实战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做到所完成的毕业论文又符合专业理论要求,又能紧密贴近实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可以在实习点进行。学校派专业老师和实习地学生的指导老师联合组成答辩小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从理论和实战两个方面来检验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更好地达到毕业论文的考核目标。

(五)模拟教学。模拟教学是创造一种模拟情境,将学生推上虚拟岗位与角色,让学员身临其境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对课堂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完全用实战的标准衡量其各个操作环节。它为学生从事侦查实践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和演练。例如,公安大学侦查系开设了部分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建立了模拟家居、银行、商场等三个模拟现场,用于《犯罪现场勘查》课程教学。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现场勘查,由学生模拟接报案、保护犯罪现场、对犯罪现场进行实地勘验、对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访问、对犯罪现场进行分析讨论、制作现场笔录、现场图、现场照片等,很好地将课堂讲授内容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

三、构建侦查学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一部分理论教学时间转变为实践教学,必然对理论教学是个冲击。但是,公安院校的教学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进行,因此,应该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实现偏重课堂讲授向课堂讲授与实践并重方向的转变。总教学课时与实践教学课时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根据总课时数和本校实践教学条件等因素,确定为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40%~50%比较合适。

安全保卫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一、引言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室建设。高校实验室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技能培养、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高校实验室又是高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必要场所[1]。建设安全舒适的实验室环境关系到高校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是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望,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是学校与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与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职能的增强,实验室建设投资规模的大幅增加,实验室的设备种类、数量、开出的实验课程及科研实验日益增多。但是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不健全,实验室使用过程管理和实验环节脱节,导致实验室事故时有发生。因此,研究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确保实验室安全高效运行,已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现状分析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通常由安全保卫部、校办和实验室管理部负责。管理体制相对宽松,职责分工重复,容易导致安全工作责任不清的现状。部分实验室安全责任主体不明确,安全责任落实不彻底,实验室未配备专职安全人员,日常安全管理浮于表面,应付检查,安全管理职责无法层层落实到基层[2-3]。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滞后,思想观念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制度执行流于形式或执行不到位。

(二)安全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高校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研究任务往往比较重。他们的工作重点一般集中在项目申请、撰写科研论文和成果申报上。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不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强调科研和教学而不是强调安全的思想。同时,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缺乏也是一种常见现象。一些大学实验室甚至没有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导致实验室准入制度实施不到位。在实验课开始前,教师往往会对实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往往只是形式化的,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并没有真正重视。

(三)实验室硬件设施不完善

(1)安全设施陈旧老化。由于实验室使用寿命的延长和电路的老化,随着电气实验设备的增加,负荷增加,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室没有通风系统,或者仅仅安装排气扇,达不到良好的通风效果。(2)消防器材配备不足。许多实验室的用房老旧,没有按要求配备固定式灭火系统或移动式消防设备,维修不足,甚至因查验不及时导致过期不能使用。(3)实验室用房严重不足。实验室设备摆放拥挤,同一间实验室摆放不同类型的设备,存在安全隐患。(4)设备管理不规范,设备布局不合理,实验室过于拥挤,甚至占用安全通道,物品混放现象普遍;设备操作规程不够完善,部分设备没有相应的操作规程;设备使用记录不规范,未及时填写,日期变更或随意使用,或用一些符号替换相同的填写内容;特种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定期检定。

三、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对策

(一)加强安全教育,实行实验室准入制度

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往往存在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技能缺乏等现象。对高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显著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这就要求高校要重视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实验室人员应认真学习安全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技能、突发事件和常见安全事故处理等实验室安全教育,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人身安全[4]。实施实验室准入制度,督促实验室人员重视安全管理和教育。进行安全教育后,对每个学生逐一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学习。否则,需要继续接受安全教育,直到考试合格。

(二)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可以规范实验室人员的行为,确保实践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确保其可行性[5-6]。建立安全责任制,由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安全,职工对本岗位安全负责这样一种“纵到底、横到边”的安全责任制。坚持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对检查的问题登记台账,跟踪整改,直至隐患消除。

(三)建立安全责任制

逐级签署“安全责任书”,做到责任落实。建立安全责任制,并逐级签署“安全责任书”,这是落实安全责任的有效措施[7]。

(四)做好防范措施,制订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制定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通过层层落实安全管理的责任,来严格贯彻执行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定期不定期考核,来不断提高和强化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制订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避免和降低突发事故造成的不必要的损伤和伤害,并开展应急演练,保证实验室人员应对各种突发安全事故时,能够做到沉着冷静,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实验室人员应定期对各种安全防护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并做好情况记录,排查安全隐患,做好日常维护,以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五)加强对事故的管控

根据事故案例分析,事故管理与控制,从人、机、物、法、环五个方面入手。在进入实验室和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检查实验人员是否有不安全的状态和违章操作行为,如带食品到实验室,或将饮料放置在工作台上的问题;检查试验设备是否能够安全运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检查作业环境是否存在缺陷,如通风问题、实验环境是否清洁等。实验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等,只有进行全方位的管控,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

四、结束语

高校实验室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安全对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一方面要从实验室管理制度入手,完善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相应的安全检查制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水平。高校实验室要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各种应急演练,确保应急响应和有效性。确保安全响应能力并逐步落实到岗位和人员。杜绝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高校师生和社会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金开军,尚厚玉.人工智能在实验室安全系统中的运用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17):124.

[2]刘攀攀.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9,46(12):177-178.

[3]邹德斌.浅析如何做好实验室安全作业管理[J].品牌与标准化,2019,(03):68-70.

[4]崔玮.高校研究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思考[J].时代经贸,2019,(18):33-34.

[5]王斌楠,陈建新,宫世雯,胡伟石,苏醒.绩效管理理论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6):259-262+266.

[6]张锋,李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9,46(10):180+183.

安全保卫论文范文6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建筑电气;安全防护

1楼宇智能化的研究背景

楼宇智能化在我国兴起时间较短,其发展远不及其他国家。其不足如下:①国内的智能化技术大多依赖于国外;②国内百姓对楼宇智能化的了解程度不深,国内现存的建筑中,智能化建筑并不常见。因此,深入探索智能化技术有利于推动智能化建筑的快速发展[1]。

1.1楼宇智能化的定义

楼宇智能化的定义是:综合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方面的最先进技术,使建筑物内的电力、空调、照明、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协调工作实现建筑物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办公自动化(OA)、安全保卫自动化系统(SAS)和消防自动化系统(FAS),外加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SCS),结构化综合网络系统(SNS),智能楼宇综合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MAS)组成,就是智能化楼宇。

1.2楼宇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楼宇愈来愈智能化,逐渐显现出某些不同于往常的特质,根据大量的经验可知,楼宇智能化正在朝如下几个方向发展:1)楼宇智能化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由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愈来愈高,智能技术的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也意味着楼宇智能化功能更加多样化,综合化。2)楼宇智能化正在实现多角度全面提高。综合使用各种现代高科技技术,由简单的智能化系统到复杂的系统服务,迎合不同人,不同背景对智能化的需求。3)楼宇智能化技术自身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可以促进其相关行业的提升,推动智能化发展,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安全措施智能化等。所以,楼宇智能化不再是基础的技术性产业,而是综合的全面化发展的新型行业。图1为楼宇自动化系统。

2楼宇智能化在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设计选择

1)电位连接设计

在智能化建筑电气设计的每个细节中,电位连接设计最易忽略,但电气电位连接和接地的原理相近,在加强安全防护措施,电力、火力方面都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所以,应强化对电气系统的电位连接设计的认识。

2)配电变压器的选择和设计

对电气系统进行操作时,变压器需要较高的功率,一般是系统中其他机械的9/10。所以,工作人员在选择变压器时,应顾及其总容量及总体负荷度。除了这些因素,还应考虑一些客观因素对变压器的影响,如防止因温度过高而带来的器械损耗等。

2.2能源消耗

根据现阶段电气行业的发展态势,我国更加注重高新技术的创新发展。目前,许多新能源已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特别是楼宇的节能问题,已初显成效,经济利益可观。目前,国内的新能源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楼宇智能化电气节能技术仍不够成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工作过程中安全设施不完善,节能设施建设较少,可调节度有待提高[2]。总之,在楼宇的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应符合国内的楼宇建设相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同时,更应满足人们对安全性和舒适度的需求。

2.3安全防护

1)电气接地

现阶段,电气接地问题会影响整个电气系统的安全。只有将电气进行接地处理,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建筑群中的高空电缆设施应实施多次接地工作,使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得到保障。任何细小局部的隐患都会威胁到整体的安全。

2)防止电路老化

现阶段,智能建筑使用的电路大部分采用橡胶和塑料2种材质进行外包,大范围暴露在外界会加速外包装材料的老化,引起胶质老化等一系列问题,电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特别是在一些比较潮湿的环境中,更易造成安全隐患。此外,电路本身的质量问题也决定着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3)避免雷击

现阶段,一些楼宇仍沿用传统的方法避免电击的破坏,这种方法是缺乏理论支撑的。所以,现有避雷装置多选用金属材料,在完善的电气接地保护措施下,可以保证楼宇内的正负电荷中和,从而提升整个系统的安全系数。

3楼宇智能化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相关对策

3.1电气设计和防护对策

1)电气接地

设计电路时,应落实电气接地的防范措施,保障建筑整体的实用性及可靠性。由于楼宇智能化不断发展,电气系统也得到了完善,尤其是电气接地系统。现阶段,电气接地系统应用较为广泛的是五线制系统TN-S、保护中性线TN-C和TN-C-S系统这3类。在电气接地系统中,TN-S和TN-C的工作原理类似,都选用3根火线及其中性线加以保护,但也略有不同,TN-S选用三相五线制,而TN-C则是三相四线制。TN-C-S则是前两者的综合应用,由2部分构成,可以将整体的电分散到每个家庭以及保障每个家庭可以合理使用电。这种综合性应用解决了前两者存在的问题,有效减少了资金及能源损耗。

2)电气保护

在楼宇智能化发展进程中,应制定电路的安全防范措施,尤其是电气接地措施,包括直流电防护、交流电防护、避雷防护、安全防护以及防静电等。采用直流接地时,选用较大电阻的材料可以降低接地电阻;交流电接地时,使用中性部分进行接地;避雷防护指采用避雷针等方式保护电气免受雷电的干扰;安全防护时,将不通电的金属材料通过金属线与接地体相连接;屏蔽静电可以有效减少电磁波的干扰。

3.2建筑电气人员的技术对策和管理对策

1)技术对策

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①应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定期公开技术考核结果。认真做好每个细节的安全防范工作,提升电路铺设过程中的安全性。②应全面依据设计图进行施工。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调整,则要获得多方人员的审核通过,不能私下进行。③电路施工相关工作应符合质量检验部门的审核标准,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满足质量规范要求。电气系统的质量安全检验工作应落实到每个细节,仔细检查电气系统中每个部件的安全质量问题,保证其均满足相关质量要求。④应保障电气系统整体的安全性与适用性,如设计满足质量规范要求,价格与成本相匹配,相关手续全面等。

2)管理对策

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安排和管理问题,公司应综合考量员工的技术先进性,完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员工管理制度,进而推动我国楼宇智能化的高速发展。还应改变人们对楼宇智能化设备的传统认识,培养高素质技术创新人员,从而有效促进楼宇智能化创新发展。现代通信与信息系统愈来愈发达,电气工程系统也应大力推进其技术创新发展,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相关人才的培养计划也应满足市场需求,进而推动国内楼宇智能化创新发展。

3.3智能化建筑制度的规范化

一套完整的智能化楼宇系统,其设计应与国家批准的设计准则一致,符合相关的标准与规范。其设计合格的基础是可以满足人们对安全的需求。尤其是资金投入比例高,安全性能较低的智能化建筑群,更应着重考虑安全性的相关设计,使设计符合国家相关规定[3]。所以,国家建立相关楼宇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便显得格外重要,但在制定过程中,要对现有的各项内容加以整合,并不断完善,从而有效地规范智能化楼宇的发展趋势,为智能化建筑的进一步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楼宇的电路敷设工程愈来愈注重智能化的创新发展,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为建筑楼宇工程带来了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与市场收益。所以,要推动楼宇不断智能化创新发展,应扩大工作面,推动全方位、多角度技术创新发展,从而推动国内电气系统整体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发展,为我国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郝守赞.楼宇智能化在商业大厦的应用[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7.

[2]邱爽.楼宇智能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D].郑州:郑州大学,2014.

安全保卫论文范文7

关键词:教育成本;作业成本法;成本管控

一、高校成本核算现状

(一)缺乏成本核算意识。高校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和教育科研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这使得社会及高校自身普遍忽视学校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平衡,注重资金投入数量而忽视资金的利用效率,加之过去各类财政拨款考核都是单方面考核预算执行进度、资金执行情况,很少有成本管控考核,对资金使用效率缺乏有效监管,导致高校缺乏成本管理的动力,工作重点集中于资金收付、预算执行、决算编报等环节,强调经费收支,成本管理粗放滞后,成本管控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财务人员自身成本意识薄弱,受传统“报账式”会计思维的约束,重核算、轻管理,财务人员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会计的管理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对高校成本管理的认知不够、重视程度不够,成本管控的理念较弱。

(二)缺乏合理方法,分摊不合理。成本分摊才能了解高校成本真实的构成情况,目前高校成本的分摊有失公允,许多业务部门承担的成本与自身不配比,造成成本扭曲、数据偏差,提供无效的成本信息,与成本核算目标背道而驰。直接成本直接用于特定业务的耗费,能够直接体现,直观且容易量化,间接成本是项目间接耗费的费用,构成相对复杂,难以量化。间接成本的承担主体多,而且每个消耗主体各自承担的业务不尽相同,特点各异,导致难以找到一致的标准,难以确定合理的分配率。比如,高校的水电暖费用,没有按照合理的比例分摊到教学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后勤管理费用,往往是一刀切地计入后勤管理费用。部分教学行政“双肩挑”的人员,其人员支出也没有在教学和行政管理费用中分摊。此外,科研间接费用,如水、电、暖气、场地、管理人员等费用也缺乏合理的分摊方法,导致成本核算难以推进。成本分摊不合理,必然造成成本项目无法正确反映,该由教学承担的成本分配到了后勤管理,该由科研承担的成本分配到了行政管理,人为地降低了教学科研投入,使得教学评估、检查巡视等汇报的数据不达标。

(三)成本核算难度大。高校成本核算在实际操作上面临许多困难。高校人员数量多、教育活动多、成本项目多、经济活动复杂,导致成本核算工作量大。高校人员构成复杂,按照不同口径可以将人员划分成各个类别,可以按人员身份分为教师、学生,可以按工作性质分为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还可以按教学层次分为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的人员对应着不同的成本信息。随着高等教育普及、高校规模扩大,高校人员数量逐年增多,普遍达到了几万人的规模,高校人员数量之大,也给成本核算增加了难度。高校成本项目种类繁多,有工资福利费用、商品服务费用、对个人家庭补助费用等,各种经济活动层次广、维度多,不同维度的经济活动对成本信息有不同的需求。此外,高校以学期、学年为运行期间安排教学活动,而高校因需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按照自然年度为一个会计周期,核算周期口径的不一致给高校成本核算加大了难度。另外,高校财务人员对于成本核算及缺乏实践经验,又缺乏理论知识,普遍没有掌握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进一步加大了高校成本核算难度。

(四)基础性工作薄弱。成本核算基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尽管已经实行政府会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但是目前高校采用的核算思路并未完全转变,核算方式仍然是依据收和支,应当按时计提的费用没有及时计提,仍然在付款时一次计入费用,当期应收未收的款项的不及时计入收入,等到款项到账时才计收入,收入费用仍然出现跨期入账,时间不配比,没有实现成本期间合理划分。高校的成本管理缺乏成本核算制度,对成本核算目标、原则不明确,成本核算对象、范围模糊。成本管理内控监督机制不健全,成本管理缺乏约束,缺乏监督环节,不利于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此外,成本管理不是财务一个部门的事,也不仅是行政管理部门的事,而是应当由全校全员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任务,从行政管理到二级学院每个师生员工都应当树立成本责任意识。目前,高校的成本管理工作铺开面较窄,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责任感不足。

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由于目前高校成本核算存在种种困境,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作业成本法对成本的计算和分配有其独特之处,可以更全面、真实、准确的核算教育成本,为高校决策提供可靠信息。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方法,其核心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对于高校来说,作业成本法是围绕高校的作业,即高校各项业务活动,对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作业成本法可以弥补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缺陷,形成高校成本核算管理框架。

(二)作业成本法核算流程设计1、确定资源耗费,明确资源动因。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耗费的能源、设备、耗材、人力资源以及各类运行费用皆为资源,可以将其划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可以根据高校会计核算设置的部门、项目、资金来源、经济科目等辅助核算项目直接计入成本对象。直接成本包括:可以依据账务核算直接获取的各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差旅费、印刷费、设备费、材料费等。间接成本则需要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活动中去。间接成本包括:由学校统一支出的水费、电费、取暖费以及保障日常运行的公用经费等。2、确定作业中心,建立作业成本库。作业是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资源耗费的具体活动,高校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活动相对来说较为复杂,依据不同的层次和标准,能够分类出高达数十种乃至上百种作业活动。在确定高校作业活动时,如果作业数量过多过细,则会导致计算复杂、信息混乱,徒增核算成本;如果作业数量过少,则会影响成本数据的准确性,导致数据信息不可靠。因此,在确定高校作业时,要依据重要性和相关性原则,合理确定数量,以确保成本核算的可操作性,提高成本核算效率。作业中心又称之为作业成本库,由相似或相近的不同作业活动合并组成,这种作业活动的合并,有利用归集资源动因,计算资源的耗费情况。授课、考试、论文、实习、实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作业,与教学工作直接相关,合并为教学作业中心。心理咨询、军训迎新、本硕招生、图书网络、学生活动、团学实践、毕业生就业等作业,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活动,合并为教辅作业中心。论文研究、科研课题研究、科研平台建设等作业,属于科研相关的作业活动,合并为科研作业中心。党建宣传、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审计监察等作业,负责高校行政管理业务,合并为行政作业中心。资产管理、安全保卫、维修维护、基础建设、学生生活服务等作业,为高校运转提供后勤保障,合并为后勤管理作业中心。3、确定成本动因,计算成本分配率。(1)确定资源动因。资源的消耗,受资源动因的推动。直接费用直接计入成本对象,间接费用依据资源动因分配至各作业中心。资源动因根据资源的不同性质可以确定为教师人数、学生人数、学时、项目数量、设备数量、使用面积等。资源动因分配率=资源总耗费/资源动因量。(2)确定作业动因。分配到各作业中心的资源耗费还需要按照作业动因继续分配至成本对象。按照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原因和方式,根据各单位业务实际情况,确定作业动因。教学作业中心,作业动因为上课课时、实习次数、考试人次等。教辅作业中心,作业动因为在校生人数、心理咨询时长等。科研作业中心,作业动因为课题数量、科研设备使用时间等;行政作业中心,作业动因为行政人员数量、做班时间等;后勤作业中心,作业动因为维修工时、设备采购数量等。作业动因分配率=作业中心总耗费/作业动因分配率。4、归集总成本,计算生均成本。按照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路,先将资源耗费归集到各个作业中心,再将各作业中心承担的耗费分配至具体成本对象,成本对象在各作业中心耗费的资源总和即为成本对象的最终耗费。成本对象在各作业中心耗费的间接费用=作业动因分配率×消耗作业动因量成本对象耗费的间接费用总和=各作业中心耗费的间接费用总和成本对象耗费的总成本=直接费用总和+间接费用总和生均成本培养成本=耗费总成本/学生总人数5、进行成本分析。通过对高校教育成本计算和归集,要对计算结果做好成本分析,以更好地进行成本管控,优化成本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计算的成本数据中找出哪些方面存在明显浪费,资源利用率低下,成本未得到合理控制,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制定解决措施,降低成本。找出哪些方面有成本控制的优势,哪些方面资源利用率高、资金使用效益高,并总结经验,借鉴到学校运行的其他方面。根据对各项作业的分析,划分出高校活动中的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并尽可能减少和降低非增值作业,控制其成本,并扩大增值作业投入,增加增值作业成本,使高校资源配置更合理。以作业成本法核算的成本数据为基础,设置不同等级的评价指标,进行“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价,为高校投入的效益和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支撑。

三、作业成本法在高校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设置成本核算岗位,强化成本核算培训。高校应当单独设置成本核算岗位,由专业人才从事成本核算工作,明确岗位职责,优化成本核算业务流程,突出工作重点,将工作重心放在成本管理上。要强化专业岗位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参加上级部门、会计学会、社会组织等举办的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方面的培训,更新知识结构,了解最新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对于资产部门、审计部门、人事部门等相关业务人员,也普及成本核算知识,明确业务内容。定期组织业务研讨会,邀请相关单位和部门的专业人才参加,促进业务人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开拓眼界,拓宽视野。要坚持“走出去”的理念,去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管理方式,更新管理理念,与兄弟单位沟通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经验。

(二)定期考核,加强监督。高校的成本管理应当实行定期考核制度,纳入高校考核管理体系。对考核的结果实施奖惩,完善对高校成本管理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提升高校成本管理的紧迫性,确保成本管理工作落地实施。要加强监督机制,实行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定期进行内部自评,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建立符合高校发展需求的指标评价体系,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定期自查,分析成本核算结果,提出优化对策,对成本管控落后的环节,及时制定改进措施,优化调控,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成本管理意识。

(三)加强各部门沟通协作。高校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数据来源广泛,各项资源耗费的归集、作业中心的划分与学校各项业务息息相关,需要各部门的数据支持,因此成本核算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任务,而是一个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的工作。各部门之间要打破信息壁垒,加强业务沟通和交流,打通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通道,打破工作界限,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也要树立成本核算意识,将成本核算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必要时可以设置在相关部门设置兼职岗位,以更好地推进成本核算工作的进行。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高校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大数据时代,高校应当顺应时展趋势着力建设智慧校园,打造信息共享平台。智慧校园是信息化发展的新兴产物,将教学、科研、办公、宣传、人事、图书、生活服务等高校的各项职能有机融合,通过一个平台,实现数据信息的整合。成本管理的基础数据相对繁琐,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大量非财务信息,复杂的基础数据如果靠人工获取非常困难,而且数据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除了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外,更需要信息化平台来保障数据及时、准确的获取。高校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校园,提高成本核算工作效率,为成本管理提供便捷的信息支持。

四、结语

随着高校成本核算工作的大力推进和实施,核算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力度的不断增强,各单位都在努力寻求符合单位自身发展要求的成本核算方法。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成本,能够提高成本数据的准确性,提高高校成本的核算质量,使得高校成本管控更有成效,能够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科学、精准、可靠的信息支持。政府会计制度的施行为高校成本核算提供了理论基础,高校应当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成本管控,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高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前.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20(35).

[2]陈晨,周蓬蓬,郭文茂.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以C专业学生管理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3).

[3]骆笑红.基于作业成本法构建高校成本管控的研究[J].财政监督,2020(18).

[4]卢森,陈营营.浅析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时代经贸,2020(15).

[5]赵叶灵,常光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01).

安全保卫论文范文8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设计图———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是培养目标的根本体现。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以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刑事警察学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①为例,探讨台湾地区侦查学专业课程设置特点,并结合大陆侦查学专业课程设置分析两者之异同,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完善对策。

一、台湾警察大学侦查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目的

台湾中央警察大学成立于1957年,设有行政警察学系、刑事警察学系、公安安全学系、犯罪防治学系、消防安全学系、交通学系、外事警察学系、行政管理学系、法律系等系部,是培养台湾地区警察高级人才的最高学府。其中,台湾中央警察大学的刑事警察学系,与大陆地区警察院校的侦查系相类似,现设有本科、硕士、博士等多个层次,是培养台湾地区刑事侦查人才的地方。台湾警察大学侦查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下列专业能力与素养:刑事侦查能力,刑事鉴识能力,刑事法学素养,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治安对策分析能力。

二、台湾警察大学侦查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情况

以台湾中央警察大学为例,台湾警察大学侦查学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分为侦查原理、侦查科技、侦查法学、现场侦查四大领域,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学术内涵。

(一)侦查原理侦查原理领域的课程组主要包括以下课程:犯罪侦查学、犯罪模式分析、犯罪剖绘、犯罪侦查案例研究、组织犯罪侦查、窃盗(盗窃)犯罪侦查、性犯罪侦查、谈判与危机处理、刑事警察业务、刑事警察勤务、行为科学、刑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侦讯与社会心理学、侦讯实务与笔录制作等课程。台湾警察大学设置侦查原理课程组的主要目的是:1.通过全面分析台湾社会面临的多种犯罪类型,运用比较全面、系统的犯罪数据库,分析各类犯罪模式及犯案手法,并寻求最佳的侦查对策;2.深化特殊重大刑案侦查管理的探讨,强化侦查原理研究;3.研发人力、知识、装备、侦查思维之间的转化,提升刑事业务与侦查勤务的统合规划,以推动犯罪侦查与防范机制。

(二)侦查科技侦查科技领域的课程组主要包括以下课程:计算机犯罪侦查、通讯犯罪侦查、治安信息系统概论、网络通讯概论、科技犯罪侦查、计算机化鉴识、电子电路设计、法医学、验枪学、指纹学、刑事化学、文书鉴定、微量物证分析等课程。台湾警察院校设置侦查科技课程组的主要目的是:1.培养科学侦查及数字侦查人才;2.研究网络、通讯分析、数据库应用及鉴识科技等知识,强化侦查专业学生的科学技术侦查能力。

(三)侦查法学侦查法学领域的课程组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刑法、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比较刑法专题研究、特种刑事法令、信息法、警察法规、侦查科技法专题研究等课程。台湾警察院校设置侦查法学课程组的主要目的是:1.加强学生研究并掌握侦办各类刑事案件的法律基础及法定规范;2.培育兼含法律知识与侦查科技的刑事侦查人员,在提升侦查人员技术层面的同时,降低这些未来侦查人员误触法网(执法违法)的可能性。

(四)现场侦查现场侦查领域的课程组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刑事摄影学、刑案现场处理、现场重建、科学办案实作、侦查实务、刑事昆虫学及犯罪侦查案例研讨等课程。台湾警察院校开设现场侦查课程组的主要目的是:1.培养刑案现场搜证与证据处理的专门人才;2.培养学生运用新科学器材与基础科学原理、研发新应用技术、强化刑事鉴识鉴定证物的能力,以达“现场重建”、“科学办案”的目的。

三、大陆与台湾地区警察院校侦查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之比较

(一)大陆警察院校侦查学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情况大陆地区警察院校本科侦查学专业主干课程主要有:专业必修课,包括刑事侦查学总论、现场勘查、侦查措施、案件侦查;专业选修课,包括侦查讯问、国内安全保卫学、经济犯罪侦查、痕迹学、刑法、刑诉法、犯罪学、公安应用文写作等。

(二)大陆与台湾地区警察院校侦查学专业主干课程之异同因课程较多,本文采用图表的形式表明大陆与台湾地区警察院校侦查学专业课程之异同②(见113页图表)。

四、台湾警察大学侦查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多元性首先,台湾警察院校侦查学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包含侦查过程中所涉及法律层面的基本程序问题(其中以刑事诉讼法和刑事证据法为主)。其次,包含侦查过程所涉及的各项侦办技巧与侦查管理等内容,其中以侦查原理、刑案现场处理、各类犯罪模式、侦查科技与侦查组织管理为主。再次,涉及为讲究证据力所涉及的刑事鉴识的层面(如物理鉴识、化学鉴识与生物鉴识等)的内容。综合台湾警察大学侦查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可以看出其内容的专业性和多元性,学生所必须修读的科目涵盖法律、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等范畴,专业性强且十分广泛。

(二)课程内容设置比较细化从大陆和台湾地区课程对比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的侦查学专业课程,大陆警察大学侦查专业绝大多数也开设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同样的课程内容,台湾地区可能是专门的、独立的一门课,在大陆警察院校则属于一门课程内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如台湾警察大学分别开设的“性犯罪侦查”、“组织犯罪侦查”、“窃盗(盗窃)犯罪侦查”、“计算机犯罪侦查”等几门课程,在大陆警察院校的侦查学专业则统属于一门课程“刑事案件侦查”。也就是说,大陆警察大学需要在“刑事案件侦查”这一门课程中既讲授“性犯罪侦查”,又讲授“组织犯罪侦查”、“盗窃犯罪侦查”、“计算机犯罪侦查”,而且要讲授如“抢劫犯罪侦查”、“绑架人质犯罪侦查”等内容。因此,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大陆地区课程相对课时较少,教学过程中只能相对较为粗略、相对笼统地介绍,而台湾地区因为分属不同的课程,课时充裕,讲授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系统、全面、细化,教与学相对比较充分。

(三)比较强调心理学在侦查领域的应用台湾地区侦查学课程开设了“刑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侦讯与社会心理学”课程。其中,“刑事心理学”是以刑事办案的角度来教授普通心理学,对各种办案时可能碰见的问题以心理学的观点解析。例如,面对被害人,在采用其证人证言时的真实性,以及如何利用心理学的技巧引导被害人重建现场等。“犯罪心理学”课程,是运用心理学较专门的领域知识加上犯罪学知识来剖析犯罪者的心理,对犯罪者的罪行、现场、犯罪过程、犯罪动机作评估及推测,帮助重建现场及确定罪嫌。“变态心理学”课程,是通过了解犯罪者的心理,为何及如何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让准刑警的学生可以模拟变态犯罪者的心理,去推估其犯罪动机及犯罪模式。“侦讯与社会心理学”课程,是以心理学的角度,了解社会脉动和现今社会大部分犯罪者的心理,以及社会的诱发犯罪因子,将这些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在实务侦查上,以犯罪者的心理作假想,在侦查时增加破案的几率。大陆地区侦查学课程,则没有专门的刑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课程,其中相关的内容也只是散落在犯罪学、侦查学的一些课程中。由此可见,台湾地区课程比较强调心理学研究成果在侦查领域的广泛应用。#p#分页标题#e#

(四)注重最新科学技术发展在侦查中的应用台湾警察大学侦查学课程中“通讯犯罪侦查”、“计算机化鉴识”等都是这方面的例证。台湾警察大学特别提出,近年来随着侦查技术的发展,除现场勘查、跟踪等传统侦查技术之外,几乎绝大多数案件都会涉及电话单分析、通讯监察技术、电脑犯罪侦查等技术,而且因其效果明显,越来越成为警方办案的首要利器。因此,台湾警察大学迅速地将研究成果引用并推及侦查学专业的教学中,使学生走上社会能够迅速适应当前侦查形势的发展。

(五)强调“犯罪模式分析”与“犯罪剖绘”“犯罪剖绘”的方法是利用统计资料和心理学来协助确定侦查方向,类似于大陆地区的“犯罪心理画像”。“犯罪模式分析”主要是讲授犯罪特征的分析思路和方法。“犯罪剖绘”、“犯罪模式分析”在欧美国家刑事警察侦查实践中非常流行并效果明显。台湾警察大学亦属于较早开设这两门课程的学校。

(六)注重侦查执法的合法性以台湾地区侦查学专业课程“侦查科技法专题研究”为例,该课程专门讲授侦查办案中侦查人员在借用各种科技的办案技巧过程中,如监听票的申请、通联(手机等通讯信息)的追踪等,都有可能侵害个人隐私权等法律问题。因此,该课程重点讲授各个侦查案例中的各种可能状况,教授学生在将来办案中如何使用侦查科技而不触法。此外,台湾地区侦查学专业还有专门的“警察法规”课程,专门教授与警察有关之法令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未来执勤执法时的法规,以及警察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依据此法规行使警察的权限等。

五、启示

目前,大陆地区警察院校正面临改制问题,其中一个突出而迫切的问题就是课程的设置问题。大陆地区警察院校侦查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是培养既有较强执法能力和管理水平,又有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刑事侦查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实践中从事刑事侦查工作以及在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大陆地区侦查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大陆警察院校的侦查学专业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及教学方法、手段上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侦查学专业课程设置也越来越科学、完善。考察台湾地区警察大学侦查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笔者认为,大陆地区警察院校的侦查学专业课程设置,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强化专业课程设置从大陆和台湾地区侦查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情况来看,两者大多数课程内容相同,主要区别在课时设置上。如台湾地区分别为几门课程的内容,在大陆则属于一门课程内容中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专业课时量少,讲授中无法充分、具体。考虑当前警察院校改制特别强调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建议在压缩公共基础课的同时,强化专业课程设置。

(二)引进科学技术最新成果随着网络的普及,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刑事案件中使用电子信息侦查破案的情况越来越多。基层侦查部门也不断探索出许多应用通讯(手机)信息、智能卡信息、图像监控设施、计算机网络信息等侦查破案的经验和模式。大陆地区警察院校应及时开设“电子信息侦查”课程,专门讲授电子信息的分类、电子信息的分布情况、电子信息的搜集、电子信息的分析、电子信息的运用,以及个案中电子信息应用的重点。这既是侦查实践的需要,又是侦查学专业课程设置完善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