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例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二级库;物资管理;管理体系

对我国而言,医院物资的概念与范畴并没有统一化的标准,并且医院的类型以及级别比较多,不同医院对物资的管理存在较大的区别。医院物资是医院运行的基础与前提,也是维护医院日常运行的基础物质保障,其包含了各个方面的物品,从而加强这些物资的管理,有助于材料存放更加规范,能够在运用的时候及时被找到,极大地提升医院的运行效率。当前,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多数医院的内部管理也在不断规范化,而物资管理又是医院内部管理的重要部分,因此做好物资管理,构建科学化的二级库管理体系意义重大。

一、信息化二级库管理体系概述

(一)信息化二级库管理体系的含义

科室材料分为二级库材料和三级库材料,二级库材料主要指的是从药库或者总务领取到科室仓库的材料,而三级库材料主要指的是从科室仓库领取到治疗室的材料,如此进行分级别管理,能够使得物资管理更加精细化,推动管理更加规范,促进管理效果的不断提升。而信息化二级库管理主要是指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对物资进行管理,比如,在从药库领取物资的时候需要通过计算机相关的软件进行物资出库、入库记录,或者通过扫码的形式进行出库、入库记录,促进库存管理具有更高的现代化性质,提升库存管理的效果。

(二)医院科室物资管理中采用信息化二级库管理的意义

首先,能够推动医院科室物资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传统模式下,医院科室物资管理往往比较混乱,没有规范化的依据做参考,管理也比较笼统,容易导致物资存放不合理,无法为物资的有效运用做好基础与保障。而通过信息化二级库的构建,则能够使得库存管理分的更加精细化,管理内容更加详细,能够对每一件物资都进行规范化管理,根据科室具体的物资使用情况进行库存管理,推动管理更加科学,这就能够为物资的有效运用做好保障,提升物资管理的整体效果。其次,能够降低医院耗材,减少跑冒滴漏。通过信息化二级库的构建,能够实时进行库存查看,并对出库明细进行核对、汇总等,这就能够使得材料得到更好地运用,降低材料浪费的现象,从而能够降低医院耗材,减少跑冒滴漏。最后,能够提升医院的信息化水平。信息化二级库的构建是建立在信息系统基础之上的,传统管理模式下,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容易导致医院各个科室或者部门之间存在孤立的状况,无法进行信息共享,从而不能推动物资匹配度的提升。而通过信息化二级库的构建,则能够更好地对物资进行管理,通过系统平台进行各项数据的记录,这就能够提升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并且还能够使得各个部门或者科室之间加强联系,推动信息共享,促进医院发展更加科学、规范。另外,医院科室二级库有专人管理,相关人员在进行物资领取的时候,管理人员需要扫码,这就能够使得物资管理更加规范,避免物资出入库错误的情况,提升了整个物资管理的效果。

二、我国医院科室物资管理的现状分析

虽然当前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其内部管理也逐渐完善和健全,各项管理不断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科室物资管理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升,然而在具体的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物资管理的效果不高,影响医院的长远发展,所以必须要做好解决。

(一)物资管理缺乏科学性

当前很多医院在进行库存管理的时候,仍然是将存货作为基础,根据具体的存货情况进行采购,仓库中往往保存较多的材料,占用大量的资金,容易导致医院运行的成本增加,物资供应无法与医院全面发展相协调,不利于医院的长远持续发展。为了对这种情况进行解决,应当建立仓库管理的一体化制度,根据各个科室的实际物资运用情况进行采购,并设定标准库存数值,避免数值过高,导致材料存量较多,占用大量资金,同时也要避免数值过低,导致库存不充足,影响日常使用。

(二)物资管理缺乏统一性的信息化平台

物资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与医院的各个部门或者科室都紧密相关,因此应当构建统一性的信息化平台,通过平台进行各项信息的共享。物资管理部门通过平台对各个科室的材料运用状况进行了解,并根据具体的运用状况进行采购,使得物资存放更为合理,提升物资管理的科学性。针对当前我国很多医院没有构建统一性信息化平台的现状而言,要做出有效改变,根据自身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信息平台的构建,促进各项信息共享,提升整体运行效果。

(三)缺乏科学化的二级库管理体系

二级库管理是将医院的总物资进行了分类管理,其分类的依据是各个科室,根据具体科室的物资运用情况进行详细化物资划分,这就能够避免物资种类较多,管理混乱的现象,使得物资管理更加精细,为科室更好地进行物资运用做好了保障。不过,当前我国很多医院并没有构建科学化的二级库管理体系,物资管理仍然是沿用传统陈旧的管理办法,不利于物资管理效果的提升,因此必须要进行改善和健全。

三、构建信息化二级库管理体系的对策

信息化二级库管理体系是医院物资管理更加规范的基础,也是推动医院各项运行有效开展的保障,相关医院应当合理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分析,构建科学化的二级库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以提升自身的科室物资管理效果。

(一)制定科学化的二级库管理制度

医院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二级库管理制度的构建,充分分析物资管理的实际状况,结合医院的运行情况以及各个科室的工作情况等进行制度的科学化构建,详细化制度内容,推动制度能够对于物资管理起到良好的作用。制度中应当明确各类物资的管理方法、管理要求、以及管理人员等,并做好仓库管理责任划分,确保责任能够落实到人,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并且,还要做好审计员的安排,定期对二级库中的物资保管情况进行清点与审核,明确物资管理是否规范,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改正。

(二)合理划分材料

首先应当对科室材料进行科学化分类,分为二级库材料和三级库材料。其中二级库材料指的是从药库或者总务领取到科室仓库中的材料;三级库材料是指从科室仓库中领取到治疗室的材料。在划分好材料以后,就应当根据具体的划分状况进行材料的保管和分配,科室依据材料种类和科室的具体需求量,制定标准库存量,一级库管理人员根据具体的库存量标准进行物资的配备,并与仓库保管人员核对,核对无误之后将材料配送到二级库中。在进行材料领取的时候,仓库保管员与药班护士共同扫码,并做好签字。如此既能够减少护士的工作量,还能真正将护士还给病人,以提升病人的满意度。

(三)优化医院重点科室二级库管理

医院物资管理的重点是高值耗材,这些材料通常具有品种规格繁多、价值高、使用风险大以及流通环节多等特点。当前我国很多医院都存在流通监管困难、申请不规范、自行采购等问题,这就为安全隐患营造了契机。加强重点科室二级库管理是尤为重要的,其将临床科室的消耗需求作为基础,由科室进行网上申请的发出,库房根据具体的需求情况以及申请单进行采购,同时科室在运用材料的时候系统中会自动进行材料库存的减少,并根据二级库的具体存储情况生产新的备货需求,循环进行基数的补充,这就能够解决科室物资不够用或者库存不足、剩余的问题,使得物资管理更加科学,物资运用更为合理。

(四)构建统一性的信息化物资管理平台

在现代化技术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医院也在不断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二级库管理也应当提升信息化水平,如此,一方面是顺应时展趋势的重要要求,另一方面是提升库房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不管是出库台账的建立、设定药品库存限量报警还是日常药品维护,都无法离开信息技术。因此医院应当构建统一性的信息化物资管理平台,对药品以及其它物资的流动性进行明确记录,推动药房信息与库房信息的整合,使得相关人员能够对物资的运用情况一目了然。具体而言,信息化物资管理平台的构建应当建立在对医院物资管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保平台能够与医院的实际库存管理状况相符合。

四、结束语

二级库管理当前已经成为医院内部物资管理的重要途径,通过二级库管理的进行,能够为医院物资管理规范化进行做好基础,推动医院运行效率的不断提升。医院二级库管理要积极顺应时展的趋势,合理进行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推动二级库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另外,还要构建精细化的二级库管理体系,对每一项物资都进行详细化的管理,包括存放规范性、领取记录、台账等。

【参考文献】

[1]王兴玲,程维国.医院精细化物资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医院管理,2019(3):59-62.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2

【关键词】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策略

当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应适应时展步伐,加快推进信息化管理建设,成为面向未来发展的有力保障。档案管理要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导向,优化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为信息化管理的推进,创设良好的内外条件。因此,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在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中,应扎实推进、科学发展,在新的管理模式及平台视域中,实现地质科技档案管理新发展。本文立足地质科技档案管理现状,就新时期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及措施,做如下具体阐述。

一、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中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中信息化管理是时展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时展需求的重要举措,是构建信息化管理的内在需求。首先,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应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优化信息管理模式、创新信息管理理念,以更好地提高信息管理效能。其次,信息化管理是时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当前地质科技档案管理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快信息化管理建设,为新时期档案信息化管理优化环境。因此,从时展的视域出发,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推进,是适应新环境、构建新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中信息化管理是规范化建设的途径。档案信息管理直接关系到档案信息的应用价值,信息化管理的构建,能够进一步规范档案信息管理,提高档案信息价值。首先,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应加快信息化管理建设,这是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信息管理平台的实现,为信息化管理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其次,信息化管理是优化传统管理模式,解决档案管理混乱等问题的有力保障。在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及保管中,信息化管理的科学构建,能够实现档案材料一体化管理,确保了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因此,从规范化建设的视角而言,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应以信息化管理为依托,规范档案管理,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库。

(三)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中信息化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的保障。在传统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中,冗余的管理流程、滞后的管理手段,影响了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信息化管理的推进,为档案管理优化了环境、提供了新的管理载体。通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高效率的档案管理机制。从档案资料汇集、分类及保管,实现了更加高效的档案管理,为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方面,地质科技档案价值的体现,应注重档案利用效率的提高,为档案开发及管理创设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档案管理要注重档案信息开发,通过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对档案资料的分类汇总、分析,极大地提高了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确保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二、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中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加快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应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手段,为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为此,在笔者看来,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可从以下几点展开:

(一)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在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中,要适应新的时展要求,从新的发展视角,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理念,为信息化管理建设创设良好的内在条件。首先,地质科技档案要以信息化管理为导向,转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思维,积极推进信息化管理建设。其次,要主动调整管理建设方向,以信息化管理为抓手,优化地质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为新时期信息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再次,要加强宣传引导,为信息化管理的推进,建立广泛的职工基础,调动制动参与的积极性,全面深化推进信息化管理建设。

(二)完善信息建设基础,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当前,在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中已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在信息化管理建设中取得了诸多成效。但是,在信息化管理建设中,一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为信息化管理提供有力保障。要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功能,进一步实现信息“一体化”管理。二是加快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硬软件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最大程度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推进。三是立足信息化管理建设,加强对地质科技档案的编研等工作,为档案信息资料的应用开发提供有力保障,最大程度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料价值。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科技时代,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应加快信息化管理建设,是顺应时展需求、优化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在本文的探讨中,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在面向未来发展的构建中,应以信息化管理为导向,优化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环境条件,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任平.信息时代对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4(12).

[2]闫月影.科技档案管理与企业信息网络的关联分析[J].福建农机,2016(03).

[3]孙水来.浅谈信息化在科技档案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卷宗,2017(10).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必要性;优势;实施途径

狭义的医疗档案指医务工作者对患者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等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影像等文件,是医务工作者及档案管理人员收集、整理和加工后形成的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真实性的档案资料。广义的医疗档案除病历档案外,还包括健康档案、医疗设备档案、医疗科研档案、医疗成果档案、医疗保险档案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档案。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档案从单纯的病情记录变成涵盖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综合记录,从单一的院内管理提供信息资源变为作为法律证据、保险赔付依据及社会共享的健康资源。医疗档案管理体现了医院的管理水平,档案管理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进医疗教研工作、保障患者权益、减少医疗事故、维护公民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医疗档案以实物保存为主要形式,这种保存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医疗档案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的种类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传统的档案管理机制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需求。此外,传统的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存在资源不能共享、查阅不方便等问题。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管理医疗档案、提高档案信息综合服务水平已成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大数据时代使信息多样化,丰富的信息资源为人类带来了巨大便利,也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诉求。医疗档案信息化使得患者在就医时享有身份识别、病历信息存储、跨地区及跨机构就医、费用结算、金融服务等,可以实现患者与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和社会公共服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是以“为患者服务”为核心的一种医疗进步。1.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医疗信息快速高效存储及处理,计算及可以有效整合患者的体征数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及医院的医疗资源,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可以解决医疗信息孤岛问题,成为临床诊疗的内在要求。2.随着大数据等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取代传统的大量纸质档案是信息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而互联网技术快捷的自我运算可以帮助院方进行自我运行评价,对完善医疗服务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3.医疗档案管理是个性化医疗服务的前提,全方位的信息处理可以为个性化诊治奠定基础,而个性化医疗服务是医疗事业的重点发展方向。4.医疗档案信息化有利于医疗机构向患者提供完整、连续的治疗记录。同时,治疗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可以保留完整的原始资料,为医疗事故鉴定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有效解决医患矛盾。

二、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途径

(一)应该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力保障,可以在保证信息化管理优势有效发挥的同时做好保密工作,有效减少医患纠纷。(二)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及专业能力培养。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效果与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相关。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信息化档案知识培训,使其掌握档案的重要性、管理档案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档案整理及利用方式,并定期定时进行计算机能力培训,使其能够胜任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任务。(三)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设施。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设备是基本要素,购买和升级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可以有效改善重要档案存储的便捷性、安全性和存储环境,提高检索速率,节省检索时间;而通过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及数字化存储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等高科技、建立医疗档案信息数据库、购买高效的管理软件等可提高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促进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可持续发展。(四)加强医疗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应用。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在于应用,体现其使用价值。对医疗档案信息进行研究,促进其开发利用能够促进医院医疗水平的发展,但是需要做好档案的归纳整理,落实档案使用登记记录。

三、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1.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避免传统档案管理中纸质档案因受潮、霉变、虫噬等原因导致字迹模糊、内容缺失等问题,有利于珍贵档案的长久保存。对珍贵档案进行信息化存储能够有效管理档案原件,在节省空间的同时提高档案原件的查询及调阅速度,且可以避免因调阅太多而引起档案原件损坏或丢失的风险。2.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极大地改善了档案归档方式。传统的档案管理依赖于手工劳作,任务繁琐,易出现归档错误等问题。而医疗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由人工劳作向计算机操作管理的转变,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改革档案管理工作,在改善工作条件的同时保证了工作质量,并提高了工作效率。3.医疗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扩大档案资源的使用范围,有利于医务人员对档案随机存取,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实现医疗档案信息最大范围的资源社会共享。4.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借助电子文档及电子目录,通过电子信息检索实现了档案信息便捷利用。

四、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实现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根本。然而,目前大部分医院对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档案管理工作出现疏漏,部分档案不能及时进行信息化存储及管理。2.高性能的硬件设备及软件开发是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前提保障,然而,由于各医院起步时间、资金等问题引起的硬件设备差距使得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不协调。同时,软硬件设备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进程。3.医院对于档案管理的不重视,因此不会重视档案管理队伍建设。部分医院档案管理队伍人员专业素质及专业技能偏低,不具备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专业知识,不能胜任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但依然从事这项工作,严重阻碍了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及效率的提高。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是网络时代的客观要求,是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采用科技信息化技术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进行更新和优化,避免了传统档案管理的一些弊端,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及利用率,实现档案最大范围的社会共享。然而,由于管理制度及医院管理者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软硬件等基础设施缺乏或功能开发不全、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组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制约了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因此,提高对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组建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可以提高医疗档案管理水平,促进医疗事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尚珊,岳欣.我国医疗档案管理研究综述[J].档案学通讯,2011(5):84-87.

[2]张洋,于娜.加强医疗档案信息管理在医疗改革中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0(4):148.

[3]舒建平.信息化建设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思考[J].才智,2017(13):278.

[4]邬家鹏.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兰台世界,2016(13):14-16.

[5]石晓琦.医疗档案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与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4(2):78-79.

[6]王肖.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优势分析及其实现途径探索[J].才智,2017(13):242.

[7]叶苹.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以及实现方式[J].中国卫生产业,2013(19):176+178.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4

由于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受到多种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人事档案相关重要作用没有能够真正的发挥出来,对高校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建设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于高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1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科技发展的要求

由于目前我国的信息科技发展速度较快,计算机得到了大范围普及,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速度也不断加快。而高校中处于重要位置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也受到信息科技发展的影响,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时展需求,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办公模式,各种电子化的人事档案管理资料被广泛运用。而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在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相关部门,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模式,积极主动的运用信息化管理模式,促进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从而不断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服务水平,使其能够更好的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支持。

1.2是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内在需求和优化策略

在信息化发展大的环境下,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时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相关改革的必然选择。由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事档案管理相关保护政策和信息传播的不便捷,导致人事档案管理一直处在一个半封闭的管理状态中,且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不能与目前的人事档案管理要求相符合,所以通过对高校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建设,不但是其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对其进行优化的一项重要策略。

2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原则

高校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方面的因素。由此要求在进行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以相应的原则为基础,以保证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正常运行。

2.1可行性的相关原则

由于在目前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理想的情况,例如,高校在没有进行相关科学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就进行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或是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功利政绩思想严重,而忽视了基础方面的建设。所以为了避免以上状况,我们在进行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可行性原则,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人力、财力角度进行优化,从而在稳中求进,使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妥善进行下去。

2.2经济效益性的相关原则

高校进行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但是由于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如果将其全部进行信息化管理,就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所以在进行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对经济效益性进行重视,按照计划步骤分批进行相关的建设工作。

2.3规范性的的相关原则

在进行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原则,从而便于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并且通过对规范性的相关原则运用,能够提高相关的工作效率。由于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档案信息管理中数据的格式不一致,导致相关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如果在规范性的指导下,将相关人事资料运用统一、规范的标准进行管理,就会便于操作,从而使得高校人事档案可以在高校的管理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3加强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重要措施

3.1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建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人才在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由于人事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建设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模式,所以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选用复合型的人才进行相关的基础工作。在工作中更新传统的工作理念,对工作人员的技能进行培训,从而使他们综合素质和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更加熟练,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人才的建设工作:首先,在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中选取善于接受新知识、年轻的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相关培训,通过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以点带面,从而促进整体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实现。其次,高校应该广纳人才,通过对信息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引入,可以加快高校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通过对专业人才的引用,可以对相关工作起到带动作用。最后,在进行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通过聘请专家、举办讲座的方式,加强对与相关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持。

3.2提高对于高校人事档案相关网站的建设

进行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便于管理人员进行档案的检索工作,所以在进行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高校人事档案进行相关的网站建设,从而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并且要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决定相关信息开放的层次,这样既可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又可以便于人们进行相关的查阅工作。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在高校局域网内部进行相关的信息网站建设工作,进而方便需要相关信息的高校管理者进行信息查阅。同时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也应该同其他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进行信息共享,通过网络的传播,可以加强多个部门的联动,实现资源有效的共享。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高校人事档案网站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网站的安全,做好重要信息的保密工作,避免发生信息泄露的事件发生。

4结论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策略;科研项目;信息化

高校是培养现代高技术人才,推动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促进了国家科技水平的提升。不过,项目的增多,研究成果与管理内容也会增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科研管理的难度。为此高校在科研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管理手段,把控项目科研的进程,提升管理效率。由此可见,探究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中的问题和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信息化与科研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1.高效化。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利用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科研管理效率,加强信息的采集、记录、分析、共享,加快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信息流动的速度,促进其管理高效化。此外,由于在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信息更加透明,共享十分便捷,可以简化管理过程中部分程序,加快项目的审核与监控,提升整体的管理效率,使其更加便捷。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可以直接将科研项目的立项与开展情况登记在系统当中,并实时跟进项目的研究成果,根据学校的相关决定适当在学校网站进行公开,推动科研成果的共享。同时,相关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也可以凭借着登录权限直接登录系统,查询项目的推进情况,便于科研项目的管理,使其置于高效的管理模式下。2.精准化。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包含了对项目进展数据的记载与项目科研管理决策。项目科研的精准化管理可以推进项目的有效进行,总结相关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的最大效益化,让学校的人才提升专业知识。在传统项目科研管理决策中,管理人员受限于时间、地点以及信息不通畅的影响,导致相关决策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与片面性,束缚了管理决策的制定。将信息化融于高校科研管理当中,可以帮助管理者最大化地收集科研项目信息,掌握科研项目情况,并借助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功能,了解相似科研项目的开展情况,从而做出更加精确化的决策,提升决策的时效性,推动本校科研项目的开展。3.规范化。科研项目有其特殊性,研究的内容与开展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也就造成了科研项目管理的不规范。高校在科研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构建项目的分支框架,利用其记录信息的多样性,将科研项目管理置于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下,精准地记录科研数据,为科研项目的下一步开展提供必要的数据依据。尤其在科研项目的数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在不同的地点与时间进行操作,并借助相关系统进行数据管理,提高数据分析的精准性与效率性。信息化管理科研模式,使其具备了规范化的管理特色。4.时效性。在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借助特定的信息软件,将科研项目的进展直接录入到数据库之中,存储与提取十分方便,管理人员可以实现实时跟踪项目的开展情况,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可以直接根据数据结果进行决策,减少了决策时的数据整理时间,促使科研项目管理决策时效性加强,缩短了科研项目决策周期。5.转化率。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普遍已经接近国际高标准水平,甚至部分高校已经成了国际信息化建设的佼佼者,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在科研项目研究结束后,可以借助互联网与相关通讯设备展示与研究成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创新。由此可见,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的项目研究积极性,促进高校科研持续发展。

二、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管理模式落后。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主要以人力进行专项管理,管理人员需要主动跟进项目的开展情况。随着科研项目的大幅度增多,管理人员的管理内容陡然增加,无法顾及到科研项目中具体的开展情况。此外,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人工的数据记录与分析难免会出现错误,不利于科研项目的推进。相关项目科研人员想要查找数据只能在指定时间与地点进行查询,不利于项目的决策。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的落后,成为了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桎梏,影响了科研项目的推进与成果的有效转化。高校信息化管理已然成为了发展趋势,成为了高校科研管理改革的重点,以信息化管理模式代替传统的管理格局可以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效率,顺应了时展潮流。2.管理认识不足。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科研项目,部分科研项目管理者没有正确认识到项目管理对于科研项目的推动作用,导致“重科研、轻管理”的现象,只是单一地关注科研开展推进程度与研究结果,却忽视了科研过程中的管理与科研成果的转化,没有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也不利于科研成果的最大化与高校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高校科研管理与科研项目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研管理明确且规划性强,能够使科研项目始终保持在有序、高效的研究节奏下。因此,高校科研管理者应该主动提高科研管理意识,将信息化融入其中,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科研项目的推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科研项目的开展。3.定位不够明确。高校科研管理相对于整体管理来说重要性相对较弱,这也就导致高校科研管理的定位不明确,始终处于被动发展的过程中,科研项目的推进倒逼科研项目管理的发展。被动化的科研项目管理发展模式,对于科研项目的促进效果十分有限。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项目之间不是从属关系,彼此是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的关系,如果其中一者发展滞后,将会导致二者发展不足。因此,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找准科研项目管理定位,主动寻求变革,将信息化融入其中,才能促进科研项目的发展。4.管理标准不规范。高校之间的科研项目管理是各自独立的,管理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严重影响了各个高校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不利于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此外在校内管理过程中,科研项目的管理也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项目之间管理的方式差异性也极大,应用的软件多种多样,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管理的不标准也进一步阻碍了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不利于相关数据库的建立。5.知识结构不完整。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由于长时间管理认知的不正确,导致知识结构更新缓慢,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经验。科研管理人员的学历虽然较高,但管理经验与管理认知的缺乏影响了管理效率的提升,不利于科研项目的推进。

三、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管理对策

1.统筹兼顾。科研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单个部门的改革,应该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与高校信息化管理进程,做好整体规划,通过统筹兼顾将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与高校管理相契合,构建系统化管理网络。在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建立整体的信息化目标,逐步地推动信息化的发展,欲速则不达,如果管理人员急于建成信息化管理模式,可能引发负面效果。比如,在推行信息化管理模式中,必然要采购相关的信息化管理设备与管理软件,但由于资金的缺乏很难一步到位,如果强行为了完成信息化目标,降级采购劣质信息化设备,不仅无法满足科研管理项目要求,甚至引发科研管理项目的混乱。坚持统筹信息化管理策略,可以逐步提升科研管理项目的效率。2.信息化管理模式。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不仅是在管理设备上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管理模式的信息化。相关管理人要进行专项的信息化管理培训,帮助管理人员适应信息化管理模式,按照信息化管理的规定进行科研项目管理,培养信息化管理工作习惯,提升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比如,在信息数据采集方面,要求管理人员及时跟进科研项目开展情况,具有时效管理意识,迅速地整理数据,将数据进行记录与管理。3.人本管理理念。信息时代是科技时代,更是人才价值凸显的时代。因此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扫清科研人员在管理过程中面对的管理上的难题,提升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管理人员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应该建立人本管理理念,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各大高校科研项目数据,为本校的科研项目开展提供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高校管理人员根据校内领导安排组织科研结果转化活动,扩大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尊重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此外,在科研项目的研发的过程中,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要主动做好数据跟进记录工作,优化管理系统登录界面,为科研人员查阅相关数据提供便捷的渠道。4.提升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关键在于管理者个人意识的改变,只有正确意识到信息化管理对于科研项目的推动作用,才能加快信息化的进程。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培训,提升其信息化管理水平,更新其管理知识结构,并根据工作需求适当地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提升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此外,相关部门应该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落实信息化管理责任制度,将信息化管理模式更加规范化与精确化,让信息数据传播得更加迅速与透明,便于科研项目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及时地通过系统了解科研项目信息,进而推动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与发展。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不是朝夕之事,相关部门应该精准定位,做好统筹兼顾工作,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与管理水平,从而逐步地推动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的开展。此外,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人本管理工作原则,以服务科研项目研究为核心,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尽可能地解决科研项目管理中遇到的难题。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项目之间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推动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进程,可以有效地推动高校科研项目的开展,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昭慧,邱道尹.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7,(02):42.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6

一、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的发展如果要打破上层局限,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利用有效的信息化设备,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继承、改革、创新。信息化管理是将信息存放在一个轻便、合理的空间中。事业单位只有深化档案管理信息化,朝着档案信息化目标行进,才能促使事业单位在未来更好地发展。在如今的科技时代,电子产品无处不在,所以要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勇于开拓、积极创新,这样才能将现代设备发挥出优势。目前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都在运用档案管理信息化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向前发展的表现,为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二、事业单位实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建设档案信息网站。在事业单位建立档案信息网站,以及在网络中建设站点,是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档案记录,运用网页来提供信息服务。将原本的档案管理方式进行改进,通过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将信息服务体现得更加便捷,网页实行的在线查找,大大地提升了工作管理的效率。在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时候,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将档案管理的相关体系编制到整体的系统中,从而真正地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然后对单位的各个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将资源信息实行共享。要想真正地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就必须要对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体系的功能进行完善。通过网络管理系统自身的不断完善,把计算机的优势充分显示出来。

(二)扩充档案信息资源,加快基础设备建设。在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地利用网络自身的优势,准确地把握住网络的特点,利用搜索引擎功能对档案信息进行整合、搜集,并在整合之后通过网络的功能进行丰富完善,将及时获取到的资源进行分享,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可以分享到资源。同时,在事业单位里档案信息管理的设备也要不断进行更新,所增加的设备等必须要满足高质量、使用寿命长等基本特点。由于计算机是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前提,所以事业单位一定要注重计算机设备等的性能,尽量减少丢失档案现象的发生。在购买设备的时候,单位要加大力度,精心挑选高质量的设备,因此要加大投资力度,用于选择大容量、高品质的计算机设备,有了高质量、大容量的计算机设备才能进一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对于防毒软件的安装也要加大力度进行管理,用于保障档案工作的进行。

(三)建设并使用搜索引擎。在进行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建立以及使用搜索引擎便于查找档案的资源,富有便利性。而搜索引擎功能在计算机本身就存在使用,通过一些关键字符就可以进行信息资源搜索,大大地增加了搜索的效率,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并且超前完成指定的工作。将计算机的搜索引擎合理科学地运用到内部信息系统中,将内部建立起搜索引擎,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工作;将单位的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也可以方便领导人员进行查看了解。这充分地体现了档案信息化管理所具的特点,让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实现,无论是档案管理效率还是质量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工作意识,保持对工作以及管理的积极性。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更新管理知识,熟练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事业单位要经常开展一些培训,对于加强管理者的素质有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评估体系,有效地对管理者的工作进行监督,以保证管理者的自身工作效率。完善奖金机制,对于工作上积极进取的员工加以奖金鼓励,一方面对上进的员工是一种认可;另一方面对不上进的员工更是一种激励方式,从而加强整体工作者的工作意识。只有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事业单位的档案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才能真正地将档案信息化管理落到实处,让信息化档案管理得到有效地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曼华.推动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举措分析[J].城建档案,2014.11

2.安威.浅析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J].科技展望,2015.25

3.陈艳玲.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信息化的现状分析[J].经营者,2015.29

4.杜晓红.论档案信息化对档案工作的影响[J].中国科技投资,2016.19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7

国家特别重视教育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各高职院校领导者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但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模式下,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却面临着许多困难。为了顺利解决这些难题,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开拓创新引进信息化管理模式,建立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这种新颖、创新模式的建立旨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管理学生遇到瓶颈时,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促进高职院校现代化与信息化两种管理模式共同发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探索出运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校企合作概述

1.基本内涵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自身的发展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企业为增强社会竞争力专门培养一批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因共同的目标而达成共识,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学校与企业技术之间的相互补充,以及校企之间资源的共享,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早已出现在国外学校的教学模式中,其中二战后的德国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促进德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在这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与此同时学生便具有了两种身份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学校和企业分工合作,分别致力于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而我国的校企合作起源于清朝时的实业教育。进入21世纪,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部门倡导,以服务和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计划。随之,国务院大力倡导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四个服务”要求,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提升就业率,为“三农”服务,为祖国西部的建设服务。国务院“四个服务”的要求,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015年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倡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应于企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善传统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培养学生方式。

2.机遇与挑战

高等职业院校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进程。学生的管理工作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紧密相连,两者共同作用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的顺利与否,关键在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否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入,将改变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组织关系、管理模式、规范形式等。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是校企合作模式引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步骤。其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升级,也是学生管理工作得以创新的载体。当今高等职业院校在招生、校园文化、硬件设备等方面,早已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引进,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被代替,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促使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者迅速做出决断,采取合适的策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为学校的发展打开一片新的天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同时校企合作是一项需要智力投入的系统工程。从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进程来看,整体良好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有些地方存在不足,例如:学校和企业都已认识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各自发展的重要作用,但由于企业自身制度尚未跟上校企合作的要求,导致人才培养受到一定的限制;据调查发现,参与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院校尚未形成完善的信息评价考核机制,参与企业的信息评价机制也处于缺失状态。所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应完善自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校企合作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

二、高职校企合作的信息化管理

1.目标

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引发了众多行业的改革热潮。教育界也不例外,大胆创新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这一项工程,促进校企合作高效、快速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目标定为:将政府、行业、学校与企业四领域联系在一起,构建起“四位一体”的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便于学校对各项资源的整合,利于政府、企业和学校开展管理工作,同时促进四者之间的深入合作,成为创新型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

2.原则

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原则如下:首先,继承性原则即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以学校自身取得的成果和发展现状为基础,充分吸纳政府、行业、企业的有效资源,综合利用并进行整合创新。例如:某校一直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创新,创办职业教育集团。经短短几年的发展,成员遍及高职院校、中职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等。职业教育集团的领导者,实现了人才、信息、资本与科技的高效利用,同时为高职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典范。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获得的成果以及积累的经验,都是高职校企信息化管理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缺失了现有的成果与经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如同“空中楼阁”,所以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必须继承现有的经验和资源;其次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管理模式赋有生命力的体现,创新不仅针对资源的内容还需对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对资源内容的创新体现在与时俱进掌握最新资源,即掌握政府与行业的最新讯息与动态,以及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研究成果,同时需要将这些最新资源进行整合,促进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进程。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体现在应充分利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优势,四者之间精诚合作、资源共享并合理分工,实现共赢。另外开放性原则,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采取开放性的原则面向社会,促使高职院校和企业找到更多更适合的合作对象。信息化管理平台只有保持开放,才能不断地吸纳和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等资源,方能保障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健康、高效、快速的发展。

3.重要作用

目前,政府利用宏观调控关注着高职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同时政府增加对高职院校教育费用的支出,密切关注高职院校人才的发展与培养。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方便教育部门查看各院校的人才培养情况和质量的同时,也方便政府通过此平台了解企业是否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中,以及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效果。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台记录的信息,成为教育部门考核该校的重要依据,也成为政府制定政策与规划的参考目标之一,政府通过此举动让企业认识到政府对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重视度,以便充分调动当地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其次,因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在“四位一体”条件下共同构建的,不但有利于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而且帮助各行业通过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展示本行业的最新动态、人员需求以及技术应用等信息,为企业与学校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同时行业也可以从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查找信息,不断丰富本行业的研究资料。最后,作为高职校企合作的主要参与者——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关于高职院校的各项信息,方便企业对高职院校进行了解,选取最适宜的高职院校作为合作的伙伴,同时方便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另外,企业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向社会、教师、学生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

三、高职校企合作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1.学校主导模式与校企联盟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主要模式是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企业依据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该企业的需求,而选择是否建立起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是人才的供给者,企业是人才的急需者,正是高职院校培养出高素质与技能的人才,才使得企业与学校构建起校企合作模式,有的企业为了招录适合其企业需求的员工,主动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或资金赞助。同时,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依据各行业和企业的需求进行,便于学生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增加就业率。这种学校主导模式是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的初级运行模式,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因企业与学校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导致高职校企合作处于初级阶段。校企联盟模式在高职院校的积极组织下,设立关于校企合作的机构,并努力寻求企业与之合作,共同培养人才。高职院校通过聘请企业里的优秀人才,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传授知识与经验,甚至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水平高的企业员工作为兼职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能。其次,高职院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共同创建实习基地,完善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再者,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办学,企业与高职院校一起商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旨在培养企业所需,能力为主的人才,同时依据企业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

2.高职集团模式与国家职教试验区模式

企业是否参与校企合作主要看能否获得利益。建设高职科技园区、高职师范园区,以“园区”的形式创建高职教育集团,实现“园区”产学合作共享,利用高职教育集团的力量吸引政府、行业、企业等加入其中或对其进行商业化运作,充分发挥“园区”产学功能的结合。例如:某高职院校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和许多与之相关的企业创建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同时各高职集团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在互利共赢中,推动高职院校与各企业的发展,促进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改革。高职集团模式,将行业、企业、学校三者密切整合在一起,隶属于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的高层次运行模式,促使企业集团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国家和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是高职校企合作的保障,国家在法律上的支持是高职校企合作的“催化剂”。高职校企合作面临挑战之际,国家与政府的参与,为校企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某市的政府与教育部门共同创建了“国家职业试验区”,通过试验区促进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发挥政府与行业的优势,完善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3.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

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有效的减少了高职院校与企业运作机制和文化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型。高职院校在企业创办分校或企业在学校创办分厂,形成将学校创办到企业里或将企业创办到学校中的模式,便是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之一,其集教学、生产、研究为一体,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校企的发展。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还有另外一种,即校企实体合作。高职院校和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进行合作,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肩负起教学活动以及对人才的培养计划。这种共同体模式是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的高级运行模式,企业与高职院校“同脉相连”,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某高职院校开拓创新,努力寻求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一体化模式,引领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以及管理工作中来,促使企业全面的了解高职院校,同时在学校开展企业文化理念与职业素质的普及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将工作与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四、结语

当今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完善自身管理模式,构建“四位一体”的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对信息化管理的一次创新,同时也是对政府、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信息的综合利用与整合,促使四者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促进资源与信息在四主体之间的共享,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最大价值,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企业健康的发展,促使各行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关凤岩.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研究[J].经济师,2012(3):52-53.

[2]欧阳媛.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37-38.

[3]吴建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J].高教探索,2015(5):35-36.

[4]王鑫家.大数据思维在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中的支撑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7):67-68.

科技与信息化管理范文8

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在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技术的发展之下产生的。当下的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巨大变革之下的全新档案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操作不能离开计算机以及相关现代办公软件的支持,整个过程的档案生成、归档、贮存、签发、查阅都必须以机读形式存在。往往在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中,收集和贮存的档案信息必须要精确、真实、有价值,这就给其提出了要求,整个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是一个去伪存真的模式,是一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模式,是一个严谨科学的模式。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在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之上进行积极改革、更新、改善而建立的一个开放性的全新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是对从前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必要补充的模式,也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为目的的模式。改变了以往档案管理不规范、管理封闭、管理衔接不严密等问题。

二、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在煤炭行业

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作用取代煤炭行业的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是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一种应用。在煤炭行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将传统的纸质文件记录的文字、报表、信件等利用计算机的现代办公软件形成数字记录的电子文件。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使得煤炭行业的档案管理更加快捷,让其具有可修改性、可共享性、高速传递性、快速贮存性等特点。正常情况下,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对于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因此,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对于煤炭行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作用表现如下。

一是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促进煤炭行业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利用档案信息的电子档案形成所有档案管理工作流程的自动化,从而省去了大量的中间人工操作环节,大大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档案工作人员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审核、检查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价值性等,使档案工作在保证实效性的同时保证了质量。

二是通过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中的档案管理方式以及办公自动化软件,实现了煤炭行业的档案资源信息共享。将现代化办公自动化软件和档案管理系统加以连接,便能够让档案资料的电子档案从收集到查阅实现一体化操作,使档案资料归档和查阅同步。最终让煤炭行业从业人员以及社会人士查阅与煤炭档案资源相关的信息更加便利,促进煤炭行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推进以及档案服务工作的创新。

三是煤炭行业的档案管理工作相当复杂,档案内容涉及了运营、生产、技术、科技、实物等,类别相当复杂,查阅和检索过程较为漫长。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确保档案在查阅和检索过程中的快速性、精确性。煤炭行业在传统档案管理工程中档案查阅和检索需要大量档案管理人员通过人工操作查找的方式在大量庞杂和类别多样的档案当中进行找寻需要的档案,这样的检索和查阅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误差率极高,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使用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利用现代办公管理软件高效、精确地查阅到所需要的档案资料信息。而在现代化办公软件中可以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模糊查找、精确查找和分类查找等多种检索方法,让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检索和查阅过程更加方便、更加高效、更加准确。

四是电子信息化有效提高了煤炭行业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档案保存时长。煤炭行业引起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其档案管理中的保存工作一直都是一个重点环节。由于环境问题的影响,煤炭行业的档案管理中常常会出现某些档案资料缺失、丢失或者是保存不当无法使用等问题。这是因为煤炭行业的档案管理中档案保存加工流程多,而且繁琐,加工之后的保存也由于特殊的生产环境容易对档案造成一定程度的毁坏。而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将档案管理人员从加工环节中解放出来,采用计算机现代办公软件完成加工工作,提高档案加工效率。最后使用电子档案进行保存,确保档案贮存的安全性。

三、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在煤炭行业

档案管理工作各阶段中的作用煤炭行业档案管理工作是分阶段进行的,由于煤炭行业所涉及的科技、技术、实物等档案管理,就涉及到很多保密环节、鉴定环节等。因此,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在煤炭行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一定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在煤炭行业档案管理的收集阶段,利用电子信息化模式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就可以实现自动收集网络电子档案的工作,并形成一个庞大的煤炭行业的档案资源共享数据库。

二是利用计算机的现代办公软件可以在档案管理的整理环节对电子档案进行科学的有序化处理,让电子档案形成逻辑目录。

三是对于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而言,档案管理保密环节是相当重要的,既要防止黑客篡改共享资源因特网的地址,也要防止核心档案资料的被窃取。因此,对电子档案分级保存,加设多层防护密码,设置使用权限,以保障档案管理的保密阶段安全。

四是鉴定环节是对电子档案鉴定的过程,利用电子信息模式的生成条件和可取性进行鉴定。

五是煤炭行业的档案服务模式需要在档案管理中强调利用环节,利用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建立档案管理的网络化管理,增加各种检索和查阅方式,提供多种阅读方法,为档案的阅读和检索提供方便,使煤炭行业的档案服务更上一层楼。

六是在统计环节主要依靠的是电子信息管理模式中的计算机自动系统来实现,大大降低统计环节的时间浪费和人工浪费,保障统计环节的效率以及精确。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