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创新范例

安全管理创新

安全管理创新范文1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创新

所谓的特种设备是指对公共财产或对生命有较大威胁的设备,例如油气管道、电梯、大型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机电类特种设备,如大型起重机械、电梯等;另一种是承重类特种设备,如油气管道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种设备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对特种设备安全的管理也逐渐引发社会的关注。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点,创新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1特种设备实现大数据安全管理的意义

大数据技术包括对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等技术。大数据管理就是通过对特种设备的数据进行采集,从而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制成图表,以便预测特种设备存在的风险。总而言之,大数据管理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测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减少经济损失。据了解,企业特种设备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及时预测出设备的安全隐患,让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大数据管理通过采集、存储、分析和挖掘特种设备的数据,从而推测特种设备工作的寿命和规范操作,预测特种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实施预防和修正,从而减少由安全隐患带来的经济损失。(2)促进特种设备动态和静态数据的实时监控和更新。特种设备的动态和静态数据包括:生产厂商、质量说明、安装说明以及维修和检测数据等,但是特种设备每天都在作业,传统的数据很难检测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而大数据管理则通过对传统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挖掘更深层次的信息,最终将数据可视化,加强了对特种设备数据的监控和更新,推动特种设备安全系数的提高,保证了生命财产安全。(3)有助于提升特种设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传统特种设备的维修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只能完成体力劳动。不能完成脑力劳动,而特种设备的大数据管理,需要较高的专业文化素质,还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因此,加强特种设备的大数据管理,有助于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才的全面发展。

2特种设备在实现大数据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数据管理对特种设备的意义重大,但是在我国实现大数据安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对于特种设备的数据化安全管理不重视。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虽然在特种设备使用环节智能化不断提高,但是在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环节上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而且数据化的管理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企业的高层领导不予以重视和采纳,造成特种设备的数据管理无法普及化。(2)大部分企业数据资源不完善,导致大数据管理无法运行。由于企业对数据的管理仅进行到采集和存储的阶段,对即时运行的特种设备缺乏分析、挖掘和可视化,从而产生了数据资源不完善的现象,而且容易产生资料的丢失和误差,导致企业数据资源不完善,造成无法对特种设备实行数据化安全管理的现象。(3)专业人才缺失,对大数据技术缺乏认知度和熟悉度。对特种设备实施数据化管理,需要对大数据技术有一定的认知度和熟悉度,才能准确的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挖掘和可视化,才能促进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的数据化管理。就目前而言,企业存在着较多传统的特种设备维修和管理人员,缺乏大数据技术的专业性人才,从而导致我国特种设备无法实现数据化安全管理。

3特种设备实现大数据安全管理的对策

由于数据化安全管理对特种设备的意义重大,即使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挑战,也应该克服困难,面对挑战,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实现特种设备的数据化安全管理。(1)提高特种设备数据化安全管理的意识,引起企业高层高度重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已经应用到我国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小到网上购物,大到国家航天航空系统,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已经是时展潮流的要求,对特种设备而言,不仅要在应用领域提升数据化和智能化,还要在安全管理领域也要实行数据化和智能化。因此,应该提高企业对特种设备数据化管理的意识,尤其是引起企业高层的高度关注,开阔企业管理人员的思维,创新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我国特种设备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和进步。(2)丰富特种设备安全数据管理资源。虽然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对安全数据仅存在于采集和储存的阶段,但是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将数据储存起来,形成一个的企业数据资料库。与此同时,还应该采用传感器采集动态资料,并将数据库中的传统数据资料结合起来,从而分析和挖掘特种设备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将其可视化,以便预防和消除特种设备中的安全隐患。通过传统资料和即时资料结合的方式,实现特种设备安全数据化管理。(3)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传统员工的岗位培训。针对人才缺失这一现象,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引进人才,二是培养人才。一方面,若企业特种设备的数量较多,则引进高素质的大数据技术应用型人才较为合理;若企业特种设备数量较少,则通过专业大数据服务公司,实现企业特种设备安全数据化管理。另一方面,培养高素质的数据应用型人才,应该加强传统维修和管理员工的岗位培训,提高其大数据的应用能力。企业应该高薪聘请专业的教授或者讲师,为传统员工进行岗位再培训,让传统的员工进行回炉再重造,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

4结语

通过描述大数据技术对特种设备意义,讲述了特种设备数据化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特种设备在实现数据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特种设备数据化安全管理创新的意见和建议。实现特种设备数据化安全管理减少了特种设备安全隐患的出现,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损失,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为管理模式的创新开辟了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1]姜枫.大数据下特种设备检验管理的发展[J].数码设计(上),2018,(10):108.

安全管理创新范文2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创新实践

0引言

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社会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要想提高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就必须高度重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创新实践工作。建筑施工企业要正确认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施工安全事故,不仅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更会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每个建筑施工单位都必须强化施工安全管理,创新、完善施工安全管理方案,优化、改进施工安全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出各项安全管理技术与设备的作用,全面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杜绝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质量。

1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低

由于受到传统施工安全管理理念的影响,施工企业在日常施工管理中更加关注施工进度,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施工人员操作规范性管理,导致各种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影响到施工环节的顺利进行。建筑工程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工序复杂、繁琐、周期长[1],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些建筑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并不会专门组建专业、完善的施工管理队伍,没有安排专业人员去排查、识别施工过程的安全隐患,也没有科学评估施工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事故,更没有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建筑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该项工作水平较低。

1.2施工工序不够合理

建筑施工企业要想保障建筑施工的高质量,就必须科学、规范设计施工工序,结合施工现场情况和建筑工程施工要求,优化、调整施工工序。然而,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赶工期,忽视了施工管理工作的细节之处,这些安全隐患将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竣工验收。施工单位在施工前未安排专业人员到施工现场展开深入的调查、分析工作,在施工工序设计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也会给工程施工带来安全隐患。

1.3施工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

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施工管理人员自身专业能力和素质的高低会决定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在目前的建筑行业中,许多施工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教育,未能充分掌握各项施工安全管理知识和技能,往往只是凭经验和企业制度进行施工现场管理[2],这些管理人员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难以发挥出本职工作的作用,不能对现场施工实施科学、有效的指导和管理。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创新实践

2.1强化建筑施工现场监管

建筑企业要想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就必须创新、完善施工监管内容,组建高能力、高素质的施工监管队伍,加强对监督管理人员的科学指导工作,引导他们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办事,定期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对现场施工的评估、分析工作,及时排查、识别出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充分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财产安全。

2.2创新、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

传统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积极转变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理念,优化、调整施工工序,注重建筑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每个施工人员都能够按照规章制度操作,杜绝违规操作,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建筑施工企业可以运用分包模式[3],但应加强对该模式的管理工作,科学协调不同施工项目、施工单位及施工人员之间的关系,避免发生施工矛盾及出现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确保整个建筑工程施工顺利的开展。除此之外,施工管理部门还需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和市场要求,合理制定出完善的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制度,督促每个施工人员都必须学习、了解相关制度要求,从而有效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2.3培养、组建专业施工安全管理队伍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实践离不开优秀的管理队伍,建筑施工企业要适当加大对施工安全管理队伍建设的投资力度,除了要招聘到高能力、高素质的施工管理人才,还需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参与专业化的培训、教育工作,确保每个管理人员都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最新的施工安全管理技能和方法,结合施工现场管理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管理方式和内容,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避免发生施工安全事故。与此同时,施工企业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引导全体员工自觉学习施工安全管理内容,提高员工的安全管理意识,注重日常施工操作的规范化,有效做到安全、规范施工并灵活运用各项施工技术,严格按照施工流程操作,全面提高施工质量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施工安全管理质量,这样容易引发各种施工安全问题,威胁到员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财产安全。施工企业必须树立起先进的施工安全管理理念,创新、改善施工安全管理模式,结合施工项目的内容和特点,优化设计施工工序和流程,制定并完善施工安全管理规章和制度,督促全体施工人员规范操作。

参考文献:

[1]盖永桓,张少梅.浅析如何做好建筑安全施工管理防范措施的体会[J].建筑安全,2016,31(1):24-26.

[2]赵伟.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5(1):362-364.

安全管理创新范文3

关键词:BIM技术;住宅工程;施工管理;安全管理;管理创新

0引言

在国内城市化的进程中,住宅工程的建设规模也在扩大。许多建设项目的设计也日趋复杂,施工管理难度增大,施工中更加需要不同专业、部门相互的协作。传统模式下的安全管理信息传递较为分散,信息源头难以识别,安全管理面临着信息混乱、资源共享受限、安全隐患难以及时发现等缺少,安全管理的精细化受到影响。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于施工安全管理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不仅解决了安全管理中的资料共享,安全管理协作问题也得以解决,住宅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得以创新。

1BIM技术

BIM技术是建筑信息模型的英文简称。这项技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得以完善并逐步应用于建筑行业中。BIM技术是针对建筑物建立了数字化模型,可以提供的信息不仅包括几何信息,还有建筑工程信息。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模型具有直观性、准确性的特点,方便了工程管理中的资源共享和沟通交流。BIM本质是建模的过程,将建筑信息、思维信息加以整合。在建筑工程中,BIM技术可以让工程管理的协调更为便捷、有效。BIM技术能为建筑工程构建信息数据库,借助数据库实现了跨主体、跨阶段的共享与传递。其二,BIM技术在建筑工程各个阶段都遵循了连续建立模型这一基本原理。在建筑工程中,BIM技术借助建筑信息模型将信息传达给相关的主体,体现出风险化解、可视化、信息共享、参数化建模等多种优势。

2BIM应用在施工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2.1提升管理效率的需要

工程项目的管理包括了立项、设计、建设等多个环节,而施工是保证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阶段。住宅工程的施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仅要保证不同主体的密切配合,还需要保证信息交互的通畅,管理的效果体现在协同、沟通、配合的高效实现。在施工管理中,虽然采取了信息化的管理工具,但是管理技术局限于二维或三维条件下,虽然可以保证管理效率,但是也存在局限性,难以全方面表达住宅工程的多种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容体现出局限性。传统的安全管理手段无法让管理人员对施工内部有直观的认知,难以全面获取施工信息,施工图纸也难以体现非几何信息,安全管理的效率低下。此外,安全管理需要保证沟通效率,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安全管理由于沟通问题导致效率难以提升。不同主体要传递安全信息用人工的方式,不能自动传递,安全隐患难以及时发现。安全管理需要更高的效率。

2.2科学管理的需要

在工程建设管理中,科学性是施工单位的目标,施工的科学管理是获得效益的保障。但是当前住宅施工安全管理难以保证科学性,表现在设计意图与施工安全管理难以保证有效的衔接。信息传递局限于二维或三维设计方式,安全管理人员难以全面理解设计者的意图,细节只能采用文字说明的方式,施工人员无法准确获得工程的信息,因此施工管理受到影响。因此施工管理体现出动态化的特点,在管理中要保证数据具有完备性、一致性、关联性。应用BIM技术建立了数据集成功平台,施工管理中可以动态化处理信息,保证信息处理的时效性。BIM技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可以收集施工中的人员、材料、机具的动态信息,借助控制系统会发生预警信息,提示相关人员移出危险区域,有利于避免事故的发生。BIM技术还可以对施工环境加以优化,提升施工的规范性。

3BIM技术下住宅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模式

3.1BIM技术应用于施工安全管理的条件

BIM技术应用于住宅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要实现思维、时空、模型等相关元素的融合,以实现整体的安全管理。BIM技术不仅要结合安全管理方案,还要结合危险源辨识,借助融合更好地保证施工安全管理的效果。BIM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空间模拟与思维模拟的结合,可以施工现场的情况、资源加以整合,产生集成化管理模型。BIM技术让施工安全管理具有直观性,借助建模软件以信息模型与时空维度信息加以关联,安全管理变得清晰化、便捷化。BIM技术应用于施工安全管理,实现了施工的可视化,因此安全管理得以精确化,有利于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控制安全问题的发生。为了实现上述的功能,需要从软件与硬件两方面构成条件。软件方面来讲,是由BIM技术需求的系列软件,这些软件是BIM技术得以应用的基础,包括了建模软件与后台管理系统。

3.2BIM技术在安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当前国内施工企业的安全虽然实现了进步,但是针对安全管理采用了粗放式的组织模式,工程项目中安全决定依据管理人员的经验,这导致了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难以有效消除,造成安全管理整体效率低下。BIM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得以改变,安全组织管理变得精细化。安全组织管理需要涉及到施工的全过程,涉及到许多的细节。安全组织管理需要对工程细节流程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以最小的成本付出获得最优的安全管理效果。比如住宅工程的安全管理涉及到跟踪检查整改,而BIM技术在跟踪检查具有明确的优势。精细化管理要点体现在精确和细节,针对住宅工程的安全组织管理要实现精细化,需要注重细节,精确且细节性的安全管理,依靠人的事无巨细难以保证可行性。比如基于BIM技术的安全管理体现出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会提前预警,远离危险源,有利于保障了人身安全。借助BIM技术还要可以对安全管理进行碰撞检测,借助模拟可以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施工中的各类资源实现了高效利用,消除施工碰撞引发的安全隐患。比如在施工机具进场前,借助模拟可以发现场地布置存在的缺陷,有利于消除机具存在的安全隐患。BIM技术应用于安全组织管理可以作用于建筑、结构、水电等多方面的内容,保证安全组织更加科学。

3.3BIM技术应用于现场施工冲突

对于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趋于复杂化、多元化。施工项目需要应用多种类型的机械设备。在施工现场,设备与施工人员混杂在一起,存在安全隐患。机械设备不规范管理成为了安全管理的重点。机械设备在安装、使用中如果缺少规范化,再加上施工环境复杂,存在交叉作业,人员的流动,安全管理难度增大。而BIM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施工现场的管理,消除施工冲突问题。BIM技术作为信息集成平台,可以保持动态性,可以帮助安全管理人员及时地辨识施工中的危险源。利用BIM技术可以进行相关的碰撞检测,借助模拟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施工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可以消除由于施工碰撞引发的安全隐患。此外在施工中,也需要注重材料的安全管理。材料在运输、装卸中存在安全问题,如材料堆放的不合理、不规范的装卸等都会引发安全隐患。BIM技术体现出可视化优势,材料信息变得可见,施工管理人员可以直接掌握材料的存储与装卸情况,有利于及时消除安全隐患。BIM模型可以体现施工现场的多种信息,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方便获取信息,消除安全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安全问题。

3.4BIM技术针对安全风险因素管理

在住宅工程施工中,识别风险因素是安全管理的重点。识别是辨析施工中存在的危险源与难以确定的危险因素。在传统模式下,针对风险因素的识别依靠了个人的经验,识别过程虽然简单,易受经验主义的束缚,风险因素是会存在漏洞、盲区。BIM技术应用于识别安全风险因素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安全风险因素的分类变化会更加全面,通过对模型信息的提取,能识别施工中的风险因素。BIM技术清晰地明确工程的结构关系,可以对很多细节加以展现,有利于预先识别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通过BIM建模进行信息标注,保证了安全的动态管理,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与传统模式相比更优。BIM技术应用安全风险管理还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住宅工程项涉及到多个专业,传统模式下安全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管的信息传递不及时,沟通效率受到了影响,安全管理难以对施工风险加以预判。BIM技术将安全信息及时共享,促进安全的动态化管理。BIM技术提供立体化的施工模拟,安全管理人员能预先了解施工存在的安全问题和风险因素,可以有效识别安全风险因素,提前采取控制措施,实现了提前预防。

4BIM技术应用于住宅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保障

4.1管理保障

住宅工程的施工方式是实施安全管理的核心主体。BIM技术应用于安全管理具有推动作用,为了发挥BIM技术的作用,需要企业从管理上加以保障。施工企业要意识到BIM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作用,要实现技术进步产生的沟通效应、质量效应乃至安全效应。施工企业要发挥BIM技术的优势,结合施工中安全管理的需要,推动安全管理的创新,企业内部要创建积极的应用氛围,保证应用条件。BIM技术是综合性较强的技术,特别是由于BIM技术体现出协同性与高效性,产生了许多的相关软件,施工企业要选择合适的BIM技术软件,以达到安全管理有新的模式。但是当前BIM技术条件下的安全管理处于初期,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工程建设单位要结合安全管理的特点,发挥BIM技术的优势。工程建设单位要创新BIM技术应用的路径,比如与BIM软件开发企业合作,实现专项BIM技术开发,从而获得更好安全管理效果。

4.2技术保障

当前国内针对BIM技术还缺少统一的标准,只是在一些工程行业有着自己的规范。而在工程施工中,不同参与主体要同一个框架内完成协作,针对不同主体的协作构建统一的平台具有重要意义。针对BIM技术,不同参与主体要构建统一的技术平台,技术平台与项目管理紧密结合,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数据共享,按照设计、施工、运营等进行权限配置。工程项目的参与各方要结合相关专业的实际情况,从标准化建模平台中获取数据资料,以保证数据资料统一性,为安全管理创新奠定有利的基础条件。此外,要实现BIM技术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保障作用,平台的建立要将工程建设的地质信息、材料信息、施工信息等加以融合,保证BIM信息的丰富多样,实现安全管理的联动作用,保证安全管理的体系化,实现安全管理的创新。

4.3制度保障

BIM技术要发挥作用,除了建设单位、参与主体的合作外,还要从制度上完善BIM技术的应用框架。当前国内对于BIM技术的使用多是沿用了国外现有的技术,由于技术开发背景与国内存在差异,技术与国内的施工安全管理存在差距,特别是针对应用理念与管理方式,需要配套的制度来保证BIM技术的作用得以发挥。特别是针对安全管理,如何通过制度发挥BIM技术的优势还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施工企业针对BIM技术的应用,要尽可能制度化,以推动安全管理的发展。许多企业针对BIM技术的应用还处于粗浅状态,特别是针对安全管理,还需要深层次开发,因此需要发挥制度的推动作用。此外,当前国内在BIM技术人员方面的缺口十分庞大,需要建立BIM技术人员的长效培养机制,让更多的安全管理人员能够接触到BIM技术,以更好地与安全管理相结合。企业针对安全管理与BIM技术的结合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引导安全管理人员加强BIM技术的学习,以实现安全管理的创新。

5结束语

住宅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点。为了保证管理的效果,安全管理更加需要有新的方法。传统的施工安全管理难以保障沟通协作、资料共享,导致施工冲突的发生,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低下。借助BIM技术,安全管理的效率得以提升。BIM技术有利于风险化解,借助可视化、参数化建模、信息共享提升了施工中安全管理的效果。BIM技术下的施工安全管理实现了创新。

参考文献:

[1]徐华,周桂香,蒋凤昌,董杰,唐忠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中的BIM技术应用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8(07):49-51.

[2]胡小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BIM技术的应用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8(02):150.

[3]钟欣,王国明.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J].中国标准化,2017(24):78-80.

[4]周益江.涉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上海铁道科技,2017(04):40-42,10.

安全管理创新范文4

摘要:现阶段,人们的生活环境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消防事故时有发生,这意味着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要更加重视消防安全管理。传统的消防管理与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为什么有关部门要创新消防管理,特别是消防管理理念,加强消防管理创新,确保消防管理。   关键词:消防安全;管理创新   在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过程中,消防管理与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有关部门必须加强消防管理。在此基础上,笔者从消防管理的现状入手,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消防监控管理的创新措施。有关部门要创新消防监督执法,推进公共关系和消防培训,加强公共灭火器建设,加强消防管理,确保社会和谐发展。   一、社会单位消防管理现状及不足   虽然现阶段国家更加重视社会单位各方面的管理,但仍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一旦出现事故,将给单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笔者分析了社会单位消防管理的现状。   (一)消防法规不明确。社会大单位消防评估体系不健全,单位对火灾风险等级评估标准不统一,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政策,消防站对火灾风险单位仍有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因此,如果出现问题,消防部门很难发现,也不能顺利进行安全评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指出了“政府统一管理、部门依法监督”等相关消防原则,但在落实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二)社会对各领域消防安全管理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日监管不严,很多监控部门的员工会把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更多的员工会采取欺诈手段应对检查。一旦出现火灾隐患,就无从下手,无力处理突发事件,这正是消防安全认识不足、本职工作做不到位产生的后果。   (三)关注居民区安全,轻视矿工作业安全的情况普遍存在。事实上,厂矿火灾危险性较大,化学物品和易燃易爆物品大量存在,是火灾发生的直接原因,但单位管理部门却忽视了这一点。   (四)事故发生后大型社会单位对参与火灾的消防管理人员。进行了严厉的处罚,却忽视了问题的补救方法。这不仅会导致消防管理人员对工作心存芥蒂,而且会延误火灾风险防范措施的实施。   (五)部分企事业单位人员消防意识淡薄。有的注重效率而不注重安全,消防意识淡;在消防管理方面,有的单位没有具有消防资格的安全员,为了降低成本,消防队员大多由其他消防队员带队;有的缺乏消防系统、应急预案或措施,监控手段也不完善;有的缺乏对灭火器的更新和维护,甚至占用安全通道、销毁灭火器材等情况也时有发生。五是公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我国公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对火灾原因关注甚少。公众消防安全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是公众的随机性和全民消防安全意识的缺乏。公众对维护公共消防设施的责任和义务认识不足,为杜绝火灾的发生,减少火灾中的人身伤害和物质损失,有必要增强公众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常识。   二、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创新策略   (一)创新的火灾监控和执法。作为负责消防工作的消防队,应与政府职能部门和全社会协调。消防人员在开展消防工作时,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从消防管理的根本问题入手,贯彻最高的消防管理理念,与公共职能部门、专业部门形成联动。明确社会单位、人民群众和消防队在扑救火灾中的重要作用,确保消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和非消防管理内容的提供,实现行政资源的共享和最大化。消防部门必须明确在消防管理中各部门的重要任务,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的工作方式,着力加强消防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消防队伍行为,从“整风”到“管理型”上必须创新。1.明确本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在消防方面,主要责任是单位。既要承担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又要做好本单位的消防工作。一旦明确了单位的消防责任,消防部门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系统规划和明确自身主要职责和其他部门及社会单位的相关职责,在消防安全管理中,尤其要积极动员社会单位开展“自强”和“自我管理”,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社会单位安全目标和标准,推动社会单位消防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发展。对于社会单位不能有效实施消防管理的问题,消防队可以走集中统一教学的道路,配合消防部门,在实践理念的基础上,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和进修,重点进行管理培训社会单位的人员和负责人,消防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可行性,以及本单位消防人员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法;社会单位安全部门负责人、消防室工作人员和其他专业消防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培训人员的理论知识,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评价体系,有效提高人员的消防管理能力;对于社会单位的正常员工,培训必须从员工的特点出发,宣传普及相应的消防常识,保持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应急疏散能力。2.消防监督执法机制创新与改革。消防部门必须创新和改革消防监督执法机制,简化消防设计审查和采纳程序,或者取消相互控制、协调发展的消防调查程序。实际消防监督起诉的,由中介机构审查消防草案;建筑质量部门进行消防验收;消防部门进行消防监督,特别是消防部门可以在中间组织和质量管理部门现场验收的基础上,对施工项目进行审核,全面、彻底地监督检查施工单位的日常消防管理工作,落实机械化施工单位,避免机械化施工单位的火灾隐患。同时,消防部门必须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评估体系。根据该单位日常消防管理状况、消防设施建设状况和火灾风险,对该单位的消防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并针对历史火灾隐患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机械工程单位的消防安全。   (二)创新消防宣传教育。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地方政府、消防队和社会服务部门必须实施多样化的公共消防和教育消防措施,特别是上述部门和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消防宣传培训方式。利用节日或机构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消防队要充分利用“119”消防宣传日,结合当地发展和文化传统,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教育活动,动员群众参与到消防宣传的实际中来。经济发达的城市可以建设消防博物馆,向群众展示火灾的危害,提高群众对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   三、结语   最后,本文从社会单位消防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分析了消防管理的方法,认为消防管理是每个社会单位都应注意的重点工作。消防人员要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对消防安全管理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对其他社会单位的消防现象进行分析和回顾。针对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创新策略提出了几点方法,希望对相关人员实际工作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岷强,陈小荣.创新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7(18):12.   [2]解学洲,樊晓华,齐柯.基于等级评价的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动态管理系统初探[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08):171-175.   作者:任章龙 单位:中检评价技术有限公司

安全管理创新范文5

1、加强基础建设,创新工作思路

一是抓好安全队伍建设。全系统形成了运转灵活、管理有序的“三级安全管理”网络,做到了“领导落实、机构落实、人员落实”。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大胆抓、专职人员扎实抓”的工作局面。对少数分管领导不到位或职能部门负责人不适应工作的,按集团公司要求进行了及时调整和力量充实。由于有了一支敢打硬仗的队伍,安全工作就有了组织保障。二是抓好规章制度建设。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是基础管理的“软肋”。去年初,我们着手全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的规范建设,下发了《指导意见》,提出了明确要求,分三批对企业修订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了会审,既相互交流了经验,又提高了会审质量。现已有20户企业已将其统一汇编成册,并发到了每个职工手里。三是加强基础工作管理。针对企业基础管理比较松弛杂乱的现状,我们在对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的同时,规范了基层安全管理的票证和台帐,结合企业特点和考核的要求,集团公司统一印制了33种安全管理台帐和13种危险作业票证,使基层的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还对全系统的安全标志和安全色别进行了规范,全系统共印制了高质量的安全标志和安全标语2万多幅。完善的制度、规范的管理,使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和安全管理工作更加落实。四是丰富安全管理内容。集团公司除坚持每季度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和召开一次安全工作例会外,还创建了渝东、渝西两个片区的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两个片区的企业轮流举办,每季度一次,并与季度检查和季度例会拉开了间距,每次联席会都有明确的主题,与会代表就这一主题广泛交流意见。联席会制度既丰富了安全工作的内容,又拓展了工作空间,还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同时,我们还创建了现场分析会制度。凡发生工亡事故,集团公司要组织到该企业召开现场会;凡发生重伤事故,集团公司要组织召开片区现场会。一起帮助分析原因、查找差距、增添措施。这既警醒了事故单位的安全意识,又使参会的同志深受了教育。通过这些探索,我们的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基层管理更加规范,安全工作的思路更加宽阔,不仅走出了一条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管理的路子。

同时,也使这一原本枯燥无味、无人愿管的安全工作增加了新意,富有了活力。

2、完善目标管理,创新激励机制

一是对目标考核的内容进一步规范。包括安全目标、环保目标、基础工作三大块。安全目标和环保目标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基础工作包括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和措施落实。这样既有工作目标,又有工作要求。使考核的内容更加完善、更加量化、更结合实际。二是对目标进度考核更加规范。我们坚持每季度对目标进度进行一次检查,并量化计分,年终进行总检查,前三季度的计分占年终评比的50%,年终检查的分数占50%。这样,既把握了目标的进度,又注意了工作的平衡,使目标考核更加科学合理。三是目标管理网络化。年初,集团公司在与各企业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和《党风廉政责任书》的同时,签订了《安全环保目标责任书》,企业分别与各车间、班组和员工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目标责任网络,安全生产的千斤重担分解到了每个岗位、每个员工,安全生产的责任更加到位,工作更加落实。四是建立和完善了安全风险责任制度。在层层签订《安全环保目标责任书》的基础上,完善了风险责任金制度,层层缴纳安全风险责任金。集团公司的风险责任金分两类,一类是企业风险责任金。根据企业安全责任的大小,分别收取1~5万元的风险责任金。另一类是个人安全风险责任金。风险责任金的收取,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和员工安全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五是创新激励机制。安全工作责任大、风险大、压力大,必须创新激励机制,使他们的责任、风险、压力与他们应有的报酬相适应,使他们的付出与回报相统一。我们对完成了安全责任目标的企业法人代表、分管领导和安全部门的负责同志,以个人缴纳的风险责任金为基数,给予两倍乃至多倍的奖励;单位缴纳的风险责任金转作奖金奖励个人;对没有完成目标的单位,单位和个人所交的风险责任金全部转作集团公司的安全奖金,奖励完成了目标的单位和个人,集团公司去年共奖励企业安全奖金56万多元。各企业也根据年初签定的责任书,分别给予了奖励。通过创新激励机制,增强了安全工作的活力和动力。

3、理顺工作关系,创新管理思路

一是从产权关系上理顺了安全工作的管理关系。我们一方面把全资公司、控股公司作为管理的重点,另一方面又主动与控股方和所在区县加强协调,加强对参股企业的协管。做到了有主有从,管理有序。同时,对安全责任书的签订、日常工作例会等又坚持一体化管理。工作一体布置、一起检查,目标一同考核,奖励一个标准。既有了一个“大化医”、“大安全”的总概念,又有了集团公司工作的重点。二是对各类企业安全责任实行分类指导。我们将52户企业分成A、B、C、D四类,实现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分类奖惩,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A、B类生产企业,特别是危化品生产企业上。这样我们精力更集中、重点更突出。

同时,又与产权关系划分的管理有了一个交叉,增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共安全意识。三是理顺了不同层级和不同性质企业的安全管理关系。努力使安全工作的管理规范、责任到位、不留死角。

在安全工作的管理上,我们立足系统的思考、系统的管理、系统的控制。通过理顺关系、理顺主次,理清了思路、把握了重点,使安全工作的管理更有效、更到位。#p#分页标题#e#

4、突出工作重点,抓好薄弱环节

安全管理创新范文6

关键词:水利贯通;堤防安全;管理;创新

伴随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水平随之大幅度提高,呈现工程项目多、建设规模大的趋势。但比起其他发展迅速的产业,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河道堤防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对传统的堤防建设和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为适应新形势下河道贯通工程中堤防精细化管理要求,构建生态文化与安全景观集一身的绿色堤防,有必要全方位、多角度探究河道贯通工程堤防安全管理的机制和策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水利贯通工程堤防安全管理的关键内容

在水利堤防工程施工过程中,国家必须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意识进行强化,让施工单位充分认识到堤防安全管理在水利工程的重要性,确保建设施工技术每个环节都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管理措施必须具备专业性和规范性。与此同时,建设单位要通过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升安全管理的意识,促使施工人员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对自身的安全管理进行强化,确保水利工程整体质量。另外,在研究更加完善的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要求相关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采取更加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重视施工现场质量建设的安全管理工作。结合不同的施工环节,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施工管理方案,为水利堤防工程的安全管理进行全面的准备。

2.贯通工程堤防安全管理分析与策划

2.1堤防安全管理分析。2.1.1管理精细化的分析为了规范工程河道沿岸滨水公共空间的管理和养护、建设、工程规划以及设计等工作,促进堤防相关单位对相关建设原则与要求进行精准的理解,必须对设施维护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进行完善。与此同时,在水利工程滨河贯通的工程中,一些安全性和亲水性的缺陷依旧存在于部分保留岸段中。为确保河道贯通后实现滨水示范区的预期目标,必须及时制定建设绿色堤防样板段的方案,以及出台堤防安全管理的指南,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建议。2.1.2堤防结构分析。要按照河道沿线的不同地貌特征,将岸段融入区域特色文化和水文化,与河道两岸进行贯通,以及同步进行生态廊道建设,真正实现“一段一方案”的目标,形成堤防的个性化建设,在促进河道沿岸景色与周围环境协调,更确保了堤防安全。

2.2堤防安全管理策划。对于河道堤防管理中存在的管理问题,该市的水务部门已经把河道堤防安全管理列入江河立法调研项目的策划。结合河道堤防安全管理的现状,进行专业性地调研,首先对防汛墙管理进行范围的确定,进一步明确对可能危及防洪墙安全的行为的管理要求和行政控制措施。

3.贯通工程堤防安全管理创新路径

3.1构建新型堤防。在案例河道贯通堤防工程中,为了加强堤防安全、生态和景观的综合文化功能,本工程的防汛墙初次使用预制装配式、3D打印生态框式、造型模板装饰型等;并在水利堤防中利用彩色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结合先进的多功能技术,设计建筑一道国内首创的迎水面装饰浮雕,这样的创新形式既可以满足堤防安全又实现了外观的美化。

3.2构建新型挡墙结构。在本案例河道贯通工程中,因为过高的防汛墙,导致公共空间品质欠佳、亲水性差等问题,加之河道下游的航道的货运航运已经停止,本河道贯通工程初次使用复合式防汛墙典型截面,也可以称作多级防汛墙结构。与此同时,针对某些道路深处狭窄的岸段,挡墙模式采用高强玻璃组合式,既可以提升设施的亲水性,又加强了防汛墙的结构安全。

3.3轻质EPC材料应用。本案例中的滨河贯通工程依托现有的基础设施设置观景平台,为了解决由此带来的防汛墙局部覆土垫高形成的负荷增加问题,从而保障本岸段防汛墙整体稳定性和结构安全,利用轻质、高强材料EPS对路基进行填充,即有效解决了软基沉降问题,也对堤防亲水性和安全性要求进行满足。见图1。

3.4高聚物注浆技术应用。为解决本工程河道防汛墙渗漏隐患,所在城市堤防设施管理处利用应用高聚物注浆技术,通过注浆导管把高聚物材料输送到预定位置。充分发挥其膨胀快的优势,进行土体空隙的填充,让形成的防水层稳定、牢固和持久,以有效地防渗堵漏。比起传统的混凝土防渗墙,高聚物注浆技术最显著的优势是抗震抗裂性能好、扰动小、施工方便等,采用该技术有效地保障了河道贯通工程实施和水环境的改善。

3.5新型钢闸门的应用。本案例河道滨河贯通工程在相关的重要岸段制订专项防汛应急预案,联合设计和研究部门研究和试验装配式可移动钢闸门的应用。这种新型移动式钢闸门的构成包括两侧的主体立柱、门板、压迫锁座配件、抗压背挡斜撑、分段轨道等,可以在应急抢险中应用,最显著的特点是组装速度快、挡水效果极佳,有效解决了结构损坏、突发性堤防渗漏的安全问题。

4.堤防风险管控智能化的路径实施

4.1防汛墙渗漏防控体系。本文案例的河道滨河贯通工程,安装的视频监视分析设备已经覆盖了39个渗漏点、30座桥梁的重要位置,同时将动态感知设备安装在部分重要渗漏点处,利用开发前端的职能分析软件完成实时监控的任务。在隧道穿越该河道的重点区段,将变形位移自动监测设备安装在12处示范点上,然后升级现有水务专业网格进行系统管理,实现人工巡查和智能化监测的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全时段的监控能力。同时要对堤防防汛应急调度系统进行整合和改造,促进常规管理和应急处置的有效融合,借助所在城市的“一网统管”2.0升级平台,规划和研发堤防管理与排水、泵闸、水文等系统的协同机制,达到数据交互、流程闭环的效果,构建起管控河道防汛墙渗漏风险的链条。4.2亲水平台漫溢预警机制为了方便工程周围居民的生活,该河道滨河贯通工程中建设有诸多的亲水平台。按照区域的规模将一体化监视及预警设备安装在29个亲水平台处;利用“一网统管”等系统对水位信息进行实时获取,并构建沿岸水位变化趋势的模型,利用积累的数据进行河岸沿线亲水平台漫溢的监测和报警,并向巡查人员和前端设备实时推送数据信息,相关人员配合视频监控借“一网统管”平台进行监管。

4.3完善水位管控。在水利贯通工程的堤防安全管理措施中,河道水位的管控是至关重要的。分析该工程的远期规划,该河的西段建闸和河口的新建泵站项目的实施,都可以对该河的常态水位有效控制,明显降低了堤防渗漏和漫溢的风险。

5.结束语

在水利贯通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堤防的安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堤防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和合理程度,直接影响整体水利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工程单位首要的任务就是搞好堤防工程的安全管理,注重对工程人员的培训管理,将堤防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与此同时,为保障建设后的堤防运行的安全,提升滨河环境空间品质,有必要加强堤防安全管理的立法工作,对相关的建设和管理体系进行完善,让堤防设施的安全管理水平更精细化,以保证工程河岸的整体安全。

参考文献:

[1]唐雪旭,李来友.提高水利堤防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措施分析[J].水利水电,2015,(03):159-159.

[2]吴克辉,雷威.浅论水利堤防工程的安全管理[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03-0269-02.

安全管理创新范文7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创新

大数据时代下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能够获取各种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在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中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对特种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进而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分析,可以探明当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预测特种设备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从而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规避,以保障特种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使其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得以提升。大数据时代为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庞大的数据支持,这对创新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方式,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而言,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1特种设备的概念及其安全状况概述

所谓特种设备主要是指运行危险性大、对公共财产或者公众生命有重大威胁的设备。特种设备主要有两大分类,分别是承压类特种设备和机电类的特种设备,其中承压类的特种设备包括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以及生活中常见的锅炉设备,而机电类特种设备则包括起重机械、索道运输设备、各种电梯设备以及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区别于普通的设备,主要就在于其危险性较大,与生命财产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2012年发生于武汉压力容器炸开事故,就直接造成一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将近百万,特种设备的危险性,由此可见一斑。也正是因为如此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一直是社会所广泛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关于2020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的通告》,截至到去年年底,全国范围内的特种设备数量高达1648万余台,其中有锅炉设备35万余、压力容器439万余、电梯设备786万余、起重机械设备253万余、索道设备1103条以及约2万余的游乐设施,此外还有压力管道100余万公里、压力气瓶1.8亿个。和以往的数据相比较而言,我国特种设备整体保持着一定的增长趋势,运行状况趋于平稳,出现事故的概率不断下降,这是因为国家为保证特种设备的运行安全,从设备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均实行了监督并对其进行明确的规定和限制,但是就整体来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压力依然较大,其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2大数据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方面的创新分析

大数据技术指的是对数据的采集分析等技术体系,利用大数据进行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也就是对特种设备运行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以更好的掌握特种设备的运行情况,乃至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从而更好的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保证特种设备的运行安全性。大数据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实时设备运行监控

特种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而这些数据往往能够切实反应设备的运行状况,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采集和整理,实现对特种设备运行的实时监控,一旦特种设备数据出现异常,就能够及时进行反馈,避免了更进一步问题的出现,从而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特种设备运行数据的监控主要依赖于对静态以及动态数据的采集,包括运行数据、维修检测数据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将其中与安全相关的内容可视化,最终实现实时的监控,提高了特种设备运行的安全系数。

2.2预测并规避风险

特种设备运行所面临的安全风险有着极强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虽然难以进行应对,但是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基于设备当前的运行状况,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预测,从而采取措施对这类风险进行规避,避免了其演化为安全事故,降低了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了运行过程的安全性。大数据对风险预测并规避作用的实现,主要得益于对设备运行数据的挖掘,进而基于一定的算法,推算出设备相关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使得设备所存在的安全风险得以预测并规避,减小了风险给设备运行安全所带来的影响。

2.3提高设备管理效率

传统特种设备管理模式下,多通过人工操作的方式去进行设备的测试和检查工作,虽然有一定的管理效果,但是其管理过于依赖人的主观作用,并且管理的效率也不高。而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借助电子计算机实现对设备运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在这一过程当中,不仅能够保证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快速与全面,同时也减少了这一过程的人力物力的支出,避免了人为错误对设备带来的影响,提高了特种设备管理的准确性。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转变了安全管理模式,极大改善了传统定期检修模式下,安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使得管理效率得到了改善,安全风险降到了最低。

3大数据时代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大数据时代为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大数据技术也给其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是就目前来看,特种设备在安全管理创新方面,尚处于探索的阶段,存在一定的短板,对特种设备的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3.1大数据利用意识不强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当前大部分特种设备的管理工作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大数据的认识不够深入,存在普遍的利用意识不强现象,相关管理部门虽然进行了一定的大数据管理工作,但是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使得大数据技术在特种设备的管理方面无法深入,影响到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

3.2管理平台无法满足要求

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就必须要有管理平台的支持,但是目前来看,在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过程当中,管理平台的建设过于缓慢,与大数据发展出现了一定的脱轨迹象,其管理工作只能进行到信息的收集与存储环节,缺乏更进一步的信息分析手段,自然就无法满足管理要求,导致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进程受到了影响,安全管理有效性无法保证。

3.3专业管理人才的缺失

大数据时代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有别于以往的管理,其对管理人员的综合技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就当前特种设备管理现状来看,专业人才缺失、人才素养偏低的情况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相关管理人员缺少相关对大数据技术的掌握,无法在管理中对大数据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数据化管理更是无从谈起,阻碍了特种设备的数据化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4大数据时代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策略分析

当前大数据时代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才能推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首先,管理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大数据之于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自觉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引进大数据技术,推动大数据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中的全面应用,创新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模式,使得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得以提升。其次,要基于当前特种设备管理现状,积极构建完善的管理平台,逐渐促使特种设备信息资源趋于完善,充分挖掘信息价值,深入推动特种设备数据化管理工作的展开,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最后,要积极引进专业的大数据管理人才,完善人才体系的构建,促使其能够在大数据时代,充分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中去,推动特种设备管理工作的进步与创新。

5结语

安全管理创新范文8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安全;创新研究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大幅度提高。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土木工程在快速发展,安全管理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要求安全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建筑的美观、设计风格,这也就加大了土木工程的建设难度。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安全管理模式过于固化,未能做到与国际接轨。安全管理更多的是“有名无实”,未能落到实处,导致安全问题经常被媒体爆出。

1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其重要性

施工安全管理的内容包括质量监管、施工流程的规范化管理以及成本预算等[2]。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有以下两方面特点:一是密集性,与国外的土木工程施工情况不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建筑工程范围广、需求量大,因此建筑行业劳动力也呈现出了密集性的特点,再加上施工空间有限,也就令我国土木工程具有了密集性的特点;二是复杂性,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各个地区的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都各不相同,施工人员素质、企业经济实力和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等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加强施工安全管理不仅可以实现方案的优化选择,帮助项目工程控制成本,还能够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项目工程的按时完工等。

2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创新实践研究

2.1重视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营造安全施工氛围

要想对我国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就要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理念,营造安全施工氛围。一方面,施工企业应该将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将安全理念落实到制度上,令制度发挥应有的效应;管理者除了要有明确的责任感,还应该将相关的制度铭记于心;各级负责人也应该加强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将国家制定的安全标准落实到施工的全过程中。另一方面,施工人员应该做好本职工作,摒弃侥幸心理,加强自我保护与自我管理。除此之外,企业内部还应设立安全管理信息部门,建立网络通信、综合集成、外部信息三大资源网络平台,及时安全预警。

2.2完善作业环境,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

土木工程施工前,应该按照国家标准制定的安全要求,迅速建立作业环境制度和施工人员健康档案。在每次作业进场之前,必须要求施工人员熟悉施工场地的环境,包括高低压线路、管道线路及其它危险物品等。项目管理者、项目安全监督负责人及监察人员必须通过劳动局组织的相关考试,做到“持证上岗”。施工人员要参加必要的安全知识培训,未按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坚决不允许进入到施工现场。施工企业应该为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并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佩戴防护用品,一旦发现有违反规定的,轻者给予通报处分与教育,屡教不改的予以辞退。

2.3完善施工应急机制,将损失降到最低

要不断完善事故应急救援机制,一旦出现了安全问题,施工单位能够迅速做出危机应对,将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明确各个施工部门的职责,做好相关记录,加强施工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培养工作人员的紧急救援意识。在演练过程中发现漏洞,要及时进行补救,以避免施工中发生类似问题。应急机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施工单位还应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与施工要求对应急预案进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

2.4设立专项资金,确保“钱花在刀刃上”

在制定施工计划的过程中,安全管理委员会一定要结合施工实际情况,并向施工单位管理者做好预算报备。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经费支出的事项主要包括:安全教育、安全设施、奖励、安全检查、基础管理、重特大安全事故调节等。在资金支出时,出纳要做好记录,明确安全资金的去向,一旦发现资金去向不明或被挪用,必须彻底调查,并对涉事人员进行处分。综上所述,在对我国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进行创新研究时,施工单位一定要始终将安全二字放到“首位”,通过宣传安全文化、完善管理机制等积极的举措,真正促进施工质量与安全系数地提高,创新我国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机制,提高我国土木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娟.土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措施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8,497(12):28.